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2024-07-01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共10篇)

篇1: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记者10月22日从省政府办公厅获悉,《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已正式印发,将从2013年起开始实施。

我省此次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改革后的高考方案将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与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我省的高考将逐步建立科学、全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及多样化的选拔录取机制。

改革后的高考方案仍采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试题,命题依据为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以及国家考试中心制定的高考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考试模式仍沿用“3+理科综合”和“3+文科综合”的国家统一考试模式,各学科分值仍和以往相同,总分为750分。

与以往不同的是,高中课程中的选修模块也将有部分纳入高考范围,各学科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及其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其中选修模块考试内容限定在《甘肃省普通高中选修I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规定的限选模块范围内;除外语和思想政治科目外,各科目都设置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考生必须全部作答,选考题采取超量给题、限量答题的组卷方式供考生选做;外语考试增加了分值为30分的听力考试。

此外,新的高考方案将引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制度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由高中学校真实客观地记录所有高中学生高中三年发展状况和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基础素质评价结果和学校三年总评。在改革后的高考方案中,我省将推进高校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择优录取,鼓励招生学校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我省将支持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招收保送生资格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资格的高校,在我省探索开展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录取方式改革,并鼓励高水平大学在我省自行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求。

篇2: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试行)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12号)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精神,按照《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甘政办发〔2010〕45号)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原则,充分发挥高考在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学、考评与选拔有效结合,逐步实现旧高考模式与新课改后高考模式的平稳过渡。

二、基本原则

从省情实际出发,坚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与高中课程改革相结合,坚持国家统一考试改革与高中综合评价改革相结合,坚持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改革与录取模式改革相结合,逐步建立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相配套的科学、全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及多样化的选拔录取机制,推进新旧高考模式平稳过渡和顺利衔接,确保高考顺利进行。

三、考试与管理

(一)考试模式。

考试采取“3+理科综合”和“3+文科综合”的国家统一考试模式。其中,“3”指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3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

(二)试题命制与考试内容。

1.试题命制。

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试题。命题以教育部考试中心当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考试说明》为依据。

2.考试内容。

各科目考试均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为主要内容。其中,选修模块的考试内容限定在《甘肃省普通高中选修I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甘教基〔2011〕27号)规定的限选模块范围内(详见附件)。

(三)卷面分值与考试时间。

各科目考试成绩均以原始分数呈现,卷面总分值为750分。

1.语文科目卷面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数学科目(分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卷面分值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3.外语科目卷面分值为150分(其中听力分值3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4.文科综合科目卷面分值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科目试题的卷面分值均为100分。

5.理科综合科目卷面分值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其中,物理、化学、生物科目试题的卷面分值分别为110分、100分、90分。

(四)试卷结构。

各科目考试试卷按结构分为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必考题考生必须全部作答,选考题采取超量给题、限量答题的组卷方式供考生选做。外语、思想政治科目试卷无选考题。

(五)考试类别与科目设置。

1.用汉语文字答卷的考试类别和科目设置。

(1)文史类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

(2)理工类考试科目:语文、理科数学、外语、理科综合。

(3)体育类(文/理)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体育专业术科。

(4)艺术类(文/理)考试科目:语文、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艺术专业术科。

2.用藏语文字答卷的考试类别和科目设置。

(1)藏文民语类中以藏语文字答卷的“民考民”考生考试科目:藏语文、藏数学(文/理)、藏文综/藏理综、汉语文、英语。

藏语文科目使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五省区藏族教育协作领导小组命制的藏文试题,藏数学(文/理)和藏文综/藏理综试卷使用全国统考的翻译卷,汉语文科目和英语科目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试卷。

(2)藏文民语类中以汉语文字答卷的“民考汉”考生考试科目:语文、数学(文/理)、文综/理综、“加试藏语文”、英语。

语文、数学(文/理)、文综/理综、英语科目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高考试卷,“加试藏语文”为自命题。

3.用蒙古语和哈萨克语文字答卷的考试类别和科目设置。

用蒙古语和哈萨克语文字答卷的考试科目分别参照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应民语类考试科目设置办法,具体事宜由省招生机构另行安排。

(六)外语考试科目。

国家统考的外语分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6个语种,由考生任选其中一个语种参加考试。

(七)相关专业术科考(测)试。

1.报考体育类、艺术类专业的考生,须参加由省招生机构组织的专业术科考试或高校单独组织的专业术科考试;

2.报考外语相关专业的考生,须按高校要求参加省招生机构组织的口语测试;

3.报考建筑类等特殊专业的考生,须按高校要求参加省招生机构组织的徒手画科目测试;

4.报考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等特殊专业的考生以及高水平运动员,须按要求参加高校组织的专业术科考试及相关部门组织的文化课考试。

四、评价机制与选拔

(一)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制度。

1.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内容。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制度是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内容,由高中学校真实客观地记录所有高中学生高中三年发展状况和综合素质。从2010年入学的我省高一年级新生开始,逐步建立以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为主要形式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基础素质评价结果和学校三年总评。

2.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管理。

(1)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由各高中学校负责组织实施。高中学校按照《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甘教基〔2010〕68号)和《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分认定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甘教基〔2010〕45号)要求,客观填写学生基础素质和学校三年总评等内容。

(2)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按照《甘肃省教育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案(试行)>的通知》(甘教基〔2011〕47号)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和管理。其中,民语类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工作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相关部门组织实施。

3.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来源。

(1)应届考生。应届考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由各高中学校填写,经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统一制成电子版,再由省级招生机构汇总考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信息后,制成完整的考生电子档案,招生录取时供高校参考。

