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2024-05-17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通用10篇)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火车、轮船、有线电报、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掌握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前后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分组活动、编演情景剧,培养学生团体协作、创作表演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近代科技成果,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师生互动方式,通过提问、表演、撰写论文、讨论完成有关知识的处理、问题的生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3)学生编演情景剧: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体现新式交通通讯工具传入带来的变化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礼节和称谓等习俗变化,从中体验变化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科技的传入,改造了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同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辫易服、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难点

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形成文明史观和进步史观。

教学过程

一、利用谈话导入

师生交流:假期到过哪些地方去旅行?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假期一般有哪些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怎样联系?(得出:交通、娱乐、通讯方式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再以一则“旧闻播报”──“淞沪铁路通车”导入新课:

十九世纪后半期,许多科技发明纷纷由西方传入中国,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影课题)

二、初学课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

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

生答:

1、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2、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

3、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依据子课题,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1组:精读第一子目,出示情景剧《穿越时空的旅行》,学生演练,并针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提出自己还想弄清楚的问题。

2组:下发助学资料(附后),结合课文内容,研究近代文化生活的变迁,分别撰写百字小论文。

3组:研究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自编自演情景短剧来展示这些变化。(重点指导:怎样把“剪辫子,易服饰,变礼节,改称呼,废缠足”编成情景短剧,为学生提供道具:剪刀、用毛线编成的辫子、西服)

四、成果展示:

1.汇报《穿越时空的旅行》

①我们从中得到哪些有效的信息?(生答:近代火车、轮船传入中国,使人们出行变得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也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便于人们通讯联系)

②你还想了解到哪些有关近代交通通讯的问题?(生成问题、配合投影探究解决)

2.宣读历史小论文“文化生活的变迁”

①我们了解到哪些重要的信息?(照相、电影传入中国、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代表作品、中文报纸的出现和发展、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商务印刷书馆及其贡献)

②无声电影是如何让观众明白人物在说什么?(思考交流)

3.自编自演情景剧:《剪辫子》《盐商见总统》

①我们从中发现了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剪辫子、易服饰、改称呼、变礼节、废缠足,通过投影展示一一了解)

②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通过讨论得出:剪辫易服、废缠足表现出自由、民主的潮流;改称呼、变礼节反映出平等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巩固

请同学小结本课内容;(投影配合)以抢答的方式巩固本课所学

?

中国建造的第一艘轮船是

?

中国出现的第一条正式运营的铁路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

?

我国拍摄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中国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是

?

中国近代最著名的报纸是

?

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六、延伸:

1、我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许多发明都是由西方传进来的?(讨论交流:近代封建统治的腐朽,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科举制度的毒害。教师点拨: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封建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差距,导致近代中国在科技发明创新上落后了)要赶超西方科技,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对外开放,汲取一切先进文明;改革教育,鼓励创新……)

2、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给中国社会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火车、轮船的传入,使交通更方便、快捷,促进了商品流通;电报、电话的出现,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照相、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这些科技成果的传入,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并与辛亥革命一起影响着社会习俗的变化,向着民主、自由、平等的方向不断迈进。)

(附:下发给第二小组的助学资料)

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法国商人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内放映的“西洋影戏”。这是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电影。

中国的民族制片业,开始于外国电影传入9年之后的1905年。这一年的春夏之交,老北京的著名实业家任庆泰(1850-1932),在他自己开设的“丰泰”照像馆的天庭里主持拍摄了第一部国产片《定军山》。这是一部由谭鑫培主演的同名京剧的无声影片,片场约5分钟,它标志着中国电影业的正式的诞生。

中国第一座电影院──1907年第一座电影院平安电影公司在北京长安街建成,由外商经营。

中国第一个电影制片公司──1909年美国人布拉斯基久在上海香港路创办亚细亚影戏公司。这是中国土地上的第一家影片摄制公司。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1931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

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1941年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完成,公映后受到好评。

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电影──1962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我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故事影片《魔术师的奇遇》。

中国电影是中国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凭藉自己的智慧创造的关于中国的“电影”。从1905年开始,中国电影就这样在经历了从短片到长片、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诸种技术演变的同时,也不断以影像的方式,承载和表达着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好恶与思索、苦难与奋争、光荣与梦想。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创办于1897年。

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西方的印刷技术已很普及,曾在报馆当排字工人的夏瑞芳、鲍咸昌等几个人,于1897年以集资入股形式,成立了“商务印书馆”,主要印刷学校所用的课本。

