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心得体会

2024-05-21

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心得体会

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间是条件关系: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可以创造出美丽中国。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0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2020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大全1

水墨丹青是你,源远流长是你,坚强不屈是你,活力无限是你,美丽如你,你便是我深深热爱的母亲——中国。

20_的春晚,一曲《美丽中国》唱响了中华大地,20_的提出了一个引领中国未来发展的崭新憧憬——美丽中国。纵观全球历史,没有一个民族能屹立五千年不倒,没有一种文化能传承五千年不断,更没有一个国家能在困境中崛起,成为世界的中流砥柱,只有中国,只有中华民族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展开画卷,淡淡的墨痕勾勒出磅礴的山河,浅浅的绿迹流露出蓬勃的生机。一幅如仙似幻的水墨画,一段和谐安谧的心境。原来美从未离开过我们。

即使我们的天空被黑黑的废气遮盖,我们的碧水被刺鼻的气味污染,我们的山变得仓黄,我们的土变的龟裂,也挡不住我们对美丽的渴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小小的我总是向往着两旁绿树成荫,小径野花环绕的画面,每次站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中,绿油油的一片,似翡翠,似玛瑙,路旁的小花烂漫的开放,增添了几分清新……不知不觉中,这些温馨的画面不再存在了:田野上换来了一条条水泥路,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目之所及,偌大的田野被分成了若干块小豆腐,偶尔的翠绿会令人欣喜,但入目的萧条更让人心痛,我不禁要问:这是怎么了?

绿色是近来听到最多的词汇,绿色GDP是人人心中的渴望,总是在不经意间看到GDP的快速增长,后面一定跟着一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带血的GDP是我们需要的么?不,我们不需要,我们只是需要一个可以自由呼吸的纯净天地。

美丽中国的提出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生机。这简简单单的的四个字透露着中国人的觉醒,中国人的抗争,中国人渴望对现状的改变!我有十二分的理由相信,美丽中国不再是一种奢望,而是一件计日可待的伟业。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环境的美丽虽然重要,到精神的升华更为重要,虽然小悦悦的悲剧让人愤怒,彭宇案的纷争让人心寒,但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未停止:最美老师张丽莉用双腿换来学子的的平安,最美司机吴斌用76秒的坚守换回乘客的安全,最美女孩何玥勇敢的捐出器官帮助需要的人,短暂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我们相信人性的善良与美丽,我们更相信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都将为“美丽中国”而献出自己的全部。

生活在阳光普照的地方,没有雾霾,没有荒芜,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到处飞扬着青春活力,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信任和温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这才是我心目中的美丽中国——景美,人更美!

2020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大全2

俗话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或许,我们有了金山银山,但是我们却失去了绿水青山,这同样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当城市街头高大的树木被霓虹彩灯代替时,当那绿油油的草地被高楼大厦代替时,当那清澈见底的溪流被私人泳池代替时,绿水青山这笔宝贵的财富就已失去!

现在地球已经被彻底污染,如果,我们不醒悟,不去努力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就会彻底失去这一片绿水青山!彻底失去绿水青山也就等于我们彻底失去了地球,这个我们生存已久的家园!

现在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或许很多人都会认为就算地球毁灭,我们也可以去其他的星球,这种想法简直就是异想天开,是的,科技的确在发展,但是科技发展的速度永远赶不上人类毁灭地球的速度!而我们集现在全世界的科技发展的能力,环绕地球一圈用火箭最大的能力展开搜索,没有发现一个适合我们人类居住的星球,也就是说如果地球真的毁灭,那么我们人类也会毁灭!所以请大家行动起来:

1、节约用水,或许大家在家里都会这样做,因为要交水费,但是公共场合水龙头的水,却总是未关紧,虽然公共场合的水费并不需要我们交,但是我们任然要节约用水!

2、绿色出行,我们要少用私人轿车,多用公交车或者自行车,方便时还可以走路,这样不但环保而且有利于身体健康!

虽然这只有俩点,但是我相信如果大家都很好的做到了这俩点,那么我们这个生存已久的家园一定会重现往日的灿烂辉煌!

2020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大全3

鳞次栉比的商贸大楼,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线,休闲舒适的商业街……。好看、好吃、好玩,真是一个美丽中国!”睡梦中的我流着口水,“啊,天为什么开始变黑,花草开始枯萎,河水开始干涸,鸟虫开始灭绝,空气里弥漫着呛人的味道,我呼吸变得……”我从噩梦之中惊醒,我不要!不要!我梦中的美丽中国不该如此!“天蓝、地绿、山青、水净”,未来中国多么美好!这才是我的绿色中国梦,更是全中国人的梦想。

《美丽中国——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一书让我惊叹,我们的中国是如此美丽,经济也越来越发达,就像我的家乡新桥,近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名不见传的小镇,发展成开放时尚、文明雅致、均衡协调的花园城镇。但是正如书中所说“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地球母亲受伤了,中国的伤情也正在加重:水资源污染、食物链被破坏、生态环境遭破坏,大气受污染、土地荒漠化,生产、生活垃圾污染……而美丽的新桥也抹上了一层灰色,原本那条贯穿整个新桥的“母亲河”蔡港河早已不再清澈,往日的鱼虾已不见了踪影,越来越混浊的河水让人不忍目睹,我不禁痛心,不禁惊呼:保护地球,爱护自然,这是我们人类唯一和正确的选择。

