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

2024-06-05

加法(精选12篇)

篇1:加法

例1(略) 7+0=7 0+7=7 0+0=0

(画示意图)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137+357=494(千米)

137+357=494(千米) 137+357=357+137

加数 加数 和 18+17㈡17+18

答:(略)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a+b=b+a

篇2:加法

明确: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中的`数,既包括了整数,又包括了小数和分数。

教师:在计算过程中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观察:这些加数的分数部分的分母和分子有什么特点?

思考:怎样可以使计算简便?

学生尝试例3。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教师:说出哪里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哪里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教师:最后结果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总结:应用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巩固反馈

1.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思考题:

(四)课堂总结和布置作业(学生总结)

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应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把分母相同的分数先加起来,或凑成整数再计算比较简便。

作业:课本142页练习三十二,2,3,4。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基础上,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加法,并使一些分数加法计算简便。学生尝试计算分数加法时,体会到加法运算定律中数的范围由整数、小数扩展到分数。通过基本练习强化分数加法的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和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

新课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带分数加法,学生在计算中领悟到我们早已把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应用到分数加法计算中。

第二部分:教师稍加点拨后,学生尝试分数加法计算并归纳出使计算简便的方法。

篇3:加法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 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 创设情境, 引发思考

观察这幅图,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有多少人?

(3) 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4) 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学生列式:28+17和17+28

2. 师:比较这两道算式, 你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一个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 后一个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3. 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师巡视, 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

(1) 先写出12+23和23+12, 计算后, 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 不计算, 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 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去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设计意图:在巡视中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 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很草率的,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数学学习作风。

教师在巡视中找到下面类似的例子, 如果没有, 则教师自行出示:

(1) 7+8=8+7, 2+9=9+2, 4+7=7+4

(2) 5+4=4+5, 30+15=15+30, 200+500=500+200

师:比较这两位学生的举例, 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前一个同学只举了一位数相加, 交换加数和不变, 只能说明一位数相加, 和不变。后一个举例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这是培养学生严密推理, 科学举例的重要手段。

学生举例, 老师相机板书等式, 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 得数是否相等呢?

4.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回答, 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教师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等表示。

学生可能有的表达方式:

(1) ○+□=□+○

(2)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 a+b=b+a

……

设计意图:能够使用符号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给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机会, 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

6. 小结: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 (板书:加法交换律) , 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7. 加法交换律虽然我们今天才认识它,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使用它, 你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用到吗?生:加法计算的验算。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 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 409+296 77+845

690+174 583+68 195+367

组织学生分组任选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并验算。

设计意图:联系过去所学过的加法验算进行教学, 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 透彻了解加法交换律, 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 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教师再选择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打算先求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 (28+17) +2328+ (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 你会计算吗?学生分组计算。

学生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 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相同呢?

生:一个是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 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另一个算式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 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2. 教师出示:算一算, 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36+18) +22○36+ (18+22)

学生计算并判断。

3. 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机引导学生举出一位数相加、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的等式。

4. 师:观察这些等式, 你有什么发现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师: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 然后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后回答, 师板书: (a+b) +c=a+ (b+c)

5. 小结:三个数连加, 改变运算顺序, 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流程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整体差不多, 但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巩固练习

1. 口答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 教师组织验证。

2. 组织学生解决课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口答。

3. 师出示: (8+6) +3=8+ (4+6)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里面的加数出现了变化, 左右并不相等。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不能马虎, 也渗透了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 不能改变数字的大小。

4. 渗透简算意识。

组织男女学生计算比赛, 直接写得数, 半分钟, 看谁的速度快!女生做左边一组, 男生做右边一组。

45+ (88+12) (45+88) +12

(75+25) +48 75+ (48+25)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男生:不公平, 我们做的这两题不能凑成整数, 而她们算式中的括号内的数字可以直接凑成整数。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算式变得好算一点呢?

生:能!

