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东华大学「校长与同学有约」会议记录

2024-06-04

国立东华大学「校长与同学有约」会议记录(通用4篇)

篇1:国立东华大学「校长与同学有约」会议记录

國立東華大學「校長與同學有約」會議記錄

間:九十三年十一月三十日(星期二)中午十二時 地

點:湖畔活動中心二樓交誼廳

主持人:黃校長文樞(李副校長少如代理)

席:萬學務長煜瑤、張教務長瑞雄出差(蔡秘書春蘭代理)、黃總務長郁文、林研發長法正、學務處生活輔導組蔡添成組長

錄:陳怡君

一、中文所碩士班沈宗霖同學提問(e-mail):

(一)希望能提高圖書館人員的編制以加強圖書館的服務。相信許多同學都有經驗,在要求圖書館加速上架速度、延長開館時間或是加強讀者服務時,圖書館的館員們總會以「有心卻力不逮」的「編制人員不足」來塘塞,觀察目前東華圖書館人員的編制僅僅有十一人而已,不但遠遠不如台大、政大的國立大學,恐怕連輔大淡大等與東華排名略近而排名前茅的私立大學都不若。圖書館向來都是一所優秀大學的指標,有好的圖書館通常就會使大學更加茁壯,故希望學校能正視圖書館人員編制不足的問題,並加強與改善之。

【回覆】

1、全校各單位目前人力都運用到相當高的程度,而圖書館也不例外,因此人力是短缺的。本校圖書館開館時間算相當的長,在開館時間內皆是全方位的服務,櫃檯可以處理各種業務。台大一星期開館的總時數是九十四小時,本校則是八十七小時,在比例上而言,開館時間算相當的夠。有些學校圖書館開館的時間看起來較多,事實上是因為自習室設在裡面,雖然開館,但並不能夠經辦借書等各項業務。學校會考慮圖書館人力的增添,好讓圖書館功能更能發揮。

2、若是同學知道圖書館有哪些尚未編目上架,但需要外借的新書,可以告訴圖書館,以儘早將新書編目上架,讓同學外借。

(二)希望圖書館能提供較多的研究小間來供給學生使用。因為圖書館研究小間目前的數量僅僅只有三十二間,數量不敷使用,造成一些研究生想要使用卻無法申請到的窘境,故希望圖書館能在工學院搬遷後,陸續收回四、五、六樓,提供更多的研究小間以及空間來供給學生使用。

【回覆】

1、目前研究小間共三十二間,分為三部份使用:大學部、碩士班、博士班,每學期同學可借用一個時段,如上午或下午。為了讓使用合理,所採取的制度是先登記借用時段再借鑰匙,若累積三分之一時間未使用就取消資格。

2、待工學院完成後,會開放圖資大樓四樓。最近除了增購新的書架,讓書有空間作展示外,同時將會規劃較多研究小間,也希望同學能夠有效利用。

(三)希望能增建研究生宿舍及單身教職員宿舍。研究生宿舍一直都只有擷

一、擷二而已,其中擷二又有一部份分給了單身教職員宿舍,如此更是造成宿舍的供不應求,故希望學校能在系所不斷增加的同時,積極興建研究生宿舍。

【回覆】

依照行政院下達的命令,教育部限定學生宿舍興建必須用BOT案,而學校的學生宿舍BOT相關公文已送達教育部。因為學校不能自行啟動BOT案,必須等教育部授權後才啟動,同時學校的學生宿舍BOT小組已運作兩、三個月的時間,目前之規劃包含大學部與研究生宿舍,區塊在目前學生宿舍週遭的空地,即原本計劃用地上。

(四)希望能在研究生宿舍至少提供一個「女舍監」來協助管理女生事務,研究生宿舍有兩位舍監,但都是男性,基於女生亦有女生的隱私問題來論斷,希望學生能將舍監變更為一男一女,或是兩男一女,以方便女研究生。

【回覆】

1、學生宿舍的舍監原本有八位,原則上一間宿舍採三班制或兩班制,今年新進一位游先生,負責支援其他管理員的調度。女舍監的部分由於需要有水電基礎知識,因此不容易找到適合人選。而舍監條件要求水電基本維修的能力,則是因為學生宿舍間數龐大,有些基本維修的工作若只靠填寫維修單申請再請技工來協助的話,速度太慢。其他需要舍監處理的事情還有每間宿舍的電器設備、鍋爐、熱水器管線等等的基本操作與申請維修工作。

2、目前女舍監有三位,以大學部女生宿舍為主。至於研究所部分,則尊重同學的自我生活管理及隱私,管理員以輔助的角度而不以管理的角度出發。以擷雲莊維修率非常高的情況來看,仍以兩位男舍監負責維修為主,目前不容易找到適合的女性管理員。男舍監不會單獨進入女同學房間,這部分一直謹慎處理,將會繼續研究是否有其他人力搭配。

(五)希望學校能積極鼓勵學院內成立跨系所的研究中心,以及跨學院的研究中心,以讓學院內的文化得以更多元化發展,使學生接觸到更廣泛的知識為目的。

【回覆】

1、學校一直對此非常鼓勵,設有「研究發展審議委員會」及「推動研究補助辦法」,目的即在於鼓勵老師多成立跨系所或跨學院的研究中心。程序十分簡單,只要有幾位老師願意成立研究中心,經過院務會議同意後,再送到研究發展審議委員會,即可根據「推動研究補助辦法」,對此中心予以適當的補助,並鼓勵其各項活動。

2、學校的各種辦法相當齊全,但僅有少數老師提出,如: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有李維倫老師(和心理方面有關),理工學院有奈米、能源與環境相關研究中心,管理學院亦有能源與環境等等。目前這部分成效不彰,可能與老師的教學或研究負擔較重有關,同學若有此需求可多鼓勵老師成立研究中心。

(六)希望學校能加強與花師、慈濟合作,並希望能提供東華、花師的圖書一證互借、共同開設選修或通識等課程,讓兩校學生與老師能夠有所互動交流,提供合併或合作發展的契機。

