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失业分析

2024-06-21

大学生失业分析(共8篇)

篇1:大学生失业分析

邯郸市丛台区城镇居民无业证明

兹我社区居民

,(男,女)

****年**月**日出生,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于

毕业于,现居住于本社区

今无工作,无固定收入。(有,无)有无违反计划生育政策。

以上情况属实,特此证明

社区居委会公章: 经办人:

经办时间:

****年**月**日

街道社会就业保障服务中心公章: 经办人:

经办时间:

****年**月**日

。至

篇2:大学生失业分析

“这是失业的一代。”又到了大学毕业季,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却这样总结绝大多数大学生心中最大的担忧:毕业即失业。实际上,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失业问题已成为笼罩在世界多国的最大阴影。根据联合国的数据,目前世界失业青年人数约2.9亿,占全球青年总数的25%,几乎和美国人口相当。许多国家正在展开一场大学生或青年“就业保卫战”。美国把就业数据作为经济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中国正在全力应对“最难大学生就业年”。作为欧洲“发动机”的法德两国,28日联手推出名为“欧洲新政”的青年就业计划,用于青年就业的担保拨款达600亿欧元。德国财政部长朔伊布勒警告称,如果输掉这场“青年就业保卫战”,不仅将导致欧盟分崩离析,而且可能爆发一场“革命”。

“我们不能让一代人空等”

麦格德莱娜是一名即将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可是她却无法想象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因为她直到现在仍没有找到工作。这名毕业于美国顶尖的常青藤大学之一的毕业生说:“整个月我都在找工作,平均每天至少向一家公司申请工作。有一天我向7家公司投出了简历,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得到任何回音。”在接受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她沮丧地说,“我和朋友们已经不再相信我们有未来,甚至不相信我们能够过正常的生活。” 麦格德莱娜的困境也正是全球多国青年人面临的共同难题。4年前他们刚上大学时正好赶上那场经济危机,不过,他们没想到的是,等他们上完4年大学后不仅仍未走出这场危机,而且他们的就业环境越来越糟糕。路透社援引美国一份民调结果显示,近期毕业的美国大学生就业不足率高达40%以上。在欧洲的希腊、西班牙等国,“不在校、没工作、没有接受职业培训”的“三无青年”占同龄人6成以上。即使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韩国,麦肯锡最新发布的报告称,韩国大学生的就业率为60%,远低于职业高中80%的就业率。而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整个发展中国家失业青年为2.62亿。

欧洲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德国《图片报》30日以“令人忧虑的欧洲地图”为题刊载了最新的“欧盟青年失业地图”。这份根据欧盟统计局的最新数据绘成的图表显示,欧盟27国青年平均失业率为23.5%。南欧国家问题最严重,希腊达到了59.1%,为“欧盟之冠”,西班牙55.9%。甚至连一向以失业率低闻名的北欧也出现“青年失业潮”,瑞典为25.1%,芬兰19.8%。

“我们不能让一代人空等着。”28日,在巴黎举行的欧盟劳工部长会议上,法德两国提出了一项名为“欧洲新政”的青年就业计划,其要旨是动用一切可能手段鼓励企业招聘年轻人,完善青年就业培训制度。法德“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通过向欧洲投资银行提供担保,使欧盟向承诺雇用年轻人的企业拨款达原定的10倍,约600亿欧元。在会上,意大利劳工部长吉奥瓦尼说:“我们必须拯救这一代被失业吓坏的年轻人。我们有接受最好教育的一代人,到头来却把他们晾在一边不用。我们正在耽误他们,这不可接受。”

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路透社称,尽管现在欧洲的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长期的失业问题本身就是一场危机,但就业状况并不会随着经济的改善自行化解。比如,就业市场一直是美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与之相比,欧洲各国对就业问题的态度要消极得多。

新“迷惘的一代”

“你以后要干什么?”英国《金融时报》称,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大学毕业生就会更加觉得自己一钱不值,甚至身份认同也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破碎的骄傲、凋零的自尊,还有窘迫的钱包,都让他们窝在家中那间旧卧室里。想到还要向贷款公司还助学贷款,更让他们借酒浇愁。

这就是新“迷惘一代”的典型形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广泛失业而对社会感到困惑的一代青年人,曾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中的题记而被广泛称为“迷惘一代”。而最终,那一代人不得不又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目前陷入失业迷惘的新一代人,国际劳工组织青年就业计划协调人罗萨斯称:“孩子们现在面临的处境比我们20年前还要差。我们是在倒退。”

德国《明镜》周刊称,绝望的年轻一代在欧洲触发更多的社会抗争。从斯德哥尔摩到巴黎,欧洲城市目前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燃烧。加拿大新闻网称,年轻人群当中的高失业率构成了“社会、经济和政治威胁”,有破坏社会团结的风险。如果不采取更多的措施帮助年轻人找到就业机会,那么一整代年轻人就有抵抗不住民粹主义和极端主义的诱惑。

山东人事考试信息网中国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小济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欧洲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有老问题,也有新问题。”除了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导致欧洲青年竞争力下降外,欧洲国家过高的福利制度,也令年轻人就业积极性不高。张小济说,失业率过高,税收增长无法满足福利支出,政府被迫实行紧缩政策,导致青年不满。人们仇视外来劳工,而备受歧视的外籍劳工也很不满,社会越发动荡。

