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2024-05-31

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精选8篇)

篇1: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如何认识活动课程

一、课题导入

1、教师简介自己、问候学生。

2、介绍新课程名称,简单谈谈自己新学期的感受,鼓励学生学习信心。

二、交流探讨

提及有关幼儿启蒙教育的一些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1、你通过简单浏览新教材后,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我们这门课将要学什么?(让学生先跟同桌讨论,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回答)

2、你能根据到幼儿园见习的经历,描述一下某个具体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吗?(要求说出活动的名称、教师组织活动的大体过程和你的感受、反思)

3、你认为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三、课堂实验

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4人为宜),分别提供活动教具及活动目标,让她们尝试设计活动并大胆操练(片段展示即可,无需完整步骤)。

2、提供食物卡片若干,请各组推选一名学生扮演教师并讨论设计表演内容。

3、给出一个活动目标——教幼儿认识主要的身体器官(不超过5种),请学生分组尝试写下一份活动基本步骤(格式不统一要求)。

四、概念勾勒

1、根据对学生“课堂实验”完成情况的抽查,引出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简要说明)。

2、幼儿园教育活动含义、特点、类型的学习(教师梳理,学生略读)。

五、要求说明

1、教师说明本学期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模块划分)。

1)教材内容: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计划、方法和幼儿园环境的设计。

2)补充内容:如何划分活动类别、进行活动命名、把握活动难度、使用活动用语、导入活动内容等。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出教学基本要求:

1)课堂教法学法:教师教法包括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布置任务、组织讨论;说明方法、指导技能;引导评价,归纳要点。相应地,学生学法包括分析问题、表达见解;参与讨论、设计方案;学习方法、训练技能;评价教学、听取意见。

2)认识能力项目:任务计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指导评价能力、总结反思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3)成绩评定方式:平时成绩占40%,根据平时的出勤及课堂内外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平时成绩的打分,由教师给分,科代表记录在成绩册上,期末统计。期末测评占60 %,本学期考查一份活动计划的现场写作,命题和要求待定。

4)出勤纪律制度:迟到一次扣1分,病假或事假一次(班主任签字的才有效)扣2分;无故旷课一次扣5分。

六、知识学习

1、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

2、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类型。(提炼内容,详见教材)

篇2: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记者:在新课程实验中,有些人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自主、合作、探究,认为没有它们的课堂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对此,我们该如何认识?

专家: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有创新,也有继承。我们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接受学习现在和以后也仍然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记者:接受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专家: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它并不必然导致学习过程的枯燥与机械。在中小学课程中,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

记者:那么,新课程对学习方式的变革点到底在什么地方?

专家:这就是接受学习既有其优点,也有其缺点。它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意味着,接受学习有其强调接受和掌握的被动的一面。长期地过于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销蚀、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

对学生来说,长时间的,持续6年、9年甚至的学校生活,如果主要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方式学习的话,就不可能指望他们走向成年后,能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充满自信,并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但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倡导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即使是采用接受学习方式,也要尽力把这样的学习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新课程就是要创造性地继承传统的学习方式,并加以极大地丰富。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与以前相比较,更为丰富,充满活力。

记者:如此说,教师就面临对新旧学习方式的把握问题。

专家:对,这需要教师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每门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从而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般来说,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的方式进行学习。如负号“-”怎么写,你可以让学生先做一道题:3减5等于多少,结果如何表示?学生可能会用各种符号来表达,但是你最后还是要告诉他,我们约定俗成,这是人类的文化遗产。如果你不这样写,你就不能与别人进行交流。

篇3: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一、深入认识做好学生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赴厦门参加新课程培训学习, 有幸聆听了银川一中戴冰青校长的报告, 感受很深。她以抛秧的启示, 类比了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新课程下教育教学工作。“把过去从苗床里拔 (起) 秧苗, 再到大田插秧, 改变为用育秧盘培养出块状秧苗, 然后将块状秧苗抛秧到大田里。”这样做, 劳动强度大大减小, 却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 这十分奇怪, 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 “悠闲”的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思之, 在起秧和密植插秧中, 固然贯注了我们丰收意愿, 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 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 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这是因为它不像起秧那样地折磨秧苗的根系, 而是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 同时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供它生长。

