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传统习俗有哪些

2024-05-07

惊蛰传统习俗有哪些(精选8篇)

篇1:惊蛰传统习俗有哪些

东北地区:全面开展耙压整地工作,秋翻地碎土耙压耢地,顶浆塌垄,春趟沟,秋挑茬地春合垄。山坡地和不宜保墒地顶凌播种谷子、春小麦、大麦和油菜。起粪、送粪和拍坷垃。山林防火。

华南地区:“惊蛰不耕田,不过三五天”,解冻后抓紧耙地,多蓄水分。冬小麦普遍返青,追肥、浇水。早春作物播种,山药育苗。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西北地区:“过了惊蛰节,耕地不停歇”。春麦播种,春玉米耙耱保墒。冬麦田防禽畜为害。

西南地区:夏收作物追施穗肥,加强薅锄,适时灌溉,防治病虫害。南部和北部河谷播第一批双季早稻,其余地区播早玉米。甘薯育苗。抓紧翻犁板田板土、整理秧田、积肥造肥、处理种子等工作。

华中地区:麦田肥水管理,看苗追拔节肥、看墒、看苗、看天浇灌拔节水。中耕除草壅根,防治病虫害。甘薯温床育苗。准备早稻育秧,春马铃薯切块催芽。油菜叶面追肥,防治病虫蔓延。棉田整地进粪。幼龄茶园定型修剪,成年茶园轻修剪,防治虫害。继续植树造林。加强畜禽防疫。

华北地区:“惊蛰”时节,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

惊蛰的传说

春雷乍响,惊醒了山上的沉睡的白虎,它前后弯腰,拉伸着任、督二脉,左右摇摆,活动着肝胆二经,活动完毕顿感腹中无物,便径直扑到山下的村边准备进村觅食,忽见村里有许多长着獠牙的白虎,正和村人交谈,虽然听不清是何内容,但能看见村人频频向白虎点头,白虎大骇,心想:一觉醒来,村民怎么能和老虎成朋友了呢?看样子,村民是不能惹了,如果惹了,村里的这群白虎非把我吃了不可。再仔细一瞧,每个白虎满嘴血染,下巴上还滴滴溚溚流个不停,心里暗地捉摸:如果我现在出去,必被这帮吃撑了虎耻笑,人家吃的是血嘴肠满,我这儿还饥肠辘辘,确实是即失面子又丢人,咱也丢不起这“虎”啊,随即转身回山,继续酣睡,不再下山祸害百姓。百姓们看到白虎下山,心中非常恐惧,不敢乱言,不敢胡说,以免惹虎上身,遭其报应,虎走后,村民们相见如宾,不多是非,日子都过的其乐融融。祭白虎的风俗,从此在惊蛰这一天开始流传。

春雷震震,也惊醒了一窝蛇鼠,因为蛇鼠一家嘛。蛇对鼠说:外面香味飘来,你我分兵两路,你带你的部下,到河南从地洞中出入,我带我的随从,在山东从瓦椽下进出,各不相碍,出去后各行其是,各取所得,你看如何?鼠曰:我看这个行。随即两股部队都跟着自己的领导分路行进。蛇速很快,即日早晨就到达了山东,煎饼的香味早已吸进的蛇的腹中,头蛇忍将不住,把头长长地伸在椽瓦之外,意要探个究竟,只见黑烟腾起,直扑口鼻,进入肺中,随大叫一声:吾命休矣。即肺炸而死,落地被剁,其残余见此景均惧,然后下梁、洞遁,再不敢冒犯。另一鼠队,在洞中长驱直入,直逼河南,经数日到达后,鼠头随后轻轻拨开洞口浮土,准备探看,岂料迎面横来一扁平之物,正中迎香穴,被打回洞中,横尸在地,二头目大怒,口喊“报仇也”,即冲即看,如出一辙,也被拍回,幸好不中要害,只是有点头晕,清醒后曰:河南真是出匠人,打仗用鞋底也,整不过,撤。随即带领部队前往陕西,到了陕西境内,听到地上不知何物,噼叭乱响,鼠队大骇,因前吃亏,二头不敢轻举枉动,随即召开鼠委会,经过认真分析,得出鼠委的最后决定:由于陕西更出神人,早已料知鼠队的到来,不但已有准备,而机关枪还在不停的扫射,且弹药充足,因此决定,鼠队返回原地,全部放假长休,不再扰民,天下从此和协。至此以后,百姓每逢惊蛰,都流传着摊煎饼、炒豆子、打小人的风俗。

