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2024-05-26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精选8篇)

篇1: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不少企业的招聘计划被冻结或缩水,对原本就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中国就业形势现状.今年中国的就业形势将比往年要严峻得多。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在09年GDP增长速度保持8%都很难了,这和国家的财富有很大关系。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预计,本次经济危机的出口下降导致的非农就业减少为1763万,其中服务业664万,制造业969万。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二解剖中国就业问题

总结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都陷入了低谷,国内中小企业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

2高校扩招影响: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

3学生就业渠道不畅: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4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

5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

7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

三关于提高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的几点建议.1政府:政府社会必须进行相应总体性调整。政府可从不同角度如供给,需求等方面发展我国创业投资金的思路.,可通过努力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来增加对人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学校:搞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首先,教育理念必须从“知识本位、技能本位”向“素质本位、人格本位”转变,让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其次,要变就业教育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以及相关的创业能力。就业教育以填补现有的、显见的就业岗位为价值取向,而创业教育则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对创业教育的不断开展,高校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样不仅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且能为其他人提供就业岗位。再次,要变单纯的精专业教育为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大专业教育。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大学生都应该有较为广博的知识。

3用人单位:

⑴企业应善于创新,强强联手,延伸优势,吸收更多人才.⑵不应过分关注文凭。不应存在性别歧视和生源地域歧视等。现实工作中有些人的能力与文凭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不少本科或大专学生的业务能力不比研究生业务能力差。应该能找到能与自己企业工作能力相称的人才.另外许多优秀女生的做事能力并不比男生差,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利润。⑶不要过分看重工作经验。不应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实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

4大学生:

⑴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另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大学生可利用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工作经验

⑵应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去外企工作,做一个白领,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萎缩的形势下,大学生们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另外大学生应该放低心态从低层做起.⑶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⑷放远目光,提早做好市场调查与预测行业的现状,利用人才交流会、网络资源等各种渠道途径,了解就业形势,认识自我,搜集就业信息,规代好末来.寻找合适就业岗位,主动大胆把自己真实才干推销出去。

⑸先就业后择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可以在先就业过程中积累工作经验,使自我价值得到较大的提升,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奠定基础。⑹继续深造,重组知识。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大学生就业虽然严峻,但我们也不用担心,因为社会是不会淘汰有能力的人,只有社会残渣才被社会所遗弃,自然界的优胜劣汰法则同样在社会中存在,只要我们是社会的优良品种就不会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王林萍 田美玉 国际金融.-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祁型丙 利益表达与整合-教育政策的决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包晓间,刘昆山 企业核心竞争力经典案例.日韩篇-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刘苍劲,谈方 形势与政策(学习指导).-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

谢卫民,李日京 就业指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篇2: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7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1万,比2008年增长52万;而据预测,2011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篇3: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形势,就业指导

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就业难就成了摆在社会和高校及学生本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高校毕业人数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2013年突破630 万, 2014 年700 万, 2015 年730 万, 这样刷新纪录式的增长, 让大学生们感叹‘没有最难, 只有更难’。相对于毕业人数的大幅度增加, 就业人数却不见起色:据教育部统计, 历年大学生就业比例维持在70% 左右, 据此可见, 每年有近200万大学生处于待业状态。

一、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 就业人数庞大, 岗位需求不足。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提高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 大量的体力劳动被机器代替, 收工加工被现代化机械取代, 使得一部分劳动力面临着失去就业岗位的危机。这是社会发展的进程, 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 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社会原因。但沿海地区仍有许多企业招不到专业对口的技术型人才, 是市场结构过剩和需求不足的供需矛盾, 也突出反映了大学生技能转变落后于市场转变的速度。

2.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企业对求职者往往是在人数众多中择优录取, 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良好的专业技能, 牢固的基础知识, 而且要求求职者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等, 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有的企业在要求专业的同时, 还要参照学生在校时的社团活动、兼职经历等。

3.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够, 同时存在就业观念的误区。高校在开展专业课程时, 对社会岗位需求的预估不准确, 前几年紧缺的岗位, 等学生学成毕业这一岗位已不再热门, 造成了许多大学生成了就业困难户。