而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是把知识和行为变为若干个细密的目标, 对学生提出了十分细密而严格的要求。这样一来, 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就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之上。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去想“想什么”, 去想“做什么”, 也就“想”不出什么, “做”不出什么, 后来也就懒的“想什么”、“做什么”。这就是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学生不愿意认同强加的东西, 并非他们不能接受外来的规范, 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学生的经验和如何加诸学生。

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成长记录袋”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不仅监测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 弥补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片面性, 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要素,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全面和谐发展。

二、学生评价工作所要坚持的原则要求

评价工作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协商沟通原则。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 也要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 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二是评价要有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素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 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 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审美情趣;三是要充分发挥“成长记录袋”的作用, 综合运用观察、交流、言谈、考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四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要加强协商沟通, 使评价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发展情况, 并被学生所接受。

三、充分运用“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等评价策略

评价工作将“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作为重要依据。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本人、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保管。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收集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能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成果时, 要有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的材料, 使学生个人的情趣、特长有所体现, 要富有个性色彩。所有资料要真实, 记录要详细。

“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 有助于教师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 提高了评价的效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 学会了反思, 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进步与成长。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 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 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 让教师从教育的本质上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价值, 把握展示激励, 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的多种功能, 明确指导的原则、方法, 有效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 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工作, 使所有学生掌握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法, 明确意义, 内容真实, 突出个性, 防止学生收集材料时, 敷衍了事, 胡乱凑数, 使“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偏小或偏“杂”。

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工作量大, 任务繁重, 既要教育师生认真评价, 防止出现应付现象, 又要想办法减轻师生的工作负担, 创建切实可行的评价项目和要素。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素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 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自我认识, 自我完善, 自我提高, 和谐发展。■

篇4: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一、深入认识做好学生评价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赴厦门参加新课程培训学习,有幸聆听了银川一中戴冰青校长的报告,感受很深。她以抛秧的启示,类比了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新课程下教育教学工作。“把过去从苗床里拔(起)秧苗,再到大田插秧,改变为用育秧盘培养出块状秧苗,然后将块状秧苗抛秧到大田里。”这样做,劳动强度大大减小,却带来了丰收。初看起来,这十分奇怪,勤劳的没有得到相应报偿,“悠闲”的却享受着丰收的果实。细思之,在起秧和密植插秧中,固然贯注了我们丰收意愿,却破坏了秧苗自由生长的规律,抵触了秧苗的自然意志。反之,小块状抛秧符合秧苗的生长规律。这是因为它不像起秧那样地折磨秧苗的根系,而是保护了它的自然生长,同时提供了充分的空间供它生长。

而我们过去的教育教学是把知识和行为变为若干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了十分细密而严格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就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之上。他们觉得没有必要去想“想什么”,去想“做什么”,也就“想”不出什么,“做”不出什么,后来也就懒的“想什么”、“做什么”。这就是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学生不愿意认同强加的东西,并非他们不能接受外来的规范,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符合学生的经验和如何加诸学生。

建立《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成长记录袋”和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不仅监测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与自信,而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弥补将学业考试成绩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所存在的片面性,使评价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学习能力等要素,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全面和谐发展。

二、学生评价工作所要坚持的原则要求

评价工作要坚持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协商沟通原则。一是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重视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多方面潜能的发展,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对其发展的不同需求;二是评价要有助于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素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审美情趣;三是要充分发挥“成长记录袋”的作用,综合运用观察、交流、言谈、考评等方式评价学生;四是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要加强协商沟通,使评价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真实的发展情况,并被学生所接受。

三、充分运用“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等评价策略

评价工作将“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作为重要依据。评价的过程成为学生本人、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长记录袋”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保管。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收集的内容。教师在指导学生收集能反映自己学习进步的成果时,要有充分体现学生个人的材料,使学生个人的情趣、特长有所体现,要富有个性色彩。所有资料要真实,记录要详细。

