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观察》观后感

2024-04-29

《道德观察》观后感(共12篇)

篇1:《道德观察》观后感

道德观察 观后感

道德观察中《孽债》的母子之争中,我觉得那个老母亲很可怜,所谓养儿不孝,苦一生,句很有道理。我不知道那个人怎能当着社会、电视、记者的面前打自己的母亲,他可知道“孝”的意义?

这样的一个人,还理直气壮,还为自己辩解,把自己的母亲打伤了,还说她是母亲装的?天理何在?这样的人渣为何能这样活的逍遥自在、心安里得?人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什么?可能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吧!

换句话说,如果当初没有他的母亲,他会有今天的一切吗?这样的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年迈的母亲只是向他提那么微薄的要求,让他赡养自己,可是遭遇的是拒绝,那种心酸可能只有廖老婆婆知道。他可知道,他现在也是别人的父亲,要是有一天自己的儿女也这样的对待他,他心里会如何?难道他不会换位思考一下?他也不想想,现在他母亲老了,能吃他的多点?能用他的多少呢?

他已经丧失了做人的基本意义,一个连自己亲生母亲也欺辱的人,还在这个世界上苟活着,对于懂孝的人而言是一种污辱。不知道他还有没有良心?有谁不痛恨这样的人?难道他真得不知道“百善孝为先”这句话的意思吗?

初一:z诺妍

篇2:《道德观察》观后感

在央视看了《道德观察》,一直很喜欢这个节目,因为它用真实的案例,挖掘社会人的深层道德,让我们看到了在每一个犯罪构成初期,罪犯所经历的道德沦丧,并让我们看到犯罪形成的外部原因,引以为戒。

让我最为愤恨的是这样一期节目:

一对八旬夫妇四十年前由于传统观念作怪,虽然生育了两个女儿却又领养了一个男孩,对这个孩子可说是关爱有加,溺爱备至,甚至自己亲生的女儿也无法得到这样的待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溺爱使这个孩子变的任性、粗暴、冷酷、动不动就对父母拳打脚踢,他带给这个家的就是一场噩梦!

长期以来对父母的虐待,邻居和亲属都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特别是自己的两个已经结婚的女儿更是每天为父母担惊受怕。由于父母的忍让,被虐待后从不报警,助长了养子的气焰。养子曾对八旬的养父说:“你不是我爹,我是你爹!”在他四十一岁的一个晚上,他又野兽般虐待已八旬的老父亲,拳脚相加,老妇人爬在老翁身上求饶。忍耐了四十年的姐姐亲眼目睹了禽兽不如的弟弟如此对待老人,一怒之下在他熟睡的时候用斧头将他砍死而后去自首。

这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件,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我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的,我当时觉得故意杀人就是有自首情节最少也要判处二十年徒刑啊!可这起故意杀人案,一是有自首情节,二是死者有长期虐待老人的事实,二百多名邻居联名集体向法院请求宽大处理,最后判决的结果仅仅是判处姐姐有期徒刑三年缓期五年,这个判决绝对在中国的审判史上开了先例。

为什么这个案件会这样判决哪?老人是弱势群体,儿子如此禽兽不如,这样的判决其实是给那些长期虐待老人的不孝者敲响了警钟,兔子急了也要咬人的,而法律真正的保护了这个群体的弱者,是大快人心的好事情啊!

篇3:《道德观察》观后感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04年2月26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4]8号) , 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研究未成年人教育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是事关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工程;是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从2004年开始, 吉林省掀起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建设的浪潮。

一、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总体状况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

我省现有未成年人约350万人, 占全省总人口的13%。其中, 中小学 (含高中段) 在校生约320万人, 占未成年人总数的91.4%。他们热爱学习、诚实勇敢、团结友爱, 胸怀远大理想, 富于创新精神, 勇于接受新生事物, 特别在抗震救灾与维护国家尊严面前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环保意识、法治意识、对社会进步的诉求和对社会和谐度的追求逐步提高。但在性格养成、情绪稳定、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沟通等方面尚有待强化。

我省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呈现区域性和年段性特点。从地域上看, 城市的未成年人教育优于农村, 经济发达地区优于落后地区。从年龄段上看, 小学生优初中生, 初中生优于高中生。

2、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1) 高度重视,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中发[2004]8号文件下发后, 省委高度重视, 组织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基层调研, 并研究通过了《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团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各市 (州) 、县 (市、区) 普遍成立了以党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直有关部门成立了工作领导机构, 落实责任, 扎实工作。

(2) 抓住重点, 切实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加强了荧屏净化工作, 不断加大少儿类节目的播出比重, 禁止设立电脑网络游戏类栏目和节目等。二是大力开展对网吧、校园周边环境和未成年人读物市场的集中整治。三是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经济困难家庭子女的帮扶教育。