大学生在就业思想上的误区也是阻碍就业的一大原因。一些学生想一步到位, 在大城市、工作体面、专业对口、工资要差不多等等, 殊不知大城市的就业压力更大,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岗位不多, 但消费水平也低, 对于初入职场的学生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待遇不错、工作体面, 这些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多年的努力、总结、积累经验, 才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才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实现愿望, 而不是成为不去就业的理由。对于专业对口, 一些学生认为既然学了这门技术, 就希望能做这一行, 不想浪费了在学校的学习。不断学习, 缺什么学什么, 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学习, 什么才真正能融入到工作中, 才能被企业所需要。

二、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的意义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有力的的保障, 也是最方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进行就业指导的最佳场所。因此, 高校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尽早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然而我国高校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各大高校中, 甚至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与学校关系不大, 这样错误的观念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接受系统的就业指导, 直到临近毕业才匆忙学习。学习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 给学生的指导也仅限于毕业前提供招聘会企业、时间、地址等有限的信息来源, 许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也仅限于学校提供的实习岗位和招聘会。在就业指导方面依然沿用传统的讲解就业政策、提供就业信息、分析就业形势、提供求职技巧等方面, 对于传授给学生创新能力、就业观念、职业生涯规划等比较欠缺。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措施及改革方法

面对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 高校作为大学生起航的最后一站, 有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 研究出适合解决当前就业问题的有效措施。

1.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形成长期有效的就业培训机制。教育部门应充分和就业劳务司建立密切的沟通, 实时掌握就业动向和人员流动情况, 做到对就业岗位与就业人员的供求关系明了, 积极引导和疏散就业供求矛盾, 让企业岗位能招得到人, 让就业者不再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 把需要的岗位提供给大学生, 把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带入到企业, 让企业能最快时间找到人才, 让学生不再盲目错过就业单位。

在高校, 要选拨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教师, 组成就业指导办公室, 这支队伍要不断研究和改进就业指导的工作和方法, 加强就业指导的理论性和实际性, 并深入用人单位, 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及本校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矛盾, 使就业指导工作不脱离实际, 不纸上谈兵。

2.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应尽早着手。要树立大学生从一年级起接受就业观念全程指导的理念, 在大学一年级进行职业前景教育, 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有初步的认识和憧憬。大二和大三, 要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寻找适应社会的需求的方向。

3. 积极寻求用人单位的信息交流, 建立就业信息档案。高等院校应寻求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定制式合作, 积极沟通, 互通有无, 增进与就业单位的联络。高校将就业学生的个人资料及专业方向提供给单位, 包括大学生的求职意向、社交能力、就业观念等方面的信息, 针对性的为企业筛选合适的人才, 既解决了就业指导工作的盲目性, 也解决了用人单位急需的人才, 实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让更多的企业、政府单位走进高校, 在大学早期培养学生对职业的观念, 既是对学生的早期就业指导, 也是加深用人单位对本校的了解,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朱华珍.大学生职业指导中职业信息的收集与加工.思想理论教育, 2011.

[2]邰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综述.才智, 2012.

篇4: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90年代末开始的大学扩招造成大学生毕业过剩,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这几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分析 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现状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在逐渐的扩大,每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错配,大学生就业地点相对集中,学生的就业压力在逐渐加大。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高校中的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通过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很多课程中的内容过于陈旧,大学生的就业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例如有些课程中介绍求职的难易程度和薪酬待遇的高度和受教育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是在不断提高的,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应该符合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高校并没有从市场的需求来改变大学生课程体系。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不够完善和全面,并且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观念过于落后,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作用,这就导致一些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定位,从而影响到自身的就业观念。其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大学生就业观念错位。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大学生的就业观是非常关键的问题。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也不够完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也在不断的变化,因而逐渐出现了新的就业观念的矛盾,这就导致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目标,服务社会的意识比较薄弱等等。

