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2024-05-20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精选12篇)

篇1: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论文摘要:教育学从其理论奠基到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诞生,到理论体系的蓬勃发展,这一过程也是其不断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起推动作用的过程。本文在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思考教育学对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应然价值,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提出改进策略。

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所谓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就是一个是非专业的教师经过有组织的、专门的序列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教师的过程。这是对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微观理解。国际劳工组织(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6年10月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其中第六条就对教师专门职业的性质作了明确的说明。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运动是为了满足大学中从事教师教育的教师们提高地位的需要。

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大力宣扬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以后美英等国家依靠各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学院来培养教师。笔者认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进程开始得要早很多,自从教师作为一个职业诞生,这一进程就开始了。中国古代对教书先生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规则都蕴含着加强教师职业不可替代性的内容。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及其在教师培养领域的运用更加速了这一进程。本文试图从对教师教育专业化宏观理解的角度来看教育学学科在这一进程中历史作用的演变,并结合当前教育学教学的实际对其价值、学科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审视与思考。

一、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历史变迁

(一)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进

纵观国外教育科学的发展历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史。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综合起来概括,可划分成这样四个阶段:

1.教育理论的奠基与教师职业经验化、随意化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指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以前。教师这一职业停留在经验化和随意化的阶段,缺少规范性的理论指导,“学者为师”,虽然传统教育理论的积淀已经比较深厚,但对于如何成为合格教师,如何培养教师仍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

2.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诞生和教师职业初步专业化的开始。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1681年,法国人拉萨尔举办了“教师讲习所”,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师训练机构。1695年,德国教育家弗兰克用教会捐款和私款创办了一个“师资养成所”,但这时教育理论知识尚未真正进入课堂,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其后,经过卢梭裴斯泰洛齐等人的发展和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1776年10月,教育学首次作为一门学科面对---30位学生讲授。主讲人康德首次提出了“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门科学”,这在教育史上意义深远,它唤起了人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科学意识。赫尔巴特第一次把教育理论的基础建立在心理学之上,使教育理论向真正意义的科学卖出了关键的一步。历史进入19世纪中后期,在德国和俄国历史上分别出现了一位“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和乌申斯基。第斯多惠著有《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详尽论述了有关教学和教师培养的问题。乌申斯基认为,一个教师应具有教育专业的修养,他主张师范生必须开设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要求在师范学校附近设实习学校。

以上历史表明,教育学自其诞生到逐渐在教师培养上发挥作用,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其在教师培养上的不断被认可并具体运用,教师职业进入了初步专业化阶段。

3.教育科学的分化融合与教师职业走向全面专业化。二战后,国外教育家人才辈出,教 1 育科学出现了众多分支学科,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群进一步丰富,同时,元教育学、教育学史等学科出现,标志着对教育科学的反思与融合,至此,教育科学发展成为一座宏伟的理论大厦。这一时期,教师教育的培养体系发生变化,各国纷纷把师范教育并入高等教育的行列,师范学院成为综合型大学的一部分。师范教育的学制延长,教育专业课程在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美国地方大学教育学院的课程设置中,教育类课程占到总学分的1/3。此时,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对社会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扩展到整个教育系统;对个人来说,教师职业专业化向个体生命的两极延伸。

(二)我国教育科学的发展与教师职业的演变

我国拥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积淀,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教师的培养和塑造依附于作为主流的儒家文化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各种“清规戒律”,再加上对教师的一些独特要求。整个教师群体散漫而无组织地存在着,给人呆板、僵化和老朽的印象。

近代中国在教育科学的发展和教师职业的演变上基本上是师从国外的经验。只不过每一阶段是向不同的国家学习,且其间有国人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因政策原因导致的教师职业发展的历史沉浮,曲折多于成功。概括起来讲,主要有:19世纪末20世纪初维新派和革命派对日本师范教育经验的学习,这一时期教育学、心理学在师范教育的课堂上地位稳定,主要讲授的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1919-1949年对美国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经验的学习,在一些高师院校,教育、心理系科创建,教育科研队伍扩大;1949-1978年,教育科学发展和教师专业地位经历历史沉浮。文革期间教育类课程比例下降至1%,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教师不仅谈不上专业地位,个体生存都出现危机;1978年以后,教育科学的重建,立体发展和教师专业化的推进时期。

二、对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的应然思考

从沉默到低声吟唱再到放声歌唱似乎可以概括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专业化道路上几个重要时期的精神状态;诚然,任何事物的发展演进和地位确立都并非一帆风顺,这期间夹杂着无数次间或的沉默。教育学在它自身发展的这条道路上没有在沉默中归于沉寂和死亡,而是不断的枝繁叶茂,有力地推动着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在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中价值做一个应然思考:

(一)教育学应帮助教师确立职业归属感,找寻职业幸福感

与教师教育中其它专业学科知识相比,教育学的知识站在更高的理论高度,给即将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以指导。它应表明教师的职业特性和职业要求,让那些渴望成为教师的人给自己一定的职业定位。同时,教育学知识避免了学科知识偏重知识体系的枯燥和乏味,帮助教师或未来的教师确立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追求。并通过教育艺术和方法的传授引导他们产生教育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从而使他们不断找寻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二)教育学要引导教师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

