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2024-04-23

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8篇)

篇1: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2016年6月2日,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透露,目前中国已经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批示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他是在当日举行的第七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的。

张向晨表示,中国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支持和参与全球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实际行动为亚太乃至全球提供公共产品。自“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目前中国已和30多个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一批示范基础设施合作项目正在积极推进。同时,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与全球其他区域的互利合作,2015年中国企业在非洲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76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48亿美元;在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82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64亿美元。

张向晨称,“十三五”时期,我们将与相关国家共同推进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六大经济走廊建设。这意味着双边和多边基础设施项目合作面临广阔的机遇。

张向晨指出,当前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旺盛,但又都普遍存在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产融结合创新商业合作模式,一直是各国政府努力倡导和推动的重要方向。目前,中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项优惠贷款、成立专项基金、倡议设立金融机构等方式对全球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创新融资模式,打通建设资金瓶颈。同时,中国承包商越来越重视产融结合对其投资业务的促进作用,通过产融结合参与海外项目投资与建设,完善海外市场和全球化布局,实现自身经营战略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型。产融结合逐渐成为国际承包商实现自身多元化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张向晨就推动产融合作,促进基础设施市场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创造鼓励投资的政策环境;二是要创新金融产品和项目实施模式;三是要发挥多双边金融机构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篇2: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据张向晨介绍,合作协议的成果主要是体现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合作上,比如,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匈牙利-塞尔维亚铁路、中国-俄罗斯东线天然气管道、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中国-哈萨克斯坦(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等一批示范项目已经建成或者积极推进。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房秋晨在论坛期间接受上证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下一步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六大经济走廊将是优先发展的方向。

房秋晨说,目前进展最快的是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公路项目已有合作,铁路项目也在探讨,电站项目已经开工,而其他项目也会在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后陆续推进。”

“一带一路”建设步伐加快势头明显。据承包商会统计数据,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新签合同金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1%。

房秋晨预计,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合同额占比会进一步提升,有望达到50%-60%。

“‘一带一路’战略首要强调的就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林毅夫看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经济下行的缓冲期措施是一个最好的措施,也是最好的时期。但问题是,目前基建所需的资金缺口非常大。”

缺口有多大?毕马威中国基础设施团队主管冯栢文给出一组数字: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高达20万亿美元,而发展中国家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投资需求约为2万亿美元,但其中半数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为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中国做了很多努力。张向晨指出,目前中国政府主导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并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

作为最大的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发起成立了多个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基金,包括中国—阿联酋共同投资基金、中法基金、中国拉美产能合作基金、中非发展基金等。

篇3:接轨“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

今年以来, 我们走访调研了很多企业, 涉及实体制造、 商贸流通、 虚拟经济, 总结起来, 总裁们告诉我们两个词, 基本概括了这半年他们的真实感受, 一是 “忙碌”, 二是 “盲目”。 忙碌是由于国内外市场并不景气, 抓订单很忙碌;“盲目” 是今年概念太多, 方向拿不准, 步子不敢迈。 3 月份出台 “一带一路”、 5 月份推进“电子商务” 和 “中国制造2025”、 6 月份推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和 “促进跨境电子商务”、 7 月份积极推进 “互联网+” 行动, 总理狠抓落实, 政策出台频度高、节奏快。 与此相呼应的是, 上半年林林总总的涉及上述概念的论坛铺天盖地, 专家、 官员轮番登场解读国家战略, 新经济圈内大佬们更是不辞辛苦地路演新概念, 推介新机会。 一路调研下来, 总体的感受是, 新经济体的老板们个个亢奋, 纷纷推出极具诱惑力的商业模式来拥抱实体经济, 实现互联网+的战略布局; 实体经济的老板们更多的表现为困惑、 疑惑、 大势清醒、 迈步艰难, 能跟上步伐的企业少之又少。

在调研中注意到, 一边是国家的 “缓中趋稳”, 一边是企业的 “忙碌”; 一边是国家的稳中有好, 一边是企业的 “盲目”, 这看似矛盾的两种状态, 恰恰折射出了目前经济生态的真实环境, 就是中央不断释放出的战略红利的紧迫性与传统企业只顾埋头吃力拉车, 无暇抬头问路的无序性的鲜明对照的反映, 进而表象出略显消化不良的经济生态环境。 从行业的视角来解读中央战略出台的频率和方向, 我们的认识是, 与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信心和判断是一致的。 毋庸置疑,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虽然有很多, 就其主导地位而言, “一带一路” 战略无疑是最大的战略。 中央媒体近日在大幅盘点“一带一路” 取得的阶段成绩, 伴随着各种战略红利的不断释放, 紧紧抓住 “一带一路” 的战略机遇, 对于中国传统制造业与新经济体的有效融合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轻工消费品制造行业, “一带一路”或许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新的商业机会。

对于 “一带一路” 战略, 普遍的看法是基础设施的新布局, 由此带动包括投资、 贸易、 文化等一系列领域的新拓展, 这无疑是表象的思考, 正确但不全面, 至于有的机构解读为这是一次过剩产能的大转移, 这无疑是片面而狭窄的思考。 我们所在的机构, 2001 年以前是政府的组成部门, 名字叫过轻工业部、 轻工总会、 国家轻工局, 是主导中国轻工消费品由短缺时代走向繁荣时代的政府部门; 2001 年更名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从行业管理转向行业服务。 轻工全行业去年拥有69.5 万家企业, 销售收入占全国工业的20.2%, 出口占全国的26.3%, 顺差占当年全国的顺差从2010 年的211.12%尽管一路下滑至2014 年的120.95%, 但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出口的角度理解, 可以说轻工行业是典型的传统出口导向型行业。 在行业服务中, 我们通过长期的数据监测和实证比对, 建立了一整套针对 “一带一路” 国家的消费品市场监测和风险预警机制, 通过研判我们认为, “一带一路” 的发展战略极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消费品制造业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战略机会, 尤其是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国情、 风俗的不同, 为细分行业提供了差异化的战略定位发展机遇, 为行业破解同质化、 低端化的困局提供了新的方向。