(2)往届考生。2013年以前毕业的往届生参加高考,须提供其所在村(社区)出具的无不良记录证明和所属市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的普通高中会考成绩等材料,作为综合素质报告中的评价内容,再由省招生机构汇总考生其他信息后,制成完整的考生电子档案,招生录取时供高校参考。

(3)社会考生。社会考生参加高考,须提供其所在村(社区)出具的无不良记录证明等材料,作为考生综合素质报告中的评价内容,再由省招生机构汇总考生其他信息后,制成完整的考生电子档案,招生录取时供高校参考。

(二)鼓励和支持普通高校招生多元化改革。

1.推进高等学校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择优录取。鼓励招生学校对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优秀、综合素质全面的普通高中应届毕业生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2.支持经教育部批准、具有招收保送生资格和自主选拔录取试点资格的高校,在我省探索开展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和破格录取等录取方式改革。

3.鼓励高水平大学在我省自行规定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要求。

(三)逐步建立省内高职高专学校自主招生制度。

1.鼓励和支持省内高职高专学校试点自主招生。省内高职高专学校可以试点使用“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自行组织的专业考试成绩”或抽取学业水平考试部分相关学科成绩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自主招生。

2.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示范性高职学校,按当年招生计划的10%进行自主招生,待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大招生比例和自主招生学校范围。

3.我省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按照当年毕业学生数的5%—10%比例向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推荐职业技能表现优秀的学生,经高职高专院校测试后录取。

五、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在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省招生机构、普通高校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省新课程高考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我省新课程高考改革组织管理工作。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强协调配合,确保我省新课程高考改革工作顺利实施。各市州、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认真做好新课程高考改革各项工作。

(二)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执行本方案,扎实推进高中教育评价机制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制度,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管理。要指导高中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细则,建立对高中学生综合评价的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督导高中学校新课程改革。

(三)积极落实改革措施。各级招生机构要严格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落实新课程高考改革工作措施,尤其要加强对高考报名、考试、评卷、录取等环节的管理,制订和完善实施细则。要建立完善监督检查、评价和保障机制,促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有机结合,逐步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注重过程、多元化的普通高中评价制度和教育督导制度。要将高考的安全性放在的首位,加强对考务工作、录取工作管理,制订完善涵盖所有工作环节的实施细则,全面深入推进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新课程高考改革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安全、平稳、顺利实施。

(四)着力提高高中教育办学质量。普通高中学校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正确处理课程改革和高考的关系,建立完善规章制度,按照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衡量办学质量、校长业绩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努力营造实施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要严格按照本方案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任务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切实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探索建立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要规范操作流程,准确评价每个学生的综合发展情况,切实做到评价结果准确可信。

(五)稳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省内各高等学校要根据人才选拔趋势和国家招生录取政策,探索符合地区与学校实际的人才选拔录取机制,创新选拔方法,拓宽选拔途径,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建立以高考成绩为主的、多样化选拔录取制度。高职高专院校要切实加大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逐步形成以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为主,高考招生、自主招生和推免生等多元化的选拔模式。

(六)努力营造良好的高考改革环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舆论宣传工作,立足工作实际和任务分工,深入开展新课程高考改革宣传工作,使公众及时接受正确的信息,理解高考改革意图,知晓改革内容和相关政策规定,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确保新课改高考招生工作顺利实施。

附件:普通高考选考内容

附件:

普通高考选考内容

1.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生从2类中选择1类作答。

2.数学(文):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考生从3个专题中选择1个作答。

3.数学(理):选修系列4的《几何证明选讲》、《坐标系与参数方程》和《不等式选讲》,考生从3个专题中选择1个作答。

4.外语(英、日、俄):不设选考内容。

5.文科综合:

(1)政治:不设选考内容。

(2)历史: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和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生从4个模块中选择1个作答。

(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和选修6《环境保护》,考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作答。

6.理科综合:

(1)物理:选修3—

3、选修3—

4、选修3—5,考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作答。

(2)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考生从3个模块中选择1个作答。

篇3: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在新闻发布会上, 河南省教育厅学生处王继东处长谈到:“可以说, 今天这个方案的出台, 代表了多方的共识, 凝聚了集体的智慧, 全面贯彻了国务院的要求, 符合河南省实际, 为稳妥推进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关专家评价说, 作为生源大省今后一个时期内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蓝图, “河南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确定了主要任务, 强化了保障措施, 契合省情、教情实际, 在社会上引起反响实属意料之中。

改革高考:革除弊病

2016年, 是我国恢复高考的第39个年头。其实, 从1977年恢复伊始的石破天惊, 激起涟漪, 到几近平静, 也就是短短的几年时间。至今, 有关高考改革的话题之争, 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有关高考改革的前进步履, 一会儿也没有停歇过。

为了建立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 期间, 我国的高考历经数次比较重大的改革, 包括考试内容、考试时间、考试次数、招生对象、录取方式等, 命题方式从全国统一命题改为全国统一命题与分省命题平分天下, 录取方式从手工操作改为远程网上录取, 高等学校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招生考试机构的职能得以转变。

目前, 已经从全国统一考试为主、中学保送为辅, 发展到全国统一考试为主, 高等学校多样化考试、免试入学为补充形式和多元化录取相结合的方式, 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框架, 形成了多元化的考试招生局面, 改革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但是, 高考中一些社会反映较为强烈而又突出问题也不容回避。诚如“河南方案”解读中所言, 主要表现在:评价标准、选拔方式、入学渠道相对单一, 难以适应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也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入学机会存在差距。同时一些乱象始终与之伴随共生, 诸如, 替考现象层出不穷、顶替上学时有发生, 买卖分数、随意加分、高考移民屡禁不止等。特别是2014年, 开封杞县、通许县发生了替考舞弊现象, 影响了高考的权威性, 严重影响教育公平和教育形象。

