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11

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0篇)

篇1: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在学习了陈老师主讲的《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课程后从课件中讲到的团队,流程,执行等,还有职业素养,管理能力,专业技能,领导能力等等知识点使我感受颇深。在锦源化工的管理团队中我是属于空降兵类型的,所以,空降到一个陌生的团队,管理团队的角色定位与执行能力成了我最大的考验。

在随后的相关学习资料中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故事:法国著名寓言大师拉封丹曾讲过一则关于“胃和四肢”的故事:四肢已经懒得再为胃工作了,它们决心要过绅士般悠闲的生活。大家都以四肢为榜样,什么也不干,并说:“没有我们的劳动,胃只能去喝西北风。我们受苦流汗,像牲畜般劳作,就为了它一个,我们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是它饱吃饱喝,罢工吧,只有这样,才能使胃明白,是我们供养了它。”

大家如是说,也就这般去做,手不拿,臂不挥,两腿也歇着,大伙齐心让胃自己想办法去找吃的喝的,然而,大伙犯了个后悔不迭的错误:四肢这些可怜的东西很快就感到衰弱了,心脏没有新的血液供给,四肢难受,逐渐没有了力气。这个时候四肢终于明白了,它们认为悠闲不干事的胃,对集体的贡献实际上不比任何人少。

这则关于“胃和四肢”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两个重要的管理学原理:

第一、在一个企业里面,每一个人的分工是不同的,每一个人的职责也是有所差异的。就像是“胃”和“四肢”一样,各有各的任务,各有个人职责。“四肢”不能苛求“胃”去做不在他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需要清楚自己的职责与他人职责的差异性,对自己的角色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能使自己的角色发生错位的现象。

第二、只有每一个职位上的人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一个整体才能有机的运作起来,而每一个人的利益才能够从整体的运作当中获得。“四肢”最后之所以尝到了恶果,就是由于他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这样一来,受害者不仅仅他们自己,更是连累了全部整体。

作为一名管理者,上任后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弄清楚自己的身份与职责,对自己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定位。

在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庙当中,刻着一句影响人类几千年命运的名言:“认识你自己”。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在他管理他人之前,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而准确地认识。认清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在企业中的作用和位置,也就是课件中所说的角色认知。如果不能很好地认清自己的角色和能力,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弊端。

所以,当我被任命为生技科科长时,我明白在整个团队中的角色已经发生了转变,必须重新进行角色的定位。

科长在企业中向下代表公司的领导,负责向下属宣布公司的生产目标和计划,并监督下属执行,同时负责管理和领导所属员工;向上代表基层管理者和员工,负责向上反映计划的执行情况、目标的完成状况以及企业所面临的情况,并向上反映下属的利益要求。所以说科长对下是高层领导和经营者的替身,向上是员工利益代表和情报员。

记得去年刚来的时候在科室中显得无所事事,感觉科室的存在可有可无,完全没有一个生技科的样子,对于我这样一个外来的空降兵,在一个陈旧的环境里更显的无足轻重了,面对公司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竣工的日益临近,我感觉到了阵阵压力,在分析了原因与环境之后,我觉得应该自己先动起来,不要以为项目的建设投产是公司老总们的事,不要以为主管者仅仅是上面做出决定你来执行就可以了。你必须站在前列,才能使自己的科室发挥出应有的职责与功能,才能发展强大。

在有了这样的思路之后,我通过自身的专业优势,深入到生产建设一线,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团结各级人员,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实现了热电1、2#机组的顺利并网发电和1#电石生产线的生产。这样的成绩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认同,这样也让我与大家有了同呼吸、共命运的感觉。

角色的定位,让我认识到,做为中层管理者你不是高高在上,无所事事,向下属分派完工作,等着要结果的“官”应是下属的绩效伙伴。因为你与下属是绩效共同体,你的绩效有赖于他们,他们的绩效有赖于你;既然是伙伴,就是一种平等的、协商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发号施令的关系,而是通过平等对话、良好沟通帮助下属;既然是伙伴,就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下属面临的困难,从而及时为下属制定绩效改制计划,提升绩效。

篇2: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本周二、周三参加了公司组织的《管理者角色定位与职责》的学习,听了冯进老师的精彩分享,感触很深。冯老师从管理背景、管理者角色定位、角色决定作为,立场决定行为三个方面详细讲解了管理者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管理者角色转换、角色定位等内容,老师分析的角色转换与角色定位所涉及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印象深刻。现将此次学习收获简述如下:

在企业的发展中,经营是如何提高企业利润,抓的是效益,管理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抓的是效率,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作为高层管理者,是经营、管理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良好的公司都有精简的结构和干练的员工,而高效的中层管理者作用尤为重要。但公司选拔中层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技而优则仕”、“销而优则仕”,都没有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经验,进入管理岗位后,常常不能适应角色的转换,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使工作陷入困境。因此,管理者的角色定位要找准。

提升为管理者后,会出现五大角色改变:从自我负责到为他人负责;从经营自我到经营组织;从业务专长到定向用人;从个人业绩到团队业绩;从专业精英到领导者的转变。角色的转变对提升的管理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主要存在 以下原因:一是定位误区。中层干部常见的角色错位有自认为是“土皇帝”,过分看重自己的级别,用级别看待遇,优越感强烈,官僚作风严重,喜欢搞“一言堂”,不懂得也不重视发挥团队的智慧,认为自己在本部门比上级更有专业权威。二是民意代表,一些中层管理者深得下属信赖和拥戴,于是处处站在下属的立场上义气用事,向上级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不自觉将自己定位为员工领袖和民意代表。事实上,中层干部是上司任命的,应该对上司负责。而取得下属的支持和拥戴,需要提高领导力,而不是做民意代表。三是把自己当成普通员工,殊不知,中层干部对上级代表下级;对下级代表上级;对同仁代表内部客户;对外部代表公司。代表部门发表的意见一定是部门内部讨论后形成的意见。四是上级领导的传声筒。不知道工作如何进展,问题如何解决,起不到中层干部的应有作用。

中层的管理者通常会出现两种病症:新任的管理者要么急于表现,新官上任三把火;要么过于缓和,害怕得罪人,充当好好先生,认为许多事务与其教员工做,不如自己做来的快,结果是团队疏于管理,缺乏凝聚力。老资格的管理者要么经验主义,要么好好先生,无功无过,得过且过,不敢管理,过于人情化。解决以上病症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新管理者,要善于学习管理、掌握技巧、要敢于管理,严格管理、还要有正确面对挫折和痛苦。对老资格的管理者,要不断警 示自己,不能安于现状,要适当的给自己、下属压力,努力创新,提升部门的活力。

管理过程中,还会经常遇到,管理过于严格,员工有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并出现消极怠工现象,人际关系也会紧张。但是一味温情管理,员工又有可能对管理者不够尊重,分派工作时会出现讨价还价的“两难”现象。事实检验证明:员工爱戴严肃而有作为的领导,胜过爱戴懦弱无能的领导千百倍。作为中层干部,在工作中要做有情的领导用绝情的制度做无情的管理,方能摆脱两难困境。

通过学习中层管理者定位认知,清楚认知了中层管理者的角色。中层管理者是规划者,要把公司的整体战略和部门的工作目标制作成具体的执行计划和实施方案分解到每个人。中层管理者是执行者,监督公司战略目标和计划的执行。中层管理者是危机和问题的解决者。中层管理者是模范者,就是管理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最好的成员,取得大家的信任,大家才能寄托厚望与你;中层管理者是绩效伙伴,明确认识自己与团队其他成员是绩效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中层管理者是监督、控制着;中层管理者是领导者,“要想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进步则团队进步,领导改变则团队改变;中层管理者是教练员,下属的素质就是领导的素质。要坚持“下属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不能提高他的素质则是你的责任”的信念,扔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旧 观念;中层管理者是内部客户,我们部门之间,同事之间,也是彼此的客户,也就是内部客户。你做到好不好,行不行,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有你的内部客户说了算。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刻了解到管理者角色转换及存在的困难,角色的定位误区,定位分析,定位认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转换思想,逐渐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

篇3: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笔者认为, 要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角色定位, 首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个性, 也有自己的思想和对事物的认识。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天赋, 而不能抑制学生的天性或让其盲目发展。除了课堂学习之外, 学生在生活中应积极地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在实践中汲取养分, 这是一种学习的过程。

一、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

教育并非只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施行教化, 更重要的是根据个人素质进行培养, 因材施教, 因此, 尊重学生的人格, 注意发现其潜在的天赋和才能尤为重要。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应是在尊重学生个体人格的前提下, 发现和保护其天性, 加以鼓励和开发, 使之向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因此, 对于拥有独立思想和人格的受教育者而言, 教育应该是一种唤醒而非纯粹的灌输。