在学习和了解系统的教育学知识之前,可能很多人心中也有一些坚定的信念或理念。比如:我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或好的英语老师、语文老师,等等。但对于好的标准,往往是头脑中原来所认可的老师的标准,是适合了自己过去需要的教师形象。至于自己的那些标准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当前和未来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仍缺乏必要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些已具备了教育热情的人来说,教育学知识应引导他们形成专业化的教育理念,树立起头脑中科学的教师形象并以此来省思自己日后的教学行为。

(三)教育学要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

诞生于实践中的教育学学科应该也必然去指导实践,只有在对实践具体问题的理论指导和策略建议中教育学才能显示其价值和生命力。

当前我们对教育学知识的学习主要还是一种课堂行为,对教育学知识的讲解固然重要,但讲解不是唯一方式,更何况除了对于专门搞理论研究的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价值都远远高于其理论价值。

所以,教育学在提高教师实践的专业化程度,在确立教师职业像医生、律师等职业一样的不可替代性的过程中必然而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教育学教学恰恰漠视了教育学的应然价值,只为讲授教育学而教。非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把教育学当成考前死记硬背的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更谈不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学教学出现低效的状况。

三、改变教育学教学低效的关键策略:案例法

现代教师教育学科制度的建设强调加强实践性课程的比重,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应然价值的实现也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途径。那么,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如何具体实施呢?笔者建议采用案例法,并将这里的案例分为虚拟案例和真实案例。

(一)虚拟案例——改进教育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行使用的大多教育学教材是学科专家的理论成果,它们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缺少教学案例的到场。作为师范院校公共课教材和教师培训教材所选用的教育学教科书。应采集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并将理论与案例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教育学教学低效的现状。当然,这里所说的虚拟案例是相对于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而言的。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育学教师也不妨结合理论知识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自行设计一些虚拟案例,比如,找一个知识片段让学生来讲授,这其实是不同于学科教学法的教学的,教育学教学通过对案例的具体运用引导学生去反思,以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为一生的教育生涯做好准备,他不以实践性目的的实现为终结。

(二)真实案例——教育学教学与多次的、及时的实习相结合 教育实习——让学生走向真实的教学案例,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促进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升华和再反思。在具体操作上,我们可以借鉴美国PDS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s,即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经验,它是将一些中小学作为PDS学校,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合作。师范生可以在这些中小学担任一年的实习教师,他们不单纯是在正式教师的指导下教课,而是和正式教师一样参与学校的全部活动;另外,这种合作还体现在合作大学的教师对这些学校中小学教师的在职继续教育。合作大学的教师要参与中小学各种教师会议,观察实习生的工作,有时还要面向中小学教师开设硕士班课程,给中小学带去新思想的同时,也把各种新问题反馈给大学。这种发展形式开发了一种教师教育以大学为本和以中小学为本相结合的新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一体化。

2001年4月,我国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最早与北京市丰台区和朝阳区的几所中小学合作,创建了中国首批教师发展学校。

四、结语

教师教育专业化是一个长期且无尽头的过程,如何发挥教育学在这一过程中的价值,如 3 何提高教育学教学的实效,如何在对历史经验和国外经验的反思中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笔者相信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研究不仅会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也将促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篇2: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对历史学科的现状作了简要分析: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学习激情不足;学习效率低下。为此,本文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几点思考: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反馈;重视学法指导。期望历史学科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当前 历史教学 现状对策

历史学科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具有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历史教学在普通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人说衡量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只要看看他的数学和历史学得怎样便可窥见一斑。此话虽有失偏颇,但却从一侧面说明了历史学科在学校教育工作中重要性的道理。

近年来,高考制度不断改革,从3+2文理分科到3+χ小综合、3+χ文理大综合、3+1+1模式再到目前的3+学业水平测试+素质教育测评。改革充分体现了高考的人文性、开放性、公平性、合理性以及多元性等特点。改革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产生冲击和影响。那么在高考制度不断改革的背景下,我们的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究竟怎样?如何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真实地了解目前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现状,认真分析审视历史学科在教与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便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一.现状分析

1.教学理念滞后

虽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已经启动,但是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们的历史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应试教学,紧紧围绕中考、高考“指挥棒”转。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至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教育,人格特质,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等方面不得不被人为淡化。学生主要记诵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应付各级各类考试。这与新课标极不协调。从长远看,这样的学生是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历史学科特有的教育功能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材不断修订,高考不断改革,社会不断发展,需要的是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必将制约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教学方法单一

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方法得当事半功倍。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一本书、一只笔,老师一人讲到底”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的固定化,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历史自身特有的趣味性,更是荡然无存。结果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证明,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恰当合理的教学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单一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创造的火花,更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学习激情不足

不少学生学习历史是另有原因。一来这是学校开设的课程,由不得自己;一来想考大学,涉及高考选科,而自己其它科目又太弱,只好选记忆性较强的历史,别无选择。可以说不少同学是背着一种包袱学历史,学习上缺乏一种激情和钻研精神,只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结果学得很死、很苦,记住的东西不会灵活运用,花了很多时间还是学不好。于是感叹:历史太难学。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的学生带着兴趣和激情去学习历史,审视历 1

史,或许会发现一切并非如自己想象的那样难,学习历史还是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的。

