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消费水平文献综述

2024-06-05

台州消费水平文献综述(精选6篇)

篇1:台州消费水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需的增加上来,才能真正实现持续健康发展(2011.11.16)[1]。这次文献综述我主要针对影响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首先假定了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四个因素——GDP、居民可支配收入、CPI,进行研究这些主要变量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台州市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的政策性建议。

一、近几年台州市的国民经济

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11.28)[2],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回升态势。据初步核算,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025.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5%。经济增长逐季回升,全年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提高6.5、4.1和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1.91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1039.01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854.55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8:52.8:40.4调整为6.5:51.3:42.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5148元,比上年增长7.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5145美元。

2009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73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7.3%。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8144元,比上年增长6.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7048美元。

台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11.28)[3],国民经济回升势头良好。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415.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2011.1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99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262.66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增加值992.47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5:51.8:41.7调整为6.6:52.3:41.1[1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1582元,比上年增长12.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6143美元。

2010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855.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4%。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5427元,比上年增长11.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8188美元。

台州市2011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03.26)[5],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据初步核算,2011 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94.9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8.90 亿元,增长

3.0%;第二产业增加值1443.97 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1162.04 亿元,增长8.6%;三次业结构为6.7:51.7:41.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为47779 元,比上年增长8.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7398 美元。

2011 年,市区实现生产总值987.1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9.1%。市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3537 元,比上年增长8.3%,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已达9837 美元。

二、居民可支配收入

据统计局资料显示,台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04.25):一季度全市城[6]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2012年第一季度,台州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2007.06)[1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消费构成中,除医疗保健类比上年同期下降6.8%外,其他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11.11.28)[7]。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大幅增长,人均分别为382元和282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4%和29.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增长较快,人均分别为194元和868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8%和10.5%;食品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增长相对平稳,人均分别为2482元、933元和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8.3%和6.7%。

[10]农民消费观念落后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8)认为农民

消费观念限制其消费行为。农民一生中的消费主要集中在婚丧嫁娶、建房、子女学等,一年的大项消费多集中在重大节日,常常是多年积累,一次性大量消费,理财观念和方式落后,不利于形成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强大支付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何飞(2008)[13]认为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农民权益,可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使农民放心大胆地消费,从而拉动村经济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认为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非正式养

一、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研究的需求视角

二、关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研究的供给视角

三、从需求到供给: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对策,老保障制度以及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三个方面

来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台州市城调队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12.04.25)[8]:一季度市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10.3%。一季度,台州市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50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5.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实际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2.6个百分点[15]。消费构成中,除医疗保健类比上年同期下降6.8%外,其他七大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居住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支出大幅增长,人均分别为382元和282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6.4%和29.7%;其他商品和服务类、交通和通信类支出增长较快[18],人均分别为194元和868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6.8%和10.5%;食品类、衣着类、教育文化娱乐类增长相对平稳,人均分别为2482元、933元和1023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8.3%和6.7%。

三、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3月份,市区CPI同比上涨4.3% 涨幅有所反弹(2012.04.17)[9]。1.8个百分点,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CPI反弹的重要因素。与上年同期相比,所调查的八大类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价格呈现为五涨一平二跌[1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5%,衣着价格上涨7.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0%,烟酒类价格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2%,居住类价格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1.6%。

1、食品价格反弹较为明显(2008)

[19][12]。3月份,市区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2.5%,涨幅较上月提高5.4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0%。在16类被调查的食品中,同比价格上涨幅度达10%以上的有:菜类价格上涨37.2%,主要是受阴雨天气影响导致市场供应量减少;因燃油价

格上涨导致运输费用增加,还有受到近海鱼类资源减少及饲料、人工等养殖成本上升的影响,水产品价格上涨22.2%;茶及饮料价格上涨16.5%; 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11.2%;糕点饼干面包价格上涨12.4%;在外用膳食品价格上涨10.0%。

2、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上涨。3月份,市区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2.0%,比上月提高0.2个百分点。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及炼油厂产量下降,液化石油气上涨19.0%;清洁类化妆品价格上涨14.2%;衣着上涨7.9%;受成品油调价影响[20],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上涨

7.8%;建房及装修材料上涨4.8%,烟酒价格上涨1.7%。部分工业品价格涨势依旧,其中床上用品价格上涨27.0%,家用手工工具价格上涨25.6%,衣着材料价格上涨23.9%,厨具价格上涨19.8%,中药材及中成药上涨13.5%。

3、服务项目价格略下降[17]。3月份,市区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下降0.7%,指数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同比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有:洗车费上涨27.8%,专业技能培训费上涨18.4%,衣着加工服务费中的清洗上涨14.4%。部分服务项目价格回落,其中飞机票价格下降11.2%,旅行社收费下降6.1%。

综上所述,影响台州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进行研究。影响居民人均消费的四个因素——GDP、居民可支配收入、CPI,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程度,台州市总体的消费水平增长得很平稳。消费是伴随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消费形式的变化也就越来越快,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起着不可替代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萍.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EB/OL]?t=***382011.11.16

