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2024-07-03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共4篇)

篇1: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所谓女性意识,就是指女性对自身作为人,尤其是女人的价值的体验和醒悟,对于男权社会,其表现为拒绝接受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以及对男性权力的质疑和颠覆,同时又表现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审视女性心理情感和表达女性生命体验。具体地说:“女性意识”指女性的自我意识,它不仅要求挣脱封建婚姻制和封建礼教的桔桎,实现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而且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那就是妇女价值的发掘与自我肯定。”总的来说,19世纪的英国是:“女性小说的时代”。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以其鲜明的女性主义主题,创作出超越时代的女主人公简爱。她既不是“家里的天使”也不是“理想的淑女”,她的桀骜与叛逆显然和时代的主流意识格格不入,却因勇敢的挑战男权控制下的既定秩序,追求女性的独立、平等成为女性文学不朽的经典人物形象。

一、女性意识在简爱中的体现

在夏洛特生活的时代,妇女是男人的附属物。她们社会地位低,被歧视。但是简——一个没有社会地位的孤儿——被描绘成一个具有非凡的性格和坚强意志的新型妇女。这使得这本小说完全不同于其他以才子佳人为理想的刻画对象的当代作品。当时的思想家约翰·拉斯金在其散文《论女王的花园》中就说,理想的妇女和理想的家庭与现实的原始森林式的生存竞争互不相容,妇女的地位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按照当时流行的说法,就是做“家里的天使”。这就意味着女人必须在家里侍奉丈夫和孩子,否则就是不合乎“家里的天使”的模式,也就失去了女人存在的价值。显然,“天使”集中概括了一个男权主义世界里十分荒谬的妇女观。这种观点在十九世纪十分盛行,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简爱却大声宣布“我不是天使,我就是我自己!”这呼声既是对以男子为中心的英国社会的公开挑战,也是为捍卫女性人格与尊严的呐喊。若从妇女解放的角度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话在当时有多么激进,多么有份量!可以说它是打开《简爱》的一把钥匙。

(一)简爱的反抗意识 简爱从小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寄养家庭里少爷的专横,小姐的傲慢,夫人的恶意,仆人的偏见,都令她感到痛苦不堪,从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不公平!不公平!”这是她的结论。终于在她被她的表哥打的头破血流之际,她发疯似地和他对打,使尽全力狠狠地揍他一拳,并发泄的叫道:“你这个狠毒的坏孩子!你简直像个杀人犯„„你是个管奴隶的监工„„.你像那般罗马暴君!”她甚至敢于对她残忍的舅妈说:“世界上我最恨得人就是你”!①

对寄养家庭的反抗导致了简爱被送进劳沃德孤儿院。这是一所从肉体到精神对孩子们进行宗教束缚摧残的所谓慈善机构,简爱仍是那样叛逆不驯。她对好友海伦经常受到责骂和鞭打却从不抱怨的行为感到气愤,因此她十分蔑视和愤恨那些虚假的人。她奉劝海伦说,如果自己受鞭打,便要把那根鞭子夺过来,当面把它折断,而且“我们应该狠狠的回击,狠狠的回击!”这正是简爱强烈的反抗精神的写照。

(二)经济上的独立意识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上的独立,在简爱生活的年代,结婚是女子唯一的出路。但在简爱的心目中,经济的独立是她人格独立的支柱,只有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她才觉得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才觉得自己是个实实在在的人。简爱经历了痛苦贫穷的童年,但她发奋努力,终于以超群的才华当上了老师,经济上得以自食其力。她对经济上独立自主的要求是强烈的也是贯穿始终的。罗切斯特给她买的昂贵的衣服首饰,都让她一一推掉,她向罗切斯特表示:“不要任何财物,只要一颗没有被大量的恩惠压倒的心。我永远也受不了让罗切斯特先生把我打扮的像一个玩偶,每天让金雨淋在我周围。”她执意不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而要继续做阿黛勒的家庭教师,用家庭教师这个职业挣得她的膳宿费和外加的一年的三十磅。在离开桑菲尔德和她所深爱的男人后,简用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一份新的生活,她承担了圣约翰为她介绍的艰苦工作。为穷人服务,做一名乡村教师。同时,这份工作也给了她很大的精神安慰:她可以自己养活自己,不需要依附任何人。

