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快乐走进音乐课堂

2024-04-15

让快乐走进音乐课堂(共8篇)

篇1:让快乐走进音乐课堂

让快乐走进课堂

汝州市焦村乡邢村小学

二○一六年十一月

李红帅

让快乐走进课堂

最近有幸拜读了《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一书,对于知识的学习,斯宾塞谈到:痛苦的功课使人感到知识讨厌,而愉快的功课会使知识吸引人。那些在恐吓和惩罚中得到知识的人们,日后很可能不继续钻研;而那些以愉快的发现获得知识的人们,不只是因为知识本身是有趣的,而且许多快意和成功的体验将促使他们终身进行自我教育,这不就是教育的真谛吗?我相信每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都如我一样,希望自己的课堂成为愉快的课堂,希望自己的学生快乐学习并学有所成,这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呢?

一、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快乐滋润智慧的花朵。

在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改善心态使其获取快乐、体会快乐、提高学习质量。快乐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而搞好课堂教学的症结是师生双方各自对教学活动的情绪、态度、师生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及教学的方法。那么,如何打开症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发展能力呢?

(一)教师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使自己有阳光。”的确,要想学生“乐学”,首先自己得“乐教”,使“乐教”与“乐学”和谐共振!首先,爱是推动教育过程的力量之源,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愉快氛围的关键。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就像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生的心田,画为手段,把学生带入教材描绘的情境,很快就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

2.学会赏识、善用鼓励。孟子曰:“用人者,去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学生奇迹的发生源于教师对学生积极期待和热切的关爱。记得我在批阅一个差生的作业时写到:慢慢来,老师看到你每天都在进步。果然,那个学生像被赋予了一种神奇的力量,原先歪歪斜斜的字也慢慢工整了,课堂上也慢慢敢举手发言了,脸上的笑容慢慢也多了。我知道,他是快乐的!

3.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突出教材的重点,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讲解《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时,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幅西雅图美景,学生会更理解课题的含义。

(三)注重成功教育在愉快学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学习热情被唤起,学习信心倍增。比如,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阶梯性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尽力让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构建平等、民主、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舞台,让孩子拥抱快乐。

二、健康有趣的实践活动,快乐陶冶美好心灵。

在儿童的眼里,快乐与玩耍是孪生兄弟,会玩的儿童是健康的,快乐的。具有游戏倾向的快乐活动对于学生来讲是一种独特的隐性学习方式,可以通过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一)教孩子懂得感恩。

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私、霸道、感恩之心严重缺失。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所以,我设计了“传递快乐——感恩行动”这一活动,排练了一场家庭生活剧《今天我当家》。让学生扮演爸妈的角色,体验大人的生活,例如:有的洗衣服累得把背捶得咚咚响,有的给孩子喂奶粉忙乱得打翻了热水瓶,有的切洋葱时辣的直流泪„„夸张的动作,诙谐的对白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每次活动后,我都要求学生把内心的感受记下来。好多学生都在日记中表达了他们快乐的感受,但是对快乐的理解也不再是单一的了,感恩的种子在每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

(二)教孩子懂得关爱别人。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小女孩为一只被荆棘弄伤的蝴蝶拔掉了刺,蝴蝶为了报恩,化做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请你许个愿吧!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想说:“我希望快乐。”仙女在她耳边轻轻说了一句话便飞走了。后来,这个小女孩果真快乐地度过了一生。而这个快乐的秘密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予人玫瑰,手留余香。于是我们开展了“寻找快乐,牵手

课堂的教学中,让每一位教师、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快乐,享受快乐。努力学习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带着孩子们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篇2:让快乐走进音乐课堂

镇原县城关中学

焦秀琴

教学也是一种艺术,我也一直把这句广告词作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要想作到更好,就必需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查漏补遗。

(一)对英语教学的重新认识

1、学习外语与情意的关系。外语课堂教学既是一个掌握外语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激励情意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包括情意和意志。情意包括动机、兴趣、态度、气质、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过程中伴随着传递情意的活动,学习外语和交流情意相互间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组成一个整体。

2、语言知识与交际能力的关系。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是为了提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获得为交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只能通过实践训练才能获得。例如,在学习了“天气预报”这一课后,我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所学句型自由对话外,还找来多期China Daily。

(二)教学理念的反思

面对新教材,首先思想观念要转变,有了新的观念才能接受新事物。如果观念没有更新,新教材、新课程都只能是空谈,无 非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的实施简单地被视为换一个大纲、换一套教材、调整一些课程内容。对生动活泼的课程内容进行肢解,使其成为不胜其烦的“知识点”的堆砌,把“Reading”当成讲解知识点的例子。教师的教育思想是在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很多人崇尚“苦读”、“勤教”,不以人为本,“应试第一,分数至上”,把学生基本上看成是挣分的机器,对学生“乐学”的潜能几乎没有开发,英语教学过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观念与新课程的要求极不相适应。因此,为了适应新课程,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做到: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观。教学活动以学生在课堂上做事为主,教师的作用是负责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追求学习结果转向追求学习过程,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

