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12月在本院血透室进行治疗的21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患者均为10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卫生指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篇1:

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预防控制中的应用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9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管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提高临床护理整体质量。

【关键词】 护理管理;院内感染;预防控制

院内感染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已成为当今一个非常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据调查医院感染中有13%~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1],因此对临床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也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护理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院内感染管理的质量和水平[2]。我科近年来通过对住院患者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在预防院内感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科接受住院治疗的15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79例,其中观察组为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性42例,女性37例,年龄28~84岁,平均年龄(47.9±2.4)岁,住院时间为4~26d,平均(12.7±1.6)d。对照组为2013年1月至2013年5月间收治的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47.4±2.7)岁,住院时间为5~29d,平均(13.4±1.8)d。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1.2.1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 医院及科室缺乏健全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如医疗废弃物管理制度、一次性物品使用管理制度等。护理人员无法按照制度标准去从事护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无法对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进行监管,难以规范护理行为。

1.2.2 院内感染认识不足 多数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认识以及对护理管理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忽略了对病区内感染的监控,因此会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护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淡薄,有的护理人员在接触病人体液及相关诊疗设备时不佩戴口罩和手套,手清洁消毒意识淡薄[3],处置不同患者时不洗手或洗手后不进行手消毒,极易带入细菌,容易污染医疗器械和导致感染患者。此外,对无菌物品的破损情况、有效期等检查不仔细,不按规定存放和随意取放,均容易造成医院感染。

1.2.3 院内感染知识缺乏 医院管理部门缺乏对护理人员经常性的培训,加之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种新的诊疗设备和技术的应用,医院感染的防控知识及方法的更新也较快,因此护理人员缺乏院内感染防控的知识。尤其是刚进院的年轻医师,缺乏经验,仅认为护理专业是配合临床工作,完成对患者的治疗,因此在加强业务知识学习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补充学习院内感染防控的相关知识。对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预防方法、危险品的管理、规范的消毒灭菌方法、消毒隔离知识及相关的护理操作规程不熟悉,各项护理操作不规范,给院内感染的发生埋下了安全隐患。

1.2.4 病区环境较差 病区环境较差会给细菌及病毒的滋生和传播提供有利的条件。被血液、体液污染过的地面、物品、抹布等不经消毒浸泡处理[4],或不注意病房内环境的整洁,病区内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不到位,秩序紊乱,探视者较多也容易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根据其病情给予常规护理,即给予常规的健康宣教、加强病情观察,做好患者的用药和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管理措施,具体护理措施如下。

1.3.1 建立健全各项院内感染防控制度,完善院内监测管理体系 医院各管理部门及科室应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相关文件,建立合理有效的护理与医院感染管理相结合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做到层层落实,级级监控。同时要完善医院的硬件设施,如:废弃物处理设备、洗手设备等,保证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的更好落实。在有效制度的基础上,护理部要与医院感染监测科共同合作,完善监测体系,以掌握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人群、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采取自查、互查、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等方式,检查结果与科室目标考评挂钩,切实保证监控工作的实施[5]。

1.3.2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预防院内感染意识 护理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院内感染的严重性,院内感染控制的重要性。因此,护理管理者要在院内加强对护理人员相关院内感染预防的培训教育,定期开展骨干讲座和培训,将院内感染控制培训融入到日常的培训考核中,提高护理人员的主动预防意识,使其操作更加规范化。多派遣年轻的护理人员外出学习先进的院感防控知识及最新的操作规范,以增强全院院感防控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督,及时进行反馈、改进,以督促院内感染预防工作持续改进。

1.3.3 加强重点环节监控,落实预防感染措施 对重点环节的疏忽大意、预防不及时、监控不到位是造成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供应室、内镜室等。因此要加强对重点环节的预防措施和监控力度。对供应室等容易造成疏忽的科室,要加强重视,加强人力资源的供给,提高供应室工作效率,保证消毒质量。对手术室、ICU、内镜室等科室,要严肃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流程,严格按照各规章制度要求,规范化无菌操作,科学化管理,保证清洁干净,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加强对护理质量的监控,重点检查一些基础护理等薄弱环节,确保预防措施落实到细节,做到“有菌概念,无菌操作”,无菌物品一人一用一灭菌;隔离到位,减少院内感染发生;防护到位,严格按照岗位SOP操作,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防护[6]。做好即时监测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相关病区要认真分析原因,加以改正。监测部门要及时进行追踪,更加有效、彻底的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