【回覆】

東華與花師雙方的借書制度不同。在東華,學生若有借書未還,在畢業時無法完成畢業程序,可以有效管控書籍,而花師則無此制度,若在本校借書未歸還就無法追回。因此兩校達成協議,雙方各有彼此共用的借書證二十張,透過這種方式方便學生借到想要的書籍。

二、同學提問:請問總務長關於福利委員會的相關規定,廠商進駐招標方式以及委員會是否應該公佈競標廠商,以及場地招標訊息? 【回覆】

1、廠商進駐招標方式是依據採購法,有一定的公佈形式和場地招標訊息,每個案

子都是一樣,並沒有不公開的地方,公開招標根據採購法有一定的管道公佈。任何廠商的資料能否單獨公佈,必須要再查採購法,並非可任意公告。

2、採購法規定,所有廠商投標在開標之前,就學校來講皆是秘密資料。將來有關

場地招標的訊息會上網公告,而是否應公佈競標廠商,待查明後會讓大家知道。

3、關於福委會掌管學校場地的事宜,在過去兩年多之內並沒有任何更改。由於經濟規模的問題,在現今的多容館小吃部曾經有招標過三次,但都沒有廠商願意進駐。目前湖畔餐廳有關處理程序違建的問題,在明年年初會解決,以前二樓西餐廳的部份將會進行招標工作。洗衣部已遷離,上網公告後也無廠商投標,其他空間並無新增部分。

三、同學提問:涵星一、二莊一樓宿舍容易招竊,學校可否在紗窗門裝設上下門栓? 【回覆】

在紗門裝設上下門栓後,其實玻璃門兩邊還是可以開的,不是只有單一面的問題。目前將請生輔組召集宿舍委員來調查詢問同學們的意見,也請同學提高對安全的警覺性,同時討論能否有其他方式提高安全性。

四、同學提問:宿舍刷卡系統為何獨厚涵星一莊?其他各莊宿舍為何較慢裝設?刷卡系統更新效率遲緩,懇請校方重視2600多人的安全問題。【回覆】

1、涵星一莊等於是個示範點,主要測試宿舍刷卡系統的使用度或效用到底好不好,若全面實施後才發現問題很多,那時不容易做調整,所有問題解決之後其他女生宿舍會逐步處理。男生宿舍過去也嘗試實施過刷卡門禁系統,但按以往的情況來看,男生要的似乎是方便性高於安全性,因此這套系統會先從女生宿舍開始實施。

2、十二月一日起,涵星一莊全面實施全天候門禁刷卡。這次的系統設計修正過去因同學ID具有銀行或其他個人性資料而造成學校在管控上的問題,技術層面由學校電算中心解決,用的是特別裝置,只有學生證的資料,學校有先採購一百張預備卡。就執行面觀察若是可行,而且同學都有共識的話,全面實施應無問題。在下次校長有約前或一星期後,主動向同學說明在技術層面遇到和其他學校不同的問題、測試結果、進行程度、以及可不可行。

五、同學提問:請問三長們若是希望學生活動中心一樓空地開放使廠商進駐,該透過何種管道爭取?(據聞該處原先校方有意讓郵局進駐,那麼是否也可比照考量讓便利商店進駐?)【回覆】

目前湖畔學生活動中心一樓空間全部是社團在使用,以現況來說,並無多餘的合法空間開放給任何廠商進駐使用。

六、同學提問:請問教務長和校長,本校未來規劃是否會增設法律系所?本校為東部唯一綜合型大學,無論學術或培養在地人才而言,皆有此需求,不知校方是否有此考量? 【回覆】

本校在最早校務的學術規劃裡,即有計劃設立法律系所。只是近幾年來,教育部在大學系所增設方面管控非常嚴格,雖然學校不斷增加,但受教育部政策和執行限制,系所增設已幾乎到了停頓的地步。據現況,各大學新增的系所必須符合教育部開放的領域,而法律並不在此範圍內,將來是否會開放則要看教育部公告的結果。目前學校設有財經法律研究所,過去在聘任老師時,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也曾特別聘請有法律專業的老師任教開課,但真正要提供法律系或法律研究所的話,目前仍因教育部政策限制還未能實行。

七、同學提問:宿舍門禁系統是否可採新型科技,如指紋或是最新的臉型辨識?(台大已採用美國海關等級的臉型辨識系統)【回覆】

目前先採取感應式系統(如捷運卡之類)。由修正過去諸多問題的最新宿舍門禁刷卡系統先測試實施,再看使用度與效用決定之後的方法。

八、同學提問:宿舍監視器為多個監視畫面在監視螢幕上切換,監視系統有很大的缺失(要看到同一個畫面必須等待20秒,何有監視功能?)學校將如何處置? 【回覆】

宿舍監視器僅是資料搜尋及阻嚇作用,百分之百的全時間攝影結果並沒有辦法當作證據。過去的經驗顯示,在進出口有拍到疑似嫌疑犯的影像,但沒有直接證據可證明,因此無法完全防制竊盜問題。

九、同學提問:在各個教學區大樓裡,有些教室有懸吊式的單槍投影機,但有時投出來的螢幕大小無法符合老師上課的需求,因此會有老師或學生爬上去調整,而在調整的過程中有成功或不小心弄壞的情形發生。就個人了解,在文院、管院、共科、甚至理工學院,有些懸吊式單槍損壞很久了,導致上課前學生必須跟系辦借機器。每個系辦單槍的數量固定,若遇到四個年級上課都要使用,就無法同時支援。希望校方能在學期結束前調查教室有懸吊式單槍投影機的損壞狀況,就損壞的進行維修,設定不全的進行重新設定,在寒假前或寒假期間將所有設備修繕好,以便下學期有完善設備供上課師生使用,謝謝。【回覆】

懸吊式單槍投影機為各系所自行裝設,權屬維修屬於各系所的權責。上學期教務處曾發過全校的調查通知,請各系所檢查教室的設備是否有需要維修的部分(包含窗簾),再回報給教務處做統一的整理。本學期會再做一次調查,儘快在寒假前修好,同時若同學發現有哪一間教室的單槍投影機損壞,請儘早回報給系所助理知道。