(3) 锐意创新, 着力打造工作品牌

在学校教育方面, 强化了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实践中, 注重工作创新和典型推广, 大力宣传推广了长春市“红领巾道德银行”、吉林市“道德早餐”、四平市“经历教育”等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品牌。在家庭教育方面, 巩固和扩大了家庭教育工作阵地。省妇联、省教育厅联合制定了《吉林省“十一五”期间家庭教育发展规划》。目前, 我省9个市 (州) 全部建立起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或工作组织, 并建立各类家长学校9000多所, 建家庭教育咨询站 (点) 近400个, 从而使家庭教育向普及化、组织化方向发展。同时, 大力加强农村家庭教育阵地建设, 建立了2000多所农村家长学校。在社会教育方面, 多方整合社会资源, 努力营造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全面推广了得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肯定的吉林市“成长驿站”的成功做法, 积极探索“学生之家”、“周末学校”等未成年人教育模式的运作机制, 进而使“三结合”教育的有序衔接, 在全省更多社区得到了具体落实。

二、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 吉林省在未成年人教育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 教育目标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只要“学习好”是相当一部分家长对未成年人唯一的期望和要求。许多家长认为“智育”是硬指标, 而把“德育”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学校教育中更是明显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特别是受教育评价体制影响, 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制约下, 许多德育教育只不过是敷衍应付, 甚至被“自然淘汰”了。

(2) 未成年人教育资源不足

突出表现在缺乏开展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设施资源, 比如缺乏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体育馆、儿童公园、少年宫等。许多公共教育场地, 未能按要求免费对未成年人开放。与此同时, 也没有很好地整合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和部门资源。

(3) 未成年人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成年人化的趋向, 并没有真正体现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培养与他们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学校的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创新性不强, 多为传统的设计, 对未成年人的吸引力不强。

(4) 社会环境存在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

由于经济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利, 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各种违规经营的网吧、游戏厅和歌舞娱乐场所, 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仍普遍存在。互联网上的某些有害信息及庸俗不堪的文艺作品等, 仍是腐蚀未成年人心灵的社会公害。

(5) 农村及特殊群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相对薄弱

农村地区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社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 造成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滞后。此外, 单亲家庭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贫困家庭子女、未成年犯等构成了未成年人特殊群体, 这一庞大群体情况复杂, 教育难度大, 工作成效欠佳。

2、原因分析

(1) “应试教育”导向严重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发展

从学校教育看, 在高考指挥棒引导下,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使德育工作在教育资源和时间分配上得不到基本保证。从家庭教育看, 多数家长缺乏全面育人、多元化生存和发展的理念。重智轻德, 一味追求高分, 忽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严重影响其全面发展。

(2) 社会传媒中的文化垃圾毒害未成年人思想

社会传媒, 特别是泛滥的商业性书刊、影视录像、网络, 受利益驱动传播着一些“垃圾文化”, 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了潜移默化的消极作用。特别是随着网络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强大的优越和便捷性强烈地吸引着未成年人。在网络大海里,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 大量黄色淫秽、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 模糊他们的道德意识, 污染他们的精神, 降低他们的道德水准, 并成为诱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3) 教育方法不当

多数家庭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迁就, 以致爱而失教;还有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采用体罚来实行管教。孩子不仅遭受皮肉痛苦, 更容易造成心灵的伤害, 极易形成逆反抵制、自我封闭, 甚至走上歧途。学校德育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不注重实际效果, 缺乏科学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 严重影响未成年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

(4) 家庭结构变化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目前, 单亲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尤为突出。家庭结构发生裂变, 特别是离异和再婚, 直接影响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近年来, 离婚率升高使得这一问题尤显突出。大量人员外出务工, 特别是出国劳务, 也造成了数以万计留守儿童, 缺少完整的家庭关爱。

(5) 未成年教育工作缺少统筹协调

省直各相关部门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相对独立, 缺少有效沟通与协作。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尚未完全形成, 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某些教育口径的相互矛盾, 让未成年人感到迷惑, 无所适从, 进而导致教育效果相互抵消, 甚至是产生负面影响。

三、加强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是个系统工程, 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认为, 吉林省未成年人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化社会环境, 加强未成年人教育

一是优化未成年人教育的政策法律环境, 重视法律教育, 强化法律意识, 营造法制氛围。不断总结“法律进学校”活动的经验, 切实普及法律知识, 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二是优化未成年人教育的经济环境建设, 建立并落实未成年人教育专项经费, 加大对未成年人教育的物质投入。三是优化未成年人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同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 营造社会正气, 倡扬加强未成年人教育的时代新风。