简爱在经济上独立的要求,并没有使她把金钱作为唯一的目标,简爱在金钱面前,在叔叔的遗产一夜之间由赤贫变为富有的时候,她立即就把遗产的大部分

②转赠给她贫穷的表哥表姐。很明显,作者努力让她的女主人公在经济上的独立是用心良苦。我认为,遗产的安排并非像许多评论者所说的是“画蛇添足”,而是恰恰反映了作者已经敏锐的看到,女性的独立 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她清楚的懂得,如果妇女在经济上不能独立,那么在政治上、婚姻上就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可言,这个认识无疑是接近真理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只要妇女仍然排除于社会的生产劳动之外而只是从事家庭的私人劳动,那么妇女的解放,妇女同男子的平等,现在和将来都是不可能的。”③

(三)简对待婚姻的态度

按照维多利亚时期妇女的行为规范,简爱有两大过失:一是向一个男人(罗切斯特)主动表达自己的爱情;二是拒绝另一个男人(圣约翰)的求婚。简爱与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她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的时候,在地位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她却敢于去爱,因为她坚信人在精神上都是平等的,一个穷教师斗胆爱上了一个上流人物,在当时的社会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看来,无异于乞丐奢望国王的爱情。所以这本身就是向社会及偏见的大胆挑战,惟其如此,它也就意味着遭受嘲笑和侮辱。只有简爱这样并不把权贵放在心上的人,才能够去坦坦荡荡的去爱。

由于罗切斯特疯妻的存在使他们无法成为夫妻,于是罗切斯特就决定带简爱到遥远的地方一起生活,但简认为自己无异于一名情妇,她对自己说:“我关心自己,我越是孤独,越是没有朋友,越是没有支持,我越尊重自己”。④她勇敢的面对厄运的挑战,作出了离开罗切斯特这一痛苦而又坚决的抉择,这正是她把爱情与人的真正价值紧紧连在一起,从而使爱情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她的出走,不仅完满的表现了她的性格,她的执着追求,而且是对世俗观念的大胆蔑视。因此,她的离去,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选择,是在争取一个普通女子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道路上往前迈了一步。

简爱离开庄园后,遇见并拒绝圣约翰的求婚,说:“我鄙视你的爱情观念!我瞧不起你奉献的这种不真实的感情!是的,圣约翰,你把它奉献出来的时候,我鄙视你!”不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也是不平等的!圣约翰对简的求婚,实际⑤上是在宗教的名义下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招安。本质上仍然是把女性当做工具,当做附庸,这当然被简爱所拒绝。

二、简爱的女性意识对现代女性的启示

平凡的简爱虽然相貌普通,出身卑微,然而却拥有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罗素曾说过“在一切道德品质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善良如空气,没了它,我们的生活无法想象。简爱的善良除了我们理解的同情心外,更有着超越于普通人之上的无私与宽恕。

(一)宽容

在简爱舅妈里德太太临终前,她陪在身边的那一幕感动了无数读者。从小说中,我们看到里德太太简直就是简爱苦难的源头,随着收留她,疼爱她的舅舅里德先生的去世,冷酷无情,虚伪自私的里德太太把简爱当做佣人一样对待,将她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处处刁难,对这个失去双亲的可怜孩子,不但不给予同情与关爱,反而处处苛责,纵容自己的孩子欺负。更可恨的是,她把简爱送进了标榜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人间地狱般的慈善学校里,并且在前来接简爱的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撒谎怒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讨厌的女孩子。可是,就是这样一个深深伤害自己的人,简爱原谅了。

当这位曾虐待过自己的舅妈临终时,在没人在身边的情况下,她去探望了她,并对她所受的巨大的痛苦产生了怜悯之情,她弯下腰吻了吻她,深情的叫了一声“舅妈,亲爱的舅妈”并妥善的安排了她的后事。简爱在此的表现,让每一位读者看到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善良。马克·吐温曾说过:“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⑥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都会有意无意伤害别人,也会被别人伤害,如果执着于这些伤害,只会让自己更痛,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也许宽容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好。寄人篱下,任人驱使的悲惨童年,饱尝了人情冷酷,世态炎凉的滋味,并没有使简爱变成一个冷酷麻木的女孩,相反,她用一颗善良博大的爱心关爱着身边的人。简爱这样一个平凡而圣洁的女子告诉21世纪的女性们不仅要爱自己,还要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甚至是曾经伤害自己的人。只有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无私的给予,在世俗怨恨中心胸旷达而付出真爱,才称得上是一个具有高贵品格的形象。

