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2024-06-02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精选6篇)

篇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钱颖一

2009年9月4日

亲爱的新同学们:

首先,我代表清华经管学院热烈欢迎你们在完成大学本科学业之后,选择经管学院继续深造,钻研高深学问,攻读学术型硕士或博士学位。你们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之后进入我们学院的研究生项目的。你们即将开始的研究生学习,将是你们学术研究创造力旺盛的一个时期,将是你们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必定会对你们将来的事业轨迹产生长远的影响。

今年,清华经管学院开始若干有关研究生教育的新举措。我们开设了两个新的硕士项目,一个是金融硕士项目,另一个是会计硕士项目。我们还开始实施旨在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三项新措施,分别在博士生资格考试、博士生论坛的运行机制、以及博士论文匿名评审方面提出了更加规范、更加严谨的要求。我相信这些新举措会对我们学院的博士生培养产生积极的效果。

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同学们在校期间都将亲历2011年4月的清华百年校庆。这是百年一遇的事件,特别是这是清华的第一个百年,意义非凡。百年校庆,是一个庆祝的时刻,也应该是一个回顾和反思的时刻。在平时,我们多忙于具体事务,更多关注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在这些事情中,有些事也许无关紧要,另一些事可能喧宾夺主,再一些事可能误入歧途。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借此机会,来认真思考一些事关长远的问题。

我们知道,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世界上最早的大学是建立于1088年意大利的波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在中国,大学的创立是近百年的事。成立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前身)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创建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则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也有学者(比如谢泳)认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的历史,应该从清华学校于1925年成立的大学部算起。

大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表面上看,大学是拿学位的地方,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大学是发论文的地方,大学是做项目的地方,大学是发声音的地方,大学是学生运动的地方,等等。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代表大学的本质。今天我想说的是,归根到底,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是探求真理的地方,它是产生思想的地方,它是崇尚学术的地方。在这之中,探求真理是大学的目标,产生思想是达到此目标的途经,而崇尚学术则是大学的精髓。正因为大学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与此对应,学术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首先,大学是探求真理的地方。我们现在经常说,要把清华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也说,要把清华经管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经济管理学院。虽然创一流是很有高度的目标,但它并不是大学的最终目标。大学的最终目标不是争国内一流,甚至也不是争世界一流。大学的最终目标是探求真理。教师的研究是为了探求真理,学生的求学也是为了探求真理。当大学真正成为探求真理的地方时,大学便达到了它的最高境界。

谈论创一流和探求真理的关系问题,让我想起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Peter Drucker)关于三个石匠的故事。一个过路人问三个正在凿石的石匠他们正在做什么。第一个石匠回答说:“我在挣钱过日子。”第二个石匠回答说,“我在做国内最好的凿石工作。”第三个石匠仰起头来,眼中充满光芒地说,“我在建筑一座大教堂。”

对于第一个石匠来说,工作是为了挣钱,至于工作的内容,无关紧要。第二个石匠就不同了,他有更高的目标:他要在他的领域中做得最好,他要成为一流。但是,第三个石匠的境界比第二个石匠更高,因为他看到了他的凿石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建筑一座精神家园。

我以为,我们对大学的理解与这个故事中的三个石匠的思想境界有类似之处。把大学工作仅看作挣钱过日子是第一种境界。把创一流大学作为目标是第二种境界。把办大学的最终目的定位于探求真理是第三种境界,这是最高境界。虽然第二种境界比第一种境界高,但是还不够高。清华应该追求最高境界。

第二,大学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思想(ideas)是指各领域内的具有开创性的、有深度的想法,它比一般的知识更具根本性,更有影响力。自然科学思想、社会科学思想、人文思想都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不仅产生知识,而且产生思想。虽然大学不是唯一产生思想的地方,但是大学是集中出思想的地方。

思想在大学中的位置可以从哈佛大学前校长萨莫斯(Lawrence Summers)的一句话中领略。他说,“我相信对于大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认同“思想的权威”(the authority of ideas)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认同“权威的思想”(the idea of authority)的地方。世界上很少有其他的机构是这样的。”的确如此。在其他的社会组织如政府、政党、军队、企业中,权威更重要,不然组织就难以运转。而在大学,不仅思想高于权威,而且多种思想共存并争鸣。大学的这种独特性质,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大学,也就没有了一个以产生思想为己任的地方,就没有视思想高于权威的地方,那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同样,一个缺乏思想、鄙视思想、阻碍思想解放、压制多种思想争鸣的地方,称不上是真正的大学,更不要说是一流大学了。

思想改变世界。正确的思想可以造福于人类,而错误的思想却会给世界带来灾难。中国经济改革前后的对照,就很说明问题。中国经济三十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一历史性事件,源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源于三十年前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的结果,就是市场经济的思想取代了计划经济的思想,开放经济的思想取代了封闭经济的思想。这一思想的转变,不仅造福于中国,也造福于世界。

人们经常会认为利益决定一切,特别是经济学的分析视角正是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的。其实这不完全。思想会改变人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获取利益的机制的认识,从而会改变所有人的利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运动,冲破了长期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使得新的思想得以在欧洲率先萌芽,从而使得那里的人民首先致富。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思想被人们接受,它使得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使得所有人都从中受益。所以我们说思想改变世界。经济学家凯恩斯的那句名言到今天仍然正确:“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的思想,无论是对还是错,实际上都要比一般人想象的更为有力。的确如此,这个世界是被思想统治的。那些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影响的实践家们,往往是某些已故经济学家的奴隶。”

第三、大学是崇尚学术的地方。学术是大学的灵魂,崇尚学术是大学的精髓。只有在大学,学术才被受到最高的尊敬。而在任何其他地方,当前的“有用”和“无用”被认为是检验成就的标准。