针对高考中存在的问题, 深化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2014年9月3日, 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刘利民及部长助理林蕙青介绍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有关情况。这个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我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采取的一系列举措。

国务院在发布方案的同时, 要求各省 (市、区) 结合本地实际, 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

河南省委、省政府对这项改革高度重视, 根据国家的部署和要求, 将这项改革列为省重点改革事项, 重点研究、重点部署、重点推进。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 徐济超副省长专题听取汇报并多次召集相关部门, 研究、协调改革方案中的重大问题。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省教育厅加强组织领导, 深入调查研究, 立足省情教情, 坚持问题导向, 把握改革的重点、进度和力度, 借鉴试点省市的经验, 在广泛征求人大、政协、市县教育部门、高校和高中阶段学校以及教育专家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 经过反复评估论证,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 如期完成了“河南方案”的起草任务, 并顺利通过省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的审议和教育部的备案。

2016年8月23日, 河南省教育厅召开新闻发布会, 数十家新闻媒体与会。省教育厅有关处室的负责人介绍说, 河南改革方案是继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广东、辽宁等20多个省市之后, 在学习、借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稳步推出的。

“河南方案”的出台, 看似“步人后尘”, 实则由省情而定。

因为河南是一个生源大省, 近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一直维系在80万左右。2008年达到峰值的98万人, 近百万人啊!牵涉到千千万万个家庭。别的且不说, 仅平平安安考下来, 稳稳当当不出事, 就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平安高考, 一度成为倍受河南上上下下最为关注的大事。

所以, 河南近年并没有出台什么“别出心裁”的高考改革举措, 只是严格按照国家的改革方案, 坚定不移地执行和细化。

由于河南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供给明显不足, 尽管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们的孩子鸣不平:上大学难, 上好大学更难!甚至, 连省委、省政府的领导, 冒着酷暑一次次走进知名高校, 为孩子们奔走呼号, 希望他们多给河南的考生一些名额, 多给河南的孩子们一些机会!

尽管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考虑到河南生源质量好的状况, 每年都会追加一定的招生指标。教育部也采取多种措施向河南等一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地区倾斜, 但由于历史等原因, 河南考生升入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完善高考:捍卫公平

毋容置疑, 正是高考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而且也为我国各条战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建设人才。所以, 高考就是一项功勋卓著的伟大工程, 它已经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深得民心。

但是, 也有人说, 高考永远是一个让人爱恨交加的话题, 理由如下:

一方面, 人们对高考趋之若鹜, 认为统一高考仍然是现阶段国家选拔人才最为合理的制度安排;另一方面, 又对高考制度进行强烈的质疑和批判。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 学生一考定终生, 负担和压力日益加重, 高分低能等问题的忧虑, 期待能快速扭转这一局面;有的则认为, 现行高考制度阻碍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通道, 提出要全面取消统一高考, 这就有些偏颇了。

有问题不可怕, 改革是最好的医治方法。而完善高考制度才是当务之急, 必由之路!

综观30年来的高考改革路径, 仅一些名词就足以让我们感慨万千。诸如, “3+x”、自主招生、平行志愿、机读卡、网上录取, “联考”还戏剧性地催生了中国高校的“华约”和“北约”。不难看出, 有关高考的每一个名词的背后, 都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和汗水, 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高考制度, 让高考能够更好地实现公平。

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实施意见, 提出十项具体措施, 目的就是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改革完善高考制度:

一是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二是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三是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自主招生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四是由校长签发录取通知书, 对录取结果负责。五是推行高考成绩公布后填报志愿。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 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六是将研究出台不同学习方式学分互认和转换的意见。七是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 不分文理科, 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八是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 到2017年将成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九是计入高校招生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六个科目将由学生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个科目。十是从2014年起, 国家现行在上海、浙江进行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从2014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起开始实施。

此次河南的考试招生制度如何改革, 准确地说也是如何完善, 正像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教授所说的那样, 为何?何为?它不折不扣地是一道十分难做的试题, 是一张非常难交的答卷!

好在30多年来的高考改革历程, 留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有专家、学者把高考制度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概括为以下几点:

要求我们全面、理性地把握现代高考的性质和作用。高考已经涉及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整个中国教育的兴衰成败以及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质量, 意义重大。尤其是它不仅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国家发展、中国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而且对每一个家庭, 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今天的高考不仅是一个技术性、全局性、战略性的国家事业, 也是一个重大的惠民工程、民生事业。

高考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必须与国情相适应。高考作为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管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小规模灵活招考, 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高考的探索、实践、停滞、恢复、改革, 都是伴生于我国当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现实, 高考的改革方案和进程也都必须在现实条件下稳妥而慎重地进行。

高考改革应更加注重公平和效率。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为国家科学、合理、有效地选拔人才, 为学生提供相对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创造了条件。长期以来, 我国的高考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得到了考生和社会广泛认同, 也是千千万万考生关注高考、认同高考的重要原因。

高考改革应该注重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强化考试招生的育人的导向, 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 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 科学选拔人才。高考的制度设计不应是以“考试”为本, 而应是以“育人”为本, 所以, 不应该习惯性地站在以“考试”为本的立场上思考高考改革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基本分歧归根到底是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素质教育应该是“既认分又认人”, 也就是既看高考成绩、平时成绩, 也要看综合素质, 是更科学、更合理的“三合一”人才选择制度。