社会在呼吁,人类已觉醒,国家在行动。徐秀娟、杨善洲、姚明、王君婧等这样一批批最美的绿色卫士给我带来了榜样的力量。作为一名小学生虽能力有限,但是我很想像他们一样,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规范日常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学会垃圾分类,废电池回收,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水电……滴水成川,积土成山,只要人人肩负责任,捍卫地球,相信总有那么一天,天空会变得蔚蓝,河水会变得清澈,森林会变得茂密,空气会变得清新,美丽中国一定会更加美丽。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多么美好的中国梦,我愿做一名最美的绿色使者,实现最美的绿色中国梦。

2020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大全4

自从会议召开以来,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这些会议中提出来的词语便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从往年的建设的:“三位一体”;到后来的“四位一体”;再到20_年召开的会议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不难看出,国家近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增加了不少。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态文明是什么?它和美丽中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

生态文明,这两个词汇我到是不陌生,可是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变成“生态文明”时,是什么意思呢?保护环境是它的同义词吗?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不是同一个意思。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比保护环境深一个层次,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和传统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导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互爱互助。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间是条件关系: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可以创造出美丽中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然而,当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时,也同样在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试想一下:一个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土地被污染的中国,能被称之为美丽富饶吗?

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时,当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时,人们是不是也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的好坏,并不能衡量生活质量的优劣。并不是说人们过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林难育。为了国家、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为生态文明做出我们应该有的努力。

2020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大全5

祖国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应该热爱我们所生活的这片土地。国家有不足的地方,就由人们拼死拼活的补上它,使她变得美丽无比,这就是一国之梦。许多人说,中国尚且是发展国家,原因有许多:经济,农业,教育,环境等等,都存在一些问题。

可我却看到的分明是另一面。“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们应该都很熟悉。记得还是7月中旬,回到乡下老家时,才感觉到什么叫炎热,上海这点热,根本不算什么。汗一直不停的往下流,可说是汗流浃背了。当时居然还散着头发,真是可笑。我突然觉得有一种想要去剪头发的.感觉。

我拖着旅行包,忙赶着往家跑,心里想着要是晒坏了我的皮肤咋办啊。“笃笃笃笃”这是熟悉的、再怎么忘也忘不掉的翻土声。不对!温度高达35度以上,这天,谁也不会出来干活啊。我转过身去,一个娇小的身躯在太阳底下晃动着。“嗨!”我不禁叫出了声,那身躯转过来,头上戴着草帽,身上穿着黑色T-恤,是张年近70岁的老脸。他弯曲着身子,疑惑的望着我。我又出声:“老爷爷!大夏天儿的,咋不自个儿到炕上去坐着,出来怪累死人的。

回家享儿轻快,多舒服呀,您老人家说是不?”他拿那“十指黑”的手指抓起一瓶矿泉水,灌了一口自己,然后用粗糙的声音说:“是芯这娃回来了?”他又继续说:“对啊。大夏天的种庄稼才好啊。我跟你说,昨晚儿我看新闻,国家的种植面积太少了,米都不够吃,现在好多科学家发明转基因的东西,比如说黄豆,大米啥的,心里儿个总觉得转基因的不好,就想着多种些原汁原味的食物,也许能重新再建设起健康的社会,心里别说有多踏实了!呵呵,娃儿,你说是吧。”我呆愣在那,一位连字都不认识的老人家,竟然能说出这番道理。以后还真得向这位老人家学习学习。我回过神来,不管汗流到哪里了,我说:“爷爷,你等着,我放掉包,一会跟你一起做。”“啊?不好吧。

娃儿你才刚回来,不能累着你。”我哈哈大笑:“爷爷,您的身体好,我的身体比您更好,好上许多倍呢。”爷爷与我大笑:“好!待会有许多人会来干活,你也跟着来呗。”我点点头。是啊,生活中有好多人都在为中国放飞梦想,建立美丽中国。刚才的情景,只是我印象较深的一个片段。还有更多的,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牺牲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故事。他们虽然平凡,但他们是无比高尚的。

我明白,要想建设美丽中国不能无所事事,不能再等待,全国13亿人团结起来,我们的梦想才会实现。

2020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心得体会大全

篇2: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心得体会

——在全国人大会上的发言参考

建设美丽中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制约科学发展资源环境约束的有效途径。要实现美好蓝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结合广东实践、珠海探索和个人的思考,从基层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要尊重科学,有战胜困难的思想准备。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广东”要科学规划、经过集思广益的科学论证,再动员各个方面的力量,经过试点,逐步推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不能过度干预自然、要保护和改造环境,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现在,我们国家特别是广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完全有条件在人力、资金等方面多投入一些,让广东提出的“三个定位、两个率先”落到实处,美丽广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2、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中国之美、广东之美,固然在于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连续多年 的经济高速发展。但是,如果出现千篇一律、一种发展模式,则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美丽中国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就珠海来看,近年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努力构建“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端产业聚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中高端竞争,实现了从“上天入海”到“海陆空”齐头并进的飞跃,占据朝阳产业发展“制高点”,特别是通用航空产业填补了广东产业空白,初步探索了一条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发展道路,为珠三角城市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值得探究的“样本”。