[2]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111/t20111128_140997.htm

2011.11.28

[3]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111/t20111128_140999.htm2011.11.28

[4] 孙荷银.台州市能源消费与工业经济发展[D].《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年11期

[5] 台州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台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tats.zjtz.gov.cn/tjgb/201203/t20120326_160631.htm2012.03.26

[6] 市统计局.一季度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万元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25_166320.shtml2012.04.25

[7] 台州市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

[EB/OL]http://stats.zjtz.gov.cn/tjzs/tjzb/201111/t20111128_140979.htm2011.11.28

[8]市统计局.一季度市区城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166320.shtml2012.04.25

[9]市统计局.市区CPI同比上涨4.3% 涨幅有所反弹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17_164851.shtml2012.04.17

[10] 中国人民银行通辽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启动欠发达地区农村消费市场的难点与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年第8期

[11] 吴睿,农村消费市场现状与启动对策[J],南方论刊,2008年第2期

[12] 郭海清,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农村消费需求不足的关键[J],乡镇经济,2008年第6期

[13]何飞,关于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年8期[4]尹折桂,刘春侠,当前我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探析[J],陕西统计与社会,2007年第3期

[14] 何飞,关于进一步启动农村消费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统计,2008年8期

[4]尹折桂,刘春侠,当前我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探析[J],陕西统计与 社会,2007年第3期

[15] 陈端计,我国市场经济中的供给问题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年[10]彭惜君,从需求到供给:宏观政策面临重大选择[J],商业研究,2003年第16期

[16] 许会明,对进一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2期

[17] 刘伯雅,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思考[J],理论导刊,2007年第11期[1]朱信凯,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撬动世界经济的杠杆[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27期

[18] 黄登春,供给创新:激励消费需求的新视点[J],经济师,2002年第4期 10.3% [EB/OL]http:///zwgk/xxgk/028/05/0516/201204/t20120425_

[19]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0] 1]许会明,对进一步发展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年第12期

篇2:台州消费水平文献综述

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所面临的问题及防范对策

08金融(1)班 程盼盼 20080410090115 摘要: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以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较高的预期收益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盈利增长点,它的快速发展,大大地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内需、拉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且快速的增长。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比较晚,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个人消费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它在飞速发展同时很多潜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如何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我国该业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目前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词:个人消费信贷 风险 商业银行 社会信用体系 法制

消费信贷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项新兴业务,它是指借助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以消费者的信用及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规定,对消费者个人发放的用于购买消费品或支付其他与个人消费相关费用的贷款。它是一种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资金,用以满足消费需求的一种信贷方式。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刚过,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内需不足,消费疲软的时期,为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刺激国内消费信贷使其发挥平衡整体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而这重中之重就是个人征信体系的完备。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较快,各级银行机构遍布全国,人们的观念也从以原始积累的方式进行的消费传统逐步被以负债消费的信贷消费理念所取代,因此我国消费信贷业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业务种类逐步得到扩展,从个人住房到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但是我国目前还是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消费信贷体系,与发达国家个人消费贷款占信贷总额的20﹪-30﹪相比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滞后,增强了居民流动性的约束,制约了消费者“负债消费”行为的产生。进入2011年,我国通货膨胀压力更是越来越大,同时对于住宅限购导致的房地产经济发展前景不明朗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商业银行有可行的对策来扭转个人信贷业务的不利局面。

而这个重担就落到了专家学者的身上,他们纷纷对此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想出应对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可行性对策。

首先,从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起因分析,李洁认为有三点比较关键:(1)第一,在贷款前期,部分信贷调查人对借款人提供的相关资料未尽调查核实的职责,对借款人的有效身份和还款来源落实不清,缺乏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调查,导致许多骗贷、假按揭的情况发生。第二,在贷款发放环节,部分贷款审查、审批人员对信贷调查人转来的审批表和其他相关资料审查不细致,把关不严,甚至违规发放大额个人消费综合贷款,业务审查、审批形同虚设,致使大量假个人贷款屡屡顺利通过。第三,是在贷款后的管理上,部分信贷人员未按规定对开发商和按揭项目进展情况、汽车经销商经营情况,以及借款人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未切实履行贷款后的管理职责。当个人消费信贷形成不良贷款后,个别商业银行甚至以贷收贷,通过发放假个人综合消费贷款、借新还旧、放贷收息、放贷垫款等多种手段掩盖事实真相。

李立刚认为制约消费信贷开展因素中有消费观念的制约。长期以来,受短缺经济的影响,中国绝大部分消费者依旧是受传统消费观念的束缚,不愿背上负债的包袱,更不要谈会自觉去进行超前消费使用消费信贷了。在我国广大农村,贷款消费被百姓认为是可耻的事情 如果消费信贷意识未有明显转变的话,消费信贷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将是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如果消费观念不更新,传统消费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观念不破除,个人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将会步履维艰。