公之于众的“河南方案”, 突出体现了改革和完善的现实意义。表现在: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升高校办学活力;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

正如王继东处长在发布会上所指出的, “河南方案”有如下主要特点:一是统筹各类教育招生改革。这次改革, 涵盖了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乃至继续教育的考试招生, 是恢复高考以来最全面、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几乎关系到所有受教育人群。二是入学机会更加公平。提出了一系列促进入学机会公平的措施, 如, 加快河南省高水平大学、特色骨干大学建设, 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办法, 积极争取国家以及相关部委的支持等, 更好地保障全省不同受教育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三是高考招生录取机制更加科学。统一高考招生从单一标准向综合评价转变, 强化了高校招生与高中学考的关联度, 注重了高校招生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综合素质的考量。今后高校招生, 既要考两个“三科” (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三科;高中学业水平三科选考科目) , 也要看三年综合素质表现, 着眼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等突出问题。四是纵向流动的升学渠道更加多样。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 实现高校分类招考, 部分考生提前分流, 减轻了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压力。五是学生的选择权得到更好保障。这次改革, 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考试方式, 还是选定哪些选考科目, 都着力扩大学生的选择机会, 凸显出选择性教育理念, 更好地保障了学生学习和考试的选择权, 实现“学其所好”“考其所长”, 引导学生打牢基础、特长发展, 增强学生的考试自信, 从一定程度上减轻考生的考试心理压力。

期待高考:落实善政

河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充分结合了自身的省情、教情实际, 借鉴、汲取了试点省市改革的宝贵经验, 是对国务院实施意见的进一步细化, 是积极落实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政策的具体表现。

然而,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与完善, 关系到广大考生切实利益, 关乎国家人才选拔, 尤其关乎社会公平、关乎考生的切身利益。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是河南省教育领域改革中最重要、最复杂、最敏感的改革, 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特别是河南改革方案公布后, 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高度关注, 引发了学子、家长的强烈共鸣, 社会对改革充满了期待。

人们最为期待的首推高考制度公平、公正。河南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 力度很大, 方向明确, 要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之弊端, 改单一的应试选拔为多元评价选拔。取消文理分科, 分类考试、多次考试, 增加素质评价内容等, 让人耳目一新, 可以说, 回应了社会对于高考改革的期待。在方案的落实过程中, 如何确保高考选拔的公平公正, 不让改革流于形式, 至关重要。如何确保这次改革更有利于高考公平、公正, 当为重中之重。

善政重在抓落实。河南改革方案亮点多多, 最受关注的一点, 还在于取消高中文理分科。这一调整增加了学生的选择, 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然而, 也要预防这一善政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中走样。比如, 虽然以往高中一般从高二开始分科, 但有的学校会“瞒天过海”, 从高一就开始悄悄分科。谨防在这种思维之下, 一些学校为追求升学率, 从高一开始, 就让一些学生只学语数外。

期待“作弊入刑”震慑舞弊。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九) 》颁布施行, 其中规定, 替考、作弊、协助作弊等行为轻则拘役, 重则入刑。“作弊入刑”涉及三个罪名, 分别是组织考试作弊罪, 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和替考罪。公众期待“作弊入刑”能够震慑住舞弊现象, 借助法律制度力量捍卫高考公平, 任何营私舞弊、违反高考考试纪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任何妄图找人“替考”, 触碰法律“高压线”的行为, 都将无处遁形。

这次发布会强调, 河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的总体定位是:着眼于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坚持立德树人,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出发, 按照国家总体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篇4: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关键词之一:“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实行高中新课改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科目设置各异,河南新高考最后选定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其中,“3”为语文、数学(分文科数学、理科数学)、外语(含听力,暂不计入总分);“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目前确定的分值为“文科综合”满分300分,“理科综合”满分300分,其他各科满分均为150分,即文、理总分满分均为750分。这预示着我省持续多年的高中文、理分科不会改变。

从省招生办公室2011年考试日历上看,今年统一考试时间仍定在6月的7至8日,考试组织、试卷评阅、成绩评定和公布、招生录取等将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关键词之二:选考内容

实行新课改后,河南省高考试卷仍委托教育部命题,继续使用全国卷。各考试科目内容为《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豫教基〔2008〕138号)规定的必修模块和部分建议选修模块(具体内容见附件)。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考试内容中除必考内容外,还增加了选考内容。比如:

语文:必考内容包括(一)现代文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二)古代诗文阅读,(三)语言文字运用,(四)写作。选考内容共两项,一个是选修(一)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另一个是选修(二)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新闻、报告、科普文章)。考生可任选其一。

数学(文科):必考内容包括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选修1-1,选修1-2;选考内容为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因为今年是我省高考改革的第一年,数学(文科)虽然有选考内容,但仅此一项,“选考”实质意义上还是“必考”。

数学(理科):必考内容包括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选修2-1,选修2-2,选修2-3。选考内容共两项,分别是选修4-1,几何证明选讲;选修4-5,不等式选讲。考生可任选其一。

关键词之三: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

与往年高考录取方式不同,实行新课改后,河南开始试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按教育部要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将与高考录取逐步挂钩,从目前全国试行的高考录取方案看,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的认定,各省各有千秋、皆有创新。