“一带一路” 分为两大主干线, 涉及65 个国家和地区, 2014 年中国轻工行业对 “一带一路” 国家出口达到1 649.80 亿美元, 占全国轻工出口的26.80%, 同比增长15.89%, 增速明显高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今年上半年, 在全行业出口仅仅增长6.7%的大背景下, 对 “一带一路” 国家的出口增速却高达19.55%, 战略红利在轻工行业渐显端倪。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 延伸至欧洲, 以及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客观来说这两条线我们已经深耕多年, 多边贸易机制和贸易结构也比较成熟, 沿线国家发展相对稳定, 2014 年底中国轻工产品对 “一路” 20国累计出口870.07 亿美元, 占丝路国家的52.73%, 同比增长13.06%; 2014 年对 “海上丝绸之路” 国家的出口表现出比重较大、 增速相对较低的特征, 总体差异上, 两个方向大体还是平衡相当。 2015 年1~6 月, 对“一路” 国家的出口同比增长达到22.15%。 格局的表现上, 对 “一路” 国家的出口气势上升较快, 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了对 “一路” 国家出口所面临的三方面风险:第一个是面临着与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 的重叠与竞争, 第二个是周边国家的矛盾冲突依然存在, 第三个是我们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结构相近, 全球低端制造业国际分工转移的态势也在向东南亚倾斜, 所以, 竞争将更加激烈。 轻工消费品对 “海上丝绸之路” 的出口, 刚起步就进入红海, 是挑战, 更是倒逼提升、 转型的机遇。

基于这样的格局, 轻工消费品制造业出口企业的第一要务就是加强对 “一路” 沿线国家深层次需求的分析, 加强贸易互补性, 突出贸易平衡。 作为战略布局, 一方面要加大交通、 物流、 商贸、 旅游设施等基础建设投入, 另一方面更要加大消费品产业的跟进力度, 同时要精耕细作地熟悉了解当地文化, 在升级中努力完成从产品走出去向制造走出去的第一步转型。 要盯住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泰国、 越南、 新加坡等具有增长极价值的国家, 加大投资合作。 以越南为例, 2014 年全国轻工行业对越南出口同比增长44.45%, 2015 年上半年出口同比增长36.95%, 其中塑料产品、 农副食品和五金制品需求较大, 玻璃制品和陶瓷制品的增长较快, 广东、 浙江、 河南、 江苏为主要出口省份, 其中河南出口增长最快, 因此加大对越南以家居为主打的新型商贸模式的投资就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配套条件也逐渐会带动起来, 形成成熟的制造业生态; 而在新加坡市场, 家居、 皮革、 制鞋、 照明器具的需求较大, 尤其是照明器具的需求出现快速增长, 加强与新加坡本地渠道的合作, 增加具有马来风格、 印度风格的产品设计, 主动参加新加坡当地贸易展会, 对外贸型转型企业同样具有重大的商业机会。

另外一条是 “丝绸之路经济带”, 这是一条对于我们而言古老而又相对陌生的线路。 今天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 实际上是以中国古丝绸之路为基础, 同时将茶马古道融合进来, 形成的三条主线构成的经济带, 分别是中国经中亚、 俄罗斯至欧洲 (波罗的海) , 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 地中海, 中国至东南亚、 南亚、 印度洋。 这条经济带上各国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存在文化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异, 市场需求相对巨大, 但市场环境绝对陌生, 无论是基础投资, 还是产品直通都面对极其严峻的考验, 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 根据对出口数据的长期监测, 仅就轻工消费品而言, 对 “一带” 沿线国家的差异化战略布局尤为重要, 一定要顾及与当地有其国家特点的行业进行分层次的区隔, 把握好总体平衡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关系, 这些都需要智慧的谋划。 俄罗斯需要我们的皮革和鞋制品、 塑料制品和家电产品, 我们则需要其农副产品、 纸浆; 波兰也需要我们的皮革、 鞋制品, 而家具与食品是其出口我国的主打产品; 埃及同样需要皮革、 鞋制品和塑料制品, 他们的出口优势则集中在工艺美术及农副食品上。 不同的国家有着同样的需求, 比如皮革与鞋制品, 这是我们对 “一带” 沿线国家出口的优势品类。 在中国轻工消费品制造领域, 仅就产品的功能性而言, 在全球只有你想不到的, 几乎难有我们做不出的产品, 在这个层次上, 我们真的很强大。 对于 “一带” 沿线国家, 2011 年我国全线开通了渝新欧铁路, 目前看, 其主要功能还是在建立东亚和欧洲的联系上, 对于沿线国家的辐射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2014 年中国轻工产品对 “一带” 45 国累计出口779.73亿美元, 占丝路国家出口的47.26%, 平均增速19.21%, 应该讲效果相当不错。 可进入2015 年, 上半年的数据告诉我们形势并不很乐观, “一带” 国家出口同比下降25.64%, 真实地反映了 “一带” 国家经济形势不旺的客观现实, 比如北线的重要国家俄罗斯和乌克兰, 同比分别下降32.8%和39.05%; 中线国家阿联酋、 伊朗和土耳其, 分别下降15.69%、 34.6%和2.47%; 南线国家依然以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海上运输为主, 陆上经济辐射尚未发挥积极作用。

从 “一带一路” 的两个方向上看, “一路” 方向政治环境有隐患, 但市场环境成熟, 外部风险的掌控我国握有主动权, 贸易渠道相对稳定, 近期发展空间比较有利; “一带” 方向经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 区域性、 局部地区贸易环境恶劣, 沿线国家文化差异性较大, 贸易渠道比较分散, 近期开拓难度大, 但发展空间具有很好的想象力, 在这种形势下, 轻工消费品制造企业要借“一带一路” 的战略分享红利, 选择合适的市场策略就变得的极其重要。