崇尚学术首先是崇尚它的严谨性。学术具有严谨的研究规范,学术是有分析框架的。思想可以是火花,但是学术必须是基于已有文献、经过仔细论证的、并且可以重复的结果。没有学术的严谨性,结论最多只是个“说法”。学术的魅力,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体现在未来。学术尤其不能急功近利。“为学术而学术”,不问它在当前的“有用性”,是崇尚学术的一种表现。由于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脱贫、复兴心切,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很深。这对学术发展非常不利。不少学术研究的成果暂时看来没有直接的用处,但是如果它们是大智慧,就会对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佛来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1939年发表“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一文,论述什么是知识的有用性。他从物理学中举例说,麦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的电磁理论是抽象的数学,赫兹(Heinrich Hertz)也同样对他的实验的实用价值毫不关心。但是,他们这些看上去是“无用的”的学术研究却为后来马科尼(Guglielmo Marconi)发明的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无线电打下基础。在经济学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机制设计理论,创立时并没有实用目的,是非常抽象的理论。但是后来这一理论在拍卖等现实问题中获得广泛应用。所以我们说学术开创未来。

思想和学术紧密相关,但又有所不同。比如,有学者指出,在我国,在人文学科领域(文学、历史、哲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有思想无学术”,而九十年代以后变成了“有学术无思想”。对此,王元化先生提倡“有学术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术”。这很有道理。一方面,好的想法,需要严谨的学术工作才能站得住脚。另一方面,没有好的想法的学术是不会有深远影响的。

综上所述,大学是探求真理、产生思想、崇尚学术的地方。正因为如此,学术就应该是衡量大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北京大学因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闻名全国,并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北大的有识之士认为,作为一所大学,最终衡量它的标准应该是其学术水平。就在“五四运动”三年之后,在1922年纪念北大校庆25年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北大教务长胡适就指出:“我们北大这几年的成绩只当得这七个字:开风气有余,创造学术则不足。”北大教授李大钊也感言到:“我们自问值得作一个大学第25年纪念的学术上的贡献实在太贫乏了。”他进一步指出:“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这就是说,衡量大学的根本标准只能是它的学术水平,而不是其他标准。这也正是大学与其他组织的不同之处。

篇2: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院长致辞

作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第五任院长,我很愿意与大家分享我对中国这所著名大学学院的感想;并代表全院师生热烈欢迎国内外的同仁、朋友到访经济学院。

朋友们,如果中国近代史缺了严复,那将会是怎样?如果中共党史缺了李大钊,那将会是怎样?如果中国经济思想史缺了马寅初,那将会是怎样?

我相信,如果没有他们,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中国经济史将在一定程度上重写,但真实的历史没有如果。而让我们感到自豪的是,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与北大、与北大经济学院的前身——经济系的历史紧密相连。严复,作为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后的首任校长,在他上任的第一年始建经济学门(系)。北大经济学科的创建成为中国经济学发展的滥觞;他于1901年翻译出版的《原富》(即《国富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的标志。李大钊,作为北大经济系的教授,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共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与毛泽东等革命先辈浴血奋斗,为缔造新中国谱写了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马寅初,作为北大的第八任校长和北大经济系的教授,坚持真理、不畏权势,以著名的《新人口论》,为新中国的前途呐喊直言。他的信条:“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言人之所不敢言,就更难。我就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 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铮铮铁骨,也让我们领悟到了“屈原精神”的真谛。

不管来者多少,人们总是对带给人类福祉和利益的历史上的“第一”给予格外的注目与礼赞。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学科,北大荣幸地得到了这份注目与礼赞。但北大经济学人并没有陶醉和止步在这个“第一”之上。在北大经济学科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无数经济学者为我国经济科学的繁荣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创造了无数新的“第一”;在学界、商界和政界享有崇高声誉、影响深远的人物,可谓群星璀璨。严复、李大钊、马寅初,只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曾有评论说:“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像北京大学这样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得如此紧密;同样,世界上大学的经济学院也少有像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这样与国家经济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此评论真实贴切。

1985年,北大经济系领风气之先,创建了经济学院,从此,北大经济系科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建院20多年来,不仅原有的学术传统和优势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且新建了一批适应中国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要求的新兴学科。早在1998年,经济学院就入选“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经济学院又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凭借全体北大经院人的努力,借助社会各界和北大各个部门的鼎力支持,我们在科研、教学、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北大经济学院仍然是全国优秀高中生,甚至已在北大其他院系学习的许多学生心向往之的学习园地;北大经济学院仍然是国家决策部门的重要“智库”;北大经济学院仍然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

我们的目标是为未来大师级的学者、大企业家、大科学家、大政治家注入优秀的“基因”,提供茁壮成长的环境。但重要的是,我们首先要培养的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写的人”。“独立、民主、自由、质疑、批判”,被称为大学之精髓,被誉为大学精神之美,这种精髓、这种精神,无疑是人格塑造的优秀材质,是人类发明创造的重要引擎。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带着独立、求新、质疑精神来到经济学院学习,全方面地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基础厚、视野宽、素质高、能力强、修养好”的优秀毕业生,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成为情商优秀、智商超群、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北大人。在新的、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有许多重大的经济难题需要破解。作为传承历史、延续辉煌的新一代北大经院人,我们深知责任重大,我们深知面临的挑战严峻,但凭借不断完善的硬件基础、敬业奉献的教职工队伍和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能力和智慧来担当新的重任。

篇3: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李连华, 男, 1961年9月生, 河南西华县人, 199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 获管理学博士学位, 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郭道扬教授。现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 兼任金融学院院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合作博士生导师, 中国财政部内部控制咨询专家组成员, 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委员会成员, 浙江省《财务管理》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 浙江省优势专业“财务管理”专业项目建设负责人。曾先后赴美国、韩国、加拿大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二、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公司金融、内部控制等问题, 先后在《中国工业经济》、《会计研究》、《财经论丛》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出版学术专著6部, 主持和完成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近10项, 6项成果获得各级奖励。其中, 专著《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获得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专著一等奖。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学》、《资产重组与资本经营》等课程, 为企业财务经理班培训“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资本经营”、“集团公司资金控制”等专题。

三、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国有内部控制与风险预警机制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全流程监控视角的‘三农’资金使用效率问题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基于制度演化视角的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及其提升路径研究”、“环境污染治理的微观经济分析”、广东省社科“十五”规划课题、“杭州永盛集团公司股权结构改革与激励方案设计”、“浙江省电力公司内部财务控制手册编制咨询报告”研究课题等。主要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中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问题研究”, 执笔“中裕集团发展战略———财务战略”。所著“新经济时代的会计理论与方法”曾获得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优秀论文奖 (第一) , “双语言、双能力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内部控制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第一) , “以科研促进教学”获浙江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获华东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一等奖、浙江财经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四、主要论著

