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2024-06-27

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通用8篇)

篇1: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与改革对策

【发布时间:2003-07-25】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中共有27所设置了运动训练专业,以培养从事运动训练实践与科学研究的教练员和专项教师为业务培养目标。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主要竟技项目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由高水平运动队退役的运动员留任执教的;运动系毕业生中进人教练员工作岗位的不足毕业生总数的五分之一。现行学制和管理体制的限制,使在役运动员又很难有时间接受高等教育。因此,分析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明确社会发展对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要求,探索教练员人寸培养模式,是所有体育院校运动系所面临的办学方向改革的重大问题。同时,体育院校运动系如何对在役运动员进行学历教育,使对运动员的训练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是当前社会改革与发展带给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新课题。本研究以社会改革和发展为背景,试图探讨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提出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改造设想,为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改革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体育院校运动系现状与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运动系课程设置与体育系相近,难以适应运动系培养目标的需要:

体育院校运动系与体育系人才规格是不同的。不同的人才规格要求不同的课程设置,以达到不同的培养目标。然而,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在课程门类设置上,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运动系与体育系是基本一致的,运动系学生除了少上几门普修技术课外,在知识结构上与体育系几乎没有区别。在学科类课程时数对比上,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运动系和体育系相差不大。这种相近的课程体系,不仅存在于上述三所体育院校,而且普遍存在于各体育院校,这必然导致人才现格的混淆,失去运动系的培养目标。2 运动训练专业培养模式与体育教育专业相似,难以达到运动系培养目标的要求:

教练员与专项教师的培养在方式上有着区别于普通师资培养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练员的培养应与各体育运动协会组织或机构、与竞技运动实践紧密相联、这是国外体育院校培养教练员成功的经验。随着近年来教师工作与教练工作的逐渐分离,国外教练员的培养模式逐渐与体育师资培养模式相分高,教练员培养的教育计划向自成体系方向发展,完全不受体育院系教育计划的束缚。然而遗憾的是,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在培养教练员时至今仍走的是师资培养的道路,其培养模式是在封闭的校园体系内,在与体育系大体相同的教育计划下,独自培养着与体育教师基本相同而与社会所需要的教练员相去甚远的教练员。3 运动系毕业生分配去向与体育系相同,难以体现运动系培养人才的特色:

从北京体育大学1991年至1995年运动系与体育系毕业生分配去向对比中我们发现,尽管运动系毕业生进人体委系统和体育院校的合计为23.9%,比体育系相应指标高16.4%,但两系毕业生分配去向的排序是一致的,二次分配占第一位,大学中学占第二位,体委体院占第三位。这种排序较为适合体育系的培养目标,但与运动系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这种运动系毕业生分配去向与体育系基本相同的情况在其他体育院校也是类似。

(二)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培养教练员是教练员人才市场的需要:

教练员是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力量。1995年,原国家体委颁布的《奥运争光计划》中指出:“到本世纪末,我国奥运竞技项目的基础实力目标为:奥运项目优秀运动队专职教练员人数达到4900人。重点项目专职教练员人数达到4100人。要重视培养一批35岁以下有培养前途的教练员,同时还要逐步设置科研教练员”。此外,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体委系统之外运动竞技业中的专项或综合运动俱乐部、运动训练中心、各种属性的运动队等组织,运动技术培训业中的各种专项训练班、运动人才后备训练组织,以及高校建立的高水平运动队等,都需要大量的教练人才和运动人才,这就为体育院校运动系培养的教练员提供 了良好的就业前景。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培养教练员是体育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体育院校的特色与“体育”两字是分不开的,最能体现体育特色的是运动成绩。如果体育院校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那么,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其它方面的成绩所不能比拟的,它所造成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在体育院校中,运动系从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着为竟技体育的发展培养所需教练人才的重任,是培养教练员的专业系,理应承担在体育院校中培养教练员的重任。对我国有关单位领导、专家、学者、教练的调查表明,认为在北京体育大学设置教练员专业非常必要的占62.5%,必要的占37.5%;认为教练员专业主要培养目标应是省市、国家队的高级教练员和各级体校的教练员兼而有之的占75%。

3、体育院校设立运动系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是运动员培养体制改革的需要:

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有关部门关注的问题。运动员安置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运动员的训练情绪和比赛成绩,影响到运动员后备力量的来源。作为青春的事业,优秀运动员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为国家、为民族攀登世界竞技体育高峰的崇高事业,但个人却没有时间和机会受到常人所受到的充分和全面的文化教育。对现役运动员进行文化教育是时代发展对运动员培养的要求,是运动员自身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运动员都是在籍学生,边学习、边训练已经成为社会对运动员的要求。我国的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体工队办运动技术学院试图解决的都是运动员的学习问题和学历教育问题。而10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两者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矛盾,运动员与大学生的差异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利用我国体育院校的优势,扩展体育院校竟技体校仅培养后备运动人才的功能,培养具有高学历、高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就成了摆在体育院校运动系面前的重任。

(三)体育院校运动系的改革对策

1.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的启示:

南京体院和吉林体院都是地方所属院校与体工队、科研所建在一所大院里。面对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形势,它们创造了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发挥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整体效应,高级教练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参与体育教育工作,科研和教学人员参与对训练的监控和指导,发挥了人才群体的优势,实现规模效益最佳化的模式。

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是地方体育院校为地方体育事业的发展服务,与地方运动队伍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国家体育总局所属体育院校,尤其是武汉、成都、西安、沈阳、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系的改造都可采用和借鉴大体相同的模式。唯有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的改造有着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在于北京市有着属于自己管辖的体育院校一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且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正在与北京市运动技术学院、北京市体委科研所进行联合,这就给北京体育大学走与当地运动队伍联合办学之路带来了困难,使得她必须在借鉴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的基础上,探寻自己的运动系改造之路,并将其基本构想加以推广。

2。21世纪对教练员人才的基本要求:

21世纪将是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的世纪,对教练员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练员具备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首先,要求教练员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调查中,60%以上专家认可的教练员必须掌握的学科知识应以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为主,以社会人文学科知识为辅。其次,教练员还必须具有全面的能力结构。调查结果表明,专家们认为高水干教练员应具备的能力依次是:选材能力、制定计划能力、组织实施能力、教育管理能力、获得社会支持能力、情报掌握能力、科研能

力、组织竞赛和裁判能力。运动员群体需要特殊的培养教育:

运动员很小就进人运动队,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半封闭的环境中训练、生活。在运动队这样一个个人服从多于个人自我的半军事化社会里,面对巨大的竞争和压力,“客观环境”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练员和队友成了他们释放压力的主要对象,“全面培养”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呼唤。对待这样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考虑到体育成绩辉煌对优秀运动员的作用将随时间的流逝而黯淡,而教育的作用将逐渐凸现的社会现实,必须寻找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而解决矛盾冲突的办法在以往的训练理论和方法、在体育生物学科和运动心理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一般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中都难以找到。因而,需要对这一特殊的群体进行特殊的培养教育。

4.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体育院校运动系必须面向运动队、面向竞技体校,引人运动项目训练基地,采用联合办队、合作办学的方式招收自己的学生,并根据我国教练员和运动员学历层次不一。职称情况不同。年龄跨度较大、运动经历丰富};练比赛较多的特点,采取在职学历教育与脱产专题研讨相结台、分层分项培养与统一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教学与训练相结合的基本模式。

在教学组织与培养方式上,打破学校的学期制和寒暑假制,实行学年周期制;按照训练竟赛规律安排教学周期,采取在校集中授课教学和丁队授课学习相结合的方式;部分重点基础课需在校集中学习,专项教学与训练等课程分散随队安排;学员在队的训练和比赛活动原则上等同于校内的专项俱乐部训练和专项理论与教学课程,视学员在队年限长短给予不同学分;学员毕业实习安排在本队或业余体校担任助理教练;实行导师组负责制,聘请国家队或单项运动协会推荐的教练员与学校教师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导师组,负责学员专业课学习、毕业实习和论文指导;学员在修业年限内参加国内外大赛所获成绩名次,可按学校有关规定获取相应奖励学分,并以此减免其他部分课程学分;进人学校学习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除在运动训练专业学习外,还可选择学校所设的其它专业进行学习,如体育管理、运动心理、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等。

在学籍管理上,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在职与脱产、常住与短住、业余学习与专门学习、学历教育与证书教育相结合,教学计划突出以培养高水平教练员与优秀运动员为目标进行设计;学生学完一门,结业一门,累计修满学分者,获得学历;把学历教育与上岗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在学期间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者可获得相应教练员岗位培训证书;对个别优秀运动员学生采取个别对待,补缺教学,采用针对性强的小班上课,选用灵活多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实践和实习的机会;采用参加统一考试与个别考试,校内考试与校外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允许学生自学、重修、多次考试;参加专题研讨班的学习时数可以替代任选课的学分和相应内容专业选修课的学分,在队带队的实践可以替代专业课中的专项训练和教学实践环节中的教育实习。

综上所述,如果把教练员和运动员做为体育院校运动系培养目标的话,那么,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就与体育师资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其主要区别在于:知识结构偏重实用,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培养方式要求灵活,教学方法要求得当。

二、结论与建议

(一)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在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借鉴的都是体育师资的培养模式,缺乏运动训练专业的特色,一直未解决好教练员的培养问题,其毕业生在分配上与体育系区别不大,难以达到运动系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加以改造。

(二)社会发展对高知层教练员的需求为体育院校发展教练员培养体系和运动系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景,国家运动员培养体制的改革为体育院校培养高学历、高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运动员创造了条件,体育院校办好运动系是教育改革和体育改革的需要,是体育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

(三)南京体院模式和吉林体院模式为体育院校运动系与当地体工队(运动技术学院)体科所相结合,走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之路,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四)教练员和运动员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对这一特殊群体必须进行特殊的培养教育,决定了体育院校运动系的办学模式应是开放状态下的办学模式,以社会需要为参照系,能够根据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其办学模式与运行机制,增强自我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五)改造后的体育院校运动系应以培养高知层教练员和高学历、高文化素养的高水平运动员为主,其培养模式要求知识结构偏重实用,课程设置偏重实践,培养方式要求灵活,教学方法要求得当。

(六)有待于对本文提出的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办学模式构想进一步研究论证。

篇2: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经历了几十年的政府主导型的“三级训练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了巨大的资源动员力,对我国竞技体育崛起起到了支撑性作用。然而,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这种体系暴露出的局限性逐渐显露出来。因此,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主导下市场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势在必行。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人才培养体制应根据实际需要,有计划地推进体制转型,逐步实现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培养过程的科学化、人才流动的合理化。具体措施如下:(1)实现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投资主体的多元化。(2)有计划地分步推进体制转型。(3)建立“体教型”竞技后备人才培养模式。(4)实行竞技后备人才的市场交流制度。(5)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提高教练员整体素质。

以2006年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获奖的运动员为案例,选取了在不同培养体制下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运动员刘翔、胡凯和丁俊晖为案例分析,研究表明:政府根据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主要是市场前景和产业价值,引入市场机制,提高体育资源配置的效率。对于市场前景较好、具有较高的普及性和观赏性,同时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在高校学生中比较普及的项目,政府应逐步退出,通过体教结合的培养体制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对于市场前景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运作的项目,但是我国的优势传统项目(如举重),应采取举国体制的培养方式;如果是我国竞技水平很低的个人项目(如台球),可以交给家庭或社会举办,同时政府给予扶持。

在举国体制的体育事业下,是无数怀抱着为国争光出人头地梦想的体育人,他们为了术有专攻,放弃了学习其他生活技能的机会,牺牲了自己的青春与健康,只为换来领奖台上那一刻的荣耀。然而成王败寇,有人能光耀四方有人却只能成为失败者,当我们回过头去看那些曾经在运动场上挥汗如雨的运动员们时,我们有多少人关心过他们的明天是什么样子的?一般来说,中国的金牌运动员退役后有五种出路:从政或当教练、经商或当明星、一般工人或教师、读书或其他,最惨也是群体最多的就是待业或失业。1﹑他们是运动员,却命运多舛

运动员黄成义,他曾与姚明同队集训,因比赛受伤手术失败失去行走能力。全国举重女子冠军邹春兰,曾多次打破纪录的女大力士退役后到澡堂替人搓澡为生。女子马拉松冠军艾冬梅,因训练导致双足残疾,又因生活所迫与教练反目走上法庭。前亚洲最佳门将张惠康,因抑郁症退役后生活困难,靠卖彩票为生。亚洲重量级举重冠军才力,项目导致肥胖,退役后靠呼吸机生存,后呼吸衰竭而死。曾名噪一时的“马家军”,现在有多名队员失业在家。33岁的刘丽是中国第一个世界田径大赛的世界冠军,如今失业在家。还有陈玉梅,世青赛800米亚军,现在是鞍山的一名矿工。

2﹑他们是运动员,却风光无限

前兵兵球冠军邓亚萍选择了读书,现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张宁退役后正式上任国羽教练她虽然离开了赛场,但是并没有离开羽毛球。还有一些外形条件比较好的运动员会选择走娱乐路线,如花样游泳运动员陶虹和悉尼奥运冠军刘璇,跳水王子田亮等。3﹑他们选择了退出,找寻自己

