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2024-05-09

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共8篇)

篇1: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继今年教育部要求在去年基础上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后,近日,教育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建立保障体系,发出《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 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资助政策上与传统 学术型研究生一视同仁。

2010年,教育部进一步扩大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的范围和规模。通知要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工作。要求密切 关注、全面了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家庭经济状况和学习生活各方面情况,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将家庭经济困难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纳入 全校资助工作范围,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视同仁,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获得相应资助。

通知指出,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密切配合国家助学贷款经办银行,及时为符合规定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解决其基本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当地财政、银监等部门,配合有关金融机构,大力推进、扎实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

除了保障他们有钱读书,通知还要求做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业工作,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工作纳入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 毕业合格者获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通过合作办学、订单定向培养、双导师制等校企合作方式,拓宽毕业生 就业渠道。

为此,通知还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包括建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体系等,为他们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另外还要探索专业学位教育与有关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工作。

篇2: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然而, 面对社会急需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 在实际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所培养的学生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就突显出好就业但就业不好的现象, 甚至出现部分学生不能够及时就业的被动局面。因此, 如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能力, 使他们尽快融入社会, 成为动手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又能独当一面的优秀艺术设计人才, 成为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重要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分析

当前, 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我们认为,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锻炼提高, 在步入社会时,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并在工作中能够持续发展。就业能力应包含三大类:一是智力水平, 主要指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以及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储备水平;二是非智力水平, 指在具体的认识实践过程中, 除智力之外的并对整个认识实践过程起制约作用的其它因素水平,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性格、意志、理想等;三是思维方式, 指在社会实践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主要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1】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应从就业能力的三大方面去引导教育学生, 即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 又注重非智力因素各种能力的培养, 还要引导学生们建立合理的思维方式, 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 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

二、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 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专业技能储备不足

高校培养的本科人才应具有比较宽广的知识面, 形成较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形成的前提应是打牢文化基础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 只有基础知识打牢了, 学生才可以在学思并重的基础上, 灵活运用理论知识, 掌握操作技能, 体现出一定的创新能力。

然而,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在进入高校前普遍文化底子较薄, 对理论知识的获得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他们片面追求专业素养, 忽略理论知识的积累, 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与美术专业本科生在绘画、审美、设计等专业素养相比也具有一定的差距, 这就造成他们在学习专业技能上并不轻松。由于未能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 知识外化为专业技术就容易出现短路。另外,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 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忽视实践教学。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缺少一对一深入细致的指导, 更多的是靠学生自己摸索着实践、学习, 实践环节的薄弱, 也致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本科生在毕业时专业技能明显地储备不足。

(二) 专业信心不足, 个别能力欠缺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基础课作依托, 素描、色彩、心理学等学科就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 加强基础训练, 掌握牢基础理论知识, 对今后学生们的创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 一位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科学文化素养、独到的审美能力和超前的创新设计理念。因此, 高校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时会开设门类齐全的专业课和公共课。

然而, 我们通过对石家庄经济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了解发现, 在进入高校前, 学生们对艺术设计专业只是出于对绘画等方面的兴趣爱好, 感性地认为艺术设计就是电脑或绘画设计, 并没有全面认识到艺术设计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方向。而且通过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随堂作业了解, 有近一半的学生对未来的发展和就业前景担忧, 绝大部分学生缺少明确的就业目标, 对今后未来发展表示担心。伴随着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深入学习了解, 对比入学之初对本专业的期望和想象, 学生们对专业缺少信心。

另外,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在各方面能力的表现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近几年我们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 我们发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普通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人际协调能力和吃苦精神, 但他们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表现上却明显欠缺。

(三) 创新意识不强

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一种创造, 即包括对艺术内容上的创新, 还表现在对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创新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核心, 它要求学生在创作艺术设计作品中应具备创新的表现手段、表现手法、表现方式。艺术设计专业的生命应在于创新, 需要有个体本位的思考方式。【2】

但在现实中, 传统的教育方式, 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 限制了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当学生习惯了统一的创作模式, 定势化的创作理念, 在具体的创作设计过程中, 学生也就产生不了创新的作品。通过近几年学生的作业、作品,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中去借鉴网上、书中他人的作品, 不能够独立完成, 创新意识不强。而且, 市场对艺术设计作品的要求也过于普通化、传统化, 在具体实践和创作中也限制了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 就业观念落后

近两年, 我国每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均突破了600万, 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当前, 本科毕业生就业突显的特点是好就业但就业不好, 即本科毕业生其实很容易能够找到一个工作, 但这个工作与他们的期望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 这也造成部分本科毕业生宁愿待就业继续寻找“好工作”, 也不愿意仅为了谋求生存而选择不如意的工作单位, 这种现象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当中存在明显。当前,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灵活就业为主, 然而学生们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 仍存在择好业的心理, 就业观念落后。