张岩则从消费信贷信贷发展的地区不平衡进行研究,认为目前贷款投放区域集中在市场经济环境较好的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而且消费领域比较片面,各业务品种上的发展也极为不平衡。个人住房贷款余额所占比重较大,近年个人住房贷款占总消费贷款余额的比重均在7﹪以上,其他部分业务逐步萎缩。不仅仅只是局限在这些方面,在叶晓菲看来还有一点比较关键,就是信贷的抵押物变现渠道窄、成本高,信贷的监管力度小。贷款抵押物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手段。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而且不少金融机构为扩大盈利水平,抢占市场份额,擅自降低贷款标准和担保条件,盲目放贷,直接导致风险积聚,不利于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

总的来说,个人信贷的风险成因不外乎就是这两个方面,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外部原因主要就是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以及国际环境的影响,导致我国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国民对负债消费还存在观念上的束缚。而内部原因则主要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不科学,在贷款的审核发放等环节漏洞百出,以致人们对其不信任,故而也就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次,从解决途径分析。总结了一下,众学者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防范的对策。

胡坤、叶晓菲等认为关键是要推进消费信贷立法进程,健全法制环境。由于我国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起步较晚、发展较快,导致了政府相关部门立法滞后,应该推进消费信贷的立法进程,建立、健全包括:债权让与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格式合同的监管制度等法律制度,让我们在处理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时有法可依。尤其是要明确在个人消费信贷活动中消费主体的职责义务和相关权利保障。

宣德飞、李金秋等认为急需构建和完备社会信用体系。(2)包括个人征信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抑制由信贷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现在的发生,避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完善个人信用制度主要体现在个人信用评价制度、机构、评价指标三个方面,应加快这几个方面的建设。完善个人信用征集系统,对个人所有相关的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消除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用于评价个人信用指标体系,并设立专门的中介机构来评价个人信用,并对中介机构的评价行为进行监督。

(3)宁静认为要完善银行内部信贷管理机制,建立一套科学的个人消费信贷管理系统是必不可少的。杜绝违规操作,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银行的竞争力。针对我国消费信贷业务申办手续繁杂的问题 商业银行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与客户一对一交易,即所有的手续和证明文件、协议等均由银行与客户签署,无须申请人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相关部门办理 而是转由银行与相关证件手续办理单位协调形成部门与部门的沟通,而不是客户和部门沟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个管理体系应包括贷款的发放、跟踪、监控等过程。同时也要兼顾个人消费现代风险的预警机制。从而强化贷款前、贷款中、贷款后的风险预警能力,最终实现平衡制约机制,达到防范个人消费信贷风险的作用。对此,我认为可以成立专门的个人消费贷款审查审批中心,对个人信贷业务进行流程再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实行集约化经营。并且实行分类管理,进行分类授权,针对各分支机构管理水平与风险控制能力,实行不同的授权管理和程序运作,并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实行精细化管理。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收入和购买力。这个对策也被很多学者提出。政府应该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强其购买力,并通过建立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激发其即期消费能力和承载消费信贷的能力,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进而促进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是推动消费信贷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刺激居民消费欲望和提升信贷还款能力,逐步确立科学、适度的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个人消费信贷健康有序的发展。

还有学者认为要完善担保制度。担保制度是贷款第一还款来源出现风险时的必要保证,也是制约借款人信用程度的一个有力武器。在我国消费信贷法出台前,商业银行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分析现有法律法规的相关条款,圈定法律争议少、执行容易的标的作为抵押物。产权不清、变现较难以及现有法律上存在争议的抵押物一般不要接收。选定的担保抵押物必须合法、足值、有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合理界定保证人范围。对借款人自身条件较好,收入稳定,可实行保证担保方式的贷款。保证人应该选择信用度高的高端客户,且至少自身综合条件不低于借款人。

通过仔细查阅近年来的期刊论文,学者们对此问题各抒己见,很清晰明朗地将风险及对策呈现出来,有的还用模型进行分析,总的来说研究已经十分充分了。但是,在这之中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细微的不足,那就是在对待“人”的方面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很少,大部分都是就管理、制度、法律上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我觉得这些还是不能根本解决当前的问题。当然,大家之所以都在制度上找问题也是理所应当的,因为我国的很多法律制度都还不完善,尤其是社会信用体系,是关键所在。研究和制定个人信用评估办法,统一评估标准,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前提保证。法律上的问题也可以反映出当前的现实。但是我们必须要以人为本,综合法治,这样才能为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平台。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应该把思考的关键点放在“人”上,如何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反映每个国民的信用状况,怎样才能既人性又科学地掌握这些信息,建立起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对前面的学者没有深入思考的部分,我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能拿出一点有用的想法。参考文献

