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2024-05-30

初中化学信息技术(精选6篇)

篇1: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课程简介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课程简介】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我国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提出了方向: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即为了更为有效地教学要努力做到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 展现出新的前景„„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 重视多种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极大地有利于学生的化学学习,而在化学教育中要做到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关键在于教师。从相关的文献上看到,当前我国中学化学教学还远不能在化学教师中实施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这必然影响到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使其能够实施该工程的基本途径。本专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第一是如何理解化学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的整合,第二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通过案例应用讨论,第三是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学习要求】

认真学习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学习与理解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主要理念和一般实施方法;从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列内容或探究活动的建议中选择某个主题进行研讨;通过收集有关资料、提出探究目标、构建实施方案或教案、总结与反思;实施一节课;评议及交流。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温利权

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200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曾获: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北京市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评比一等奖;东城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

论文在《中国考试》《交互式电子白板精品课例(高中部分)》等期刊发表,10多篇论文及教学设计获全国、北京市一、二等奖。参加北京市基础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化学新课程复习课教学时效性的研究及同步练习》的编制。

专题讲座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

温利权(北京二中、中学一级教师)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件”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习。在信息技术没有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并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创建主导 —— 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为目标,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而不是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的一种教学理论。整合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这一教学理论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也是实施新课程标准所需要的。作为一种能力,它要求教师达到以下几方面标准:理论知识方面: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深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和概念,准确把握整合的实质,熟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模式。信息技术方面:熟练掌握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方面:能够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中能够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教学实施方面:在教学中,倡导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新型教学结构,能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并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效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经验方面:有丰富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体验以及多媒体教学经验。教师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需求的自我觉醒和感悟以及对信息的态度和兴趣。教师的信息意识是指教师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吸收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特别是对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敏感度,表现为认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能在教学实践中自觉的运用信息技术;愿意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教师的信息意识到位,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规律,整合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 :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通过在学科教学中合理的应用信息技术,达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双重目标,是一种双赢的行为。所以,教师的整合能力是以信息技能为基础的,整合能力的发展会受到教师信息技能的制约。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基础

网络环境下的备课、上课及教学研讨:例如:基于网络的信息搜索和选择、保存,简易教学网站的制作,基于网络平台的上课、评课,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

(二)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容与形式。.提供教学情境素材。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情境素材,跨越时空限制,在最短时间提供最大信息量,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好的情境素材不仅扩充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启迪学生思维。情境素材对裸露的知识进行了包装,赋予知识学习的价值。(1)Powerpoint(简称 ppt)

ppt 文件制作方便,图文并茂,感官冲击力强,可以增加课堂信息传输的数量及质量,但是交互性不够,化学中的一些方程式、装置图等输入等不够方便。

PowerPoint 的应用:

1)新建、保存幻灯片:文件——新建幻灯片;文件——保存 / 另存为。

幻灯片母板的修改:视图——母板——幻灯片母板。

调整背景色:格式——背景——其他颜色 / 填充效果。

自定义动画:幻灯片放映——自定义动画。

2)幻灯片中小动画的制作。

3)超级链接(文稿内部、外部文件、网页)。

4)插入影片(利用超级链接;插入——影片和声音;利用控件工具箱)。

5)无缝嵌套 Flash 文件(利用超级链接;利用控件工具箱)。

(2)IE软件(Internet Explorer)。

教育进入信息化时代:化学课改要求教师联系实际、STS、多种感官参加学习,关注学生差异,扩充学生视野等等。这都可以借助网络开发教学素材来实现。

(3)视频文件的修改与应用。

可以利用 Windows Movie Maker、超级解霸、X Video Converter 等软件对视频进行简单的编辑,如截取视频片断,多个片断的合并,格式的转化等,使其在课堂上更加适用。.再现知识形成过程,提供知识结构图等。

形式可是ppt Mindmanager 等。案例1 :初三案例 碳元素知识结构图。案例2 :高一案例:物质的量。(具体案例参加拓展资源文件夹中这两个案例).提供化学微观世界的学习。

