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相声演员族谱

2024-06-06

中国相声演员族谱(精选5篇)

篇1:中国相声演员族谱

中国相声演员族谱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张三禄——朱绍文——春长隆、冯昆治、范长利、桂祯、徐长福、沈竹善

张三禄——阿彦涛——恩 绪、高闻奎

张三禄——沈春和——魏昆治、王有道、李长春、高闻元、裕二福

第三代——第四代

恩 绪——李德钖、李德祥、张德泉、华子元、来德如、王葆山、广阔泉、高玉峰、谢芮芝、骆采舞、戴致斋

桂 祯——裕德隆、玉来子

徐长福——焦德海、徐茂昌、刘德智

冯昆治——高德明、吉坪

三、高德光、高德亮、常葆臣、郭伯山

春长隆——马德禄

高闻元——唐玉福、李万兴、张杰尧、韩子康、刘月樵

范长利——周德山、郭瑞林、李瑞丰、张德俊、杜茂林、徐瑞海、朱凤山、马良臣

魏昆治——张伯俊、丁伯品、阎伯山

李长春——恒瑞丰

沈竹善——冯振声、孙伯珍、卢德俊、张星武、范瑞亭

第四代——第五代

裕德隆——王兆麟、陶湘如、李少卿、张云武、张绍堂、吴景春

李德钖——马桂元、玉小亭、焦葆奎、郑仲衡

焦德海——张寿臣、李寿增、富寿严、李寿清、叶寿亭、于俊波、常连安、朱阔泉、汤金澄、于堃江、尹凤岐、彦授辰、路彩祥、白葆亭

卢德俊——赵霭如、陈雨亭、赵寿舫、何寿亭、崇寿峰、冯乐福、金钰堂、何玉清、庞子泉、李得子

周德山——马三立、刘桂田、李桐文、连秀全、宝寿华、魏常玉

马德禄——高寿亭、高桂清、杨闻华、尹寿山、郭荣起

范瑞亭——焦寿海、陈桂林、陈桂鑫、聂闻治、冯子玉

郭瑞林——侯一尘、谭伯如、陶湘

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

李瑞丰——寇寿亭、董湘臣、陈紫荃

李德祥——马寿岩

吉坪三——秦醒民、熙醒生

刘德智——郭启儒、张春奎

冯振声——常福荃、杨海荃、韩小痴、叶太珍、祝景荃、张闻斌

张杰尧——单松亭、关松明、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刘松江、辛松斌、郑松涛、陈松波、杨松临、王松声、王松葵

马良臣——李永春

高德明——于佑福、冯大荃、张松青

朱凤山——阚天忠、谢天荣、赵天寿、李天林、杨天茂

高德亮——高凤山、赵玉贵

第五代——第六代

张寿臣——赵立梧、常宝堃、刘宝瑞、刘化民、康立本、叶立中、冯立樟、朱相臣、冯立全、袁佩楼、沈君、张少清、穆祥林、于世德、胡振江、戴少甫、侯少尘、邢炳涛、田立禾、佟大方、张嘉利

焦寿海——赵佩茹、刘奎珍、李洁尘、耿宝林、张宝珍、刘广义、孙宝琦、杨绍奎、佟浩如、张宝玙、李存民、张福祥、张玉堂、李润杰、张明新、崔怀禄、赵稳增、张立林、张宝珠

李寿增——孙少林、赵兰亭、欧宝灿、王树田、张振圻、汤一民、张佩如、曹宝春、夏万福、马金良、来少如、焦立海、丁守义、刘玉凤

马三立——阎笑儒、张笑勤、张笑非、金笑天、班德贵、连笑昆、常宝华、高笑临、谌笑宇、王笑予、方笑文、任笑海、尹笑声、于宝林、常宝丰

常连安——高元钧

马桂元——冯宝华、赵宝贵、骆宝珊

朱阔泉——王凤山、李宝麒、侯宝林、王宝童、马志明

侯一尘——连春仲、常宝霖、关春山、赵春田、马敬伯、于春藻、张世芳

赵霭如——王长友、孙宝才、罗荣寿、黄鹤来、李桂山、王闻禄、李延年、张喜林、何善平、张善曾

于俊波——曲福恩、白全福、郭全宝、孙玉奎、白家林

吴景春——吴苹

富寿严——靳宝琏

高桂清——冯立铎、史文翰、关立铨、张立森

汤金澄——王俊

郭启儒——全常保、于连仲、邵其炳、齐信英

尹寿山——边振新

聂闻治——郑祥泰

李少卿——李宝璋、武奎海、刘聘臣、张闻得、刘宝森

赵寿舫——张永熙、陈宝泰

陈雨亭——王世臣

郭荣起——常宝霆、郭宝明、杜三宝、杨少华、谢天顺、张宝如

崇寿峰——李宝山、关宝奇、付海峰

何寿亭——王福田、张庆森、于春明、顾海泉

谭伯如——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

陶湘九——郭宝珊、马宝璐、杨宝璋、王宝珍、田宝珩、张兴华、王宝珏、秦宝琦、徐宝瑜、郭宝瑛、关立铭

李寿芳——刘伯奎

高寿亭——刘立升、孙少臣

连秀全——王本林、刘志远

熙醒生——师世元

马寿岩——龚玉章、田宝鑫、张春生、回婉华、王枢祥

杨海荃——赵幼樵、富兰英、马子恒、王海江、杨金声、周印金、汤艳杰、金炳昶、王志涛、杨振华、冯景顺、张乃勤

常福荃——刘来子、董小柱、魏幼臣、刘幼山

叶太珍——蔡玉衡

祝景荃——金幼实、陈幼新、高幼峰、李幼刚、冯幼封

彦授辰——张鸿滨、高凤起、胡仲仁、李宝森、孙宝钧、戴宝康、孙桐增、绪得贵

杨松临——高飞、祁喜生、陈尚忠、李祝英、林茂、陈冠义

冯大荃——邓世杰

张松青——陈世魁、麻世豪

高凤山——毕学祥、李学宏、陈学富、石富宽、李学贵、崔琦、来宝刚

李得子——朱永福

李永春——崔亚轩

第六代——第七代

赵佩茹——李伯祥、张伯华、马伯林、崔伯光、杨伯英、高英培、常贵田、刘英华、杨英彩、李世增、李英杰、王祥林、马志存、徐德奎、张继英、任鸣起、刘英奇、张奎清、张义勤、李浩然、郭士中、侯耀文、许秀林、刘国器