4.学习效率低下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也很勤奋、用功,时间抓得也比较紧,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注意、运用好学习方法。做事要讲究方法,学习也不例外。同样一道题,为什么有的解法非常简便且容易记住掌握?这就是方法问题。就以记忆为例,历史是一门记忆性很强的科目,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效果大不一样。心理学研究表明,早晨以及上午八九点钟、晚上八九点钟记忆效果比较好。如果运用一些方法,有的内容会记得很牢,效率会更高。相反,学习不注意方法和效率,即使花的时间很多,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

二.几点思考

1.转变教学理念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本质的生动概括。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性格健全的人,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应该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学生良好的品质作为基本的教学要旨和教学理念。历史教师更应自觉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育人观念,要牢固树立起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过程应该体现人文化,充满人文关怀,始终以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而不应把学生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和装知识的“容器”。要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健全的个体。

2.完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运用恰当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是知识信息时代,我们的历史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传统教学手段中的精华要继承,现代社会中的有益信息要及时吸取。在今天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科研成果,学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种手段如计算机、电影、录象等,力求把抽象的内容生动化,繁琐的知识简明化,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自我。

3.改进教学方法

实践证明:同样的教学内容,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大不一样。教师应有一种“甘为学生谋发展,不拘一格用方法”的精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谈话、辩论、演讲等,切忌千篇一律。坚决反对满堂灌、一言堂。有人说,民主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它可以避免最坏的。此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追求答案的统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尊重学生的观点。只有具有较强发散思维能力的学生才能释放出更多的智慧,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成果。

4.注重教学反馈

没有反馈就没有进步,没有总结就没有提高。教学反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课堂设计怎样,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务实有效的教学反馈有利于教学问题的解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谈话、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学情况,找出不足,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共同提高。

5.加强学法指导

其实,大部分学生不是学不好,而是不会学,这里有老师的原因,有教材的原因等。我认为关键还是自身的原因。我们在呼吁有关部门不断完善历史教材的同时,更应该研究我们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平时的交流和观察,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怎样运用学习方法,很渴求老师能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教育的一个主要职能就在于引导。因此我们的历史老师应该多多地给学生以科学的学法指导。如学好历史一定要做到理清

主要线索,掌握知识结构,重点记住基础知识,全面整体把握历史事件等。帮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介绍记忆方法等,使学生最终做到学会学习,自主探究,自我发展。

篇3: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及策略

重塑历史学科的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 是兴衰成败经验的总结。学习历史是观古今成败之得失, 从而树立远大理想, 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塑造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历史本身是人类变迁的血泪史, 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史。只有对历史有充分认识和深刻的体会, 才会以史为鉴, 志存高远, 成为社会有用之材。因此, 必须增强学生的历史观, 提高历史学科地位, 改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薄弱之现状。

改变历史教师的思想观念

其一、不以环境的因素来减弱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兴趣, 不因为“新豆芽学科”而忽视历史教学的重要价值。其二、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必然对文学和哲学有着较高的素养, 需要能够把握时代脉搏, 吸取新教育理念的营养, 钻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而且只有正确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才会变死板为灵活, 才会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的厚重内涵。其三、正确理解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的内涵。开卷考试不等同于“翻书”考试, 必须改变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体系。如果教育的对象只是会盲目记住历史人物, 既不具备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也不具有自我认识和拓展的能力, 那是历史教学的失败。以史为鉴, 能够从历史演变中哪怕找到一点经验, 为己所用方为上上之学。其四、担负特殊教育使命, 让学生从历史中了解世界, 树立理想。受时代和环境的制约, 大批留守儿童从小与大山为伴, 在落后的学校教育和畸形的家庭教育下, 形成了缺乏理想与信念的“迷茫”一族。那么作为历史教师, 肩负着让这一迷茫群体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找到属于自己人生坐标的重任, 因为历史是事实, 而客观存在的事实最容易教育人。因此, 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改变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

其一、发散与联系, 分析与变通。历史课堂应是纵横捭阖, 激发学生思维争鸣的阵地, 学会联系与分析, 才会透视更深更开阔的历史层面。如在讲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等诸子的百家争鸣, 可以这样展开学生的思维:“为什么诸多思想流派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三国时期却没有出现这么活跃的学术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请你对学校和班级文化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这样, 紧紧抓住学生想知道究竟的求知欲望和自我思考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学生通过比较, 梳理出“战争与动乱”是这两个时期的典型特点;教师进一步点拨, 在强者生存的时代, 各国需要人才, 而春秋战国时期则允许人才“合则留不合则去”, “择木而梧”, 对人才的宽容进而滋生了文化兼容的土壤, 构成了思想上大鸣放的重要前提。学生豁然明白“政策宽松, 兼容并包”是产生优秀文化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提出建设性意见, 可谓水到渠成。所以, 运用联系与分析教学, 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实现史为我用的学习目的。

其二、拓展与延伸。只有运用拓展与延伸, 才会充分挖掘历史内涵。比如, 在讲到刘备三顾茅庐这一情节时, 学生基本上知道故事情节, 因此可以转变教学思路, 重点转移到分析历史人物, 学会做人上。诸葛亮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其高风亮节, 日月可鉴。结合其“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品格分析, 让学生在诸葛亮高尚节操的感染中接受感恩的思想, 这才是历史教育的真正所在。又如, 我县革命老区——南腰界革命根据地, 这是我们师生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 在讲到红军长征的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涉及近在咫尺的鲜活教材, 只是照本宣科。以至于很多学生不知道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战斗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的史实, 不能产生自豪感, 却希望有朝一日到贵州等地重走长征路。所以, 历史教学应是“活”教学, 不让熟悉变陌生, 生活处处皆历史。

