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2024-06-07

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精选8篇)

篇1: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自主参与,搭建高效”综合与实践”课堂

许娜莎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紫峰小学)

摘 要: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的全程性、内容的综合性、实践的完整性等阶段特征,构筑具有鲜明学段特色的”综合实践”教学活动。

关键词:自主参与;高效;综合与实践

《粉刷墙壁》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的一堂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目的在于

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实践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分四个层次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一层次:选题,叩响实践之门

”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选好问题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关键。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兴趣爱好、实践能力,应鼓励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和提出问题。

片段1:确定主题,了解任务

1.问题导入:为了美化校园,决定粉刷教室的墙壁。学校想在五年级的同学中征集粉刷墙壁的预算方案。

2.确定活动主题:粉刷墙壁的预算

方案。

3.小组交流讨论明确粉刷墙壁需要的知道的数据:粉刷墙壁的面积;涂料的规格、价钱;人工费用等。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教室入手引出”粉刷墙壁”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引入参与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第二层次:活动,脚踏实践之基

”活动”是”综合与实践”的基石,它的核心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有目的、自主的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多鼓励学生以数学眼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片段2:课前调查,收集数据

(1)学生讨论:如何分工、分组、合作完成调查?如何选择调查方式?

(2)确定分工情况:学生6人分为一组,确定具体分工、调查任务及调查方法。

测量组:对要粉刷的墙壁进行实地测量,测量好相关数据,并准确计算出该墙壁的面积(得数保留整平方米)。

涂料组:调查各种型号的涂料:包括价钱、品质及耐用期等。

人工费组:调查粉刷工匠的工钱情况。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实践意识和经验。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分工、自主设计、自主实施,亲身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第三层次:交流汇报,乐享实践之果

五年级的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见解,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就要求在”综合与实践”教学中,教师提供充分机会让学生互相交流、倾听,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片段3:汇报调查数据及调查方法

(1)测量组:需测量数据有教室的长、宽、高,门的长、宽,黑板的长、宽,窗的长、宽。

(2)涂料组:列出各种型号涂料数据表及涂料用法知识。①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千克。②粉刷墙壁一般要粉刷两遍,第二遍所需的涂料是第一遍的2/3.③在实际粉刷时会有损耗,因此要多准备1/10.(3)人工费用组:①按工时计算,每工时100元。②按粉刷面积计算,每平方米10元。

片段4:自主交流,探讨方案

(1)共同决策。涂料有大小桶两种规格包装;人工费用组按粉刷面积计算,每平方米10元。

(2)组内交流,制订方案。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预算方案表”(如下表),让学生对调查到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算后,填写预算方案表,并最终完成预算方案的制订。

小组粉刷教室墙壁预算方案

(3)全班交流,推介方案。各小组汇报员上台从涂料用量、人工费用等方面推介方案,展示思考过程,鼓励其他组学生针对所介绍的方案发表不同看法。

(4)分析比较,评选最佳方案。各组不同方案展示于黑板后,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观察对比各组方案,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最后总结评选出最佳方案。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自主计算、整理、分析、比较预设方案,自主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涂料。在评选最佳方案环节,更是让学生充分探讨,大胆发表意见,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最佳方案,感受最优化的策略及思想。)

第四层次:反思应用,总结实践之法

五年级的学生对知识方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反思提炼与迁移能力,因此要重视学生”往回看”与”向外做”,既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与能力、思想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反思交流,经历”闪光点”的发现过程,又抓好实践经验的拓展延伸,建立从”点到面,从面到体”的立体时空网络,经历”实践点”的拓展过程,实现活动经验的全面提升。

片段5:反思总结

全班交流: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感受?生活中你还准备用这些方法研究哪些问题?

(在回顾反思环节,将一些零散的活动经验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结构。提出:”生活中你还准备用这

些方法研究哪些问题?”引导学生要学以致用,将实践活动的成果向课外延伸,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刷墙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案;经历自主提出问题、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经历自主探索、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经验;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提高自主参与意识,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探索与创造,以创建高效的”综合与实践”课堂。

篇2: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

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经历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边实践边思考,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但也有了些许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体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应以教材为线索,适当挖掘和提炼

实施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善于沟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让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1、用好教材提供的专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都专门设置了两个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中加以延伸。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但是上这样的课,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具、学具,而且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产生了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其实这种想法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一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每册教材编入的两个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准备教学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后安排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

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掷一掷”等,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复杂,课堂实施就比较容易;而二上的“看一看,摆一摆”,四下的“小小营养师”虽主题明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够明朗,课堂实施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那些主题笼统、脉络不清、素材缺乏内在联系的专题,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加以利用和再开发。

2、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实践素材

结合平时教学,把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改编和延伸,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拼图案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设计一节相应的“拼图案”的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

3、提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所以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学生所学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整合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现象,研究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从生活事例、学生学习生成的资源,以及学校与区域的特色资源中提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班级里的数学、家庭变化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妙用、一元钱的价值、我学当家理财、珍惜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本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动手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例如,在《掷一掷》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首先我先安排了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接着安排了学生活动,在学生四人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考。这里,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实践。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对“可能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逐渐明白了选择了五个数但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四人小组一人抛骰子,一人计算,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在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善于吸纳,善于辨析,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数学小调查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手段了解话费里的数学问题,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怎样打电话省钱。当然,每次开展调查活动,在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这样,一旦学生开展调查,他们就会有序地进行活动。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和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为目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的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等。

例如:组织学生跟踪调查连续两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研究用水费用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节约用水的策略,并向全班家长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书”。具体如下:

(1)调查你家里两周的用水量情况(查看水表),统计你家里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从你家的用水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调查水对地球(包括对人类)的益处。

(4)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5)设计一两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6)围绕以上调查和统计,请写成一篇以“水”为题材的数学小论文。

有些小课题由于问题的难度和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大,学生独立研究有困难,可以有若干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师参与并帮助解决。

3、方案小设计

方案小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某一项活动方案,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表达设计、回答质疑等过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小设计可以包括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旅游设计等。

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 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4、数学小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需要有适宜的中介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游戏活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随时都可以进行。

例如:位置游戏: 2人一组,每人准备一个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左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设计”、去“创作”、去“想象”、去“体验”,不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其意义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于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在于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于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体验。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个性、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乐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等。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水平,包括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描述具体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是否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是否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同时,评价要激励为主,肯定为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同样要用赞赏词语去评价他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特别是第一学段儿童,他们需要获得做数学的快乐,要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自己价值,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篇3: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一、选题具有趣味性

好奇、向往、疑问是进行实践和探索的前提。因此,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所选择的问题应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数学综合实践课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活动要富有童趣,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尽可能做到内容新颖、形式多样, 如小调查、小制作、小实验、小设计方案等。

例如, 在“购买门票问题”中, 呈现这样的情景:50名学生和两名老师到公园游玩。购买门票有两种方案:儿童票5元一张, 成人票10元一张;购团体票 (10人以上, 含10人) 6元一张。让学生根据有用的数学信息多角度进行思考, 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既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教学时在教师风趣、幽默语言的引导下, 让学生觉得问题有价值, 探索有趣味, 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活动。

二、内容突出综合性

“综合应用”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综合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是指把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基础上设立的, 是综合应用不同的数学表达形式体现出来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知识联系与综合应用的组合, 一定要突出“综合”这个特点。因此, 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 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用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启发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激发其创造潜能。

2. 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 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 并且不同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能展示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水平。

3. 教学内容最好有较为广泛的数学背景, 具有进行连续学习、探讨的可能性, 促使学生从中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如, 一位教师设计了一堂“食堂里的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课, 这是一堂对统计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 教师从学生对食堂的菜肴喜好程度入手:食堂的菜, 有时被同学们吃得干干净净, 有时却剩下很多,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析出这是因为同学们的口味不同。教师接着问:怎样才能使食堂里师傅们做的菜, 让同学们吃得很香而不会浪费呢?学生说, 要进行调查。接着, 教师出示班上学生调查的情况 (用表格显示) , 问:我们是不是把这个表提供给食堂的师傅们呢?同学们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说, 可以把它制成统计图或统计表。接着, 教师让学生利用电脑绘制统计图或统计表。学生绘制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虽然有的不太全面, 但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 既应用了统计的知识, 又应用了所学的电脑的知识。这样, 数学学科与电脑学科联姻, 知识与能力统一, 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课上到这里, 似乎已经达到了预期目标, 但这位教师并没有就此收场, 接着又启发:是不是只能按同学们的喜好来安排饮食结构就是最合理的呢?我们还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呢?学生立即想到还要考虑到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教师趁热打铁说:“请同学们到网上查询以下两方面的内容:第一, 小学生在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量。第二, 食物中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学生立刻进行分工, 很快就查出了所需要的数据, 在学生汇报查询结果之后, 教师又进一步引导: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安排我们的饮食, 来确保我们健康成长呢?请大家算一算, 排一排, 绘制一张学生食堂一个星期的食谱, 看看谁的食谱最科学, 我们把科学的食谱提供给食堂的师傅。”同学们情绪高涨, 一张张食谱应运而生。

数学与很多学科都有密切联系, 我们要善于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充满实践性

数学综合实践课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活动中广泛接触事物, 在活动中深入感知事物, 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标准”根据各个学段学生的特点, 规定了“实践与综合应用”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第一学段, “实践与综合应用”侧重于学生的实践活动。考虑到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 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能够亲身实践、生动有趣是实践活动的主要特征。第二学段, “实践与综合应用”在注重实践的同时, 侧重数学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应用。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与一般的数学活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是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 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 在学习统计初步认识时, 安排一节实践课。课前, 让孩子们统计20分钟内校门前通过的车辆数, 这是课前的实践活动。课上运用这些数据制订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课上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夹球游戏, 再把游戏结果制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课后可以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统计一些生活中和学习中有意义的事情并进行分析。总之,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可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四、过程体现合作性

篇4: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在课程内容、组织形式、评价上进行创新

1.结合学科特征,开展丰富的多元化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要科学设计综合实践课程,创造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实现综合实践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的紧密结合,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打好文化基础。教师可以开展读书节活动,成立读书小组,组织故事会,展示学生的才华,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

2.贴近学生生活,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认识社会,通过调查活动,学生对家乡的情况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还提高了实践能力,锻炼了社会活动的能力。

二、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重点就在于“实践”。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做实验,多参与实践性的学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升学生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小学生实践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参观访问活动,为学生创造实践的环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的问题,结合知识,实现主动探索和体验、交往,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教师经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的范围,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才能,这样能培养出有知识又有才能的优秀学生,塑造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

三、在方法上总结研究。促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

1.帮助学生回顾生活经过,找到学科的知识点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能带给学生快乐和感受,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就是活动中的体验。在学生活动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帮助学生一起总结活动,因为活动是教育的因素,和我们的教育紧密相连。教师要带领学生回顾活动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提示学生我们完成了活动的过程和环节,是因为我们运用了平时学到的哪些知识,让学生大彻大悟,使他们在综合实践的运用中找到学科的知识点。

