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常规教育

2024-05-13

“活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常规教育(共11篇)

篇1:“活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常规教育

“活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常规教育

好的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拥有好的习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俗话说:“幼小看大,三岁到老”,陈鹤琴先生也说过:“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幼儿期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的确如此,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期,养成好的习惯必定要有好的常规教育为基础,一个班的常规不好,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和教师组织一日活动的质量,如果常规没有抓好,那么幼儿就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就要分散精力去维持活动秩序,从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所以常规教育不可忽视。那么如何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呢?我遵循了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原则,把陈先生的教育原则和幼儿的常规教育有机的结合了起来,对幼儿的常规教育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将常规教育的培养寓于各种活动之中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善于模仿,我们就可以用模仿来教育儿童”。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在日常的教育中,我注意把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寓于一日生活之中,例如,有的幼儿见到老师不能主动礼貌的问好,还有的幼儿在老师的提醒下也不知道问好,针对这种情况,每天的晨间接待,我都注意以身作则,主动热情地问幼儿好,性格开朗的幼儿马上回答:“老师好!”而性格内向的幼儿还是默不作声,如班里的刘行小朋友,性格十分内向,经常对我的问好置之不理,我仔细的了解情况后,仍是热情地向他问好,并且启发他说:“老师先问你好,你也要问老师好呀!”过了好一会,他才小声说:“老师好!”我马上鼓励他说:“真棒,你进步了,能向老师问好了,如果声音再大一点就更好了”。这样及时给予幼儿表扬和鼓励,一天一天地练习,渐渐地刘行也能像其他开朗的幼儿一样主动的`向老师问好了。

二.故事引导法

陈先生说过:“儿童对于故事是心诚意悦的接受,而且很自然的流露真实的情感”。因此,我在教育活动中,经常为幼儿讲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使幼儿在故事和儿歌中领悟其中的道理。小班初期的幼儿进餐习惯不好,挑食现象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幼儿讲了一个故事:《珍珍的梦》,说的是珍珍不好好吃饭,挑食,变得越来越瘦,夜里做了一个可怕的梦,梦见好多蚂蚁把自己抬走了......,醒来之后珍珍再也不挑食了......。这个故事使幼儿知道了挑食是一种不好的习惯,而且挑食会有很严重的后果:个子长不高,没力气等等;知道了什么都要吃,营养才会均衡,身体才能健康。这以后我班幼儿不仅挑食的现象减少了,而且个个都做了小小监督员,互相监督挑食的幼儿。

三.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以积极代替消极,也是陈先生提出的活教育原则,我们的日常教育,它所要求的是积极的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并积极的提高幼儿的兴趣,前段时间,我们班开展了“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让幼儿尝试利用废旧物品做一些好玩的玩具和装饰品等,因为是初步的尝试,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的不是很理想,积极性不高,看到这种情况,我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不断的鼓励幼儿,并且给予适当的帮助,慢慢的幼儿对这个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做出了很多好玩的玩具。可见,每个幼儿都是喜欢鼓励的,你越鼓励他,他越感兴趣,他越感兴趣就越喜欢参与,经验便越发丰富,能力也就越来越强了。

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倡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幼儿虽然年龄小,但是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力量,不让幼儿去做他所能做的事情,等于阻止了幼儿身心的发展。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的家长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教育,班里的孩子部分年龄都小,我经常看到家长抱着他们来幼儿园,然后再为其脱外套,换鞋子。其实,这些事情,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做,针对这种现象,我和部分的家长相互交流了意见,并告诉他们“包办”的的害处,而且会给幼儿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至此以后,那些家长便积极的配合我们,有意识地鼓励幼儿自己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渐渐地,原来那些被家长“包办”的幼儿生活自理的能力明显的提高了。

五.暗示法

陈鹤琴先生曾提出“暗示感受性”,比方说,儿童因为看见别人骑马.,也要骑马。“别人骑马”这个动作是给幼儿一种暗示的意思,他看到了别人骑马也要骑马,这种被外界刺激的心理,就是“暗示感受性”。班里有部分幼儿不讲究卫生,餐前洗手他们总是偷偷的躲过去,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检查幼儿小手的时候,特意地对小手洗的特别干净的幼儿给予很高的赞赏:“你真棒,小手洗的真干净,”“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这时,没洗手的幼儿就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并告诉我说:“老师,我想再去洗洗手”,我忙点头应允,等他们把洗净的小手伸出来的时候,我及时给予了表扬,此种明为鼓励其他幼儿实则暗示的方法确实很凑效。

六.大自然是活教材

有段时间,班里的幼儿特别喜欢随手扔垃圾,看到这种情况,我便利用园内组织春游的机会,带幼儿走进大自然,休息的时候,我特意把幼儿带到一块满是垃圾的草坪旁边,孩子看到草坪上的垃圾都纷纷议论起来:“啊,那么漂亮的草坪怎么会有垃圾呀!......”,看到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我因势利导:“这块草坪以前是很干净很漂亮的,后来有人不爱惜随手乱扔垃圾,现在草坪就变脏了也不漂亮了,何况,草坪可以绿化环境,这样乱仍垃圾会破坏环境的......。”孩子听了都点点头,并小声的议论起来,年龄稍大的黄孜阳带头捡起了垃圾,孩子们把垃圾送到了附近的垃圾桶里,不一会,草坪便恢复了干净如初的面貌,孩子们也高兴的欢呼起来。这以后,乱扔垃圾的现象彻底从我们班消失了,班里的孩子还经常争当环保小卫士,向自己的家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去做直接的体验,既丰富了幼儿的情感,又培养了幼儿爱护环境,爱劳动不怕吃苦的品德,也锻炼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

经过半学期的培养和巩固性的行为练习,我班幼儿的常规习惯已步入了正轨,常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既要使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又要因人而异,不能只追求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篇2:“活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常规教育

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带有明显的目的性、组织性和协调性。这些活动的安排对幼儿的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从幼儿个体需要来看,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既能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促进身体健康,又能使幼儿积极愉快地参加各种活动,从而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生活能力,为幼儿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班班级管理中,从“心”开始,让幼儿成为学习、生活和管理的主人,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从而使班级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

一、“爱心”——常规管理的奠基石

对于年龄小的小班幼儿来说,充满爱的班级氛围对孩子的常规形成十分重要。这个“爱心”中包括各方面的爱。只有给予孩子爱,孩子才会因为你的爱而感动,从而去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1、理智关爱

