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遥远的美文鉴赏

2024-04-15

与遥远的美文鉴赏(通用6篇)

篇1:例谈美文鉴赏与仿写

倔强的仙人掌

白小云

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 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 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 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地挑选了很久, 价格不贵, 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 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 准备一起买。

老头儿布衣布褂, 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 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 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 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 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 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 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 女人总觉心里不安, 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 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 紧锁眉头, 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 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是吗?”她抬起眼皮, 瞟了他一眼, 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 何必这么着急, 她心里想着, 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 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 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 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得絮絮不止, 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忽然, 老头儿停了下来, 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 没等女人反应过来, 使劲一拉, 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 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 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 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 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 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 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 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面对这样的场面, 女人呆呆得怔了一会儿, 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 挺着胸膛收钱, 三块钱一个, 五块钱两个, 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 该找多少还找多少, 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 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 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 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别扔了, 一起种进泥土里, 两截都能活。”老头说。

女人脸红了, 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 露出锈蚀的牙齿, 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 这东西最耐折腾, 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 只要有点泥, 就能长出根的。”

两截还能活, 这不假, 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 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 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 躲在她的胸膛里, 一下一下, 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 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 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 疼得她直想落泪。

【借箭亭】

写作借鉴点一:运用借物喻人手法, 文章意蕴深刻。

本文最大的亮点是借物喻人。从标题上看, 文章是写“倔强的仙人掌”, 读罢全文, 原来是写卖仙人掌的老人———这就是借物喻人的写法。借物喻人, 就是借某一事物的特点, 来比喻人的品格, 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老人“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极生硬的普通话”“厚皮疙瘩的手”, 其外表与朴实的仙人掌何其相似。面对“女人”的误解、质疑, 老人竟把仙人掌生生撕裂, 变成“首尾两截”。最后“一脸自尊, 挺着胸膛收钱”。仙人掌是倔强的, 生命力极强的, 纵然“身首异处”, “一起种进泥土里, 两截都能活”;老人更是倔强的, 自尊自强, 不甘受辱。他凭诚实劳动经营生意, 获取收入;面对“女人”的误解、质疑甚至不屑, 他“痛下杀手”, 以示清白。收钱时不多收一个子儿, 而且还白送了“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至此, 一个质朴、勤劳、诚实、憨厚、倔强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 令人敬佩。

写作借鉴点二:步步紧逼, 层层蓄势, 凸显人物形象。

面对如此便宜的仙人掌, 女人怀疑“是用牙签插上去的”, 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 紧锁眉头, 瞪着浑浊的眼睛极力澄清;面对“暴怒的伪装”女人不屑一顾, “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 忙不迭地解释”;面对“越觉得他不可信”的女人, 老头儿“没等女人反应过来”竟撕裂仙人掌, 眼里似乎也冒了火。通过这三“逼”三“应”, 波澜迭起, 一个正直、倔强、凌然不可辱的老人形象清晰凸现, 呼之欲出。

【仿写台】

我家有棵橘子树

我家庭院里有棵橘子树, 它默默地生长着。

不知何时, 粗大的樱桃树下钻出了两片小芽儿, 黄黄的, 嫩嫩的——是橘苗。在贫瘠、坚硬的泥土中, 它显得格外羸弱。我担心, 樱桃树上的一滴露珠也会砸折了它的腰。

不经意间, 橘苗由黄变绿, 由小到大, 居然又冒出两片叶儿。我心中燃起了希望, 于是把它挪到院子东边一个日照充足的开阔地。

星移斗转, 光阴荏苒。长年奔波在外的我渐渐淡忘了那个小生灵。那年春天母亲不幸去世, 我匆匆奔丧回家。母亲是个温柔、勤劳、坚强的女性, 一生虽然吃尽了苦头, 但不弯腰, 不低头, 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艰难年代里, 硬是供养我们兄妹读完了大学。母亲的去世, 让我悲痛不已。办完丧事, 我猛然发现那棵原本稚嫩的小树苗如今已长到两米多高。浓郁的绿叶间夹杂着一些小白点, 像粒粒珍珠。仔细一瞧, 令我惊讶不已——竟然是含苞的花蕾, 一闪一闪。这时, 和风徐来, 暖暖的, 柔柔的, 我顿感热血奔涌, 心灵的天空阴云渐消, 透出缕缕阳光。

就这样, 橘树一天天长大, 年年硕果累累。这是一棵草橘, 它的果实成熟得早。每到农历九月, 满树的橘子金灿灿, 沉甸甸, 摇呀摇。它的色鲜, 格外引人注目, 小院就是一幅风景画;它的味甜, 格外让人嘴馋。每当果实成熟时, 一群群小孩伫立在院墙外, 仰起红扑扑的小脸, 馋涎欲滴。我爬上树, 摘下一个个最大最亮的橘子抛向孩子们, 院里院外顿时充满了快乐的笑声:咯咯咯——咯咯咯——

