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幼儿常规教育

2024-04-30

抓好幼儿常规教育(精选九篇)

抓好幼儿常规教育 篇1

一、 传统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 点

(1)反复性。我们知道对幼儿生活习惯的教育及培养从小班就开始了, 这其中基本涵盖了幼儿期的大多数生活习惯教育,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生活习惯在小班就完全建立起来了, 许多习惯在中班乃至大班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提醒、不断监督,幼儿才能有效完成。(2)高控制。在 生活常规 教育中, 我们听到最多的就是“不能……”、“不许……”等限制性话语,这些包含着“不行”、“不要”、“不许”、“不能”等指令性字眼的言语说明:在教师的心目中,常规就是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 就是管,结果使常规教育失去了对幼儿行为的指引作用, 使幼儿的 实践缺乏目标感而显得 无所适从, 甚至引起幼儿的反感和挫败感。(3)被动性。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中, 每一项规则都是教师指定的,大到桌椅的摆放、小到餐勺的取放等, 这些规则没有一个是由幼儿自己主动建构形成。

2.影 响 因 素

(1) 教师忽视 对幼儿规 则意识的培养。常规教育不应单纯为各种教育活动服 务, 而应为幼 儿主体服务。常规教育本身不是目的, 也不是仅仅为教 师完成自 己预设的教育活动提供 便利, 其根本价值和终极目的在于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常规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转变对规则的看法。在常规教育中, 规则应被看成是幼儿主体品质的组成部分, 因为真正地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反映了 幼儿主体 意识的觉 醒,是幼儿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只有将规则视为幼儿主体的一种品质,把它当成是幼儿内在的、在幼儿积极的自我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东西, 才能找到正确的 常规教育 方向, 才能真正培养出 幼儿的规 则意识。(2)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的偏差。教师都知道在教育中必须以幼儿为主体, 必须充分激发幼儿的主动性。但在教育实践中, 由于受幼儿园教育活动琐碎性、复杂性等的影响,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将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进行统一。尤其是在常规教育中,教师最多 只是告诉 幼儿什么 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没有告诉幼儿如此做的原因或后果。(3)不同教育方法的选择造成不同的教育效果。在常规教育活动中,教师大多忽视了幼儿的年龄与心理发展特点,选择的是否定式、命令式的教育。比如,在饮食习 惯方面 ,会出现幼儿吃饭比较慢的情况, 若一味地对幼儿进行说教、批评,也许只能引起 幼儿的不 满和抵触 情绪。如果转换一种 教育方式 ,如 ,通过以吃饭速度来换取一次奖励的机会来鼓励幼儿逐渐加快吃饭的速度, 不仅达到了提高幼儿吃饭速度的目的, 而且还能避免伤害幼儿脆弱的心灵。因此,只要教师细心, 就会发现在促进幼儿生活习惯能力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榜样引导法、儿歌故事教育法、生活体验欣赏法等。

二、 现代教育模式下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幼儿进行有效地生活习惯培养就需 要建立起 一套科学 合理、便于实践操作的生活习惯培养模式。这个模式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一个规章或一个制度就可以了结的, 而需要教师对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所要关注的各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对幼儿园教育模式有充分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1. 形成一套 完整的教 育活动模式。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仅仅是生 活活动的 基本组织 形式 ,也是幼儿园 培养幼儿 良好生活 、卫生等习惯的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之一。所以,幼儿生活常规教育不是机械地重复行为技能和行为规则的训练,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有计划、有目的培养教育的过程。

(1) 将生活常 规的培养 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生活常规教育的目标, 将常规教育纳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活动, 以帮助幼儿将生活常规的练习与特定的活动相结合, 让幼儿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特定的情景, 进一步熟悉生活常规内容要求, 激发幼儿的生活常规习得兴趣。如 ,在“环保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寻找可回收的垃圾及不可回收的垃圾, 并要求幼儿自己 区别并用 符号进行 记录,然后分享结果,以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2) 通过值日 生制度促 进幼儿生活常规能力的发展。值日生制度是我院特有的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制度。通过让幼儿轮流做值日生, 并对其他幼儿进行管理与监督, 激发幼儿自觉学习常规规则, 提高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目的。

(3) 组织定期 的生活常 规评比竞赛, 激发幼儿对生活常规学习的兴趣。定期组织小、中 、大班幼儿一日 生活常规 竞赛活动 ,考察幼儿掌 握一日生 活常规的 情况。如,教师可组织小班幼儿系鞋带,中班幼儿叠衣服,大班幼儿整理床铺等的活动, 有效地将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教育与动态的教育活动过程结合起来, 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以大带小 , 通过榜样激励的方式促 进幼儿常 规教育的 培养。大带小活动主要由参观大班与帮助弟 弟妹妹两 个活动组 成。在每学期开学初, 教师可引导小班幼儿参 观大班幼 儿的一日 生活; 引导大班幼儿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叠衣服、被子等。通过这种榜样激励的方式让小班幼儿向大班幼儿学习; 让大班幼儿在帮助弟弟妹妹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促进其生活常规能力的培养。

2. 将幼儿生 活习惯的 培养明确贯穿于 幼儿园的 一日生活 中。通过教师的引导, 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贯穿于幼儿在园的各项生活环节当中,即幼儿入园、离园、盥洗、饮食、睡眠等 的活动中, 慢慢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3.根据幼儿 身心发展特点 ,制定有层次的幼儿生活常规教育目标。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幼儿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在生活习惯养成教育中, 教师不能要求每位幼儿的发展水平都是相同的, 也不能要求他们达到的 目标都是 相同的。因此, 教师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环节与教育内容, 制定具有一定层次差异的幼儿生活教育目标体系, 使得每位幼儿都能在自身已有的发展水平上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

4.从不同的 教育内容 出发 ,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从一日生活各环 节的教育 内容出发 ,制定相应的教师指导规则, 让教师明确在不同的教育内容下对幼儿应使用什么样的指导语言及指导方法。如,教师告诉幼儿在入园时要和老师礼貌地打招呼, 如果这时幼儿由于害羞或者心情不好而没有这样做时, 教师不应该对其指责, 而应该主动地与幼儿打招呼,并能明确告知幼儿:老师理解他的心情, 期望下次能得到他的问候。