2.给学生提供道路,指明探索的方向

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收获知识,也要增加社会知识和常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路径,像灯一样指引学生前进,不能让学生迷失前进的方向。当今社会,知识的来源广泛,知识也在不断更新发展变化中,教师要重视给学生指引方向。教师要给小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有意义的知识资源,教师要对之前活动涉及的认知进行辨别和筛选,分析和研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还可以创办班级网站,设立家长服务站等,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便利。

3.增长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求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选择学生能研究的课题,选择学生需要研究的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都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需要。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了活动的需要和任务的完成,进行及时的补充和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排除一切困难去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

4.发现和收集问题,激发学生的动力

教师带领学生在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不足,产生新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在综合实践中已经出现的问题和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都可带到学科教学中研究、解决,让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学实现高度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感受到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转化为学生课堂上学习和提高的动力源泉。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就是通过丰富的校内外活动形成学生活动丰富的经历,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学生的心灵境界,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灵魂。教师要通过丰富的活动来打动学生,保证学生感情的激发,精神世界的净化和品德的升华。

篇5: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新的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按照这一要求,我们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课外延伸、开放性作业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整合实验。下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谈几点体会。

一、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1.利用学科资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资源可以把学习内容和方式灵活起来。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田野、市场、商店中寻找发现课本描绘的地方,去体验作者的感受。还可以在学习课文后进行词语的积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课文内容的美妙。

2.整合优化文本。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与祖国有关的课文时,可以组织以“祖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们用画笔,记下祖国每一个美的景致,用查阅的资料了解祖国辉煌的历史。这样的活动不但加强了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拓宽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

3.展演自编课本剧。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趣味性、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我们可以把它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小情景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加,学生会主动识记课文里的语言文字,也会增强他们的运用能力、表现能力。

4.定期召开小型故事会。首先让学生自选教材中喜欢的故事,然后在班内轮流讲说,根据他们的表现选出有这方面特长的学生召开小型故事会。经过一番选择、表演、评选,给学生提供了自主表现的机会,同时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所提高。

5.课本优秀篇目朗读比赛。我们的课本中有许多诗歌、散文,这些篇目的中心思想和深刻哲理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如果我们开展得顺利,会对学生的朗读水平大有促进作用。我们可以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主题活动方案,把课本中主题一样的文章编在一起,形成不同风格的主题汇编,在学生展示朗读时会呈现一个异彩纷呈的朗读比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6.口语交际课。我们的课本每册均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的内容,这就为以口语交际为主旨的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资源。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书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准备,接着在每两周一次的口语交际课上展示,期末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演,并把口语交际材料汇总存档。如果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写、演的能力将得到较大提升。

二、结合小学语文课外延伸拓展活动进行整合

1.制作手抄报。手抄报是集设计、写字、画画于一体的表现形式。每当国庆节、儿童节、感恩节、教师节、母亲节、老人节、父亲节等到来时,就让学生结合节日制作手抄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完善,选出代表,参加班内的评比,最后展示到学校的文化长廊。这样下来,学生既对节日的认识和感受增强,又锻炼了设计、写字、画画的能力。

2.读书交流。学生课上或课外阅览许多读物,在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也经历了主人公和作者丰富的情感体验。为了及时把这份体验展示出来,可以让学生们写一写读后感,收获的将是最真、最丰富的语言,同时学生的写作兴趣被激发,写作水平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走进社区。生活环境是最易让学生产生感触的地方,我们可以把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和治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同时也是语文学科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学生们调查、分析、交流改进措施、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就是实践能力的训练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所需。在当前雾霾肆虐、空气质量低下的大背景下,开展这些活动更有现实意义。

4.延伸课本。比如我们可以根据科幻主题的文章,结合我国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设计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既可以了解科技知识,培养爱科学、学科学意识,又可以融入爱祖国,为祖国繁荣伟大而自豪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这样设计:趣味导入――时事片段――人物再现――事例搜集――自我创作――作品展示。在准备、制作过程中,学生们搜集、了解许多有关事例,挑选自己喜欢的人物,制作小科技作品。在汇报展示活动中,有的学生讲故事,有的学生进行展演,学生不仅阅读了大量材料,而且培养了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学习,学生喜欢,学有收获。

三、结合小学语文开放性作业的形式进行整合1.新课程标准条件下的语文课程,在作业形态上呈现出了开放性、层次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开放性作业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小学作业的内涵,开放性作业一般强调学生的操作、探究及其他社会体验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具有一致性。于是,我们可以把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与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实施整合起来。

2.布置开放性的“阅读、习作”作业。把课文中学到的有关文章引申到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中,让他们搜集相近书目、阅读文章、比较不同、思考问题、感悟思想、交流体会,形成具有阅读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篇6: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关键词:学生为本知识性趣味性综合性有效指导

版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开设综合与实践。“综合与实践”设置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既是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的必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综合与实践是个全新领域,备受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周围许多教师不重视综合与实践活动的开展,认为综合与实践难以开展和实施,将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等同于一般的数学课、兴趣课或复习课。针对此种情况,本人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

一、以“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形式进行教学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而进行,学生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设计“综合与实践“活动就要根据学生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奇妙的密铺世界》这节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美丽的图案是由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辅成的?学生略加思考后,纷纷举手,有的说:铺好的木地板、人行横道上铺好的花砖、裙摆上美丽的花边……。接着再问:你能利用老师给你们的平面图形设计出美丽的图案吗?在老师语言的刺激和欣赏美丽图片视觉的冲击下,个个兴趣盎然,都迫不及待,想一试身手。当学生们设计完成后,我要求学生展示作品并说说“你们是怎样铺的呢?铺的时候有空隙吗?他们重叠了吗?”学生在老师几个问题的指引下很容易发现铺时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最后教师再统一密铺的含义:像这样把相同的平面图形不重叠、中间没有空隙的铺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的密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想要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其实实践也证明只有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发现的知识,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同时掌握也是最为牢固的。因此,在数学综合与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妥善处理活动中的知识性问题

上好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教学中需要采用哪些教学方式都要有预设,要处理好数学实践活动与数学知识的关系,不能把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上成普通的数学新授课,也不能在教学中一味的让学生实践而或略数学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和基本技能运用于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及时整理与总结,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收获,体验乐趣,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教学一年级下册《我们认识的数》时,教学时我安排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等环节展开教学,“说一说”先让学生组内相互说一句带数字的话,再请学生汇报,通过这个过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猜一猜”的环节,让学生合作,用小量杯分别装满蚕豆、花生和黄豆,先让学生猜一猜各有多少粒,在组内数一数记录结果,分组汇报,再让学生观察猜的结果和数的结果,能发现什么?学生们听了老师的提问,自发的讨论交流了起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多数学生能够发现:猜的时候可能比实际的多,也可能比实际少。数完后发现装的黄豆最多,蚕豆最少。这时我进一步问:“同样的小容器,为什么黄豆装的最多,蚕豆装的最少呢?”学生们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个个踊跃发言,从而明白了“同样的容器,物体大装的就少,物体小装的就多”的道理。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不但认识到学数学的意义和价值,还发现了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使数学知识变得不再高深莫测。

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态度,是积极认识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在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中增加趣味性能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和无限魅力,能够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时,给学生设计了如下情境:播放《中国达人秀》中一段通过人体组合,再利用光线投射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图案影子的视频。学生们一边观看一边发出啧啧的称赞声,此时我再向学生们介绍:“其实这样的技能你们也会,只要借助一些学过的图形,你就能拼出生动形象的实物图案来。这不小明就给我们创作了几副美丽的图案(课件展示)”。学生们欣赏着美丽的图案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时我再进一步问:“你发现这些图案中有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发言十分踊跃,多数学生说:有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这时我再介绍:“像这样有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大小不一的三角形组合在一起就是十分神奇的七巧板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神奇的七巧板。”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受到七巧板的神奇,使学生更愿意去认识并接受七巧板,然后让学生自主合作拼摆七巧板,自由设计图案,整节课都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愉快的参与,使学生“学数学、玩数学”变得不再是一种口号。

四、搞好活动的综合性,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0版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综合与实践重在综合,重在教学。“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内部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还要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应用。教师组织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要让学生去探究、实践、设计、总结、交流,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活动中要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如:教学《奇妙的密铺世界》时,学生知道哪些相同平面图形能够单独密铺后,我适时提问:“老师给你一个量角器,你能发现能够单独密铺的奥秘吗?”学生们求知的欲望被点燃,探究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个个拿着量角器在比划着,测量着,忙着不亦乐乎,班级交流讨论的氛围十分和谐,学生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下,能够发现:单独密铺的平面图形在密铺时都会出现一个公共的点,以这个点为顶点的角的度数和都为360°;还有的学生说:单独密铺的平面图形的内角和都为180°的倍数。学生们精彩纷呈的发言让我十分的惊喜,看来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和利用已掌握的基本技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五、加强活动的有效指导

在综合与实践活动中,教师起着指导与辅导的作用。综合与实践活动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开展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并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使综合与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得到切实有效的开展。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与特点,制定有效的教学指导方案,教学中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例如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我们可选择趣味性强,易于操作的活动内容,如:一年级小学生刚刚学习人民币,我们安排了《小小商店》活动,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小小售货员”的活动。首先请学生们相互交流在购物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班级讨论,再进行实际活动,活动时请一位学生扮演售货员,佩戴标志,再请学生扮演顾客,老师作全程指导,整个过程使学生不但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还知道了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了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爱惜人民币的好习惯。

再如:教学六年级《大树有多高》实践活动时,我把全班学生每8人分成一组,活动前给学生出示活动指导学习单:(1)活动时我们要做好那些准备?(2)小组成员要进行怎样的分工?(3)你测量方法的依据是什么?(4)会出现什么问题?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引下,亲身参与到实际测量中去,兴趣高昂,解决出现的问题时,通过讨论交流,能较轻松得到必须在“同时同地”的前提下,才有影长与杆高的比值不变的特征。

总之,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为核心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目的的教学活动,要想开展好实属不易,以上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实际教学中要使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还需广大同行进一步的努力、反思和研究。

篇7: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

“综合与实践”领域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得到了

进一步的重视,它反映了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兼具的学习方式。“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强调以学生现实生 活为背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参与为主,注重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 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因此,“综合与实践”既 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数学课程的内容。由于该领域出现时间相对较晚,知识和 理论体系尚未成熟,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面临众多困惑与难题。鉴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师在该领域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针对存 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调查发现“综合与实践”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中“综 合与实践”内容的编排情况一知半解;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教学主题的选 择过于依赖书本和教参,缺乏数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学生的选择机会少,自主组织学习的机会少;对学生的评价不全面,教师自身反思不足等问题。本研 究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总结出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中问题存在的 原因:教学内容“新”,未纳入教学质量测验;教学目标形同摆设,再分析不足; 教师对“综合性”教学难以适应;教师掌控过度,学生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评价 忽视了教师及学生的书面报告。另外,本研究还针对调查中反应出来的问题提出 有针对性的策略:重视教学目标再分析;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 的整体把握;提高数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提升学生“组织者”的地位;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书面评价。对于“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采用了笔 者亲历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和一年级“小鬼当家”跳蚤市场暨人民币的使用活动方案。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目录

