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及纪念馆

2024-05-18

革命遗址及纪念馆(精选8篇)

篇1:革命遗址及纪念馆

厦门市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陵园及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位于厦门万石岩园林植物园门前。建于1954年10月,总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纪念碑坐东向西,由花岗岩台基、碑座及碑身3部分组成。通高24米,碑身正、背两面均镌刻五角星及陈毅手书“先烈雄风永镇海疆”8个鎏金大字。碑的前面是两片玻璃丝草坪(约3200平法米)。碑座配置台基两层,外层台基宽四十米,前后有数十级台阶通达碑的主体,碑座和碑顶分别雕以海浪和白云,碑的周围,苍松翠柏,鲜花盛开,整个造型雄伟壮观,象征着革命先烈顶天立地的革命英雄气概。

烈士陵园位于纪念碑正后方,陵墓呈圆形,花岗岩砌作,墓高2.3米,周长31米。陵墓内安放着厦门解放前夕为革命捐躯的中共党员以及在解放厦门战役中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渡海船工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公献身的烈士共计1036人的遗骸或骨灰。烈士陵园东侧有1958年“八二三”炮战中英勇牺牲的安业民烈士墓,碑上镌刻朱德手书“共产主义战士安业民永垂不朽”等字。1987年在纪念碑北侧建有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该烈士纪念碑及烈士陵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座落于厦门烈士陵园东北角,占地面积约八百平方米。展馆的建筑造型像一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外墙用花岗岩条石砌成,二层楼的建筑物略呈前低后高,正面石墙上方镶嵌着原全国人大付委员长叶飞的题词:“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 十一个铜质大字,六扇铝合金茶色玻璃大门,增添了陈列馆庄严气氛。

厦门破狱斗争旧址

位于思明区思明南路451号。旧址始建于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初为厦门海防同知署关押犯人之所。1912年,厦门设思明县时改为思明县监狱。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白色恐怖统治,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革命活动进行残酷镇压。1930年3月为纪念北京“三·一八”惨案,中共厦门市委领导的厦门反帝大同盟举行纪念大会,国民党当局逮捕了近二十名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关押在思明监狱内的“政治犯”增加到40余人,其中包括厦门市委书记刘端生和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陈柏生等。

中共福建省委为营救这些面临被杀害危险的同志,决定采取武装劫狱行动,并于当年3月成立了以罗明(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王德(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王海萍(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长兼军委书记)、谢景德(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长)、陶铸(中共福建省军委秘书)为核心的破狱特别委员会,陶铸、王德分别担任武装队和接应队队长。武装队共11人,负责破狱的武装行动。与此同时,狱中的同志也积极配合,成立了以刘端生为书记的临时党支部。

破狱特别委员会经过一个多月的慎密侦察和周密准备,于1930年5月25日上午9时利用星期日监狱防备较松懈的机会,实施了劫狱计划。在陶铸领导下,日战场,3200多名华侨机工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当时国内唯一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上,夜以继日地抢运战略物资,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乐章。根据统计:牺牲、失踪、病亡者超过1000人。

实业救国

海外华侨热切企盼祖国繁荣富强,他们竭尽所能投资实业、兴办教育、捐助公益。

1872年越南华侨陈启沅在家乡广东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家民族资本企业。

1903年印尼华侨张煜南等筹资300万银元,兴建潮汕铁路,这是华侨投资国内铁路的创举。根据统计,从1860年到1949年,华侨投资国内的资金折合人民币6.3亿元。

南洋华侨实业家张振勋,在国内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和广厦铁路公司、广西三岔银矿等。1915年张裕酿酒公司出品的白兰地酒参加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酒会,荣获金奖。

1919年印尼华侨黄奕住在上海创办中南银行,扶植沪、津、闽、粤的民族工业。自1920年起在厦门创办自来水公司、电话有限公司、黄聚德房地产公司,为我国民族工业做出有益的贡献。解放前,侨汇在平衡我国外贸入超,发展侨乡农工商和文教事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文教兴国

华侨回国办学始于19世纪末,陈嘉庚是倾资兴学的一代楷模。他创办的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桃李芬芳人才辈出,他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达118所,1980年统计,他一生用于教育事业的金钱相当于现在的1亿多美元。

1956年陈嘉庚率华侨捐款捐物,创办全球首家华侨博物院。为表彰陈嘉庚的杰出贡献,199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2963”号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在陈嘉庚的精神激励下,各地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新加坡华侨李光前,自1938年起在家乡福建南安梅山独资创办占地300亩,拥有幼儿园、小学、中学、礼堂、医院在内的国光学村。对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各项慈善之举,华侨也总是当仁不让。20世纪50年代,大批华侨、留学生相继回国,投身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新华侨和留学生学成归来,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都找到了大可作为的广阔天地。

罗扬才(1905-1927)

中共闽南特委委员兼中共厦门市委组织部长、厦门农民协会会长。

罗扬才,男,汉族人,1905年出生于广东省大埔县枫朗乡坎下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1年3月到集美学校师范部学习,1924年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预科班,1925年12月升入教育系,并参加学生会的领导工作。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为了支援“五卅”工人斗争,他参与组织学生集会示威游行和罢课,深入工厂发动工人。在他的领导下,厦门邮电工人、海员、驳船“苦力”

篇2:革命遗址及纪念馆

对家乡丹东的中国革命历史遗迹的考察报告 【家乡丹东】

一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出了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将士们取得斗争胜利的决心,这首著名也同时让众多的中华儿女们知道了这个与朝鲜隔江相望的海滨城市——辽宁丹东。丹东简介:丹东市地处辽宁省东南部,与朝鲜隔间相望,与韩国一衣带水,是中国一万八千里海岸线的北端起点,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环黄海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重要交汇点,是一个以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主题的沿江、沿海、沿边城市,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中国最大最美的边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全国双拥模仿城市,是亚洲唯一一个同时拥有边境口岸、机场、高铁、河港、高速公路的城市,是一个经历抗美援朝战火洗礼的英雄城市。

地理环境:丹东位于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温润季风型气候,年平均雨量多在800-1200毫米之间,是我国北方雨量最多的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受季风季候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是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素有“北方江南”、“东北苏杭”之称,堪称旅游避暑胜地。

交通:丹东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三沿”优势,与朝鲜半岛有300公里的边境线,丹东铁路距平壤220公里,距首尔420公里,是连接日本下关、韩国首尔、朝鲜平壤、中国北京和俄罗斯莫斯科的欧亚铁路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丹东港距韩国的仁川港仅245海里,是连接韩国、日本十分便利的海上通道。被称为“21世纪伟大壮举”的国际大通道,计划从东京起,通过正在兴建的“日韩海底隧道”,穿过朝鲜半岛,从丹东进入中国,过南亚、中近东,到莫斯科,直达英伦三岛。建成后,将大大加强丹东作为大通道东大门的战略经济地位。丹东将成为中国及欧亚大陆经陆路、海路与日本、朝鲜半岛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城市。

