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古诗吴文英阅读答案

2024-04-25

风入松古诗吴文英阅读答案(精选7篇)

篇1:风入松古诗吴文英阅读答案

【年代】:宋

【作者】:吴文英——《风入松》

【内容】: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

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

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注释】:

草:起草。 瘗(yì):埋葬。庾信有《瘗花铭》。

铭:文体的一种。

分携:分手。 绿暗:形容绿柳成荫。

料峭:形容春天的寒冷。

中酒:醉酒。

交加:形容杂乱。

双鸳:指女子的绣鞋,这里兼指女子本人。

幽阶苔生:苔生石阶,遮住了上面的足印。

【赏析】

此词表现暮春怀人之情。上片写伤春怀人的愁思。清明节又在风雨中度过,当年分手时的情景,仍时时出现在眼前。

如今绿柳荫浓而伊人安在?回首往事,触目伤怀。词中以柳丝喻柔情。春寒醉酒,莺啼惊梦,已觉愁思难言。下片写伤春怀人的痴想。故地重游,旧梦时温,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更见痴绝。末句“一夜苔生”极言“惆怅”之深,又自含蓄不尽。这首词质朴淡雅,不事雕琢,不用典故。

不论写景写情,写现实写回忆,都委婉细腻,情真意切,一反其堆砌辞藻,过分追求典雅的缺点,却又于温柔之中时见丽句,颇具特色。

【集评】

《词综偶评》谭献云:此是梦窗极经意词,有五季遗响。“黄蜂”二句,是痴语,是深语。结处见温厚。

《海绡说词》陈洵云: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渡江云》题曰:

“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此时觉翁当仍寓居西湖。风雨新晴,非一日间事,除了风雨,即是新晴,盖云我只如此度日扫林亭,犹望其还赏,则无聊消遣,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

“双鸳不到”,犹望其到;“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则惟日日惆怅而已。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情深而语极纯雅,词中高境也。

《词综偶评》许昂霄云:结句亦从古诗“全由履迹少,并欲上阶生”化出。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丝柳”七字写情而兼录别,极深婉之思。起笔不遽言送别,而伤春惜花,以闲雅之笔引起愁思,是词手高处。“黄蜂”二句于无情处见多情,幽想妙辞,与“霜饱花腴”、“秋与云平”皆稿中有数名句。结处“幽阶”六字,在神光离合之间,非特情致绵邈,且余音袅袅也。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西园怀人之作。上片追忆昔年清明时之别情,下片入今情,怅望不已。起言清明日风雨落花之可哀,次言分携时之情浓,“一丝柳,一寸柔情”,则千丝柳亦千丈柔情矣。“料峭”两句,凝炼而曲折,因别情可哀,故藉酒消之,但中酒之梦,又为啼莺惊醒,其怅恨之情,亦云甚矣。“料峭”二字叠韵,“交加”二字双声,故声响倍佳。换头,入今情,言人去园空,我则依旧游赏,而人则不知何往矣。“黄蜂”两句,触物怀人。因园中秋千,而思纤手;因黄蜂频扑,而思香凝,情深语痴。“惆怅”两句,用古诗意,望人不到,但有苔生,意亦深厚。

篇2:风入松古诗吴文英阅读答案

原文: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唐多令・惜别字词解释:

⑴唐多令:词牌名。惜别:词题。

⑵心上秋:“心”上加“秋”字,即合成“愁”字。这两句点明“愁”字来自惜别伤离。

⑶飕(sōu):形容风雨的声音。这句是说即使不下雨,芭蕉仍然发出飕飕的秋声。

⑷年事:指岁月。这两句是说往事如梦,似花落水流。

⑸“燕辞归”句:曹丕《燕歌行》:“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悉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此用其意。客,作者自指。淹留,停留。

⑹萦:旋绕。裙带:指别去的女子。

唐多令・惜别翻译:

怎样合成一个“愁”,是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别人都说是晚凉时的天气最好,可是我却害怕登上高楼,那明月光下的清景,便会令我滋生思念的忧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唐多令・惜别阅读答案:

试题:

(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

(1)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2)诗人的“愁”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

唐多令・惜别创作背景:暂无

唐多令・惜别赏析:

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全词字句不事雕琢,自然浑成,在吴词中为别调。此词就内容而论可分两段,然与词的自然分片不相吻合。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为第一段,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目的.是为写别情蓄势。前二句先点“愁”字,语带双关。从词情看,这是说造成这些愁情的,是离人悲秋的缘故,秋思是平常的,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王士G谓此二句为“《子夜》变体”,具“滑稽之隽”(《花草蒙拾》),是道著语。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此处似乎是信手拈来,涉笔成趣,毫无造作之嫌,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实不该以“油腔滑调”(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目之。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来,实可称倒折之笔。下句“纵芭蕉不雨也飕飕”是说,虽然没有下雨,但芭蕉也会因飕飕秋风,发出凄凉的声响。这分明想告诉读者,先时有过雨来。而起首愁生何处的问题,正由此处蕉雨惹起。所以前二句即由此倒折出来,平添千回百折之感。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秋属岁未,颇容易使人联想到晚岁。过片就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由此可见客子是长期飘泊在外,老大未回之人。看到燕子辞巢而去,心生无限感慨。“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以上蕉雨、明月、落花、流水、去燕……虽无非秋景,而又不是一般的秋景,于中无往而非客愁,这也就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了。

此下“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为第二段,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漫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全词第一段对于羁旅秋思着墨较多,渲染较详,为后边描写蓄足了力量。第二段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较之作者的其它作品,此词确有其独到之处。

个人资料: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宋史》无传。一生未第,游幕终身。[1] 于苏、杭、越三地居留最久。并以苏州为中心,北上到过淮安、镇江,苏杭道中又历经吴江垂虹亭、无锡惠山,及茹二溪。游踪所至,每有题咏。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后为浙东安抚使吴潜及嗣荣王赵与芮门下客,后“困踬以死”。

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相关推荐:

南柯子忆旧阅读答案

篇3:风入松古诗吴文英阅读答案

受交通荷载外还受自然因素的影响, 在运营期间出现早期损坏现象, 原因可归纳为:

1.1 路面结构设计我国现行规范中可供设

计人员选择的结构单一, 而且级配范围较宽, 如AC、AK结构都具有很强的优缺点:AC结构具有良好的密水性, 但表面较细, 抗滑指标难以保证, 而且矿料组成中往往是粗骨料悬浮于细集料之中, 在行车荷载作用下, 容易出现材料重分配, 因此容易出现车辙现象;AK结构具有很好的骨架, 抗车辙能力强, 粗糙的表面满足了抗滑要求, 但空隙率偏大, 透水严重, 这是造成近几年水损破坏普遍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查, 现场铺筑的沥青混凝土空隙率在8%~13%时, 沥青混合料产生水损坏的可能性最大。在我国现行规范中II型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空隙率为4%~10%, 与之比较接近, 而且施工中压实度低值要求95%, 容易造成水损坏。这是因为雨天之后, 沥青路面在饱水状态下承受重载车辆冲击与动水压力的反复作用, 沥青膜与矿料渐渐剥离, 形成松散的凹坑, 若不及时予以修补, 极易发展扩大成坑槽, 造成更大的损坏。这在南方雨水较多的尤其严重。另外, 设计规范中该的设计车辆荷载于实际车辆荷载不相符, 按照规范进行设计的沥青混凝土路面难以承受当前交通运输重车多、超载严重的交通状况。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现仍出在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对高速公路许多方面认识也在逐步加深, 一些标准和规范仍停留在多年前的水平就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加上外界因素的影响, 甚至出现了所谓“合理的病害”。针对规范滞后于当前高速公路建设及运输市场的实际情况, 为防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出现早期破坏现象, 各省都在路面结构方面进行研究, 但现行相关规范的修改跟不上迅速发展的高速公路建设需要, 不符合其应有的严肃地位。

1.2 设计与路段实际情况相差大

如某二级公路穿过土基过湿地段, 但设计方面却按一般正常情况设计, 全部利用挖方和就地借方填筑路基, 采取逐层晾晒法施工, 造成极大的窝工, 影响了工期。施工单位只好申报监理工程师并经业主同意, 远运借土填筑, 仅此一项就较原设计增加费用数百万元。先沥青路面 (特别是挖方路段) 破坏较为严重, 已多次修补。这说明正确区划路基干湿类型极为重要。

1.3 气候因素这是造成高速公路出现车辙和推移的原因。

1.4 人为因素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交通事故及车辆漏油、千斤顶引起的路面破坏。