三、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策略

(一) 加大基础理论教育, 强化社会实践

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上应加大基础课的训练, 使学生通过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学习, 比较系统地掌握艺术设计以及施工工艺、工程预算、施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具备运用抽象与具象思维相结合的造型方法和现代设计手段从事设计专业工作的技能,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3】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培养包括两方面, 一是加大课内实验课教学, 主要在素描、水粉、设计基础、电脑图文、摄影等课程上安排大量的课内实践教学。并且在课内实践课教师配备上, 要充分考虑到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术水平, 在课内实践教学过程能够指导和影响到学生, 通过课内实践使学生切实增强实际操作能力。二是注重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主要包括公益劳动、学年论文、风景写生、毕业论文、毕业创作等。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 这就要求在培养学生上必须加大课外实践教育, 使学生将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中和实际设计中的问题,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以第二课堂为依托, 全面提高学生的非智力水平

第二课堂活动, 旨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开展广泛的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针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 在第二课堂应注重培养学生们的专业观念、能力培养、性格完善、团队精神、理想信念、意志锻炼等。

1. 通过第二课堂, 培养学生们的专业观念

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很快, 各地高校纷纷上马, 基本形成了相当规模, 学科门类齐全。这就要求各个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具有优势, 就要拥有自身的特色, 侧重于某一方向的设计, 如室内装潢设计、珠宝设计、建筑设计等。石家庄经济学院自2008年开办艺术设计专业以来, 就把室内装潢设计当作专业方向, 把培养优秀室内装潢设计人才定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校在第二课堂的开展上, 结合专业方向给学生们建立一个了解专业、形成专业信心和积极就业观念的平台, 通过参与第二课堂提升学生们的就业能力。

举措一, 举办艺术设计节提升学生们的专业观念和就业能力。艺术设计节每学年举办一次, 为期二周。艺术设计节主要包括:专业讲座、作品设计展、学科作业展、现场设计比赛、专业文艺晚会等。艺术设计节上每个年级围绕一个主题有针对性开展以上各项活动, 使学生们普遍地参与进来, 通过参与使学生全方面了解专业方向, 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举措二, 举办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职业目标。目标能使人们产生积极性, 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动力源、努力奋斗的依据, 也是一个人需求满足的衡量标准。通过大学生活、职业生涯规划比赛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明确目标, 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 从而了解自我、了解专业提高就业能力。

举措三, 举办模拟设计施工、专业招聘等活动提升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和专业信心。进入高校后,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虽然喜欢设计, 但有的并不喜欢学校侧重的专业方向设计。一位优秀的设计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 最重要的是要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如果本科生对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感兴趣有激情, 就可能为专业设计废寝忘食, 连睡觉时想起一个主意, 都会跳起来。这时候, 学生已经不是为了成功而学习和工作, 而是为了“享受”而学习和工作了。相对来说, 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 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 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因此通过举办模拟设计施工、专业招聘等活动提升学生们的专业兴趣和专业信心, 开发学生们的专业潜力。

2.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往往不均衡发展, 学生之间在同一方面能力的表现上也存在着一定差异, 但是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通过锻炼可以得到提高, 而艺术设计人才需要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和设计技术能力, 除此之外还需要适应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等等。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上, 通过举办演讲、辩论等活动, 提高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文体活动锻炼学生们的团队精神和个性完善;通过科研立项等活动发展学生们的写作能力和科研能力;能过各种社团活动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通过志愿者服务和社会实践提高学生们的社会化程度等。在各项活动的开展中要使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 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提高就业能力。

(三) 发展创新思维, 提高创新能力

在发展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上, 除在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发展, 以适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之外, 在课内外教学和社会实践中, 还应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建立一个适合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平台。通过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由以前的单一思维模式即逻辑思维或水平思维转向立体思想, 更有利于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4】

1. 加强多学科学习, 发展创新思维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交叉的学科, 它涉及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学科等诸多领域。在课程设置上, 要注重非专业课的设置, 尤其是相关自然科学、社会学科的开设, 多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发展, 知识的积累也为创新能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 艺术设计门类众多, 在主攻某一门类的同时, 引导学生涉猎多门类艺术设计, 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 完善学生的创作理念, 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2. 建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创新主要体现在实践中, 不论是创新理念、创新方法与手段还是创新成果都是在实践当中形成。因此, 在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过程中, 要为学生建立适合他们创新能力体现和发展的平台。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尝试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中构建了几个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平台。一是工作室的建立, 工作室由专业教师为主导, 学生全程参与的形式开展, 工作室围绕单一课程实践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为中心, 由教师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开展实践和项目的研发;二是参加全国性广告艺术设计大赛, 由专业教师一对一指导, 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以及创新潜能;三是建立艺术设计沙龙, 每月由一位专业教师主持, 就艺术设计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们全员参与讨论, 求同存异, 发展学生多视角思考问题的能力, 锻炼创新思维。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提高学生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围绕着高校学生科研立项,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请, 在具体的申请过程中安排专门教师给予学生帮助指导, 在具体的研发过程中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指导。另外,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们的科研过程, 并有针对性的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实践的空间和平台, 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通过近几年我们对来校招聘单位分析以及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方向统计, 我们发现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去向多是小作坊式的设计公司, 因此在毕业生就业观的引导上, 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关系, 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和评价自我, 树立合理的就业目标, 能够根据市场的需要合理地定位, 能够在现实中适当调整择业目标和择业心理, 使理想追求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统一起来。【5】