2、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 (1)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一是树立“全人教育”理念, 依靠课堂教学主渠道, 不断创新授课方式, 增加德育课的吸引力, 引导学生培养真、善、美的品质和情操。二是可以借鉴吉林市“道德早餐”的经验, 利用点滴时间, 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 探索开发多形式的道德教育、行为训练、心理健康为一体的德育课程。三是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校党组织和行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少先队开展活动, 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少先队辅导员。

(2) 学校教育要与注重对家庭教育同步, 并引导家庭教育

学校实施德育, 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并指导家庭教育。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 教师应向家长介绍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任务, 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状况,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 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

(3)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联系

为了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 教师还应针对学生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 协调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 让学生在社会中和谐发展, 增强适应能力。如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聘请有关人士担任校外辅导员, 配合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等等, 通过开展各种有意的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中和谐发展, 增强适应能力。

3、整合社会资源, 创新工作模式

(1) 整合社会资源, 进行社会化运作

应适当引入民间资本, 实行社会化运作, 共同开发未成年人教育市场。政府可以以项目招标的方式引入社会办学力量共同开发未成年人教育, 但是相关机构要做好对其的指导、扶持和规范。

(2) 不断创新, 探索未成年人教育的新模式

篇4:cctv12道德观察观后感

2006年8月19日星期六中午13点,CCTV-12的《道德观察》播出这么一则真实的案例:

黑龙江一个名叫飞飞的13岁男孩6岁时就被确诊患有先天性心脏玻没多久,父母就协议离婚了,法院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父亲杜某,作文之观后感:cctv12道德观察观后感。可是杜某迟迟没有带飞飞去治病做手术,人们问起时,他总说家里“没钱”、“家里穷”,并且还把飞飞送进了一间武术学校读书。然而,就在和飞飞母亲离婚后才2个月的时间里,杜某就花1万多元跟别人结婚了。

于是飞飞想到了逃走。很幸运的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飞飞在路上遇到一个好心收-养-孩-子的阿姨高某。于是飞飞就在她家住了下来。高某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带飞飞去诊治。可是医院不肯动手术,说手术要有父母签名。于是高某立即找到了杜某。

令人意外的是杜某不但不愿意签字,高某愿意借钱给杜某先替孩子动手术,杜某的回答实在令人难以相信:

“只要手术钱不用还我就签。”

面对记者的时候他却坚决否认高某提出愿意借钱的事实。

这时候,飞飞的母亲坐不住了,她决定向法院提出变更抚养权。这时候,法院院长遇到了这么个麻烦,事先约好时间让双方调解的时候,杜某没有出现。

法院开庭时,按照规定,要征求年满10岁的未成年人的意见,飞飞也明确的表示要跟母亲过,然而法院却迟迟不下判决。就在第二次开庭的时候,法院要求杜某带工资证明来。杜某没有带。

面对记者的时候,杜某说自己工资只有7百到8百左右,可是记者到了杜某的工作单位,在员工工资公开栏里找到杜某的资料,清楚的写着——1304.6元!这数据与单位给记者开出的工资证明是完全吻合的。

在整个事件过程中,飞飞的母亲对高某的帮助是非常感激,然而杜某却不领这个情,他说高某有不明意图(想贪他钱)。

在节目结束前一分钟还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情:

飞飞在采访的过程中突然病发,接下来的几天都无法接受采访。在医院里,一个叫东东的小男孩来陪着飞飞。东东是高某收养的另一个孩子,两个小伙伴在一起有4个月了。东东是个活泼爱动、性格开朗的孩子,但是陪伴飞飞的第二天,东东就不肯说话了。在记者的劝说下才缓缓道出原因:

“怕飞飞他爸把他领走。”

“为什么呢?领走不好吗?”

“不好,领走了飞飞会死。”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的时候,东东偷偷塞给记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节目最后让东东亲自念出了纸上的内容):

叔叔阿姨,求求你们救救飞飞,他爸爸要是把他领走了,飞飞就死了,求求你们,救救飞飞吧!

主播结束语:一个才与飞飞接触了4个月的小孩子就能清楚的感觉到小伙伴的恐惧,而一个与飞飞相处了13年的父亲却只会埋怨,看来,要先救治的不是飞飞的病,而是父亲的心理!

看过这个节目的人应该清楚的记得杜某说过的每句话中,最强调的是什么?是钱。很多个问题可以体现这个父亲的冷酷无情,甚至可以是惨无人道!

杜某为什么一开始就要把孩子的抚养权抓在手里?

杜某为什么一直不肯签字动手术?

杜某为什么将自己的工资说少一半?

杜某为什么不承认高某的援助,还说高某有不明意图?