1.3.4 努力改善病区环境,为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保障 护理人员应保证病区走廊及病房内的干净整洁,每日打扫,病房每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对诊区内的诊疗设备及患者使用的物品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定期更换床单、衣物,每日对地面及空气进行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尽量减少患者家属的探视次数,争取将院内感染的风险降到最低。

1.3.5 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共同做好预防措施 要有效加强院内感染预防控制,不仅要提高自身医护人员的感染预防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对患者的宣传教育。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结合自身科室的特点,向患者认真耐心的详细讲解疾病的发病机制、潜在并发症等,强调保持自身清洁对预防医院感染及自身健康的重要性,使患者和家属认识到自己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从而提高其依从性,有效的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语

在整个临床护理工作中,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是保证医疗护理质量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医院感染防控的护理管理对于预防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有重要的意义。近几年来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护理安全问题,护理管理从制度上使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得到了重要保障,同时增强了护理人员的防控意识,普及了院内感染防控知识,规范了护理操作,为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程国宏.强化护理管理 预防院内感染[J].包头医学,2010,34(4):243-244.

[2]翁晓美,丁巧玲,王秀珍.基层医院护理部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院内感染学杂志,201l,21(1):114.

[3]其曼古丽·依明尼亚孜,吾日古丽·艾合买提,加米拉·阿那依提.院内感染控制中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159-164.

[4]龙燕,马凤葵.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院内感染中的作用探析[J].当代医学,2011,17(36):44-45.

[5]刘丽君. 医院护理管理措施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作用[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2):236-237.

[6]罗晓丽,郭瑜,董欣宇.护理管理对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3,33(15):112.

(收稿日期:2014.05.05)

作者:刘秋荣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篇2:

护理管理在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管理在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1-12月在本院血透室进行治疗的21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患者均为10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卫生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感染率(0.95%)较对照组(5.71%)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使用仪器合格率、手部卫生合格率、空气质量合格率、消毒液合格率较对照组患者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血透室院内感染采用护理管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护理管理对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护理管理; 血透室; 院内感染

【Key words】 Nursing Management; Hem dialysis room; Nosocomial infections

血透室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护理若出现疏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院内感染目前受到医疗工作者及社会的广泛重视。院内感染为常见的并发症,采取积极的措施预防院内感染是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1]。护理人员在工作一线,同患者接触密切,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力量。严格执行护理管理,可以有效预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2]。加强对血透室的护理管理,预防院内感染,更好为患者提供服务。本文主要讨论护理管理在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在本院血透室进行治疗的210例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均为105例。实验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9~59岁,平均(46.27±2.91)岁;对照组男50例,女55例,年龄30~60岁,平均(46.96±2.77)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给予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护理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院内感染体制,对检查不合格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整改进,组织科室的护理人员进行学习,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操作,定期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护理人员经采取保护措施,做到标准洗手机医疗用品的正确消毒和使用,提高护理人员的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将无菌区,半无菌区和污染区进行区分,确保医疗物品的正确放置。医疗废物是产生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集中处理,避免造成污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前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卫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与计量资料分别利用 字2检验与t检验,P<0.05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感染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1例感染,感染率(0.95%),对照组患者6例感染,感染率(5.71%),实验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卫生指标比较 实验组患者的使用仪器合格率、手部卫生合格率、空气质量合格率、消毒液合格率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血透室院内感染存在的问题

3.1.1 对血透室院内感染认识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未认识到护理管理在预防血透室院内感染中的重要作用,防控意识淡薄,对院内感染的控制目的及意义认识不足,未意识到护理人员在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错误的认为院内感染控制是感控室的职责范围,护理人员的工作仅是护理患者,未将控制院内感染纳入本职工作,在对患者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未讲解院内感染的防控知识,影响护理质量,使院内感染明显增加[4]。

3.1.2 护理人员对院内感染的管理知识缺乏 血透室护理人员缺乏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相关知识培训,经调查部分护理人员对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的概念、防控手段及高危、中危、低危物品的分类概念模糊,对消毒液的分类不明确,在临床消毒过程中出现消毒不到位,甚至错误的情况[5]。

3.1.3 血透室的院内感染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管理者较为重视治疗和护理的查对制度的落实情况,忽视了对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和相关管理制度,导致部分违反规定的操作行为的出现,例如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未明确区分,部分消毒物品出现过期的情况。

3.1.4 护理人员缺乏安全意识 院方多重视经济成本,缺乏对护理人员的相关防护知识培训,护理人员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部分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的体液时未佩戴手套,护理人员缺乏手的消毒意识,未按照规定洗手[6]。护理人员被锐器的损伤后处理方法不准确。

