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2024-06-29

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精选5篇)

篇1: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规划题目:平谷区“十二五”时期土地资源利用发展规划 牵头单位: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平谷分局

编制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

规划内容综述

一、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平谷区土地利用类型比较齐全,在平谷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三大类用地中,农用地比例最大,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5.01%,其次是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比例最低。农用地中,以林地和园地为主,分别占农用地面积的48.96%和34.16%。平谷区这样的土地利用结构主要是由其自然地貌条件所决定,区内山区和半山区占很大比重。平谷区的农用地比例较高的土地利用结构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和开放空间。

建设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比重17.19%,其中比例最大的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59.99%。部分独立工矿用地和部分农村居民点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在空间形态上已经成为城镇用地,并在城镇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一定的职能,但由于土地分类的原因,这部分用地并没有作为城镇用地统计。平谷区三大类用地中,未利用地所占比例较低,为7.80%。

二、平谷区土地利用在“十二五”的展望

定了平谷是北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水源保护区;

《平谷新城规划(2005-2020年)》对平谷定位:北京11座新城之一,北京东部的都市型工业、现代制造业、物流及休闲度假基地;

《北京市平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平谷定位:京东发展门户、山水宜居新城、清洁制造中心、精细果蔬基地、生态休闲绿谷;

平谷功能定位对土地利用的要求:坚持为首都北京产业转移、生态休闲度假服务,为京津世界城市发挥交通廊道、旅游休闲、生产绿色食品服务,为平谷城乡居民提供高质量工作环境、舒适宜居服务的原则,切实满足京东发展门户、山水宜居新城、清洁制造中心、精细果蔬基地、生态休闲绿谷发展。

(四)平谷区土地功能定位及战略目标、阶段

平谷区土地功能定位:京津服务,经济生产,生态涵养,公共服务,观光旅游功能;

平谷区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依据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及其功能定位对土地利用的要求,结合平谷区土地利用的特点与问题,在平谷区土地利用战略的引导下,确定2020年平谷区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为集约高效、保耕优构、生态涵养、宜居和谐;

战略阶段:按照平谷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根据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土地利用特点,确定“十二五”时期为集约建设阶段。

段供地方式);建设多层标准化厂房,实现同类企业集聚办公;发展工业地产,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推进村庄整理,盘活粗放用地,进行多角度挖潜。

五、土地储备的战略问题

(一)研究内容:土地储备现状,土地储备战略指导思想,土地储备战略目标,土地储备发展模式,土地储备战略保障。

(二)具体措施:完善土地储备普查工作,实现土地储备中长期规划;改善供地模式,促进土地储备高效运行;积极扩宽融资渠道,建立多种融资体系;加强土地储备力度,保证土地调控功能实现。

六、土地利用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一个宗旨、两个转变、三个重点保护、四个协调”。一个宗旨:平谷区土地利用必须服务于其区域功能定位,服务首都北京和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两个转变:城乡建设用地要从外延扩张转向内部挖潜,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利用;工业从传统发展模式转向清洁生产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三个重点保护:保护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生态环境;

四个协调:中心城与周围城镇相协调;城市与农村相协调;平原与山区相协调;平谷与京津冀都市圈相协调。

(一)土地利用战略及实施重点:实施区域统筹战略,运用开放的统筹思想,协调区域土地利用;统筹安排城镇和

篇2: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规划题目:平谷区“十二五”时期京平高速沿线三镇统筹

发展规划

牵头单位:平谷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编制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规划内容综述

一、发展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发展优势

“世界城市”战略明确统筹目标。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背景下,北京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将由城市延伸到农村,城市建设的重点也逐渐由城区转向郊区,农村作为城市发展腹地的作用日渐突出。

交通区位优势创造发展机遇。高速公路的开通有利于马坊、夏各庄、东高村三镇产业分工和布局规划,分别形成集聚效应和产业比较优势。大量人流和资金流的集聚,促进物流、旅游、房地产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平谷全区经济的优化升级。

经济发展夯实统筹增长基础。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大力发展,高速沿线三镇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在全区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制约因素:马坊、东高村、夏各庄三镇的统筹发

化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城乡一体化;合理规划三镇产业分布与发展,形成高速公路沿线产业集聚带和扩散极,向中部及北部山区扩散。

(一)发挥地缘优势,统筹区域发展

坚持生态战略,统领城乡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重点引进和发展适合生态涵养区发展特点的绿色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工业化、产业化、功能化的都市型现代农业。

发挥交通优势,塑造开放格局。利用邻接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海港的优势,发挥国际陆港的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服务业,培育口岸经济,打造京东商贸物流中心。

实施产业带动,壮大区域经济。一产方面以现代农业和精品农业为着力点,通过大力发展蔬菜种植,限制发展畜牧业,形成一个符合生态涵养要求的生态循环系统和高速沿线设施农业产业带;二产方面主要发展绿色能源、食品加工、服装生产、现代制造等都市型工业;三产方面以物流业、商贸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丰富区域发展的内涵。

(二)发展社会事业,完善服务体系

着重民生,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完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服务体系。

立足发展,提升公共服务优质化水平。推进城镇化进程,严格按照城镇标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在配建相关设施时,优先考虑引进优质服务品牌。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化管理,积极引进和培育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在建设和改造大型

射核心,积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满足区域发展以及引进人才对子女教育的高端需求。马坊地区,继续推进和完善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平谷分校建设;夏各庄地区,加快引入优质教育资源的协商及建设进程,满足区域产业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本区域教育资源优质化。

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心。面向三镇及周边居住社区服务,选址在夏各庄镇,统筹设置一座大型三级医院,以综合性医疗服务为主,兼顾老年病康复治疗、养生体检等服务功能,综合性培训基地建设。优先向三镇提供人才培养服务,选址东高村镇,以东高村音乐培训和现有职业技能培训为基础,在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农技服务、作物栽培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重点发展,综合教育、培训、技能鉴定、就业推介等各项功能。

大型公共文化中心建设。服务面向三镇及临近区域,选址在东高村镇,以本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基础,建设综合性公共文化活动中心。以提琴制造、音乐教育、培训等文化创意产业为依托,建设大型音乐文化商业演出场馆。建立图书文化专区,促进文化素养提高。

(二)基础设施建设

篇3: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一、形势与需求

(一) 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一五”期间, 我国科普事业全面发展, 取得了显著成效,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科普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据测算, 201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3.27%, 比2005年的1.6%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截止2010年底, 全国共有科普人员194.6万人, 较2005年增长48.38%。其中, 科普专职人员25.18万人, 科普兼职人员169.22万人。全国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2人。

2.科普经费投入持续增加, 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2 0 1 0年, 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为93.66亿元, 比2005年增长163.9%。政府拨款的科普经费中, 科普专项经费为30.17亿元, 全国人均年科普专项经费2.21元。截止2010年底, 全国共有各类科普场馆1511个 (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 , 比2005年增长93.47%。全国共有科普画廊22.84万个, 城市社区科普 (技) 活动专用室7.3万个, 农村科普 (技) 活动场地39.8万个。

3. 科普传播媒介形式多样, 科普活动成为科技惠及公众的重要平台。2010年, 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0.74亿册, 出版科普期刊1.57亿册, 共发放科普读物和资料6.2亿份, 较2005年分别增长116.81%、61.19%和23.77%。全国广播电台播出科普 (技) 节目总时长21.14万个小时, 全国电视台播出科普 (技) 节目总时长为26.13万个小时, 较2005年分别增长177.13%和146.4%。2010年, 全国共举办科普 (技) 讲座91.31万次, 听众达1.82亿人次, 较2005年分别增长65.34%和62.39%。共举办科普 (技) 专题展览14万次, 参观人数超过2.11亿人次, 较2005年分别增长62.74%和72.28%。共举办科普 (技) 竞赛5.68万次, 参加人数达5551万人次, 较2005年分别增长38.49%和76.74%。