5. 家园同步 , 共同教育。 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 有着教师无法替代的作用。做到家园同步才能使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教育持之以恒。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家庭情况, 要针对不同的家庭提出不同的指导意见,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三、 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民主性原 则 ,让幼儿充 分参与生活常规的建立。皮亚杰的发展理论指出, 幼儿对生活常规的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常规阶段, 幼儿此时按个人 的意愿和 行为行事 。因此让幼儿参与常规的制定, 更能让幼儿感到常规是他的内在需要而自觉遵守。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观察并抓住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引导幼儿讨论,让幼儿在协商 和争辩中 共同制定 常规。如,在幼儿喝水时 ,总是会出现接完水的幼儿站在保温桶前喝水, 而后面的幼儿在等接水喝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让幼儿自主讨论: 如何在喝水活动中既能很快地喝到水, 而且又有一定的秩序, 然后引导幼儿形成一套由他们自己制定的喝水常规。

2. 生活常规 教育内容的 构建应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 受不同环境的熏陶感染, 个性与行为习惯各不相同, 因此对不同的幼儿应采取不同的常规教育方法。特别是对于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较淘气的幼儿,以及体弱幼儿,教师更要有耐心,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

3. 挖掘隐性 教育常规 , 将它作为幼 儿生活常 规教育的 内容。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 教师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 规教育体 现在环境 中 ,暗示幼儿应遵循哪些规范。如,在楼梯处粘贴小脚印, 提醒幼儿有秩序地上下楼梯; 在洗手间处贴上洗手顺序图, 提醒幼儿洗手的正确顺序等。

浅谈如何抓好幼儿常规 篇2

内容摘要: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从事幼教工作以来,我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常规教育,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也看到了一些效果,常规教育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得心应手----------

关键词:生活常规教育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常规教育礼貌行事

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从事幼教工作以来,我在不断的探索研究常规教育,从中找到了一些规律,也看到了一些效果,常规教育使孩子们生活有序,心情愉快,使教师带班轻松,得心应手。

幼儿园的常规是指幼儿园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规则,具体是指幼儿园对于幼儿什么时候应进行什么活动、活动中应遵守什么要求,哪些事情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活动要采取什么方式等方面的要求。而幼儿园常规管理也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 是集体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集体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需要制定一定的常规来维持秩序。但是,常规的目的不是要通过捆住幼儿的手脚来让他安静、听话,而是要让幼儿在活动中专注于自己所感兴趣的活动,从而产生互不干扰的良好秩序。同时,在与其他幼儿共同的活动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在相互商谈和争辩中,明确自己的立场,从而认识到正确的规则。

良好的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的任务,这意味着幼儿园给幼儿的自由不是让他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毫无目的、无规则的自由是放任,不是自由。科学合理的常规教育是在自然、自愿、自由的活动中使幼儿理解纪律,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中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在实际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一、从幼儿的生活常规教育出发:

1、教师要做好幼儿的表率: 根据幼儿的特点,他们好模仿、好学习,这就为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俗语说:“言传身教”,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影响至深。他们不仅把周围的一切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还会像镜子一样在行动上和语言上有板有眼的表现出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检点自己的举止。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2、生活常规规则的制定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生活常规要求应根据幼儿的实际年龄与班级实际情况提出。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制定本班的常规,请幼儿发表他们自己的意见,提出合理的规则,这样,他们就会乐意接受并遵守。

3、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利用榜样的作用激励幼儿: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只要教师能善于捕捉孩子的这些闪光点也就能进行现场的常规教育了。例如:每次在吃完饭的时侯,总会有一部分的幼儿不能按要求将筷子和碗分开放,吃完饭之后总会将碗筷乱七八糟地放在一起。但是有一次我们发现班级中总有一位小女孩自觉地将别的幼儿乱放的碗筷分别整理开,利用这位幼儿的闪光点,我马上表扬了这位幼儿,并请她来督促其他幼儿正确放置吃过的碗筷,并鼓励其他幼儿也向她学习。幼儿都很喜欢模仿,也特别容易受到鼓舞,所以在几次鼓励后孩子们都想改正自己的缺点,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了。当然,榜样的行为不仅

能要让幼儿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最重要的是要反映到幼儿的行为中去。所以当幼儿自觉地以榜样的精神为动力,以榜样规范行为并做出良好的表现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幼儿充分的表扬,使幼儿感受到学习榜样的益处,从而强化榜样的影响力。

4、设立“值日生”制度,提高幼儿的自觉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自理能力有所提高,不仅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别的小朋友。于是,我在班级设立了值日生为大家服务,比如:饭前、饭后擦桌子、整理图书、玩具、搬椅子等。幼儿对值日生非常喜欢,通过当值日生,他们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并且交往意识与动手能力都有所提高。

二、从幼儿的教学活动或游戏活动常规教育出发 :

1、为了达到集体活动井然有序的目的,有的教师常常会制定一套严格的行为规范,以限制幼儿的不良行为,使其行为与集体整齐划一。但我认为让幼儿从多种做事方式中认识并采用一种高效的做事方式,将满足个人欲望、冲动的活动方式,通过这种常规来发展幼儿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例如,在课间活动中,让幼儿通过两种出门方式来比较——一种是拥挤在一起出门,一种是排队快速出门,通过比较使幼儿明白是拥挤出门快呢还是自主排队出门的方式快。这样,我们老师就不需要用粗暴的方式制止幼儿拥挤,而是让他们提高认识,寻找一种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有些教师认为惩罚是使幼儿形成常规行为的最好方法,惩罚意味着教师只是给幼儿指出了他的行为错了,但并没帮助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而且惩罚还会给孩子带来恐惧,使他的心灵受到很大伤害,有许多行为不良的儿童就是在惩罚的压迫下变得越来越坏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目前的行为,相信幼儿会向好的方面发展;给予幼儿充分的信任和爱,增强孩子改错的信心。实际上,我们帮助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并不难,难的是放任后收回,养成不良习惯后改正。因为合理的行为要求幼儿是乐意接受的,一旦形成习惯便成为幼儿的自主行动,不需教师时时提醒。例如,有的孩子喜欢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这时,老师不光要制止幼儿不许跑,还得让幼儿知道,在室内人多,地方小,跑来跑去容易撞到人,会伤害自己,也会伤害别人。

3、教师应注意观察并抓住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让幼儿自己讨论,通过协商和争辩共同制定相应的常规。这样可以在集体中形成尊重、信任的气氛,让每一个幼儿都感觉到自己的意见是重要的。其次,教师要掌握组织讨论、深化幼儿认识的艺术,培养幼儿争论和协商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幼儿倾听、理解别人观点的能力,这是讨论的基础。例如,幼儿在活动室内跑来跑去的事件中,我们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在室内跑?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让幼儿自己达成共识,建立常规,这样以来幼儿往往更能够自觉遵守。