德国模式受青睐

“在这场青年失业的危机中,各国都被敦促效仿德国模式。”英国《新政治家》杂志称,德国在欧洲保持最低的青年失业率,仅为7.6%,这也吸引成千上万来自受危机重创的国家年轻人到德国求职。

“这就是所谓的„德国模式‟的作用。”德国联邦劳工局青年就业专家凯尔克林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就业问题在德国是一个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由政府、高校和社会三方组成。德国采取双重职业教育体制。目前有大约51.5%的德国高中生选择了职业教育,而不是直接选择上大学。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每周在技校学习几天,同时与雇主签订协议,在工厂里当学徒,并得到一份有政府补贴的工资或者津贴。与此同时,德国各职业技术大学,还频频推出各种适应市场的高等专业,如牛奶硕士专业、反腐败MBA等。

在欧美,从政府层面推动青年就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途径:一方面鼓励青年,特别是大学毕业生自行创业。英国在45%以上大学里专门开设创业培训课程,为未来的毕业生提供创业指导,并为创业项目提供少量启动资金和工作空间。另一方面,就是提供更多培训,增强青年的职场竞争力。美国从2009年起启动“青年暑假实习机会”和“塑造计划”,英国政府今年也推行“国家实习机会”,为低收入家庭青年或失业青年提供6周或3个月的带薪实习期。应届毕业生求职:专业加务实一个都 青年公务员面临成长的烦恼:压力巨

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亚洲,存在大学生就业状况不如普通劳动者的结构性问题。韩国副总理兼企划财政部长官玄旿锡5月22日称,当前韩国青年失业问题的症结是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有近30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却有超过30万个空缺岗位需要依靠外国劳动力。在韩国,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就业去向是大企业、国有企业和公务员,仅有10%的大学生愿意主动选择去中小企业工作。为了解决青年失业问题,韩国国会4月30 日通过《青年雇佣促进特别法修正案》。该修正案内容是从2014年开始的3年内,政府机关和公共企业每年招聘人数增加3%,专门用于录取29岁以下的青年。同时出台了青年实习制度,不满30岁的求职者可以获得进入国企或一般企业实习6—10个月的机会,政府将负责其全部或部分工资。

“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现有的教育制度。”张小济说,中国教育层次没有拉开,一直奉行精英教育,千军万马都去过独木桥,科举制度的后遗症——“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毕业生都想当公务员,或者进大企业挣大钱。此外,职业技术教育水平一直没跟上,职业专科学校和技校毕业生素质偏低,需要好好向欧洲国家学习。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冯昭奎说,中国现在对技术技能的培养不够重视,“劳动最光荣”仅仅停留在口号上。与之相比,日本和韩国非常重视制造技术和水平,分别举办过两届技能奥林匹克。日韩对夺得金牌、载誉归来的优秀技工当作英雄那样看待,就像我们现在追捧奥运金牌获得者一样。然而,中国现在有多少人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技能奥林匹克”?有多少人知道在普通劳动者中涌现的技术明星呢?

篇3: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分析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2年高校扩招的大学毕业生为145万,6月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时相比下降了5%。2003年毕业生为212万,时值“非典”时期,企业减少用人数量,大学生就业严重受创,后经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下,最后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0%,高职院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大学毕业生280万,本科院校初次就业率为61.3%,高职院校就业率不到40%。2005年大学毕业生为338万,本科院校就业率为70%,大专生为40%。到200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495万人,创下历史新高。2008年社科院发布《社会蓝皮书》指出,仍有100万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正面临着严峻的社会形势,就业现状不容乐观,所以国家和社会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二)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现状

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就是大学生“失业登记制度”。2006年,中央14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切实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06年9月1日起,仍未就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可到户籍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办理失业登记,对进行失业登记的毕业生,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将发放就业服务卡,对登记失业毕业生中家庭困难、求职困难的将纳入重点帮扶对象。此项措施对之前出台的对毕业半年以上未能就业的大学生实行失业登记制度,对按社会保障制度给予基本生活补助和就业培训作了进一步的补充。虽然失业保险制度有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失业登记制度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并没有专门为大学生失业设立保障基金,大学生失业所得到的生活补助并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且对大学生所进行的再就业培训并不能因人而异,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这不仅达不到实际的培训效果,而且也会造成各项资源的浪费,所以建立完善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是保障大学生基本生活和再就业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没有享受失业保险基金的资格

劳动保障局认为,大学生没有享受失业保险基金的资格,是因为享受失业保险基金必须是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缴纳失业保险四年以上才可以,但是大学生之前一直在校学习,没有参与工作,没有缴纳失业保险,所以有关部门不能用全体参保人的社会统筹基金来为大学生的失业买单。

(二)大学生自愿失业现象严重

尽管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是仍有许多大学生在择业观上存在各种误区:宁愿出国,不愿在国内做职员;宁愿到外企做职员,也不进小企业;畏惧创业等等。大学生择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不同程度地依赖父母、学校,择业时对地域、待遇、行业看的过重,在农、林、渔等行业从业率很低,西部地区、偏远地区虽然求闲若渴却几乎招不到人才。还有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而考研,以求通过进修增加自身筹码获得高工资待遇的机会。于是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大批的自愿性失业者。

(三)大学生诚信度低

目前,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失业保险基本思路是:大学生失业保险基金由学生个人、学校和国家三方共同负担。学生个人缴纳的部分由专业银行拿出一部分启动资金,参照助学贷款的方式进行,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帮助一部分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让商业银行对贫困大学生发放的政策性贷款。但是,从目前大学生助学贷款的实际现状来看,出现了学生编造理由申请贷款、还贷不及时甚至不还款的现象。由此可见,大学生的诚信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在我国助学贷款的运行机制还不很成熟的情况下,参照助学贷款的形式进行失业保险,不仅不利于资金的回笼和运转,也不利于及时对失业大学生实施保障。