4.科普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有利于科普发展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科普法》实施工作不断深化, 各地制订了一批相关配套地方法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深入推进, 使公民科学素质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对科普场馆门票收入和进口科普产品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鼓励科普事业发展政策和措施制定出台, 强化了政府科普服务能力建设, 调动了社会各界参与和支持科普发展的积极性, 形成了全力推进科普发展的工作机制, 营造了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我国科普事业发展面临的新需求

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相互促进和一体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正在深刻改变世界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形态, 新技术、新产品、新型服务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科技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公众对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技知识和科学方法的需求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日趋活跃, 迫切需要公众理解科学、支持和参与科学技术活动, 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产品研发能力不强, 科普原创作品少, 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仍在起步阶段;专业科普人员数量偏少, 科技工作者、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科普事业投入不足, 企业和社会力量对科普事业的捐助较少等。

“十一五”期间, 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科技资源总量快速增加, 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自主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为加快我国科普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 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积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的紧密结合、协调发展, 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加快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 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 以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 广泛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活动, 加强重点人群、重点领域科普工作, 支持公益性科普事业健康发展, 鼓励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 加强科普对外交流与合作, 促进教育、科研与科普的紧密结合, 完善科普发展机制和政策环境, 为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发展目标

到2015年, 实现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显著提高, 使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国家科普能力明显增强, 科普事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进一步完善。

具体目标:

1.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科普投入体系。实现政府科普投入显著提高, 到2015年, 实现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到3元/年, 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到5元/年以上。全面落实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使企业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主体, 社会团体和个人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来源。

2.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科普基地。到2015年底, 创建100个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中央和国家部委所建立的特色科普基地总数达到1000个左右;省级科普基地总数达到3000个左右。全国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有所改善, 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技类博物馆, 各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技馆, 在中等城市建有一座科技馆, 县级市建有科技活动中心, 在大型国有企业建有专题科技馆。实现在全国50%的街道 (乡镇) 、社区建有科普活动站 (室) , 50%的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 (宣传栏) 。

3.社会科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6000家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 开展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公众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备设施 (流程) 或展览馆;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中推动建设500家科普示范企业, 为公民理解科学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丰富的场所。全国科技馆年接待观众量达到5000万人次。逐步推进省级以上科技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成本开放。

4.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 群众性科技活动广泛开展。大力创作图书、影视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 推出一批原创科普精品。引进国外优质科普资源, 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拓展科普传播渠道, 增强大众传播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 使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和途径显著增多。

5.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培训、国外进修、国际交流、实践锻炼等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高素质科普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 万人拥有专兼职科普工作者人数达到15人。

三、重点任务

根据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 推进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工作

1.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 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 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 使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增强, 引导未成年人树立科学意识、崇尚科学精神, 养成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幼儿园日常教育中融入科学启蒙教育,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评价、考试制度, 进一步推广“做中学”活动的经验和成果, 不断完善基础教育中的科学教育。鼓励普通高中开设科学教育选修课和通用技术课程, 支持开展研究型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学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在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建立完善校外科技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的衔接机制, 丰富校外和课外科学教育活动, 营造崇尚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农村未成年人特别是女童和留守儿童提供更多接受科学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 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

2.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将普及实用技术与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结合起来, 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 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结合农民创业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星火培训、双学双比、技能竞赛、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百万新型女农民教育培训等活动, 继续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务实有效、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技培训。继续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培训, 支持和鼓励各级各类学校, 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要求, 参与开展对进城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的订单式或定岗培训, 使其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或达到上岗要求, 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和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

3 . 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求, 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竞赛和日常科普教育活动, 提高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 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要求。将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与培训教材, 将有关科学素质的要求纳入国家职业标准, 作为各类职业培训、考核和鉴定的内容。

4.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任务, 落实各级各类干部培训规划, 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态度、讲究科学方法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的重要内容。将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 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终身学习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使其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处于前列。将提高科学素质贯穿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选拔录用、教育培训、综合评价全过程, 增强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科学执政能力。

5.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 提升社区科普能力,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围绕安全健康、节能环保、防灾减灾等内容, 开展科教进社区、卫生科技进社区、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等活动, 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促进社区居民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发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 鼓励科研院所、学校、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开展科普活动, 推动科普活动的社会化。

(二)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1.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将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地基本建设计划, 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建设和运行经费的公共投入。研究制定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认定与管理办法以及监测评估体系, 定期开展检查评估。推动大型城市、中等城市、县级市 (区) 建设适应需求、各具特色的科普类场馆。大力推进基层科普设施示范工程, 进一步加强街道 (乡镇) 、社区、行政村的科普活动站 (室) , 科普画廊、宣传栏的建设。

2.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发挥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等超大型、综合性科技馆在科学传播普及中的示范作用。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向公众开放科研仪器和设施、生产设施 (流程) 或展览馆, 建设一批有特色的行业科普教育基地。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科普基地结合自身优势, 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进一步发挥科普基地的职能和效用。重点支持中小科技场馆充实和丰富展教内容, 为中小科技场馆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服务, 提高其业务水平。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妇女培训基地、文化宫等增加科普教育功能。引导海洋馆、野生动物园、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等增强其科普教育功能。

3.繁荣科普创作。大力创作图书、影视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 推出一批原创科普精品。重点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主题, 开发一批展品、图书、挂图、音像制品和设备等。以评奖、作品征集等方式, 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开展全国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和推介活动, 推动优秀科普电影、电视节目在基层播放。把科普绩效列为相关单位与人员的年度考核内容, 激发科技、教育、传媒工作者的科普创作热情。鼓励将科学、人文、艺术融为一体的科普资源开发, 加强民生、生态和应急科普资源的开发, 以及适合农村和社区科普的设施和产品的开发。推进“科技馆活动进校园”工作, 设计和开发一批与学校科学课程有机结合的活动项目。制作一批在青少年中有广泛影响且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科普作品和科普网络游戏。开发适合社区乡村党员活动室、文化站、科技大院、农家书屋等设施使用的科普展教品, 加快基层科普设施建设。

4.促进科研与科普的紧密结合。研究制定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中相应增加科普任务的办法与措施。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普活动, 推进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科普创作试点。将科普工作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不涉及保密的情况下, 使公众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科技发现和创新成果。完善国家科技计划管理, 对承担政府科技项目的单位和承担者从事科普的责任和义务做出明确规定, 在科技项目立项时提出科普要求, 在项目实施中鼓励向社会普及, 在项目验收时检验其科普成果及社会效应。

(三) 增强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

1.加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 推动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喜闻乐见的科普节目并增加播出时间, 出版单位增加各类科普出版物的品种和发行量, 综合性报纸增加科普栏目的数量和版面。推动各类大众传播机构参与科普产品的开发与制作。充分发挥科技宣传联席制度的作用, 统筹协调科普宣传工作, 做好热点问题、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2.发挥互联网、移动电视、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研究开发网络科普的新技术和新形式。开发一批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科普游戏软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开设科普专栏, 科普网站和门户网站建设科技专栏, 培育和扶植若干有较强吸引力的品牌科普网站和虚拟博物馆、科技馆, 促进网站之间开展科技传播交流与合作, 不断提升网络科学传播水平。

3.提升大众传媒的科学传播质量。加强科学传播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大众传媒从业者的科学素质与科技传播能力。组建科普宣传专家库, 推动科技社团与媒体的交流互动, 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交流活动,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科技报道质量。