(二)独立

在简爱寻求的爱情里,二人在经济上应该是独立的,而不是依附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这一唯物主义理论不仅仅适合阶级范畴,也对男女的社会关系作出了相适应的解释。女性要独立,首先要争取经济上的独立,撇开对男性物质上的依赖。所谓“靠诚实的劳动挣得的面包,比不劳而获的面包更香甜。”在她打算嫁给罗切斯特时,她的想法就是:不愿依附于对方,而愿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产。她拒不接受罗切斯特送给她的钻石戒指、项链和手镯等奢侈物品。当罗切斯特要她立刻放弃家庭教师的工作时,她据不认同,而是继续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她要以自食其力的劳动来保持个人的人格尊严,也维护了自己纯洁高尚的爱情。也正因为这样,简爱才理直气壮的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以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个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是彼此平等的”。⑦

(三)尊严

简爱悲惨的成长历程让她早早明白,只有自己才能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尊严,她宁可承受孤独,也不愿低三下

四、无视人格的去祈求廉价的怜悯和同情。当仆人告诉她称呼表哥主人时,她勇敢的反问道:“他怎么是我的主人?我又不是仆人!”⑧无论是舅母的虐待还是别人的侮辱,无论心灵受到多大的创伤,她都自尊自爱,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格。

为了尊严她抛弃了爱情,简爱勇敢的跨出了桑菲尔德的大门。冲破了世俗的樊笼,令人敬佩。在一个多世纪前,对于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和金钱的女子,做出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惊世骇俗的。而这也正是简爱独特的个性决定的。面对着忍辱偷生还是个人的尊严时,简爱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经过一夜的思考,简爱毅然离开。她知道,再也不会有这样的一个人爱她了。简爱每吐的一个字都像重拳一样敲打着我的心,这就是要求平等的呼声。女作家精心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很不寻常的家庭女教师的形象,歌颂了把两颗灵魂平等结合在一起的爱情,同时也歌颂了敢于和男权社会顽强斗争的妇女,把维护女性的人格尊严看得高于一切。小说光明的结局告诉我们,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也要有自由、尊严、平等。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爱情观等于尊严加平等这道公式上。付之实现往往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的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和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爱一样,为了爱情和人格抛弃所有。简爱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化繁为简的感觉,是一种不计较得失的简化感情的简。它犹如一杯白开水,净化读者的心灵,同时引起读者特别是女性读者的共鸣。简爱这一形象变得高大而不同凡响,她闪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像暗夜中的火把,为广大妇女点燃了希望之光。

注 释

《简爱》 作者: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程永然 责任编辑:子龙

出版发行:中国致公出版社

版次:2004年10月第2版 2004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 ①《简爱》第一章第5页第19行 ②《简爱》第二十三章268页第9行 ③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④《简爱》第二十六章第319页第1行 ⑤《简爱》第三十三章第419页第7行 ⑥出自马克·吐温的名言名句

⑦《简爱》第二十二章第249页第8行 ⑧《简爱》第二章第6页第11行

参考文献

[1]李立新,简析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潮{J}。人文2009,《1》:127-122,[2]李涛,新历史主义与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研究{J}。外语与外 语教学2007《3》:48-51 [3]苗福光,欧美生态女权主义述评{J}。学术论坛2005《10》:181-184

致 谢

在本次论文设计过程中,马老师对该论文从选题,构思到最后定稿的各个环节给予细心指引与教导,使我得以最终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在学习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学术思维、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侮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老师高深精湛的造诣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的指导教师-马小林老师表示感谢。

篇2: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电影 《钢琴课》由新西兰著名女导演简·坎皮恩 (Jane Campion) 编剧并执导于 1993 年。上映以来,受到的好评不断。它的成功在于对女性的解读,一种女性为了追求爱情和欲望的反叛性和觉醒意识的深刻性。影片充分展现了爱情的魔力,也展现了女主角勇于追求精神自由、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大胆独立。影片刻画了主人公对人的本能欲望的大胆追求,是一部反映女性意识觉醒的佳作。

