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2024-06-30

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通用9篇)

篇1: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如何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每一个社区的良性发展关系到每一个地方的和谐事业的整体推进。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我区做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城区,社区成为党和干部联系群众的最帖近的纽带。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是我党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市的绝大部分社区并没有发挥其管理、服务的作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物业管理等方面已不能给社区居民提供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了,有些问题还很突出,具体归纳如下:

1、社区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社区服务的管理体制不适应,致使社区工作难于开展,许多社区场所严重不足,没有资金来源,工作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无法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的服务。这些年来我党一再的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也拿出一部分的资金用于社区办公用房的建设,就我办来说,至今还有一个社区的办公用房一直没得到解决,原因是在拥挤的城市内无法找到地皮建房,又苦于自身资金仅能维持办公人员的工资,无力购置现有房屋,同时也因此原因向上争取的一些群众娱乐、健身设备没办法安置,大大降低服务群众的水平

2、社区干部的服务意识不强。社区管理水平与现代社区的功能定位不相适应因为资金问题,社区干部大部分精力都在经济方面,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上讲究的是不出问题,而不是争先创优。对于老百姓提出的一些建议的采取的也只是能推就推,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更别说开拓性的去找服务群众。同时部分社区工作人员对本社区服务人员底子不清,工作方法简单,在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许多方面没有系统和管理的方法,导致工作没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3、社区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导致社区布局不合理。就我区而言,社区的区域划分一直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相邻办事处的区域划分部是错乱无章,好多居民不知道归哪个社区管,生活垃圾无人清理,社区道路无人打扫,居民有问题想反映却不知道上哪儿去,造成了工作的一些盲区,也为服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工作机制不健全,建设水平偏低,职能配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投入不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各管一块,各类自治组织、志愿者缺乏有效管理和整合。

1、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社区建设的的投入。

加快社区服务的发展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是建设文明、和谐、公正社会的重要标志,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是社区服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证。社区服务应列入政府的发展规划,明确目标、统筹规划;强化社区服务的管理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实施计划,确保社区服务和管理健康有序开展,各区政府财政部门要把社区基础建设经费、社区办公经费、社区干部工资福利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状况的好转逐年增加。要改善服务手段,发展社区服务信息网络,逐步实现社区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要摸清底子,分门别类建档立卡,建立以市、区为支持,以街道为基础的“社区服务中心”。

2、大力支持社区开展各项便民服务

社区便民服务必须坚持福利为主,经营为辅的原则,并结合市场服务及时调整服务项目,重点发展贴近居民需求的生活服务项目。可以把社区的服务和老百姓的需求结合来,结合市场化的运作,适当开展一些“家政服务、下午四点半、幼儿园”等建设,既能拓展一些便民服务的内容、又能提高社区自身的再生能力,还能够解决一部分老百姓的就业问题。

3、加强社区的自身建设和管理

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依托社会,社会参与的社区服务工作机制,统一规划,归范管理。进一步做好社区的整体规划,包括公共健身场地、文化活动中心、菜市场、停车场等基本生活规划。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提高社区干部待遇,稳定社区干部队伍,结合社区换届选举,加强社区民主化进程,不断优化社区班子的文化、年龄结构,要加强培训,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素质,让社区干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干坏事,使社区尽快走上依法自治、民主管理的发展轨道。(作者为翠园街道办事处党委书记)

篇2: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一、增强学习针对性,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一是要打造学习型机关。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终身学习的时代。领导班子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学习其它科学的新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发扬“挤”的精神,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减少应酬,排除干扰,合理安排好时间学习,做到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争做勤奋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模范;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二是要改进学习方式、方法。要继续完善和坚持党委中心学习组、上党课和写理论或调研文章等一些好的做法,探索符合领导干部特点的新方法,力求理论学习在“学得进、用得好”两方面有所突破。市委可组织一些高层次的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就一些改革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授课,以提高广大领导干部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针对性。同时也可通过交流轮岗、外派上挂等多种方式,有目的地培养锻炼干部,以开阔视野,熟悉各方面工作,提高他们宏观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

三是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领导干部既要向书本学习,又要向实践学习,不断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践,同时不断在实践中做

事悟理、总结经验,用实践来检验和提高学习的成效,做学习型、知识型、实干型相统一的新一代领导干部。

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识人用人水平。

一是要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任用干部,确保干部任免规范化。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

二是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要完善程序,提高质量。•对一把手人选要实行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甚而拿出一部分职位进行公选。同时,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出台和实施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办法,制定干部考察情况反馈制度,研究制定干部岗位轮换、干部交流的具体办法。另外领导同志推荐干部一定要做到署名推荐。