3 针对当前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 通过完善创业政策、改善创业环境、提升创业能力、健全创业服务等一系列措施,重点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第一,从政策措施上说,要构筑创业型城市、创业孵化基地、创业交流活动三大平台,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创业培训、融资支持、创业服务四大体系;第二,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相对较为理论化,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非常不足,不少大学生在创业初期连基本的管理和财务知识都很缺乏。因此,当务之急是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体系,提高应届生就业率。第三,以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会为载体,不断加强服务功能建设,初步构建了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第四,完善市场法制体系,确保大学生顺利择业就业的同时保障企业的合法权益。

3.2 高校方面 高校应该坚持深化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首先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现如今很多高校并不重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尤其忽视了大学生就业观的教育。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就业观的教育和思想教育有效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的时候能够以正确的心态来面对,同时能够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让大学生意识到就业观的重要性,从而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就是广泛开展各项就业观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例如专题讲座、就业指导活动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学校里提前感受就业的氛围,同时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3 大学生自身方面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创业。创业一定要使我们自己有创业的梦想,而不是政府、社会、家人、朋友等其他人想要我们去创业。创业有风险,不要因为看起来好玩就去创业。其次,要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这就需要学生意识到自身就业观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对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同时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出发。其次就是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就业的重要指导,也是未来发展的预计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需要设定职业生涯的目标和制定完善的计划,并且根据实际的就业情况进行后期的修改和整理。最后就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这对于未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论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也关系到高校的未来发展。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大学生已开始改变传统的职业稳定性的观念,面对就业风险竞争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职业的流动意识在不断的增强,相信国家和社会只要在就业择业方面加以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然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

[2]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J].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篇5: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一、企业人才需求和大学生就业规划现状

(一)企业经营和人才需求

1、企业应对经济竞争的措施

单位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应对经济竞争带来的冲击? 经过调查发现,不同企业将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经济竞争,在这其中,减少人力资本投资,缩减人力资源成本,减少投资规模,精简组织削减职位是重要的方面,这便减少了新增就业岗位甚至导致原有岗位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的就业。

2、当前企业最需要的人才

企业最需要哪些人才?

调查发现,在当前形势下,对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需求量不减,对一般员工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这从理论层面上说对大学生是有利的,但理论和实践不能相结合,缺乏实践经验成为了大学生的致命弱点。

(二)从企业角度看应届毕业大学生

3、企业更需要大学生具备的素质

企业更需要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企业作为一个集体,对员工的忠诚度、团队意识、认同感要求相当高,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有高达25%的企业认为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员工,团队意识以及踏踏实实工作和奉献的精神是必须的;其次是学习思考能力,这体现着一个员工的发展潜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从企业的角度看待大学生,还是相当宽容的,16%的企业认为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和较强交际能力是必须的,企业仍然是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较高层次上,希望通过企业自身对大学生的培训投入,在长远取得更大的收益,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4、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存在的问题

在招聘应届毕业生时,他们存在什么问题?

企业对大学生员工的经验要求并不是最高,但大部分企业认为大学生在应聘时对企业缺乏了解,这说明大学生在应聘时存在盲目性,这对应聘成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除此之外,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缺乏对自身特点的了解,定位不准,主要有两个方面:其

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自大,表现在对薪酬的过高要求等方面;其

二、自卑,主要表现在畏首畏尾,不敢表现自己,有意见有问题不进行交流解决等;当然作为应届大学生自身也应寻求合适的方法减少或者避免这些问题,另外,踏踏实实做事、提高专业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

5、大学生在试用期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在试用期存在哪些问题?