也有选择从商的,如奥运冠军李宁,在他的“带领”下,奥运“全能王”李小双退役后也走上了商业与娱乐双向发展的道路。罗雪娟退役后安心读书,就读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她除了一边读书一边治伤以外,基本没有其他活动。中国第一位奥运女子冠军得主吴小旋退役后从政了一年选择出国拼搏,但漂泊多年后毅然回国。

“赛而优则仕”是运动员的另一条出路,如袁伟民、孙晋芳、张蓉芳等等。在这方面,湖南省对运动员退役后的安置非常重视,现任湖南省体育局副局长唐九红和湖南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熊倪是典型代表。据悉,邓亚萍去年曾联合其他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除了希望建立退役运动员就业培训制度外,还强调建立、强化训教一体化制度,做好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

近年来,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导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是政策的不完善、整体就业形势的严峻、运动员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匮乏和竞技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从解决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必要性和产生退役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原因出发,进行初步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在现有体制下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运动员退出体坛,因此每年我国都要面临运动员退役安置—即再就业的冲击。现代社会中的竞技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对了解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民族风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为实施奥运争光计划,为国家争得了诸多荣誉,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妥善解决运动员的退役安置,不仅是社会给予他们的应有回报,也是党和国家对他们关爱的直接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运动队伍的长远建设和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关系到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探索和研究退役运动员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竞技体育的特殊性,决定了运动员不可能将其作为终生职业。如何解决运动员再就业问题是所有国家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初步探讨了影响我国运动员再就业的社会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安定。2007年开始实施的《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提出了三条运动员退役就业的优惠政策:取得优异成绩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体育事业单位的体育工作岗位,可直接考核、免试录用;体育部门使用彩票公益金资助建成的体育设施所在单位,必须安排一定比例岗位聘用退役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且有教师资格的退役运动员,应聘各类学校体育教师、体育教练员岗位,可直接考核,面试录用。实行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过去运动员停训后直接办理退役手续,没有相应的职业转换过渡,致使运动员再就业时缺乏心理调适和技能准备。《办法》要求优秀运动员实行职业转换过渡期制度,过渡期原则不超过一年,运动员在这期间的体育津贴按停训前的基础津贴和成绩津贴标准100%发放,并按在训期间的社会保险待遇及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部分网友的心声:1﹑退役运动员的出路和待遇是很严重的问题了,一些冷门的项目更是很少有人问津和关注,一些为各省和国家做出贡献的女运动员更是悲惨,退役就失业或者嫁人。2﹑希望能够对他们进行教师技能培训,合格后充实到中小学任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现在农村中小学基本上没有专业体育教师,甚至没法开展体育课。3﹑我们改变不了那些无法逆转的条件,但是我们可以改的是观念,在人才培养与成绩之间平衡的微妙取舍,这点值得所有人的关注和深思。

参考文献:

[1]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

[EB/OL]http:///sports/zhuanti/tuiyiyundongyuan/ 作者:

发布时间:2011-3-28

[4]我国运动员再就业问题的社会学思考 出处: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薛明陆 李新红 陈雪梅 刘一民 张伟 时间:2004年05期

[5]退役运动员安置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出处: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作者:蒋兴宏 王宇颖 张淑华 方华 时间:2005年02期

[6]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制度变迁研究 出处:西南大学

作者:刘铮,2008年

[7]退役运动员生存与发展理论实践研究

出处: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 作者:叶乔波 时间:2000年

篇3: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1 江西省高校体育院系情况

1.1 江西省高校办学现状

江西省共96[1]所普通高等高等学校, 目前江西省高校数量在全国来说名列前茅, 数量多, 质量却不尽人意, 那么拥有96所高校的江西省, 211大学仅有1所, 985工程院校为0所, 一些公办院校不如民办学校办的好, 江西省民办院校办7所, 办的比较好的, 如江西科技学院 (原江西蓝天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等, 在全国来说, 江西科技学院办的较为成功、目前无论是学科建设上, 在全国民办院校实力排名上, 也是名列前茅。

1.2 江西省体育院系生源现状

在这些高校中, 约有32[1] (含二级学院) 所高校设有体育院系, 招收体育专业的大学生, 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校为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华东交通大学、井冈山大学、江西财经大学、赣南师范学院、九江学院等等, 32所体育院系中招收近7千名学生, 部分高校还有自己的体育学硕士点, 但无一所体育博士点, 每年招收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吸入到体育院系, 从而增加体育院系运动技术的提高, 如赣南师范学院在今年的全省大学生羽毛球比赛中, 取得了体育院系组本科组男子团体第一、女子团体第一的优异成绩, 归其原因是赣南师院有高水平羽毛球教练员、运动员的加入。

1.3 江西省体育院系场馆现状

32所体育院系中培养近7千名学生, 江西省经济为欠发达地区, 所以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和经费投入上, 就稍逊色于其他省份, 这么多的学生怎么上课, 缺少必要的体育课程资源, 致使有很多高校在艰苦的条件下, 招生、上课, 有的高校缺乏场地设施, 基础条件都很差, 有的高校甚至没有自己的运动场、体育馆, 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14所学校的中部分体育场地设施达到了国家标准, 但场地问题依然存在, 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38%的学生认为场地问题依然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近年的扩招使得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而场地建设速度较慢, 突出了场地紧张的问题;另外一方面, 部分项目喜爱的学生人数较多与学校的场地配置形成了相对的矛盾, 如篮球场地总是人满为患, 而排球场地的使用率则较低;此外, 各高校室内体育场馆的使用时间大都局限于体育课使用, 或只供体育专业的学生使用, 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体育场馆供不应求的矛盾[2]。

1.4 江西省体育院系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江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受高校扩招影响, 招生规模也不断扩大, 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一些不具备扩招条件的高校为了争取招生名额, 无视人才培养质量盲目申报, 导致体育专业人数暴增[3]。面对未来新机遇、新挑战, 体育学专业的大学生就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师、科研人员, 而是面向社会的社会体育、群众体育较多领域或交叉领域的研究工作当中。事业单位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局的公务员单位和事业单位, 对大学生的需求并不能满足目前众多体育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诉求,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已经迫在眉睫, 体育专业的研究生的教育的普及, 使目前体育专业专科、本科的就业面狭窄了, 目前, 据调查, 在北京、上海、杭州的一些中小学, 进体育专业的教师要求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体育专业专业性要求很高, 就业范围具有明显的行业性。目前体育师范类专业仍以中小学体育教师为培养目标, 而中小学现在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体育师范类专业市场需求平淡。当前我国全民健身意识较为薄弱, 群众在体育运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较少, 社区体育人才需求量低, 造成我国社会体育等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 就业问题突出。