吴 苹——藤田香

崔亚轩——刘沛起

庞子泉——夏福义

康立本——李文锦、董铁良

赵兰亭——张文甫、孙士达、刘黎

关宝奇——祁存才

龚玉章——王鸣山

常宝堃——李伯仁、苏文茂

李洁尘——赵心敏、王伯荣、秦玉华、马文忠、姜宝林

王长友——赵振铎、郭文岐、丁玉鹏、叶少臣、茹少亭、韩秀英、寇庚杰、范传辅、康松广、臧洪、赵亮

刘宝瑞——周文游、寇庚儒、邢文昭、霍文龙、殷文硕、王文林、高洪顺、唐杰忠、张庭萱、曹中民、刘兵、皮树德

侯宝林——贾振良、黄铁良、杨紫阳、马季、胡必达、殷培田、贾冀光、丁广泉、康达夫、李如刚、吴兆南、于世猷、郝爱民、师胜杰

杨绍奎——丁文元、刘文亨、任文立、刘文贞、张文学、张文习、王文进、李文芳、刘文步、赵文岚、张文辉、姜伯华、潘庆武、孙福海、彭凤林

孙宝才——孙星海、赵连升、王长林、马文光、丁文盛、刘孝先、福保仁、王学义、陈进山、王世勇

常宝霖——王庆新、张洪刚、姬晓廷

罗荣寿——杨文义、兰文甫、丁金声、刘树江、李树仁、张树茂、王庆东、凌少明、李国英、李国盛、杨瑞库、王得昌、马维福、郭祥林、马俊生、张盘、张鲁、丁广和

杨宝璋——金文和、范文欣、余文光、李文枫、黄文斌

王宝童——殷振江、林文春、贾世泉、郭仁金

陈涌泉——刘辰、王辅廷、陈庆升

关春山——刘文亮、韩文光、田文明、辛文涛

耿宝林——方伯华、王伯林、张伯涛、左春来、王占友、吕维国、朱贞富、王文喜

王世臣——李鸣歧、赵得亮、马大龙、付振江、李文山、孟祥光、刘洪沂

张玉堂——李文成、包文年、李文娱、许文跃

王本林——郑小山、王小生、连小林

张佩如——王文凯、张保明、孙保光、张兴海

张振圻——王洪文、王文玉、佟守本

于宝林——王鸣楼、吴文龙、陈鸣志、邓继增、李勇、陈文彦、辛克正、李崇武、佟有为、马树春、赵恒、宫兰欣

武魁海——陈文光、席香远、苗文浩、车文通、魏文华、魏文亮、张文霞、刘曼影、李世续

常宝霆——王英俊、王英杰、黄英玉、郝英辰、曲乃新、王佩元

张庆森——杜国芝、郑福山、李金宽

朱相臣——韩刚甲、蔡培生、师胜杰(后拜师侯宝林)、马洪信

连笑昆——王雅福、王雅青、王雅育、张雅璐、杨雅松、刘雅奎、张雅升、张雅成白全福——杨志刚、房国群、缴月舒、杨志光、阿双全、王吉祥、张志宽、李国权、崔长武、吴云林、周桂林、阎金城、张文琪、张伯勋、宋勇、白龙岩、金兆庆、刘学仁