试用期所有应聘人员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关,一旦失败必将功亏一篑,调查发现,应届大学生在进入试用期之后,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心态不稳缺乏目标不够踏实的问题尤为突出,也是企业在考验试用工时所格外重视的,因此大学生在平时有意识的注意这些问题并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成功应聘将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此外还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学习、适应、交流、专业技能,增强团队意识。

(三)应届毕业大学生自我认识和就业学习计划

6、庞大竞争下的工作期望

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大学生更加自主地分析自身优缺点,意识到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提高学习能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提升专业技术能力,积累就业前的经验,了解当前国内的整个就业局势、相关信息动态,随机应变,为以后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就业意识更理性化,大学生意识到提高自身素质是增强竞争力的法宝,即便是不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就业理念也有了明显的转变,定位理性化,同学选择先就业后择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对解决人才分配不平衡也有一定的好处,这种心态有利于大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就业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工作稳定、行业前景、薪水福利依然是择业要考虑的重中之重的因素。

二、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正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国家人才政策的缺失、高校教育模式的不合理、企业人才需求的时效性、实用性、复合性与大学生的缺乏实践经验、好高骛远、知识技能结构单一的落差造成了大学生的就业困难。

(一)就业人数激增与就业市场达到超饱和状态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社会劳动大军的变化,四股劳动大军纷纷涌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是由于大学扩大招生带来的大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二是很多农民放弃农田进城打工,凭借低回报率占领了一部分劳动力市场;三是下岗工人数量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技能不对口而急剧增加。四是金融危机导致“海归”人数增加。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偏好差异与政府政策激励上的错位导致实际有效需求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更大的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从而对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市场需求是一个不利因素。

(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用人单位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然而,由于大学生是作为一个“产品”在一个高等教育系统中被制造出来的,大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任职资格模型”。

因此,要想彻底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必须有效解决以下问题:

1、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主导怍用,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的扩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突出。因此,由政府干预,宏观调控,实施政策调节,缓解就业形势,已是势所必然。

首先,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当今,社会保障是大学生就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政府应努力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小城乡地区差距和东西部差距并且要实施相关政策,鼓励毕业生到特殊地区、特殊岗位就业。比如说可以改革户籍制度,便于人才的流通,也可以通过免除学生的贷款偿还义务,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等激励机制等。同时,应进一步扩大选调生的规模。政府应有计划的选拔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开展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对人才的分布的进行合理的优化。

2、企业:首先,政府应当对处于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提供帮助,一是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降低保险费率。这两项措施都是针对当前企业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做出的一种特殊安排。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和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是就业的一个基础。当前要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就必须要保企业、保发展,简单地说,要保就业就要保企业,企业和职工同心协力,就会有好发展;其次,企业和高校应当加强交流合作,双向培养。

3、高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市场(1)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社会总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更新,因此,高校教育应顺应这一趋势,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实现最大程度的匹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实现更多的定向培养。

(2)强化就业指导,充实就业信息。高校应根据就业情况和大学生的现状对大学生进行正规的就业指导。比如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并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和发展方向,以及社会对毕业生要求,国家对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做好自己的就业规划等等。这样有利于大学生在择业时能一步到位,避免四处碰壁。(3)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平台。

4、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更新就业观念

(1)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就业而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既可以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订下事业大计,拟定人生的方向。

(2)大学生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求职能力。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越来越淡化专业,更注重的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决策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等。同时大学生还应该重视外语交际提高计算机水平。但是最为重要的还是要增强求职能力。很多优秀的大学生之所以在招聘会上不知所措,其主要原因就是不善于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3)大学生应该更新就业观。第一,大学生应降低期望值。在精英教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今天,接受大众教育的学子应该保持一颗平和的就业心态,丢掉“精英”高就的思想,高标准、低姿态进入社会,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寻找发展的机会。第二,树立动态就业观。大学生需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在如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应该力求“先生存、后发展”,树立动态就业观。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所以毕业生也应,把握时机,开拓就业空间,减缓就业压力。第三,可以跨专业就业。第四,提高创业意识。

篇6: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那要靠社会的就业形势。现在就以大学生就业形式问题分析分析。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几个比较突出问题。

就业率呈下降的趋势。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取消统一分配派遣,实行自主择业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就业渠道不畅。据对调查,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对就业的信息不了解或了解很少。他们呼吁学校、政府人事和教育主管部门多联系企业和用人单位,多提供就业信息。另外,信息网站缺乏全面、具体的信息,很多就业信息迟缓,影响毕业生就业。

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大学毕业生反映,现在很多企业单位都要求大学毕业生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有动手的能力。但是,现在的一些高等院校,注重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实际工作技能的锻炼和提高。