1、《环境会计学》 (中国中青年经济学家丛书)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公司理财学》,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年。

3、《内部控制理论结构———控制效率的思想基础与政策建议》,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

4、《中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阐释与应用》,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7年。

5、《内部控制学》, 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年。

6、《对子公司的控制———理论·实务·案例》, 大连出版社, 2009年。

7、《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3年。

8、试论企业会计行为, 会计研究, 1988年第2期。

9、会计行为:分析与控制, 四川会计, 1994年第5期。

10、会计理论研究的效用, 会计研究, 1997年第8期。

11、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关原理与运用, 四川会计, 1997年第12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2、每股收益计量模型与修正, 会计研究, 1998年第4期。

13、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八大挑战与对策, 财会通讯, 2001年第5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4、财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 会计研究, 2002年第10期。

15、产权会计理论学派及其治理政策, 财经论丛, 2004年2期 (CUAA转载) 。

16、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联接与互动, 会计研究, 2005年第2期。

17、融资理论的实践效应及其验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 财经论丛, 2005年第6期。

18、经济学与会计学的相互融合与渗透及其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年第2期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9、内部控制研究的思想主线及其演变:1985—2005, 会计研究, 2007年第3期。

20、传承会计思想、追念会计先师, 繁荣我国会计史学研究, 会计研究, 2007年第12期。

21、内部控制规范的国际分野与融合, 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年5期。

22、对子公司的控制体制与控制效率, 中国工业经济, 2010年第6期。

23、内部控制效率:理论框架与测度评价, 会计研究, 2012年第5期。

24、内部控制效率提升路径——基于传化公司的案例研究, 会计研究, 2014年第7期。

篇4: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李财富院长访谈

当论坛发出公告说要采访李财富老师时,桑毓域老师一句话说得好:“等着财富来论坛创造财富。”蔡总编也说:“很期望再次听到这位江南才子的妙语。”在线访谈前,我专程去了一趟合肥与李财富老师面谈。他很和蔼,作为院长,没有一点儿架子。正值管理学院MPA复试的关头,他抽出了宝贵的两小时来接受采访。其间,不时有一些进入复试的学生来询问事宜,李老师均给出相应的建议与指导,极其耐心细致。他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很健谈,谈话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语言极具感染力。他热爱档案学,常说:“当你接触档案学并慢慢了解时,会发现它很有意思。”“我现在想做的,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档案事业发展做一点贡献。”他研究档案学史,探究档案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而对于当前社会上不少学术造假现象则深恶痛绝……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一颗深爱档案的赤子之心。他想踏踏实实做学问,无奈身为院长琐事缠身,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做学术研究,亦为此苦恼不已。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据说他最爱的书籍便是通史了。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他还喜欢读金庸的书。碰见李老师的一位学生,我问她关于李老师的印象。她说的并不多,但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李老师常说,要将档案进行到底!”

张翠平(以下简称“张”):前段时间,正值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时期,对这些选择在档案学研究道路上继续奋斗的学子,您有什么话想说呢?

李财富(以下简称“李”):非常感谢考生们对安徽大学档案学专业的热爱、信任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专业就不可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希望有志于档案学研究、热爱档案事业的学子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一条‘黑道’走到底”。

张:“一条‘黑道’走到底”!您的学生说,您经常把“将档案进行到底”这句话挂在嘴边。能否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

李: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精神、一种志向、一种追求。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个人除了上学读书,有效工作时间不过几十年,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专业且能做出一点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档案学专业,迄今已近30年,可以说,我人生的黄金时期都在与档案学专业打交道,“档案”二字已浸入我的骨髓。另外,几十年来,除了档案学专业,我别无他长。因此,“将档案进行到底”既是兴趣所使然,也是“饭碗”所依托。

张:我觉得“将档案进行到底”,没有一定的底气,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说得出的,我想知道您如此自信的原因。

李:其实,这与是否自信无关。任何人都可以说“将某某进行到底”,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将婚姻进行到底”、“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至于能否进行到底,则依各人的毅力、恒心、环境而定。

张:您个人的发展道路,可以用“顺利”两字来形容。本科毕业工作三年后,读研、读博,回校执教,30岁评副教授,35岁便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又从系主任到副院长、院长。听说,这次在换届选举中,您又一次众望所归,继续担任院长职务。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否做任何事都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李:运气加努力,使我在职称晋升方面走得比较顺畅。做院长是我的另一种人生经历,“玩票”的成分较多,当然,收获也不少。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我无意也不可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最终还是要完全回归到学术队伍中去。我曾经多次向学校有关领导提出要“解甲归田”,但未能获准。可能大家觉得我“玩票”比较认真,颇有敬业精神,所以,这次换届选举还是都支持我再为学院服务几年。我这人比较“一根筋”,做事力求完美,以免问心有愧。

张:要做到问心无愧,的确不容易。在之前,与您的交流中,您就提到了“责任”,要负起“责任”,不仅对于个人来说是这样的,对于研究档案学的整个队伍来说,也应当如此吧?

李:是的。无论是档案学研究者个体,还是整个档案学研究队伍,都应具有为繁荣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而孜孜以求、“添砖加瓦”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张:正是这种责任心加上热爱,所以,您想要尽自己的努力为档案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我手头有本您的著作——《中国档案学史论》,我想问: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对于推动档案学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这一点已在拙作中提及,此处再略作赘述。“忘记历史便意味着背叛”。对于档案学研究者来说,不了解档案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其专业知识结构就显得不够完整,就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至少不能算是合格的档案学者。研究中国档案学史,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研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科学体系,丰富档案学研究内容,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我国档案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提高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张: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档案事业该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有两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可持续发展。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正确处理好档案事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关系,使其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档案事业内部结构,逐步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积极而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在满足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之间保持平衡。我认为,要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档案事业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档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支持,其他各项事业的良性、科学发展也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要解决好档案事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如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与档案实体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档案实体管理工作与档案专业教育工作、档案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张: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档案工作与之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李:市场经济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充分利用积极影响,避免或减少消极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十分现实地提到了各级档案部门的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对传统的档案工作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包括档案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服务方式等,这些都应进行相应的

调整。市场经济与档案工作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工作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档案管理的行政性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三是档案内容的滞后性与市场经济的速效性之间的矛盾。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必由之路,档案部门只有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赢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无异于画地为牢、坐以待毙。

张:要适应,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您看来,档案事业亦是如此?