刘化民——朱君贵、张建忠

阎笑儒——宋文俊、杨世章、陈永清、陈永忠、陈永海、佟文阔、潘海波、侯长喜

田立禾——耿伯扬、赵广山

马敬伯——王文奇、陈秉文、徐景信、孙得

一、刘威

班德贵——范振钰、夏志恒、耿文卿

刘聘臣——杨稚敏、靳金来、刘颖

全常保——郑文喜、郭文寿

李桂山——叶文杰

王闻禄——魏美玉、郭淑华、刘万山

于春明——高秀琴、马凌云、金涛、董启威、王志民、庄佩臣、戴福月、果树青、戚 松、刘加柯、王成启、张千、王之甫、李凤鸣

郭全宝——王文砚、汪宝琦

陈宝泰——马文瑞

佟大方——姚玉明

尹笑声——王文厚、杨威

常宝丰——马洪信

靳宝琏——孔文敬、刘文德、夏文化

欧宝璨——董长禄、刘长声、杨长鸣、隋长欣

关立铨——马文强

王嘉琪——王鸣义、康桂生

王树田——史文惠、郭文超、肖声虎、王信、杨世龙

徐宝瑜——黄文祥、滕文超、万文英

常宝华——牛群、赵福玉、包长春、冯翊纲、宋少卿

袁佩楼——孟文辉、张存珠、赵辈亭、李富荣、朱庆山

王凤山——唐文光、郑文昆、周志光、方志清、李连伟、马六甲、张金玉、何德利

张永熙——吕少明、梁尚义、李国先、孙庆淮、曹庆波、吴庆涌、言庆洋、孙庆池、郎庆浪、吴庆鸿、张庆济

马志明——黄族民、潘贵才、王金东、卢福来、于克志

赵春田——张学彦、徐保库、冯永志、刘流、刘杰、张继贤、梁洪才、侯孝才

李润杰——王印权

夏万福——潘龙浩

高笑临——吴伟申、朱文先、杨文峰、王文博、吴新安、吴棣

孙少臣——魏务良

赵世忠——冯洋、马魁尧、杜宏圻、康友纯、张志强

孙宝钧——杜培玉

张宝如——赵保成、李增年、郭得喜

张宝玙——夏文升

马宝璐——李文立

刘宝森——张文明

回婉华——牛振华

刘伯奎——赵连功

赵天寿——费殿臣

谢天荣——王校林

王宝珍——陈国华

高元钧——李立山、石小杰、魏兰柱

王福田——李文荣、陶文华、常佩业、苏连生、周琪

于笑澜——王文昌、陈文潇、张文茹、邓文丰、李文英、于文海、吴文龙、姚文虎、关文庆、李文勇、辛文正、雷文顺、马文孝、赵文浩、陈文彦

于世德——白英杰、韩光、张书新、马伟国

叶立中——曹俊清、朱文正

穆祥林——谢树森、丁振雨、郭嘉强、李文珊、陈世智

郭宝珊——王启禄、黄文忠、陆文荣、施文琳

郭宝瑛——田文奎

彭国良——陈连仲

师世元——高金奎、方金亮、曹金星

杨少华——唐传模、朱永义、张永久、陈君志

张善增——白晓芳

赵宝贵——纪文奎

冯立樟——赵传璋、穆瑞庆、王锦文、李凤山、王东林

张嘉利——王鸣禄、谭鸣亮

任笑海——关自仁

冯宝华——王文杰、邢文伯、程光德

孙少林——赵文启、王少安、郭春堂、王文元、肖国光、王文豪、韩广海、孙春华

杨振华——李兴国、纪元

赵幼樵——巩固

金炳昶——张广发、张东波、孙国伟、金珠

王志涛——耿炎、刘江舸

石富宽——于谦

绪得贵——付宝山、辛宝珊

冯立铎——张兴汉、陈东国

张喜林——刘庆福、李业明、赵小林、冯春岭、胡伟新

第七代——第八代

赵心敏——张宏、吕闻升、华士泉、杨贵田

董长禄——欧光慈

马 季——姜 昆、赵炎、刘伟、冯巩、笑林、王谦祥、李增瑞、韩兰成、刘喜尧、彭子义、常佩业、黄志强、黄宏、尹卓林、姚新光、李国修、赵龙军、邢瑛瑛、刘立新、侯冠男

王长林——于海伦、刘义学、朱周义

李立山——杨进明、王林

姜宝林——宋雁波、侯连友、李志强

赵振铎——李金斗、王文友、肖巍、贾承伯

魏文亮——李相友、罗峰、李孟遥

刘文亨——高吉庆、马云路、高顺来、陶大为

刘文步——李明刚

苏文茂——赵伟洲、武福星、吉马、郭新、黄运成、刘俊杰、苏士杰、崔金泉、宋德全

唐杰忠——张茂起、李建华、李 艺、刘全刚、李金祥、赵 斌、崔喜跃、杨 宁、巩汉林、魏真柏、朱琦、汪声亚、杨祖尧、卡尔罗、马洛、罗爱恬、白玉、周伟

张文甫——刘玉辉

丁广泉——连春建、郝莲露、常 亮、马马杜、莲 娜、玛丽娜、阿努拉、董漠涵、莫里斯、伊丽沙白、石桥久弥、李佳骏、龚哲平、米雷娜、李霁霞、马震

金文和——徐祖国、郭伦、张玉琪

朱文正——孙继忠

史文惠——杨四奇、赵晶

王雅福——刘际(后拜师侯耀文)、沙跃生

李文成——杨常州、王常柱

郭文歧——王少林、李玉君

刘文亮——马洪海、刘洪江、杨洪滨、韩笑

王学义——李士琦、李中华、段军

丁玉鹏——王蓬

杨紫阳——仇君

戴福月——高东明、于化民

王锦文——冯敏山、果克、陈庆、刘玉才

赵连升——赵荣全

郑小山——魏元成、罗健

贾世泉——李伟、王平

刘加柯——刘科

孙世达——严玉林、童鸣、叶杰平

范振钰——赵津生、腾生祥、彭 华、于志勇、郭伯良、何世铭、王传林、丛波、杨俊杰、马腾翔、刘春山、张德起、高峰

陈永忠——元春起

赵传璋——周洪儒

殷培田——蒋明孝

林文春——李铎

李伯祥——刘继深、郑健、戴志诚、刘毛毛、李增满、高玉林、耿 直、王平、孙承林、孙强、高吉林、金旺

高英培——苏明杰、李松岩、高 青、吴 健、鲁少华、孟凡贵、赵保乐、李嘉存、韩 翔、李志刚、杨天立、朱强、刘显东、吴金富、傅向波

马志存——马洪升、赵传真、王宏

王文进——战暑日、孙殿盛、王元锋

徐德奎——刘树青、刘金瑞、吴刚伦、陈治华

王印权——叶景林、李少泉

张志宽——王影贤、马政

宋 勇——周 静

施文琳——李 刚、齐力新、孙欣梅

黄文忠——秘鸿泉

陆文荣——曹鸿伟

李国盛——赵新华、刘廷凯

金幼峰——隋广斌、王泽民、李平

赵连功——王琪

高金奎——高滨江

王小生——甄靖

左春来——陈树桐

孙兴海——秦玉贵

贾冀光——王天佐、张大礼、牛成志、齐满意、王少立、张新华、于辉、高祥、王茵

刘洪沂——李伟建、甄奇

吴兆南——江南、侯冠群、刘增锴、郎祖筠、刘尔金、樊光耀

侯耀文——贾 伦、单联丽、王 荃、高玉庆、李炳杰、陈寒柏、李福盛、郭秋林、刘 际、奇志、姜桂成、刘捷、王玉、郭晓小、荆林野、郭德纲

殷文硕——高迪艺、郭迪传、白迪瀚、邢迪海、荣迪曲、马迪飞、刘迪天、徐迪建、帕迪西、李迪振、李迪域、赵迪兴、杨迪中、阿迪华、任迪山、郭迪业、刘岩

康达夫——张新华、郭铁林

许秀林——朱军

吕少明——马济江、董树良、钱麟、祁乾宁

师胜杰——刘 彤、邹德江、王 敏、王 刚、陈 强、侯 军、阮 航、刘 伟、王 海、张 冲、何树成、周 威

杨志刚——徐永刚、夏景华、邳建新、牟玉春、马云翔

关自仁——刘建平、刘跃宁、乔国庆

第八代——第九代

李金斗——刘颖、大兵、毛威、韩冰、刘畅、付强、方清平、王政

李建华——武宾、李冲、满昱

王谦祥——郭培鑫

赵津生——周旭

武福星——丁冬

孟凡贵——刘艺

崔金泉——王越、辛曲、穆全、沈世鹏、李彬、张滦

郭德纲——潘云侠、张云雷、岳云鹏、孔云龙、曹云金

刘喜尧——柏迈高

奇 志——何晶晶

姜 昆——刘 惠、白 桦、邓小林、大 山、刘全利、刘全和、赵卫国、李道南、陆 鸣、许 勇、夏文兰、倪 明、唐爱国、齐立强、句 号、徐 文、郭 丹、曹曙光

篇2:中国相声演员族谱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描述:

《中国传统相声》,于上世纪90年代在曲艺之乡天津录制完成,邀请了全国各地相声名家通力合作,收录了包括马志明、魏文亮、苏文茂、于宝林、田立禾、李伯祥等名家的精彩传统相声作品,是了解传统相声的重要途径,具有相当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32-4乌龙院,于宝林冯宝华 32-3学梆子,魏文华王文玉

32-2渭水河,于宝林冯宝华

32-1文章会,马志明黄族民

31-3财迷回家,李伯祥杜国芝

31-2戏迷游街,魏文亮张永久

31-1学四省,王世臣赵世忠

30-4说大话,苏文茂王佩元

30-3训徒,田立禾、王文玉、刘学仁

30-2学徒,寇庚儒单口

30-1怯算命,李伯祥杜国芝

29-4拴娃娃,王世臣赵世忠

29-3揭瓦,魏文亮张永久

29-2大保镖,马志明黄族民

29-1献地图,王世臣赵世忠

28-3老老年,王世臣赵世忠

28-2灯谜,魏文华王文玉

28-1树没叶,魏文亮张永久

27-4双字意佟守本赵世忠

27-3黄鹤楼,魏文华魏文亮

27-2三国人物论,苏文茂王佩元

27-1对座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

26-4答非所问,苏文茂王佩元

26-3朱夫子,王世臣赵世忠

26-2打元宵,马志明黄族民

26-1卖布头,于宝林冯宝华

25-4傻子学乖,魏文亮单口

25-3金龟铁甲,田立禾王文玉

25-2称谓,马志明黄族民

25-1相面,苏文茂王佩元

24-4学西河,于宝林冯宝华

24-3大娶亲,马志明黄族民

24-2天文学,魏文华王文玉

24-1连升三级,寇庚儒单口

23-3口吐莲花,王世臣赵世忠

23-2窦公训女,田立禾王文玉

23-1写对联,李伯祥杜国芝

22-4帮厨,田立禾刘学仁

22-3数来宝,佟守本郑福山

22-2学四相,王世臣赵世忠

22-1汾河湾,魏文华魏文亮

21-4窝头论,田立禾王文玉

21-3怯洗澡,王世臣赵世忠

21-2俏皮话,田立禾王文玉

21-1夸住宅,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20-4打醋,苏文茂王佩元

第二卷20-3白事会,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20-2珍珠翡翠白玉汤,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20-1八大吉祥,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19-4江湖口,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9-3秦琼战关公,王长林赵世忠

第二卷19-2弦子书,田立禾王文玉

第二卷19-1方言误,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8-4武松打虎,王祥林寇庚杰

第二卷18-3翻四辈,佟守本田立禾冯宝华

第二卷18-2断弦,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18-1南弹北弦,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7-4打油诗,王祥林单口

第二卷17-3洪羊洞,王长林赵世忠

第二卷17-2圣贤愁,张永熙赵世忠

郭德纲长篇单口相声济公传

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相声系列 郭德纲2009五一相声大会

怀念张文顺先生相声专辑

第二卷17-1卖五器,田立禾王文玉第二卷16-3讲三国,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6-2四管四辖,张奎清刘英琦徐德魁赵世忠

第二卷16-1遇皇后,刘洪沂杨少华

第二卷15-4传辈钱,刘英琦张奎清

第二卷15-3梆子杂谈,魏文华王文玉

第二卷15-2烧骨记,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5-1梦中婚,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4-3日遭三险,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14-2学梁祝,魏文华王文玉

第二卷14-1报菜名,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3-4滑油山,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3-3哭论,王谦祥、李增瑞

第二卷13-2万人迷,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13-1杂学唱,刘洪沂、陈惠增

第二卷12-4扒皮员外,王祥林、寇庚杰

第二卷12-3天王庙,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12-2迷信论,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2-1故事谜语,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11-3丢驴吃药,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11-2过关,刘洪沂、陈惠增

第二卷11-1南方话,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10-4吃月饼,杨少华单口

第二卷10-3粥挑子,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0-2红鸾喜,王长林、范振钰

第二卷10-1白字会,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9-3开粥场,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9-2骗术,田立禾、刘学仁

第二卷9-1八扇屏,苏文茂、赵世忠

第二卷8-4五兴楼,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8-3捉放曹,魏文华、冯宝华

第二卷8-2小抬杠,寇庚杰、寇庚儒

第二卷8-1珍珠倒卷廉,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7-3四字联音,张奎清、刘英琦、徐德魁、赵世忠

第二卷7-2学外语,苏文茂、王佩元

第二卷7-1黄半仙,寇庚儒单口

第二卷6-4太平歌词,王长林单口 第二卷6-3酒令,苏文茂、马志明、王佩元

第二卷6-2京评越,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6-1人情话,马三立单口

第二卷5-3哭当票,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5-2地理图,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5-1学唱大鼓,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4-4鸡冠花,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4-3五行诗,苏文茂、赵世忠

第二卷4-2家庭方言,史文惠、王文友

第二卷4-1山东斗法,徐德魁单口

第二卷3-4学京剧,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3-3讲四书,马敬伯、黄族民 第二卷3-2绕口令,寇庚杰、寇庚儒

第二卷3-1英台修书,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2-4学唱三曲,张永熙、赵世忠

第二卷2-3买卖论,佟守本、范振钰

第二卷2-2算卦,田立禾单口

第二卷2-1卖挂票,马志明、黄族民

第二卷1-4结巴论,高笑林、冯宝华

第二卷1-3失空斩,王常林、范振钰

第二卷1-2赞马诗,杨少华单口

第二卷1-1罗成戏貂婵,王谦祥、李增瑞

第一卷,武坠子,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铡美案,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哭的艺术,田立禾、刘学仁 第一卷,数来宝,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杂学唱,魏文华、王文玉第一卷,买桥票,田立禾单口