篇4: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高中历史 情感教育 现状与策略

0.引言

情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与精神、心灵、心理状态有相关的一种较复杂的体验。情感与人的個性以及人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情感即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又是通过后天教育而形成的。情感教育指的是在教育的影响下,人的情感层面不断发生变化,逐渐走向新的高度。情感教育和认识教育关系紧密,情感教育与各科的教学组成部分以及学科内容紧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培养与尊重学生的社会情感,促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独立人格特征。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尤为重要,教师应重视高中历史情感教育。

1.目前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

由于我国之前的文化大革命使得诸多相关产业受到严重的影响,我国高中的历史情感教育发展较晚,甚至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1]。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广,人们越来越重视历史情感教育,我国历史情感教育教学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方面。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发展,虽在理论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实践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高考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最直接、最快、最常用的途径,大多教育都是为了通过高考考上重点大学,我国应试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从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社会普遍地对理论教育产生重视,重视理性,忽视情感的发展。在进行历史情感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情感与行动相分离的现象,在进行高中情感教育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负面现象,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很难实行;其二,由于受到长期的制约,无法摆脱知识框架的限制。在进行历史情感教育的时候,总是想通过利用整体知识系统的形式将其情感教育讲授给学生,但情感教育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被控制性等特征,难以利用整体知识框架进行教学。

2.高中历史情感教育遵循的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历史情感教育目标的设计主要涉及到系统性、整体性、情感教学目标的实施等,将其分为学年目标、学科目标、单元目标以及课时目标等,以便保证情感教育的系统性,使得情感教育贯穿于每一环节中[2]。高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过程要注意将情感目标的实现作为历史教学的系统性工程,有计划、有条理地实施情感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岳麓版的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时候,就先要对我国古代各个朝代各个君王实施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以及措施进行系统地教学,并进行比较,让学生能够大概了解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内容以及各代君王是在怎样的形式下实行的。

2.2情感与认知相促进原则

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学生情感的发展与认知活动有密切联系,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认识是情感产生并发展的前提基础,情感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后者在发展变化时,前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如果情感教育离开认知,就会变得空洞和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情感与认知相互促进的原则,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其基础上进行情感的培养,教师应利用历史教材中情感因素,促进学生体验情感教育,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学习效率。

2.3师生情感相促进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起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对象进行研究,形成一定的认知系统,将其传递给学生。认知可以传递给学生,但情感教育无法直接传授给学生。当情感因素满足学生的需要时,才会发生转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以及教师的教学目标的实现[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处理好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使得师生间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4适度原则

历史情感教育的适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情感教学的适当时机,根据教材的相关内容及时表达出来。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疑问也要适时进行引导并解答。适度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实际学习情况,确定适当情感教育的目标,并进行适当的情感表达。教师应认真分析历史,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适当进行情绪控制,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达到情感教育的目标。

3.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相关策略

3.1用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

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材料以及相关书籍,从中获得情感与启示,让学生体验由产生兴趣到接受以及体验情感的过程,有效地用知识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讲述秦统一六国的伟大壮举时,学生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意,但讲到秦始皇实行“禁书令”时,进行焚书坑儒,学生就会感到愤慨,反对秦始皇的做法。这就将学生带入到教材中的情感世界,被其中的情感所触动,有效地通过知识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

3.2情识交融构建正确的情感态度

教师应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优化整合,深化学习,审视与感悟情感信念。情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标、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感教学的氛围,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让学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

3.3用情感深化知识

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有效地对高中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历史事件进行情感评判。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将一定意义的反思评价与自身的情感结构相结合,由浅显的外部情感体验发展到内部情感态度的确立。从而合理有效地将情感深化自身的历史知识水平。

4.总结

随着我国的新课标改革,各科目的课程教学形式也要随着改变,以便顺应改革的发展要求,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就是顺应课改要求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的高中历史情感教育处于初步改革阶段,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笔者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制定出相关的措施,为以后我国的历史教育发展提供一些有效的建议,确保我国教育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段练.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0,23(17):56.

[2]王本峰.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误区和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1,29(2):39.

