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2024-06-25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精选11篇)

篇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鸦片战争

一、概说: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交汇。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索富强的开始,战争使得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又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准备了客观条件。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三条线索都可以在本课找到源头,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这节课的特点是内容庞杂,联系广泛,既有贯穿古、近代的纵向联系,又有沟通中、外的横向联系,还有战争、政治、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论要求较高。

本课主要叙述鸦片战争的起因和经过,共三目:第一目介绍了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形势,揭示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第二目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说明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第三目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的高中阶段通过学习历史,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学习历史,使学生能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和辨证思想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和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提高人文素养。(以上是对教学大纲的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高二学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思维,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大为提高,学习历史喜欢深层思考和理性探求。但是对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好没有形成体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深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活度。(以上是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所确定的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

1、鸦片战争爆发的必要性和中国战败的原因。

2、评价林则徐。

主要采用了阶梯设疑法,问题探究的模式。体现“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由浅入深,由难而易,层层铺垫,步步推进,即考虑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高度、广度、深度、活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叙述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 略述鸦片战争的经过。评价林则徐

四、评价说明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评价仍然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评价内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判断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 评价历史的方法

(一)、形成性评价:

评价结果与教学目标 相结合,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学习中,学生态度端正,主动学习,讨论合作,拓展思维。

(二)、阶段性评价;

每个学生建立一个跟踪档案袋,跟踪记录,包括每次成绩,课堂发言情况,自我活动情况等,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

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是客观、合理的自我总结,对于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了“三位一体”、“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教学要求,并注意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方法形成模式,体系完整,体现了新型的师、生关系,注意了学生的知识获得过程。

五、说课总结

本科主要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的重、难点及历史学科特点,注意落实基础知识,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着重对学生评价历史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达到了历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鸦片战争》

爱心

用心

专心

篇2: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百度提升自我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

版权所有

仅供参考

第13课 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课程标准〗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

讲述朱德和毛泽东井冈山会师的故事。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红军长征的有关史实,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通过识读“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学习文图结合、灵活处理学习材料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国人民的光明前途而抛头颅、洒热血,与国民党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们不怕困难、敢于同敌人作斗争、坚信必胜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当中的三件大事: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三件事对今后中国革命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尤其是“农村包围城市”为今后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节课在八年级上册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没有八一南昌起义,就没有新型的人民军队的诞生;没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就无立足之地;没有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就不会保存革命的火种。鉴于以上原因,就必须讲清楚每个事件的过程、重要意义。本节课教师主要以创设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授课过程为主,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做好准备工作。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料,尽可能运用挂图、投影、地图、歌曲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新亮点,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动脑动手、相互交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红军长征。

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爱心

用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学生主动参与,师生情感互动,讨论交流,问题导学,诱思探究。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师: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八一建军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

(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想,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导入新课

师: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共为什么要发动武装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第一目第一段小字,然后回答问题)

生:(读后回答)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将对革命者斩尽杀绝的政策,高举起革命的大旗,进行武装起义。

师:回答得真不错。这说明当时进行武装起义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出示挂图(油画:《南昌起义》)

现在,请同学们看这幅油画,结合课文以及你所收集到的有关南昌起义的历史资料,来给大家讲一讲“南昌起义”。(选一名有较强表达能力的学生讲述)

生:(观察图画,整理资料后讲述)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在总指挥贺龙的领导下,暴动枪声一打响,起义官兵如猛虎下山,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经过四个多小时激战,起义军歼敌一万多人,占领南昌城。这幅油画反映的就是南昌起义前一刻,周恩来、贺龙等领导人在南昌起义总指挥部前鼓动士兵组织起义的场面。

师:起义胜利以后,南昌起义的这支部队又到哪儿去了呢?

生:起义胜利后,部队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围攻下,起义军在转战中失败。保存下来的部队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陆丰地区,另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

师:起义部队为什么要撤离南昌南下广东,为什么又在南下广东中受到严重损失?(要求学生同桌讨论)

生:(讨论之后回答)由于敌人兵力强大,装备精;革命队伍少,力量小。

师:那么,要想革命成功,应该准备哪些条件呢?(要求同学们各抒己见)

生:①壮大革命队伍;②有正确的革命理论和战略思想作基础;③制造先进武器„„

师:队伍怎么壮大呢?