4、在我们生活中不能忽视幼儿同伴关系在常规形成中的作用,如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反应要么是“管好你自己就行了,不要管别人”,要么就是“处治被告的一方”。其实,幼儿之间要相互监督,用集体的力量杜绝不良行为。如可以利用幼儿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后所制定的规则,来约束他们,即使有人违反了规则也会互相提醒。让幼儿学会服从集体、同伴的决定,而不是屈从于老师的权威。

5、有的 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表现不一致,常常是因为教师和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要发挥家园共建和家园互动对幼儿教育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幼儿的个人特点及家庭情况,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从而找到相应的教育对策。要把每个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的重点及教育方式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配合,同时也及时听取家长的要求,采纳家长好的意见。

三、从常规教育中应教育幼儿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节约出发:

1、把礼貌、文明语言赋予在常规教育的各项教学活动及游戏的过程中,例如:说

话轻声、姿势自然、不抢先、室内、上下楼不奔跑;说话有礼貌、找人帮忙说“请你、注意倾听、积极应答、室内不大声叫喊、行动不任意打扰别人、无意打扰主动道歉;请小朋友把椅子放好;一个跟一个走出教室;刘畅小朋友请快坐下,大家都在等你;请安静,不要打扰别人。等等。在师生互动中孩子喜欢说话算数、说到做到、教师做好榜样,随时提醒幼儿。这样既有利于活动顺利开展,也有利于常规落实到行动。

2、重视建立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如:集体活动开始找空位坐,可防止争坐位而耽误时间,离开教室前把椅子整理好,可节省时间;端椅子规定姿势,可防止碰撞;集体外出或洗手、取饮水等主动站队等待,防止拥挤也节省时间;要拿别人手上的东西,用礼貌语言协商,防止争论;室内不奔跑,不大声说话,有利于保持安全、安宁的环境;吃饭时请小朋友把饭粒吃完,避免粮食浪费;幼儿洗手时提醒将水龙头拧小一点,洗完手后请拧紧水龙头,可节约用水等等。经验证明,上述常规幼儿都能养成,关键在于教师随时注意及时指导。

3、正确对待调皮的孩子,分析原因后进行教育。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自控能力弱的孩子。对待这些孩子,老师不能一味地批评式放任不管,也不能进行无效的表扬,敷衍孩子。而是要多些耐心和细心,在观察的基础上机智地引导、帮助他们。常规教育的过程是教育技术和教育艺术密切结合充分发挥师生潜能的过程。从长远看;,常规教育是培养遵纪守法公民的基础课,因而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教师应深刻意识到这一点,勇于探索,使良好的常规教育内化为幼儿自主的行为。同时又要注意,既要让幼儿遵守规则,又不能束缚了幼儿的自主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让幼儿有机会享受自主、自由,也就乐于遵守合理的规则。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傅芳芳;幼儿园班级常规教育研究[1];上海师范大学硕士2011年G610

幼儿园常规教育误区 篇3

一、幼儿园常规教育的理解

“常规”是幼儿园教师接触较多的专业术语 ,从幼儿入园的第一天开始, 教师就对幼儿进行必要的常规教育。幼儿园的常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指幼儿在园中的日常的规则教育,旨在促使幼儿理解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各种行为准则。它贯穿在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最终养成相应的习惯,具有内容具体、种类繁多和要求严格的特点,是我们幼儿园教育的重中之重。

二、幼儿园建立常规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园常规教育的存在,对幼儿和教师都有其重要的意义。这是系统地把一日生活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进行梳理, 将其规范化、制度化,不但让幼儿明白要怎么做、什么时候做、为什么做,还要教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减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感和不适应感,调动幼儿生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人格意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 :“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很多人可能觉得,生活常规活动太过于细小,它不像一次又一次的教学活动那么有效。但我却觉得,它虽然看似无形,但其实是无处不在, 使幼儿掌握必要的常规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可以使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它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 认真展开班级的常规管理工作, 是我们每个老师必须慎重对待的一件事。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常规的建立,无论对于幼儿的教育还是他们自身的良好发展,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

1. 幼儿教育的需要

常规教育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是实现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重要保障。它能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活泼的心态,保证幼儿一直处在一个健康、活泼的成长环境。

2. 幼儿发展的需要

幼儿所处的时期是幼儿形成基本的人生观和培养良好素质的黄金时期。幼儿园的常规教育不仅是对幼儿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也是对幼儿进行品性教育。一个良好的班级常规可以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习惯、人生习惯,懂得做人、懂得做事、懂得学习、懂得与他人共同生活,为幼儿的一生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误区

1. 只注重表象

一说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时,很多人便会觉得,开展常规教育的目的是维持教学秩序,提高教学效率,将常规教育看成是班级管理及教育的手段,较少关注其积极意义。这样,仅仅是把常规教育锁死在维持纪律上, 在教育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采用小学化的教学方法,学习的节奏是快了,可是效率却不见得提高。因为,这样只是注重了“形”,并没有注重“意”,无视幼儿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活动有序开展只是表象,内在是常规教育目标难以落实,幼儿学到的只是机械的理论。

2. 扼杀孩子的天性

有些老师还习惯传统常规教育中所谓的规则意识, 教育方法过于格式化,常规教育变成对幼儿行为的约束,喜欢套用死板的规则。例如:“小眼睛,看老师;小嘴巴,不说话;小手放在膝盖上,一二三,坐神气。”这些口令虽然琅琅上口,但却把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一个个“小机械人”。其实,孩子的天性都是活泼好动的, 这是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孩子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不能像大人那样集中注意力很长时间,他们有时会到处跑,到处叫。孩子是在活动和游戏中接触周围世界的,如果我们总强迫他们按老师的要求规规矩矩, 他们怎么能健康发展,怎么去认识周围事物呢? 这样教出来的幼儿,很容易导致性格孤僻、缺少自己独立判断能力,难以同其他幼儿有效合作。

3. 忽视幼儿心理成长

幼儿园时期,孩子正处于身心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现实生活中,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幼儿管理的效率化,常常会在幼儿发生违反常规的行为时大声喝斥,有些老师会当着全体幼儿训斥那些“不守规矩”的幼儿,老师可能不觉得不妥,但是实际上却使幼儿的心灵受到了伤害。久而久之,便会使幼儿产生自卑的心理,影响幼儿的身心发展,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产生不可磨灭的伤害。

4. 过度强调常规教育

有些老师一直觉得“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将常规视为一切教育实行的先决条件,似乎没有了这个前提,他们就不能进行任何教育了。一味强调常规与纪律,忽视了基本的教学,这无异于本末倒置。一个幼儿违反了常规, 老师就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纠正, 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在不经意间开始倾斜。在常规的培养上花费太多时间,不单影响教学,也影响了其他幼儿的活动。在日常的活动中,常规的确不能少,但是真正的纪律性并非老师的约束,而是靠幼儿自身进步。