三是要严肃干部调配纪律。对不服从组织安排的干部,要坚决采取组织措施。另外,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也要随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改制进行调整。

三、进一步健全民主集中制,发挥班子整体功能。

一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民主集中制教育,使每一个干部都能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同志、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群众,自觉处理好四个关系。第一,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在一个班子内,既要充分发扬民主,又要在民主的基础上实施正确集中。第二,正确处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当前尤其要克服个人意见第一、不要集体领导的作法,使班子成员之间减少内

耗,形成合力。第三,正确处理一把手与班子成员的关系。一把手作为领导班子核心,对领导班子能否充分发挥群体效能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一把手不仅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的驾驭全局能力,而且要有从善如流、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第四,正确处理个人与组织关系。当前要着重克服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一事当前,光替自己打算的倾向;克服对上级和组织的决定,表面上积极拥护而在行动上消极对待的倾向;克服对组织安排的工作讨价还价,有了一点成绩就伸手向组织要名誉、要地位、要待遇的倾向。

二是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健全领导集体议事和决策机制。在制定制度时应增加更多程序性的规定,尽量减少程序上的漏洞,切实改变有些地方和部门一个领导一个样、换了一个领导又一个样、主观随意性太大的问题。

三是要把扩大民主参与,引导职工更多更好地依法企业事务。

四、牢记两个务必,进一步整顿作风。

按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针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作风懒散、贪图享乐、工作飘浮、不思进取等不良现象,切实予以整治。一方面要通过加强思想作风教育,把问题说透、说尖锐,让人警醒;另一方面,要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想够、想绝,让老百姓看到转变作风的实效,以增强信心。领导要以身作则,带头讲真话,讲短语,办实事,求实效。

五、建立健全干部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干部管理水平。

一是要建立干部客观评价机制。严格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为干部选拔任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干部能上能下提供客观尺度。首先,要确立正确的评价指导思想。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集体与个体、主观与客观、近期与长远的关系,认真区分前任绩与本任绩、整体绩与个人绩、机遇绩与实干绩、长期绩与短期绩、显绩与隐绩、经济效益绩与社会效益绩等。坚持政绩考核与干部考察相结合,考核政绩结果与考察过程相结合,年度目标考核与任期目标考核相结合。第二,建立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要符合行业、岗位、职责、环境特性,全面地反映干部的政绩与素质。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体地分析干部在完成任期目标和履行岗位职责过程中,所提出的工作思路、采取的措施、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所取得的绩效,做到不为“形”所遮,不受“表”所惑,不被“数”所迷。第三,规范评价机制的程序和方法。在公开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谈话的同时,还必须坚持查阅资料、采取核实有关数据、专业审计、实地考察、专项调查、征求意见等程序。要建立干部评价公示制度,扩大群众对干部评价的知情权、监督权。还要严格干部评价责任制,对评价失真失察造成用人失误的要追究责任。

二是要建立干部激励机制。要改变过去那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必须从制度上使每个人都有责任感和危机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内在动力,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每个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既包括精神激励,也包括物质激励,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应包括报酬激励、晋级激励、荣誉激励。要建立把干部工作实

绩与其收入挂钩的办法,对工作实绩好的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激励;在严格班子考核和成员考核的基础上,分清集体与成员的实绩,使德才兼备、埋头苦干、工作卓有成效者及时晋级晋职;要及时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发他们的事业心、责任心和荣誉感。

篇3: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当前基层行贷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低风险业务视为无风险业务, 放松了贷后管理甚至不进行贷后管理;二是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孤立于贷后管理工作之外, 风险分类工作对贷后管理的辅助和指导性作用不能体现;三是只注重对借款客户本身情况、本笔信贷业务风险情况的检查, 而忽视对担保措施的检查和监管;四是对贷后检查报告的撰写不重视, 既不能起到对贷款管理的参考作用, 也不能对信贷经理尽职程度有所体现;五是对贷后管理工作报喜不报忧, 或者人为的掩盖潜在的风险事项。就如何加强贷后管理, 化解信贷风险, 提高资产质量提出几点建议:

1 转变观念, 增强客户经理的风险意识

客户经理应逐步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贷后动态管理观念。从目前市场、企业信用程度和企业自身发展来看, 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升级换代的时期, 企业产品周期和所处的位置呈动态变化状态, 贷后风险的判断也要随之变化, 所以必须要以动态的眼光去管理贷款;二是树立人才资源战略观念, 变单纯使用客户经理为培养使用客户经理, 形成客户经理职业生涯促进机制。主要是加强岗位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 收集和整理贷后管理正反面案例, 为客户经理提供借鉴, 提高其判别风险的能力;三是树立内部管理观念。