生:到边远的山村去壮大。

师:说得好!国民党的军队占领着大城市,力量又非常强大,革命队伍少,不能在大城市里打败国民党,只能到农村去。虽然这次起义由成功转为失败,但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谁来说一说南昌起义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要求学生整理思考后回答)

生: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它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第一步,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开辟了新的篇章。

爱心

用心

专心

知识改变命运

百度提升自我

道路的开始。

师:这条道路正确吗?

(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明确)在当时来讲,这一决策显然是正确的。因为中国革命要想取得胜利,就要发动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工人阶级,革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师:突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地位――革命摇篮。

投影1928―1930年中国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

这幅图反映了什么?

生:(观察讨论)中共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越来越多,革命队伍发展壮大。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爱心

篇3: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之一, 也是历年中考必考内容, 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 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继续, 又是后面学习菱形、矩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 能根据判别条件进行实际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 在有关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 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 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 体验到探究的甘苦, 更能领会到成功的喜悦。体验数学活动来源于生活更能服务于生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难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的灵活应用。

四、教材处理

(1) 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根据初三学生年龄的特点, 学生年龄比较小, 逻辑思维能力较差, 归纳推理能力较低, 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也较差,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 通过判别方法的推理, 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意识, 通过练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 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了重新组织和安排, 创设更为有效探索活动和更为合理的探索顺序。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交流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思维情境,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方针,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 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六、教学手段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

七、教学设计

(一) 说设计理念

想改变教学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为学生敢创新、能创新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二) 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1) 让同学们一起来看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大屏幕演示) 。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引入新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 复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和性质。

设计意图:一方面巩固学生旧知, 另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性质又是判别方法, 从而引进新课。

2. 讲授新课

(1) 动手实践:让学生每人拿出两根牙签或火柴 (长短不定) , 自制平行四边形框架。

设计意图: (1) 让学生在摆拼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并满足他们的好胜心。 (3) 同时组织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培养竞争意识, 然后由学生代表发言,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从而总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2) 教师演示钉制平行四边形这一过程。

方法一:将两根木棒AC, BD的中点重叠, 并钉子固定, 则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方法二:将两根同样长的木条AB, CD平行放置, 再用木条AD, BC加固, 得到四边形ABCD就是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并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解决问题。

(1) 实际生活: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玻璃片, 李大爷不小心碰碎了一部分, 同学们想想看, 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重新画出来?

(2) 通过活动, 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并学以致用, 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体验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

(3) 例题精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的活动, 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式证明法, 开拓学生的思路,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随堂练习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 AC, BD相交于点O, 点E, F在对角线AC上, 且OE=OF。

(1) OA与OC, OB与OD是否相等? (2) 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设计了习题组有层次的教学, 在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力求寻找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为了进一步巩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知道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方法,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得到恰当的巩固和提高。

(四) 小结

(1) 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2) 平行四边形判别的条件。

(五) 布置作业

(1) 课本P104习题1, 2, 3; (2) 《资源与评价》P70。

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八、评价分析

本节课教学过程通过问题设置, 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判别方法的讨论发现新知,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强化练习, 巩固新知, 通过小结归纳总结新知。

本节内容逻辑性较强, 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在说理上存在一定困难是正常的。但在问题讨论、引导发现、巩固训练的过程中, 师生的信息交流畅通, 反馈评价及时, 学生与学生积极交流讨论思维活跃, 教学活动始终处于期盼控制中。

九、教后要进行教学反思, 使自己不断成长与进步。我说课结束, 谢谢各位评委!

篇4: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讲述张謇兴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2)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3)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4)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2.教学活动建议

访问家庭和学校附近的老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博物馆、观看历史影视资料片,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对近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

[典型例题]

例1在中国近代史上,踏上“实业救国”道路的状元实业家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张謇

D.严复

解析:张謇是清末状元,他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并身体力行,创办一系列企业,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参考答案:C

例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掠夺③“实业救国”潮流的影响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辛亥革命的成功,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一度受到鼓舞,“实业救国”得到发展,各种实业团体纷纷出现,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近代工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的机会,进入“黄金时代”。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清末有一个状元,面对民族危亡,毅然弃官还乡,走“实业救国”之路。他就是()

A.荣宗敬

B.荣德生

C.张謇

D.范旭东

2.张謇创办大生纱厂时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到日本人在中国创办的纱厂参观学习

B.用轮船运送货物

C.业务员给张謇发电报

D.组织职工观看电影《定军山》

3.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赞扬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这主要是因为他创办了()