一、爱情的魔力

艾达和贝恩斯的爱情是影片中真正爱情的范例。艾达,一位英国哑妇人,并且还带着一个 9 岁的私生女,更为关键的是她在语言表达上也有障碍。她腼腆得看似僵硬。她与一副毛利人打扮的贝恩斯,因为一架钢琴而相识,进而相爱。他们彼此之间甚至没有任何象征现实的意义,就这样“理所当然地”让人去接受,剧情就这样悄然地展开了,平静如水一般,美丽得如女人的微笑一般,顺延着女人的直觉和感官慢慢诉说,诉说出一种属于女性特有的美丽,这美丽中蕴涵着一种超越理性的力量。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艾达因为思念被丈夫斯图尔特扔在海滩边上的钢琴,而第一次主动求助于邻居贝恩斯,因为她想带女儿去看被抛弃在海边的钢琴。当贝恩斯终于同意,并带她们来到了海边,艾达不能自已地弹奏了起来,女儿小弗洛拉则是在琴声中快乐地舞动身体。贝恩斯惊呆了,他沉默地看着艾达和她的女儿,他似乎有些了解这个看似木讷的女人了,在这震撼心灵的琴声中他的心也跟着柔软了,他似乎忘记了自己是谁,他想他已经迷恋上了艾达,就在她弹琴的这一时刻起。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用自己的 80 亩地来换取这架钢琴。艾达不明白也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交易,她不理解,那样一个看着有点可怕的男人,一个粗俗的男人,为什么要用地来换她的钢琴,更不明白为什么他还要她来教他。但是艾达是爱她的钢琴的,在丈夫斯图尔特的威慑下,她也应承了下来。艾达是如此迷恋着她的钢琴,每次的弹奏都是忘我地专注。贝恩斯也是专注的、忘我的,只是注意力不是钢琴而是艾达,就这样痴迷地望着艾达,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与其说是学钢琴不如说是一种爱的享受。而此时,艾达并没有爱上他。而后,在长久的交往中,艾达才在不知不觉中对贝恩斯的感情有了依赖。

从影片的叙述来看,不管是由被动到主动接受爱情的艾达,主动去爱的贝恩斯,还是被动去接受爱情败笔的斯图尔特,在爱情的魔力面前,他们依然都去选择了爱情。艾达为了爱情牺牲掉了一根手指,以此而论,在爱情的牺牲精神上,她做得最为完美。影片在讲述爱情,讲述得很精致,而且在影片的最后也很好地完成了爱的主题。

二、欲望的指向

而当不谙世事的弗洛拉撞见贝恩斯和艾达在一起的画面时,幼小的她向她并不喜欢的斯图尔特提出了疑问,弗洛拉迷惑地对斯图尔特述说着她充斥在脑海中的问号,为什么一直是妈妈教琴,贝恩斯却并没有弹? 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弹,而有的时候却没有任何声音? 在幼小的弗洛拉心目中当然还不会理解钢琴对于自己的妈妈和贝恩斯的意义,但他们之间奇怪的态度,那一瞬间的陶醉状,已经让她产生了疑问。而这些问题随之被转嫁到斯图尔特那里,斯图尔特也因此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有了些许的怀疑。在斯图尔特的脑海里,他已经赋予了钢琴以欲望的内涵,更准确地说是欲望的导火索。

钢琴的最后一次出现,是斯图尔特准许贝恩斯和艾达的离开。在船上,艾达凝望着钢琴,似乎她看的不是钢琴,而是终于寻找到了痛苦的根源。终于,到最后,她将她所钟爱的钢琴掀到了海里,在套着钢琴的绳索缓缓落入水中时,她似乎有意无意地将脚踝也套了进去,跟随着心爱的钢琴一起沉入海底。钢琴在影片中曾经作为表现人的内在的情欲冲动的道具。因为女主人公不能说话的原因,她只好将钢琴作为她倾诉的对象,情绪宣泄的出口,更是她心声流露的寄托,她的所有,包括肉体和灵魂,全部都融化在这跳动的琴键之中了。影片以钢琴为媒介,将无声的沉默与有声的宣泄对比成极致,钢琴那美妙的旋律成为沟通思想感情的桥梁,将一个视音乐为自我生命的哑少妇和一个外表粗鄙而内心情感奔逸的男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三、爱欲表现下的女性意识

影片 《钢琴课》是一部堪称完美的女性题材电影。所谓女性题材电影就是指向于它的独立性和解放性,更多地体现于精神境界中。它不是简单的与男人的对抗,而是精神上的自由,内心世界的丰满和细腻。作为面向大众的影片,这部《钢琴课》向人们展示了爱情题材的魅力,但与此同时,作为反映女性意识的作品,其中反映的女性意识元素也值得探讨。