师:这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下课后自己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原来结合律有如此妙用, 从而使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学习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

四、引申拓展

1.加法交换律的拓展。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 并举例验证, 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有时, 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 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 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根据“在加法中,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 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学生在提示下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 减法中, 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 差不变。

(2) 乘法中, 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 积不变。

(3) 除法中, 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 商不变。

(4) 在加法交换律中, 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 和不变。

在学生出现上述猜想后, 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举例来验证

2.加法结合律的拓展。

师:仿照加法结合律, 你又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 三个数连乘, 改变运算顺序, 积不变。

(2) 三个数连减, 改变运算顺序, 差不变。

(3) 三个数连除, 改变运算顺序, 商不变。

师:你能举例验证哪一个成立, 哪一个不成立吗?

篇4:加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的探究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运算律,并初步感知运算律的价值。

2.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主题图,谈话导入

这是我校同学在进行阳光课间活动(出示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二、探索加法交换律

1.研究第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

(1)板书:28+17=45 17+28=45

(2)这两道算式,它们都解决了什么问题?结果相同吗?

(3)这两道算式求的都是跳绳的人数,并且得数相等,可以用“=”把它们连起来。

(4)板书:28+17=17+28。

2.引导观察。

(1)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观察。

(2)你有什么发现?

3.分析猜想。

(1)我们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是否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不变呢?

(2)小结:经过一个算式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板书:猜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验证,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

4.验证猜想。

(1)生交流、汇报,师板书。

(2)这样的算式能写得完吗?(加省略号)

(3)从这些等式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不完全归纳建立在多个而不是一个等式的基础上,更具有说服力。归纳、抽象的过程层次清楚,学生易于发现和理解规律。]

5.总结规律,字母表示。

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地表示出来吗?

在数学上,我们通常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力不从心时,及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简明地表示出来,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板书:加法交换律。

6.温故知新。

加法交换律的名字我们是第一次听到,其实并不陌生,想一想,我们在哪里运用过加法交换律?(加法验算:)

7.考考大家。

(1)填空

312+( ) =347+312 45+( )=265+( ) x+( )=y+( ) c+678=( )+c

(2)下面的等式是否符合加法交换律,为什么?

64+49=64+4980+20=13+87

[设计意图:及时练习,且练习题的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有助于学生巩固和运用新知。]

8.总结学法:刚才我们是通过几步来探索规律的?(观察→猜想→验证→总结)

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方法,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继续研究加法的另一个规律。

[设计意图:反思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对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探索规律的一种策略,为下面探索加法结合律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学法迁移,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交流想法,得出算式。

板书分析(略)

3.观察比较,你有什么猜想?

4.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其他的三个数相加是否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呢?出示探索步骤,组织学生探索加法结合律。

(1)举一些类似的例子验证一下。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用简单的语言概述一下。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5.师生交流反馈,板书:(a+b)+c=a+(b+c)。

师: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结合律,我们学过的加法的某些口算方法,就应用了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了许多讨论、交流、汇报的过程,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时抓住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探索加法交换律时积累的策略,意在培养学生迁移学法的能力。]

6.填空

(45+36)+64=45+(□+□)

81+(24+□)=(81+□)+32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设计有层次的练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巩固练习

1.下面的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82+0=0+82

47+(30+8)=(47+30)+8

2.计算上题中右边两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算得这么快?是算了左边算式还是右边算式?为什么?

小结:运算律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3.填合适的数,使计算简便。

47+89+( )

4.“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听说过吗?(让学生感悟祖国文化的魅力。)

[设计意图:设计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习题资源,使学生感悟到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如果你和同桌交换手中的钢笔,那么你们每人还有一支钢笔。如果你们交换一种好的学习思想或方法,那么每人将有两个好的思想或方法。在生活中,交换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篇5:加法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36,37页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的计算方法。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结合所学知识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算理

四、教具学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亚运会吗?它是亚洲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你们知道在亚运会开始前要干什么吗?(出示传递圣火的图片)。

羊村也有自己的亚运会,它们为了迎接亚运会举行了圣火传递赛,我们也去帮忙吧。只有将下面的题做对才能得到圣火。(课件出示)8+7=

9+5=

8+42=

520+300

拿到圣火了,但要把圣火保存下来还需要打开密码箱,用竖式计算下列题 5 5 + 3 8

+ 2 9

这两道题是我们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同学们真聪明,村长为了表扬你们,决定带你们去野生动物园去参观,你们高兴吗?(出示课本主题图),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