IV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V 1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1 1.1.1 研究的背景........................................................................................................1 1.1.1.1 课程改革新趋势............................................................................................1 1 1.1.1.2 课程标准新领域............................................................................................1 1.1.2 研究的意义........................................................................................................2 1.1.2.1 理论意义........................................................................................................2 1.1.2.2 实践意义........................................................................................................2 1.1.2.2.1 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3 1.1.2.2.2 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3 1.1.2.2.3 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3 1.1.2.2.4 有助于完善课程的建设............................................................................4 1.2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4 1.2.1 概念界定............................................................................................................4 1.2.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4 1.2.1.2 综合实践活动................................................................................................5 1.2.2 研究综述............................................................................................................6 1.2.2.1 国外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综述........................................................................6 1.2.2.2 国内研究综述................................................................................................7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0 1.3.1 研究思路..........................................................................................................10 1.3.2 研究方法...........................................................................................................10 1.3.2.1 问卷调查法..................................................................................................10 1.3.2.2 课堂观察法..................................................................................................10 1.3.2.3 访谈法..........................................................................................................10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12 2.1 调查目的..............................................................................................................12 2.2 调查对象..............................................................................................................12 2.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2 2.2.2 调查内容分布..................................................................................................13 2.3 调查结果分析......................................................................................................14 2.3.1 教学开展频次正常,教学价值判断依据较全面..........................................14 2.3.2 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15 2.3.3 对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一知半解,主题设计过于依赖书本.........................16 2.3.4 教学方式多样,但学生自主组织学习机会少..............................................18 2.3.5 对学生评价不够全面,教师自身反思不足..................................................19 3“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21 3.1 教学内容“新”,教学质量检测弱..................................................................21 3.2 教学目标形同摆设,再分析不足......................................................................21 3.3 教师对“综合性”教学难以适应......................................................................22 3.4 教师掌控过度,学生知识储备不足..................................................................22 3.5 教学评价忽视了教师本人及学生的书面报告...................................................23 4“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24 4.1 重视教学目标再分析..........................................................................................24 4.2 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的整体把握......................................25 4.3 提高数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25 4.4 提升学生“组织者”的地位..............................................................................26 4.5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书面评价...........................................................................27 5“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28 5.1 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与反思...................................................28 5.2 一年级“小鬼当家”跳蚤市场暨人民币的使用活动方案.............................36 6总结与展望..............................................................................................................39 6.1 研究总结..............................................................................................................39 6.2 展望......................................................................................................................39 参考文献......................................................................................................................40 附录..............................................................................................................................42 致谢..............................................................................................................................45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研究的背景

1.1.1.1课程改革新趋势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的深刻变革,倡导“关注每一位 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

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方面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 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 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 “课程整合”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而“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又是 “综合与实践”的一种重要课程形态。另外,新课程打破了已往以教材改变为课 程改革标志的局限性,对人们固有的教育价值观念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对学校、对课程都有了新的认识,不仅要整合教材内容,注重教材与生活的联系,而且还 要注重体验式、自主式、活动式的教学方式,是此次课程改革新趋势的一个方面 的体现。

1.1.1.2课程标准新领域

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首次把“实践与综合 应用”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并指出:“‘实践与综合应用’将帮助学生综合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与代 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2] 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注重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第二学段以“综 合应用”为主题,在继续强调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增加了综合应用的要求,即 强调学生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1] 张峰.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理念[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3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2 2011 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则将“实践与综合应用”这 一板块重新命名为“综合与实践”,在“课程内容”中明确指出:“‘综合与实 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 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 以课内外相结合。提倡把这张教学形式体现在日常教学活动中。” [4] 另外,新课

标还对“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提出了建议。2011 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综合与实践”的概念、内

容以及实施建议都做出了说明,反应了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引起了教育 工作者对其的重视,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实施依据,也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但是,“综合与实践”比其他领域出现的时间晚,理念比较新,而内容则阐述的也比较笼统,不像“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个领域的阐述那样具体,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仍有 相当一部分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内涵、意义以及教学方式等缺 乏清晰的认识,在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作为研究选题有助于丰 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期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综合与 实践”的教学提供启示。1.1.2研究的意义 1.1.2.1理论意义

数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际的教学反应了一线教师对“综合与实践”这一

领域的认识与重视程度。通过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有助于加深教师对“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为研究该领域的教学提供新的生 长点。本研究目的在于弄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 扩大该领域教学的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理论构建意义。1.1.2.2实践意义

“综合与实践”作为一个单独的学习领域,相比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 形”“统计与概率”,它更关注数学学科知识结构的内部联系以及与现实生活和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3 其他学科的联系。“综合与实践”强调数学知识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应用性。应 用性是指“综合与实践”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1.2.2.1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综合与实践”源于生活,强调“数学生活化”,一方面是指“综合与实践” 的内容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是对这三块 内容的相互融合,强调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指解决“综合与实践”领 域中的问题,需要学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生活经验等综合,数学思想方法、解 决问题的方式等的综合,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综合与实践”针对每一位 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没有时间、空间、学习形 式、活动主题等方面的限制,评价方式也可以多元化。“综合与实践”仅仅依靠 学生个人能力是无法完成,需要同他人的合作与交流来完成,它强调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辨别能力、综合阅读能力、检索整理 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加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等,让 学生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1.1.2.2.2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结果,要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 势必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时需要学生投入以积极的情感体 验和高层次的认知参与等。“综合与实践”教学要以学生需求为主体,为学生创 设一个开放自由的情境,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和综合性,为学生更深入的思考创设 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验、兴趣等来确定学习主题,选择探索发现、调查 研究、数学游戏、课题研究、数学实验等学习形式,通过亲自操作,积极参与到 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这对于改变以书本知识学习为唯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1.2.2.3有助于促进教师的发展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多 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强的教学组织与掌控能力等。该领域的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师 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提高教师对数学的认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研究以及课程的 开发,实现教师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学生的学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4习方式与学习结果,影响学生及教师自身的发展。“综合与实践”领域知识结构 的特点,反应了社会的发展对数学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教师对自身教 学方式等的重新认识,加快了教师各个方面的发展。1.1.2.2.4有助于完善课程的建设

“综合与实践”是数学课程中的新领域,它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 数学的联系,数学内部知识结构直接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丰富和完 善了课程结构,有助于探索创造新的教与学的模式。“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不仅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能够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而且要着重发展学 生的实践能力,在不断的实际教学中,对学生对教师对课程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1.2 概念界定和研究综述 1.2.1概念界定

1.2.1.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

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 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5]。“综

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并 列的一个领域,可以看做“课程内容”,它并不是在其他三个领域之外新增的内 容,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 综合,强调数学学科内部的联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 综合应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还重在实践,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加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因此,本研究中既把“综 合与实践”看做一种学习活动,又将其视为“课程内容”,体现对“综合与实践” 的多角度认识。

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为参照,笔者梳理了 1-6 年级小学数学“综合 与实践”的具体内容(表 1-1),所选用的是依据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 准(2011 年版)》编写的教材,尽管该版本教材刚开始启用,但依然能为下面 的分析做参考。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5 表 1-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编排 年级 标题

一年级上册 数学乐园 一年级下册 摆一摆想一想 二年级上册 量一量,比一比 二年级下册 小小设计师 三年级上册 数字编码

三年级下册 制作活动日历,我们的校园 四年级上册 1 亿有多大 四年级下册 营养午餐 五年级上册 掷一掷

五年级下册 探索图形,打电话 六年级上册 确定起跑线,节约用水

六年级下册 自行车里的数学,生活与百分数,整理与复习(绿色 出行、北京五日游、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趣的平衡)

关于“数学广角”属不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都存在

困惑,笔者认为“数学广角”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探究中发展自身思维能力,提高 数学素养,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 新教材中,六年级下册“整理与复习”这一单元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 何”、“统计与概率”、“数学思考”和“综合与实践”五部分内容,显然“数 学广角”属于“数学思考”范畴。尽管“数学广角”中部分内容的设置也在一定 程度上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也有教师将“数学广角”的个别内容 设计成“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形式,但它更强调数学思维,因此,逼着没有把“数 学广角”的内容归入“综合与实践”领域。1.2.1.2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运而生的新型课程,作为基础 教育阶段开设的综合性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切身体验为基础,以学生 的需要、动机和兴趣为核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是一项体现学生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6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以问题解决为基点,主张在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某种教育功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打破教材、课堂 和学校的局限性,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活动领域延 伸,紧密学生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

“综合与实践”和综合实践活动都是以问题为“导火索”,让学生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获得全方面的发展,但综合实践活动更倾向于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 活经验与现实情境的整合,而“综合与实践”活动则更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对数学 知识的综合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以“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作为活动主题,“综合与实践”又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1.2.2研究综述

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进行了大量 的研究,本节对这些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综述,试图分析已有研究的特点。1.2.2.1国外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综述

国外的小学数学课程虽没有明确设置“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但他们都非 常注重“数学应用”和“问题解决”等,虽然名称不同,但设置目的都是为了培 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虽然在美国各州颁布的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设置统一的“综合与实践”课程,但各州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具体的、不同类型的综合与实践性活动的课 程。主要有:自然与社会研究、设计学习、社会参与性学习等。2010 年 6 月 2 日,美国州长协会最佳实践中心和州首席教育官员理事会共同颁布了首部《州共 同核心课程标准》

[6]。其中《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提出了与内容相对应的一般

性的数学实践标准体现了对“综合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在美国标准的前言部分 进行了总体阐述:(1)理解问题,并坚持不懈地解决它们;(2)抽象的、量化 的推理;(3)构造可行的论证,并评价他人的推理;(4)数学建模;(5)灵 活的使用适合的工具;(6)精确化;(7)探求并利用结构;(8)在反复推理 中探求并表达规律 [7]。不难发现,《州共同核心数学标准》要求学生对问题有自 己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杨光富.美国首部全国《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解读[J].课程·教材·教法.2001(3).[7] 曹一鸣.十三国数学课程标准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27.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7 新加坡的小学数学教学成绩令人瞩目,在 2007 年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 纲》非常重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着重指出“要达到学生能力上质的改 变需要教、学方法的改变,需要综合以活动为中心和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学方法。” [8] 可见,新颁布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将解决数学问题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反 映了数学教育领域最近的发展成果和发展趋势,也体现了对“做数学”目标的追 求。

日本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划分为“数和计算”、“量和测量”、“图形”

以及“数量关系”四个领域,解应用题不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出现而是结合四大 领域的知识分散出现,与我国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日本小学比较重视课题(问题)解决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解题时的思考方法。“问题”类型包括:反映日常生活的问题、拓宽知识范围的问题、具有挑战性的 开放题、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能解决的问题等。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意义等 [9]。

不单单是上述几个国家对“综合与实践”进行了研究,英国、法国、韩国都 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各个国家对“综合与实践” 的表述不同,但其内涵及目标却有着相似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对学生“综 合与实践”能力的关注,突出了数学的现实意义,反应了数学学习方式的多元化。1.2.2.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综合与实践”的研究主要从价值取向、实施策略、分类等方面展 开。(1)“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价值取向