3、规范经济发展行为是重中之重。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广东,必须是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完美统一,美丽中国需要用生态文明铸就体魄之美,而生态文明建设又需要通过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提供财力支撑。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也不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助推器,在一定区域试行“生态竞争力”指标“考核”,评判标准是老百姓的满意度,从根本上扭转传统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促进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和发展水平的协调推进。珠海30多年 坚持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是珠三角地区土地开发强度最小,低端产业积聚程度最小,人口密度最均衡的地区,也是全国最早一批确定的53个生态文明的示范区之一,目前要按照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再造生态新优势,寻求珠海新发展。

4、美丽中国建设要注重建管并举。美丽中国建设,一半靠科学建设,一半靠精细管理。特别是美丽农村建设更是如此。以珠海目前正在全省率先推进的幸福村居建设来说,一方面要立足于改变村容村貌,通过规划引导和环境整治,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河塘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村庄绿化,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另一方面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维护。目前,正在探索有条件的村居,积极推广农村社区物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建立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保洁的长效管理机制,彻底解决农村的脏、乱、差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与生态环境,缩小与城市差距。

篇3: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心得体会

一、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现道路之美

中国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不是偶然获得的, 更不是侥幸得来的, 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引领下取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立足基本国情,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 是一项极其宏大的系统工程。伟大的实践、宏大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协同推进, 有赖于各种要素的风云际会。在其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管的是“所当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往哪里走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 管的是“所以然”, 解决的是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是行动章程与行为守则, 管的是“从应然走向实然”, 解决的是让事业从理念走向实然, 从理论变为行动的保障问题。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数十年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 “道路”与“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就了美好蓝图, 有了“制度”则可谓渐入佳境。道路、理论、制度三足鼎立, 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1]我们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归结到一点, 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面对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 我们党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 以科学思维审视时代, 敏锐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 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 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潮流。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和平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顺应了世界大势, 体现了时代要求。由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且人口多, 耕地少, 发展不平衡, 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必然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联产承包、乡镇企业、经济特区、“一国两制”以及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等, 都带有显著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正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 才得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 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 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 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二、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构建生态型政府, 体现政治之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生态安全,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在于政府的管理, 重点在于构建生态型政府。2012年, 全国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二氧化硫减排4.5%, 化学需氧量减排3%, 氨氮减排2.5%, 氮氧化物减排2.8%。这一成绩令人欣慰, 但环境治理的速度还是赶不上破坏的速度。[2]面对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 政府的生态治理责任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今世界正面临经济、资源环境等多重危机, 如何权衡经济发展的短期阵痛与气候变化的长期影响之间的关系, 成为对各国战略智慧的重大考验。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推出了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其目的就是要在应对这些风险的同时, 寻求一条有效而可持续地解决这些多重危机的道路[3], 确保“后危机”时代的经济遵循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避免继续加重全世界面临的生态资源紧缺和气候变暖危机两大风险。如, 韩国政府宣布争取在 2020 年前跻身全球七大“绿色大国”之列。为此, 制定了绿色增长国家战略及五年计划, 出台了应对气候变化及能源自立、创造新发展动力、改善生活质量及提升国家地位等三大推进战略, 以及三大战略下涉及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国土、绿色交通、绿色生活等领域的政策方针。南非政府有意识地将绿色元素融入经济发展, 注重开发、利用生物能源、风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 如政府支持的国际太阳能洁净水计划雇佣人数超过3万, 包括妇女、年轻人以及残疾人士。在发展中国家中, 墨西哥率先实行了绿色 GDP 核算。1990 年, 墨西哥在联合国支持下, 将石油、土地、水、空气、土壤和森林列入环境经济核算范围, 并且通过估价将各种自然资产的实物数据转化为货币数据从而估算出环境退化成本, 实现绿色 GDP 核算值。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到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时提出要“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作为公共产品的良好生态环境, 包括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安全食品——这些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是消费品, 各级政府理应成为第一生产者、提供者。“生态产品”的概念首次亮相党代会报告, 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渴望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迫切需求的积极回应, 同时也对各级政府加大环保投入、保障基本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 无论是理论层面, 还是实践层面, “生态型政府”都成为了研究的热门课题。生态型政府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 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面临理念层面、体制机制等诸多困境, 因此, 加快推进我国生态型政府建设是当务之急。“美丽中国”建设受诸多因素影响, 但政府作用十分重要。要加快建立“美丽中国”生态环保评估体系, 严格执行“美丽中国”生态环保刚性法规, 加紧完善“美丽中国”生态环保公共政策, 切实加大“美丽中国”生态环保投资力度, 建立“美丽中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美丽中国”责任追究制度和赔偿制度, 体现政府生态公信力。