2、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出表中信息,并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鸟类和爬行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谁会列式?(271+122=)

能用什么方法解决?(列竖式)那竖式怎样写?(找学生上台板演)总结写竖式时应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

让学生独立计算。

找学生讲解计算过程(着重讲解从个位加起)

2)还有一个问题,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课件)

谁会列式?(271+31)

怎样解决?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适时指导。

找学生说计算过程,并提问为什么进的这个1要加在百位?引

导学生说出算理。

3)想一想

如果百位相加满十怎么办?出示练习题271+903= 如果千位,万位。。。相加满十怎么办?引导学生说出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1.4)讨论:计算三位数的加法是要注意什么?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夺红旗

2、啄木鸟治病

3、解决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课本第38页练习八的1、2、3题

爬行类和哺乳类一共有多少种?

六、板书设计

三位数的加法

1….7个十

篇6:加法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3、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以学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且,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都很不错,但也有个别学生计算较慢,因此,在教学中,除了对于大部分学生的指导外,还特别要关注计算较慢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教学重点:会正确的计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规避计算错误。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喜欢。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们都上哪旅游过?旅游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非常高兴、非常开心„„ 二:探究新知

师:的确,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旅游,旅游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今天,我们书中的一个小学,假如这就是我们学校。我们要组织二年级四个班的同学去旅游,参观历史博物馆。我们打开书11页一起来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请把这些有用的信息用铅笔给底下画横线标记出来。生:观察图画,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二(1)班有35 人、二(2)班有32人、二(3)班有37人、二(4)班有34人。生2:我发现每个班都有两名带队老师。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教师随即板书: 二(1)班35名学生 2名老师二(2)班有32名学生2名老师 二(3)班有37名学生2名老师 二(4)班有34名学生2名老师(两辆汽车用图片代替)师:现在我们学校准备了两辆大巴车专门来送小朋友们到博物馆参观。但是每辆汽车准乘70人,如果让你来设计乘车方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生:自己设计乘车方案,可同桌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板书。第一种:二(1)班和二(2)班二(3)班和二(4)班 第二种:二(1)班和二(3)班二(2)班和二(4)班 第三种:二(1)班和二(4)班二(2)班和二(3)班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帮助老师设计了3种乘车方案,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要想知道二(1)班和二(2)班能不能合乘一辆车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人? 师:真棒!谁会列式? 生:35+32= 师:那我们如何计算呢? 生:用一年级所接触过的前后排队法(即竖式法)。师:那同学们还记得前后排队法的要求是什么吗? 生:数位要对齐

师:非常好!其实前后排队法真正的名字叫竖式法。你还记得竖式应该怎么列吗?请小朋友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列出来35+32的竖式。(教师巡视,找4人到黑板列)。

师:刚才大家都在练习本上试着写了竖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黑板上的小朋友列的对不对? 师:四个小朋友两个人列对了,还有两个人数位没对齐,问题比较多。那么现在我们就来认真的学习列竖式解题。(1)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

十位 个位

(2)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3 5 3 2(3)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4)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6 7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也计算出一班和二班总共坐67人。下面我们来算一算二(3)班和二(4)班总共多少人?谁会列式? 生:37+34= 师:这个式子应该怎么计算呀!个位相加得11应该怎么处理呀!生:不知道。

师:既然我们不会计算这个式子,给自己设置了这么大一个障碍,老师现在也不会算啦!那就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我们这样的安排不合理。

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知道第二种和第三种哪一种安排合适吗? 生:想!师:记得我们一定要确保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上车。

老师给小朋友们提示一下,遇到个位相加大于等于10时就说明安排是不合理的。现在四个人一组,开始挑战。看哪一组能够最先把我们所有的小朋友安排好,老师会加分。(8分钟后)师:同学们算出来哪种是合适的吗?我来请几组的代表来发言。生1:第三种合适 生2:第三种合适 生3:第三种合适