十、同學提問:校慶活動那幾天,宿舍車棚、仰山與涵星中間的馬路整個都停電,請問是什麼問題?此外,理學院路燈常常不亮的問題。【回覆】

1、已請營繕組修復。

2、目前已請營繕組優先處理理學院北側到外環的路燈部分,近期內會完成。

十一、同學提問:熱音社問題。【回覆】

在上一場的校長有約中即對此問題做出結論,因為空間有限,適度管理才能有效利用,相對而言可將任意使用性降低。熱音社可以使用湖畔301練習室作為演練場所,而不要使用社辦練習,造成一樓及二樓其他社團的困擾。三樓可以借熱音社使用,但並非其獨佔空間。解決方式如:可以提早預約登記使用場地,有固定練習時間。移動樂器時可利用電梯,或申請採購推車等等,問題並不是無法解決。在這過程中,社團與社團彼此的協調顯得特別重要。

十二、同學提問:宿舍區的檔車水泥塊反光條尚未處理的問題。此外,靠擷雲莊外環便道的水泥凸起處,造成晚上騎機車或騎腳踏車同學安全上的問題,希望總務處能儘快處理,謝謝。【回覆】

1、宿舍區的檔車水泥塊反光條已經在處理中。

2、請告知詳細地點,今天會請總務處營繕組去處理。

篇2:国立东华大学「校长与同学有约」会议记录

《中国教师》:您认为当前韩国一些大学在招生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困境?

金:韩国的大学在招生过程中主要面临两个困境。第一个是生源急剧减少。虽然韩国没有计划生育政策, 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晚婚且只生育一个孩子或者不生孩子。因此从整体上来说, 全国的生源都在减少, 尤其对于一些偏远城市的大学来说, 生源更少。第二个困境便是财政问题。韩国的大学也很重视其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 因此大学倾向于招聘更多的来自英美国家的可以用英语教学的教授, 这是大学国际化的标志之一, 但另一方面也耗费了大学过多的经费, 对大学的招生状况也有一定影响。

《中国教师》:您如何看待大学招生的公平问题?

金:首先, 在韩国每个学生都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韩国也有类似于中国的高考制度, 每个学生都要参加这种考试并且最终以成绩来决定去向。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进入较好的大学, 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可以进入相对偏远城市的排名较为靠后的大学。韩国不存在“花钱买大学上”的状况, 通过捐款来“买”大学上是不合法的, 因此就招生过程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但从决定学生学业表现的各种因素来看, 确实是有不公平性存在。我今天所作的报告是《韩国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多元交错的因素影响——基于非传统的亚维度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来自相对富裕家庭的学生学业成绩相对较好, 而来自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业成绩则相对差一些, 这会影响不同阶层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入学率。但抛开这些因素, 必须承认, 招生政策本身是公平的。

其次, 韩国政府可以为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4年的助学贷款, 以保证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说当前在韩国, 经济能力并不是影响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因素。这也是招生公平的另一个体现。除非你来自富裕的家庭, 很多韩国大学生都需要从政府贷款以支付学费。当前就业难也是韩国的一个普遍现象, 因此政府规定大学生可以在找到工作之后再还贷。

《中国教师》:您认为大学应当如何实现国际化?

金:首先, 在韩国, 从美国一些世界一流大学中聘请教授进行英文授课已经成为大学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次, 大学可以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 不仅限于亚洲学生。再者, 鼓励本国教授参加更多国际学术会议, 仅仅在亚洲参加学术会议是不够的, 应该走出亚洲, 去美国和欧洲国家进行更多的学术交流。另外还应该鼓励教师多用英语写作, 并且能够发表在国际知名刊物上。提高大学教师的研究水平是国际化的重要一方面。韩国的大学, 包括亚洲的很多大学都需要向西方学习, 并且与西方竞争才能更好地实现国际化。最后, 在韩国一些大学中, 如首尔国立大学, 要求学生必须选修三门英语教学的课程, 如果无法通过考试将无法按时毕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 如上所述, 是需要同时做很多事情的。

《中国教师》:大学教育改革与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有哪些?

金:大学应该雇用更多的全职优秀教师, 来取代一些兼职教授, 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一些大学为了节约经费, 雇用了大量的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 无法保持课程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影响教学质量。同时, 应该提高大学中的师生比, 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细致的指导。另外, 教师晋升体系应该得到有效改善。大学教师只有在发表了大量成果之后才能获得晋升机会, 成果较少, 则薪水较低, 晋升机会也相应很少。这样的情况会严重影响一些教师的生活状况, 进而影响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中国教师》:大学应当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的权重?

篇3:任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蒋介石

蒋介石担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在当时的学界和政界算得上是一桩不大不小的“新闻”。而在后世的掌故学者来看,蒋氏当中央大学校长这段历史倒是有许多“轶事”颇值得追踪挖掘。不过除了校长任期内的逸事之外,蒋介石之所以任中大校长及其任期中的实际作为,内中蕴含了不少复杂的“隐情”,或许可以揭示出更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让我们首先将目光返转到国民革命的岁月之中。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势如破竹,兵锋直捣南京。国民党进入南京后,查封并改组了被所谓“东南学阀”占据的国立东南大学。同年6月,经过革命的东南大学和江苏省境内的其他八所专科以上学校合并,成立“第四中山大学”;在经历一段风波之后,1928年5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央大学伴随南京國民政府之始终(包括重庆时期),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也给予这所大学以最大的重视和扶持。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局对中国极为不利,到九月间已可明显感到上海和南京将旦夕不保。9月底,中央大学开始西迁重庆,用42天的时间在沙坪坝建筑完毕简易校舍。与其他学校相比,中央大学及时完整地将学校迁往重庆,图书和仪器设备基本得以保存,连农学院农场的良种牲畜也经过了一年的“游牧”迁徙至沙坪坝。中大西迁一步到位,且保持完整,可以说是抗战时期高校内迁的成功典范。

中央大学成功西迁,在战时延续了中国文化教育一丝血脉,校长罗家伦居功至伟。身为五四学生领袖,又在北伐期间担任过蒋介石秘书的罗家伦从1932年起开始担任中央大学校长,这是他第二次担任大学校长。比起先前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不愉快经历,罗家伦在中大大显身手,稳定并发展了学校的教育事业。但这位“铁帽子”校长虽成功将学校迁往大后方,但也不得不面对内外交困的窘迫情势,于1941年7月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之职。