范文贵在《小学数学教学论中》谈到“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既适应了世界课 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对增强数学与实践的联 系,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他将“综合与 实践”教学的意义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学生素质和 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社会化的 意识 [10]。

[8] Ministry ofEducation,Singapore.Mathematics Syllabus(Primary)[s].Singapore:Curdeulum Planning & DeveloprnentDivision,2007.[9] 李淑文.日本新编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2004(3).[10] 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2-260.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8 马云鹏认为“综合与实践”教学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 数学,使数学在学生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他还从 数学的学科性质、数学的认知过程、数学的教学目标等角度出发,强调数学教育 要重视数学综合与实践。另外,他认为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知识”放到问题中,放到一定的现实情景中,让学生 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 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 [11]。

无论哪位学者对“综合与实践”的目标价值取向做出定义,都能从中找出一 个共同点:“综合与实践”是数学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社会生活经验紧密联系 的桥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分类

张奠宙和唐彩斌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研究导引与案例解析》尝试把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分为以下 5 个主要类型:综合应用型,操作活动型,数学 欣赏型,数学文化型,数学素养型,并分别用案例加以说明 [12]。

沈科依据“综合与实践”的活动形态,把经常出现并有着明显结构特征的课,分为动手操作型、场景观察型、游戏活动型、调查访问型、课题研究型五大类型 [13]。

范文贵认为“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形式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融合型学习,即将“综合与实践”学习融合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 概率”的学习中;二是数学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数学调查、数学制作、数学实验、数学游戏、小课题研究等 [14]。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把“综合与实践”分成不同的课型,每种课型都有

自己的特点和要求,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课型,以便于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3)“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及实施策略

戴莹、刘东芝等在《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从“综合应用”和“实践应 [11] 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391-421.[12] 唐彩斌.思想改变课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133-140.[13] 沈科.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型分类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3(10).[14] 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2-260.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9 用”两个角度提出了“综合与实践”的实施要点。“综合应用”的实施要点:(1)有综合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成功体验,初步树立运用数学解决 问题的自信心;(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 法;(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实践活 动”的实施要点:(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 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 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 的作用 [15]。

栗玲认为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可以 采取以下策略:(1)精

选活动内容,确定实践课题。可以从以下六条途径来选择和确定主题,包括呈现 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发展、选取自然现象、联系时事背景、拓展延伸升华、学科 综合联系。(2)丰富活动形式,开展多种实践。如调查分析型、专题探究型、设计制作型、趣味游戏型、探究验证型、学科应用型、生活体验型。(3)优化 活动组织,提高实践效果。从教学环境、问题解决、活动体验和活动流程四个方 面来提高实践效果 [16]。

在实施“综合与实践”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 究的角色,组织好师生、生生直接的相互交流,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 实践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根据学段目标,合理设计并之实施“综合与实践”活动。另外,教师要注意观察、分析与反思,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尽管学者们都对“综合与实践”进行了自己的研究,阐述了自己对这一领域 的认识和理解,但很少有学者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对教材中这一领域的内容进行 梳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中,只对“综合与实践”作原则性的说明,以致读者难以真正理解“综合与实践” 的内涵,对于这一领域的内容也认识不清,而一线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体操作时 却无从下手。而且,这些研究很少能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5] 戴莹,刘东芝,张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148-164.[16] 栗玲,闫文军,乔桂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99-218.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0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研究思路

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综合与实践”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小学数 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 出相应的策略。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及“综合与实践”领域相 关文献的进行查阅,了解研究现状,梳理教材中该领域的内容。其次,通过问卷 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对该领域的教学现状进行实证研究,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最后。针对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 析,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具体思路如图1-1所示: 图 1-1 研究思路示意图 1.3.2研究方法 1.3.2.1问卷调查法

问卷法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的研究方法,也是量化研究方法的运用。本研 究中针对人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重点对杭州市西湖区和余 杭区的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笔者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主题 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评价的改革”四个维度设计了问卷,以期 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现状有教全面的了解。1.3.2.2课堂观察法

通过随堂听课、观看录像等方式对“综合与实践”板块内容教学过程中课堂 的呈现、师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并记录,从中发现目前“综合与实践”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1.3.2.3访谈法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11 笔者对西湖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一线教师对“综合与 实践”这一领域的认识以及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等。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2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1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借助问卷、访谈和观察手段,系统的了解小学数学教 师对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认识以及教学经验的分享,分析教师对 该内容在教学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环节中的困惑以及开展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为 本研究进一步探索其教学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困难提供客观的分析依据,为教师 进一步改进“综合与实践”教学提供目标导向和现实依据,也为本研究针对教学 现状提出策略提供依据。2.2 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附录 1)重点对

杭州市西湖区绿城育华小学、省府路小学以及余杭区仓前镇中心小学等多所小学 的数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计74名;为进一步了解小学数学“综 合与实践”的教学情况,笔者采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教师访谈 提纲》(附录2)对调查对象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访谈。2.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笔者共发放78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4份,回收率为94.9%,有效率为100%。于2014年9月至2014年12月完成问卷发放、回收及统计工作。根据对 74 份有 效问卷的统计,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表2-1)所示。表 2-1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性别 人数 年龄 人数 学历 人数 所教年级 人数 男 27 35 岁以下 16 大专及大专以下 3 1-2 年级 9 35-45 岁 7 本科 24 3-4 年级 5 45 岁以上 4 研究生及以上 0 5-6 年级 13 女 47 35 岁以下 31 大专及大专以下 7 1-2 年级 13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3 表 2-1 小学数学教师基本情况统计(续)

性别 人数 年龄 人数 学历 人数 所教年级 人数 女 35-45 岁 13 本科 38 3-4 年级 20 45 岁以上 3 研究生及以上 2 5-6 年级 14 合计 74 74 74 74 上表统计的是接受问卷调查的数学教师的基本情况,从表中可知:(1)性别 比例。调查对象中,女性教师共计47人,所占比例为63.51%;男性教师计27 人所占比例为36.49%。(2)年龄构成。调查对象中,35岁以下教师人数居多,共47人,所占百分比为63.51%;35-45岁教师人数为20人,45岁以上教师人 数为7人。(3)学历构成。调查对象中,本科学历的教师居多,共 62 人,所占 比例为83.78%;大专及大专以下学历教师 10 人,所占比例为 13.51%;研究生及 以上学历的教师2人,斤占2.71%。(4)目前所教年级。调查对象中,各年级 段教师人数相差不大,其中目前所教1-2年级的教师人数为22人,3-4年级的 教师人数为25人,5-6年级的教师人数为27人。2.2.2调查内容分布

问卷中各个维度的调查内容分布情况如下表(表2-2)所示。表 2-2 调查内容的分布情况表

样本容量 题目数量 题号 调查内容

教学目标的达成 74 6 1-6 进行教学的频率、目 标制定依据以及目标 的达成情况

教学内容的主题设计 74 4 7-10 主题来源、主题确定 者及主题关注点

教学方式的转变 74 4 11-14 教学方式及教学侧重 点

教学评价的改革 74 2 15-16 教师评价方式及学生 自我评价方式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4 2.3 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运用excel软件、卡方检验计算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由于条件有限,调查覆盖面较窄,样本容量较小,调查结果的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2.3.1 教学开展频次正常,教学价值判断依据较全面

调查结果表明,小学数学教师均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而每学期 1-2 次较为常见(图 2-1),属于正常开展教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可以在课 堂上完成,也可以课内外结合

[17]。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显然小学数学“综合与实

践”已经引起了一线教师的注意,也在实际教学中体现出了对这一领域的关注,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和观察教学,笔者了解到:由于小学数学课时有限,多数教师 会选择将“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放到假期里进行,或者部分在课内进行,部分在 课外进行。

图 2-1 “综合与实践”教学频率统计图

既然“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已经引起了教师的关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教 师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价值又是如何判定的呢?《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 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8]。调查发现有 22.67%的

教师关注“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是否在期末测验范围内(表 2-3),通过访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5 谈笔者了解到:尽管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 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由于目前仍以“应试”为主要评价制度,58%的被访谈教师表示会以期末测试范围内的内容为主进行教学。另外,高达 91.89%的教师关注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不再以学习结果 为唯一取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数学素养的提高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表 2-3 判断“综合与实践”教学价值的依据(可多选)是否在期末测验范围内 17 22.97% 能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68 91.89% 能否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66 89.19% 能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53 71.62% 2.3.2教学目标的制定过于笼统 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也给出了具体的阐述:第一学段强 调“实践”,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验运用所学的 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在活动过程中理解 所学的内容;第二学段强调“综合”,学生不仅要有目的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还 要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最后进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 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从问卷调查结 果(表2-4)来看,教师在展开“综合与实践”教学时,超过70%的教师制定了 详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制定的目标展开教学,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性别、不 同年级的教师在对该题选项进行选择时情况不同,女教师更倾向于制定明确的教 学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3-4 年级的教师更倾向于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展 开教学。68.92%的教师依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制定教学目标,对教材的依赖度大。通过进一步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在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时,只有 20%的被访谈教师 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让学生能更好的进行学习,尽量在 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目标。数据表明高达91.89%的教师在多数情况下都能完 成教学目标,但是,却只有极少数的教师会在教学完成后,针对目标的达成情况 作出一个详细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对“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态度还 不够严谨,没有及时反思目标制定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储备等,难以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6 为下次再进行相似内容的教学时提供依据。通过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学历的教师 对该题目的选择情况是有差异的,本科学历的老师更倾向于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 况作出详细分析。

表 2-4 教学目标的制定、制定依据及达成情况 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 70.27% 根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 68.92% 多数完成 91.89% 2.3.3对教材中的内容编排一知半解,主题设计过于依赖书本

在问及“是否详细的整理过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时,超 过77.00%的教师承认没有梳理过教材中各个领域的内容(图 2-2),教学进行到 哪里,教材就用到哪里,很少对教材内容进行整体的梳理,即难以从整体把握教 材中的知识点。

图 2-2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的梳理情况统计图

对教学内容的主题进行设计有助于将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课程资源和素材 进行整合,以一种更能体现“综合性”的形式出现,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 理解和运用。从主题来源来看,70.27%的数学教师依据“课本或教参”进行教学 活动的主题设计,29.73%的教师“取材于现实生活”,22.97%的教师则根据“学 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行主题设计(表 2-5)。通过进一步访谈,笔者发现在实际 教学中,教师依然以教材为中心,很少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到主题设计中,即使 考虑到了学生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只是创造了一个与实践生活相关的教学情 zkq 20160118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7 境。而卡方检验也表明,女性教师、本科学历的教师更多的以课本或教参为教学 主题的主要来源。从主题的确定者来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主题主要有 教师所在年级组的数学教师共同商讨决定,25.68%教师所选主题则是由所在学校 的校本课程决定,而由师生共同决定的只占10.81%(表2-5)。卡方检验显示,不同年龄的教师对该题目选项的选择是有差异的,35岁以下教师的更多的选择 主题是由“所在年级组商讨决定”。由此可见,教学主题的决定权依然掌握在教 师手中,学生很少参与其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性受到了影响,不利于活 动的顺利开展。