杜某为什么不肯让出孩子的抚养权?

杜某为什么要把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孩子送进武术学校?

钱!都是钱的问题!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要了孩子的抚养权,自己就不用掏钱给抚养费!

一直不肯签字动手术,怕自己要掏钱!

把自己工资说少一半,怕人家问他要钱!更怕别人说他没良心!

不承认高某的援助,还说高某有不明意图,怕人家来抢他的钱!

不肯让出抚养权,怕往后又要自己掏钱!

最后一个——把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孩子送进武术学校,就是想飞飞早些死了不累赘!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复述节目过程中只愿意写“杜某”而不是“飞飞父亲”的原因。大家想想他把飞飞送进武术学校的举动。难道这一点不足以证明他惨无人道?

即使是收养来的孩子也不可做如此举动,何况是自己的孩子。

我也是个单亲家庭,上面还有个姐姐,我的父亲在我还未懂事的时候就跟母亲离婚了,几十年从来未付过一分钱抚养费,走的时候把所有值钱的东西都带走了,只给我留下一段记忆——每天喝醉了就打母亲,打到满墙都是血的记忆。

但是我很幸运。至少我和姐姐的抚养权是给了母亲,我的母亲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我和姐姐,在最艰难的时候,我住在一个好心的老婆婆家,姐姐住在姨妈家,母亲独自睡在别人单位楼梯口一个三角形的过道里。我很幸运的有这么一个母亲,今天才会有一个任性又天真的我。

在我心中,“父亲”这个名词从来就没有亲切过,在我的记忆中,提到父亲,没有名字没有长相,没有声音没有动作,只有满墙的血。现在我的后父对我很好,可惜我仍然无法开口叫他“父亲”,我一直都只喊他叔叔,只是在跟别人介绍时才会说:“这是我后爹,但是对我很好。”

这记忆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男人恐惧,只对外形接近女性的男性有好感,使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在潜意识中控制自己只跟同性恋交往。

现在在中国仍有很多人看不起同性恋,但是各位看看杜某和我的父亲,我敢说我很幸运的拥有这些同性恋朋友,他们教会我如何做人,在我孤独的时候陪伴我,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我,在我迷途的时候拉回我,良师益友大概就是如此,除了我的母亲,我最幸运的就是能和他们做朋友。

不会养、不想养孩子就不要生,做人要有责任心和良心,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自己!想想现在与日俱增的青少年犯罪事件,与日俱增的青少年心理疾病上升,难道只怪小孩子自控能力不足就够了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有多少人端正了自己给孩子做了榜样?口口声声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不是生了孩子就算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天地良心、对得起自己了呢?!

我们再回顾节目的过程,还有这么一墓:

从法院出来之后,飞飞的母亲和杜某就打在了一起,高某试图过去分开他们,这时候,又有另一个人打了高某的头——杜某的姐姐。

当飞飞的母亲和杜某被分开后,飞飞的母亲情绪很激动。

“你就签一个字也不行,我就这么一个儿子,我不想让他死了!”

令我很疑惑的是,为什么法院迟迟不肯宣布判决结果?为什么杜某的姐姐要打正在劝架的高某的头?

除了杜某,这两者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也许有的人还会问,高某既然肯收养飞飞,肯借钱给杜某给孩子治病,怎么又不肯出钱做手术呢?

节目中有一部分时间是在高某家进行的,观众都可以清楚的看到,高某家里其实并不富裕,别说小康,家里的家具都是陈旧破烂的。就像我曾经看到的一个节目里的一个每天都辛苦的在一个小山村里卖五毛钱一斤的茶叶来资助九个孩子上大学的老人一样,如果飞飞在逃走的时候没有遇到这样的好人高某,现在还指不定在哪个神仙身边,那时候真是“一了百了”了。

如果用时尚的方法来评论,让飞飞跟杜某来个PK赛,飞飞拥有的资本是爱他而无能为力的母亲、好心的高某,再加上一些民众的关心(我相信有很多人是站在飞飞这一边的);而杜某的资本则是迟迟不肯下来的判决书、帮他打人的姐姐甚至家里人、还有残忍的心理。

篇5:道德观察

所谓“道德”,字典上的解释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段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但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道德”就是指人们的品质、品格、素质和修养。依我看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就缺乏这种“道德”,而这种“道德”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雷锋精神”。以前我从报纸上看了一条消息,标题特别醒目,上面写着:雷锋出国了?!我心里一惊,又接着往下看,越看越惭愧,因为上面写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比较:很多外国人天天做好事,可有些中国人天天干坏事,不讲诚信很自私。难道中国人真的把“雷锋精神”丢了吗?