第一卷,山东二簧,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太平歌词,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怯剃头,田立禾单口

第一卷,摸摸涮涮,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汾河湾,苏文茂、王佩元

第一卷,茅房话,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美人赞,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醋点灯,李伯祥、杜国芝

第一卷,反七口,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大上寿,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闹公堂,魏文亮、张永久

第一卷,托妻献子,田立禾、王文玉

第一卷,师傅经,于宝林、冯宝华

第一卷,拉洋片,马志明、黄族民

第一卷,家庭论,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学评戏,魏文华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抡弦子,田立禾刘学仁

传统相声第一卷,白吃猴,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下象棋,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庸医,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女招待,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灯谜,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找堂会,魏文亮张永久

传统相声第一卷,五行诗,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山东话,田立禾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倒扎门,魏文亮张永久 传统相声第一卷,劝架,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洋药方,魏文华王文玉

传统相声第一卷,铃铛谱,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抚瑶琴,苏文茂王佩元卷,拔牙,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

传统相声第一卷,白字县官,苏文茂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怯讲究,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交地租,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批捉放,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灯迷,李伯祥杜国芝

传统相声第一卷,哭四出,于宝林冯宝华

传统相声第一卷,论捧逗,苏文茂王佩元

传统相声第一卷,顺情说好话,苏文茂王佩元

传统相声第一卷,侥幸心理,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熬香瓜,田立禾单口

传统相声第一卷,五红图,赵伟洲张金玉

郭德纲长篇单口相声济公传

郭德纲从艺二十周年相声系列

郭德纲2009五一相声大会

怀念张文顺先生相声专辑

天津茶馆相声选萃

郭德纲:清官巧断家务事

爆笑相声TV版

百看不厌搞笑广告 百年笑声·相声大师

爆笑校园相声集锦历届相声大赛优秀作品

历届春晚相声大全

中国传统相声大全

经典相声视频合集

快乐驿站搞笑相声大全

每天搞笑一分钟

郭德纲德云社相声视频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9,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大实话忘词版,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恶搞康熙微服私访记

郭德纲大实话忘词版,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王文林,怯洗澡下集,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单口,辛十四娘04,德云社搞笑相声

德云社群口,蒙人杯相声大赛何云伟李菁,教你发财,德云社北京相声大会相声

何云伟李菁《学小曲》

郭德纲单口,笨狗熊,德云社相声,私房相声

郭德纲单口,论骗子,德云社搞笑相声

郭德纲恶搞潘金莲

郭德纲于谦论五十年相声之现状上

何云伟李菁,数来宝,德云社相声专场

郭德纲于谦返场(天津省亲)何云伟李菁,卖布头,德云社相声专场

何云伟李菁,四大须生

郭德纲2012相声《K歌之王》于谦 高峰,搞笑大约在冬季 郭德纲于谦2012最新相声:美女幽魂

篇3:中国相声演员族谱

一、中国古典舞身韵

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要求演员们达到“形神兼有, 内外合一”的标准,在训练的过程中对于神韵的训练包括外形(身)与内涵(韵)两大方面,要求掌握“形、神、 劲、律”四大特征,达到“用神领形,以形传神”的目的, 帮助演员在舞台上更好地塑造人物。

(一)形神兼备

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 “神”泛指内涵、神采、韵律、气质。任何艺术若无神韵, 即无灵魂。“神韵”就是“味道”,是可知、可识、可感觉的,它们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演员们要想做到“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就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与长期的磨练,掌握表演的技巧与规律。在“形”的训练中,选用的内容有:地面练习、元素短句、基本手位脚位、基本站姿与步法、基本舞姿组合训练。形是基础, 是通过模仿就可以做到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中都有呼吸的内涵及内蕴的外形。

“神”是演员向观众传递内涵动作的意识。一切内涵的气韵、呼吸、意念、神采都可以称之为“韵”。在歌剧表演中,演员不仅是简单地完成动作,还要在表演中利用自身的动作和神态表达歌剧中的情感,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地搜集自身对于艺术的想象力,来丰富歌剧的情感表达。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歌剧表演中,歌剧的精髓不仅仅是靠动作去传递的,更应该利用眼神的“聚、放、凝、收、合”来表达艺术的“神”。 “神”有延长于肢体的感觉,这时传递出来的即是神韵支配着的一切,要做到“形止而神未止”,这即是“形” 和“神”的联系。在身韵练习中,歌剧演员要注意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简单的过程,因为这都是陶冶神韵的过程,因而演员的形体动作所具有的“神韵”是民族歌剧艺术需要借鉴与学习的地方。观众也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通过人物外部动作、形态的表现,去一步步接近、认识和理解人物,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接触人物的灵魂的。

(二)劲律合一

京剧艺术家钱宝森先生通过艺术实践,总结与概括出了“形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的戏谚,同样适用于民族歌剧演员。所谓“无形者”即达到了融会贯通的“化”的境界,但“劲”和“心意”是一种艺术心理的体现,比单纯的外部动作难掌握,而没有“劲”和“心意”来支撑与支配形体运动,“形”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要掌握民族歌剧表演中的“劲头”,演员们需要通过严格的训练才能达到,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潜心体会、揣摩与实践,把握人物角色的内在心理动机与外部动作原理。

“律”是指民族歌剧演员在表演中形体动作的律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演员需要遵循中国古典舞与戏曲的表演美学规律,其特点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开必合、欲上先下”。在歌剧形体教学中运用与借鉴中国传统艺术的表演美学与律动规律,既符合中国民族歌剧的审美需求,也是为更好地塑造人物和展现良好的舞台效果服务,使舞台表演更具吸引力。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

形体课程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与训练,旨在培养演员对音乐节奏的掌控能力,增强体态的美感、韵律和四肢的协调性、灵活性、敏捷度, 以及对肌体的调控能力,塑造有表现力的形体姿态。中国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生活的认知和体会,所形成的具有鲜明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代表性舞蹈,与该民族人民日常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息息相关。

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开设是为了演员在表演与民族相关的题材作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要挑选藏族、 蒙族、维族、东北秧歌来进行教学,主要是学习基本体态、 脚位、手位,舞蹈短句和舞蹈作品。在授课前,教师必须深入研究该民族的文化渊源,准确抓住每一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然后把舞蹈动作一一进行分解,再教给学生。学员需要学习与掌握相关民族生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和生产方式,以便于以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来审视该民族的舞蹈,加深对该舞蹈动作样式、 审美特点的认识。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民间舞蹈中的动作特点和舞蹈的表演特色,努力把握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基本动律,以此作为把握舞蹈风格特点的基础,再进一步掌握整个舞蹈样式的审美特色。民间舞蹈丰富多彩, 其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自由活泼。我国民间舞蹈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舞蹈与歌唱紧密结合。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自由、生动、活泼,更易于表现更多的生活内容, 与中国民族歌剧的歌唱表演形式一脉相承。

三、戏曲身段训练

民族歌剧的创作,需要借鉴西洋歌剧形式、吸收中国民间曲艺精华与戏曲文化,将这些优秀舞台艺术作为创作的元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表演是一种“发于情而形于外”的艺术活动,演员通过富于美感的动作来塑造人物和传递情感,而美的动作正是由形体动作的灵活性和可控性来保证的。在训练中,演员通过组合训练与身段表演进行综合的训练,使“手、眼、身、法、步” 能够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日本现当代戏剧大师铃木忠志先生,他的戏剧训练法充分吸收了传统能剧的营养, 经过筛选,使传统的表演技法焕发出了新的光辉。他的理念是要发挥动物性能源,也就是通过人的身体把舞台表演发展到极致,而不是依靠舞台高科技手段。笔者认为, 民族歌剧演员进行戏曲身段训练,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戏曲身段有巧妙运用道具、使技与艺相结合的特点。 运用道具增强艺术的表现能力,使得身段动作更加丰富优美、绚丽多姿,讲求动作的美感,张弛有度,具有节奏性,这对于肌肉力量的控制就更为严格。角色行当清晰, 人物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