三、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构建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再就业,创造财富

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和促进其再就业。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并不是单纯保障大学生的基本生活即可,而是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其恢复信心,提高技能再就业,这样才不会造成失业的恶性循环,避免存在道德风险,促进大学生再就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这才是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初衷。

(二)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失业是一种社会问题,失业率增加对社会所构成的威胁不是线性的,而是呈指数形式爆炸式发展的。当一个群体的失业率超过一个值时,社会的失稳将是不可避免的。西方成熟的失业问题处理经验也表明,完善的失业保险制度是减轻失业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重要保障。失业保险金的发放对于失业者起到一定的救助保障作用,并进而减少社会的矛盾与冲突。所以,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失业保险是构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国家法律强制实施的一项保险。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构建,有助于扩展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深入层次,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多层次的发展和完善,大学生划归为失业保险的保障对象是国际法规明确规定的,所以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也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国际法规接轨,促进制度体系的国际化。

四、构建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强完善失业保险的立法工作

要通过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明确地把大学生划归到拥有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基金的权利对象中来,与社会上的劳动者不同,不能采取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失业保险的方式,而要采用大学生本人、学校、国家三方面共同缴费的失业保险方式,以本人为主,学校和国家为辅,也可以接受来自社会各方的公益性捐助来筹集失业保险基金。在立法中应详细规定大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三方缴纳失业保险的比例,对大学生享受失业保险的资格、待遇、基金管理监督、处罚等,防止冒领行为发生。另外还要规定用人单位的连带责任,督促用人单位在用人之前了解大学生的失业保险状况,是否工作之后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等等。

(二)建立网络化的大学生失业数据库,加强监管

建立网络化的大学生失业数据库,对大学生的失业状况进行及时的记录,并且对其在校期间的缴费失业保险等状况进行全面的登记,在大学生进行失业登记时,可以及时通过全国联网查出大学生本人在校缴纳失业保险金状况及其相关信息,这样就可以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高效率的核实,从而进行资格认证确认其是否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另外也要对失业保险基金进行统筹管理,加强监管,防止冒领和失业保险基金的挪用等状况发生,在大学生工作之后也要进行及时的跟踪记录,有助于保证失业保险基金的高效利用,约束大学生的还款行为。

(三)促进大学生的再就业,鼓励其创业

建立大学生失业保险制度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再就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才是社会和人才进步的一个关键,在保障失业大学生基本生活之外,更重要的是促进大学生再就业。一方面,我们可以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时追加促进其再就业的条件和义务,督促其努力再就业。另一方面,因人因时而异进行再就业培训,为其拓宽就业的渠道,为大学生再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鼓励大学生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可以缓解政府和社会的各种压力,政府要在大学生创业中起关键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信息并且降低创业的门槛,邀请有经验的成功企业家和大学生合作,帮助其创业。

总之,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高校在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生个人也应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只有三者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

参考文献

[1]郑纯, 凌辉剑.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保障制度关系的探讨[J].就业指导, 2007, (5) .

[2]吴同, 孙哲.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现象及其就业保障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2) .

篇4:大学后毕业生失业心理分析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失业心理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在毕业的时候都找到了工作,成为学校就业率里的一分子,成为社会大军中的一员,家长和学校都欣慰看到他们成功的走入了社会,但是在三个月之内,就有不到五分之一的这样的大学后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失去了工作,他们游荡在社会上,成为隐形的失业族。其中的很多人不断的找到新的工作又很快的失业。有的人甚至一年内换过13份工作。由于这些学生已经毕业,学校对于他们的就业辅导和心理辅导都已经停止,所以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就成了一个必然但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对失业心理的研究其实具有深刻的社会学意义,在西方,失业是存在已久的社会现象,许多学者早在本世纪初就开始从心理角度对失业以及再就业问题进行审视和研究,这些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实施再就业心理培训,帮助失业人员有效的地实现再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对于失业心理的研究还处于刚刚开始的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研究也只是针对在校的大学生而言,而对于刚刚毕业又处于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研究则较少。

本文通过详细的调查回访,对毕业生和对他们曾经签约的企业方的深入个访,发现这些大学后毕业生失业者普遍存在下列共性心理问题。

1.EPQ心理测验分数中,焦虑和抑郁分数较高,EPQ艾森克人格问卷中,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属于人格测验,评估内外向,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征

英国Eysenck HJ根据其人格三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分别为:

1.1 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

受访的毕业生普遍分数较高,艾森可问卷中高分可能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人不友好等特征;也可能具有与众极其不同的人格特征。在对受访者进行深入对话访谈时,一部分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失业并不是单位觉得自己不合适,而是自己觉得在该单位工作是对自己才华的浪费对精神的折磨,所以他们宁愿主动失业也不愿意调整自己的工作思维。

1.2 内-外向(E)维度:测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

高分反映个性外向,具有好交际、热情、冲动等特征,低分则反映个性内向,具有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在这点上,失业的毕业生中的受访者和其他人并没有显著的差别,也就是说内外向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失业的心理指标。