有一年冬天, 意外的事发生了。那年冬天是个干冬, 气候异常寒冷。不少人都用稻草把自家的橘树干层层包裹起来, 用以防冻。这天晚上, 寒风突起, 气温骤降, 远在异地的我为家里的橘树捏一把汗, 却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终于, 春节放假了, 我急匆匆往回赶。沿途不少橘树早已残叶飘零, 枯枝兀立, 而我家橘树虽枝干裸露, 却依旧枝繁叶茂, 郁郁葱葱。邻居说:“多亏你家院墙挡风遮雨, 救了橘树的命。”我摇摇头, 又冲橘树点点头。

我家橘树并不高大。它的主干只有一米多高, 之上一分为二, 成为两大分枝。历经了无数次风风雨雨, 它明显地衰老了。突然有一天, 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橘树的两大分枝一边果实累累, 一边空空如也。其后两大分枝轮流挂果, 年年如此。我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向林业部门的一位专家请教。听了我的描述, 专家神秘地说:“你家橘树变性了。”变性?我更加茫然。原来, 果树在壮年期营养丰富, 能量充足, 往往果满枝头。它开花, 结果, 年复一年, 营养日渐匮乏, 体能消耗殆尽, 再也无力展示昔日的辉煌, 但它们又不肯善罢甘休。于是, 它们的分枝就可能开始分工:一方将绝大部分营养转供给对方, 自己失去了“生儿育女”的能力, 把荣耀留给同伴;另一方则竭尽全力, “儿孙满堂”, 把甜美的果实献给人们, 我家橘树正是如此——雌雄同株。我闭上眼睛, 满脑子都是硕大的橘子。慢慢地, 它们连缀成串, 化作奇怪的文字:“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但见众生皆得饱, 不辞病羸卧残阳”,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我的橘子树啊, 难道你仅仅是一棵树吗?不, 你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你是一首唱不完的歌!

点评:橘子树生长的环境很差, 但它由小到大, 顶风冒雪, 开花结果, 生生不息。当自己年岁将老, “营养日渐匮乏, 体能消耗殆尽”之时, 橘子树两大分枝轮流挂果, 不遗余力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真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啊!这种无私的奉献, 这种无疆的大爱, 这种含辛茹苦孕育果实的坚韧与顽强, 不正是一个伟大母亲的最好写照吗?习作以橘树喻指母亲, 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母亲的讴歌与怀念。文章以生存环境的“贫瘠”、抵御风寒的坚强、竭尽全能“生儿育女”的艰辛, 层层烘托出母亲的伟大形象。

篇2:与遥远的美文鉴赏

一、引美文阅读

2013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更重要的事》,文章叙述了“我”颠覆“我最重要”这一思维定式,得出“体会你爱的方式,理解你爱的言语,回你一个温情的拥抱,对我,是更重要的事”这一感悟的心路历程,以婉曲的笔调道出浓厚的母女亲情。

本文堪称“五笔叙事”的典范。“概述一笔”,巧妙点题,引人入胜;“交代一笔”,说明事因,引入正题;“巧转一笔”,自然过渡,衔接自然;“深化一笔”,水到渠成,画龙点睛。最妙的还是“穿插一笔”的反复运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还使文章的叙事变得摇曳多姿。

二、赏美文作法

(见上文分析)

三、融技法解说

故事一般有开头、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平铺直叙,文章就缺乏感人的魅力。但像上面例文,运用“五笔叙事”,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五笔”就是“概述一笔”、“交代一笔”、“穿插一笔”、“巧转一笔”和“深化一笔”。

概述一笔:就是在文章的开头用一两句话概述中心事件,目的是让读者在开篇就知道文章要写些什么。在文章的开头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能引起悬念的事件,或勾画鲜明的人物形象,或者展现出一个生活画面,也可以归入“概述一笔”,这类概述的目的,则在于引人入胜。

交代一笔:就是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或原因,或交代人物的特点、与事情的关系。这一笔,目的是让读者进入作者设置的问题情境。

穿插一笔:在“交代一笔”之后,可以灵活插进一笔,描写事情发生时的环境、天气、氛围,以引出事件,或为故事发展作铺垫,或为下文埋下伏笔。

巧转一笔:就是在自然的叙述中写出事情的变化转折,写出曲折波澜,写出事情意料之外的结局,写出故事味。这一笔,目的是让故事的叙述出现波澜,增强艺术表现力。

深化一笔:主要是抒发自己对所叙述的故事产生的感悟或描述情感心理,感悟与情感心理既要照应故事内容,又要明确体现题意,突出主旨。也可以根据文意再现某一特定情景,让人回味;还可以巧用议论或抒情直接表达思想感情。