如江苏省实行“3(语文、数学、外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高考模式。2008年出台方案规定,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实行等级计分,必修科目测试分为4个等级,用A、B、C、D表示,单科C级及其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技术科目测试等级为合格、不合格。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的成绩从应届高考之年起算,3年内有效。2008届及以后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第一次报名参加4门必修科目和2门选修科目考试,6门科目成绩均达A级且技术科目考试合格的考生,可享受在划线前对语数外3门考试总成绩加10分的政策。高二学生在2007年参加必修科目测试后,可在2008年再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学生相同科目的两次测试取其中的最好成绩,但此类考生不能享受加10分的高考奖励政策。社会考生对同一必修科目,亦可报名参加两次考试取其中的最好成绩,但社会考生不享受加10分的高考奖励政策。2010年,江苏又将“6A加10分”调整为“见A加分”,即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且技术科目测试合格的应届考生,每1门必修科目成绩达到A级,在划线前加1分计入统考成绩;如4门必修科目成绩均达到A级,在划线前再奖励1分,即加5分计入统考成绩。

再如山东省采用“3+X+1”高考模式,语文、数学、英语(听力除外)、文综、理综和基本能力测试。其中,基本能力测试是山东省新课程高考的创新之举,考试范围涉及高中新课程的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6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及相关内容,考核目标主要包括观察社会生活,分析、解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现象,参与社会实践的基本能力等9项内容。考试形式为笔试、闭卷,考试用时120分钟,试卷卷面分值为100分,以考生实际得分的60%计入高考总分。

其他如海南省2010年将基础会考的总成绩按10%的比例折算(满分为30分),计入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的总分;黑龙江省2010年高校招生录取与学业水平考试适当挂钩,未达到10个C级及以上等级的,仅能填报本科第三批、高职(专科)院校(不包括报考单独招生的示范性高职院校)及体育、艺术院校(专业)志愿。目前许多新课改省份实行的是高考录取与学业水平考试“软挂钩”,即考生分数相同时,高校可参考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进行遴选。我省应当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软挂钩”, 招生录取时,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内容均会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档案形式提供给高校,在1∶1.2投档的情况下,综合条件占优势的学生会被优先录取。

关键词之四:新课程实验

从2008年秋季开始,河南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实验。新的课程改革坚决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17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通知》(豫教基〔2008〕138号)精神,在制定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的过程中,注重与现行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方案的衔接,保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方案的连续性。同时结合我省实际,招生考试改革方案综合考虑普通高中的教学情况、学生的适应程度和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情况,在技术操作层面简单易行,为考生、普通高中、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所接受。

这次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是在贯彻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精神的基础上产生的,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为切实维护教育公平,方案在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录取实施等各个环节构筑公平、公正的平台,有利于普通高等学校充分发挥自主权,在普通高招考试成绩的基础上,重视发挥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招录取中的作用。

关键词之五:多元化选拔体系

《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是高考制度改革的一个风向标。改革的目标任务为:

(一)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根据河南省推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实际,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确保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客观、公正、全面,切实做到可信、可用。

(二)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要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精神,与普通高中新课程内容相衔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坚持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能力考核为核心,注重对考生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考查,注重对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引导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篇5: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各招生学校: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9]2号)精神,为做好今年我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生层次与专业门类

1.对口招生分为本科、高职专科两个层次,面向全省招生。

2.对口招生按专业门类分为19类,即师范类、种植类、养殖类、机电类、电子电工类、计算机应用类、建筑类、旅游类、医卫类、财会类、商贸类、文秘类、英语类、服装类、美术类、音乐类、服饰艺术与表演类、表演类、影视节目制作类。

二、招生对象及报名时间

1、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具备报名资格:

(1)职业高中、职业中专、普通中专(含中师)、成人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

(2)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3)身体健康。

2、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可以在19个专业门类中任选一个专业

门类报考。

3、考生凭本人身份证或户籍证明、毕业证书(应届毕业生凭资格审查表),在户口所在地的市州招生考试机构的报名定报名。考生报名时须缴纳报名考试费。考生报名基本信息全部通知网上采集。4、报名时间由省教育考试院统一规定。

三、考试科目和办法

1.全省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卷。

2.考试实行“3+X”科目设置方案,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专业综合知识。语文、数学、英语各科试卷满分(原始分)150分(其中英语听力成绩计入总分,英语听力测试内容、办法与普通高考相同),专业综合知识满分(原始分)为300分,四科总分满分为750分。

考试内容以省教育厅印发的《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对口招生考试基本要求和考试大纲》(湘教发[2007]42号)为准。

3.报考英语类专业的考生须英语口试合格。

四、志愿填报

1.考生依据省教育考试院汇总公布的对口招生计划填报志愿。考生只能在自己报考的专业门类中选择学校和专业。

2.本科、高职专科志愿分别填在本科二批和高职专科批志愿栏内。

3.填报志愿时间、方式与普通高校招生填报志愿相同。

五、录取

1.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应贯彻公平竞争、公正选拔、公开透明的原则,德智体美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2.根据招生计划和考生成绩,按层次分专业门类全省统一确定录取控制分数线。招生学校应严格按类别录取,不得跨类招生。

3.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得一等奖者,可免试推荐到具有对口招生任务的本科院校的相应本科专业学习;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得一、二、三等奖者,可免试推荐到具有对口招生任务的高等职业学校相应专业学习。

4.中等职业教育应届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一、二、三等奖者,以及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一等奖者,可增加20分投档;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得二、三等奖者,分别增加15分、10分投档。

篇6: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浙江省人民政府

2014年9月9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灵活多样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二)工作原则。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改革着力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健全社会监督机制,确保高校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二、基本内容