1.3 神经质(N)维度:测查情绪稳定性

高分反映易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等特征。在这个维度上,失业的毕业生中的焦虑抑郁的分数普遍较高,情绪比较易于冲动,由于失业人群本身就容易焦虑抑郁,并且由于生活的不稳定对自己的社会认同、经济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失业是一个引发因素,但是如果不及时调整自己,这种焦虑和抑郁对下次找工作会有负面影响的。

2.心理预期与心理承受落差巨大

人们常常会以为,毕业后即失业的人一定是当初在读大学时候的落后分子,至少是学业上的落后分子,实际上经过调查发现,这群失业的毕业生中不乏当年在学校里叱咤风云的人物,很多同学都是有获奖证书在手的,可见能力也不差,但是恰恰是这些以往的光环让他们对于自己的心理预期往往超出了现实所能提供的的范围,当现实让他们觉得落差很大的时候,失望就会很大,即使没有立刻离职,也选择了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混日子心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很快就被淘汰失业在家。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以为是自己的能力和学历还不够,他们总是通过想多充电来换取一份比现在薪水待遇环境更好的工作。所以对目前的工作没有什么热情,早早的选择自动失业,以考研究生或者考证书出国为借口,随着脱离社会时间越来越长,再适应就变得很难。

3.人际交往能力远远弱于其他能力

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曾经有个著名的木桶板理论,一个由很多片木板拼成的木桶的装水量并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的,而在对这批毕业生的个案心理访谈中,他们几乎全都提过,工作里的人际关系太复杂是他们辞掉工作或者失业的根本原因。也因此对下一份工作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一种恐惧的心理。人际关系是工作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初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往往还没有把自己从学校的人际交往的氛围中转变过来,当遇到工作上不同的人际关系场时,会经常有种受伤害受欺骗的感觉,有的人还坦诚,在自己换过的这么多份工作中,没有交到一个好朋友,自己的朋友圈子还是以前在学校里甚至是中学里认识的那些人。他们因此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对工作中需要人际交往的场合能避则避。长此以往,越来越觉得自己不适应工作。

针对毕业生中失业人群的这些心理状况笔者给出这样的一些对策: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失业的人群并不是就业能力差的一群人而是对自己没有正确认识的一群人,不了解自己的真正的潜能,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盲目就业当然会迅速的失业。有学者提出先就业再择业的口号,其实这个是不符合实际的,盲目就业后,特别是失业后,对于毕业生的打击巨大,这个时候的再择业其实也是盲目的,应该磨刀不误砍柴功,先花时间和精力了解自己,再看准方向找工作。其次,降低心理预期,很多人的失业就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心理预期的落差没有填补,心理预期不但应该与自己的能力学历相符合,而且应该和社会环境经济背景和自己的生存情况相符合。最后,抱着一种学习社会参与社会的心理投入到找工作和以后的就业中,工作是一个比大学更复杂的天地,是一门大学问,要以学习的心态参与,先奉献再索取。工作也一定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参考文献

[1]姜雪凤,刘电芝.西方失业心理研究的新进展[J].重庆心理科学,2002,(4).

作者简介:

篇5:上海失业情况调查分析

由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发展而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美国依靠举债而维持的高消费模式走到了尽头。大规模的失业和减薪造成消费萎缩,不仅使美国国内的企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大幅度减少了进口。当金融危机影响到欧洲和日本等庞大经济体时,上海市外向型企业的订单急剧减少。上海市作为上海市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在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上海市普遍出现的实际工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的增长,导致企业用工成本提高,加上部分企业对《劳动合同法》实施做出的不恰当反应,大量中小企业(其中包括许多血汗工厂)缩减生产或者倒闭。其中,由于这类企业雇用的主要是没有当地户口的农民工,因此,在企业遭遇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农民工首当其冲,许多人已经失去工作,或者回到农村寻找就业门路,或者陷入就业不足甚至失业状态。企业的困难境况导致大批企业减少或延缓了招聘计划,由此也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恶化。整体而言,农民工和大学生成为目前两个就业困难的群体,而这两类劳动力基本属于青年群体。因此,可以说,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与青年问题息息相关。本报告将从目前的基本就业形势入手,分析造成目前这种就业形势的原因,并讨论解决青年就业问题的建议。

一、上海市目前失业的基本状况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指标,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上海市劳动部门公布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长期以来都是受到质疑和批评的。这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多数失业现象都是以下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享受下岗身份的前国有企业或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由于通过再就业中心得到基本安置和保障,所以不被计入登记失业的人群,使得登记失业率不能真实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但是,随着失业保障逐步从再就业中心转向失业保险制度,上述情形已经不存在了,登记失业率大体上比之前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周期波动。不过,登记失业仍然有一些条件,如达到退休年龄的不再登记,没有当地户口的不予登记,那些不愿意登记的人自然没有统计在内,等等。因此,城镇登记失业率在反映就业形势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城镇调查失业率系指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推荐的方法和定义,进行调查并估计的失业状况。相对城镇登记失业率而言,城镇调查失业率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根据国家统计局城镇劳动力调查的数据,在做出一些合理的假定后,我们能够计算上海市城镇调查失业率。

从历年上海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和调查失业率看,1997~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上升,2003年提高到4.3%。2003年以后,城镇登记失业率每年都有所降低,2007年仅为4%。1997年以来,调查失业率大致上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2000年,调查失业率达到最高点7.61%。2002年以来,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减缓,劳动力供给长期大于需求的压力明显减弱。与此同时,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城乡就业差距持续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显著减少,城镇调查失业率逐年下降。2007年,调查失业率为5.34%。按照这样的趋势,2008年和2009年调查失业率应该降低到5%以下。