四、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常规

1. 平等对待幼儿,让他们参与到常规管理中

老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观察者, 给幼儿以理性的评价与分析,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在他们接受常规教育的最初,我们可以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全体幼儿。在进行到一定的程度后,我们可以让小朋友变成活动的组织者,让他们做“小老师”,代替老师管理其他幼儿,亲身参与到常规管理中。这样一来,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培养,幼儿也能更快地接受规则,对于一日常规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

2. 注重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

幼儿对新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教师、教科书的说教起到的效果是很少的。因此, 常规教育也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的自身体验上,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并学会遵守规则。

3. 对班级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每个幼儿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 将班级常规做好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就是对本班幼儿能有全面了解, 在向幼儿提出要求之前,必须先想一想这项要求是否会对某个幼儿产生不好的影响。幼儿之间本身就存在着年龄和生理上巨大的差异性, 我们教师要做到对每个幼儿都很熟悉,了解他们的个性和习惯,并结合幼儿的这些特点,站在幼儿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制定出一套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管理方法。

4. 注重家园合作

生活常规的培养,除了需要老师的指导外,也需要家长的重视。要想让幼儿掌握良好的行为和习惯, 我们必须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在家中也注意培养幼儿良好的规范,同时家长和老师们也要从自身做起, 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楷模。老师在教育的时候,面对几十个幼儿,难免会忽视部分的幼儿,而家长只需要专注于一个孩子,往往能够看到孩子的优缺点。老师此时需要的,只是给家长一个正确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路路通、家长会、家长学校讲座等方式,向家长宣传规范的幼儿行为常规,充分发挥家庭对幼儿的教育规范作用,挖掘家庭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家长也加入到培养良好的常规习惯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家园同步。

五、结束语

抓好幼儿常规教育 篇4

质量是学校发展的保证”,是学校的“生命线。”要维持这个生命线,首先要抓的就是教育教学管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就需要科学有效的管理,这个管理简而言之就是“教学常规管理”。我们认为,教学常规的执行情况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进而决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而常规管理的关键是要落到实处。我校连续6年在全镇教学质量评比中名列第一。下面就我校教学常规管理中的点滴体验与诸君分享。

一、办学思想

社会的负面影响,职业倦怠感的驱使,部分教师在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滑坡。如何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转变教师观念,端正办学思想,是学校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针对我校实际,我校把领导工作示范作为重点去做,狠抓师德师风教育,领导在日常工作中深入教师,与老师坦诚交流,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帮教师转变观念,潜移默化的对教师进行思想引领、工作引领,从思想上提高认识。

二、科学定制

既然是教学常规管理,依靠人管人显然是不科学的。“教学常规”就得在“规”字上着手做文章,就要制定规矩。用规矩引领教师的行为,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使他们工作有目标,前进有方向。为此我们学校根据中心校的具体要求和制度,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风气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劣和责任心强弱等校情,考虑到家长对孩

子的期望和重视程度,注重到人文性、实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制定了备课制度、上课制度、辅导制度、作业批改制度、教学检测制度、学困生转化制度等。开学初印发,先让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明白本学期自己应该干什么、怎么干,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制定出本学期教学教研计划、个人工作计划,使各项工作在计划指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三、落在实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规矩不一定成方圆。对各项工作只布置不落实,制度成了柜子中的档案和墙上的摆设,那就是一纸空文。教学常规管理制度重在执行,而制度的执行确实是一个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使制度能真正落实到实处,并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使这些不足之处能及时得到总结和改进,使以后的工作能做得更好,为此,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勤于检查

一是查课。中心校领导不定时查,学校领导轮流节节查,对教师的上课、辅导实行检查。督促没有按时上课的教师积极上课,查明缺课教师原因并及时调整科目,保证学生在、教师在、阵地在,不能浪费学生一节课中的一点时间。对查课结果实行面对面指正落实,保证正常教学的进行。

二是查教案。开学初,我们要求每位老师拟写一周的教案,并按照中心校要求,各位教师必须在学期教学计划中体现新课标要求,班主任必须备好、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教导主任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

检查。在上学期的期末检查中,有很多教师的教案写的特别好,胡英范老师的教案注重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新课导入的设计,注重板书,书写详细,一个学期下来整整写了三个厚本子。刘中娜老师的教案虽是简案,但是教案内容涉及面广,有语文课文教授,也有写作、字词等备课内容。张付军校长的科学教案虽是手写的,可写的就像印刷出来的一样,字迹工整漂亮,内容详细针对性强,谁见了都会禁不住赞叹。

三是查作业批改。我们对学生的作业每学期要进行两次大检查。要求作业要按照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布置,题型要灵活,题量要适中,作业的批改要根据年段及学生个别情况而定,尽量面批,要针对科目特点实行逐日批或逐课批,坚持复批,批改及时、准确,评语要有激励性并注明批改日期。学校对每次检查做到有记录、有总结,对优秀作业进行公开表扬和展示。

四是查单元过关检测。学期初,学校按照各班级各科进度安排,对检测的组织形式、检测结果以及试卷分析等逐项检查登记。在检查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诚信考试的习惯养成,注重试卷质量的分析,注重优生的培养和带动,注重学困生转化的措施。

2、深入课堂

课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课堂是课改的主阵地。我们树立了以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抓课改,以课改促教研活动、业务学习的理念。为了防止形式主义,我们依据中心校在构建“三疑三探”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导、学、析、练”四步课堂教学模式,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将“如何提高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业务学习的主题。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的有机结合,全体教师共同探索、推陈出新。中心校深入学校挖掘本地资源,以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为主要形式,使教师不断掌握新理念、探索新模式、走向新课堂。通过听课和随堂测试,发现我们的教师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课堂教学效益也在不断地提高。

3、学困生转化

开学初,学校都会完善学困生转化制度和措施,规定学困生的转化要严格“三清”,即教师日日清、班级周周清、学校月月清。在上学期期末检查学困生转化情况时,张元瑞老师向我描述了这样几位学生,杨立志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也很差,转到这里的第一次数学测试,考了不到50分,他才二年级啊,在制定间断目标时,他说他想考80多分,于是老师便为他制定了“星月计划”,希望他能在学习上达成所愿;张自艾,一个单亲家庭的女孩,沉默寡言,对什么都漠不关心,老师便为她制定了“阳和计划”,希望她能够走出失去母爱的阴影,阳光快乐起来;崔志爽也是来自单亲家庭,自我控制力非常差,还经常戏逗同桌,弄的女孩老是哭,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便为他制定了“众和计划”,希望他能够和同学们融洽相处,融入班集体;张长荣老师也有自己的一套,经常利用自习课的时间对学困生进行生字生词的听写、重点课文的朗读、优美句段的背诵、特殊句型的训练...我们看到有些学困生的转化有了明显效果而倍感欣慰,但大部分学困生的转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到成效的。但是我们努力加坚持,帮助