李:创新是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发展的应有之义,档案事业自然不能例外。无论是档案学理论研究还是档案工作实践,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发展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张:档案学该如何创新?

李:档案学的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包括意识(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等各个方面。档案学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历史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其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渐进过程,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当代档案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档案学理论和档案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的。

张:您在著作中提到:中国的档案学在引进国外理论时“食洋不化,囫囵吞枣”,这其中是否包括备受争议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此理论,各派学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您的观点是?还有您怎样看待这样一种“百家争鸣”的现象?

李: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项西方档案学理论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样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更是耐人寻味,其持续时间之长、争论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件(档案)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是现代西方档案学研究中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因此,备受国外档案学界的推崇与青睐。当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并非尽善尽美的绝对真理,如没有考虑电子环境下文件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等。此外,西方学者在文件运动阶段的划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都说明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尚需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能否中国化”是国内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一时间观点迭出、

“火花”四溅,热闹非凡。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有其合理性,并据此设立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一一文件中心也显示出较多的优越性,但难以在我国普及推行,本人已在相关文章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此处不再重复。“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学术争鸣是理论发展和繁荣的催化剂。近20多年来,众多国内学者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上的争论,极大地活跃了档案学术气氛,拓宽了学者们的视野,推动了相关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

张:在做研究中,“学风问题”无疑会对其研究成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您怎样看待档案学术规范问题?

李: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被曝光,严重地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玷污了科学殿堂的圣洁。因此,学术规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学术规范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良好学风的养成除了依靠必要的法规、制度进行约束以外,更多、更主要的则需要学者的自律。古往今来,但凡大学问家无不强调要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一些大学问家自觉地探求为学、济世之精神,他们既给学术界留下了学问,留下了知识,留下了人格精神,也为后代留下了治学之道、做人之道。档案学研究者应牢固树立学者应有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正确认识学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切实扭转无引文、无视前人研究基础、无新鲜经验和事实材料的空谈之风,尤其要自觉抵制并反对学术腐败。

张:“学术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科学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是一件需要汗水乃至心血的苦差事,投机取巧者不能胜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仍然是当今档案学者必不可少的学术精神。”这是您在《档案学者应做道德文章的楷模》一文中所说的话,我想,这也许是对您上述观点的更好补充吧。您是一位潜心做学问的学者,从您的论文语言来看,您的文史功底特别深厚,援例用典似乎是信手拈来,想必您一定读过许多史学方面的书籍?

李:档案即历史,档案学与历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档案学专业学生来说,文史知识是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文史功底,无论其将来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会显得漂浮,底气不足。我很庆幸在本科阶段学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并对文学和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受益匪浅。

张:您的学生们都说您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毫不枯燥乏味。看来您的这些知识储备很有用啊。

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所以,选择以教师为职业的同志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否则极易误人子弟。说实话,每次走向讲台,我都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加之现在的大学生都缴费上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是消费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教书育人)。

张:学生说您“很潮”,和他们比较谈得来。和您仅有的一次交流,我也是印象比较深刻。您非常健谈,对许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您的成功,应该在于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吧,学无止境!

李:“学然后知不足”。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递增,与此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我们只有及时地汲收新的知识,不断地完成知识的新陈代谢,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成为合格的“当代人”。

张:在您所接触的这些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一种比较突出的思想影响了您,或者说让您的感触比较深?

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醇,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并努力使它发扬光大,以造福于整个人类。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鉴别,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此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先进文化大量传入我国。对于国外的这些先进文化,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而应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吸收。

张:看来,您比较钟情于传

统文化,那么,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您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我觉得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了。

李:学习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兴趣与需求,靠别人督促去学习,往往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甚至会使学习者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尚不够成熟,因此,有必要在学习方面给予其必要的引导。《四书》、《五经》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这些经典书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丰富我们的学养。

张:众所周知,您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这可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啊。这其中一定有许多故事可讲,我们很想听李老师娓娓道来。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实力,当然就会脱颖而出”,李老师的成就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李:荣誉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努力。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不能利令智昏,被所谓的荣誉所累,而应以此作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张:呵呵,李老师很谦虚啊,您的这种精神,是我们目前都应该坚守的。另外,我想替广大学子问一个问题,今年档案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如何?

李:今年,我校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比较饱满,录取人数超过了计划招生人数。再一次感谢考生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

张:就以往的情况来看,档案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应该算是个冷门了,那么,您怎样看待其如今的炙手可热?这属于正常现象吗?

李:我没有感受到档案学专业有多么烫手,若果真如此,我也不敢接触了。有关媒体的确有过类似的报道,标题似乎是“风景这边独好”。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档案学专业一度比较红火,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经常供不应求,此后,“盛景”不再。当然,这并不是说档案学专业人才已经饱和,社会已经不需要档案专业人才了,而是指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档案职业准入制度,许多不能胜任档案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占据了档案岗位,导致大批档案专业毕业生只得从事其他工作。据我分析,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之所以就业情况较好,可能与“产量”较小、适应面较宽有关。目前,全国培养档案人才的高校只有30余所,每年的毕业生不过1000多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布点”多、“产量”大的专业来说,比较容易被消化。

张:您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一文中提到了“开展档案学研究,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档案科研队伍”,上述现象,是否符合这种规律?

李: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开展档案学研究自然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档案学专业教育机构在为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优秀管理人才的同时,也为档案学研究储备了一支具有较大潜质的生力军。当今,活跃于我国档案学研究第一线的学者大多毕业于高校档案学专业,接受过系统的档案学专业教育培训,这是我国档案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您在大学毕业之后,曾经到基层从事了三年的档案工作,那时的工作经历,是不是您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中强调“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实践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特别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上一旦有某种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10所大学更能将科学推向前进”(大意)。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应用学科,档案学的一切理论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并要接受档案工作实践的检验;没有档案工作实践的呼唤,就不会有档案学理论。三年的基层档案工作经历,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时刻提醒我,在研究中不能“客里空”,玩文字游戏。

张:实践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您作为管理学院的院长以及校档案学的带头人,一定是身体力行、大力推动了全院乃至全校的档案事业吧?