(四) 强化若干重点领域科普工作

1.人口与健康科普工作。结合我国人口健康状况和疾病防控要求, 推进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的科普宣传, 努力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重大传染病防治、基层和社区常见多发病防治、重大公共卫生等领域开展科普工作。充分利用现代新传媒手段, 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科普活动, 促进医学科技资源科普化。在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日、世界人口日、世界卫生日等重要纪念日和活动中, 加强食品安全、转基因食品、心理健康、流行病预防和职业性疾病防控、戒烟禁毒、性病预防等方面的科普专题活动。

2 . 环境与气候变化科普工作。创建类型多样、布局合理、适应不同人群的环保科普教育基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新媒体、报纸、科普教育基地等, 普及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等基本知识, 营造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等良好社会风气。

3.防灾减灾与公共安全科普工作。针对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 因地制宜, 组织多种形式的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科普宣传活动, 提高公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做好地震、气象、火灾、洪灾、台风等灾害预警等方面科普工作, 使社会公众了解预警信号、防御指南等气象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常识。

(五) 组织若干重大科普示范活动

1.组织好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组织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社会团体和企业广大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惠民服务活动, 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周、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等群众性科技活动;开展“科普日”、“院士专家西部行”、“院士专家科普巡讲”、“科技列车西部行”、“科学使者校园行”。各地要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国际纪念日、安全生产月和防灾减灾日等, 组织开展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

2.围绕重大科学事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专题性科普活动。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 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水平和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 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 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3 . 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针对农民对科技的需求, 创新科普服务方式, 提高科普服务水平, 广泛开展科技特派员、科技入户、科技110、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三农”网络书屋等农村科普活动。充分利用科普活动站 (室) 、科普宣传栏、科普大篷车与流动科技馆等多种科普教育形式, 以普及知识、更新观念和传授技能为重点, 加强对农村基层, 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农民群众的科普服务能力。扩大科普大篷车服务范围, 促进展品展项更新, 增强为基层群众服务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教育机构、中小学利用现有的教育培训场所建立青少年科技创新操作室。

4 . 组织开展科技专家进校园, 活跃青少年科普活动。不断丰富科普活动内容, 创新科普活动形式, 持续开展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活动、走进科学殿堂等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 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科技实践的活动, 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在校博士生到所在地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服务, 从事指导学生科学实验, 传播科学知识等公益活动。

(六) 鼓励经营性科普产业发展

1.鼓励兴办科普产业。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 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 推动科普展教品、科普图书出版、科普影视、科普动漫、科普玩具、科普游戏、科普旅游等经营性科普产业的发展。扶持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科普展览、设计制作公司,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普品牌, 形成多渠道兴办科普事业的良好局面。

2.开展科普产业试点示范工作。探索科普产业化发展的新机制和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 建设一批科普动漫、科普影视、科普出版、科普会展、科普创意等科普产业试点示范基地, 加强试点引导,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加大对科普产品研发的支持力度, 扩大科普服务外包、科普产品与服务采购。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 发布科普产品需求信息。支持科普资源研发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

(七) 构建应急科普宣传机制

1.建立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工作机制。制定应急科普宣传预案和工作实施方案, 建立起协调到位、职责明确、任务落实的应急科普组织体系, 实行点面结合、专群结合的运作机制, 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科普工作管理机制。

2.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科普专业化水平。运用现代应急管理理念, 选择国内外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 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 进行应急科普的理论探索和相关技术开发。建立专家信息库, 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入应急科普队伍。

3.建立针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日常性科普引导机制。通过专家讲座、举办展览、技能培训、媒体报道、体验式演习等科普活动, 提高社会公众和青少年应对社会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能力。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 分类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向社会公众介绍传授突发公共事件的自救、互救、预防、逃生、避险等基本技能和防护措施等, 普及应急知识和心理卫生知识, 引导公众科学应对突发事件, 为社会的稳定与危机的化解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持。

4.建立和完善应急科普服务支撑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 建立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科普资源, 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批专业化的应急科普资源开发、集成及配送等机构, 丰富应急科普资源总量。在整合、开发应急科普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建立网络应急科普资源合作共享的模式, 推动网络应急科普资源的共享。

(八) 积极开展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

1.广泛开展政府和民间的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普理念, 引进国外先进的展教用品等优质科普资源, 为公众提供优质科普服务, 带动我国科普能力的提高。支持我国优秀的科普展品、作品走向世界。

2.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普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科技夏令营、冬令营等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科技馆展教具交流与互展活动, 合作开展各种不同主题的科技活动周等群众性科技活动, 鼓励两岸三地的科普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与专题研讨, 支持澳门办好科技活动周。

四、保障措施

(一) 完善科普组织机制与政策法规

1.加强政府对科普事业进行统筹协调的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组织协调作用, 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科普工作, 整合资源, 形成合力, 确保科普工作依法行政有效推进。协调解决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监督检查重点科普任务的实施进展和落实情况。

2 . 完善国家科普政策和法规体系。加强科普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加快制定《科普法实施条例》;推进地方科普条例制定工作。借鉴国际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研究制定《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 并进行试点监测;研究制定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开展科普工作、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等相关政策。

3.加强对科普事业发展的监测评估。依照《科普法》, 加强政府对科普工作的督促检查, 加强对各地和有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开展科普活动的监测与评估。

(二) 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引导社会多元投入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科普法》的规定, 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增加科普经费支出, 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也要结合职能, 加大科普经费投入, 为开展科普活动、支持科普创作、建设科普示范基地、开展科普统计与监测以及加强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等提供经费保障。

2.建立政府有效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在政策和资金上对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活动给予资助和扶持, 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科普投入体系。建立科普投入和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逐步加大对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 落实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的优惠政策, 推动各类科普平台整合共享, 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3.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针对社会需求, 引导企业开发科普产品, 拓展新型科普服务, 实现良性发展。落实国家支持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普的投入和捐赠, 享受减免税收的政策, 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主体;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科普事业, 相应享受减免税收的政策。

(三) 建立专业化的科普人才队伍

1.加快形成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人才发展规划 (2010-2020年) 》, 吸引更多人才投身科普事业, 不断壮大科普人才队伍。加强高等院校科技传播等专业学科建设, 培养专业化科普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和进修活动, 加强业务学习, 全面提升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人员的科学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立健全社会动员机制, 形成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素质较高的科普兼职人才和志愿者队伍。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技术能手参与科学教育、传播与普及, 促进科学前沿知识的传播。鼓励科技、教育、传媒等方面的离退休专家和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科普工作, 不断壮大科普兼职人才队伍。开展博士科普使者行活动, 支持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参与科普志愿者服务。

3.加强农村基层科普队伍建设。依托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基层科普组织人员、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业务骨干、农村科技带头人和基层科技、教育工作者以及离退休人员, 积极发展科普员队伍。发挥农村科普示范户、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骨干等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普人才建设, 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科普人才特别是双语科普人才在科普宣传中的重要作用。

(四) 加强科普资源共享机制建设

1.加强科普展教资源的共享与服务。推进科普视频网络的共建共享工作, 向社会推介优秀科普作品和选题。开展主题科普展览巡回展出活动, 推动展览和展品在各类科普场馆、设施、服务机构之间交流。促进科普展教活动与学校科学课程教学、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相衔接。加强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展教资源的支援力度。

2.建设科普资源数据共享服务中心。构建若干大型科普资源数据库及存储设施, 集成各方面已有数字化科普资源。建立科普数据资源、科普信息资源、科普产品资源数据服务中心, 分步骤完成全国服务节点的布局和建设, 为各类科普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信息共享服务。

3.共建共享基层科普设施。增强现有县级科技馆 (科技活动中心) 的科普展教功能, 共建一批具备科普教育、培训、展示等功能的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与相关社会设施共建共享基层科普活动站 (室) 、宣传栏, 建立遍布城乡社区的基层科普服务网点。