春雷滚滚,更惊醒了蝼蚁虫蚓,蚁头说:既然老天的把们闹醒了,我们也该出去做点事了,我们虫多势众,虫多力量大,天不怕地不怕,只是中原大地已被蛇鼠占领,我们只能去西南,那里是山区、丘岭地带,有广袤的地盤,有充足的食物,特别适合我们生存。蝼蚁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在蚁头的带领下,顺小溪,走灌木,翻山越坡的来到了广西,潜入了一个农庄,听到一个农家小院里传出了“炒虫子”的合声,蝼蚁们悄悄地靠近,顺着门缝朝里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这一家人围着一口铁锅,手里拿着勺子或铲子,不时地敲着锅沿,把锅里的虫子翻的稀里哗啦,嘴里不停的吃着虫子,并不时发出“炒虫子”的声音,蝼蚁们一看大惊失色,蚁头说:都楞着干什么,等着让人炒吗,还不快跑。顿时,蚁群如涌流急退,瞬间无影无踪,从此呆在深山里,再不敢踏出半步。从此,老百姓在惊蛰就有了“炒虫子”的风俗,最后动物保护协会以保护野生动物为由不让炒了,人们只好用炒豆子或玉米来代替一下。

惊蛰的含义

“蛰”字,繁体字为“蟄”,《说文解字》解释为“臧也。凡蟲之伏爲蟄。”“惊蛰”的意思就是惊醒蛰居的昆虫。

在公历每年3月5日或3月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天气回暖,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所以将这一节气命名为“惊蛰”。

“惊蛰”节气最早见于《仪礼·夏小正》“正月啟蟄”,“啟”为出发、起程之意,到了汉朝第六代皇帝汉景帝劉啟时,为了避讳,就将“啟”字改为意思相近的“惊”字,据说日本至今仍然使用“啟蟄”这一名称。

惊蛰三候,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桃始华”是指桃花是月始开,山野尽是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仓庚鸣”就是黄鹂鸣,“仓庚”之名源自其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处处可见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鹰化为鸠”是指鹰变化为鸠,鹰指鸷鸟,鸠指布谷,因感春时气候而变化。

“惊蛰”这一天,在我国中南部地区一般都会打雷,广东广西海南等地春天来得早,在“雨水”节气时已经开始打雷了,但长江流域以及中原地区此时方有春雷,而华北东北西北还要等到“清明”才打雷。

“春雷响,万物长”,雨水渐多,春耕开始,而乍寒乍暖时候,最难将息,可取“惊蛰吃梨”防百病,且记“春捂”不急脱衣。

惊蛰有什么说法存在

惊蛰这一天的时候,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的意思,其实就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根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重要原因。

二十四节气惊蛰的小故事

我国古时候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大部分地方都已进入了春耕的时间之中了。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要开始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真实的一种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绝美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在中国民间谚语有说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得好:“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

篇2:惊蛰传统习俗有哪些

1.抖虱予

某些地方的人在惊蛰时听到第一声春雷,马上使劲抖衣服,相信这样不但可以抖掉身上的虱子跳蚤,而且一年都将不受这些寄生虫的骚扰。晚明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里说:“初闻雷则抖衣,日蚤虱不生。”

2.吃炒豆

在山东的一些地区,农民在惊蛰日要在庭院当中生火炉烙煎饼,意为烟熏火燎整死害虫。在陕西,一些地区过惊蛰有吃炒豆的习俗。

人们将黄豆放在盐水中浸泡后再在锅中爆炒,发出噼啪之声,表示虫子在锅中受热煎熬时的蹦跳之声。在山西的雁北地区,农民在惊蛰日吃梨则意为与害虫别离。

3.蒙鼓皮惊蛰是由于雷声引起的。

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面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问也把握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见不但百虫的生态与一年四季的运行相吻合,万物之灵的人类也应该顺应天时,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惊蛰的风俗活动

“祭白虎”

民间流传“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的小人兴波作恶,阻挠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那天祭白虎。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打小人”

“小人”是人所愤恨的无耻之徒,专爱惹是生非。“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民间的巫术仪祀。希望借由此种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所以每年惊蛰那天,在粤港地区就会出现一个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

惊蛰可以驱赶霉运

篇3:惊蛰传统习俗有哪些

@云计算第一门户:传统媒体想实现向新媒体的转型,一方面需要拥有互联网思维,另外也要拥有强大的IT技术实力,而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既需要领导的魄力,也需要IT人才的积累,更要重视IT技术对创新和变革的影响力,这些挑战同样巨大。