化学微观世界对于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与化学整合,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提供实验教学的支持。

计算机模拟化学实验对于以下情况有帮助:

对于想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利用计算机能够将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复杂为简单;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模拟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例如浓硫酸的生产过程,书本的静态图给人的只是零碎地片断,而模拟之后动态演示易给学生一目了然的感觉;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采取录像定格、慢放和重放等手段能方便观察实验过程;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利用课件进行环保教育,如各种因为环境污染而受到破坏的大自然图片,各种关于环保的视频,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提供网络学习、研究的平台。

形式可以是IE,博客,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等。远程可视化教学讨论系统可以实现网络平台上的听课、评课,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促进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化学教师的教学研讨。.其他:电子白板或其它有用的化学软件。

Excel的应用:设置公式显示,计算学生的总成绩,计算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条件格式挑选数据,成绩的排序,创建和编辑统计图表,百分制变为等级制。

三、初三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技术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具、实验、黑板、操作等还是要有的,而且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功能。

第二,选题要合适,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信息环境中教学,如大部分的理化实验课,就不适宜。对于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同样教学效果的情况下,要考虑经济效益。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习的过程交给学生,教师应当做些什么?在不同的课型中,教师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又应该怎样体现?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出现撒手不管或包办代替的现象,整合课变成了自学课或传授课。

第四,要考虑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的能力。整合课是以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为基础的,课程的需求要与师生的水平符合。

第五,整合课所用教学时间,一般比传授课要长些,在教学设计时,要做好时间安排。其余更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分享更多成功的经验。

四、从哪些方面评价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评价的内容包括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教法和学法、结构和过程、设问和板书、师生的表现和互动等诸多方面。从信息技术方面看,信息技术选择的类型和内容是否适宜,应用地是否恰当,是否促进了学生认知的生成和发展等。评价的依据应以教学设计、课堂观测、课后测验、问卷调查、专家点评等资料为主,经统计处理后做出定量或定性的评价。

谢谢大家!

互动对话

【参与人员】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王 耀(北京四中、一级教师)吴卫东(北京八十中学、高级教师)

【互动话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 2 .如何处理好板书、PPT、学案之间的关系?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帮助解决化学教学实验条件较差的问题? 4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误区分析

案例评析

【案例信息】 案例名称: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授课教师:李庆荣(北京市第109中学、中学一级)评析教师: 胡玉娇(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高级教师)

【课堂实录】

【案例评析】

李庆荣老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这节课在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上有很大的创新,值得一线教师学习。李老师将学生分为蛋白质研究小组、糖类研究小组,蛋白质研究小组又细分为3个小组,分别研究: 1.缺少蛋白质对健康的危害、蛋白质的存在和在人体内的生理功能。2.以血红蛋白和酶为例,说明蛋白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3.一氧化碳(CO)、甲醛对人体蛋白质的侵害。蛋白质研究小组采取组内合作、小组代表上讲台利用PPT向全班同学汇报、教师进行补充的形式展开学习。糖类研究小组则采取学生剧表演的形式和全班同学交流,内容涉及糖类的组成、在人体内的消化、富含糖类的食物以及霉变大米为什么不能食用。接着,教师又向学生简单讲授了油脂、维生素的存在和用途,概括出营养素和平衡膳食的内容。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李老师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学生学习方式改革的第一次尝试。本节课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也很有效,学生自主制作的PPT图文并茂,既是对课本重点知识的展现,又联系实际拓展了教材内容,促进学生多种感官参加学习。视频实验的应用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根据课后学生调研的情况,学生反馈如下:

王真:我觉得这堂课的方式很新颖,由学生的讲课更能让我们进入到他所讲的内容中,同学查的资料很好,做的幻灯片很有意思,课上所讲的知识印象更深,也给同学一次在台上讲课的机会。