商务印书馆集编译、出版、发行为一体,在其百年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足迹。商务印书馆以编译介绍国外重要学术著作而闻名海内外。清末,他们就出版了我国著名思想家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推动了哲学界的变革维新,引起广泛的社会反响。此后,相继推出严复的一系列译著,介绍西方先进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30年代,他们出版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印行两百余种,其规模之大,品种之全为全国首屈一指。在工具书的编纂出版方面,商务印书馆数十年来,成绩卓著,在全国可谓独一无二。他们于解放前出版的《辞源》、《新华字典》等辞书,经多次修订,已成为全国最有影响的工具书。解放后,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大俄汉词典》、《现代日汉大辞典》、《新汉德词典》等数百种辞书,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成为我国最权威的辞书。

1932年,商务印书馆曾遭受侵华日军的轰炸,使总务处、编译所、印刷厂及“东方图书馆”等,损失很重,元气大伤。解放后的1954年,商务印书馆由上海迁至北京。根据国家统筹安排,为发挥商务印书馆的传统优势,确立了以翻译出版外国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等学术著作和各类大型词典、工具书等书为主的方针,成为我国具有翻译、编辑、出版特色的重点出版社之一。进入90年代以来,商务印书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扩大经营范围,翻译出版了当代外国名著《西方的智慧》、《挑战风险》等。为开拓国内外市场,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及新加坡等国家的著名出版机构合作,出版了《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现代汉语八百词》(日文版)、《中国自然地理纲要》等中外文工具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7年举办了诞辰110周年庆典。百年老书馆,正跨入一个新时期。

照相术的发明和传入中国

1837年,路易·雅克·芒戴·达盖尔成功地发明了一种实用的摄影术,1839年,达盖尔把他的技术公布于世,摄影术在法国正式诞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传入中国的香港、广州等地。今天司空见惯的照相馆,清末在中国刚刚出现的时候称为:画楼、影相铺、像馆、照相楼、照相号、照相寓等。

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请当地外国兵营中的一个会摄影的人传授摄影术,学成后置办器材,增加了照相业务,同时还兼营画像。他们店名叫“宜昌”画楼,这是中国人最早开设的照相馆之一。尤其是当时照相还不具备放大技术,很多中国人想要“大照片”,画楼只能是先拍摄一个小照片,然后由画师再根据照片画像放大。

有闲阶层是像馆的主要顾客,象当时的戏剧演员、社会名流及社会富有阶层中一些人都把照相作为享受生活,自娱自乐的一种手段。照相术特别受到皇室和达官贵人的追捧。慈禧 太后酷爱照相,第一次请日本摄影师照相,赏赐竟达2万金,后来还聘了专职的摄影师;末代皇帝溥仪也非常喜爱照相,留下了许多生活照片,但是这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照相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享受。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报刊《中外纪闻》。戊戌维新时期,光绪皇帝倾向变法,对报刊的出版持宽容的态度,因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国人办报的高潮,涌现了《强学报》、《务实报》、《国闻报》、《知新报》、《湘学报》等一大批著名报刊,从而迎来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第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在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创办了机关刊物《民报》,以宣传民主革命的思想;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和李大钊创办的《每周评论》,宣传“民主”、“科学”,执中国南北报界之牛耳。

外国商办报刊也迅速发展起来,其中最著名的为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邀约友人投资,在上海创办的《申报》,该报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到1949年5月停刊,出版长达7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最长久的报纸。为吸引读者《申报》的新闻内容办的非常丰富,体现出较强的信息观念。以《申报》为标志,中国近代报刊的四种基本形式新闻、论说、文艺、广告被确定了下来。从这个意义上说《申报》的创办掀开了中国新闻史的崭新一页。1909年该报因营业不振,产权由华人经理席子佩收买,1912年转让给近代著名的报人史良才,从此业务大兴,成为旧中国屈指可数的著名大报之一。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

1937年7月《申报》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申报》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因《申报》见证、记录了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篇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型:新授课 年级:八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讲述近代交通通信在中国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充分凸显了“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主题:一是火车轮船的出现,给人们的出行和商品流通带来了便利;二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的传入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三是照相和电影的传入,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四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的改变愚昧落后习俗的一系列法令,是民主共和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社会生活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变化必将对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二、课程标准