当我们给幼儿爱护和关心,使师幼之间充满融融爱意时,我们爱幼儿的情感必须是理智的,应善于把这种爱渗透当教育活动和日常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做到爱中有教,严中有爱,从而使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是爱他的、喜欢他的,感受到老师的亲切。

2、全面关爱

幼儿年龄小,不善于交往,我们可以主动亲近幼儿。课上,从教态到语气都要十分真挚而亲切,使幼儿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课下,要主动接近幼儿,爱抚幼儿,给他们讲故事。要真心体贴幼儿,既要关心幼儿的教育问题,还要注重幼儿的养护问题。从睡眠、起床到用餐、喝水,都要事事关注,事事细心,还要随时观察幼儿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些看似婆婆妈妈的小事,正能够体现出幼儿园教师母爱般的师爱。

3、人格关爱

我们要把幼儿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平时和幼儿讲话时可蹲下来,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在一般人看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正是这件小事体现了教师的一种观念,一种尊重幼儿,和幼儿建立平等关系的观念。

4、科学关爱。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及运用移情训练的方法帮助幼儿认识善恶美丑,以科学的教育思想塑造幼儿美好的心灵,并注意引导幼儿建立友好合作的同伴关系。让孩子们在老师、保育员的关爱之下,逐步养成了一日活动常规。

二.“童心”——常规管理的双刃剑

篇3:幼儿生活常规教育探究

一、 传统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 点

(1)反复性。我们知道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育及培养从小班就开始了, 这其中基本涵盖了幼儿期的大多数生活习惯教育,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活习惯在小班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许多习惯在中班乃至大班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不断监督,幼儿才能有效完成。(2)高控制。在 生活常规 教育中, 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不能……”、“不许……”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在教师的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就是管,结果使常规教育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 使幼儿的 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 无所适从, 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和挫败感。(3)被动性。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中, 每一项规则都是教师指定的,大到桌椅的摆放、小到餐勺的取放等, 这些规则没有一个是由幼儿自己主动建构形成。

2.影 响 因 素

(1) 教师忽视 对幼儿规 则意识的培养。常规教育不应单纯为各种教育活动服 务, 而应为幼 儿主体服务。常规教育本身不是目的, 也不是仅仅为教 师完成自 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 便利, 其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常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对规则的看法。在常规教育中, 规则应被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 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 幼儿主体 意识的觉 醒,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只有将规则视为幼儿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幼儿内在的、在幼儿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 才能找到正确的 常规教育 方向, 才能真正培养出 幼儿的规 则意识。(2)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偏差。教师都知道在教育中必须以幼儿为主体, 必须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但在教育实践中, 由于受幼儿园教育活动琐碎性、复杂性等的影响,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将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进行统一。尤其是在常规教育中,教师最多 只是告诉 幼儿什么 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幼儿如此做的原因或后果。(3)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忽视了幼儿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的是否定式、命令式的教育。比如,在饮食习 惯方面 ,会出现幼儿吃饭比较慢的情况, 若一味地对幼儿进行说教、批评,也许只能引起 幼儿的不 满和抵触 情绪。如果转换一种 教育方式 ,如 ,通过以吃饭速度来换取一次奖励的机会来鼓励幼儿逐渐加快吃饭的速度, 不仅达到了提高幼儿吃饭速度的目的, 而且还能避免伤害幼儿脆弱的心灵。因此,只要教师细心, 就会发现在促进幼儿生活习惯能力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榜样引导法、儿歌故事教育法、生活体验欣赏法等。

二、 现代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幼儿进行有效地生活习惯培养就需 要建立起 一套科学 合理、便于实践操作的生活习惯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规章或一个制度就可以了结的, 而需要教师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所要关注的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对幼儿园教育模式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1. 形成一套 完整的教 育活动模式。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仅仅是生 活活动的 基本组织 形式 ,也是幼儿园 培养幼儿 良好生活 、卫生等习惯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是机械地重复行为技能和行为规则的训练,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教育的过程。

(1) 将生活常 规的培养 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生活常规教育的目标, 将常规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活动, 以帮助幼儿将生活常规的练习与特定的活动相结合, 让幼儿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特定的情景, 进一步熟悉生活常规内容要求, 激发幼儿的生活常规习得兴趣。如 ,在“环保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寻找可回收的垃圾及不可回收的垃圾, 并要求幼儿自己 区别并用 符号进行 记录,然后分享结果,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2) 通过值日 生制度促 进幼儿生活常规能力的发展。值日生制度是我院特有的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制度。通过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 并对其他幼儿进行管理与监督, 激发幼儿自觉学习常规规则, 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目的。

(3) 组织定期 的生活常 规评比竞赛, 激发幼儿对生活常规学习的兴趣。定期组织小、中 、大班幼儿一日 生活常规 竞赛活动 ,考察幼儿掌 握一日生 活常规的 情况。如,教师可组织小班幼儿系鞋带,中班幼儿叠衣服,大班幼儿整理床铺等的活动, 有效地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与动态的教育活动过程结合起来, 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以大带小 , 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促 进幼儿常 规教育的 培养。大带小活动主要由参观大班与帮助弟 弟妹妹两 个活动组 成。在每学期开学初, 教师可引导小班幼儿参 观大班幼 儿的一日 生活; 引导大班幼儿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叠衣服、被子等。通过这种榜样激励的方式让小班幼儿向大班幼儿学习; 让大班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促进其生活常规能力的培养。

2. 将幼儿生 活习惯的 培养明确贯穿于 幼儿园的 一日生活 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在园的各项生活环节当中,即幼儿入园、离园、盥洗、饮食、睡眠等 的活动中, 慢慢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根据幼儿 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有层次的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目标。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幼儿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 教师不能要求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相同的, 也不能要求他们达到的 目标都是 相同的。因此, 教师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与教育内容, 制定具有一定层次差异的幼儿生活教育目标体系, 使得每位幼儿都能在自身已有的发展水平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4.从不同的 教育内容 出发 ,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从一日生活各环 节的教育 内容出发 ,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 让教师明确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对幼儿应使用什么样的指导语言及指导方法。如,教师告诉幼儿在入园时要和老师礼貌地打招呼, 如果这时幼儿由于害羞或者心情不好而没有这样做时, 教师不应该对其指责, 而应该主动地与幼儿打招呼,并能明确告知幼儿:老师理解他的心情, 期望下次能得到他的问候。