陈沐禾:通过查找资料,我学到了许多教材中未涉及到的知识。在课上观看ppt、食品,听老师、同学的讲解,亲自动手实验,这些使我的知识学得更加透彻,记得很牢。

马增辉:这节化学课采用小组合作式,更好地提高了小组合作的意识、默契度,没有人不听讲,积极发言的人多了。张雨洁:在课件与视频的展示下,更好地记住知识,穿插着老师的讲解,把不懂的地方更正,使整堂课充足,又充满快乐。

李老师能够得到学生这么好的评价,在于她真正以促进学生发展来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第一权利交给学生。这节课给了学生开阔的视野,从营养物质的学习到健康观念的建构到健康行为的养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由于李老师上这节课是上午第一节,李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今天早晨是否吃了早餐?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含哪些物质营养成分高?展示早餐中你认为哪种食物是主食?学完本节课以后,反思你的早餐还有哪些不足,今后如何改进?用这些具体的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完营养素后,利用膳食宝塔的知识反思自己的早餐如何改进。由早餐问题的关注到一日三餐的关注,到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使人终生受益。总之,创新学习方式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设计不同的小组任务,如何应用不同学生的特长开展合作学习,如何处理好学生汇报和自己讲授的关系。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需要同时发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管理者的角色。

本节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教师多年教初三,对营养素的知识掌握不够深刻,有些知识细节的处理不够严谨。例如,关于蛋白质的存在,首先要向学生指出蛋白质既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存在于植物体内。其次,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加强,语言应该更为流畅,有感染力,避免多余的或者琐碎的话。教师要使课堂有较大的开放性,这意味着教师思维要更为敏捷,教师临时组织语言的能力、教师关于学习各个环节过渡的语言都显得尤为重要,李老师在这方面还需要提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上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如果在农村地方多媒体技术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代表可以组织其他学生阅读课本。教学需要优化整节课的问题设计,使问题设计更有逻辑关联,既体现学科知识逻辑又体现学生认识发展逻辑。在课堂上李老师有些问题比较随意,希望引起广大老师的关注,以便改进。

思考与活动

1.化学知识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授课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在教学的哪些方面?为学科教学带来了那些改变?

2.课程整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问题,例如幻灯片与板书的结合、实验与动画的关系等,如何避免当前课堂整合中的问题,更好地发挥整合的优势?

参考资料

【相关资源】 1.关于洗发液(学生研究成果).ppt 2.乙烯的结构和性质.ppt

3.科学家们对空气成分的研究.ppt 4.物质的量.ppt

5.碳元素知识结构图.ppt

篇2: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化学教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并且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足的一面。

首先来说一下其在化学实验中独特的优越性:(1)可以重复观看。如:钾与水反应速率快,有些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反应就已经结束,如果重做实验将浪费药品,这时可通过观看实验课件重温实验。(2)可以改变观看时间。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快,学生不易观察,可以慢放;如氢气于氧气混合爆炸实验的原理。有的实验进行速度过慢,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和教学进度,可将某些次要的过程压缩而慢放。(3)一些安全性不好的实验,如有毒、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易爆、易燃、危险性大等实验。如:硫化氢气体制取、性质实验。(4)“反证”实验。在实验操作中,我们教师经常强调一些操作规范,如H2还原氧化铜开始和结束的操作顺序、极易溶气体(HCl、NH3)等教师仅仅进行讲解,应该这样、而不应该那样,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常常“屡教不改”,可利用CAI,将这些错误的操作及其破坏性的后果一起通过模拟实验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印象就深刻了。(5)大多数化学实验的重点及难点在于实验的操作及实验现象的观察,但有些实验则相反,操作及现象较为简单,其难点、重点在于揭示微观的原理。如强、弱电解质的导电性,原电池、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模拟微观动态演示,作为真实实验的辅助工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这些抽象的理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6)应用于实验习题教学.实验习题不是要求学生对某一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是某单一实验技能的简单重复。因此,进行实验习题练习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实验教学的重要手段,如进行实验仪器的组装,传统的做法是:教师结合实验习题,使用语言描述,需要哪些仪器,相对位置如何、如何装配、操作、现象如何,假如另外装配将会如何等等,这一切都只能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而利用CAI ,将整个过程清晰地显示给学生,如果是错误的做法,也可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不用冥思苦想。当然,利用计算机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实现远程的实验教学,可以促进不同地区实验教学方法的相互交流,让宝贵的教育资源实现共享。还可以将演示实验的内容通过制成VCD、DVD盘片或录像带在相应的家用电器产品上播放。也可以利用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投影机等现代化设备进行演示实验。多媒体教学优势多多。但是,多媒休课件的制作完成,也就意味着老师的思维已经基本形成定势,不免还有诸多不足之处。