另外, 积极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 国家一直鼓励、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在政策上和经济上也给予了一定的扶持。2010年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还为具有创业能力的应届毕业生颁发创业证, 旨在进一步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就业方向性, 结合当前社会需要以及本科生就业情况分析, 大学生创业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中的主流。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通过四年的学习, 他们拥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 这为他们今后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 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 应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大学生专业能力实用性的训练, 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积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创业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准确把握能力, 还有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等。因此, 在引导教育过程中, 还应加强对学生的锻炼, 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 并加强学生的情商训练、心理辅导, 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及良好的职业道德。【6】

四、结束语

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在日趋严峻的就业环境下, 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层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 再加上市场对他们的要求越来越高, 造成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越来越不乐观。艺术设计专业的生存与发展最终要取决于培养人才的质量, 而人才质量的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就业能力上。围绕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们的就业能力, 积极培养学生们的智力、非智力水平, 发展锻炼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不仅有利于艺术设计专业长远的发展, 更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因此, 结合市场对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有针对性的探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进一步明确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按着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规律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就业也就日趋乐观。

伴随着时代的变化, 高校在培养人上不论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还有培养目标都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 能够满足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在信息网络时代大背景下, 艺术设计专业面对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以及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应不断改进教育方式,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这样才能应对当前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难的问题, 也能够逐步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因此, 围绕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 有效提升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 应成为今后艺术设计专业办学的核心内容, 这样才可以使艺术设计专业在高校发展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张小建.创新职业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155-160.

[2]谷惟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析与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 :98-99.

[3]苗琳.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大众文艺, 2011 (05) :221.

[4]贺壮.走向思维新大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61-62.

[5]黄培清, 林逢春.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反思及对策建议[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54-55.

篇3: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关键词】高职本科 学位论文 能力培养

笔者拟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谈谈高职本科学位论文如何能够在内容和写作理念上进行适当的调适,使其摆脱“鸡肋”的名声,以适应当今高职教育重实践、重职业化的新趋势,真正成为现今高职实践型教育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着重调研能力的培养

本科生写论文一开始最困难的往往是选题,不知道选择怎样的话题来写。如果指导教师仍然坚持写论文就是要提出一些“学术”观点的话,学生就只有去找一些自己根本就难以把握的理论性话题,或者是对前人早就嚼烂了的陈旧理论再来炒一遍冷饭,完全没有明确的论点,更谈不上创新。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闭门造车,缺少调研,缺少与社会及市场的直接接触。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鼓励学生走出象牙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知晓市场;在对调研结果的分析中发现问题和矛盾,并多少能够借助专业的知识提出解决它们的建议或方案。

如一个来自农村的室内设计专业学生,他将调研的目标锁定在很少有人关注的农民的居室装潢上,在走访了几十户农家之后,他对收集来的资料进行仔细研判,针对农民居室装潢在农村本土的风俗习惯和来自大城市现代风尚的激烈碰撞中处境尴尬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应对方案,成就了一篇内容翔实、颇具实际价值的学位论文。

再譬如学包装设计的同学对大型超市自有商品的包装感兴趣,于是花了数周的时间对全市各家不同的超市展开了调研,通过对顾客进行随机问询、向超市工作人员咨询、自己购买商品回来比较等方式,掌握了较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家超市自有商品包装的优劣、对销售的不同影响等,分析其原因,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既完成了论文,又对包装设计在产品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方方面面的影响有了非常真切的了解。

调研能力应该算作是大学生的最基本技能,是大学生了解并参与社会实践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论文选题之前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训练调研的能力,不仅对论文写作有益,使得论文写作言之有物,同时还使得学生学会观察身边的事物,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保持敏感的心态。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还能训练其对时尚风潮的敏锐观察力,在做设计的时候更能有的放矢,成功率更高。

二、要学会归纳分析和判断

调研能力的训练只是其一,在经过广泛大量的社会调研之后,学生面临的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众多的信息、数据等资料中找到自己的观点。这里面有一个分析判断能力的训练问题,即如何对纷繁杂乱的信息资料进行梳理,如何准确地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有人将这种能力称之为理论能力,正是在这一点上诟病其不能顺时而变以适应今日的高职本科阶段教育,认为现在的高职本科教育应当重视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过多地将精力放在这样一些理论分析的能力培养上。

但笔者认为这里是有一些误区的。首先,一般的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都应当具有的基本能力。以我们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来说,设计师接到任何一个案子,首先当然是进行调研,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资料后,就必须要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书籍装帧设计为例,每一个案子虽说都不大,但却需要缜密周到的考量和分析,如目标消费群的心理特点和审美习惯、国内外相关内容书籍的设计状态及其优劣、销售价格影响几何等等均在考虑之列。要学习做一个有头脑有思想的设计师,就必须要在这众多的要素之间进行取舍,要做出明确的判断,不然就会产生蹩脚的设计,为形式而形式,形式与内容相游离。