5. 家园同步 , 共同教育。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教育持之以恒。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 要针对不同的家庭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三、 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民主性原 则 ,让幼儿充 分参与生活常规的建立。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指出, 幼儿对生活常规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常规阶段, 幼儿此时按个人 的意愿和 行为行事 。因此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的内在需要而自觉遵守。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观察并抓住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在协商 和争辩中 共同制定 常规。如,在幼儿喝水时 ,总是会出现接完水的幼儿站在保温桶前喝水, 而后面的幼儿在等接水喝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让幼儿自主讨论: 如何在喝水活动中既能很快地喝到水, 而且又有一定的秩序, 然后引导幼儿形成一套由他们自己制定的喝水常规。

2. 生活常规 教育内容的 构建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不同环境的熏陶感染, 个性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 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常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较淘气的幼儿,以及体弱幼儿,教师更要有耐心,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3. 挖掘隐性 教育常规 , 将它作为幼 儿生活常 规教育的 内容。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 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 规教育体 现在环境 中 ,暗示幼儿应遵循哪些规范。如,在楼梯处粘贴小脚印, 提醒幼儿有秩序地上下楼梯; 在洗手间处贴上洗手顺序图, 提醒幼儿洗手的正确顺序等。

篇4:“活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常规教育

关键词:常规教育 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1

幼儿常规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标准化、 具体化要求,可以理解为教师对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常规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 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 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指出: 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 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加强家园联系,发挥家长作为幼儿园工作的合作伙伴和重要人力资源,使幼儿园、家庭两方面的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挥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是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基本立足点,也是实现家园共育的必然途径。

幼儿常规教育的培养,幼儿家庭和幼儿园之间的合作非常重要,本人根据自己在幼儿园的工作中有一些自己的体悟,从家庭和幼儿园合作教育的角度出发,给出几点策略性建议。

一、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共育策略

第一,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配合沟通时,教师应该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有些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不是很重视,尤其是和其他认知性知识(英语等)和技能性知识(舞蹈)相比,家长往往容易忽视幼儿常规习惯的教育,所以幼儿园教师应该向家长传达幼儿常规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家园共同教育使幼儿具有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重要性,并且过通家长和教师的不断的共同努力使幼儿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都具有统一的良好的常规习惯。

第二,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配合沟通时,教师在态度方面需要更加耐心。根据目前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并且很多家庭中存在隔代教养现状,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更为宠爱,甚至是溺爱,家长对孩子的常规培养不太重视,如果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缺乏耐心,势必导致家长的反感,影响下一步的家园合作。

第三,从幼儿教师角度出发,与家长之间配合沟通时,教师在沟通频次上应该投入更多。幼儿常规教育不是短时间能够立刻见到成效的,幼儿毕竟年纪小,常规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在此期间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家长沟通,并且与家长的沟通还应该具有计划性,教师需要定期将幼儿在园所的常规表现向家长反馈,和家长共同制定下一步的教育计划,尤其是对一些常规表现低于平均水平的幼儿,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时间要比和其他幼儿家长沟通的频次还要多。

二、针对幼儿常规教育,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的态度应该做到接纳幼儿教师的教育建议,积极配合幼儿教师的教育计划,改变以往不重视幼儿常规教育的态度。有些家长对幼儿常规教育比较忽视,认为常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不像其他知识那样重要,而且有的家长认为常规教育可以等孩子年龄大了再教育也不迟。但是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幼儿很小的时候就进行教育,尤为重要的是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家庭和幼儿园达成一致的观点,给予幼儿统一的规范和要求。

第二,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在行动上较以往应该有所改变。家长在接纳教师的教育建議的前提下,家长在行动上应该及时改变,从以往对幼儿常规教育的漠视到重视,对幼儿的常规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当幼儿有不适宜的常规行为时家长及时给予指正。

第三,家长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在言行上家长要起到榜样师范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由于年龄特点,具有模仿成年人尤其是模仿家长的言行的特点,所以家长应该时刻提醒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都在观察并模仿着,这就要求家长要做到言行一致,在行动上给幼儿正确的榜样师范。

第四,家长对待幼儿在家庭中的常规表现要及时向幼儿教师进行反馈,同时也及时向老师了解幼儿在园所中的常规表现。家长和幼儿教师之间及时沟通反馈才能让双方更好更多的了解幼儿的表现,以便于制定下一步的教育计划。

针对幼儿常规教育,家长和教师都不能急于求成,应该给孩子接纳建议改变行为的时间,同时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起到榜样师范的作用,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给幼儿规范的常规教育,对待幼儿的常规教育要做到有耐心。家园共育给幼儿一致的常规教育,最终做到让幼儿在家里和园所都具有良好的常规习惯。从而为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志敏, 莫立芸:《家园共育的教育价值探究》,《幼儿教育》, 2007 年 5 月。

篇5:幼儿园常规教育

如果按照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内容来划分,幼儿园的常规可以分为生活常规、游戏常规、学习常规三部分。虽然每个幼儿园会根据本园的具体情况对这三部分的常规进行具体的规定,但是大致的内容是相同的。

(1)生活常规贯穿幼儿在因的一日生活活动中,是根据幼儿因的生活环节制定的活动规则。生活常规一般包括来园、盥洗、饮水、如厕、进餐、午睡、起床、离园等环节的常规。幼儿应该形成的生活常规包括:遵守作息时间,有良好的进餐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有良好的坐、站、走姿势,以及有良好的物品收放习惯等。各年龄班的生活常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在具体的要求上有所不同。比如,在中班增加了劳动常规;到了大班增加了值日、收拾和整理活动的常规。下面是小班幼儿的生活常规:

◆早晨按时入园,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大声向老师问好;

◆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整理自己的衣物并把自己的物品放到规定的地方;

◆参加班级的晨间游戏活动和晨间锻炼;

◆三餐和吃午点以前能按照规定的步骤洗手,大、小便后知道洗手;

◆安静进餐,不挑食,自己吃,不撒饭;饭后按要求把碗勺放到指定位置;

◆安静午睡,安静起床,尝试自己穿衣服;

◆离园时拿好自己的物品,向老师道别。

(2)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既包括室内游戏和户外体育游戏,也包括个人游戏、小组游戏和集体游戏。幼儿园的游戏常规主要是指这几类游戏的常规。为了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商议制定游戏常规。下面是中班幼儿的游戏常规:

◆能自己选择游戏活动,并有目的地活动;

◆游戏中遵守游戏规则,遇到问题主动想办法解决;

◆与小伙伴一起玩,能大胆表达与交流;

◆学习轮流按顺序游戏;不经过别人允许,不插手别人的游戏;

◆注意保持安静,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

◆爱护玩具,能按照要求有序地收放玩具材料;

◆学习自主解决游戏中的困难与纠纷。

(3)幼儿因的学习活动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教师要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以及遵守纪律、认真倾听与交流、敢于大胆表现自己的好习惯。下面是大班幼儿的学习常规:

◆能积极、愉怏地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发育,大胆且大声地回答问题;

◆有良好的坐姿、举手姿势、站姿、握笔姿势,懂得用眼卫生。

◆注意倾听教师和同伴的讲话并勇敢地回答问题。

◆大胆探索与尝试,有目的地进行操作;

◆注意观察和学习同伴的经验,积极与大家讨论问题。

篇6:幼儿园常规教育

《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他们无论在生理、心理上都处于个体发展的低级阶段,在品德教育上属于他律时期,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为此,笔者就如何在小班建立良好的常规方面教育进行了初步尝试,并结合新《纲要》,围绕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意义、小班常规教育的内容及适合小班常规教育的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常规的概念及常规教育的含义

常规是指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保证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的规则,从幼儿的个体的发展需要来看,良好的常规能使幼儿积极愉快的参加各项活动,使幼儿较好的适应集体生活,同时帮助幼儿改正不良的习惯,使幼儿的生活有节奏,对促进其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

常规教育是每个幼儿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育活动,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1)遵守作息时间及其顺序的规定。(2)遵守一日生活环节集体制度的规定。(3)遵守幼儿的一般行为规则的规定。

二、常规教育的内容

以《纲要》精神为行动指南,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常规教育的规律,制定幼儿的常规教育内容,如下: 社会交往规则

1、早晨入园时向老师问早、问好,离园时能向老师道别。

2、能记住自己是那一组的小朋友。

3、遵守游戏规则、不争抢玩具、不独占玩具、会有礼貌地请求玩具。

4、遇到困难不哭,会请求别人帮助。

个体性 规则

1、认识自己椅子的位置,能双手轻拿轻放小椅子。

2、爱护玩具,能将自己玩过的玩具收拾好。

3、认识自己的茶杯和毛巾,洗手时不玩水。

4、能独立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点心、不挑食,吃完能用自己的毛巾擦嘴。

5、能独立地安静入睡,在老师的帮助下穿、脱衣裤、鞋子。

6、游戏时注意安全,不独自离园,不把异物放入口、鼻、耳中。

群体性 规则

1、认真听老师讲话,集体活动时说话先举手。

2、排队时跟着队伍走,会听口令做操。

3、安静地进餐,入睡和起床。

4、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点名时大方地回答“早”。

三、小班常规建立的策略

(一)情感诱导法

情感诱导法是利用幼儿的心理、情感的变化,采用的一种方法。我们在小班利用故事、图书等文艺作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唤起幼儿良好的情感,帮助幼儿记住常规的要求。在教育幼儿爱护玩具的时候,老师通过“玩具的哭声”故事,将幼儿带入玩具的王国,使幼儿了解到玩具因掉在地上,没有回家而伤心流泪。用故事的情景感染幼儿,使小班的幼儿懂得爱护玩具,轻拿轻放,不随便乱丢玩具的道理。而“小椅子生气了”“我能干”等故事通过拟人的手法,向幼儿进行了爱护图书、椅子等教育。使幼儿在良好的氛围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二)感受体验法

对于幼儿来说,空洞的说教是无用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多的时候就让幼儿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如幼儿洗手后经常不擦干,水滴滴得满教室都是,针对这个问题,正巧前段时间感冒生病的幼儿较多,我就把洗手说成给小手洗洗澡。我说:“小手洗过澡,不擦干会生病的。”由于有了关于感冒的生活经验,幼儿对我的话理解很快,有的幼儿边擦手边对我说:“不擦干,小手就该咳嗽了。” 常规培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便于幼儿理解并自觉地遵守,理解之后更有利于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三)自主讨论法

自主讨论法就是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制定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引发幼儿思考的过程。午睡前要脱衣服,小班的幼儿有的坐在地上脱,很不卫生。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幼儿讨论,应该在哪儿脱?怎么脱?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纷纷发言,有的说在桌子上脱,有的说在床上„„其中胡欣玥小朋友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床上脱,脱好后就把衣服放在自己床的另一头。当天中午,所有的幼儿都坐在自己的床上脱衣服(有的需要老师过去帮忙),并把衣服放在自己床的另一头,再不用老师满地捡衣服询问是谁的衣服了。如此看来,幼儿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四)游戏激趣法

幼儿的思维具有拟人化的特点,因而具体的模仿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于是就有了游戏激趣法。午餐后的散步是有利于幼儿身体健康的活动,但幼儿活泼好动,常发生追跑现象。我经常提醒,但收效甚微。于是,我试着换了一种方法,对他们说:“咱们来学小乌龟走路好吗?”幼儿特别感兴趣。之后,我又引导他们模仿小蜗牛走路、小猫走路、小猴踩钢丝等动作,幼儿都非常高兴地慢慢走着。

拟人的方法使散步变成了游戏,在孩子们眼里,这不是在散步而是在玩。这就将“老师让我散步,不让我跑”的被动行动转化为“我想散步”的自愿活动,既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又收到了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效果。

四、常规建立小班教师应做到

(一)更新观念,挖掘常规教育资源

未来全球教育的目标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幼儿必须从小了解、认识其生存的客观环境,学习与人共处,而且会用一定的常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才能有效掌握以上四个“学会”。