表 2-5 主题选择来源及主题确定者 课本或教参 70.27% 教师取材于现实生活 29.73% 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22.97% 您自己 12.16% 师生共同决定 10.81% 所在年级组商讨决定 51.35% 校本课程决定 25.68% 同时,还发现 70.27%的教师在设计主题时更多的关注到了“数学与学生生 活经验的联系”,但是却忽略了“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系”(图 2-3)。“综

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价值取向打破了传统单一目标的界定,趋向于多元与开放,注重数学自身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注重跨学科知识的沟通和融合,显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过分强调了数学“生活化”。另外,通过卡方检验发现,不 同年龄、不同学历的教师的选择情况是有差异的,35岁以下教师、本科学历的 教师在确定教学主题时更关注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8 图 2-3 设计教学主题时的侧重情况统计图

2.3.4教学方式多样,但学生自主组织学习机会少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如课外调查报告、数学制作、数学实验、数学游戏、小课题研究等。数据表明:40.54% 的教师将“综合与实 践”的教学融合于其他版块的学习中(图 2-4)。“综合与实践”强调数学学科 知识的综合性,这一领域中的问题是多个知识的汇集和应用,将“综合与实践” 融合于其他版块,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强对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图 2-4 在组织学习时采用的学习形式统计图

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60.81%的老师觉得自己扮演了组织者的 角色,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前给予了提示,使学生能够有步骤 有计划的进行,殊不知这恰恰剥夺了学生发现新问题的机会(表 2-6)。其实在 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适当的走些“弯路”,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 题,自己整理揣摩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教师之所以会选择帮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19 学生“铺路”,有很多原因,例如学生的知识储备还不足以探索类似的问题、教 师无法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索等。卡方检验表明,不同年龄的教师在选 择选项时情况有所差异,35 岁以下教师在教学时更多的扮演了“组织者”角色,指导学生进行有序的学习。

表 2-6 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 传授者 2.70% 组织者(组织学生有序进行)60.81% 引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36.49% 尽管如此,仍有 82.43%的教师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表 2-7),通

过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学历的教师选择情况有所差异,本科学历的老师在教学过 程中,更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对于研究结论(表 2-7),78.38%给予 一个开放性的结果且指向不唯一,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思考空间,而让学生能 够获得唯一的明确的结论,则让学生清楚的认识研究的意义,了解研究结果。对 于是否让学生获得唯一的研究结论,这取决于“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题,不同 的研究内容指向不同的研究结果。表 2-7 教学时您的注重点及教学结论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82.43% 给予一个开放性的结果,指向不唯一 78.38% 2.3.5 对学生评价不够全面,教师自身反思不足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个人发展有着

潜移默化的作用,但由于其不是考试的重点,不能以分数的形式作出评价,即使 是书面评价也容易以偏概全,因此常常被学校被教师忽略。调查结果表明,83.78% 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72.97%的教师让学生自评或者同学之间相互评 价,尽管教师尽可能的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表现,但教师却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 行反思,也没有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表2-8)。表 2-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采用的评价方式 测验或测试 27.03% 教师综合性评价 83.78% 学生自评或互评 72.97%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20 另外,“口头表述”是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的主要形式,只有 27.03% 的教师让学生“ 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图 2-5)。对于小学生而已,语 言的组织表达能力固然重要,但让学生把学习过程写成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则 能加深学生对所学主题的理解,把整个学习过程重新梳理一遍,用自己的语音对 整个过程进行表述,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图 2-5 学生做自我总结的方式统计图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3“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教学内容“新”,教学质量检测弱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75%的教师没有自己的个人见解,谈及对“综合与实践” 的认识时,只能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未曾系统的解读课程标准。被调查的教师中,有 77.03%的教师表示没有梳理过教材中“综合与实践”的相关内容,对于教材 中这一领域的编排也模糊不清,当被要求分享组织过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成 功案例时,更有教师表示没有进行过一次完整的教学,缺乏相关的教学经验,这 种局面不禁让人担忧。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的系统梳理不够,对教 材内容的编排一知半解,直接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难以 对教材中该领域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认为“综合与实践”这部分内容在 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且期末测验很少涉及该领域的内容,没有必要进行 所有教材的系统梳理。另外,2001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首次把“实践与综合应用”确定为一个独立的版块,到 2011 年《全日制义务教 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则将“实践与综合应用”改为“综合与实践”,所以,相较 于其他领域,该领域出现时间晚,内容比较“新”,教师需要花时间重新整理,而事实上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精力去进行系统的整理。因此,被访谈对 象中,85%的教师对整个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内容的编排并不清楚。3.2 教学目标形同摆设,再分析不足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 25.68%的教师会在教学完成后对教学目标的

达成情况做出一个详细的分析。这部分教师会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 现,然后根据学生的表现重新分析教学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 的操作性分析和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而其他被调查教师则表示偶尔或者从未对教 学目标进行在分析。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在分析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师在完成教学后,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没有关注教学过程中反应出的问 题;

2、教师在进行再次教学时,没有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对教学目标作 出分析调整。对教学目标的再分析不够,是造成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的一个原因。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2 通过进一步的访谈笔者了解到,70%的教师坦承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是为了完

成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再制定教学目标,而不 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前,没有对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和科学性做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无形中牵着学生走教学设计,认为只 要学生能顺利掌握教学设计中的内容,也就达到了教学目标,没有必要再进行教 学目标的再分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少特意去关注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或情 感态度的发展与已定目标之间的差异,更不会去研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因此,教学目标形同摆设,也是造成教学目标过于笼统的一个原因。3.3 教师对“综合性”教学难以适应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70.27%的数学教师依据“课本或教参”进行教学活动的 主题设计,主题设计时教师更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而忽略了数学学科特点及 内部联系,忽略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未能体现出“综合与实践”的“综合 性”,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了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数学知识分割成一块块不同的主题,逐个进行教学,试图让学生分领域的完成 知识建构,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综合与实践”的主题设计时,很少考虑数学 课程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独特的学科特点,内部知识结构也 是相互联系的,教师在设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题时应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数 学味”,注重数学内部知识结构直接的融会贯通,注重该领域内容与其他领域内 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体现出“综合与实践”教学所蕴含的价值。

调查还发现,只有 5.41%的教师在设计主题时关注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 系,大部分教师忽视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直接的相互促进作用。每位教师都只教授 自己擅长的一门学科,对其他学科的特点并不了解,在进行主题设计时,难以将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联系。有关该领域教学的教研活动几乎没有,教师也没有 进行过相关培训,教师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便忽视了数学学科内部联系和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难以把握“综合与实践”教学“数学味”和“生活味” 之间的平衡关系。

3.4 教师掌控过度,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 10.81%教师表示他们在确定“综合与实践”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23 的主题时,是师生共同决定的,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内容 的选取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 60.81% 的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担任了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学 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才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摸 索,让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自己去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只需在学生遇 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给予适度的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帮助应当适时适度,不应 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年轻教师更想让学生的整个 学习过程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迫切的希望学生能够快速高效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学生走“弯路”,无形中剥夺了学生从“错误”中获得经验的机会。教学方 式转变的初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探索的空间,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个人 能力却不足以展开充分的探究。另外,新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难以进行全面的预设,又不想让课堂失控,因此,总是会不由 自主的“牵着”学生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机会进行研究学习。3.5 教学评价忽视了教师本人及学生的书面报告

调查发现:70.27%的教师在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口头表述对自己进行总结,由于刚刚结束学习,学生体会较深,总结的也会相对全面深入,但一段时间以后,学生则会慢慢遗忘,显然这种口头总结的方式对学生的后续发展作用不大。相较 口头表述而言,书面评价对学生的书面语言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际观 察中也发现,很多学生会“说”,却不会“写”,而“综合与实践”的“综合性” 和“实践性”高,学生很难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该领域学习的过程、体验和收获。而书面评价的缺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评价的不全面。

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很少进行及时的反思,没有对

自己已经完成的“综合与实践”教学作出评价,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这不利于 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对以后的教学也不能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教师为了“教学” 而“教学”,没有意识到对教学进行更深入得反思和研究的重要意义。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4 4“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4.1 重视教学目标再分析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个人能力、现实背景为起点,重 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 程度的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教学目标更具操作性,学生 也能根据不同的目标在活动中获得更好的体验,教学目标的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 于教学的展开,而教学目标的再分析有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另 外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分析有助于教师发现目标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并进一步探寻问题产生的原因。“综合与实践”的课程内容特点决定了该领 域的教学目标必须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例如以下某位教师对《合理存款》教学目标的两次设计。第一次:

1、使学 生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 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分析、解决问 题的能力。巩固复习有关百分数、纳税、利率等知识,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和策略。

3、经历分析、计算、比较、符号化、概括等过程,体会数学在解决实 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第二次:

1、通过活动调查,让 学生了解各种储蓄方式的近期利率和成人的理财方式,初步建立理财观。

2、通 过“小小理财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设计储蓄方案,优化方案的过程,培养学 生的投资意识,体会身边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 题,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让学生在体验选择存款方式的过程中,体会到父 母理财的艰辛。

访谈中笔者了解到,前一个教学目标是该教师第一次教学时设计的,后一个 教学目标是该教师第二次教学时设计的。通过比较,第一次的教学目标描述相对 笼统,没有落实到学生具体的发展目标上,而且没有体现出“综合与实践”的特 点,学生没有经历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的过程,看起来更像是一节“数与代数”的 综合复习课。在总结第一次教学中反应出的问题,翻阅一系列参考资料和对学生 更深入的了解后,该教师重新设计了教学目标,显然第二次教学目标比第一次更 详细,操作性更强,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方面体现出了目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5 标制定的“综合性”。

4.2 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的整体把握

77.03%的教师疏于从整体上把握“综合与实践”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教 师应加强对教材中“综合与实践”内容安排的整体把握,系统梳理小学数学 12 册教材中“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通过对教材的梳理,教师能够更清晰的认 识到“综合与实践”所包含的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以及进一步调整教材中操作 性不强的内容,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例如五年级下册《打电话》以学生的有序探究呈现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学 生对于优化思想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已经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相关经验,四年 级上册也学习了《数学广角-优化》,《打电话》里的“每个人尽量不要空闲” 和“同一时间能同时做的事情同时做”、“锅尽量不要空着”本质上是相同的。若教师能在教学前了解学生“综合与实践”的学习基础,就可以在课前带领学生 简单温习“烙饼问题”中的数学思想,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做好铺垫。4.3 提高数学自身及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综合与实践”与其他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不同,它没有比较成熟、确定的 知识体系,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教师和学生自己确立合适的主题。“综合 与实践”教学的主题要能够凸显出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内部联系,数学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充分体现出“综合性”,而这一点只有 29.73%的被调查教师关注到了。“综合与实践”教学主题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能够在现有知识的基础 上,通过查阅资料、收集数据、与同伴交流后能够解决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认 知发展水平、知识储备及个人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师《圆的认识》里面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这一内容的时候,可以 联系《位置与方向》里面“数对”的知识点,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两个大小相同 的圆,圆心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具体的感知圆心的位置决 定了圆的位置。