1.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2.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掌握火车、轮船、电报、电话、照相和电影传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的相关史实。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对所掌握资料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帮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得出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工业文明的传入,在改造中国社会物质文明的同时,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交通通讯在中国的出现、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如何在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让子弹飞》的视频剪辑

教师:同学们,视频展现的众多马匹在铁轨上拉火车的情景,看似滑稽。但是这个故事发生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火车确实是那个时期的新鲜玩意。那么,火车是怎样传入中国的呢?它给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带来哪些影响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感受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设计意图:以《让子弹飞》的视频和老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扬鞭起航步正轨——近代交通通信的出现

教师:同学们,假期爸妈带你们出去旅行,经常乘坐哪些交通工具呢? 学生:汽车;飞机;火车······

教师:这些交通工具给我们的旅行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你知道工业革命后,相继传入中国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吗? 学生:轮船、火车。

展示:

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和轮教师:这两种交通工具与古代的马车、手推车、木船相比有何优点? 学生:速度快;载人或载货多;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小。展示:

材料一 对利用轮船的货运主来说,轮船的快速性能,又意味着经营资金周转的加快、周期的缩短,其结果必然导致贸易与货运额的加大,“蒸汽创造商业”一语的含义或许就在这里。

由于轮船技术的不断改进„„据统计,各个通商口岸进出外籍船舶货物吨位自1864年的660余万吨增至1894年的将近3000万吨。30年间增长近4倍半。——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教师:近代交通工具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学生: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还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教师:你能举一例说明吗?

学生:在滇越铁路通车以前,从昆明到上海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到达。通车后,可以先乘火车到海防,再转乘轮船到上海,全程只需短短几天。

教师:中国古代居外的人们用书信向家人传报平安呢。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的通讯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学生: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教师:有线电报与过去的书信传递相比有何优势?

学生:速度快,安全系数高,效率高。

教师:有线电报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方便?

学生:商人可以用来传递生意信息;记者可以用它从外地发回新闻报道;老百姓与亲友联系也用上了电报。

教师:两次工业革命的文明成果相继传入中国,使中国在交通和通信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西方文明的影响远不止这些,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

(设计意图:此环节从火车的传入入手,设计中有视频,有图片,有材料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交通通信的引入,便利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的进步。)

二、春风拂面展风姿——文化生活的变迁

教师: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也得到了丰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找出近代在文化生活方面对人们影响较大的有哪些新成果? 学生:照相、电影、报纸和出版机构。

教师:在没有照相、电影、电视、录像带的古代,如果想把一件事、一个人的真实面目保留下来,可以采取什么方式?

学生:找画师画像。

展示: 慈禧太后画像(左一)及照片(右三幅)

教师:与画像相比照片有何优点? 学生:清晰;逼真;栩栩如生。展示:

近代中国发生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一组照片

教师:请结合以上照片谈谈照相传入中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以相片的形式锁定了历史的瞬间;保留了历史证据,提供了历史资料。

教师:报纸和出版机构也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报纸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报纸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传媒工具,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从报纸上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教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用哪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思想? 学生:维新变法时期是借助《中外纪闻》;辛亥革命时期是借助《民报》;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借助《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教师:当时最著名的报纸指的是什么? 学生: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展示:

教师:《申报》学生:新闻、教师:报纸的版机构是学生:1897年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教师:商务印书馆现在还在运作。同学们家里有很多的字典、工具书的出版机构都是商务印书馆。1897年创立于上海的商务印书馆,至今已走过了近111年的历程。它的创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始。一百多年来,商务印书馆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印刷作坊,逐步发展成为现当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历经沧桑、默默耕耘,人才荟萃、名家辈出,至今出版各类书刊近5万种,为开启民智、昌明教育、普及知识、传播文化、扶助学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片展示,材料分析以及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分析文字资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随着西方近代文明的传入,中国的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三、文明新风进万家——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师:思考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为改变社会习俗颁布了哪些法令?

学生: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表演:

刊载的主要内有哪些呢? 评论,还有广告。

出现促进了出版机构的兴起。中国近代最著名的出哪个?

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 4 表演场景 1:“军警为行人剪辫”

表演场景2:“孙中山和盐商”

表演场景3:“废礼仪”“改称呼”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展示: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时报》之《新陈代谢》 教师:资料展现了社会习俗的哪些变化?

学生:剪辫,易服,废缠足;废阴历改阳历,废跪拜改鞠躬。教师:你们能从礼仪和称谓上的变化体会到什么?