1、容易唤起学生的无意往意,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生动的画面和直观图像上而休于思考。

篇3: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重点突出

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学目标, 在备课过程中紧扣教学目标, 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 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重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要求, 结合教材, 以相应的、最新的素材为辅助材料, 切合实际设计教学课件。 尤其要注意, 课件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所以为了避免学生分散注意力, 删除一切没有必要且与教学无关的东西, 诸如课件上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动画、按钮的音乐, 或一个漂亮的按钮, 知道它们只能起到烘托作用, 而不能让其夺彩。 换句话说, 强调课件设计的画面要简洁。 多媒体课件是为上课服务的, 上课要求重点突出, 多媒体课件本身就更应该紧扣教学目标、重点突出。 如在教学“氧气”这节课时, 氧气的性质是本课学生学习的重点, 在课件设计中联系实际生活, 尤其是学生感兴趣的场景, 比如奥运圣火、海洋潜水、火箭发射等动画场景引入, 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 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已知到未知、 由浅入深, 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这样学生在探究别的物质时, 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掌握本节的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 并不断反复打磨修改。

2.在微观知识教学中运用课件

初中化学中涉及许多微观领域的知识,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多以挂图、幻灯和模型帮助学生想象, 但因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和单一性,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而现代教育技术却可以将这些摸不到、看不见的微观现象在计算机里多方位地、动态地模拟出来, 加深学生理解。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是“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中的难点。 在“离子”教学过程中, 我们在实验组事先编好动画程序, 讲课时根据学生的需要, 将其调出观察, 在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画面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和讲解, 以期通过人机交互, 学生自我解决疑难问题。 对比组只采用挂图形式,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

3.实物投影、 课件模拟与实验演示的联合运用能够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利用多媒体中的影视系统, 录制许多和化学实验、日常化学常识有关的资料片段, 在授课中运用这些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 我们利用自制软件, 让学生自己上机操作, 选择正确的仪器图形, 拼装正确的装置图, 同时借助一些软件, 让学生通过简单的操作, 实现画面的移动和色彩的填充, 变乏味的记忆为轻松愉快的操作。 再如在做一些演示实验特别是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 我们利用视频展示功能把试管里发生的一切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克服后排同学观察不清的弊端。 课堂活动由过去教师单边操作变为师生、生生的多边互动, 从而达到强化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目的。

4.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网络中包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十分丰富, 通过化学知识结构网的构建能够使学生在其中搜索到与化学理论相关的很多知识, 并进行自主学习。 例如要对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解, 学生只要进入网络中搜索, 便能够得到所需答案。 在化学教学课堂中引入信息技术, 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疑惑。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 学生大多不敢提问, 即使自己存在不懂的问题, 也无法解决, 但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 学生能在网络上寻找所需答案, 从而轻松解决遇到的难题。

5.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增强课堂演示实验的效果

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 而演示的形象性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像食盐、蔗糖等的溶解氨气分子的扩散, 以及二氧化碳的制取, 氧气制取实验中的气体的溢出, 碱溶液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等, 可见度小, 在课堂演示实验中, 教室后面的学生很难看到变化的现象, 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再做一遍, 时间不允许。 如果将这些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现象, 采用放大、慢放、定格、回放等方法, 帮助学生观察, 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物质的溶解、分子的扩散、气体的产生和溢出、颜色的变化等现象