(三)我的感受

在初中教学方面,我“遭遇”了新课程改革,这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课改倡导全人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 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而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高中英语新课程则更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阶段的教学有以下几点体会:

1.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智力、兴趣性格、态度、语言基础能力、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差生,我尽量用难度适中的问题问他们,尽量让他们回答有把握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我总会说“Very good”,如果回答错误我也会说“Thank you all the same.It doesn’t matter.”这样他们会因为得到鼓励而信心大增,加强了参与意识,逐渐消除畏惧心理。而对优生,我则对他们提高要求,如单词小测的错误率不得超过20%,课后要多做提高题,增加阅读量等。

2.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沟通,让学生消除对英语学习的恐惧感,只有对英语感兴趣,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刻板的学习,不仅会影响 英语学习的效果,适得其反让他们厌恶学习英语。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英语学习。高一英语必修一的第一单元是“Friendship”,这是一个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于是我让学生分组讨论Warming-up中的问题,并设置了“Describe one of your best friends”、“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have”、“ Make a list of qualities a good friend should not have”等多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他们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英语,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这锻炼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胆量,也在无形中发展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创新灵活运用英语的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课堂学习的能力。在课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找出语言点;课后整理总结笔记,并发现重难点。比如在教授“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时,我就先让学生看课后的例句,并自己发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不同点,总结两者之间的转化规律。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至关紧要。在开学一周后我就让学生以不署名的方式给我的教学提意见,下课后我也经常深入学生中询问他们的听课效果,学习情况,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质量。

篇3:让音乐走进课堂

音乐与人类的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 正确运用背景音乐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一、音乐的实用功能

在遥远的古代社会, 音乐就已经同人类的生产劳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例如, 一些户外劳动者为了使其单调乏味的艰苦劳动变得轻松愉快而边劳动边歌唱, 这些歌声不仅帮助人们减缓了疲劳程度和厌倦感, 更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

关于音乐功能的记载出现于15世纪的欧洲:工厂里的学徒们在各自的工作台上边劳动边歌唱。1640年, 拉丁美洲巴拉圭的耶稣教徒也记录了当时使用背景音乐的情况:印第安人为克服对体力劳动的厌倦, 就在耕地、伐木、建房等劳动中都伴以音乐。1876年, 美国著名的乔·瓦纳梅卡商店老板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 于是在店中放置了一架风琴, 在每天早晨开始营业的时候演奏员工所喜爱的歌曲。到20世纪初期, 一部分经营者已经有意识地将音乐用于他们的工厂和办公场所。

关于音乐对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的实验始于20世纪初。1921年, 美国人凯多乌特女士以调查卡片的形式调查了音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背景音乐有利于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并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0世纪60年代, 保加利亚的乔治·洛扎诺夫、德国的杰汉尼斯·舒尔兹、西班牙的阿尔弗索·塞西多等人开始了超级学习法的研究, 证实了科学、合理的背景音乐能使人的记忆力提高2.17~2.5倍。

1994年8月在美国心理学学会第102次年会上, 罗斯彻宣布了她的有关音乐与儿童智力发展的最新实验研究成果——聆听音乐能加强空间推理能力所需要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 并能建立新的神经桥, 进而改善儿童的空间智力, 并维持时间很长, 甚至永久。

二、音乐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 音乐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是有例可查的。如:1987年5月28日的《文汇报》就曾经报道了青岛市第36中学张国良老师的一节高中数学课———在轻音乐伴奏下的数学课。课的内容是“复数的三角形式”。上课铃声响了, 教室里响起了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 张老师先让学生回忆旧知识, 阅读新课内容的有关章节, 并回答有关问题, 老师综合总结出重点和解题方法;后半节课是做练习, 这时教室里又响起了《青年圆舞曲》、《花儿与少年》等节奏轻快的乐曲, 在这种音乐的伴奏下, 有的学生能在20分钟里做完20多道练习题。张老师进行该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心理自由”, 即在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和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及压力的情况下, 获得心态的平和以及心理的松弛, 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 此时, 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据此, 张老师进行了半年的实验, 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调查显示, 学生们不再感到数学课枯燥无味了, 反而数学课变成了他们最喜欢的课。两个班的平均成绩由原来的79.2分提高到了90分!