“成长记录袋”的建立,为教师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提高了评价的效率。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自己,学会了反思,特别是感受自己的不断进步与成长。由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手册》,首先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从教育的本质上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价值,把握展示激励,反思总结和积极导向的多种功能,明确指导的原则、方法,有效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工作,使所有学生掌握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法,明确意义,内容真实,突出个性,防止学生收集材料时,敷衍了事,胡乱凑数,使“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偏小或偏“杂”。

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工作量大,任务繁重,既要教育师生认真评价,防止出现应付现象,又要想办法减轻师生的工作负担,创建切实可行的评价项目和要素。

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公民素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他们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审美情趣。从而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和谐发展。

篇5: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活动总结

本周,我校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大学生专业知识及课程体系介绍讲座.本次会议以专业认知与课程体系介绍为中心,深动的诠释了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我们因该注意的方面,加强了我们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从而使我们了解到在大学中,我们的奋斗方向,奋斗目标!让我们的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长期以来,各高校都充分认识到了专业认知及课程体系介绍的重要作用;很多高校在开学伊始,就精心策划了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来让同学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专业认识。

通过大学概况与校史校情教育、专业引导教育与精英意识培养、新生学生管理制度与成才激励体系、大学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新生心理调适与人际交往、职业规划与学业生涯设计等学生快乐学习、健康生活和自主成才迫切需要掌握和驾驭的专题。

将传统的密集型、灌输式的教育“拆整为零”,本次活动以循序渐进地方法安排在新生入学第一时间内完成,更易被新生接受、消化。当代大学生多元性、开放性、实用性和迷茫性”的特点日益明显,“他们需要心理上的成熟和人格上的健全;需要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也需要认识社会、认识他人、认识自己。

因此,开展此次大学生专业认知及课程体系介绍活动是相当有意义的。

通过活动中与同学们的互动和课后交流,教师也能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能进行个性化的跟踪帮扶。

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了解问题,针对同学们关注度较高的方面,能够及时作出调整,了解同学们的知识薄弱环节,从中找出合理的教学方法。

篇6:大学生如何正确认识自我

一、正确认识自我的涵义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对自我的认识要与自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由心理学我们知道,人不但能认识到外界的客观事物,而且对自已的心理和行为也能认识,并能把自已的意图、思想、感觉、体验传达给自已,从而调节自我,控制和完善自我。一个人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他拥有多少优越的条件,而在于他如何认识自我。

二、认识自我不是一蹴而就的认识自我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它需要不断探索和反思。我们在孩童时,是物我不分的,只知道自已需要什么,既不会考虑别人的需求,也不会调整自已和外界的关系。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问题:家长和老师会问 “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往往简捷而明了:“我想当宇航员,遨游太空”;“我想当老师,为祖国培养人才”;“我想当····”诸如此类。孩子们对自已还没有正确的评价,对成功的因素还没有考虑。但随着儿童的成长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常规是要被逐步打破的。进入青年时代,我们开始走向独立生活,开始认识到自已和他人的区别,了解到世界上还有好多事情是自已所不能驾驭的。这是认识自我的过程。

三、以全面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和社会阅历的增加,人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变化中我们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对自己的认识,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和更完美,而要正确认识自己,首先我们就必须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1、全面的认识自己

我们既要认识自己的外在形象(如外貌、衣着、举止、风度、谈吐),又要认识自己的内在素质(如学识、心理、道德、能力等)。既要看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又

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但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世界,如果你把目光都集中在痛苦、烦恼上,生命就会黯然失色;如果你把目光都转移到快乐之中,你将会得到幸福。同样的道理,面对自己,如果你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不足,你将会悲观失望,停步不前;如果你能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你将会充满信心,迎接生活的挑战。但是如果我们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不足,用自己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我们就会沾沾自喜,骄傲自大,停步不前,甚至会倒退。因此,为了全面认识自己,我们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2、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我们每个人也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的优点和缺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必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新的优点和新的缺点,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变缺点为优点,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来完善自己。