全面深化统一高考招生改革,进一步完善高职提前招生、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改革,加快建立多类型、多元化考试招生制度。

(一)统一高考招生。

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1.科目与分值。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

选考科目: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

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

2.考试。

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突出能力立意。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

3.录取。

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但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招生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在报考时无科目限制。

高校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

(二)高职提前招生。

实行考生自主报考。普通高中学生以高中学考成绩为基本依据,中职学生以全省统一组织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为基本依据。

高校根据有关规定确定报考条件、选拔评价办法和录取规则,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和职业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考生选择确认1所录取高校。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考试招生。

(三)单独考试招生。

高职院校面向中职学校包括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招生,实行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相结合,综合评价,择优录取。探索把试点范围有计划扩大到普通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

1.科目与分值。

文化考试科目:语文、数学2门,单独命题、单独考试。拟报考有外语要求的学校、专业的考生,可选择参加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一级(PETS—1)考试。

职业技能考试:分17个大类,全省统一组织,分点实施。学生可自主选报1—2个类别。考试每年组织1次。同类考试允许学生至多参加2次。成绩2年有效。

语文、数学每门满分150分,职业技能满分300分,均以原始分记入考生总成绩。外语不记入总成绩。总成绩满分600分。

2.录取。

高校分专业类或专业确定文化和职业技能考试成绩要求,也可提出外语成绩以及其他要求,并在招生章程中公布。

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

录取不分批次,按考生总成绩,分大类实行专业平行投档。

(四)“三位一体”招生。

高校依据考生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按比例合成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高校确定报考条件、综合素质测试内容和实施办法、综合成绩合成比例、录取规则等,在招生章程中公布。高考成绩占比原则上不低于综合成绩的50%。

考生自主向相关高校报名,参加高校的综合素质测试,并按规定参加高考。

高校组织专家组,根据考生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等材料,进行初次遴选;按照随机匹配、相互制约、全程录像、公平公正的要求,组织综合素质测试,进行再次遴选;按照综合成绩,择优录取。

三、保障措施

按照循序渐进、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实施各项改革。2014年启动职业技能考试,2015年10月开始实施选考科目多次考试,2016年10月开始实施外语科目多次考试,2017年开始全面实施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

(一)加强政府宏观管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认真制定综合改革试点的各项细则,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基础教育评估体系、督导制度,引导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明确高校与政府在考试招生中的权责关系,在发挥高校招生评价选拔主体作用的同时,完善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各级各类考试招生机构,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提高统一高考、高中学考、职业技能考试和高校综合素质测试的科学化水平。

(二)保障招生公平公正。完善考试安全体系,加强标准化考点建设,强化部门协作机制,切实维护公平、有序、高效的考试秩序。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落实公开责任,及时公开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高校综合素质测试要建立健全各部门相互制约、考评人员与考生随机匹配、纪检监察部门全面监督的机制,严格落实公开公示、涉密工作严格保密、利益相关人员回避、全程监控录像等制度,确保测试公平公正。

(三)加强宣传咨询指导。加强对各项政策、规定和要求的宣传解读,凝聚改革共识,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中学生学业规划指导,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创新咨询服务形式,提高咨询服务质量。加强对考生、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诚信教育和管理,健全个人、学校考试招生诚信档案,积极营造诚信考试、公正选才的良好环境。

篇7: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1. 考试集中, 疲于应考

普通高校的课程考试一般注重其考核作用, 不顾及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及情绪, 在学期中和学期末集中安排大量考试。对学生而言, 往往在十几天时间里需要复习多门功课, 不管能否消化这么多考试, 形成考前拼命突击, 考后休息, 只关注分数多少, 而不关注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之处的情况。

2. 重视笔试, 忙于背书

目前, 高校尤其强调笔试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因而大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仅局限于闭卷、开卷两种, 其中90%的考核形式都是闭卷。这种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 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方式, 助长了学生“平时松、考前紧, 死记硬背、考中作弊, 考后忘、只顾逛”的不良学风蔓延。

3. 模式单一, 能力缺失

对于大多数的高校而言考试模式比较单一, 只是在期末的时候进行一次考试, 大多数都是笔试, 缺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因此, 积极进行考试改革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

二、以人为本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考试激励功能改革考试方法

1.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安排测试

(1) 周末测试。从管理方法上进行创新, 例如, 在每周末的晚自习时间对学生进行上周知识测试, 全面考查学生每周所学知识, 查漏补缺, 对考试成绩进行排名,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互相赶超的好胜心理, 彻底解决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进度不强调质量的问题。

(2) 模块考试。所谓模块考试就是将期末一次考试改变为按照课程要求的分阶段能力测试, 全过程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即按照课程要求, 将每门课程具体细分成不同的能力模块, 在每一模块的学习结束后, 立即组织考试, 检验其学习效果。

2. 组织特色考核

(1) 大学英语PK竞赛。引入竞争机制, 以竞赛的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其积极开动脑筋, 全身心地投入英语学习当中。给所有学生创造机会, 充分挖掘其潜能, 使他们积极思考, 充分发挥表现自己, 特别是能为英语基础薄弱或不善于表现自我的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2) 组织学生讲课比赛。全面提高大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感悟能力, 促进大学生认真听课的同时, 注重对课堂讲授能力和技巧的培养, 积极组织大学生讲课比赛。