而所有这些分析、归纳乃至判断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是需要训练的,当然在实践类的课程中学生受到了部分训练,论文课同样也能够在这方面有所作为。论文写作只是一种手段,借其帮助学生多用脑、勤思考,学习发现问题、抓住主要矛盾并进而解决矛盾的方法。如我们有学生在政府招投标办公室实习期间研究了大量企业投标的标书,对其装帧状况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发现这些标书大多注重内容,却缺乏形式上的考量。于是他们抓住了主要矛盾:即一方面这些均为一次性文件,不适合过度装潢;另一方面,就如同应聘者应当打扮得体一样,标书文件的形式精致与否实际上也会给投标方带来不同的“印象分”。既而,他们设计了一套既花费不多又很有形式感的方案,同时他们以此为主题的论文也给相关企业提供了不少启示。

曾经有学生对笔者说:原来做设计的过程就是根据客户意见数易其稿的过程,每次都一样,总觉得难有进步。在论文课上总是被要求对以前的设计案例谈心得体会,要归纳总结经验或者教训,不知不觉中感觉设计的水平也有了提高。笔者以为,这正是本科生论文课所要达到的效果。

三、要学会基本的逻辑论证和文字组织

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分析归纳和判断,并有了清晰的观点之后,再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进行观点的陈述和论证。这里面牵涉学生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训练。

我们每一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都免不了要写一些报告、起草一些文件以及进行一些项目中的归纳总结等工作。因此,基本的文本写作能力对于他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实情况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在应试教育模式的重压下被塑造出来的,专业成绩不错,却缺乏全方位的素质训练,有些学生文字表达能力欠佳,甚至连一篇像样的设计说明都写得不太通顺,很容易使人对现在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乃至学校的教学质量产生怀疑。所以在论文写作的课程中,有必要对学生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有所重视。

如今的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东摘西抄。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文字组织能力欠佳,心里有话可就是无法有条有理地说出来;另一方面是懒得动脑子,将别人的文章裁剪拼凑一下很容易;还有就是许多人认为论文的用词应当是相当正式的书面用语,有些时候似乎还应当八股一些、生涩一些才像是论文,而自己的文字很“白话”因而很难达到论文的要求。笔者认为这些均是一些偏见,讲清一个道理并非一定要用很学术的语言。对于本科生而言,重要的在于你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感悟和体会,它是否让你感觉到专业上的进步,哪怕它很细微,但只要你捕捉到了,用自己的语言,用一种使人信服的逻辑,将其写下来,就可以是一篇好的论文。

篇4:小学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特色分析

本专业主要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和现代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较高的小学教育理论素养、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 技能全面, 并在艺术方面有特长的, 能在托幼机构从事1 0—1 4岁少年儿童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的师资;以及能在各类师资培训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 各种儿童教育机构及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部门从事儿童科研、培训、行政管理、宣传等工作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这样的培养目标不同于以往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 也不同于以往的高师教育专业。他们应该是以小学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为主的小学教育工作者, 既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和宽广的知识基础, 又具备出色的教育教学技能, 特别是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力, 熟练掌握小学教育机构从事教育工作所具备的绘画、钢琴、舞蹈、手工等技能、技巧。他们能够很好地将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 通过个体终身的研究性学习, 给小学教育领域注入自下而上的自我更新的原动力。这一目标还体现出宽口径、多渠道、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特点, 它将使就业的学生有较多的职业选择, 符合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

二、课程设置的完善——理论、实践及素养相结合, 同时加大艺术教育素养的课程比例。

1、课程设置的原则。

培养目标实现的落脚点是课程设置的完善,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首先, 以终身教育为指导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素质和多方面的能力, 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宽厚而坚实的专业基础教育, 使他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其二, 课程设置要体现小学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独特的专业特色和要求, 即重视艺术才能训练。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突出了对学生艺术素养和艺术技能的培养。其三, 课程设置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过去教师培养普遍存在职业适应难、适应期长、在学校所学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现象, 课程设置突出了实践性、可操作性, 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培养期和教育的全过程。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同时强化艺术教育技能的训练。

无论是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是课程设置的变化最终都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此, 有以下三类教学模式可以借鉴:第一类是课堂教学模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 主要传授与小学教育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介绍学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以及一些扩大学生文化知识背景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向导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式, 使学生学会质疑、思辨、解惑, 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获取信息的自学能力和对小学教育事业的良好情感和态度。第二种是实际操作教学模式, 是指课堂或课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模拟教学, 这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教育教学职业技能的有效途径。第三种是教育艺术技能练习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一些艺术练习课程, 如绘画、手工、音乐、舞蹈、钢琴、学教具制作等。这些技能技巧的练习课程主要通过课堂特别是课后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际练习来完成, 以使学生初步掌握在学前教机构开展各种艺术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这是传统的高师小学教育教师培养模式中的薄弱环节, 也是艺术类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色所在。

四、管理体制的变化——开放与兼容并举, 不断提升教师的科研意识。

要达到小学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就职能力增强的管理目标, 就必须建立开放和兼容并举的管理体制。[首先, 要实行开放、民主的教学管理, 赋予学生更为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为此, 必须实行学分制的管理。学生修满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一般学制为四年, 学生也可在4—6内完成学业, 达到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其次是课程的设置既要有共性的内容也应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因而, 应设有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等不同的课程类型。最后, 加强教师伍的建设, 以教师的科研带动教学, 以教学促进科研, 不断完善小学教育学科建设也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学院支持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激发教师科研的主动性, 鼓励教师参与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 以学术的开放、兼容增进学科创新的动力。