然而,正如在任何以劳动力短缺为常态的市场经济国家一样,宏观经济的低迷可以产生对就业的周期性冲击,短期内显著提高失业率,2008年开始,上海市劳动力市场显现了冬天的气息。2008年前三季度,登记失业率仍为4%。2008年第四季度,登记失业率上升到4.2%,它标志着连续数年的登记失业率下降趋势停止了,何况这个指标还并没有能够反映遭受冲击的劳动力群体——农民工的就业状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

根据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刚刚公布的数据,2012年1-12月,上海市新增就业岗位61.38万个。如果说迄今为止形成的裁员潮和失业增加,主要还是因遭受美国进口减少造成的外需疲软,对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造成的危机,随着金融危机蔓延到欧洲和日本,从金融行业扩展到实体经济,加上上海市经济整体减速和房地产行业的下滑,中西部地区、资源和资本密集型、投入品行业的企业也普遍遭遇困难,造成对就业的更大冲击。因此,如果说2008年由于失业主要发生在农民工的就业市场上,因而城镇登记失业率提高尚不会明显的话,2009年失业会传导到城镇职工就业市场上,从而表现为登记失业率的提高。

其次,我们可以使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求人倍率是从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中得到的反映劳动力市场状况的一个指标,它等于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2001年第一季度,求人倍率为0.65,表明如果有10个人求职,但是劳动力市场上只有6.5个需求岗位,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自2001年第一季度以来,求人倍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2007年第一季度,求人倍率达到0.98,这一水平一直持续到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表明,在劳动力市场上,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基本相当,劳动力市场状况良好。2008年第三季度,求人倍率略有下降,为0.97;2008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大幅度下降到0.85,回复到2003年前后的水平。2008年第四季度,金融危机对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在求人倍率上也得到了体现。

对于目前上海市的失业情况,我们可以做一个粗略估计。如果按照出口状况和经济景气与就业的一般关系来推算的话,不完全包括农民工的城镇调查失业率,2008年有可能比常态提高1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假如在2007年调查失业率(5.3%)基础上,2008年失业率提高到6.3%。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严格按照定义的话,农民工返乡并不能直接对应地叫做失业。这是因为,第一,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里还有承包土地,按照定义,如果他们回家务农就不算失业,充其量是就业不足;第二,从地方失业统计来讲,如果没有工作的农民工离开了,对这个地方来说,无法判断他们是否失业,是否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目前使用的农民工提前返乡,是比较恰当的用语。但是,这个现象值得高度关注,特别要防止2009年春节后他们回到城市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发生。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农民工的主体是青年。在16岁及以上的农民工中,61%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在30岁以下的农民工中,18.3%的人在16~20岁之间,27.1%的人在21~25岁之间,15.9%的人在26~30岁之间。即使在30岁以上的农民工中,也有23.2%的人年龄在31~40岁之间,只有15.5%的人年龄在40岁以上。

除了农民工以外,大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人们在讨论大学生就业状况时,最经常使用的指标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一般是指毕业时签订就业协议,从学校迁出户口及档案的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例。显然,这实际上是“初次就业率”的概念。2005年上海市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为72.6%。近几年,大学生的初次就业率进一步降低。尽管预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人数,比返乡的农民工少得多,但是,上海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程度可能比农民工更大。在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人员中,农转非人员占13.0%,城镇失业者占37.4%,复转军人占2.3%,各类毕业生的比例为47.2%,占到了总数的将近一半。

在就业方面,农民工和大学生成为两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群体。这两个群体的就业问题,实际上就是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属于青年群体是显而易见的。根据专图2-1对农民工年龄结构的分析,农民工的主体也是青年。在所有年龄组中,城镇16~2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是最高的,达到9.48%,远远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为5.29%,35~4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为4.59%。随着年龄的增长,失业率迅速下降。45~54岁年龄组的失业率低于4%,5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失业率低于2%。可以说,青年群体的失业问题格外值得关注。

但是,青年就业困难是全球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表明,全球15~24岁的青年人占15~64岁人口的25%,而他们的失业人数却占全球1.86亿失业总人数的47%(国际劳工组织,2007)。美国1990年和1993年25~54岁人口的失业率分别为4.5%和5.8%,但同年其15~24岁人口的失业率分别达到11.1%和13.3%。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范围内的调查表明,1997年15~24岁青年失业率为13.4%,总数在1000万人左右。上海市目前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方面与全球范围内的青年就业困难是同种类型的现象,不必过于惊慌;另一方面,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合同法》的执行和金融危机等,加剧了这两个群体的就业困难程度。由此,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个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一是要借鉴全球解决青年就业困难问题的经验,二是要结合这次失业潮的特征,采取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二.上海市失业原因及解决策略分析

首先,人口因素,上海市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世界港口城市。每年不断有人融入这座城市。再加上已有的劳动力,使得劳动力供给大大超过了对其的需求。在这样庞大的人口压力下,对有限岗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由此导致的就业压力是非常明显的。

其次,结构性因素。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在职业、技能、产业、地区分布等方面不协调所引起的失业。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并且国家正在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再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就要求市场重新对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以适应其变化。因此,在配置过程中,大量素质低、专业技能落后的劳动者难以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所以被淘汰产生失业。同时,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使适合该产业发展需求的劳动力出现暂时性短缺,从而造成了失业与空岗并存的现象。此外,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平衡等原因,也会带来大量的失业人口。

