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

2024-05-15

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精选5篇)

篇1: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

当前的医学检验技术和精度不断提升,为医学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持,并且成为了临床医生的诊断依据,大事在实践操作过程当中,检验人员对于检验分析之后的检验质量较为重视和关注,而对于检验分析之前的误差控制却缺乏足够的认识W,这样的操作意识和重视偏差会导致最终的检验结果和客观存在的事实之间存在较大的误差,从而影响到了临场医生的准确诊断,不但造成了患者病情的延误,甚至严重时会危机其生命。因此,为了广大患者的切身利益需求,加大临床医学砸检验分析之前的误差因素,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针对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试剂和器造成的误差因素、样本采取的前、中、后三个阶段发生的样本误差因素进行剖析,以证实在医学检验的前后所形成误差的因素的发生条件。现将经验汇总如下。

篇2: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

在医学检验分析前的各种误差因素中,最为直接的因素就是试剂和仪器的误差。仪器大都是因为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缺乏足够的保养和检测,仪器的内部零件长期运作导致了零部件的损耗,形成老化现象,这是导致误差形成的最为直接的原因和因素,也最容易排查。其次’仪器和试剂的使用上一般都存在配套性,如果所用的试剂和仪器不是一个系列的话,必然会导致数据的偏差性。而且仪器的生产厂家不同,型号不同,杜宇检验分析所需要的试剂也不会相同。也就是说,即便是同一个检测的项目,同一个检测人员操作,如果更换了仪器和试剂的厂家的话,其的出来的检验结果就会出现一定的偏差,这就是造成检验结果误差的最直接的原因。

1.2样本采集造成的误差

样本采集过程中造成的误差是较为隐蔽的,不容易被检验人员重视和发现。从样本采集的过程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

1.2.1样本釆集前期误差这个阶段的误差主要来自于患者,由于不同的患者具有不同的服用药物的习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因此必然会导致样本采集上的误差性。最为常见的就是,很多样卒都是需要患者空腹采集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患者并不能透彻理解空腹对于样本数据的影响和重要性,因此往往会瞒报结果,因此采集到的数据未必就是真实的空腹样本,其次在血液样本的采集前,即便再三要求患者不能摄人咖啡、茶酒等和吸烟,但是一样存在依从性差的患者,这样收集回来的样本便存在很大的误差性I

1.2.2样本采集中期误差在样本采集的中期,主要是由于检验人员没能按照检验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所造成的误差,例如在样本处理和收集的时间上,没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完成处理,这对于血胆红素、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和糖类等物质的样本数据影响非常大。再者,在采集的部位选择上,如果患者在采样同时进行着体内的静脉输液,那么同侧采样会导致收集的样本血液含量被稀释,无法反映真实的患者情况,造成了数据的误差,并且这样操作提高了事故的发生几率,而在采集的数量上,不同的采集数量对于样本和抗凝剂之间的反应存在着较大的影响,这样的结果常常是导致解雇的不真实,检验的结果出现误差,最后就是采样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是导致人为误差发生的主观因素。

篇3: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 年5 月‐2015 年5 月选取本院实验室2 万份化学检验样本, 经筛选, 将因分析前质量问题引发结果异常的样本抽出, 共40 份, 同时取正常样本40 份作对照组。筛选样本条件:①多次重复测试, 将试验误差排除。②检验结果同症状有明显差异。③再次对标本采集, 依据操作要求检验, 结果与首次不同。④与相关部门联系, 证实样本采集过程中, 有不规范行为。

1.2 方法

分析对检验分析前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并对比对照组, 提出切实可行的, 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以提高质量控制成效。因素涉及样本采集是否规范、送检有无延迟、患者有无按规定准备及样本质量是否合格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采集样本不规范率、患者未按规定准备率、样本延时送检率和样本质量不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采集样本不规范率、样本送检延时率、患者准备不佳率和样本质量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0.05。