(一) 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影片 《钢琴课》中的女主人公艾达自幼失语,于是她只能将她沉默的激情、心声的流露寄托在她心爱的钢琴上,通过钢琴细腻地展现出一个失音女深邃的情感世界。人往往生活在身不由己之中,虚设出种种的`困境。不去追寻结果如何,只是努力地在行走。在不可逆中去寻求迂回,痛心疾首又要默默承受。成长是要付出代价的,爱情是要经历磨难的。影片从头到尾,都有一个孩童的声音在旁述,影片开始就用两组镜头交代了故事的女主人公和故事背景,沉默的女性特质成为艾达身上一个符号。当然,你可以将之归结为失音的缘故,但沉默往往压抑着一颗躁动的心。随后,艾达通过钢琴与贝恩斯的牵连纠葛成为整部影片的主题曲。

钢琴是极具隐喻意味的,它是艾达思想情感的宣泄口,它代表了一个女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探寻,它所弹奏出来的美妙音符是超越了音乐本身意义的,是爱欲的象征。然而起初艾达是被 “禁锢的”,她屈服于父亲为她安排的婚姻,一个从未谋面的丈夫,束缚的思想成为她难以逾越的障碍,私生女的存在幻灭了她对现实美好的追求。这与社会的理性化与主流性别意识形态实际上密切相关。在影片的最初,她是木讷的、神情僵硬的,直到她的身体被男性欲望所唤醒,为男性提供了一种欲望的抚慰。这种抚慰同时也是艾达本身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因此说,影片中的艾达与钢琴之间的关系是有意义的,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人与物的关系。钢琴,它是作为解救艾达的一种转变自身命运的途径,或是道具,蕴涵着一种女性主体的自我拯救。这种拯救的欲望由于斯图尔特的嫉恨被无情地制止了,这无异于伤害和再一次地压抑了艾达对于爱情和欲望的追求,钢琴最后沉入海底的那一刻所产生的心理投射作用是相当耐人寻味的。

(二) 追求内心中的所爱

当艾达发觉自己已经离不开贝恩斯之后,并没有因为自己有了丈夫而放弃自己寻找到的真爱。影片 《钢琴课》中的艾达、贝恩斯与斯图尔特看似是三角恋的关系,其实是隐藏的一种真挚爱情的关系,只不过这种真爱是艾达和贝恩斯,而斯图尔特,这位丈夫倒像是位爱情空间的闯入者,他的性别优越感在艾达身上并没有得以体现。他试图去控制他这位看似柔弱的妻子,想表现出强烈的征服欲与进攻欲,但最终全被艾达潜意识里的女性意识形态打败了。他所尊崇的男性主义,丝毫占据不了上风,在艾达的眼中这只不过是乌托邦。而贝恩斯对艾达不仅仅是爱,更多的是崇拜和尊敬。他看到了艾达隐藏在心底的那份坚韧与执著和对生活的热爱。所以,他用学习钢琴的方式鼓动艾达认识到自己身体和内心的真正需求。

四、结 语

篇3:浅论《简爱》中体现的女性觉醒意识

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如此恶毒的环境中, 简·爱仍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并没有使她屈服, 相反激起了她精神上的反叛。一次, 当罗切斯特觉得比她年长便有权对她发布命令时, 她对主人这样说:

“我想, 先生, 光凭你年龄比我大或者见的世面比我多, 你是没有权利命令我的;你是否有权自称优越, 那要看你怎样利用你的岁月和经历了。”

“就凭这雇佣关系吧, 你同意让我粗暴点吗?”

“不, 先生, 不是凭那个, 而是凭你忘了这一点……”

“你是不是同意免去许多传统的礼节和客套, 而不认为这种省略是出于无礼?”