四、认识自我的途径

1、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要认识自己,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表现,总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自我观察是我们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一是自身外表和体质状况的观察,包括外貌、风度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观察;二是自我形象的观察,主要是对自己在所生活的集体中的位置和作用、公共生活中的举止表现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观察.三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观察,包括对自己的政治态度、道德水平、智力水平、能力、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方面的观察。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大文豪苏轼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有时候的确比较难,一般来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周围的人对我们的态度和评价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态度与评价,冷静地分析。对他人的态度与评价我们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

篇7: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高邑县第三中学柏桂云

2009年10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讲到:“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抓课程改革,就是抓素质教育,抓素质教育必须抓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提出20年了,新课程提出来也有10年了,这是教育部首次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关系做出明确的定位。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师生不仅要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变革,同时也必须以综合素质评价取代以往的片面的终结性的评价方式。

一、综合素质评价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习成绩,成绩决定一切。这种评价忽视学生具备的发展性和多元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评价内容,这有利于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必须。

二、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生素质 1

综合评价正如潘永庆在《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中所表达的:“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各种潜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智能组合的个体,对学生的评价不应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评价内容应当是多元的;评价方式应当说多维的。要通过评价,发现促进学生强势智慧,借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用单一的,用纸和笔可以测出的解答习题的个体。”即综合素质评价就是从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体质、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教育性进行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机整体,是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反应,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三、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在爱的世界,在平等、快乐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人格。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说得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圣洁的、真诚的、无私的,是我们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教师应置身于学生中间,去体会他们广阔、丰富的内心世界,同他们一起成长。

对初中学生进行素质综合评价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措施。这一评价方法对中学教育教学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对课程改革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意义。通过综

篇8:学生如何认识课程表

潘绍伟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225009) 对于课程内容的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2011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论与实施系列 (三)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程内容问题, 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绕不开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也是2011年教育部制定颁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2011版《课标》) 中回答和建构的重要问题。

在2001年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2001版《课标》) 中根据课程的五个领域目标, 设置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具体选择创编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与标准。因此, 有些一线体育教师认为2001版《课标》只有目标, 没有内容, 部分体育教师甚至认为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根据国内专家学者与一线体育教师的意见, 教育部统一要求将“内容标准”表述改为“课程内容”, 将原来的五个领域课程内容改为四个方面。那么, 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有没有对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规定与要求?是不是体育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 想怎么教就怎么教?2011版《课标》是如何表述课程内容的?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述与以往的差异在哪里?如何正确理解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一、如何正确认识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对于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思考与回答是理解和建构的基础与前提。

1. 什么是课程内容

在我国对于“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对上述三个词语运用有些混乱, 本文暂且作为一个词语) 的解读, 由于不同的学者站的角度不同、看待课程的视角不同、依据的课程理论不同, 加上有一段时间我国没有课程概念 (认为课程仅仅是教学内容而已) , 所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阐释千差万别。但就其本质而言,

一是课程内容即教学内容, 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 各个领域所积累的并选择准备传授给学生的关于世界已有的认识、知识、理论等。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 对课程内容的定义为“课程内容是指一些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法则和问题等等” (江山野主编译, 《简明国家教育百科全书 (课程卷) 》,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第110页) ;施良方教授指出“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 (施良方著, 《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方法》,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106页) 。这些认识的核心是将课程内容定义为外在于学生的客观存在的知识、认识、理论的总和, 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这些已有的、外在于学生的内容。

二是课程内容即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知识、学习方式、态度情感价值观, 以及获得经验的体系。如, 钟启泉教授认为“课程与教学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实施、观点、原理核问题, 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它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及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指导下对学科知识、社会经验或学习者的经验中对有关知识经验的概念、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的选择和组织而构成的体系” (钟启泉、汪霞等编著, 《课程与教学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68页) , 就是说课程不只是“内容”, 而是关于“内容的理论”, 即课程是关于特定内容是什么的观念、认识特定内容意味着什么、教师教授特定内容要达到何种目的 (转引自张华著, 《课程与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第89页) 。以上的界定表明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外在于课程价值追求和目标的客观知识的存在, 这些知识、认识、理论一定是与课程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改变相联系, 才能真正成为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创编本质上是教育价值的选择, 特定的教育价值观、相应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是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基本前提。