A.大生纱厂

B.南通博物苑

C.南通师范

D.福新面粉厂

4.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曾高呼:“所谓产业革命者,今其时矣。”“今”指的是()

A.洋务运动后

B.辛亥革命后

C.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D.抗战胜利后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C.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鼓舞了民族资产阶级

D.海外华侨支持民族工业

6.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创办的荣氏企业是近代中国著名的企业之一。在创办之初,适逢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庞大的家族企业。根据本单元知识,你认为荣氏企业创始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7.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民族工业没能得到很好发展的主要原因有()

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掠夺③内战④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8.1895年,一个法国记者来到中国,他在北京不可能做的事情是()

A.所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

B.见到许多举人联名上书要求变法

C.用电报向国内的报社发送新闻消息

D.买一本商务印书馆印制的《康熙字典》

9.1902年,实业家张謇在企业经营中不可能做到的是()

A.给在上海的商户打电话商讨业务

B.乘轮船旅行

C参观北洋舰队

D.订阅《申报》,了解世界大事

10.我们使用的许多工具书是由商务印书馆印制的,下面关于它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创办于洋务运动中

B.它的总部在北京

C.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D.是由陈独秀创办的

11.1910年,一位河南人到上海出差,在他的日记里不可能记述的事情是()

A.见到许多外国商人

B.乘坐轮船游览黄浦江

C.到照相馆照相留念

D.见到许多中国人都剪掉了大辫子也赶时髦把辫子剪了

12.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影响政治、经济,也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下列现象中哪些不是由辛亥革命引起的()

A.人们业余生活中看电影娱乐

B.男子觉得留辫子不再是时尚

C.中山装成为时装和革命的代名词

D.女子缠足被看作是保守的象征

二、非选择题

13.认真观察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答:

(1)这些企业的创办者分别是谁?

(2)这些企业都属于_______。

A.重工业

B.军事工业

C.轻工业

D.民族工业

(3)从这些企业的特征来看,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具备什么样的行业特征?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以后,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利用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

材料二张謇是江苏南通人,1894年考中状元。为了实现“救贫”、“塞漏”的抱负,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1899年他创办了大生纱厂。(1)哪个条约的签订使外国人纷纷在中国开办工厂?(2)针对列强在中国开办工厂,张謇提出了什么口号?他的目标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15.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他一生创办了许多实业,因此他一生的经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请你收集资料,围绕张謇创办近代民族工业这一中心,为他撰写一段传记。要求:内容详实,符合史实,语言精练,不超过200字。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知道詹天佑、侯德榜等近代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及其成就。

(2)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3)以科举制度的废除和京师大学堂的开办为例,了解近代新式教育发端的主要史实。

(4)知道鲁迅、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人的主要成就。

2.教学活动建议。

(1)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参观著名科技文化代表人物的纪念馆或故居。

(2)举行小型读书报告会,谈谈阅读鲁迅等著名文学家作品的体会。

[典型例题]

例1假如你是晚清的一位读书人,在1906年,你不可能做到的是()

A.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

B.参加科举考试

C.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

D.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对进化论思想充满兴趣

解析:京师大学堂建于1898年的戊戌变法时期,《海国图志》在

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写成,严复译著的《天演论》出现在戊戌变法前,所以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接受高等教育、通过魏源的《海国图志》了解世界、阅读严复的译著《天演论》都有可能。但是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经废除科举制了,因此,参加科举考试是不可能的。

参考答案:B

例2抗日战争期间,借助一个寓言故事表达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的画作和作者是()

A.《愚公移山》、徐悲鸿

B.《奔马图》、徐悲鸿

C.《黄河大合唱》、冼星海

D.《开路先锋》、聂耳

解析:在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表达了中华民族会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来抗击日本的侵略。

参考答案:A

[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1905年,在《申报》上可能登载的新闻有()

①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②京张铁路由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③废除科举制度④皇帝下诏退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近代中国人可以乘火车从北京直达张家口最早是在()

A.1876年

B.1881年

C.1905年D.1909年

3.郭强为《开心辞典》栏目提供了一个涉及近代科学技术的题目:它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它于1909年完工,它令外国人折服。它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汉阳铁厂

C.淞沪铁路

D.京张铁路

4.右图人物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致使我们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包括()

①他设计和主持施工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②探索出制碱新工艺③撰写《制碱》一书④向世界公布制碱奥秘,打破帝国主义制碱垄断局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926年,中国的“红三角”牌纯碱,闯入万国博览会,获金质奖章,与这一成就有关的科学家是()