李:安徽大学是全国较早创办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其档案工作理应走在高校的前列。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档案工作一度发展迟缓。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档案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硬件、软件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人只是一个“生产队长”,人微言轻,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与我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我曾在学校有关会议上多次呼吁要重视档案工作,至于是否多少影响了学校领导的决策,不得而知。“我的地盘我做主”,作为档案学专业出身的院长,如果学院的档案工作“灯下黑”,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我院的前后几任院长所学的专业都与信息有关,都很重视档案工作,因此,在学校的各个院系中,管理学院的档案工作算是比较好的。

张:您现在身为院长,一个您称之为“奉献”的岗位。那么,您将时间、精力奉献给了院里,是否离您“将档案进行到底”的初衷远了一些?

李:没有。我现在仍然承担档案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仍然积极参加国内档案学界的各项学术活动,只不过由于琐事缠身,投入到档案学研究中的时间与精力少了许多,这一点时常让我苦恼、彷徨。

张:呵呵,李老师大可不必如此苦恼。您曾经在“亚太地区档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一篇题为《社会对档案教育工作者的期待》的发言,获得全场的好评,说明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档案教育方面啊。

李: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对档案从业人员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具有熟练驾驭现代高新技术的能力;不仅要继续扮演好历史事实的维护者、社会记忆的“保护神”的传统角色,而且要尽快适应档案文件的“监督者”、“审计员”的角色。

张:我今天还想要问的是: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期待是什么?档案教育工作者真能做到像您所说的“将档案进行到底”吗?

李: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自然希望自己的老师德艺双馨,集教师、学者于一身,融理论家、实践者于一体。当今社会,文化、价值多元,任何人都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权利和自由,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都以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张:尽管如您所说,不能要求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都以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不过您自己是做到了这一点。就像您在访谈开篇说的“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一条‘黑道’走到底”。

篇5:北华大学物理学院张伟森院长讲话

暨考研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张伟森

(2011年4月21日)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本月2号,学校召开了2010年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我校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的经验和成绩,进一步部署2010年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表彰和奖励了2009年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考研工作先进单位。我们物理学院被学校授予“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考研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这两项荣誉,是全院师生员工共同艰辛努力取得的成果。让我们感到可喜的是,物理学院2009届毕业生的考研率达到25%,名列全校榜首。因此,我代表学院党政班子向在教育教学一线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各位老师、辅导员、教学秘书致以最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用辛勤的工作和操劳,帮助学生一路艰苦跋涉,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走向辉煌!与此同时,对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的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是你们把荣誉载入了物理学院的发展史册!

考研工作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建设优良教风学风和培育我们北华物理学子刻苦钻研、潜心学问、勇于攀登的良好学术环境的重要载体。这项工作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们学院的教学质量和办学声誉均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影响。因此,全院师生员工在荣誉面前仍然要高度重视并将继续加大此项工作的力度,务必把考研工作纳入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日程来认真抓紧抓实。今天,我们召开2010年物理学院考研工作总结表彰暨考研动员大会,目的就是总结经验,发扬成绩,以利再战。所以在这里,我主要针对物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工作讲几点看法。也许以我自己的理解和概括,能够对什么是考研、为什么考研、怎样去考研以及我们应该怎样抓考研工作等一些方面的基本问题,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什么是考研,考研须知哪些基本问题

考研是与研究生教育相伴而生的,我国现行研究生教育主要是通过考试制度来确定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一旦通过了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同学们就可以接受研究生教育,所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通常被称为考研。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新中国成立前,研究生教育发展极为缓慢,只有少数高等学校招收过一些研究生。从1935年到1949年,仅有200多名研究生被授予硕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研究生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1950年到1965年,共招收研究生23,000人。1966由于“文化大革命”,研究生教育中断了长达12年之久。研究生教育有较大发展应该是在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后,当年全国共招收10708人。1980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才算完备了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制度,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也从此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如今,教育部公布2010 2 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53.4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万人。虽然规模比当年扩大了50倍,但仍然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现在同学们要想考研,我想有四个最重要的基本问题必须得搞清楚。

第一,必须了解我们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体系。学科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目前我国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以学科为依据展开的,而本科阶段的教育是以专业为依据进行招生、教学和就业的,两者各成体系,存在着很大差别。但两者在学科门类的层面却是严格统一的,都包括12个学科门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在毕业生授予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时,都是依据学科门类的名称来授予的。按照国家1997年颁布的培养研究生学科目录,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三个层次设臵,目前总共有393个二级学科。比如在理学门类下,设臵了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12个一级学科;有的一级学科下不设臵二级学科,有的一级学科下设臵若干个二级学科,像物理学一级学科下就设臵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声学、光学、无线电物理共8个二级学科。

第二,必须弄清楚研究生学科教育和本科生专业教育的内在联系。我国现行本科教育是宽泛的教育,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在物理学一级学科下,当时仅设臵了物理学、应用物理学2个专业,2009年又规范补充了声学、核物理这2个目录外专业和少数高校试办专业。然而,在报考硕士研究生时,物理学专业学生能够选择的学科却非常多。除 了研究生学科目录物理学所属的8个二级学科之外,在理学门类还有化学学科下的物理化学,天文学学科下的天体物理,大气科学学科下的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地球物理学学科下的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生物学学科下的生物物理学;此外还有,在工学门类下的光学工程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材料物理与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下的工程热物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核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下的核能科学与工程、核燃料循环与材料、核技术及应用等等,所有这些相关学科都喜欢招收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另外,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几所高校,近些年还试行举办了跟国际接轨的医学物理学学科,只招收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最适合你自身发展的考研目标。

第三,必须认识到考研要经历初试和复试两道关口,复试分数线又有国家控制线和学校分数线的差别。只有初试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要求,才能参加研究生培养单位自行组织的复试,国家控制线是对考研科目的单科成绩和总分数划定的录取线,这是基础分数线,要录取必须得上线;而学校分数线是34所“985”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自主划定的录取线。一般高校直接采用国家线,而自主划线高校的分数线都比国家线偏高。