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美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上, 武汉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的李爱玲老师的论文《让优美的旋律流入语文课堂———浅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探索和总结出了音乐在语文课教学中的作用, 如: (1) 创设情境, 营造氛围; (2) 催化体验, 激发情感; (3) 文乐交辉, 品词品句; (4) 余音悠长, 拓展读写。……李老师认为: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天地, 在音乐声中, 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思维超越时空, 飞进那美妙的艺术殿堂……李老师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使用强, 成绩也取得大幅度的提高。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郭声健老师带领他的实验队伍在长沙、娄底等地做了“助学音乐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相信音乐有助于学习。

2002年贵州省文科高考状元廖衍杨韬同学深有感慨地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我的体会是, 听音乐看书或做作业有助于让我尽快进入状态。同时也是一种锻炼, 让自己在有声音‘干扰’的情形下依然能把精力集中到主要事件上, 更何况音乐远非噪音。……应学会借助多彩的手段, 如:音乐。让自己的感情得以宣泄, 让自己更能适应这世界, 投入创造性的生活……音乐不只属于艺术家, 不只属于爱因斯坦一样的伟大奇人, 它属于每个人。既然学习很辛苦, 那就用音乐来为你冲淡紧张、不安、苦闷、沮丧和不适。……在学习中找到一种宁静感、温和感, 摒除‘考试’、‘读书’、‘竞争’中过分张溢的功利心和火药味。”

从这些实例中不难看出, 音乐无论对于组织教学和个体学习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教学的辅助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三、在教学中使用音乐的理论依据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 大脑两个半球都具有高度专门化的功能。左脑是语言脑, 承担语言处理和逻辑思考的职能, 负责推理、综合、概括等, 也有人称之为数学脑;右脑为非语言脑, 处理音乐信息和绘画, 并把这些信息作为图像储存在脑内, 也有人称之为音乐脑。两个半球的分工只具有相对意义, 二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关系更为重要。音乐直接作用于右脑半球, 当人们在听音乐时, 能使大脑分泌大量的“脑内吗啡肽”, 这种物质能够促使左右大脑相互协作与沟通, 从而极大地提高人类的学习效率。

而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主要还是“左脑教育”, 忽视了对右脑的开发和利用, 这样就使得学生的左脑半球长期处于兴奋与超负荷状态, 这种教育不仅会导致左脑半球的工作效率降低, 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还有可能造成对左脑半球的伤害, 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与思考。而音乐作为“右脑革命”者, 它可以使学生的右脑半球兴奋起来, 使左右两半球的优势得到充分的配合和发挥, 从而提高左脑半球的学习效率。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心理学家们认为, 音乐能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和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多, 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兴奋的作用, 可以有效稳定个人情绪。在教学中使用音乐可以消除学生的烦躁心理、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 保持旺盛的精力,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沉侵在对问题的思考之中, 能使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对学习不感到厌烦。

四、音乐在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作品的选择

我认为, 教学过程中音乐作品的选择依据是:

(1) 能使学生获得心理松弛、稳定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从而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

据此, 应该选择节奏柔和明快、节拍规整均匀、速度适中、旋律优美的作品。

(2) 不同的教学环节选用不同的音乐作品。

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通常包括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做练习等基本环节, 适时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背景音乐显得尤为重要。比如, 在复习旧课和讲解新课的环节中, 可以选用旋律抒情、节奏缓和的音乐;而在做练习的环节则可以选用旋律轻盈、节奏轻快的音乐。当然, 无论哪个教学环节, 都需要经常更换曲目, 有利于保持对大脑的一种新鲜刺激, 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据研究者调查发现, 在音乐作品的选择上, 大多数学生喜欢器乐作品多于声乐作品, 喜欢熟悉的作品多于不熟悉的作品。

2. 对教师的要求

在教学中合理有效地使用背景音乐对教师提出了一个要求, 那就是:教师需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试想, 一个本身对音乐一无所知、无动于衷的教师怎么可能会利用音乐为其教学服务呢?所以, 应该首先加强教师的音乐修养, 提高教师的音乐水平。学校可以组织各科教师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同时, 这也给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一个任务———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应加强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只有这样, 在他们今后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音乐来提高各科教学活动的质量。

3. 教学效果的检测

音乐的课堂辅助效果还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控制决策的能力和实际调研的科学态度。如:

(1) 播放音乐的音量大小要控制得当。音量太大, 就会喧宾夺主,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对学习产生负面效应;音量太小, 则达不到预期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 如果发现选用曲目的风格与情绪不符合当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内容、与备课时的预想有出入时, 一定要及时调整或暂时停用, 也就是要遵循“宁可不用, 也不要滥用”的原则。