幼儿园建立合理的常规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保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要求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其中明确了良好常规在幼儿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独立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导我们去反思传统的管理行为与幼儿主体发展的存在问题。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常规管理却出现了两个极端;一是将常规依然看作是教师管理、控制幼儿的主要手段,强调常规对幼儿的约束作用,强调幼儿行为的整齐划一与服从指令;幼儿的一日生活可以有条不絮的开展,并且可以丰富充实,老师牵着走为主,幼儿没有自主处理自己的行为纠纷、独立管理自己行为的能力,脱离了老师的管理,他们将不会自我学习,不会独立交往,不会独立应对生活。例如:幼儿上厕所,老师在游戏结束时要求幼儿分男、女孩一个跟一个排队上厕所、喝水,看似有纪律,实际上是剥夺幼儿独立管理自己的机会。另一极端则过于强调幼儿自我管理,过多地否定了某些环节的教师干预,在强调幼儿自主、独立的同时,常常会导致如幼儿喝水少、忍尿、睡眠不足、盥洗时经常有衣服弄湿等现象。这两者都是与《纲要》的精神不相符的。我们要重新审视常规,既要跳出传统常规管理的误区,摆脱原来强制的、整齐划一的、自上而下的行动逻辑,把常规合理运用到班级管理中,将它当作教育的资源,而且是独立的、同其他课程内容一样对幼儿有着深远影响的资源,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二)关爱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老师要和幼儿建立深厚的感情,这是培养良好常规的前提。自从带了小班之后,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教师对孩子的爱。小班幼儿年龄小,自理能力差,如大、小便不会脱裤子,提裤子,老师要不厌其烦地帮助他们一个个脱,一个个提。吃饭时有的幼儿不会用勺子,老师要一口一口地喂。遇到情绪不稳定的幼儿,要想办法哄。有的幼儿大小便在身上,还要毫不嫌弃地帮助他们换衣服、洗衣服。教师的爱还不仅是这些,还要体现在了解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和幼儿的教育规律上。要通过老师的关心和体贴,使幼儿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情感上得到满足,减少幼儿初入园的分离焦虑时间。在此基础上,把关心热爱孩子与耐心教育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师和幼儿之间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有了这种感情基础,教师就可以科学地管理幼儿,灵活、有效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培养良好的常规。如我班陈曼鹭小朋友,胆子很小,刚入园时老师组织的活动她不愿参加,甚至连吃饭、喝水也不愿意。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后,经常耐心地帮助她,刚开始给她喂饭、喝水,后来慢慢引导她自己吃饭、喝水。在组织活动时也特别注意她,经常提问她。渐渐地,她对我不再害怕,还把我当成了朋友,对我提出的要求也会积极、认真地完成,性格也变得活泼、开朗多了,是她让我明白了爱孩子是对他们进行常规培养的前提。

(三)建立良性的班级常规应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 全班那么多小朋友,总有几个小朋友是让老师很头疼的,也总有部分幼儿是老师喜欢的类型,有时处理同样的问题可能会因人而异,可是,为了建立起良性的班级常规,一定在对待某一个问题时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小班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也具备察颜观色的能力了,有些幼儿认为自己总是得到老师很多的表扬,因此在犯了一些错误时老师也会原谅他,这给其他的幼儿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比如,我班张行行小朋友聪明、活跃,是老师喜欢的那类型,一次她玩了玩具后,听到老师要收玩具的音乐后,竟然不顾扔在地上的玩具就端着小椅子回到座位,其他小朋友发现后向我告状,我想到收拾自己玩后的玩具是班级常规教育之一,不能因为她一人而破坏了规矩,于是我请她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将玩具送回家去,其他小朋友见状也与她一起帮忙收拾,后来她还在全班小朋友面前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一定会收拾自己玩过的玩具。事后我亲自找她交谈,使她了解到班级常规不管是谁都要遵守,她虽然犯了错,但是敢于承认错误依然是老师喜欢的小丫头,并希望她能够做其他小朋友的好榜样。从这以后,张行行每到玩完玩具后都主动收拾玩具,并且指导别的小朋友收拾自己的玩具,成了老师的小帮手。

(四)要坚持耐心说服和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正面引导幼儿

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即使老师讲的对,幼儿也不可能完全接受,接受了也不一定按要求去做。所以,对幼儿的管理应体现在耐心说服和引导上。对幼儿的正面行为和点滴进步,我们都应积极鼓励、充分肯定并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小班幼儿在吃饭时,桌上、地上全是饭粒,这一直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为此,我在幼儿吃饭时经常表扬那些吃饭较干净、讲究卫生的幼儿。“**吃饭吃得真干净,桌上、地上一个饭粒也没有,他一口口地吃得多香啊!今天我们来请吃饭干净的小朋友当值日生。”这时,幼儿们都一口口慢慢地吃着,生怕饭粒掉在地上、桌上。吃完饭的幼儿还主动跑过来跟我讲:“老师!我吃得可干净了,没有把饭掉到桌上。”所以,我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因为事小而吝啬你的表扬和鼓励,幼儿会因为你的赞许而更加努力地做好每件小事。

(五)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幼儿在园每天除了和老师小朋友打交道以外,最熟悉的应当是生活环境,有时适应的变换幼儿的生活环境,结合当前常规的要求,为更好的打好常规教育做好铺垫,必然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比如前段时间因为有幼儿饭后总忘记漱口,于是我在环境上添加了一些牙齿的图片,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其中的蛀牙,有的孩子说是吃多了糖,有的说是没有刷牙,有的想到了饭后漱口这一问题,通过这几幅图片,幼儿就了解了漱口的重要性,每次他们吃完饭看到这些图片,不用我说,他们就会主动的去漱口,效果非常的明显。

五、常规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一)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是幼儿心目中极有影响的人,一举一动都能发挥巨大的感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成为幼儿学习的楷模,为幼儿做好示范作用。例如,每天早上教师都会在门口热情的与幼儿及家长说:“Good morning!”,放学后主动与他们说:“See you tomorrow!”;我们要求幼儿吃饭时不挑食,什么都吃,营养全面,那么教师在进餐时也应做到不挑食,吃干净自己的饭菜,营养全面;要求幼儿在午睡时要安静、不讲话,老师这时也不可以大声讲话,更不可以在午睡室里聊天;发现幼儿把手指放在嘴巴里吃,教师会制止,那么有些教师也有吃手指的习惯就要改掉,要求幼儿不用手揉眼睛,教师也应做到,不挖鼻孔,教师也同样应做好榜样。只有这样教师与幼儿共同遵守,班级的常规教育才可以顺利开展,幼儿接受新的常规教育也更容易。

(二)班级教师步调一致

幼儿园一个班级有三位教师,应做到步调一致,对待常规教育应坚持执行,不能因为这个常规是这位老师制定出来的就只该这位老师一人执行,其他老师可以不必执行,这些对幼儿更快建立常规教育有阻碍。常规教育应当是每周制定的计划,应当是三位教师共同遵守实施的。我班三位教师每天都会利用教师午餐时间将上午的工作进行梳理,并对常规工作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对遇到困难的常规教育制定不一样的策略,同时共同交待明天常规工作的重点,做到每天进行怎样的常规教育三位教师都心中有数,不打乱仗,共同为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而行动。