“我肯定, 先生, 我决不会把不拘礼节错认为蛮横无理;前者我是相当喜欢的, 后者, 确实任何一个自由民都不愿忍受的, 哪怕是拿了薪俸, 也不愿忍受。”

每个女人都向往着美好爱情, 但简对于爱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正当简与罗彻斯特在教堂举行婚礼时, 罗彻斯特的疯妻的出现使得简必须做出选择——罗彻斯特的情人或者离开心爱的人远走他乡。显然, 简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爱情的。表层意义上, 简对圣约翰的拒绝是对不平等爱情观的拒绝;然而深层意义上, 表达着女性对宗教的反抗, 也是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 更是对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的反抗, 体现了简渴望打破当时的社会局限性, 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现代女性形象。

密契尔在《飘》中描写的主角郝思嘉是一个血肉丰满、情爱袒露、极具女性意识的艺术形象。由于战争, 南方的经济瓦解了, 郝思嘉在严峻的生活面前摒弃了贵族小姐的娇气, 迅速成长起来。从表面上看, 郝思嘉的成功是女性拥有聪明才智的一个证明, 但从深层意义上则表现了她过人的见识和勇气, 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获得自主权利的要求。

独立人格的体现。这是简与郝思嘉性格共性的又一结合点。从经济学角度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作为一个人要想获得人格、尊严、经济上的独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男权压制下的女人来说。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南北战争打破了郝思嘉平静的生活, 身边亲人的不断离去, 她无可推卸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成了一家之主。郝思嘉清楚地看到“不得不赶快改变起来, 以适应这个新世界”。在简与郝思嘉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同时, 她们的个性也显露得一览无余。正如马克思所说, 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的东西总是存在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之中, 脱离了具体的事物, 共性也就不复存在。

简的突出个性在于她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平等婚姻。与简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及最后得到真爱的形象相比, 郝思嘉的个性闪光点在于她表现出的郝思嘉精神。从简与思嘉表现出的不同闪光点可看出, 她们的个性体现着共性, 丰富着共性, 个性的差异性、多样性决定了它比共性更生动、更丰富。《简·爱》通过女主人公与罗彻斯特的曲折爱情故事, 展现了简婚姻平等独立的思想, 塑造了一个独立, 不屈服现实束缚的现代女性形象。简的形象既是一个榜样又是一种警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 金钱在一部分人眼里是万能的, 然而, 金钱真是万能的吗?而《飘》中郝思嘉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其坚强面对生活的性格永远激励人心, 她一次次与命运抗争, 不屈服于生活压力的勇气, 确实值得学习和弘扬的。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 (著) , 凌雯 (译) .简爱[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56-896.

[2]玛格丽特米契尓 (著) , 齐俊伟 (译) .飘[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581.

[3]季然.浅谈《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J].CollegeEnglish, 2008 (3) :143-144.

篇4:女书中体现的女性意识及其保护

一、女书的形貌

有人说,20世纪文字界有两大发现,第一是甲骨文,第二就是湖南江永女书。女书,是发現于湖南江永县的一种神秘文字,它是为女性所特有的一种文字。

女书的著名研究学者宫哲兵教授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给出女书三个层次的概念:第一,是指女书这种文字;第二,是指用这种文字写成的作品;第三,是指写有这种文字的物件。女书一开始的名字是由于它的字形像蚊子又像蚂蚁,所以被称为蚊子字、长脚文字或者蚂蚁字,后来学者将其例为“女书”。女书的形态隽美飘逸,形似当地女子柔中带刚的个性,而书写工具的随意性则可以使女书随时可以被书写,也就给予女性之间随时对话以可能。

女书物件有纸、书、巾、扇四类。女书是32开大小,是由黄草纸或薄型毛边纸材质构成的写有女字的薄厚不等的书本。这种书本还继承着中国古籍的某些特点,不分段落,无标点符号,全为手抄形式,比较朴素。另有一种精装的叫做“三朝书”,这种书是女子婚嫁的时候,女子的亲朋赠送的礼物。有布制的封底和封面,上面有丝线缝绣的图案。三朝书是女书代表作中最具经典性的文本。每本三朝书中只有三篇作品,多为倾诉思念或者新娘应如何为人处事等,由于女方对其十分珍视,故能长久保存。

二、女书的文字学意义

关于女书起源于何时的问题,在1991年江永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女书研讨会上,比较有说服力的是经过女书学者研究十年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女书比甲骨文字出现要早,是原始母系社会的产物。原因如下。