再例如,在笔者所实习的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学生在学习完《位置与方向

(一)》后,教师安排了一个定向寻宝的活动。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班级里的 同学三人一组分成 10 个小组,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利用课余时间在操场附近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6 藏宝,绘制藏宝图或者制作寻宝锦囊,藏宝图要表明方向和距离参考物的距离,寻宝锦囊里面的小提示则可以利用对古诗词的改编或者科学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让学生来猜测宝物的位置,然后在学生吃完中饭稍作休息后集合,统一去操场进 行错位寻宝,寻宝活动完成后,让每位同学记录活动体会。这次活动是教师根据 教材中的内容改编的,设计成学生都感兴趣的寻宝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而且利于课外时间进行,没有占有课堂时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达到了教学目的。藏宝图的设计与宝物的寻找涉及了方向、距离、长度单位等 知识,体现了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寻宝锦囊则体现出了数学学习活 动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融合。学生学习和体验了卷尺的应用,感受了团队合作的重 要。最后的活动体会则深化了活动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 意义。

4.4 提升学生“组织者”的地位

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将 “综合与实践”的内容融合于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数学制作、数学实验、数学游戏等。为了尊重学生的需要,教师应该给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选择制作调查报告、进行小课题研究等各种学习形式,不应将 这种学习局限于课堂上或校内,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在家长的协助下让学生走进 社会,进行自己的小调查。

“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 既不能做旁观者,也不能手把手指挥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过程,教师应在这个过程 中体现出自己指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将学习活动的“组织权”交还给学生,切 忌在学生的“问题”尚未形成时进行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 用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设计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的问题或 者遇到的困难,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教师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开 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索实践,阐述自己的观 点,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受到鼓励,树立信心,提高教学的有 效性。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一味的关注学生得到的结果,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收获远比结果来的多。另外,学生在自己组织学习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仅解决了问题,加深了活动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27 过程中的投入程度,还锻炼了组织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组 织者”的地位。

4.5 注重对教师和学生的书面评价

“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多元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多样性,调查发现只有 27.03%的教师会 让学生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70.27%的教师只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述。口头评 价是教学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口头评价的随机性、无记录性等 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口头评价的范围与效果。因此,口头评价只有与其他 评价手段如书面评价相结合,才能更大地发挥其作用。书面形式的评价的正规性 更能引起学生对它的关注,书面评价具有评价的深刻性,效果的长期性等特点,而“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感受和体会是难以被教师关注到的,学生的书面评价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学习后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书面评价。通过进一步的访谈发现,88.5% 的教师疏于对自己的评价,没有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反思,也没有进行更深入 的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性结果。由此可以猜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小学数学教 师的现实教学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综合与实践”教学发展的进程。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评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全面 的分析,由此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例如某教师在进行《生活与百分数》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口 头评价:“经过这次研究,我觉得百分数非常有意义,我要学好百分数,我觉得 我的表现还不错。”“我觉得我跟同学的合作很好,我不足的地方是数据收集的 还不够多”等等。课后,他又让学生把此次活动写成学习报告的形式。在报告中,学生详细描述了整个活动过程,从活动准备到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解决困惑 的过程以及活动体验、收获,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等。显然,书面评价中学生能 够把对自己的评价描述的更具体,情感体验描述的更细腻,学生能够更清晰的认 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28 5“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5.1 六年级上册《确定起跑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解读】

《确定起跑线》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这一单元之后的一节“综 合与实践”课。教材首先通过分别计算所走的路程及相差米数,感受走外圈的路 程比内圈的长。再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为什么运动员的起跑线位置是不一 样的?利用弯道外圈比内圈长的知识解释应用,体会数学知识在体育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学生分析】

在本学期的第五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相关知识,能运用圆周长的计 算方法计算所走弯道距离。在习题中也出现过操场一周的长度问题的计算,学生 均能自己解决,对于“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和“起跑线的位置”学 生都有体验并且有一定的了解,但要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尚有困难。在学生的 练习本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某校400米跑道的内两圈如图所示,弯道为半圆形,跑道宽1.2米。两名运动员沿内外跑道各跑一圈,为使比赛公平,外跑道的运动 员的起跑点应前移多少米?在这个问题中,直径与直道的长度都未知,只用圆的 有关知识根本解决不了。【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圆的有关知识计算所走弯道距离的过程,了解“跑道的 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长”,探索确定起跑线的计算方法。

2、结合“确定起跑线的位置”的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独 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在主动参与熟悉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探索的乐趣,同时感 受数学在体育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跑道的弯道部分,外圈比内圈要长”,从而学会确定起跑 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发现求提前多少米其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29 实就是求相差多少米,并概括出求提前多少米的简便方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参加过运动会,在运动会上,你看到过这样的场景吗?你发 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400米比赛和100米比赛的起跑图)

学生①:我发现参加 400 米比赛的运动员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参加 100 米比 赛的运动员在同一起跑线上。

学生②:为什么100米比赛和400米比赛的起跑线不同? 学生③:100米和400米的起跑线位置是怎么确定的?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起跑线的问题。(板书:起跑线)

(二)观察跑道,探讨原因

1、仔细观察跑道平面图,思考:为什么运动员参加 100 米比赛时站在同一 起跑线上,而参加400米比赛时站在不同的起跑线上?

2、小组讨论,汇报反馈。

反馈:100 米比赛只在直道上进行,所有运动员的起跑线相同,终点线也相 同。400 米比赛要沿着跑道跑一圈,要经过弯道,跑道外圈一圈的长度比跑道内 圈一圈的长度长。

3、追问①:为什么外圈比内圈长?你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直道相同,看弯道,弯道外圈比内圈长,左右两边的弯道刚好可以组 成很多大小不同的同心圆。外圆的直径长,所以周长也长,内圆的直径短,所以 周长也短。

学生说出之后,再用课件演示一次,让学生进一步直观感受跑道的外圈比内 圈长。

追问②:既然跑道外圈比内圈长,而比赛又要公平,那该怎么做呢? 学生①:比赛公平就是要求每位运动员跑的长度相同。

学生②:为了保证大家跑的一样长,就把终点设在同一条线上,这样便于观 察运动员到达终点线的先后顺序,把跑外圈的运动员的起跑线提前,外道越外面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0 提前的越多。

4、小结:100米比赛的赛道都是直道,不经过弯道,每条的长度都相同,所以每条跑道的起点与终点都相同;而 200 与 400 米赛道要经过弯道,弯道的外 圈比内圈长,所以相邻跑道之间的长度有差距,为了保证大家跑的路程相同,终 点设置在同一直线上,会将起跑线依次向前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弯道 的外圈比内圈长,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初步感受起跑线提前 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环节“解决提前多少米”做好铺垫。

(三)分析问题、找准关键点

1、提前多少米可以自己定吗?又是由什么决定呢?我们继续研究。

我们就以我们学校的跑道为例,跑一圈,第 2 跑道的起跑线比第 1 跑道的起 跑线提前多少米?

你觉得可以怎么求提前多少米?说说你的方法。看屏幕提示(图4-1),思考:求提前多少米就是求什么?

追问:看两根跑道长度,需要提前的是哪部分?为什么是这段?你是怎么想 的?这部分其实就是什么?(请学生用手在图上指出来)小结:求提前多少米其实就是求相差多少米。

【设计意图】将外圈与内圈的跑道拉直,直观比较外圈与内圈的长度。进一步体 会到第2跑道选手将比第1跑道长,而为了保证在两条跑道上跑的路程一样,那 就得把多出来的部分提前,所以求提前多少米就是求多了多少米,或相差多少米。明白把相差部分提前,剩下的两跑道的长度也就相等了,比赛也就公平了,让学 生轻轻松松地突破本课的难点。图 5-1 跑道全长拉直图

2、那可以怎么求提前多少米?或者说怎么求相差多少米?跟你的组员讨论 一下,制定出一个方案,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想法。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1 反馈:可以用“第2跑道一周的长度-第一跑道一周的长度”,每一条跑道 的全长=2条直道+2个弯道,直道的长度可以直接测量,而且每条跑道的直道长 度都相同。弯道的长度直接测量比较麻烦,而 2 个弯道的长度刚好等于一个圆的 周长,求圆的周长只需知道圆的直径,所以我们还要测量弯道的直径。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已经发现了跑道的特点。(边说边课件演示)由

于所有跑道的直道长度都相同,所以我们只要测量其中一条就可以了,那弯道的 直径呢?我们要把每一条弯道的直径都测量出来吗?

学生:不需要把每一条都测出来,只要测量最里面的弯道的直径和跑道的宽 度就可以了,外圈弯道的直径等于内圈弯道的直径加上相应的跑道的宽度就可以 了。

追问:那我们需到底要测量哪些信息呢?

学生:直道的长度、弯道的直径、跑道的宽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跑道的特点,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间的反馈交 流概括出求具体相差多少米需要的信息。让学生清晰所需要测量的数据:直道的 长度、弯道的直径、跑道的宽度,为学生的实际测量指明方向。

(四)实际测量,解决问题,优化方案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地测量。行动前先让学生清楚活动注意事 项:(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每个小组的组长到老师这里领取一把卷尺,一份跑道模型图。(2)每个小组的1号、2号负责测量时拉住卷尺的两段,4 号负责记录数据标在跑道模型图上,其余同学协助测量(保证卷尺是笔直的)。(3)测量时要求快速、准确。(4)注意个人安全和卷尺的使用安全。

2、测量完成后,学生回到教室,汇报他们测得的数据,考虑到测量误差,与学生商量统一数值。学生测得直道长度为 61.55 米,最内圈弯道直径为 40 米,跑道宽度为1.2米(最内圈跑道全长为250米)。

3、根据测量前讨论出计算提前多少米的方法,让学生用测得的数据表示出

来,以最里面的两条跑道为例,从最里面的那条跑道往外的依次为第 1 跑道和第 2跑道,跑一圈,第 2 跑道的起跑线要比第 1 跑道提前多少米。第 1 跑道弯道的 直径为 40 米,第二跑道的外道直径为 40+1.2×2=42.4 米,圆周率π取值为 3.14,所以第2跑道一周的长度-第1跑道一周的长度=(61.5×2+42.4×3.14)-(61.5 ×2+40×3.14)。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2 学生边口头表达计算过程,教师边板书。

(61.5×2+42.4×3.14)-(61.5×2+40×3.14)=42.4×3.14-40×3.14 师:“42.4×3.14”和“40×3.14”分别指什么? 学生:“42.4×3.14”表示第 2 跑道两个弯道的总长度,“40×3.14”表示 第1跑道两个弯道的总长度。“42.4×3.14-40×3.14”表示“第2跑道弯道的 长度-第1跑道弯道的长度”。学生继续计算。

42.4×3.14-40×3.14=(42.4-40)×3.14 师:这一步我们运用了什么计算定律?“42.4-40”又是什么含义? 学生:用了乘法分配律。“42.4-40”表示“第 2 跑道弯道直径-第 1 跑道弯 道直径再乘以π”。

(42.4-40)×3.14=2.4×3.14 师:谁看明白了?2.4是怎么来的? 学生:2.4=1.2×2,就是跑道宽度×2。

在跑道平面图中直观感受“第 2 跑道弯道直径-第 1 跑道弯道直径”就是“跑 道的宽度×2”。

师:所以要计算第 2 跑道要比第 1 跑道提前多少米最终只需要那个数据?在 这里,第2跑道的起跑线要比第一跑道的起跑线提前多少米?