(五) 完善监测评估与表彰奖励机制

1.加强科普监测评估。建立科普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机制, 形成对科普活动的良好导向。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制定各类科普场馆的建设标准、管理条例和评估办法, 对科普场馆的运行状况和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制定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标准和科普基地分类管理办法。深入开展国家科普统计工作, 加强对科普工作的监测和评估, 为政府和社会提供科普事业发展基础数据, 完善国家科普统计数据库建设。

2.加大对科普工作表彰和奖励力度。在国家科技奖励中加大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奖励比重。通过设立青少年科技英才奖等方式, 激励青少年参与科技创新实践并取得优秀成果。探索建立鼓励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开展科普活动的激励机制。研究制定鼓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的相关政策, 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加大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 吸引和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科普作品创作。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多种形式的科普奖。

篇4: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江苏省委“十二五”规划建议突出了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和执政理念。

江苏省委省政府表示,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深入开展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企业活动,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到2011年将实现全省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十二五’期间的重中之重,”江苏省人社厅负责人指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民生,在服务发展和改善民生实践中的地位作用将进一步凸显。”

江苏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陈颐研究员认为,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更加突出了社会保障的地位。“建议”把“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并列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三大任务,集中反映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强烈期待,改善民生的重点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说,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省劳动力供大于求和结构性短缺的矛盾仍将继续存在,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建议”将高校毕业生放在就业问题的首位,说明江苏省委省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将加大对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适合高校毕业生的智力密集型就业岗位。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也首次作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工会和行业组织积极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

江苏十二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要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比如在初次分配环节,税收可减少不同要素所得在初次分配环节的不合理差距,以保证那些只能凭劳动换取收入的低收入群体享受到应有的以及更多的经济发展的成果。

“建议”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亮点是“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十二五”期间,江苏将会在保障性福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非保障性福利”,其政策理念和社会功能,不是为了保障特定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而是以公共政策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手段,提高社会成员生活水平,增加人民的福祉,促进社会公平。

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另一个亮点,是“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在社会保障高度发展的今天,慈善事业仍然是社会保障的重要补充,对改善民生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功能。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还关照到了困难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难题,让更多的困难群体“住有所居”,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省民生文章的一个重点章节。“十二五”期间江苏省提供给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型房源将更为充足,应保尽保。

目前,江苏省已拟定在“十二五”期间,将住房保障范围扩大至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按照大致的规划,城镇中40%的家庭属于中低收入家庭。仅以目前江苏900多万户城镇家庭来算,也就是说,接近一半的家庭都有望纳入保障体系。

这其中,公共租赁房的大力推进将成为一大亮点。公目前,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和城市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均已纳入了公租房的保障范围。

十二五规划全面改善民生,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十二五”时期,浙江省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在全面改善民生、社会管理和创新方面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创造条件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联动增长机制,促进职工工资较快增长;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领域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已有的社会管理模式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严峻挑战。要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依法保障公民权益,健全完善维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强化城乡社区和农村基层基础建设,创新“枫桥经验”,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网络社会”的管理,改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二是促进创业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i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是群众呼声强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特别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对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省、社会和谐,让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着力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有效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四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是民生之基。近年来,浙江省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十二五”时期,要继续大力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扩面,加快实现全覆盖。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覆盖而,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探索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对接,逐步形成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险体系。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五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和人口工作水平。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产业,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

立足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上海最新出台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晰了从公共服务体系、就业、社保、住房保障和养老等方面“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

“十二五”期问,上海将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落实“菜园子”、“菜篮子”区县长责任制,保持蔬菜等副食品价格基本稳定。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大力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大市政府部门预算公开、财政专项资金公开及审计结果和整改结果公开的力度。完善分类救助政策,发展福利和慈善事业。

在教育方面,上海将围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

在住房保障方面,上海将构建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动迁安置房等多层次保障体系。对治安将依法加强综合治理。据介绍,“十二五”期间,上海市预计新增供应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房、动迁安置房等各类保障性住房100万套(户)。

“十二五”期间,上海对廉租房和经适房,将继续放宽准入标准,并大力筹措房源。力争在规划期内,使本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有效缓解。对公共租赁住房,将组建一批专业运营机构,并鼓励产业园区。大型企事业单位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发展单位租赁住房和市场化租赁住房。

篇5:平谷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之十五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序 言

“十二五”时期,是平谷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的重要时期,是落实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加快发展现代化新城、聚集新产业的关键时期。为了促进平谷区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提高平谷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平谷区特有文化的传播,特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以指导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本规划周期为2011—2015年,规划范围为平谷区行政区。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城市整体规划(2004—2020)》、《北京市平谷区第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十一次全体会议工作报告》、《北京市平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北京市和平谷区有关专项规划等。

第一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

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较小、所占比重偏低、发展相对缓慢。但是,近几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政府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总值稳步上升,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为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超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全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稳步上升,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截止到2009年底,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为11341.2万元,首次突破1亿大关,比2007年增长0.31个百分点;2009年资产总额为8627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18.4%;纳税总额为1233万元,与2007年相比年均增长5.8%。整体来看,全区文化创意产业正处于稳步上升阶段,产值虽小,但发展空间很大。

(二)音乐产业的核心地位逐步显现,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十一五”时期,平谷区乐器制造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乐器制造企业数量占全区文化创意企业数量50%以上;乐器产品结构正在完善,品牌影响力正在形成;乐器制造产业产值达到3.5亿元,与音乐相关产业环节正在引进与发展。另外,文化旅游、奇石等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开拓进展,以音乐产业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架构雏形基本建立。

(三)部分产业空间集聚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即将开发。“十一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分别在东高村镇形成了提琴产业聚集区,在王辛庄镇形成了奇石交易商业街,在黄松峪乡形成了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小规模聚集效应。在部分产业资源集聚和物理空间集聚的基础上,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集聚效应即将得到开发。

(四)政府管理引导机制逐步完善,将文化创意产业提高到战略层次。

“十一五”后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正式建立,领导小组以及文化创意产业主管部门的职能建设逐步开展,政府管理引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各级领导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程度日趋显著,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平谷重要产业之一进入到全面展开的阶段。

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五大优势

平谷作为首都五大生态涵养区之一,在产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区位条件等方面具备独特的优势,为平谷“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产业资源独具特色。

平谷区产业资源独特,拥有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提琴生产企业—华东乐器制造公司;平谷区平均每年生产提琴30万把,90%以上的产品销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占有30%的份额;另外平谷区还拥有奇石、桃木工艺品和灯彩工艺品等产业资源,为音乐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二)文化资源积淀丰厚。

平谷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7000年上宅文化、5000年轩辕文化、2200年建置文化和1000年道教文化历史积淀,拥有上宅文化陈列馆、轩辕庙、丫髻山等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另外,平谷还拥有金海湖、飞龙谷、京东大峡谷等自然旅游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为平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开发利用的资源,更为首都北京实现“历史名城”的功能定位提供了支持。

(三)产业品牌初具影响。

平谷区东高村镇2009年9月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乐器协会授予“中国提琴产业基地”称号,这标志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区域品牌已初步形成。另外平谷的桃文化和丫髻山等旅游景点,在全国也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区位条件优越便利。

平谷区地处京津冀两市一省交界处,东临我国第三大集装箱—天津新港,西接我国第一大空港—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另外京平高速公路也已顺利开通,使平谷区成为连通京津两大空港和天津新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北京市四大物流基地之一的马坊物流基地建设逐步完善,为平谷区乐器、工艺品、桃文化产品等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的交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五)产业发展正遇契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北京对平谷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定位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行业政策的出台和市领导的高度关注为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总之,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正遇良好的契机。