2 体育院系大学生培养上存在哪些不足

2.1 欠缺高水平、创新性师资力量

没有人口、何谈人才, 这句至理名言说的好, 江西省人口众多且较为复杂, 加上高校较多, 每年都从外省高校引进大批拥有高学历、创新型人才, 但, 随着高校硕士博士扩招, 培养质量下降, 一些“有其证, 无其才”的高学历人员, 充斥到教育队伍, 对我国大学生教育未免会受到一些影响, 那么体育院系专业研究生的扩招, 未免对我省体育院系培养大学生带了负面的影响, 其实, 我省高校体育院系是最缺乏高水平运动员、创新型的教练员, 运动员虽然理论水平有限, 毕竟是运动员出身, 专项技术水平很高, 对带动体育院系高水技术, 有充分的带动作用, 教练员有自己的训练和技术思想。从师资上看, 一些高校面临新老交替, 还是比较缺乏教师的, 如江西教育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工程学院等, 它们的公体课、专业课较多, 教师少, 难以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素质。所以, 我省高校从整体上, 是缺乏高水平、创新性师资力量。

2.2 缺乏必要的场地设施和经费投入

体育课程资源, 是决定一个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素质的高低的关键因素, 场馆、场地、基础教学设施都属于体育课程资源的范畴, 一些高校体育院系办学条件艰苦, 那么招收和培养体育专业的学生, 必须满足于培养的物质条件, 有些高校, 缺乏必要的教学设施如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都要学生掏钱买, 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 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不向体育学生的开放, 却做起生意来, 面向社会赢利来解决经费紧缺的问题, 没有场馆可以理解, 有场馆不对学生开放就是管理者的责任。部分高校的体育场馆质量下滑, 一些体育场馆雨天漏雨, 维修困难等等情况屡见不鲜, 值得我们教育管理者的思考。

3 对策与建议

3.1 培养人才应该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省一些开始体育系的学院的大学, 培养是为了为社会服务, 毕业生的培养应符合社会需要, 高校要进行体育教育学科结构调整, 增设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课程, 瞄准市场变化, 了解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 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使课程内容与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紧密结合。以社会实际需求为本位调整课程设置,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突出主干技能, 增加实践指导类课程比例, 提高毕业生职业市场适应能力, 增加求职成功几率。高校在招生时应秉承宁缺毋滥原则, 对考生的文化成绩和运动能力严格把关, 改变当前体育专业人才在运动能力和文化知识先天不足的局面。面向社会开放办学, 以市场为导向, 让毕业生提前走进社会、了解职业岗位需求,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在社会中认识自我和提高自身实践, 例外, 应给予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操作性知识, 也就是传授体育相关技能技术和战术。让培养出的体育教师教授好有用的技术、战术和体育文化知识, 培育人的坚强的意志, 培养人的规范品德, 培养人的体育团结意识。

3.2 加强体育教师的知识理论的学习

高校体育院系术科体育教师可能备课不再认真积极, 而是敷衍了事, 用上一年现成的东西从而降低了授课质量;另一方面, 学生知识与时代脱钩, 没有实用性而降低的听课质量。高校体育院系术科体育教师的技术和理论水平应该成为一口涌动的泉水, 不断的领悟新的知识, 不断的给予学生的新的思想、技术, 对于提高体育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每位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授课前首先应明确本堂课讲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必须掌握什么?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陌生的概念、知识点上。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自己的授课方式是否符合经济现象的讲解, 并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使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的提高。

3.3 制定相关政策, 对高校体育院系场馆建设加大经费投入

目前高校的经费来源大部分靠政府的投入, 国外较发达的国家的人才培养基本依托社会管理的方式, 中央和地方政府根据体育物资采取不同管理形式。我国体制是举国体制, 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这种培养体制的优势是全国一盘棋、国家资金、物资高度统一, 存在问题也比较多, 我省很多高校, 把省教委下拨的建设经费、科研经费、学费用于还债等现象比比皆是。省委省政府应加大对高校体育院系的场馆、基础设施加大经费投入, 并建设监督机制, 落实到个人, 并定期派专门督导组下访、调研、聆听学生和教师的声音, 从根本上杜绝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经费被乱用, 从而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那么, 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 要依据群众为基础, 政府为先锋, 政策为导向的原则, 把省委省政府的政策实施到位, 高校体育专业的师生都能享受到场馆、场地的惠处, 关键是政策的导向。

4 结论

江西省高校体育院系高校较多, 每年向社会输送近万名毕业生, 江西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缺乏必要的基础教学设施。师资方面, 高校体育院系缺乏高水平、创新性师资力量。面临新时代的困难和挑战, 加大政府的经费投入和政策导向的同时, 高校体育院系管理者应给予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操作性知识, 也就是传授体育相关技能技术和战术。让培养出的体育教师教授好有用的技术、战术和体育文化知识。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调查法、专家访谈对江西省高校体育院系体育院系专业的大学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发现我省部分高校体育院系的基础设施、场馆设施匮乏、缺乏新型师资力量、并结合当代大学学习、就业特点, 分析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性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院系,培养

参考文献

[1]江西教育考试院网站[EB/OL]http://www.zszx114.com/jx/tw.php 2012.

[2]熊强.江西省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161.

[3]李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204 (4) 114-116.

篇4: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关键词 体育运动 人才培养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即计划经济时期和改革开放初期,在原有的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下,一度发挥了在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观念的改变和体制的影响,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为政府在经济上背上了较大的包袱,对于经济条件好的时期还能满足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需求,但相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时期,财力的投入则大大不能满足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需求,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和前景令人堪忧。通过对竞技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系统构成的分析、查阅文献资料、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后,确立了以下几点影响因素。

一、训练情况和体育专业理论学习情况

(一)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专业项目的情况

调查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的专业项目呈现以下特点,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属于单一项目培养学校所以主要开设了体育舞蹈和拳击;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则根据附属于体育专业高校的办学实际开设了几个比较普遍的体育专项;长春市市体校则根据服务体育竞技的原则和开展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开设了体育专项。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开设的体育专业理论课呈现以下特点,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由于都是依托高校办学,所以体育专业理论开设较多且系统,有利于运动员的继续深造和以后就业;长春市市体校开设的体育专业理论课主要是围绕运动员训练开设。

