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幼教师资培训力量的整合教育论文

2024-05-31

如何实现幼教师资培训力量的整合教育论文(精选5篇)

篇1:如何实现幼教师资培训力量的整合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幼教师资培训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结合当前幼教师资培训教育的现状,对实现幼教师资培训的力量整合对策进行分析与阐释,以优化调整幼教师资的知识结构,提高幼教质量。

若想提高幼教的专业水平,需不断完善幼教的在职教育工作,通过对幼教师资培训力量的整合,可有效提升培训效率与培训质量,提高幼师的个人技能与职业素质,充分发挥专业素养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以下将对实现幼教师资培训力量整合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

1、构建培养与培训一体化体系

目前,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的幼教师资培训基地,是实现教学实践基地、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但是在实际开展工作中,仍存在严重的缺陷与不足,例如缺乏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意识,缺乏整体思考和宏观设计,没有指定整体实施方案与规划,造成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分离,尤其对于幼教职后培训在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教学技能培养等方面与教育实践相脱节;存在着将学科理论知识作为惟一研修目标的倾向,甚至仅是“中师”或者“高师”课程的重复浪费;职后培训师资以兼职为主,受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水平的局限,导致在培训内容上的零碎、在教学水平上的倒挂等,导致继续教育的内容无法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因此,若想保障幼教师资培训的力量整合,必须加快实现培养培训一体化。首先,在思想上更新教育理念,尤其注重职后教育改革,既要将教师进修当做教育制度,也要在思想上提高职后教育的重视程度,充分认识到幼师的进步与成行离不开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有机结合;其次,加强对幼教理论知识的深入探索,以教师的综合发展为核心,提出幼教一体化的整体性思考与实施方案,分别确定职前培养目标与职后培训任务,合理安排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等,不断调整优化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内容,做到环环相扣,确保教师职业生涯的顺利实施。最后,建立相应培训制度,高度重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和提高,根据教师发展的各个阶段特点建立新教师入职培训、骨干教师培训认证、专家型教师培训制度,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进程,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幼儿教师分类培训,保障各类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得到长足的进步和提高。

2、提高幼教自主学习积极性

让教师成为培训的主体,最主要表现形式为“参与式培训”,这种培训方法注重幼师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在培训过程中积极动口、动手、动脑,在培训中有所收益,得以发展。因此,在整体性师资培训中,应强调“人人参与”的教师自觉意识与行为。在此基础上,应强调多种培训方法与形式相结合,尤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观摩活动与研讨活动相结合;讲座与答疑相结合;教育活动评比与优秀案例、专题论文评比相结合;观看录像与主题讨论相结合;评比活动与公开展示相结合等等。

3、针对不同层次教师开展多样化教学

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应鼓励他们与本园有经验的教师相结合,偏向于园内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师岗位职责、基本管理常规及班级管理方法、对园内儿童的熟悉了解等基本内容;对于中青年骨干教师,应加强他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让内容更偏向于对全新教育理念及实践方法的应用,提高如何在行动中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的技能;而对于有一定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优势来说,则应看作是园内的重要资源,为他们多多提供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给他们提供条件来为教师的在职培训贡献自己的聪明与才智。相信由他们组织的小型培训研讨会将会更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和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4、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应注重改变过去单纯重视理论讲授、照搬照抄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注重培训的实践性培养,以教师实际发展为出发点,构建与当前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并辅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实现“使用与创新相结合、拓宽与深化相结合”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考虑幼师的实际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跟上时代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根据相关调查,对于过去的师资培训,大多幼师反映更需要拓宽知识、掌握现代教学技能,而并非学习教育学或心理学等理论课内容,他们认为教育理论难以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因此,在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改革方面,首先,创立适合于幼师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培训工作中。同时,应创设能把理论迁移到实际教学中去的学习与教学环境,如进入幼儿园班级,针对当前学习主题作实地观察,或作为旁观者分析别人的教学过程。也可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像、多媒体等技术,创设虚拟课堂,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唤起学习者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其次,加强教学实践,例如针对某一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说课、讲课或者评课活动,实现培训工作和实际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师说课、学员讲课、大家评课的过程中,学员可民主评议、自由讨论,更能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得到切实的提高。

5、“教育会诊”与“现场研修”

