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2024-06-08

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精选6篇)

篇1: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一、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在教学当中,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引导、探索的意识,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学生探索的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角色互换,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热胀冷缩”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交流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环节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方案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过程,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这部分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如“信息与生活”单元对大自然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自然信息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效果。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起到主体的作用,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操作,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感到欣慰!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内容。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寻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疑问,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自己的理解。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吸取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课堂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3、评价问题:很显然,通过科学探究,学生的科学素质以及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但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用传统的评价方案去评价他们当然不行,因此,现在急需解决“用什么评价方案去评价学生?”

4、教师问题:科学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多,而现在科学教师的课务繁重,教师没有太多的精力去再学习、去研究,这就大大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也使科学探究教学很难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丁邦平.国际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兼谈我国小学自然课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高孝传,等.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杜,2001

篇2: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科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探索问题的过程,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有其独特的功能。学生实验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完成探究,体验科学知识的获取过程。学生实验一般是2至4名学生组成一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共同合作完成的实验。这类实验一般以测量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实验的作用是让学生学习验证、探究科学规律,通过对实验仪器的规范性操做,提高观察技能,并尝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误差分析,写出实验报告,使实验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目前,在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实验常常会出现一些偏差,它所起到的作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实验室的建设方面

科学教材中的学生实验,是教学大纲要求的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里完成的。但是目前的农村学校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由于资金短缺,许多仪器、药品并不齐全,导致部分实验在实验室内无法完成,开出率较低。

2、教师自身方面

教材内容的更新,教学过程越来越科学化,实验化,这就需要增加一批稳定的专业化科学教师队伍。但大多是原来没接触过自然科学教学的老师来接任科学课,加上部分学校领导对科学课程不够重视,认为科学课不是必考科目,不重要。安排一些教学能力较弱的教师担任科学课程。这部分老师大部分没有实践经验,有很多实验连自己都不会做,更不用说教会学生做实验,实验教学成为一大难题。

3、学生方面

有的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态度来实验,到实际操作时,就形成盲目混乱的局面。学生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特别是农村学校班级中的后进生较多,这些学生不仅成绩较差,而且动手能力较差,对实验根本不感兴趣,实验过程也不能及时完成;成绩较好的且热爱科学实验的学生,对于一般的仪器、仪表和基本操作比较熟悉,实验时觉得太轻松,太浪费时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得不到进一步提高,阻碍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备材料,上好每一节科学实验课。自我担任科学教师,从事实验教学几年的工作中对农村小学实验教学现状有了一定认识。下面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教师和学生一起搜集实验材料。

虽然我们有实验仪器,但不是什么都有,我们要根据教学所需,准备多种多样的材料,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教学。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如上《土壤里有什么》一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各自准备新鲜土壤,里面还有活生生的动植物,非常便于观察。再如上《电磁铁》一课时,由于学校库存的材料有限,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动手的机会,于是我先向学生讲解制作电磁铁所要用到的材料,然后让学生找来有绝缘层的导线、铁钉、电池和大头针,让学生按照课本介绍进行制作电磁铁。由于有了可做实验的材料,学生就能“真刀实枪”地做科学,这样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二、、自制教具、学具促进实验教学。

科学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是否做实验或实验能否成功。如果需要做的实验不做或实验做不成功,都不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也得不到实验结果,农村小学大部分的实验仪器和教具欠缺,有些花钱买都买不到。加上教材内容的不断更改,有些仪器也用不上,使我们的大部分实验无法开展。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开展率,我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充分了解实验的基础上,利用一些废旧材料,经过精心设计,制作出简便且有实用价值的教具、学具来弥补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

三、充分发挥农村在小学科学教学方面的优势。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市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晴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学生可随时观察到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地形地貌,采集到一些矿物和岩石标本。并且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市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市学生。如:《植物的身体》、《水流有力量》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讲解时就比较容易。