三、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四大制约因素

虽然平谷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较大的优势,但是也存在资源整合利用不充分、融资渠道缺乏、企业品牌影响力不够、政府促进力度不足四大制约因素,是平谷“十二五”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尚不到位,系统规划有待加强。

平谷区拥有独特的产业资源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对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整合挖掘不够,优势没有体现;资源的管理部门不统一,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另外土地资源缺乏,村民利益和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使得平谷区丰富独特的资源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价值。

(二)信息流通尚不顺畅,融资渠道有待完善。

文化创意产业信息在政府、企业之间流通不畅,政府不能及时掌握企业的变动情况,企业也不能及时获得政府的政策信息,企业和企业之间也缺乏及时有效的交流。平谷文化创意企业发展壮大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资金和有效融资渠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三)宣传途径相对缺乏,品牌推广有待提高。

平谷区特色资源由于缺乏有效宣传,其影响力仅限于周边区域,对全国乃至世界尚未形成辐射力。在“十二五”时期,要推动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政府部门尚需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宣传和推广力度。

(四)政府投入相对不足,促进力度有待加大。

与其他各区县相比,平谷区在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不足,促进力度不够;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刚刚组建,机制还不完善;缺乏重点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和指导规划。在“十二五”时期,政府要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和鼓励,完善政策保障体制。

第二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目标及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立足首都现代化新城区和首都生态涵养区的城市功能定位,紧紧围绕平谷区“人文平谷、科技平谷、绿色平谷”的发展目标,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资源、转变增长方式,集聚打造具备独特优势、具备鲜明形象、具备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体系,促进平谷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发展原则

(一)特色引领原则。

深入挖掘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资源,提炼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特色资源的整合和宣传力度,制定出切合平谷区实际、体现平谷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二)重点突破原则。

集中优势,争取在基础较好、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取得突破。吸引一批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发展若干有领导力的龙头企业。

(三)集群发展原则。

根据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不同特征,确定不同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增强品牌意识,加强品牌投入,提高产业整体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可操作性原则。基于平谷区现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基础设施、较强的竞争力和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制定出在一定时间范围可以实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平谷区将紧抓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契机,将文化创意产业置于战略高度,加大投入,重点发展。

1.在平谷区形成以音乐产业为龙头,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通过整合现有文化资源、挖掘潜在文化资源、引进新的文化资源,将平谷区建设成以音乐产业为核心,奇石产业、书画报业艺术品产业、动漫影视产业等其他产业协调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结构体系。

2.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力。加大传统产业向新兴服务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继房地产和物流之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三大推动力量。

(二)具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指标取得长足发展,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创意人才等方面均取得突破。力争在“十二五”时期,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平谷的支柱产业之一。

1.1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建立资源配置合理、功能协调、分布相对集中、辐射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在“十二五”时期,建立1个以音乐为基础的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2.10亿元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十二五”时期,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多倍数增长,到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占全区GDP比重超过5%,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平谷区支柱产业之一。

3.20家龙头企业数量。扶持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技术先进、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建立企业品牌,以龙头企业带动重点产业发展。到2015年,年收入2000万以上的企业数量超过20家。

4.100个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紧缺人才缓解,学历结构提升,到2015年,音乐、奇石、书画、工艺品制作、高科技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创意人才达到100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数超过 1万。

四、发展思路

“十二五”时期,平谷区要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坚持“合理布局、开拓创新、规模聚集、品牌营造”的发展思路,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园区、文化创意活动、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创新,将平谷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区。

(一)发展“一主导三优势三潜力”的文化创意产业。

1.全力发展一个主导产业,打造国际品牌。全面发展一个主导产业—音乐产业,发挥基础优势、挖掘产业价值、营造音乐产业环境、完善配套服务,将主导产业打造成国际品牌。

2.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塑造全国品牌。大力发展奇石产业、中国书画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三个优势产业,合理利用和整合资源、创新开发新资源,将优势产业打造成全国品牌。

3.加快发展三个潜力产业,建立首都品牌。加快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个潜力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发掘新兴机会,将潜力产业打造成首都品牌。

(二)建设以“中国乐谷”为核心的文化创意园区。

1.打造“中国乐谷”。建立集乐器设计制作交易、音乐文化创作与推广、音乐文化交流与培训、音乐文化衍生品开发、音乐信息化中心等多重功能于一体的音乐产业园区,成为平谷首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2.建立“京东奇石文化园”。建立以奇石交易为主,集奇石展览、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打造成北方最大的奇石交易展示中心。

3.建设“京东书画艺苑”。建立以中国书法和绘画创作为核心,集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展览、书画文化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文化旅游等为一体的京东书画艺苑,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艺术园区。

(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文化品牌活动。

1.打造“四季节庆”文化系列品牌活动。以季度为标准,举办不同主题的节庆活动。春季以“桃花”为主题,夏季以“音乐”为主题,秋季以“艺术”为主题,冬季以“奇石”为主题,开展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使文化节庆成为提升平谷区文化形象、推动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2.以音乐为核心举办大型赛事和颁奖活动。每年定期举办全国性的大型音乐赛事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确定平谷区在音乐领域的主导地位。

(四)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联的其他产业。

1.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教育业的融合,发展“创意教育业”。以音乐产业为主导,加强音乐教育机构的建设和引进,完善音乐产业产业链的发展;加强“文化创意”对教育产业的渗透,实现创意文化进校园。

2.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创意农业”。将“文化创意”思想渗入农业领域,在农产品的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等环节进行文化创意的植入,发展园林观赏游、农产品采摘游等文化旅游业,实现创意文化进园林。

3.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建设的融合,发展“创意城市建设产业”。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房屋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家庭建设中,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实现创意文化进农村、进家庭。

第三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发展领域

一、重点发展产业

(一)全力发展音乐主导产业,打造“中国乐谷”。

充分利用平谷区提琴制造产业的发展优势,对音乐产业链资源进行整合和挖掘,进一步延长和拓展产业链价值环节,倾力打造“中国乐谷”。其具备四大核心要素,即具备世界级的乐器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具备一流的创作和先进的数字音乐基地、具备丰富的音乐活动和多种形式的音乐演出场所、具备完善的音乐服务平台。

1.发挥基础优势,设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制造和交易中心。(1)提高乐器研发能力,建立乐器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强乐器制造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扶持龙头企业在乐器制作领域的技术创新;进一步加大与北京乐器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推进乐器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定期举办国际性的产品设计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优秀的乐器制作专家进行技术交流,建立中国最大的乐器研发中心。

(2)扩大乐器生产品种,提升乐器产品等级。大力发展二胡、贝司、吉他、黑管等其他形式的乐器产品,实现多品种的乐器生产;促进乐器产品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中高端乐器产品,提高乐器产品的综合质量;大力扶持具备规模优势、具备创新能力的乐器生产企业,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龙头企业。

(3)规范乐器交易市场,建立乐器交易大厦。定期举行“中国乐器交易会”活动,扩大平谷乐器产品的国际影响力;成立乐器交易协会,对乐器交易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中国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使之成为国际乐器交易平台。

2.挖掘产业价值,成立最有影响力的原创和数字音乐基地。(1)鼓励音乐创作人聚集,成立音乐作品原创基地。为音乐人提供原创资金扶持、住房扶持、演出平台支持等,积极引进音乐创作人聚集;大力鼓励本土音乐文化企业研究、开发、创作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音乐文化产品,使平谷区成为全国原创音乐的发源地。(2)引进龙头企业,建立数字音乐基地。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积极联合电信运营商龙头企业,鼓励其在平谷建立数字音乐基地;鼓励国内数字音乐领军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在平谷入驻,为数字音乐基地的建立提供支持;整合各种网络、设备和内容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统一的音乐产品和服务研发支撑基地;建成集版权、内容、业务及自有门户、合作渠道支撑管理于一体的管理支撑平台。