第四,还必须知道国家控制线有考生与考区的划分。为了照顾中部及边远地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国家对不同考区的考生在分数线上有政策倾斜。国家复试线划分为A、B、C三类,考生根据自己所报考的学校来判定自己属于哪类考生。A类考生:报考地处一区招生单位的考生。B类考生:报考地处二区招生单位的 考生。C类考生:报考地处三区招生单位的考生;或者目前在三区就业且定向或委托培养回原单位的考生。一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等11省(市);二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重庆、四川、陕西等10省(市);三区包括内蒙古、广西、海南、贵州、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0省(区)。在A、B、C三类中,A类的分数线最高,其次是B类,C类最低。近几年,B类的分数线要比A类单科低5分、总分低10分左右,C类比B类也是单科低5分、总分低10分左右,A类和C类几乎单科相差10分、总分差20分左右。别看这5分、10分之差,对有些同学就很难跨越,所以在报考前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和历年的国家线来认真考虑该报考哪类地区的学校。

二、为什么考研,考研会有哪些好处

同学们,还记得入学时我在开学典礼那个讲话吗?那时我鼓励大家要“驾驭梦想,展翅飞翔”,因为你们大多数同学加盟北华,是为了圆一个当老师的梦而来的。然而,从近三年我们物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这个梦想真的很难实现。我们07届毕业生离校时有30%应聘到教师岗位,08届是20%,09届10%,10届就目前状况估计不会超过10%。这就是说,我们物理学院的毕业生大多数难圆教师梦。那么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应该何去何从。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放弃梦想,追求理想。现在,考研这个理想已经向你张开双臂,你们应该投向这个理想的怀抱。在今年全国研究生招生53.4万人中,硕士研究生47.2万人;招生总数比去年增长12.4%,硕士生比例增长13.7%;硕 士生报考人数为140万人,录取率为33.7%。所以,同学们赶上了国家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大好机遇。近两年,我们学院毕业生考研成功率还是很高的,05级同学有29人报名,初试上线21人,成功率72%,复试通过率100%;06级有23人报名,初试上线17人,成功率74%,复试通过率100%。据说07级同学考研热望很高,有40多人准备报考研究生,这真是好现象。记得去年10月初,就要考研预报名了,06级一部分同学还是信心不足,只有十几个同学想报名,我们就专门召开动员大会,最后报名23人。大家一使劲,就考上17人。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的实力。

今天我们召开全院大会,就是给大家鼓劲,让同学们更加坚定考研信心。同时也让大家明白,考研一定会给同学们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好处。

第一,从自身发展需要的层面上讲,最直接的好处是通过考研可以提高学历层次。学历层次提高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可以读更多更好的书,学习更精深更丰富的知识,钻研更系统更前沿的理论和技术,从而思维方式、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够得到更系统更全面的提升,研究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能够得到更全面的培养和训练。这些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养成,对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复杂问题和挫折的时候,就会快速去捕捉更多的知识和占据优势,做出正确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处理和解决问题就会赢得主动、得心应手。所以,如果家庭条件不是必须要靠你的就业来养家糊口的话,考研应该是同学们的自然选择。

第二,从社会发展需要的层面上讲,通过考研可以获得更强的就业竞争力。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希望通过读研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个人素质,以便将来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这是因为研 究生阶段会给你更多的机会去做实际工作。本科毕业直接进入单位往往是从底层干起,即使做了若干年后,往往也还是在底层。但是,你在读研期间做的工作绝对不是底层事务,而是跟你的导师在同一个领域做事,所以读过研究生就业,起点就高一些。

第三,从理想信念更高的层面上讲,通过考研可以赢得更高的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如果你的人生发展目标超脱于为就业而考研,根本不为就业与生计发愁,那么考研对你来讲就应该是志在必得,把自身努力的方向定位在读完硕士再拿博士,通过读研掌握更坚实的工作本领,去推动某个行业领域乃至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终身立志于学术研究,以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为己任,为人类进步创造出更多的文明成果。

当然,除了以上这三方面的好处外,其他连带的或者间接的好处因人而异,同学们不言自得。

三、怎样去考研,考研要把握住哪些关键环节 第一步,要做好考研先期准备工作。

当你决定考研,确定了要报考的学科范围和方向后,要跟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联系意向中的招生单位,主动和报考单位取得直接联系,去获得最重要的招生信息,同时还要想办法获得具体的考试要求的信息。获得有关信息的途径大致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招生简章。一般在每年7、8月份,由各个招生单位的研究生招生主管部门(研究生院或研究生处)公布。上面会列出招生单位联系方式、招生的人数、导师情况,有的还会列出委培、自费人数,但保送、保留学籍的名额一般不公开,但这对考生确 7 实是非常关键的信息,千万要留意考试科目和使用的参考书,这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二是报考说明和专业课试题集。为了弥补招生简章的不足,有的招生单位(一般都是招生单位的具体院、系、所和中心等)还特别公布一些考研信息的说明,比如历年报名人数、录取人数、录取比例、录取分数、参考书目和复习资料等等。

三是导师。如果能和导师联系上得到指点,无疑会如虎添翼。但这并不容易,因为导师一般都回避咨询,即使联系上也要特别注意打交道的方式。还有一点,据很多考研学生反映,越热门的高校,和导师联系的必要性就越小。他们的考研信息比较透明,黑箱操作比较少,出题也比较规范,很少有偏题、怪题。

四是在读研究生。如果导师联系不上,就尽量找在读研究生咨询,他们提供的信息也可能更“实用”、更实在一些。如果恰好遇到的是你的师兄师姐,那可就运气多了。

五是网站。上网查询很重要,有很多考研网站,都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第二步,编制考研复习倒计时日程表。

当你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就该踏踏实实地看书复习了。至于具体如何复习,比如什么时候开始复习,公共课如何复习,专业课如何复习,是否要上辅导班等等诸多问题,你们可以向老师和往届考研成功的学生请教。在这里,我介绍一个一般的复习方法,可能是大家会共同认可的方法,供大家参考。这就是编制考研复习倒计时日程表来约束自己。