事实上,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建立, 具有很强的针对欧洲市场的色彩。 由于 “一带” 国家受欧洲消费文化影响较深, 从梯次推进的战略角度上考虑, 我们认为以对欧洲出口产品的辐射力量来拉动沿线各国的认知度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在一定时期内, “一带” 国家或将成为轻工消费品对欧高端库存产品和空置产能最好的消化市场。 当然低端出口对 “一带” 国家依然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需求决定思路, 以阿联酋、 伊朗为例, 2014 年全国轻工行业对阿联酋和伊朗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0.82%和105.66%, 集中在五金、 照明器具、 塑料制品、 皮革制品等品类, 但今年上半年开始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 客观反映当地供给相对饱和, 市场需求仍待激活的现状。 但与此同时, 对阿联酋和伊朗主要产品的出口平均单价出现下降趋势, 反映目前阶段当地市场对低价产品的需求正在增长。

“走出去” 战略已经提出很多年了, 从产品服务的视角看, 轻工消费品已经遍布全球的每个角落, 直到今天依然是我国创汇的主体, 可以这样说, 中国轻工消费产品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典范, 有过一种说法叫 “中国制造, 服务全球”, 我们已经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但是, 从产品内涵的视角看, 轻工消费品在全球的绝大部分地域只是物美价廉的代名词, 迁就于低端需求的功能性产品在局部区域甚至成为了地摊货的主角, 品牌的溢价几乎荡尽, 2014 年同类产品进出口价格对比更是触目惊心: 机械钟71.8 倍, 就是说进口机械钟的平均价格是我们同类产品价格的71.8 倍, 机械表29 倍, 家用电热水器14.9 倍, 自行车8.9 倍, 眼镜7.3 倍, 化妆品5.3 倍等等, 像海尔冰箱、波斯登羽绒服、 康奈皮鞋这样具有优秀品质, 能够实现品牌基本溢价的轻工消费产品微乎其微, 从产品走出去到品牌走出去, 依然任重道远; 从产品制造的视角看, 由于多年的出口导向作用, 中国成为了以低成本参与国际分工的全球代工基地, 所制造的产品成就了国际品牌管理机构的高端市场, 从价值上看留给我们的只是处于产业链下游, 价值链末端的制造。 但从制造配套能力上看, 我们积淀了雄厚的先进产能, 具备了完备的自主提升、 对接 “一带一路” 战略的能力。 我们很期待在 “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中, 以品牌走出去为突破口, 让有资格代表中国制造的轻工消费产品按照品类细分原则, 结合沿线国家的消费习惯, 组成国家队来践行国家战略, 落实 “一带一路” 所倡导的政策沟通、 设施联通、贸易畅通、 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的战略。

“一带一路” 战略的实施是个系统工程, 基础设施的投入极其重要, 这是战略中的硬通货。 今年以来, 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从央企布局到基础建设投资都在快马加鞭, 陆上丝绸之路开工13 项大型交通基础设施、 海上丝绸之路四大航运央企航线调整遍布全球、 信息互联35 个国家开通58 个TD-LTE, 三桶油“一带一路” 的在建项目就有20 多个, 拟建在建的基础设施达到1.04 万亿元, 投资增速超过28%, “铁公机”项目占到全国的68.8%。 硬通货的推进往往是集中的、排山倒海似的投入, 体现了 “一带一路” 的基础性、 战略性。 从轻工消费品行业的视角看, 软实力更具持续性、 统治性, 打造硬实力, 提升软实力无疑是 “一带一路” 战略协同实施的重要一环, 而打造 “一带一路”, 对接软实力, 我认为主要是要实现四个转变, 有些观点还不成熟, 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一、 从产品走出去向渠道走出去转变

中国轻工产品已经成为成功走向国际市场一个典范, 享有 “中国制造, 服务全球” 的美誉, 但是, 这个“制造” 大多还停留在中低端。 面对国内市场, 尽管轻工的制造能力已经接近世界一流, 有了诸如海尔、 格力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企业, 但面对国际市场, 由传统的国际渠道商所把控的出口产品依然把中国作为全球代工基地, 置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 庆幸的是, “互联网+” 时代到来了, 新经济体时代没有什么不可以重新审视的传统模式, 这为传统出口模式的转型提供了千载难逢的突围机遇, 从制造业的角度, 我们很期待这样一种新型的跨境贸易模式; 在 “一路一带” 沿线国家应布局CMC与O2O相结合的新型商业体验消费综合体。O2O的内涵无需赘述; CMC中的C是指沿线国家的消费者, M是指轻工消费品行业中在单一品类中最顶级的制造业群体, 针对沿线国家消费者需求的国家队定制模式与线下线上体验式消费模式的融合, 打造中国轻工消费品制造的升级版, 在贸易模式的转换中用先进、 优质、 适合的产品造福于沿线国家的国民, 扎根其心智, 使其产生文化与消费习性的认同, 如同我国国民对麦当劳、 肯德基在心智上的认同一样。 在这个模式中, 体验品质、 认知品牌是核心, 前店后库是第一步; 渠道占位, 属地建厂, 带动当地就业是第二步; 连锁推广, 经营品牌是第三步, 从而借助 “一带一路” 发展战略与IT及DT行业的有效对接实现传统贸易模式跨越的转身。我们期待并力求改变目前中国轻工消费品走出去的方式, 实现从简单的推动单一产品和单一品牌走出去向通路走出去的转变, 通过并购重组, 打造一批可复制、 可连锁的服务于当地生活的商业渠道载体, 通过我们成熟的电子商务技术, 提升用户体验; 通过我们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实现产品制造与消费水平的提升。

第二、 从制度研究向产业研究转变

目前关于 “一带一路” 的研究多数还停留在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层面, 对 “一带一路” 战略的纵深研究, 尤其是 “互联网+” 时代下全球经济走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国家战略再好也要由产业和行业的规划来衔接, “一带一路” 战略涉及65 个国家, 横跨欧亚, 民族、 文化、 宗教各具特色, 每个行业、 每个企业接轨 “一带一路” 的策略肯定是多样化的, 目前接轨 “一带一路” 的产业规划在国家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缺失状态, 要重心下移, 在行业的规划中体现国家战略, 谋事要实, 不然容易出现行业规划的重复性、 重叠性和盲目性, 由此所造成的有限资源和优势资源的巨大浪费在所难免。