@郭全中:所谓“体制外转型”,是指在目前的体制内大环境下,新开辟一块试验田,完全按照新业务的市场化需要采取“体制外”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和现有的体制内制度安排存在很大的区别。一是“体制外转型”要求开辟试验田。二是“体制外转型”要求避免整体转型。三是“体制外转型”要求破除路径依赖。

@李启瑞:从互联网时代看,传统媒体节节失守,新媒体成长迅猛。但从当前发展趋势看,移动互联网又给了传统媒体洗牌和重新开始的机会。目前,各地党报所处的起跑线差不多。与商业新闻网站、社区网站等相比,尽管各家门户的新闻APP已笼络了大量用户,但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同质化严重。当前可以说是传媒业再次出现颠覆性变化的前夜。移动互联网时代,再次把机会交给了党报报业集团等传统优势媒体。

@尹世昌:在新媒体时代,某些网络媒体,不再受版面容量限制,利用“海量信息”的优势,广告优先、竞价排名等一些不正当的盈利之风也吹起来。一部分传统媒体在向互联网转型中,素质出现了滑坡。当前传统媒体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进程中,必须对这些现象提高警惕。否则,如此下去,将成为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坏竞争”。传统媒体无论怎么转型发展,都不能允许打擦边球和突破底线的突飞猛进,都不应当让公平竞争和守住底线的媒体步履沉重。

@李雪昆:在互联网时代媒体竞争的新格局下,各媒体近期动作频频,一边是东方卫视宣布与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将在内容等方面展开合作,阿里云联手央视发布世界杯直播APP;另一边则是央视不向任何视频网站开放世界杯直播权,只通过央视网网络平台直播;湖南卫视宣布与视频网站划清界限,不再对外销售互联网版权。一边是牵手享受“甜蜜”合作之旅,另一边是自制内容自己做主运营,传统电视媒体在面对新媒体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时间成为广电业内关注的焦点。

@张洪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新媒体的很多商业模式专注于用户体验,专注于给用户提供服务,而忽略了传统媒体和权利人的权益和诉求。新媒体虽然是向用户提供免费资讯和内容,没有直接经济收益,但是由于其特殊性,他们利用传统媒体和广大作者的资讯、内容以及传统媒体的品牌影响力,赚取了超乎寻常的眼球、流量、广告收益,最关键的是还抓住了大量网络用户,间接受益不可估量。

@中国报业:在互联网迅速发展、新旧媒体激荡的今天,传统报业的外延在扩大,新的商业模式与新开辟的市场在不断出现。传统报业当务之急的“投资”,应当盘活存量,激活增量,以互联网思维来发现并补足自身的天然缺陷。加大媒体品牌“含金量”的培育,加大传播新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加大奖勤罚懒的分配制度和人才政策的改革,加大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和投入。如此,传统报业哪怕不用资本“输血”也能做大做强,傲立于传媒之林。即使在未来的博弈中,也有足够的“智本”和实力来“讨价还价”。

@王新喜: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与裹挟之下,传统媒体面临愈加艰难的境况。而传统媒体人的出走往往会成为敏感话题,引起整个行业的关注。在传统媒体行业,特别是纸质媒体,江河日下的趋势非常明显,如今报人的迷茫或许就代表整个传统媒体的心态。而“内容为王”一直是纸媒坚持的金科玉律,内容优势一直是其引以为傲的核心优势,但在纸媒日益衰退的现实面前,这张“底牌”的效力却明显不适用了。

@何伟:在当今传媒格局的惊变中,报业求生之路无外两条:一条是继续依赖体制的庇护搞报道抓发行拉广告,争取政府补贴“延年益寿”;另一条是主动另辟路径,寻求转型升级“化蝶转世”。如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收购游戏业务,打造全媒体集团;大众报业集团攻城略地兼并地市报纸;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疆拓土涉足教育、酒店、加油站等行业;贵州报业集团将影视业当成支柱产业;上海原来的解放和文新两大报业集团动作更大,先合并,后进军新媒体,气势如虹。

@李鹏: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背景,让每一个个体和团体在川流不息的时间路口都面临着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个未解决,一个又至。昨天纸媒还在思考如何应对网络来势汹汹的问题,今天又要思考如何抢占移动互联网入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传媒生态大变局和纸媒生存压力前所未有的情况下,要拓展移动互联网,就很有必要对纸媒“办网”的历史梳理清楚。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再次迷失方向。