【探访革命历史遗迹】 第一站:鸭绿江断桥

丹东鸭绿江断桥,位于辽宁省丹东市鸭绿江畔,原为鸭绿江上第一座桥,始建于1909年,长944.2米,宽11米,12孔,为便于船舶航行第四孔为“开闭梁”,可以旋转开合。1943年4月,当时对中国东北和朝鲜实行殖民统治的日本人在此桥上游不足百米处检查第二座铁路大桥,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两座鸭绿江大桥成为我国支援朝鲜前线的交通大动脉。战争期间,侵朝美军多次对大桥狂轰滥炸,于1950年11月第一桥被炸毁,中方所生四孔残桥保留至今,成为“鸭 绿江断桥”,桥身漆为浅蓝色,意 思是不忘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期盼和维护世界和平。断桥上的 成千上万处弹痕遗留至今,成为 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

断桥仿佛是一位屹立于江中的历史老人,凭吊和铭记着中华民族的战士们的英雄业绩。现在,鸭绿江断桥是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桥上遗留的累累弹痕和桥头飞翔的群群白鸽将战争和和平两个不同的画面同时呈现在游客面前,令人们深受教育。鸭绿江断桥问世100年来,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忍屈受辱到奋起抗争,从历经挫折到不断胜利,从当家作主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艰难历程,此时的我站在断桥上,心中感慨万千,这座桥承载着历史与未来,也许历史的天空中满是乌云,但我们想念他们背后是明媚的阳光,无论黑夜怎样漫长,白昼总会到来。回顾历史,带给我们的是居安思危,痛定思痛,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展望未来。

第二站:抗美援朝纪念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10月,新馆于1993年7月落成并正式开馆。纪念馆坐落在丹东市风景秀丽的英华山上。抗美援朝纪念馆是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堂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融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和现代建筑特色于一体。总共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3790平方米。抗美援朝纪念馆 是历史的丰碑,是人民的 怀念,作为首批“全国百 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 地”、“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社会各界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最佳场所,它的陈列内容更是对人民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纪念馆概况】

抗美援朝纪念馆坐落于丹东,这个与朝鲜仅一江之隔的城市,是当年抗美援朝战争的要塞。抗美援朝纪念馆于1958年成立,新馆于1993年7月27日,即朝鲜停战协定签字40周年落成开馆,胡锦涛总书记参加开馆仪式并为纪念馆剪彩。新馆由陈列馆、全景画馆、纪念塔三大建筑主体组成的建筑群。

1、陈列馆

进入庄严肃穆的陈列馆大厅,厅的正面是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浮雕群像为背景,正中是毛泽东和彭德怀的巨型雕像,两侧分别是志愿军战歌和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同志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馆内现收藏抗美援朝文物12100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7件,原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同志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平壤以北道路调查材料和朝鲜交通调 查图;志愿军参谋长解方 同志在谈判时期使用的照 相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 李志民同志的一级国旗勋

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篇二:清丰县单拐革命遗址考察报告 清丰县单拐革命遗址考察报告 王瑞卿

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无党派 营养与食品卫生副主任医师 卫生科科长 “五一”节后,在党校李老师带领下,我们到革命遗址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近十几年,清丰县筹资200多万元,对单拐革命遗址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并从北京、长春、广安等地征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余件。修复后的单拐革命遗址重新展现了中共北方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军区第一兵工厂旧址和邓小平、宋任穷同志旧居。

1944年9月,冀鲁豫分局、冀鲁豫军区司令部进驻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单拐随即成为冀鲁豫边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指挥中心。邓小平、宋任穷、杨勇先后在这里指挥了鲁西南等100多次战斗,收复解放70多座县城,领导边区军民开展了整风运动、民主民生斗争和大生产运动,同时建立了军工部,发展军工事业。单拐兵工厂就是在此时成功地制造出我军第一门大炮——“盖亮号”九二式70毫米步兵炮。作为单拐村历史发展的见证人,今年90岁的陈遂修老人一提起邓小平,就显得格外亲切。1945年3月,邓小平由山西辽县出发,经太行、豫北交通线,到达单拐村。陈遂修说:“小平同志虽然在这里只生活了3个多月,但他为群众做了许多事,减租减息、抓生产、办工厂、建学校等。小平同志喜欢坐在房东大门口的上马台上与老百姓聊天,谈战争形势,谈群众生活。老人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为了抓生产,军队开荒种地40亩,小平同志亲自在地里拉犁,累得满头大汗,群众看见就把自家的牛拉过去。小平却说,还是自力更生、出点力气好。农忙时节,他还让战士帮助群众收庄稼,快打快收,把粮食收藏好。说到这里,陈遂修老人唱起了小平同志当年教唱的歌曲《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1955年,老人复员后在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40年。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村里的所有革命遗址都得到了保留和修整。1984年6月,由省里投资修建的纪念馆正式落成,并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当时的革命历史,陈遂修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向组织提出担任义务讲解员的要求。在这期间,他为在校生、机关干部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逾百场,并捐献革命历史文物十多件。

我们分别参观了当年邓小平、宋任穷、杨勇等领导的旧居,这些经过了几十年风雨侵蚀的建筑,目前仍保存完好。村民们告诉我们,当年战斗之余,邓小平、宋任穷等经常到村民家唠家常,宣传革命道理。战士们一有空闲就帮助群众干农活,做家务,但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军民亲如一家。群众对战士们更是爱护备至。一次日本鬼子大扫荡时,我军72名伤员没来得及转移,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藏起来,精心照料,没有使一个伤员落入敌人之手。鬼子为了找到兵工厂生产的弹药,抓走许多群众审问,但群众坚贞不屈,鬼子用刺刀别着他们的嘴巴,也没有一个人走漏一点消息。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革命老区的人民如今已经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他们充分利用当地经济条件,种植小辣椒,开展林木生产,发展养猪等农副业经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看到,村里原来低矮的土坯房如今都变成了红砖瓦房及楼房,摩托车、自行车、电视机等也走入到寻常百姓家。村里还办起了预制厂和印刷厂,集贸市场也很红火。

国家为农民减负的政策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64岁的胡银照在我们面前,掰着手指头,坦然地算着他这个5口之家土地负担的变化:国家的“一贴一降”,负担减少了300多块。“政府为靠土地吃饭的农民减负,真是功德无量啊!”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老一辈革命者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正在超越历史的沉重,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篇三:红色革命地考察报告

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革命精神

-------瑞金、长汀、上杭实地考察报告

2009年5月7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07人文教育本科班全体同学在辅导员曾小锋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为期四天的红色文化考察。由于赣南闽西地区有大量的革命旧址群,因此我们班此次考察主要是在这个区域。

考察第一天,我们来到的是红色古都----瑞金。瑞金建政翻天覆地 瑞金是响誉中外的“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瑞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曾经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她是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驰名中外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之 一。“红都”这个光荣的称谓起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瑞金进行伟大革命实践和红色政权建设探索的光荣历史。1931年11月7日至20日,酝酿了近两年时间,并经过时任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同志精心筹备的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隆重召开,大会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定都瑞金,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还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等决议案,自此,我们党领导的红色政权正式以国家形态出现。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沙洲坝召开,由于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已经从上海迁到了瑞金,因此,“二苏大会”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临时”两个字就去掉了,正式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二苏大会”还通过了修改后的宪法大纲等决议案和关于国旗、国徽、军旗以及关于确定8月1日为建军节等决定。因此,瑞金作为赤色首都,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发源地和初步的形成地,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八一”建军节的诞生地。有关瑞金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有一位专家作了很精辟的概括,这句话是:“封建专制,昏天黑地;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都,改天换地;改革开放,欢天喜地。”