1.5 施工与养护因素的影响

材料选择目前我国各省高速公路建设部门非常注重沥青的选择, 大部分选用优质进口沥青, 上面层采用改性沥青, 但在调研中发现, 有些省份的高速公路建设部门为了确保沥青的质量, 在进行招标时将指标值定得过高, 以至于有些沥青供应商为了迎合主管部门的需要, 在沥青中加入某种成分以提高指标值, 严重影响了沥青路面的寿命。除此之外, 砂石料质量的参差不齐也造成了高速公路建设质量的下降。在这方面, 可借鉴吉林省长吉高速公路的做法:建设部门对砂石料的供应统一规格、统一招标, 在条件适宜的路段自建料厂, 严格按照标准规格以及质量提供材料, 不仅满足了工程进度的需要, 也确保了工程质量。

施工配合比的控制调研中发现, 在实际生产中, 许多地方多年来形成了一种习惯, 那就是严格按照实验室配合比中的骨料用量应用于实际生产。但这种方法生产的混合料往往不到设计要求, 有的甚至出现较大偏差, 出现了“目标配合比设计”与“生产配合比设计”不相符的情况, 其原因就在于骨料的吸水性上。我国现行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中, 集料密度采用的是视密度, 而在实际生产过程中, 因为自然条件、环境因素的影响, 使生产配合比与实验室配合比出入很大。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中, 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大抽检力度, 通过试验路段确定生产配合比, 加强现场监理, 实行跟踪作业, 定点、定量取样, 取得试验数据后, 指导生产, 切实把质量标准落实到施工过程中。

混合料的拌和、摊铺和压实摊铺和压实两项工作是路面施工的重要环节。摊铺质量不好往往伴随着裂缝、车辙等病害的发生。摊铺过程中除严格按《规范》要求施工外, 还应着重控制摊铺温度、供料速度与前进速度相协调、防止大料滚动离析等环节。碾压过程应遵循少量喷水, 保持高温, 梯形迭进的原则。决不能片面追求平整度, 进行低温碾压, 降低压实度标准;低温碾压易造成空隙率多大, 压实度不足, 使路面渗水, 导致早期破坏;过度碾压易造成构造深度偏小, 甚至出现泛油病害, 影响行车安全。碾压过程要及时、迅速, 并要保持碾压要求。绝对不允许压路机中途急停、转向, 一面发生推挤、拥包现象, 从而影响平整度。山东省的经验:在日竹高速公路施工中, 根据实际情况, 将抗滑表层的马歇尔试验制件采用了双面击实各75次的标准, 压实度不低于98%, 混合料空隙控制在6%以内, 压实后经路面现场取芯检测都收到了良好效果。可见, 压实措施好坏对沥青路面的平整度、防止水损坏和提高抗车辙能力都有很大影响。

路基施工缺陷的影响从调查材料看, 有些高速公路早期破坏与路基施工质量有关, 特别是软土地区。路基软土地基不稳定、地基换填或挤淤处理不彻底、路基填筑压实度不足、路基填料的液限偏高、路堤不均匀沉降等都会导致路面的早期破坏。究其原因, 大部分与施工工期短、施工低栏为赶进度有关。

养护与管理路面早期养护措施不及时、不完善等也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产生早期破坏的原因。允许超载车辆进入高速公路或对超载车辆控制不严则更是早期破坏的直接原因。

2 防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早期破坏和

损坏的对策, 在现有的规范和标准指导下, 应该采取下列措施来防止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早期破坏。

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成熟的技术;强化施工管理, 提高工序控制的科学性;保证现场试验数据的完整和准确, 杜绝弄虚作假。特别是沥青材料、砂石料的试验数据, 必须做到抽样合理, 数据真实保证沥青路面材料的路用性能。对高路堤、软基处理、填挖结合处、结构物两端填土等重点部位的施工重点监控, 防止不均匀沉降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重视并协调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压实度、均匀度、平整度和构造深度等指标, 特别处理好平整度与压实度的关系。不能过分追求平整度而牺牲压实度, 而是要在保证压实度的基础上追求平整度, 否则通车后的路面极易发生水破坏以及松散、车辙等早期病害;不过分追求某些结构, 例如透水面层, 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沿线以及路面灰尘较多, 更容易发生早期破坏;重视高速公路的排水设计, 防止水损坏;重视半刚性基层的养护, 防止反射裂缝的出现;交通执法部门与其它行业主管部门联合执法, 大力打击超载运输, 保证高速公路的正常使用。在当前不能杜绝超载车行驶高速公路的情况下, 加强养护管理, 防止病害的进一步发展;引进动态称重技术, 改变现有收费方式, 按实际吨位进行收费, 将在一定程度上遏止超载车对高速公路恶性行驶;加强养护管理, 提高养护管理水平。经验表明, 科学有效的养护不但保证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服务性能, 也是防止早期病害的进一步发展、节省养护资金的有效手段。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破损的原因及需要采取的对策