(3)成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音乐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民间机构成立或引进音乐版权行业协会,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制;利用软件开发数字音乐保护程序,建立版权保护中心;加强宣传,提高音乐创作人和普通民众的音乐版权保护意识;加强版权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现代音乐版权制度。

3.推进产业融合,扩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方位影响。

(1)发展音乐教育产业,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引进资金,建立平谷音乐学院,设立音乐理论、作词作曲、演奏、演唱、乐器制作等多专业课程,成为中国音乐人才培养基地;进一步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国外音乐学院等国内外音乐院校合作,积极引进高等音乐院校分校落户平谷;成立音乐研究所,进行平谷区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建立音乐教育培训协会,规范音乐培训市场,吸引大型音乐培训机构入驻;加强平谷青少年音乐宣传和教育,实施“音乐课程进学校,平谷乐器进家庭”的音乐教育产业发展策略。

(2)加强音乐产业与建筑产业融合,完善音乐风貌的建设。建设一个以音乐为内容的标志性建筑,如音乐墙或音乐钟塔,采用顶级的高科技设计,使之成为全国音乐产业发展的符号;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以小提琴等乐器为标志的指示路牌、路灯等,烘托平谷区的音乐文化氛围;在景点、文化创意产品的交易中心等人群密集场所设立各种形式的音乐建筑,完善平谷区音乐风貌的建设。

4.举办音乐活动,营造具备全球凝聚力的音乐环境。

(1)举办三大国际音乐节,树立国际音乐文化品牌。以平谷独特的乐器资源为依托,联合国内外知名音乐节主办机构,邀请国际国内知名的摇滚乐队,打造独具特色的“国际摇滚音乐节”;以平谷独特的桃文化和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为依托,与国内外一流的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国际桃花音乐节”;以平谷城市的发展和提升为主旨,打造“绿谷城市音乐节”。

(2)举办大型音乐比赛和音乐评奖会等音乐活动。依托平谷独特的原创音乐氛围,邀请全国音乐创作人,与知名音乐大赛主办机构合作,共同打造“全国原创音乐大赛”;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音乐评奖会和音乐颁奖活动,提升平谷区音乐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5.发展音乐旅游,建立最高端的音乐娱乐和音乐消费场所。(1)打造特色音乐消费街区。建立中国音乐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音乐珍品或音乐遗产的征集,对音乐印刷品、乐谱、乐器等进行收藏,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中国音乐珍品的展示;建立引进乐器制作体验馆、明星体验馆等各种音乐体验场馆;建立引进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等音乐互动场馆;引进国内外知名的KTV、酒吧、音乐咖啡屋等音乐娱乐机构;在平谷区形成“音乐展示—音乐体验—音乐互动”一体化的特色音乐消费街区。

(2)打造高端的音乐喷泉广场。将音乐喷泉广场塑造为“中国乐谷”的城市标志之一,建设成高端的户外演艺平台。将更多的音乐元素融入到音乐广场,建立科技与文化相结合的音乐喷泉、音乐雕塑等设施,推出大众性音乐活动。

(3)建设满足多层次多方位需求的音乐演出场所。完善现有音乐厅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的音乐设备,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将现有音乐厅进行合理扩建,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的室内音乐大厅;充分利用平谷区空置土地资源,将废弃工厂、旧影院、旧大厅等空闲场所改造成音乐演出场所,以满足全国各地音乐表演者多层次多方位的演出需求。

6.加强配套服务,建立首都最完善的音乐信息服务平台。(1)成立音乐产业协会,加强建设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系统监测国内外音乐产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创办《中国音乐》期刊和《中国(北京)音乐产业白皮书》,为中国的音乐市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研究咨询和决策参考。

(2)鼓励组织音乐联盟,加大建立音乐产业品牌宣传平台。鼓励平谷区乐器生产龙头企业、音乐创作团体、演艺机构以及音乐产业协会成立音乐联盟组织;整合音乐文化基地的各种资源,与《音乐周报》、《中国音乐报》等中国音乐产业领先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升音乐产业的全国影响力。

(3)设立音乐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音乐产业融资平台。将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中2000万用作音乐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平谷区乐器研发、音乐制作、演出场所、音乐教育等音乐产业的发展;成立“中国音乐产业投资基金”,拓展企业融资渠道,为音乐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融资平台。

(4)建立中国音乐网站,完善音乐产业的服务和推广平台。在“中国乐谷”建立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音乐网站,开通音乐的版权交易板块,实现音乐作品的网上交易,为音乐创作者提供权威的版权保护;开通音乐排行榜板块,建立音乐作品的网上排名,为音乐消费者提供最全面的音乐服务;进行音乐活动、音乐项目等宣传,扩大平谷音乐产业的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

(二)大力发展三个优势产业,构建文化特色产业名区。充分发挥奇石产业、书画艺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三大产业的资源优势和特色,合理整合并利用资源,深入挖掘产业价值,扩大三大优势产业的全国品牌影响力,将平谷区构建成文化特色产业名区。

1.大力发展奇石产业,建立东北部地区规模最大奇石交易中心。(1)扩大“平谷奇石城”规模,加强奇石城宣传力度。政府通过资金支持、租房补贴等方式对入驻奇石城的商户进行扶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定期举办奇石沙龙、奇石展销会等活动,并通过媒体宣传、广告等方式扩大平谷奇石城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奇石城的规模扩建,把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为东北地区乃至华北地区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奇石交易中心。

(2)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在素有“中国奇石之乡”的王辛庄镇建造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以轩辕石和金海石为主,引进各地特色观赏石,打造各种奇石景观,建立奇石观赏区;开发奇石体验、奇石雕刻、奇石绘画项目,建立奇石体验区;增加专业人员对奇石文化的讲解和宣传以及奇石爱好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奇石交流区,形成以奇石观赏、体验和交流为一体的京东奇石文化园区。

(3)加强奇石与旅游结合,开发特色奇石旅游产品。建立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包括“轩辕石开采中心—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平谷奇石城—金海石开采中心”的特色奇石旅游线路;加强奇石旅游产品的深加工,开发奇石手工艺品、奇石日常用品等,将奇石发展为特色奇石旅游产品。

(4)建立平谷奇石网络交易平台。依托互联网技术,在网络空间推出金海石、轩辕石等交易专场,吸引全国各地奇石爱好者网上交易,打造一个线上展览、评论、交易“展售一体”的商业化专业化的奇石网络交易平台。

(5)成立奇石相关行业协会。推动建立奇石行业协会、奇石鉴定协会、奇石收藏协会等相关协会,通过协会加强商户之间的联系,并通过对观赏石的艺术价值和价格进行权威鉴定,维护平谷区奇石市场流通秩序。

2.积极发展书画艺术产业,建立书画和民俗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园区。

(1)建立京东书画艺术创作聚集区。充分利用平谷区叶友良木版画院、陈克永山水画院、王蒙书屋等书画艺术资源和平谷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在雕窝村或其他适合区域积极引入全国山水、国画、书法等书画艺人入驻,在平谷区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书画艺术聚集区。

(2)加强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实施平谷书画艺术人才“走出去”和外地优秀书画人才“请进来”相结合的人才交流和引进策略,树立名家精品的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书画艺术创作人才的培养,保证书画艺术课程进校园;积极引进书画艺术经营管理人才,推动书画产业的良性发展。

(3)举办中国书画艺术展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书画艺术协会或艺术企业联合举办群众书画展和书画精品展活动,加大书画艺术的宣传推广。以全区书法爱好者和绘画爱好者为主体,开展群众性的书画比赛活动;以全区书画名家作品为主体,举办书画精品展示活动。通过举办各种层次的活动,加强平谷区中国书画艺术作品的影响力。