2. 什么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

国内学者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解释与对课程内容的解释有一致的地方, 关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认识也是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而采用的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的总合。如, 《学校体育大词典》中指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包括身体练习及体育基本知识两大类” (陶景阳等主编, 《学校体育大辞典》,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480页) ;而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提出“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体系。它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实际材料” (李祥主编, 《学校体育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56页) ;还有学者认为“体育教学内容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来, 根据学生需要和教学条件进行加工的, 在体育教学环境下传授给学生的体育知识原理、运动技术和比赛方法” (毛振明、于素梅主编, 《体育教学内容选编技巧与案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09年版, 第1~2页) , “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 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 经过组织加工后的, 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的总称” (毛振明等编著,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 第3页) 。

二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是外在于学生的知识、技术;还应包括内化于学生的技能能力, 以及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经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载体, 为实现学习目标提供了中介, 制约和影响着学习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所选择与组织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方法, 以及师生间的活动性经验的总称。有学者认为“广义的体育教学内容内涵包括三个侧面:教养、教育和发展。体育教学内容的教养侧面是指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本身, 这是显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侧面是指隐含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那些关于学生体育道德、体育精神、思想作风、良好的人格教育方面的内容, 这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学内容还应有第三个侧面, 即发展侧面, 它是指内涵在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中的关乎学生生理、心理、情感、态度、文化等发那个面的内容, 这也是隐蔽性的教学内容” (毛振明主编, 《体育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193页) 。

从哲学的角度看,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手段之一, 是一种有助于或人们认为有助于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手段。有什么样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 就应该选择与之相吻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独立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目标的课程内容是不存在的, 没有任何一个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等本身就具有实现目标手段的属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只有它为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而被使用时才是一种手段。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基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者、实施者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内容、方法、组织、评价等所知道的和认为的可信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与假设。设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实际上就意味着从一系列可能的目标中或期望中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同理, 设置课程内容也是从数不胜数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术素材中选择其中的有限的一部分。基于以上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理解,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包括:

1. 基于目标选择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

在人类社会的体育发展和对人类健康关切的发展过程中, 人类社会逐渐积累了人们关于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等知识与认识, 并逐渐形成体育的理论、健康的知识与理论体系。与此同时, 还形成了许多具体的运动形式, 即各种身体练习、运动活动、体育游戏、竞技运动项目的运动形式。只有掌握了有关体育锻炼、体育休闲、运动健身、健康的原理与方法的相关知识, 才能更好地、更为科学地进行体育活动与健康活动。

2. 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的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 体育与健康的实践能力

为了正确、合理地进行体育与健康活动, 需要发展学生学习、掌握、运用体育与健康技能与方法。体育与健康知识不能对学生自然发挥作用, 只有学生学习掌握, 并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的条件下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这些知识才有可能是有用的。而这些技能与能力只用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发展, 正如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所言“技能与能力唯有通过实际应用才能发展” (裴斯泰洛齐《天鹅之歌》转引自日本佐藤正夫著, 《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钟启泉译, 1996年版, 第50页) , 运动技能只有通过实际从事各种身体练习、身体活动才能得以发展。因此, 发展这些技能与能力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为了发展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 必须组织学生进行那些体育与健康的学习练习活动, 并通过这些活动才能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3. 态度、情感、价值观形成的经验

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发展体育与健康技能与能力的同时, 形成有关自然、社会、人生的目的与意义的认识, 形成一定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方法与技能的过程中, 如通过“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内容的学习, 建立有关健康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在耐力性的体育项目锻炼过程中形成坚毅、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态度;在既有竞争, 又有合作、协同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概而言之,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经过改造、加工的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与理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掌握与运用的技能与能力;体育学习方式和良好的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养成;关于体育与健康对于个人、家庭与社会、当下与未来的意义与价值, 正确体育与健康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

