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

2024-06-23

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共14篇)

篇1: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

幼儿园国庆活动简报

幼儿园国庆活动简报:大公镇古贲幼儿园开展迎国庆主题活动报道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祖国妈妈XX岁生日就要来到啦!古贲幼儿园的老师们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在园长室的筹划下,每个年级组都精心设计了迎国庆主题活动。

本次活动分大、中、小三个年级组进行。

小班组的活动活动安排是以认识国旗、国徽,儿歌朗诵,看哥哥姐姐的升旗仪式为主,因为他们刚刚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对国庆节的认识比中、大班的孩子少了些;

中班幼儿对国庆已有了初步的认知,所以内容重点安排了诗歌散文朗诵会、故事表演、黏贴国旗及“我去过的地方”等;大班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

第一环节“我们的祖国真大”,通过收集的图片、视频向幼儿介绍各地风光、风土人情及特产等;

第二环节“献给祖国妈妈的生日礼物”,让孩子们以绘画、手工的.形式,制作生日礼物向祖国妈妈献礼;

第三环节“喜迎中秋国庆大联欢”活动,老师和孩子们编排了独唱、小合唱、三句半、诗音画、舞蹈等节目,同时开展“亲子活动”,请家长一并参与。

我们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全园师生一定会收益多多,既能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又让思想接受全新的洗礼。

幼儿园国庆活动简报:爱满绿园 情暖国庆 崇州市绿色实验幼儿园庆国庆活动报道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恰逢祖国XX华诞之际,举国欢庆9月30日,崇州市绿色实验幼儿园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迎接国庆的到来

上午10:00,全体幼儿家长和老师们整齐地站立在操场上参加升旗仪式活动以生日歌拉开序幕,主持人老师推着送给祖国妈妈的大蛋糕来到孩子的面前,孩子们大声说出祖国妈妈生日快乐,我们永远爱您!场面温馨

幼儿园国庆活动简报:泉州市直机关金山幼儿园庆国庆主题活动报道

为迎接国庆XX周年,泉州市直机关金山幼儿园中三班举行了《庆国庆 爱祖国》的系列庆祝活动。

孩子们观看了中天安门广场隆重的升旗仪式的视频,师生齐声高唱国歌,凝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崇敬、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之后小朋友们进行了绘画活动“参加升旗仪式的小朋友”、制作“五星红旗”和“做国旗下好孩子”的宣传海报等系列庆祝活动,还举行了“庆国庆 爱祖国”的文艺汇演,小朋友们一起深情地演唱了《歌唱祖国》、《我爱北京天安门》《祖国祖国多美丽》等歌曲……

小朋友们用独特的方式庆祝了祖国妈妈的生日,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祝福,祝愿祖国妈妈明天更加辉煌、更加美好!浓浓的爱国氛围在孩子们的心间回荡。

开展《庆国庆 爱祖国》主题活动,加深了小朋友们对祖国妈妈的认识,更激发了孩子们爱祖国的情感。

幼儿园国庆活动简报:“亲子红歌秀”——钟管幼儿园庆国庆活动报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XX周年之际,钟管幼儿园开展了以“祖国妈妈我爱你”为主题的系列庆祝活动。

9月27日上午,我园迎来了“亲子红歌秀”的庆祝活动。

各班家庭都精心地准备了节目,用唱、跳等多种形式表演了具有教育意义的革命歌曲。

小班的亲子组为我们带来了《国旗国旗真美丽》、《北京的金山上》、《我爱北京天安门》等精彩节目,中班的亲子组给我带来了《国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开荒》等经典歌曲,而大班的亲子组则演唱了《祖国祖国多美丽》、《歌唱祖国》等红歌。

活动中,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把庆祝国庆的活动推向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最后,请幼儿代表为每位家庭送上了小礼物。

此次活动,每个家庭的表演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尽力演唱歌曲,俨然真正的“歌星”一样。

在一阵阵的掌声和欢呼中,我们的庆祝活动圆满结束。

通过这样的活动,每个家庭和孩子们又更深一步的了解了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体验到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在这样的活动中也使全园孩子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篇2: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

欢欢乐乐庆国庆

活动目标:

1、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我们祖国的生日。

2、尝试设计灯笼的图案,用直线和围圈的方法做成各种灯笼。

活动准备:

1、各种各样的灯笼。

2、材料:长方形色纸、长纸条。

3、工具:油画棒、剪刀、固体胶。

活动过程:

一、认识灯笼

1、各种各样灯笼

提问:这些灯笼你都见到过吗?灯笼上的图案是怎么样的?

小结:灯笼上有各种各样的图案,有的是彩色的,有的是图片,有的有字的。

2、提问:什么时候会挂上灯笼?

小结:国庆节、元宵节各种喜庆的节日都会挂灯笼表示庆祝。

3、提问:灯笼用什么材料来做?

小结:灯笼由各种各样的材料做成,如布、塑料、纸等。

二、制作小灯笼

1、教师示范制作小灯笼。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三、小小灯笼展

教师与幼儿一起布置,开一个小小灯笼展。

活动效果:

篇3: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

为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庆典的整个组织、操演和媒介呈现的过程中, 蕴含着无数含义丰富的象征符号, 组织者期望借此实现权力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 不断进行意义的制造、供给、维系和强化。

一、典礼中的象征符号

国庆作为一种国家行为, 其组织过程中就充斥着国家意识、政治意识, 被赋予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象征色彩。依照以色列社会学家唐·汉德尔曼的观点, 国庆庆典是一种在官僚体制精心控制和设计下的“为了公开显示国家、民族和公民集体主义精神的历史渊源”而组织的“群众活动场面”, 其元逻辑是“展现”, 群众活动场面井然有序、细节精确、整齐划一, 旁观者在凝视和情感的应和之间徘徊, 炫目动心, 但整个场面隐藏了一种看不见的强大存在——“官僚制度的精神气质, 它的存在乃是群众活动场面赖以展现的权力支柱”[1]。与已经成为一种新民俗的春节联欢晚会相似, 组织者精心设计了国庆典礼的内容, 民俗符号、历史召唤、身份象征等共同组成了国庆庆典的结构和秩序。

首先, 仪式中糅合了无数新中国和华夏文化内部共享的象征符号。其中, 有直接呈现国家象征意义的符号, 如国旗、国徽、国歌等, 也有中国红、秧歌、腰鼓、民族团结柱、华丽的彩车等一系列隐喻性质的文化符号, 比如国庆庆典对秧歌、腰鼓等民间文艺形式的征用就隐喻了“普天同庆”、“军民同乐”等节日气氛, 各地的彩车除了展示了各领域的发展成就, 也隐含对政权合法性和发展道路的正确性的确认, 历任领袖画像则是以时间为序、唤起民族共同记忆和召唤传承的仪式道具。劳动模范、各领域专家、航空英雄、奥运冠军等则被塑造成共和国的“英雄”, 作为甘于奉献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国争光的进取精神的代表被肯定和倡导;而诸如灿烂的花束、放飞的和平鸽和气球, 巨幅领袖画像、奇妙变幻的政治标语、整齐划一的阵列等等……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在传达着丰富的意涵。这些符号以浓缩的方式负载了价值观、信念、忠诚等抽象的概念, 组织者期望以生动具体的方式投射给每一位参与者和整个世界, 以便被社会分享和理解。