(三)保持家园同步。

《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小班初入园时,家长担心幼儿的生活起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家长早、晚接送孩子的机会,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园,对家长提出有关教养幼儿的具体要求,如初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等,让家长在家中也要培养幼儿饭前洗手、饭后漱口、擦嘴、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习惯。同时,还利用网络开通了家长群,及时与家长互动,并将幼儿某一时间的表现或以图片的形式,或以视频的形式放在网上,请家长观看,让家长了解教师的工作,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片段,感受孩子的成长,更好的了解班级的常规工作,配合教师进行家庭教育,这点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做好了家园配合,才能培养良好、稳定的常规。

(四)注意常规的适度性。

在建立常规教育的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幼儿是否能做到是否能便于执行,大多数幼儿存在的问题,在常规的教育问题上正确把握好“收”与“放”的尺度,老师让孩子觉得环境是宽松的,幼儿园像家一样,知道他们是可以自主的,在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时,老师不应把自己放在幼儿的对立面,而应该设法使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常规的捍卫者,逐步形成自律。

(五)注意指导常规的技巧。

篇7:幼儿园常规教育计划

1.班级卫生保健管理:

为了让幼儿能在一个清洁、舒适的环境中游戏、生活,班中的卫生工作也显得尤为重要,在每日的饮食起居中,得到细微的养护照顾,受到科学的健康教育,身心得到良好的发展。从班内卫生到为幼儿剪指甲,将一件件事情都责任到人,并且注意清理一切卫生死角,对幼儿的食物要多观察,实实在在地观察、填写好幼儿服药记录,确保孩子的健康。

2.幼儿生活管理方面:

随时对幼儿进行卫生常识教育,对个别幼儿进行重点指导.有认真按顺序洗手的好习惯,洗手时不玩水,会擦肥皂,会用自己的毛巾擦手;能正确使用餐具,有文明的进餐行为,细嚼慢咽,不挑食,精神集中地吃饭;保持桌、地面和衣服的整洁,餐后会擦嘴和用水漱口;能安静入睡室,在老师的帮助下,能按顺序脱衣裤,放在固定的地方,安静就寝,睡姿正确。

3.幼儿安全管理与教育: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进行适当的安全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在抓好幼儿生活常规的同时重点抓幼儿的学习常规。

2幼儿教育教学工作

篇8:幼儿园常规教育误区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常规”是幼儿园教师接触较多的专业术语 ,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开始, 教师就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幼儿在园中的日常的规则教育,旨在促使幼儿理解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各种行为准则。它贯穿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最终养成相应的习惯,具有内容具体、种类繁多和要求严格的特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幼儿园建立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存在,对幼儿和教师都有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系统地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进行梳理, 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不但让幼儿明白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为什么做,还要教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和不适应感,调动幼儿生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很多人可能觉得,生活常规活动太过于细小,它不像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那么有效。但我却觉得,它虽然看似无形,但其实是无处不在, 使幼儿掌握必要的常规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可以使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它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认真展开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慎重对待的一件事。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无论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是他们自身的良好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1. 幼儿教育的需要

常规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是实现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重要保障。它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活泼的心态,保证幼儿一直处在一个健康、活泼的成长环境。

2. 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所处的时期是幼儿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素质的黄金时期。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也是对幼儿进行品性教育。一个良好的班级常规可以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人生习惯,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 只注重表象

一说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时,很多人便会觉得,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少关注其积极意义。这样,仅仅是把常规教育锁死在维持纪律上, 在教育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节奏是快了,可是效率却不见得提高。因为,这样只是注重了“形”,并没有注重“意”,无视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只是表象,内在是常规教育目标难以落实,幼儿学到的只是机械的理论。

2. 扼杀孩子的天性

有些老师还习惯传统常规教育中所谓的规则意识, 教育方法过于格式化,常规教育变成对幼儿行为的约束,喜欢套用死板的规则。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小手放在膝盖上,一二三,坐神气。”这些口令虽然琅琅上口,但却把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小机械人”。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 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孩子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大人那样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他们有时会到处跑,到处叫。孩子是在活动和游戏中接触周围世界的,如果我们总强迫他们按老师的要求规规矩矩, 他们怎么能健康发展,怎么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这样教出来的幼儿,很容易导致性格孤僻、缺少自己独立判断能力,难以同其他幼儿有效合作。

3. 忽视幼儿心理成长

幼儿园时期,孩子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现实生活中,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幼儿管理的效率化,常常会在幼儿发生违反常规的行为时大声喝斥,有些老师会当着全体幼儿训斥那些“不守规矩”的幼儿,老师可能不觉得不妥,但是实际上却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久而久之,便会使幼儿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4. 过度强调常规教育

有些老师一直觉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将常规视为一切教育实行的先决条件,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就不能进行任何教育了。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忽视了基本的教学,这无异于本末倒置。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 老师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 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在不经意间开始倾斜。在常规的培养上花费太多时间,不单影响教学,也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在日常的活动中,常规的确不能少,但是真正的纪律性并非老师的约束,而是靠幼儿自身进步。

四、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

1. 平等对待幼儿,让他们参与到常规管理中

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观察者, 给幼儿以理性的评价与分析,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在他们接受常规教育的最初,我们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全体幼儿。在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可以让小朋友变成活动的组织者,让他们做“小老师”,代替老师管理其他幼儿,亲身参与到常规管理中。这样一来,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也能更快地接受规则,对于一日常规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 注重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对新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教科书的说教起到的效果是很少的。因此, 常规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并学会遵守规则。

3. 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将班级常规做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想一想这项要求是否会对某个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巨大的差异性, 我们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幼儿都很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管理方法。

4. 注重家园合作

生活常规的培养,除了需要老师的指导外,也需要家长的重视。要想让幼儿掌握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我们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范,同时家长和老师们也要从自身做起,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楷模。老师在教育的时候,面对几十个幼儿,难免会忽视部分的幼儿,而家长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孩子,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缺点。老师此时需要的,只是给家长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规范的幼儿行为常规,充分发挥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规范作用,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五、结束语