@王成文: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找一个概念,解释清楚“互联网技术”和“传统媒介技术”之间的差异。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上,出现过两种思维:第一种是用“传统媒体思维”办互联网,把互联网视为传统媒体的延伸和补充;第二种是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框架下重新寻找传统媒体的社会价值。从“传统媒体思维”到“互联网思维”,这是传统媒体在生存危机上做出的前瞻性变革探索。

@栾春晖: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让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根基被颠覆,当下,已经在各个层面将这种深度影响的结果显现出来,并且几乎是所有的传统媒体所进行的新媒体业务都可以失败做一个终极的评价,也可以作为传统PC互联网对传统媒体影响的一个阶段性总结。然而,PC互联网冲击波刚过,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又一次来袭,一方面继续延续着PC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去中心化、脱媒化影响的深入,一方面又孕育着更多的发展的机会。传统媒体如能利用在应对PC互联网冲击过程中所收获的经验教训,在移动互联网冲击波来临之时,借势而为,因势利导,将移动互联网冲击波的影响过程中的冲击转化为机会,或许可以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新机会。

篇4:春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春联也叫对联、对子等,它以简介、对偶、工整的文字描绘抒发情感,美好愿望等,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春联贴在门上,这样可以烘托节日气氛。除了贴春联还要贴'福“字,福是幸福、福气、福运之意,在墙壁、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寄托了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燃放烟花鞭炮。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都要燃放鞭炮。放鞭炮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鞭炮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每逢重大节日、喜事庆典等,如婚嫁、开业、建房等都要燃放鞭炮,以表示庆贺和营造热闹的氛围。

包饺子、吃饺子。

春节这天全家人大大小小的都要围在一起吃饺子。远在他乡的亲人们无论千山万水都会回家与家人团聚,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话说新春,一家人其乐融融、就是幸福的时刻。饺子象征团聚、合欢,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吉祥之意。

给孩子压岁钱。

每逢过春节长辈们都会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岁是祟的谐音。据说古时候一个压在枕边的八枚铜钱帮助了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所以随着岁月的流传至今就变成了压岁钱了。

<<<返回目录

春节饺子馅的寓意

1、芹菜馅:勤财之意的勤财饺

很多人喜欢吃芹菜馅的饺子,吃起味道清香,还解腻,吃了还能降血压。其实做饺子馅还代表着勤有勤奋、勤劳的意思。勤财,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

2、韭菜馅:久财之意的久财饺

韭菜很香、很嫩,用韭菜与猪肉搭配作馅,包出的水饺,非常鲜香,让本来就爱吃面食、爱吃馅的人大饱口福。韭表示久,时间长、久远,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

3、白菜馅:百财之意的百财饺

白菜也是人们最喜欢吃的饺子馅了,其实白菜还有百财之说,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也有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

4、香菇馅:鼓财之意的鼓财饺

香菇的形状如同向上的箭头,有股票大盘的势,向上、饱鼓的意思,所以被叫做鼓财;也有对晚辈表达出希望其出人头地的美好祝愿。

5、酸菜馅:算财之意的算财饺

酸菜饺子开胃解腻,其实还有深刻含义的哦!有算有核计、清算的意思。算财表示钱多的要算很长时间。就是数钱数到手抽筋。

6、羊肉馅:洋财之意的洋财饺

冬季需要滋补,就喜欢吃羊肉,羊肉的饺子滋补,同时羊还有广大,众多,比海还广阔的意思,希望发洋财,广发财。

7、大枣馅:招财之意的招财饺

老人在以前过年都会包饺子都会放一颗枣子进去,“枣”与“招”谐音,希望年轻人招财,意为财源滚滚来。

<<<返回目录

春节好玩又不贵的城市

阳朔

阳朔位于广西桂林市,虽然是桂林市的一个小县城,但是在桂林的山水之中扮演者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桂林旅游必去的一个地方。在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这里有着漓江、十里画廊、遇龙河等景点,让每个到访的游客都叹为观止。而且由于是小县城,饮食住宿费用肯定比一线城市少。

凤凰古镇

凤凰古镇有着“中国最美的小城”之誉和“画乡”的美称。在这里有很多古街遗迹,无论是沱江河边的吊脚楼,古朴优雅的石板街,还是迟暮后灯火阑珊的酒吧一条街,都值得我们去驻足。

重庆

虽然重庆从11月就开始入冬了,天气都是湿冷居多,但是山城的火锅小吃以及魔幻的城市风光足以将湿冷的魔法伤害打败,而且很多景点都是执行淡季门票,无疑可以为大家节约一笔费用。山城的景点都比较集中,吃吃喝喝逛逛景点三天就可以了,旅游费用不会太高。