(3) 多种考核同步进行。全面推进口试、面试、机试等测试形式。组织讨论式教学, 小组讨论成绩即作为该门功课期末考试成绩。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基本规律的实质, 激发学生的高度兴趣, 从而产生有自主性、探索性和协同性的学习。

3. 因地制宜安排测试

(1) 假期学习测试。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视频教学, 班主任负责督促和检查。因为形式新颖, 所以学生对视频学习的内容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快速捕获有用信息的能力、快速做笔记的能力, 以及对现代化学习手段的应用能力, 而这些能力都是步入职场后所必备的基本能力。

(2) 社会实践。富有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在每个假期完成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 将了解社会与就业相结合, 将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提高相结合。

学校应要求学生从实践中学习, 从实践中感悟, 着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实践过程中, 要求班主任对学生每天实践情况进行认真指导和深入分析, 找出问题, 解决问题, 给出检查成绩。

通过多种多样的考核方式, 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培养实用型人才, 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真正地变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为参与性强、趣味多的主观能动过程。

摘要:高校的考试考核方式及管理过程是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改革和创新考试考核方式,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学校教学工作只注重目标管理的现状, 将其改革为以过程管理为主的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 注重考试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本课题将通过分析普通高校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总结考试考核体系的创新及实践, 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和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过程管理,考试考核,改革

参考文献

[1]吴伟.面向创业时代的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

篇8: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据《北京日报》消息,2016年9月20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公布,新中招方案显示,初中毕业、高中招生“两考合一”,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鼓励高中尝试自主招生。教育部要求试点地区要改革录取计分科目的构成,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择部分科目作为录取计分科目,除语文、数学、外语(课程)科目外,根据文理兼顾、负担适度的原则,确定其他具体科目及数量,防止群体性偏科和加重学生负担。要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新方案要求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初中学校要将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进行公示、审核,供高中校招生使用。各地还应大幅减少、严格控制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学生加分项目,相关特长和表现等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新方案鼓励各地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综合改革试点从2017年之后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试点之外的其他地区,可以继续按照现行的招生录取方式进行招生。endprint

篇9: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1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是哪些科目?怎样考试?

《实施办法》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所设定的13个科目全部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具体为语文、数学、外语(含英语、俄语、日语,下同。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待条件具备时开考)、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和美术)、体育与健康。以上13个科目为必考科目,所有高中在校生必须参加考试。其中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个科目由省统一考试要求、统一命题、统一施考、统一阅卷,采取闭卷纸笔方式进行考试;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艺术(音乐和美术)、体育与健康4个科目为考查科目,由省制定统一要求,市州统一实施。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实验操作及外语科目听力和口语的考试也纳入学业水平考试范围,具体考试方式和组织形式另行制定和公布。

2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是哪些科目?

《湖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规定,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考生高考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择的我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以下简称“选考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继续保留,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科目取消,由3个选考科目替代,考生不分文理科。3个选考科目由考生从学业水平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

3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的考试内容是什么?

据悉,为配合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育部正在修订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后的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课程内容由公共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部分内容组成,公共必修内容为必修必考,选修Ⅰ内容为选修选考,选修Ⅱ内容为选而不考或选而备考。我省《实施办法》是按照正在修订的国家课程方案进行设计的,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只考公共必修内容,选考科目的考试内容为公共必修内容和选修Ⅰ内容。

4什么时间、如何选择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

教育部文件规定,高中学生应在完成相关科目公共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有一定了解后确定选考科目。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设计和高中教学规律,高中学生到高一下学期期末已完成公共必修内容的学习,对个人学科兴趣和特长已经有了必要的分析和判断,这时确定选考科目比较合适。高中学生应学会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学业和人生,培养锻炼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选择选考科目时,可在家长和老师的辅导和帮助下进行。

5学业水平考试的报考对象有哪些?

学业水平考试的报考对象包括普通高中的在校生、高中阶段其他在校生和社会人员。2018年及以后各年秋季入学的新生,均须参加全部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参加2021年及以后各年普通高考的社会人员(含2020年及以后各年的复读生),报考学业水平考试的办法正在研究制定之中,待明确后另行向社会公布。

6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呈现方式是怎样的?选考科目成绩如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呈现方式是怎样的?选考科目成绩如何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学业水平考试必考科目成绩报告均以“合格、不合格”呈现,不合格人数比例控制在2%以内。

选考科目成绩报告以等级呈现,共分A、B、C、D、E五个等级,其中A 等级15%,B 等级30%,C 等级30%,D和E等级共25%,E等级控制在2%以内。选考科目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将在五等的基础上细化等级并转化为等级分后计入,具体办法另行公布。

7《实施办法》对选考科目成绩有效期作出了怎样的规定?

《实施办法》规定,选考科目考试成绩仅限高中学生高三毕业参加高校招生录取时当次有效。复读生参加下一年的高考,应重新选定和参加选考科目的考试。

8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在高校招生录取中如何使用?

根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应全部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其中,普通高中毕业生通过分类考试报考高职院校时,可以不参加统一高考,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应参加统一高考,主要依据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组成,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分值保持不变,3门选考科目成绩以等级分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9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后,高中学校和学生如何适应这一变化?