篇4:让快乐走进音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A-0119-01

初中音乐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陶冶情操、优化知识结构、缓解学习疲劳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音乐课在初中阶段却举步维艰。首要原因是它长期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其次,初中生的智商和情商都比小学阶段有所提高,欣赏音乐的类型也有所不同,大多数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再次,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大部分学生在音乐课上都过于害羞,不愿开口唱歌。如何使自己的课堂让所有学生都喜欢,怎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快乐、享受音乐的美?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如下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运用丰富生动的表情动作

教师在课堂上的情绪、动作和语调,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高昂甚至略带夸张的语调,能刺激学生的神经,让学生被教师的朝气和激情所感染。在教学初二下册《阳关三叠》的难点——节奏练习时,笔者首先挑出难点节奏型,任意选择教室内现有的物品进行节奏敲击演示,学生看了之后跃跃欲试。然后让学生任选两种身边的物品进行练习,学生的兴趣被点燃后,一遍又一遍地按照要求尝试。但是学生的兴趣被激起后,问题也会随之而来,学生一但兴奋了就不容易收回来,课堂秩序便难以维持。这时候,教师还需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能够生动且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回来。在学生得到足够的练习,仍不断地敲打嬉闹而没有停止趋势的时候,笔者当即双手拍击桌面,即兴敲击了一段节奏,随后端起戏腔念了一句“同学们,看这里——”,等学生安静下来后,让他们说说对刚才那一段戏曲与节奏的结合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既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为下一单元《梨园风采》提前点了题。

二、合理变化训练形式

为了达到良好的演唱效果,音乐教学需从基础练声抓起。然而练声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动,笔者刚开始训练时,学生大都会哄堂大笑,在老师夸张的表情动作引导下,学生的态度才会慢慢有所转变,即使他们认为练声很“傻”,但也都能按照要求完成。然而练声的过程不能一成不变,教师需要想出不同的练声形式来保持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练声的过程中加入柯达伊的手势训练,并在手势的基础上加入体态律动,让柯达伊的动作看起来优美且富有韵律,还融入了各式各样略有难度的小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效果非常好。

三、注重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体。而师生互动最常见的形式是语言沟通。要提升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就要设置生动并有效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扩展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教师则把握好时机进行引导。好胜心强是学生最大的特点,教师可采取多样的比赛方式及音乐活动,如旋律创编、节奏创编等,促使学生即使面对不喜欢的课程内容也能积极学、认真学、快乐学。在教授学生提不起兴趣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创编旋律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音符填入原曲的节奏当中,并做适当的引导;创编完成后再来比比看谁编的曲子唱起来更好听,最后教师在肯定学生创作的同时分析讲解原曲的创作意图和思想精髓。对于初次尝试旋律创编的学生来说,既能提升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还能获得满满的成就感。课堂互动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学中需根据具体内容和学生情况进行相匹配的设计,但不论什么样的互动形式,都必须符合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能够自信地学、快乐地学。

四、注重学生体验及参与过程

在音乐课中,学生的情绪、情感会随着音乐的不同而产生变化。如何让学生摆脱反复演唱,更积极地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突破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节拍、指挥引导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根据歌曲进行舞蹈创编,比比看谁编得更好,通过有效的引导、严格的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快乐的学习体验中享受音乐的美。例如初一下册《春游》这一课,八六拍的歌曲律动感非常强,教师可在学生初听歌曲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八六拍,学习指挥图示,同时反复听歌曲,加深对旋律的印象。当学生能正确划出八六拍指挥手势的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将歌曲演唱下来了,免去了教师一句句、一遍遍教唱这个枯燥乏味的环节。最后可以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来进行擂台赛,看看谁挥拍最正确、姿势最优美。笔者第一次在课上带入指挥教学的时候,全班同学参与度近100%,效果非常好。

篇5: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许多同事在语文教学中常常抱怨,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已充分利用了各种教学手段,但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体会文章的意境等方面却总不见成效。而语文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提高不上去,学生的语言积累较贫乏,写作水平则很难提高。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提个建议,不妨让音乐走进语文课堂。

我在引导孩子们欣赏《桂林山水》一文时,曾做过试验:教师在朗读课文时,随堂播放轻柔、舒缓的乐曲,淙淙的流水声,叽叽喳喳的鸟鸣声,把学生带进了如诗如画的境界。一曲终了,孩子们纷纷举手,嚷道:

“老师,我仿佛听到了漓江的水流声!”

“老师,我仿佛看见了桂林那奇、秀、美的山!”

“老师,俺仿佛看见了江畔的红花、小草,还有那江中的竹筏小舟!”