(一)身段组合训练

从训练的角度来看,通过长期的戏曲身段训练,能够使演员掌握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韵律,有助于演员准确把握歌剧角色中的行当特点与形体表演韵律,为人物的“形神结合”打下基础,使演员自身更加有魅力。在教学中,男生主要选择的道具有:单刀、单枪、髯口、 马鞭等,女生选择的道具有:水袖(三尺)、扇子、剑、 云帚等。在训练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每个班都会选择两至三种道具来进行形体造型与身段组合的训练,通过不断练习掌握表演中的功法,使学生掌握戏曲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基本元素与表演方法。而后,教师自编一套身段组合与音乐进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动作的节奏感与韵律。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还应强调行当的初步体验,使学生在舞台上表演时能够娴熟地运用戏曲行当划分的方法来定位人物塑造的方向,使演员在歌剧表演中对人物行为动作的把握能更加准确,更好地体现出人物特性,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二)节目形式训练

舞台表演动作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表演专业学员由较为单一的基本功训练向复杂形态形体动作表演的转变。通过对舞台表演动作技能的训练,不但能进一步锻炼和巩固形体素质与动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舞台表演动作规范和美学特征的学习,掌握运用形体技能创造和表现人物的舞台技巧,在提高学生形体可塑性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形体表现力,增强其运用自身形体器官表现人物形象外部特征、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的能力,使演员能够通过形体动作自如地表达内心体验,增强心灵对形体动作的支配和控制力,以满足进行形体动作表演的需要。中国传统戏曲集百家之长,海纳百川并融会贯通,在长时间的摸索与传承中形成了极为精简到位又韵味无穷,具有丰富象征意义和抒情表意作用的形体动作语汇,要求表演者做到真正的“形止而神不止”,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着我国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作品所涉及和反映的领域日趋丰富多样,演员只有不断掌握新的动作技能,增强形体动作能力和素养,才能不断满足新的、 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戏曲身段训练教学过程中,除了自编身段组合(基础训练)外,还会选择戏曲剧目中的片段或对其进行改编来教授,而这部分教学内容需要学员具备一定的形体基础。

四、结语

中国民族歌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韵。丰富的表演教学和研究成果表明,形体动作能力越过硬,演员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也就越成功。对演员形体动作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应当遵循“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的原则。此外,演员还应当掌握形体造型的基本规律,了解形体动作的基本知识,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有逻辑、有条理地展开针对性的专门训练。在表演上,演员需要将良好的形体素质运用起来,将自身对人物情感、人物动作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形体动作准确地揭示和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演员在形体素质基本功训练之外,还须具备听从创作意志的形体器官,也即形体感知的控制力。要掌握必要的形体动作技巧,能够充分传情达意,也即形体动作要具备充分的表现力,这是舞台表演动作技能训练阶段的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杨扬.戏剧影视形体表演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篇4:中国祠堂:立体的族谱与族训

宗族之志:新圩毛氏宗祠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毛家村是一个八十多户、四百多人口的小村庄。然而,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至今不到百年的时间,该村获大学学历以上者有一百五十人。村中有条长约五十米的裕元巷,出了博士、教授、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八十余人。故而,该村被一些媒体誉为“博士教授成群的村落”。裕元巷里有副对联称:“州县名绅商贾巨子裕元是巷,父子泰斗兄弟精英毛门斯派。”

裕元巷的开创者为毛仁炬,他自幼丧父,从小挑起家庭生活重担,后在新圩街上开“裕元和”棉纱布店发迹。家谱上盛赞毛仁炬,“谦逊以持己,宽和以处世”“生平慷慨,见善心趋”“事亲至孝,忍辱睦邻”,其品行可见一斑。毛仁炬训导后人“士人十年读书,十年养气,必先以变化气质为主”“且尔等能奋志前程,以诗书训子孙,令世世不乏读书种,名由此扬者,余亦何患无功名哉”。毛仁炬经商赚钱,不为满足物欲,不为敛财置产,他虽有六子三女十四孙的大家庭,却只有六栋住房、几十亩地。毛家果然世世不乏读书之才,毛仁炬的两个儿子成了清末的秀才,于民国初年创办吉安县私立高等小学,后又创办私立吉安小学。1926年,毛礼铎三兄弟在吉安创办私立文山中学,并创办《大华日报》。1929 年,知名爱国人士毛健吾在湖南衡阳创办大刚中学,抗日战争期间创办《大刚报》,后迁至香港,成为香港一张很有名气的报纸。上世纪初毛家人还建立了类似“公堂会社”式的助学组织,叫“义学会”,靠公田出租和义仓存粮,来接困济贫和扶助教育。

毛氏宗祠又名“文接堂”。文接堂可谓人才接力,济济一堂。以博士、教授、高级工程师等为主的高等人才,分布于全国诸多重要城市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地;除从事教育者外,还有工业、经济、新闻、企业、医药、军事等行业的高级人才。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始至今,迅速形成令世人刮目相看的裕元巷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的渊源,在于耕读传家的传统,在于毛氏宗族世代秉持的传承文明、文化接力的宗族之心。

新圩毛家村开基于宋淳熙年间,毛氏宗祠重建于1936年,是一座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建筑。宗祠按赣中传统建筑风格布局,为“三间两井三进”,青砖、灰瓦、马头墙,红石立角,青石门框、横担。祠堂前矗立着“冬官第”牌坊,牌坊上用绘有人物、山水、花鸟的景德镇瓷板画镶贴。支撑牌坊的四根水磨石柱,每根高三米五,直径约八十厘米,用的是从美国运回来的“洋灰”,请上海知名建筑师设计,由江浙工匠手工打磨,耗时一个月建成,费用占整个祠堂造价的三分之一。水磨石柱上方有仿意大利风格的卷草花饰、水泥浮雕“狮象四瑞”,下有水泥文竹型下水道。将外来文化元素和传统民族工艺有机结合,体现了上世纪初叶毛家人接受先进理念的时代特征。

牌坊有联夸耀毛氏祖上荣光:“司空司马第,太守太保家。”祠堂大门上方“毛氏宗祠”四字由时任吉安专员公署专员兼任吉安县县长的“吉安王”李正谊亲赐墨宝。祠堂内,镂空木刻精美绝伦,斗拱飞檐巧夺天工,祠堂楹联则是言辞殷切,“迎尚书以就养心能兼孝,因刺史而兆基官即为家”“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继宗祖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地灵而人杰。站在高处远看毛家村,村庄四周高、中间低,就像一方墨砚。村落正处于宝砚中央,而裕元巷处于村庄中央。站在文接堂前远眺,视线越过纯化河,视野内山峦起伏延绵,正对面的三座山峰造型就是一副笔架。一道精美的砖砌漏花古屏墙与祠堂相隔,屏墙外是半月形的聚星池,池子又名“七星伴月”,从远处龙头山引来一股涓涓水流,流入聚星池,池水有了龙头活水的充泽和净化,“宝砚”就能永远丰润、翰墨飘香了。古村低洼,却不积水,余水都从村西北一座名叫莲桥的单拱石桥下排出,古老的莲桥就是“宝砚”的出水口。

名门望族:衢州孔氏家庙

在我国,孔庙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官方祀孔的地方,设在国子监(太学)内,地方上则设在州学、(郡)县学中;第二类是民间建立的孔庙,广布于全国各地,俗称文庙;第三类就是孔子世家的家庙,是孔子后裔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的地方。普天之下,家庙只有两座,一座在山东曲阜,一座在浙江衢州。衢州为什么会有由宗子奉祀的孔氏家庙呢?说来话长。