[1]刘佳.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研究 [J].科技向导(金融天地),2010(6).[2]胡坤.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贵州农村金融(经营与管理).2011(2).[3]李立刚.个人消费信贷与信用体系建设初探[J].科技向导(金融天地).2011(2).[4]李洁.关于个人消费信贷的几点思考[J].山西财经.2009(2).[5]蒋萍.宏观调控下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J].财政金融.2011(4).[6]张岩.金融危机背景下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对策[J].商业视角.2009(5).[7]宣德飞.浅谈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3).[8]刘潇.浅析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难点与对策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3).[9]杨延芳、王大海.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及解决对策[J].名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营科技.2009(3).[10]丁一.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中国商界.2010(10).[11]于志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篇3:台湾消费文献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

在ProQuest高级检索里键入“Taiwan”+“consumer”题名进行查找,得到46篇相关文献,删除与本课题无关的文献,遴选出与台湾消费有关的文献,得到43篇论文。[2]最早的文献是McNeal,James U&Viswanathan,Vish R&Yeh,Chy on-Hwa三位学者(1993) 在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r- keting and Logistics上发表的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Children's Consumer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Hong Kong,New Zealand,Chinese Taiwan,and the United States一文,他们比较研究香港、台湾、新西兰与美国四个国家和地区儿童消费行为社会化过程的异同,结果发现,亚太地区儿童在小学时就被纳入消费的社会化过程,到中学和大学,他们同时开始实践消费行为;美国儿童被纳入消费的社会化过程相对较晚。[3]

在对43篇国外文献进行判断后,可以大致把国外文献分成三类:第一类是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第二类是综合性的比较研究,第三类是针对某个品类或某个行业的比较研究。

(一)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

43篇文章中有37篇是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Yan g,Wan-Chi(2010)在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and Adult Learning上发表的The Study of Consumer Behavior in Event Tourism-A Case of the Taiwan Coffee Festival一文,他选择台湾咖啡节上的335个样本进行调查,结果发现, 体验营销对旅游满意度持正向影响,旅游满意度对忠诚度持正向影响,而体验营销对忠诚度没有正向影响。Lieu, Pang-Tien&Chen,Jui-Hui&Chang,Chih-jung(2009)三位学者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上发表的Study on Taiwan Consumers' Cost of Living:An Application of the Additive T觟rnqvist Price Index Formula一文,他们根据托氏加法价格指数公式,生前信托成本从1991年到2006年间上升了29.93%,平均每年增长1.76%,而拉氏指数对台湾生前信托成本估计过高,平均每年多了0.1%。Mei-Fang,Chen (2011) 在British Food Journal上发表The Gender Gap in Food Choice Motives as Determinants of Consumers' Atti- tudes toward GM Foods in Taiwan一文,他通过522份问卷调查发现,情绪、感性诉求、价格、熟悉度是影响台湾消费者选择转基因产品的积极因素,但是转基因产品在自然特点上受到消费者的抵制;与男性相比,女性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健康与否的判断更加负面。

(二)综合类的比较研究

43篇文章中有3篇是综合类的比较研究,如上述Mc- Neal,James U&Viswanathan,Vish R&Yeh,Chyon-Hwa三位学者(1993)对香港、台湾、新西兰与美国四个国家和地区儿童消费行为社会化过程的比较研究。Carrie La Fer- le&Wei-Na,Lee两位学者(2002)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nsumer Marketing上发表的Attitudes toward Advertis- ing:A Comparative Study of Consumers in China's Mainland,Chinese Taiwan, South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一文,他们比较研究海峡两岸、韩国和美国消费者对广告的不同态度。此外, Lieh-Ching Chang&Chun-Cheng Huang两位学者(2005) 在The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A Study of the Culture Differences between Consumer Behaviors in Taiwan Region and China's Mainland一文,他们综述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海峡两岸消费行为既同宗同源,又因50年的隔阂呈现出不同的消费形态。

(三)针对某个品类或某个行业的比较研究

43篇文章中有3篇是针对某个品类或某个行业的比较研究,Kuo-Ming Chu&Hui-Chun Chan两位学者(2008)在The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的Cross-cultural Consumer Behavior of General Merchandise for Taiwan,Hong Kong, and Shanghai一文,他们比较研究台湾、香港和上海在超市里消费行为的异同,结果发现,台湾消费者注重牌子、包装、 标签和功效,香港消费者注重充足的供应和现场展示,上海消费者注重产品多样性和超市氛围。Ching-Chow Yang (2002)在Asian Journal on Quality上发表A Comparison of Consumer Behaviors in China's Mainland and Taiwan Region一文,他比较研究大陆和台湾消费者对百货商店看法的异同,结果发现,大陆和台湾都重视货真价实和服务良好,大陆更看重设计、展示和楼层使用,台湾更看重质量性能和停车的便利性。此外, Yu-Ting Ou&Bijan Massrour&Nadia Abgrab Noormohamed三位学者(2009) 在Competition Forum上发表的Putting the Pedal to the Metal:Forces Driving the Decision-Mak- ing Process toward American-Made Vehicles by Con- sumers in Taiwan,China,and Thailand一文,他们从消费者年龄、性别、收入、教育程度、宗教等方面比较研究台湾、大陆和泰国在购买美国汽车的消费行为差异,结果发现,美国汽车在三个国家和地区里的消费者都具备如下特征:年长、高收入和高学历,在台湾和大陆年长者当中,社会地位越高,收入越高,对美国汽车的需求越高,而在泰国年长者当中没有发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在汽车出租行业,台湾主要使用日系车,大陆主要使用大众、通用和福特,泰国主要使用丰田和奔驰。