3.全面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立首都最具特色京东文化旅游区(1)积极发展会展休闲旅游。利用平谷区独特的生态景观环境,积极发展以会议培训和休闲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引进国内外知名酒店和会议中心在上纸寨、峪口等地建立高端休闲会议场所,举办国内外知名会议培训活动,加强周边地区休闲娱乐项目的开发,完善配套设施,使平谷成为全国知名会展休闲旅游区。

(2)完善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进一步提升平谷区现有的历史文化旅游品质,开发以历史文化游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丫髻山、轩辕庙、上宅远古人类文化遗址联动,完善旅游设施,优化旅游环境。

(3)建设北部山区高端文化旅游。充分利用平谷区北部郊区生态资源、文化资源、休闲资源等资源优势,发展俱乐部旅游、度假旅游、康体旅游等高端旅游产业,将北部地区进行整体打造,建设独具平谷特色的北部高端旅游区。

(三)引导发展三个潜力产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发展。引导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影视产业、动漫产业三大潜力产业,依据三大潜力产业的资源基础,深入挖掘产业链最具价值的核心环节,实施潜力产业专业化定位,促进平谷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发展。

1.积极引导民俗工艺品产业发展,建立京东工艺品交易中心。积极引导桃木工艺、灯彩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将民俗工艺品发展为平谷旅游纪念品的主要形式之一;大力引进大型民俗工艺品制作企业,扩大民俗产品生产规模和品种;聚集民俗产品制作企业、民间工坊、经营商户等,建立京东民俗创意产品的展览交易中心;建立工艺品交易协会,负责平谷区工艺品的宣传、交易、鉴定、质量控制以及技术培训等,规范交易市场。

2.加快引导影视产业发展,成立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利用平谷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山水峡谷风貌景观等优越条件,通过知名影片加大基地宣传,建立以武侠为主题的影视拍摄基地;加强影视与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引进影视编剧、导演等拍摄团队,以各地游客为主体,建立影视体验基地;加大政府投资及招商力度,推动与影视公司的合作项目开展。

3.鼓励引导动漫产业发展,打造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鼓励和引导平谷动漫产业向动漫影视创作领域发展,主要集中在动漫影视产品的创作、生产、出版和播放领域以及动漫影视衍生品的开发和生产领域;对于优秀的原创动漫影视作品,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吸引重大项目和优秀企业落户平谷,使平谷发展为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四)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与农业融合,建立创意农业示范区。1.大力发展观光果园产业,实现果园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挖掘平谷桃园、梨园、草莓园等特色果园资源,创新农产品采摘、特色果园观光等业务,大力发展以“观光采摘游”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加强“文化创意”对观光果园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渗透,提高农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使观光果园产业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

2.积极发展风景园林产业,实现园林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高度融合。

充分利用和整合平谷区的古建园林资源,挖掘古建园林的文化价值,加强古建园林的设计和修缮工作;进一步推进现代化的风景园林建设,实现传统园林产业和现代园林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以“风景园林”为主题的工业勘探设计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风景园林产业成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源头和着力点。

二、主要聚集区建设

产业聚集区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一核两园三基地”的重点聚集区建设工程,即重点打造一个核心园区、集中建设两个特色园区、培育建立三个产业基地。

(一)一个核心园区。中国乐谷。

规划范围:东高村镇,规划建设面积10平方公里。

主要任务:进一步发展乐器制造产业,建立乐器研发、生产和交易中心,建立音乐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音乐创作、数字音乐,大力建设音乐广场、音乐大厅、音乐休闲娱乐街区、音乐旅游度假区等,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活动,建立音乐休闲娱乐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金融、餐饮、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立音乐配套服务区;加强与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的合作,大力发展音乐教育培训。

(二)两个特色产业园区。1.京东奇石文化园。

规划范围:以平谷奇石城为核心区,使用面积6000多平方米;另覆盖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

主要任务:将分散在王辛庄镇、山东庄镇等地的50多家商户迁至原梨花村生态园,以平谷金海石和轩辕石交易为主,吸引全国各地奇石交易商、书画艺术品交易商、旅游产品经营商户、各种工艺品经营商户聚集平谷奇石城,打造成“京东第一奇石城”;在平谷奇石城附近王辛庄地带,建立具备奇石观赏、奇石体验、奇石交流功能的奇石文化公园,与平谷奇石城相辅相成,共同在平谷区打造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

2.京东书画艺苑。

规划范围:黄松峪乡雕窝村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雕窝村自然山水景观,以雕窝村现已集聚的传统书画艺术家为引导,吸引更多的传统书画艺术创作者进驻雕窝村,为其提供优惠的创作和生活条件;在雕窝民俗村两侧构建以中国书画艺术创作室、中国书画艺术品展览展示为主要产业形态的艺术区,建立以中国传统书画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创作园区。

(三)三个产业发展基地。1.京东工艺品交易基地。规划范围:山东庄镇。

主要任务:将桃木工艺、彩灯工艺、干花工艺、仿真植物工艺、刺绣工艺等民俗工艺品发展为京东文化旅游产品,在山东庄镇建立文化旅游产品的展示和交易基地。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扩大文化旅游产品的规模,将文化旅游产品展示交易基地建设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

2.京东影视拍摄与体验基地。

规划范围:黄松峪飞龙谷或其他有条件的区域。

主要任务:利用黄松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优势,依托平谷飞龙影视基地的基础和影响力,重点建设影视拍摄、影楼写真拍摄、影视体验、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相结合的影视拍摄体验基地;建设高端的配套服务体系,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活服务保障,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京东影视拍摄体验基地。

3.京东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规划范围:平谷城区。

主要任务:制定鼓励动漫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以及资金奖励办法,吸引中小动漫企业聚集;加强对动漫人才的引进,提供住房、入学等方面的支持;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加大技术支持平台、融资平台的建设力度。在平谷城区建立动漫影视创作孵化基地。

第四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建设项目

产业重点项目是平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十二五”时期,平谷区将实施22个项目,其中重点项目11个,涉及平谷区重点发展产业及重大文化品牌活动等。

一、设施建设项目

(一)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中国乐器交易大厦。为平谷提琴、钢琴、民乐、铜管乐器等近30种乐器的生产商提供更广泛的交易场所,并吸引全国各地乐器交易商落户中国乐器交易大厦;建立乐器展厅,为各种代表性乐器提供展览展示的空间;完善各种商务配套服务,将中国乐器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二)数字音乐大厦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内新建数字音乐大厦。吸引国内运营商龙头企业和国内大型的音乐制作公司、唱片公司、音乐工作室、演出机构和经纪公司等入驻;在大厦内建立音乐版权行业协会,规范音乐版权交易市场,将数字音乐大厦建设成中国乐谷最具影响力的建筑之一。

(三)音乐喷泉广场建设项目。

在东高村镇规划区域的核心地段建立音乐喷泉广场。包括音乐雕塑、音乐喷泉为代表的中心区、KTV、酒吧、音乐咖啡屋为代表的音乐休闲区、自然音乐体验馆、音乐生活体验馆等在内的音乐体验区和音乐梦想屋、音乐互动社区、录音屋等在内的音乐互动区。使其成为中国乐谷最核心、最繁华的代表性建筑。

(四)平谷奇石城扩建项目。

将在平谷城区梨花村建立的“平谷奇石城”进行扩建。加强平谷奇石城的宣传和推广,积极引进商户,继续增加其建设面积,扩大平谷奇石城交易和展示的品种和规模,使平谷奇石城成为东北部地区最大的奇石交易场所。