必须提醒大家的是,“五笔叙事”只是为避免平铺直叙而设置的变化行文方式的小技巧,切不可将它看作一种刻板的行文模式。在实际写作中,要灵活运用“五笔”,不可机械呆板。

首先,“五笔”的运用要服从文章的整体安排,不能刻意设置。其次,宜变通使用,不可机械照搬。例如,“概述一笔”可以是富有抒情味的概括描述,也可以将下文的“穿插一笔”提上来与事件结合,形成具有浓厚氛围的“概述”。“交代一笔”后可以增加“穿插一笔”,也可以将两笔结合起来写。如果生活故事有多次曲折波澜,则可以反复使用“巧转一笔”叙事,以形成第二个第三个波澜。“深化一笔”也可以写得含蓄一些,再现一个令人回味的情景。

四、依美文画瓢

作文题:

请先把题目“ ,为你鼓掌”补充完整,再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运用“五笔叙事”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书写规范。

五、作文升美文

让学生在原作文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升格。

〔升格示例〕

青伞,为你鼓掌

遇见你,纵使初见,漫山荼蘼已然谢尽。

——题记

遇见你的那天,天正洒濛濛细雨,而似是注定的一般,烟雨霏霏之中,你的倩影嵌入我的心扉,漫天的焰火已盛开,只为你巧笑嫣然。

我一个人慢悠悠地走到校门口的位置站好,傻傻地戴着个帽子站在细雨中排队。看着前面的一长串队伍,再看看自己的位置,素来讨厌等待的我因这打在肩头的雨丝而更加讨厌等待了,在我看来,等待无非是世上最痛苦的事,你永远都不知道它在哪个时间点作结,带着一种未知的恐惧。

雨愈下愈大,前面的人们都已然撑开了手中样式各异、颜色各不相同的伞,只剩下我一人在风中凌乱,突兀地伫立在一排小蘑菇之后,有点瑟瑟发抖,想宣泄这种不知名的情感却始终找不到出口,只能锁在心头。而你的出现,终是打破了这种漫长的等待。细雨之中,你抱着几本书,撑着一把伞款款而来,那把青色的小伞宛若江南初春时节最耀眼的新绿荡涤着人的心扉。只见那小小的如小树盖般的伞轻轻停留在我的额头上方,那一刹那,有加冕飘乎之感,似乎周边的水泥地都裂开,然后从中钻出缤纷的花朵来,煞是惹人喜爱。

等待,似乎不再那么漫长;雨,似乎停住了脚步;心的某处似乎再不需要找出口宣泄未名的情感而从心底深处升起一朵绵绵的白云,包围着整颗心,血液也许并未沸腾,但我却清楚地知道它一定是温暖的,这一切,只因那个举着青伞的娇弱女子。于千万人之中,来去匆匆,穿行几多风雨又几多愁绪,然后在油油的绿伞下找到你,从此颠覆此前所有颠沛流离,与你相遇,行走于江南的烟雨朦胧。

队伍很快便排到头了,我匆匆跑到提款机处取钱,不经意间回头望了望你所处的位置,还是那伞,还是那人,在雨中却显得太过瘦削单薄,仿佛一阵风过就会被吹走一般,青色的小伞衬得你的脸有些泛白,我想,这许是高三太过忙碌所致吧!然而,那镜片所折射出的温暖,那嘴角浅浅的笑靥和脸颊边浅浅的梨涡都美好了这个寒冷凄清的夜晚,温暖了那颗浸在积雨中裹着冰屑的心,从此冰化作水,柔情满满。

这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温暖,仿佛在前生的溪水里又浸过一次,行走于江南烟雨,亲爱的青伞,看到你悠扬的微笑,我为你鼓掌,热烈地,充满敬意地!

总之,美文阅读、鉴赏与写作知识的融会贯通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美文阅读、鉴赏与写作知识融会贯通的深化和体验。我们只有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的美文阅读、鉴赏兴趣,才能激发他们高考作文的创作灵感,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篇3:与遥远的美文鉴赏

翻译家M.S.Peden认为, 翻译是一项“破旧立新”的“重建事业”, 而译者就是承担“重建工程的建筑师”———得首先打破原文的外形结构, 然后在按译语的表达习惯组词成句 (转引自张增健, 1998) 。英汉作为两种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 必然会带来文化上的差异。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 虽然使汉语和英语各具民族特色, 但是不能忽视的是由于思维的差异性, 给翻译带来了诸多不便。比如词汇缺失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概括来说,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整体的”、“辩证的”、“形象的”、“主观的”、“模糊的”。而英语的思维方式是“具体的”、“分析的”、“抽象的”、“客观的”和“精确的”。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要充分意识到思维方式所起的作用, 而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合和意合的简单转换。思维方式虽有其共同之处, 但是其中的差异之处还要译者多加留意, 以免带有“翻译腔”和“欧化”的倾向。所以张增健 (1998) 其文章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为自己的翻译处理争取到更多的周旋、舒展的活动空间, 而不致于被“脚镣”铐死。

2. 英汉思维方式简略

任何民族的思维模式都是在长期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转引自乔小六, 2007) 。所以, 从某种程度上说,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 它已经固化在人的头脑中, 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进而影响着人们认识事物和观察事物的途径。