就业观亟待改变。在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中,仍有部分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陈旧,期望值过高,不是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是凭空想象,一步到位,理想化。再就是攀比、讲条件,从而出现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有关人士指出,为了促进大学生更好就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加大就业宣传力度。要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市场、了解需要怎样的人才,政府、学校要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指导、培训,不能盲目地追求就业率。

扩大就业渠道。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只有大力发展经济,不断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扶持政策,从人才管理、职称评定、岗位流动等方面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办法,以有利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和就业为前提,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创新、现代管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途径和平台。各级政府人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单位要多加强联系、协调,共同办好 “ 人才信息网 ”,注意经常搜集、更换、发布各类人才信息,努力实现人才信息网上招聘工作。同时,要不定期召开人才招聘会,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大学生就业难正日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理应有比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我国在疏通渠道和就业服务上有明显不足,也有很大拓展空间。一方面是民营企业、边远地区有很大需要,另一方面是目前的就业服务有很大的局限,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异地求职,信息不畅,成本太高。此外还有就业观念须转变的问题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原因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社会原因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自身原因很多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名校的毕业生,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从而对一些企业的相对较低的薪水不屑一顾。其实,这就象军人打仗一样。能带兵打胜仗的将领,不一定受过什么好的教育,但通过实践,他们可以带兵打出漂亮的一站;而那些从学校里学出来的将领却未必有那样的本领。因为他们只是通过理论来看战争,很少付诸实践,只是纸上谈兵,真要上战场的时候,有些事情跟纸上的并不一样。

所以,即使是名校毕业的学生,也不能自以为是,有些事情并不象想像中的那样。所以,也不能期望太高。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就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政府方面政府要发挥它的宏观调控作用,就要通过各种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进行调节。首先实现经济稳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含量;其次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市场竞争意识;第三,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第四,加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第五,健全市场法制建设维护企业和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努力规范就业市场;最后,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发挥市场服务功能改善就业评估体系和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方面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把个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说,面对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会掉馅饼。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篇7: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流,理应是现在社会急需的,但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本文试从就业意识方面解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就业力、就业能力、求职竞争的能力。

一、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农民工、下岗职工和毕业大学生三股势力汇集起来的“就业大军”进入市场,引起的就业问题异常突出。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也遭到了考验,以往人们眼中的大学生已不在享有特殊的就业优势,大学生在当今职场上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大学生就业难已日渐引起人们和社会的关注,社会各界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每年涌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不断增加,人均教育资源有所下降,高等教育逐步面向大众化,职场上的大学生与社会其他群体相比较不再有“物以稀为贵”的优势。2003年全国毕业大学生达到187.7万人(《陕西统计年鉴》),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580万(三秦都市报《招生考试特刊》)。我认为大学生现在应该抛开思想包袱,正视就业,以学习服务于就业的思想应对市场机制下的人才选拔模式这个过程应该是大学生主观的,这也最终决定了大学生的总体就业状况。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需求分析

现在,我仅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的认识,对就业的重视程度和各种思想,做了有限的调查,结合部分资料给出我浅薄的观点。

调查经过:在西黑河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大力支持下,针对黑河学院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意识,于2007年11月23日发放问卷300份,覆盖率约为1.5 %。当日回收有效问卷273份,基本能够反映大学生关于就业的关注程度和各种思路。

调查结果及相关分析:第一, 许多人不了解本省(或本国)的就业形势,据本次调查,86.3% 的同学只知道就业难,具体怎么个难法不甚清楚。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校期间不关注就业形势等方面消息,或者是关注的程度不够,这是对“就业难”不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部分大学生称“就业”是个“烦心事”在校期间一想到就业就烦,就不愿意想这个问题,“干好咱该干的就行了,该来的终归会来,不必那么烦心!”回避逃避非常现实的问题,不愿面对或许是最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根源的问题。“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喝凉水”已成为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宗旨。大学宽松的纪律环境中,部分人对自己要求下降,自甘堕落,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花样百出的校园杂志充斥了大学生活,但是相关就业形势分析的讲座、资料书刊又乏味无趣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许多人也无暇顾及这方面的信息。“就业难”也只能成为许多人心目中一个极其模糊的印象。