二、大陆研究

大陆与台湾消费相关的研究历史不长、数量不多,相关专著、编著或教材目前尚未问世。在中国期刊网(CNKI)跨库高级检索里键入“台湾”+“消费”题名进行查找,得到146篇相关文献,其中大部分与本课题研究关联度不大,删除无关文献,遴选出11篇文献,其中仅有一篇是硕士论文,其他全部是期刊论文。最早的文献是1989年曾玉荣的《浅议台湾食物消费结构之变动》,该文认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台湾食物消费支出比重下降,但绝对值仍上升;淀粉类的碳水化合物食物消费比重下降,动物性食物与蔬菜水果类消费增加。

在对11篇大陆文献进行判断后,可以得出研究者研究的兴趣所在。笔者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另一类是海峡两岸消费者比较研究。

(一)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

11篇文章中有6篇以台湾消费为主体进行研究,例如, 黄德海和胡永亮(2006)的《台湾地区消费变动及其特点分析》一文,他们通过线性计量模型发现,台湾消费以2000年为界线,与投资的界线吻合,促进台湾消费应通过增加企业投资加以解决。阮莉莉(2007)的硕士论文《大陆入境旅游市场中台湾旅游者消费行为研究》从台湾人在大陆的消费为主体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台湾人来大陆旅游以男性居多,但比例呈下降趋势;中青年旅客占绝对多数,以团体旅游为主;旅游目的由探亲转向商务,其次是观光;上海、广东和福建是最常被光顾的省份;台湾人旅游消费能力界于外国旅游者和港澳旅游者之间;最喜欢的旅游资源是山水风光、文化古迹和民俗风情,最喜欢的商品是纪念品、工艺品、食品、茶叶、服装、丝绸、陶瓷器。

(二)海峡两岸消费比较研究

11篇文章中有5篇是海峡两岸消费比较研究,例如谢瑞巧和黄家骅(2002)的《闽台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一文,他们运用扩展线性模型对闽台消费者消费结构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台湾消费者在居住和食品支出方面比福建消费者低,在文化娱乐教育、家庭设备等奢侈品方面比福建消费者高;闽台两地都有较高的储蓄倾向。蔡秀玲和黄芝华(2011)的《闽台两地居民跨期消费行为比较研究》一文,他们从《福建统计年鉴》 (1979-2009)和《台湾统计年鉴》(1980-2008)中选择样本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弹性也增加,闽台两地的消费主要由当期收入决定;福建城镇居民跨期消费明显, 台湾居民受经济不景气影响,预防性储蓄大为增加。

三、台湾研究

台湾当地对台湾消费相关的研究历史不长、数量不多, 相关专著、编著或教材目前尚未问世。在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CEPS+CETD)进阶查询里键入“台湾”+“消费”题名进行查找,得到68篇相关文献,删除无关文献,遴选出62篇文献,其中博士硕士论文35篇,期刊论文27篇。最早的文献是1990年吴万益的《台湾地区木材消费现况分析》,该文认为, 从1988年到1990年进口木材减少13.0%,木材消费排前四名的分别是:制造合板、制造家具木器、纤维与制浆用材、 建筑用材。

在对62篇台湾文献进行判断后,可以得出研究者研究的兴趣所在。笔者对这些文章进行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另一类是海峡两岸消费者比较研究。

(一)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

62篇文章中有61篇以台湾消费为主体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又可以细分为三小类:综合类研究、针对某个品类或某个行业研究、历史研究。

1.综合类研究

61篇文章中有18篇是综合类研究,例如,陈英哲(2009)的《所得分配、家庭社经特质与家庭消费行为———台湾核心家庭消费之实证分析》一文,他从所得分配趋于不均情况之下如何影响家户消费行为与整体最终消费支出的变化角度出发,探讨在所得不均程度差异较大之核心家庭最终平均消费支出是否与所得不均程度差异较小之核心家庭有明显之差异,并探讨家庭社经特质对于家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核心家庭在食品消费、酒精饮料消费与旅游消费,在所得不均程度差异较大时核心家庭平均消费支出会增加;此外由分量回归模型也发现上述三项商品,所得不均度对于高消费分量家庭几乎都呈现正向显著效果,表示所得不均差异程度较大的情况下,会诱使高消费家庭增加更多的消费支出。