6.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合作能力

化学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学科之一。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 在信息化环境下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 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教学中以学生合作、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 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要求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规定的任务。 教师要画龙点睛, 启发学生思考, 将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这一教学过程,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7.利用信息技术, 使化学相关知识条理化

篇4: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关键词 信息化技术;初中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1-0151-02

初中教学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非常看好,为此很多中学都出台了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教育计划大纲。因此,这也给初中化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初中化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发掘学生学习潜力,从而达到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本文将结合具体的化学教学实践,对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整合进行研究。

1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带来的改变

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主动、积极并深层次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主,课堂上学生自己动手练习的时间太少。虽说这种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从长远来看,未来学生的个人思考能力会下降,学习非常被动,对化学这门非常具有趣味性的学科的认识还只是停留于表面,认为化学这门课程太过于枯燥乏味,从而大大降低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后,课堂教学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多起来,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获得以前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的化学知识体验,让化学变得更加的具有趣味性,从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了兴趣之后,学习才能变得更主动,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今天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了如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一起营造出一个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1]。

加强师生间的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教学本就是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的,因此,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整节课的组织者、引导者,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提问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平常的互动。在以往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提问内容太过随意;提问方式过于单调;提问信息过于繁杂;提问的差异性不足。这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出现。

有的化学实验没办法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演示,可这个实验又非常重要,不能明白这个化学实验的意义就很难理解其理论知识。这时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所要教授给学生的知识重难点制作成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去学习化学知识的重难点与化学实验的步骤就容易得多。这种以多媒体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既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互动,还让这些初中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将化学实验的过程呈现在初中生面前,让学生知道这个化学实验的具体做法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等,视频教学可以加强初中生的记忆,因此,信息技术运用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大大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效率。

2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所产生的“化学反应”

在理论知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初中化学理论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开端,初中生只有很好地掌握化学理论知识,才能为以后学习化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化学实验也是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初中生对化学理论知识掌握得不够好,那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难免会出现差错,而有的化学实验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因此,在学习做化学实验之前一定要对理论知识进行强化学习。如一些实验中操作不当或失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教师也应加强对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

当然,教师在教授初中生化学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结合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地对知识点进行讲解,要丰富课堂的教学方式,将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给初中生,比如运用多媒体将知识点列举制作成一个PPT。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都是隐藏在课本里的,即使教师将这些知识点都给学生讲解一遍,一些学生还是觉得无法掌握到课本里的知识重点。而PPT的形式可以将课本里重要的知识点全部呈现出来,学生看起来也是一目了然,非常的直观。然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初中生去自己发掘信息技术在化学学习中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家庭都有电脑。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利用互联网如何进行化学知识的网络搜索,通过这种方式,初中生以后在家上网时会不自觉地想到这一幕,达到带动初中生学习的目的,让学生在学习受阻时懂得利用互联网来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化学教学视频,初中生在放假之余可以通过这些视频来提前学习即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这也是一种预习功课的方式[2]。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 以前很多中学存在偏重于理论成绩而轻视化学实验的观念,觉得化学实验是可有可无的。一节课下来如果做实验的话,就要耗掉很长时间,还有课前实验仪器的准备时间等,根本没有时间讲课本里要考试的理论知识。所以一些中学的化学教师上课只知道照本宣科、主讲考试重点并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应该打破。

学校应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为有效实验教学开展条件。为此学校自身也应开发一些化学实验,建立多媒体教室,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室观摩实验,这虽然也没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实验,却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要比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看要强,而且可以大大节省实验前仪器设备的准备时间。

在实验装置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国家推行新课改,中学教育模式发生很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非常频繁,这是因为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初中生自发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在实验装置设计中加入信息技术。初中化学课本里的化学实验有限,为了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就要求教师与学生共同去设计一些新的化学实验,那么第一步将要做的就是设计实验装置、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时时加以指导,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在信息技术的指导下去设计化学实验装置,以便于设计出一个全新的化学实验。通过信息技术了解与实验装置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实验操作能力。

实验装置的设计是检验初中生学习化学效果的一个手段,通过检验实验装置的设计思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此同时,学生也应知道信息技术在整个实验设计中起到的作用[3]。

3 结语

传统的初中化学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其特别的教学手法将初中化学知识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对课本中的重难点也进行了非常直观的输出。因此,科学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隋旭东.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2):207.