篇5: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现状及对策

文 陈修良

摘 要:作为初中众多学科的一门,历史对于初中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由于在教学期间,具有种种原因,使初中历史教学出现许多不良现象,从而导致历史教学的质量受到影响。因此,针对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浅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篇6:高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首先不能缺少的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仔细领会,这样才能做到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尤其是历史这门学科,单单把历史发展的过程介绍给同学,让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仅仅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是学不好的。所以我觉得一个有能力的老师,首先要把自己所要教授的教材认真领悟透彻才能系统地分析教材,准确地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交错联系,把握每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在充分的理解后,做出准确的定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体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艰辛,而教师在把握了教材,了解教材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后,也能层层推进,拾级而上。从而增加课堂的有效性。所以,对教材整体的有效把握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教师在课堂上的正确引导也是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的方法之一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只有学生“想学”“有兴趣学”,他才能融入课堂,才能激发巨大的学习动力,创造出有效的学习收益。这就像是一个人的工作一样,只有喜欢了,高兴了,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然后发挥自身的才能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效益。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力。而学生能不能对历史充满学习兴趣,推动学生学习历史,就要看教师的有效实施和策略了。比如:(1)巧设悬念,任何一个东西,悬念都能激发一个人的求知欲。例如,学习“动荡的十年”时,可以这样说,刘少奇于1969年逝世,可他的追悼会却在1979年才召开,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如此这般,学生们就会低下头开始讨论或者开始翻开课本,从而达到教师的目的。(2)开启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合作”是一个重要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和老师在教授过程的合作,也有学生和学生在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中的合作,比如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可以分组讨论,既开阔了同学们的视野,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相互学习的兴趣。(3)有效的提问可以开启学生的心智。历史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能将学生带入当时的环境中,如果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以历史人物的视角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这时候更能将学生带入历史事件,掀起学习的高潮。

2.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

历史是一门特殊学科,不同于数学的刻板,也不同于语文的随意,历史是现实,不用华丽的语句去修饰,它就是历史,需要去牢记,但是牢记的并不是历史本身,而是其中的经验教训。学习环境是承载教学知识的平台,不该是现实的,创设情境应该贴近生活,情境创设是内在的,教学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从学生的眼光去发现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素材,激发学生心中的探究激情,成为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因素。比如:(1)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影像资料等等各种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展示历史,可以在讲述清末民初**年代时,放一些影像资料,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的那种人心惶惶的氛围,将历史故事丰富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2)历史中还遗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物,我们虽然在课堂上不能直接展示,但是我们有照片,有模型,将这些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发现历史的真实情况,体现历史的重要价值。

3.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鼓励学生深入探究。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尤其是学生,更希望自己的表现得到老师的肯定。作为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有效的教学目的。

首先,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敢于评价,勇于评价并且学会评价,具有民主性。其次,评价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课堂上,学生的评价,老师的评价,学生老师之间的互评是非常重要的,当然以考试为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注意,学生是非常厌恶考试的,考试要适当,方法要得当,不要因此让学生产生厌恶心理。还有,教师的评价不能缺少客观性,虽然是为了鼓励学生,但是好和坏一定要区分开,好的要大大地评价鼓励,不好的,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以后更加努力。另外,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比如能不能够主动探索发现,能不能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能不能主动参与讨论等等。最后,教师评价的语言要有鼓励性,课堂的评价应该富有激励性,师生之间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有时候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笑容以及一个不经意的夸奖词都会对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一个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效地利用鼓励的评价激发学生无尽的潜力。但是,教师的评价应该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好的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要及时指正,并且认真地给予教育,只有这样客观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的有效学习。

篇7:高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研究教学活动规律的前提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取得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以有效实现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能够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能够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积极构建知识体系,发展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效实现新课改的三维价值目标。

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在学生“想学”“愿学”的基础上开展的。被迫的学习,效果的提升是不可能的。教师要能够通过一切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己的内在需求,这样学生的学习意志和学习的愿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有了兴趣,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有着很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为学生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教师可以巧设学生注意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心理学研究表面,注意的保持是有时间限度的,如果超出这个限度,注意的质量就会下降,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必然会下降不少。因此,在面对枯燥的历史教学教材内容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刺激,要能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重新学习内容。比如,在学习“红军长征”内容时,教师可以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界限,让学生“参加”会议后“休息三分钟”,然后再“整装待发开始新的长征”。这样,在学生放松之后,就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兴奋点,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到下半节课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2.创新教学形式

课堂教学行为方式的优劣对课堂效果影响很大,在教学中,要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就要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不断用新颖的教学形式武装自己的课堂。教师要明白,即使是再好的教学形式,如果每节课都应用相同的形式组织教学,学生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影响学习效果的提升。比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内容时,传统课堂是教师讲解有关内容,学生理解识记。其实对这一课学习而言,识记是很重要的。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强的。如果教师能够创新教学,效果将不一般。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丢垃圾”这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小组之间不断讨论、积极发言,可以有效理解各家观点,并能够进行现实应用。这样,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得到有效发展。

⒊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中要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在互动教学中,促进教学相长。如果在教学中只有“教”而没有“学”,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必定不能有效提升教学的效果。有效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学”,更需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互动,教师和学生在互动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习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讨论题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曾经有怎样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大家研究一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所要走的正确道路是什么?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学习、讨论,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并进行积极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进行积极地点评,使学生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快乐。这样,最后学生形成讨论结果:毛泽东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最后夺取革命的胜利,这种路线的制定就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情况结合的产物。而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进行土地改革等措施,也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取得的胜利。而后来的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一定要坚持邓小平理论。这样,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的认识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对有关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4.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

篇8:浅谈高中历史课情趣教学策略

一、讲究开头, 激发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端, 往往能够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如果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 一味地念教材, 这样一节课下来, 学生往往会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教师必须对历史课的导入引起足够的重视, 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吸引住学生。要达到这一目的, 教师首先必须对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研究, 了解学生的兴奋点, 精心设计好第一节课的开讲导语, 创造良好的氛围, 活跃学生的思维, 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 提供给学生, 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 然后激励他们去寻求答案, 当他们找到疑问的答案后, 就会产生一种快感, 这样可以带动学生一整节课的学习激情及今后的学习兴趣。