一方面,教育会诊主要通过集体讨论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是提高教师智慧、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培训模式,提倡“园本培训”。在园本培训中采取问题立项,专家引领,集体讨论,同伴互助以及总结反思,螺旋前行等策略是实施教育会诊的有效途径。通过“教育会诊”模式,以集体探讨、共同“诊断”的方式,帮助幼儿教师解决问题,提升教育智慧的培训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合作性、亲历性及场景性特点,也就说,这种方法基于幼儿教育的具体场域,基于教师的亲身实践,在专家、同伴的共同讨论与“诊断”中,得到知识的内化和智慧的养成。另一方面,现场研修是专题培训与现场研修相互衔接与呼应的在职培训方式。在专题培训中,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获得对新理念和新策略的真正理解和感悟,再进入教育现场进行实际运用和创造性的使用。随着现场研究教学模式的深入,可将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转变为培训内容,这是一个不断螺旋上升、循环发展的研训一体化过程,也是不断转变行为的培训过程,在幼教师资培训中获得良好收益。■

参考文献:

[1]彭攀.当代各国学前教育教师教育培训发展情况分析[J].科教文汇.2008(33)

[2]侯玉萍.幼儿园双语教育师资培训的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0(3)

[3]杨洁琼.日本教习对中国幼教事业初期发展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4]蒋新红.激励在职幼儿教师继续学习[J].教育科学论坛.2007(9)

[5]崔颖.幼教集团管理运行机制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2006

[6]万中、程敏.从能力本为教育看幼儿教师培训[J].学前教育研究.2005(2)

篇2:如何实现幼教师资培训力量的整合教育论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新型教学结构;信息素养

当今的信息化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创新人才,将教育技术与课程相整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拟从实际中找到这些问题,并从理论和实际上对其所反映的思想认识上的误区予以纠正,以期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健康发展提出建议。

一、整合中出现的误区

1.体制上的错误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未能在软、硬件上做到同样高度重视;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在一味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等昂贵设备的使用率低下;第三,教育主管部门对整合的大力提倡过于表面肤浅,缺乏健全的体制保障,使得学校将“是否运用教育技术”作为考核各学科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

2.实际操作中的错误

做法的错误源于认识的片面,很多中小学教师认为整合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或是更有效的学习教育技术的一种方式,即整合是学习教育技术的有效方式,这就把整合的落脚点放在了教育技术的展示和学习上,而非是将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以辅助学习。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就会想当然地把整合简单地等价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认为只要是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或是使用了课件就是在进行整合,而即便是这种错误的整合观点,在实际运用多媒体或课件时同样存在着:超时超量“信息轰炸”、人机关系处理失当(“电灌”、“黑板搬家”)、成为技术手段的展示这三种主要的错误。

3.观念上的错误──为了整合而整合

把教育技术神化、把整合看作时尚,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教育技术搭边, 没能从思想观念上意识到整合的客观必要,只是将整合形式化和表面化,纯粹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反映在教学上的不良后果就是,让课堂学习停留在了感官和直观学习水平上,弱化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针对如上观念、体制和实际操作中出现的整合错误,提出解决方法:

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实现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把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教或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教育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以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 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正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从而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教学结构变革的主要标志是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作用的改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可见,整合的最终目的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创新人才),其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

各门具体学科情况各异,在整合时决不能一概而论,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际整合中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再结合各门相应学科的特点建构出多种多样、实用有效、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以先进的教育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一堂好课不是单纯地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教育技术绝不是解决教育症结、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以学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取知识意义,对我国的教育现状特别有针对性,能从根本上变革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与模式,而其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方法)能为整合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在实际整合中,我们要尊重教育和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分层次、循序渐进地开展整合

(一)要整合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获取与该课程相关的大量信息的同时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确立其终生学习的理念,提高信息素养(有效利用信息设备获取、处理、利用信息和创造新信息的能力);

(二)转变教学过程,突破“班级授课制”局限,延伸课堂空间,让学生自己操作信息设备终端,相对自主地安排学习进程,使其在好奇心的支配下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以人为本对教师开展提高信息素养的培训,整合教师队伍,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协作,以课题组的形式推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处理好技术活动与其他学习活动之间、虚拟交流与真实的社会交往之间的关系。

(四)认真权衡学生主动与教师主动、直接体验与间接知识、问题驱动与系统学习、教师与教育技术、多媒体与文字模型、情景学习与抽象思维、全球交流共享与个体思维训练、知识客观性与社会建构这些方面的平衡。