“老师……”

“老师……”

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一扫往日的沉闷局面,教学中难以让学生体会的语句美、意境美,竟轻松地解决了。

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我更注重了音乐的作用。如在《游子吟》这课的教学中,我选择了古筝演奏的古典乐曲。伴随着教师有韵味地诵读,仿佛在学生面前展现了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制衣服的情景。曲末终了,教室里竟变得静静的,没有一点声音,在看孩子们,眼睛里竟含着晶莹的泪花。半响,孩子们才纷纷说道:“老师,我明白了,俺一定要好好学习,来报答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

“老师,俺一定不会再让爸爸妈妈为俺操心了”

“老师,我长大后到外地上学,我一定天天望家里打电话,让妈妈放心!”

“老师……”

“老师……”

悠悠寸草之心,表露无遗。诗的含义,诗的韵味,诗的意境,全在这“铮铮”的琴声中印在了孩子们的心中。

《乐记》中说道:“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于人心之感于物也。”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手段,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愉悦中学到知识,充分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篇6:让快乐作文走进学校课堂

提起写作文,学生怕学,老师怕教,家长怕辅导。于是,社会上的作文辅导班在全国各地“全线飘红”。多年以来,似乎只有向社会办学单位求助,才能解决学生作文、奥数、英语等学科的辅导问题。我一直在想,难道学校老师真的是对此束手无策吗?他们跟我们这些社会作文教学的专业辅导老师就不能走到一起吗?这些年来,我一直为此而努力着,并且看到了希望。

从1999年开始,我不仅在社会办学单位执教小作家作文速成班,还想尽办法走进各个学校,令人欣慰的是,我与各个学校领导及专业教师不仅根本没有成为对立面,而且全部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改革现有的作文教学乃至语文教学模式,开展创新教育,却正是各个学校迫不及待的追求,老师们以极其宽容的态度和真诚的热情欢迎我这个“圈外人”的到来,他们虚心跟着学生们听我的课,认真做着笔记,还不断与我交流心得,提出一系列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每一次讲课和座谈会结束,我也仿佛被重新充了一次电。逐渐地,我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圈外人”了,甚至变得比圈内人还圈内人。

更令人振奋的是,一大批资深的专家学者不仅没有排斥我这个“圈外人”,而且给了我很多很多的指导、批评和鼓励。在北京,有张定远、顾之川、张伯华、王有声、袁志勇等全国闻名的顶尖级专家给我把脉、评点,并提出了很多很尖锐的意见,让我少走了很多的弯路;在江苏,有长期实践在语文教研第一线的杨清生、范超、刘德文、沈旭东、刘道方、高新光等老一辈专家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还有祝瑞松、马欣、张艳山等一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我一起备课,执教小作家班。尤其是祝瑞松老师,他是南京市南湖一小副校长,是一个热心教授孩子快乐作文教学法的好老师。他将我的一系列快乐作文秘方加以细化,编成了教案和课件,用于自己学校的课堂教学实践和南京市教委组织的语文教改实验课验收活动,在教育系统内部受到了好评。安徽宣城古泉小学丁延清老师对作文教学研究的冲劲也是可圈可点的。他自费近万元到南京、北京、成都等许多地方参加教研活动。他光是听我的课,总时数已达到100小时,其中随堂听课六七十小时,课堂教学实况录像三十四小时。当我了解到,他是忍着强直性脊柱炎的巨大病痛到南京、芜湖听我上课时,我甚是感动。凭着这股热爱教育事业的顽强精神,我相信丁延清一定会在作文教学领域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些可喜的现象正在消除很多老师的一些担心,如“你储老师可以做的事我们做不了”、“你敢那么教,我们怎么敢?”、“学校课程设置和传统体制束缚了我们,叫我们怎么改革?”等等,同时,似乎沉闷的校园里也不断传出“另类老师的故事”,一开始还是新闻,久而久之敢于突破的人总在创造奇迹,别人也似乎无话可说了。而新闻媒体则对创新教育不断推波助澜,让“另类”成为“正道”和“时尚”。

“减负”以后,各个学校不能再向学生推荐教辅材料,我的一系列快乐作文书藉虽然受到很多学校领导的欢迎,但很难进入学校。为此,我拿出了相当多的稿酬自费购买自己的作文书和阅读书捐赠给南京市三牌楼小学、铁路二小、洪武路小学、群立小学、珠江路小学六十七中学、十三中分校,淮安丁集希望小学等几十所学校。同时,向全国各地前来求教的老师提供教材,这样,快乐作文教学法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承认并采用。一些地区的教委和学校也主动为学生订购了《从此不怕写作文》等书籍,提供给学生。教育系统一些单位和学校还主动邀请我前去讲课。其中,南京市沙洲中心小学、十三中分校、珠江路小学,苏州的碧波小学,淮安少年宫等,甚至希望我能够在他们那里开设实验班,担当长期教学工作。