师:你们和他们算得一样吗?那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看看第三种是否是合适的。第二种:一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7 个位相加得12大于10,安排不合理。第三种:一班和四班

十位 个位 3 5 + 3 4 6 9 69<70 二班和三班

十位 个位 3 2 + 3 7 6 9 69<70 刚好每个小朋友都能坐下。

师:同学们表现的非常棒!但是,老师刚才在底下转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出现了计算错误。那么我们如何避免这样的问题出现呢?同学们现在请拿起笔,跟老师一起来计算54+34。按(1)放慢速度,看清数字(2)我们先要写出个位和十位(3)把两个数按十位个位对齐写

(4)在左下方标清“+”加法运算,还是“-”减法运算

(5)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个位相加得数写个位下,十位相加得数写十位下(6)回头在检查一遍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掌握了竖式的书写方法和运算顺序,大家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三、课堂练习1、13页做一做。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的第二题,要求列竖式,注意书写的格式。

四、巩固提高

玩具飞机 玩具汽车 火箭 轮船 23元 12元 17元 30元

(1)、小明买一架玩具飞机和一辆玩具汽车,一共要用多少元?(2)、小红有50元钱,可以买哪几样玩具?(3)、小青想花最少的钱买两样玩具,他可以买哪两样玩具? 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五、课后作业

篇7:加法

这节课,授课老师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老师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构建知识。

整节课,老师都实现了新教材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4、完成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篇8:如何打好“加法牌”?

“3”包括TD数据卡、内置TD上网卡的3G上网本、TD家庭信息机 (无线固话) 。“1”就是拥有上网功能的TD手机。通过上网方式的“3+1”布局, 中国移动的TD网络几乎将所有潜在的3G用户均覆盖到了。

中国电信“C+W+E”组成:

“C”是现有的CDMA1X网络, “W”是WLAN无线局域网, E是刚刚推出的EV-DO3G网络。虽然中国电信按照网络技术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划分, 但本质同样是为了让各种类别的用户都能够用上移动宽带。

作为某大学的一名教授, 张先生近日刚刚申请了某3G运营商的移动宽带业务。这样一来, 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 张先生都可以随时随地通过3G网络连接上互联网了。而在以前, 受限于固定宽带, 张先生若要上网, 在家中只能去书房, 在学校只能待在办公室。

“自由的感觉真好”, 对移动宽带和3G期盼了很久的张先生非常兴奋。事实上, 纵观国内外3G商用经验, 大多数的3G用户同张先生一样, 对3G的第一步认知是通过移动上网应用而获得的。从这个意义上讲, 移动宽带本身即是3G的杀手级应用。

对于移动宽带的高度认可和共同锁定, 反映在中国3G运营商的战略上, 就是毫无例外地将其当做必须攻克的战略制高点;反映在战术上, 就是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打出的“加法牌”———“3+1”和“C+W+E”, 而这一战术的威力正在逐步显现。

“加法牌”意在全面出击

中国已经推出3G应用的运营商, 打出“加法牌”的用意何在?

移动宽带不但是3G手机用户的, 也应该是笔记本电脑用户的。换言之, 移动宽带瞄准的目标用户群具有“移动通信+互联网”的加法特征, 应当是所有的ICT (信息通信技术) 用户。

更进一步看, 从竞争的角度来考虑, 任何一个3G运营商都会竭尽全力地发展可能的、潜在的用户, 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市场, 尤其是增量市场。

目前, 相比传统的移动通信市场, 笔记本电脑市场是由3G带来的新兴、增量市场。由于充满了未知, 因而对于任何一家3G运营商而言, 都是一个有望大显身手、取得上佳表现的大舞台。因此, 我们不妨大胆预言, 3G竞争最激烈的战场, 将不是传统的移动通信市场, 而是基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上网市场, 笔记本电脑用户将成为3G运营商最重要的目标用户群。

当明确了目标用户群之后, 3G运营商接下来就必须采取措施, 满足各类用户群的需求。由于用户群具有加法特征, 3G运营商的应用推广策略同样也绕不开“加法”, 必须分别为手机用户、笔记本电脑用户提供不同的应用移动宽带的途径和方式。

于是乎, 中国移动采取了“3+1”战术, 中国电信推出了“C+W+E”策略。对于即将推出3G商用服务的中国联通而言, 毫无疑问也将同样打出具有联通特色的“加法牌”。

“加法牌”重在实效

中国的3G运营商如何发挥“加法牌”应有的作用?