篇5:惊蛰传统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新春贺岁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以除旧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喜庆气氛浓郁,内容丰富多彩,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我国过年历史悠久,在传承发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办年货、扫尘、贴年红、团年饭、守岁、压岁钱、拜岁、拜年、舞龙舞狮、拜神祭祖、烧炮竹、烧烟花、掼春盛、年例、祈福、逛庙会、上灯酒、赏花灯等习俗。传统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农历的十二月为“腊月”,腊月里的民俗十分丰富,自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往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过小年,然后是扫房、写春联、办年货等,直到除夕夜。这些传统年俗你知道多少?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

①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②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⑥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 “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篇6:秋分节气传统习俗有哪些

竖蛋,从字面上就不难理解,就是把鸡蛋竖立起来。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喜欢玩这样的游戏,甚至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都在做竖蛋的实验。古话有云:“秋分到,蛋儿俏”,表示秋分时候蛋长得好是竖立起赖的最好时机。而这种喜闻乐见又简单耐玩的游戏,渐渐延续至今。

秋分节气传统习俗二:多吃“辛酸”果蔬。

秋分节气之后,应该尽量挑选一些温润的食物,而“辛酸”果蔬则是最佳的选择。秋天属肺金,辛能发散泻肺,酸味则能补肺。其中适合秋季养生的食物有,山楂、苹果、葡萄、雪梨、银耳和百合等,另外芝麻、核桃、萝卜等也不错。秋分之后天气渐冷,应做好身体和胃部的保暖。

篇7:“传统习俗”主题阅读

传统习俗,是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的喜好、习尚和禁忌,它表现在饮食、服饰、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节和生产等诸方面。自然环境、生产力水平、生产方式、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是影响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因素。传统习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性。传统习俗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的产物,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和自然根源,因此只要民族存在,传统习俗就会长期存在。传统习俗一旦形成,就蕴藏着该民族群众的共同心理感情。传统习俗的变迁,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

二是民族性。传统习俗反映着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境界,是民族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因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三是敏感性。风俗习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往往会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态度看作是对本民族的态度。因而风俗习惯具有非常敏感的特点。

四是群众性。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渗透到民族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民族的每个成员,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五是地域性。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居住地区的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有很大差异。这种情况使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在风俗习惯上也不尽相同。

因此,将传统习俗引入作文,再加上自我的独特感受,自我的语言特色和逻辑思维,就能够写出一篇比较好的,有鲜明特色的作文。

【选文一】

越 冬

于心亮

西风一起,庄稼就东一块西一块地熟了。悠悠然扛根镢头拎张镰,漫不经心地就把秋天收割进场院中去了。地耕过,耙过,种上冬小麦。也有不耕的,留作隔年春地,就有一群群爱占便宜的麻雀闹哄哄地飞来,争抢着捡东西吃。麻雀飞走的时候,冬天也就到了。

男人把农具擦亮,挂好,放稳妥。屋里卷个简单的被筒出来,肩一扛,说:看好家啊!就撇下缸缸袋袋的粮食,撇下大垛大垛的庄稼秸子,还撇下个孤孤单单的女人,然后放心地柄了门,大踏步地走向远方。

女人漠不关心地翻晒粮食,等男人走远了,才慌慌乱乱地跳起来。倚着门框,拿眼睛把男人咬成一个小点,咬呀咬呀,咬没了……

阳光很好的日子里,女人换身衣服,屋里对猫说:看好家啊!屋外对狗说:把家看好啊!然后女人走出来,有条不紊地做许多事:花生蔓、地瓜蔓、豆秸磨成猪饲料,卖掉……玉米秸、高粱杆铡成骡马饲料,卖掉……稻草、小麦秸子编成草帘子,卖掉……

老天,全都是些变钱的好东西。夜晚里,关严房门,堵好窗户,亮个暗淡的灯泡,把床底下的鞋子一只一只摸出来,往外掏,掏出钱,酿着唾沫点一点,然后手捂着胸口小心喘气说:妈呀,这么多!