三、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体现经济之美

美丽中国什么样?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行, 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也不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第一要务。我们用几十年发展走过发达国家一两百年的工业化之路, 同时也积累了人家一两百年遇到的环境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不是要停下发展的脚步, 而是要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建设“美丽中国”, 除了环境污染严重, 还有更大的拦路虎。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也很严峻。以2011年为例, 我国GDP占全球的10.48%, 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4]对于憧憬美丽中国的人们来说, 优化产业布局, 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必须是共识, 必须只争朝夕。因此, 中国美不美, 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经济发展方式是否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从一个转变扩展为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近些年来,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增长方式粗放的问题不断突显, 不仅影响短期经济的健康发展, 更重要的是严重制约了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党的十七大报告从我国实际经济出发, 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前者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后者除了涵盖前者以外, 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作了更高的要求, 强调的不仅是经济增长效益, 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质就是要求我们采取综合措施, 加快形成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资源浪费, 环境恶化。导致不美的最大“元凶”是传统工业化所形成的发展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当前要切实摆脱传统工业发展模式,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其中绿色发展就是在环保理念指导下提出绿色经济发展规划;循环发展侧重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低碳发展侧重解决能源结构和温室气体减排的问题;生态发展侧重解决自然环境中生态系统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让中国生产空间更加集约高效, 让居民消费模式更加绿色。

四、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绿色文化, 体现文化之美

绿色文化即生态文化, 是指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不断克服人类活动中的负面效应,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5]绿色文化的提出标志着人类价值观念的一次根本转变,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最新注解,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 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 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绿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伦理智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 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产物, 是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形态, 是一种以“非人类中心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 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同进化, 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形态。绿色文化具有生态的和谐性,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具有立体的高效性, 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生态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促进人类生活方式转变, 生态文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 文化的普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们在绿色文化的熏陶下, 会自觉地树立一种绿色文明观。在一定意义上说, 绿色文化就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 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只有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生态文化的基础上, 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 引导发展方向, 高度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才能构建和谐文明的现代社会。“生态文化”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 未来的生态文化还会以新的、不同的形式出现, 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进程必然会使中国未来的生态文化更加异彩纷呈。当前, 主要是通过构建以绿色意识为主导的生态文明体系, 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跨文化交流、沟通和理解;通过绿色文化理念的传播, 节约资源的文化宣传, 实现绿色资源文化价值的有效提升;通过绿色文化产品的开发, 打造绿色文化品牌, 发展绿色文化产业。可见, 绿色文化发展既涵盖了其他多种文化的进步, 又突破了文化的界限, 呈现出绿色文化发展独具的环保特征——不囿于形式上的绿色理念或生态意识, 而是将绿色理念突出地反映在承载着生态意识的绿色产业和绿色工程等物质形态上, 继而通过这些物质形态进一步延伸、深化、整合、提升绿色文化自身的精神价值。

五、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构建和谐社会, 体现社会之美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党中央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 充分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实践得出的基本结论。和谐是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 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是美的重要内涵, 社会和谐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内涵。这就要求我们把建设“美丽中国”推进到和谐社会建设中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全体人民处于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人类永恒的生命主题和价值追求, 是一种信仰, 是一种理论, 是一种文化, 是一种实践。不同的民族, 不同的文明, 不同的历史阶段, 对和谐社会有着不同的诠释。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逐渐由 “人定胜天”转变为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中华文化自古提倡“天人合一”思想, 全国党代会首次提出 “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彰显了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大国形象。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家园,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理想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环保作为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是政治最敏感的领域, 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涉及社会的各个阶层, 各种利益主体。环保领域内的公众参与, 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最佳切入点。环境公平是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社会基础。实现环境公平, 首要是建立一整套生态补偿的法律机制。一般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是“谁保护、谁受益, 谁污染、谁付费”, 运用政府和市场两种手段, 通过区域补偿、政策补偿、资金补偿、技术补偿、教育补偿等方法实现环境公平。例如发达国家实现环境公平的基本途径, 就是在资源被产业化或资本化开发的同时, 对资源地的民众给予一定比例的股权补偿。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关键性因素, 建设 “美丽中国”强调造就美丽中国人。中国土地辽阔、资源种类丰富, 同时, 中国人口基数大, 数量多。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之美外, 还必须重视整个社会的人文之美, 就是塑造美丽的中国人, 使中国社会人与人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 这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涵。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美, 是一种内在结构的美。社会之美要通过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得到体现。因此, 要在道德和法律的维系下, 形成一整套的社会运行规则和行为准则, 共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深入开展群众性的“绿色创建”活动, 以节俭为荣, 以环保、生态为行为导向, 从家庭、学校、工厂、社区逐步推开, 扩展“绿色成果”。扩大人民群众对生态市建设的评判权和监督权, 形成人人踊跃参与创建, 个个自觉保护生态的良好局面。“美丽中国”首先要表达的内涵是中国的自然环境之美。经济发展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的数值固然重要, 但中国的适居程度、生态空间的山清水秀以及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同样重要。“美丽中国”是实现 “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 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愿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 在环保等公共事务上, 公众是环境最大的利益相关人, 拥有保护环境的最大动机。公众参与的主体, 不应仅局限于人大、政协, 还应包括基层社区、民间团体、企业、基金会。公众参与的方式, 不应仅局限于传统的立法、监督、信访, 还应包括听证制度、公益诉讼、专家论证、传媒监督、志愿者服务等多种途径。