2 突出三个环节, 加强贷后风险管理

贷款由正常贷款变为损失一般要经过多个阶段, 风险普遍存在于每个阶段。防范和化解风险就是要及早识别贷款不同阶段的风险因素及风险度, 及早采取拯救措施, 确保资产安全。在贷后风险管理中, 要注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贷后风险识别, 这是贷后风险管理的第一步。要求信贷人员必须善于捕捉、预测客户各种潜在风险。这就需要对宏观环境、经营管理、产品市场等有充分的了解, 需要信贷人员有丰富的经济知识和实践经验、完备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深刻敏锐的洞察力和预见力。二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就是要详细分析造成风险的原因, 确定风险度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 为制定控制措施提供依据。三是风险处理。对于不同程度的风险, 可采取完善担保手续、以增量带存量、依法起诉等方式保全资产。

3 完善贷后管理内容, 提高贷后管理水平

贷后管理除了传统的贷后管理内容外, 还应补充指标管理、基础管理和客户经理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从而将关注点着重于客户的市场结构、经营成本、经营计划指标变化, 财务指标变化, 结算资金流向变化, 资本运作变化, 与我行合作态度上的变化和经营管理层的变化等风险控制点, 分析这些变化的大小、趋势及其对我行业务收益和风险所产生的影响;同时还应完善贷款“三查”制度的内容, 实施和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 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

4 实现分、支行的立体式贷后管理

4.1 立体式贷后管理的概念

以前, 银行在通过岗位设置实现对信贷风险的控制方面, 虽然也实现了审贷分离, 但是, 依然存在漏洞。一个客户由一个客户经理全权负责贷前调查、贷后检查和贷款的发放与收回, 其他岗位完全通过该客户经理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和决策;分行的贷后检查, 多是到支行听取汇报, 很少下到企业进行贷后检查, 这样的岗位设置, 无法回避道德风险和个体思维、判断上的偏差, 使企业依靠假报表骗取银行贷款事件的发生成为一种必然。

所谓立体式贷后管理是指对客户的贷后管理从岗位设置上要有不同的岗位参与, 从管理层面上要有多个层面参与, 从业务分工上要有多个业务部门参与。

立体式贷后管理制度具有如下作用:一是从体制上实现了贷管分离;二是可以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 避免逐级汇报造成的信息逐级衰减, 使问题得到及时处理;三是帮助客户经理把握风险;四是通过分行下户进行贷后检查可以弥补信贷岗位设置时一个或二个客户经理既做贷前调查又做贷后检查易诱发道德风险的不足;五是起到垂范和警示作用, 为基层客户经理带个头, 同时, 督促支行重视贷后检查, 特别是现场贷后检查工作, 把防范信贷风险真正落到实处。

4.2 岗位设置上的贷管分离

新的岗位设置框架, 要求对一个客户的贷前调查、贷前审查各设立信贷岗和风险岗, 实现双人进行贷前调查、双人进行贷前审查;贷前调查的风险岗与贷前审查的风险岗进行双人贷后检查;同时还要求分行对口部室, 甚至主管行长对重点客户直接进行现场贷后检查。通过支行交叉换岗的双人贷后检查, 分行对口部室、主管行长进行的现场贷后检查, 以构成立体式的贷后检查框架, 实现贷款发放人员与贷款审查、审批人员贷后管理的分离。

4.3 建立后评价制度

所谓后评价指按照现行标准对以前年度发放的贷款、企业评级进行重新评估、确认, 以弥补、减少因贷款评价不准确、信贷制度不落实、内部人员道德原因造成的信贷风险的措施, 是立体式贷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得各级管理层面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贷后管理。所谓后评价制度就是为实现后评价功能而制定的一系列办法的总称。后评价的内容包括:企业评级真实性分析、贷款风险性分析、贷前调查及贷后检查真实性检查、责任人处理检查。通过后评价制度, 以对贷款第一次评价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和修订, 对当前的企业状况进行最新的评价, 以防范、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同时, 减少可能出现的评估失误和道德风险。