二、以“多媒体”激“趣”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手段, 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多媒体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 图文并茂的课文内容, 美妙悦耳的声音, 充满视觉冲击的、生动精彩的视频画面, 为安静的课堂增添了一份活力。在教学过程中动与静的结合, 让学生直接体会到课堂的生机勃勃, 这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敦刻尔克大撤退时, 学生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 光看课文会觉得枯燥乏味, 因此我在上课时为学生播放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 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 真正感受到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仓促, 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 学生对撤退对英法的重要性, 战争的残酷性, 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影视情景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 提供了感性材料, 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 便于知识的巩固, 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生大都喜爱音乐,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的艺术形式, 极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如果教师能通过对音乐的渲染, 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之中, 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我经常在教学中适时插入一些歌曲以烘托课堂气氛。如讲《红军长征》一课时, 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这首歌所蕴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马上会触动学生的情感, 学生每一个思维的细胞都“活”起来了。而这时教师马上因势利导, 随即提问“井冈山的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送红军’?红军长征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红军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 取得胜利的?”这样就能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佳境。学生不仅获得了历史知识, 陶冶了健康审美情趣, 而且还“学会了生存”, 懂得了怎样做人。

三、用竞争来提升课堂效率

竞争是学生巨大的驱动力。我们在提倡“成功教育”的同时, 当然不能排斥竞争机制的建立。鼓励学生开展竞争, 是不可或缺的增进内驱力的重要策略。历史情趣化教学中的竞争,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比如, 在教学中我采用记忆竞争,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中记住内容, 记住的不写作业。我还鼓励学生寻找记忆的窍门。一些学生在我的启发下采用谐音记忆法, 如在讲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 我问学生:“谁能用最好的办法记住这些时间事件呢?”有的学生采取前后对比法, 有的学生采用隔段对比法等等。只要给予学生活动的空间, 他们就可能给你创造出奇迹来!

四、用新知识来吸引学生

陈旧的知识, 只能带给学生厌倦和昏昏欲睡的感觉, 而新鲜的知识好像强有力的兴奋剂。我们的课堂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满足他们对新知识的“饥渴心理”, 营造一种和谐、沟通的气氛。历史知识有一些是野史或是传说, 但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恰当的运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如讲文成公主入藏时, 我讲了日月山的传说,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五、用新的跨越给学生新惊喜

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是让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情趣的重要策略。红烧肉再好吃, 也不能天天吃, 一种方法, 即使最好, 用得多了, 就会使学生感到陈旧、呆板和厌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打破常规, 不按照教材和教学参考中的程序去进行。如讲唐太宗的贞观新政的时候, 课本的体系先讲了他的虚心纳谏和善于用人, 之后才是贞观新政的内容, 但是知识已经在前面讲过了。我在讲此课时打破常规, 直接开门入题:“唐太宗李世民大家听说过吧。今天我们就当一回帝王来管理这个盛大的王朝。”先让学生自学看书, 然后扮演帝王采取措施, 最后进行归纳总结。

六、用幽默来激活课堂

原苏联教育家斯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 就是幽默。”幽默的课堂语言, 是轻松的语言, 是艺术的语言, 它带给学生以愉悦和轻松, 减轻他们心头积储的沉重和紧张, 还能大大提高记忆效果。

篇9: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浅谈历史现状及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2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高中历史教师带来很大的挑战。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适应当前教学需求,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很必要。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这一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各方面都有着相应的改变。其主要体现在教材更加科学,这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更加的方便,和高中学生的发展需求愈来愈契合。新的课程改革对高中教材的编排要求提高,要能将历史知识在其中得以良好呈现,让学生能对历史知识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新课程改革也使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有了相应的增加。学生在历史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自身知识储备相对比较有限,所以教师的专业知识基础就要比较扎实,这样才能更好地辅导学生开展更为深层次的历史学习。

例如高中历史课本对欧洲的空想主义和工人意识觉醒的相关内容介绍得比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历史背景以及历史发展过程有详细的补充,从而让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获得上更为全面。

目前仍有一些高中历史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这使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在整体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再者,当前的高中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不多,有的高中生对一些历史常识问题都没有掌握,更不用说对深层次的历史发展形势有较清楚的认识。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当,会对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的实施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全新的历史观,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理念上作及时的转变,和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相契合。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保证历史教学的高效。在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下,要利用民主型的教学模式,让师生的关系融洽,这样才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将高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优化,这样才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每个历史点进行讲解。可以在讲历史的时候将一些野史资料穿插其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辨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比如在高中历史汉武帝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影视资料来构建动态的教学课堂。将《汉武大帝》的影视资料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些优秀的影视资料的学习,了解当时的制度建设情况,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方便。

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受到历史课程的新鲜感,这样就比较有利于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吸收。

总而言之,对于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只有通过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才能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对学生的学习才能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赵红霞. 浅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主动性培养的创新路径[J]. 信息化建设,2015(12) .

[2]顾怀晶. 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6(3).

[3]殷冬梅.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兴趣[J]. 学周刊,2016(6).

[4]余家海. 论述信息技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改革[J]. 亚太教育, 2016(6).