3 讨论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样本未规范采集、延时送检、患者未按规定行检验前准备和所获取的样本质量不合格为对检验分析前标本产生影响的因素[2]。具体如下:①样本本身:在采集样本前, 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措施、自身生理状态及病理变化等, 均为影响检验结果。生理因素会引发样本检验正常值的波动, 如餐后无机磷会明显增高, 晨起空腹时血清铁升高、夜间居较低水平等。饮食也会影响样本检验结果, 如酗酒可促机体7- 谷氨酰转移酶升高。同时, 还需考虑到药物因素, 如酒精会引发血糖降低、乳酸和尿酸升高。②输液影响:患者正在输液时采集标本, 易出现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的情况, 如取脂肪乳输入后, 会显著升高血脂水平。针对输液患者, 采血最佳时间应安排在输液前或完成后的1~2 h。③采集样本时间:多项研究示, 晨起空腹对血液标本采集, 可获得较准确的检查结果, 但若空腹时间>24 h, 某些血液标本指标易出现异常, 如空腹时间过久, 血糖、血清胆红素均会显著变化, 故并非空腹越久, 获取的检验质量越好。④样本送检及处理:血液采集和送至实验室检验的时间越短, 获取的结果越准确。血液检本中, 随放置时间的延长, 约26 个项目出现程度不等的变异常, 进而引发检验结果出现误差。故采集后放置检验样本的时间需在2 h内, 及时完成送检步骤。

应对措施包括:①建立检验分析前样本质量管理体系:从患者准备、样本采集并送检和样本处理各环节, 对与医院实际工作符合的质管体系进行建立, 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督机制, 将样本检验合格率作为各个参与部门考核指标, 以提高检验准确率[3]。②密切联系临床:加强检验室与各临床科室的联系, 参与学术交流, 提供及时、准确的检测数据, 为疾病诊治提供有力参考依据。开展检验质量管理考核, 使临床医务人员认识到加强分析前质量控制价值, 可促进检验医学质量提升。③患者宣教:实施检验前, 将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向患者告知, 如检测血脂前, 需食用素食, 动物肝脏、血、肉等需禁食, 以免有假阳性反应出现。采血前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 采血后应立即与空气隔绝阻止血气交换[4]。④样本送检:需注意运送样本途中的安全性, 避免外部环境对其造成污染。通常在室温下运送, 但部分检测项目, 如血小板第4 因子, 为防降解需在4°下运动。⑤实验室管理: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中, 原始样本的采集和处理为源头, 故需制定原始样品正确采集和处理专用指导书, 对医护人员开展基础技能、基本操作和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 使其全面系统了解对各种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 促使操作规范化, 制定完善化, 确保检验人员的工作效率[5]。同时, 医务人员需增强责任心, 在标本采集时, 认真核对, 防范标本错抽、脂血和溶血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综上, 总结对检验分析前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 制定针对性管理对策等, 对提高检验质量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 可为疾病诊疗提供正确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谢中建.临床检验分析前的影响因素和质量控制探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8) :96, 109.

[2]于晓玲, 吴延华, 刘美华, 等.影响检验分析前血标本质量的因素[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1, 24 (12) :1283-1286.

[3]赖琼凤.影响检验分析前血标本质量的因素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学术版) , 2014, 13 (12) :1-3.

[4]黄世若.尿液分析前各因素对检验结果影响的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 2013, 20 (2) :161-162.

篇4: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

关键词:隧道工程;横向贯通误差;影响因素;误差分析

一、隧道工程贯通误差概述

隧道工程的施工主要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在一些大型的隧道工程中,也会分有不同分标段,因此会有不同的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在整个隧道工程的施工中,设计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测量技术方案对于保证隧道工程建设的准确性是非常重要的,其也是保证施工的关键条件。隧道工程的贯通误差就是指在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两个相对开挖的工作面的施工中线由于受到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以及细部放样的误差的影响,出现错开、不能有效衔接的现象就称为贯通误差。其中横向贯通误差是隧道工程施工测量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指标,误差的来源也主要在三个过程,即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以及地下控制测量的误差,在具体的隧道施工中,如果对误差的分析不准确,就会造成测量的质量事故,不仅延误工期,还会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增加隧道工程成本。

二、隧道工程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因素以及误差分析要求

由上面概述可以知道,贯通误差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面控制测量数据、地下控制测量数据以及联系测量数据,因此贯通误差的计算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①来体现:

①:M2q贯通=㎡q地下+㎡q联系+㎡q地面

其中M2q贯通为横向贯通误差,㎡q地下为地下控制测量误差影响值,㎡q地面为地面控制测量误差影响值,㎡q联系为联系测量误差影响值。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工具的先进程度以及其他测量环境的影响,误差是无法避免的,因此只有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能保证隧道工程的安全性。我国在《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就对误差的范围进行了规定,一般来说,若隧道长度在4km到8km内,横向贯通限制误差则不能超过150mm,因此在技术测量中横向贯通的误差值需要控制在限制误差的一半,即75mm。由上述公式①可知,横向贯通误差由三项误差影响值决定,当贯通误差值确定,其他三项误差就需要根据按需分配的原则进行控制,从而保证总值控制在标准的误差值。接下来依次分析三个影响因素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具体影响。

(一)地面控制测量因素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隧道的地面测量作为隧道施工测量中的第一步,主要包括隧道洞口点坐标以及地面控制网边方向误差。隧道洞口点坐标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主要相似与相同的隧道相邻两个洞口点的相对误差形成的椭圆投影在贯通面上的投影值。而控制网边误差主要是指联系测量或者地下控制测量在地面的起始方位上的误差,其误差对贯通误差影响的数值相似于起始方向误差与地下导线的总长度投影在贯通面垂直方向的面积S的乘积。地面控制测量的影響值主要有该两种影响值决定,因此计算公式为②:

②:㎡q地面=㎡P+2(bl)2

其中㎡P指最弱点的点位误差,b则为最弱边的相对误差,L则为隧道长度在贯通面垂直方向的投影长度的一半

(二)地下控制测量因素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地下控制测量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值主要是指地下导线控制测量值,主要由地下导线转角测量误差和地下导线边长测量误差构成,因此有公式③:

③:㎡q地下=㎡qβ+㎡ql

其中㎡qβ表示地下导线转角误差影响值,㎡ql表示地下导线边线长度误差影响值。

(三)联系测量因素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由于隧道工程的特点,在地面测量的起始方位角误差对贯通误差的影响程度大小会根据地下导线长度的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因此,联系误差的影响作用也是需要关注并计算的。联系测量因素就是在进行地面误差影响因素测量和地下影响因素测量中的测量本身的误差,如起始方位角度的测量误差、地下导线长度的测量误差等,因此,可以通过增加观察和测量的时段和对观测时间的增长或者提高测量工具精密度等措施来改善该方面带来的误差。

三、结语

隧道工程的测量工作的开展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由于测量工具的先进化程度以及大气压、大气温度等参数值等的影响,在实际测量工作中,横向贯通误差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只有在了解误差的影响因素并对误差进行合理的分析,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高质量完成测量,才能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进行。

参考文献:

[1]李致宇,孙海燕.隧道工程测量的精度分析与测量方案设计[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1):93-97,111.

[2]李翅,罗刊,王铜等.隧道工程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因素及其误差分析[J].地理空间信息,2010,08(3):116-118,121.

[3]胡飞.高铁隧道横向贯通误差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4,(8):197-198.

篇5: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及其预防论文

1 职业危害因素的辨识

开展实验室职业危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是做好职业防护的基础。检验人员每年要定期对实验室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识,并对各种危害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明确本实验室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危害性质、危害程度,对已发生过危害的因素在评价时要提高其风险级别,从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才能确保达到防护效果。基层疾控检测实验室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如下。

1.1 物理性危害因素

1.1.1 噪声

随着检验技术的发展,实验室配备的各种仪器设备越来越多,如全自动生化仪、洗板机、高压灭菌锅、原子吸收分析仪,高速离心机、生物安全柜、抽风装置等,设备在工作时产生的各种噪声,都会分散检验人员的注意力,导致工作发生差错。如果检验人员长期在噪声的环境中工作,其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都会受到扰乱,引起内分泌紊乱、心率加快、失眠等健康问题[3]。

1.1.2 烫伤、烧伤及刺伤

检验人员使用干燥箱、电炉、马弗炉、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炉、酒精灯等产生高温的设备,接触高温物品如煮沸的蒸馏水、高压灭菌的培养基和消化过程中的坩埚、烧瓶等,以及稀释强酸、强碱时产生的剧热烫伤,接种时反复使用酒精灯灭菌被火焰烧伤,采集血样被注射器刺伤,切割玻璃管(棒)、给烧瓶塞打孔以及装配或拆卸玻璃仪器装置被破损玻璃割伤。工作中稍有疏忽,很容易发生烫伤、灼伤、刺伤等职业性损伤[4]。