第三,我认为还有许多人为因素。首先,在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上也存在着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的歧视现象,主要包括对不同性别、不同相貌、不同户籍等方面的求职者的工资歧视和职业歧视。如现在的许多公司和企业在招聘时只招收男性员工;在工资报酬方面,具有相同学历和教育水平的男女员工,一般男性员工的工资会高于女性,女性的竞争力明显低于男性,且失业率也高于男性;有的公司还对招收员工的高矮、胖瘦做出限制;还有的公司或企业只招收具有城市户口的员工,而拒绝持有农村户口的人,或对持农村户口的工人给予低工资。虽然我国政府近几年在佣工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对男女平等对待,且在部分地区取消了户籍差异,但上述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有所改善,却没有根本消除。其次,一些人的择业观念也存在问题。现在的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就想拿高薪、坐高位,往往不能从实际出发,遇到低于自己预期的工作就不想做;在工作中遇到一点儿挫折,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怨天尤人、不思进取。

如果说前两个因素是客观因素,需要我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解决;那么,第三个因素则是主观因素,需要我们从自身寻找原因,从主观上转变观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失业问题的存在。

对于如何解决上海目前存在的失业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给出了他们的看法。我认为,可以从主动和被动两方面来采取措施,这不仅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政策,也需要社会的配合,通过共同努力来降低上海的高失业率,让更多的人找到工作。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从主动方面,首先,调整就业结构和就业方式,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中小企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投资周期短,资金投入量不多,技术含量不高,多为劳动力密集型,这样每年可以吸收大量的失业人员。积极发展小城镇服务业来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兴办服务业,充分发挥它们在活跃市场、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创造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岗位,来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其次,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建立统一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政府解决失业问题的宏观经济政策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增强劳动力市场运作的有效性,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为劳动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完善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通讯工具和手段传递信息的作用,降低劳动力在寻找职业中的成本。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国家可以在就业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鼓励不同层次、不同技能构成的劳动力进行合理流动。建立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减少由于合同期过长造成的对人员流动的阻碍,取消对劳动力流动和城市企业雇佣外地劳动力的直接或间接限制,形成全社会劳动力自由选择、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就业格局。

第三,进一步完善促进就业与再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适当扩大就业税收优惠的对象及范围。在妥善解决好失业群体中最困难的国企下岗人员失业问题的同时,对城镇新增劳动力自主创业也应给予同等的税收优惠待遇。这对于扩大就业总量,缓解上海的失业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对就业有困难的对象实行再就业援助。

第四,鼓励、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引导求职者转变择业观念。国家要积极推行公办、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办学方式的职业培训,以市场的就业需求为导向,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为他们日后寻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转变求职者的择业观念。鼓励失业人员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一些、人员就可以从事那些就业门槛低,对技术和资金都要求不高的行业。而对于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要鼓励他们转变以前那种只去大城市、只赚高工资的心理,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找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作。

另外,从被动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失业保险制度,保障职工失业后的基本生活,帮助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缓解失业压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

篇6:大学生失业的原因

【摘要】 中国社会燃眉的问题是失业问题,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失业是社会问题,影响社会安稳和发展。本文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 大学生 失业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1万人;2011年高校毕业人数达660万,2012年时680万,2013年逼近700万,2014年将首次突破700万。曾几何时,大学生这一生活在象牙塔上的特殊人群,一直是大家心目中向往的,而如今,随着国家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大学扩招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成为一道社会难题。

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大的原因,包括中国的低工资制度、低社会保障、低劳动者权力保障、低实质城市化、低经济自由度和法制发展不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垄断等诸多因素。因为这些因素,或降低内需,或降低就业岗位创造,都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到大学生就业。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一句不知激励了我们多少代人的口号,然而面对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的困境,我们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无奈,甚至有人发出这样的声音:大学生就业可以到西部去,可以做屠宰工,可以去扫厕所,可以做家庭保姆。对于今天多元化的中国来讲,有这种论调发出似乎一点都不奇怪。但如果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真正成为中国的一种社会现实,那的确是中国之痛。毕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相对于总的人口比例,大学生的数量还非常少,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对于技术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需求还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发出大学生应该调整自己心态、接受一般工作这样一种不正常的高调,肯定是一个国家的悲剧。大学生失业,到底是谁的错?

从学生自身来讲,内因是决定因素,学生失业当然从自己先找原因。现代学生的价值观沦落是导致学生素质下降的主因之一。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盲目崇拜享乐主义,导致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培养,进而导致缺乏应有的竞争力。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不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有被淘汰的危险了。

从高校的角度看,作为生产商品的工厂,高校当然是直接责任人!现在在高校,不断扩大的生源与低劣的教学质量之间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近些年来,高校“扩招”不断,校园里大搞基础建设,座座高级教学楼、高级图书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与之相伴则是学校“升级”成风:中专升大专,大专升学院,学院升大学,大学争进211,211争取合并„„一路奔“大”而去。可是教学质量每旷日下,一个导师带几十个研究生的现象比比皆是,试问这样的现状如何能够保证教学质量?