不讲道德的人和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就连我们班也存在,我们班的同学正如老师说的那样,像个炮筒子,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班同学经常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架。这时,有些同学就好言劝架,有些同学则装着没看见,只顾干自己的事。这不就是一个很鲜明的对比吗?

有一次,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故事讲的是:一天晚上,一辆出租车停在酒店门口,司机刚准备开车回家,突然从旁边冲出几个醉汉要乘车,他不肯,几个醉汉便要告他拒载乘客,他没有办法只好拉上他们走了。刚走到半路,一个乘客突然伸出一把亮晶晶的匕首,要司机交出钱来,司机一点儿也不怕,与他们博斗起来。路上围了好多行人,可没一个人帮这位司机。最后他被捅成了重伤,这几个凶手也逃跑了。第二个故事讲的是:一天,一个阿姨在逛街时包被几个歹徒抢了,她大声呼救,可是行人很多却没一个帮她的,只有一个理发理正在给客人理发,听见喊声就立刻冲出去与歹徒搏斗。最后歹徒砍伤了理发师的胳膊跑了。后来当记者采访理发师时他坦然地对记者说他不后悔做这件事。现在是法制社会,但有些人为了钱财早已把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优秀传统美德置于脑后,不惜铤而走险,也使人的素质下降,不讲道德。

篇6:道德观察优秀作文

车上人还挺多,两个打扮入时的女孩在坐在里面椅子上,前面小几上的血袋在电子秤上摇晃着。前面长椅子上还有几个等着献血的男青年,挽着袖子挤在前面,生怕别人夹塞儿。我也忙着填表,化验,等结果,好不容易坐到椅子上,插上导管,看着鲜红的血在导管中流向血袋时,我放眼四望,车子里又多了很多人。两个煤矿工人刚下班,吃了饭就过来了,一个刚献过血的武警领着战友来了, 一对男女青年亲昵地坐在一起,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急急地对护士说,我的车不会被贴条吧。前阵子网上还说血库缺血,急需血源,可除了民工和大学生就没人肯献了。今天不是星期天,没看到民工和大学生,看到的只是那些看上去有文化和没文化的,打扮入时和不入时的,谈吐高雅和不高雅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献血。奉献精神还没有过时,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还是社会的一种风尚。

从献血车拿着小小的纪念品出去,要过一条很宽的大街。街上的汽车太多了,斑马线那边指示行人横过的灯为红色,才89秒,可人们却对此置之不理,我行我素的穿梭于汽车间。我站在这边想等绿灯亮了再过去,可竟有几人向我投来了异样的目光,那里有不可思议,有嘲笑,有蔑视,我的脸热辣辣的,不自觉的便随着人群移动着,看着小车中司机愤怒的无奈的目光和口中的恶毒的骂人的唇语,像小偷一样,穿过了这三十多米的大街。规则,规则在人们眼中只是儿戏,倒是潜规则成了人们不可逾越的鸿沟。

篇7: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 观后感

课堂观察 (或者干脆说出听课) 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教学质量的办法。一般的听课只是听教学内容, 讲的是什么, 而对于教学方法和策略, 即为什么这样讲, 不同的教学方式又会导致什么结果等并没有细致化的研究。事实上听课, 包括听什么科目、听谁的课、听教学中的哪些方面、听课方式、听课后的分析、听课后的交流、听课后对本节课的效果研究、听课后的建议、听课后的改进工作等, 听课有一个复杂的流程, 我们平时的听课只是局限于听, 为什么听和听后的任务大都没有做, 所以听课只是完成一项任务, 而没有提升到科研的角度去思考和分析, 所以听课只是形式甚至其形式都不完整。

学习了《课堂观察的定义与意义》后, 明确了以后听课的方式和方法及目的。并且了解了一些听课后的分析方法等。

篇8:法制节目道德观察心得体会

每每收看这一节目,如果懂事的儿子在家他首先会为我准备一叠纸巾,他知道情感细腻而又丰富的妈咪一看这台就会哭鼻子。我性情中人,时常会被生活中的一些好人或美好事物所感动,也嫉恶如仇经常会为路一明所讲述的主人公的悲惨遭遇而伤怀,同时也为那些不近人情亦或是跟本就没有人性的制造者们不耻。

道德一词,在汉字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美德、品行、王道。当代社会我们的道德即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不是靠国家强制,而是靠一定社会舆论,靠传统力量,靠风俗习惯,靠人们的思想信念,靠教育形成的。道德在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树立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道德品质,即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一个人的品德如何,是对一生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

然而,今社会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那些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事在我们身边却时有发生,并以最残酷最激烈的方式上演着。诚然,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可是面对这世间的百态,人情的冷暖我们应该做到不要抿灭那做人的起码良知。如果没有了最起码的良知,那岂不是形同蚁畜。