4.4 把法律审查、财务审查作为贷款审批的必要环节

篇4: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企业管理;建议

陕西陕煤韩城矿业公司下峪口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多年来,各届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在深化认识、统一思想上下功夫,在体系建设、制度保障上下工夫,结合矿区的实际,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各民族职工风俗习惯,依法保障各民族职工合法权益,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献爱心、做贡献,努力营造民族团结的和谐氛围,取得了一定成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一、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在今年10月份召开的陕煤集团群团工作会上,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富元在讲话中结合中央、省委、省国资委工作要求,从集团公司实际出发,既肯定了集团公司群团工作和统战工作方面的成绩,又深入分析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他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省有关会议精神,群团工作和统战工作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深刻认识群团工作和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要深刻认识群团工作和统战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要深刻认识群团工作和统战工作是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力量。他要求,集团各单位要在工作中把握正确方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团工作。一要把握方向,切实增强政治性。二要服务大局,切实增强先进性。三要心系职工,切实增强群众性。四是加强领导,为群团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根本保证。他强调,要突出凝心聚力,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一是切实发挥好统一战线重要法宝作用。二是切实加强好统战成员队伍建设。三努力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四是从企业实际出发,开拓创新、团结一致,创造性地开展好群团事业和统一战线的各项工作,努力为实现集团公司的改革发展,为建设“三个陕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作的建议

1.充分认识当前加强统战工作的重要性企业统战工作是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和经营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党的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统战工作,对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对于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促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对于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企业改革发展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企业统战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建设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国际化的大企业集团的进程中,统战工作担负着更为艰巨的使命。认真落实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氛围,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发挥统战成员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企业外引内联,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有利于推进企业的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维护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推动“和谐矿区”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促进企业“大整合、大战略、大发展”。为此,各级党组织、各单位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统战工作的重要意义,消除企业统战工作无关论、过时论、无用论等模糊认识,增强做好企业统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认真研究当前统战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把握新时期统战工作的发展趋势和特点,不断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进一步增强统战工作的吸引力、凝聚力,在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进一步明确企业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范围和职责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企业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企业改革、发展和稳定服务,为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服务,推动企业各项改革发展目标的实现。

(2)范围:1)企业中的党外知识分子;2)各民主党派人士;3)无党派人士;4)非公有制经济人士;5)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士;6)少数民族员工;7)信教员工;8)香港、澳门同胞及其亲属;9)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10)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11)原工商业者;12)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等。重点是做好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党外专家、技术骨干,各级党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和统战团体的负责人、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中的党外人士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等方面代表人士的工作。

(3)主要职责:贯彻落实党的统战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党外人士的积极性,为企业中心工作服务,及时了解、反映企业中统一战线各方面人士的思想动态和意见建议;协调企业中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关系,及时化解矛盾;发现、选拔、培养、举荐党外代表人物,协助企业党委和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实职安排。

3.多形式、多渠道广泛开展统战宣传工作统战宣传工作要像党的其他宣传工作那样,利用宣传阵地,拓宽渠道,加大力度,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努力形成统战宣传工作的活跃局面。

(1)《信息交流》要开辟统战专栏,介绍统战基本知识,宣传各阶段的重点工作。

(2)适应统战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的新情况,利用广播举办统战专题节目,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统战内容的展览。

(3)加大统战工作的对外宣传报道力度,以扩大企业统战工作的知名度。

(4)各单位要确定专人向党群工作部及有关单位,及时、准确地报送统战工作信息。及时掌握本单位统战人员的基本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党群工作部及各党总支、党支部统战委员,要主动提供宣传报道线索,党群工作部及其它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及网络,上下结合,使统战宣传工作搞得既深入又扎实。

篇5:加强二类疫苗管理会议发言稿

我是***卫生院的公卫主任*****。针对这次会议的主题,作为防疫事业的新人我今天简单的说说我个人的一点认识和想法。希望各位领导、前辈多多指正。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预防接种是针对传染病综合性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接种疫苗使接种对象获得对疫苗所针对传染病的免疫力,是控制乃至消灭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也是贯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的行政行为。因此开展预防接种工作,是落实免疫规划,搞好卫生防疫、保护人民健康、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项重要策略。但是要达到上述目的,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认为这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就是要有优质高效的疫苗,这也是预防接种工作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基础。达到所谓的优质高效的疫苗,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及《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这些文件的精神指示来工作。2014年9月安徽省无为县发生的违规采购疫苗致使5名村民接种狂犬疫苗后,无效1人病发死亡的事件值得我们警钟长鸣。此类疫苗不能按照合格的疫苗流通、冷链、储存与运输以及对免疫规划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不足,从而产生的危害性是无法估量的。

第二点是要加强对预防接种门诊的管理。介于此前****预防接种门诊发生的违规事件我要引以为戒,自我接管*****镇预防接种工作后要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文件以及上级部门的指示精神来工作,进一步规范预防接种行为,坚决杜绝违规事件的再次发生。