考察第二天我们来到了上杭。参观了古田会议的旧址,古田会议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是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大会由陈毅主持。出席会议的代表100多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在于克服由于红四军的组织成分和长期处于艰苦的战斗环境而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会议期间,毛泽东作了政治报告,并作了多次讲话;朱德作了军事报告;陈毅传达了中央《九月来信》,并作了反对枪毙逃兵的讲话。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认真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批判了各种错误思想,坚持以无产阶级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的原则。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案》,其中第一部分《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是决议案的核心部分。决议指出了红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其纠正的方法,强调了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决议明确规定了红军阶级性质、任务,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规定红军除了打仗消灭敌人的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任务。同时还进一步明确了政治工作的地位和政治工作路线;阐明了必须在军内外建立正确的关系,对敌军采取正确的政策。大会改选了红四军前委,遵照中央的指示,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书记,毛泽东、朱德、陈毅、林彪、罗荣桓、谭震林等11人为委员,杨岳彬等三人为候补委员的红四军新的前敌委员会。古田会议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建军方面的经验教训,划清了无产阶级军队和一切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中国红军,建设成为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问题。大会所通过的决议,不仅为红四军党和军队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而且也为全国红军的建设制定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决议的基本精神是中国人民军队建设的伟大纲领。

考察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长汀,在这里我们将进行为期两天的考察。长汀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至新石器时代,古闽族人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为新罗县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属汀州。历史上为州、郡、路、府所在地,八闽客家首府,“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曾是闽西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现属龙岩市,全县人口48.8万,设11镇7乡299个行政村(居)委会,拥有30余万亩耕地。汀州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篇3:将台堡革命纪念园遗址考略

将台堡位于宁夏固原市西吉县南部葫芦河与马莲川河交汇处, 纪念园位于将台堡中心区域, 占地5000平方米。距西吉县城30公里, 两河交汇形成三角埠坪, 地势平坦宽阔。其历代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秦长城城址, 汉代古城遗址依稀可见。据《西吉军事志》记载:将台古堡始建于北宋天禧年间。《西吉县县志》记载:将台古堡毁于1920年海原大地震, 民国初年在此筑城堡, 另据西吉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证实, 现存土堡长70米, 宽68米, 高10米, 黄土夯筑, 原开东门, 现开南门。原因地势西高东低, 原高凸之地, 西侧有一高台, 用于古代军事要塞招兵点将的地方, 俗称“点将台”, 将台堡因此而得名。

2000多年前的战国秦长城经湖芦河至将台堡向东延伸, 形成了一道古老的军事屏障。将台堡南侧为汉城遗址, 3公里处为杨河汉墓群, 6公里处为宋代的羊牧隆城, 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军事重地。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工农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 标志着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再一次为将台堡的历史增添了辉煌。

1934年8月7日, 红六军团在湘赣省委书记、中央代表任弼时和萧克、王震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领导下, 为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从湘赣根据地突围西征。同年10月至次年11月, 中央红军先后离开艰苦创业的革命根据地开始了战略转移, 历经艰难险阻, 战胜强敌围追堵截, 继1935年9月红二十五军进入陕甘苏区与陕北红军汇合后, 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陕甘支队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不久与红十五军团会师。1936年夏, 红一方面军东征胜利会师陕北, 中共中央作出了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战略决策。5月中旬将红一方面军主力改编为西方野战军, 由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委挥师西进, 迎接红二、四方面军。7月红二、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后并肩北上挺进甘肃。9月中下旬至10月初, 三个方面军相继向静宁、会宁和西吉将台堡 (时属隆德县) 地区集结, 形成夹西 (安) 兰 (州) 大道南北呼应之势。10月9日, 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21日, 红二方面军进入宁夏西吉县境。当日, 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政委关向应和随二方面军行动的原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在西吉县平峰镇与红一方面军代理团长左权、政委聂荣臻、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等会面。22日, 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团与一军团二师在西吉县将台堡胜利会师。23日, 二方面军与六军团经西吉县公易镇抵达兴隆镇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 红军三大主力经两年艰难困苦、浴血奋战, 终于胜利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最终在将台堡胜利会师。将台堡会师是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次会师, 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胜利会师六十周年之际, 江泽民同志曾作过这样一段重要讲话:“6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 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 宣告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共产党和红军的图谋彻底失败, 宣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肩负民族希望胜利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在这次讲话中, 高度评价了宁夏西吉将台堡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鉴于将台堡是红军长征胜利会师地, 经中央同意, 将10月22日确定为“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日, 即将台堡会师纪念日, 并修建纪念地。

将台堡会师纪念地有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是将台堡会师纪念碑, 主体由基座, 碑体和碑顶雕像三部分, 碑体及基座高26.36米, 由红花岗岩铸造而成。纪念碑顶有三尊英姿勃发的红军头像, 分别象征红一, 二, 四方面军。碑身正面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纪念碑”碑名, 且用汉白玉雕刻, 这也体现了党中央、中央军委对红军长征会师的全体将士的褒扬。环绕碑身有八幅精美的浮雕, 依次为“战略大转移”、“遵义会议”、“强渡大渡河”、“过雪山草地”、“路过回民区”、“翻越六盘山”、“三军会师”、“胜利到达延安”, 这些浮雕生动刻画了红军长征中的艰辛历程和红色革命历史的壮丽史卷, 也深刻展现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道路。

二是将台堡革命纪念园, 园内有“将军翰墨”、“历史岁月”、“饮水思源”、“和平年代”。陈列两个展厅, 分别为“三军会师纪念厅”和“成就展厅”。纪念园纪中央是一日晷, 在日晷周围的地面上印刻着许多“1936.10.22”这样的印记, 旨在让参观革命纪念园的观众牢记历史。

纪念园“将军翰墨”内有36幅碑刻, 其中萧克将军为将台堡做了“红军会师大西北、将台堡中留胜迹。”的题词。贺龙元帅的夫人薛明在题词中写道:“长征精神, 世代相传”。1985贺龙元帅在长征时期的警卫员周龙在将台考察长征会师纪念地时, 回忆了当时将台会师的场景, 他说:“1936年10月9日, 红四方面军的总部进到会宁城和红十五军团会师。红二方面军总部10月22日进行至将台堡与红一军会师。将台堡以东地区是红一方面军的部队, 将台堡以南和北是红二方面军的部队。红二军的总指挥部就设在将台堡内。三军会师后, 邓小平同志传达了瓦窑堡会议精神和毛主席《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

在纪念园“历史岁月厅”陈列着曾给红军磨过面, 碾过米的石磨, 碾子, 给红军战马喂过草的马槽等文物。

纪念园“三军会师展厅”是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中的核心展厅, 主要通过图片、文字、蜡像、浮雕、实物、沙盘、电子路线图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历程。文字资料分为“红二万五千里长征史”、“红一方面军长征史”、“红二方面军长征史”、“红四方面军长征史”、“将台堡会师”、“红色种子”六大部分。三军会师展厅里还陈列着红军留下的战备和生活物品以及电文的复印件。

聂荣臻在1988年5月为《红旗漫卷》一书做序时指出:“10月22日至23日, 二方面军到达西吉的将台堡, 兴隆镇, 先后与一军团的一师, 二师胜利会师。10月30日, 中共中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 中央军委向一、二、四方面军发了庆祝大会师的贺电, 指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 将要进入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阶段。”