《道德观察》是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系统、全面、深入报道中国道德生态的电视栏目。

《道德观察》并不是一个教训人的节目,不是一个每天定点开庭的道德裁判所。我们观察的是世间百态,感受的是人情冷暖;我们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又一个活生生的社会道德案例。

《道德观察》以记者的视角调查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值得我们关注的涉及道德伦理和行为规范的事件和人物,主持人在演播室对记者调查的事件和人物做深刻剖析和评述。

《道德观察》每天上演着关于:爱、恨、情、仇、恩、责、义的人间悲喜剧。这是一个个发生我们在身边的故事,这就是我们的真实生活——纷繁复杂,千姿百态。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关注我们心灵的环境,共同筑造我们良好的道德风尚。观察了别人,也就发现了自己。

我们不是真理在手的圣贤。甚至我们自己身上存在的不道德不文明的毛病一点也不比别人更少。

我们只是有一个信念:当我们都学会自律,学会承担责任,当我们都真心向善时,我们会和每一个人一样受惠。

我们的原则和信念使我们不会虚妄到认为自己可以教化大众。

我们不能狭隘,我们更不能恶毒、尖酸。

当我们文明地对待和处理不文明时,当我们以道德的方式纠正不道德时,我们就和观众一起踏上了成为合格公民的道路。

篇9:幼儿园幼儿道德教育个案观察纪录

自从我园接受幼儿道德启蒙教育这一课题研究以来,多角度、多方位地了解幼儿的成长环境和幼儿道德行为的发展,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家庭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很大,所以课题组决定将案例研究作为科学研究的依据,每次组织科学研究活动讨论会都强调用事实说话,用身边的事件说服他人,从大量案例中总结道理。在科学研究课题的运行过程中

试着让家长配合我们跟踪观察孩子在家的表现,我们相继得到了100多个家庭的支持,为我们更好地掌握我们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现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启发,更重要的是,这些家长在我们老师的指导下带动了其他家长,在社会影响很大。以下是我们班韦祓儿童家长的一些观察记录

9月8日,事件的经过:今天,很多(邻居家的孩子)都被母亲抱着,很多母亲真的抱着,魏毅郑重地对很多母亲说:妈妈,妈妈快放手,他要自己去。我震荡,大家都笑了。(注:孩子已经学过孩子的歌:妈妈,妈妈快放手,我自己去)我们的经验:今天我们很高兴,孩子的语言惊人:1、改变孩子的歌,2、灵活运用,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学到的知识。

9月12日,事件的经过:今天,一个孩子来我家玩,魏毅邀请他吃糖果。那个孩子剥糖,把糖纸扔在地上,看到韦子,捡起糖纸放在纸筐里。我们的经验:良好的生活习惯很重要,可以影响孩子的许多方面,甚至一生。父母和老师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着沉默的作用。

9月16日,事件的经过:孩子和伙伴在玩,突然,魏毅觉得自己的嘴干了,在家里拿出牛奶一个人在角落里喝,经过说服教育,想和别人分享牛奶。我们的经验:在独生子女家庭中,能和别人分享东西是罕见的,要培养这方面的素质,教育孩子不自私。

9月20日,事件的经过:今天是周末,魏毅的父亲帮助祖父工作,母亲帮助祖母剪指甲,魏毅看着眼睛,下午祖母刚进门,魏毅自愿帮助祖母拖鞋。我们的经验:这绝对是孩子的自觉行为,语言教育非常重要,监护人也要加强自己行为质量的提高。

10月8日,事件的经过,魏毅和伙伴们玩,其中发生了小矛盾,听到她说了粗话,我们惊讶地生气,问她是从哪里学到的,她说:电视上的阿姨叔叔说的,我更吃惊了。我们的体验虽说童话是无忌的,听起来很有趣,但不能小儿童模仿能力强,面对繁杂的媒体,必须有选择地阅读。

10月18日,事件的经过:今天阿姨家请客,我们一边在餐桌上聊天一边吃,韦子静静地吃着。这时,她最喜欢的虾上来了,看到她的眼睛明亮,餐桌上的长辈们把这只虾带到韦子面前。魏毅想,她还是让我们把虾带到桌子中间,让每个人一起吃。我们的经验:对孩子来说,这是很棒的进步,我们有机会向她表扬后,她的意识大大提高。

10月25日,事件的经过:魏毅早上起床后,从来不喜欢和别人打招呼,和老师交流后,今天早上,她大声问隔壁的阿姨。我们的经验:孩子就像未思之玉,更需要大人的指导,感谢老师改正了我们孩子的坏习惯。