第一,纵观各地出土的刻划文字,都可以看到女书的踪迹。通过对古代各地刻划文字的对比发现,女书广泛存在。可以说,女书是当时的通用文字,因为只有通用文字才有普遍性。

第二,通过女书与甲骨文的文字学对比,发现异体字多于甲骨文,假借现象多于甲骨文,并且可以看出女书本身的字形特点。因为异体字和假借字越多的文字越古老,而就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和女书对比来看,女书之中的异体字和假借字要多于甲骨文,故女书要比甲骨文古老。刻划文字的特点是笔画纤细,粗细一致,没有波势,没有笔峰,呈斜形。而女书和甲骨文都有上述这些特点。但是,甲骨文在以后的使用中发展成为金文、篆书、隶书、行书和楷书,女书却一直保持着上述特点,而区别于甲骨文。以上皆可证明女书比甲骨文更加古老,只是需要继续接受时间的检验。

若这一论断可得到时间的验证,那么也可以证明当地女性无意识地希望自己可以通过学习女性曾经占统治地位的母系社会文字来提高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地位。

三、女书的地理历史环境

女书的通行地带是现今的江永上江圩、桐山岭和道县一带,这在战国时是楚越文化的分界线,自汉唐以来始终是湘粤桂三行政区的接壤之处,也是楚文化和越文化的夹缝地带。同时,宫哲兵教授指出,地图上小小的线是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的分水岭。所以说,江永一代虽然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却是多处地域文化的交汇处,更是汉瑶民族融合之处。

在这里,中央朝廷和封建势力控制比较薄弱,人们保持着原始的、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即封建社会传统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由此可见,妇女较低的生活地位也是由于男女分工造成的,因女子不负责解决家中的粮食生产问题,所以自然被整日为农活劳碌的男子认为无能、麻木,只是其附庸而已。而使用女书的女性的生活除了美丽的自然环境就是手中的织物,所以对自然的模仿也是女书创作发展的一个灵感所在。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种地理历史状况也是女书在江永得以流传发展的客观原因之一。

四、从女书中可窥见当地女子的卑微地位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一般都低于男性,她们大多为封建礼教束缚,在精神上处于被麻痹的状态,这在江永一代更甚。当地采取的也是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在这种特殊环境下,男人拥有至高的地位,女人却要终身坐秀楼,无法与外界接触,被称为“楼上女”。她们几乎没有什么人身自由,即使在出嫁以后也极有可能被男人当作货物一样“抵押”或者“典当”掉。丈夫去世后,她们又随时可能被家中的长者“转房”给家中未婚的男性。这种尖锐的性别对立使女性处于一种极卑微的地位。但是,当地的女性并没有就此屈服于自己的命运,她们延续了可能是远古流传的近乎“天书”的女性文字,来相互倾诉心中的苦闷,表达她们对命运的反抗。

如唐宝珍的《自己修书诉可怜》有78行之长,诉说了自己五个弟弟病故,子女夭折,丈夫被抽兵后客死异乡,改嫁之后,夫又病故的凄惨身世,表达了其对妇女悲哀命运的控诉,摘录如下:

静坐空房无思想,自己修书诉可怜。

以前独花花为贵,到此如今不如人。

父母所生人七个,五个弟郎没一位。

千般可怜无气出,透夜不服刀割心。

五、女书的消亡及其保护

“语言的逐渐衰亡对使用该语言的群体来说,是一种损失,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因为有了多元文化才使得这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对于女书来说也是如此,因为女书消失,江永地区虽然建立了女书学校,由优秀的女书传人胡美月来教授,但还是由于不适应当地发展的需要而作罢。2002年,江永蒲苇县建立了女书生态博物馆和女书园,以一种文化遗产的形式以期引起外界的关注。还有学者提出,可以编纂女书字典或者是发扬女书书法,但由于研究女书者甚少,这些推广工作进行得比较艰难。

其实,将女书以一种大众文化的手段传播不失为良策,如先前上映的首部女书电影《雪花秘扇》就是很好的例子,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上精致润色,以期提高大众对女书的认知。

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辩证地看待女书逐渐走向消亡的事实:“女书的终结是两性对话时代的开始,标志着女性已经由喃喃自语走向了交往对话,从私下反抗走向了公然对战。”可见,女书的消亡表明女性已逐渐走出自己狭隘的世界并实现与男性对话的权益,而女性也只有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言语进入男性的话语领域才能够“消弭冲突、对抗、暴力等男性统治话语,推进爱、温情、友谊等新的文化政治话语,使世界成为具有新生意义的后现代世界。”

(辽宁大学)

上一篇:建筑业毕业论文下一篇:纸飞机大赛五年级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