继罗家伦而出的是顾孟余。顾氏长期是国民党内汪精卫派最为重要的成员,1938年底汪精卫及其亲信离渝赴港,顾孟余未随汪等前往河内从事“和平运动”,而是选择返回重庆,与汪脱离政治关系。顾孟余虽长期在国民党内反蒋,但汪精卫叛逃重庆政府后,他便成为蒋介石极力争取的对象。1940年11月8日,蒋介石的重要幕僚王世杰拜访顾孟余,向其转达了蒋氏希望他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秘书长之职的意思。但顾孟余“不愿就”,他对王世杰明言,他到重庆,“系对汪表示反对,但其精力实不能任繁剧”。在罗家伦多次递辞呈后,蒋介石又想到了顾孟余。

在经过一些反复后,顾孟余终于答应接长中央大学,1941年8月8日正式到校视事。比起前任罗家伦的乾纲独断,顾孟余在校长任期内常处于半隐居状态,但在学校师生中却有很好的口碑。在此时史学系教授郭廷以的印象中,顾孟余校长是“在党、政、学各界是老资格了,他连教育部也不敷衍,风度之佳不可及,他不多管事,不多讲话,讲起来几句话简单明了”。而且,顾孟余虽在国民党内处于边缘,但仍拥有很高的政治资历。在出长中央大学期间,顾孟余这种固有的政界痕迹并没有使师生们产生太多的不满和轻视;相反,顾在国民党内象征性的崇高地位(尽管在很大成分上是悬虚的)在旁人的心目中恰能和中央大学所应有的政治地位相匹配。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半时间之后,顾孟余便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一职。关于顾孟余缘何辞职时人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来说和顾在离开汪精卫后渐趋低沉的政治性格有关,同时与国民党高层的派系斗争也不无关联。

顾孟余辞职的消息在报端和坊间传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大学生们并不希望顾校长就这样离开他们,校园内出现了动荡。1942年11月12日,中大学生曾发动挽留运动,最后因为顾孟余打消辞意,运动未再继续。1943年2月初,顾孟余辞职的消息再次传出,学生于9日晚再次发动挽留运动。12日,学生自治会拟就上顾校长的呈文,由学生签名挽顾。从13日至16日,中大学生分赴教育部、行政院和歌乐山的顾宅请愿挽留。18日,报纸上有消息传出顾孟余辞职获准,由国民党总裁蒋介石兼任中大校长,挽顾运动才告一段落。

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身份继任中央大学校长,多少使国民党内人士和中大师生都感到意外。据当时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的陈立夫回忆,蒋介石是主动提出要兼任中央大学校长的,而且当时陈对此毫无心理准备,而且还颇不情愿:

在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二月,有一个晚上,蒋委员长把我找去了,那时经国弟也在陪他父亲吃饭。饭后,他向我提出了一个主意,他说:“所有军事学校都是我兼校长,现在所有的大学我来兼校长好不好?”我说:“军事学校和文学校不同,军事学校是重绝对服从的,所以比较容易管,而文学校则不是那么简单,委员长如果兼各校校长恐怕有困难,我看与其兼大学校长,还不如来兼教育部部长,委员长如果担任部长,我来做次长好了。”因为我不赞成增加他的麻烦,所以这样说,他后来就想了一想,说道:“那么我先试一个学校好不好?”我不好意思不同意他试,于是就答允了他,以中央大学给他试,他就做了中央大学的校长。

有校友回忆蒋介石兼任中大校长的消息传到沙坪坝后,“全校师生,欣喜若狂,因为这是出人意表的事”。当时全校师生是否都“欣喜若狂”,还有待进一步确证,但大家听闻这一消息后大都感到“出人意表”应属实情。

蒋介石兼任中大校长的消息传来后,挽留顾孟余已成泡影,但中大的校园并未因此完全平复,学生开始有了新的“要求”。一些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在“热烈欢迎”蒋介石的同时,即意识到“今后必采教育长制”。由于蒋介石在各军校担任校长,一般均设教育长主持学校的日常事务,所以料想他在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亦必采此制。随后新教育长的人选便成为校园内关注的焦点问题。这时有消息刚传出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调任中央大学教育长,这便引发了中大学生的抗议活动。知道又传来吴南轩为英士大学校长的消息后,学校秩序才完全恢复。

时任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与CC系接近,在中大师生中的名声不佳。从学生对于“传闻吴南轩即将出任教育长”而作出的激烈反应也能印证这一点。吴南轩曾于1931年出任清华大学校长,但还不到两个月,就因为过于“党化”而被清华师生联合逐出校门。如果他贸然来到中央大学,从学生此时激越的情绪来看,恐怕会重蹈覆辙。最后,教育部确定由湖南省教育厅厅长朱经农任中央大学教育长。

1943年3月4日上午,蒋介石偕新任教育长朱经农同赴沙坪坝中央大学视事,在校长室约集学校三长、各院院长和各系主任等50余人谈话。3月7日,蒋介石又赴中央大学对全体同学“训话”,“事前各教职员学生三千余人集合于大礼堂恭候校长之莅临”,训话内容还是“指示今后教育方针应注重培养新的精神与新的风气,以造就一般学生为建国的干部,克尽其实行三民主义建设国家之责任”等内容。训话时间约一个多小时,“全体肃立倾听”。

从蒋介石视教育学术为国家的“中心”工作,并对中央大学的教育直接应用于国家建设和学生毕业后能成为合格的党国干部充满了期望。这也是蒋介石以国家“最高领袖”出任“最高学府”校长后所谋求的中央大学与党国连接的最佳方式。但蒋介石的“训话”并没有带给师生们太多好感。尤其令教授们难以忍受的是,他们在聆听讲话时都站着,敬礼,蒋介石还请教授们一个个报自己的名,大家都以为是点名训话。且学生们对蒋介石的“训话”内容和方式更不感兴趣,后来干脆一走了之,纷纷“旷会”。1944年7月9日,蒋介石以校长的身份亲自主持中央大学二十九周年校庆暨毕业典礼。典礼完毕后,蒋介石拟亲自点毕业生名,“始发现毕业生到场者不足半数,不禁大怒,拂袖而去”。