第三、 从产能转移向全球布局转变

“一带一路” 规划中的产能转移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就轻工行业、 企业而言, 先进产能的转移才是对接 “一带一路” 战略的积极思考, 而且这种转移不是存量的转移, 而是面对全球市场的增量转移; 不应该是被动的转移, 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转移; 不是小算盘式的狭隘转移, 而是大智慧布局, 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转移。 在转移中快速实现全球布局才是王道, 才是战略机遇, 所以说这是一次推动中国企业走向跨国公司, 提升全球优质资源调配的机遇, 真正实现由 “中国制造、 服务全球” 向“全球制造、 全球服务” 的转型。

第四、 从项目建设向模式培育转变

上述的一系列数据已经佐证了一个事实: 以央企为代表的第一梯队, 已经围绕 “一带一路” 开始了项目建设。 “一带一路” 战略不是一个概念, 相信很快有民营企业、 社会资本跟进。 但对接 “一带一路” 的政策模式、 制度模式、 商业模式、 市场模式等等都还在摸索过程中, 我们很期待有关部门尽快从项目建设向模式培育转变。 轻工行业不仅制造消费品, 基本建设配套规模也极其庞大, 像广东联塑集团, 是全国最大的PVC管道生产企业, 其战略是跟随战略, 随着中国基础建设走出去, 扩大自己的国际市场; 家电企业和家居企业也是跟随海外地产项目建设, 具有极强的配套能力。 这一系列的模式需要创新思维, 需要集成作战。

“一带一路” 倡导的是政策沟通、 设施联通、 贸易畅通、 资金融通、 民心相通。 轻工行业很期待能与相关方一道, 搭建一个能真正做到精品制造的国际化市场平台, 通过对数据的精准分析, 帮助企业对市场做出更敏锐的判断; 通过组织有效的行业资源, 共建新型的商业渠道, 把中国轻工消费产品更精准的送达到目标市场;通过数据模型, 更快速的预警市场风向, 帮助企业规避贸易风险。

“一带一路” 的国家战略红利正在逐渐释放, 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如何把握住这一轮的战略机遇, 对你、 对我、 对我们大家都很重要, 我们期待着与各位有识之士一道, 把握政策红利, 接轨 “一带一路”, 实现合作共赢!

注释

篇4:“一带一路”推动中尼务实合作

尼泊尔属于农业国,80%国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总产值约占GDP的40%。1992年后,尼泊尔签署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也成为南亚自由贸易区和孟加拉湾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机制成员。

1955年8月1日,中国和尼泊尔建交。中尼建交后,两国政府先后签订贸易、经济技术合作、避免双重征税和防止偷漏税等协定。1983年10月成立中尼经贸联委会,首次会议于1984年在北京举行,已召开11次会议。1996年中尼成立民间合作论坛,由两国工商联主办,已举行11次会议。

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2016年3月2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尼泊尔总理奥利。习近平指出,中国和尼泊尔是世代友好、全面合作的亲密邻邦。建交以来,两国始终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互利合作,谋求共同发展。中国和尼泊尔都是发展中国家,当前均面临改革发展的历史性任务。希望两国政府继承和弘扬传统友谊,扩大和加强各领域务实合作,切实打造中尼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强调,中尼双方要加强高层接触的政治引领作用,确保中尼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稳步前进。希望双方推动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十三五”规划同尼泊尔国家重建和发展规划对接,加快构建中尼自由贸易区,推进灾后重建和产能合作。希望双方加强在道路、口岸建设等领域合作,进一步提高双方互联互通水平。中方支持两国探讨并开展长期能源合作,并愿给予必要的政策便利。双方要加强在旅游、教育、文化、青年、媒体等各领域各层面交流合作,让中尼友好的大树根深叶茂。双方要加强国际和地区层面协调,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海合作组织等新平台上拓展合作。中方希望尼方能从中国和印度两国发展中受益,尼泊尔稳定和发展也符合中印共同利益。尼泊尔可以成为中印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愿进一步探讨开展中国、尼泊尔、印度三方合作。

2016年3月21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同来华进行正式访问并将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6年年会的尼泊尔总理奥利举行会谈。李克强表示,中尼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建交以来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树立了邻国间和睦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中方赞赏尼泊尔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定支持尼方维护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尼泊尔内部事务,支持尼泊尔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中方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繁荣的尼泊尔,愿同尼方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全方位交往,拓展双边和区域互利合作,密切在国际地区事务中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与世界和平。

李克强指出,中方愿同尼方加强关键领域务实合作。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跨境基础设施、过境运输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开展产能合作,在建材、水利水电开发、有机农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石油产品贸易、油气勘探和炼化、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合作;促进双向贸易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启动双边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争取早日启动谈判;中方鼓励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赴尼设立分支机构,希望尼方提供便利和支持;扩大地方、旅游等人文交流;加强执法交流合作,共同打击非法越境和跨境犯罪,维护边境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发展繁荣。

会谈后,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了交通、跨境贸易、能源、金融等领域多个双边合作文件的签署。

不断探索关键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激发中尼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潜力,深化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

回顾近期中尼两国的互动,不难发现两国的合作亮点频出。尼泊尔前总理奥利今年3月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前曾表示,作为中国的近邻,尼泊尔渴望从中国的巨大发展中获益。尼中之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友谊和合作,而友谊可以为合作提供无穷的源泉。“历史上,尼泊尔的外贸是从与中国做生意开始的。加德满都与拉萨之间的商道历史悠久。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必将为两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交往注入全新活力。”

中国同尼泊尔正不断探索加强关键领域务实合作。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跨境基础设施、过境运输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开展产能合作,在建材、水利水电开发、有机农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石油产品贸易、油气勘探和炼化、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合作;促进双向贸易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启动双边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争取早日启动谈判。

今年5月,中国首趟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兰州号”列车,从兰州铁路货运中心出发开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该列车全列采用铁路集装箱,共计43车86个标准箱,货物品类包括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多个品类。据了解,“兰州号”列车采用公铁联运方式,分三段运输,从兰州到日喀则约2431公里,为铁路运输;从日喀则到出境尼泊尔的吉隆口岸约564公里,为公路运输;从吉隆口岸到加德满都约160公里,为公路运输。这条线路较传统海运节省运输时间35天,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为“中国制造”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的便捷通道。