第二,许多同学对自己毕业后的职业问题没有很好的规划。调查中有74.7%的在校大学生表

示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任何打算或者打算相当模糊,甚至有些同学就从来没想过就业。这是许多大学生离开校园后较长时间在社会上难以站稳脚跟的又一大因素。就业难是事实,但并不等于无业可就。作为一个人,要生活肯定就要有所生计,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所有人都可以且必须就业。但现在要讨论的是凭一个大学生的实力,如何在社会上将自己的才能发挥的问题。无论离校后是从事何行何业,工作还是自主创业,都得有一个规划。在校期间积累相关知识、搜集信息随时为走出校园而准备。许多人都在盲目学习,完全由学校安排,没有一个个性的适合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案。调查中有89.3%的同学表示自己所学与就业要求相去甚远。对自己的学习与职业链接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完全听任学校安排,这才是真正的原因所在。社会、学校都已逐渐重视并提倡自主学习、自主研究,但真正落到学生身上似乎影响力非常不足。从一方面来说部分人上大学后厌学情绪相当严重,就更谈不上学习规划、职业规划。十年寒窗苦读,换来一所如意学府。对学习有所松懈,学校安排的必修必考的科目,形势所迫,只得抽时间再加把劲。而学校所谓的“自主学习”几乎无人问津,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求知欲望的不足。从另一方面来看,有些同学非常好学,他们对学校所设每个科目都很感兴趣学习都很努力。他们毕业后就业不顺利,会怎样做呢?专科学历或许太低,那就升本,还不行那就读研,最终搞得人困财乏,不知如何是好!似乎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是一年比一年高。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学历的高低与能否就业没有绝对的线性关系。学历高并不代表你在职场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拥有一个符合市场需要、符合自己志趣的工作能力才是决定就业的关键。而这就需要我们对市场的认真观察,找准自己的位置,朝着这个位置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并非仅仅一个专升本、本升研所能解决得了的。这就需要一个规划,学习与就业的规划。

第三, 调查中发现超过46.8%的同学表示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他们会“先就业,后择业。”这种说法和想法也是许多媒体和许多人所认同的,能解决当前的就业问题,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其实单独对某一个体而言,对此种观点应持保留态度。从一个方面来看,已经就业的人员相对于待业人员采集就业信息的精力必然下降,对就业信息的敏感程度也相应不足,对待就业机会能否敢于冒险拼搏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虽然他们积累了工作经验,但却与理想的工作关系不是很明显。这些将致使已就业人员在重新择业当中相对于待业人员地位相当不利。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现在存在两大人力市场,一个是高等级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我们通常称之为人才市场。另一个是中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我们通常称之为劳务市场。由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的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而大学生所具备的高智商人力资本并不会自然保值。如果他们没有从事符合其高智商人力资的职业,那么这部分人力资本就会因为长时间得不到使用,缺乏新兴理论和新观念的装备而逐步落伍,逐步褪变。将来市场需要形势发生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们原来拥有的人力资本却早已落伍、褪变。菲尔普斯职业搜寻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为寻找工作而采取的失业时间越长,劳动者就越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许多研究也表明“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态度也不是非常理性的,采取这个选择需要充分的权衡。当然,“先就业后择业”本身也蕴含了一定的社会压力的成分在里面。因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更要接受压力、面对问题权衡利弊后再做定夺才是。

三、大学生就业的需求分析

第一、降低薪金期望值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调查中62.3%的同学将期望薪金定在1000——2000元之间。统计其平均期望薪金降低了,但就这一问题仍然严峻,这样以来似乎对大学生就业并没有带来多大好处。东方网(http://)《大学生求职与就业调查报