六、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体现生态之美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这一方针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内在要求, 准确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客观现实, 明确指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方向, 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指导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是由目前我们面临的资源环境状况决定的。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就是要在资源上把节约放在首位, 在环境上把保护放在首位, 在生态上以自然恢复为主, 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构成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又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任务。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必须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不断加强机关单位、公民等各类社会主体的责任。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着力抓好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 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加快结构调整,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 实现结构节能;大力发展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通过加强能源生产、运输、消费各环节的制度建设和监管, 实现管理节能;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必须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 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不断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 加大节能力度;充分运用好监督手段, 加强执法监督, 积极推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的贯彻实施;不断加强对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 为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为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的基本形成,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建设好“美丽中国”, 任务仍然艰巨, 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一步一步攻坚克难, 在今后的工作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七、建设“美丽中国”, 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体现科技之美

“美丽中国”建设, 需要生态科学技术支撑。生态科技是对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积极回应, 是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技术手段, 是一种全新的生态创新系统。生态科技具有生态循环、生态进化等特点, 体现了生态化的发展观, 体现了可持续的发展观, 体现了和谐有序的发展观,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传统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资源投入型和市场拉动型的技术创新“重经济、轻生态”, 付出了高能耗、高污染的沉重代价, 这一发展模式已为理论界所否定。生态科技要让蓝天更高远, 让鸟儿更欢唱, 让沙漠披绿, 让河水变清。当前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 技术创新不单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或经济增长的促进力量, 同时它还是对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手段与中介。追求和谐是生态科技的基本定位,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科技的基本要求, 实现小康是生态科技的重要价值取向。我国大部分地域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人口压力大, 经济发展快速且发展方式不尽合理, 致使我国生态系统退化十分严重, 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环境健康问题日渐突出, 全球变化所引起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不断加剧。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科学地从源头保护生态, 恢复已退化的生态系统, 治理与修复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并防止产生新的污染, 阻断和减轻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积极主动地应对全球变化对地球系统的影响, 保障国家生态与环境安全。从全球范围看, 由于绿色意识的觉醒, 迫使企业无论在生产过程中, 还是在终端产品上, 都要不断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而旧的管理方法只适应于对传统技术创新的管理, 这种管理始终以市场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但它在绿色意识广泛兴起的时代又难以达到这一目标, 因为这种管理不能也不会顾及消费者的生态需求, 所以从企业保证实施绿色技术创新看, 也必须实施企业管理的转向, 即企业从传统管理转向绿色管理。目前, 我国生态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克服石油短缺, 实现煤的清洁利用和节能降耗;寻找优质和环境友好的可替代、可再生能源和安全、高效、清洁能源。加速发展生态科技, 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 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 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理顺企业风险投融资体制, 鼓励企业开发低碳等先进技术。发展清洁能源, 包括核电站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 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 (沼气) 及海潮能等, 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 因此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进行开发研究, 推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入开展。生态科技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 它已经超出了纯粹技术方面的创新, 而成了一种对社会各系统进行创新的泛化的技术手段或技术路径, 与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传统技术创新不同, 它是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以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 社会生态和谐发展与人的潜力的全面释放为目标, 它的这种目标追求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在微观层次上的具体化。当务之急是必须树立生态科技发展观, 必须营造技术创新生态化环境, 必须完善技术创新生态化法律制度, 必须建立技术创新生态化会计制度。

总之, 建设“美丽中国”, 既要注重“美丽中国”建设与各个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科技建设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 又要注重差异性研究, 注重“美丽中国”建设的特定研究领域和具体目标指向, 立足我国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现实, 重实情、出实招、求实效。通过建设“美丽中国”, 加快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让人们共建共享“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辛鸣.十八大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3, 2

[2].孙秀艳, 武卫政.美丽中国, 从雾霾中突围[N].人民日报, 2013-2-21

[3].钱新.“绿色新政”成就“绿色希望”[J].中国石化, 2009, 5:66~68

[4].孙秀艳, 武卫政.美丽中国, 从雾霾中突围[N].人民日报, 2013-2-21

篇4:关于“美丽中国”的对话

美丽中国:十八大报告的新亮点

《绿色中国》:黎教授,目前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的热潮正在全国兴起,报告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更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您作为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的常务理事,一定有很多深刻的体会,能够跟我们分享一下吗?