其次, 参与者的身份象征也是国庆庆典中的象征秩序展现的途径之一。庆典中20万人保持整齐划一, 是极其成功的对人们身体的“控制”和“规训”。政治仪式“通过一系列经过特殊编排的操演程序将身体装扮成政治生活中的视觉代码”。[2]队列、步伐、呼喊口号、注目礼等身体动作被确定标准、反复演练, 身体的高度规训强烈地传达了权威信仰和政治忠诚等信息;少数民族群众、外国友人、归国侨胞、港澳台同胞、少年儿童等身份也都成为象征载体, 确认着新中国民族团结、和谐安定并充满希望的社会秩序, 也标定着中华复兴、祖国统一和更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等愿景期许:外国友人的参与无疑是作为一种“他者的认可”被植入夸示自我发展成就的典礼中, 边放飞气球边欢腾奔向天安门的孩子们虽然是老套的象征意象, 仍然被反复使用, 一方面象征了中国的年轻活力欣欣向荣, 另一方面也是新一代拥护国家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隐喻。56根民族团结柱、每个身着民族特色服装的代表、每辆省市自治区的花车、不同身份的观众都被周密安排, 保证社会各界身份象征的到场, 任何一方的缺席都可能会含有反对或拒绝的寓意。

总之, 国庆典礼被组织者精心设计成宏大的叙事文本, 展现社会主义社会人民普天同庆的“共同心声”, 其中种种象征符号和向心臣服的象征秩序, 被期望“以集体的心声凝聚着社会, 唤起人们对社会及其合法权威的忠诚”[3]。因此庆典并不仅仅是对60周年发展成就的隆重庆祝, 它同时全力证明着身份的合法性, 并竭力展示政治秩序的权威性和正确性。

二、媒介呈现中的符号生产

国家是典礼符号的精心设计者, 而电视是影响媒介事件缔造和符号意义传达的关键媒体。北京奥运会、60年国庆、港澳回归等历史性事件中, 电视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认为:就媒介事件而言, 众目注视的“中心”乃是有“历史意义”的仪式的组织者与技术熟练的电视台联合生产的。[4]

1、典礼的美学监护人

在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这种表演性极强的媒介事件当中, 电视的作用首先是以专业技术规范选择并重述给受众。镜头是典礼媒介呈现的把关者和美学监护人:镜头的分切、摄像技法的调用、画面的蒙太奇组合、色彩的情感运用、音效的造型意识、甚至是节目的结构形式等, 这些视听元素被技巧性确保类似庆典事件的意义被恰当呈现和理解。

电视必须保证“那些能够凝练地表达事件目的的情景”被密切关注, 并营造仪式感。如国旗、国徽等直接象征符号置于镜头中心位置, 并尽量以长镜头, 避免景别突变, 以保持庄严感、肃穆感;再比如以同期声表现国旗仪仗队迈进时的铿锵脚步声。在形象层面, 电视镜头必须保证诸如国家领导人、巨幅画像、社会各界代表等象征符号被注意, 不会轻易溜掉, 事件的意义特征以及事件信息都得到充分突出。

另外电视常常通过镜头把关对观众反应做选择性引导。电视导演导播通常会在现场人群中捕捉特殊画面用来播出, 突出现场观众反应, 为更多电视观众的情绪反应和符号解读提供可仿效的样本。如CCTV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转播中常常适时插入欢呼的人群、大声鼓掌并随现场音乐大声唱和的热情观众等画面, 渲染一种热情奔放、富有感染力的情绪。现场人群反应画面的缺失, 可能导致电视观众对要求做出什么反应和做出如何评价产生疑惑, 最终给整个事件的属性带来疑团和传播的负效果。可见, 电视对类似媒介事件具有一定的保护性, 它给观众的特殊情绪以共鸣, 同时通过镜头把关, 确保典礼仪式的语气和动作和谐统一, 不受干扰。电视把组织者的陈述变换成视觉线索, 实现了对事件的自然化、审美化的呈现。

2、典礼的符号释义者

电视叙述者不仅要保证符号被注意, 而且承担着一种释义的功能, 力图保证符号被受众正确解读, 即按照组织者的设置框架理解符号意义。仪式化解说、现场观众反应暗示、非常规的播出设计都是鼓励受众进行支配性解读的常用手段。

如CCTV典礼直播选用以庄重著称的新闻联播主持人担任解说, 其崇敬的语气、意味深长的停顿和强调、感情丰沛浑厚的诗歌朗诵方式已经成为庆典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解说词与日常新闻简明扼要的风格迥然不同, 运用了大量庄严的或者装饰性语言, 配以深沉的赞美诗式朗诵风格。如:

李瑞英:当历史的脚步穿越昔日的故宫金殿, 这一时刻足以激荡中国5000年的记忆。

康辉:当祝福的声响震彻九天, 这一时刻足以激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丰饶的土地。

……

上述话语与其说是新闻语言, 不如说更像抒情诗和宣言, 直接引导人们的情绪、清晰表达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内容。而且解说中对“这一时刻”、“北京时间”、“天安门”、“5000年历史”、“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等字眼的运用, 营造出的跨越时间和空间“天涯共此时”的“神圣时刻”, 营造出一种可视性和“想象性共同体”, 使之超出天安门典礼现场, 成为彰显国家意识形态、建构民族和国家认同感的媒介仪式。解说词中还有“奋进的中国邀你共享盛大节日庆典”、“我们将与您一同见证跨入21世纪的中国盛世华章”等表述, 在直播中, 这种“邀约”是对受众的仪式参与感的召唤, 意在邀请每个受众品尝共享信仰而获得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三、全球化语境下的符号传达

近年来, 中国越来越重视类似“盛大公共仪式的现实功能”[5], 港澳回归典礼、汶川大地震募捐晚会、北京奥运会等, 都被国家有意无意地“征用”。那些带有仪式感的电视直播节目, 通过各种媒体的综合传播变为超越地理界限的“媒介仪式”。公共仪式的组织者和电视台等国有媒体同心协力, 力求使之成为振奋国民士气和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资源, 甚至试图创造“奥运精神”、“汶川精神”等象征社会秩序的“精神新图腾”。60周年国庆大典及其媒介呈现作为一个文本, 其叙事结构是极其宏大的, 国家意志、民族情感、主导价值观念是展演的重要内容, 精心设计的繁复的象征符号整体上试图为政治合法性和民族国家认同感建构提供多维途径。

但在全球化的今天, 过于精心设置的意识形态符号和宏大叙事型宣传 (propaganda) 常常成为文化交流的阻力, 为世界舆论所不喜, 如美国《纽约时报》9月30日的报道就意味深长地称:“中国的执政党共产党正在为自己办一场巨大而谨慎编排的纪念派对。”[6]台湾《联合报》10月2日的社论为《中国何时走出巨响标语红海洋?》, 当天一篇国庆游行报道甚至将庆典称为“66分钟样板戏”, 认为“政治宣教意味浓厚”[7]。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同意这些观点, 但是至少能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考虑仪式传播的效果问题。在现代市场化媒体环境下, 大陆观众也逐渐失去了对政治意识形态符号的兴趣, 从近些年观众对春节联欢晚会作为“意识形态拼盘”的批判中可见一斑。