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金兵陷汴京,掳走徽宗、钦宗二帝,北宋亡。同年五月,赵构在应天称帝,为高宗,改元建炎。建炎二年(1128)秋,宋高宗在扬州行宫举行郊祀,召远在曲阜的孔子四十八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等侍祀。时逢金兵分三路向山东、河南、陕西进发,取道山东的一路,在建炎三年(1129)春,初攻下徐州,进而南下,直指扬州。宋高宗朝廷仓皇至杭州。孔端友已无法回到被金兵统治的曲阜,只好追随宋高宗南渡。同年九月,金兀术分兵两路过长江,破建康,进逼杭州,宋高宗携众往浙东逃窜,直到建炎四年(1130)春金兵北撤。四月,宋高宗到达越州,驻跸州治。宋高宗在越州的两年间,金王朝的力量逐渐北缩,南宋政权逐渐巩固,形成了南宋王朝与金王朝对峙之势。随着时局趋于稳定,南迁孔裔陆续赴任。绍兴元年(1131)孔端朝赴徽州黟县,就任通城令。孔端思在杭,就任府学教授。衍圣公孔端友任郴州知州,到任患疾身亡。

nlc202309051625

孔端友死后,对孔子世家的定居问题,朝廷的处理是很慎重的。宋高宗对滞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作出了“诏以其(孔端友)子为右承奉郎,封衍圣公”的决定,绕过了孔子世家的居留问题。第二年,又将无功名的孔瓒补为迪功郎,并令吏部授予其初品官职。宋高宗的用意在于:首先,对留在衢州的孔子世家的正统性、连续性再一次予以肯定;其次,对金王朝授孔端友之侄孔璠为迪功郎、受封衍圣公的举动予以否定,以保持孔子世家的统一;第三,对孔子世家继续留居衢州表示默认。

当时,暂时留居在衢州的孔子世家,多次请求在当地再建一座家庙。然而若如此,那就表明宋高宗抛弃了“大一统”的传统,承认金王朝对孔子世家的分裂,同时证明南宋王朝无力收复山东等大片疆域,无力使南迁的孔子后裔回归曲阜,会带来恶劣的政治影响。为了让南迁的孔子世家有个祭祖的地方,绍兴六年(1116),宋高宗赵构作出了“诏权(衢州)州学为家庙”的两全之策。可是,到了宝祐元年(1253),南宋不仅没有收复中原,反而失去更多的疆土,宋理宗准衢州知州孙子秀之请,拨款三十六万缗,兴建了第一座衢州孔氏家庙,以州学权代孔氏家庙的局面才告结束。州官孙子秀因此而升为太常丞。

南宋与金的长期割据和对峙,导致中国的长期分裂,也使得孔子裔孙南北隔离。这种同时并存两个宗子、两个衍圣公的分裂局面,长达一百五十多年。元世祖完成统一大业之后,发现了关于孔子世家的两个情况:其一,“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垄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袭爵”;其二,元兵攻下衢州时,发现衍圣公孔子五十三世孙孔洙仍然健在。为了维护礼仪和传统,为了“大一统”的帝国昌盛,经过数年的调查和思考,元世祖明确了“孔子后,自宋南渡初,其四十八世孔端友子玠寓衢……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为了统一孔子世家,元世祖下诏“江南衍圣公入觐,命归曲阜袭封”。这项决定完全符合中国的封建宗法制度,有利于分离孔裔归于统一。但是,在荣誉和利禄到来的时刻,江南衍圣公孔洙却怀着仁义的信念,以衢州有家庙,有五代先祖的陵墓以及年迈的老母为由,请求朝廷让他回归衢州,率已经南迁在江南的众多族人,继续在衢州奉祀孔子等列祖列宗,恳请皇上将衍圣公爵位赐予曲阜的族弟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请求,封孔洙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江学校事”,并且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对孔洙让爵的高尚品格,元世祖十分感慨地赞颂说:“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也!”

从孔洙让爵之后,南宗的正统地位被废除。元朝统治者为了避免孔氏南北两宗日后相互嫌隙而生争执,更不允许南宗背忘孔洙让爵之风,制订了《整治孔氏弟子违犯家规》的典章,修订了《孔氏南宗家规》,立有“遵制典”、“端教源”、“示劝惩”、“防冒姓”等条款,“行令在衢子孙永遵制典,恪守祖风,有违者以不忠不孝论。置之重典,永有叙录”。《衢州家庙考》云:“衍圣公洙让爵于曲阜,南宗中衰,家庙书楼,其制非宝祐之旧。”

衢州孔庙曾经三迁三建,十多次修葺。现址的孔庙为明正德十五年(1520)所建,位于衢州府城东隅,占地约二十亩,基本上是按照山东曲阜孔庙的规模来规划建造。建筑占地面积约一万三千九百平方米,分为孔庙、孔府及后花园三部分。

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呈纵长形,以东、中、西三条轴线布局,庙前设有金声门、玉振门、棂星门、大成门四门。中轴线上有孔庙大门、大成门、甬道、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进大成门可上佾台,那是祭祀孔子时歌舞的地方,由青石铺成。紧接佾台的孔庙主殿大成殿,是庙内的最高建筑,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殿阁雄伟,气势不凡。双重飞檐中立有一块竖匾,上书“大成殿”三字,檐下挂着“生民未有”匾额,为清雍正皇帝御笔。殿内有清康熙皇帝撰写的“万世师表”匾额,悬挂在正殿上方。大殿高二十三米,长和宽各九米。殿内正中是孔子坐像,两旁侍立着其子伯鱼及孙子思像,横梁上悬有十余块历代皇帝御书匾额。殿内共有木质圆柱十二根,其中最大的圆柱周长一米八,一人难以合抱。东西两庑祀十二哲、中兴祖孔仁玉以及孔传、孔端友。金声门左,是家塾所在,内进为祟圣祠,祠后是圣泽楼(旧称御节楼),祠前稍西为报功祠,祀官绅之有功于南宗者。玉振门右有五支祠、袭封祠、六代公爵祠及思鲁阁等建筑。思鲁阁上奉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像高不足两尺。孔子长袍大袖手捧朝笏,亓官夫人长裙垂地,形象生动。阁下立有先圣遗像碑,相传为孔端友根据唐代画家吴道子手迹摹刻。

镇守人心:流坑董氏大宗祠

江西乐安县流坑村董氏的远祖可上溯至西汉大儒董仲舒,历代先人如何千里辗转到流坑,似无确切的说法。流坑的董氏大宗祠曾以宫殿般的煌煌气派,镇守着宗族的人心,凝聚着安居乐业的祈望。

村北陌兰洲的大宗祠遗址上,残存的五根花岗岩石柱,傲指蓝天,笑看风云流散;幸存的一对红石巨狮,相视无语,听任背着书包的孩子们把自己骑在胯下嬉笑打闹,仿佛早就没了脾气。所遗石柱,为大宗祠第二进“敦睦堂”中柱,高达八米,柱体以半圆形的花岗岩石块对拼,错缝垒叠,外以白色灰浆涂抹,再髹以黑色生漆。柱础为双层,也是花岗岩质。凭着这座建筑的残骸,不难领略它曾经的宏伟,曾经的堂皇。族谱中描述:“标坊坦道,重门翼庑,幽室崇堂,叠库层楼,肃斋净庐,绕垣绳巷,诸无弗称。”

两百年间,大宗祠曾两次重建,最终还是毁于兵燹,人们只能沿着族谱上的文字和构图进入其中。这是前带院落的三进式重檐建筑,庭院前方及两侧均辟有石构坊式门,东曰“累朝师保”坊,西称“文武状元”坊。入正中辕门跨墨池达主体建筑的正门“德厚流光”门,两侧置石狮,穿庭而入,第一二进分别为“贤育楼”和“敦睦堂”,均属三开间重檐式;第三进则是更为高大的五开间重檐式,中间有“孝敬堂”祭祀近祖,两侧分别是“彰义堂”“报功堂”“宗原堂”“道原堂”,祭祀远祖、乡贤、地仙等。也就是说,这座宗祠除主祀开基祖董合等列祖列宗外,还将族中官宦、乡贤等附祀其中,但凡膺朝廷一命之荣者皆可安坐于此,享受族人的叩拜。辟报功堂为铭记和报答堪舆先生杨救贫及其弟子,董氏居然把堪舆先生的成我之恩视同生我者了;设彰义堂特以表彰和激励有助族之举的义士,居官分俸者、居家助银修神龛祭器者、出力修祠出钱供祭者均在彰表之列;道原堂祀奉远祖西汉大儒董仲舒以溯其道学之源;宗原堂祀奉的流坑董氏开基祖董合之曾祖父。

nlc202309051625

大宗祠作为建筑组群,在主体建筑左边是桂林祠,祀董氏十六世祖;其右还有幸存下来的桂紘祠,即文馆,祀孔子。它不仅集宗祠、文馆于一处,而且主体建筑后进五堂并立,其上复置敕书阁,祭祖、祀孔,兼祀名宦、乡贤,旁及民间杂神。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得罪,如此大肚能容,该视作大姓望族的大家风范呢,还是浸润在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流坑董氏自始建大宗祠起,直至清末,建祠、修祠不断。至清道光年间,村中宗祠及大小房祠达八十三座,还有二三十座书院、宅第为纪念先人被改为祠堂,现存有屯田祠、校书祠、双桂祠、环中祠、益宇祠、振卿祠等五十多座祠堂。不少祠堂的上层楼房,都被设置为敕书阁用以藏书,仿佛书也是供奉祖先的佳果,也是绵延不断的香火。