我希望考研同学最迟要在大三结束的暑假就应该进入考研复习准备状态,利用暑假期间先报一个考研政治、英语辅导班,大四开学就正式投入到紧张的考研复习。要根据自己的实力确定预期报考目标,一般理工科考研科目初试离不开政治、英语和2门专业课,算复试大致涉及3门专业课(如物理类学科普通物理学必考,一般考力学、热学、电磁学三部分的比较多;量子力学和固体物理2门课组合比较多,和电动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组合较少)。你可以制定一个可行的规划,用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分五个步骤实施考研复习计划。

第一个月:先选择一门掌握程度比较弱的专业课和英语开始复习。每天上午、下午和晚上的三个时间段内,分别复习专业课、英语和专业课。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要以这门弱势的专业课为主,进入下个月之前基本上要把这门专业课的教材看完吃透;英语的复习主要是做阅读,培养语感,积累词汇量。

第二个月:每天的三个时间段,分别复习政治、英语和增加第二门专业课。对政治的复习,每天上午要认真熟记考试提纲内容的重点和知识点,另外在每看完一章之后要做一做相关配套的习题,加深记忆,这段时间可以不急,到月末的时候能够复习到一半的程度就行;英语在这段时间还是主要做阅读,继续加强语感和词汇量;专业课要抓住重点,注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熟记,月末之前第二门专业课教材要全部看完吃透。

第三个月:每天的三个时间段,仍然是分别复习政治、英语和专业课。政治按照上月的复习方法继续复习,到月底要完成全部复习任务,所以第一遍复习政治基本上要花两个月的时间。政治的第一遍复习是非常重要的,花的时间也最长,这样就会打下很好的基础;在这个月里,英语要进行单项训练,要保证在考试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完形填空”和“七选五”段落选择;这个月 既要认真训练巩固前两门专业课复习成果,又要开始第三门专业课的复习,到月底要看完吃透教材。

第四个月:每天三个时间段,照旧复习政治、英语和专业课。不过这段时间是进行第二轮复习。政治就要开始大量做题,做完题要翻阅复习资料,不仅要加深记忆试题,还要关心时事政治;英语这时候就要开始训练作文了,每天写一篇作文,写完之后再看看标准答案上的文章,找出它的闪光点,碰到好句子和词汇一定要记住,灵活运用;专业课的复习,这段时间主要是做历年的真题,通过做真题发现命题的特点,再回过头来看教材,就会找出第一轮复习时的遗漏点。

最后一步是考前一周的安排:这段时间主要用于调整心态,一定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保持自信的态度。这时也可以适当的看看书和以前做过的考题。

如果考研同学都能按照这五个步骤进行考研备战,考上硕士研究生就会大有希望。

第三步,网上报名。

报名时间现在提前到10月中旬。

填报报考单位和学科时可以选择两个,即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研究生考试的专业课试题是每个招生单位自己命题,你要按着报考第一志愿的试题来考试,可千万不能含糊,不然进考场时再发现试题和你复习准备的不一样,那可就惨了。

第四步,参加初试。

初试现在提前到1月份。考试要持续2、3天,一般情况进行4科考试,每科考试3个小时,考试地点是在地(市)一级教 10 育行政部门招生办公室设立的考点举行,或者在招生的高校,考生在报名时可以选择这两种考点。

第五步,重视调剂。

大约在寒假期间,或最迟春季开学后的1、2周,专业课成绩差不多就出来了,可以打电话向报考单位的院系或研究生招办询问。再过1、2周,公共课的成绩也出来了。这以后到发复试通知的一段时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如果你在考生上线的名次不是特别理想,录取在两可之间,就要多和报考单位院系或者导师勤联系,实在不行看看有没有可能读自费和委培,实在没有把握就尽早联系调剂到考生上线数额不足的学校。

第六步,准备复试。

复试一般在4月中旬前后,有的单位是等额复试,有的单位会选择差额复试。对跨学科考生,或者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一般还要笔试加试2门跨学科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此外,近两年国家还在著名高校(比如清华、北大)进行了复试时测试英语口语的改革试点。一般来说,复试时的面试是躲不过的,绝大部分招生单位都是等额面试,可以说比较轻松,主要是看看英语口语情况,聊一些继续学习深造的兴趣,过去都读过哪些书,对哪些学科领域比较关注,本科阶段老师是怎么指导学习的等等,所问的专业知识也都是最基本的内容。对大多数考生来说,接到复试通知后不用刻意准备面试,只要你不是替考上线的,在面试时别一问三不知,一般都能通过,录取是没有问题的。

第七步,录取通知。

复试通过后,招生单位将发函到你的档案所在学校,调你的人事档案,审查没有重大问题后(主要是政治性问题),将会发 放录取通知书,将你所有的关系,包括党团组织、户口、工资关系等,转往招生单位(委培情况除外)。

四、怎样抓考研,考研工作要纳入人才培养工作日程 第一,全院上下要高度重视考研工作,一定要把考研工作纳入重要的人才培养工作日程来抓紧、抓实、抓好。学校已经明确考研工作是贯彻落实人才分流培养的重要举措。人才分流培养是我校教师教育类师范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新探索、新思路和新举措,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确立不同人才培养目标,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考研工作就是要为有志于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专门的教育和指导。我校在2008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学校就要求贯彻这项基本原则,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考研工作落实到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建设等各个教学基础性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第二,要把考研工作成绩作为衡量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实际上考研工作是本科教学工作的自然延伸和拓展,是与本科教学工作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项工作。考研成绩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反映了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实际工作中,绝不能将其独立于本科教学工作之外孤立抓考研工作,否则,我们就不会自觉地同本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工作,就会顾此失彼,相互影响,达不到好效果。