(五)采取防范、教育加引导的措施以确保网络的安全。

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发展趋势来看,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势必成为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模式。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历来受以教为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至今仍停留在CAI阶段,我们必须要加快步伐、迎头赶上。

在实际的整合过程中,本文认为要想在中国真正实现深层次整合、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方式,首先要有观念上的转变,即思想上有所觉;其次是建立能确保观念顺利实现的教育体制,即行动上有所动,健全的体制是一个最基本的前提,只有这样才不会使行动流于形式;最后,在实际操作时要对教学结构作较大的调整,只有教学结构即教学四要素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发生彻底改变,也就是教学要素相互作用组建的这个框架发生质的变化时,才能带来教育方式的彻底变革,这样的整合才是切实有效的,否则只是伤及皮毛而未动筋骨。

作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深远。在实践探索中,我们要在借鉴外来精华的同时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的整合方法,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教育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小学教育技术教育.

[2] 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中国电化教育.

篇3:如何实现幼教师资培训力量的整合教育论文

一、与时俱进,实现理念整合

当前,一些企业继续教育培训部门在培训工作中常常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主观主义和以偏概全的经验主义,企业内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比较普遍,教育培训缺少未雨绸缪的需求预判,一旦出现问题才采取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培训,而一些员工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紧迫感,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这种理念上的误区,有百害而无一利。通过理念整合,就是要廓清培训工作在思想认识、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上的迷雾,拓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思路,使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成为一项共同的事业、一种企业文化、一种内在的需求。

企业继续教育理念整合体现在“两个认识”的统一。一是对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战略作用认识的统一。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对继续教育培训及人力资本的特性和作用等,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多采用粗放的、放任自流的方式,对继续教育战略性地位认识不足,忽视人才的发展性和人力资本的增值效能,将继续教育视为偶然的行为,甚至与企业行政或后勤事务混淆。企业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拥有“知识”、“人才”这两项战略性资产,而继续教育是企业获得这种战略性资产的有效途径,是企业一项持续的智力投资。二是捉高对我国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效益迫切性认识的统一。目前,我国企业生产任务很重,资金也较为紧张。尤其是在一些中小企业或国有亏损企业里,他们一方面市场竞争力较弱,员工素质不高,急需继续教育,而另一方面由于物力、财力缺乏,停止或准备放弃继续教育。因此,就必须立足现实,在提高企业继续教育的培训效益上下功夫,增强培训工作的适切性、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

二、协调发展,实现机制整合

1、管理机制的整合。首先,要实现组织机构的整合。要优化组织结构,将继续教育培训和企业组织结构创新结合起来,在组织机构上成立专门的继续教育职能部门。其次,要调动多方力量,完善培训投资保障机制。由于教育培训“慢产出”的特点和人才的高流动率,使一些企业将培训投资视为额外负担,缺乏有效的投资保障体系,继续教育培训专项投资不够,筹措渠道单一。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整合培训保障机制,建立以多元化投资渠道为依托的培训保障体系。再次,要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企业改革实际,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继续教育动力机制。

2、培训运行机制的整合。首先,要充分考虑本企业实际状况,系统安排,将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教育培训工作总体规划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需求等多方面进行目标整合,统筹各方培训需求,考虑成本、时间与收益的关系,提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预见性。其次,要整合各种企业继续教育培训方法、模式和经验,进行教学工作的创新,形成具有企业特色或行业特色的继续教育教学机制。第三,要整合各种评估方法,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继续教育培训质量评估机制。

三、统筹规划,实现资源整合

目前,企业继续教育培训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导致具有一定培训实力的外部社会资源相对闲置,而企业内部办学力量相对不足、教学资源相对短缺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企业存在严重的“本位主义”意识,企业内部教育培训部门和生产部门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导致企业继续教育培训缺少针对性、有效性。此外,同行业的企业继续教育职能部门之间缺少相互沟通衔接,培训资源相对独立,难以协调。要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要以开放性为原则,提高整合能力,不断开发、组织、共享各种知识资源、技术资源和教学资源。

一是要整合企业内部教育资源。继续教育职能部门、培训人员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优化内部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挖掘和使用教育资源。有条件的企业,可以采取企业自主办学的模式,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用继续教育的投资,换取企业人才资本的增值。

篇4:班级教育力量的有效整合

一、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头作用

俗话说的好“群雁高飞头雁带”,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班主任的工作态度,认识、方法,对班级凝聚力的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都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要求自己凡事都要尽心尽力,做到榜样在先。

1. 家校初识阶段:自强自爱,让尊重留下。

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形成教育合力的关键。要想早日促成家校良好的合作关系,就要对家长们有个正确的认识,大凡能就读外校的家庭,家长们大都具有一定文化素养,也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好面子而且对教育有较高期待!