他们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会调动起来的。

4、让反思成为习惯

每学期开学初,中心校都为我们每位老师下发一个教育教学反思册子,格式统一,要求我们从十个方面去反思:反思成功的教学预设;反思失败之处;反思教学方法;反思教育机智;反思学生表现、教育管理;反思教学环节;反思媒体运用;反思板书设计;反思习题设计;反思再教设想。经过上述全面回顾和反思,找到实际与预设的差距,最后进行必要的归纳取舍,对原预设修改完善,扬长避短,就会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高效循环之路。

5、以特色促发展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校一直把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作为学校一项重点来抓。俗话说:“勉强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孩子们将受益终身。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有人曾这样比喻学校教育:学校就像一个工厂,培育出的思想好,习惯好,成绩好的学生是正品;成绩好,思想不好的事次品;成绩不好,思想不好的是伪劣产品。

谈小班幼儿的校园常规教育 篇5

一、常规环境的创设, 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

形象的儿童人物画面以及可爱的动物形象画面是幼儿最喜欢的图片, 这样的画面中所表现出的内容更能让幼儿感兴趣, 能激发幼儿多次观看, 而在幼儿看的同时亦能够慢慢照着画面中的要求来做。因此, 我们就选择了一些类似的常规习惯图片, 例如:正确搬椅子的方法、排队倒水、来园时跟老师相互问早等图片, 分别布置在我们班级的一些墙面上。在老师布置之后, 幼儿就经常会聚在一起看看、讲讲, 有的说自己是跟照片上一样搬椅子的, 有的说自己今天也跟老师说早安了……在潜移默化中, 幼儿了解了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常规要求, 同时也能慢慢照着常规要求来做。又如我们引导孩子养成有序入厕的习惯, 但由于班级中孩子人数较多, 进出厕所门口时常会有拥挤情况, 因此, 我们在厕所的门口贴上进出的剪头标记, 并且注意进出标记都是靠右侧地面贴, 这样幼儿就学会了看标记、沿着标记进出, 慢慢也就养成习惯, 同时在这个习惯的养成中也懂得了走路要靠右侧走。

二、日常生活的指导, 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常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 因此, 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常规指导是很有必要, 并且也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洗手的问题, 刚开学时幼儿洗手尚不会弄湿衣服, 但是穿了长袖衣服后, 就发现常有幼儿弄湿衣袖, 因此, 我们就教幼儿卷袖子。幼儿的早点是在早操之后的, 因此, 我们就利用从操场走到活动室这一路段上的时间, 提醒并指导幼儿卷起衣袖, 为洗手提前作准备。虽然从操场走到活动室的时间不长, 但老师天天提醒幼儿, 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帮助, 因此幼儿学得很快, 并且在之后也养成了习惯, 洗手时把衣服弄湿的情况也就不会再有了。又如学习穿脱衣服的问题。我们除了在生活活动中教会幼儿穿脱衣服的方法之外, 还经常在午睡前后, 让幼儿进行脱衣服、穿衣服的比赛。老师先向幼儿提出比赛的要求:把脱下的衣服按平时的要求叠好放整齐, 如果遇到困难, 可以相互帮助, 看哪些小朋友能够先睡下。虽然说这是一次比赛, 但我们能够看到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 如你帮我拉袖子、我帮你拉裤管。在比赛中, 老师还给先按要求睡下的半数以上的幼儿贴了小红花, 这也激励了平时速度比较慢的一些孩子, 第二天再进行比赛时, 就有好几个以前速度慢的幼儿也贴到了。

三、故事人物的渲染, 是激发幼儿有效模仿的良药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 因为故事中的情节幼儿最易理解, 教育最能让幼儿接受。“巧虎”是许多幼儿都熟悉的一个动画人物, 他身上的一些特点正是我们小班幼儿常表现出的情况, 因此, 我运用“巧虎”的系列故事对幼儿进行相应的规则教育, 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许多习惯的养成。例如刚开学时, 由于幼儿刚进入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 第一次这么长时间地离开自己的家人, 离开平时一直帮着自己做事的人, 因此好多小朋友还是不习惯自己动手, 习惯于让老师阿姨帮着做。我就让幼儿观看巧虎视频《自己能做好》, 让他们看到故事中刚上幼儿园的巧虎是如何做的, 使幼儿懂得自己的事要自己做。然后, 我再举例表扬一些平时能自己收玩具、自己穿脱衣服、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的幼儿。通过这样的活动, 孩子们都能开始自己动手了, 慢慢地学着自己的事自己做。又如在午饭之前, 我让幼儿看巧虎的视频故事《我不偏食》, 然后根据故事中的内容进行提问与教育, 使幼儿懂得“多吃水果身体好, 多吃蔬菜营养好, 多吃鱼肉身体壮, 多吃米饭长得高”。然后在幼儿吃饭的时候再加以提醒。之前有很多幼儿都有偏食的情况, 通过故事中的巧虎的经历, 使幼儿能真正理解水果、蔬菜、鱼肉、米饭的用处, 懂得了不能偏食, 而且这是在饭前进行的教育, 因此起到的效果也是非常明显。

四、一贯一致的教育, 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在校园常规教育的一致性方面, 包括班级中老师与老师的一致性教育, 也包括老师跟保育员对孩子的一致性教育。因此在期初, 我们班级的保教人员就应该先一起简单商量一下, 对班级中的一些常规要求有一个相同的认识。在第一次向幼儿提出一些规定之后, 班级中的全体师生就必需坚持执行下去, 而不能随意去违反或者是去除。并且在培养幼儿良好的校园常规中, 我们还可以借用家长的力量, 例如, 我们要求幼儿饭后养成漱口的卫生习惯, 就要请家长一起配合, 让孩子在家也能坚持做到。幼儿园的常规教育是为了让幼儿学会适应集体生活并具备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较好的组织纪律性。而我们把各种游戏化的形式渗入到常规教育中, 这能使幼儿在生活中获得游戏性体验, 使常规活动更加游戏化。