1936年10月3日, 左权致电聂荣臻并报毛泽东、叶剑英:“ (一) 二师明日赶到 (西吉) 硝河城、将台堡之线集结, 骑兵团主力可到单家集。 (二) 我及小平明日到 (西吉) 兴隆镇与聂会合”。

1936年10月21日, 杨得志、肖华 (时任红一军团二师师长、政委) 在甘肃静宁县界堡致彭德怀 (时任西方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的电报原文:彭司令员 (一) 贺、任、关、刘伯承今日已到平峰镇与左、聂会面。 (二) 二方面军部队二十三日可到常 (单) 家集、将台堡。

1936年10月22日, 左权、聂荣臻在将台堡电告彭、陈、杨并报毛泽东:“二方面军一部及贺、任、关、刘于今日到达将台堡、硝河城, 余部明日可到。”

这些珍贵的电报清晰地记载着当时的行军路线、部队的情况、物资供给等重要内容。说明将台堡会师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重要意义, 是长征中的最后一次大会师。

2006年5月25日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是全国30条旅游精品线路和100个红色旅游经典区之一, 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每年都有大量的群众、学生来到将台堡红军会师纪念园抚今追昔, 缅怀红军的英雄伟绩, 重温这段不朽的红色历史。

参考文献

[1]宁夏党史.1996 (1) .

[2]红旗漫卷.聂荣臻《序》, 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3]兰州军区党史资料通讯.1986年5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专辑.

[4]将台乡志 (周龙给将台乡党委的信) .韩善贤.

[5]邵予奋.红军长征将台堡会师, 宁夏人民出版社.

[6]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 上卷:418.

[7]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60年大事记, 第一卷.

[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 第一卷.

篇4:红色革命遗址白芒坑

白芒坑人民素有敢于抗争的革命传统。1925年,叶剑英奉命协助张民达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师参加东征,来回3次经过白芒坑。叶剑英在和村民交谈中,了解到叛军林虎部队经常骚扰当地村民,当即组织指挥部队,在白芒坑村至山下村路段设伏,击溃林虎叛军。在此次战斗中,白芒坑人民为国民革命军提供情报,提供给养,救护伤员,受到叶剑英同志的表扬。

1927年12月12日,广州起义失败后,起义部队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在徐向前、叶镛领导下向海陆丰进发。红四师途经白芒坑村时驻扎休整。期间,红四师官兵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理想和革命的宗旨。为了解决白芒坑村群众和部队的饮水问题,徐向前命令工兵日夜奋战,仅用两天时间就挖了一口井。白芒坑人民饮上了清甜的井水,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随后,白芒坑村青年洪观火、洪国盛、洪国房等人带枪参加红军。现在,白芒坑村群众将这口井命名为“红军井”,并在井旁竖石碑,上面刻字“饮水不忘挖井人,永远怀念徐向前。”在井的前方立有徐向前半身铜像,以供后人瞻仰。

1937年,白芒坑村华侨洪月冲(中共党员)返村参加抗日地下工作。随后,在白芒坑村建立了党小组,成立了有40多人的民兵自卫队,还有农会和妇救会等。民兵自卫队在群众支持下不断抗击日军。

1944年3月19日,白芒坑村民兵自卫队在队长洪月冲率领下,在铲头坳用土枪土炮伏击一支入侵平陵的日军。这场战斗毙敌2人,伤敌10多人,缴长枪2支。第二天,日军对白芒坑村进行报复“扫荡”,他们实行三光政策,烧毁民房30多间,强奸妇女3人,抢走禽畜无数。英勇的白芒坑村人民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

1947年3月,中共派地下党员朱湘祺、张奕生到白芒坑村联系上原东江纵队北撤时留下的洪佳、梁德、李觉和刘安德等,组织恢复党的工作。他们在白芒坑村后山的天湖庵组成一支有60多人的“铁流队”,以白芒坑村为根据地,开展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

在解放战争中,白芒坑村的“铁流队”和东纵的另一支部队“飞龙队”及民兵联合行动,先后参战十多次,击溃国民党军500多人的进攻和“清剿”,将国民党军赶出平陵地区。白芒坑村有12位英雄献出了宝贵生命。

正是:革命遗址放华光,追昔抚今党领航。红军四师曾驻扎,徐叶二帅亦留芳。抗日烽火诛日寇,解放英豪驱蒋帮。白芒人民多壮志,改革开放普新章。

篇5:武昌革命遗址观后感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去年十月份的时候,晴空万里,鸟语花香。我独自一个人在革命的故里武汉的革命博物展厅里,参观文化遗址。

毛泽东故居,武昌都府堤41号,是毛泽东1927年上半年在武汉从事革命活动时居住的地方。

初踏进毛泽东故居首先感受到一股古朴气息,青砖绿瓦,青石板路,穿过一条天井左方便是毛泽东与澎湃曾经居住的地方,室内简单朴素只有一张床,床上一顶蚊帐。从居室布局上可以看出革命先驱不图主观享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踏过一个小小的庭院就可以进入毛泽东与各革命先驱商谈国事的客厅,客厅正中央挂着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客厅左侧是毛泽东与其妻杨开慧其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一起居住的地方。据当时接待的王敏珠副馆长介绍,毛岸青默默地站在父母的卧室,一遍遍摩挲着与兄长毛岸英依偎在母亲杨开慧身边的照片,久久不肯离去。革命先烈们在生活上的简朴为我们年轻一代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在生活上我们要秉承革命先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态度,不比吃穿比干劲,认真学习为人民谋利益。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在大革命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在武汉举行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开幕式在武昌第一小学风雨操场举行。中共五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是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艰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会址处我主要参观了会场和陈列馆。在会场上我们依稀能够看到当时的热烈场面,闭上眼睛静心想象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哪些革命先驱们高昂激情的演讲,革命的号角不时在我耳中回旋,久久未能拭去。在陈列馆我们在导游的讲解下编织着当时发生的史实,看到当年那些革命者用过的皮包、碗、衣服等用具和革命先烈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图片,我的精神又受到了一次洗礼──我们年轻人要紧握革命者们递给我们的接力棒,将革命的精神永远的传递下去。

几个小时的参观很快过去了,在上车的一刹那我回头观望了一下革命遗址感悟颇深。大学生活是短暂的,我们的青春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的宝贵时光,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确立远大的理想,学好共产主义理论,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游古琴台观后感

古琴台是武汉著名音乐文化古迹。我石阶而上,首先来到了蜡像馆,一走进去,就被一首美妙动听的音乐所吸引了,哦!原来那就是相传了两千多年的著名音乐《高山流水》,四周围的人物都是用蜡做的,个个形象逼真、维妙维肖。