其实, 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构成了我们的环境, 并维持着这种环境的存在;精密的典礼设计受到了媒体本身的控制和塑造。在电视媒体不发达的年代, 如开国大典和十周年庆典等, 国庆仪式的直接观众限于天安门广场现场, 他们的整个视听在仪式现场是完全打开的, 直接观看阅兵和游行场景, 倾听队列的脚步声和欢呼声, 并且和周围的人群相互感染, 分享共同价值、意义和信念。这种状态十分接近原始的仪式, 现场观礼的仪式感受是报纸读者和广播听众无法模拟的。在这样的媒介环境下, 虽然仪式传播的影响面非常有限, 但在有限的现场观众中无疑是强效果的。而电视等电子媒介兴起后, 摄像机镜头代替了人们眼睛和耳朵, 天安门广场的景象被复制到四面八方的电视机上, 国庆仪式的影响人群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但在媒介建构的可能替代现实世界的“拟态环境”中, 人们必须经由媒介观看仪式现场, 媒介是仪式现场的把关者和描绘者。鉴于电视等媒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等待被呈现的仪式内容被刻意地编排, 以适应电视媒体的信息采集和传播, 画面的精美性、象征符号的突出性等被高度重视, 因此出现了很多“导演”、“编排”的情况, 例如有媒体报道在摄像机扫过前, 观众席前会有专人举牌提示“马上派到您, 请别看镜头”并指导观众用力拍手欢笑, 严格来说, 国庆现场观礼的观众也成为了媒介仪式中精心挑选的“演员”。这些都是媒体对现实仪式的巨大塑造作用的体现。为顾忌镜头画面的效果, 典礼现场的一些过度符号设计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现场观众的真实参与感。更重要的是, 在全球化、多媒体时代, 传播的理念深入人心, 人们的媒介素养较之前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我们在重大仪式中如果继续沿袭惯用的宣传姿态和宏大叙事, 过多地、生硬地调用意识形态符号象征, 可能会降低了对媒介受众的感染力, 反而触发妥协式解读甚至对抗式解读, 最终影响其中蕴含的主流价值观的接受效果。

国庆节作为社会整合机制的重要时机, 通过隆重的典礼仪式集中地讲述一个伟大民族所拥有的光荣和梦想, 以此振奋国民士气、凝聚民族向心力无可厚非;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对神圣、崇高仪式的心理需求, 经过多年的惯例性传播, 人们对国庆庆典那些庄严豪迈的电视画面产生了依赖、认同与渴求。源自中国社会和文化领域的各种象征符号, 是重要的宣传和传播资源, 但在全球化语境下, 媒体高度发达, 传统“只问耕耘, 不求收获”的宣传理念可能影响传播效率和涵化效果。从仪式的传播效果来看, 适当地减少政治标语、程式化口号和陈旧象征符号的套用, 选用更加委婉自然的方法“展示”我们的价值观, 去除“官僚制度的精神气质”的明显印记, 可能更符合现代媒介受众的接受心理, 减少抵抗性解读的空间, 获得更理想的受众接受效果, 也更利于在跨文化传播中建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摘要:为庆祝建国60周年, 中国举行了极为隆重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庆典的整个组织、操演和媒介呈现的过程中, 蕴含着无数含义丰富的象征符号。精心设计的国庆典礼是国家意志的宏大叙事文本, 本文尝试解析其中蕴含的象征符号, 发现权力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和认同建构技巧;另一方面, 思考在现代媒介环境下, 受众对上述宣传气味较浓的象征符号展演进行非支配式解读的可能性, 以期对今后主流价值观宣传和国家形象展示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象征符号,媒介呈现,把关,编码解码

参考文献

[1]唐·汉德尔曼.仪式——壮观场面[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 1998 (3) :99113.

[2]王海洲.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88.

[3][美]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 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 (10) .

[4][美]丹尼尔·戴扬, 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M].麻争旗, 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17.

[5]庄礼伟.电视屏幕中的奥运会与仿像世界[J].南风窗, 2008 (8) 上.

[6]David Gray/Reuters.On Day for China Pride, Little Interest in Ideology.[J].The New York Times.9/30, 原文链接http://www.nytimes.com/2009/10/01/world/asia/01china.html_r=1&ref=world.

篇4:“五一”到国庆放牛活动天天看

嘉陵江放牛节是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的蓬安县重大旅游节日之一,每年4月末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末。在此期间,游客于每天上午8:30和下午6:00均可以观看到百牛渡江生态奇观。截至目前,嘉陵江放牛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今年的嘉陵江放牛节是四川省第六届乡村文化旅游节(春季)的重要组成部分。

开幕式当天上午,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蓬安县独特的地方文艺表演,还可以看到充满神秘色彩的祈福仪式和壮观的百牛渡江生态奇观,有兴致的游客更可乘船畅游,将嘉陵江畔优美的山水画卷尽收眼底。为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签名活动也将于当天举行。

水龙舞、嘉陵江船工号子和蚌舞等蓬安县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民俗表演也将于开幕式当天在周子古镇和龙角山上演,来往游客皆可参与其中,领略蓬安独特的历史文化风情。以蓬安县周子古镇、龙角山和百牛渡江等为题的“唯美蓬安-影像永恒”摄影展和“锦绣嘉陵·大美蓬安”卢林个人艺术画展则在在画圣广场和万寿宫举办。

篇5:幼儿园国庆活动方案

9月30日下午3:30

活动目的:

1、幼儿和全体家长一起过节,体验节日的快乐。

2、向家长汇报幼儿入园一个月的学习生活。

活动主题:

“祖国妈妈生日啦!”

活动目的:

1、通过一系列的趣味教育活动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妈妈的情感,增强幼儿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加强幼儿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幼儿懂得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让幼儿了解我们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以及理解国旗的含义。

内容与要求:

1、了解十月一日是国庆节,是全中国人民的节日。

2、体验庆祝国庆的欢乐情绪。

活动设计思路:

环境,是对孩子影响最为深刻的老师。时值国庆,街上热闹的场景,高高升起的彩旗,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节日夜晚里的焰火等等,自然而然地将幼儿置身于主题需要的氛围中。

设计意图:祖国妈妈要过生日了,面对生活在“甜蜜生活”的幼儿来说,“十月一日”只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可以休息7天,有好吃的、好玩的,到处都很热闹。但是对这一节日的实际意义还不能深入了解。对于大班幼儿,我们应该让他们适时了解一些历史,让幼儿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旨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的:

篇6:幼儿园国庆活动总结

通过观察月饼的形状,品尝月饼的味道,学说“我喜欢吃甜甜的月饼”,让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

活动二:小小爱心卡,浓浓爱国情。

国庆前夕,我们利用晨间活动时间,提供爱心卡片和皱纹纸,指导幼儿用皱纹纸团成一朵朵小花贴在爱心卡上,一张张普普通通的爱心卡,因为有了孩子们富有童趣的装扮,立刻变得生机盎然,爱意浓浓,虽然孩子们还不懂“我们是祖国的花朵,在祖国妈妈爱的怀抱里茁壮成长”这一寓意,但是在我们既朴实又动情的谈话中,孩子们懂得了自己也是祖国妈妈的孩子,祖国妈妈要过生日了,自己亲手做一张爱心卡送给祖国妈妈,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活动三:认识国旗。

在国庆节来临之际,我们还特地带领幼儿认识了五星红旗,孩子们知道了国旗的名称、颜色、五角星的特征,我们还在区角活动中,让幼儿黏贴五角星做国旗。

篇7:幼儿园庆祝国庆活动方案

9月25日――9月29日(9月30日周六)