如果说新校长给中央大学带来什么新变化,或许主要还是体现在学校内实施的“军事化管理”。中央大学自1943~1944年上学期起实行更为严格的军事训练,全体学生按年级编为四个大队,实施军事训练及军事管理。蒋介石担任校长期间,学校还驻扎有宪兵,直到1944年8月蒋离职后才撤离。蒋介石在中大施行学生军训和军事化管理,一方面是出于抗战时期调动学生战争精神的特殊需要,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将军队和军校的管理经验直接移植到中央大学的教育理念。但中央大学的军事训练不尽如人意,1944年7月19日,蒋介石手谕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国立中央大学军事训练总教官及教官等,对于该校学生军训毫无改进,自下学期起,各大学军事训练似均可停办。”

蒋介石长校期间,也经常到校“视察”。他第一次到校便去巡视校内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各处,并在食堂与各教职员工共同进餐。在视察完毕后,蒋介石感到“巡视全校各处,其宿舍之拥塞污秽不堪言状,设备之简陋与师生之无秩序,思之痛心”。此后每次到中大校园,蒋介石一般都会“视察”学生宿舍、食堂、浴室和公共厕所,特别关心这些场所的清洁卫生。

此外,蒋介石还十分注意中大学生的仪表衣着。1944年蒋介石侍从室专门就“中大学生服装不整”发布训令,令中大的军训教官纠正这一现象:“中大为中央最高学府,对全国各校应有示范作用,少数不肖学生若不能规劝改过,应不惜忍痛開除以维护学校之尊严。” 因仪容不整而开除大学生,足看出蒋介石对此问题的关切程度。对于学校清洁卫生和学生仪表衣着的特别关注,一方面与蒋介石本人的生活方式和“礼义廉耻”观有极大的关系,另一方面可能也有蒋介石将中大的“形象”和“尊严”视为国家和中央政府象征的考量。但蒋介石对于此类问题的关注似乎在另一方面也说明校长对于学校的实际事务并没有太多的控制。

作为校长,蒋介石对中大的管理一般来说只是象征性的,同时他对学校具体事务的掌握在很多时候是出于他偶尔视察后的直观感受,目光常聚焦在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上。在一般情况下,中大的校政全部委之于教育长朱经农。然而朱经农在中央大学并未显示出在领袖托付治校权力后所应有的强势;相反,在学校日常决策和管理过程中,朱经农并没能享有绝对的权威,而且还常常受制于人。由于朱经农在高等教育界的根基并不深,且他的教育背景和仕途履历也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一系没有丝毫渊源。因此在中央大学校内,“执行校长”朱经农在声望和权势上的不足使其无法顺利行使职权。当时在学校里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校长坐轿四人抬(即教务、总务、训导三长和教育长)”,教育长是“听由前面三人要怎样走,就怎样走,最没有主意”。

而此时,真正掌握了中央大学内行政权力的又是哪些人呢?从历史上看,中央大学内一直存在两个主要的教师群体:一是由中大前身南高、东大毕业或长期在本校执教的教师构成的“南高东大派”(校友派),另一个则是毕业或曾执教于清华学校(大学)的教师形成的“清华派”。罗家伦的辞职即与其并非本校出身,又重用清华出身的教授有关。蒋介石兼任校长后不久,在罗家伦和顾孟余时期长期担任教务长的童冠贤(原国民党内非主流派系的党务干部,后任中大教授,亦非“南高东大派”)被替换,由南京高师出身的胡焕庸接任,总务长也由南高系统的江良规出任。中大校内人事的巨大变动与蒋介石的个人好恶有很深的关联。一方面,蒋介石对原教务长童冠贤极为不满,认为童等人在中大“作梗”,“以书生学者必欲把持学校为怪”。另一方面,经蒋介石的同意,朱经农大力执行“校友派路线”,开始延揽中央大学(南京高师、东大)的毕业生返校任教,达到“校友治校”的目的。如胡焕庸奉蒋介石的手谕担任中央大学教务长。江良规也在此时由浙江大学返回母校中央大学,担任柏溪校区主任,后又兼任总务长。朱经农在校内无权,不仅在师生的眼中如是,而且也受到了中统方面的注意。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有这样一份情报:“中央大学教务长胡焕庸自任职以来以巩固个人地位,任用东大同学,藉故排挤非东大系之教授,前任教育长朱经农任其操持。”

篇4:国立东华大学「校长与同学有约」会议记录

图 2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的立面与 托马斯·杰斐逊设计的校园建筑 (2a: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 2b:Pavilion X on The Lawn at UVA)

引子

国立中山大学1)新校从创立之初, 即肩负着孙中山先生嘱托, “为党为国, 树一最高学府, 以救中国, 救民族”2)。新校于1932 年在广州东郊石牌地区破土动工, 秉着“供几百年的保存, 供几百年的使用”3)的要求, 在资金与时间极度紧张的条件下, 随后六年时间内先后三期完成了校园中心区一批高质量的建筑作品。在笔者看来, 文学院当属同期修建的建筑中最精彩的一座, 至今仍然意味隽永。

“文学院为各学院之冠, 建筑伟大”4), 故文学院位于校园建筑序列的最前端, 与法学院分立东西两座山头, 是进入校园最先映入眼帘的建筑。“文”乃国家精神的象征, 文盛则国强, 胡适、傅斯年、顾颉刚、陈寅恪等一批大家都曾先后受聘为中大文学院的导师, 可谓大师云集。文学院的设计,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期望中进行。

图 2 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的立面与 托马斯·杰斐逊设计的校园建筑 (2a: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 2b:Pavilion X on The Lawn at UVA)

图 4a 1934 年文学院正立面修正蓝图 ( 局部 )