2.针对某个品类或某个行业研究

61篇文章中有37篇是针对某个品类或某个行业研究, 例如,郑绍成、王雪瀞和吴美暖(2010)的《台湾旅行业服务保证策略与消费者归因对顾客抱怨意愿影响之研究》一文,他们通过实验法,探讨对于企业发生违反保证事项之失误时, 消费者之失误归因对其心理层面与行为之影响,结果发现, 顾客将因归因之稳定性和控制性不同,抱怨意愿有所差异。 此外,归因之稳定性还将对保证与抱怨意愿间关系产生显著之干扰影响。

3.历史研究

61篇文章中有6篇是历史研究,例如,曾品沧(2006)的博士论文《从田畦到餐桌———清代台湾汉人的农业生产与食物消费》一文,主要探讨清代台湾汉人,如何藉由农业生产活动来滋养整个移民社会,及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食物消费趋向。结果发现,台湾南部地区的旱地型,中、北部地区的水田型,和浅山地区的山地型,其在食物资源的生产上,皆具有不同的特色,此为构成台湾各地区食物消费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共同点则是食物资源的生产依附于商品作物栽培之下。以具有强烈商品化性格、贸易输出品的蔗、稻及茶做为主要作物。配合主要作物栽培之次要作物和其它农业部门的产物,构成了移民日常生活之基本食物的主要来源。汉人移民为了建构人际网络、保健等需求,重视餐宴的举办、祭品的呈献,并使用大量的嗜好品。因为重视这些高成本的非维生性食物消费活动,不仅大量消耗从农业生产上所获得的丰厚利润,也易对移民健康带来不利的影响。成本低廉的维生性食物消费,与过度耗财之非维生性食物消费的强烈对比,可视为清代台湾移垦社会之食物消费模式的重要特色。此外,到了清末开港后,随着一群富有、具品味之新兴豪绅的兴起,以及食物、食料来源扩大、流通渠道增加,台湾的食物消费开始有精致化的倾向,一个精致、具有品味之食物消费风格正在台湾逐渐形成。

(二)海峡两岸消费比较研究

62篇文章中仅1篇是海峡两岸消费比较研究,张国忠、 陈照明和吕智忠(2005)的《国家文化、消费伦理信念与购买仿冒品行为关系之研究———中国大陆与台湾之实证研究》一文,他们利用国家文化特质与消费伦理信念,探究何以在集体主义程度较高之地区,其消费者购买仿冒品行为较为严重,国家文化特质中个人主义倾向不但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品之机率,亦会透过消费伦理信念,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仿冒品行为。在消费伦理信念方面,大陆与台湾地区消费者对道德瑕疵的获利及投机取巧的获利愈不认同者,愈不可能购买仿冒品。

四、结语

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台湾消费的研究,大陆最早,台湾当地其次,最后是国外;国外和台湾本地区研究更纵深,从年龄、品类等方面细化研究,研究方法多为实证,大陆研究着眼宏观层面,研究方法多为思辨;国外研究注重台湾地区与多个国家地区的相互比较,大陆研究注重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两两比较,台湾注重以台湾消费为主体的研究,对比较研究关注较少。

尽管本次文献综述囊括了Proquest、中国期刊网和台湾华艺线上图书馆里题名包含“台湾”和“消费”的所有文献,仍然有些文章由于题目不含“台湾”和“消费”字样而没有囊括其中,有待进一步补充完善。

注释

1[1]谢瑞巧,黄家骅.闽台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2(3):47-50.

2[2]检索时间:2013年1月1日。

篇4: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文献综述

【关键词】股权结构;政治关联;现金持有水平

由于不同上市公司的股权特征影响了其面临的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也有所差异,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的焦点转移到所有权性质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上。由于我国一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企改制而来,使得其与国有银行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天然的纽带使得相对于非国有上市公司而言,国有上市公司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杨兴全和孙杰(2006)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的股权特征影响因素,指出国有股比例与公司现金持有量负相关,法人股比例与公司现金持有量正相关。Ozkan和Ozkan(2004)针对不同股权集中程度对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指出持有量与经营者持股比例的成倒“U”型非单调关系。

一、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

上市公司的股权集中程度、最终控股人性质及其是否有政治关联等指标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充分的反应出一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并成为影响其现金持有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通过研究股权集中程度、最终控股人性质及其政治关联与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之间的关系,能够从全面透析公司治理与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