A.茅以异

B.李四光

C.詹天佑

D.侯德榜

6.鸦片战争使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迫终止,许多中国人从天朝大国的迷梦中清醒,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其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并为之著书立说的著名思想家是()

A.林则徐

B.魏源

C.张之洞

D.孙中山

7.魏源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整理成书,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倡导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你认为这里评价的著作是()

A.《狂人日记》

B.《孔乙己》

C.《海国图志》

D.《制碱》

8.它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被翻译,1898年完成,是中国近代较早的一本直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书,但它不是简单地转述原著,而是创造性地吸取精华,打击封建势力,宣传变法维新。这本著作是()

A.《海国图志》

B.《制碱》

C.《天演论》

D.《变法通义》

9.决定创办右图所示大学堂的是()

A.李鸿章

B.光绪帝

C.慈禧太后

D.张之洞

10.科举制度是我国对世界选拔人才方式倒出的重大贡献,它经历了一个盛衰演变的过程。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揭开了科举的先河

B.唐太宗、武则天为完善科举制做出了贡献

C.宋代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四书五经

D.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

11.在新文化运动中,它借“狂人”之口,大胆地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础,它是周树人首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是()

A.《孔乙己》

B.《狂人日记》

C.《阿O正传》

D.《祝福》

12.从五四运动开始,中国革命和中国文化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

A.都由无产阶级领导

B.都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

C.都把反封建作为自己的使命

D.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13.下列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在民族危难之际激励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B.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

C.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斗志

D.它创作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激励许多青年走上抗日战场

14.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民族灾难,中华民族没有屈服,而是团结御辱,民族精神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下列文艺作品中,不能体现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5.郭沫若为适应抗战需要,所著的批判国民党黑暗统治的作品是()

A.《狂人日记》

B.《义勇军进行曲》

C.《黄河大合唱》

D.《屈原》

16.下列作品中,歌颂主题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A.《小二黑结婚》

B.《黄河大合唱》

C.《李有才板话》

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非选择题

17.梳理线索是我们学习和巩固历史知识的重要方法,请阅读下面材料,给材料命一个恰当的标题,并梳理出材料线索。

随着历史的发展,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改革教育。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第一批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作为“新政”,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的创办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1903年,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学程的新式教育体制。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

18.比较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让你比较魏源与严复这两位近代思想家,你会采用什么方式、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19.本单元学习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你最敬佩哪一位,请说说你敬佩他的理由。

参考答案

第六单元单元测试

1.C 2.D 3.A 4.B 5.B 6.D 7.C 8.D 9.C

10.C

11.D12.A

13.(1)分别是张謇、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范旭东。(2)C D(3)主要集中于轻工业。

14.(1)《马关条约》。(2)“实业救国”。不能实现。因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挠下不能独立发展,这决定了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行不通。

15.略。

第七单元单元测试

1.A 2.D 3.D 4.D 5.D 6.B 7.C 8.C 9.B 10.C 11.B 12.C 13.D 14.A 15.D 16.B

17.标题提示:围绕近代教育改革命题即可。线索:(1)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新式学堂。(2)戊戌变法时期: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建立,教育改革迈出重要一步。(3)1903年,新式教育体制诞生。(4)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18.用表格法从两人的生活时代、主要著作、思想主张等方面进行比较。

篇5: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1.熟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理解中国战败的原因。2.认识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和后果,中国战败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战败的原因

小结:当西欧各国逐步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疯狂向外扩张的时候,愚昧的清王朝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虽然清王朝已经非常衰弱,但在对外贸易中却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以英国为首的新兴资本主义强国久久不能打开中国的大门。于是英国开始采取非正当贸易手段,19世纪初,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造成中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军队丧失战斗力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鸦片带来的巨大危害引起了朝野的关注,清政府内部也为如何禁绝鸦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道光帝决定禁烟,派林则徐前往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当众将收缴的鸦片销毁,虎门硝烟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原因。)