1.1.3 电离辐射和紫外线

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微波消解仪等仪器工作时都会产生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对血液,神经系统有损害。长期接受辐射,毒性会蓄积,引起头晕、乏力、失眠等症状,同时造血功能也会受到损害[5]。必需关注的是电离辐射产生的有害射线最容易被工作人员忽视。紫外线是一种传统有效的消毒方法,使用较多,但紫外线使用不当易造成实验室人员皮肤和眼睛的损伤,如引起皮肤红斑,眼结膜、角膜发炎等,长期照射甚至可能会导致白内障。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化学试剂的危害

检验人员在从事监测、检验、分析等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化学试剂[6,7]。化学试剂大多数有一定的毒性和腐蚀性,更是引起各种疾病的常见诱发因素。腐蚀性试剂如常用的硫酸、硝酸、盐酸、乙酸酐等,都是检验人员健康的严重威胁。而一些试剂更具有致癌性或致畸性,如各种苯类、醛类及酚类等挥发性试剂。实验室中低剂量、多样化的混合性有毒有害物质能通过呼吸道、皮肤等路径进入人体,检验人员长期接触会导致毒性累加,造成慢性远期效应,这种效应往往不被重视,难以察觉,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更大。

1.2.2 有毒的刺激气味气体

检验人员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实验产生的有毒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氨气、硫化氢等,会给实验环境造成污染,同时给检验人员身心带来危害。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氨气弥漫在空气中时,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氨气会引起以呼吸系统损伤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氨的腐蚀性很强,能使组织蛋白变性、脂肪组织皂化,造成溶解性坏死,且病变易向深部发展[8]。

1.2.3 化学消毒剂

戊二醛、“84”消毒液、甲醛、次氯酸钠等各种化学消毒剂都有一定毒性,它们常用于实验室物体表面、空气等的消毒,也常常造成了实验室的空气污染。检验人员在长期接触或吸入含有较高浓度的戊二醛、 “84”消毒液的空气,会引起结膜炎、头昏、头痛、胸闷、咽喉干痒、皮炎、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次氯酸钠和水中有机物结合能产生三氯甲烷等致癌物质,有流行病学证据表面次氯酸钠与泌尿系统中的肿瘤、结肠癌有关。

1.3 生物性危害因素

1.3.1 病毒

检验人员工作时通常需直接接触血液、尿液、粪便等标本及各种标准菌(毒)株。特别是《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实施以来,疾控机构实验室承担着大量的职业健康检查工作,致使检验人员每天接触到血样和尿液机会增多。相关研究表明,检验科工作人员较内科护士感染的危险性更高,更应加强自我防护[9]。血样和尿液都是病毒传播的载体,徒手接触患者标本有风险,通过刺伤的皮肤及黏膜、抽血针刺等途径很容易造成感染。目前已确定的20多种可经血液传播疾病,包括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等。其中感染率最高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此外,实验室使用的仪器多数直接接触检验标本,如血细胞计数仪、全自动生化仪、酶标仪、冰箱、培养箱、显微镜等,被污染的概率较大。污染的仪器如不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就会增加检验人员感染的风险。

1.3.2 细菌病原体

沙门菌、志贺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结核杆菌等是基层疾控机构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进行细菌病原体分离、培养、涂片、镜检、生化、血清分型等操作过程中有可能被感染;离心样品、燃烧接种针(环)产生的气溶胶也可以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发生感染;标本液、标准菌(毒)株翻倒、溅起都可能会污染皮肤、眼睛等,这些都增加了检验人员感染的概率。

2 防护措施

2.1 综合防护措施

2.1.1 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在实验室建设设计阶段要规划实验室布局、流程,把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降到最低;在设备采购和安装调试阶段、各类检验试剂采购调研之前就要关注职业危害的问题,尽可能购置没有或职业危害较小的设备,采购使用职业危害小的检验试剂或其替代产品,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

2.1.2 改善实验室作业环境

对设计不合理的、陈旧的设施环境,要整改,使之达到基本防护要求,从而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健康。

2.1.3 强化检验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意识和防护技能的培训

明确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培训时间、培训应达到的目的及效果。提高实验人员安全防护意识;确保检验人员能正确使用、维护各种防护设施、防护用品。

2.1.4 建立规范、有效的防护制度,规范检验人员技术操作

要建立实验室职业危害防防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规范检验人员的业务行为,遵守各项职业危害防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遭遇危害时应停止操作,直到危险消除;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