篇9:“活教育”指导下的幼儿常规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一)创设适宜丰富的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

陶行知先生提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当然,陶行知先生注重的环境并不在于依赖自然天成,更主要的是在人为的创造。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宗旨精心设计,从色彩上、造型上、内容上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养成习惯。

在活动室内,我们设置了“我最能干”的动态墙饰,分成我会吃饭、我会洗手、我会穿衣、我会游戏等多个版块。每日幼儿离园前根据他们一天的表现,将幼儿的照片贴在相应的版块中,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感染和教育。结合主题中《我能,我会》的教学活动,我们把幼儿搭积木、幼儿收玩具、幼儿排队下楼梯的图片贴在主题墙内。孩子们一有时间,就围到主题墙前,看图讲述。在讲一讲、学一学、练一练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一起游戏、生活。

(二)巧用游戏,提供锻炼机会,寓教于乐地促进幼儿常规习惯的形成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话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孩子都是在不断探索和学习中成长的,教师要相信他们的能力,为他们提供尝试的机会,教给孩子做事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包办和代替。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利用生活环节让孩子参与锻炼。每天吃完午饭时,我们就安排孩子坐在图画口袋墙前面休息,这时就需要幼儿自己搬小椅子了。一开始时,由于幼儿刚入园,孩子们情绪不稳定,所以都是教师帮幼儿搬好小椅子。随着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后,我们觉得有必要让幼儿学会自己搬小椅子。于是,我们利用儿歌《搬椅子》:小椅子,我会搬,两手抓住放胸前。一个挨着一个放,整整齐齐真好看。向幼儿示范讲解搬椅子的正确方法:轻轻搬动椅子,一只手扶椅背,一只手扶椅身,轻轻放椅子不能有声音,转椅子时要拿起椅子摆好再坐下。然后借助椅子摆成一排,玩开火车的游戏引导幼儿练习搬椅子。

此外,在鼓励幼儿自己动手的同时,我还运用拟人化的语言和游戏的口吻培养幼儿的常规习惯。幼儿每天早上入园后会先在活动室内玩玩具,小班幼儿手部动作控制能力差,很容易会将玩具丢到地上。起初,我会大声提醒幼儿将地上的玩具捡起来,可是很少有幼儿去捡,他们有的继续玩,有的会当作没听到。于是,我自编了《采蘑菇》的游戏。每当看到地上有玩具掉了时,我就拿起玩具篮说:“地上有好多小蘑菇呀,我要把它们都采回篮子里。”然后蹲下去,捡起玩具放入篮子中,边捡边说“这是红蘑菇,这是白蘑菇……”孩子们看见后,也学起我的样子“采蘑菇”,有的孩子还会说“绿色的是青菜”“这是萝卜”等等。幼儿对此很感兴趣,练习几次后地上的玩具减少了很多。这些生动有趣的游戏方法,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游戏的乐趣,而且帮助解决了常规习惯的学习难点。孩子们乐于接受而且印象深刻,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利用儿歌、故事的教育功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儿歌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朗朗上口、易读易记。此外,好奇、好模仿、想说话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龄特征,我们把学习常规习惯设计成有趣的情景故事。形象的儿歌,让孩子在看看、说说中理解内容,懂得粗浅的道理,从而掌握动作技能。中午午睡起来后,经常会发现孩子们的鞋子穿错了,这时我就利用有趣的儿歌《摸鞋歌》:“鞋宝宝,真漂亮,好像一只小小船,让我摸摸船两边,若能摸到小鞋钎,小鞋真的穿对了,摸摸没有小鞋钎,两个宝宝换换家。”通过浅显的儿歌和反复的练习,幼儿很快掌握了穿鞋的要领。小班幼儿吃饭经常会出现米粒撒的满桌都是,有的甚至撒在了衣服上、地上,活动室成了满地狼藉的“战场”。为了培养幼儿进餐的好习惯,我们利用餐前时间讲述故事《大公鸡和漏嘴巴》,进餐过程中教师扮演“大公鸡”,以“大公鸡找漏嘴巴的小朋友”情景来检查幼儿们的进餐情况:“谁是漏嘴巴,大公鸡要来啄一啄。”看到有掉米粒的小朋友,“大公鸡”就“啄”他一下表示提醒,孩子们吃饭时就会小心,掉米粒的情况有所好转。

(四)坚持以爱为本,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为人师者,应当爱满天下。”我们在进行常规培养的时候,要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切忌简单粗暴,少用“不行”“不可以”等否定的命令式语言。通过点滴的关爱让幼儿慢慢地感受到接纳和信任,感受到平等和尊重。让幼儿在爱的氛围里学习幼儿园的多种规则,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接受并遵守幼儿园的规则。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教师要言传身教,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树立正确榜样。在礼貌教育中,我们坚持以身作则,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关心时,衷心地说一声“谢谢”,使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教师的一言一行幼儿都会模仿,一个脾气温和的教师往往会赢得幼儿的喜欢。

二、家园共育

(一)利用“家长园地”,形成家园一致

为了使家园沟通更紧密,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展示有关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育儿知识,展示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常规习惯方面的心得体会,把幼儿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反映给家长,对特殊幼儿的个案记录及时向家长反馈,同时也让家长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家长园地”的“请您留言”反传给教师。家园同步为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使教师、家长在教育上保持一致性,更利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

(二)通过家访,家长交流群,分享教育心得

家访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到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合理,并及时地给予帮助。所以,我们不定期地对每个家庭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孩子的生活习惯、自理能力、兴趣喜好、个性特点、身体状况和家庭环境,与家长交流,了解他们的教育观。同时也与孩子接触,建立感情。此外,我们还建立家长交流群,让家长们平时积累到的,探索出的一些有效的育儿方法,与其他家长交流分享,家长们有了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平台,达成了幼儿常规习惯培养的共识。

篇10:幼儿园教育常规方案

一、班况分析

本学期,我班已报到进班的新生共有41人,其中有4名从小小班升上来的孩子。幼儿均为20××年出生,大多数幼儿都没有上幼儿园的经验。经过近两周时间的观察、了解,我们发现许多幼儿适应能力较强,哭闹现象较开学迅速减少,大多数幼儿已能按老师的要求做简单的游戏活动,基本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出幼儿中的个体差异也较为明显:有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强,喝水、吃饭、上厕所等都能独立完成,不需要老师的特别照顾;而有的幼儿在这些方面能力较弱,依赖性强,能自己做的事情也不愿动手做,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而且,由于家庭教育的原因,幼儿的行为习惯也各不相同,孩子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不良习惯,有待纠正。针对上述情况,班上三位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教育特色,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二、班级特色