告》中课题组组长、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教授王丽萍说,大学生在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已日趋合理,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就业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北京娱乐信报(http://)中载到:WAKA中国区首席代表岳玉柱表示:“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少,我们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许多大学生连基本的就职能力、职业素养都很缺乏,这让我们很难接受。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学生,我们还得花几个月时间去培训他们如何与人沟通这样的基本常识,时间成本太高。作为用人单位,我们更愿意聘用有工作能力、适应性强的大学生。” 降低就业期望致使当代人才市场中人才贬值,近些年来甚至出现大学生收入不及民工的状况。这些不仅仅因为大学生的就业性质与其他群体不同,更因为大学生待价而沽的市场已经子虚乌有不复存在,降低薪酬将是必然。当代高等教育在个体上的收益日渐减少。就业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在于大学生极力降低薪酬期望。就好比超市里的好苹果一块钱一斤能卖得出,而街上的烂苹果三、五毛钱一斤却卖的不是很好。同样的道理,大学生对“就业力”的认识不够清晰,不够到位。没有一个较强的就业力,高等教育的实质作用就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发挥和展示。降低薪酬的同时其实也减少了智商的使用,高等教育的收益很难得到体现。在校大学生对市场需要具有那些能力的人才,以及自己具有那些能力没有非常理性的认识和培养。也就是说大学生忽视了“就业力”。用人单位漫天找人才,难以发现一个,而人才市场上纷纷刷价的大学生却无业可就。“就业力”的缺失已成为阻隔大学生与用人单位的难以逾越的“门槛”。人才都是半成品,用人单位也很无奈!

第二、当代大学生“吃苦”精神缺失。调查中有83.1%的在校大学生表示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在区域的选择上,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偏远农村”的思想较为严重。有42.1%的同学表示,在农村发展没前途,所学知识在农村根本无用武之地,害怕限制自己将来发展。以我的调查体会看来,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城市条件好一些,而偏远农村条件太差。“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大学生在父母的呵护下,渡过了二十几年的温馨旅程,从未干过任何脏、重、累活儿。他们早就丧失了吃苦的意识。部分大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应该享受,从未想过要吃苦。但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不愿吃苦与其社会地位形成较大的反差,就业趋势难以好转。贪图享乐,对毕业后的工作抱有美好的幻想是部分大学生的共同特点。有些人(不仅仅是少部分人)甚至鄙视吃苦看不起脏活、累活,对职业的过分要求,与其就业能力有较大反差,求职很难如意。最近几年国家极力号召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感召力,但就大学生整体择业观来说,“农村”、“西部”这两个词还是很不容易被广大大学生接受。到边远农村去,国家甚至将那些学生定为“ 志愿者”从各个方面给予补助,足见当代大学生怕吃苦的广度与深度。在当今就业大潮中,大学生仅仅只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普通劳动者。“怕吃苦”的思想如果继续蔓延下去,就业问题不但不会缓解或许会变得更加尖锐。

第三、在校大学生没有重视和很好的学习运用社会潜规则。调查中,仅32.7%的同学表示人际关系是求职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大部分人对此不以为然,或者虽然认为很有必要但自身不会在这方面付出努力。中国人办事时常以人际关系为取向,对关系网络的信任根深蒂固,社会关系的运用已经深入到社会的任何角落,达到无孔不入的程度。社会资本是求职的一个重要资源。高校就业制度的改革、市场调节作用增大,使得社会资本已成为一个不成文的填补市场调节空缺的重要制度。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社会资本对于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的作用也非常明显。许多时候超过了人力资本的作用。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影响劳动力的合理配置,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不足。大学生长期生活在一个“真空”的花园当中,对社会潜规则不是很了解也是非常正常的。有人认为大学生要重视培养和

利用亲属和朋友之外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职业搜寻。通过相识关系得到信息的人往往流动到一个地位较高,收入较丰厚的职位,而通过亲属和朋友得到信息的人向上流动的机会则会减少。还有人认为职业社会网络是由亲属和朋友两大强势网络构成,社会网络发挥作用形式以提供人情为主,传送信息为辅。人情关系的强弱与获得的照顾正相关,信息的获得是人情关系的副产品。总之,社会关系的作用是不容争辩的。但部分大学生却对此的认识还很不足,与人交往尤其是与社会其他群体的交往能力没有受到重视。导致毕业后没有足够社会关系的帮助,陷入窘困,此时后悔,实之晚已!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观念上的问题,也有制度上的问题;既有社会的、单位上的问题,也有人员方面的问题。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加强毕业生自身能力,完善毕业生就业思想