在“加法牌”下, 3G用户既可以用手机上网, 也可以采取“笔记本电脑+3G数据卡”的上网方式, 未来更可以通过内置3G模块的3G上网本直接上网。这些丰富的移动宽带上网模式, 可以说把可能的3G用户的需求都考虑到了。但问题是, 3G运营商如何让“加法牌”获得最佳效果, 而不是走向一个“样样都有, 样样都不精通”的极端?这才是真正的考验所在。

首先, 3G运营商对于组成“加法牌”的各个子项, 在发展不同的业务和应用时, 应当有所侧重。当然, 如果某家运营商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全面领先, 那么就不用考虑这个问题了。但事实却是, 在3G发展的初期, 虽然运营商的总体实力对比具有继承的特性, 但是在某一方面“独领风骚”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 尤其是在数据卡、上网本移动上网领域。

目前, 3G运营商在移动宽带业务的选择和推出的节奏上, 已经显现出了不同的侧重点。针对移动宽带这一先锋应用, 中国移动将很大的精力花费在上网本方式上。自4月7日起, 北京移动在部分营业厅开展了“随e行G3上网本”体验活动, 为上网本正式上市预热。而中国电信则首波主打数据卡上网。与此相应, 北京电信则从4月3日起, 以数据卡为切入点正式启动3G商用。

其次, 3G运营商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各个子项, 尤其是重点发展子项的用户门槛。对于移动宽带而言, 用户门槛的组成, 一是终端价格, 二是业务资费。降低这两道门槛, 国际3G的先行者已经给出了成功的经验:一是集采和提供补贴, 二是实行包月制。目前, 无论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电信, 采取的力度都很大。这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申请使用移动宽带业务的用户非常积极, 也以“不贵、可以接受”来形容当前的资费, 并且普遍选择了签订合同送终端的套餐。

篇9:加法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56至5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28个男生在跳绳

17个女生在跳绳23个女生在踢毽子

观察这幅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

跳绳的有多少人?

(3)

跳绳的男生比跳绳的女生多多少人?

(4)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选择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学生列式:28+17和17+28

2师:比较这两道算式,像发现有什么不同呢?

生:前一个是男生人数加上女生人数,后一个是女生人数加上男生人数。

师: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3师: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

教师巡视,相机展示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举例情况:

(1)先写出12+23和23+12,计算后,再在两个算式之间添上“=”。

(2)不计算,直接从左往右依次写下“12+23=23+12”。

师:比较这两种举例的情况,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不去计算就不能真正验证这两个算式是否真的相等。

设计意图:在巡视中找到学生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通过辨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样做是很草率的,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数学学习作风。

教师在巡视中找到下面类似的例子,如果没有,则教师自行出示:

(1)7+8=8+7,2+9=9+2,4+7=7+4

(2)5+4=4+5,30+15=15+30,200+500=500+200

师:比较这两位学生的举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前一个同学只举了一位数相加,交换加数和不变,只能说明一位数相加,和不变。后一个举例比较全面。

设计意图:这是培养学生严密推理,科学举例的重要手段。

学生举例,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得数是否相等呢?

4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5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教师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等表示。

学生可能有的表达方式:

(1)○+□=□+○

(2)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3)a+b=b+a

设计意图:能够使用符号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给学生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符号来表示变化规律的符号意识。

6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叫做加法的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通常用字母表示:a+b=b+a。

7加法交换律虽然我们今天才认识它,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就在使用它,你知道它在哪些地方用到吗?

生:加法计算的验算。

出示课本想想做做第3题:

3计算下列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57+218409+29677+845

690+174583+68195+367

组织学生分组任选一组算式进行计算并验算。

设计意图:联系过去所学过的加法验算进行教学,沟通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透彻了解加法交换律,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结合情境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教师再选择一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打算先求什么?怎样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列算式:(28+17)+2328+(17+23)

师:这两道算式都能求出参加活动的总人数,你会计算吗?学生分组计算。

学生汇报:两道算式都等于68人,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得数相同呢?