[2]郭静.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教学,2013(34):107.

篇5: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一、案例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给我们的化学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掀起了一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革命。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多媒体与化学教学过程的融合以及多媒体对化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

(一)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好处之一在于辅助于模拟试验,使之生动形象,化学中有很多抽象的物质或反应,比如各种分子模型以及各种化学反应,老师们在讲分子结构的时候可以将模型在电脑上模拟演示,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的定义或结构相结合,增强学生记忆。再比如在讲,我们可以用flash这一软件做出2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分解成原子然后再组合形成水的过程,这样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加深印象,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计算机除了在教学中辅助于模拟试验外还可以对复杂的或随机变化的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如: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硫酸铝溶液中逐滴加入(每滴0.2毫升计算)0.2摩尔/升的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在掌握基本反应原理的基础上,输入所加的氢氧化钠的体积数值,计算机进行处理,绘制出氢氧化钠体积为横坐标,生成沉淀的质量为纵坐标的实时图象。这样大量的数据处理,是常规教学无法做到的,但对于计算机来说却轻而易举。

复习课往往是老师最为头疼的课,在短短的45分钟内要让学生能够练习更多的题目,从而扎实得掌握知识点,这个时候总是恨课堂时间短。其实比较一下用多媒体上复习课,和单用黑板上复习课,就不难看出,同样一节课,使用了多媒体则学生不但能掌握更多的题目,而且能够掌握的更为扎实。求其原因,多是因为多媒体(计算机)省去了老师抄题,读题;学生抄题的过程,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时间多了,补充的内容就多了,学生得到练习的题目也就多了,自然掌握的就扎实。因此多媒体往往是教师复习课的重要武器。

现在学校平均一个班50人左右,很大一个教室,老师在做演示实验的时候坐在后排的学生是很难看清实验现象的,只能听前排同学描述,此时何提前将该实验录制好,上课的时候变做边放录像,这样做到后排的学生既使看不清老师做的课堂实验现象,也能通过录像看个明白。此外实验化学中有很多实验往往是很危险的,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以为然,原因是他们很少看到不规范的操作造成的后果,何不让学生真正看到由于不规范操作的结果呢。以CO的毒性为例,CO是有毒气体,因此在课堂实验中不能做一氧化碳实验,那学生就真的不能观察到一氧化碳的毒性吗?其实,我们可以找到有关CO毒性的录像或者制作动画播放给学生看。比较常见的是小白鼠中毒死亡,通过该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CO的毒性,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中毒。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向人,用试管加热液体量过多造成喷溅,酒精灯用嘴吹灭„„.,将这些错误的试验用录像或动画形式播放给学生看,让学生真正看到这样做的后果,能够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在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时,能尽量避免错误及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二)教学辅助工作中运用计算机建造和维护化学教学资源库

现在大部分的学校试卷都已经是微机排版,很少出现手写试卷。但前两天看到其他区仍有手写试卷印发给学生。给我的感觉非常不规范,这样的缺点在于由于手写试卷,老师的字体可能会连笔,造成学生很难看懂题目,增加学生的读题难度,给学生造成一定压力。就手写试卷原因可能是该校没有规范的化学资源库。化学资源库若想完整,不可缺少以下3个部分:1.题库;2.仪器素材库;3.视频素材库(VCD,录像带等素材)。这三种素材库的建立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各个学校每年都会出很多单元复习题目,而相对于化学来说,化学学科试卷题目不单是文字,还包括很多仪器或坐标的图片,这些图片手绘难免有些偏差,而用计算机绘制则精确很多,提高了试卷的整体精确度。现在很多化学老师都有学校或自己的题库,或者是有专门的绘图仪器库。这些素材的建立方法如下:

1.题库建立。

题库建立是教师在平时练习题目中的经典题目,以及各年中考的典型题目都可以收入进去,将这些题目保存到计算机当中,以备今后制作课件或试卷的不时之需。题库对于化学学科来数是极其重要的,而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我们老师维护,因为每年中考化学考试趋势不一样,题目类型及重点难点不同,因此需要我们老师平日里增加新的内容,删除不需要的题目。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建造一个跟教材和中考考点相同的题库,就需要我们不断扩充,不断修复,这项工作需要持之以恒,虽然有点繁琐,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及学生检测其着重大作用。

2.仪器素材库的建立

化学仪器图片是经常出现在我们试卷或课件中的素材。这些仪器图样在网上很容易找到,老师们可以提前将自己所需的仪器库找全,以便以后试卷中,或者平日里的课件制作当中加入。及时地完善仪器素材库库省去了先用现找的麻烦。现在有很多组装仪器图的软件,更能方便我们老师组装任意的实验装置图片。

3.视频素材库

在学校的电教部门里,应该有许多关于化学的VCD或录像带。很多课堂里做不了的实验,一些化学知识宣传片,或者名师的录像课等很多素材都会收藏在内,我们老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借来在课上给播放片断给学生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视频素材库的建立需要学校配合教师每年购买一些比教好的素材从而完善该素材库。

(三)学生通过多媒体特别是网络作为课下学习的辅助工具

学生现在的化学学习形式大多是:教材+辅导书,很少有家长或学生认同通过网络来达到化学辅助教学的形式,其实通过网络来巩固化学学习的效果绝对不亚于辅导书,现如今互联网已经相当完善,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快等特点,网络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库、资源库。教师应指导学生访问相关的教育网站。通过网络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进度和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学生可以自己控制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发挥主体积极性,唤起学习激情,这种激励反过来又使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新的知识,心中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再次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但目前为止化学学习与网络相结合的事例并不是很多,在这方面,其实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比如,课前让学生从网上查找课上所需资料,课后让学生通过电子信箱或MSN、QQ等网络工具及时与老师沟通,解答疑难,或者学生直接从网上破解难题,这都是有可能实现的。以课堂教学为例例举网络的作用,我们在学“碳的几种单质”这节课之前可以让学生从网上先找到碳单质的相关知识,然后上课的时候四人一组,分组让学生先对自己找到的碳单质的概念及其形态在组内进行进行总结,然后组中选出代表在全班讲解。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手动脑能力,重要的是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也是他们不断学习过程,每个学生都把自己在网上或其他书本资料上找到的有碳单质的知识讲解给大家,通过这样一节课,不单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学生对碳单质概念及其形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未来的改进与思考:

(一)多媒体教学注意事项之一:教师让“课件”牵着鼻子走。

有的老师课件作的非常认真,可是学生受益不大,课堂也不活跃,原因主要是这节课堂学生缺少了“师生沟通”,而变成教师与课件之间沟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成了课件的舞台,学生自然不会活跃。归根结底,课件是辅助教学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万不能为了制作课件而忽略了学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万万不能宣兵夺主。

(二)多媒体教学注意事项之二:一个课件多人用

制作一个优质的课件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当组内一个老师制作完某节课的课件后,其他老师认为他做的很好于是就拿为己用,这的确是为自己的节省了制作课件的时间。但却有悖于课件制作的本意。因为课件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教师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的一个灵魂。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和风格,这种方法风格别人是模仿不来的,如果照搬了他人课件,由于教学方法不同,课件在使用过程当中,不但没有促进教学,反而会因此而与你的课堂教学格格不入。因此只有制作自己的课件,才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融入其中,使课堂气氛因为自己制作的课件而更升华。

篇6:初中化学信息技术

文章摘要: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创建高效课堂。主要体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新奇有趣的化学问题创设情境、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演示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等。

关键词:提高兴趣 突破重难点、提高实验安全

新教育理念已慢慢渗入到初中化学基础教育的课堂中,在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显得尤为重要。化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实现高效理想课堂的有效手段,它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成为课程的组成部分,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通过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高效课堂的目的。