流坑祠堂里张挂着董氏祖宗的画像。一个个正襟危坐,很是威严。《流坑董氏衣冠图》的原物为宣纸字画心、边以淡蓝色绫装裱的长卷。字画心分成许多格,以年代的先后为序,每格有一个董氏人物的衣冠画像和由历史文化名人亲笔题书的像赞。举行祭祖活动时,便将此图挂在大宗祠的祭堂上。当烛火通明、香烟缭绕之际,仰望那些音容宛在的祖先,族人们定会有一股敬意油然而生吧,与之相伴的是宗族的骄傲。

这种骄傲的宗族情感一定是与生俱来的。正是它孕育和造就了大宗祠这样的建筑,因为,只有如此宏伟的宗祠才能表达流坑人世家大族的千古不朽的荣耀。

流坑董氏高贵非凡的自我意识,可从族谱对婚姻的清规戒律中窥见一斑:

婚姻一节,吾宗素严。系世家大族及门户清白者,方与成婚,妇则谱载娶某处某氏,女载适某处某氏,或并书某翁与某婿者,重其贤也。间有贪财结亲娶小姓者,图载本夫“因娶某处某姓女为妻,黜族”。有子者书“侧室”,无子者削不书。以女配小姓者,尤为辱先。本父母黜族,系伯叔兄主婚者亦黜族。图载如娶妇者,传亦不载,各终身不许入祠。而姑录其后者,罪不及子孙也,自此修谱以前言之。以后有犯者黜族,外男仍议罚,女追财祠入祠。本宗作媒者,一并论罚。

字里行间,真是森严壁垒。本族人等,哪怕耕织渔樵,也是高贵的血统。于是,和小姓通婚被视作辱身辱祖,为宗族所不容,甚至不惜以“黜族”的惩罚来严禁。流坑董氏的族规、祠规等规约中,多有以“黜族”“终身不许入祠”“合众攻之”来震慑人心的惩戒条款,种种戒律无非是要求族人遵圣训、供赋役、崇礼教、敦俭朴、广储蓄、息争竞、积阴德、善贻谋、修武备、勤职业、端蒙养、宗正学、禁邪巫、禁佃仆等等。

耸立于村中的宗祠,威严地镇守在人们的心头。宗族依靠它,维系着森严的宗法关系,同样,也依靠它来建立生活秩序。

大宗祠,无疑极其有力地强化了流坑人对自身的体认。它的标坊坦道、重门翼庑,让人们警醒于自己的尊贵出身;它的幽室崇堂、肃宅净庐,让人们惊觉于自己的高傲地位。宗祠那五根残柱至今仍像惊叹号一般直插在族人的心头!而那对红石巨狮,虽有些落寞,却依然是流坑董氏引以为豪的心灵影像。

(摘自《中国祠堂的故事》 山东画报出版社,有删节)

篇5:韩国吴氏渊源及其族谱考

一、韩国吴氏的起源

追本溯源, 吴氏并非朝鲜半岛原生民族的姓氏。1397年, 由高丽松隐堂吴卓真编制的《三十世系图》, 按作者所言:“我世系传统, 也谨按新罗国史总论, 东方初无吴姓。”据学者统计, 在韩国的姓氏中有164个来源于中国, 占韩国姓氏总体比例的70%[2]。同其他大多数韩国姓氏一样, 韩国吴氏也与中国的吴氏在血缘和亲缘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在现存的史料记载中, 最早体现出中国吴氏与朝鲜关系的是《后汉书·吴祐传》所载:“吴祐字季英, 陈留长垣人也。长子凤, 官至乐浪太守, ……皆有名于世。”吴祐的长子吴凤官至乐浪太守, “乐浪”即今平壤。吴凤是见于史书记载的最早到达今朝鲜国的吴姓官员, 此后吴氏迁入朝鲜开基创业者甚众。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一吴氏青年名“瞻”, “以兴贩为业, 往来于淮泗之间”[3]1183, 在新罗从事经商活动, 并与金宗之女成婚。后奉智证王之命, 吴瞻与长子回中国时, 把次子吴膺留至高丽。吴氏一族在朝鲜半岛建功立业者颇多, 吴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吴膺戎马一生, 他有勇有谋, 官至大阿飡, 食邑五百户, 谥忠诚公。921年, 高丽太祖王建追赠吴瞻为门下侍郎平章事, 谥武惠公。其玄孙吴延聪又于1076年再度赴高丽任副元帅, 为防守契丹入侵, 世代定居于斯。

在韩国人自己记载的族谱中, 也把韩国吴氏与中国吴氏紧紧地通过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 明确认同韩国吴氏与中国吴氏同族同宗、血脉相连。1401年 (朝鲜太宗元年) 海州人吴先敬在《海州吴氏〈族谱旧序〉》中记载, 他的父亲在世时常发感慨:“吴氏正派流求源不止于此, 意其属籍载在禹氏之家。”[4]21455年 (李朝世宗六年) , 朝鲜人吴润宝所获文献《誌石记》中载:朝鲜“吴氏本颛顼高阳氏之裔也, 历累世至吴起之孙瞻”, “越王勾践灭吴, 夫差之子夷义封于吴下, 食二郡, 以祀其先其君都吴。夷义之子镂羊入卫。卫侯曰:‘汝自吴地来, 赐姓吴。’其事见于春秋绝书篇。吴公起, 镂羊之后也;吴公瞻, 起之后也。”

二、韩国吴氏及其族谱

有学者考证认为, 现存最早的韩国族谱序言是前文所述的《海州吴氏族谱》的《族图旧序》[5]。这份族谱是由海州吴氏的吴先敬作于1401年, 基础是他父亲作的“原本”世系图, 而其父又是在“辑古图”的基础上创制了记载当时吴氏一门血脉承袭关系的“草图”, 可见, 海州吴氏一族最初的族谱创立至晚应在高丽王朝时代。且该谱为“分别内外”, 即区别父系和母系亲属血缘关系兼备的两幅以图谱为形式的挂谱。但是, 这并非是韩国吴氏存世的唯一族谱。

“在韩国, 与姓氏密切相关的有所谓的‘本’。本又叫‘本贯’, 中国人又叫做籍贯”[6], 与中国的籍贯有所不同的是, “本贯”是韩国人始祖或者分立门户的中祖的出生地及世代繁衍生活之地, 故韩国人的姓氏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高丽高宗朝时, 吴延聪的六代孙吴守权的三个儿子分门立户, 即长子吴贤辅为海州吴氏始祖, 次子吴贤佐为同福吴氏始祖, 三子吴贤弼为宝城吴氏始祖, 始为韩国吴氏的三本贯。随着吴氏的繁盛, 从吴瞻入新罗至今, 历1500余年, 传50余世, 吴氏人口主要分布于罗州、海州、长兴、光州、宝城、同福等地, 共有二十本贯。这些不同本贯的吴氏族人, 为了辨别姓氏大宗、小宗和志别的不同, 厘清血缘枝蔓, “明谱系”和“明其氏族之源委”[7]多修族谱, 以梳理吴氏亲缘谱系之脉络。