在这些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之中, 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和发展相关的体育能力, 应该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核心。因为, 无论是对待体育与健康的认识, 以及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还是良好的身体锻炼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等, 都是在学习运用掌握身体练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改进、巩固、提高与运用运动技能和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三、2011版《课标》对于课程内容是如何表述的

我国的辞海指出“课程标准是关于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各门类的水准和基本内容的规定”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版, 第1248页) ,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 (地区) 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我们希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明确的阐述”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第172页) 。

依据课程标准的定义, 可以将2011版《课标》理解为, 是国家对于初中毕业时学生在体育与健康方面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做到什么等学习结果的纲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是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中引申出来。为此, 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不仅仅要从体育运动、体育与健康知识体系的逻辑观点出发, 还要能够培养接受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人的理想, 即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实现来思考与建构。2011版《课标》中的课程内容, 具体界定了课程的内容范围和程度, 为课程实施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编指明方向, 提供思路。

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 (标准) 主要说明的是给予一定的价值追求, 为了达成课程目标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活动与经验。正如美国课程专家在《课程分析》中所阐述的任何体育与健康的知识、运动技术都可以用多样化的形式来组织。“如果把体育学科理解为运动的体育课程可能会强调运动的规则与技能, 也会强调在竞争性团队运动中的参与。不过, 如果一门体育课程把体育理解为能促进身体健康和健美的那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 它可能就会是强调某些科学, 如生理学、运动机能学、营养学和训练项目” (乔治·J·波斯纳著, 钟启泉等译《课程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88页) , 选择什么、强调什么是与对课程价值的理解和课程目标设置紧密相关。

1.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

2011版《课标》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包括了两个维度。一是选择体育、健康的知识点, 以及体育运动技术的方向与范围;二是明确指明学生在学习后表现出来的行为变化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情感等) 。即动词表达了行为, 动词的目标则表达了内容。例如水平一课程内容的“做出基本身体活动动作。如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完成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内容是“多种形式的走、跑、跳、投、抛接、挥击、攀、爬、钻、滚动和支撑等动作”, 行为是“完成上述动作”。

2.2011版《课标》对课程内容的具体建构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 (标准) 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 (维度) 组织与建构。如2011版《课标》水平一的部分课程内容这样表述, 运动参与的内容是“积极愉快的上体育与健康课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运动技能的知识内容是“知道所学运动项目或体育游戏的名称活动或动作术语”和“知道基本的安全运动知识和方法, 注意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安全”;运动技能中的技能与能力是“做出身体活动动作”和“初步学会常见的球类游戏”;身体健康内容知识是“知道正确的身体姿势”和“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注意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内容是“体验体育活动中的情绪变化”和“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对同学的关心与爱护, 乐于帮助同学”。上述表述, 不仅仅包括外在于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等, 同时也包括内在于学生的技能、体验、经验、行为等。2011版《课标》这样表述力图实现“内容”与“目标”的统一, “内容”是指与知识与技能直接相对应的要求和规定, 适合相应水平的学生学习的特定的体育与健康的事实、概念、术语、原理、规律及其应用, 以及相关的运动技能、健康技能等;“目标”指学生的智力认知、运动技能学习和身体锻炼过程, 即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及运用知识和技能, 做出价值判断, 获得情感陶冶、创新精神与体育与健康实践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目标是以内容为依托, 内容又是以目标为方向展开。

四、如何理解2011版《课标》与以往关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差异

从2001版《课标》到2011版《课标》, 与以往的体育教学大纲对于课程内容的表述存在明显的差异。

1.“教什么”与“得什么”的差异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是为了达成课程目标提供的知识、技能、态度等经验, 是在明确制定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分目标、水平目标的基础上具体提出为学生提供学习经验, 即课程内容。2011版《课标》中课程内容不仅仅是指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知识点、运动技能, 而且指明这些知识点、运动技能所包含、反映、支持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是为各地、各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施提供选择与创编课程内容的标准与范围。2011版《课标》是规定与指明学生能够知道, 并能做到什么, 是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在认知、技能、能力、态度行为目标的细化和内容化, 即2011版《课标》是学生在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后可以作为学生已经达成目标证明的活动范例, 以及规格。以往的“大纲”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是具体的知识点、运动技术等, 强调的是对具体教什么的精确表达, 罗列所有需要教的知识点, 忽视学生通过学习发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变化, 以及行为改变。