从我国目前的国情看, 现阶段所实行的高考制度, 是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因为在我国, 裙带观念、人情观念、“开后门”现象等十分风行, 在这种环境下, 实行高校自主招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弊端。但是, 像高考这种一刀切, “一考定终身”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会产生不利影响。某些中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 重复地做大量习题, 将自身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压制在心底, 把考上重点大学当做自己的唯一出路, 甚至因为没有考上重点高校而自杀。这种现象连年发生, 虽然与我国的社会大环境和家庭环境不无关系, 但是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准确, 没有独立的人格及正确的价值观才是关键的原因。

因此, 笔者认为, 教师在教授课本知识, 帮助学生应对高考之余, 更应引导学生完善自身人格。语文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是最有影响力的一门科目, 应注重强调学生的思想性与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应将每个学生都有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人格这一理念贯穿课堂, 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指引学生通过阅读来体悟他人的人生, 使学生对社会与人生有一定的了解, 追求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而不是从功利主义出发, 把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否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

二、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课堂上, 学生作为独立人格的个体, 其独立性及思维差异性应受到教师的尊重。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对象, 是课堂中的主体。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就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是主体, 这里的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将学生作为主体, 是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在这一角色定位下, 教师授课时对学生的态度应是顺其自然而非刻意塑造, 让学生自己发现、思考、探索, 与先贤圣哲进行独有的思想性碰撞;而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 让学生真正地在知识海洋中畅游, 与灵感不期而遇, 构建自己独有的意识世界。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了解学生, 而且要理解透教材, 更要明白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起到怎样的作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同样不仅要认识老师, 而且要认识教材, 更是要意识到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 应当不断探索, 发现新知, 并与知识进行对话, 深入思考。

以笔者2013年11月在福建省漳州二中旁听的一节语文公开课为例, 该课讲的是闽南地区的文化习俗。课堂上, 教师充当的是“主持人”的角色, 以学生到漳州各地采风所拍摄的视频为主要内容, 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解说视频中所显现的风土人情, 然后由“解说员” (即学生) 向其他学生提问, “主持人” (即教师) 引导、讲解及补充提问, 最后由“主持人”做总结, 点出该节课的主旨, 即热爱传统文化, 传承优良品质。这节公开课的课堂环节设置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角色定位, 课堂内容生动活泼又不乏深意, 因此得到很高的评价。

由此可见,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同时也要明确自己作为主导者的作用, 对于学生的课堂发言给予一定的引导、评价和深化, 点拨学生, 启发学生, 真正做到传到授业解惑, 从而把握好课堂中师生的角色关系, 提高课堂效率。

三、聚焦实践, 激发灵感

现在某些学校把考试分数作为唯一标准来评价学生, 唯高考马首是瞻, 使学生压力重重,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发展。在与生活割裂的教育中, 学生失去发展其他生活能力的可能。某些中学生缺乏生活常识, 其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自理能力等都与其实际年龄严重不符。这样的学生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即使考上好的大学, 也不见得有好的发展前景。

因此, 中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其主体性不仅表现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还表现在实践知识的过程中, 而学习书本知识与学会怎样生存都是不可忽视的学习过程。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学生”二字是这样理解的:“‘学’字的意义, 是要自己去学, 不是坐而受教;‘生’字的意义, 是生活或是生存。学生所学的是人生之道, 学就是生, 生就是学。你哪一天生存不是学?你哪一天学不是生存呢?”[1]这就从源头上寻找到了学习知识与学会生活实践的同一性。

我们认为, 吸收知识的流程应该是接收、检验、评价。学生在接收了课本中的知识之后, 还应在生活中有个检验和评价的过程。正如怀特海所言:“教育只有一个主题, 那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2]教育只有立足于生活, 在生活中实践才更有意义。中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果只用于应付考试, 而不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 则难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育即是生活, 在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应以实践者的角色运用知识, 检验知识, 从做中学, 将知识融会贯通。

当然,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完善的人生阶段, 这一阶段十分关键, 很可能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 “从做中学”应是在教师或者家长的指导下进行的。如果教育者和家长能对实践活动加以重视、选择和利用, 使青春期少年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中进行学习, 也许是对青少年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但是, 如果教育者及家长忽视了生活实践中的教育, 这种机会很可能将一去而不复返。“如果在讲课中听任教科书的摆布, 甚至让教科书占据主宰地位, 其结果只能使思维变得迟钝”[3]。同样的, 家长在与自己的孩子交流时, 应鼓励他们多动手做, 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积累更多关于人生关于生命的知识, 这样才更有利于青少年长远发展。