活动地点:

自行安排,园外场地最佳。

活动目标:

1、普及国庆节基本常识,认识五星红旗,感受祖**亲生日的氛围,培养幼儿爱国主义情操,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活动,使家长真正理解“生活即教育”的意义;增强家长家园共育的意识;

3、结合中秋节,穿插中秋特色内容,感受团圆与分享的快乐。

活动内容:

【欢度国庆】

1、亲子手工:制作五星红旗

2、听奶奶讲革命故事、宣唱革命歌曲(优选3――4个节目,提前与家长沟通布置)

3、幼儿红歌会(选1至2新时代革命歌曲,提前练习)

4、教师团队红歌联唱(2首)

【快乐中秋】

1、普及中秋节的来历及意义

2、亲子制作月饼(每人一个)

3、月饼分享,普园同乐。

活动准备:

1、红色、黄色彩纸,pvc旗杆、彩笔、固体胶等(商业街均有销售);

2、月饼原材料、模具、烤箱、托盘、一次性桌布等(可自备,也可联系蛋糕房,费用自理);

3、所选红歌歌曲及伴奏,音响设备;

4、活动邀请函;

5、大尺寸五星红旗六面(根据园所规模购买)。

活动流程:

1、园所准备;

2、发放邀请;

3、庆祝国庆

4、欢度中秋

5、总结结束。

特别注意:

1、根据人数,缩小制作场地和工具压力,可以调整3、4项顺序;

2、本次活动可以分批分场进行;

篇8: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

国庆60周年到来之际, 各大媒体都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一轮宣传高潮。相比于往年的国庆报道, 2009年60周年这个特殊时间点意味着媒体要比以往有更大的动作和更强的宣传势头。《成都日报》作为党报, 更是走在了宣传浪潮的前端:新闻策划上马时间早, 整块版面做深度, 报道频度密集。2009年8月5日开始, 就推出了“辉煌60年, 寻访成都足迹大型新闻策划”。8月5日和6日, 两天的时间发出三道征集令:“我的搬家故事”、“我的全家福”、“祝福共和国”, 发动市民讲述“我与共和国共成长”的故事, 征集今昔对比的老照片, 引领市民感受生活的巨变和城市的发展。并从8月7日正式展开密集的大型报道, 一直延续到8月31日, 每天都有。

总体来看, 整个新闻策划围绕着寻访成都足迹的主题, 通过“读城”、“读人”和“征集令”报道的方式来进行足迹呈现。“读城”主要是把成都这座城市放在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 去探寻发展的足迹以及今昔对比的巨变, 涉及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 范围广泛。新闻操作上, 以大篇幅有深度的硬新闻为主, 并伴有翔实的历史发展资料、数据资料等。并且选择政策性强的主题, 往往从小处落笔, 大处着眼, 以个体或者个例的小变化看体制、政策的大变化。具体事例, 下文详述。

读人和征集令报道, 都是从城市的普通群众中选择个体见证者来讲述自己感同身受的变化。征集令报道的消息来源主要是民间, 通过主人翁之口用故事化叙述, 包含着“老照片故事”、“全家福故事”、“我的搬家故事”。新闻篇幅较短, 属于软性新闻。读人报道从8月26日才开始上版, 一直持续到月底, 一共5篇, 把原先征集令报道中的“我的搬家故事”专门拎出来做成深度报道。实质就是征集令故事的深度化, 这种深度表现在篇幅更长, 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故事, 而是从搬家故事中挖掘出更深刻的社会变化。如《有车了%爸爸不再念叨在市中心买房》这篇报道中不仅讲述了主人翁家越搬离市区越远的搬家故事, 而且挖掘出更深刻的城市变化, 即成都进入“大生活圈”时代。

除去两篇关于青羊区和成华区的图片报道外, 从8月7日到25日, 都是读城报道+征集令报道, 从8月26日到8月31日都是读人报道 (我的搬家故事) +征集令报道。每天报道国庆60周年的版面显得规整化、秩序化和模式化。读人报道和征集令报道偏感性, 给读者带来忆苦思甜和穿越时空的情感体验。读城报道偏理性, 政策性强、数据翔实, 给读者带来总结城市发展, 思考社会变迁的信息体验。整个新闻策划看下来, 虽然读城、读人报道是分开进行的, 但是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又被巧妙地融于日常的报道逻辑中。例如很多反映城市变化的报道并不是空洞地谈变化, 而是选取了见证变化很权威的人物, 通过他们今昔对比的经历来串联变化、反映变化进而升华变化。很多征集令故事的讲述者也不仅仅是讲述了自己生活的变化, 还将对于这个城市变化的感慨和这种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融入到故事的讲述中。人的变化反映城的变化, 城的变化影响人的变化。个体记忆串联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激发个体回忆。对于中老年读者来说, 在读报中与大家一起回忆, 见证变化;对于年轻的读者, 听见证者讲述变化。于是, 大家都会得出结论:现在的我们是幸福的。由此, 报纸提出的“生活越来越好”的报道目的就达到了。虽然新闻报道提倡“藏着舌头说话”, 但是像这种反映生活变化的国庆报道, 报纸就应该拿出舌头歌颂, 只要歌颂的内容是真实的、歌颂的方式是合理的, 依然可以做到有冲击力、有感染力。《成都日报》这次关于见证、关于故事、关于变化足迹的大型报道就做到了这一点。

宏观报道分析:以“读城”策划报道为例

内容分析。读城报道围绕着成都“巨变”来进行, 和往常的节日报道一样依然延续了正面报道的套路, 也就是在选择“变化”上, 全部选择那些上升的、前进的、正面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就是发展。《成都日报》作为主流媒体, 在这个重大宣传节点上, 抓住宣传契机, 全面地拓展了成都这个城市“发展”的外延, 悉数了“发展”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具体到报道上, 就是从经济、农业、工业、政治、科技各个方面来“读城”, 试图全面地、立体地、多维度地读出成都这个城的“发展”足迹。同时, 试图从政策和宏观的层面挖掘发展的深度。具体到报道上, 我们可以看到, 整个读城的报道中充斥着城乡统筹、土地流转、服务型政府建设这些紧贴政策热点的关键词, 使报道紧随时代脉搏, 拨动政策之弦, 免于陷入琐屑, 流于浅薄。总的来说, 一方面广泛拓展、发展外延, 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发展内涵, 《成都日报》将发展报道发挥得酣畅淋漓。由此, 我们在对“读城”这个版块做内容分析的时候, 可以将所有的报道都看做是发展报道, 并可以对其进行归类。总的来看, 读城报道一共18篇, 图片34张, 其中农村发展报道5篇, 经济发展报道5篇, 政治发展报道2篇, 制造业发展报道2篇, 民生发展报道4篇。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是, 报道对农村发展极为关注, 占据整个读城报道的28%。从土地整理到产权改革到农村公共服务到农业生产方式, 报道始终站在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来看待乡村的发展, 政策性强。经济发展报道和民生发展报道的特点是涉及面很广。比如, 经济发展报道就涉及金融、股市、投资、商业、会展业各个方面, 值得称道的是对成都独特经济增长点会展业的报道。民生报道面也涉及住房、医疗、交通和旅游这些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的话题。