摘要:小学教育艺术类本科专业主要是面向小学教育机构培养从事教育、教学、教科研及管理等工作的小学教育师资。它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体制几个方面。

篇5: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关键词:音乐教育 培养 社会音乐

艺术硕士由2008年开始招生,2008年全国共有34所艺术院校获得招生资格,2010年新增68个艺术硕士培养单位。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各个专业方向也从一开始的青涩走向成熟,在这期间也逐渐的开设一些专业方向,完善学科建设,这其中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就在其中。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相对于学术型如中国音乐史专业,专业型如声乐演唱专业等来说是一个新兴专业,开始招生仅仅数年。近年来,只有部分院校相继开设了此专业,大部分学校、学院还未开设此专业。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太多经验,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存在需要进一步确认和导向的问题,笔者对关于此专业的若干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1.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与学科教学(音乐)有何区别?

学科教学(音乐)旨在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优秀音乐教师和输送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音乐骨干教师。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由于目前只有少部分的学校开设了此专业,专业定位比较模糊,没有太多的先进经验作为指导,正处于摸索阶段。笔者认为,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设立在专业学位之下,一定要有所偏重,它不等同于学科教学(音乐),并不只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学校师资等方面制定方案,进行培养,而不是局限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这一岗位,完全有能力培养某一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师。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技术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心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关注,而是还要更深层次的对于声乐、器乐表演及文化类的课程,如音乐教育历史、音乐教育心理学等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培养时,还可以联合各个兄弟学院,共同开设课程,如音乐学院和文学院共同开设一些关于音乐文化类的课程。所针对的教学目标,也不能只是为中小学输送优秀音乐专任教师,可以扩大为社会音乐教育或者成为音乐组织者等。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要往音乐教育家的方向培养。

2.音乐教育专业在现今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的地位如何?

现如今的音乐类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出现了一个现象,考生的第一志愿是学术型,如中国传统音乐等方向或者是专业型的声乐表演、器乐表演方向的研究生,由于技术水平或其他原因没有达到考试要求,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音乐教育专业。对于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要从学校和考生两个方面来考虑,培养学校要做好专业定位,平等对待每一个专业方向,不能因为别的专业没有达到考试标准,最后调剂或者以其他方式进入音乐教育专业。考生则要全面了解各个专业方向,结合所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不能只是为了拿一个硕士文凭,盲目的选择专业,要有一定的研究目标和研究理想。

3.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

在第一个问题当中,笔者也提出了一些培养的方式和意见,笔者还是想强调,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是设立在艺术专业学位下,不能仅仅着重于技艺水平的培养或者教育教学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要两者兼顾,根据学生特性,因材施教的培养人。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需要深厚的音乐教学能力、文化底蕴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等多种综合能力相结合。不仅要知道怎么唱,怎么弹,还要知道为什么唱,为什么弹,还要会教别人怎么唱,怎么弹。教育、教学和实践三者不分家。

4.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招生问题。

笔者认为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在招生考试时,不能只是考核教育教学水平或者某一专业的技艺水平,因为此专业是设立在专业学位之下,所以在招生考试时,应该既要注重该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也要注重该学生的技艺水平。说课、现场编写教案、展示钢琴和除钢琴外乐器等这些都应该在考核范围之内。因为具有高超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娴熟的人才能从事音乐教育。

5.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毕业考核问题。

对于此问题,笔者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艺术硕士表演类的毕业考核是两场音乐会,那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该要开毕业音乐会,因为专业技术水平也是他们考核内容之一,可以进行讲座式音乐会,音乐教育专业的主体是教学设计加上一部分的专业展示,论文是学生对艺术实践的理论阐释。音乐会就是他们对于艺术实践的展示,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以及学生的基础和条件来设定,例如钢琴教学法方向的音乐会可以一半是钢琴技能展示,一半是教学(带解释),时间并不需要特别固定,在音乐会中也可以有一些互动。这样才能体现出专业学位下的音乐教育与学科教学(音乐)的不同。

6.关于艺术专业学位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和本科音乐学专业出来就业的学生都是进学校当老师,有何区别?