篇7:失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

1、我国失业保险的覆盖面较窄。依照《失业保险条例》第二条规定,失业保险应该覆盖城镇所有企、事业单位,但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在2003年末时为25639万人,可实际参加失业保险者的为10373万人,可见事迹参保人数与应参保人数还存在着差距。因此,采取措施扩大实际覆盖面是推进失业保险的重要任务1。

2、失业保险金存在的问题:

(1)支出结构不合理。在我国,失业保险金用于直接的失业补贴比较多,促进就业部分的比重还比较低。失业保险基金总支出2007年、2008年分别为217亿元、254亿元,其中直接的失业补贴为129亿元、139亿元,占总支出的60%、55%。同时我国失业保险的基金总额迅速增长,而对救济人数和保障进行了比较严格的控制,因此导致大量基金结余,且结余连年递增。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一方面用于生活保障部分过大,而促进就业部分偏低;另一方面,失业保险金在总量上并不算多的情况下却有太多结余,导致了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浪费现象严重,同时也违背了失业保险制度的宗旨促进就业功能弱化。(2)给付期限过长。我国失业保险给付期限过长,最长为两年。一方面增加了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压力,可能会造成基金的入不敷出;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失业者的依赖心理,产生道德风险。可能会出现一些失业者依靠失业保险金生活而不积极寻找工作,甚至可能有失业者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继续领取失业保险金5。(3)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不良。在收入方面由于实际参保人数与应保人数相差大,实收保费低于应收保费是我国失业保险覆盖面窄的必然结果;另外,企业还往往擅自降低缴费基数,也是实际收费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管理环节,一些地方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现象屡禁不止,或者利用部分基金结余进行投资时因失误而造成基金损失,从而大大削弱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基础和对失业人员进行补偿的能力。在支出方面,冒领失业保险金的现象仍然存在,失业后隐性就业者仍然在挑战着失业保险制度,而一些符合申领失业保险基金条件的人却因不了解失业保险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利1。

(4)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力度不够。从《失业保险条例》的内容来看,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促进就业方面显得非常被动,功能较弱,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缺乏促进就业的具体措施。条例立法宗旨为促进再就业,但是并没有关于促进再就业的相关内容,仅是粗略的规定失业人员领取职业培训和介绍补贴,缺乏具体操作细节;其次,该条例没有对国家和政府的就业促进职责作出规定,失业保险管理机构对促进就业缺乏认知,无法向失业者提供高质量的再就业服务。因此,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仍然以暂时性、低层次的失业者生活保障为主,促进就业功能较滞后2。

(5)失业保险资金的筹集力度不够、基金统筹层次低:○1企业拖欠、抵制失业保险费缴纳的“失业保险漏税行为”;○2直辖市和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的省、自治区由人民政府规定;○3县级统筹也存在问题,表现在其互济性差,不适应各地区间失业人口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3、失业保险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其立法层次低,立法滞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率和相对完善的法律责任。首先,在我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水平较低。具体表现在:政出多门,管理费用太高;保值增值无从谈起;保险基金浪费十分严重。第二,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出进行监督,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并未到位。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基本上仅仅是在每年年初进行一次,而且一些检查演变成了“走过场”;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亦未完全到位1。

4、失业保险的待遇标准较低。目前我国失业金发放属于现收现付定额给付,替代水平通常为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85%,明显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按工资水平标准的55%—90%发放的标准。不仅形成失业保险金替代率较低,且造成各省市区之间的差异过大。最低工资标准各省市区基本上是每年调整一次,而失业保险金标准却没有做到相应联动的调整,这样不仅没有落实国务院规定,而且忽略了物价上涨、经济发展水平增长等因素给失业人员带来的压力3。

三、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在立法内容上规范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需要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相关实施细则,在新的经济社会背景下,需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借鉴国际经验,构建积极的失业保险制度,进一步赋予和充分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保障生活、稳定就业、预防失业的功能,为促就业、保民生做出新的贡献。立法宗旨上应该在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强调促进就业功能;立法原则上,失业保险制度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具体内容和措施上,比如在适用范围、费率水平、支出结构、给付期限等相关内容作细致的规定2。

2、拓宽失业保险覆盖范围。第一类:城镇被保险人。指整个工薪阶层,应包括不同所有制单位的所有职工,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私营企业职工和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都应能享受一定期限的失业津贴救济和再就业机会。失业津贴的领取期限根据情况如保险人年龄、就业难度、经济衰退、全国就业形势严峻等可酌情处理。第二类:农民工群体。农民工群体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从某种程度来讲,他们是一个过渡人群,使他们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现实生活中,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和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是有很大难度的。国家仅还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层面徘徊,为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利益,应加大农民工失业保险这一块的执行和监督力度。第三类:应届毕业大学生。随着我国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一批人有幸登入了大学殿堂,却导致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即面临失业,必须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教育体制上要和社会需求接轨。另外,“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或未就业”也应纳入到失业保障范围中。

3、改进失业保险金统筹模式。这就需要提高统筹层次、加强失业保险费的征缴力度和实行差别费率,这样既有助于完善失业保险费率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就业的功能。

4、完善失业保险金运行机制。第一、健全失业保险基金扩面工作机制,拓宽基金来源;第二、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征缴稽核和强制征收机制,确保失业保险费应收尽收;第三、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储备监管机制,杜绝基金流失;第四、建立失业保障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使失业保险功能最大化。

5、完善失业保险的管理制度。(1)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体制。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失业保险管理体制的经验,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建议对我国失业保险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管理监督体系。政府在宏观上对失业保险进行间接管理和监督,而设立专门机构对失业保险事业进行直接运作和管理。(2)健全失业保险的监管体制。首先,建立专门的失业保险监督机构;其次,加强人