面对这样的合作群体,需要保持平等的关系,更需要做好我们自己的分内工作,我以为要么以理服人,要么以德服人,好的口碑是靠自己的人品和性情打造的。全心全力服务于学生,想家长已想到的,做家长还未想到的,是家校初识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其中,教师的自尊自爱,通过各种教育行为把尊重永远留住尤为重要。

2. 家校磨合阶段:交流形式多样化,沟通互动真诚化。

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家校沟通。 沟通的过程,其实亦在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与日增长,家校沟通的途径、平台、形式也越来越多啦!《放飞希望》手册、《便条报喜单》、《家长信》、短信平台、班级qq群、微信群、家长会、学校公开日等多样的方式让家校沟通具有了快捷性、简便性、直观性、生动性诸多特点。但无论是以何法沟通,都要做到真诚、真实、有效!

3. 家校融合阶段:家校合力促发展。

随着家校双方在短时间内相互坦诚的沟通,班级开放性的管理与发展模式也逐渐得到了孩子们的肯定,家长们的信任,于是在人人有岗位的基础上,号召孩子们民主公开地组建出班级委员会,其中不乏能力较强者,也不乏热情向上者。此会对集体的凝聚力的保持与逐步加强至关重要。

二、家庭教育在班级成长中的推动作用

让“家”成为孩子温馨的港湾,让“校”成为孩子成长的乐园。加强家校合作,让家校携起手来,共育英才。

1. 毛遂自荐,班级家委会成立。

家委会是一个班级蓬勃发展的保障。因当时学生才入校,老师对班级家长们的了解都不够深入,因此就采取毛遂自荐的方式组建起了班级家委会,随同自荐而来的,还有无限的热情与工作的活力!

2. 公开透明,家委会协助并细化班级工作。

6、7岁的稚子,必然将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成长起来!各项活动能否有效、有序地开展,必将需要家委会的协助,从缤纷舞台,到竞技赛场家委成员必然陪伴,无论是为孩子们呐喊助威,还是化妆打扮,都载着热情与温暖。班级图书馆的建立、表演服装的统一订购、集体生日会的分享、亲子活动的精心策划……各式各样的活动,因为家委会的鼎力相助而精彩纷呈。

每个学期的家长会上,班级“总监”与“出纳”必将班级的财务逐项罗列公开,公开透明的家委会工作让“爱”暖心间!

3. 形成共鸣,家委会感染调动更多热心家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家委会的感染效应已日渐明显,班级“两会”无私、真诚的工作赢得更多家长的肯定,为了孩子的成长,主动投入到集体服务工作中的热心家长越来越多,共鸣之声也越来越强!

篇5:如何实现幼教师资培训力量的整合教育论文

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主,无论从活动过程看还是课程的终极目标看,学生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和主体。综合实践活动必须让学生从手到脑全身心活动起来!然而,让学生活动起来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举足轻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如果缺乏必要的指导,会让学生无从入手,或者处处碰壁,从而严重影响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效率和积极性。况且,高中生的学业负担是基础教育阶段中最重的,跟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相比,他们的课余时间要少得多,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相应降低。如果没有教师的组织,高中综合实践活动会陷入碎片化状态 ,以至逐渐退出高中教育舞台。因此,要在高中有序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配备至关重要。

当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薄弱。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三个方面,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师资相应的应该分两类,一类负责一般层面的方法指导,就是我们说的研究性学习老师,负责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选题、研究、结题报告撰写等方面一些基础方法的指导。一类负责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组织、指导。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一般都由团委负责。多数学校都配有专职或兼职的研究性学习老师,每个学校都有团委,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综合实践活动师资还是完备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一般一个学校只配备1-2名研究性学习教师,而要求1-2名教师全程参与所有学生的探究过程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亲身参与研究过程,也就无法就信息收集、处理乃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2-3名团委老师也无法对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进行指导,因而他们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指导基本上是“纸上操练”。每逢寒暑假,团委发一个通知,布置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任务;开学的时候再发一下通知,检查一下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至于怎样实践、服务就靠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了。团委对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的指导基本形同虚设。