篇6: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17〕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确保疫苗质量和接种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疫苗管理工作机制

(一)健全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调整机制。国家卫生计生委要建立国家免疫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根据防病工作需要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苗针对疾病监测,综合评估相关疾病负担和疫苗安全性、有效性、卫生经济学评价、生产供应能力等因素,经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通过后,会同财政部提出将有关疫苗纳入或退出国家免疫规划的建议,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实施。逐步推动将安全、有效、财政可负担的第二类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使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接种服务。

(二)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各地区要加强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及鉴定水平。鼓励建立通过商业保险等形式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予以补偿的机制,逐步建立包括基础保险、补充保险在内的多层次保险补偿体系,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效率。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建立前,应当按现有规定开展补偿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要会同相关部门在总结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的指导意见。

(三)建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会同相关部门建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政策协调与衔接,及时通报工作进展与信息,共同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协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形成工作合力。各省(区、市)要根据本地区实际健全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协调机制。

二、促进疫苗自主研发和质量提升

支持新型疫苗特别是多联多价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机制建设,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科技重大专项等科研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疫苗研发工作。坚持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常规疫苗和应急疫苗等重点疫苗立足国内生产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国内疫苗生产企业规模化生产,确保重点疫苗的产能储备能够满足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需要。促进疫苗生产企业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规范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疫苗产品质量。

三、加强疫苗流通全过程管理

(一)规范疫苗集中采购工作。各地区要尽快将疫苗纳入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按照公开透明、竞争择优、公平交易的原则实行网上集中采购。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汇总本地区第二类疫苗需求,在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通过直接挂网、招标或谈判议价等方式形成合理采购价格,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疫苗生产企业采购后供应给本地区的接种单位。质检总局要加强对出入境预防接种工作的管理,做好出入境人员接种所需疫苗的采购、储存、使用等各项工作。

(二)加强疫苗冷链配送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相关规定,及时修改完善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指导建立健全疫苗冷链配送管理体系,加强冷链储运过程的规范化管理。省级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指导疫苗生产企业选择确有较好冷链储运条件的配送企业,发挥集中配送的效率优势。疫苗生产企业可采取“干线运输+区域仓储+区域配送”的分段接力方式配送疫苗,干线运输可委托专业冷链运输企业,区域仓储和区域配送可委托具备冷链储运条件的配送企业。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偏远地区疫苗及时配送。

(三)加强疫苗全程追溯管理。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加快推进疫苗追溯信息系统建设,采取信息化手段,加强疫苗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追溯管理。国家卫生计生委要依托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加快推进全国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不同地区预防接种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四)加强疫苗监管能力建设。各地区要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检查、检验工作力量,推进建立职业化、专业化药品检查员队伍,加强规范化培训,提高检查专业化水平。逐步提高省级药品检验机构的疫苗检验能力。

四、规范预防接种管理

(一)加强第二类疫苗接种统筹管理。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根据本地区疾病监测信息和疾病预防控制需要,组织开展第二类疫苗的评价、遴选,提出第二类疫苗使用品目等。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范围等因素,确定辖区内接种单位,并向社会公布。原则上农村地区实行以乡镇为单位的集中接种模式。要加强社区、乡镇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严格规范村级接种单位服务行为,不得违规开展预防接种。对于偏远、交通不便地区,要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流动服务,提高预防接种的可及性,保证预防接种质量。

(二)加强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各地区要结合本地区实际,依法推进接种单位规范化建设,规范接种单位设置、人员资质、预防接种设施条件、冷链管理、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处理以及预防接种告知、记录、报告和宣传工作等。接种单位应当在接种场所显著位置公示使用的疫苗品种、禁忌、接种方法、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以及第二类疫苗的价格和接种服务收费标准。

(三)强化预防接种能力建设。加强公共卫生医师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室(公共卫生科室)建设,充实技术力量,落实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职责。医疗卫生机构承担预防接种职责与任务的医务人员要通过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

(四)加强技术指导和考核评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加强预防接种工作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划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防接种工作的技术指导,组织开展本地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培训。

五、落实保障措施

(一)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机构编制标准的有关规定,在编制总量范围内,落实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编制。采取公开招聘、培训等措施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建立稳定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投入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支出责任,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需要和发展建设规划,足额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特别是冷链系统和信息化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统筹考虑第二类疫苗管理模式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足额列入预算,由同级财政予以保障,服务性收入按收支两条线纳入预算管理。