篇5:中俄高校合作 服务“一带一路”

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2013年11月成立,旨在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培养“外语+专业”的经济专家和复合型人才,促进两国经贸合作更迅速、更有成效的发展。该联盟的建立,既是中俄两国政府加强教育领域合作的全新战略,又是两国经济类高校推进国际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的时代意义

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区域)贸易协定等发展,传统意义上以一国自身封闭、“学术寂寞”为重要特征的学院教育,被国际间学生流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跨国界的科学研究、跨区域全球性的大学联盟组织等逐步取代。中俄两国政府顺应了时代要求,两年前共同签署《中国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从此开启了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篇章。

随后,中俄工科高校联盟和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大学联盟先后成立。两年来,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打破原有的一对一的合作界限,为聚拢双方优质资源,放大合作效应,开展联盟成员之间的合作奠定了基础,为师生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机会。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前沿和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发明;不少大学、学科进入了世界一流之列;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向明确,治理结构通过现代大学章程不断完善;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年年增长;强调内涵发展、质量为先的新型教育观正在形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的战略正在付诸实践。

与此同时,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较好的成绩。在最近一期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大学排名中,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均进入世界大学排名的前100强;在另外一项欧洲以及中亚发展中国家大学排名(QS)中,俄罗斯有26所大学进入前100强。近年,俄罗斯高等教育对高职院校的重点支持、对高校教师收入以及学生奖学金的保障和提升、对招募国际留学生的支持政策、注重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和协同合作等改革,也取得了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机遇

中国政府于2013年9月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主要是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一理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旋律之一。俄罗斯不仅在地缘政治上与我国关系密切,在文化教育方面也有非常密切的长期的合作关系。俄罗斯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中重要的合作伙伴。仅仅在教育领域,目前中国在俄罗斯留学人员已达2.5万人,俄罗斯在华留学人员不断攀升,目前已达1.5万人。在此基础上,双方提出2020年双边留学总规模达到10万人的目标。中俄两国高校合作积极性不断提高,双方高校签署了近1000份合作协议。

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要增强服务中心工作能力,自觉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战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这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同时也是高等教育难得的新的重要发展机遇。

要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沟通、贸易沟通、资金沟通、民心沟通”的五通,人才因素是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支撑。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是中俄教育合作的重要机制之一。中、俄高校,尤其是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高校,要围绕这样的经济发展主线,在共商、共享、共建的原则基础上,大力开展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两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健康发展。

中俄高校联盟的合作设想

山东财经大学是2011年7月由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近年来,学校推出“一体两翼”战略,目标是成为全国的特色名校,学校国际化成为特色名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工程之一。通过积极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赴海外进修或访学,不断加大海外优秀人才和外籍专家引进力度,为来华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积极鼓励学生参加赴海外访学或攻读研究生等项目,启动了课程国际化项目等一系列举措,学校国际化呈现出不少新的亮点。其中,学校与俄罗斯大学之间的交流交往也比较频繁。

目前,学校即将启动“十三五”发展规划,国际合作与交流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与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成员大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将成为我们国际化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希望在与联盟各高校的交流合作中担当重要角色,为增进联盟成员大学之间的友谊担当重要使命。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更高层次的智力服务和不懈努力。我们不仅要加大与中方成员大学之间的交往和合作,而且要拓展与俄罗斯联盟成员大学之间的合作。

对今后的合作交流,有如下几点设想和建议:一是在现在中俄高校联盟基础上,成立“一带一路”教育分(子)联盟,围绕“一带一路”,培养区域治理人才、专门人才,推动中俄国际教育区域化;允许优秀的“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毕业后在华就业创业,鼓励中国高校与俄罗斯合作办学,发展中俄合作创业教育等。二是希望能促进教师、科研人员和学生的互换和交流;促进与联盟高校共同开发支持“一带一路”的课程设计和科研合作项目,实现科研成果、信息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交流。三是紧密围绕“一带一路”等重要战略合作,举办共同感兴趣、共享、共赢的国际学术论坛,条件许可组建研究中心等。

篇6:“一带一路”构建国际合作新模式

中国提出并实施建设“一带一路”战略,在国际国内新形势下,是对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和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共赢模式的新探索、新创举。这不仅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亚洲各国迈向命运共同体。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全球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不仅需要新的增长动力,更需要打破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推动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从而为新形势下的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径。与此同时,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原有的某些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战略转型期。这一方面需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继续融入并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探索国际合作新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独创性地提出了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区域发展战略,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欢迎和公开支持,表明这一战略顺应了国际社会谋求区域合作互利共赢的强烈要求。综合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理念上,坚持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探索共建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谋求互利共赢的新模式。“一带一路”建设坚持合作共赢,追求共同发展,倡导平等对话,尊重道路选择;既欢迎沿线国家自愿平等地参与,也欢迎域外国家为本地区发展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其建设目的在于创造一个包容性的发展平台,打破沿线各国领土纠纷、政治制度和宗教文化差异等各种合作障碍,共商、共建、共享经济发展之路,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完全由美国主导,以拯救欧洲经济为名,通过对外经济扩张,巩固自身全球霸主地位,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马歇尔计划”存在本质区别,也不同于当代具有明显遏俄色彩的欧洲“东方伙伴关系”。

二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方式上,实现了由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带动内陆地区,由借江出海、借路出境向设立自由贸易区,主动承建国内外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打造一条发端于中国各省市、贯通亚欧部分区域,覆盖约44亿人口的经济大走廊,并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创造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和沿线各国共同繁荣的新局面。亚洲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也是国际战略竞争和博弈的一个焦点。面对周边领土主权争端、大国地缘政治博弈、民族宗教矛盾等问题交织叠加的安全态势,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的理念,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一带一路”有助于亚洲及其他地区相关国家通过合作促进共同安全,有效管控分歧和争端,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同时有利于促进我国内陆地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沿海地区开放型经济率先发展。三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内容上,弘扬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赋予古丝绸之路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非、欧等地区的国家开展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尤其是西部地区向西开放战略,实现由单向引进资金和技术转变为输出、输入双向发展的新格局,通过推动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形成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主席所强调的,这种互联互通是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三位一体”,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齐头并进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的大联通。