总之, 常规是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种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 它对于维持班级正常的保教秩序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必须以积极的形式推动细节管理的常态化, 有效地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及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使幼儿养成学会等待、室内不奔跑、出入门口右行和慢行, 活动时会保护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习惯, 把开展“平安校园”活动落到实处。

摘要: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是为了帮助幼儿学习群体的生活方式, 学习享受社会生活, 这是幼儿生长的需要。首先要注重常规环境的创设, 有利于幼儿认识常规要求。其次, 要进行日常生活的指导, 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一贯一致的教育, 是培养良好校园常规的必需。

抓好幼儿常规教育 篇6

一、抓开头, 立规范

每学期的第一节课, 我们基本上都是在教室上室内课,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包括上课的着装、请假制度、纪律要求、上课站队集合地点及队形、分组活动场地、器材的布置及收放、各位小骨干的职责、阴雨天体育课的安排等。教师交待清楚课的要求, 学生才能够明确体育课上哪些事情该做, 哪些事情不该做, 到什么时间、听什么口令、看什么手势, 做哪些事情。在平时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课堂中的教育、要求, 让学生明白自己在体育课堂中应该遵守的规则, 以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从细节着手抓常规

学期刚开始, 学生的课堂常规意识往往比较强, 但是随着上课次数的增多, 学生思想上课堂常规意识就会变得麻痹, 有所放松。因此, 教师应该不断地督促学生, 进一步强调课堂常规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 及时从小处着手, 督促学生改掉不应有的纪律反弹现象。例如, 在路队集合这方面。因为我们学校规定上课铃声响后, 教师应把学生从教室带到教室外走廊排队后行进至操场, 以及下课后排队回教室。路队中暴露出最多的问题就是队伍行进时无法对齐及有讲话吵闹等不良现象。对此, 我们采用反复训练的方法, 要求学生在行进时不发出声音, 一有声音马上停止或者回班级重新排队。宁愿浪费上课的几分钟时间也要将路队训练好, 并养成习惯。这样做或许在开学初, 你的体育课会因此而拖延了教学进度, 但是一个“静、齐、快”的集合、路队习惯养成了, 就为今后长时间的教学打好了基础。

三、抓好学生听课常规

由于体育课大多以室外课的形式进行, 所以体育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纪律状况更加决定着上课的学习效率。假如教师在队前讲, 学生在队中讲;教师在做示范, 学生在玩闹, 那即使教师上课态度再好, 讲解示范的次数再多,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每当出现这种情况, 我们就会:

1. 突然停下来, 故意不讲话, 让课堂出现一片“空白”。

2. 故意找那些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回答问题。

3. 集体做集中注意力的游戏, 如喊口令、叫号站位等。

通过以上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教师身上, 让学生的精神状态重新回到课的正题上来。

四、抓好课堂安全

体育课上经常会开展跑、跳、投活动, 教师稍不留神, 学生就有可能出现摔倒、碰撞等现象, 从而出现擦伤、挫伤、扭伤等伤害事故, 如何在体育课堂上尽量避免这样的事故发生呢?首先, 规划好场地。比如, 进行投掷练习, 学生只能站在进行投掷的一方, 投掷区对面绝对不能站人;进行50米跑时, 学生跑到终点后需从跑道两侧绕回, 不能从跑道上直接折回;等等。其次, 设立安全监督员。安全监督员负责协助教师检查器材的安全性能, 负责检查活动前场地是否存在不安全因素, 负责维持学生活动的纪律和秩序。

五、合理安排各阶段组织教学

体育课堂组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排除各种干扰, 激发学生兴趣, 保证教学任务的达成。只有合理而周密的组织教学, 才可能使学生从身心各方面充足准备地走入课堂教学的流程, 和教师一起顺利地完成全课。因此, 组织好教学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体育课从一般情况来看, 教学过程大致可以粗略地分成开始、准备、基本和结束这几个主要的阶段。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 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切忌出现先紧后松、虎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 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 为上课做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 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 采用趣味游戏, 如“请你跟我这样做”“反口令训练法”等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 使他们兴奋的情绪稳定下来;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重要部分, 教师应力求做到精讲多练、语言生动、示范形象, 并不断改变练习方法, 如在练习中引入竞争性游戏、不同形式的分组练习等, 提高学习兴趣;课堂结束时, 学生的情情绪极易松懈, 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 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 保持学生兴趣, 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等, 同时, 做好课堂小结。

六、善于运用无声语言

教师在体育课的常规教学中, 要善于运用“手势指挥, 眼神暗示, 语言激励”的方法。“手势、眼神”是无声的语言, 具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学生在教学中注意力容易分散, 开小差时, 教师用眼神暗示, 就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激励要以表扬性、勉励性的语言为主,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度。

如何把安全教育融入幼儿园常规中 篇7

一、把好入园晨检第一关

每天清晨,当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步入幼儿园,负责晨检的保健老师早已在门口等候。她们对每个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一看二摸三闻四问”,根据检查结果的不同发给孩子们不同颜色的卡片:绿色卡表示幼儿一切正常;黄色卡表示幼儿带药进园,需要特别关注;红色卡则表示迟到,提出警示。没有晨检卡的幼儿不能入班,家长也就不能拿到接送卡。因此,入园自觉接受晨检成为每个孩子的好习惯,晨检把好了孩子入园安全第一关。

二、师生来个热情拥抱

每天清晨孩子入园,老师都会送给孩子们一个热情的拥抱。你可以说这是老师大爱无言的情怀,也可以说这是孩子离开家庭以后温馨的“避风港”。其实,老师蹲下身子,同等高度的心心相印,同等高度的神情交流,四壁交叉的互相拥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暖意,归属感、安全感油然而生。孩子们得到安全舒适的心理需求,顺其自然地融入到班级里,和小朋友一起看绘本、一起玩积木。

三、座位上贴个小圆点

老师们根据自己班级不同的区域布局首先把桌椅板凳摆好,然后按照班级人数制作出相应的小圆点等距离贴在桌子上,一个圆点对应一个坐位。孩子们入班以后,找到自己选择的位置后坐下。离开教室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椅子轻拿轻放。或者集中放在桌子下面,或者放在教室的四周。久而久之,孩子们养成了自觉爱护桌椅、有序做好事情的好习惯,从根本上杜绝了争抢、霸道行为的发生,幼儿之间自然少了许多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一个简单的小圆点,不但规范了幼儿的行为,更解决了安全这个大问题。