图 4b 2011 年文学院正立面测绘图

文学院的建筑师郑校之先生1889 年生于广东香山, 1904 年被送往朝鲜留学, 在国家专门学校土木工程科修习, 1908 年毕业后于香港巴马丹拿 (Palmer&Turner) 事务所见习。他曾参加“现身说法社”等革命宣传团体, 后加入同盟会, 组织“民乐社”5), 1912 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入狱6)。从1917 年开始, 他在国民党内任职, 担任过行营庶务科长7)、大本营技师8)、广州市工程测量师公会会长、广州市市政厅工务局代理副局长、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营缮科上校科长9);1926 至1928 年任南京总理陵墓监工委员会监工委员;1932 年他担任国立中山大学工程办事处技师, 与杨锡宗、林克明、余清江等人共同参与了石牌新校园的建筑设计10)。

文学院无疑是对建筑师的巨大考验:这座殿堂里将传授的知识涵盖了宽泛的人文学科, 集多重象征于一身;时值“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不久, 建筑作为民族精神的载体, 被校方要求冠以传统大屋顶;同时, 建筑需要体现新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

郑校之在《建筑与样式》11)一文中这样写道:

“各时代有各时代的不同样式, 在同一时代内更分为种种流派……彼此各相殊异, 千差万别, 但就某种定型上看, 其间仍多少具有相似共通点……考建筑上各种样式之产生, 实决于下面的两大主因:即天为的主因和人为的主因…… (天为的主因中) 地理的条件对建筑样式的影响最为明显。……凡此种种, 足以显示气候对于建筑构造的支配力, 特别是对建筑的样式。”

郑校之如何看待这些“天为之因”与“人为之因”并最终创作出一座优秀的建筑?笔者以下将通过设计中的三个话题逐一展开讨论。

1 门廊的转变:多重象征的融合

“文学”一词源自古希腊对人类自由精神的研究, 其后扩展到探寻万物真理的各个领域。中国近代以来, 随着西方高等教育制度的引入, 文学院开始在中国大学中出现。国人认识到东西方文明“彼此唇齿相依, 其中疆界可分而不可裂”12) , 故中山大学的文学院开设有中外文史哲等多门学科13) , 力求人文科学研究的融汇贯通。

文学院建筑最醒目的特征, 是正面两层高的西洋式门廊与中式歇山顶形成的强烈对比, 彰显出学院学贯中西的特点 (图1) 。建筑整体坐北朝南, 采用工字形平面, 中部体量高三层并加盖歇山屋顶, 东西两端各二层并向南北伸出。主入口并未采用中国传统样式来谋求与屋顶的统一, 而形似古希腊柱廊, 与屋顶风格迥异风格。

现存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的这批文学院档案14) 包括建造合约、建筑工料章程、来往信函和设计图纸等。图纸包括一套修正蓝图和一张后期增补的大样图, 记录了方案和大样的修改过程。其中唯一一张正立面的蓝图15) (图4) 绘制于1934年10月, 此时已是方案修正稿阶段, 图纸与建成后效果基本一致, 唯有门廊的样式发生了变化。从这套图的平面图16) (图8) 也能看到, 廊柱与建筑主体部分的轴线无对位关系, 本身也无尺寸标注, 说明门廊被视为独立部分, 将最后单独深化。这种组合让人联想起托马斯·杰斐逊的校园建筑设计, 他在立面上组合古典建筑元素, 表达大学对自由民主的向往 (图2) 。这种通过叠加古典元素表达象征意义的新古典主义方式17) , 常被近代中国建筑师所借鉴。文学院的门廊也被作为传递重要信息的符号来设计。

门廊的造型十分特别, 有“中西合璧”之感 (图3) 。廊柱明显受古希腊多立克柱式的影响18) ;柱身的梭形收分和八瓣柱础留有中国古建筑的色彩;大厅内立柱柱身有纸草茎纹的沟槽, 带埃及文化意味;檐口的卷草纹饰和室内楼梯扶手的线条以及柱头、檐部饰带、金子底山墙等处的装饰流露出新艺术运动的特征;而二层的阳台、首层的墙裙以及墙面的自由开窗, 则体现出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

在森佩尔探讨“原型”之时, “柱式”已然失去了神性的光辉。新艺术运动时期, 立柱的装饰表现力更加突出, 不再拘泥于传统, 涌现出丰富多样的基于新工艺并体现建造逻辑的设计。郑校之在香港见习工作时, 或也受到了正流行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他对装饰手法的运用与路易斯·沙利文的装饰与构造理念有相似之处。沙利文认为“通过体量和比例可以传递高贵和庄严感……装饰是精神的奢侈品……装饰与结构之间存在一种共鸣, 显然两者都从这种共鸣中获益, 他们相互加强了对方的价值。”19) 文学院需要表达文化上的象征意义, 郑校之将精美的装饰图案与结构有机结合, 实现文化寓意的同时也提升了构造美感。这些“檐口花梁及扢鸡图案造法困难且与别学院图案不同”, “原用灰泥画花批荡……改用意大利批荡”20) , 技术难度高、造价昂贵, 在当时的建校条件下能够实现, 实属不易。这套由全新设计图案组成、通过当地营造厂先进工艺制造的装饰体系, 是郑校之探索文化象征性的主要手段。

回到之前的问题, 只有门廊后来做了调整, 究竟是为何又进行了怎样一番调整?从图纸方案到建造完工, 门廊由中式的“门”转变成为西式的“柱廊” (图4) , 最关键的原因是立柱比例:蓝图上立柱柱径小且柱距较宽, 心间与次间比例关系约为1.6 的黄金比, 开间类似中式建筑“门”或“牌坊”。而实际建成后, 次间收窄, 心间扩大, 去掉柱础, 加粗柱身, 将列柱调整为类似多立克柱式建筑的一个局部 (心间中央再加一根立柱就能构成等柱距的“柱廊”) , 并且门廊主体鹅蛋黄色, 整体的古希腊特征鲜明起来。为何如此调整?固然从实用功能上讲, 去掉圆盘状的柱础、扩大心间更利于通行, 然而这不足以成为风格改变的根源。门廊的象征意义远比实用性重要, 郑校之最终选择呈现带有强烈古希腊殿堂感受的入口, 只遗憾他自身并未解释为何作出此番修改。