四是在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实施上,充分发挥金融的先导作用,通过主导建立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股权投资、债权投资、贷款、提供担保等方式为亚洲各国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供金融支持,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积极谋划,甚至逐步主导全球范围金融资产跨国配置。亚洲许多地区和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资金短缺。中国外汇储备多、国民储蓄率高,加上“中国建造”对外承包工程建设管理经验丰富,通过丝路基金和亚投行对接双方供求,可以帮助沿线国家超越储蓄与贸易“双缺口”的经济制约,在促进中国部分产业转移的同时,有助于承接转移沿线国家改善非农就业、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正是由于这个共赢互利之举,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全新的合作发展契机,因而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相信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打造的“一带一路”建设融资平台及相关导向资金,将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从而形成规模集聚效应和良好的直接投资环境。这对打破传统国际金融机构一家独大,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市场等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研究”(14AGJ006)阶段性成果)

篇7: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展迅速,一批重大工程和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在生态环保合作领域,中国积极与沿线国家深化多双边对话、交流与合作,强化生态环境信息支撑服务,推动环境标准、技术和产业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和良好成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强生态环保合作,发挥生态环保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服务、支撑和保障作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环境保护部编制《“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

一、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保合作是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要求

中国高度重视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强调,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着力深化环保合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提出,在投资贸易中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推进生态环保合作是践行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绿色化水平、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

(二)生态环保合作是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多重挑战,加快转型、推动绿色发展的呼声不断增强。中国和一些沿线国家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开展生态环保合作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沿线国家跨越传统发展路径,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是实现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

(三)生态环保合作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举措

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共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旨在共同提高全人类福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具体目标,为未来十几年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发展合作指引方向。“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将有力促进沿线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

二、总体要求

(一)合作思路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以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为导向,有力有序有效地将绿色发展要求全面融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生态环保合作格局,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保合作水平,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理念先行,绿色引领。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一带一路”建设,切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绿色化进程,提高绿色竞争力。

共商共建,互利共赢。充分尊重沿线国家发展需求,加强战略对接和政策沟通,推动达成生态环境保护共识,共同参与生态环保合作,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政府引导,多元参与。完善政策支撑,搭建合作平台,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发挥市场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企业承担、社会参与的生态环保合作网络。

统筹推进,示范带动。加强统一部署,选择重点地区和行业,稳步有序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和成效,以点带面、形成辐射效应,提升生态环保合作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推进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夯实生态环保合作基础,形成生态环保合作良好格局。以六大经济走廊为合作重点,进一步完善生态环保合作平台建设,提高人员交流水平;制定落实一系列生态环保合作支持政策,加强生态环保信息支撑;在铁路、电力等重点领域树立一批优质产能绿色品牌;一批绿色金融工具应用于投资贸易项目,资金呈现向环境友好型产业流动趋势;建成一批环保产业合作示范基地、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基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和科技园区等国际环境产业合作平台。

到2030年,推动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环境目标,深化生态环保合作领域,全面提升生态环保合作水平。深入拓展在环境污染治理、生态保护、核与辐射安全、生态环保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合作,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惠及沿线国家,生态环保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共建绿色、繁荣与友谊的“一带一路”。

三、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保政策沟通

(一)分享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与实践

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充分利用现有多双边合作机制,深化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法律法规、政策、标准、技术等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推动共同制定实施双边、多边、次区域和区域生态环保战略与行动计划。

分享绿色发展实践经验。归纳总结沿线国家和地区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呼应绿色发展需求,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推动将生态环保作为沿线国家绿色转型新引擎。

(二)构建生态环保合作平台

加强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和平台建设。开展政府间高层对话,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上海合作组织、澜沧江—湄公河、欧亚经济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亚信等合作机制,强化区域生态环保交流,扩大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政府、企业、智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平台。

推进环保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共享,提升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防范的咨询服务能力,推动生态环保信息产品、技术和服务合作,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综合环保信息支持与保障。

(三)推动环保社会组织和智库交流与合作

推动环保社会组织交流合作。积极为环保社会组织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并提供政策指导。支持环保社会组织与沿线国家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联合开展公益服务、合作研究、交流访问、科技合作、论坛展会等多种形式的民间交往。

加强生态环保智库交流合作。构建生态环保合作智力支撑体系,提高智库在战略制定、政策对接、投资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参与度。推进国内和国际智库、智库与政府部门、智库与企业以及智库与环保社会组织之间的生态环保合作,推动科研机构、智库联合构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平台。

四、遵守法律法规,促进国际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化

(一)发挥企业环境治理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行为绿色指引。落实环境保护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共同印发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落实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共同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以及19家重点企业联合发布的《履行企业环保责任,共建绿色“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企业自觉遵守当地环保法规和标准规范,履行企业环境责任。推动有关行业协会和商会建立企业海外投资生态环境行为准则。

鼓励企业加强自身环境管理。引导企业开发使用低碳、节能、环保的材料与技术工艺,推进循环利用,减少在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在铁路、电力、汽车、通信、新能源、钢铁等行业,树立优质产能绿色品牌。指导企业根据当地要求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防范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采取就地、就近保护措施,做好生态恢复。

推动企业环保信息公开。鼓励企业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定期发布环境报告,公布企业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计划、措施和环境绩效等。倡导企业就环境保护事宜及时与利益相关方沟通,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二)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化建设和运营管理。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的生态环保要求,推广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等行业的环保标准和实践,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

强化产业园区的环境管理。以企业集聚化发展、产业生态链接、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共同推进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产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与循环再利用及示范。发展园区生态环保信息、技术、商贸等公共服务平台。

五、推动可持续生产与消费,发展绿色贸易

(一)促进环境产品与服务贸易便利化

加强进出口贸易环境管理。开展以环境保护优化贸易投资相关研究,探讨将环境章节纳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自贸协定的可行性。推动联合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越境转移。推动降低或取消重污染行业产品的出口退税,适度提高贸易量较大的“两高一资”行业环境标准。