一、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新奇有趣的化学问题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环节,给课堂知识学习埋下伏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奇特的自然现象都与化学有关,如“雷雨发庄稼”,“溶洞的形成”,“火灾”,“人工降雨”,……如果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普通中学的化学实验室根本无法完成,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就会落不到实处,如果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不仅学习了相关的化学知识,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 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现实实验环境下难以完成的一些化学实验,如高炉炼铁、石油的冶炼等,能够再现科学的真实性,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化学现象演示出来,能够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通过这种化学现象演示,更好地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升华,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够更直接地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二、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突破教材重难点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能观察到宏观的现象,学生容易理解,而反应实质是用肉眼看不见得分子、原子、离子来解释的,教师凭嘴来解释学生不好理解,如果做成flash课件演示模拟,学生容易理解。如:氧化汞受热分解、电解水的微观过程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溶液导电原因等。通过这种微观粒子的演示,更直观认识化学微观世界,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容易突破教材重难点。

三、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错误操作造成的后果加深印象,提高实验安全性 实验安全是实验当中永远的主题,麻痹大意,不按实验安全规则操作, 是实验工作中最大的敌人。教师为了避免实验危险的发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错误操作造成危险的后果,分析产生原因,加深对正确操作的认识。初中化学演示的错误操作有:

1、加热固体时,试管放置错误使试管破裂;

2、制氧气用排水法收集完后,操作顺序错误,水槽水回流使试管破裂;

3、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氢,可能使试管爆炸;

4、反应后先撤气后撤灯,还原的铜又被氧化成氧化铜;

5、浓硫酸稀释时,水加入浓硫酸中,使硫酸沸腾,飞溅伤人。

这五种错误操作,在实验中是不可做的,它会引起试管破裂或爆炸或硫酸飞溅等,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多媒体可很好的展示其错误的原因及后果,加深学生对正确操作的印象,提高实验安全性。

四、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新教育的理念中,注重对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培养,让学生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体验科学探究,亲历“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并且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传统实验中因客观性原因,化学实验室中一方面由于诸多实验室规章制度对学生操作诸多限制,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化学理论不相符,甚至出现实验数据相反的情况,综其结果,限制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缩小了学生实验中发现问题的层面,使学生更多的按部就班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借助于网络技术,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虚拟实验室操作,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在网络环境下利用“仿真化学实验室”虚拟实验室软件(在线版网络软件),能够实现网络与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中进行多媒体实验操作,通过网上人机对话,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在网上畅游,与其他同学交流,共同获取新知识。如果学生在网络虚拟实验室遇到问题,就可以通过网络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取相关信息,进行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利用网络自主学习,自主观察模拟实验,能够更好更快地掌握学习成果和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使化学相关知识条理化

在进行复习时,每堂课的知识容量很大,通过多媒体可以把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点进行梳理。对相关知识点先进行分析,然后对应知识点进行练习,学生参与回答,并将答案在屏幕上显示,最后将整堂课的知识点形成脉络在大屏幕上呈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关系就很清晰,便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分子、原子、离子及元素这个部分的复习,首先以列表的形式展示所有的知识点,在重点的部分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然后将相关的考点对应的中考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从题的类型考察方向上认识中考题,最后对课堂综合练习,对整堂课进行巩固提升。

六、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潜在优势,优化课堂教学

利用Internet来搜集信息,可大大扩展信息的来源,且快速方便。我们通过网站上查看有关化学发展动态,可以做到在时事政策上紧跟形势,在化学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调整。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学科,大量的习题是必要的,但购买的成套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用起来有时是事倍功半。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充分利用了Internet这一信息资源,从网上下载最新试卷然后进行精选。这些试题题型新颖、信息准确,给学生作为试题和平时练习,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实际情况证明:这些题目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网络的交互性给化学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电子邮件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获取名教师的经典教案;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参与一系列教育门户网站的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化学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上一篇:初中生交通安全教案下一篇: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稳妥地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