篇7:让舞蹈走进小学音乐课堂

舞蹈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姊妹,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水乳交融,其关系比其他姊妹艺术可能更嫡亲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成品舞蹈的赏析,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得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二)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四)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五)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学如何实施与舞蹈的综合,这是个大问题,这里仅略谈些个人的感触。

首先,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应突出音乐为主线,而不是进行舞蹈教学。

其次,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提高其表现力。应先让学生创造,再统一归结到教师设计的动作上来。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策略

1、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理念中,就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指针。我们依据《标准》来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标准》“基本理念”之七是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其中包括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了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综合”目标。《标准》的“内容”部分分别从“表现”、“创造”角度对舞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致如下:

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走步、跳步。(1—2年级)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动作表情作出相应反映。(3—6年级)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简单的动作。(1—2年级)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1—2年级)

创造: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1—2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3—6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1—2年级)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1—2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3—6年级)

四、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注意点

(一)必须强调规范性系统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时,必须明确自己是在传授知识,而知识就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必须给教学制定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让教学有系统性,同时也必须讲究知识的规范性。

(二)必须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我在刚刚给三年级上音乐课时,不少男孩子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我根据男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例如:男生特别爱摔跤、骑马,我就从蒙族舞入手,先和他们聊,问他们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问他们看过蒙族舞蹈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跳几个很帅气的舞蹈动作,让他们知道男孩子跳的舞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表现得是男孩子阳刚的一面,不作女孩的动作。就这样男孩子不光很喜欢上我的音乐课而且在我挑选男生舞蹈队员时都特别积极、踊跃。——是的,他们也喜爱上了舞蹈!

(三)必须加强舞蹈成品赏析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更是一门可视艺术。它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一身的综合艺术。本学期,我在每个班安排了两节舞蹈成品赏析课,在课上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了解舞蹈,同时懂得欣赏舞蹈。只有了解懂得了才会去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去喜欢。有人曾对电视观众做过一个简单的口头调查,发现对电视或舞台上的舞蹈节目经常是关注地大多数是受过舞蹈培训的,而那些没有舞蹈经历的人几乎不看舞蹈节目,即使去看也只是看舞蹈外在的服饰,队形及热闹程度等而忽略舞蹈真正要所表现的内容。因此,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同时,必须侧重舞蹈成品的赏析,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并懂得去欣赏舞蹈。

(四)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按排好时间,才能保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我在每节课都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训动作的教学,或是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无论在歌唱或是舞蹈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就结合蒙族舞蹈来进行教学,教授他们《骑步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跳舞的同学来跳舞,一堂课上有歌有舞,一个小节目就这样诞生了!同时也可以在学期中特按排出一些课进行集体舞的教学,在教授一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闪烁的小星》,在教授二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我的家在日碦则》,让学生通过学习藏舞来感受西藏风情。我是这样安排集体舞课的时间的:每3-4周一次一节集体舞课,让学生在不段的复习巩固中学习知识。

总之,舞蹈和音乐是艺术中两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密切的分支,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在小学艺术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开辟一个介于艺术课程与音乐课程之间的教学课程,是一种立即可行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值得每一个音乐教学工作者去尝试与探索的课题。

舞蹈艺术是音乐艺术的姊妹,很多时候二者甚至水乳交融,其关系比其他姊妹艺术可能更嫡亲些。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系统有规范地融入舞蹈艺术教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注重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成品舞蹈的赏析,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情感陶冶以及智慧的提高等,具有重要价值。它既可以美化学生的形体气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身心健康,更能增进学生的合作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创新。从学生的实际和需求出发,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使学生在终身的工作和学习中变得更富有情趣,更富创造性。

一、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教学意义

(一)美化形体气质

舞蹈艺术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是以身体动作练习为其主要内容来进行教学、训练的,它要求人的身体情感、精神共同参与活动。因此,首先在训练中通过脑力活动和体力活动的和谐结合,有益于开发中枢神经对动作的支配意识。在训练中也由于肌肉和骨骼的发展,舞蹈的同时还能有效地提高身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在舞蹈中特别要求的身体姿态,如:收腹、挺胸、提臀、抬头等,还非常有助于训练和保持良好的形体姿势,塑造美的气质。

(二)丰富情感表现

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表现与社会交往价值被提高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子。人类在互相交往中,许多观点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但在语言产生前,肢体表现是人类信息交流、传情达意的主要方式。而舞蹈就是这种肢体表现的发展和艺术化。它跟音乐一样具有一定的情感性。如能根据舞蹈动作的情感意识和文化特征,在动作训练中结合对动作文化内涵和对动作情感表达的学习,就更有益于丰富学生情感表现。“言之不足咏之、咏歌不足舞蹈之”,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结合舞蹈艺术的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形式,对于学生来说,自我表现的形式越多,自多发展的潜力也就越大。挖掘人本身就具有肢体表现的这种本能,让学生从小就养成敢于自信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提高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愉悦身心健康