国外文献关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现金持有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管理层持股这两部分。当上市公司股权的高度分化时,会导致公司的所有者缺乏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监管的积极性,降低了对管理层的监督和约束力。Jensen(1993)指出,随着股权集中度的降低,出现了内部控制人现象,导致了上市公司的现金持有水平也相应的降低。Faulkender(2002)实证研究指出随着的不断集中,上市公司将会降低以现金的形式保留企业盈余的可能性。Guney等(2003)通过对英、日、法、德四个国家样本的检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以及所处国家的法制水平成为影响其现金持有水平的重要因素,股东保护程度越高、股权越集中,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越低。Jarrad Harforda等(2008)研究指出低盈利能力及低市值的上市公司其股东权益也较低。Tsung-Han Kuari等(2010)针对家族企业与现金持有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指出由于家族企业内部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在正常运营时会更多的去考虑家族股东的需求,导致了家族企业的现金持有与非家族企业有着显著的不同。由于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相关法律对中小股东的保护不足,都加剧了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人利益其控制权攫取超额私人利益。通过内部关联交易、上市公司资金转移以及过度投资等隧道行为侵占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国内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司治理结构与现金持有水平之间的关系。李志杰,王化成(2007)指出上市公司的股权以及董事会特征能够衡量企业的控制权,成为影响企业现金持有的因素。杨兴全(2007)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与管理者持股比例成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国有股比例、董事会规模以及股东保护度成负相关。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国有股企业持有的现金市场价值更低。辛宇等(2006)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超额现金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的U型非线性关系,而外部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之间存在看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研究进一步说明了股权集中型的上市公司会更具有较好的市场表现以及盈利能力。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基于股权利益的驱动,有足够的热情监督管理层的经营活动,避免了搭便车行为。所以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股权集中度与现金持有水平成负相关关系。然而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不断集中新的代理问题又会应运而生——大股东代理问题。大股东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会以牺牲中小股东利益为代价,因此,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股权集中度又与其现金持有水平又成正相关。

二、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性质、政治关联与超额现金持有水平

由于我国尚处于转型时期,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大多数企业任把银行业作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这就使得上市公司的所有权性质不同,导致了其面临的融资约束也相应存在差异。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体制,那些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的上市公司与国有银行有着天然的裙带关系,这样的便利无意为其融资降低了门槛。沈艺锋等(2008)通过分析2002年的上市公司数据,将样本划分为国有和非国有对比研究,发现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的上市公司其两权分离度与现金持有水平显著正相关。黄磊和杨景岩(2008)研究指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控股股东性质的样本,国有股控股企业现金持有水平较低,而集团控股的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没有显著差异。廖理和肖作平(2009)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现金持有水平与第一大股东持股、管理层持股以及董事会规模显著正相关。赵卫斌和王玉春(2009)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终极控股股东性质会显著的影响现金持有水平的影响因素。当上市公司的终极控股股东为非国有性质时,其现金持有水平主要受现金等价物、投资机会、财务杠杆、现金流量、和独立董事比例等因素的影响;而当上市公司的终极控股股东为国有性质时,现金持有水平受代理成本、筹资成本以及企业现金流量等因素的影响。

上市公司的政治关联性质无疑会对现金持有水平产生影响,已有研究证实政治关联作为企业的非正式制度安排,给上市公司带来的最大好处便是获得融资的便利。Faccio(2002)通过对42个国家的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高管有政治背景的公司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Meng、Wang和Zhou(2008)也指出上市公司高管的政治关联降低了融资约束,并能获得相对较多的贷款额度以及较长还款期限。江伟等(2006)相关的研究表明我国多数国有企业与银行的天然联系降低了其融资约束,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资金支持。冉茂盛等(2013)研究指出,我国银行普遍存在所有制歧视,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能获得超额的贷款额度。栾天虹(2013)研究指出,地方国企高管的政治关联分别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及其市场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和负向作用;民企高管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及其价值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支持了“扶持”假说;而央企高管的政治关联对企业现金持有水平及其价值均无显著影响。

三、所权性质与现金持有市场价值

篇5:大学生消费观念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发表在各学术期刊上的数篇关于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角度出发概括了这段时期大学生消费观念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并且归纳总结大学生消费的观念与消费行为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在理论、方法、研究对象和范围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学术论文;综述

一、研究概况

1.基于消费心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从消费心理研究消费行为重点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过程, 一般采用的研究工具是价值系统(Value System)。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在消费者行为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认可。例如,美国消费者行为学家亨利·阿塞尔(Henry Assael)认为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会影响其成员的购买和消费模式[1]。从消费心理和价值层面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代表性研究有:澳门学者吴绍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行为和模式的研究,台湾学者许家铭对大学生消费决策型态与价值观关系的研究、梁伊杰对台北市大学生参与休闲运动消费行为的研究、罗博铭对大学生绿色消费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任丽美对大学生生活型态差异对移动电话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等,大陆学者朱丽叶对大学生感性消费和理性消费倾向的研究、杨传忠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宋绍成关于大众传播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研究、李光南等对大学生价值观与消费者行为模式的研究以及刘世雄对大学生消费存在聚群现象的研究[2]。以上研究的共同特征都是把研究重心放在消费者本身的消费决策的心理过程上,而产品只是参与研究的一个工具。