冬天可就大踏步地走近了。女人灌壶水,揣个馍,推上木车,远远去山上荒坡割草。密密实实的草,割成个个草捆,懒汉样横七竖八地躺满坡。女人累了,喝口凉水,啃个冷馍,看天上孤雁鸣向远方,看过冬刺猬驮满红果跑回洞中,女人怅然叹口气,默下头,继续割草……

庄稼秸子空出的地方又被山草厚厚实实垛满了。风起下雪的夜里,它们就变成柔柔的火苗在炕洞里慢慢地烧。女人酸着身子横在炕上,好盼能有个人来替自己捶捶背,揉揉肩,说个疼心话儿。可是没有。女人就愤愤地骂:这个冤家!睡不着了,怎么躺也睡不着,那就干脆起来,把东屋粮食挪到西屋,把西屋粮食搬到东屋,来回倒腾。不知觉间,晨光可就慢慢地把窗户舔亮了。

亮天了,鸡鹅全叫。端个食盆子堵上它们的嘴,又给猫狗拉拉架,日头就悄悄地爬上房脊了。胡乱抓把东西给自己填填肚子,捡点手工活儿拿着,锁上门,去村里说话能说到一块儿的人家去串门子。巧了,双双在路上碰头了。去你家?去我家?得,还是来我家吧!欢天喜地地回来,捧把花生摊锅里慢慢地烘着,人就坐上炕头,大声喜气地先说一会儿高声话,然后声音就渐渐矮下去,矮成只见嘴皮子动弹的声音。过一会儿,说累了,就从锅里捧出花生,奢着嘴眼,美美地吃。又一边干着活计一边继续说着悄悄话,说啊说啊,就慢慢地牵到自家男人了,口气里就开始又怨又怒,最后忍不住开口骂起来。骂半天,不知谁又叹口气说,一个大老爷们家窝在家里,没出息!他们愿闯,闯去呗!于是,屋子里又呼隆腾起一片激赏来,在屋的温暖里朴素地飞翔,飞呀飞呀,飞累了,便都不说话,偷偷喜着面孔,愣着眼神,沉沉实实地在各自的心里想上那么一会儿……

日头一天一天起落,日子也在一天一天慢慢地过。赶集日子,女人把手工制作的炊具笤帚之类小物件挑到人丛中间去卖,高声细气地吆喝上一番,女人心里也就跟着敞亮几分。卖掉东西,换来几张票子,紧攥在手心里掂量着买点啥,左瞅右瞧,却瞧见一个笼子里锁只黄鼠狼,看看眉眼可怜,遂掏出钱,没犹豫买下了,暖暖捂在怀里,心里怦怦地跑回家,割点腊肉去喂,却不吃,恨恨叹口气,抱到门口手一送:去吧。黄鼠狼摆摆尾,倏悠一声,钻进草垛里去了。

隔年春,男人回来,屋外抱草,瞧见一群黄鼠狼衔尾从面前悠悠跑过,惊慌跳起来,要去打。女人说:鸡鹅不少,打它做啥呢?春日里,大大小小黄鼠狼跑出来溜着墙根晒暖。猫狗看见了,也不管,晃晃尾,去一旁了。

(选自《微型小说新世界》)

[解 读]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以几个传统习俗为切入点,抒写了农民的生活状况。

首先,本文明白如话,内容不同凡响。作者运用熟悉的文字表达出一种丰富的情感,言之有物,文字功力已然出神入化,颇有沈从文、汪曾祺、阿城等作家的风格与神韵,读后让人叹为观止。馥郁散文之真美,摆脱了无病呻吟、徒具形式的风花雪月。

其次,文章在遣词造句方面独具特色。文章处处写景,处处融情,在尺寸之间体现主人公的情感与风貌。一些动词的选用,极具亮点,就像一卷靓丽的风俗画,极具美感。

再次,文章的自然环境描写与社会环境描写熔为一炉,在矛盾中又有和谐的统一。文章多用短句,极似口语,却恰到好处,每一处描写就像一幅流动的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选文二】

豆 腐

阿 城

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嚷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孙福说,那有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当天卖不了的,放在冷水里。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在最后关头赌博一样地参战。孙福当民工,到欧洲打仗去,挖战壕。不久,被德国兵俘虏了,还是挖战壕。

一天,中国战俘被叫在一起,排成一排,命令会做豆腐的站出来。孙福头皮一阵发麻,以为豆腐是罪过,是死罪,但还是站出去了。又命令会木匠的站出来,结果是除了会这两样的都赶回去接着挖战壕。

孙福指挥着几个德国人做豆腐,给一个在青岛住过的军官吃。没有几天,德奥战败,孙福又被法国人俘虏了,也没怎么样,接着给在广州住过的一个军官做豆腐吃。做了一次,法国人不满意。孙福想起南方用石膏点豆腐,就换石膏做卤,法国人说这才是中国豆腐呀。