学生:体会到了由等级差异到人格平等的变化,理解了废除陋习的必要。展示:

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

教师:民国初年在服装方面,女性的旗袍开始普及,中山装成为男士追求的时尚。展示:

旗袍 中山装

教师:中山装的四个口袋代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教师:社会习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有很快的变化吗? 学生:传统的习惯势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

教师:辛亥革命后,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文明新风渐趋形成,但受传统文化势力的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又是有限的;要想是文明新风成为社会民众的共同行为,还必须 5 推翻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人民民主的新国家。

(设计意图:本环节结合资料、图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讨论、表演历史剧为主,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习俗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课堂小结,提炼升华

四、追根溯源探究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展示: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

——选自容闳《西学东渐记》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的中西体用之争,大体局限于要不要学习西方物质文化的层面,但毕竟冲击了传统“夷夏之辨”的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选自夏东元《洋务运动史》

材料三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 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确认了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民主、平等的原则;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鸦片战争始,在列强的侵略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热潮,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社会文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宪法、法令方面的改革措施的冲击;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追求西方的社会生活成为一种时尚。

教师: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原因是多方面,它的出现既与西方列强的侵略有关,又与西学东渐的浪潮有关,与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有关,还与辛亥革命的冲击有关。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历史的必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会有更大的变化。

(设计意图:结合材料,使学生探究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借助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和概括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六、课堂检测

测验题目一: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西方传进来的?近代社会的变迁,曾受到“闭关锁国”政策的封锁,曾受到封建守旧派抨击、曾遭受中国民众的排斥,但外来的物质和文化缺不断让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从中我们得出什么启示?

测验题目二:完成《助学》相关内容。

七、板书设计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扬鞭起航步正轨——近代交通通讯的出现

二、春风拂面展风姿——文化生活的变迁

三、文明新风进万家——社会习俗的变化

四、追根溯源探究竟——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八、教学反思

根据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对本节课进行了整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结合图片及小组内合作加强对交通方面火车轮船传入中国时间和作用的掌握,加强对近代通讯方面有线电报传入的时间和影响的掌握。使学生认识到交通和通讯的引入对中国经济、文化和生活的影响。第二部分向学生讲述文化生活变迁的基本内容。通过向学生讲解西方发明的照相、电影传入和中文报纸、文化出版机构的基本内容,在师生互动,小组讨论,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其内容及对近代文化生活的影响。第三部分借助图片、材料,直观形象地展现社会习俗的变化,使学生知道辛亥革命的冲击是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同时,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情境演出,加强学生对社会习俗内容的理解。通过小组的讨论和情境演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和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第四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以材料展示为突破口,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理解、概括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并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明白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一部分,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

篇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自主学习】

一、文学的繁荣

1.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2.“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是出现了反思_________的一些作品,而后出现大量反映_____________和弘扬_____________的成功之作。

二、艺术的发展

1.改革开放以来,________逐步进入每个家庭,________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杂技等艺术,大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1.旧中国:外国人耻笑中国人是“________”。2.新中国

(1)群众性体育活动

①新中国诞生以后,________的体育活动,如广播体操、练习拳术、各种球赛等,普遍开展起来。

②毛泽东对学生提出“__________”的要求,________课被列入学校重点课程。③20世纪90年代,大力开展________运动。(2)竞技体育

①从________队开始,中国的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的瞩目。②从________运动起,中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不断夺得金牌。③ 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地举办了________。

④________年,中国成功举办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合作探究】

【问题1】 新中国文学繁荣的原因有哪些?

【问题2】 为什么说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自学检测】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决定,为贯彻“双百”方针提供了新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双百”方针是()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C.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D.百家争鸣,推陈出新

2.1978年,中国文化名人郭沫若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科学的春天》一文,宣告了文艺工作者迎来了一个创作的春天。这个春天指()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运动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体育被列为一项重要的课程。其主旨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早提出“健康第一”的国家领导人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D.江泽民

4.1984年夏天,一个中国小伙的枪声揭开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勇摘金牌的序幕。国际奥委会主席说:“这是中国体育最伟大的一天。”“一个中国小伙”是()A.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 B.体操运动员李宁 C.射击运动员许海峰 D.长跑运动员王军霞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文革;改革开放;民族道德精神