文学院的装饰图案没有照搬传统, 全都进行新的设计。柱颈和柱头以及檐口的图案尤为精美, 流畅细腻的线条通过意大利批荡的套色拼花得以实现。图案大多抽象而难以判断其准确涵义, 然而在柱颈有一圈图案, 清晰可辨是“飞机与大炮”21)!文化为何与战争发生关联?如果门廊是解读文学院象征性的关键, 则这圈绘于柱顶的图案, 就是解读门廊用意的“题眼”。门廊究竟象征了什么?此处图案不免令人回溯建造当年的特殊时代。

1932 年石牌校园动工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不久, 全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因而校园内主要建筑皆被要求采用中国固有建筑形式22)。1934年由于日本扶持伪满洲国参加远东奥运会, 民国政府宣布退出以作抗议23)。而同年德国邀请中国参加1936 年柏林奥运会24), 国内民众遂为之振奋并大力宣传25)。随着顾拜旦将奥林匹克精神重新诠释, 注入对民主社会和世界和平的追求以及现代教育意义, 这鼓舞了处于内忧外患中的中国。同年国际奥委会决定恢复古制, 凡举办奥运会, 必须从赫拉神庙前的祭坛取火传递。当我们将赫拉神庙与文学院门廊对照时, 其柱式比例居然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图5) 。郑校之深化门廊方案发生在1934 年10 月, 也许受到上述诸事件的触动, 而激发了设计灵感。

柱廊有一处重要特征被保留下来, 就是四根立柱顶部放大的圆盘, 其突出的造型意义何在?形式本身也许就是答案。原蓝图中柱头与柱础“顶天立地”的对称圆盘造型, 实际建造时虽取消柱础, 但柱顶的圆盘保留并更突出。追溯中国礼乐制度, “辟雍”26)是国家最高学府, “辟者, 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 于雍水侧, 象教化流行也。”27)希腊文明也是通过圆来表达真理的统一, 故而圆盘同时表达了东西方关于文化的理解, 在设计中被保留并得到极夸张的表现。

图 5 两处赫拉神庙柱式与文学院门廊对照 (a:Temple of Hera, Olympia; b:Temple of Hera, Selinunte; c:文学院)

图 6a 屋顶的孔雀脊兽

图 6b 三楼挑梁与檐部饰带

文学院的象征涵义, 也通过建筑的其它部位的装饰符号得以补充。屋脊脊兽青色琉璃凤凰与鸾鸟, 源自南方的文化图腾——朱雀。入口门框上浮雕着仙鹤, 廊柱与厅柱上是忍冬纹和卷云纹拼花, 窗上是“文”形图案, 二层圈梁上绘有莨苕叶纹饰, 三层檐部绘有莲花与鱼形图案, 是多种文明的吉祥之物, 寓意高洁 ( 图6) 。

值得思索的是, 文学院毫无高高在上的官式建筑的肃穆感, 这是郑校之的设计与其他古典复兴式校园建筑在气质上最大的不同。该建筑并未采用古典三段式, 没有中式殿堂象征等级的要素, 而代之以平缓的二级入口台阶、线脚简洁的墙裙、自由的墙面开窗和连续的水平阳台, 准确传递了文学院建筑作为思想殿堂的精神要义。求知不分尊卑贵贱, 春秋时代如此, 雅典时代亦如此, 文学院的大门向所有求知者敞开。这座绿瓦屋顶的殿堂仿佛等待着孔子与弟子再次习礼于树下, 迎接着一个平等教育时代的来临。

2 平天台遭遇大屋顶:现代与传统的辩论

文学院另一处精彩, 是由大屋顶引发的现代主义与传统形式之间的论辩。文学院最初的构思已不得而知, 1934年8月9日新校舍建筑委员会第八次决议写到:“照郑则师图则, 将平天台之中部改为绿瓦式”28) , 可见原本文学院的屋顶是平天台。两个月之后, 蓝图修正方案产生, 郑校之运用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只在中部三层楼顶加盖歇山大屋顶, 二层两端以及门廊顶面依然保持了平天台。为了屋顶外观统一, 在环绕立面二层女儿墙的高度做了一圈坡屋檐, 仰视时, 二楼顶盖俨然也是完整的“坡屋顶”。

文学院不仅兼备了天台与大屋顶, 而且其大屋顶相较其他系馆也更为低矮。可以确定这是郑校之的本意, 他曾担任过中山陵的监工员29) , 一定了解中山陵祭堂通过拔高屋顶弥补视差的方法, 而文学院的侧立面图显示屋顶已非常平缓, 再利用视差, 更减少了屋顶的威严感受。

真正的难题发生在屋檐转角。现代建筑师驾驭大屋顶并非易事, 不得不承认, 文学院大屋顶的转角起翘效果不甚理想:从侧面观察时, 垂脊与戗脊衔接自然, 飞檐微翘, 轮廓舒展, 然而从正面走近并仰望角部时, 则感到飞檐外伸略长且单薄, 造型不够自然。这个缺陷如实反映了中国传统屋顶与现代建造手段之间的不协调, 用现代结构逻辑表现传统建筑造型, 折中之后必然导致纯粹性的折损。混凝土浇筑取代木构造搭建, 坡屋顶便失去了构造的合理性, 单纯通过立面的设计, 预估屋角透视形变的风险难度陡然上升了。郑校之不愿“浇筑”出仿木“搭接”的构造, 他将檐部斗栱、角梁、飞椽等统统简化, 抽象成从墙身圈梁处挑出的挑梁支撑屋檐。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如果飞檐翘角过高, 飞檐底部与挑梁间空间无结构填补, 则造型与构造间的矛盾将暴露无遗。为了坚持技术理性, 就只能减小起翘高度, 代价就是屋角抬升不够, 传统形式美感的表达不够充分。

剖面图生动记录了斗栱转变成挑梁的构思过程, 我们可以看到“进化”的不同阶段:起初三层歇山顶的支撑还是斗栱样式, 二层坡屋檐的支撑已简化为扇形斜撑 (图7) , 这是最直觉的简化方法。放大至剖面大样图时 (图7) , 下部构造依然仿照斗栱“出跳了两斗”, 而上部即改用三角桁架支撑, 转成符合材料受力的构造。在斜撑外侧还伸出一截装饰, 像在模仿斗栱上的斜昂, 可见“斗栱”这个棘手的元素令建筑师多么挣扎。而最终通过结构的优化, 彻底摆脱了对斗栱形状的留恋 (图7) 。在近代建筑转型时期, 跨不过模仿斗栱这道关, 就只能停留在古典复兴式建筑的行列了。而郑校之能够通过新技术完成与传统屋顶相协调的构造美感, 无疑是一个进步。