3.2 血透室院内感染控制的对策

3.2.1 建立完善的血透室院内感染的管理制度 建立血透室院内感染制度,保证护理在工作过程中有章可依。成立血透室院内感染管理小组,明确管理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为血透室的院内感染控制提供制度和组织上的保障。定期组织科室相关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提高血透室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严格遵守护理的操作流程,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关考核制度[7]。

3.2.2 血透室的消毒管理 血透室分为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并明确标明各个区域,避免带入细菌。定期对血透室进行消毒,及时清除污染物,保证室内空气的新鲜,定时通风换气,保证血透室内的空气质量[8]。减少血透室中人员的数量,降低家属的访视量,向家属解释相关工作,取得家属支持。护理人员需要按照规定洗手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时佩戴帽子,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9]。

3.2.3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 定期组织管理小组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告知护理人员并积极指导护理人员进行改正,通过定期的培训将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讨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10]。

3.2.4 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在血透室治疗的患者应做好传染病筛查。血透室中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乙型病毒性肝炎、HIV等,血透的患者在首次治疗前应进行传染病常规检查,并定期进行传染病复查,对传染病患者和非传染病患者应采取分机和分室透析[11]。传染病患者使用过的医疗废物应严格消毒或做销毁处理。护理人员应每天对患者的穿刺部位消毒,减少穿刺导管的留置时间,降低院内感染几率。患者若出现感染情况时,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防护措施。

3.2.5 加强对患者家属的管理 患者家属若随意进出血透室,可导致血透室中的空气质量下降,空气中细菌超标,增加院内感染的几率。积极对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家属解释血透室的制度及制度的重要性。提高护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加强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为患者树立信心。根据患者身体的具体情况,若患者病情危重,肢体活动出现障碍应安排家属陪伴,但需要限制陪伴家属的人数[12]。

3.2.6 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管理 治疗结束后,应及时更换床单,被套等物品,对器械严格执行消毒。针管及穿刺针分离,进行回收处理,将其他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理[13-14]。

综上所述,针对血透室院内感染采用护理管理,可以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保证患者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尹沛.护理管理在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2011,19(5):56-57.

[2]刘明霞,王玲.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3,15(2):807-808.

[3]杨风萍,吴文.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9):4106-4107.

[4]宋丽英.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3,7(24):16-17.

[5]孙明月.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4):251-252.

[6]潘小青.加强科室管理在内镜室院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5):526-527.

[7]谭敏捷.护理管理在院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20):128-129.

[8]黄天霞.门诊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求医问药,2012,10(10):326.

[9]赵卫红.强化护理管理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全科护理,2010,8(6A):1470-1471.

[10]唐玉平.院内感染控制中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医学,2009,20(2):127-128.

[11]曾庆娒.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2,14(11):4493-4494.

[12]付贤云.护理管理在门诊医院感染控制中的作用[J].中外医疗,2012,9(18):151.

[13]庄爱君.护理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4):197-198.

[14]马秋丽,李淑君.加强护理管理提升院感防控水平[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89-90.

(收稿日期:2014-03-14) (本文编辑:王宇)

作者:韩艳萍

护理院内感染预防医学论文 篇3:

消毒供应室PDCA循环护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 观察消毒供应室采取PDCA循环护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至2021年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至2019年)和观察组(2020年至2021年),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给予PDCA循环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院内感染率低于对照组,护理管理质量、护理管理认可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护理用于消毒供应室中,效果明确,能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护理管理认可度。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PDCA循环护理;院内感染;预防效果

消毒供应室是医院控制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场所,其管理质量与临床疗效、医院发展息息相关[1]。随医学技术发展,医疗器械物品种类、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消毒供应室的工作难度。一旦管理质量不佳,则易影响治疗效果,甚至诱发院内感染,危及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因此,需采取合理手段,提高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既往常规护理管理较为常用,但其效果不佳。PDCA循环护理管理,由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四个方面组成,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进而达到对管理质量的持续控制[3]。鉴于此,本文旨在探究消毒供应室PDCA循环护理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临床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至2021年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2017年至2019年)和观察组(2020年至2021年),各50例。其中对照组:男患28例,女患22例;年龄2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45.26±2.98)岁。观察组:男患26例,女患24例;年龄2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45.67±3.12)岁。两组组间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消毒供应室接收受污染的医疗器械后,工作人员进行常规清洗、消毒、杀菌、烘干、保存等操作。同时,建立登记表,要求领取医疗器械时,做好记录。