报道特点分析。 (1) 开辟“从……看……”的报道模式, 以小见大, 以点说面。我们可以从新闻题目中看出, 18篇报道中有16篇都是以“从……看……”的模式来命名。这就是从小处落笔、大处着眼的报道模式。 (2) 注意挖掘具有首创意义、改革意义和突破意义的新闻点, 以此来反映成都这个城市的开创精神以及蜀人“敢为天下先”的地域精神。如《从太平洋百货的进驻看成都商贸业的发展》突出了“内地第一家外资百货诞生在成都”的新闻点。 (3) 以小人物来感受大时代, 将话语权下放到民间, 用人民之口展现60年中人民的利益诉求被充分满足的过程。综观所有的读城报道, 几乎每一篇都有一两个消息来源于普通百姓, 甚至有的体制变化就是通过小人物的亲身感受和经历来讲述。作为党报官方消息来源在这次策划中几乎与民间消息来源持平。 (4) 读城的硬新闻报道显示出强大的资料整合能力。每一篇报道都仿佛是这个行业在成都发展的历史百科书。报道中多以量化的例子论证变化, 新闻背景中历史背景翔实、数据资料丰富, 给读者带来丰富厚重的信息体验。我们可以看到, 几乎每一篇报道正文的后面都会跟有楷体字体的“大事记”和“延伸阅读”。一些在报道正文中没有出现的数据和背景资料会在大事记和延伸阅读中详细介绍出来。

故事化报道分析:以“读人”和“征集令”策划报道为例

内容分析。如果说读城报道是宏观理性的报道格调, 那么这两类故事性的报道都是偏微观和感性的报道。这类报道一共28篇。其中, 按照内容, 可以划归为三类: (1) 照片故事报道:包括老照片故事和全家福故事。 (2) 搬家故事报道:包括“我的搬家故事”和5篇深度报道搬家故事的读人报道。 (3) 感受故事报道:包括谈感受、送祝福。其中, 照片故事报道9篇, 搬家故事报道11篇, 感受故事报道8篇。

报道特点分析。 (1) 征集令与市民形成互动, 激发他们的城市记忆。首先, 在记忆载体的选择上:以故事、照片和感受为载体。其次, 在记忆物象的选择上, 注意选择很多百姓生活中极为细微的物象。小处择点, 大处抒情。如《八十年代逛街必备一壶开水》一文就选择了饮料这种微小的生活必需品作为记忆的物象。再次, 在记忆主体的选择上, 包括普通百姓、老外、台湾女婿、孔子后代这样有独特性和新闻价值的人物。如《来自宝岛台湾的成都女婿讲述他眼中成都的变化》。 (2) 报道面主要涉及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故事报道本身就是通过小人物的感受来反映大时代的变化, 而小人物讲述的主要是源自生活的一些具体实在的变化。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中, 住房这个方面的报道是重点, 报道中有很多征集令报道和全部的读人报道讲述人物的搬家故事。如《从棚户到楼房%越来越高的生活》、《从小平房到大跃层%蓝成秀讲述她的搬家故事》等。其他的也有所涉及, 如讲述“衣”方面的《难忘那个年代的柔姿纱和阿婆衫》、“食”方面的《转糖饼%价钱涨了却谁都可以玩了》、“行”方面的《在北新大道上开车是一种享受》等。

篇9: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

专副刊作为报纸新闻版面的补充和延伸,其通俗灵活的内容更容易紧密贴近群众生活,多变的形式也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关注。尤其是在做成就性报道方面,专副刊所特有的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新聞版面难以做到的。首先,专副刊版面主题鲜明,时效性弱,报道周期长,在做成就性报道时可以专版专用,拉长战线,更容易形成舆论宣传的集团优势。例如,在去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规模系列宣传报道中,《内蒙古日报》的《消费·理财》专刊在2009年10月共推出五个专版的内容,从几个侧面反映了60年来群众经济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报道打破了以往的报道模式,给人以新的感觉。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成就性报道能否成功,选材是关键的一步。素材不新,老生常淡,无法吸引读者的眼球。成就性报道要引人入胜,首先在选材上要出新出彩。一般来说,老百姓日常生活最直接体现在衣食住行这几个方面,但这些内容都是以往各媒体在同类型题材中经常涉及到的,已没有了什么新意,也很难再挖掘出亮点。所以,我们在《消费·理财》国庆专题策划中另辟思路,从通信、健身、文化娱乐、教育和居民理财五个方面入手,这些在建国初期小而少甚至从无到有的消费领域,如今都已蓬勃发展、遍地开花,从这些角度来反映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应该说是最有说服力的也是最全面的。

成就性报道一般都是非事件性新闻,这类文章做起来要力戒面面俱到。比较好的做法是,从小处人手,选择小人物、小事件、小切口来反映大主题。即从平民的角度看成就,而不是从宏观的视角来报道,找出这些成就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关联点,引发大家的兴趣和关注,用老百姓身边可知可感的变化来谈成就,变枯燥为生动,变抽象为具体,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因为群众是成就的创造者,也是最权威的见证人。让事件和历史的亲身参与者来讲述成就,是最有说服力的,用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反映成就,也是最能感动人、激励人的。强化成就性报道的深度,是提高新闻质量的核心。但所谓的思想深度不应是枯燥的理论说教和干巴巴的数字,而应有故事、有人物作为其载体,有事实的前后对比,这样不但可加强历史纵深感,也能增强成就性报道的可读性,既提升了深度,又容易吸引读者。《消费·理财》版这五期国庆专刊,我们找来了若干普通百姓,让他们站在自己的视角,用亲身经历娓娓讲述60年来生活巨大变迁的历史轨迹,实践证明其效果良好。

专副刊成就性报道是否能够取得创新与突破,策划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搞好新闻报道创新,要加强策划,就如同企业经营中“产品策划”一样,只有设计并生产出富有独家风格特色的新闻产品,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才能进一步丰富、完善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

策划是一个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包括一篇新闻报道的微观策划,而且包括整张报纸或者整个版面的编辑方针、组版思想、栏目设置等等。在统筹策划下,新闻才会形成组合优势,强势出击。

我们在做《内蒙古日报》《消费·理财》版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文章中,既要充分展示建国60年来经济社会和百姓生活的巨大变迁,又要通过这些突出的多彩生活,展望更加美好的未来。为此,在组织稿件、宣传形式、版面安排等方面都做到提早策划、统筹布局。

篇10:中秋国庆幼儿园活动方案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佳节之一,每当“中秋节”来临之前,商场里的月饼、灯笼琳琅满目,孩子们对此变化也有所察觉,也有孩子会带灯笼来园玩,日常交谈中也开始涉及到“中秋节”的话题,为此,老师引导孩子开始了这一佳节的主题活动。

1、知道阴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了解中秋节的来历和有关的习俗,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2、了解中秋节人们的活动,通过品尝月饼、观赏月亮、学习歌曲、欣赏中国结等活动来体验节日的快乐,感受中国人的文化习俗。

3、乐意参与活动,愿意美术、舞蹈等艺术形式来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

4、通过观察、动手操做、品尝月饼活动,体验在集体活动中交往、合作、分享的快乐。

1、查一查,听一听:

来历——中秋节、团圆节、丰收节;习俗——各地习俗(如:北京地区“送兔爷”)

2、做一做,看一看:制作月饼;装饰“月亮”;制作“月亮”;给亲人祝福

3、尝一尝,说一说:

品尝月饼——种类、味道、制作(外形、材料);茶——茶文化(来源、茶道)、种类(名称、颜色、外形)、作用——(保健、治疗、休闲、工业)、参观茶叶店

4、讲一讲,唱一唱:

中秋节的祝福、中秋节的古诗、中秋节的故事(嫦娥奔月)、中秋节的音乐、赏月(月亮的秘密、月亮是什么样子的? ——月圆、月缺)

1、主题墙饰:

收集图片、幼儿作品布置“各种各样的月饼”、“月亮的变化”、“不同的茶具”、“各种各样的茶”、“茶道表演”等主题墙饰。

2、各活动区:

美工区:

提供各种材质的纸、模具、牙签及各种基本材料等让幼儿进行“装饰月亮、茶壶”、“制作月饼、茶具”等活动。

阅读区:

收集相关的图书、图片、广告画资料,供幼儿阅读与讲述。

益智区:

各种月饼及月饼盒实物、各种茶叶实物、多种塑料刀叉等,可引导幼儿进行“茶的作用、形状”分类统计;观察茶叶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等。

角色区:

收集各种茶具、茶叶、月饼盒等实物进行扮演。

1、与孩子一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秋节的来历,讲讲一些相关的传说;在过程中可与孩子介绍中国其他的传统节日。

2、和孩子一起收集各种各样的茶叶、茶具的实物及图片,从中了解相关的知识。

篇11:幼儿园中秋国庆活动方案

2、知道十月一日是国庆节。让幼儿了解我们中国的首都是北京,以及国旗、国徽的含义。

3、初步了解我国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幼儿敢于在集体面前大胆表现的性格。

开国大典、大阅兵纪录片片段

1、引导幼儿感受节日的气氛,知道国庆节。

集体齐唱国歌。当庄严的国歌演奏完毕,孩子们共同高呼:“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提问:小朋友有没有发现这几天街上有什么变化?我们的教室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观察教室里有关祖国内容的墙饰)

国庆节是几月几号,这是一个社会节日,人们在这个节日里举行一些什么活动?

2、组织幼儿观看影片,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国庆节的意义。

(1)观看影片“开国大典”片段。

教师提问:你在电脑里看到了什么?

(2)再次引导幼儿观看“祖国新貌”与“大阅兵”的片段。

教师提问在片段中都看到了什么,与刚才看到的有什么区别,引导幼儿了解我国建国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幼儿做中国人的自豪感。

3、激发幼儿对祖国妈妈说一句话表示庆祝,说一说自己在假期里可以用什么方式来庆祝祖国

篇12:幼儿园国庆期间活动方案

1.会整合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愿意搜集信息,乐于了解中国的有趣知识。

3.敢于大方清楚地表述有关中国的认知经验。

4.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5.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活动准备

“我知道的中国”房间图;教师提前请幼儿搜集有关中国自然风光、古代建筑、中国功夫、国宝动物等资料和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发幼儿的讨论,鼓励幼儿大方交流自己对中国的认知经验

师:我们的国家叫什么?你是哪国人?一说到“中国”,你最先想到什么?(长城、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北京、-、天坛、功夫、珠穆朗玛峰、长江……)

师:这么多有趣的信息你是从哪里搜集来的?(引导幼儿知道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为学习服务,并鼓励幼儿与同伴之间交流、分享信息)

二、请幼儿讲讲自己认识的中国

师:请你来当“中国娃”,讲讲你认识的中国吧?鼓励幼儿利用自己搜集的资料介绍自己认识的中国。也可以分组介绍,以桌为单位,逐一向同伴介绍“我知道的中国”,然后每桌推出一名幼儿来讲一讲。

三、我们来展示

通过展示,激发幼儿热爱自己的国家,为自己是可爱的中国人而高兴。

师:老师已经准备了一座漂亮的中国式建筑(吸引幼儿关注主题墙饰“我知道的中国”),请小朋友看看这个大殿分几间?引导幼儿发现共分四间:中国风光、古代建筑、中国功夫、国宝动物。

师:请小朋友看一下,自己的中国知识,应该放进哪个“房间”呢?引导幼儿将信息分类,按照四个房间的类别分开摆放,共同布置出主题墙饰“我知道的中国”。

师:大家把信息已经布置在古代大殿里了,可以随时向小朋友和客人展示你知道的中国,希望每位小朋友都积极地来当讲解员、做导游。

活动延伸

1.继续鼓励幼儿带来与中国相关的图书、明信片、文字资料、图片等,特别开辟出“中国书”专区,供幼儿有目的地阅读。

2.欣赏古代建筑图片,发现对称的特征,在美工区学画古代建筑。

3.有选择地带幼儿到历史博物馆参观,了解简单的中国历史,知道新中国的来历。

篇13:幼儿园国庆活动报道

关键词:大型学生活动,国庆60周年组织经验,德育,爱国主义

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已经圆满结束, 如何借助举国上下共迎国庆的东风, 以全社会对于国庆60周年的高度关注和国民高涨的爱国热情为契机, 推动高校各项工作健康、稳定和快速开展, 开创大型学生活动的新局面, 成为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国庆游行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国庆教育的停止, 相反, 需要巩固已形成的教育成果, 全面总结和分析此次国庆群众游行工作的组织经验及其对学生培养的德育价值, 对高校今后组织各种大型学生活动有着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高校大型学生活动的组织经验分析

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参与人数众多, 规模庞大, 组织结构层次交错。参与的人员涉及学校各个部门, 包括学工部、校医院、保卫处、后勤处、体育部、校团委等。从学校国庆游行组织管理体制看, 既有以各职能部门划分权力的纵向流动垂直管理系统, 又有以完成特定任务为目标、权力跨越部门界限的横向流动水平管理系统。这带来了学校国庆群众游行组织协调难度大的一系列问题。此外, 国庆游行活动又是一项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 离开了政府的财政支持, 各项工作的开展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

(一) 大型学生活动组织的前提

1.活动组织需要清晰的主题和明确的目标

组织好一个大型活动, 首先要对所规划的事情有一个整体性的框架认识, 对所追求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预期。60周年国庆游行的主题必须考虑该活动的主办背景、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 考虑国情因素、国际因素和目前全社会追求的总体目标。为此, 游行本着“隆重、喜庆、节俭、祥和”原则, 以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为主线, 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总名称。因此, 在爱国主义主题渲染下搞好我校群众游行活动, 为祖国争光, 是大家共同的愿望, 也是组织活动开始的基调。

2.活动组织需要以开放的视野遵循先例

国庆群众游行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基本规范。想从众多方针中脱颖而出, 必须从战略上借鉴以往的宝贵经验, 完成规定动作, 然后才能打破陈规, 坚持以我为主, 创造出我校国庆方阵独有的特色。

3.活动组织需要在广聚智慧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规划

我校国庆方阵游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 取决于规划方案的合理程度。“规划决定成败”是我校国庆60周年活动的灵魂和基础, 也是所有大型学生活动的切入点。按照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集各方之智”的指示精神, 我校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召开了师生代表参加的座谈会, 广泛听取意见, 以求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

(二) 大型学生活动组织的关键

1.活动组织重在领导有力以保证运行科学

明确主题定位后, 就应该迅速建立一套科学的运营机制, 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由于国庆群众游行与以往我校举办过的任何大型学生活动不同, 标准更高, 挑战更大, 由一个工作团队同时运作国庆游行学生的训练、集结疏散、医疗保障、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的组织筹备工作, 在以往的大型活动中鲜有先例。运作起来需要整合学校国庆游行所需的各路人马, 合理利用各部门的资源, 形成协调一致的工作机制, 同时还需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一批有过大型学生活动经验而且政治素养过硬的教师和学生, 其难度可想而知。