(二)专项训练与体育专业理论课所占课时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时间占三年总学时的百分比,不包括放假期间的集训。从中不难看出专业训练时间占到学生的学业时间的不到一半,但这也说明体育运动学校重视训练。

调查结果表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体育专业理论课占三年总学时的百分比。从中不难看出各体育运动学校对体育专业理论都很重视,这说明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让学生知道所以然,不让他们盲目的训练,而且能够和教练交流科学训练。

(三)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满意度情况

调查表明:对目前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总量,11%的教练员认为科学;87%的教练员认为比较科学;只有2%的教练员认为不科学。可见,现行的运动员的训练时间总量还是比较科学的。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只有21%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能很好地执行了训练任务,而79%的教练员认为运动员执行训练任务的情况一般或不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52%的教练员认为是由于运动员身体状态造成的;36%的教练员认为是由于运动员的人文素质缺失导致的;12%的教练员认为是运动员心理状态导致的。

二、文化知识学习情况

(一)制定文化课开课的情况

调查表明,吉林体育学院基本上按照高中理科生课程开课的,而且加入了一门特色课;吉林体育学院舞蹈学校、长春市市体校和吉林体育学院北亚拳击基地均开设了最基本文化课,对于运动员的知识面的扩展有所阻碍,不利于今后运动员的深造和就业。

(二)文化课所占课时情况

调查表明,从四所运动学校文化课课时所占的总学时的百分比不难看出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比较重视运动员的文化知识,其他三所就是按照大纲完成基础教学要求,不利于运动员的升学深造和就业。

(三)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对待文化课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员均不满意当前自身具备的文化水平,仅54.31%的学生能正确对待“学、训矛盾”做到学训并重,以学为主,其余学生均以训为主,更有甚者放弃学习,想通过全身心训练成为专业运动员。对于业余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关系问题上,61.87%的学生认为运动训练阻碍了文化学习,其原因主要在于训练时间较多、运动量大,造成身体疲劳。19.55%的学生认为两者无影响,28.78% 的学生认为运动训练有助于文化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学生进行业余体育训练动机的调查中,有62.95%的学生最初的训练动机是为考大学奠定基础,另38.78%的学生则想通过训练进入高一级运动队从事专业训练。进入体校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后,只有57.55%的运动员希望考上理想的大学,而高达62.95%的运动员则想经过系统训练成为世界冠军,运动员的这种训练动机极有可能使其放松对自己文化学习上的要求,进而加剧学、训矛盾冲突,这一现象说明运动员对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两者的兴趣明显倾向于前者,绝大多数运动员对待学、训关系的认识和态度不够正确。因此,还需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进一步端正运动员对文化学习和运动训练一致性的认识,协调学、训矛盾。

(四)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评价运动员上文化课的情况调查

调查表明: 长春市体育运动学校教师评价运动员上文化课的情况,87%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按时上课,13%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不能按时上课;3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上课不能够认真听讲,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上课能够认真听讲,30%的老师认为运动员上课能能够认真听讲且积极回答问题;2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不能完成作业,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完成作业,3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独立完成作业;2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课下有询问有关文化课知识,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课下没有询问有关文化课知识;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缺少应有的人文素质;4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具有写作能力;6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能够独立查阅资料能力;80%的教师认为运动员具有沟通能力。

作者简介:梁娜(1984.8),女,吉林体育学院附属中专,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在读硕士。

篇5: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以奥运会为代表的竞技体育运动是世界最高水平的体育运动。这种高水平的体育运动是由他的高标准、高强度、高负荷等特点决定的。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的指引下, 竞技体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竞技体育的高速发展对运动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来说, 风险正变得越来越大。因此, 一旦发生事故, 将是异常严重的。在这种大的背景下, 体育保险应运而生。而我国当前的体育保险以竞技体育保险为主, 其发展相对较快, 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体育保险中竞技体育保险的现状进行研究, 为健全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保险保障提供参考。

1. 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体育保险的现状

1.1 整体起步较晚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体育保险起步较晚。1996年5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设立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体育保险部。在这之后的1998年9月, 所有奥运会项目的国家队运动员获得了运动员意外伤残保险, 标志我国体育保险事业的正式起步。1998年7月, 我国女子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美国举行的友好运动会上意外摔伤致残。由于友好运动会组委会已经为参赛运动员购买了保险, 所以保险公司很快为桑兰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保险金, 使她不仅得到了及时的治疗, 而且日后昂贵的的治疗费用也得到了保证。这一事件对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部门下定决心实施关于运动员人身保险的计划。从此, 我国的体育保险事业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1.2 运动员的保险意识较低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但是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大部分运动员的保险意识还停留在过去的层次上。旧的经济体制的在体育部门的长期存在, 造成人们心理上对国家的依赖, 这种依赖并没有随着旧体制的改革而减少[1]。一旦发生事故, 运动员们首先想到的国家的赔偿或补偿。很少有人能够想到参加体育保险来规避参加高水平的竞技体育给他们带来的高风险。另外, 经济收入低、存在侥幸心理等也是运动员保险意识不高的重要原因。

1.3 保险业的发展滞后与体育的发展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前一段时间里, 各大保险公司都在增加自己体育的险种。如人保对北京2008奥运会运动员提供的保障主要有:雇住责任险、人身意外险、医疗费用保险、住院保险和紧急救援保险等[2]。

虽然各大保险公司都积极迎接北京2008奥运会, 但就我国目前保险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说, 其发展明显落后与体育的发展。成熟完善的保险市场除了保险人, 投保人之外, 还应有第三个主体——中介人[3]。而我国保险业与体育领域缺乏沟通, 两大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中介人组织。中国目前仅有中体保险经纪公司一家体育保险经纪公司, 中介市场发展不够成熟。

另外, 我国保险业参与体育领域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赞助体育组织、赛事等, 这种单一模式的运作方式现在已经不适应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保险业的需求。

1.4 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

目前, 在我国规范体育保险行业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多, 主要有《保险法》、《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优秀运动员伤残互助保险试行办法》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体育保险法律法规的这种落后的状况, 决定了我国的体育保险业不能有太大的作为。

2 对策

2.1 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提高运动员的参保率

逐渐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使运动员明白我国的体育保险不可能这样长期依靠政府。体育保险应该逐渐从福利型向着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运动员应该逐渐提高自己的保险意识, 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逐渐改变过去那种单纯依靠政府的想法。

2.2 加快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发展

一个完善的体育保险市场必须由保险人、中介人和投保人三方构成。针对我国体育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的不协调, 政府应积极引导, 加快我国体育保险业的发展。各个保险公司应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规范自己的行为;加快开发出一些新的保险产品, 开发新险种, 增强市场竞争力。保险行业应该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行业内部制度, 完善各种服务措施, 提高服务质量。另外, 应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 尽快培养出一大批既懂体育有懂保险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2.3 尽快制订《体育保险法》