我班是2-3岁年龄的小班幼儿,通过家长了解到我班大部分幼儿在家都比较喜欢涂鸦和任意撕纸,而撕纸活动容易被家长忽视,他们以为孩子在恶意搞破坏。其实,撕纸是孩子们喜欢并乐意参与的一项手工活动。“手是思维的镜子,是智慧的创造者。”幼儿手部肌肉活动越多,越精细,就越能开发幼儿大脑的潜能,促进智力的发展。针对我班幼儿的特点,制定了课题《在撕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撕纸兴趣和动手能力》,通过撕纸活动让幼儿体验放飞双手的快乐情感,在此基础上同时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感,激发幼儿去创造美、表现美,并陶冶幼儿的情操,使之从中受到教育;可以训练幼儿手、眼、脑,协调并用的能力,发展幼儿手指肌肉的灵活性,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可以得以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细心、专心、耐心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

主要目标:

1、能大胆尝试,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2、通过活动,在想象中体验快乐的情绪。

在撕纸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个性差异,给幼儿提供适宜地帮助和指导,不能用划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幼儿,教师要给予不同方式的支持,放飞幼儿双手,体验撕纸活动的乐趣

三、班级工作管理

1.建立合作的、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积极参加中央及园里组织的各项活动,并争取好成绩。

2.加强接送卡使用的指导,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杜绝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3.卫生保健工作紧抓不懈,杜绝流行性疾病的传。

4.抓好幼儿学习、生活常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幼儿的自理、学习习惯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

5.加强家园联系,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家长工作,充分利用家长这一教育资源,更好地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活动

篇11:常规教育国旗下的讲话稿

下午好!当你走进校园,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条大红横幅“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国务院为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几年来,我校的德育工作不断深入,在实践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我们积极开展“五项红旗竞赛”活动,狠抓一日常规,促进班风、学风、校风的蒸蒸日上。

我们学习并开展“文明示范班”的示范,提高文明礼仪,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

我们成立了“学生自律委员会”,增强了学生自主、自信、自爱、自强的意识。

我们开展了“导师制”,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思想沟通更加畅通。

上学年对我校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由于我们坚持以德立校,学校获得了桐乡市中学生行为规范达标学校、桐乡市法制建设先进学校、浙江省绿色学校、浙江省三级重点中学等荣誉称号。每一次成功,都体现了茅高“严而有格、严而有爱、严而有序、严而有恒”的管理理念,反映了茅高人学习茅盾、自强不息、崇德厚学、求实创新的良好人格和朴实校风。

为了认真贯彻《若干意见》和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本学期学校将开展三讲活动,讲传统、讲诚信、讲守则。

讲传统,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安定,不断培育和丰富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及航天载人精神,作为茅盾学子还要继承发扬茅盾先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是道德素质的基地,地基松软,堆建大厦。

讲诚信,讲信教育是道德的基础,俗话说“信,国之宝,民之所凭也”,“人无信无可立于世”,“言必信,行必果”,诚信教育重在实践,重在体验,上学年在其中考试中,学校开设“荣誉试场”倡导不自欺、不欺人、不弄虚作假、言行一致,答应自己的事情和答应别人的事情都应做到。社会上一生领域出现的道德失范,诚信缺乏气给我的学生的成长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同学们要学会辨别,加强自身修养。

讲守则,“没有规格,不成方圆”,新的中学生守则的 节,是每个中学生必须做到的最起码的要求,10多条守则印在茅盾中学的首页,它是行为规范的准则,也是品德发展的“底律”,学生品德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在有监督的条件下能“做”是第一步,在没有监督的条件下能做才是走向成熟的标志。本学期学校将试行“德育作业”,把捡一张纸、关一次灯、扛一桶水、帮一次忙、让一次座??都列入德育作业,进一步落实德育实践活动。

为了学校的腾飞,为了全体同学在茅高这块热土上更好的发展,在今天报到的第一天,我向大家提几点希望。

1、要学会做人。

刚刚结束的28届奥运会,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32次在雅典响起,运动员眼里饱含的是兴奋,更多的是泪水,国歌回响在祖国大地,海峡两岸。一个人一生中最大的事情就是爱国。在进入高中后,每一个新生都必须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要爱劳动,勤俭朴素,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在家要孝敬父母,礼貌待人;在校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要学会关心他人,爱护公共财物,爱护生活环境;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不贪小便宜,不说粗话脏话,不欺负弱势群体,不迷恋网吧;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茅高人,一个顶天立地、大写的人。

2、要学会学习。

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决定了其眼光是否远大,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正确地预见未来。在学习上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无论在择优班还是普通班,我们提倡“不比分数比长进,不比聪明比勤奋”。茅盾中学二届学生毕业了,首届上线率达99。3%,本科率达66。3%。今年第二届上线535名,人数列桐乡市第一。上重点线71人,重点人数与重点率列桐乡市第二。骇人的成绩令人振奋,令人鼓舞,令兄弟学校刮目相看。在登攀科学的高峰时,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崎岖与荆棘。我们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勤学好问,乐于接受。“梅花香自苦寒来”,学习是一项十分艰苦的脑力劳动,靠一点小聪明不行,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也不行。一个人的学习过程,就象一盘围棋,一步就是一步,要一个月一个月、一天一天、一节课一节课地保持不懈的努力,才能为打好基础。我们要理直气壮地抓学习,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没有质量的学校是没有前途的学校。

3、要学会去思考。

自然界中优胜劣汰是普遍规律,市场经济的大潮需要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选择。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学生欠缺的不是努力,而是独立选择、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选择的学生,将挑不起社会发展给予他们的重任。如何从培养学生选择,特别形成道德选择能力,是学校德育实践创新的一项新的命题。

4、要学会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不会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学校除了开设必修课以外,每周都开设研究性学习,本学期起还将开展小制作、小创造、小发明活动,在9月份举办学校首届科普节,旨在使一大批有科学潜质、有发展后劲的优秀青少年能尽早发现,脱颖而出。同时学校将组织学生进社区、进街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使我们初步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从而溶入社会,使自己的眼光进入一个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新境界。

上一篇:科创答辩下一篇:绿色食品商城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