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社会方方面面的,但埋怨、抱怨社会是无济于事的,最有效的也是唯一我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在严酷的制度下不被淘汰出局。但是有些人总是认识不到这一点,在求职工作中发低级牢骚,埋怨社会,抱怨别人。其实这样以来你自身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反而使得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实在不值得。在校大学生应该抓住在校的学习时间,使自己在学识、经验、能力等各方面都尽量向就业这个方向靠近。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现在还是怎样的人,该做什么,该如何做,积极迎合社会需要。这才是当代大学生的根本出路。

(2)促进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在校大学生若积极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推动我国就业问题的解决进程,相信对大学生个体求职也有不言而喻的益处。大学生面对就业问题,积极从自身找原因,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作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择业,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也就开始消除了。

篇8:当前就业形势与分析

200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12万人, 2010年激增到630万人, 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 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以下一些严峻的形势:

1.1受国际金融后时代的影响, 一些重点企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许多困难, 企业效益不高, 对人才的需求不旺。同时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也将影响大学生就业。

1.2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区域结构性矛盾:重庆是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 城市大型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相对饱和, 而广大农村基层的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等等。

1.3部分毕业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系统、科学的认识, 对当前就业形势预期不准, 就业心态不稳定;他们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 自身却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1.4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师资队伍力量不足、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 就业指导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时间安排滞后[2], 对学生培训的时间短、层次低、针对性与实用性不强等问题。

2 对策

2.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毕业生就业工作

学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从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 充分认识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 切实把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工作的首位, 迎难而上, 积极作为, 抓紧、抓实、抓细。

2.2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在实际工作中, 增强全局意识和创新意识, 始终把学生利益放在第一位, 带着责任、带着感情, 主动关心、爱护学生, 切实维护毕业生的根本利益。

2.3 强化就业市场建设

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建设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完善人才市场机制, 积极利用多渠道多途径, 培育就业市场, 全方位开拓就业渠道, 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

积极开展订单式合作办学模式, 促进学生就业。积极进行市场调研, 密切关注基层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就业增长点, 引导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建功立业。引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优秀应届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三支一扶计划”。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重庆市选派大学生到乡镇基层工作”项目。

2.4 强化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

切实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工作, 引导毕业生客观、理性、辨证地认识就业形势,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提高其就业能力;加大就业政策、就业观念和促进就业的宣传力度, 积极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实现就业。同时, 重视大学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 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自卑、自负攀比、盲目从众等心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 正确对待挫折, 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强化竞争和创新意识,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3], 主动适应就业环境, 增强就业能力。同时, 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 实现就业。

2.5 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学生素质是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所以, 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在于从源头抓起, 通过多种渠道, 给学生提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大学生终身学习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 培养职业选择的能力。积极探索和推进学生顶岗实习工作, 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2.6 加强毕业生就业队伍建设, 完善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重视专兼职毕业生就业工作人员配备和素质的提升, 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 提高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大投入, 落实编制, 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 实施校、系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 实行校、系两级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

2.7 加强教学改革, 优化专业结构, 提高人才质量

高校应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及时调整、合理设置学科专业,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逐步形成自身优势和特色, 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

2.8 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

建立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中心, 充分利用好就业网站, 鼓励学生更好地使用网络资源, 了解就业方面的动态与资讯。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 为学生建立人才信息库, 为用人单位提供推荐资料。建立毕业生跟踪与反馈体系, 进一步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结语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任务艰巨, 责任重大。促进大学生就业, 最根本的是改革。只要政府、高校与大学生齐心协力, 调整思路, 准确定位, 努力适应社会需要,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会逐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韩景茹.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6, (28) :330-331.

[2]魏萍.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指导的思考.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453-455.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试卷上学期下一篇:实验室装修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