由于中国面临严峻的自然地理条件, 从先秦时代开始, 统治者就没有把外在世界当作人的对立物进行思考, 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和谐的思想也一直延续到后来。中国儒家、道家和佛教的特点是参与意识, 强调主体。汉语句子中多以“人”作主语, 就是主体意识的体现, 比如“天人合一”。这种思维方式在思想上将世界的各个部分结合为有机整体。相比之下, 在西方, 自古希腊的先哲开始仰望宇宙自然, 探求自然的奥秘, 就从来没有把自然放在视野之外, 形成的是一种对象性思维, 主体对自然的一种外向性的开放性思维, 主体、客体及主客关系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 英语语言表现多以无生命名词为主语, 体现了较强的客体意识。意合与形合正是综合性思维与分析性思维的具体表现结果。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 “造句注重形式连接, 要求结构完整, 句子以形寓意, 以法摄神, 因而严密规范, 采用的是焦点句法” (连淑能, 1993:46) 。这也就说明了形合的特点, 它需要用各种各样的关联手段将各句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汉语的意合, 即“造句注重意念连贯, 不求结构齐整, 句子以意役形, 以神统法, 因而流泻铺排, 采用的是散点句法” (连淑能, 1993:46) 。汉语的意合就是要从意思上理解, 从而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另外, 国外的学者如奈达 (Nida, 1982:16) 指出, 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差别莫过于形合和意合的区别了。事实上, 从某种意义上讲, 形合和意合的转换也体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 也就是说, 译者做好了形合和意合的转换也就是做到了思维方式的转换。本文将引用具体的文章来进一步论述他们之间的转换。

3. 基于英汉思维方式上的形合和意合的转换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组织法, 是从意义到具体语言形式的两个既有各自特点又不相互排斥的途径, 是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邵志洪, 11) 。从国内外学者对它关注的程度可以略见一斑。比较有影响的有:奈达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 (1983) 一书中指出,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 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 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刘宓庆 (2003:144) 认为:形合和意合两种手段通常都存在于一种语言中。在汉英双语对比中,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陈宏薇 (1998:37) 的看法是:“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 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 无需形式上的粘连;对比之下, 英语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从他们的表述中不难看出, 英汉思维的差异表现在语言上, 就如同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教授在其《中国语法论》中谈到的:“西洋语法是硬的, 没有弹性;中国语法是软的, 富于弹性。” (转引自陈定安:276) 同时, 他还列举《红楼梦》第三十回里贾宝玉说的一句话加以说明:“你死了, 我做和尚。”虽然没有加“如果”两字, 但含义却在其中了。从这些学者的话中, 我们很容易就推断出, 从整体的范围讲, 英语是重形合的语言;汉语是重意合的语言。然而, 在此必须要指出的是, 形合和意合不是绝对的概念, 对于英汉而言, 它们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关于这一点在郭富强的“形合和意合的辩证法和翻译策略”也明确地提出过。笔者很是认同这一观点。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非绝对化, 特别是随着交流的不断扩大, 中英思维也逐渐互相渗透, 也就是说汉语有时也会有存在形合。鲁迅的小说《伤逝》中这个长句就明显带有形合语言的结构特点和形式标记:“这是我们交际了半年, 又谈起她在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亲时, 她默想了一会之后, 分明地, 坚决地, 沉静地说出来的话。” (刘英凯, 1994:176) 英语中同样也存在意合的句子, 凯撒的名句:I came, I saw, I conquer。作为一名成功的译者, 就要在形合和意合之间把握好“度”。下面仅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部分文章为例, 从形合和意合、物称和人称、长短句等几个方面来具体论证英汉思维方式在具体翻译中的作用和影响。

3.1 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

英语重形合, 也就是说句与句之间着重显性衔接, 英语的衔接手段不仅仅限制于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它同时还包括词缀变化和动词、代词、名词和形容词的形态变化 (蒋坚松, 2002:5) 。但是汉语却不是这样, 汉语很少用显性连接手段, 它的内涵意思往往借助上下文的意思或者是听话人和说话人共有的知识。

(1) I was wholly arrested, and as I stood gazing on it, my companion asked me if I knew who it was.I was thinking that, beyond a few whom could name, I must be almost the only person who would know. (Robert Bridges, A School Portrait)

我完全被吸引了, 死死地盯着看, 一个同伴问我是不是认识这幅肖像。我就在想, 除了几个我认识的人之外, 我肯定是唯一一个知道的人了。

(2) 门铃一声响, 来了客人。从不谢客, 礼当接待。忙把袜子穿上, 整冠而出。来客红光满面, 一开口就知道是远客。 (楼适夷, 《夜间来客———“名人”被访实录》)

Suddenly the doorbell rang, announcing the arrival of a visitor.As Mr.Huang had never refused any visitor before, this one should be received with courtesy too.Quickly putting his socks back on and smoothing his hair, he hurried to the door, and there he was encountered by a man with a fat glowing face.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 英语重形合, 例 (1) 的突出特点就是连接手段丰富, 比如and, as, if, that, gazing等, 而且句子结构严密, 主谓分明, 以形显义。在相应的汉语译文中, 就缺乏这些显性连接手段。例 (2) 中汉语原文一连用了十多个动词, 按时间顺序来叙述, 虽然组织上略显松散, 疏放。但是这些动词先后有序, 而且脉络清楚。译者就要把这些隐性的逻辑结构来显现出来。