西方发国家在体育保险的立法方面做得比较好, 而且许多的发达国家 (如法国、意大利等) 明文规定体育组织和运动员必须参加投保, 我国在竞技体育保险这方面,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正式法律文件体系。只有一部《保险法》, 但是这部法律与体育结合的不是十分的密切, 没有专门针对体育的条款。针对当前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有必要及时制订一部《体育保险法》来规范、约束相关各方的行为, 保障我国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进而推进体育保险商业化的运作。

结束语

法制化、商业化、市场化才是我国竞技体育保险业发展的正确道路。我国的竞技体育保险业应该借助2008北京奥运会的契机, 加快推进竞技体育保险业的商业化、市场化的步伐。

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我国竞技体育保险业正面临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想要在08奥运中大显身手, 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建设, 作好充分准备。有挑战也有机遇, 只要我国的体育保险业抓住这个机遇, 积极推进体育保险业的改革和发展, 就一定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参考文献

[1]曹燕飞.体育保险在我国的出现及其发展方向[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9 (4) .

[2]北京Oly mpic:中国体育保险的新起点[N].中国体育报.2007-9-17.

[3]邱晓德.加入WTO后中国体育保险市场机制变化研究[J].体育科学.2004 (10) :73—75.

篇6: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通过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去向、培养要求和主要课程现状分析表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局多;就业去向多元化;培养要求定位保守;针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新兴课程培养方案实施不深入。

关键词 综合类院校 运动训练专业 人才培养

一、引言

运动训练专业作为我国体育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是具有特色的控制类专业。目前,全国共有84所高校招收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其中14所为体育类院校,34所为师范类院校,36所为综合类院校。可见运动训练专业从1957年由北京体育学院一所体育类院校负责招生,发展至今已经有三大类别院校共同招生,并且单纯从招生院校数量上看,综合类院校已经成为主力军,这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

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需要,满足社会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需求,教育部编辑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对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指导性要求。因此,对我国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进行研究,对于运动训练专业有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36所综合类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检索和通讯联络的方式来收集36所综合类院校的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研究提供真实的基础资料。

2.访谈法。采用实地走访或电话访问的方式对有关院校的专家、教师进行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访谈。

3.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软件 SPSS 17.0对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现状分析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一类是培养专门人才,占调查总数的22.2%;二类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占调查总数的25%(一、二类以下统称专业人才);三类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占调查总数的16.7%;四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占调查总数的36.1%。由此可见,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已经出现由单一目标向多元目标转变的新格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最早的培养“专业人才”的提法更多的过渡到培养“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分析表明,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其目的是与各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便于利用学校的综合优势提高运动训练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就业取向现状分析

就业取向多元化。在调查的36所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中,培养“专业人才”以运动队的教练员“专业岗位”为首要就业取向,培养“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院校向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体育俱乐部、群众体育组织、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公安部队等工作岗位的实现多元就业取向。

(三)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要求现状分析

在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要求的定位上,主要以培养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科研的各种能力为主,部分院校提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少数院校提出培养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康复保健指导能力。调查表明,大部分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都在完成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的基本培养要求之外,增加了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方向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主要课程现状分析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主要课程全部开设了专项理论与实践、系列术科课程、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部分院校将体育科研方法(开课率91.7%)、运动选材学(开课率83.3%)、运动训练管理学(开课率72.2%)、体育保健学和体育管理学(开课率63.9%)、运动竞赛学(开课率61.1%)、教育学和体能训练学(开课率55.5%)列入了主要课程。可见,大多数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主要课程还是以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为主;部分院校将运动营养与恢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测量与评价、运动康复、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体育统计学、运动医学等列入主要课程的;只有极少数院校分别将当代教育学、群众体育学、运动伤病防治、运动技术分析与诊断、竞技教育学、医务监督等课程列入到主要课程之中。总之,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主要课程的开发力度还显薄弱,符合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新兴课程并没有在培养方案中广泛实施。

四、结论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专业人才”还是以体育相关性较强工作岗位为主,相比之下而培养“复合型人才”或“应用型人才”的院校的就业去向可实现多元。

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要求的定位,主要以培养训练、教学、竞赛、管理、科研的各种能力为主,部分院校提出培养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少数院校提出培养文化素质、创新能力和康复保健指导能力。大多数综合类院校运动训练专业的主要课程以传统的体育专业课程为主,符合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所需的新兴课程并没有在培养方案中广泛实施。

★基金项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第三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立项课题“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YB130206)。

参考文献:

[1] 周屹嵩.我国高校本科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对比研究[J].科技资讯.2013(36):162-163.

[2] 熊熠,王翔.运动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改革的探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8):19-20.

[3] 施晓鸿.浅析高校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目标[J].湖北体育科技.2013.32(3):240-241.

篇7: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进而将进入物联网时代。这个时代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指出,目前我国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过度开发,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地球变暖,地震、泥石流、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频发,自然资源衰竭、火灾、环境污染、交通事故等人为灾害日益严重,对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许多让人悲痛欲绝的灾害事故赤裸裸的反映了青少年儿童在面对灾害来临时所表现出的生存能力和逃生自救能力的严重不足。针对这样的情况,社会上越来越重视对青少年学生逃生自救能力的培养。

科技体育运动包含了模型运动、模拟运动、定向运动、电子制作和业余无线电等,这几类运动项目对于传统体育增强中小学生团队协作,竞争意识和意志力等方面,更增加了对中小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判断力和反应力,科学精神,意志品质,逃生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科技体育运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本文以我国中小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开展为研究对象,分析科技体育运动在中小学校的开展现状并提出建议。

2 相关概念界定

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提出了“科技体育”这个全新的理念,当时的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负责人提出,所谓的科技体育,主要包括跳伞、航空模型、航天模型、无线电测向、轻型飞机、滑翔机、热气球、飞艇、运动伞等项目。这些项目集竞技性、观赏性、益智性、健身休闲于一体,参与者不仅需要一定的体能,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科技体育,是指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自制、改制或借助专门的器材设备所从事的有助于健体、健脑的运动。

而适合在校园内开展的科技体育运动就叫校园科技体育。根据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开展科技体育运动的基础、校园阳光体育运动的特点和国家发展科技体育运动的要求,率先在中小学校作为重点推广的运动项目有模型运动、定向运动和无线电运动三类。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中小学校科技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文期刊网和中国知网,查询有关科技体育的相关文献、资料7篇,为本选题提供理论基础。