二、1.电视;影视艺术

2.绘画;书法;戏剧;音乐;舞蹈

三、1.东亚病夫 2.(1)①群众性 ②健康第一;体育 ③全民健身(2)①乒乓球 ②射击 ③亚运会 ④2008

【合作探究】 【问题1】

探究:①新中国的诞生,为我国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②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实施,使我国文学家焕发出创作的激情;③改革开放给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问题2】 探究:(1)从整体的健康水平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使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大大加强。

篇4: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李仕才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预习】河南洛阳牡丹花雍容华贵,艳而不俗,柔而不媚,被誉为“国色天香”。你到洛阳除了赏花外,还可以参观()A.云冈石窟 B.龙门石窟 C.秦陵兵马俑 D.都江堰 【答案】B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

2.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3.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

二、自主预习

1.我国现存 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北朝 撰写的《齐民要术》。2.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 数字;创制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还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水碓磨、等。3.西晋设置,教学生学习书法,规定用锺、胡书法作为标准书体。

4.东晋 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流传下来的作品有 和《洛神赋图》。

三、合作探究

1.思考:春秋战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有哪些相似之处?

四、随堂演练

1.“π”是一个永远除不尽的无穷小数,它在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应用广泛。世界上第一次把π推算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是()A.贾思勰

B.祖冲之 C.郦道元 D.蔡伦

2.如果我们要学习农作物种植、瓜果蔬菜栽培、家禽家畜饲养等知识,可以参考北魏时期的农学著作()A.《本草纲目》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水经注》

3.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你唱到他的这首歌时会想到以下哪位书法家()A.钟繇 B.胡昭 C.王夫之 D.王羲之

4.“文章博洽,为儒者宗。水经有注,禹贡同功。”你认为这句话是对下列哪一人物的评价()

A.祖冲之 B.刘歆 C.刘徽 D.郦道元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最早 贾思勰 2.第七位 《大明历》 千里船 3.书博士 4.顾恺之 《女史箴图》

三、合作探究

1.政治方面:国家长期分裂,战争频繁。或诸侯争霸称雄,或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发生了重大变革。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是秦国确立封建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封建化过程。各民族交往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经济方面:社会变革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如:战国时期经济实力最强的秦国灭掉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南北朝南北经济的发展为隋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文化方面:科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的进步;南北朝时期的数学成就和《齐民要术》。文学艺术取得重大成就。如: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和青铜艺术的进步;东晋的书法绘画成就,著名诗人陶潜,南北朝的佛教石窟艺术等。

篇5: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自我反思:

1、主要优点:

备课精心准备,教学目标、重点设置合理,教学设计比较有层次感。主问题设计很合理,课堂教学教学环节转换井然有序;学生参与度较好,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气氛和谐。教学效益好,目标达成度比较高。

2、存在的不足:

在指导学生研读过程中,由于学生预习课文不够充分,加上给学生研读的时间比较紧,所以没有呈现出更多的亮点;在拓展延伸上,老师只是一带而过,需要再进一步的延伸,让学生感知这个社会还有很多和老王一样的普通人、弱小者,需要我们的关爱。

3、启发与收获:

(1)课前学生一定要充分预习

(2)教学构思巧妙与否,关键是老师要深入研究文本

篇6: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材简析: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从明清时期最有代表的白话小说里节选出来的,它们题材、风格各异,却都有着引人入胜的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本文《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小说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并苦心写诗的经过。

教学目标:

1、积累生字生词,丰富语言积累。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了解《红楼梦》的艺术成就,不断提高文学修养。

4、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5、学习香菱虚心好学、刻苦勤勉的求学精神。教学重点:

1、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联系实际获得深切的启示。

2、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教学难点:

1、揣摩人物形象,理解作者在本文中的思想感情。

2、探讨香菱学诗对学习语文有何帮助。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小说五步阅读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境

播放《红楼梦》香菱学诗片段视频。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知道这片段出自那部电视剧? 师:《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师:《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多媒体显示】

作者简介: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清代小说家。

作品简介:《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由盛到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师:《红楼梦》中塑造了许多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同学们知道哪些人物?(学生发言)

师:说得好极了!今天我们要共同学习、探讨的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一个悲剧人物形象,她天资聪颖,命运坎坷,却又出淤泥而不染——她就是香菱。我们可以从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的《香菱学诗》感受到她光彩照人的形象。【多媒体展示课题】

师:看到文章标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屏幕显示香菱简介】

三、泛读课文,初步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屏幕显示】 ①用圈点法勾画出不懂读的字词。

②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是谁?写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感受?