孙福的曾孙后来怨祖爷爷,为甚么不在外国留下来,要不然现在一家子不都是法国人了?孙福说,幸亏我回来了,要不然你小兔崽子还不是个杂种?孙福想说我是舍不得你那豆腐祖奶奶啊。

孙福当年回来的时候,正是五四运动,孙福不懂,还是做豆腐。后来中学里的共青团听说孙福是经过五四的老人,于是来请孙爷爷讲五四革命传统,孙福讲来讲去,讲的是在法国做豆腐。

孙福长寿,活到改革开放,只是一吃豆腐就摇头点头,说机器做的豆腐不行,孙媳妇说机器还是由日本引进的哪!孙福用没牙的嘴说,豆腐是只有人的手才做得出。没有人听懂老头子在说什么,家里人是很久听不懂老头子有时候在说什么了。

家里人最后一次听懂孙福说的话是,给我弄口豆腐渣。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节)

[解 读]阿城的短篇小说很见功力,文字干净朴素,能用简单的言辞把一个故事交代清楚,善于将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的一个细节,一个片断中。他的短篇初读以为是编故事,细想其实是在反映时代,境界高。王蒙曾评价阿城:“美不胜收——口语化而不流俗,古典美而不迂腐,民族化而不过‘土”。

小说《豆腐》开篇语言简洁,却让人深思。首先,交代故事人物,设置悬念;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运用倒叙的方法,点出两代人观念的冲突,为下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全文语言简明,惜字如金,却有颊上三毫之感。但作者也不吝惜细节描写的运用。

结尾“给我弄口豆腐渣”,小中见大,“豆腐渣”是传统手工业的产物,折射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生活的巨大冲击;孙福想吃“豆腐渣”,表现出老一辈人对传统生活的执着坚守;“曾孙辈”对待“豆腐渣”的态度,体现了传统生活方式被后人漠视、淡忘的现实,也讽刺了后代们崇洋媚外的生活态度。

【选文三】

今年桂花不飘香

刘若英

从有记忆以来,家里的院子里就有一棵桂花树,每年秋天一到,整个院子就会飘起阵阵淡香味。

最记得小时候的一个画面就是公公老爱站在树下拎着一杯水在那儿漱口,然后口里念念有词地不知道说些什么,我老以为那棵树会跟他聊天。

我是跟着祖父母长大的。毋庸置疑,我就是家里的小祖宗。由于公公是一位将军,他的副官便封我为“将军的将军”。由此可知我那一生在战场出生入死的公公,是如何地拿我无可奈何。有一年,一位李先生来拜会,我看到桌上一个牛皮纸袋,我二话不说就拆开来,还没来得及看清楚内容为何,就听到一声雷声响起,公公大发雷霆地斥责我的行为。

我倍感委屈地哭了起来,不过就是一个破纸袋嘛,他说得我好像犯下滔天大罪!我不只哭,还从楼下哭到楼上给我婆婆听,再从楼上哭到楼下的房间,把房门反锁起来。公公骂得越大声,我就哭得越歇斯底里。

当时大概整条巷子都被我们祖孙的二重奏给淹没了。之后慢慢地声音小了,我把耳朵挨着门板朝外听,屏息间听到公公走近我的房门,故作轻松地说:“袋子里头不就一张照片嘛,有什么好看的?那么丑!要就给嘛!何必把我的袋子给拆坏了呢?”说毕,我就瞧见一张八开大的脸从门缝底下给塞了进来。

公公16岁就进了军校,而后在战场上与日本军兵刃相见,几度死里逃生,可以说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老来过着半退休的生活,也仍是一概与俗世无争的气魄。

如果你问他最喜欢的歌是什么?他可能会回答你他惟一知道的一首通俗歌曲《绿岛小夜曲》。如果问他会唱什么歌?那他一定毫不思索地回答你《黄埔军校校歌》。而这种耿介几近可爱的个性,也会表现在一些不那么恰当的场合。只要是任何婚丧喜庆找他致词,他一定可以跟民族大义扯上关系。我常常觉得,那一对对的新人一定搞不懂他们两个人结婚跟国家的前途有什么关系?