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技能技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审美的体验中享受成功的欢愉。而舞蹈发展至今它的生命力不仅仅体现在情感、情绪的独特表达方式,更在于舞蹈过程是一个身心发展,健康体魄的过程。它符合人体最本能的动感要求,不仅通过自身的参与,真正缓解紧张,获得身心的愉悦,更重要的还健康了体魄。

(四)增进合作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乐艺术主要还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内心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一种全员参与,互相合作的体验。而舞蹈是人类群居、交流的产物是建立人群亲近、融洽合作的纽带,与其它艺术相比,更重要的特征是它的群众性。因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合舞蹈教学就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促进学生体验交流。

(五)拓展想象创新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使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接班人已成为教育的头等大事。在新一轮的课标中,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而在舞蹈的动作训练中,不仅要求从情感表达需要去探索肌肉、节奏、力度、空间等的变化,更通过多重角度的变化去寻找新的动作,从而达到对现有动作规则的超越和突破,促进创造性表现的增长。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二、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教学如何实施与舞蹈的综合,这是个大问题,这里仅略谈些个人的感触。

首先,要注意恰切理解《标准》的“综合”理念。《标准》指出:“综合应以音乐为主线,通过具体的音乐材料构建起与其他艺术门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艺术实践,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体现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时,是将舞蹈渗透、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应突出音乐为主线,而不是进行舞蹈教学。

其次,对于用形体动作表达音乐情绪,教学中很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兴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能在尊重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上,将学生表现的动作加以规范,提高其表现力。应先让学生创造,再统一归结到教师设计的动作上来。

三、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策略

1、兴趣是一切学习的动力,是学生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力量。在新课标理念中,就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和目标。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学习为探索学习,便成为音乐学习中的首要问题。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实施音舞结合,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把一系列的舞蹈知识、技能技巧、简单化、儿童化、趣味化、游戏化,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在自身的参与体验中来欣赏音乐舞蹈,来学习音乐舞蹈,来创新音乐舞蹈。

2、《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是音乐教学的指针。我们依据《标准》来学习、认识这个问题。《标准》“基本理念”之七是提倡学科综合,指出音乐教学的综合其中包括音乐与舞蹈的综合。《标准》的“总目标”中明确了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地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的“综合”目标。《标准》的“内容”部分分别从“表现”、“创造”角度对舞蹈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大致如下:

能够随着音乐的节奏走步、跳步。(1—2年级)

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动作表情作出相应反映。(3—6年级)

能够配合歌曲、乐曲用身体做简单的动作。(1—2年级)

能够在律动、集体舞、音乐游戏、歌表演等活动中与他人合作。(1—2年级)

创造:

能够在唱歌或聆听音乐时即兴地做动作。(1—2年级)

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3—6年级)

能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1—2年级)

能够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1—2年级)

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3—6年级)

四、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注意点

(一)必须强调规范性系统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时,必须明确自己是在传授知识,而知识就应有一定的系统性与规范性。在教学中教师就不能想到什么就教什么,应遵循“循序渐进”这一教学原则,必须给教学制定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让教学有系统性,同时也必须讲究知识的规范性。

(二)必须注重保持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学都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在音舞结合的音乐教学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显得更为重要。由于长期以来教育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舞蹈是女生做的事”这一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学生的心中,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特别是男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慢慢地去改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生”为“主动学习”。我在刚刚给三年级上音乐课时,不少男孩子不太喜欢上音乐课,对于舞蹈更是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是我根据男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例如:男生特别爱摔跤、骑马,我就从蒙族舞入手,先和他们聊,问他们到过大草原没有?骑过马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后,问他们看过蒙族舞蹈没有,然后再给他们跳几个很帅气的舞蹈动作,让他们知道男孩子跳的舞和女孩子不一样,他们要表现得是男孩子阳刚的一面,不作女孩的动作。就这样男孩子不光很喜欢上我的音乐课而且在我挑选男生舞蹈队员时都特别积极、踊跃。——是的,他们也喜爱上了舞蹈!