高考综合改革实施后,会给高中教育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一些变化,主要是原来学生只能选择文综、理综,多数学校按文科班和理科班教学,现在学生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权进一步加大,学校按学生的选择实行走班教学。这些变化,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为适应学业水平考试带来的变化,高中教学要一改过去“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的传统教学方法,进行以适应学生个体发展而教学的改革。一是严格落实高中课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综合实践活动、技术、艺术、体育等课程。二是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合理编班,把走班教学落到实处。三是提高校长和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加强校长和教师的培训、研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选择,组织实施相应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四是加强教学条件保障。在设施设备、师资配备等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满足新的教学需要。

(来源: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篇10: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公布

【关键词】高校 招生录取 要素 高考 平行志愿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07-02

通常情况下,普通高校的录取方式是按照高考的录取规则以及考生填报志愿的学校和高考成绩外加学生的档案进行综合评估以后实施选拔。而录取规则、高校以及考生作为高校录取学生的重要因素,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录取的公正性才有一定的保证。在录取过程中,平行志愿作为一种录取机制,一定程度上完善了高校的招生情况,但是平行志愿的改革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深化改革机制,进一步进行探索改革方式。

一、高校录取中的重要录取因素分析

1.普通高校录取规则分析

我国普通高校招生过程中采用的录取规则大概分为三种,第一种分段录取,第二种是按照学生填报志愿的情况实施比例录取,最后一种是采用学校负责以及招生办监督的录取方式。分段录取的方式自我国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种录取方式保留了十多年的时间,录取方式主要是在确定学生的政治素质以及身体健康等情况下,按照分数从高到低的顺序根据考生填报志愿的顺序进行录取。分段录取的方式以十分作为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中录取的学生档案会按照志愿上填报的学校先送往第一个学生进行填报,如果前者没有被录取的情况下就会送往第二个学校进行审录,以这种递推的方式走完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如果整个志愿表递推下来考生还没有被录取,选择了专业调剂的考生会被调剂到与其专业接近的专业。采取这样录取考生的方式确保了谁分高谁就会被先录取的原则。按比例投档的录取方式是在1984年的招生工作会议上确定的,这种录取方式的前提是考生的政治思想考核以及身体健康状况的考核需要满足考核要求,然后就是考试的成绩达到录取分数线,教育部门就会根据考生填报的志愿向普通高校提供学生的档案,经过学校的审查决定学生的录取资格。所谓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规则就是招生的学校根据他们的规定来确定学生档案调剂的数量,学校决定学生是否被录取,剩下的问题由学校单方解决。

2.对招生主体分析

高校作为高考招生的主体,能够根据自身的办学状况确定招生计划。建国以来,我国很多高校的招生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变革,开始从培养干部向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招生的自主权也发生了转变,由国家招生的权利向着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转变。此外,学校以前采用的招生方式往往是封闭式的招生,近年来,招生方式也开始公开化和透明化。

3.对考生权利的分析

考生一直以来在高校招生中扮演者被选择的角色,实际上他们有着绝对的自由权,也有相对权利。其中相对的权利主要是指考生因为考试的分数所拥有的权利,考生分数作为考试的最终结果以及录取的最终依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一定程度上来说,考生分数的多少决定着其权利的大小。而绝对权力是指考生在志愿填报的过程中所拥有的权利,对于不同学校的选择就是考生的决定权利,考生对于绝对权利的有效使用关系到其未来的发展,作为教师和家长也非常重视这方面的问题。高考招生录取制度中赋予考生权利的同时还应该确定其责任以及义务。

二、高考平行志愿填报问题及平行志愿的改革分析

1.高考平行志愿填报问题分析

平行志愿填报的实施增加了招生录取机制和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矛盾。主要在于我国目前采取的平行志愿难以更好的体现出高校对于学生选拔的要求。为了降低考生被退档后难以补档的风险,高校就会选择降低投档比例,一定程度上是降低了考生退档的风险,但是也使得学校的选择空间逐渐减小,高校的自主权也很难体现出来。平行志愿采取的投档办法是分数优先投档,这无形之中使得院校出现了等级只差,也使得一些院校在专业安排以及调剂方面出现了困难,对于高校;品牌专业的建设形成了阻碍。除此之外,平行志愿的填报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难以避免考生落榜问题。

2.深化平行志愿改革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看出平行志愿改革的关键就是需要将一次分配变为多次磨合,在录取机制和高校自主招生两者之间寻找结合点,其发展方向应该向着一档多投的方向发展,这样一来能够让考生同时获得各个高校的录取通知,他们可以自行选择高校,从而能够实现考生的自主选择权利。一档主要指的是考生档案,一般情况下,考生的档案处于各个招生办的监督管理中,多投就是可以让省控制线以上的考生将自己的档案投向多个院校,这样高校和考生就会有双向选择的权利。这种投档方式的试行可以在自主选拔的录取院校中实施,进而将其推广到统考录取工作中。实施这种改革方案起初可能会增加高校的录取成本,一定程度上造成招生名额出现浪费,但是其优势是有利于高校扩大招生的自主权,不断提升其自身的教育以及教学质量,促进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策略的改革,同时还能够给予考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满足更多考生选择要求。

三、结束语

普通高校的招生录取主要受到录取规则、学校以及考生权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考生报考的压力,平行志愿的实施相对的减少了考生志愿填报的压力,但是在志愿设置等一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平行志愿的填报存在着地区差异和填报时间等差异,并且志愿的设计顺序也不受人们的认可,因此,平行志愿填报的改革还需要从填报顺序以及时间上得到人们的认可,更大程度的满足考生填报志愿的要求,从而实现高考填报志愿的公平性以及公正性,进一步满足考生志愿填报自主选择性。

参考文献:

[1]陈凯.人才优化配置的高校招生录取方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9.

[2]张偲.高校招生推荐录取方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王涛.中国高等院校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招生策略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2,(18):101.

上一篇:致高三女儿成人礼的一封信下一篇:2024中考思想品德标准化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