我从来没有想过公公也会有老的一天,曾几何时他不太大声说话了,连路都开始懒得走,坐在那一张椅子上,一坐就是一天。慢慢地连饭也不肯自己吃了。看着他如此气若游丝,我惟一能做的就是跑到他跟前逗他,要他猜我是刘若玉还是刘若英,然后逼他说他最爱的就是我……早些年我在外头受了委屈,就靠在他胸前,撒娇地跟他告状说有人欺负我,然后要他拿枪替我毙了他们!他会含含糊糊地回答说:“好!好!好!”可是后来,他的眼睛只看着远方,嘴里念的常只是一些大陆老家的人、事、物;再后来干脆完全不说话。

身体虚弱的公公进进出出医院好几回,直到那一天我正在参加舞台剧记者会的当儿,接到消息说医生送他进了加护病房。当我再见到他时,他的全身已经插满了管子。第一次,我听到医生不是对我说:“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第一次,我听到医生对我说:“如果可能的话,家属请不要离开医院,怕通知不及”。第一次,我听到祖母用一种几近哽咽的语气求医生,希望至少能撑到儿孙到齐;也是第一次,第一次我感觉到公公会永远地离开我。

漫漫的长夜里或者跟祖母一起祷告,或是回忆公公的点点滴滴。我不懂祖母哪来这么大的力量可以承受这已与她生活了半个世纪的男人即将要离去的事实。祖母要我给他唱歌,我依偎在他耳朵旁唱《绿岛小夜曲》,却怎么也唱不准音。他倒也像是喜欢地点了点头。我扑在他的身上哭了起来,第一次,他没有话语安慰我……

就在那几天中,家里人告诉我,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那棵跟我公公聊了一辈子天的桂花树枯死了。

过了几天,在替公公整理东西的时候,发现了一个用过的牛皮纸袋,上头写着:“刘若英小朋友收”。旁边还用毛笔附加写上“代若英孙女保存之邮票一九七一年”。我都忘记了自己曾经收集过邮票,打开来看,全是一些完完整整一套一套的旧邮票,还有几张我在读幼稚园时老师发的只有手掌般大的、上头印着“奖”的纸片。所以将军公公毕竟不是时时刻刻只有民族大义,孙女也是很宝贝的。望着这几个简单的毛笔字,我仿佛不经意间窥见了他坚毅的躯壳里那柔情的心灵。而牛皮纸袋,每一个珍惜使用的纸袋,原来可用来包装他无微不至的心意。

我带着这份再珍贵不过的牛皮纸袋走出门,看见那棵确已枯掉的桂花树,竟闻到扑鼻的桂花香。只是,今年满溢的香气不再出自院子的桂花树,而是从更深更远的地方飘过来,穿过千山万水,从我公公所在的地方飘过来。

(选自刘若英诗文集《一个人的KTV》)

[解 读]本文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回忆性散文,篇名为《今年桂花不飘香》,主人公是祖父,有报刊杂志转载时,干脆改为《忆祖父》。笔者以为《今年桂花不飘香》更好。

“八月桂花香”,以“桂花”开篇,将“桂花”与“祖父”紧密联系,当“祖父”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桂花”也枯死了(“就在那几天中,家里人告诉我,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那棵跟我公公聊了一辈子天的桂花树枯死了”),使情感得到了升华。

“桂花”的芳香,与“祖父”公而忘私、与世无争、对家人的慈爱等可贵品质,合二为一。“桂花”可看作是对“祖父”的思念。

文章“桂花”出现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全文不同地方四次出现“桂花”,“桂花”可以看作是文章的行文线索。“我”对祖父的情感也有变化:不理解、委屈——关照——理解、感动。尤其在文章结尾,更是将“祖父”的品质与“桂花”紧密联系起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感人至深,令人不觉潸然泪下。

篇8:霜降节气传统习俗有哪些?

我国南方地区,霜降时节大都处在三秋大忙时刻,抢收双季晚稻、晚玉米、甘薯等,有的地区则忙于茶叶的培土壅根、棉花采摘等。俗话说“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说的就是霜降后抓紧收割双季水稻之事,莫贻误农时。

对于霜降节气传统习俗南北方各地而言,霜降时节也是粮食开始入仓入窖收藏的时期。由于南北方各地情况不同,所以储藏方式也不尽一样。山东一带多将晒好的粮食装进盘好的粮囤。像红薯,有两种储藏方式,一种是打地窖存放,一种是切成片,趁天晴晾成地瓜干,然后入囤。

此外,霜降节在民间还有许多讲究以祛凶迎祥的霜降节气传统习俗,求得生活顺利、庄稼丰收。例如山东烟台等地,有霜降节西郊迎霜的做法;而广东高明一带,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当地小孩以瓦片垒梵塔,在塔里放柴点燃,待到瓦片烧红后,毁塔以煨芋,叫做“打芋煲”,随后将瓦片丢至村外,称作“送芋鬼”,以辟除不祥,表现了人们朴素的吉祥观念。

上一篇:团支书自荐信范文下一篇:形容名声大的四字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