“教科书过度简约化、逻辑化和体系化, 以致将人类活生生的科学与人文文化最终简约为抽象的知识和一个个封闭的逻辑体系, 变得远离时代、远离社会, 特别是远离创造者的生命”[4]。教师一味地照搬教科书, 注重考试成绩, 只会扭曲教育的意义, 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中学教师要认清学生是知识的实践者这一角色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上,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去课外搜集整理关于家乡风土人情的素材, 参加社会实践, 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注新闻时事, 广泛涉猎各种类型的书籍, 引导学生发现自身的灵性, 发现大自然的声音, 激发灵感, 感悟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 并从中体悟知识的生命力所在。在生活实践中理解了知识的力量的学生, 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必定远高于那些死记硬背教材的学生。

四、结语

诚然, 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十分复杂且值得探讨的问题。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 需要更多教师和家长的关注与指引。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乃是相遇。”[5]这里的“相遇”就是要建立人与知识、人与世界的对话关系, 这种对话的前提条件是承认每个人都具有其独特的意义世界, 每一个认识世界的主体, 都是基于他自身已有的知识水平来认识这个世界的。因此, 教师与家长都应尊重中学生的独立人格, 鼓励青少年在课堂上和生活中多与知识、与世界进行自然的交流。当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孩子组成学习和实践的共同体时, 我国的中学教育水平必将得到质的飞跃。

摘要:中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加以关注与指导。要对中学生进行适当的角色定位, 首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有其独特的人格和个性。基于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 将学生视为知识的探索者。教育即生活, 在生活中, 学生应是知识与生存的实践者。

关键词:中学生,角色定位,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10) .

[2][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徐汝舟, 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1:21.

[3][美]约翰·杜威著.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382.

[4]孟建伟.教育与生命:关于教育的生命哲学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7 (09) :3-8.

篇4: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摘 要:法学“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一个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应打破职业割据,扩大教学主体外延,将法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作为高校专任教师的有益补充。为使专、兼职教师协同合作,应对二者在实务技能培养中的职能进行准确定位。其中专任教师适宜担任理论兼顾型师资,兼任教师适宜担任专门实务型师资。在此基础上对两类教师在实务教学中承担的课程做出理性安排。

关键词:双师型;智能技能;实务技能;理论兼顾型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7-0225-02

长期以来,在我国法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影响下,高校法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普遍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资深实务经验教师的匮乏导致了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的严重脱节,以至于法科学生的实务技能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正如贺卫方教授所说,“由于法律职业与法律教育的脱节,我们的法律实务难以成为专业知识得以生长的温床,书斋里的高头讲章与操作中的章法混乱形成了强烈的反差。”[1]为扭转这一局面,满足法学教育职业化发展的需求,需要重新审视法学“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内涵,并对实务技能型师资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

一、法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内涵重构

2011年我国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出台了《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0号)(以下简称《培养意见》),正式启动了“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提出了“强化学生法律实务技能培养”,“加强法学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由于我国高校实务型教师的匮乏以及法律技能教育的缺失,使得技能教育的阵地转向了司法机构和律师事务所,以此获得了替代性满足。如此一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以及高超法律技能的“双师型”法学教师构成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间的纽带和桥梁。

(一)现有“双师型”内涵归纳的简要评析

关于法学“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论者诸多,概括起来主要是指既具有系统的法学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职业经历,能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教师。笔者认为,这一归纳存在三方面的可议之处,其一,并没有突出法学教师应具有的职业技能。教育界已经达成了法学职业化趋势的共识,并一直呼吁强化法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法律技能教育。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主体,教学任务的承担者,法学“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有系统的法学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应具备高超的法律职业技能。其二,将教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等同视之。对于教师而言,应以掌握并传授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为主,实践经验次之,切不可本末倒置,矫枉过正。其三,这种界定方式是将法学教师的外延局限在校内专任教师的基础上,没有充分考虑法律职业者兼任法学教师的可能性。

(二)“双师型”师资内涵确定与外延界定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从两个维度来构建:其一,从教师的个体角度,是指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即具有系统的法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高超的实务技能,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其二,从教师队伍的整体角度,是指“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既包括校内专任教师,又包括来自法律实务部门的兼职教师,是一个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为实现培养高水平法律职业人才的目标,仅凭高校一家之力很难完成,因此,应扩大师资队伍外延,整合法律实务部门与社会教育资源,构建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即以学校为核心,实务部门及相关高校共同参与,将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职业者作为高校专任教师的有益补充,科学分工、深度合作,形成优势互补的法律人才培养师资群体[2]。本文主要从教师队伍的整体角度来进行分析。