4 结果与分析

4.1 在中小学校开展科技体育运动的意义

科技体育活动在我国已经有50多年历史,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1.1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科技体育许多项目,如:模型项目、无线电项目等都需要运用学生所学到的科学技术,动脑、动手自己操作,这样有利于训练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有效地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4.1.2 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

科技体育项目不仅健脑,而且还能健体,例如纸飞机掷远,就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在学校田径项目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投掷能力长期是体育老师困惑的问题,因为田径中的铁饼、标枪都有很大的危险性,用纸飞机掷远照样能发展投掷能力,而且非常安全,可以想象一个能将纸飞机掷出30以外的学生,他的投掷能力一定不会差。科技体育项目的定向运动不仅能发展学生依靠地图,指北针找到方位的能力,而且还能发展学生有氧耐力和定向攀登爬越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有价值,能有效地提高防灾、救灾、逃生自救的生存能力。

4.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由于有不少科技体育项目的器材是需要参与者根据规则自制,这样就给参与者一个发明创新的空间。久而久之,他们的发明创新就会加强,这是一般体育项目所没有的特点。

4.1.4 有利于扩大学校领导和师生的视野

过去,不少学校通过科学课、劳技课或通用技术课来开展模型项目、无线电等项目,当时这些项目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开展,如今将这些项目纳入科技体育范围,由国家体育总局主管部门—航空无线电模型管理中心代表教育部、国家科技部等三个部委日常组织管理这些项目的开展,使它们有了国际交流的机会。扩大了广大师生的视野,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4.2 科技体育运动在我国的开展现状

4.2.1 有开展,不普遍

据调查,目前我国科技体育运动开展较好的中小学校有6000多所,相对于我国37.95万所普通中小学校来说,无疑是很不起眼的。而科技体育的发展除了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更加少不了经济基础的支持。因此,我国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说你,依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如上海,浙江、江苏等,科技体育运动的发展较西部及部分经济落后地区要快得多,而且开展的范围广,普及率相对较高。一些科技含量高、操作复杂的科技体育运动项目,其制作成本也相对较高,导致参与的人群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而科技含量低、操作相对简单的科技体育运动项目,由于制作成本低,吸引的人群相对较多。

4.2.2 归口不一

2012年3月29日至30日,由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全国科技体育传统校创建试点工作协调办公室主办,全国科技体育管理者培训班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来自全国各地区科技体育运动负责人员共100多名参与这次培训班。不过,从参加培训班的人员所在工作单位来看,部分是来自模型运动协会,部分来自青少年科技中心,部分来自体育局,还有少部分来自教育局。从这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科技体育运动管理层存在着归口不一的现象,没有统一负责协调处理科技体育事务的地方性机构,这就为科技体育运动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影响。

4.2.3 赛制不统一

竞赛是体育运动的杠杆,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因为我国的科技体育运动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内相关赛事较少,赛事种类不全,规模偏小,参赛人数也略显不足,而过去的大赛赛制,往往是从学校、市(区)、省(市)一级级选拔,然后进入全国总决赛,并没有一个相对权威,相对固定的赛制。

4.3 影响科技体育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

4.3.1 学校领导重视度不够

我国新一轮的新课程改革试行已经开展了好几年,但是存在于中小学生心中的“指挥棒”依然是传统升学理念,“升学率”、分数仍然是绝大多数中小学校上层领导心中的头等大事,而科技体育运动所出的成绩,也只能是作为锦上添花,可有可无。

4.3.2 资金来源的匮乏

由于目前尚还缺乏国家政策的支持,资金来源成为开展科技体育运动的最大问题,而各地区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配套经费也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作为科技体育运动的资金投入。部分中小学校的科技体育活动由于缺乏资金的支持,无论是道具器材还是场地设施,都无法满足学生的活动需求,而部分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也会因为对科技体育运动的不重视而减少相关资金投入。

4.3.3 师资力量的薄弱

科技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学生和老师都能熟练地掌握物理、气象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科技体育运动辅导人员的技术知识水平就直接影响了科技体育运动在中小学校的开展情况。相对优秀的科技体育辅导老师,不仅应该在运动项目的实际操作上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更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创新,达到改装、改造的目的,这样才能真正体会到科技体育运动所带给孩子们的好处,达到了发展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4.3.4 家长自身的思想认识不足

家长的思想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都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读书,其他的体育、美术、艺术等一概忽略,部分家长甚至觉得中小学生玩模型就是“玩物丧志”,会耽误学习,从而在起步阶段就进行彻底的扼杀。

另外,因为科技体育运动项目的参与是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的,由于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校的科技体育项目还没有得到专项资金的支持,而学校能拿出用作科技体育运动项目开展的资金相对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学校会建议学生自主购买器材,而对于一些普通家庭的学生来说,家长一般不会愿意花几百、上千的钱去让自己的孩子进行科技体育运动,他们宁愿花几倍的钱去让孩子上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补习班,导致我国科技体育运动项目依然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境地。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我国的科技体育运动尚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2005年,共青团中央宣传部、国家体育总局航管中心和中国青少年宫协会等单位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科技体育活动的通知,我国的科技体育运动得到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要面临资金、师资和学校自身等方面的考验。

5.2 建议

1.竞赛是杠杆。

科技体育运动作为我国青少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建设内容之一,各省市的体育部门应充分利用寒暑节假日,并根据当地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竞赛活动,以达到推动当地科技体育运动发展的目的。同时,可大力提倡各学校、地区以及地级市之间开展小型多样化的科技体育运动竞赛交流活动。

全国性青少年科技体育运动竞赛相对于其他小型赛事,更侧重于导向性和示范性,以打造科技体育的品牌项目为目的,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参与到科技体育运动中来,感受科技体育的乐趣。

2.努力培养高素质科技体育辅导人员。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体育运动的科技含量也随之逐步提升,这就对科技体育运动项目指导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素质、操作能力等有了更高的要求。应积极建立科技体育运动辅导人员师资培训机构,统一完成相关学习和培训,并设立资格认证制度,以保证青少年科技体育运动的健康发展。

3.重点培养科技体育运动人才。

青少年是参加科技体育活动的重要力量。要建立和完善优秀青少年科技体育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与评选活动,推动优秀青少年科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举荐和培养青少年科技体育人才,为他们的成长发展铺路搭桥、多办实事,为他们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徐程洲.科技体育——现代人的体育运动[J].辽宁教育,2008,(3).

[2]杨欣.科技体育:允许和不允许[J].百科知识,2008,(14).

[3]王利生.论人在科技体育面前的主体缺失[J].鸡西大学学报,2011,(1).

[4]申建勇.论现代科技对体育的正负效应[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7,(9).