中国是一个日趋衰落、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而英国是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强国,生产力水平高于中国,武器更先进。在战争过程中,清政府战和不定,几易主帅,派往前线的将领对这次战争既不重视,也不懂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落后,军队缺乏战斗力,最终中国战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指导学生分析这些条约使列强获得了哪些权益?给中国带来了哪些灾难?)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传统的朝贡体制被打破,中国从此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鸦片战争的失败并没有惊醒迷梦中的清政府,虽然道光帝感到屈辱,但大部分官员仍旧没有觉醒。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指导学生讨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和后果。)1856年,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市场,扩大在华权益,英法以修约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中国战败,被迫同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由于对《天津条约》的若干条款双方都不满意,次年战事再起。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城,洗劫并烧毁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1860年英法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通过《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列强又攫取了新的权益,中国的主权遭到更大的破坏。(指导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布局和特点。)

两次鸦片战争虽然都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内部一部分官绅开始改变传统的华夷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兴起了“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国的现代化开始起步。

(三)巩固小结:鸦片战争迫使中国社会转型,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中国已不可能维持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面临的新变局也是所有落后国家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社会变革的道路更艰难曲折。

(四)课堂练习:《填充地图册》相关练习

(五)课后作业:《学生课后练习》相关练习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用心

篇6: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文学和艺术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

让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文学、美术和音乐等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凡高和他的《向日葵》;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近代的文学艺术成就是世界近代社会生活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反映;通过对三个著名人物生活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情感、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

重点: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凡高和《向日葵》;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难点:认识这些著名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具:图片、影片 讲 授 过 程 导入新课

欧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激烈的社会变革,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这一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同样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及其代表作品。讲授新课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二、著名艺术家及其名作

三、小结 板书设计:

第二十五课 文学和艺术

一、著名文学家及其代表作

1、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

学生从莎士比亚的生平事迹、他的经典名言以及后人给他的评价,找一找莎士比亚成功的原因和他身上有哪些成功的秘诀。

2、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

列宁为什么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你知道托尔斯泰哪些文学代表作?它们在俄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

篇7: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教学目标

(1)了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基本史实。

(2)知道曹操屯田、诸葛亮治蜀、卫温首达夷洲等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

三国鼎立局面主要是通过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形成的,这两点即是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一是符合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展现了曹操个人的雄才大略。赤壁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刘备、孙权联合抵抗曹操,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分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是本课的难点。教师既要将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有机结合,又应还历史的真实性,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个真实的完整的了解。

导入新课

请学生听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提问学生这是什么曲子,问学生阅读过这部小说没有,这部小说反映了什么内容?

展示:曹操、诸葛亮的图片

师:你知道他们是谁吗?

生:曹操、诸葛亮

师:他们是时代造就的英雄,他们推动着历史的发展。现在就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造就英雄的三国时代。说出本课课题——三国鼎立

教学过程

(一)官渡之战

师:分立的政权总离不开频繁的战争,在军阀的混战中逐渐形成了几支比较强大的势力,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操和袁绍两支最大的军事集团。最终双方发生了军事决战——官渡之战。大家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学习一次重大的战争?(建议时间、交战双方、特点、结果、影响五个方面学习战争。)请学生根据提示的五个方面朗读课文并做作出简要的回答。

师:一场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够打败拥兵10万的爱心

用心

专心

师:学生从战争的五个因素方面回答,如有不足教师做补充。通过一段录像感受“火烧赤壁”的壮烈场景。

师:请学生思考孙刘联军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生讨论,从各个角度提出个人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教师都给予积极的评价。

总结: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自恃有20万大军,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3)战术错误,用铁链把战船连起来。

(4)大敌面前孙刘两家精诚团结。

曹操兵败退回北方后再也无力南下;刘备趁机占据荆州大部取得了立足之地;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明确三国鼎立的形成是在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才正式进入三国时期。此后蜀、吴相继建国,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小结:

三分天下的政治局势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割据混战的结果,也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经阶段。分裂的三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英雄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演绎着自己的多彩人生,谱写着壮丽的历史篇章。

探究:

1、从曹操名扬官渡到兵败赤壁只有短短的八年时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如何正确的评价曹操?(点明真实的历史与小说的区别)

2、三国鼎立局面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板书设计

一、曹操统一北方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战胜袁绍,基本统一北方

爱心

用心

篇8: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一出好戏, 首先要演好序幕。“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的开篇之作;而就事件本身而言,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故本课导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别具匠心、引人入胜, 我准备了一个小小的道具——“烂苹果”。“同学们, 我手里拿的是什么?”我问道。学生大声回答:“苹果。”“这个苹果是今天的课堂奖品, 谁课上表现最好就奖给谁。”我诱惑道。“老师, 这是烂苹果, 能吃吗?”“老师, 你也太小气了吧”……学生七嘴八舌地叫嚷着。我笑了笑, 说道:“大家都知道烂苹果吃了会生病, 19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同学们回忆一下所学知识, 想想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 又将会给即将爆发的鸦片战争带来怎样的结果。”我由此引出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 利用PPT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课前收集的两国战前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图片:

中:落后的手摇纺纱机

英:先进的大机器工厂

中:农业生产中的牛耕场景

英:用先进的蒸汽机进行农业耕种

中:中国的帆船“水师”部队

英:英国的坚船利炮

中:鸟铳长矛

英:前膛燧发火枪

通过一个烂苹果和一张张历史图片的回放, 学生可以直观感知战前中国跟英国的差距, 自然就在脑海里形成战前双方局面的初步印象:中国落后、英国先进, 进而可以更加深入思考中国在鸦片战争中为何会战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 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一个烂苹果、几张历史图片、寥寥数语, 一下子就把学生拉回到“贫穷落后的旧中国”, 调整了学生的思维、情感,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这为进入多姿多彩的历史天地, 为完成课堂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小小辩论, 以“景”动“情”

“中国禁烟运动与鸦片战争爆发的内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理解, 为了将过去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在当代学生面前, 我引入话题:如果林则徐没有虎门销烟, 英国还是否会发动战争?之后, 我让学生通过辩论找出真相:

反方:唉, 要不是林则徐逞一时之勇, 在虎门把英国人的鸦片销毁了, 也不会引来英国军舰。

正方:一派胡言, 英国人早就想打我们中国了, 虎门销烟只是他们找的一个借口。

反方:我可没胡说, 虎门销烟后, 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演说时声称中国禁烟使英商蒙受损失, 并影响英王尊严, 所以她才提出要对中国动用武力。

正方:可怜的反方啊, 你被骗了。我来给你看段材料, 你就明白了。

正方出示材料:

《义律致巴麦尊私人机密件》——鄙见以为中国方面这次可耻的挑衅行为, 乃是陛下政府对于过去所受一切损害取得补偿的最好理由, 这是把我们将来和这个帝国的商务安放在稳固而广阔的基础之上的最有希望的机会。

正方:英国人自己招供是为了“商务”, 实际上就是要打开中国大门。所以, 当时英国发动战争的理由也冠冕堂皇, 就是要求中国恢复自由贸易和给英国平等待遇, 对毒品输入一事却只字不提。请反方醒醒吧!

辩论会上, 学生准备充分, 都提供了相关材料, 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虽然时间不长, 几分钟就结束, 但辩论课堂无疑是学生学习机会最多的课堂。通过辩论, 在一起学生将文学性、历史性和思维性紧密结合, 历史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敏感度加强。学生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 以“辩”这一“景”而动“情”, 不仅突破了本课的重点, 加深了对历史的感知和理解,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正如叶老所言:“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 展卷而自能通解, 执笔而自能合度。”

三、开发史料, 应“景”生“情”

新课程标准关于“鸦片战争”一课的学习要求“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对于《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材文本叙述详尽,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提问、归纳等方式达成列举要求。而对于“影响”, 教科书就用一句话描述。学生“知道”不难, 但要“认识”就存在一定的难度。通过分析学情和教情, 我认为, 对于教科书中没有过多涉及但课程标准要求的, 或者对教学目标达成起到重要作用的内容, 可以根据需要组织素材, 适度延伸, 创设史料情景。为此, 我从条约内容切入, 搜集相关材料, 引导学生逐条解读、具体分析, 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上对事件影响做全方位的认识和体验。例如, 协定关税是条约内容之一, 为了让学生全面认识它的危害、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我在课堂上呈现了以下材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规定的税率, (中国) 进口货为其价值的4%-13%, 一般普通进口物品为5%, 较之开关前的税率降低了58%-79%。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 初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我们在开发史料、创设情景时既要考虑针对性, 也要考虑有效性。这段史料通过数字的变化, 清晰直观地告诉学生“协定关税”导致中国开始丧失海关自主权, 方便了英国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 也印证了辩论时正方的观点。

四、回归生活, 引“景”升“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 学生知道了鸦片战争的起因、过程、结果、影响, 明白了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 三维目标似乎也都达成了, 我初次备课设计的教学环节也到此结束了。二次备课时, 我总觉得缺点什么, 漫步校园, 抬头看见墙上贴着的“生活即教育”几字才醒悟:知识源于生活, 我们在创设教学情景时要与时俱进, 体现生活性、时代性, 即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触及当今时代的脉搏, 彰显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的功能。