(三)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工资制度。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风险高等特点,科学核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绩效工资总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形成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相联系的考核分配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各项津贴补贴政策。

(四)完善预防接种相关价格政策。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要科学合理核定接种单位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费标准。各地区要尽快落实本省(区、市)有关规定,做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接种单位收取第二类疫苗储存运输费的相关工作。

(五)加强宣传引导。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平台作用,强化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知识的普及宣传,重点宣传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安全性、有效性,引导群众参与预防接种工作,提高疫苗接种率。健全预防接种信息发布机制,强化舆情监测,积极回应社会和公众关切,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六、强化监督检查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具体贯彻办法,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将预防接种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情况、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政策落实情况等纳入政府考核内容,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依法有序做好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各项工作。国家卫生计生委、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适时开展专项督查,重要情况及时报告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 2017年1月15日

篇7: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很多的企业在人力资源的培训管理当中都把授课模式设置成简单乏味的传统授课形式,不能将员工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企业应该在进行培训之前对员工进行查缺补漏,就员工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做出分析,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针对性培训,这样能够使内容更加具体,更加丰富,让员工们能够在培训中做到真正的提升自身能力。在整个教育培训过程中,应该尽量采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根据员工所需的实际情况,采用自主学习及集中学习模式,使企业员工能够自己起主导作用,提升员工对于培训的.热情,这样对于企业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及企业整体的进步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2.2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适当设立目标

作为一个企业,要想在社会市场经济上立足,应该将公司需求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考虑出企业自身的发展方向,对员工进行定向,有目的的培训。在进行培训之前,要制定出相应计划,将公司整体需求分析透彻,全面的了解员工都缺乏哪方面的相关技术知识,制定出有详细且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开展的过程中做好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使得培训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在培训过程中若是遇到相应的问题,要做到及时反馈,结合目前企业的发展形势及未来发展方向,对培训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与改进,这样才能加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培训体系。

2.3建立完整的评估系统

评估系统能够对培训的效果进行检查与验收,能够有效的反映出培训对于员工的影响力以及积极作用。企业建立完整的评估系统之后,就可以直观的了解到人力资源培训对于员工是否起到积极作用,企业高层也可以就这项数据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再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培训模式进行系统的调整与改进,再以预期的目标为发展标准,慢慢的完善人才培训体制,这样不单单能够将员工整体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企业也能够稳步的发展。

3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可以称之为人才之间的竞争,总结起来也可以说企业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其立足与进步的动力源泉。企业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能够有效的提升员工与企业的整体实力,将员工的潜能充分的挖掘出来并发挥在工作当中。企业要想在社会市场上站稳脚跟,就应该具备长远的战略性眼光,通过逐步加强与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工作,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欢,张洪江.企业人力资源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经营与管理,(08).

[2] 李祥德,姜岩.我国人力资源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18).

篇8: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1 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流行情况

2005-2007年,深圳共报道10 854例麻疹确诊病例,其中2005年2 675例,发病率32/10万;2006年2 470例,发病率32/10万;2007年5 709例,发病率66/10万。在三年以来的所有病例中,92.2%来自流动人口,40.4%年龄小于2岁,81.2%无接种史[6];血清学监测结果发现深圳人群麻疹IgG抗体阳性率仅为68.6%[7];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深圳市宝安区,流动儿童麻疹疫苗覆盖率仅为85.03%,远远低于户籍儿童的覆盖率(96.20%)[8]。

2 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情况

2.1 计划免疫项目情况

计划免疫项目免费提供两剂麻疹疫苗,儿童在8月龄和18~24月龄分别接种第一、二剂麻疹疫苗,疫苗接种多在深圳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进行。尽管流动儿童与深圳户籍儿童享受同样的免费麻疹疫苗接种服务,但他们仍是麻疹传播的弱势群体。

2.2 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情况

为控制麻疹疫情,深圳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开展了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目标人群分别为8月龄~14岁和8月龄~4周岁儿童(含流动儿童),无论其接种史如何,均接种一剂次疫苗。2009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共接种1 434 132名儿童,接种率为98.31%[9];2010年共接种471 404人,接种率为98.08%[10]。国家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数据显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使麻疹确诊病例数大大降低,从2008年报道的2 260例(29.44/100 000)降低至2009年的296例(3.83/100 000)和2010年140例(1.8/100 000)。尽管如此,距离麻疹消灭目标发病率控制在1/100万以下尚有一段距离[3]。