学生:只要测量跑道的宽度就可以了,提前多少米=第2跑道一周的长度-第1跑道一周的长度=第2跑道弯道的长度-第1跑道弯道的长度=(第2跑道弯 道直径-第1跑道弯道直径)×π=跑道宽×2×π=1.2×2×3.14=7.536米。

【设计意图】实际测量,让学生感受活动过程,增加活动体验,让学生积极参与 到活动中。通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计算的过程来一步 一步挖掘数据之间的联系,发现其中的规律,感受数学的奇妙,学生在不知不觉 中找到了最简便的方法。

4、深入、寻找规律

教师:刚才只研究了第 1 跑道和第 2 跑道,如果是第 3 跑道、第 4 跑道、第 5跑道„„你觉得相邻跑道会往前移多少米? 学生:7.536米。

追问:这只是你们的猜想,能不能验证一下?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3 学生计算,反馈。

教师:比较这几个相邻跑道之间的差距,你发现了什么?起跑线应该定在什 么位置?

学生:相邻跑道相差的距离是一样的,每条跑道比前一条跑道提前了 7.536 米。

教师:看来起跑线的确定与什么有关?(跑道的宽度)如果最内圈跑道全长 是 400 米,跑道宽度也是 1.2 米,400 米比赛的起跑线相邻跑道相差多少米?(7.536米)如果跑道的宽度是 1.5 米,相邻两条起跑线又该相差多少米?(1.5 ×2×π)。

(五)事实验证,发现新问题

教师:课前,老师去测量了全长是 400 米的跑道,就是你们运动会时使用的 跑道,老师发现 200 米比赛跑道的起跑线只比前一条跑道的起跑线提前了 3.768 米,这是怎么回事呢?思考一下。

教师:请跑 200 米的同学回忆一下,比赛时,你是从哪里开始跑的?(出示 相应的跑道图片)在图上指一指你跑的全程,看看能给大家什么提示?同学们又 会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跑200米时,只经过了1个弯道,而跑400米时,经过了2个弯道,我们刚才计算的是经过2个弯道的差距,现在只经过 1 个弯道就是刚才计算的一 半。

板书:一个弯道的长度差=跑道宽×π

教师:看来确定起跑线不仅要关注两跑道的差距,还应关注实际跑了几个弯 道。如果要经过3个弯道,那又该怎么计算呢? 小结:提前的米数=跑道宽×π×弯道个数

教师:那同学们再来回忆一下1500米比赛时的场景,起跑线有什么特点?(是一条弧线)为什么1500米比赛的起跑线是一条弧线,每条跑道上的起跑线 是在同一条弧线上,而 400 米比赛时,每一条跑道的起跑线都要比前一条跑道提 前?

学生:1500米比赛可以抢跑道,比赛开始后,大家都可以往最里面的一条 跑道跑,而400米比赛不能抢跑道,每位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的跑道上跑。小结:所以,起跑线的确定其实还与比赛规则的制定有关。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4 【设计意图】用事实验证,发现确定起跑线时还应该注意弯道的个数问题,引导 学生发现跑道提前米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时也将 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课后,请同学们去了解一下 800 米比赛或者其他跑步比赛的不同规则,研究这些比赛的起跑线应该怎么确定,形成你们的研究报告。【 教后反思】

《确定起跑线》是六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 在学生掌握了圆的概念和周长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的定位对整节课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笔者

把重点放在方法上,而不是计算上。先从最基础的,学生都能最想到的方法入手,通过最基本方法的计算步骤的一步一步递进,让学生发现其实每一步计算都是一 种方法。通过他们实际测得的数据去联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数学基础相对薄 弱的同学也能理解,如果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先讨论方法,在列式计算的话,会增 加难度。最后发现,跑道的宽度×2×π,就能求出相邻两条跑道的长度之差。研究起跑线的过程转化为层层优化的过程,继续深入以后,学生发现“提前的米 数=跑道宽×π×弯道个数”。另外,在整个活动中,涉及到200米、400米、1500米比赛的起跑线,使“确定起跑线”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对各种跑步比 赛的起跑线的确定也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感受到了数学在体育领域中的应 用,加强了数学与体育学科的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亲历了测量过程、观察发现了跑道的特点、比较分

析相邻跑道起跑线相差的米数、回忆运动会的场景、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各个感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拉近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探 索的乐趣。最后的研究报告,能反应出他们在活动中收获的多少,也能体现他们 对课堂中讨论的各个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还能考验学生对资料的收集能力。关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笔者在过程中有口头表扬过同学,也让学生在

课堂上口头表述了这次学习过程的体会,而且还让学生制定 800 米及其他跑步比 赛起跑线的研究报告,笔者结合了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 探索学习的乐趣。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5 在这节课中,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改进:

1、这节课用了两节课的时间,但时间上依然很紧凑。要探索跑道的特点,又要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逐个发现影响起跑线位置的因素,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去操场测量的时候都很兴奋,个别同学没有按照要求行动,导致测量工具损 坏。有可能的话最好在学生去操场测量时寻求其他教师的协助,保证测量过程中 学生的安全以及器具的完好。

2、学生测量的跑道与后面讨论的跑道的规格不同,部分学生有被搞混。另

外由于学生测得的数据总是存在误差,如果能将标准跑道的数据细节向学生交代 清楚,作为一个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感受这一点,这次活动会更有意义。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6 5.2 一年级“小鬼当家”跳蚤市场暨人民币的使用活动方案 【活动目的】

1.巩固元、角、分的认识以及人民币的使用,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实践能 力。

2通过交易,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市场经济,给学生创设理财平台,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设计促销标语口号,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合作、动手、交流创造等能力。

3活动义卖款由家委员会管理,建立班级账目,用于班级图书角的建设。【活动内容】

参加活动的学生将准备出售的二手物品(五成新以上)上标明物品的名称(加 拼音)意向价于跳蚤市场上交流买卖。【时间与场地】

时间:4月14日(星期一)中午12:30——1:30 场地:四季草坪周围(晴天)一年级教室走廊(雨天)参加人员:一年级全体师生 【活动准备】 内容 负责人 学习人 民币的 相关知 识

数学课本第五单元 数学老师 了解跳 蚤市场 的相关 知识

“跳蚤市场实际上就是旧货市场,它起源于 19 世纪末的法国。公元 1884 年,巴黎市政府为了保持 市容整洁,立法禁止沿街乱倒垃圾,并责令 3 万名靠 拣破烂为生的贫民把市区堆积的垃圾搬运到郊区圣 旺一个废弃的练兵场上。贫民们在垃圾堆里挑挑拣 拣,并就地随手出售。到了 1886 年,圣旺这个地方 居然形成了一个固定的集市。因为在这里出售的旧衣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7 物上常带有跳蚤,巴黎人就给它起了个名字,“跳蚤 市场”。目前,国内沿习国外的叫法,把旧货交易市 场和便宜商品集散市场称为跳蚤市场”。出售 物品

将准备出售的二手商品,如学具、玩具、书籍(五 成新以上)标明物品的名称(加拼音)、意向价。如: 商 品 wán 玩 j ù 具 xióng 熊

价 格 10 元 学生和家长 商品 统计

周一将学生带来的出售物品统计并分类装在框 里 班主任 店铺 招牌

班级、店铺名称

如:淘淘乐商店 一(8)班 班主任可交 由学生设计 制作 活动 海报

本次活动时间、地点、内容 摄影

活动过程中拍摄班级学生参与活动的场景,活动

结束后,每班选出 20 张左右的精彩照片交于姜老师 统一冲印,周五前张贴班级门口。班主任 安全 措施

副班负责自己班级摊位的安全,避免拥挤,班主

任拍照并巡视整个活动场地,保证每个参与活动学生 的安全。班主任 副班主任 【活动流程】

1.数学老师在数学课上向学生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活动内容以及出售商

品的准备和要求,每班选出六名营业员,在活动当天分成两批进行售卖,每班邀 请两名家长义工协助。

2.4月14日(周一)请各班主任统计学生带来出售的商品和价格。

3.4 月 14 日(周一)中午 12:30 前每班搬三张小圆桌至下沉广场四周,将 出售商品摆好。

4.12:30——1:30 活动开始,每个学生准备 30——50 元左右的零钱,自由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综合与实践”教学的实践研究 38 文明买卖,在活动过程中遵守秩序,自己的物品妥善保管。5.每班商品售出款项由班主任交家委会用于班级图书角建设。【 活动反思】

该活动是在笔者实习的学校举办的,由该年级组数学教师根据教材而设计的 “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目的紧紧围绕知识的的综合应用、学生的交往能 力和实践能力展开,通过交易,让孩子们初步感受市场经济,给学生创设理财平台,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设计促销标语口号,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和加强学生 的合作、动手、交流、创造等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对本班学生一一进行采访,了解学生的活动体验和收获,并记录了学生的回答,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 了统计与分析。活动方式则是学生都感兴趣的“跳蚤市场”,由教师、学生、家 长共同参与,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活动前期的充分准备,保证了活 动能够有序高效的展开。活动现场非常热闹,八个班级有八个店铺,每个店铺的 东西都很多,玩的、看的、甚至还有吃的,一应俱全。每个店铺都有自己的名称,比如淘淘乐小店、小帆船多宝码头、嘻哈小店等,每个店铺的“快乐营业员”一 边又给别人解答“这个多少钱”,“可以便宜点吗?”,一边还有计算需要找多 少钱。不过这可难不到同学们,他们都是有备而来的:在上一周都学习过第五单 元的《认识人民币》,在课堂上还模拟了如何找钱,周末又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超 市体验,而且,但他们手足无措时,还有家长义工帮忙。这样的一次活动,不仅 达到了“综合与实践”的目的,而且还让同学们学会了分享,从设计店名、标语 到制定推销形式,学生充分体验了“组织者”的乐趣,感受人民币在现实生活中 的意义,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在交易中感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发现原 来数学也可以让人这么快乐。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让每位同学针对自己在活动过 程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对同伴的表现作出评价,然后由教师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 评价。尽管活动结束了,但毋庸置疑,同学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将一直影响着他们。另外,个别教师还根据本次活动,对该主题的教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形成教 学总结报告,与年轻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与体会。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结与展望 39 6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本研究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为论文选题,重