此台为纪念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深情而建。因为纪念楚国钟子期、俞伯牙而建,又有“伯牙台”之称。千年传颂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明末话本选集《今古奇观》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描述: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氏,仕至晋国上大夫的俞伯牙,精于音律,善操琴。一年,奉晋主之命使楚,办完公事,张一风帆,返乡省亲。不一日,行至汉阳江口,时值中秋,适逢雨止云开,明月当空。伯牙在舱中独坐无聊,命童子焚香,抚琴案间,以遣情怀。方弹一曲,琴弦忽断,伯牙大惊,料有人听琴,遂下船察看,见有樵夫立于岸上,经两厢辩琴论艺,伯牙始知此人非俗士,于是邀其入舟,此人乃钟子期也。此时,伯牙续弦再操瑶琴,始奏一曲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赞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续奏一曲意在流水,子期又赞道:“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一曲高山流水喜遇知音,上大夫与樵夫结为挚友,相约翌年中秋在钟家重聚。一年以后,俞伯牙重回故地时,子期不幸离开了人间。伯牙面对一丘新土,悲痛欲绝,便在坟前抚琴祭奠,重弹“高山流水曲”以寄托哀思,琴声惊天动地,哭声悲切,招来山中黎民百姓围观,闻琴韵铿锵,鼓掌大声而散。伯牙见此情景更为伤心,对天长吟:“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吟罢,伯牙从衣间取出小刀,割断琴弦,双手举琴,向祭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轸抛残、金徽零乱,从此碎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由此,“高山流水遇知音”传为佳话,千古不衰。“知音”典故由此而来。古琴台就是后人为纪念这一对挚友而建。有道是:“清风明月本无价,流水高山自有情”。

随后,我们又游览了 知音雕塑、高山流水、印心石屋、琴台„„ 这次游了古琴台,不但给我平添了许多欢乐,还赐给我了许多课外知识。在回家的路上,那首优美的《高山流水》不停的在我耳边回荡„„

冬日武大情

对武汉大学的景仰有很长时间,早就闻说那里的樱花很出名,校园很美。走近武大,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见用花岗岩石篆刻的——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质朴而让人心生敬意。

据说它是在1993年百年校庆前夕仿照老牌楼,由武大海内外校友集资建造的。四根八棱圆柱(四柱八方),表示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莘莘学子;柱头上的云纹,表示高等学府的深邃和高尚。上覆琉璃瓦之颜色为孔雀蓝,仅次于皇家的金黄色。

作为武汉大学的“门面”,武大的校门牌楼可以说是兼大气与古韵与一体。牌楼上用繁体从右到左写着“国立武汉大学”六个大字,在校门牌楼下的石碑上刻着武大的校训。而在牌楼的背面,还刻着六个大字,概括了武大的基本学科分类,从右至左依次是“文、法、理、工、农、医”,这几个字都是繁体。

从自强学堂到国立武汉大学,她永远的以这种姿态,渐渐成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角色。更何况,它本身就是雄伟壮丽的。再更何况,曾经有人说,这是中国最有气魄的校名,它被念作:学大汉,武立国。

当我和伙伴们兴冲冲地走进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武大校园时,我为之一振。君不见,武大校园,满园尽是民国时期的古建筑。这些建筑大多依山就势,中西合璧,罗马风格和琉璃瓦,相得益彰„„经过百年的风雨,依然完好。那一块块斑驳的墙砖,那一片片瓦蓝的琉璃,无不记录着她的辉煌、她的厚重、她的屈辱、她的辛酸„„而和这些古老建筑群相映成趣的便是她的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真可谓:江城多山,珞珈独秀;山上有黉,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的历史溯源于 1893 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 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

武汉大学环绕东湖水,坐拥珞珈山,风景如画,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校内有珞珈山、狮子山、侧船山、半边山、小龟山、火石山等,蜿蜒起伏,相互呼应,错落有致;登高远眺,视野开阔,湖光山色,气象万千,自然风光独领风骚;仿古建筑构思精巧,群而不乱,典雅凝重,银墙琉瓦掩映于苍翠林木和万花丛中,更显得仪态端庄秀丽,令人留连忘返。

学生生活区已形成樱园、梅园、枫园、桂园等,各有特色和情趣。尤其是樱园,每当寒冬过后,梅花凋谢之时,早樱开放。盛开时节,樱园酷似花的海洋,成上万游客慕名而至,留连观赏,如醉如痴,大有“三月赏樱唯有武大”的意趣。拾级而上,看到的是武大以前的图书馆,很是古老,有点破败,但我们没有太多的理由去打扰武大学子的思绪,于是我们坐在了图书馆外的带点欧式风格的条椅上,看晨曦中的武大,带点温情,带点景仰,心情很是奇怪,更多的是感受武大那悠久的历史,雄大的建筑。看远处的洛珈山只有那山才可以见证武大的沧桑,又或者只有那图书馆里堆满灰尘的古书才有资格解读武大浸透光辉和悠远的从前„„

篇6:革命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第一天,我们一同来到了国家博物馆,参观“抗战与文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馆藏文物系列展”,回顾中国抗战的艰苦岁月,感受文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抗战与文艺系列展览,由“文艺与抗战展”“延安电影团史料展”“抗战木刻展”“抗战摄影展”“梁又铭抗战美术作品展”等五个主题展览组成。共展出历史文物、美术和摄影作品以及历史照片等1109件(套),其中有近700件(套)为首次展出。 形象地反映了抗战文艺的各个方面。展览真实再现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们以文学艺术为武器,激励广大军民投身轰轰烈烈的全民抗日救亡大潮中的历史。与此同时我们实践团的成员在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照片、绘画作品前流连忘返,不时驻足瞻仰,询问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并对作品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感想,感触和理解。

紧接着我们通过参观抗战与文艺系列展览,更加深刻的了解了70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下的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重大历史考验,也深刻地了解到,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奴役,广大文艺工作者担负起唤起民众抗战、实现民族救亡的文艺抗战使命。

更加了解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以来,革命根据地的.文艺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共产党文艺事业的发展和文艺队伍的壮大,以及20世纪文艺的发展变化与对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影响。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的成员们也积极地寻找不同年龄段的参观者进行询问以及做调查问卷,尽管很多人不愿意帮助我们,但我们并不放弃,在一直坚持不懈的询问调查中得到了有效的数据,被调查者有老师、大学生等等,其中一些被调查者在调查过程中讲述他们说知道的一些历史也让我们学习颇多。

第二天,实践团一行来到了佟麟阁路,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怀表的雕塑,怀表上的时间停留在佟麟阁烈士去世的时间,随后我们仔细阅读了旁边一块介绍佟麟阁路的石碑。抗战胜利后,为纪念抗日爱国将领佟麟阁得名。佟麟阁早年参加护国讨袁战争。曾任冯玉祥部陆军第11师第21混成旅旅长。1926年9月五原誓师后,随部参加北伐。1928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第35军军长、暂编第11师师长、第29军副军长。1933年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取得喜峰口大捷。同年5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第一军军长兼代理察哈尔省主席,跟随冯玉祥驰骋察省,打击日军,收复失地,为察省光复作出了贡献。

采访老爷爷

与国家博物馆对比,佟麟阁路上参观的人甚少,当看到有位老爷爷在观看石碑时,我们上前采访,老爷爷还略显羞涩表示他是附近居民,他了解到这个石碑是刚刚建成的所以过来看看,他还说现在城市化佟麟阁路还是变了很多,没有完全保持原来的样子。

此次参观我们还有意外收获,当我们沿着佟麟阁路步行时发现李大钊故居就在佟麟阁路附近,于是我们又参观了李大钊故居。

参观李大钊故居

在这里,我们了解了李大钊先生的生平,知道了他的生活,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我党早期卓越的领导人,而且是学识渊博、勇于开拓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鲜红的党旗和李大钊先生的雕塑,让人肃然起敬。雕塑前满是鲜花,表达了前来参观的人的敬仰之情。他的家中为开会专门准备了一个屋子,我们还注意到一间客房,当年,许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钊家借住,感受过李大钊师长般的关爱和教诲。