第三,要把考研工作当成是建设优良学风、培养学术氛围的重要手段。考研工作要抓出成绩,就必须抓学生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提高的程度,一方面决定于学生的学习信心、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另一方面也决定于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勇气和激情。所以,考研工作也要抓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和辅导水平。我们既要深入开展学风建设,以考研来带动学风建设,有了良好的学风就能够全面推进考研工作;我们还要教风和学风建设并举,以抓好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强化考研课程的训练辅导,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第四,要认真总结考研工作经验,强化考研工作体系的建设。我们要认真总结这几年考研工作的经验,在未来的考研工作中继续发扬成绩,重点强化三个体系的建设。一是强化考研工作的组织工作体系建设。从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层面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考研工作,加大精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保障;从系级管理层面需要系主任带头来抓,教师之间互相配合,齐心协力抓好、抓实考研工作;从教学一线层面需要锻炼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考研辅导质量;从学生管理层面重点是抓学风建设,还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二是强化考研工作的教学管理体系建设。要以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统筹全局,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落实为根基,严肃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安排优秀教师主讲考研课程,切实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此外,还要督促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把握好考研政治、外语、高等数学等考试科目课程的学习进程和学习质量,为考研学生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三是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一要加强考研书籍和资料的采购和搜集,为学生提供丰富复习备考资源;二要加强学生报考单位的考研协作网络体系建设,建立起更广泛的协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考研咨询和服务平台;三要加强考研网页的建设,为考生提供及时快捷的考 研信息,譬如考研试题参考、英语听力训练、考研有关讲座视频等等。

篇6:李维安 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

1957年出生于青岛,管理学博士、经济学博士。现任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现代管理研究所所长、《南开管理评论》主编。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学术职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学历背景:

85年9月—88年6月 南开大学经济学硕士

88年9月—93年7月 南开大学—日本一桥大学联合培养经济学博士

93年4月—96年3月 日本庆应大学商学(管理)博士

主要研究著作:

《公司治理教程》,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现代公司治理理论:资本结构、公司治理与国有业股份制改造》,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企业活力理论与评价》,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2月

《完善公司治理:东亚视角》,专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11月

《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专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5月

《有效沟通》,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突破惯性思维》,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李维安:中国企业需要一次新的“改革开放”

2009-02-16 17:23:17 文/李维安 网友评论 0条

众多企业陷入“三聚氰胺”漩涡,显然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不当所致,恰恰凸显了经济型治理缺失蕴涵的巨大治理风险。一个有志于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必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否则,无论如何是无法实现基业常青的。

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企业治理改革滞后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企业改革先后经历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几个阶段,贯穿其中的一条基本主线,就是要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变。

然而在市场化进程中,我国企业治理改革明显滞后于产品市场改革,产品市场竞争加剧,而企业却未建立相应的治理体系;行政型治理放松的同时,经济型治理却未及时确立。

由此,行政治理一放松,企业常陷入内部人控制状态;而企业一旦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行政型治理。由于经济型治理体系的缺失,企业常在内部人控制与行政型治理之间摇摆。无疑,这与市场化改革的初衷是不相符的。

社会责任危机频发

显然,伴随着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变,企业社会责任也应由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企不分和“企业办社会”实现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的社会责任转变。企业经营不仅要向“市长”负责,更要向“市场”负责;企业出了问题不仅要找“市长”,更要找“市场”。

然而在实践中,企业摆脱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包袱,却忽视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履行的社会责任。

一方面,企业缺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责任内涵的科学认识,不能以科学发展观的眼光从战略高度认识企业社会责任问题,造成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另一方面,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上片面地强调形式上的内容,而忽略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问题,即为社会和消费者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由于企业缺乏社会责任自主治理的意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不能有效地进行自我监督与约束,漠视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问题,产生企业社会责任“显性违规”和“隐性违规”并存的局面,而后者则更为典型。近期爆发的三鹿事件就是一个缩影。

众多企业陷入“三聚氰胺”漩涡,显然不再是单纯的管理不当所致,恰恰凸显了经济型治理缺失蕴涵的巨大治理风险:面对三聚氰胺“潜规则”,公司高管听之任之,表现为“不作为”;面对消费者投诉,公司高管不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而仅向当地政府报告请示,消极等待,表现为“不作为”;危机爆发后,除部分高管被行政问责外,公司治理问责机制同样表现为“不作为”状态。

在市场化改革进行了多年的今天,企业出了问题不是去找董事会,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于行政型治理,这显然有悖于现代企业治理理念。正是这些普遍存在的经济型治理缺失内涵的系统性公司治理风险,引致了一场人间惨剧。随着全球社会责任的日益凸显,如何切实确立经济型治理体系,夯实企业履责的治理基础,跳出传统“出了问题找市长”的怪圈,就是下一步企业改革的关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运营必须合规,对消费者负责,这是企业必须履行的最基本的社会责任;

在合规的前提下,企业理所当然地负有价值创造的经济责任;在履行法律责任和经济责任的基础上,企业应基于自身能力履行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等高级社会责任。而经济型治理的核心,就是要通过一系列自主经济性而不是行政性机制和制度安排,确保企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无疑,良好的公司治理是企业履行对人的责任、对环境的责任和对社会发展的责任的基础,决定了企业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的社会责任;同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理应符合公司治理规范,在合规架构内践行社会责任。

经济型治理体系亟待确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而且要对全球利益相关者负责,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一个有志于打造“百年老店”的企业,必须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对全球利益相关者负责。否则,企业无论如何是无法实现基业常青的。当然,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办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为切实提升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防范社会责任系统风险,经济型治理体系建设是核心。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审计监督体系。国际上,美国、法国、英国等众多国家分别在各自立法中确立倾向于就业、工资、工作条件等问题的企业社会责任,并且要求企业披露其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以对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进行审计监督。

在我国,《公司法》明确提出,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这是我国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以法律形式明确下来。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尚缺乏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监督机制,造成“有法难依”。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已有法律法规基础上尽快建立可操作性的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细则或指引,明确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监督机制。

其次,强化公司治理,确保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当前,中国公司治理正逐步进入包括广大中小股东、消费者、供应商等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时代,中国企业必须尽快树立为全球利益相关者负责的责任理念,增强“自主治理”意识,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变。一方面,要在公司治理层面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基础保障;同时,还要根据公司治理“规则、合规、问责”的核心要求,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问责制。真正的公司治理问责要求“集体决策、个人问责”,特别是要实现从“结构合规”向“机制约束”转变。

最后,建立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引导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当前,国际上已经成立了一些旨在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如美国社会责任商会(BSR)、英国的道德贸易促进会(ETI)、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CBCC)等,并进一步推动形成一些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包括AA1000、SA8000、CSM2000、ISO26000等。但由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这些标准体系还不能够形成非常有效的指导。因此,应该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及评价体系,以指导和改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上一篇:销售技巧和话术总结下一篇:《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地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