这样的生活故事已经成为我园道德启蒙教育的风景线。由于操作性强,这些实例启发教师>反省孩子在家庭中的道德行为,接触类旁通产生更多的教育战略,可以更好地指导家长,这些教育实例也成为我们家长学校反省的教材,对家长进行实践性和目标指导,现场诊断、实地训练、交流对话过程中,家长的道德教育意识增强,令人高兴的是,很多道德教育意识薄弱的家长听到其他孩子的成长经验,他孩子的点头和笑容

篇10:道德法制观后感

一、惩处犯罪分子,我们引以为戒

今天看了中央电视台的法制节目〈法治在线〉之〈斩断毒祸〉,介绍的是成都市公安局成功破获3.16特大贩毒案的主要过程,看后颇有感触!国家公安部得知近期缅甸毒枭与一四川毒贩联系频繁,准备将一批海洛因运往成都,并且有意从境外聘请技术人员,在成都开设冰-毒加工厂,道德法制观后感。从节目中的办案人员得知,以往都是过境或就地销售,而犯罪分子还准备开设毒品加工厂,可见案子的紧迫性。幕后操纵此事的四川毒贩外号“张大哥”,具体情况不详,可见案子难度之大。公安机关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对大毒枭“张大哥”的线索茫然之下,从破获大毒枭的马仔和一些女毒贩入手,逐渐使线索清晰,最后顺藤摸瓜式的抓获大毒枭“张大哥”,捣毁了毒品团伙,使得建立毒品工厂的恶劣行径最终不得逞。一个案子的破获,从长远看来,就是对中国整个巨大的法治进程,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直接地看,本案的破获,不仅表现了我们公安干警与违法犯罪分子斗志斗勇的智慧才能,而且也对观众是一种警示。它向公众展示了公安机关对国家,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安全作出的突出贡献,必然增强人民对警-察的信心和信任,爱戴与拥护。该案子的破获,通过过程和犯罪分子的下场生动地直接地让坏人望而却步,使观众引以为戒。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对于每一个公民来说,不管谁触犯了法律,最终都逃不过法律的制裁。毒品具有危害性,不仅危害人的生命健康,也危害社会安定。毒品吸食不得,贩毒运毒更是滔天大罪,切毋作社会罪人!生命是宝贵的,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我们应该拒绝毒品,遵纪守法!莫象节目中的犯罪分子,最终落个绝望下场!案子的告破,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法治建设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民众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普遍缺失。就比如,其中的一位贩毒女子的丈夫已经因为毒品的违法行径而蹲守监狱,而她却不知悔改,一些民众竟然如此愚昧混沌,观后感《道德法制观后感》。◆分享好文◆这些例子令人内心沉重,使我们感到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教导公民遵纪守法实乃当务之急,而且时时刻刻不能放松。我们国家也许还存在更多象她这样愚昧的人们,正走在犯罪路上,急需挽救!作为一个公民,我们自己要时刻想到要遵纪守法,明辨是非;而我们也许还有更多的底层人民,更多普通老百姓需要法律阳光的普照,对于有关部门,我们的普法工作任务艰巨,有关法律工作人员任重道远啊!在抓获“张大哥”的过程中,引出了三个女孩子。最小19岁,最大22岁,都是阿坝藏族自治州财贸学校的毕业生,被一个老乡介绍认识了犯罪团伙中的一个女子。该女子说是能给她们找份好工作。而唐媚给她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去云南贩运毒品,并且许诺一次就可以挣七、八千块钱,是她们平时打工两年的收入。就这样,刚走出校门的稚嫩学生,一心想着七,八千块钱,被别人蒙骗也不知情,蒙蒙懂懂地在唐姓女子指使下吞下可能致死的毒品,担当起人体藏毒的运毒工具,最终走上不归路。

节目中的三个女孩子,全身带着清纯朝气。与其他犯罪分子接头时候,依然是面带笑容,也许正欢声笑语的。殊不知,灾祸在等待着她们。被抓获后,三位女孩面露土色,黯然得令人觉得可怜,尽失刚毕业学生应有的胸怀美好前途的昂扬气概,尽管未曾找到工作。就连办案者也为它们惋惜遗憾,同样令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之悲哀同情。