为此, 学校在暑期筹备阶段, 就整合我校所有学工系统、校医院、保卫处、后勤处中青年教师成立了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 这种由职能部门各自分工负责、由管理保障团队进行统筹协调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是对我校大型学生活动从组织结构到运行机制的一次新尝试。

2.活动组织重在协调计划以保证进展顺利

大型学生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众多人员参与的社会与学校的协调活动。对外涉及到方方面面, 对内涉及到数个部门、数千名师生, 是名副其实的系统工程, 必然要制定各项具体工作计划。如果其中哪件事、哪个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整体计划就会受到影响, 任务的完成就很难保证。

为此, 我校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专门成立了综合协调岗、集结疏散岗、公共卫生岗、后勤保障岗、安全保障岗、组织训练岗、宣传报道岗。再做出树状工作分解结构, 每个树状枝干的下端对应一个或几个可交付成果, 并设置时间节点, 实施计划管理和协调, 确保工作进度。

3.活动组织重在全真演练以保证无缝对接

有了优良的团队运行机制和集体的智慧后, 演练作为中心工作凸显出来。

由于我校国庆方阵是和北京服装学院两个学校共同组成的, 涉及到两校多个部门, 因而演练的每一个环节都需两校按照预定的合练流程精准无误地实现无缝衔接, 才能形成整体效果。这个“精准无误”是两校在全真模拟的合练和演练场, 经过多次训练和反复磨合、不断修正, 逐渐达成的。在三次机场合练和三次天安门合练过程中, 尤其是万人以上大联排, 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 也是对交通运输、安保、医疗卫生、通讯设施、后勤保障等运营保障的全方位检验。正是通过这些不同阶段排练过程的积累, 才确保了10月1日国庆群众游行的圆满成功。

(三) 大型学生活动组织的保障

1.活动组织必须注重细节、精益求精

从经验看, 大型学生活动中重要的工作环节因其显著地位而受到重点关注, 一般不会出现问题;恰恰是那些貌似不重要的细节, 则会容易被忽视而出现问题, 甚至引发严重后果。我校国庆游行筹备的时间紧、任务重, 工作千头万绪, 成百上千个细节都要予以关注和落实。这就要求增强风险意识以及忧患意识, 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不留下任何一个死角。

是无数个细节的精确无误, 才确保了我校整个国庆活动的成功。第一次良乡机场合练, 车队按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的时间节点出发时, 与北京服装学院工作对接过程中发现少了一个车证。由于国庆游行合练的场地都是军事禁区, 只有严格执行规定有车证才能进入。试问, 如果此种情形发生在十一国庆当天的话, 后果将不堪设想, 甚至可以说一场耗费国人心血的盛典就毁在一个小小的车证上。因此, 只有无数个细节的精确无误, 才能确保整个国庆活动的成功。

2.活动组织必须安全至上、服务到位

国庆安全是整个国庆群众游行体系的重中之重, 庞大的工作团队离不开后勤服务, 突发性意外事件更需要周密的应急预案来应对, 这样才能确保开国庆游行的成功。

安保工作, 首先是保障人员安全。国庆当天有几百位国家政要、数千名贵宾、数十万游行人员。会不会出现恐怖行动或其他突发事件?因此, 必须有个人信息采集和入场资质审查, 并提出应对意见。同时对每一位游行人员提供保险, 确保人员安全。第二是通行安全。天安门是特殊的场地, 而国庆游行演出又存在提前进场排练和穿行的需求。为此, 首都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 根据排练计划分时期、分人员并区分通行区域办理证件。这种制证管理方法, 既能保证游行人员的工作开展, 又消除了安全隐患。第三是信息安全。做好国庆游行活动的保密工作, 是增强国庆新颖性的必要条件。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大型学生活动必须有完备的后勤保障, 后勤工作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观念, 尊重个性, 按需服务, 不能只用一个管理办法应对所有的情况。比如集结疏散之时, 多留出一辆备用车保持待命状态, 并备齐食品和药品。

3.活动组织必须展开及时、透明的宣传攻势

在我校国庆训练期间, 宣传报道岗突出抓好“庆国庆、我与祖国共奋进”的主题, 积极营造良好的学生舆论氛围。国庆群众游行指挥部又充分利用游行学生动员大会、誓师大会、表彰大会营造了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宣传氛围。通过氛围营造, 并引入竞争机制、树立标兵典型, 通过相互友好竞争, 促进共同进步, 以期不间断地熏陶学生的德育情操。

二、高校大型学生活动德育价值分析

当前我校在以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中激发出的学生爱国热情为动力, 大力弘扬我校国庆系列活动中形成的宝贵精神, 进一步深化对高校德育价值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 以国庆60周年大型学生活动组织为契机促进我校爱国主义教育、永葆先进性之长效机制的形成

高校是培养人才、聚集人才的基地, 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 也是传播文明和维护稳定的重要阵地。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知识阶层, 是社会发展中的激进分子, 因此, 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教学之中。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效果, 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系统递进式的教学, 帮助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充分发挥高校党校的作用, 重点加强学生党员的理论培训与教育。开设新生的党章学习小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预备党员班、专题学习班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 有针对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而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3.引入现代教育媒介增强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学校应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来主动了解国家的发展情况、方针政策, 收集一些现实生活中关于爱国主义的材料, 为课堂的讨论和分析提供现实素材。

4.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对专业课的渗透、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在加强专业课教师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外, 还要拓展课外时间和学生就爱国主义的相关问题进行交流, 可以是私人沟通, 也可以是组织式交流或实践。譬如, 我校参加国庆群众游行的学生, 对其意志、品质、思想作风都是一种磨练与考验也是一次在课堂之外全身心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 以国庆60周年大型学生活动组织为契机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有机融合并贯彻落实到我校德育的各个方面

荣辱观是一种最基本的伦理价值观念, 是对人们是否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和是否表现为应当的行为的道德价值认识和评价。荣辱观是个历史范畴, 在不同的时代往往有着不同的社会内容。在高校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好“两课”课堂, 充分发挥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两课在培养四有新人和素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高校两课也面临着严峻的困境, 比如学生学习兴趣低, 缺乏学习热情等。这就对两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不仅要注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更要注意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实践教育环节, 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社会, 正确地对待生活。社会实践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帮助学生走近社会、走近工农、了解国情, 引导他们正确全面认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教育中, 要突出劳动教育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 现在的大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 都是从校园到校园, 他们大多数缺乏体力劳动的锻炼, 缺乏艰苦生活的锤炼, 缺乏逆境、挫折的考验, 因此要采取有效形式加强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

3.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价值的作用。近年来,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低效问题引起了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从高校德育的薄弱环节入手, 从宏观机制建立和微观人格培养入手, 显现出其重要的德育价值。

4.努力营造校园文化环境。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 让每个校园文化活动都发挥道德教育的作用, 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壁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 引导学生崇尚真善美, 憎恨假恶丑, 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 抵制低级趣味。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 广泛开展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 营造一个鲜明、自然、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使大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篇14: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功能定位