篇7:巧家县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革命遗址普查报告

市党史研究室普查办:

为了全面贯彻中央党史研究室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深入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关于《进一步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党史研究室关于《进一步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实施方案》的安排部署,中共巧家县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切实加强领导,组建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组,全面完成自1919年-1950年期间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截止目前,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已经圆满结束,现将各项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我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自从4月7日启动以来,在省市党史研究室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完成各项工作。现将此项工作的开展从基本情况、工作方法和工作评估三个方面作简要报告:

(一)基本情况

市委召开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后,我县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及时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任组长,宣传部、党 1 史办以及各乡镇相关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县政府拨给了10万元的启动经费,从各单位抽调人员成立了工作组,要求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和革命老区申报以及红色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将革命遗址普查成果转化为“三个一”工程,即:一本书、一本画册和一部电视专题片。

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组深入全县16个乡镇,对预定的51个革命遗址、遗迹普查点进行拉网式普查。行程达6000多公里,寻访干部群众600余人次,采写口述材料近5万字,拍摄高质量图片2000余张(其中翻拍历史图片36张),录音累计350分钟,绘制地形草图21幅。赴昆明在省档案馆和云南省讲武堂等地调阅了档案500余件,查证并摘抄文字资料近1万字。奔赴成都采访1次、昭通2次,采访历史见证人近10人次。完成30个专题约20余万字,新发现革命遗址点16个。我县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通过外宣媒体交流经验、推广典型,积极撰写研究文章和工作动态信息。先后在在省、市委党史研究室主办的刊物上刊发研究文章6篇,在市党史研究室主办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简报》上刊发信息5条,《昭通日报》发表新闻、专题8篇(条),在巧家县委政府门户网站——白鹤滩之窗刊发信息8篇(条),巧家电视台播报新闻2期,自出 2 《革命遗址普查简报》4期,先后展出革命遗址普查剪影展板2次,为革命遗址普查工作营造了积极的氛围。

(二)工作方法

1、织领导,研究部署到位。

3月20日,市委召开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会议以来,巧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由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王朝德同志负责,及时制定下发了《巧家县关于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实施方案》。4月14日,在县委第63次常委会议上,再次明确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了思想原则,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为保障革命遗址普查顺利开展,我县及时成立了遗址普查工作领导组,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亲任组长,县委办、县委宣传部、县委党史办以及各乡镇相关领导担任副组长,从全县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组,及时采购了笔记本电脑、录音笔、移动硬盘等办公设备,实现了设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配置最优化。

2、真抓实干,高质量开展普查

在下乡普查之前,确立了42个革命遗址普查的工作点,让普查工作有的放矢,避免了走弯路,为全面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工作组充分发扬起早贪黑抢时间、连续作战的作风、风雨无阻的工作作风,披星戴月不畏艰辛,深入高山 3 深谷、丛林草莽寻访历史见证人、采写口述材料、拍摄实地图片、收录或者翻拍历史图片、绘制地形草图。工作中,我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组一直注意和省、市的纵向联系和相邻县区的横向联系,及时在工作中贯彻执行省市的相关要求,积极和相邻县区的史志部门交换意见、交流经验和保持进度,降低工作难度,提高工作效率。按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原则,将采访人的口述材料进行梳理,同时查证相关史志资料进行核实、印证。对于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专程赶到省档案馆、云南讲武堂等地查证相关资料,力争做到深入彻底。

3、求真务实,多方论证秉笔写青史。

按照档案材料和口述材料相结合、当事人描述和现场走访相结合、文字资料和图片旁证相结合的原则,多方论证、求真务实,切实保障了本次普查结果的真实性。如:为了弄清在崇溪剿匪战斗中牺牲的一个烈士的身份,普查组在查阅史志资料无结果的情况下,先后联系民政局、武装部等多家单位进行核实,最终确定该烈士的身份。为了弄清老红军漆仁里的战斗和生活经历,在其故居调查无果的情况下,先后联系了西昌老干局、西昌军分区、成都军区等单位,多方打听跟老红军的后人取得联系,全面细致的采写了老红军的人生经历。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总之,巧家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组全体人员坚定对 4 历史负责的态度,求真务实,不畏艰难险阻,高质量地完成了革命遗址普查。

(三)工作评估

普查工作在省、市党史研究部门领导的精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体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协同努力,始终坚持“到一线采写、经多方论证、对历史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彻底认真细致的完成了省、市关于革命遗址普查的各项工作,所列出的58个革命遗址点做到了事件翔实可信,数据真实可靠,线索明晰、逻辑严密。

在遗址普查的过程中,我县始终坚持每一个点都亲临实地,走访干部、群众首选当事人,当事人亡故的以走访75岁以上神志清醒、表达清楚的历史见证人为主的原则,在走访的600余人次中,75周岁以上老同志达到250多人,其中包括了现居住在成都的中共巧家第一届县委组织部长陈华、居住在昭通的巧家县包谷垴游击队队长郭中正、黑麓山游击队队长、32团1营营长陆梓祥、大寨区域革命领导人罗滔等老革命。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比如红军长征过巧家、中共地下党在巧家的活动事迹、边纵游击队的发展壮大和战斗历程等重大事件以及李国柱、张开儒、陆崇仁、熊翔、漆仁里等重要历史人物,普查工作人员都在开展了实地调查之后,先后奔赴成都军区、5 西昌军分区、昆明档案馆、会泽县史志部门等相关机构进行档案查证,多方印证、反复比对、力求准确。我们除了在省档案馆和讲武堂等机构调阅了500余件档案之外,还查阅了《巧家县志》《云南省志》《东川县志》《会泽县志》《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一系列的大量史志资料。总而言之,我县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所涉及的58个点的历史事迹和相关人物传略都做到处处有迹可循、有案可稽。对于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工作中力所能及的采取了补救,如年代久远当事人和见证人亡故的,我们采取了多方听取,反复印证的方式审慎地甄别采信材料,力所能及的反映历史真相,对于查无痕迹的地方,我们按照当事人或者见证人的口述,采取描绘草图等方式来复原貌,作为参考。总之,本次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总的来说是成功的,比较圆满的,翔实可信的。

二、普查成果数据分析

本次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共涉及到54个革命遗址点和4个其他遗址点,其中有42个点是在普查工作开始之前,党史部门工作人员对原来掌握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的梳理而确定的。后来在具体的实地调查中,按照省、市关于革命遗址普查一点一档,不打包、不交叉的原则,作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梳理,再加上走访革命遗址当事人和见证人的过程中的新发现,最后确定 6 我县遗址、遗迹为58个,其中革命遗址54个,其它遗址4个,涉及10个乡镇33个村(社区)41个村民小组。在原定的42个遗址、遗迹的基础上,新发现16个遗址,占总数的29.63%。在54个革命遗址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4个,占革命遗址的25.93%;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29个,占革命遗址的53.70%;革命领导人故居5个,占革命遗址的9.26%;纪念设施5个,占革命遗址的9.26%;烈士墓1个,占革命遗址的1.85%。在这些革命遗址中,仅有巧家烈士陵园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仅占革命遗址的1.85%。由于大多遗址、遗迹没有受到保护,损毁遗址达16个,占29.63%。