图 6c 莲花和鱼的额枋

图 6d 砖墙图案

图 6e 二层坡屋檐与檐下装饰

3 骑楼变阳台:地域性与现代性的拥抱

1946 年入校的一位学生回忆说:“黄昏的院落 (文学院前的广场) 总是悠闲的, 整座大楼空荡荡地, 待到月上东山, 人影在地, 常有人在二楼游廊上拉小提琴, 丛林一片墨绿, 有了琴声更显出周遭的宁静, 给这月明星稀的秋夜平添了几分幽情和诗意。”30)

这里所说的“游廊”, 是沿着二层外墙面, 将建筑立面几乎环绕了一周的水平向阳台, 既图上标注的“骑楼” (图8) 。除了屋顶天台之外, 这圈长长的水平向阳台, 也提供了舒适的户外空间。这两部分是建筑师将现代建筑的特征结合了“天为之因”, 而选择的符合本地气候条件和使用习惯的做法。

广州潮湿且日照强烈, 百姓家都有晒台, 晴天拿出阴湿的物品进行晾晒, 晚上则可以乘凉打牌, 至今文学院的平天台也是三楼教工休息活动的场所。而更值得注意的是, 文学院的阳台部分, 在图纸上被标注为“骑楼”, 这是极具地域色彩的词汇。在岭南城市街道两侧连续的骑楼, 能为行人和路边店铺遮阳挡雨。此处的阳台取名“骑楼”, 透露出作者设置阳台, 有借用“骑楼”功能的意味。广州纬度低, 一年四季太阳高度角在南北方向移动, 且夏季漫长, 这个可以称得上是“奢侈”的环绕外围四周的宽阳台, 能够避免一楼的房间免受阳光直射和风雨吹打之苦。而二楼的坡屋檐, 也无需出挑过深, 只要能为二层遮阳即可, 使得造型与功能相互协调。正因为有此构造, 墙面才能够开大窗, 确保了教室光线的充足。

同时阳台还提供了充足的户外活动空间。二楼大多数房间是课室和教师用房, 阳台共分八段, 将原本封闭的“一”字形内廊打通, 巧妙地将内部流线引向户外。工字型四角布置的大课室, 既可以从内廊通过外墙阴转角处的阳台到达, 也可以走到内廊尽端, 从东西两侧阳台到达, 课间学生可以到不同的阳台交谈休息, 并且户外遍植草木, 在行进的过程似有“游廊”的体验。

校舍委员会曾决议“将左右两边骑楼减去, 只保留前后两面骑楼”, 而实际建成后四面的阳台被全部保留, 南北两侧阳台各长达46m, 东西侧立面的阳台每段也有27m。阳台用料与入口门廊一样, 采用了造价较昂贵的意大利批荡, 材质历久弥新, 如今依然用阳光般的温暖色调环绕着建筑。如今的效果, 与郑校之的坚持有关。从蓝图修正稿到第二年竣工, 工期不足一年, 时间与资金都极为紧张。郑校之在未经过申请的情况下, 便命承建的大来公司将阳台外侧“栏河” (广东里对栏杆的称谓) 由上海批荡31) (水刷石) 改为鹅蛋黄的意大利批荡32), 意味着施工造价从每平方尺银小洋五毛仙提高到了九毛, 共增加造价银两千四百元。郑校之先施工后通报, 才保证了用料得以批准并款项到位33)。这圈来之不易的阳台, 靠底部的薄挑梁完成支撑, 传递出结构的张力和节奏。没有做任何竖向划分和立柱支撑, 仅有两道腰线做水平划分。这种舒展流畅的水平线条在台基、墙裙、披檐及檐口饰带等处被不断重复, 散发着明快的气息。

尾声

郑校之认为, 建筑的样式常跟随地理、气候和材料等“天为主因”以及“人为主因”的变化而改变。“人为主因”可分为内、外两种:“内部的分为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宗教、哲学、科学等项;外部的分为和外国通商, 交通, 战争等项……在人为的主因中, 则诸项都时有变化”。文学院多层次的内涵, 即来自上诉诸多因素的影响。难能可贵的是, 文学院建筑从设计到施工在当时多重诉求和限制之下仍然保持了很高的水平。整座建筑均用国货制造34) , 建筑结构工采用11种不同配筋截面的立柱和23种钢砼梁35) , 根据需要设计, 绝不浪费。每根方柱均做倒角、天花与梁面线脚精致、檐部挑梁纤细美观, 体现了设计与施工的高超技艺。

对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现代建筑师而言, 为中国建筑找寻现代出路是艰难的。我们没有经历过彻底的工业革命, 没有诞生水晶宫或者埃菲尔铁塔的土壤, 从情感上讲, 多数中国建筑师不愿意放弃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而郑校之认为“时代迁移, 建筑即随之更新”, 影响建筑的“内外因素”进行着“永续不断的变动”36) , 于是在他的探索中, 找到一种结合现代性与地域性的设计方法。虽然历史无法回答, 如果文学院不需要加建大屋顶, 终究会是什么模样。然而正是由于设定了民族样式这个难题, 才让设计充满了精彩的碰撞和对话, 才给郑校之提供了一个表达设计立场的舞台, 才让文学院记录下一个转型的时代, 这位为民族建筑探寻出路的现代建筑师的智慧。

图片来源

图1:华声论坛http://bbs.voc.com.cn/topic-1365904-1-1.html;

图2a:卓柳盈拍摄;图2b:Charlottesville then and now;

图3、5c、6:作者拍摄;

图4a: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文学院档案;图4b: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设计研究所;

图5a:http://static.panoramio.com/photos/large/58859287.jpg.

图5b:http://www.flickr.com/photos/cormaplus/7295320612/sizes/k/in/photostream//.

上一篇:思想宣传文化工作情况汇报下一篇:标准议论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