鸦片战争已经发生一百七十多年了, 如何才能合理、巧妙把鸦片战争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我一开始设计了“青少年远离毒品”“香港的回归”等情景话题。但细细想来, 这些话题虽搭上关系, 但立意不新, 也没高度。思来想去, 我最终设计了如下话题:鸦片战争打碎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 此后先进的中国人从梦幻中清醒过来, 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如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构想, 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请联系实际, 结合鸦片战争, 谈谈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 我们青少年承担着怎样的责任。

虽然学生在讨论、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有些混乱, 但总体效果还是很好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 集思广益、各抒己见, 多角度表达了对“中国梦”的思考与感悟;二是抽象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了历史的活力与魅力;三是“中国梦”弘扬正气, 传递正能量, 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增强历史责任感”。这样, 立意就有了高度。最后, 本课以激情洋溢的“少年中国说”结束, 在MTV的情景熏染下, 学生的情绪彻底点燃, 大声齐念“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情感升华自然, 水到渠成。

篇9: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通过分析国民党覆灭的史实,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识图和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播放视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反映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和中国大地由此发生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表达了全国人民统一中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心声那么,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课《战略大决战》首先,请看第一篇章“决战江北”——三大战役

【合作学习】

小组分工:、2组为辽沈战役组,3、4组为淮海战役组,5、6组为平津战役组,各组组长担任“总指挥”,根据课本P93《三大战役示意图》完成三大战役情况表要求:()“总指挥”带领组员认真阅读课本P92—P95,对照要求,认真圈画(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3 分钟)

分组讨论后学生呈现答案

【教师过渡】

辽沈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在淮海战役进行的时候,东北解放军又挥师入关,开赴华北战场,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北平国民党军队在总司令傅作义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北平的和平解放,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群策群力】

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提示:()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2)可保障北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都文物免遭战争破坏;(3)对傅作义部的和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教师概括】

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第二篇章“江山易主”——渡江战役

【教师铺垫】

949年4月国民党同共产党进行停战谈判,但当时国民党想通过谈判与共产党“划江而治,东山再起”,共产党识破他的阴谋北平谈判破裂后第二天,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发起了渡江战役

【播放视频】《渡江战役》

【教师总结】

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南京解放以后,人民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合作探究】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打败国民党呢?

要求:()组长带领组员,集体参与;(2)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交流,声音洪亮(时间: 2 分钟)

四、课堂小结

篇10: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第12课

鸦片战争

李 波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两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的腐朽没落,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及危害; 2)清政府关于禁绝鸦片的争论; 3)林则徐虎门销烟; 4)鸦片战争的过程; 5)中英《南京条约》; 6)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7)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 8)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9)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0)11)12)《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 清朝权力结构的变化 洋务运动的兴起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历史资料的能力,以及论从史出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试与价值观

1)通过对两次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侵华战争,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

2)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妄自尊大,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最后落到被动挨打的地步。

3)通过两次鸦片战争,列强打开了中国大门,通过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开始发生重大转变,清 政府也开始改变政局。

【学情分析】

新疆班学生在语言交流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影响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许多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采用先学后教,导学精讲精练的方式展开课堂交流活动,以分组计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针对部分专有名词及其他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语汇,或加维吾尔语的翻译,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注解,以破解学生在语言方面存在的障碍。【重点与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2.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扩大?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学案导学法: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原则”,以《基础训练》“课前知识早知道”为底本,安排学生预习,初步掌握本课知识要点。

2.分组分层教学法:将全班分为两个类型的小组,学力层次小组: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划分为优秀组、普通组和学困组。上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不同的问题。课堂交流小组:将全班同学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差互补的标准划分为六个小组,以分组计分的方式参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交流。

3.史料教学法:展示图文资料,学生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结论,理解知识。

4.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以感知历史,获得新知识。【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前准备:

1.结合学生的学力层次和课堂交流的需要,为学生划分相应的小组。

2.安排学生预习本课教学内容,完成《基础训练》“课前知识早知道”及相关选择题目。

二、导入新课:(图片)虎门销烟雕塑

三、课堂教学活动设计

(一)情境激趣:从一则成语典故说起

• 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

——《史记-西南夷列传》

• 下列哪一成语出自以上材料()