四、课前精心准备,课堂运用自如。

实验课与其它课不一样,有些课可以拿着教本、教案就去上,但上实验课如果不经过精心准备上起来师生都将会很吃力。课前必须认真备课,熟悉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掌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节课所要用的各种仪器,对所做的实验提前做一次,检验仪器的好坏。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的实验课时,我通过检验,发现有些器材已经老化,连成电路不通电。我就把坏了的器材更换,再把所需的好的实验器材(灯泡、电池、导线)摆放在学生的实验桌上,这样不仅可以缩短学生做实验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实验成功率。整堂课显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

五、改革旧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地让学生“玩”,不要怕“乱”。所谓“充分地玩”,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材料和充分的时间观察、实验。这样,学生才能观察得细致,实验才有兴趣,才能真正达到科学启蒙的目的。如我在上《观察洋葱表皮细胞》那节课时,我为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材料,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去使用显微镜观察。有些小组先调好显微镜先观察到,觉得很惊奇,还没观察到的小组就很着急地去找我。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就叫已经观察到的小组去帮助还没观察到的小组,还没观察到的小组先去已经观察到的小组看看。但是,教师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让学生玩疯了。实验时教师要随时巡视,总结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或师生共同总结。这样课堂就不再是以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进行实验后,就能自己获得知识,比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好。

实践证明,以上做法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小学要上好科学课,必须结合实际,充分利用资源优势,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育手段,加强实验教学和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一定能实现科学教学目标。

堰湖学校:邓正国

篇3: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本文结合具体教学案例, 详细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让科学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提高科学教学的生命活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小学生喜欢接触生活, 喜欢在生活中体验科学知识。因此, 我们科学教师应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科学整合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用以辅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丰富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科学教学的生命力。

比如, 在进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的教学中,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只要是让学生能够说出几种适合在沙质土、粘质土、壤土中生长的植物, 并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 了解不同的植物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通过实验了解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等。从知识层面上看, 本节课的知识很贴近生活实际, 因此, 教师采用让学生进行科学实践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在学生进行生活调查或对比实验之前, 教师指导学生在观察时可以通过看、闻、摸等方式进行, 强调每次活动完成后, 必须把手洗干净, 确保卫生安全;在进行渗水实验的比赛时, 选择土壤要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 方法正确, 观察要留下记录等。通过学生的实验发现: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在对比豆苗在哪种土壤中长得好的实验时, 要多选几株幼苗, 放在等量的不同土质的样品中, 每次观察都要留下记录, 包括苗的高度、叶子大小、茎等生长情况, 从而获得客观真实的实验结果。这种教学方法, 有效落实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贴近学生生活, 提高学生的观察、对比和分析等能力, 使科学课堂具有生命活力,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从而学会关爱大自然, 热爱科学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二、巧设科学探究平台, 落实学生自主学习地位, 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重要内容。我们小学科学教师, 必须在这一科学理念的指导下, 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的平台, 利用身边的实验材料或者是学校仪器室的器材, 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 挖掘科学知识的内涵, 丰富科学知识, 探寻知识奥秘。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时, 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探究方法, 以及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综合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 有效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 使学生准确掌握了控制变量法的科学学习方法, 掌握了基本的探究方案, 提高了自主合作能力和探究技能。

三、注重科普阅读教学, 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 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 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多年的调查发现, 小学生非常喜欢科普知识, 尤其是有关动植物生长、太空现象等科普知识, 学生简直着了迷。教师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 经常为学生开设科普知识讲座, 通过科技长廊建设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比如, 在进行“蚯蚓”的教学时, 为了能让学生准确地了解蚯蚓的外部特征以及生活习性,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蚯蚓、纸、尺、玻璃瓶、纸盒、干土、湿土、放大镜等材料, 仔细观察蚯蚓身体的分部情况, 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除此之外, 为推广科普阅读, 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教师还让学生从书籍或者是网上查阅有关蚯蚓的资料, 了解更多有关蚯蚓的常识, 有效拓展学生的科学知识视野, 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在对蚯蚓知识的课外阅读中, 我们发现, 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蚯蚓的基本知识, 更了解了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环境里, 蚯蚓对土壤有什么作用, 对人类的价值等信息, 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小动物, 关爱生命的情感, 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 科学学习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感兴趣, 科学实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 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的平台, 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综合提高实践能力, 全面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摘要:科学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小学科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整合优质课程资源, 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综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课程理念,科学素养,合作学习,三维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订稿) .