篇4:古诗文阅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诵

以上的读是诵的基础,诵是读的升华。要朗诵好关键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主要从下面几步下工夫。

1.读作者。我们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文。体会作者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古诗文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文作好铺垫。了解作者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介绍作者的文风。(2)介绍作者的评价。(3)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

在介绍作者时绝忌老师一人包办,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如在教《蜀道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有了感性体验后接着板书“李白——豪迈奔放”,再教学《蜀道难》。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认识过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诗人、诗歌的感知在不断深化。或先让学生说作者,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2.读文本。这是学习古诗文中最重要的一环。这一环节的教法是灵活多样的,我比较喜欢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还是让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注释读懂课文,把不懂的字、词、句作个记号,在小组内提出解决,解决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师生一起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同学分析解决,老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提出的问题的“面”广,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再由老师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带进作者所营造的意境里,品味古诗文的美。这一步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古诗文的情境 。古诗文的美,常常表现在它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的主观的生命

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滲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如散文描述法,配图激趣法,配乐法等,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涵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文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情怀,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创造出生动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就会产生共鸣,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诵课文。

三、背

“诵”过关了,“背”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要求背诵的古诗文一定要背诵,并且要当堂背诵。

四、延

指导学生参读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丰富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时空。古诗文鉴赏虽然重在本身,但不囿于一篇,推及其他,联类比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温故而知新,可扩大阅读和拓宽视野,可映衬对比,加深认识,对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篇5:春望古诗阅读答案

9.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3分)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

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

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

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

【分析】《春 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篇6:古诗阅读答案

范成大①

凌波②仙子静中芳,也带酣红学醉妆。

有意十分开晓露,无情一饷敛斜阳。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

想得石湖花正好,接天云锦画船凉。

【注】

①范成大(1126~1193),苏州人,晚年退居家乡石湖。此诗为范成大外任地方官时所作。

②凌波:水面之上。

1.本诗颔联景物描写精妙,试作具体分析。(6分)

2.同是写荷花,本诗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比,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诗歌后两联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拟人、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荷花晨昏各异的神态与风韵。(手法各1分)有意十分开晓露准确写出清晨荷花带着晶莹的露珠尽情绽放的风姿;(2分)无情一饷敛斜阳生动再现荷花在落日的余晖中敛起花瓣冷艳庄重的情态。(2分)

2.相同点:两诗都抒发了对荷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分)并且借花喻人,表达出坚守理想和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2分)不同点:本诗尾联,诗人由州宅堂前的荷花,想到自己家乡石湖的荷花以及往来穿梭的游船画舫,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归隐之心。(2分)

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篇7:古诗阅读答案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阅读训练】

1、首句交代刘十六由秦地归隐楚地。为什么不直接说秦地楚地,而说“楚山秦山”?

2、为什么让归隐者披上“女萝衣”?

3、诗末说“白云堪卧”,用“堪”字用意是什么?

4、“白云”、“长随君”、“湘水”各出现两次,这种修辞手法叫什么?

5、说说“白云”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不仅与诗题相应,而且自然地引出白云(古人认为云触山石而生)。

2、以屈原喻隐者。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女萝衣”即代指山鬼。这里用这一典故,暗示湘水对洁身修德的人将以感情相待。

3、归隐是对的,而黑暗的现实是不可久居的。

4、顶真(顶针)

5、全诗以白云始,以白云终,中间也时有白云缭绕。白云飘逸脱俗,自由舒展,是隐者的象征。在诗中,白云就是隐者,隐者就是白云,白云和隐者之间合而为一。诗歌通过白云这一意象,一方面称赞隐者刘十六的高洁品格,另一方面也表现诗人对隐逸的向往。

★ 《古藤》阅读答案

★ 天赐良源阅读答案

★ 敕勒歌古诗翻译

★ 桂源铺古诗原文翻译赏析

★ 古蜀栈道阅读答案

★ 西江月古诗阅读答案

★ 望江南古诗阅读答案

★ 《请君入瓮》阅读答案及全文翻译

★ 《清史稿》阅读答案及翻译

上一篇:不报班商务英语口语怎么学下一篇:生活在同一个生物圈的我们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