篇10:浅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浅析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策略

林颖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是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与旧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采用文献分析法,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策略问题,希望对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篇11:探究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展开,部分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但就目前局势来讲,有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因此,本文就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而提供有效性教学策略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策略

新课程改革强调理念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反对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展开,部分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转变,但就目前局势来讲,仍然有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方法还是比较传统的。因此,本文就目前历史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探究,进而提供有效性教学策略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一、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

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中,只想着如何将知识授予学生,而同学把知识都掌握了就达到有效性教学的目的了;还有部分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进行思考或合作探讨将问题解决就认为体现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教师通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之一,但其不是课堂中的全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展现出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不同,通过三维立体设计思维去构建教学工作,如:科学设计、进行、实现这三方面去完成,只有通过有效性思考才能体现出当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与众不同。据著名文学家聂幼犁说过:“学生学习高中历史不单纯是让同学学习知识、认识过去,而是让其认识自己目前所处的社会现状,为同学未来提供建设性资料,为同学提供开创未来的智慧”。从这句话可以了解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一个过程,同时还是培养智慧、情感交流共同发展的课堂,是让同学通过历史课堂学到与众不同的知识,属于一个接受过程。实际上讲,高中历史课堂给予有效性教学,不仅显示出以学生为中心,还体现以人为本、个性指导的教学课程。有效性教学不但能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还能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真正提高同学历史观、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二、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

1.运用多媒体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由于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中历史版材在不断更新,但都普遍存在一些特点:丰富性、历史性、综合性等,古今中外就是将逝去的事、人、事件等通过文字将其叙述出来,不能再重演。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学生会提出较多问题,而老师在课堂中只能依靠课本内容进行讲解显得整个课堂枯燥,无法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这给历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但如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多媒体技术,就可解决这一问题,将抽象性问题转变为简单性,有效的达到教学目的,引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历史课件,增加历史知识,多增添历史主题,将内容扩大化,让同学积极、主动的去了解历史、解决从中遇到的问题,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例如: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中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第一节课(商厦制度与西周封建制),当讲解到西周封邦建国这一内容期间,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将西周从建立到巩固政权,利用分封制手段巩固政权,然后到建立宗法制度转换为简单易懂的表格形式,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还可以制作动态图片,把各个等级用红色、紫色、绿色标出,并给学生讲解西周是如何进行分封制,巩固西周政权。然后让学生分析诸侯如何对下属进行分封制,首先让学生开动思维思考问题,经过逐一回答后老师再揭晓答案,同样是利用多媒体制作动态图,将答案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而西周分封形式是:周王-诸侯-卿大夫-士,让学生一目了然,简单易懂,通过将历史内容直观展现,让课堂从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有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2.采用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内容具备较强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对于难以理解的内容比较难掌握,这样的现象不利于老师授课,并给授课老师带来极大挑战,一一进行解说会导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有效的完成讲课,无法实现教学目的。此时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生兴趣,将历史内容简单化,利于学生理解,采用情境教学主要依靠老师去实施,在进行教学期间,教师要结合历史课本内容有效的融入感情色彩,创造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场景,并让学生参与情境教学中,让其体验历史内容,不但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材。并让同学心理机能获得较好发展,使历史课堂教学目的更明确。

例如:高中历史(岳麓版教材)“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我们现在处于民主时代,对与破坏民主法制的历史应该给予疑问的态度去学习,此时就可以通过情景教学将“文化大革命”为首的江青、林彪一伙煽动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人物进行演绎,抽取文章中造反派“全面夺权的开展”这一情景进行表演,让学生了解历史内容,易于让学生理解历史内容。如学习到“新文化运动”这一课时,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当时历史的黑暗,并不了解封建专制的腐败黑暗。因此,老师可以通过《家》这个内容,把瑞珏之死等故事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适时了解到当时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思想,也就是当前的科学、民主、新文化、道德等,然后逐渐提倡马克思主义。通过利用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添课堂气氛。

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有效性教学策略,利于明确教学目的,增加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有效性教学策略的运用,将历史课堂逐渐推向科学化发展,为学生创建优良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王百胜.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

[2]王国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J].学周刊

篇12:浅谈高中历史教学

序:笔者初涉教坛,有幸就赶上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即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在此,将从教以来的一些粗浅的想法示之以众,权且为一家之言吧。为免贻笑方家,特此做序,以供大家商榷。

为实施素质教育,借助新课程改革的东风,各地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亟待迎接一场“学习的革命”,树立“大历史”观、“大文科”观和“大教学”观,在此笔者就历史教师自我发展诸问题,并结合本人一些粗浅尝试谈谈一孔之见:

邓小平同志提倡教育要“三个面向”,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社会各界呼吁摆脱狭隘、片面和沉闷的应试教育束缚,切实减轻学生的过重负荷,寻求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新策略,势必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适时转变观念、苦练内功,实现由维持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轨。