目前有些艺术专业学位和学术型的研究生产生了一个心理现象,花了三年时间拿到硕士文凭,毕业后去到中小学当老师,那和本科音乐学专业毕业去中小学当老师,有什么区别?研究生还多花了三年时间,起点晚了三年。但笔者认为,最终虽然是去中小学当音乐教师,但是你的理论知识、研究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专业技能等综合能力在这三年内得到了充分锻炼,这些能力是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最终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当中小学教师,也会有能力等级的区分,并不是你比别人晚三年入职,就比别人能力弱,所以在研究生的三年中,努力提升自己各项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在2016全国师范类院校艺术专业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教学研讨会(见图1)上,各个师范院校及部分专业音乐学院对艺硕音乐教育专业的3个方面:以什么方式招生、该怎样进行培养和毕业考核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见图2)。音乐教育作为一个新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标准,大家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州从“招生”“培养”“评价”三方面展开论述,在招生问题上,他认为如何区分学生的能力,应该是通过复试进行的。例如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专业的复试是要求演唱或演奏(1首),再加上学科性问答。而在研究生初试并没有设置专业课考试的问题上,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张巍提出了“初试一定考专业课”的观点(见图3)。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郑茂平则认为艺术硕士的重点就应该是研究表演问题,因此艺术硕士中的音乐教育专业也应该是围绕着表演展开。郑院长提出自己的想法,他认为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教会别人表演。而会表演不代表会教学,因此这个专业的重点应该是如何去教。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王州院长认为传统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引领性、学术性、思想性、学科发展性的理论研究,培养目标则应是往更高层次的培养(博士等),而与之不同的艺术硕士中的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更多注重实践。音乐教育方向的舞台应该是讲台,那么不可忽视的问题是需要与中小学挂钩,设立中小学教育教学基地,以提供学生随时去中小学担任课程教师的实践机会,但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每周、每个月或每学期达到培养计划要求的学时,以丰富学生的教学经验。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委员会秘书长丁凡在会上提出,师范类院校是培养学校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的组织者等,不能认为培养师范类学生不是培养歌唱家、演员就降低培养标准。音乐教育属于一份神圣的职业,因为教育工作者正是音乐的传播者,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感受到音乐的美。怎样培养每个人对于音乐的感觉,怎样从直感到质感,这是每一个从事音乐教育的人都需要做的事情。笔者同样认为,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剥夺任何一个人受教育的权利,而音乐教育专业就是培养大批优秀人才从事这件伟大的事业。

篇6: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一、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育现状

以历年教育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进行统计, 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 (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获准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成为首个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 2003年浙江大学成为第一个获准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院校。此后, 各高校纷纷开办或改办数字媒体专业。时至今日, 纵观各高校的专业设置都不难发现,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在作者调查的102所院校中, 有31所院校设置了2个及以上专业方向。设置较多的是游戏设计开发、动画设计开发、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软件开发等。那么此时核心课程中计算机学科课程占了很大比重, 比如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数据结构、JA V A程序设计等。即使课程涉及到了动画设计开发、影视节目制作, 在数字媒体技术的专业课程中对这些课程的解读就是掌握相关的软件操作。由于市场的不饱和, 数字媒体技术的人才输送到社会还是非常的“抢手”的。

随着各种私企和业内培训机构的增加, 市场虽然还是有很大的缺口, 可是各种培训机构也在大批量的流水线培养技术人才输送到社会, 行业要求越来越高。只掌握技术已经远远不够了, 尤其很多校企合作的高校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导向调整了培养计划, 在课程体系中加重了艺术培养课程的比重。以河南城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 从2008年开始开设有影视动画视听语言一门艺术培养的课程, 直到2011年增加开设了艺术构成课程, 2013年又再次增加的素描和色彩两门课程, 并且将这些艺术养成的基础课程放在了大学一年级来进行。可以看出艺术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在逐步形成。

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行业需求

一个专业的创建与发展, 是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对某方面专业人才的需求孕育而生的。数字媒体专业是在数字媒体产业蓬勃发展, 对数媒人才的广泛需求的背景下产生的, 与信息产业联系紧密的数字媒体行业发展变化非常迅速, 一方面表现在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 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大众对数媒产品消费的心理需求的千变万化。作为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一定要根基于数媒产业, 面向数媒行业。

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壮大了整个数媒行业, 无数的相关公司和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产生, 在校企合作和行业前沿性的会议上, 都可以看到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需要有较强的动手技术能力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在2014年5月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U nity亚洲开发者大会上, 就又关于数字媒体与交互的应用, 那么在交互的界面设计, 音乐理解, 动作捕捉的设计上就可以看出如果本科教育还仅仅停留在技术上的培训那么无疑是脱轨与行业发展的。由于现在人才的输出不再单单是高校的本科专业学生, 还有各路培训班的技术型学员, 所以想要脱颖而出还是要根据市场来对本科教育加以改革。

三、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数字媒体技术主要是服务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素养是数字媒体专业的灵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 世界经济产业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文化创意产业开始成为这个新格局中的重要角色。而文化创意产业有赖于人的经验、灵感、创新与创造能力,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以IT和C G技术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仍以河南城建学院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 上文已经阐述了随着市场的变化发展, 人才培养计划, 课程的设置也随之变化, 加大的艺术培养课程的比重, 并且尽量将这些课程放到较低的年级作为专业基础课程来对待, 优化课程的设置。当然对其他一些本科院校的访问参观当中发现很多学校依旧是没有这类课程的开设, 也许并非没有培养学生的艺术意识, 但是起码并未认识到艺术在未来数字媒体产业中的重要性。