1. 韩国吴氏修谱的原因。

(1) 由中国传统的《周易》思想演化出修谱的必要性———繁衍后代。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将万物视为太极的产物, 子孙世系继承的原理在于万物的相生互生。韩国吴氏在论述修订族谱的理由时, 也吸收了这样的思想。1787年 (李朝正祖十二年) , 原任奎章阁直阁徐俊辅在《罗州吴氏谱序》中说:“余不得已, 受而序之曰:……凡天下之物万事万, 皆从一太极中出来, 生生不穷, 亘宇宙而长在矣!”他继续由《周易》八卦“推之于人, 肇自始祖, 生厥子孙, 及五六七八世, 以至于千百, 则亦一太极生生之理也。”他对吴氏修谱评价道:“夫吴氏东方之大族, 由中郎将以后论及近代, 经术道德, 气节文章, 代不乏人, 矜成士林, 一按谱而数屈指也, 而云礽蝉爀为世艳尔。若非父诏子勖, 善积庆流, 岂若是之蕃衍昌炽乎!迨此绵延承继不忝, 百千世无斁焉, 则殆将与太极之两仪四象、物万事万, 各具一理, 为天地间无尽藏也。” (2) 教化吴氏子弟———心生孝悌。1747年 (李朝英祖二十三年) , 吴时鼎在《罗州吴氏谱序》中引用宋苏洵的修谱可使族人油然而生孝悌之心的说法, 他论述说:“上以承统, 下以继绪, 世代玄远, 而溯其本, 则孝悌之心油然而生;族属之疏远而序以次, 则敦睦之情焕然而发, 是谱之关系于人大矣!”1769年, 晋阳苏沫濡在《长兴吴氏谱序》中谈修订族谱的教育目的, 他指出:“则今修谱之功, 不但为察统系, 秩昭穆, 叙戚疏, 收涣散, 而其所以谱其世, 谱其族, 将有裨益于世教哉!”韩国吴氏族谱除了辨析一般的血缘传统方面的意义外, 还由此衍生出孝悌等教化功能。 (3) 效仿中国宋儒的谱牒修订———垂范百世。1820年 (崇祯纪元后四庚辰) , 吴弼善在《海州吴氏判事公派谱序》中说:“在上世无谱书, 故轩喾之派多舛于史迁之记, 马程之宗易眩于郑氏之注, 故班孟坚始言系, 至六朝有云:家谱, 谱者录也, 或录其事, 或录其族。至宋谱始盛行。观苏老泉之说, 可验收宗族之义。而程夫子明谱系之训, 为百世范矣。”这一时期的韩国吴氏修谱人, 对于中国古人修订家谱的历史过程掌握得更为清晰, 通过比较历史, 他们更加推崇宋代洪儒大学们的修谱思想, 更加强调修谱的社会功效和政治功效。且这一体例的效法, 一直延续至近代的韩国海州吴氏族谱之中。1919年, 吴正善在《海州吴氏谱序》中也指出:“岁末夏, 我遯庵公派家乘成, 祖父以上详尊之体, 略仿苏老泉谱例, 实合乎旧谱之规, 宗中能文之士皆述其事而序之。”1974年, 吴炳根在《海州吴氏谱序》中再次强调:“昔者苏老泉之谱, 始于高祖山谷之谱, 止于七世者, 舍繁取简要之义, 而派谱之所仿也。”

2. 韩国吴氏族谱的形式。

(1) 古代的韩国吴氏族谱多以石碑和墙壁为载体。 (1) 碑谱。“唐咸通五年二月□日”, 吴思忠将“先世分派”世系刻于石碑上, 名《誌石记》, 殉葬于其父吴广信坟墓中。1455年, 兴阳义今女从吴广信的崩塌损坏的旧冢中发现, 后被吴润宝收藏。 (2) 墙壁谱。前文所述的吴先敬作于1401年所作的《海州吴氏族谱》之《族图旧序》, 经常建华先生考证, 其形式为墙壁挂谱。1600年, 领议政公吴希文在吴氏三十世系图《族图记》中记述道, 他去拜访吴氏族兄的时候, 在族兄的家里也曾见到过一副墙壁谱:“窃闻先世族图在族兄安国氏家, 躬造访问, 则有一障子, 大如一间壁许, 上书始祖检校军器监姓讳, 其下列画而分派, 书内外子孙世系职讳, 无不备载。乃同宗孙功曹典书讳光廷亲自草创, 未及整理而违世。”除了碑谱和墙壁谱的形式之外, 也有书写于之上, 流传于世的吴氏族谱形式。1747年, 县监吴大经编纂的《罗州吴氏族谱》, 是用毛笔以汉字的方式誊抄在纸上的。 (2) 近当代韩国的吴氏族谱均为纸质出版物的形式。 (1) 中文书写。近代的韩国吴氏族谱多为中文书写, 如1769年撰写的《长兴吴氏己丑谱》、1844年撰写的《长兴吴氏甲申谱》、1907年撰写的《长兴吴氏丁未谱》等, 均用中文刊刻出版。 (2) 韩文、中文混合书写。由于中文在韩国青年中的普及率不高, 所以当代的韩国吴氏族谱多为韩文、中文混合书写, 如1994年出版的《海州吴氏判事公派谱》, 谱名用韩、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长兴吴氏族谱》中的“吴瞻十五世孙遇庆”, 在谱中则是韩文与汉文间隔交错书写的;《罗州吴氏由来》书名是用中文写成的, 具体的部分内容则是中韩文交替书写。还有一种写法是:用韩文书写, 在每一个段落后边将翻译的汉文书写在括号内。

3. 韩国吴氏族谱的亲缘特点。

(1) 明确“同姓不婚”的婚姻原则。韩国的很多姓氏虽然姓氏相同, 但是本贯不同, 认为是始祖不同, 是可以通婚的。但是同是吴氏, 即使本贯不同, 即始祖下面出现异地的分支, 是绝对禁止通婚的, 比如宝城吴氏始祖是高丽时期因抗击元军被封为宝城君的吴贤弼, 长兴吴氏始祖吴天佑是吴贤弼第六世孙吴思忠的次子, 因此这两族之间也是绝对禁止通婚的。根据《誌石记》的记载, 李朝开国三等功臣吴思忠在其父去世之后便将“预忧后世未知先世分派, 妄以续婚”这句话, 刻于石上, 殉葬于父墓中, 以示严禁同姓通婚。1397年, 进士吴卓真在《世系图说》中再次提出“同姓不婚”这个问题。他郑重指出, 如果将同祖视为路人, 进行通婚, 那将是“伤风而近于禽兽, 为之是惧”。这一点与中华法系中的有关规定吻合, 也进一步显示了古代东亚文化的相通之处。 (2) 非吴氏但有亲缘关系的外姓人也可以入族谱。1474年丁卯, 罗州吴氏谱《凡例》规定, 需要记载吴氏男性的“配偶‘姓氏、贯系及其先代名贤达官’”;“子女次第:先记男, 后记女。‘男未命名, 女未适 (嫁) 人者, 只书曰子、曰女。’女出嫁后只写名, 其姓随男方”;“女婿亦书姓、乡、父名与科第职品及先代名贤达官”;“外孙只书三代, 不书生卒、墓所, 唯书官职”;“本宗不书姓, 外孙必书姓, 以别内外之宗。”与中国吴氏家族修谱只允许吴氏男性后裔及其生育了男嗣的配偶入谱的原则不同, 韩国吴氏的族谱中允许入谱的亲属范围明显扩大了, 不仅吴氏男性后裔的配偶可以入谱, 甚至其他一些非吴姓的姻亲和血亲, 都可以入谱, 比如岳父、女及女婿、外甥等等。

摘要:韩国吴氏广修族谱, 其中以罗州、海州等地的族人居多, 修谱原因常与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相吻合, 修谱的形式以碑谱、墙壁谱和印刷物族谱等形式居多, 修谱的原则以明确“同姓不婚”和“非吴氏的血亲和姻亲皆可入谱”为其特色。

关键词:韩国,吴氏,渊源,族谱

参考文献

[1]方毓强.发现韩国[M].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2.

[2]朴尚春.朝鲜族姓氏源流[J].寻根, 2009 (2) .

[3]韩国氏族统谱编辑委员会.韩国氏族统谱[M].日新阁, 1982.

[4]郑炳浣.韩国族谱旧谱序集[M].亚细亚文化, 1987.

[5]常建华.15世纪的朝鲜族谱[J].史学集刊, 2005 (4) .

[6]牟元珪.也谈韩国人的姓和本[J].当代韩国, 1997 (2) .

上一篇:酒店客房服务模式下一篇: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