活动区活动是一种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材料进行个别性或小组性操作的活动。那么,这种活动究竟是有目的的学习还是游戏呢?赞成活动区活动就是游戏的人认为,活动区活动是孩子的自主活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选择,达成活动目标的时间不是强制的,这种自由选择就是游戏的特征,因此活动区活动就是游戏,不用再安排其他游戏时间了。但反对者则认为,活动区活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孩子的活动虽然是个体自选的,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规定好的,孩子的自主性很有限,这不能算是游戏,所以除了活动区活动以外,还应该保证自主游戏的时间。

以上两种认识导致了活动区活动与游戏活动分开进行和同时进行这两种组织形式的形成,前者分“区角活动时间”与“游戏活动时间”,或称“学习性区角活动”与“游戏性区角活动”;后者只有自选活动的时间,这个时间里的活动要么称“游戏活动”,要么称“区角活动”。可见,活动区活动的功能定位,取决于教师如何理解游戏和教学的关系,也取决于如何认识教师的预期与幼儿的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游戏”和“教学”的分与合

我们深入到幼儿园去调查时,发现各幼儿园区角的名称大同小异,但是幼儿在区角的活动状况很不一样。根据环境诱导行为的原则,分析一下教师在活动区投放的材料,我们就会发现,有的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是低结构或非结构的,没有玩法上的规定,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玩法;有的幼儿园活动区的材料以高结构的为主,有很明确的目标,大都有操作上的规定,玩法是固定的,隐含着教师的要求,教师的观察和指导也是根据这些要求进行的;有的幼儿园根据活动区的性质投放结构化程度不同的材料,在设立语言区、科学区、益智区、美工区的同时,设有表演区、结构区、社会区,前四个区的材料比较倾向于高结构的(一种材料只有一种玩法)或较高结构的(规定了可能的几种玩法,允许幼儿探索新的玩法),后三个区的材料是倾向于开放的、低结构的,即没有固定的玩法;也有的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完全开放的,所有的材料都是低结构的,孩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教师不对预设玩法作评价,允许孩子跨区域使用材料,任意搭配材料,进行想象性表现。

以上活动虽然都是以区角活动形式出现的,但由于提供材料的方式不同,允许孩子使用材料的自由程度不同,活动的性质也就不同。是个别化教学,还是游戏,或是自主性探索活动,就看教师设置活动区的出发点是什么。如果定位于教学的话,那就应达成明确的目标,材料的提供就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对材料的使用有明确的要求,教师比较关注目标的达成度。如果定位于自主性探索活动的话,那区角活动的目标也是明确的,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有多种可能的,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只作预先的估计,由幼儿自己去发现各种可能的玩法,教师关注的是预设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多种事实之间的关系。而如果定位于游戏的话,则区角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有大致的活动范围,活动区的名称只限定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向,不限定孩子活动的类型,教师更关注的是孩子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材料,这些使用方式客观上对孩子的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

当活动区活动被定位于个别化教学时,那种为达成特定教学目标的操作活动显然就不同于游戏了。这时,教师必须注意,不能用这类活动取代游戏,必须在活动区活动以外再安排游戏时间。如果这类结构化的操作练习与那些开放性的游戏活动同时开展,在游戏的孩子不仅会干扰在学习的孩子,还会出现幼儿被动学习的情况。同时,教师更要注意,对这类个别化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活动的时间安排有特殊的要求,要避免活动区中的小学化现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教师在对活动区的安排和材料的投放上,应该有更加自觉的意识,先根据幼儿园课程实施的整体需要给予活动区以功能定位,再根据功能定位投放材料和确定指导要求。

二、对幼儿来说,活动区活动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以上我们对活动区活动的性质作出“游戏”和“教学”的区分,是从幼儿和教师两个角度来考虑的。但是,如果我们单从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那就要对“游戏”与“学习”作出界定。现实中凡是将活动区中的“游戏”与“教学”分开组织时,如果从幼儿出发来命名活动区,就会出现“游戏性区角”和“学习性区角”,这里的“学习”就不是“游戏”了。

对幼儿来说,游戏就是学习,但是学习不一定都是游戏,因为事实上存在不同性质的学习,在此我们试图分“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自发性学习”来阐述活动区应当倡导的学习(如图)。

上图是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为依据构建而成的。《纲要》指出:“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和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这里,《纲要》把“游戏”和“探索”并列加以表述,是因为存在着两类游戏行为,一类是表现性行为,如装扮、建构、表演中的自我表现等,另一类是探索性行为,如探索环境与材料。探索性行为又有两类,一类是在自然状态下的自发探索,另一类是在教师预设环境中的诱导性探索。所以,游戏和探索是交错在一起的。

从中我们不难理解,游戏是一种自发性学习,具有不确定性,每个幼儿从中获得的经验是多样而不确定的。探索是一种发现性学习,有时幼儿会在游戏中自发地探索,有时他们在教师有目的地创设的环境中探索,但因为探索是相对自由的,所以对幼儿来说,这种探索也是游戏。也就是说,这类活动既是游戏也是学习。

三、对教师来说,活动区活动是一种隐性教学

活动区与课程密切相关,课程目标和内容是活动区的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重要依据,所以对教师来说活动区活动确实具有教学的意义,只是此时教学方法由直接传授转变成了间接传递,教学内容由间接知识转变成了直接经验,教学形式由集体上课转变成了个别指导,教学目标由统一实现转变成了有差异地达成。这种转变的依据是幼儿的接受可能性。如果只强调以课程为依据,而忽视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由此引发的兴趣和需要为依据,那么这种转变就会流于形式,活动区操作就会小学化。而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其衡量的标志就是活动区中的教学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显性的”是指幼儿能意识到教师所要求的目标必须即时达成,有完成任务的压力。“隐性的”是指幼儿并没有意识到教师的教学意图,在自由探索中不知不觉地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中,而幼儿在与这样的环境和材料相互作用时,会觉得自己是在玩,至少会有游戏般的体验。幼儿的探索活动包括两类基本的游戏:一类是规则游戏,一类是探索游戏,这两类游戏都是教师预设并隐含着教学目标的。

由于教师将一些教学目标隐含其中,所以与其他游戏相比,规则游戏的特殊性在于它的结构性。这种游戏有明确的规则来限定幼儿的行为方式,也即玩法是由规则确定的,规则所指向的胜负结果也是明确的。然而,有人可能会问,这种目标明确、玩法固定的高结构活动怎么会受幼儿欢迎呢?其实,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尽管规则游戏也是结构化的,但它的吸引力在于输赢的不确定性,幼儿为了赢需要思考游戏的策略,比如走五子棋,幼儿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走棋才能做到五子一线,而且要考虑如何阻挡对方将五子排成一线,这种对策略的思考正是幼儿的自由探索,幼儿每次玩都会达到不同的结果,并从中收获智慧。而那种高结构的作业性操作,一旦完成对幼儿就再也没有价值了。所以,将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设计成规则游戏与设计成作业性的操作活动,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探索性游戏也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教师通常通过投放材料的方式诱发幼儿的自发探索行为。该游戏的特征体现在三个关键词上:一是“教学”,即教师设计这个活动是有目的的,是为了使幼儿获得某种特定的经验;二是“探索”,即教师提供材料是为了给幼儿一种新异的刺激,引发幼儿的探索欲;三是“自发”,即这个活动不具有强制性,因为教师提供的材料是低结构的,幼儿作用于材料的方式具有极大的自由度。

上一篇:太空一日教案下一篇:教师参观学校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