3.2 英语的物称和汉语的人称

英语和汉语的另外一个区别就是物称和人称的对比, 也就是主语是“人称主语”和“物称主语”的转换。关于这一点, 潘文国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西方人客体型的思维方式必然使得“主客体分明, 需要强调主体意识 (人) 时强调主体意识, 需要强调客体意识 (物) 时强调客体意识”。

(3) English food has a bad reputation abroad.This is most probably because foreigners in England are often obliged to eat in the more“popular”type of restaurant. (English Food Taken from British Scenes)

人们并不看好英国食品。这很可能是因为去英国的外国人不得不在更“大众化”的餐馆里用餐的缘故。

(4) 我想到了:这是只熟鸟, 也许自幼养在笼中的。 (老舍, 《小麻雀》)

It occurs to me that it must be a tame bird, having been caged perhaps since it was hatched.

例 (3) 中的物称主语“English food”, 这就说明在英语中, 几乎都是物作主语, 使事物以一种客观的语气来陈述。但是这种客观思维句译成汉语是就要转换成中国人的主观思维句。翻译成人称主语“人们”。同样的, 例 (4) 中的“我”翻译成了“It occurs to me”。表面上看是简单的“人称主语”和“物称主语”的转换, 其实追根究底, 就是受思维方式的控制。

3.3 英语的长句和汉语的短句

由于英语重形合和汉语重意合, 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的长句较多, 而且结构严谨, 衔接性强;汉语则短句多, 简单而疏散。英译汉时, 不要拘泥于英语的长句结构, 而要理清脉落, 准确找好主谓结构, 用短小精悍的小句来表达。同样地, 汉译英时, 要把缺少的隐含意思表述清楚, 把缺少的连接手段补上, 切忌松散零乱, 有“中国式英语”之嫌。

(5) Let me come to the point boldly:what governs the Eng lishman is his inner atmosphere, the weather in his soul.It is noth ing particularly spiritual or mysterious. (George Santayana, Th Weather in His Soul)

让我直截了当地谈正体吧:左右着英国人言行举止的是他内在的情调, 是他灵魂的气象, 而这内在的情调或灵魂的气象并不是宗教精神的, 也不是神秘莫测的。

(6) 生存在功利社会, 奔波劳顿, 勾心斗角, 若想做到从心所欲, 难矣哉!人自孩提时代起, 求学, 谋职, 恋爱, 成家, 立业, 功名, 财富……几乎无时不在追求, 而且总也不能满足。 (杨大辛, “从心所欲”析)

In a business society, where people run about in pursuit of personal gai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it is really difficult to do as you please.Ever since childhood we have been pursuing always;going to school, looking for a job, failing in love, getting married, and striving for success in career and accumulating wealth, but never have we seemed to be contented with ourselves.

例 (5) 中多用四字成语, 如“奔波劳顿, 勾心斗角”, 在英语中就要翻译成“where people run about in pursuit of personal gains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这也就是体现了译者要把汉语的短句的内在关系, 要在英语中表现出来。在例 (6) 中, “It is nothing particularly spiritual or mysterious.”在汉语中翻译成“而这内在的情调或灵魂的气象并不是宗教精神的, 也不是神秘莫测的。

4. 结语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 造成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法上的巨大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性才给翻译带来困难, 但是只要译者能了解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 有利于我们在英汉互译中避免本族语思维模式的干扰, 从而使译文更地道、更符合。

摘要:思维和语言是相互体现的,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 思维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在具体的英汉互译中, 译者必须充分意识到形合和意合在译文中的具体转换, 同时还要考虑到思维方式在翻译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本文以刘士聪教授的《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中的部分文章为例, 具体地论证思维方式在形合和意合转换中的作用和影响, 以期为英汉互译提供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英汉思维,形合,意合,翻译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2]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3]傅敬民, 吕鸿雁.当代高级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4.

[4]蒋坚松.英汉对比与汉译英[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2.

[5]刘宓庆.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3.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7]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8]刘士聪.汉英英汉美文翻译与鉴赏[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2.

[9]刘自美.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及其原因之管见[J].理论学刊, 2006, (10) .