3 加强深圳流动儿童麻疹接种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3.1 深圳流动人群特征

深圳流动人口数量是常住人口的1.69倍。在2009年,深圳人口总数达891.23万,其中241.45万(27.1%)是户籍人口,649.78万(72.9%)为流动人口[11]。低学历[12]、无固定住所、集中性居住、卫生条件差、流动性强[13]是阻碍流动人口麻疹疫苗接种的主要因素。

3.2 部分儿童麻疹疫苗免疫失败

单剂量接种麻疹疫苗仅能保护85%的接种人群[14],在第一剂与第二剂麻疹疫苗接种间隔期间会导致每个出生队列免疫失败以及未接种人群的累积,若出现麻疹确诊病例,则可能迅速在易感人群中传播。

4 加强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多领域、多部门合作策略

作为公共卫生事件,深圳市流动儿童麻疹疫苗接种应以社区为基础,强调共同责任,其实施并不局限于卫生部门,而应包括社会保障、教育、财政、计生等社会多部门、多领域的共同协作。由S.Griffiths、T.Jewell和P.Donnelly所提出的公共卫生实践概念性模型可用于组织和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其中包含了健康促进、健康保护与卫生服务三大领域。该模型以公共卫生人人有责为基础核心,提出公共卫生项目若要达到最佳效果需要多水平、多领域的技术贡献[15],根据三大领域分类,加强深圳市流动儿童的麻疹疫苗接种应包含以下措施见图1。

4.1 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包含了减少卫生资源不平均分配的重要措施。除卫生服务部门外,还要求包括教育与工作单位的合作,通过改善居住环境与工作条件、在社区内与个人及其家庭协作以促使个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15]。政府应为流动家庭提供固定住所,流动人口无固定住所为基本信息收集、健康教育及卫生服务的提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流动人口若有了固定的住所,卫生信息收集以及卫生服务将能覆盖至流动人群。提供以流动人口为导向的麻疹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应考虑在工厂、火车站、长途客运站等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麻疹疫苗接种相关组织包括卫生、财政、药监、教育、电视广播、计划生育、疫苗公司应建立紧密协作关系。

4.2 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包含了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以及化学、放射性和生化灾难的紧急应急。它主要涉及洁净空气、饮用水和食物的规范与立法和环境健康危害因素的预防与管理[15]。提高深圳市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的健康保护策略有:在流动人口易于前往的或在其居住地附近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供麻疹疫苗接种服务,使其及时接种以维持95%人群接种率;继续定期开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活动期间,临时接种点应设置在民营学校以及城中村等流动人口聚居的地方。学校校医应在入学时负责检查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证,及时发现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持续开展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以发现未接种儿童,应设置专员在所在社区负责入户随访以及时发现未完成二剂次疫苗接种者并在征得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及时进行接种;继续做好人群血清学监测,麻疹监测,暴发调查与控制工作;卫生部门应定期进行麻疹相关实验室能力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建立人群麻疹血清学监测网络以及麻疹病例确诊实验室网络;此外,应针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监测并制定紧急应对措施。

4.3 卫生服务

篇9:如何加强疫苗管理建议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议与措施

一、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原因分析

(一)建筑质量意识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的领导往往看重公司的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在他们看来是头等大事,建筑施工企业对质量管理不够重视。质量管理部门从以前的独立机构,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依附于工程部的一个岗位,甚至空有虚名、流于形式。施工操作人员缺乏必要的质量意识。

(二)建筑材料质量方面的问题。

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制约和落后,我国企业生产出来的材料在质量上还有很大的差异。在施工企业材料符不符合标准,达不达标,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施工单位在建筑施工中,材料不达标的主要原因:

1、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工程成本,未按国家规范、施工设计图纸及甲方业主的要求选择材料。

2、施工材料选择监管不严格。供应商泛滥、产品不明确、信息不完全,以及供应商为了获取更高的材料价差,提供货未经部门检验的材料,或者提供货不对板的材料,

3、建筑材料管理上验收不过关。施工单位未按材料验收标准严格按验收,导致材料不符合要求,不合格。

4、施工过程管理不合理。仓库的管理不严,材料的搬运、及防护不合理。材料在使用中,及施工工艺没有严格控制和管理。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跟不上。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施工队伍没有及时进行新工艺的学习和培训,出现脱节现象。

(四)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1、质量方针不明确,质量目标没有细化。

2、组织机构不规范,质量管理职能划分不明确。质量管理职能分配不够合理,部门及个人职责没有落实到位。

3、质量管理制度不完善。

4、没有做好材料采购、验收、施工各个环节数据和记录。

5、施工过程各个环节的质量问题没有进行分析,进行质量改进。

(五)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很多在建工程没有质量监督小组,没有专职的质量员,有些质量员身兼几个工地,身兼数职,导致建筑质量监督力松散,制度没有真正得到实施,违章操作现象到处可见。