2.1.5 建立职业危害应急处置机制

对造成检验人员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危险度进行科学分析,全面评估。明确有害因素种类、数量、分布与危险度,以往发生职业危害的情况和发生原因等,做到心中有数。配备急救箱和急救药品如:消毒剂、烫伤药、化学灼伤药、治疗用品等;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如紧急淋浴装置、洗眼器、带盖的医疗垃圾筒、感应式水龙头等,确保检验人员暴露后得到及时便捷的处理[10]。

2.2 防护措施

2.2.1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①对噪声较大仪器安装隔音、消音装置。②对有害射线进行屏蔽。③对操作产生高温的实验和拿取高温物品时应戴隔热手套,避免高温烫伤,开启紫外线灯要尽量避开人等。

2.2.2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①检验人员要熟悉常用的化学试剂的性质,如市购酸碱浓度,有机溶剂沸点、燃点,试剂的腐蚀性、毒性和爆炸性。②打开易挥发的试剂瓶塞时不可把瓶口对准自己脸部和别人,更不可用鼻子对准试剂瓶口猛吸气。③一些可能产生有害废气的操作都应该在通风装置条件下进行,如加热、酸碱溶解和有机物硝化、分解等。放置化学试剂(特别是有机溶剂)的房间应安装有排风设备,进入房间前应该排气一段时间再进入,以防有毒有害气体的危害。④原子光谱分析仪的原子化器部分会产生金属原子蒸气,必须有专用通风罩把原子蒸气抽至室外[11]。⑤加热含高氯酸或高氯酸盐要防止蒸干以免发生爆炸。接触有毒有害物质要戴好防护手套或眼镜。

2.2.3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①实验室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工作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个人防护的配备原则穿适当的工作服或防护服、鞋套或专用鞋等[12]。②正确使用经检定合格的生物安全柜、高压灭菌器和离心机,对产生气溶胶、高浓度感染性材料进行离心、混匀、剧烈震荡时,应使用密封的离心机转子、安全的离心杯或样本存储器,避免操作人员暴露于含细菌、病毒的感染性气溶胶和溅出物。③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时,应戴手套(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防护眼镜,穿隔离衣。采集血液标本最好使用真空采血管及一次性试管,减少检验人员在采集样品和样品运输、处理、上机等检验过程中与血液、体液产生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机会。④重视手卫生,严格按六步洗手法洗手。⑤加强对检验人员的个人防护,如定期注射不同的疫苗,增强实验室检验人员的免疫力。⑥凡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器材、环境、人员均要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措施。⑦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区分好感染性垃圾、生活垃圾。废物应有专人负责每天收集、运送、处置,并有严格的登记制度,其中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数量、交接时间、处理方法、最终去向、经办人员签名等。严防感染性垃圾外泄。如有泄漏,要有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安全[13]。

3 防护措施的落实

检查考核是保障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位的重要手段,没有考核的管理是无效的管理。实验室要建立对检验人员遵守各项安全技术规程、技术标准,穿戴好防护用品的检查、考核制度,管理人员要督促、检查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和防护工具的配备是否到位。并加大日常检查、考核力度,对违反规定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考核,确保检验人员严格遵守各项安全技术规程。定期对检验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做好健康监护。

4 防护效果的评估

实验室要对各项防护措施执行过程的可操作性防护结果的有效性定期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防护措施的不足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才能控制好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时发现和消除潜在的职业危害,确保防护工作的效果,保障检验人员的职业安全。

总之,基层疾控机构的检验人员面临的各种职业危害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可以预防的。研究表明,对基层疾控检验人员开展相关的职业培训可以极大程度地减少检验人员职业危害的概率[14]。检验科人员只有提高自我防护能力,积极寻找应对措施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才能尽可能地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同时,基层疾控检测实验室的工作条件普遍不是很好,管理者更应当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性,积极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尽可能完善设备和防护措施,主动排查职业危害,落实防护措施,保障检验人员的身心健康。

摘要: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人员在社会中承担着卫生检测,防止传染病传播等重要责任。在日常的工作中,检验人员所处的检验实验室存在诸多的职业危害因素,严重威胁其职业安全。作者从影响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验人员的健康问题出发,分别从物理性、化学性以及生物性3个方面分析了检验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并针对各种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以及建议,有利于提高检验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保障其身心健康。

上一篇:暑假学游泳记事日记500字下一篇:房地产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