扩大环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分享环境产品和服务合作的成功实践,推动提高环境服务市场开放水平,鼓励扩大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防治、危险废物管理及处置等环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探索促进环境产品和服务贸易便利化的方式。

推动环境标志产品进入政府采购。开展环境标志交流合作项目,分享建立环境标志认证体系的经验。推动沿线各国政府采购清单纳入更多环境标志产品。探索建立环境标志产品互认机制,鼓励沿线国家环境标志机构签署互认合作协议。

(二)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

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示范,制定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角度推动绿色发展。开展供应链各环节绿色标准认证,推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

加强绿色供应链国际合作。积极推进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建设,支持绿色生产、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在国际贸易中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推动建立绿色供应链合作示范基地。加强沿线国家绿色供应链建设工作的交流和宣传,鼓励发布政府间绿色供应链合作倡议。鼓励行业协会、国际商会等组织开展宣传和推广。

六、加大支撑力度,推动绿色资金融通

促进绿色金融政策制定。开展沿线国家绿色投融资需求研究,研究制定绿色投融资指南。以绿色项目识别与筛选、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等为重点,探索制定绿色投融资的管理标准。

探索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基金。推动设立专门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基金,重点支持沿线国家生态环保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和绿色产业发展项目。

引导投资决策绿色化。分享绿色金融领域的实践经验,在“一带一路”和其他对外投资项目中加强环境风险管理,提高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使用绿色债券等绿色融资工具筹集资金,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并使用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等工具开展环境风险管理。

七、开展生态环保项目和活动,促进民心相通

(一)加强生态环保重点领域合作

深化环境污染治理合作。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合作,实施一批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的环境污染治理项目。

推进生态保护合作。建立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积极开展东南亚、南亚、青藏高原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示范项目,推动中国—东盟生态友好城市伙伴关系建设。

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合作。分享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良好实践,积极参与国际核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参与国际原子能机构、经合组织核能署等国际组织的各类活动。推动建立核与辐射安全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帮助有需要的国家提升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

加强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合作。积极开展生态环保领域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充分发挥环保组织的作用,推动环保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推广应用。

推进环境公约履约合作。推进相关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多边环境协定,构建环境公约履约合作机制,推动履约技术交流与南南合作。

(二)加大绿色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推动绿色对外援助。以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技术与产业以及可持续生产与消费等领域为重点,探索制定绿色对外援助战略与行动计划。推动将生态环保合作作为南南合作基金等资金机制支持的重要内容,优先在环保政策、法律制度、人才交流、示范项目等方面开展绿色对外援助,提高环保领域对外援助的规模和水平。

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深化完善绿色丝路使者计划实施方案,以政策交流、能力建设、技术交流、产业合作为主要路线,加强沿线国家环境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的互动与交流,提升沿线国家的环保能力,提高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水平。

开展环保产业技术合作园区及示范基地建设。以企业为主体,推动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开展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引导优势环保产业集群式发展,探索合作共建环保产业技术园区及示范基地的创新合作模式。

八、加强能力建设,发挥地方优势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市)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区位优势,编制地方“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合作规划及实施方案。重点加强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云南、广西等边境省区环境监管和治理能力建设,推动江苏、广东、陕西、福建等省份提升绿色发展水平;鼓励各地积极参加多双边环保合作,推动建立省级、市级国际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形成上下联动、政企统筹、智库支撑的良好局面。

推动环境技术和产业合作基地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一带一路”环境技术创新和转移基地,建设面向东盟、中亚、南亚、中东欧、阿拉伯、非洲等国家的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推动和支持环保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主要工业行业、环保企业提升国际化水平,推动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珠三角、中原城市群等支持环保技术和产业合作项目落地,支撑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九、重大项目

规划涉及25个重点项目,包括政策沟通类6个,设施联通类4个,贸易畅通类3个,资金融通类2个,民心相通类4个,能力建设类6个。(见下表)

十、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企业及公众之间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交流与良性互动,分工负责,统筹推进。

加强政策支持。坚持需求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进一步研究出台一批有针对性政策措施,创新实践方式,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对生态环保合作的支持力度。

落实资金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规划相关工作的资金落实,重点支持生态环保合作基地建设及开展相关示范工程和项目。

篇8: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产能合作带来新机遇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业体系中最为健全、制造能力最强的国家之一, 拥有大量优势产业和优质产能。中国的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机床产量占世界的38%, 造船完工量占41%, 发电设备产量占60%。中国国际产能合作已经成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张抢眼的“新名片”。

产能合作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是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的两大领域。二者相互促进, 相互依托, 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产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向国际市场输出优势产能、先进产能、绿色产能, 既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也有利于有关国家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带来的新契机。

在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加快工业化的背景下, 中国既要努力实现自身的工业转型升级, 又要加强工业化领域的国际合作, 任务是艰巨的。历史上,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受益面相对有限, 人类文明的前几次工业革命多是区域性的, 其结果仅仅实现了十多亿人口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而“一带一路”合作推进的工业化进程, 是要让亚欧大陆以及非洲广袤地区的40多亿人口在区域合作进程中大体同步推进工业化。中国有信心、有意愿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提供“公共产品”, 分享经验, 共谋发展。中国搞产业园区、特区方面经验相对丰富, 沿线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刚刚起步, 缺少相关人才和经验, 热切期待与中国合作。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在铁路、公路、核电、电力等领域有竞争优势。产能合作的基本路径主要是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这样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最终实现合作工业化和共同现代化。

从外部看, 当前全球产业结构加速调整, 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这就使得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成了各方所需。我相信, “一带一路”作为一项公共产品, 必将带动全球市场大联动, 为沿线以及更多的国家带来显见的增长机遇。而亚投行等新架构的设立, 也为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全新的投资与合作选项。