二、加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有效举措

(一)提高整个建筑业质量意识,解决处理质量问题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必须要树立良好的质量观念。在建筑施工的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建筑质量造成严重的后果。质量是施工验收的保证,质量不合格,不符合规范,导致验收不合格,返工整改,反而得不偿失;做好工程质量管理,不仅能确保建筑工程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降低建筑工程成本,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利益。

(二)严格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质量关。

1、做好合同技术交底。按《合同管理制度》、《技术交底制度》要求,做好工程施工合同、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组织技术方案的交底工作。严格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施工合同、施工设计图纸、施工组织技术方案的要求,对材料的采购进行质量控制。

2、选择合格供方。对供方的评价和选择,调查相关供方的情况。对供方的资质证明、产品生产许可证明、产品质量证明、质量管理体系状况、产品质量状况或相关经验、交货期的保证能力、供方交付后的服务和支持能力、履约能力、财务状况、价格进行评价,形成《供方评价表》,送管理者代表审批,确定“合格供方名录”。对发包方指定的供应方同样要进行评价,选择合格供方。

3、把好材料设备采购关。项目部在采购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之前,编制《主要材料设备订购申请表》,明确所采购产品的种类、规格、型号、数量、交付期、质量要求以及采购验证的具体安排。公司根据施工需要确定和平配备项目所需的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并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审批各类采购计划。

4、做好材料、构配件和设备验收。材料进场后,由项目部质检员核对材料购买审批单,按照材料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向现场管理员发出“材料报验意单”,请求期对材料进行确认。经现场管理员验收合格后的材料方可投入施工使用。必要时对材料进行抽样,送监督站进行材料分析、检查,以确保材料质量。

5、严格做好材料设备的存放及使用管理。坚决拒绝一些不法分子希望通过一些不合法的方式和手段,对建筑施工的材料进行抢占或者是在材料之中加入不必要的成分和杂质,进而从中获取收益的行为。

(三)加强技术管理。建筑施工质量和技术因素密切相关,我们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及时引入。技术因素包括人员的技术素质外,包括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等。要着重培训与之相关的技术型人才,在建筑施工中运用新材料、新产品,不学习新工艺、新技术,提高他们运用工艺、技术、材料的动手能力,进而确保工程的质量。

(四)完善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明确质量方针,比如,对各部门的质量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建立公司质量宗旨,如“质量第一、恪守合同、文明施工、和谐发展”,形成企业质量管理的文化。就要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能,相关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责,提高施工监督人员素质,增强质量意识。

2、规范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及专职人员的质量管理职能,质量管理职责落实到位。同时提高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专职施工安装技术人员,确保施工规范。

3、严格执行国家相关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完善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公司质量管理制度包括《质量目标管理制度》、《技术交底制度》、《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制度》、、《建筑材料、构配件和设备管理制度》、《施工质量检查制度》、《质量管理与自查评价制度》、《质量问题处理制度》、《质量信息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制度》、《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等。

4、做好材料采购、验收、施工各个环节数据和记录。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记录,包括《项目施工管理交底》、《供方情况调查表》、《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工程中间验收交接记录》、《施工日志》、《工程内部验收表》、《广东省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技术资料统一用表》等等。

5、对施工过程信息及记录进行收集与分析,采取预防措施。对施工过程出现的质量问题,制度具体改进措施,督促改进措施实施,组织对改进措施实施结果的跟踪验证,确定工程质量。

(五)加强监督管理力度。

企业建立各样的施工质量体系及《质量管理制度》,就必须严格按要求实施。从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到施工竣工验收,贯穿整个施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杜绝使用劣质、不合格产品,杜绝偷工减料。在建筑施工的全过程之中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及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工程施工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施工单位必须把质量管理看作是企业的头等大事。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过程之中的关键内容,它不仅会关系到单位、施工企业的利益,也会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利益,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只有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施工过程每一个环节,加强企业的施工质量控制和管理能力,并且结合自身的具体实际条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实现施工过程的质量符合规范要求、符合设计图纸要求,够使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产品和成果得到保证,进而全面提高房屋建筑施工的综合效益,实现预期的建设目的,满足人们和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GB/5430-2007《工程建设公司质量管理规范》、B/T1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2]祁芳梅.浅谈建筑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J].商品与质量,2010(4)

上一篇:探秘家乡榨油坊五年级作文下一篇:铁道飞虎观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