[2]左双娥.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J].教学仪器与实验, 2011 (S1) .

[3]张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 2013 (26) .

[4]刘大伟.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展新趋势之我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4 (3) .

篇4: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一、深入挖掘教材的内涵,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科学探究活动是具有科学内涵的、能产生科学经历的、形成了良好结构的、讲究教学效率的典型认识活动。小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极其有限,科学教材正是着眼于学生的这一实际特点,定位于科学启蒙教育。如《撬棍的学问》一课,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找出班级中一个力气大的和一个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胜利。这样的结果,很显然出乎学生的意料,于是学生提出问题“这到底是什么原因?”从而激发学生研究杠杆的兴趣。

二、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不仅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而且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单纯的讲授训练,而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学生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通过对问题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亲历整个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质疑是思维的开始,学生因为有了问题,才会主动去探究。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活动预见性的重要实施渠道。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小组或全班为单位,针对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或作假设性解释,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畅所欲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主动提问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例如,一位教师在上《雨的形成》一课时探究质疑,让学生想一想现实生活中都在哪里见到过水,它们都是哪来的。两三个学生说完,教师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就说出来了,这样,学生想说的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被教师一带而过。相反,如果教师在让学生放开想象说出自己的答案后,就接着提出为什么有水珠,那它们是从哪里来,又会去哪里?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出来了,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四、掌握学生在新课程中的变化,更好的引导

新课程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过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能超越教材、大纲,教学就是把知识传递、复制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就是把这些知识装进自己的大脑里,学生成了知识的仓库,学习方式主要是听教师讲课,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学生也许会具有丰富的知识,却在思想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创造能力等方面严重不足。

新课程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除了听教师讲课外,亲身实践的机会也逐渐增多,动手实验、寻找资料、小组合作学习和社会调查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蚂蚁》这一课堂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平时的生活经验画出蚂蚁的简图。大部分学生脑海中没有蚂蚁的具体形象,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我建议学生动手抓一只蚂蚁,用放大镜观察。由于学生要急于寻找正确的答案,参与实验的热情很高,他们很快就展示出了观察结果,较准确地画出了蚂蚁的简图。接着我让学生分组玩小蚂蚁,继续探究、讨论平时自己了解小蚂蚁的哪些生活习性,从讨论中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也有的学生从资料上知道小蚂蚁可搬比自己重200倍的东西;有的观察到蚂蚁是群居,同巢的蚂蚁很团结,不同巢的蚂蚁在一起会打架;有的说蚂蚁的触角可传信息,爱吃甜的东西……学生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课后把小蚂蚁带回家,继续观察。

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以听、记为主的学习方式,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知识,而且在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都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

五、合理运用科学探究的结论,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科学,从而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例如,在学习了《让瘪的乒乓球鼓起来》一课后,我让学生思考自己家里冰箱里的饮料罐和商场饮料罐是不是和学习的内容一样,饮料罐是不是都装满了。我们以后在冰箱里放食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有学生就说和学习的内容一样的,饮料罐是不能装满的。还有就是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的电线,在架设电线时,夏季和冬季在架设时是有区别的,让学生能根据学的内容,来猜想一下这两个季节应该怎么架设吗?学生们认为夏天温度高,电线要膨胀变长,所以这时架设电线就要紧一些;而在冬季,温度低,电线要收缩变短,所以这时架设电线就要松一些。学生通过学习能运用自己探究获取的知识去认识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我们科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自我展现。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育教学这片热土上,需要我们教师更好地为上课做好准备,有“备”而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在这条道路上我将一如既往,继续探究,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篇5: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