笔者认为尽管大家面对历史教学、教材、考试的急剧变革已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但一部分历史教师水准与日新月异的教改潮流不相适应,仍是制约素质教育的瓶颈,故“补课”已迫在眉睫,主要表现为(1)观念滞后,形成惯性:部分人受传统保守僵化的习惯影响,容易囤于思维定势、或安于现状,进取心减退,故靠“吃老本”打发日子。(2)方法呆板,就事论事:教法落于俗套,出现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启发、重课内轻课外、重分数轻能力及重少数轻多数等弊端;对于教材和教参极其依赖和盲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照本宣科,循规蹈矩;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主观能动性受压抑,造成启而不发的尴尬;或者热衷于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人为地加重学业负担;还有课堂组织形式划一,节奏缓慢,容量过小加之个人魅力欠缺,忽视思想性和趣味性,难于调动听课兴致;还有第二课堂活动流于形式,把课 外知识拒之门外,丧失了历史那丰富生动的本来面目,凡此种种,害得自己教得又累又苦,学生穷于死记硬背,临时突击,对历史怕学厌学。(3)知识陈旧,结构失衡:知识经济时代已初露端倪,知识爆炸造成了不少观点、许多已有知识已经陈旧和过时,专业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特别是在试行综合考试后跨学科的整合与渗透能力尚待强化,哲学、经济学、人文地理等知之不多,阅读、表达能力也有待加强。况且学历太低,半路出家的也不少。(4)现代教育理论和技术的不足:许多历史教师对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电脑和因特网等现代化知识和设备还比较陌生甚至空白,只得沿用老化的教学手段,微机和多媒体技能的缺陷已成为束缚教学的棘手问题。

教育家康内尔告诫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为此,历史教师不应是老古董,学海无涯,教无止境,我们应千方百计地紧跟形势,开阔眼界,摒弃对传统和经验的盲从,注重在业务上不断开拓进取,精益求精,换言之即头脑要活,干劲要足,功底要实,技能要全,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而非平庸的教书匠,象杨子坤、陈伟国等名师脱颖而出。

俗话说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为推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目标的转型;由守成教育向创新教育模式的超越;由片面单一的学科体系向全面综合的教育内容过渡,教师要在求实、求新、求活、求精上下功夫,勇于和善于挑战自我,向书本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为此笔者主张:(1)前提——转变观念,强化前瞻意识:第三次全教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专家十分重视创造思维(实用性、批判性、敏捷性)的潜移默化。那么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置于首要地位,耐心诱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加强知识的理解、迁移与应用,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塑造奠基。(2)关键——改进教学,体现实践理念:目前“教师要加压,学生要减负”的呼声高涨,教学改革力争变劳动密集型为智能密集型模式,加强学科内综合,把求知作为多渠道信息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让大家减少低效和无效劳动,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教师要当好导演,把更多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以便于在历史知识的广阔天地中展现其能,最 终走出传统教学封闭的圈子,由此:首先应改进教学策略,利用“减负”契机,自觉遵循针对性、实效性、创新性、综合性原则,借鉴现代教育策略与模式理论,以学生乐学、会学而且学会、学活为目标,把课上出味道来;同时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师生双边活动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学生情感和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把听、看、思、议结合起来,人人积极参与,争取大家动口、动手、动脑,构造师生双向互动的融洽气氛;同时力求精炼、多导、有趣,自己跳进题海,再让学生跳出题海,克服陈规陋习的误导。

首先,笔者打算今后在教学中大胆尝试:(1)采取先学后教法:即首先在课前布置预习,提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预习提纲,要求整理简要自学笔记;其次通过口头提问或书面抽查了解预习效果,从中暴露存在问题,后多途径地展开讨论疑难,允许出现差错,保留个人意见;再次教师进行纲目式总结,以解析疑惑;最后做随堂练习,(2)编制历史学习优化设计辅助参考资料(简称“学参”),它是指教师在全面钻研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每单位(课时、单元)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学参”既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与教材相配套,但又不拘泥于课本或照搬于某一教学参考书,与授课进度相同步,便于学生预习、听课和复习,以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贯通,达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学与思、读与练相辅相成。(3)试用学分统计法,布置可自主选择、有弹性的作业,即在题目、题型、时限、甚至观点、结论上不作一刀切,数量和难度不定框框,放权给学生灵活安排,也可以逐步搞开卷考试,鼓励自圆其说,经查阅优异者酌情加分,这样让人人各尽所能,都可体验到成就感。(4)课堂上适当介绍史学争鸣观点及动态、名家名篇,为学有余力着拓阔知识面。

其次,修炼专业,突出开拓精神::孔子主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历史学曾被马克思尊为“一门唯一的科学”,它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这个富矿需要我们去勘探开发。以古人“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志向,以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为宗旨,史学曾被马克思尊为“一门唯 一的科学”,它囊括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无所不包,博大精深,这个富矿需要我们去勘探开发。古人以“破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志向,崇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宗旨,笔者平生兴趣广泛,注重其声,亲临其境的感受,笔者每个学期制作五、六个课件,并经常“触网”,熟能生巧,初步尝到了高科技的甜头。

再次,狠抓科研,确保优先地位:科研与教学相辅相成,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要积极投身科研,先应消除科研的神秘和畏难心理,善于借鉴和总结,以科研带动教学。我本人相信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勤阅读、勤思考、勤交流还要勤积累,同时发挥教研组的作用,互通有无,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想方设法多听课,多评课,先看好自己的“门”,多跨进别的学科组、学校的“门”,发挥“联姻、杂交”的优势,互相取长补短。

上一篇:hr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学科知识竞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