黎祖交:党十八大报告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进行专门论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在以往历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是没有过的。《报告》中的许多新概念、新提法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让我读后感到眼前一亮。

《绿色中国》:您说到《报告》中的“新概念”、“新提法”,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黎祖交:所谓“新提法”指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提法,反映的是该提法所代表的观点和语言表述的新变化,通常表现为一个新的命题或句子,其中可能包含新的概念也可能不包含新的概念;所谓“新概念”指的是以往没有出现过的概念,反映的是该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变化,通常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在一个新的命题或句子中。应该说,新提法不一定包含新概念,但是包含新概念的提法一定是新提法。

《绿色中国》:您能分别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黎祖交:譬如十八大报告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法,相对于十七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法而言,就是一个没有包含新概念的新提法;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的提法就是一个包含“美丽中国”新概念的新提法。

《绿色中国》:您刚才说十八大《报告》的许多新概念、新提法让您读后感到眼前一亮。请问,十八大《报告》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新亮点是什么?

黎祖交:十八大《报告》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新亮点莫过于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个新提法。

《绿色中国》:您为什么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十八大报告的最大亮点呢?

黎祖交:我之所以认为“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是十八大报告的最大亮点,有以下五点理由:

第一,“建设美丽中国”宣告了我国将要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彰显了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转型的新概念;

第二,“建设美丽中国”反映了全国人民对于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从总体上提升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第三,“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新构想,反映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第四,“建设美丽中国”反映了党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了一个新台阶,凸显了人类匡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觉醒;

第五,“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主题,体现了我们全社会共同肩负的新使命。

美丽中国:

顺应文明转型的新概念

《绿色中国》:我们注意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提法是在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的,您对此作何解读?

黎祖交:这意味着十八大报告是把“建设美丽中国”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放到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转型的时代潮流中去考量的。事实上,报告提出的“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我们党顺应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潮流向世界做出的庄严宣告。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美丽中国”是一个顺应人类文明转型的新概念。这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发展和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好未来的向往,也可以说是我们党引领我们国家走向生态文明的风向标。

《绿色中国》:您所说的“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潮流”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当今世界会出现人类文明的转型?

黎祖交:当今世界人类文明转型的历史潮流指的是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转型。这是因为历史已经表明,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文化财富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和地球环境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破坏,导致全球性生态危机蔓延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持续。

《绿色中国》:对于工业文明给自然生态和地球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您能简单概括地说一说吗?

黎祖交:简单概括地说,工业文明对自然生态和地球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主要包括:资源高耗、不可持续;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大面积森林消失、退化;湿地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水资源危机凸显;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扩大;臭氧层破坏、损耗;温室气体增加导致气候变暖;酸雨危害加重;生物多样性锐减;人类生命和健康受到严重危害等。事实上,这些问题在我国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用十八大报告的话来说,就是也“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党对工业文明造成的严重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忧虑与重视。

《绿色中国》:您说的这些问题,难道工业文明不能自行解决,只有走向生态文明才能解决吗?

黎祖交:正是这样。事实已经证明,工业文明走的是“人类战胜自然、掠夺自然”的道路,遵循的是“资本至上”、“利润至上”、“经济增长至上”的逻辑,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破坏性,犯下了自身不可能纠正和补救的历史性错误,如果再不改弦更张,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将陷入不可持续的困境。只有走向生态文明,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人类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

《绿色中国》:那么,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的优势是什么?它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黎祖交: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的优势在于:它是在人类反思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负面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明,是一种汲取和发扬工业文明优点长处、弃除其弱点短处、转型升华为符合自然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更为高级的文明。

就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和实践而论,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审视的整体性。与工业文明重点关注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高额利润不同,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地球生态圈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强调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顾及生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是调控的综合性。与工业文明形成的将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和自然科学各行其是、各展其长的独立分割格局不同,生态文明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和自然科学之大成,立足于大自然与人类发展全局的综合性研究,追求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有机统一。

三是物质的循环性。与工业文明那种造成资源大量浪费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简单直线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同,生态文明使得经济活动变为珍惜资源、节约资源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或循环过程。

四是发展的知识性。与工业文明时代工业化的完成主要靠资金、资源、环境的高投入、高消耗,因而付出了过大的资源环境代价不同,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智力开发、科学知识和技术进步。

五是成果分享的公正性。与工业文明时代发展成果的分享存在极大的不公正性即极少数人占有大部分财富、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却只分得极小部分财富不同,生态文明强调发展成果人人共享、有效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

总之,生态文明是源于工业文明又高于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其优势远非工业文明所能比拟,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已是当今世界的大势所趋。

美丽中国:

提升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绿色中国》: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您对此作何解读?

黎祖交:十八大报告基于“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的科学认识,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描绘了我们国家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美好蓝图,提升了人民福祉的新境界。

《绿色中国》:您说建设美丽中国“提升了人民福祉的新境界”,这话怎么讲?

黎祖交:这就是说,“美丽中国”所体现的人民福祉的那种境界,是对以往人们所理解的人民福祉境界的一种新的超越,呈现出了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

《绿色中国》:那么,“建设美丽中国”所体现的“人民福祉的新境界”究竟新在哪里呢?