节目一开始,就是一位穿着囚服的年轻女孩的哭诉忏悔,哽咽不断,哭鼻子抹眼泪的,说话几近模糊。看得出已经成为罪人的她面对记者和镜头很真实,毫无掩饰。且不论这三位女孩子所犯的具体是什么罪名,单从节目开始时候的这位女孩子的哭诉就可知,她们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她们所犯的罪行已经无法挽回。观众的同情归同情,惋惜遗憾也无济于事,因为法律是不相信眼泪的!不过,这三位女孩子的误入迷途引起了我的其他一些思考。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常常成为不法分子或者不法分子的目标,她们本身的问题出在哪? 是什么原因使她们走上犯罪道路? 如果说其他没有经过教育,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教育的贩毒马仔和运毒女子,为了金钱,铤而走险,情有可源。可是,接受过教育,有着高知识高素质,起码能明辨是非的三位刚毕业的学生也踏入危害社会的领域,实在令人感叹于接受过教育的学生法律知识,法律意识的缺乏。我想,不仅是因为蝇头小利的诱-惑,寻找工作的紧迫,也不仅是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良好教育的缺失。而教育的失败导致三个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可以说,除了家庭,社会的一些根源外,教育恰恰是导致三位女孩成为罪人的“罪人”之一。

篇11:道德模范观后感

“ 百岁老兵”王福昌、“板凳妈妈”许月华、“氢弹之父”于敏、“最美孕妇”彭伟平、“最美女孩”周美玲……一连串平凡而响亮的名字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颁奖典礼结束后,广大干部工纷纷把观后感传来,以下将广大干部职工的观后感归纳一二。

所感所思之一:在这个物欲横流、经济大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道德的力量带动了一批又一批人,并将代代相传,这种力量是势不可挡的。道德模范为什么能感动人?因为坚守道德这块阵地,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和时代所需。道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信仰和诚信上的制高点,而法律则是一个底线。人们关注这个典礼,不光是关注典礼的本身,更是关注这个社会的道德制高点,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坚守住这块阵地。

所感所思之二:金汉路遇匪徒抢劫一对母女,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是我们想起曾亲眼看到身边的扒窃行为、偷盗行为,也曾遇到他人的紧急求助……但我们又是否曾犹豫不决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亦或担心自己因此遇到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当我们在抱怨社会治安差时,抱怨生活的安全感逐渐缺失时,我们不应将责任一味地归咎于政府、归咎于公安、归咎于社会,匡扶正义、守护平安应该是全社会每一个公民的`共同义务。只要你、我、他能齐心协力站出来,肆意的扒手、小偷休想猖狂作案?犯罪分子怎敢目无法纪?其实,守护他人的平安也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平安,帮助他人的一时之需也是守护我们自己的善良之门。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弱小,但很多人的力量聚集到一起,将成为一股强大的正气洪流。

所感所思之三:弘扬时代主旋律,是广大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普通群众的眼里,世风日下和少数党员干部的诚信缺失和渎职腐败有很大关系。党员干部是这个社会正气的践行者与模范带头者,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只有党员干部行动起来了,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面,群众就会自觉的跟上来,社会风气就会好起来。

篇12:道德模范观后感

如果说之前的一些人一些事带给我的是断断续续的感动,那么,“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会”则让包括我在内所有人来了一次集体感动。整场颁奖会克制有序,受奖人员服装统一,环节设置激荡人心,音乐串词庄严品高让观众在眼泪与欣慰中感受到了人间大爱,人性大美,让人心焕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感念。因为从那些平凡的名字,平凡的面容背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那是不平凡的坚持,那不平凡的勇敢和毅力让无数人为之感动。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职业,也有的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的,但他们都有一颗充满既勇敢又善良的心,并曾经用这颗心在道德―这本中华民族的巨著重重刻下感人的一笔。

我记得上一届全国道德模范里就有广西桂林金宝乡中心小学学生何h。12岁,花一样的季节,却被无情的病魔夺取了生命。然而,她在离世前恳求父母无偿捐献了自己的器官。她捐献的器官挽救了3个人的生命,她以一种特殊方式活在人们心中。连续两届的道德模范黑龙江佳木斯第十九中学教师张丽莉也是让我最为感动。“为人师表”这四个字看似简单,但有几个人可以领悟到其中的真正含义呢?当失控车辆撞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她将学生推向一旁,自己却被碾到车下,造成双腿截肢。这一刻,她用行动证明了一位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中重要的位置,就是这样一位朴实而伟大的教师让我们懂得了为人师表的意义。去年她被赞为“最美教师”。今年被评为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一件件感人肺腑的事迹,一位位光彩耀人的模范,一段段令人动容的讲述!这是爱的海洋,一场心灵的洗礼,我被感动得无以用言语来描述。他们是一群平凡的人,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因为心中有爱,让他们平凡的人生有了不平凡的经历。“圆梦中国,德耀中华”我们相信,道德的力量将永远传递下去,每一位模范的故事都会成为一颗种子,在我们的心灵中生根发芽,用心把道德之美传扬得更远。

上一篇:洪村小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下一篇:权责清单工作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