(五)京东观赏石文化公园建设项目。

在王辛庄镇北东古、西古、杨家会等浅山地带规划建设奇石文化公园,开发奇石观赏、奇石开采体验、奇石文化交流三大功能区;大力挖掘平谷特色奇石景观、引进全国其他各地奇石景观,并加强奇石文化公园园林景观的设计,使奇石文化公园成为平谷主要的景点之一。

(六)京东书画艺苑的建设项目。

在黄松峪雕窝村建立中国书画艺苑。“十二五”时期,引进150名左右书画艺术家入驻雕窝村,完善艺术家创作和生活的环境,加强艺术创作工作室、艺术展览室的建设。

(七)民俗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项目。

在山东庄镇建设民俗工艺品交流交易中心,将平谷区民俗手工艺品经营作坊和经营商店集中,为平谷民俗产品提供展示交易的场所。

二、活动建设项目

(一)“平谷桃花音乐节”等以桃花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3月份,在音乐广场、音乐大厅等演出场所定期举办“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将平谷的大桃文化、生态文化、绿色文化融入文化活动中,将“平谷桃花音乐节”等桃花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成独具平谷特色的文化系列活动。

(二)“国际摇滚音乐节”等以音乐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4—10月份,在“中国乐谷”音乐广场定期举行“国际摇滚音乐节”、“国际桃花音乐节”、“绿谷城市音乐节”等音乐主题文化活动。国际摇滚音乐节主要依托平谷乐器资源,以国内外知名摇滚乐队为主的音乐品牌活动,将“国际摇滚音乐节”等音乐活动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群众基础的平民文化活动系列。

(三)“京东书画艺术节”等以艺术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8、9月份,在雕窝村书画艺术园或平谷奇石城定期举办“中国书画艺术节”等艺术主题文化品牌活动,开展书画与音乐组合、书画与奇石组合、书画与桃花组合、书画与农业组合、书画与服装组合等不同系列的书画艺术活动,打造成高端的精品文化活动系列。

(四)“京东奇石文化节”等以奇石为主题的文化品牌活动。每年11、12月份,在平谷奇石城或平谷奇石文化公园继续推进“平谷奇石节”等奇石主题文化活动,提高质量和层次、加大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扩大平谷奇石节的影响力和品牌度,将“平谷奇石节”等奇石文化活动打造成重要的商业节庆活动系列。

第五章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文化管理部门职能,加强制度保障

(一)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合会议制度。

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职能,对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协调;由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探讨和协作推进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问题;发挥龙头企业、园区以及相关协会的作用,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合力。

(二)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

由政府各相关部门联合音乐、奇石、书画艺术、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品等行业专家共同组建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的把握、重大发展项目的决策和评估,保障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大项目实施的正确性。

二、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扶持,健全政策保障

(一)实施重点行业“一业一策”。

对于平谷区重点发展的音乐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民俗工艺品制作产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制定推动各个行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出台《平谷区“十二五”时期音乐产业发展促进办法》,侧重于对音乐产业乐器制造领域、音乐创作领域、音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奇石产业促进办法》,重点加强对奇石行业的聚集和奇石经营商户的管理;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书画艺术品交易产业促进办法》,加强对中国书画艺术品交易的规范、管理和书画艺术人才的引进;制定《平谷区“十二五”时期文化旅游产业促进办法》,重点支持具备文化内涵的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宣传。

(二)出台重点企业、项目的资金奖励政策。

制定《平谷区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园区企业、重点项目的资金奖励办法》。对新引进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从事音乐等重点产业生产和服务的大中型文化企业和集团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创新能力、高科技的文化企业进行财政资金奖励;对具有平谷特色,已形成一定规模,能起到产业带动效应的重点文化项目和平谷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支持。

三、拓展产业发展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一)设立3000万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由政府出资,设立3000万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成果购买、项目资助、风险补贴、配套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建设,鼓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其中音乐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奇石、中国书画、文化旅游三大优势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民俗工艺品、影视、动漫三大潜力产业设立发展专项资金500万。

(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构建多元投资体系。

与全国优秀的投资公司合作,由政府出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领域;与PE和银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文化创意产业的PE投融资通道和贷款通道,让更多的金融机构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完善吸引资金的相关政策,建立音乐产业投资基金,并积极开展跨区域资本运作,构建辐射全国的音乐资本平台。与此同时,通过政府引导,构建多方资金参与平谷奇石城建设项目。

四、培养引进高端专业人才,建立人才保障

(一)加强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创造性的贯彻和实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提出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进一步推进高端理论人才、音乐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音乐创作和制作人才、基层文化人才、稀缺产业人才队伍的培育和发展,加大音乐产业人才、艺术创作人才的引进;建立健全基层、中层、高层和区、镇、乡、村多层次多等级的宣传人才队伍结构。

(二)加强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训。

加强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对文化创意产业高端人才给予住房、户口、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优惠;加强创意人才教育培训平台建设,由政府出面,聘请高校、龙头企业、国际机构的文化创意产业中高层管理者、专家进行讲座,对平谷区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领导、文化创意企业的带头人进行产业发展培训,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宣传、教育和辅导功能。

(三)建立文化创意人才数据库。

搜集文化创意产业各领域内不同层次专业人才,通过网络平台或组织招聘会的方式为平谷区文化创意企业和文化创意人才提供人才对接;搜集在艺术创作、文艺演出、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提供人才引进、奖励等方面的政策。

五、加强中介和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保障

(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三大服务平台建设。

建立音乐产业信息监测平台;建立音乐产业品牌推广平台;建立音乐产业资金保障平台;建立重点项目转化平台,出台《平谷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实施措施》,积极引进国家、北京市的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和重大相关产业技术,为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项目提供产业化转换服务。

(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服务体系。

引进音乐产业协会、奇石产业协会、旅游产业协会和音乐产业发展联盟等中介服务机构;强化协会或联盟的职能,参与制定、修订行业标准、企业准入条件、行业调研和行业发展规划;规范行业的市场经营活动,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积极组建音乐产业集团公司,使平谷音乐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附件: 附件一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一核多点

“一核”:“中国乐谷”核心区。位于东高村镇,是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聚集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区域。

“多点”:多项产业分布点。王辛庄和山东庄镇发展奇石产业;平谷新城发展动漫产业;黄松峪乡雕窝村等地发展书画艺术品产业、飞龙谷等地发展影视产业;金海湖镇和大华山等地发展民俗工艺品产业;马昌营镇发展多元文化产业。

附件二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设阶段

平谷区实现文化创意产业总体目标,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11—2013年,利用三年的时间进行基础建设,打造区域品牌;第二个阶段是2014—2015年,利用两年的时间进行全面建设,打造首都品牌;第三个阶段是2016—2020年,利用五年的时间繁荣发展,打造中国品牌。

一、基础建设阶段(到2013年)

该阶段是政策出台、重点项目立项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初见成效的重要时期。要加紧文化创意产业领导体制的建立;出台资金扶持、人才鼓励、规划指导等各方面的综合政策和重点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抓紧重点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着重乐器展览展示交易大厦、数字基地、音乐广场、奇石交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完善音乐、奇石、艺术品、旅游等行业的创利模式,争取到2013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突破3亿,占GDP比重有显著的提高。

二、全面建设阶段(到2015年)

该阶段是文化活动全面开展,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全面整合的阶段,是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基本确定的重要时期,基本完成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全面入驻,音乐市场、奇石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旅游市场规模初步形成,在北京市产生一定的影响,品牌知名度显著提高。到2015年,平谷区文化创意产业地位明显上升,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突破10亿,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平谷支柱产业之一。

三、繁荣发展阶段(到2020年)

上一篇: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下一篇:关于工程招投标实训心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