点对杭州市西湖区和余杭区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现阶段小 学数学“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现状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内容的主题设计、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评价的改革四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教学的现状调查旨在分析目前小学里正在进行的实际教学的状况,对存在的问题 和困难进行梳理,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策略。但由于客观条件和笔者能力的限制,本研究被调查对象的人数有限,只从教师层面作出调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 待进一步拓展研究。6.2 展望

在新一轮课程教育改革号角吹响的今天,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 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技 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巨大作用。而“综合与 实践”领域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 生的数学素养,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

通过这段时间的研究,真切的感受到“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中 的实效和前景:“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为小学数学课堂 注入了新能量,改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拉近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从知识和技能上改变了学生,对学生的情感与态度也 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而这一领域的教学也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40 参考文献 著作类

[1]范文贵.小学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戴莹,刘东芝,张莉.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3.[3]梁秋莲.小学数学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栗玲,闫文军,乔桂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6]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 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钟启泉,崔允螂.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3.[9]余娟.小学综合实践活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0]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黄荣良,唐采斌.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9.[11]薛石锋.小学数学重难点教学技巧与案例[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2]史宁中.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13.[13]李士錡,张晓霞,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0.期刊论文类

[1]易增加.对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小学教材教 学,2004(22).[2]吴丹.基于苏教版教材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J].扬州大学 学报,2013.[3]鲍丽花.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与认识[J].科研纵横,2011(1):.[4]冯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2.[5]周序.新世纪中美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比较分析[J].课程教材改革,2006.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41 [6]王维花.新加坡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7]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8]马云鹏.从中日小学数学的比较看我国数学教学的改革[J],1995(6).[9]郭雪冰.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2.[10]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1]黎灿明.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分析及其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广 州:广州大学,2011.[12]李娟娟.数学教材“综合与实践”的文本分析研究—基于中学生发现问题能 力的培养[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大学,2013.[13]宋占祥.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实施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 学,2006.[14]路晓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20014.[15]刘亚新.小学数学教师“综合与实践”领域课程实施的教学个案研究[D].长 春:东北师范大学,20013.[16]李丹丹.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探究—以“综合与实践”为例[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20014.[17]刘永利.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3.[18]赵艳辉.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的设计与实施[D].长春:东北师 范大学,2007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42 附录

附录 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您好!本问卷仅做研究之用,关注的是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希 望您能够客观真实的填写问卷。本调查采用匿名形式,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您的回答对我至关重要,谢谢!(注:本问卷将“综合与实践”定义为一类以问 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积累生活经验为目 标的数学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新课标中对于该领域内容列举了部分实 例,例如低段的“分类”、“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等。)

一、基本信息

1、您的性别是()A.男 B.女

2、您的年龄是()A.35岁以下 B.35-45岁 C.45岁以上

3、您的最高学历是()A.大专及大专以下 B.本科 C.研究生及以上

4、您目前所教的年级是()A.1-2年级 B.3-4年级 C.5-6年级

二、您的教学现状

1、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频率如何?()

A、每学期1-2次 B.平均每月一次 C.2-3周一次 D.没有

2、您判断“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是否有教学价值的依据是()(可多选)A.是否在期末测验范围内 B.能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C.能否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D.能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 E.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填写)

3、您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会明确教学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吗?()A.制定了详细的目标并以此展开教学 B.制定了详细的目标但没有完全按照 目标进行教学 C.制定了粗略的目标并展开教学

4、您是如何确定“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的()(可多选)

A.参考网上的经典案例 B.根据课标或教学参考书 C.根据学生个性情况

5、在实施教学后,你觉得您的教学目标都达成了吗?()A.每次都达成 B.多数达成 C.少数完成 D.没有完成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43

6、针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您会做出一个详细的分析吗?()A.有 B.偶尔有 C.没有

7、您有详细的整理过教材中“综合与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吗?()A.有 B.没有

8、您设计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的主题来源于哪里?()A.课本或教参 B.教师取材于现实生活 C.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9、您所开展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题是由谁确定的?()A.您自己 B.师生共同决定 C.所在年级组商讨决定 D.校本课程决定

10、在设计“综合与实践”教学主题时,您主要关注哪一点?()

A、数学学科特点及内部联系 B.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C.数学与学生生活 经验的联系

11、在组织“综合与实践”学习时,您一般采用的学习形式是什么?()(可 多选)

A.融合于其他版块的学习中 B.课外调查报告 C.数学制作 D.数学实验 E.数学游戏 F.小课题研究 G.其他_____________

12、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您扮演的角色是()

A.传授者 B.组织者(组织学生有序进行)C.指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

13、在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您更注重的是()

A.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体验 B.学生能否得到一个完整或正确的结论

14、您组织过的“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以后()

A.学生都能获得唯一的明确的结论 B.给予一个开放性的结果,指向不唯一

15、对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您采用的评价方式是()(可多选)A.测验或测试 B.教师综合性评价 C.学生自评或互评

16、教学结束以后,您让学生做自我总结的方式是()? A.口头表述 B.撰写活动报告或活动体会 C.不做自我总结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附录 44 附录 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1、您能谈谈您对“综合与实践”这一板块的认识吗?您觉得您目前所使用的这 册教材中,哪些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

2、您觉得“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价值体现在哪里?

3、您是如何促进“综合与实践”这一块教学目标的达成的?教学结束后,您有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吗?

4、您设计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主题有什么特点?

5、您在设计或实施“综合与实践”教学时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6、您能分享一下您组织的“综合与实践”教学的成功案例吗? 万方数据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谢 45 致谢

岁月如梭,转眼间,两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至此论文完成之际,盘点 自己的收获与不足,品味成长的喜悦与感慨时,思绪良多,感慨万千,心中充满 感恩。感谢循循善诱的老师,善良体贴的朋友和无微不至的家人给予我关心、帮 助和支持。

感谢我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导师徐丽华教授。徐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踏实 的学术作风,让我敬佩和感动。感谢您在我求学过程中,对我的帮助,带领我走 上人民教师这条道路。感谢您以各种方式对我进行培养和锻炼,让我去仓前小学 参与您和其他老师的教研活动,使我对小学教育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感谢您 推荐我去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实习,让我积累教学经验,学会如何待人接物,为 我能顺利找到工作奠定了基础,这些将是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每每遇到困难或者疑问,您总是第一时间帮助我,论文发到您邮箱,您每次都会 及时回复,详细的指出我的问题在哪里,并提出修改意见。感谢您这两年来给予 我学习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关心。

感谢杭州市绿城育华小学祝谓兵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你传授小学数学教 学实践经验,为我与绿城育华小学各位数学教师协调,为本研究的调查和访谈的 顺利进行提供支持与帮助,感谢您。

感谢室友李思琦、杨叶给予我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感谢你们的陪伴,使 得我的研究生生活更加丰富和温暖。

最后,感谢我的家人,谢谢你们一直以来对我无条件的支持和无微不至的关 心,我相信因为有你们,我就是最幸福的人,我会带着你们的爱继续努力,克服 各种困难,不断前进。楼利娟

2015年3月 万方数据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作者: 楼利娟 学位授予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

篇8:小学综合与实践课堂教学论文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育价值

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行) 》已将“活动”列入课程, 由学科和活动构成新的课程体系。《标准》通过调整课程结构, 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知识性领域之外, 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 沟通了现实世界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之间的联系, 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融为一个整体, 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 设置“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一领域, 也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亲自实践、互相合作、共同探索、交流想法、修正错误, 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本要求

在《标准》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基本要求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一学段, 要求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第二学段, 要求学生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素材

新课程实验教材中,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从以往过于注重学科功能, 强调知识性转变为重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载体, 综合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 挖掘适合学生实际的“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素材。尽管实验教材每册中都安排了一些综合实践的内容, 如,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安排了“表面积的变化”、“大树有多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三个内容, 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安排了“确定起跑线”、“折扣”、“纳税”、“合理存款”四个内容。但是, 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实践与综合应用味道还是不浓。因此, 教师除了选用教材中的内容外, 还要联系当地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现实生活中提炼适合于学生活动的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教材内容的拓展。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往往是在吸收、积累和消化大量的知识材料的基础上, 在某个适宜的时刻豁然开朗, 结出思维的奇花异果。因此, 我们在选择“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素材时, 要善于拓展教学内容, 以丰富学生的信息储备量,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如, 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课堂上不可能对学生说出的多种推导方法一一进行剖析, 我们可以利用“实践与综合应用”课, 让学生将等分若干份的圆, 拼成近似的三角形、梯形等多种已学过的图形, 自己证明圆面积公式, 从而拓宽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 进一步理解圆面积公式的来龙去脉。

2. 生活问题的解决。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一个重要目标, 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的文化价值和应用价值, 拉近数学与人和自然的距离,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注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 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 让学生测算粉刷自己所在教室的费用、设计合理的包装方法、自己测算一块石头的体积等,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型课题的研究。

引导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 也是“实践与综合应用”的重要内容。这种研究, 就是在教师指导下, 以构建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 激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爱好与现有条件, 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自主选择研究课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探究,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如, 教学“圆的认识”时, 学生知道了“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我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圆形。在学生说出窨井盖一般也做成圆形后, 我引导学生去研究:为什么窨井盖一般也做成圆形?教学圆的周长后, 引导学生研究:在400米比赛时, 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合作探究, 解决了问题。

4. 教具学具的制作。

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 让学生动手制作教具或学具,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已学知识, 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同时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方法。如, 教学“角的认识”, 可以让学生制作活动角, 并用自制活动角比较角的大小, 这样, 学生对“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就有了深刻的印象。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后, 让学生自己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 并将其展开, 让学生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正确表象,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原则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增设旨在帮助小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加深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实践性原则。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是培养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思考归纳, 可以从中感悟数学思想方法, 形成技能和技巧。所以教师必须以活动的方式设计教学环节, 组织全体学生参与活动, 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寻找规律。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玩”中学,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尝试和创造的实践过程, 获得直接经验, 丰富感性认识。

2. 主体性原则。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灌输给学生, 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自主发现问题, 主动解决问题。

3.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新增设的学习领域, 让学生对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感兴趣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 在教学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4. 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教育能营造一个无“权威”束缚的、民主自由的环境, 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机会,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不仅要改进和丰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还要注重活动范围的拓展, 不应只局限在课堂里, 要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设计活动时, 要充分利用社会、家庭教育的资源, 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解决活动中的问题, 从中获取知识, 受到教育。

5. 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中, 要着力营造民主性的教学气氛, 创设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组织自主性的探索活动, 实行激励性的学习评价。

6. 探索性原则。

“实践与综合应用”本质上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不仅自觉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而且要对未知世界积极主动地探求。在教学时, 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 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 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兴趣。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 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 从而发现问题, 并自己解决问题。

7. 合作性原则。

合作是每一个现代人必不可少的素质, 儿童尤其需要具有充分的合作精神。在“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合作交流, 解决各种问题。这样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 产生共生效应, 达到共同发展。同伴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还使学生逐渐消除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养成容纳不同意见的习惯, 使谦虚与自信相结合, 培养主动的开拓精神。

8. 多样性原则。

上一篇:儿童西游记好词好句下一篇:留置胃管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