黎祖交:我认为,“建设美丽中国”所体现的“人民福祉的新境界”至少体现了以下三个“新”:

一是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的新理念。就是秉承人与自然平等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互利共生、和谐相处、协同进化,而不是把增进人民的福祉建立在破坏和掠夺自然的基础之上。

二是体现了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是从追求温饱、追求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追求共同富裕,再到追求文化繁荣,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社会和谐,再到追求身心健康,追求山川秀美、生态良好和环境优美,追求清新空气、清洁水源、宜人气候等生态产品,而不是仅仅追求物质财富。

三是体现了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眼界。就是当代中国人民福祉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后代中国人民的福祉为代价,而是要兼顾后代中国人的利益,为世代永续的中华民族谋福祉,真正做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绿色中国》:那么,您心目中的“美丽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呢?

黎祖交:我心目中的“美丽中国”至少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是美丽的:

首先,中国的国土生态是美丽的。在中国的领土、领海、领空范围内,不仅山川秀丽、风光旖旎、环境优美,各种环境污染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得到彻底根治,真正实现了“天蓝、地绿、水净”,而且海洋、森林、湿地、江河、湖泊、草原、苔原、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完备,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得到根本遏制,自然生态系统得以协同进化,生态平衡得以实现。

第二,中国的国民生产是美丽的。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不仅能充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产品的需求以及人口健康繁衍的需求,而且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对于良好的自然生态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不致因增加生产、发展经济而造成对自然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破坏。也就是说不仅生产的结果、生产的产品是美丽的,生产的过程也是美丽的。

第三,中国的国民生活是美丽的。这里所说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在内,就是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11月15日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所说的“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以及“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那样一种境界,也就是人民所期盼的对于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能够变成美丽的现实。

第四,中国的人民是美丽的。除了形象、健康的美丽外,还包括: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不断提升;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得以自觉履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成为社会主流心态;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成为良好风尚;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成为通行准则等。

简言之,美丽中国就是要使中国的国土生态、国民生产、国民生活和中国的人民都是美丽的。在我看来,这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全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没有像十八大报告这样“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还没有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

美丽中国:

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绿色中国》:您前面还提到“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黎祖交:这是从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角度来讲的。“建设美丽中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一个不断与时俱进、深化发展的过程。十八大报告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提出,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绿色中国》:您能简单说说这个发展的过程吗?

黎祖交: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从党的十四大报告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的经济建设(十五大报告称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政治建设(十五大报告称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再到十七大报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直至十八大报告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而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反映出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提高,体现出我们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绿色中国》:为什么要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的地位?

黎祖交:我认为,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如此突出的地位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

一是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正如十八大报告正确指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造成这种严峻形势的原因固然有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体制机制、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消费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从根源上说还是因为没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二是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我们前面讲到的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已经反映出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许多新需求,其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健康需求和生态需求,而要满足这些需求,除了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外,别无他途。

三是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当然,这里说的手段还应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即前面说到的“五位一体”。但正如十八大报告所说,生态文明建设是“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手段,其对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的无以替代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美丽中国:

匡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觉醒

《绿色中国》:前面我们谈到,十八大报告中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美丽中国的构想是党的执政理念的新发展。那么,在您看来,导致这种执政理念新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动因是什么?

黎祖交:在我看来,更深层次的思想动因是我们党对于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特别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反映了当今世界人类重新认识和匡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觉醒。

《绿色中国》:您为什么认为这是当今人类重新认识和匡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觉醒?

黎祖交:这是因为当今世界由工业文明引发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说到底是人类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出了问题。长期以来,人类在对待大自然的问题上,认识偏颇,定位失当,关系扭曲,一直以统治自然的主宰自居,任意掠夺自然、残害自然、破坏自然,以致造成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生态退化,危及人类生存。

为了从根本上摆脱全球性生态危机,自上世纪中叶以来,特别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各国有识之士相继从不同的角度努力探寻、揭示造成这一危机的深层原因,逐渐认识到人类要从根本上破解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就必须重新审视、匡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彻底改变导致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的思维定式和价值观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认为十八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应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的迫切需求,也反映了当今人类重新认识和匡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觉醒;既为维护中国生态安全做出贡献,也是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绿色中国》:那么,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匡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黎祖交:在我看来,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匡正人与自然的以下四层关系:

一是从人在自然界的位置看,人与自然是“一体关系”——自然是人类依存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

二是从自然进化过程和自然界作为人类活动的对象看,人与自然是“母子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是自然之子。

三是从自然界作为人类的知识和力量的源泉看,人与自然是“师生关系”——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人类是自然的学生。

四是从自然界生存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看,人与自然是“朋友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朋友,人类也是自然的朋友。

正确认识了人与自然的上述四层关系,有助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匡正与自然的关系:

一是既然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体,就必须遵循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关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经济建设中坚持以不超越和损害自然承载力为前提;

二是既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就必须顺应自然、感恩自然,而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作威作福;

三是既然自然是人类的老师,就必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觉向自然学习,不断增长和正确运用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而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四是既然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就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而不能以牺牲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谋取人类自身的发展。

总之,认清人与自然的上述关系,有助于我们懂得现实的世界不是人的世界与自然界简单的相加,而是两者相互作用构成的完整的生态系统,和谐发展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遵循这一规律,既有益于人类,又有益于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美丽中国:

全社会共同肩负的新使命

《绿色中国》:十八大闭幕后,各行各业都在热议“建设美丽中国”,这是为什么?