甘肃省民勤县东关小学刘晴选733300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的。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景;多媒体;实验

正文: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位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呢?本文从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有效问题情境创设、多媒体的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选取和组织等几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正确处理教材

综观《科学》新教材,课本图文并茂,这样的教学设计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只有教师真正钻研教材,不断地创新。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挖掘教材编写者的设计意图,教学中才能够熟练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内部深层次的含义、熟练运用教材。如果教师把握不了探究的重点,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上到哪儿算哪儿,把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成两个课时。试想一个学期有几节机动课的时间可以让你把剩下的另一课时补上? 教师研究并吃透了教材,才能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

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教材实际安排了4个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作以下调整。删除第一个观察物体(砖块和木块)是沉还是浮的教学内容;教学从第二个观察更多的物体是沉还是浮开始;重点研究“改变物体的大小、轻重,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的第三个教学活动中;第四个思考与讨论可结合在第三个活动中进行,这样将四个教学活动合并成二个教学活动,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解决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有利于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动手操作、提出问题、思考与讨论问题、直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二、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作为科学教师就应当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把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作为自觉设计教学过程的产物,从而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始终,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利用科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科学是一门以实

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动手,自己去探究、实践、创新,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老师一上课就拿出一个马铃薯和一根吸管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谁能把这根软软的吸管扎在马铃薯上?”孩子们一听,争先恐后地举手。当一个孩子好不容易才把吸管扎在马铃薯上时,老师一把拿起吸管毫不费力地扎穿了整个马铃薯。一下子,孩子们惊呆了,全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老师告诉孩子们他只是利用了一些空气的特征而已,再顺理成章地抛出要学的内容——“我们周围的空气”时,孩子们对“空气”的兴趣空前高涨。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完成了一个个实验,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通过当场实验演示操作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去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奇异的实验现象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促成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使学生马上集中注意力,为后面主动探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灵活教法,组织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科学课教学中,学生的基本认识活动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指导学生通过多种认识活动学习科学知识是我们必须运用的教学方法。科学课教学活动的突出特点,就教学活动中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中,学生学习的过程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几次飞跃过程,根据每节课知识生成的认识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高效的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实验法教学,指导学生观察光线通过三棱镜后出现的不同色光,再指导学生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后的结果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几个实验中,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主探究、整理分析、形成结论,一方面指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教给学生探究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

教学媒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要用语言、板书、挂图、模型、实物以及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来传递教学信息,它们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媒体,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合理的采用媒体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又可以开扩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能够极大地提高感知效果,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之前,先布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观察校园花坛。上课时,教师运用用多媒体手段将校园的一个花坛“搬”进了课堂,问学生:这个花坛中可能有哪些生物?接着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去找一找花坛中的生物。利用电子白板技术,学生用电子笔点住图片的某个位置后,屏幕上马上显示出放大了的图像,那是学生找到的树叶、七星瓢虫、小鸟、蚯蚓等生物。多媒体技术将花坛“搬”进课堂,生动地模拟再现了学生课前观察过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近距离观察到了校园中丰富多彩的生物,还能将画面放大和缩小,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探究花坛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上,真可谓得心应手。

五、有效选取和组织材料

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究材料的选取,而有结构的材料能提示科学概念,能反映自然现象的某种关系,能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探究,从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材料的选取方面要多考虑材料的趣味性,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材料,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对自己选择提供的材料一般比较感兴趣。如在教学《认识常见的岩石》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自己收集的岩石。在教学《花、果实、种子》一课时,可以布置每个同学带一个果实,课堂上,茄子、辣椒、黄瓜、角荚、番茄、桃、花生等植物的果实琳琅满目,成为学生探究最好的对象。其次,学生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活动感兴趣。如科学活动课《玩具里的科学》,让学生回家准备一些玩具,先初步探究一下自己玩具的科学奥秘,课堂上介绍给同学们听,再集体讨论,共同挖掘玩具里的科学奥秘。面对自己心爱的玩具,学生兴奋异常,课前准备十分用心,课堂交流精彩纷呈,课外延伸热度不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多种渠道开展实验