2.“发展维度”与“运动本位”的差异

2011版《课标》是以课程学习目标的四个方面 (维度) 建构课程内容, 一以贯之以实现目标与内容有机融合与统一。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强调传授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术的同时, 关注通过创设适当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和教学情境, 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生的经历、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达成课程学习目标。如2011版《课标》水平二“通过多种练习形式 (如各种跳跃游戏和跳绳等) 发展跳跃能力”的课程内容, 可以通过跳跃的方式 (原地和行进间的双脚跳、单脚跳、跳格、前后跳、左右跳、跳上跳下、跳转等;徒手跳、持物跳、障碍跳、合作跳等;“快乐的小袋鼠”、“挑战小勇士”等) 发展跳跃能力;还可以通过跳跃方式的变化 (方向的变化、参与部位的变化、参加人数的变化;“看谁变化快、看谁变化多”等)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思维能力;另外, 还可以通过各种跳跃活动或方法的设计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 提高学生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以往的“大纲”是以运动项目、身体素质、人体的解剖部位等来分类与建构教学内容体系, 容易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 只见教材 (运动技术、战术、身体练习等) , 出现目标与内容的游离。

3.“校本创设”与“照本宣科”的差异分析

2011版《课标》中对课程内容的表述, 在一定意义上讲还是一种结果目标与过程目标的结合, 它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教学内容, 而是为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具体选择教学内容与创设活动提供明确的指向、限定确定的范围、提出明确的要求, 各地、各校应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情境的自主创设, 并以此为载体,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而以往“大纲”则是关于“教与学内容的纲要”, 明确制定了各年级教学的具体内容、时数分配、考核项目与标准;各地、各校的体育教师只能依照大纲的规定照葫芦画瓢、照本宣科制订体育教学计划, 开展与评价体育教学活动, 体育教师只是“大纲”的执行者。

总之, 2011版《课标》的课程内容不是没有标准, 没有要求, 也不是教师想怎么教就怎么教, 更不是学生想玩什么就玩什么;而是以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制约、指导内容的选择与创编, 并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的表述有利于从“运动为本”转变到以“学生发展为本”, 有利于体育教师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 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 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既育体又育人的目的。

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修订核心组成员、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育与健康学科组长、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出版与发表著述近300万字。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全国曾宪梓师范院校优秀教师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等荣誉和奖励。

学习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

耿培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与艺术分社, 100081)

2011年年底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 同时印发了包括体育与健康学科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认真学习2011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 依据《课程标准》实施好体育与健康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是今后较长时间内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

一、客观看待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教育部印发的《通知》指出:“2001年, 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 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同时, 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 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通知》客观评价了十年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是政府主管部门对课程“有待调整和完善”的承诺。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 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 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不少困惑, 但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研部门、专家学者, 特别是一线体育教师的支持与努力下, 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 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 十年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

回顾十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取得了许多成绩, 个人认为主要的成绩有三个方面。

1.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观念是人们对事物的看法, 课程改革这件事物的客观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观念意识发生了变化, 教育教学改革行为随之变化。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几个核心观念上, 即“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十年课改, 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并且深入人心。核心观念指向的是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 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 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实践证明, 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最基本的。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才能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

2.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 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十年课改, 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改革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从课改之初到现在, 无论是国家层面、省市层面还是学校层面, 课改成果从试验初期的表浅、宽泛到现在成果深入到课程理念、性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 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 深入到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规律的探索上。这些成果不论是真知灼见还是略有瑕疵, 都是宝贵的财富。

3.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 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 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主动的参与、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有效的探究等方式涌现在体育课上,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这对他们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将起到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初一100班第一次家长会发言稿下一篇:《寻隐者不遇》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