[10]邵志洪.汉英对比翻译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

篇4:注重鉴赏美文 完善阅读理解

一、读——赏语言的音韵美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有人豪情满怀,有人郁郁满腹,有人喜悦非常,有人愁绪万丈。作者的这些感情我们首先要通过“读”表现出来。有喜有乐的要读的节奏快一点,语调高昂一点;有哀有愁的,朗读就要缓慢低沉。不同的课文,在语调、语速上的要求不同。一般的诗词,句子短小,要引导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文言文抑扬顿挫鲜明,指导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散文感情浓烈,朗讀要饱含深情;小说中人物对话语调分明,要揣摩到人物的心理,准确表达;议论文、说明文或以理服人,或介绍事物事理,朗读时可如行云流水,娓娓道来。同一篇课文,每个句子在重音、断句上也各有侧重,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作者感情表达的需要,尽现其音韵美。

二、读——悟主题的情感美

读课文,了解文章情节是最表面的东西,最主要的是能领悟文章的主题,从而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领悟文章主题的重要方式;读——“赏”语句的形式美。语句的形式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句式美,有的语句上下结构相似,形同对偶,表现一种对称美;词语美,有的语句用词灵活,生动形象,体现一种传神美。《天上的街市》中,“远远的街灯明了”中的“明”和“天上的明星现了”中的“现”表达的意思相同,但用词不同,避免了重复,使人思路开阔;修辞美,不少语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摇曳生姿,展现一种生动美,这些细腻的描写通过朗读诉诸人的大脑,人的脑海中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相应的画面,让读者和听者如身临其境,得到美的享受;只有美的句式、美的词语、美的修辞、美的写景,才会带给读者极度的赏心悦目。

三、读——拓展人物的形象美

语文课本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真善美假恶丑,纷繁复杂,怎样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这些人物形象呢?最主要的方法还是读。首先,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印象;其次,学生自读,逐步领会人物性格;然后分角色读,深刻体会人物情感。人物形象在课文中还有很多,有伟人,有贫民,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人物形象的美,我们都能通过读领悟出来。读——“拓”想象的意境美。在语文学习中,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美丽的画面代替抽象的文字,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文是想象的基础,在朗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的基础上生发想象,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他们能想象文字叙述中的意境,也能想象文字外的意境。

篇5:最遥远与最近的,那个,你

——痕,我是你朋友的网友,不在这个城市,我听说了很多有关你的事呢。

晚上10点,犹豫再三,拿起家里的另外一个手机,给他发了这样一条莫名其妙的短信。我突发奇想,想让另一个“我”,小心翼翼地和他接触。

在害怕吗?在期盼吗?仅是几秒而已,我却仿佛历经几个世纪。指针的声响配合着心脏的跳动,目光专注地盯着手机荧屏。他会不会回陌生号码的短信呢?他会知道是我吗?

手机铃响。

——你到底是谁?有什么事吗?

——呵呵,我叫堕音,我很孤单呢,你能做我的朋友吗?

他是痕,一个很睿智的男生。我和他的座位之间仅隔了一条“河”,他是个很不多话的人,总喜欢微眯起双眼淡淡地笑着,偶尔回答问题时,喜欢摸一摸后脑勺,再半天悠悠地吐出一个字。每当这时,我就会笑说,你证明了我的一个观点呢。

他重复着那个小动作,一副不解状。

我是說,你证明啦,后脑勺是最容易出汗的地方!

然后,我会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哈哈大笑。

朋友总说我是一个开朗的人,他却说我有些乖僻。的确,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我很会伪装,而他,却在我最孤单时出现了。他总是能看清每件事的本质,让我瞬间醒悟。我开始依恋上他淡淡的笑容,他冷漠的声线,他隐藏的睿智。我开始上网,每次都在他所在的网吧出现,和他打一声简短的招呼后,就再也没有言语。让我依恋不舍的,是与他呼吸着同一处的空气,能够凝望他的身影。那种感觉,就像爱上罂粟花开。

——我总是在麻烦你呢。

——没啊,我每天也挺无聊的。

——你的班上没有让你感兴趣的事吗?我的身体不好,经常待在医院,都没办法去学校。

——不会吧?那你可要记得保重身体,最近天冷了,加些衣服比较好。

另一个“我”,已经和痕认识几天了,他总会在给我的短信里说些令我温暖的话。每天晚上下晚自习我都会赶快跑回家,在10点准时发送短信。“我”是柔弱的,可爱的,憧憬的;我却是坚强的,不服输的,霸道的。现实中的我,为了拉近和他的距离,认他做了“师傅”,我们之间会笑,会闹,但他永远也不会说出任何一句关怀的话语,那么吝啬,仿佛一个财主守着他的宝贝。而对“我”,却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我永远体会不到的温柔。终于,现实中的我们换座位了,他开始坐在离我很远的前面,有了新的同桌,新的隔“河”相坐的女生。而我,只能在后面远远地看着他。借着问问题的借口找他,他依旧做着我熟悉的动作,摸着后脑勺,微眯着双眼看题目,只不过,这次说笑的,是其他人。

我在他所在的书店办了张卡,他说,你那么闲啊,每天还有时间看书?

我想也是,我是疯了。书店离我家隔了两条街,每天,不管卡上书是否借满,不管那天作业多么多,我都会放学后去书店,再回到就在学校旁的家中。风雨无阻。

只为和他一起走那段回家的路。

——今天的天气很好啊,有没有打篮球呢?