“人才创意能力的高低可以用来评判一个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下”, 创意更是所有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课程的灵魂与核心。然而, 很多院校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只侧重培养学生对某些专业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了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平面设计课中, 教师通常是在讲授PS制作软件的技术过程中让学生实践制作, 并在学期末提交一副自己制作的图片作品, 却很少在课程中提及构图、色彩, 并且究竟什么样的创意才符合当代人的口味需求。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需要技术与艺术等人文素养的结合, 如果技术娴熟, 但是没有审美能力, 设计思维, 如果需要进行U I的设计, 那么这个U I一定不足以吸引用户的目光吧。因此, 作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不仅要作为有所专长的技术性人才, 更要成为具备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外, 还要具有丰富的人文艺术知识与艺术修养。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新兴学科, 各本科高校在近十年的专业发展中根据市场需求、学生素质、学科前沿来不断探索不断改革。尤其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更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近年来的培养方向, 但是最初的专业设置当中多以技术层面的课程为主, 直至近几年才加入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计划。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到现在, 艺术培养不再是技术界和教育界认为的无关紧要的课程了, 很多高校已经多次修改教学计划将艺术培养课程列为专业基础课。

篇7: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关键词 艺术素养 学前教育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幼儿教师呈现学历偏低,专业艺术技能薄弱,艺术素养缺失等综合素质低下的状况。因此,加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艺术素养,在提高学生专业艺术技能的过程中,注重夯实学生的艺术素养,不断满足社会和各用人单位的需求。对于有效促进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来源于社会的现实需要,幼儿教师群体,是一个艺术综合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艺术素养深厚的教学群体,所以,加强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家人才竞争力的奠基环节。

1.2 学前教育事业的需求

就目前来看,社会不是缺少幼儿教师,而是缺少合格的幼儿教师,缺少高文化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只有立足于我国高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切实提升幼儿教师艺术能力以及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

1.3 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长足发展的需要,这其中不仅包括专业技能的发展要求,也包括学生自身艺术涵养的内在渴望与需求。有了艺术的熏陶,专业学生将会在今后学前教育事业中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

2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内容

将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分为理论和技能两大类,这种纵向的分类系统不仅忽视了不同领域间的相互渗透,往往还造成了实施过程中实施人员的不知所措,从而降低了目标对于当前教育工作的指导性。

我们一般所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1)音乐方面: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需要在音乐能力素养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可以从音乐欣赏能力、表演技能、创作技能三个方面;(2)舞蹈方面:在教授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特点,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逐步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开展舞蹈教学工作;(3)美术方面: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教师艺术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形成教育特色,培养个性人才。

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不足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素养受到新的挑战,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的健康发展及其存在的社会价值。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虽然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实践能力上面却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课程门类、学时相对较多,而专业艺术课程学时则相对不足,课程设置科学性较低; (3)艺术基础技能不扎实:目标的不明确和课程设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艺术技能远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4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艺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4.1 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采用有效的方法,将艺术理论生动地呈现,使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提升其艺术理论素养。高度重视并采用恰当的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艺术发散思维的培养,并创造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到收获的喜悦。

同时,学生接受能力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把握好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训练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一步夯实基础艺术知识。

4.2 强化艺术基础能力训练

完善学前教育各类艺术课程的设置,合理增加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能力的全方位发展。

学前教育艺术课程的设置不应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基础艺术技能课程的教学与实训,还应该配以选修课的形式,引导学生广泛开展儿歌创编大赛、绘画技能大比拼、幼儿教师职业艺术技能实战演练等有益于职业艺术素养提高的实践训练课程,在提高专业艺术技能的同时,提升专业艺术素养。

4.3 着力培养艺术基础学力

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夯实基础艺术知识、强化基础艺术能力训练的同时,着力培养、引导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基础学力。基础学力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基本学习能力,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新知识时所运用的方法与手段,还包括惯用思维方式以及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能力。知识的良性循环要求专业学生不断地加强自身学习实践,优化知识储备,将理论动态地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今后一生的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社会发展需要各行业专业的工作者,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更需要全面且综合化的高素养人才。我们希冀的方向并不是让要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而是希求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在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专业艺术素养,在实际教育工作者,能够各挥己长,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实践中做到知识、能力以及艺术的有机整合,这才是艺术教育真正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J].中国音乐教育,1995(2).

[2]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J].艺术教育,2002(6).

[3] 奚传绩.艺术教育与美育[J].艺术教育,2003(4).

[4] 王建华,唐敏.浅议当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方向[J].学前教育研究,2006(9).

篇8:艺术专业本科生将获艺术学士学位

关键词:本科毕业设计,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设计实践

本科毕业设计是大学四年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毕业论文构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告别本科学习阶段, 走向社会之前的最终培养环节。

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是学生专业设计技能, 艺术才华与综合设计素质的集中展示, 同时也是学校教学思想、课程体系及培养质量一次全面的检验, 当然也包括了对我们师资队伍的考评。因此, 每一所开设艺术设计专业高校的都特别重视毕业设计。期望以最优良的师资团队和资源调配打造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以此同时, 学生们也把毕业设计视为自己展示个人理想、艺术才华和设计能力的机会, 在总结四年本科学习的基础上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价值, 其中也有很大程度上希望通过作品展示谋求心目中理想职业的愿望。

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设计负载这如此丰富的内容和期许, 必然会给学校和学生带来超出一般的意义和关注, 因此, 我们要冷静地探讨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以及带来的反思,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文仅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主来讨论和反思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思考的。)