[5]黄希发等.体育科技对体育产业发展促进作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0).

篇8:我国体育院校运动系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现状

1957年,根据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工人阶级必须有自己的技术干部队伍,必须有自己的教授、教员、科学家、新闻记者、文学家、艺术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这是一个宏大的队伍,人少了是不成的。”的指示,我国加强了对教师的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也被列为发展对象之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较过去有所提高,但由于历史背景和区域文化差异,当时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制。当时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大多未受过专业学习。体育教师被其他科任老师代替,即使是专职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也多为一些“接班制”下的临时人员。文革后教育考试复苏,加大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为实现《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尽快地建设起一支比较稳定和数量足够的人民教师队伍,通过高等院校、大专院校和中师(中专)等途径对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培养。中师、体校、大专(2年制)院校是当时主要的培养场所。但是如今,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要求一批适合现代体育教学的体育教师。低学历、低能力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已不能胜任现代的体育教学。社会对教师的培养已朝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比如:通过中师中专和体育学校对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的渠道已经逐步被社会所淘汰;重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学历的提高,本科院校的招生数量逐年增加;重视体育研究生的培养。目前,许多学校都有体育研究生的硕士点,但据资料查证,到目前为止中小学体育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人数甚少。除此之外,延用了“专升本”制。

二、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上主要通过高等体育院校、高等学校体育院系、体育科研所、运动技术学院和对在职体育教师主要通过短期培训班、短期训练班、函授班、进修班、教师进修学院等途径进行培养并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体制,在这套体制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尤其是在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构建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对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

1在职体育教师培养的力度和范围不够

翁世盛和王邵岳就曾说过:“教师进修一般时间不多,而在工作岗位不容易找到指导教师和参考资料,想在短期内补充专业上的重大缺陷是比较困难的。”目前,在职的体育教师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短期的训练班、培训班、函授班、进修班等途径,采用脱产、半脱产或不脱产的培训形式。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培训过程中,有些培训班只是走过场、搞形式。或者培训内容单一,理论和实际脱节。培训后,教师只是在理论上或者思想上有些提高,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仍没有太大的改变,没有真正提高个人的教学能力。另外,参加函授班、进修班的体育教师,由于工作和学习时间发生冲突,偶尔去上一两次课,结果就可以拿到一张满意的文凭,这说明走过场、搞形式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从培训的效果来看,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提高。据2006年关于“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培训”资料显示,沿用了我国统一实行的省市县区层次性和阶梯性的人才培训体制,但来自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师的代表人数为零,从结果来看,有些市前来培训的教师代表只有一人,这难免会造成信息的流失,或者只能传达一些宏观的指导思想,结果让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并没有真正地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所在。因此,在采用这个培训体制的同时应该多派一些骨干教师进行学习和培训,以保证整体质量和最终效果的提高。

2各层次体育教师培养比例失调

1995年以后,尽管大量扩招,城镇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平均学历均有上升趋势,但总的来说,本科学历所占的比例城中高于乡中,而专科学历的比例乡中高于城中。据相关文件显示,城市高中学历达标率为77.5%,城市初中学历达标率为65.8%;农村高中学历达标率为56.5%,农村初中学历达标率为45.6%。甚至无论城中还是乡中,专科学历均是主体,这与高中教师必具本科学历、初中教师必具专科学历的国家要求还相差甚远。体育研究生是新形势下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目标。目前体育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据调查,中小学体育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博士学历的人数甚少。体育教师学生比例失调,主要表现在:城市中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385,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为1:450,这与国家规定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

3体育教师的培养与用^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问题

在目前的培养体制下,国家已培养出了大量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可供用人单位任意筛选。但是一些本来就缺乏体育教师的中小学为了引进其他学科的教师,而将优秀的毕业生拒于千里之外,造成了新人难进的状况。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存在这种现象的学校对体育这门学科重视不够;学校通过对其他体育教师增加工作量来减少对体育教师的引进;上级部门给学校下达进入的指标有限等。

4高学历体育教师的培养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冲击力度不够

当今,体育教师可谓人才辈出,大多体育教育优秀毕业生面对这个工作岗位竞争非常激烈的社会也只有名落孙山,但是在这个人才不断涌现的社会里,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却远远落后于城镇中小学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农村中小学环境和条件差;毕业生自我定向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低,教师待遇差;人才流失严重,毕业生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和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的倾向明显。据相关资料,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具有高级职称的尚不足7%,中初级职称和无职称的占93%以上。

三、关于深化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和完善教育管理部门管理和监督制度

政府在对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单位进行放权的同时,应该加强对这些单位进行宏观管理和监督。管理和监督的内容应包括:用人单位进人机制;培养体育教师的学校的办学效益和质量;在职体育教师的再教育情况以及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体制的运行情况。

2建立多样化培养体制

提升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要求,加强省级的统筹规划和统一领导,改变一些体育教育中系小而弱的现象,加强对刚开始招收体育教育学生的学校的管理和引导、扩大学校规模,实行本、专科和研究生优胜劣汰的“三段一贯彻”。

当前孤立的、单一的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体制已不能完全地解决该体制运行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因此,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体制应该与该省的用人机制相结合,依靠相应的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人事淘汰机制,不合格的体育代课老师下岗,为学有所长的专业人员让位,使体育教师队伍专业化;与此同时,该体制各要素间应该相互沟通,紧密联系;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体制应该与其他国家的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体制相沟通,取长补短。

3加强学校课程设置

当今世界,只有培养多专广博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才能适应体育教学。在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必须作出调整。如在日本,基础教育和专业基础课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基础课程门数增设了综合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不仅增加课程们数,也提高学分要求;在英国,体育理论的课程不变,增设的大多都是跨学科课程,还重视边缘课程的开设。从总体上看,国外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强调“通才”与“专才”教育并重。

4建立稳定的继续教育基地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性教育

院指师范学院等高等学校;校指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面临的各种情况,我们可采用院校相结合,以校为主的基地建设,由师范学校承担学历教育,由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在县、区教委的直接领导下,实施本地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短期培训。同时,学校还必须承担为市、县、区进修学校的继续教育提供师资力量,对各地区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开展学历与非学历两种教育,对学历教育可采用自学考试、函授的形式;对非学历教育除脱产进修、短期培训外,还可采用学术讲座、岗位培训和自学等形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9)

[2]刘成,黄晓华,从当前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看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广州体育学报。2003(5)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陈小容,顾渊彦,体育课程改革,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5]谢芳,王健民,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4):21

上一篇:中心学校领导在新舟小学庆祝“六一”儿童节大会上的讲话下一篇:10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及对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