篇8:大学生失业分析

早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到一个国家的财富取决于该国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率,因为就业率可以提高资本积累从而对一国经济起推动作用,可见,与就业率相对的失业率也是十分重要的。据世界经济统计数字显示,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要高于发达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我国失业群体的扩大以及其对经济的阻碍作用日益产生,我国也逐步关注失业问题,尤其是“知识失业”。所谓“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其主体是具备一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知识失业”可能表现为公开失业,即劳动力有工作能力和工作意愿但却无工作机会;也可能表现为隐性失业如就业不足、人才过度浪费和“教育过度”等现象。而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大学生的知识失业问题。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7年的30年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人数增长了近20倍。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达到570万人和42.4万人,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超过俄罗斯、印度和美国,高居世界第一。但有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7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分别为307万、377万和495万,而平均就业率仅为70%,新的失业群体正在形成。知识失业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庞大的国家来说,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就更显重要了。

针对失业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次深入研究,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的。然而,对于失业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研究是近几年才开始广泛关注的。有的是从宏观角度对劳动力供求进行理论分析;有的是从微观角度对工作单位吸纳大学生所要支付的成本进行数学分析;有的是从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角度考察大学生的公开失业问题;还有不少的研究是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以不完全信息为基础,对大学生求职者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得出导致隐性失业的原因。

而本文将以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情况为基础,从高等学校的经济人行为角度分析大学生知识失业的原因及解决办法学校行为使教育对于个人生产能力的提升作用减弱。一方面,教育作为传递劳动者能力高低的作用减弱;另一方面,大学生数量与质量的不相称导致大学生的素质不能完全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那么,怎样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解决大学生失业现象就是本文随要研究的问题。

二、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 中国失业与大学生知识失业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愈加严峻:新增劳动人口数量居高不下,国企改革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这些都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负担,所谓大学生失业实际上是中国就业问题的一个侧面或缩影。有统计数字表明:2001年到2005年,大学本科生待业数量逐年增长,尤其是03年以来,每年以两位数的增长量增长,并且2005年是2001年的两倍多,这其中尚不包括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的人数。

大学生就业不充分问题严重的同时,每年全国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300万人到1400万人,我国经济对大学生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短期内减弱,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使在业人员面临转岗分流问题和高新产业的雏形发展,对熟练技工的需求增大而对新增员工空间不大,因而对大学生的相对需求数量减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我国主要面向第二产业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第一、三产业劳动力短缺而导致结构性失业增加。

总之,市场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增长,大学生就业却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这种“过剩”背后的“短缺”,表明大学毕业生结构性矛盾突出。

2. 学校行为造成的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分析。

其一, 高校盲目扩招的冲动。由于财政拨款和学费只与招生数量挂钩, 扩招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结果, 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数量普遍增多, 就业压力增大;另一方面, 许多学校教育质量下降, 使得许多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的降低而导致就业困难。其二, 专业调整对市场反映失当。一是专业设置对市场变化缺乏弹性。如考古学等“冷门”专业, 撤掉或压缩它们实际上是比较困难的, 当这些专业的招生规模的缩小速度滞后于市场变化, 就会造成结构性失业。二是专业设置对市场变化过于富有弹性。许多高校将开办或扩招“热门”专业作为争夺优质生源的一种基本手段, 当“热门”专业的扩招速度大于实际社会需求的增加速度, 就变成了“冷门”专业。其三, 高校的培养模式。公办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在规格比较单一的学术型, 而不是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 而民办学校虽着力于后者, 但从资金、教育高度等众多方面不敌公办高校, 所以对社会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充分的。其四, 高校的利益冲动。受商业化和利益驱使, 不少高校更愿意设置培养成本较低的专业, 如数学、会计等专业, 而不愿意设置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成本较高的专业, 导致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 从而不好就业。

三、解决方案

从学校角度解决大学生知识失业问题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扩招”等短期因素,更要着眼于长期的因素,即要标本兼治。我们可以把学校看作一个经济人组织,它也有经济人特性,即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可以通过降低学校行为成本和增加学校行为收益的途径解决或者缓解大学生失业问题。

1. 降低成本。

(1)避免盲目扩大招生人数,培养学生的成本降低。学校对于市场需求信息的反馈中,很多新增大学生所享有的教育教学资源是十分有限的,这难免会对教育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如何在数量迅速增加的情况下保持教育质量稳步上升,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题中应有之策。(2)政府专门下发用于专业技术培养的资金,来抵消或降低培训学生动手能力的费用。当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重点建设一批研究性大学,加强研究性专业的培训以适应研究性工作。(3)加强对就业市场信息的预测能力,及时反应就业需求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在原有的专业基础上进行拓展,这大大低于重新建立新专业所需成本。降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的概率,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4)对学校领导及老师进行定期教育,从思想上改变固有的传统教育理念,尽量降低观念转变的成本,从而适应现有的就业形势。

2. 增加收益。

鼓励学校注重就业率对学校知名度从而提高学校收益的影响。这样,学校更愿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配合政府对教育的技术培训再投资起作用。此外,还需要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对注重加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大学给予奖励,加大其收益;严格教育质量,对盲目扩招的大学予以降级或停办等惩罚,增加“违规”成本。

总之,高等学校在专业课程设置、目标定位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增强竞争意识,着力打造名牌学校和品牌专业,力戒办学中的“遍地开花”的粗放式办学思想以及“路径依赖”模式,要本着对学生就业高度负责的使命感,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专业,塑造好每一个学生。

四、结束语

上一篇:七年级北师版有理数下一篇:护理毕业论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