除了做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我还尝试开展除课堂实验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课外实验,这些实验一般是指那些简单易做的,取材容易的,没有危险的,或是长期坚持的,用一些简单的器材可以独立完成的实验,因为课外实验和学生生活关系更为密切,更能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继而将其培养成习惯。例如,在教学《种子的一生》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在家里自己种一些植物的种子,让他们每天观察种子的变化。由种子到一株幼苗,再到一棵成苗,直到开花结果,并收

获种子,每一点的变化都让学生细致地观察并作详细地记录。最后,将所有学生的实验成果都拿到课堂上来进行评比。这不但让学生完成了实验任务,培养了学生的热爱劳动的习惯,懂得了植物生长的一生,而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实验的习惯。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实施科学课教学,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改革实践中,才能使小学科学教学向着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向健康发展。参考文献:

[1]李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学教师),2010.1

篇6:小学科学教学之我见

彭阳县第一小学

张雅莉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滚滚洪潮中,老师们所关注的就是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如何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吻合,即关注学生的成绩,又能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是我们课题小组一年来一直努力探索的的工作重点。我们立足校情,以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为突破口,在“实”字上下功夫,努力在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所以教学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它可以使学生对先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强化、巩固、和整合,也有利于教师整合调控自己的教学进度和选择教学内容。

新课标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的过程。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这大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真正意义的科学评价应该是多元化、全面化、多样化和全程化的。在评价中应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培养以及促进其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开放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收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激发他们去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在评价时也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随时关注学生的表现与反应,及时捕捉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对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除外,教师还要及时进行中肯、真诚的口头评价,切忌滥用“你真棒”“很好”等形式化的模式语言机械地评价学生。对于个性开朗、急性子的学生,老师一句“老师喜欢大胆发言的同学,更喜欢坐得端正认真听讲的同学。”使学生在缓和激情的同时又能进入倾听状态;对于十分把握的优秀学生,一句“老师知道你会了,请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在不被冷落的同时感受到被肯定的愉悦;后进生最明显心理障碍是缺乏自信,所以,教师的激励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反馈中,敏锐地捕捉到闪光点(如坐得好、今天特别有精神,字写得好……)给予及时表扬,把爱的阳光洒向易被遗忘的角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增强信心,逐渐从后进生向优等生迈进。还有“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鼓励性的语言,同时辅以一些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

课后还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如观察日记、资料的收集、小制作等,同时还可以用问卷调查和家访的形式让家长也参与评价,让学生探究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和开放也得到了有效地扩展。评价方法的开放,使学生没有考试负担,对科学探究充满兴趣,科学素养也逐步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改变单纯通过书面测验、考试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倡导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是一种发展性评价,它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个性的健康持续发展。一句话,就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精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从而让评价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就教学评价的主体而言,学生和教师都是不可忽视的主体。教师要在教学前对学生的课前知识的习得状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群体取向做出评价,即我们通常意义的备课中备学生的环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表现和发言中潜在的能力和闪光点给予及时适中的肯定,还要针对学生之间进行的中肯的、积极的评价进行评价。课堂教学后,教师还要对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问题和课程的理解和开发情况以及对学生的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加以评价,已形成反馈、监控和调整教学安排的科学性。

新的评价体系改变了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状态,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通过自评、互评、个体评、小组评,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要以动态生成的眼光,给予主体多次评价机会,注重对个体独特性的认可,以科学评价促进每个主体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进步与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做好导评工作外,还应为学生自评、互评方面提供一些有效的信息和评价的语言。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对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时有话可说。多元化的评价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养成了尊重事实,相信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因此,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我们必须要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上一篇:浅析拖延症正式版下一篇:护理查房手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