四、取餐按照线走

伴随着清新典雅的音乐,孩子们起身向后转,4组或者6组孩子最终变化成2组,在规定的路线上行走。取餐不走回头路,走最近路线回到座位上就餐。看似一条简单的线,其实是老师头脑里看不见的,但是非常清晰的思维线。一群孩子生活在一起,在同一个时间做同样的事情。就好比宽宽的马路上行驶着成千上万的车辆,秩序保障着安全。孩子们走在专线上端碗,避免了因为无序造成的拥挤,烫伤事故就会远离孩子。

五、老师外出倒着走

到了间操和户外活动时间,两个老师带领孩子外出。前面带队的老师一定会倒着走,她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在她的视线之内,能够随时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淘气的孩子脱离了队伍,她会及时用鼓励的语言引导他归队。调皮的孩子推挤前面的孩子,她会拉着这个孩子的手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走到楼梯拐角的时候,她会停下来讲安全要求,等着后面的孩子跟上来一起走。就是这样温和的处理方式,把楼梯里的安全隐患一一排除掉,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有秩序地走下楼梯,安全地来到户外的活动场地做操和游戏。

六、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活动

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活动这句话是对孩子说的。户外活动时间,老师和保育员领着孩子外出。来到指定的活动场地,保育员会摆放活动器材,排查有没有小石子和碎玻璃。孩子们活动的时候,他们会时不时地抬头看老师,如果能够看到老师,他们就做游戏。如果看不到老师,他们就会转移“阵地”,在老师的视线范围之内活动。几个班的老师会散点站立,每个人都负责一个区域,共同管理孩子。保育员随时为孩子们擦去多余的汗,保证孩子不会伤风感冒。活动结束的时候,保育员收拾器材,巡视场地,看看有没有丢下的东西。每天两个小时的户外活动,排查安全隐患,注重卫生保健,做好疾病防控工作,防止丢失物品,安全教育就在老师的举手投足之间,保护着孩子。

七、保持卫生间地面干燥

孩子因为年龄特点会不定时地喝水和上卫生间。晨间活动结束了要洗手准备吃早餐,大小便后洗手讲卫生,户外活动结束洗手准备吃午餐,起床穿袜子、叠被子、如厕盥洗,下午吃点心前要洗手。仔细算算,孩子们除了活动室,取得最多的地方就是卫生间和盥洗室。孩子多的地方也是安全隐患多的地方,有的时候,就是因为老师没有把孩子门洗手以后甩在地面上的水,洗茶缸的洒在地上的水用干抹布拖干净,孩子们滑到了,磕伤了额头,划破了手指。每个盥洗室的地面都有一块毛巾,随时准备把地面上的水擦干净,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八、家长接孩子走规定的楼梯

幼儿园每天早晨孩子入园,家长都要把孩子亲自送到班里,取走接送卡。下午拿着接送卡接走孩子,一起离开幼儿园。就在这一接一送之间,家长和孩子共同分享着教学楼楼梯,安全路线由此产生。每个班级根据不同的楼层位置,都有固定的安全路线。家长接送孩子都要走在规定路线上,到了教室门口排队等待接走孩子。如果你站在操场上,你会看到开大门时如潮水般的人群进入楼层以后,行云流水一样快速流动,谁也不挡谁的道,十分钟以后就只能看到个别家长停留在走廊里。家长非常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把最安全的路线让给孩子。

九、家园联合践行安全教育

每周每个班都有一节安全教育课。今天训练孩子搬椅子,椅子面放平,椅子腿向下,不要斜着搬椅子让椅子腿碰到别的小朋友。明天训练孩子们洗手、甩手、擦手,不要把水洒在地上。后天训练孩子们走线,进餐线、放碗擦嘴的线、外出活动的线,一个生活细节就是一节安全教育课。今天我们讲了有关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教育内容,及时发校信通告知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提醒孩子关注红绿灯的变化,严格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交通规则。明天我们要开展应急疏散演练,温馨提醒家长给孩子穿上舒适的鞋子,不要因为参加安全演练而发生摔倒、崴脚的意外安全事故。安全教育体现在孩子身上,首先,会求救,会告诉老师哪里不舒服,磕着、碰在了什么地方。其次,是不做危险的事情,滑滑梯的时候,不要从圆筒里往上爬,滑下来的小朋友会把自己撞到。不要从太高的地方往下跳,落地不稳会挫伤腿部肌肉。在家里,不要随便进入厨房,不拿刀具,不玩叉子和筷子,等等。第三,学习一些安全生活常识,知道110、119、120、122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抓好幼儿常规教育 篇8

一、信任、尊重和理解新生

班主任无论什么时候接手一个初中新生班级,在面对新生时,都要对新生建立“性善”假设,期待人人能进步,相信人人都能行。相信通过教育的力量,人人都能转化,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在人生道路上,人人都能迈上一个新台阶。

在信任的基础上,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无论如何都要尊重新生的人格,尊重新生的不同个性;无论如何不能体罚、不讽刺、打击新生。并且一定要树立差异是财富的理念,尊重所有的新生,尤其是差生和特殊新生。

有了对新生的信任、尊重和理解,班级管理的基础就比较完美地建立起来了。

二、遵循民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新班级常规管理一定要首先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遵循民主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民主性,即班主任要摒弃传统的、具有封建等级性的专制性管理,而应当创设积极的班级民主氛围,实施民主化班级管理,全力培养新生对班集体的主人翁意识,使新生形成对新班级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目标的确定,参与班级工作计划的制订,参与具体管理活动的实施以及考评工作,由“被监督管理”变为主动积极参与管理。

科学性,即实施“科学”管理,增强管理的科学性,而不能是随意性、主观性的管理。科学的班级管理必须“以人为中心”,改变新生被动地位,充分尊重新生的感情需求、人格独立与个性自由,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新生对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从而创造一种良好的、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的管理活动。

三、注重对新生的师表作用

班主任是新班集体直接而具体的管理者、领导者,因此要创建良好的小环境,应特别重视班主任尤其是新生班主任的师表作用。班主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民主意识、接人待物、气质风度、仪表语言,工作作风等许多方面都会成为新生仿效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班主任要首先做好修身自律,还应扮演好几种角色。

第一、爱生如爱子。作为班主任,在接纳新生之后,要尽快熟悉全班新生的基本情况,尽快叫出新生的姓名,使新生对班主任自然就多了份亲近感,少一份陌生感。有时出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如英语课)把每个新生的名字和英文全部叙述一遍,使新生们觉得他们已在老师的注视关切中了,也让他们在心理上对班主任产生尊敬和信赖,这样就可在短时间内建立一种互相平等、信任,相互关注的师生关系,对于单亲家庭的新生,更应该关心他们的生活,对他们多一份爱心,多一些谈心接触的机会。从感情上贴近他们,精神上支持他们,学习上帮助他们,尽可能地传递给他们来自班主任的温暖,使他们感到并不孤单,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性格。