——没有,我不是那种很会打球的男生,我喜欢看书。

——是吗?难怪你这么聪明呢。

他有我的手机号码,可他从不打给我。那天,和家里的人吵架了,突然很想给他打电话,听到他的声音时,忽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和他讲笑话。他只是沉默着,蓦然,说了一句——发生什么事了吗?为什么你有些不对劲?

心如被玻璃扎破了一般,突然很疼很疼,为什么你能这么快就把我看穿呢?眼泪在这边无声地哽咽。他没有说话,只是在电话那头陪着。等到好些后,他说,早点睡吧,明天还要上课。通话结束,我握着手机静静伏在桌上,在空荡荡的房间回味着泪痕。

痕,你看不见我的表情吧?但你知道吗?每次看见你温暖的文字,听见你清朗的声音,我就会开心不止,仿佛上帝将所有的幸福都赐给了我。我只想就这么维系着,维系着这一点点的羁绊,就像我为你专门设置的那首来电铃声般。

“我的心在跳/泪在笑/电话那头的你可知道/世界若是那么小/为何我的真心/你听不到……”

——痕,你有没有喜欢的人啊?你的班上应该有哪个女生喜欢你吧?

——呵,我没有女朋友啊,但我倒是很喜欢我们班上的一个人。

心很痛啊,只不过注视,心就那么痛。眼神无法不在乎,目光跟随着痕,我终于找到了他对“我”说的那个女生。

痕,你不知道吧?你的目光一直追随着她,就像我追随着你一样;你总是若有若无地靠近她,就像我用尽所有的借口接近你一般。

怎么办?我陷进去无法自拔了,我那么在乎你,在乎你的小动作,在乎你不经意之间的口头禅,在乎你对“我”说的一切,在乎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察觉到了吗?每天晚上10点,与你发短信的女孩子就是另一个我吗?

一次,你带我去你的好朋友那里,我好开心。你开始注意到我了吗?为什么我的欣喜无法传递给你知道?可是,后来你却说:

——我们要帮她举办一个生日宴会,你来吗?

——我的病情恶化了,医生说也许会动手术。

——啊……那你要好好照顾自己啊,今天就早点睡吧。

我的病情是恶化了,真的在恶化。像新鲜的苹果切割后丢弃在空气里,一点一点地变质。这个病是思念你的病,它一点点地啃食我。当我在走廊与你擦身而过,总会驻足停留,幻想你的回头;每次熬夜上网,会想你是不是也会关心我,只要你陪我玩一小会儿游戏,我也会很开心;每次一起去书店的路上,你总是不知道说什么,此刻,我会想,你的脑中在想我吗?但希望之后,是无穷的黑洞。你是否太会隐藏?还是我太过坚强?强到让你退避三舍?我宁愿我和你心目中的她一样,可是不可能,伪装的坚强外衣将我裹得是那么紧,以至于一旦脱下,就会丧失我所有的安全感。而你,不是会施舍给我安全感的人。

我还要让另一个“我”持续多久?每一次短暂的温馨,换来的是更深的寂寞,那种空虚,会让你的身影填满我的脑海也无法弥补。我很贪心啊,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太痛苦了,你故意放大的声音,牵强的借口,不是为我,一点也不是为我而留。

——怎么了,为什么你这些天没发短信过来?

自那天后,“我”消失了。可现实中的我依旧每天就在他的身边,他的一个朋友无意中知道了我的感情后,只说了一句话——不要爱他。

不要爱他。

我明白,他喜欢的是自由,是有主见、开朗却温柔的女孩。我在何时,因为各种原因已经丧失了这些,我不再是我,尤其是另一个“我”出现后。

这天,我又逃离了争吵的家。晚风催人心寒地吻着我每一寸肌肤,空气中散发着沉闷的味道。忽然很想见他,于是打了个电话。

几分钟后,痕出现在我的面前,没有说话,只是把手插进口袋,默默走在我的前面,我小步跟着。他一直没有回头,我们的距离开始变远。

为什么你总是不能等我呢?难道我怎样也没办法追上你的脚步吗?

他停住了,为我那没头没脑的话愣了一下,背影就那么定着,影子安静地铺陈在我脚下。可不过几秒,他又走了起来。

也许他发现什么了,但像我这么孤傲的女生……

我们去上网吧。

天空很不给面子地下雨了,我们走进常去的那间网吧,没有什么空位,于是座位相隔得很远。理了理额前湿透的发梢后,我开启了QQ。他已在线。

——你不问我为什么叫你出来吗?

——不需要吧,如果想说的话,你会说的。

呵,还是如此温柔啊,这该死的温柔算是对我的冷漠吗?

——你是个笨蛋!

——我明白。

嘴唇尝到了微咸的味道,是发梢的雨滴吗?为何,我已双眼模糊?

——你对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吗?你知不知道虽然你很聪明,你很善解人意,但你真的很残忍。难道你的关心只留给陌生人?