2.基于特定商品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对不同商品的功能属性的偏好以及购买使用习惯等。在研究方法上,这类研究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揭示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特征,以定量研究为主[3]。例如,西方学者埃斯科菲(Escoffery Cam)和米勒(Miner Kathleen R)对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消费行为作了实证研究,得出了上网消费行为的差异与迷恋上网程度的差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的结论[4]。陈新光(ChenXinguang)、李小明(Li Xiaoming)、斯坦顿(Stanton Bonita)等学者研究了大学生的吸烟消费行为和心理,发现了大学生吸烟具有被动性、从众性和虚荣心等特征[5] ,黄小波、李一玉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发现体育消费具有齿轮效应,喜欢运动的人会越来越喜欢[6] ,霍力、杜文广实证研究了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旅游消费具有较大情绪化特征[7],弓太生等实证研究了大学生鞋类产品的消费行为,发现大学生的鞋类消费具有追求时尚性特征[8]。以上研究管都从特定产品(服务)出发研究了大学生消费行为和心理特征。选择特定商品研究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优点是研究结论贴近市场、实践性强。本文试图吸收上述两方面理论的优点,将大学生消费心理和特定商品结合起来分析湖南省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和特点。

3.消费心理和观念的研究

以消费结构为专题研究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心理学为背景进行的,或者为商业市场服务而展开,基调却基本一致,总体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不成熟的。徐兰宾认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不稳,个性化、感性化特点明显;左新荣等认为还存在攀比心理、放任心理、虚荣心理、郁闷心理,而余展洪认为大学生的储蓄观念薄弱财商需要培养和加强(注: “ 财商”一词由罗伯特·清崎提出“ 财商与你挣多少没有关系,它是测量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闫缨概括为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为“ 趋同心理”,即大学生生活的社会化,使得他们的消费心理在社会环境和社会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产生着相互的影响,并呈现出趋同现象。这种趋同现象,使得大学生们搭上宿舍、朋友、老乡的班车不停地“ 消费”着,在趋同心理影响下的消费行为,带来的问题是大学生的消费除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外,有的大学生忽视经济能力,在超出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消费,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是大学生消费的原动力,不同的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加以解释和研究。心理学可以采取试验的方式考查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动机,社会学可以研究外界社会环境在塑造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作用,教育学可以通过教导灌输的方式来

二、分析与思考

我国关于大学生消费的研究是在90 年代后半期兴起的,从各个学科角度对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在调查实践和理论上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给后人留下了厚重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一)理论深度不够

在已有的研究中,80.5% 是建立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并且多半是进行一次简单的数据收集,或者描述性研究,而在更加深一层次的理论探讨还很缺乏,调查后达到的结果总是给人以“ 相似”、“ 千篇一律”的感觉,人们似乎可以在一开始了解到要研究的对象时就知道结论是什么了,于是每次研究的特殊性和个性消失了;虽然有19.5% 是以理论为主的非实证研究,但是经过查询后,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教条式的论述。总的看来,大学生消费研究较多停留在经验性的表面研究,理论挖掘比较少,探讨深层的文化理论因素更是几乎没有。

(二)研究方法缺乏综合性、多样性

从研究方法实施来看,多是采取概率抽样对大学生消费者个体进行选取,这样虽然可以获得较多大学生消费的基本情况,但是所采取的统计方法多是描述分析以及双变量相关分析上,或者比较肤浅,或者与理论隔离;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中几乎没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于是可能会存在探讨的变量有错位,或者不完整。因此,已有的大学生消费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对于探讨大学生消费的真实情况的可信度不高。

(三)研究领域的延展性

通过文献回顾,知道已有研究已经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但是,从文献研究内容的分布比例看出,多是对大学生消费的综合考虑,而对大学生消费的情况的具体研究不足,可以从几个方面加以考虑。第一,大学生消费文化。大学生消费者是社会的特殊消费群体,但是同其他群体一样也要受到传统和现代文化、家庭和社会风俗的影响,甚至在其审美观上当然也是后天形成了,因此,从文化上考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第二,研究领域可扩展性。已有研究的主题过于老成,多是重复同一问题进行没有新意的 反复讨论,虽然已有研究中可以看到与时俱进的影子,如对网络和信息消费的研究近两年来已有出现,但是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如具体到短信消费,数码产品购买等消费行为却还是没有出现。另外,已有研究都是只看到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和其他因素对其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消费特征的形成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却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这是值得拓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篇6:台州消费水平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关于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我国学者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学者的研究方向和使用的模型方法也不尽相同,有对国家、区域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其中,王强, 郑颖, 伍世代, 李婷婷能源效率对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结构演变的响应》以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等5个发达国家为参照,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演变与能源效率变化的相关性入手,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能源效率差异及其产生因素,揭示“两大结构”演变对能源效率的作用机理,为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与建议。国涓,王玲,孙平《中国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选取中国部分省际1997年~2005年数据,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划分成高增长高能耗(Ⅰ)、低增长高能耗(Ⅱ)、低增长低能耗(Ⅲ)和高增长低能耗(Ⅳ)4个区域,然后运用Panel Data的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对影响各区域能源消费强度的长、短期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牛晓耕,王海兰《黑龙江省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分析》选定黑龙江省作为研究的目标区、全国作为参照区,采用改进后的偏离—份额模型,并加以改进,刻画能源消费结构与碳排放之间的动态趋势与相关性,探求化解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的有效路径。

上一篇:加法下一篇:节日海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