2、屏幕显示生字词,让学生齐读一遍。

李纨wán

怔怔zhèng

穿凿záo

胡诌zhōu

揣摩chuǎi 三昧mèi

墟里xū

仄声zè

嘟哝nóng

请柬jiǎn

王摩诘jié

蘅芜苑héng

笑吟吟yín

两眼鳏鳏guā 抠土kōu

阮ruǎn

庾yǔ

3、知识积累。【多媒体显示】 需积累的词语:

起承转合以词害意

地灵人杰

诲人不倦

挖心搜胆

精血诚聚 需积累的文学常识:

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竹林七贤——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

四、精读课文

自主、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2、黛玉如何指点香菱学诗的?(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3、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明确:

1、香菱学诗的过程可以有多种分法,老师用四分法:香菱拜黛玉为师,品读王维诗;品读杜甫诗,初次作诗;再次作诗,宝黛评点;苦心学诗,终于成功。

2、黛玉在指点香菱学诗时谈到以下问题:注重内容;注重领悟,多读名家的作品;注重研究讨论。相关句子(略)

3、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刻苦认真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他的领悟力极高。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香菱“苦心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环境造就人,大观园的优雅、美好的环境激起香菱学诗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

你对香菱的三首咏月诗怎么评价?

这是一道开放题,可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二、赏读课文,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师: 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多媒体显示问题:

1、用圈点勾画法,画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

①、“香菱拿了诗,回到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②、“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

③、“香菱听了,默默地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又自己含笑一回。”

④、“搜心挖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

⑤、“只听见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作者准确描写香菱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体会侧面描写

划出文中有关宝玉、宝钗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多,听你说了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杰人灵’,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反映,侧面烘托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

三、思读课文,质疑问难

塑造香菱这一艺术形象,作者倾注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探究后归纳:

作者讴歌这个钟灵毓秀的薄命女子。香菱这样的女子,竟和极端粗陋鄙俗的薛蟠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凌辱,香菱的境遇着实让人同情。封建社会扼杀人才的本质由此可见一斑,也体会了作者的美学观。

四、延读课文,探究思考

通过黛玉指导香菱学诗这一情节,《红楼梦》体现了曹雪芹怎样的诗歌创作思想?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启示?

学生探究后教师归纳:香菱学诗给我的启示有五点:

1、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自信心。

2、做学习的有心人,提高学习的兴趣,让自己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有收获。

3、要重诵读、感悟、多积累。

4、要不耻下问,多向老师提问。

5、勤于实践,不怕失败。香菱三易其稿,终成精品。我们平时写作文也要多改、精改,方可成就佳作。

五、小结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地尊要强

老实厚道

父亲

位重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九级台阶

新屋

教学反思:

篇8: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2.体会作者对香菱等女性的感情,从而深入理解《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3.品味作品高超的写作技巧与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学会客观评析小说的思想成就、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尤其是注意学习它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的叙述语言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断增加自己的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收集《红楼梦》涉及到香菱的主要内容。

2.课前利用阅读课的时间,放映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有关《香菱学诗》的片断,要让学生对作品有所了解。

二、情境导入,整理信息

师:课前同学们观看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片断,也收集了与课文有关的情节,下面请同学们交流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整合。

师(追问导入):《红楼梦》一书刻画了许多钟灵毓秀的奇女子,今天我们就学习节选于其中的一段文字——《香菱学诗》。

三、初读课文,感知情节

师:课文写香菱学诗,共写几件事?请大家速读课文,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学生自读课文,概括明确:

1.黛玉指点学诗门径。

2.香菱谈论读诗体会。

3.香菱苦心学诗。

四、揣摩细节,感知形象

师:小说刻画了香菱这个形象,是怎样刻画的呢?香菱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要求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1.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1)传神的语言描写。

如:香菱怔怔答道:“‘闲’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

(2)典型的细节描写。

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

又如: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

(3)成功的侧面描写。

如宝钗说:“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就是侧面的烘托的作用。

2.人物形象的把握。

(1)香菱。

①香菱是一个从官宦小姐沦为奴婢的悲剧人物。她有着不幸的命运:从小遭受灾难,被拐卖,又被呆霸王薛蟠生拖死拽弄到家里,终于沦为侍妾,受尽凌辱和折磨。薛蟠遭打外出后,香菱住进了大观园,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这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特别是像林黛玉这样的才女,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本文就是从香菱刻苦学 诗写起的。