几名研究性学习教师和团委老师显然无法切实承担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的扩充已刻不容缓。壮大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整合资源,扩充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

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的薄弱严重影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而学校又不可能抽调更多的教师来满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织指导的需要,解决师资问题的合理对策只能是整合现有教师资源,吸收有条件的教师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指导工作。

首选的扩充对象应该是班主任老师,一是因为班主任老师和学生接触机会比较多,对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比较了解,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时会比研究性学习老师更加有效;二是学校的许多活动如体艺节、主题活动等都要通过班主任实施,为班主任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提供了前提;三是班主任老师跟班时间比较长,能够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

除了班主任老师外,各社团的指导老师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的极佳备选对象。原因之一是高中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涉及的多是学生兴趣、特长方面,很多社团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来源,为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过程提供了前提。原因之二是社团指导老师一般都对某一方面知识、技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为教师指导学生解决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保障。原因之三是社团指导老师队伍相对稳定,为持续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深化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工作提供了可能。由此可见,社团指导老师完全有条件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

吸收班主任和社团指导老师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指导后,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就能得到较大改善。以一个年级10个班为例,教师的标准工作量一般是14课时,以研究性学习课内周课时1节计算,一个年级一般只能配备1名研究性学习教师。每班学生至少40人。我们按照每组5人一组计算,原先1名教师要指导80组400名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吸收班主任进入综合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后,每个老师只要承担8组40名学生的组织指导工作,指导效率就可能得到大幅图提升。团委一般编制是1名书记、1名副书记,按照刚才的班级设置,三个年级加起来,每位团委老师要指导120组600名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要切实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几乎没有可能。吸收社团指导老师加入后,情况就能大为改观。以我校为例,学校有20几个社团,按照20个计算,就有20名社团指导老师可以分担团委老师的指导任务。

二.定点培训,提高指导老师自身素质

班主任和社团指导老师的工作性质为他们承担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指导任务提供了可能,然而,要想保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有序有效开展,仅仅从数量上充实师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妨设想,一位不知道选题原则的班主任老师指导学生选题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位不熟悉信息收集方法的社团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集信息结果会怎样?指导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承担的是组织指导的任务,不熟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老师的指导作用就名存实亡。所以,要保证高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必须提高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我们可以采用定点培训的方法来达到这一目的。

定点培训是指在固定的时间为固定对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专业培训。培训时间可以定在8月22到31日之间和第一学期结束前期末阶段,这样就可以赶在开学之前完成对指导老师的培训,为他们开学后指导学生有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足的准备。培训对象是高一年级的班主任和社团指导老师。班主任队伍比较稳定,一般都从高一带到高三;社团指导老师比班主任更为稳定,除了调动一般不会变动,所以只要对高一班主任和社团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就可以组建一支比较稳定的能够胜任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指导工作的师资队伍。

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专业培训由研究性学习老师承担,团委老师协助研究性学习老师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应该包括理论和实际问题解决两个方面。理论方面可以讲解一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解决方法,是作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素养,这一培训主要是为指导老师开展指导工作提供基础;实际问题解决方面可以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发现、预见和解决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指导老师为指导学生第二学期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进一步深入打好基础。

新一届的高一班主任可能和三年前的高一班主任人选相同,新一年的社团指导老师和上一年的社团指导老师也基本相同,固定培训对象后是否会出现重复培训的问题呢?理论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固定的,培训对象固定后势必出现重复培训的问题。理论培训只是涉及一些一般层面的方法指导,为避免重复培训的乏味降低指导老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相同的培训对象只要参加一次相同内容的培训即可。实际问题解决的培训内容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参与主体、活动内容的变更而不断变化。相同的学生,不同的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可能遇到不同的困难;不同的学生,相同的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因此,这一方面不存在重复培训的问题,作为指导老师,必须参加每一次实际问题解决的培训,即便是已经指导过几届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老师。只有这样,指导老师的自身素质才能在不断变更的问题解决中得到提升,为壮大综合实践活动师资力量,有序有效开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保障。

上一篇:测绘法宣传活动方案下一篇:家乡的特产500字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