(三)必须加强舞蹈成品赏析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更是一门可视艺术。它是集美术、音乐、表演、服饰、文学、历史、地域文化等一身的综合艺术。本学期,我在每个班安排了两节舞蹈成品赏析课,在课上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来了解舞蹈,同时懂得欣赏舞蹈。只有了解懂得了才会去欣赏,只有欣赏了,才会去喜欢。有人曾对电视观众做过一个简单的口头调查,发现对电视或舞台上的舞蹈节目经常是关注地大多数是受过舞蹈培训的,而那些没有舞蹈经历的人几乎不看舞蹈节目,即使去看也只是看舞蹈外在的服饰,队形及热闹程度等而忽略舞蹈真正要所表现的内容。因此,在实施音舞结合教学的同时,必须侧重舞蹈成品的赏析,让学生从小就学会并懂得去欣赏舞蹈。

(四)必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四十分钟显得尤为珍贵,教师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既要教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又要教学一定的舞蹈知识技能,只有合理地分配按排好时间,才能保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如我在每节课都按排出5-8分钟的时间做一些形体基训动作的教学,或是结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来编排一些简单的动作,让学生无论在歌唱或是舞蹈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教学《我是草原小牧民》时,就结合蒙族舞蹈来进行教学,教授他们《骑步组合》,让喜欢唱歌的同学来唱歌,喜欢跳舞的同学来跳舞,一堂课上有歌有舞,一个小节目就这样诞生了!同时也可以在学期中特按排出一些课进行集体舞的教学,在教授一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闪烁的小星》,在教授二年级音乐课中我编排了舞蹈《我的家在日碦则》,让学生通过学习藏舞来感受西藏风情。我是这样安排集体舞课的时间的:每3-4周一次一节集体舞课,让学生在不段的复习巩固中学习知识。

篇8:让快乐走进数学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挖掘快乐因子: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 有了兴趣, 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 去品味学数学的情趣, 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

1. 用新颖有趣的导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 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小学生好奇心强, 求知欲强烈, 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 激发起他们的惊奇感。这种情感越能抓住学生的心, 他们就越迫切地想要知道、思考和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要善于用新颖的导入方法, 引起他们对于学习新内容的好奇感, 从而神情专注、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例如,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 我和学生说, 你们不管写出一个什么样的数, 老师都能知道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接下来, 学生每举一个数字, 我都能马上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都觉得很奇怪, 对我佩服极了, 我说:“其实老师只是掌握了一点点的小窍门, 知道3的倍数有什么样的特征,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有一样的本领?”这一举措无疑把学生紧紧地吸引住了, 从而诱发了学生急切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需要和强烈的学习兴趣趣

2.变枯燥无味的教材为有趣的生活情景。

变枯燥无味的教材为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 可以造成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境界,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易于引起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 推动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备课时,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考虑, 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重新编排教材的顺序, 设计成丰富多彩的情境, 使学生能从周围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认识数学。

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诱发快乐因子:“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树立信心。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而且也是学好数学的需要。[2] (P16)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逐渐萌发, 进而迸发对教师的爱以及对真理和科学的追求。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用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让学生充满热情、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1.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意识。

我们要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学习数学必要性的教育,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使全体学生都愿意上数学课。课堂上, 我们可以结合教材介绍数学家、科学家的事迹, 介绍先进的科学技术, 说明数学在科学技术中的重要地位, 用事实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数学, 掌握数学知识。例如, 我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 在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后, 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 告诉大家在1700年前, 刘徽就开始使用十进制分数了, 让学生手受到崇高理想的熏陶, 从而激发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好数学的意识, 树立更远大的学习目标。

2. 利用学习的成功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1] (P364) 当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某种成功时, 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相机鼓励、诱导点拨、帮助学生学习获得成功。当学生想独立的去探索某个新知时, 要十分注意情绪鼓舞:“你一定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你一定能行!”等。当学生的学习停留于一定的水平时, 要注意设“跳板”引渡, 使他们成功的到达知识的彼岸。当学生的学习活动遇到困难, 特别是后进生泄气自卑时, 要特别注意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 使他们“跳一下也能摘到果子吃”。这样, 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就会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满足感油然而生, 进一步增添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活动课“我们去春游”时, 我没有一开始就提问, 402班同学去春游, 有一种旅游车能坐45人, 要220元, 402班有88人, 每人要交多少元?而是先出示了一幅小朋友们正在准备春游的画面, 我提问:从这幅图中, 你得到了哪些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对于画面上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简单的问题每个孩子都能说出来, 难的问题又给了好学生一个机会, 这样的尊重和善待学生的情感体验, 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 让每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接下的难题。

开展竞赛, 激发快乐因子:小学生年龄小, 大多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比赛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 我面向大多数学生, 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 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比赛活动, 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 激发学生快乐的因子。例如, 常有的口算竞赛, 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 我常以“抢答”、“接龙比赛”、“找朋友”、“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练习, 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采用对问题回答对的, 鼓掌三下来“鼓励他”。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 让学生在乐中掌握知识。

苦学变乐学, 会学, 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对新课程的认识, 不断在实践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观念, 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创设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乐趣中学到知识, 在乐趣中掌握知识, 真正地享受“快乐数学”,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全面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教与学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最新中职教师工作总结下一篇:乡镇关工委2021年度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