A.邯郸学步 B.东施效颦 C.夜郎自大 D.智子疑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并理解材料,明白夜郎自大这一成语的含义。教师点明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统治者的心态即可用“夜郎自大”一词来描述,通过讲述成语典故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借以提高他们的成语及文言文的运用能力,由此导入新课)

• 材料: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借助)外夷(外国)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绸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所以)加恩体恤(xù),在澳门开设洋行,俾(bǐ,使)得日有用资……

——1793年乾隆帝致英国国王书

(图片)广州十三行、英国下议院的开会场所、1876年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展出的蒸汽机、东印度公司

(通过展示相应的图文史料,让学生对比鸦片战争前夕中西方之间在经济、政治、对外关系等方面的力量状况,从而得出相关结论,以加深对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形势的认识)

•(过渡语)在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鸦片战争改变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命运,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步入存亡危急之秋。

(二)学案导学:两次鸦片战争(学生结合《基础训练》中“课前知识早知道”栏目,按分组计分的方式回答问题,以巩固落实基础知识,教师在提问中侧重学困生)

一、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 1)国际背景:

①政治上:17世纪以来,_______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了统治。②经济上:_____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③对外关系:为争夺更广阔的_________而疯狂扩张。2)国内背景:

①政治上:清王朝实行_______政策。②经济上:对外贸易处于_____地位。3)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4)直接原因:虎门销烟(原因、经过、意义)

2.经过:______年6月,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8月,英军侵入_____江面,清政府议和。

3.结果:签订《___________》(内容)1)赔款______万银元

2)开放____、____、____、____、____为通商口岸。3)割让______给英国。

4)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_____由中英双方协定。

4.影响:破坏了_____和_____完整,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_________,开始沦为________________。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________,扩大在华权益。2)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绝_____________ 2.经过:______年10月,英法联合发动;______年,攻入北京,火烧_______。3.结果:_____年6月,签订_________;_____年10月,签订_________。

4.影响:中国的_____和_____遭到进一步破坏,___________程度进一步加深。清政府___________发生变化,兴起__________。

(三)思维提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图文史料,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思考并回答问题,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普通生展开)1.鸦片的危害

1)什么是鸦片?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 2)鸦片的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哪些危害?

3)关于清政府禁绝鸦片的争论,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理?怎样才能解决鸦片的泛滥问题? 2.《南京条约》及战后的中国

1)结合《南京条约》的内容谈谈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2)如何理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为何要联合发动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结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和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谈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应对变局清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影响如何?

(四)综合拓展:

 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教师提示相关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本部分内容主要针对优秀生展开)

(五)随堂检测

1.鸦片战争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军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2.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士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3.《南京条约》的影响不包括()

A.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B.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C.直接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4.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以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帝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5.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六)情感升华

两次鸦片战争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此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从19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了我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新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西北边境地区共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95年,中国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中国被迫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宝岛台湾被迫割让给了日本,并赔偿白银达2亿两。远东地区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1937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共赴抗战一线,经过八年艰苦卓越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取得的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以空前提高,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封闭就要落后,落后造成挨打,挨打就要思变,思变才能崛起!

(为学生指出,落后是造成挨打的重要原因,但落后不一定必须挨打。我们新中国在国内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在国际上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大国争霸和以强凌弱,努力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

篇11: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教案 岳麓版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法两国发动侵华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等基本史实;认识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列强入侵和腐朽黑暗的专制统治造成的;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阅读本课“相关史事”“材料研读”“知识拓展”等,运用材料分析历史问题;识读《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割占中国大片领土等侵略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的侵华罪行。

难点: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图片] 提问:你去北京参观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容探究】

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师: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讨论)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师: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生: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师:简述通过《天津条约》西方列强获得了哪些特权?随后,英、法、美通过与清政府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又获得了什么权益?

生:特权: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承认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过渡]《天津条约》的签订是否使侵略者得到满足呢?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多媒体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其中,最可恶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大肆抢劫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并放火烧毁。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生:英法联军的腐败无能。

师:正是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生: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多媒体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过渡]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师: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生: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多媒体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师: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所受侵害更大。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课堂小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2)借口:“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

二、时间:1856—1860年

三、经过:1856年占领广州;1858年逼近天津;1860年火烧圆明园

四、结果:失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五、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上一篇:快乐秋游之旅作文下一篇:十年服装行业经验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