三、遗址的保护利用发展极不平衡

通过本次的全面普查,全县54个革命遗址点保存完好革命遗址仅有20处,除了巧家县烈士陵园和大寨镇烈士陵园、老店镇坪地营烈士墓群、小河镇拖车烈士陵园在清明等节日有机构组织参观凭吊外,其它的大多无人问津。遗址管理单位较为杂乱。有的划归民政部门管理,如巧家县烈士陵园;有的归当地乡镇管理,如各乡镇的烈士陵园或者烈士墓群;有的归当地村委管理如个别烈士的尸骸墓,还有的归个人管理如历史人物故居和党的地下活动遗址建筑物及其剿匪战斗的战斗地等。目前,7 地下党活动时期的标志性建筑物除了崇仁中学(现巧家县第一中学)校内的月潭书院恢复重建后保持完好外,其它地下党活动地大多已面目全非,仅有的几间已属残垣断壁。再加上大多革命遗址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开发利用不足。个别的遗址,虽然地理位置较好、交通便利,但由于损坏严重或缺乏宣传,要么是难寻旧貌,缺乏观赏性,少有人问津;要么是无人知晓、无人问津。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管理保护机制。一是管理单位不统一,缺乏相应的权威性。对散落在山区的革命遗址由上级哪个部门负责管理、保护,责任主体不明确,管理保护到什么程度,缺乏相应的文件及制度规定,更缺乏有力的督导检查。二是缺乏维护资金。上级没有拨付的专项资金,县(市)乡村级财政又大多比较困难,对革命遗址保护缺少资金支持。三是缺乏日常看管。“无专门机构管事、无专项资金办事、无专人看护”是目前的遗址保护的真实状况。

2、部分遗址建筑及纪念设施或旧迹难存或受损,急需修缮或修复原貌。如庆康商号、巧家县解放委员会等遗址已旧貌无存;石匠房古栈道、培元桥、七兴坊等遗址点,纪念碑文字或 8 摩崖石刻已出现字迹残损及磨蚀现象,许多字迹无法辨认,如不加以维护,将会韵失骨销。部分烈士墓群缺乏专人管理与培土,在风雨侵蚀下,日渐缩小。

3、对革命遗址的宣传利用不够。如老红军漆仁里故居,冒沙井梁子、洼落村、燕麦沟等包谷垴游击队活动旧址,由于地处偏僻,地势险要,一般很少有人知晓,瞻仰凭吊更是寥寥;由于烈士陵园修筑了烈士的衣冠墓,烈士尸骸墓却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如崇溪剿匪战斗中牺牲的黄志明烈士竟然成为了“无名”烈士。年轻一代对发生在身边的惨烈的战斗并没有多少人了解,如不提供正确详实的文字信息向人们展示,许多遗迹都有被人们淡忘的可能。

建议:

1、要完善保护机制,必须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要明确革命遗址的管理保护主体,建立专门机构,吸收历史、考古、旅游、文化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专门小组,科学指导革命遗址的管理和保护。

2、要大力推进革命遗址价值传播工作。保护和利用本区域的革命遗址,既是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又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要将本地革命事件发生地、革命遗址作为 9 对青年一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织青少年清明扫墓活动,达到教育目的。

3、对现存革命遗址进行保护价值论证,对具有保护价值的革命遗址抓紧挂牌、修葺或立碑加以保护。尤其是应将红军长征过巧家的蒙姑小河口渡口、中共巧家地下县委第一次会议遗址、李国柱故居、张开儒故居等升格为“国家级革命教育基地”,立碑保护并开发利用。

4、要不断加大红色旅游开发推介力度,并力争在开发利用中保护好革命遗址。全方位地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研究、挖掘、整理、提炼、整合,展现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魅力,提升红色旅游文化品位,提升其知名度,使革命遗址在维护和保护中得到利用,在开发利用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5、对烈士陵园、烈士墓进行维修,加强保护。

6、集中修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一些革命遗址较多,交通又不便利的地方,集中建立一块教育基地,为红色旅游开发打基础。如蒙姑、老店、包谷垴、大寨、小河等乡镇可以集中在乡镇驻地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7、部分老英雄、老战士、老游击队员、老革命家属,县委、政府都给了一定的照顾和生活补助,但就目前的生活还是有诸多困难。建议对这些人多加关注,让这些曾经为革命作过贡献 10 的人,更多享受到革命的成果,激励后人努力为革命事业而奋斗。

8、李国柱、吴澄塑像玻璃结构塑像,建议加强管理和保护,或重塑大理石像或铜像,并安置在显要、人口稠密地段,如街心花园等,并申报挂牌成立国家级革命教育基地,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瞻仰革命先驱的塑像和事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共巧家县委党史研究室

篇8:革命遗址及纪念馆

一、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价值认同

革命遗址类旅游, 主要是指广大中华儿女在自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所开展的一系列爱国战争, 而这一系列的战争的发生地、标志性建筑物等等, 都承载了那场战役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和革命精神,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历史意义为内涵, 组织当代人们去革命圣地膜拜革命前辈, 学习革命精神以及观光周围景观的旅游活动。倡导革命遗址类旅游不仅对革命老区的旅游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对于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优秀的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情怀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九·一八”事变后, 我国的东北部被日本人侵略与占领, 次年, 日本人扶持了傀儡政权的满洲里为自己所拥护, 建于吉林。面对广大外敌的入侵, 不屈不挠, 不愿做亡国奴的广大东北人民奋起反抗, 为解放祖国的东北部地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 为解放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四平战役”、“临江战役”等战争先后在吉林省发生;杨靖宇、李延平等民族英雄创造了一系列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英雄事迹。这些让人难忘的抗战历史都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址, 为今天吉林省的红色旅游开发奠定了十分有益的基础。据有关数据统计, 自抗战以来的遗址遗迹在吉林省内共计239处。

针对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开发研究有着其巨大的影响, 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是对吉林省革命遗址类资源进行开发, 有利于吸引广大群众前来参观游览, 进而提升吉林省的经济效益;把革命遗址类资源与省内其他自然风光相联系, 可以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综合类旅游产品, 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二是对吉林省革命遗址类资源的开发, 有利于提升吉林省的文化内涵, 丰富理论知识, 可以从更加科学的角度来对历史进行更加深层次的理解, 理论用以实践, 从而给游客展现更加真实的历史事件, 让游客从心灵深处受到震撼, 从而起到宣传与教育的作用。

二、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一) 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分类。

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 资源类型多样, 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战斗遗址类、会议遗址类、抗联密营类、根据地类、纪念馆类、烈士陵园类、革命文艺作品类为主的红色旅游产品开发体系。

1. 战斗遗址类。老岭阻击战斗遗址、巴里西岗战斗遗址、西团山战斗遗址等。

2. 会议遗址类。七道江会议遗址、中共中央东北局梅河口会议遗址、城墙砬子会议遗址等。

3. 抗联密营类。穷棒子沟密营遗址、摩天岭密营遗址、黑瞎子沟密营等。

4. 根据地类。王隅沟抗日根据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大荒沟抗日根地、马村抗日游击根据地等。

5. 纪念馆类。东北老航校历史纪念馆、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辽源煤矿难死矿工文物纪念馆、四平战役纪念馆等。

6. 烈士陵园类。敦化市烈士陵园、延边革命烈士陵园、四保临江烈士陵园、扶余县烈士陵园、辉南县革命烈士陵园等。

7. 革命文艺作品类。杨靖宇之歌、革命歌、红旗歌等。

(二) 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分布。

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分布的规律。主要可以划分为南中北三个部分, 其中吉林南部地区和吉林中部地区革命遗址相对较多, 为革命遗址类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吉林的北部地区革命遗址相对较少。由于受地理分布的影响, 每个区域的遗址类旅游发展程度各有不同。