生:一个是先把跳绳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踢毽子的人数。另一个算式是先把女生的人数合起来,再加上男生的人数。

2教师出示: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

学生计算并判断。

3师:你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相机引导学生举出一位数相加、两位数相加、三位数相加的等式。

4师: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呢?

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后汇报。

师:你能用字母a、b、c代表这三个加数,然后把上面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学生独立写后回答,师板书:(a+b)q-c=a+(b+c)

5小结:三个数连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板书:加法结合律)

设计意图:加法结合律的教学流程与教学加法的交换律整体差不多,但更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三、巩固练习

1口答58页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口答,教师组织验证。

2组织学生解决课本58页想想做做第2题,学生口答。

3师出示:(8+6)+3=8+(4+6)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里面的加数出现了变化,左右并不相等。

设计意图:不仅让学生注意到不能马虎,也渗透了加法结合律只是改变了运算的顺序,不能改变数字的大小。

4渗透简算意识。

组织男女学生计算比赛,直接写得数,半分钟,看谁的速度快!女生做左边一组,男生做右边一组。

45+(88+12)(45+88)+12

(75+25)+4875+(48+25)

师: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男生:不公平,我们做的这两题不能凑成整数,而她们算式中的括号内的数字可以直接凑成整数。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算式变得好算一点呢?

生:能!

师:这是我们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下课后自己去试一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原来结合律有如此妙用,从而使学生对于这种规律的学习产生新奇感和好奇心。

四、引申拓展

1加法交换律的拓展。

师:从个别特例中形成猜想,并举例验证,是一种获取结论的方法。有时,从已有的结论中通过适当变换、联想,同样可以形成新的猜想,进而形成新的结论。根据“在加法中,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个结论,你还能提出哪些猜想?

学生在提示下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1)减法中,交换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2)乘法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3)除法中,交换被除数与除数的位置,商不变。

(4)在加法交换律中,两个加数换成“三个加数”、“四个加数”或更多个加数,和不变。

在学生出现上述猜想后,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举例来验证。

2加法结合律的拓展。

师:仿照加法结合律,你又会做出怎样的猜想呢?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

(I)三个数连乘,改变运算顺序,积不变。

(2)三个数连减,改变运算顺序,差不变。

(3)三个数连除,改变运算顺序,商不变。

师:你能举例验证哪一个成立,哪一个不成立吗?

学生分组尝试组织验证。

篇10:加法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加法的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计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程度都有很大的帮助。创设连贯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在生活情境下学习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因此,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同样在李叔叔骑车旅行的情境下进行,让学生根据笔记本上记录的三天行程的数据提出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调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主发现规律。

因为本内容的学习是在刚刚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引导学生迁移运算定律学习经验是学好本内容的基本策略。教学中,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两种运算顺序的意义,在比较运算意义和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得到等式,并请学生根据此等式的特点,举一些例子,对此类等式的特点展开讨论,然后初步小结得到加法结合律的内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根据加法交换律填空。

20+34=+20

36+()=64+()

a+700=()+()

2.下面的算式哪些符合加法交换律?

(1)230+270=300+200

(2)60+80+40=60+40+80

(3)48+d=d+4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知道了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那么加法还有没有其他运算定律呢?这些运算定律又有什么用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结合律。(板书课题:加法结合律)

篇11: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7册 教学目标:

1、教学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为用字母表示的一般规律,熟练掌握简便运算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技巧。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习加法交换律

1、课间操时间,大家都在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大家说说你在操场上喜欢玩什么?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提示:今天主要研究加法运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2、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 17+28=45)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是相同的有什么是不同的?它们的结果呢?(两个加数相同,都是28和17,加数的位置不同,计算结果相同)

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 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起来呢? 指出:这两个算式都表示两个数相加,尽管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但和不变,所以可以用加号连接.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随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3、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两个数相加时会有什么样的规律呢?象这样的算式还有多少?也就是说任何两个加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你们能结合上节课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方法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新发现吗?