黎祖交:这是因为“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全国人民的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梦想,是我们全社会各行各业共同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

《绿色中国》:您说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新使命”,为什么?

黎祖交:这是因为十八大报告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已经表明,“建设美丽中国”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来实现的。换句话说,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就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因而一定要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并要“融入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就决定了“建设美丽中国”不是单纯的重复“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有涵义,而是涵盖了新的内容,是要使我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融入生态文明观念、体现生态文明要求;不是单纯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和环境的问题和单纯的环保、资源、林业等职能部门的责任,而是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是各级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各类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肩负的新的历史使命。当然,由于各行各业的职责分工不同,其在“建设美丽中国”这一共同使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各不相同。

《绿色中国》:我知道,您长期在林业系统工作。作为一个林业工作者,您认为林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黎祖交: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从个人学习十八大报告体会的角度讲点不成熟的看法。我认为对于林业来说,“建设美丽中国”是一项凸显了林业地位和作用的新使命。

《绿色中国》:请您稍微展开一点说说林业在“建设美丽中国”中所凸显的地位和作用。

黎祖交:那就从落实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等四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来说吧。我认为,林业在落实这四项重点任务中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是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具有突出地位。仅从林业经营和管理的作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和作为“地球之肾”的湿地在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中的作用来说,全国林业系统管理的总面积达19545万公顷的森林和保护面积达1820万公顷的湿地大都属于重点生态功能区,林业系统建立的总面积达1.237亿公顷的各类自然保护区大都属于需要特殊保护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湿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管理对于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是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缓解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上具有基础地位。林业作为世界公认的支撑经济发展三大原材料(钢材、水泥、木材)中惟一对人类最友好、可再生的绿色原材料——木材的生产经营行业,同时作为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生产经营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对于推动国家原材料生产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资源和能源安全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显现出来。

三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上具有首要地位。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担负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石漠化治理、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的重任。其在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

篇5: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心得体会

建设美丽中国呼唤美丽中国人

(学习十八大心得体会 第0支部 名字)

党的十八大高瞻远瞩,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概念,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欣欣向荣、美丽动人的的新画像。建设美丽中国是每一个中国人向往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目标。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我们国家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这个时代的每个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担当着改变的角色。美丽中国不仅要环境美、生态美、文化美,更要人的美,人的心灵美,才是促进环境美、生态美、文化美得内在动力。在一则新闻里讲到,一位老人独自抚养6儿2女直至成立室,后来因为一笔征地款的分配问题,子女们各不相让,最后闹得家庭不和,老人因无人赡养痛心自杀而终。故事让我触动很大,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美丽中国人,如果不能坚守这些美好的品质,甚至连这些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底线都能突破,我们的内心又如何能保持纯洁美丽。没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我们对不美的事物和环境就会麻木。所以,我们要呼唤美丽中国心,美丽中国人。美丽中国,从心开始。

篇6: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心得体会

建设美丽中国

2012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胡锦涛总书记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使我们心潮澎湃,同时也感触颇多。

十八大提出的“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等新思想,不仅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也指明了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美丽中国、魅力中国一时间成为百姓畅谈的的一个名词。

中国是一个美丽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物产丰饶、资源丰富,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美丽的原始森里之

一、有着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等世界奇珍异宝,几代人从小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走过的。可时代在进步,人类在发展,曾几何时我们曾引为自豪环境在发生这可怕的变化,蓝天白云离我们越来越远、雾霾、桑拿天、暴风雪、环境污染等反常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工业文明取代了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推动作用不可否认,但也给自然和人类本身带来了一系列叠加的灾难——资源枯竭、气候变暖、核灾难、超级细菌、生化危机等等,使人类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仅有工业文明不可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还百姓蓝天白云已提到了迫切的日程。

生态文明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趋势,是人类价值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

20世纪70—80年代,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危机,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了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其中,生态社会、生态正义论观点等较具启发性。

与此同时,我们党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开始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环境”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从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到植树造林,从注重环境保护到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从首次提出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目标到制定《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对建设生态文明的理论认识在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推动也更趋全面深入。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和实施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等新理念和举措,逐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深化了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战略,建设生态文明从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从人类文明发展看,如果说农耕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 是“黑色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代表人类社会对于未来的共同价值追求。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局看,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总布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超越了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等传统理念,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文明发展之路。

生态文明是生态和文明两个概念的融合,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低碳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区别于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的自然属性所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大布局之一,体现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和取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它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抛弃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物化及异化,倡导物质生产循环、消费适度,扩大非物质生产和消费,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生态文明,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正在成为全体中国人民努力追求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

上一篇:怎样发挥士官的骨干作用范文下一篇:一例房颤个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