由于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 以往的平面设计教学是一套严密的教学流程。从最初的图案、构成、素描色彩等具有共性的基础课入门, 进而是版式设计、文字设计、插画等专业基础课。然后才是所谓的专业领域, 如广告招贴设计, 包装设计等, 都是基于社会实践与市场需求层面的设计门类。最终的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将上述设计门类几乎要重新进行一遍。由于学习经验的综合和设计观念的成熟, 以及通过毕业设计确定未来工作方向等原因, 许多学生会在毕业设计中有较大的飞跃。来看今天的毕业设计, 从作业量上无法和过去相比较, 同学有了电脑, 专业输出、数码打样等快捷的辅助手段, 因此, 在教学中鼓励同学把节约出来的时间用于创作概念的捕捉与推敲, 前期信息收集与调查, 图形的推敲与试验上。

艺术设计毕业设计教学与其它专业一样非常注重观念与方法, 会适当弱化具体的设计门类与技能表现。毕业设计综合运用了平时学习到的设计思维于方法以及表现技法。因此, 在具体的毕业设计过程中, 教师辅导辅导比设想的要困难很多。一方面, 部分同学表现出缺乏连贯性思维于综合联想能力, 很难提出比较有价值的概念。相关论文和文字工作写的也比较吃力, 文章的逻辑性、信息的搜集, 非常欠缺对已经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相对于以往, 现在的艺术设计学习周期被拉长了, 许多本该在早期学习阶段解决的基本技能被推迟到了本科学习阶段。对于以后的工作学习方向, 同学都有了更多更充分的自由选择, 这样就使得有些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大大减弱。另外一方面, 有些同学的视觉表现能力也制约了许多好创意不能有效实现, 甚至半途而废, 最终暴漏出很多基本功的欠缺。在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不会再比美术字写的工整, 颜色涂的均匀。但是图形表现语言, 视觉符号的提取与归纳仍然是这个专业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理论与实践毕竟是两个层面的事情, 理论理解的再透彻, 与创作优秀的设计也不可同一而论。

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们要反思, 要有清醒的认识, 有哪些问题需要改进: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所学专业不能与社会需要快速接轨;强调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一优化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重新认识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观

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应该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能只是接受纯艺术技能的培训, 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与之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包豪斯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就是要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 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 于科学技术关系密切, 需要创新思维观念、科学技术知识, 并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国务院《关于深入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 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决定高度概括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特征、方向和目标。

学校和老师要关心学生的协调和综合发展, 对学生要承担起素质教育的义务, 培养学生善于吸收新知识, 解决新矛盾的各种应变能力, 既要把本专业的课程学好, 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修养, 学好文理综合课程, 更要具有自主、开拓和创新的思维意识, 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因此, 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现代艺术设计培养观,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就显的尤为重要。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注重和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 这一点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中尤为重要。由于在招生时“享受优惠政策”, 很多学生个的文化功底很薄弱, 毕业在撰写相关毕业论文是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这样的情况还是还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毕业设计是四年最终的结果, 可是只有从源头着手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

二课程设置需要调整——所学专业不能与社会需要快速接轨

面临即将毕业, 大多数毕业生都有很大的择业压力。这压力的一大部分来自学生所学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那么, 在课程建设上, 我们就要作到改革与重构。作为学校要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 以时代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为先导,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科调整重构。课程体系的建构应更趋向综合化, 与设计相关的知识要相互渗透, 并注重加强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学校的中心任务, 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 启发他们的创造力。课程结构设计的合理与否与目标培养的实现有着密切的关系, 使之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 是我们目前应探讨的问题。要总结自己的经验, 吸收他人的长处, 不断探索, 设计出既符合现代艺术设计教育规律, 同时又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的教学内容要和社会的需求接轨, 就要将新技术、新方法、新思潮融合在一起。不断地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教学大纲的内容, 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以以市场需求为目的, 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所以,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大纲的调整, 必须有严密性, 知识性, 使用性,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掌握更好的技能, 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强调设计实践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

社会到底欢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一方面招聘者求贤若渴, 另一方面却是应聘者求职若渴的局面。目前, 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大多偏重艺术与设计专业性的教育, 在材料、工艺制作方面的学习课程开设的很少, 或者说还不够切合实际。学生的课题设计受条件限制, 很多都停留在设计图纸阶段, 对所设计作品的工艺材料还不能充分的实践掌握其性能和本质特征。艺术设计最终是要通过产品来体现的, “工艺”是决定设计水平、成品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都知道, 材料决定工艺, 工艺决定设计。艺术设计包括对材料和制作方法的设计, 反过来, 材料又会制约工艺制作。如果对工艺和材料缺乏实践经验, 不但设计会成为纸上谈兵, 难以发挥材料、工艺的美感, 还会给生产加工带来困难, 就更谈不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了。

造成这样的现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学校受到经费、场地等多种原因的限制, 没有、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学生设计制作成实物成品, 更不可能建立所有所需的实验室。这样的现状一方面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质量, 另一方面许多优质资源被搁置起来, 非常可惜。这充分暴露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学校教育工作的滞后。我们要合理科学的教学时间, 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市场, 用人单位都希望找到有经验的工作人员, 建议学校可以有固定时间安排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或参与到相关设计部门的策划于运作;开展假期实践活动等等。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学生实践教学活动。

上一篇:预防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下一篇:拯救羽毛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