②精华灵秀,悟性极强。学诗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已到了“呆”“疯”“魔”的程度。

原来香菱是一个极富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自己弄本旧诗,偷空看两首。进入大观园后,深藏在内心的精神饥渴一下子勃发起来,进园的当晚就来找黛玉,希望向黛玉学诗。黛玉热情指导,列举名作让香菱阅读。香菱拿了诗回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宝钗见她这般苦心,只得随她去了”。

精神食粮的大量摄入,使香菱的内心充实丰富起来,她悟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一首为例说:“大漠孤 烟„„倒像见了这景的。”香菱的艺术感受力很高,她读诗眼前就能出现诗歌中那动人的形象。香菱所体会到的,正是今天已众所周知的艺术辩证规律。

(2)林黛玉。

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热情指 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富于才情的林黛玉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主 要内容就是读诗、作诗。文学这片广袤的土地可供她这位寄人篱下、冰清玉洁的孤女自由地翱翔。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 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她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 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五、再读课文,拓展延伸

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下列问题: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有何特点?

组织再读课文,深入探究,充分讨论并明确: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有三:一是有良好资质,入园前虽然家务繁忙,但她总是忙里偷闲读几首诗,在与黛玉谈诗时,就充分体现了她的良好感悟能力。二是 有良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都采用点拨式,而且两人都具有良好的诗歌素养,特别是黛玉,循循善诱。三是大观园中使她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大家处 于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利于她的学习。

2.黛玉指导香菱学诗,其特点是:一针对性强,直接明确读诗的要领;二循序渐进地指导香菱读诗;三是通过讨论促使其素养提高;四是严格要求,指导训练。

六、联系生活,畅谈体会。

师:学习了本文,我们在为香菱的精诚所感动的同时,也获得了许多有益的人生启示,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提供的角度:

1.香菱的学习品质与精神。

2.香菱学诗、黛玉论诗与语文学习。

七、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曹雪芹)

诚拜黛玉为师,品味王维诗

精华灵秀

边读杜甫诗歌,边尝试作诗

性格 悟性极强

经历两次失败,终于写成功

讴歌

同情惋惜

多读悟

刻苦用心 学高手

敢创作

篇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专 家 点 评

湖北省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蒋红森:

这位年轻老师非常了不起,这堂课上得非常流畅,非常干脆,这堂课表现出的教学力量是非常不错的!

黄冈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黄建军:

篇1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0课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一课,主要讲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召开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经济特区的建立,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史实。

知识与能力:,掌握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的情况,归纳经济特区建立对社会主义建设所起的历史作用。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观看能够反映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面貌、深圳等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前后面貌的图片等,直观形象地感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成就。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提高史论结合进行分析的能力。

指导学生观看《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明确开放的地域,进一步认识中央政府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转折。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经验,高瞻远瞩地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完全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功。知道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强国之路。

重点:

知道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改革开放重大举措的作用,知道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认识到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难点:

如何理解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能否史论结合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根据这一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的资料,借助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课前教师准备:

1.《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视频歌曲;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的有关图片; 3.幻灯片《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相关地名不填)。课前学生准备:

1.收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经历,整理成口述史料;

2.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的资料和图片,收集在农村的亲朋好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后的有关情况材料;

3.收集周围亲友参加或创办乡镇企业的情况。

一、导入新课:

用歌曲《走进新时代》导入。

教师活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这是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这一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11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旨在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活动:改革开放的春雷(板书)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及邓小平像,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表格,提问: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并理解为什么这次会议是我国历史伟大的转折(板书)。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59页教材、讨论并完成表格内容。小组内展示。

设计意图:教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以下问题:

(1)为什么要强调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此之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不符合实事求是的事件?引导学生联系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和“文革”时期所犯的错误,理解实事求是的必要性,说明这是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请举例说明党和国家讲实事求是的事件。(党和国家勇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平反刘少奇等冤假错案。)

(2)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要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要把工作重点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此之前我们国家的工作重点放在哪里了?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文革”所犯的错误及危害,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当前抓好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点明这是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表现。

学生活动:讨论这几个问题,进一步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设计意图:围绕几个问题讨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

教师明确指出:这次会议的召开,使我国结束了两年来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进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命运的一个转折点。