第二、管理严如父。现在的新生,独生子女多,以“我”为中心的“自由”意识膨胀,周围的人往往是溺爱多于管教,对这样的新生如果运用强硬的手段去教育,意志薄弱的新生往往受不了,甚至出现问题。如果对他们的缺点、错误,先让他们自己写出说明书,说出自己当时为什么要这样做,再由此而引导他们认识到其错误所在,让其自我反省,自我战胜,增强自律意识和是非观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生活和学习中,抓住小错不松手,大错自然出就不敢抬头,经常进行公德教育,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与别人和集体的关系,找准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位置,培养他们对集体的荣誉感、责任感、树立整体意识,严格自律,塑造自我形象。经常口头询问、书面谈心,使师生之间亲如朋友。班主任给一声和谒可亲的问候,在作业本上写一两句鼓励的批语,胜过许多空洞的说教,这样新生就愿意与老师说实话、亮思想。只要投入真情就能换回真情,以理解换回信任,班主任如果赢得了新生,也就等于赢得了教育的成功。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还必须重视班干部,领头雁的作用。班干部是一个班集体的骨干与核心。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要有一个素质良好,能独立工作的干部队伍。因此,班主任必须抓好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教育工作,使他们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对班干部要严格要求,又要多加指导。树立其形象,运用其才能,发挥其作用。随时发现和肯定他们工作中的成绩,激励他们的创造性。抓紧他们的学习,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在相互对比中找出不足,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在开展活动中增长才干。让他们带领全班同学去学习、去劳动。由他们去管理班级、组织活动,充分发挥班主任助手的作用。那些思想品德好、学习努力、能广泛团结同学、热心为同学服务,有责任感、有一定工作能力、在同学中有一定威信的新生干部,必然会带出一个积极向上,团结守纪的班集体。要创造良好的小环境,还要重视班级个体成员的细胞作用。

四、强调言行有准绳,举动有规范

抓好幼儿常规教育 篇9

1“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

环境造就人, 一个好的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大批人, 尤其是天真纯洁的学生, 这也是很多家长千辛万苦为孩子择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 为了不辜负我们的家长, 我们必须营造好的教育环境。

1.1“装修”教室, 营造班级文化氛围

学期伊始, 在教室墙壁、窗口悬挂、张贴标语牌等, 既美化了教室又熏陶了孩子。如在墙壁上悬挂“贵有恒, 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 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滴水之恩, 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精雕细刻出精品, 千锤百炼铁成钢”“自信成功, 自强成才, 自律成长”等标语并经常更换不同的内容……给学生制造活动课堂, 让他们随时都能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氛围, 自觉接受教室文化的熏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1.2 黑板报——每位同学展示才华的平台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稿编辑黑板报, 并组建班级黑板报评比委员会, 定期进行黑板报评比活动。每周以某一内容为主题让学生自己组稿编辑黑板报, 主题可以自定, 但必须结合形势, 班级形成制度定期进行黑板报评比活动。如开学第一周以新学期新打算 (会承诺、讲诚信) 为主题, 教师节前以感恩教师为主题, 国庆节前以感恩祖国为主题, 元旦前以我长大了一岁为主题进行黑板报评比活动, 同学们都积极参与撰稿、编辑并认真细致地进行排版。通过这样人人参与的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 又为同学们展示写作才能和编辑才能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还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

2 常规管理勿轻视, 生活处处受教育

对于初中生来说, 养成教育仍然是头等大事。青少年时期可塑性较大, 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因此从细微之处抓常规管理, 开展“培养好习惯, 健全我品质”活动, 可以让同学们养成按规矩办事的好习惯, 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 对同学们的人生奠定重要的基础。

2.1 生活无大事, 习惯无小事

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 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制定《班级公约》、《学生每日十问》等, 并让同学们留意周围同学中的一些不好习惯, 把他们记下来, 如有同学记录某同学抄袭作业一次, 有同学发现有上课玩手机的现象, 有同学发现有人从窗口往楼下扔纸屑等杂物……大家一起把记录的这些不好的现象集中起来, 共同完善班级公约, 并互相监督、有意识的努力改掉。大家发现这些坏习惯中其实更多的是没有责任意识、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因此通过引导大家改掉生活中的坏习惯培养好习惯来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不仅要履行对自己的责任, 还要承担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来培养大家的责任意识。

2.2 身教重于言传

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为振兴中华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 因为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 还是模范公民等, 这就决定了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抓常规管理的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注重言传身教的力量, 如教师要求学生要保持教室、校园卫生整洁, 就必须严以律己, 率先垂范, 自觉保持环境卫生, 并及时捡起看到的地面垃圾, 扶起歪扭的清洁工具等, 要求学生举止文明, 就一定要规范自己的语言等。这样的身教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公平公正抓常规, 我为集体添光彩

3.1 一碗水端平

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需要集体的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用行动去创造, 去维护。作为班主任应引导大家树立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意识。而这就需要做到一切都公平公正, 民主公开, 让同学们树立自己是班级的主人, 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理的理念。所以, 从班委的产生, 值日工作的安排等都民主选举产生, 班务明细及时公开, 并形成监督机制, 既监督班委的工作, 又考核同学的操行积分情况。只有这样, 才会有真正的民主, 才会让大家自觉的把班级利益与自己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才会真正把班级当成自己的, 时时处处为班集体考虑。

3.2 人人都付出一点爱

为集体添光增彩不仅体现在常规管理中, 让同学们人人树立“我为班级做贡献, 不为班集体抹黑。”“默默无闻也贡献”的观念, 还体现在集体活动中。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老师只是提前提出要求, 让同学们自觉接受教育并自我进行常规管理。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温室里的花朵, 不能吃苦, 而且比较自私。通过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还能起到磨砺意志, 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的作用, 而且还能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感恩意识。如除了每年学校安排的春季、秋季社会实践活动 (春游、秋游) 外, 班级也可以结合一些教学内容进行活动, 如结合《思想品德》“孝敬父母长辈”的内容去敬老院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总之, 对现代的初中生教育一定要从细节处入手, 从抓常规管理开始, 不断地抓, 反复抓, 无论是对他们习惯的培养还是意志的磨砺都是有益的, 对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意义匪浅的。

参考文献

[1]吴立德.中学班主任工作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2000.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7.

[3]段鸿, 张兴.德育与班主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上一篇:不良择业观下一篇:瞬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