许久,他没回话。痕,如你的名字,我的心里已经留下你的痕迹,抹也抹不掉了,我那么怯弱,又那么坚强,早已看出了你的答案,却仍沉溺其中。

对话框闪动,一句话映入眼帘:

——对不起,你还太小,我还太少。

泪珠滴落,一切皆如泪珠般碎了。心里某个角落开始放肆地空洞。默默关上电脑,离开网吧,走进了楼下的大雨中。临走前,向他的方向望了一眼,发现背影被距离阻隔。

——痕,抱歉。其实,我是你的同班同学,你应该想得到我是谁了吧。总而言之,这段时间欺骗你了,对不起。还有……谢谢……

晚上,发出最后一条短信后,我仰躺在床上。一年的暗恋,明明就在身边,为什么心的距离却这么远?反而“我”却能与他稍微接近呢?难道……就这样结束了啊?

第二天,如平时一样,走进教室时,我见到了他,微笑着打了声招呼。如我所料,他半晌后才反应过来。我轻身转过,回到了座位,不留下一丝心中的痕迹。他没说什么,目光暗淡了下来,回到了座位。我暗暗给自己加了加油,决定恢复往日的自己,于是想和旁边的同学说些什么,却听到……

——听说昨天晚上痕上网的时候把手机弄丢了呢!

——对啊,真倒霉。

我愕然,难道他没有看到我最后的短信?

扑哧一声,我笑了起来,朋友莫名地看着我。

原来根本没有结束啊,因为根本从来没有开始!我抬头,望着痕那不经意摸着后脑勺的小动作,心中一丝清新的感觉划过。

也许,真的需要距离吧……

篇6:纯粹的赌性与遥远的胜局

最近报道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最大的一桩赌博案,涉案赌资约500亿元,若用百元钞首尾相接,可绕地球赤道两圈。据警方透露,我国大陆每年经地下钱庄和网上支付平台流失海外的赌资达数千亿元之巨。

山西煤老板充当了赌场的阔佬。孝义市一名煤化公司老总在澳门豪赌7天,一次性输掉4亿多元港币,致使企业负债2亿多元,2000多工人面临下岗;有名煤老板挥金如土,极尽糜烂奢华,懒得开车竟把豪华大奔弃于山野……赌博之祸猛于虎,害于心!

当前,打击赌博最充足的理由是资金洗到了境外。这一逻辑背后隐藏着赌博合法化的呼声。有法学家指出,定赌博罪其实就是认定其行为侵害了国家垄断经营权,因为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其实也是赌博。有心理学家指出,赌性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是“勇敢、无畏”的来源,作为一种传统的社会风尚,赌博不可能禁而绝之。

就我本人体会而言,我基本上是在赌博文化的濡染中长大,我甚至以为家乡最崇尚的宗教就是“赌教”,男女老幼,全民皆赌,尤其是逢年过节,基本上是赌的狂欢。我父亲小时候的赌注是干柴,我小时候的赌注是纸,往往一学期课没结束,有的小朋友课本都输干净了。现在回老家,七八岁的小家伙们的赌注已以五分钱为单元计算了。赌注的变化见证着时代沧桑。

小学没有教人应该如何花钱,所以山西煤老板面对堆积如山的人民币不知所措,懵懵懂懂被人诱入赌局,闹到身败名裂。江浙炒房团虽然像犹太人那样深谙生钱之道,提着钱袋子周游全国,到处买房抬价,但休克了近一年的房地产市场让他们也成了落魄的赌徒。不管是飞扬跋扈的煤老板,还是体面斯文的炒房团,身陷败局有两大原因:一是赌性太盛,二是钱太多。

纯粹的赌性是无罪的,疯狂的赌博是不可取的。赌博的胜负是不规则的,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强烈的竞争性和独特的随机性,能满足人们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心理需要。赌博的输赢结果,对赌徒是一个强化刺激,使人失去自制力,欲罢不能,至死不悔,发展的最终结果大都与娱乐和消遣心理相背离,达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赌是娱乐,是游戏,不是生活的全部,一旦失控就会遮掩人生的真正意义。但纯粹的赌性流淌在血液里,它要奔流,要释放,不能用岩石禁锢,直到它像火山那样爆发。市场经济的培育与发展应该说为赌性的渲泄提供了渠道,现在经济社会学中的博弈论实际上就是赌性的关系学。

从一定意义上讲,世界就是个大赌局。比如我们的股市,像一个大赌局,赌徒式的散户不在少数,唯一不同的是,赌场的庄家定稳赚不赔,股市的庄家也会因控局不力而败走麦城。最近的朝鲜局势更像是一场豪赌,人们担心的是,即使获得一两张偶然的胜券,最终的胜局依然是海市蜃楼。

巨额赌资流失海外,表明了在大陆设置多形式多层次赌局的重要性。大众化的赌博基本被默许,“家麻雀”基本不抓了,自动麻将机销量连续多年昂扬,体育彩票热销,赌马也有可能将在某些城市试水。但至今大陆还没有适合大款们的赌博方式,所以地下赌博产业链如火如荼,500亿元大案不过是“冰山一角”。

上一篇:入行半年体会下一篇:镇驻村工作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