设计意图:问题的设计细化,使学生思维集中,更好地理解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板书)教师活动:

教师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为中国的改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农民看到了希望。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板书)出示对内改革、农村白猫黑猫理论图。

教师讲解:“农业集体化”这只猫因为逮着老鼠要上交,要平均分配,而没有积极性。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怎么才能调动猫的积极性呢?这就需要改革。

教师出示问题:说一说:在农村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采取了什么样的形式? 学生活动:回答: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活动:出示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前的图片。突出大旱,粮食少,人们挨饿。教师接着出示小岗村按着手印的生死状及文字并播放《小岗村生死状》视频资料。

提问:他们把地分了,包产到户就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活动:出示赞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和问题。学生活动:

学生齐读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学生讨论:农民的责任、权利、利益是怎么紧密结合起来的?学生回答:责任是保证国家的、集体的;权利是土地的使用权;利益是剩下都是自己的。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分析、回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教师活动:出示表格:改革前后小岗村粮食产量的数据的变化。

教师提问:农村改革后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了没有?小岗村的统计数字说明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分析?看比较的年份,看比较的方面,看数据的变化等得出结论。学生回答: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教师活动:出示一组农民喜获大丰收的图片。教师提问:农民获得大丰收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逮着了老鼠”。教师归纳:国家政策正确,人民辛勤劳动。

设计意图:用白猫黑猫理论,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通过视频与图片,学生直观形象地掌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及意义。

教师过渡语: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改革也红红火火的开展起来。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

城市(板书)教师活动:播放《春天的故事》视频歌曲。

提问:歌中“老人”指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学生活动:回答:邓小平、建立经济特区。学生齐读邓小平的一段话,体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

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

先进的科学技术。

——邓小平

教师出示《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找一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想一想:我国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想一想:我国的对外开放过程有何特点? 学生回答:

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深圳、海南(教师提示用谐音联想记住:猪头下深海)。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教师活动:提示学生记住时间:1980年、1984年、1985年、1990年等。用数字记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4个经济开放区等。

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数字记忆、谐音记忆的方法。

出示深圳风貌开放前后对比图片,使学生认识建立经济特区是正确的。提出讨论题: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开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作用? 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探究

一、探究二的问题。

探究一:20世纪50年代—90年代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示意图,解释怎么读图。教师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在50年代-60年代出现一次小高峰,回忆我们所学知识,跟哪次历史事件有关?说出这次事件的法律文献。学生回答:历史事件:1952年的土地改革。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50年代末期至70年代末期,中国粮食产量徘徊低迷,思考为什么?学生回答: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客观规律,挫伤农民积极性。1966-1976年,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4(3)70年代末期中国的粮食产量迅速上升,原因又何在呢?学生回答: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

探究二:认真阅读 P63材料阅读题,依据上述材料回答:建设经济特区有什么好处? 学生回答:可以增强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探究,体现教学的新理念。

三、课堂小结 依据板书小结。

四、课堂练习与反馈

引发以下练习,当堂课完成,小组内交流。

填空题:

1.实现了建国以来共和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的会议是。

2.我国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基础上,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3.1980年,我国决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置_______,打开了________________。1984年又开放

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又相继在、、_________和 _______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1990年,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 ______ 的决定。

选择题:

1.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B)

A.中共八大的召开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党中央决定设立经济特区

D.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2.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流行这样一句话:“毛泽东让中国人站起来,让中国人富起来!”(A)

A.邓小平B.胡锦涛 C.赵紫阳

D.江泽民

3.小岗是原安徽省以讨饭闻名的凤阳县最穷困的一个生产队,但是从有一年开始,小岗人开始告别饥荒,过上了日渐富足的日子。你知道这是因为:(D)

A.风调雨顺 B.应用良种 C.对外开放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深圳建市时,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生产总值不到2亿元。如今深圳已建成举世称奇的现代化都市!2003年,生产总值2860.51亿元!这说明:(A)

A.设立经济特区的决定是正确的 B.深圳原来的基础好

C.深圳的地理位置好

D.深圳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 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实施过的农业发展措施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回答)(1)、土地改革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设计意图:力求当堂达标。

五、布置作业

1.课下搜集资料思考:我国今天的对外开放城市与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中开放的通商口岸有何根本区别?

2.课下进行社会调查写一篇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发生巨大变化的调查报告。

上一篇:猴年给领导寄语下一篇:2024普外导管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