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板书:a+b=b+a。

4、教师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二.组织练习

完成练习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加法中的另一个规律。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

(28+17)+23=68(人)28+(17+23)(28+23)+17=68(人)28+(23+17)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

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 28+(17+23)

4、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出示:下面的Ο里能填上合适的符号吗?(30+10)+50Ο30+(10+50)(27+23)+47Ο27+(23+47)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再交流,教师: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渗透简便运算。计算比赛:两位同学上前比赛,不写过程,直接写得数,看谁速度快!

甲同学计算45+(88+12),乙同学计算(45+88)+12,30秒时间到!停笔!我宣布,甲同学快!乙同学慢!老师这样评价,你们有话要说吗?不公平!尤其是乙同学!甲同学算式中先算88 加12,正好凑成100。乙同学呢?(凑不成100)能凑整的快是吗? 好,再来一题!这次公平一点,自己选择,想算哪道就算哪道!师出示: 75+(48+25)(75+25)+48 等于多少?你算的是哪道? 为什么都选这道?因为先算75加25 正好得到100。原来巧用运算律还能使一些计算更简便呢!

9、做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58+36+22+64= 357+288+143= 248+192+352= 129+235+171+165=

五、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篇12:加法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随着气候渐渐转凉,从下个月开始,同学们都将投入到冬季锻炼中去了。电脑出示第54页的例题,这是某个班级进行冬锻的情况,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依次出示: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设计意图:从创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其中的这两个问题:在黑板上张贴: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3、你们能马上口头列式并口算出结果吗?指名回答,教师板书:28+17=45,追问: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45(人)为什么这两个算式的结果一样?

4、你们能用一个符号把它们连接以来吗?教师继续板书:28+17=17+28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在等号的两边,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5、你们能够自己模仿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并追问:这样的算式能写几个?

6、我们再仔细的观察这几个算式,从中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教师巡视,并作相应的辅导,在学生交流后板书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并板书学生回答的一些符号表示的算式。并追问:你这样表示,每个符号分别表示什么?

7、同学们都自己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你们的发现,那你们想不想把这些算式都统一呢?国际上一般用字母来表示这些规律,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这些算式能够怎样来表示呢?板书:a+b=b+a。

8、教师小结知识点: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运算律。教师指着板书指出:我们刚才研究的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学生齐读一遍。小结研究方法:刚才我们在研究加法法交换律的时候,我们是怎样一步一步开展研究的?引导学生能得出: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

9、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前面两小题。设计意图: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仅仅是解题指导者。本环节的设计,层层递进,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最后还归纳出了研究方法,都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们有没有新的发现?

2、你们会自己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想想你为什么这样列式?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回答,教师有意识地板书:(28+17)+23=68(人)28+(17+23)(28+23)+1728+(23+17)(23+17)+2823+(17+28)让回答的同学说说这么列式是怎么思考的?下面,我们就来针对这两个算式开展研究:(28+17)+2328+(17+23)设计意图:本环节又是用教材教的一个很好体现,比较好地注意了关注学生的生成与教师预设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引导到需要的算式。

4、根究研究方法,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观察思考)那你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结果一样;运算顺序不同)你们能用什么符号连接?教师板书:(28+17)+23=28+(17+23)

5、电脑出示: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36+18)+2236+(18+2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45+25)+13=45+(25+13)(36+18)+22=36+(18+22)

6、看着黑板上的板书,你们从中有了什么新的发现?学生小组交流后大堂再交流,教师张贴: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7、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板书:(a+b)+c=a+(b+c)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8、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的后面两个小题。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得到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第4小题引导学生发现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第1行。

3、插入朝三暮四的故事,让学生通过故事得出:猴子很愚蠢,因为总量不变,只是老头采用了加法交换律。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使学生初步感受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设计意图:几个层次的练习,内容丰富,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学习内容,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从验算中明白了其理论依据,从故事中分析出了其中蕴涵的运算律,既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又复习巩固了全课的内容。

上一篇:平遥察院心得体会下一篇:台州消费水平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