为此, 中国一定要在经济外交领域主动作为, 政府搭台, 帮助企业登台唱戏, 组织各种会展, 让中国企业家与外国政府主管官员和企业家见面, 直接交换意见和建议, 找到更多商机, 鼓励中国的企业家在大型国际会议上培植人脉、推广品牌、主动参与有关规则的制定。同时, 必须关注的是, “一带一路”所开展的国际产业或产能合作更要充分地考虑到他国的基础、兴趣以及项目实惠度。我们要从利他的思想出发, 打造一个有规划、长远共赢的生态系统。比如, 可以从有一定合作基础的项目上入手, 符合他国政府和民众的需求, 循序渐进, 开展可持续的友好合作, 还要特别注意尊重沿线国家民众的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等。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对内对外都需要各方的协同努力。中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所遵循的原则, 一是坚持义利并举, 二是坚持合作共羸,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 四是坚持市场运作。中方在多种场合都强调, 必须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严格遵循市场原则, 奉行国际通行规则, 坚持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引导、协调、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职责, 进一步健全、完善、鼓励和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体制机制、法规政策和金融服务。

中国和西亚非洲国家合作潜力巨大

中国当前所推动开展的国际产能合作, 契合了西亚北非地区不少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现实需求。对于正在积极推进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 建设一大批紧缺实用的生产线, 或是就地建设产业园区, 进行资源深加工, 延长产业链和价值链, 带动合作双方中小企业和配套产业发展, 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加强沟通、巩固互信的顶层设计日臻成熟, 为各领域合作搭建了稳固的政治平台。今年初, 中国政府发表了首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 成为中阿关系发展的重要纲领和行动指南, 中阿互利合作纽带更加牢固。目前, 阿拉伯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 也是最重要的工程承包和海外投资市场之一。中国已是阿拉伯国家第二大贸易伙伴, 成为10个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过去两年来, 中国在阿拉伯国家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金额近500亿美元。中阿双方成立了两个共同投资基金, 在产能对接、石油炼化、港口基建等领域均推出重大项目。中海自贸区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双方原则上结束了货物贸易的实质性谈判, 并商定争取年内达成自贸区协定。中阿技术转移中心已挂牌成立,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落地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 阿拉伯国家和平利用核能培训中心、清洁能源培训中心已完成筹建准备。

此外, 中方在制造业、高铁、航运物流方面具有优势, 愿积极同阿拉伯国家开展互利合作。帮助其建立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玻璃、汽车制造、电厂等急需产业, 支持阿拉伯国家走出一条经济、民本、绿色的工业化新路, 双方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 不断深化拓展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劳务合作、产业产能、航天卫星、核能与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务实合作。中国同8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同6个阿拉伯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协议, 7个阿拉伯国家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创始成员。中阿双方构建了“顶层设计”平台, 建立了政治战略对话机制。中国新签对阿拉伯国家工程承包合同额464亿美元;阿拉伯国家建立了两家人民币清算中心。为促进中东工业化进程, 中国正联合阿拉伯国家, 共同实施产能对接行动, 包括设立150亿美元的中东工业化专项贷款, 用于同地区国家开展的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同时向中东国家提供100亿美元商业性贷款, 支持开展产能合作;提供100亿美元优惠性质贷款, 并提高优惠贷款的优惠度;同阿联酋、卡塔尔设立共计200亿美元的共同投资基金, 主要投资中东传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端制造业等。中国对外投资已经进入快车道, 阿拉伯国家主权基金实力雄厚, 中阿双方正积极探讨更多地签署本币互换、相互投资协议, 扩大人民币结算业务规模, 加快投资便利化进程, 引导双方投资基金和社会资金参与“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双方在高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动力方面有着广阔的空间, 可以依托已经成立的技术转移、培训中心等, 加快高铁、核能、航天、新能源、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的落地进程, 提高中阿务实合作的含金量。

针对各国国情, 采取不同对策

在推动中阿合作中, 应选好着力点。在阿拉伯国家, 像沙特、埃及、阿尔及利亚等国可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点。应着力做好“一带一路”与沙特“2030愿景”战略对接, 可以利用中方在基建、重化工、制造业和产能的优势, 提高沙特自主发展能力, 为沙特工业升级、经济多元化提供支持, 不断扩大包括航空、航天、和平利用核能、可再生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合作, 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沙特提出在其西部规划中愿与中国合作, 以陆海并进方式构建以阿拉伯半岛为枢纽, 承接中亚, 联通欧洲, 覆盖非洲的铁路网、港口链的宏大设想, 值得关注和深入研究。埃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埃双方在苏伊士湾经济区合作方面已取得可喜成就, 积累了经验。埃及在基础建设方面的巨大需求、工业化进程和苏伊士运河经济区建设, 都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阿尔及利亚是中国的全面合作伙伴, 在阿拉伯和非洲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两国的合作具有巨大潜力。

西亚地区的伊朗、土耳其和以色列也各具特色, 合作潜力很大。土耳其兼具二十国集团成员、重要新兴国家和伊斯兰大国等多重属性, 中土在2015年签署了对接“一带一路”和“中间走廊”倡议备忘录。土耳其雄心勃勃的规划诸如东西高铁、第三核电站等大项目, 以及经贸、能源、交通、旅游、农畜产品出口等方面都有较好合作前景。

以色列以“创新国度”著称, 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广阔的市场, 可以与以色列实现对接。内塔尼亚胡访华时就曾重点推介过这一点, 双方还为此成立了创新合作联合委员会机制和政府间经济技术合作机制。企业应当用好这些平台。

非洲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大陆, 中非产能合作正快速推进, 非洲工业化进程正迈入新阶段。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的“十大合作计划”, 以及此前李克强总理访非时提出的“三网一化”合作倡议, 已经开始取得早期收获。最近, 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电气化铁路正式竣工通车, 这是中非合作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展。此外, 采用中国技术标准和装备建设的尼日利亚阿布——卡杜纳段现代化铁路、安哥拉本格拉铁路等也已正式开通运营。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中国提供融资在非洲建设的铁路、公路、机场、港口、通信、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经济特区等合作项目, 为中国企业走入非洲带来历史性机会, 也是沉甸甸的责任。当然, “一带一路”建设是宏大工程, 需要循序渐进, 也应量力而行, 寻找共同利益诉求, 还应尽量调动相关大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包括考虑与“金砖国家”共同开发阿拉伯世界的可能。

上一篇:闺蜜婚礼祝福语句简短唯美下一篇:电子商务进农村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