观察组:PDCA循环护理管理。⑴计划(Plan)阶段:遵照科室管理标准、相关管理规范等,结合科室问题,成立质控组(主管护士、护士长等),根据既往院感患者资料,明确原因,明确组员工作职责,制定针对性管理方案和制定,并确定护理管理流程。⑵实施(Do)阶段:①定期培训:以消毒灭菌管理、风险防护管理等为主要培训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对管理知识的认知,激发其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②规范消毒灭菌流程,分工明确:首次完成消毒滅菌工作后,质控组随机抽查,对其工作质量进行检查。针对已经完成消毒灭菌且合格的医疗器械,贮存于消毒柜中,严控质控质量,并做好相关记录(手工记录、电子记录均进行)。③完善回收流程:医疗器械由专人回收,结合科室情况,分区设立回收、领取处,并建立回收、领取记录。医疗器械数量定期清点,检查丢失、损耗情况,详细予以记录。④质控组自制调查问卷,发放给患者,问卷内应设立意见栏、建议栏,问卷回收整理,统计、记录登记意见和建议,总结现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完善管理方案。⑶检查(Check)阶段:质控组定期开展检查,1周至多1次,1个月至少3次。每天下班前10min,要求工作人员总结管理情况,包括落实情况、存在问题、解决措施等,做好记录。每周1次周总结,了解问题改善情况,评价改善效果。完善考核制度,同时设立奖罚制度。⑷处理(Action)阶段:每月及时总结消毒供应室护理管理质量、问题、不足等,找出问题原因,提供讨论解决措施,不断完善护理管理方案。同时,将上一阶段未彻底解决的问题作为重点内容进入下一循环,保证护理管理质量、流程可持续性发展。

1.3观察指标

院内感染: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情况,院内感染率=院内感染例数/总例数%。

护理管理质量:包括环境管理、包装质量等,各项总分100分,分数高,护理质量好,反之越低。

护理管理认可度:包括非常认可、认可、不认可,护理认可度=(非常认可例数+认可例数)/总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5.0,计量资料( ±s)t检验,计数资料(%)c2检验;P<0.05,表明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两组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6.00%<20.00%)(c2=4.332,P=0.037),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管理质量的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护理管理认可度的比较

观察组>对照组(92.00%>76.00%)(c2=4.762,P=0.029),见表3。

3 讨论

院内感染是临床严重问题和医院重难点问题,消毒供应室主要负责医疗器械回收、发放工作,是医院质控管理的关键。然而,常规护理管理存在消毒、灭菌质量不佳等问题,预防院内感染效果欠佳。PDCA循环护理为重要护理管理模式,能确保医疗器械二次投入使用的安全性[4]。为进一步提高消毒供应室管理质量,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我院自2020年起给予消毒供应室PDCA护理循环,对其临床效果进行总结。

本研究显示,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后,患者院内感染率显著降低,院内感染率由20.00%降至6.00%(P<0.05)。这说明实施此项护理管理后,针对性整理消毒供应室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证据支持、临床经验等,对其进行整改并实施,有助于院内感染率的降低[5]。院内感染的原因与医疗器械消毒灭菌质量有关,开展PDCA循环护理管理后,明显提高了护理管理水平,进而提高器械消毒灭菌质量,进而明显降低院内感染率[6]。开展PDCA循环护理管理后,护理管理质量明显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PDCA循环护理管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对医疗器械的护理管理质量,进而达到良好的预防院内感染效果[7]。除此之外,开展PDCA循环护理管理后,患者对消毒供应管理认可度显著提升,由76.00%提升至92.00%(P<0.05)。说明将PDCA护理管理循环用于消毒供应中心后,其护理质量提升同时,还有助于患者沟通与合作,进而提升了对本科室认可度。

综上所述,PDCA护理循环模式用于消毒供应室中,效果确切,能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马宇秀.供应室消毒灭菌工作对预防院内感染的作用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6):330.

[2]王小兰,王志蓉.目视管理在改善消毒供应室器械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19,32(20):54-55.

[3]江莉娟,陈运珍,王敏.PDCA循环管理对降低医院消毒供应室院内感染率的成效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24-1726.

[4]薛绸绸,王学玉.医院消毒供应室护理质量控制在预防院内感染中的作用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42):180.

[5]杨建君.PDCA循环护理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及对降低院内感染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26):189-190.

[6]耿慧慧.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医院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进行质量管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9,17(02):252-253.

[7]姚晓霞,林坚.PDCA循环护理在消毒供应室的应用及对降低院内感染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31(24):3790-3792.

作者:钟善清

上一篇:整体德育课程体系探究论文下一篇:构建小学美术高效课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