1. 吉林南部。

吉林省的南部可以说是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的核心地段, 主要包括通化、白山和延吉三个地区, 这个区域内革命遗址类资源丰富、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数量多, 具有较高的国内影响力, 每年都会接待大量的海内外游客。而延吉是作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区省会, 延吉市是吉林省几经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而该区域内的延边革命烈士陵园已被列为全国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此可见, 吉林省的南部地带是吉林省发展革命遗址类旅游的主打区域与吉林省经济主要来源的支柱区域。

2. 吉林中部。

四平、长春、吉林、辽源这四大城市构成了吉林地区中部的主要部分, 而且这几大城市中包含了全省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吉林省的省会城市长春市。中部地区遗址类旅游资源丰富, 其中四平与长春之间的地带就是当年辽沈战役的发生地, 因此该地区遗址遗迹类资源较多, 例如:四平的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吉林市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省名命名的城市, 吉林省的前省会, 革命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更是十分丰富, 其中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更是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密营遗址。由此看来, 中部地区的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为遗址类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而且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和交通条件也很方便, 因此该区域革命遗址类旅游发展潜力较大。

3. 吉林北部。

松原、白城这两座城市构成了吉林北部的主要区域, 该区域内自然景观优美, 湿地与水生植物、鸟类资源丰富, 而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相对较少, 且分布较为分散。所以如何把少有的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与当地生态湿地旅游产品相结合, 是其主要发展与考虑的目标, 如该区域内的向海湿地保护区、松原查干湖自然保护区等与该地区周边的革命遗址遗迹相结合, 从而使游客来此不仅可以观赏自然生态风光, 还可以了解历史、缅怀历史。据了解, 该区域的政府相关部门正研讨并建设和挖掘区域内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 而且大力开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的革命遗址类旅游产品, 丰富该区域革命遗址类旅游的内涵, 与该区域的自然风光大力结合, 如扶余县烈士陵园与白城市吉鹤陵苑的旅游产品线的形成。

三、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市场需求分析

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与事件下形成的, 与自然风光类景区、园林类景区、公园类景区等等景区有很大的区别, 它本身肩负着历史的重任。

(一) 革命遗址类旅游者感悟历史文化的需要。

来到革命遗址的圣地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决不单单是想进行风景的欣赏, 而是想在历史上的今天去感受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 也是对自身的一种熏陶, 而开展此类旅游的目的也是想让人们在繁荣和平的今天不要忘记历史的荣辱, 要有责任感, 有担当地保护与发展来之不易的今天。这也就决定了许多来革命遗址类旅游地的游客是以纪念革命相关的遗址遗迹为主, 如伪满洲国的遗址、西团山战斗遗址等。这些遗址遗迹类景区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旅游者前来参观、游览, 旅游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也在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 革命遗址类旅游具有大众学习的需要。

革命遗址本身对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繁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有他们的存在就没有中国的今天, 所以政府对革命遗址类旅游的帮助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中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与鼓励下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让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学习与了解, 培养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主意精神。因此, 革命遗址类旅游形成时就附带有较为浓厚的政治色彩, 近年来吉林省政府加大了对革命遗址遗迹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 如四平战役纪念馆、临江市“四保临江”烈士陵园的大力开发, 吸引了大批的爱国人士前来观赏, 意义在于让人们在观赏的同时缅怀先烈。

(三) 革命遗址类旅游者特殊节日活动的需要。

来到革命遗址类旅游景区参观游览的游客, 受时间、季节波动的影响从总体来看与整个旅游市场客源波动的幅度有所相近, 都受时间影响较大。而来到革命遗址景区参观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于国家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学校和军队, 他们大多组团来观光游览, 而且游览的时间大多数在国家法定的假期和寒暑假。由于革命遗址类旅游发展自身具有特殊的节事性, 如长春的东北沦陷史陈列馆、四平的烈士陵园、通化的靖宇陵园等, 每年国庆节, 建军节, 建党节等重大节日, 这些革命遗址类旅游风景区在国内外都会接待许多来瞻仰的游客。

四、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市场发展趋势

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较为丰富。2004年底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04年~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确定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重点打造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整体的、科学的发展战略。吉林省共有“三点一线”入选。包括四平市革命遗址类旅游系列景区: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革命烈士陵园、四平烈士纪念塔;白山市革命遗址类旅游系列景区:白山市郊七道江遗址、临江市“四保临江”烈士陵园、陈云旧居、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难地;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在内的几个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四平—吉林—敦化—延吉—白山—临江—通化—集安线”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 在2013年, 国内革命遗址类旅游全年接待游客达7.86亿人次, 同比增长17.3%, 革命遗址类旅游综合收入达1985.6亿元, 同比增长了19.1%。吉林省政府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纲要》为红色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做基础, 鼓励省内一些优秀的旅行社利用其资源优势, 大力开展革命遗址类旅游, 在全国12个重点革命遗址类旅游景区中, 吉林省的东北三省革命遗址类旅游区是其中一个;全国三十条精品革命遗址旅游线路中, 吉林省同样有一席之地, 即四平-吉林-敦化-延吉-白山-临江-通化-集安线, 这也是纵观东三省中线路最长、覆盖地区最多的一条革命遗址类旅游产品线;全国100个革命遗址类旅游经典景区中, 吉林省拥有8个, 包括四平市革命遗址类旅游系列景区中的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革命烈士陵园和四平烈士纪念塔;白山市革命遗址类旅游系列景区包括白山市郊七道江遗址、临江市“四保临江”烈士陵园、陈云旧居、靖宇县杨靖宇将军殉难地;通化市杨靖宇烈士陵园。全国200个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 吉林省占有4个, 分别为杨靖宇烈士陵园、四平烈士陵园、延边革命烈士陵园、“四保临江”革命烈士陵园。正在编制的《2011~2015年全国革命遗址类旅游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进一步完善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保护体系, 加深推进革命遗址类旅游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各类旅游资源的整合发展, 同时加快革命遗址类旅游精品体系与综合配套体系建设”。由此可见, 如何抓住革命遗址类旅游产品发展的机会, 如何呈现出独具特色和经久不衰的革命遗址类旅游产品线, 对吉林省整理旅游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发展革命遗址类旅游, 传承红色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传承, 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消费符号, 而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需要、国家的需要和社会的客观需要。红色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遗址遗迹类旅游这个有效的传承载体, 革命遗址类旅游不仅仅单靠政府的支持、更加需要社会群体的参与。为了不使革命遗址类旅游空壳化, 我们必须要在现实生活中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将革命时代和目前人们现实的幸福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找到一个契合点, 进而相互融合, 这就是红色精神。无论是以前的抗战时期, 还是现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红色精神都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用, 这也是红色文化的核心所在。

摘要:革命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对当代人缅怀历史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作为东三省主要抗战革命根据地的吉林省, 省内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丰富, 我们要充分保护与发挥好它们的价值, 使红色文化得以进步一传承。本文从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的价值认同入手, 总结了其分类和分布, 并对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从而对吉林省革命遗址类旅游资源的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上一篇:在全县政务人员公文处理暨政务信息培训班上的讲话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说句心里话,我也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