二、法学“双师型”师资的角色定位

何美欢教授将法律人所需要的技能分为智能技能和实务技能两类。智能技能是诠释法律概念、分析法律条文和运用法律资料的能力;实务技能的核心是处理业务中的人际关系的能力[3]。相较而言,智能技能适宜于在法学院的基本课程中加以传授和练习,法学教师对此也更加擅长。实务技能的形成则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对人情世故的深谙,主要通过学徒式教育在执业界培养[4]。相应的,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的师资可划分为专门实务型师资和理论兼顾型师资,其中,法律职业者应定位于专门实务型师资,校内专任教师则属于理论兼顾型师资。

(一)法律职业者定位于专门实务型师资

专门实务型师资是指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实务型师资。法律职业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培养学生实务技能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却缺乏系统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实务工作所遇到的法律问题通常是个别的,甚至是高度重复的,这容易使实务工作者形成思維定式,少有人对抽象的法律制度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知。因此,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将法律职业者定位于专门实务型师资,可通过经验的传授达到以下三个目的:第一,使学生得到实务部门工作的直接经验,帮助学生在步入法律职业之前对拟从事的工作有初步了解和体验,以便更好地选择就业方向;第二,指导学生将在理论教学中习得的各种技能进行演练和检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第三,法律实务部门是法科学生的“消费者”“使用者”,了解社会对法科学生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通过实务工作者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可以及时对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修正。

(二)专任教师定位于理论兼顾型师资

理论兼顾型师资是在理论教学中兼顾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的师资。专任教师以广泛的法律领域中的全部问题为教学内容,对于抽象的法律制度,有着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擅长于培养学生的智能技能。但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却不利于学生实务技能的培养。实务技能本身缺乏知识的吸引力和智识的挑战性,再加之专任教师的工作重心在于知识传授及对学生智能技能的培育,从事实践活动会分散其在理论教学、科研方面的精力,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专任教师担任专门实务型师资的成本更高。当然,这一分析并不否认专任教师从事法律实践的必要性。智能技能与实务技能本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实务技能的提高对于理论教学与智能技能的提高可起到促进作用。专任教师从事法律实践可以扩展法律思维,提高对事实问题的敏感度,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以实务技能促进智能技能的提高并渗透到理论教学中,因此,更适合定位于理论兼顾型师资。

三、“双师型”各类师资在实务技能培养中的理性安排

(一)专任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

将专任教师定位于理论兼顾型实务教师,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务技能。实务中的每个案件均是个案,案件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性,处理方式各不相同。但个案事实具有对法条进行扩张、限缩解释的可能性,以及在法无明文规定时补充法律漏洞的可能性,这是在讲章中难以预知的,因此,实务技能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在实践中扩展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法官能力的养成”,即培养学生“像法官一样思考”的能力。实践中法官探知法律事实的过程是法官借助法律论证、法律解释、漏洞补充、价值衡量等方法最后形成主观确信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以及智能技能的支撑,其次才是在实践中扩展法律思维。因此,对于专任教师而言,其在实务技能培养中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理论知识及智能技能的同时扩展学生的法律思维。例如,讲诉讼法的教师在讲授诉讼法基本原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法律推理、论证及诠释的智能技能,兼顾训练学生的庭审技能、辩论技能等实务技能。讲实体法的教师首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理解力以及分析法律条文和运用法律資料的能力,兼顾训练学生案例分析能力和寻找问题切入点的实践能力。

(二)兼任教师在实训类课程中培养学生实务技能

当前,我国法学教育规模空前庞大,本科在校生达二十九万余人。如此庞大的人群,完全通过由实务部门安排专业实习或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的方式很难消化。特别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近年来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越来越大,学生多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这就使通过专业实习锻炼学生实务技能这一途径形同虚设。聘请实务部门兼职教师可以增加高校实务和技能教学的内容,使学生与司法职业者实现“零距离”对话,亲身感受中国司法的“原生态”。高校的兼任教师主要有法官和律师。在课程安排方面,建议由法官担任“模拟法庭”“法庭辩论技巧”“案例分析”等侧重于培养学生法官思维和诉讼能力的课程;由律师担任“法律诊所”“律师实务”“合同的起草与审核”“公司的创建与运营”等侧重于培养学生律师思维与非诉能力的课程。

在“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中,应充分考虑到专、兼职教师各自的特点,对二者在实务技能培养中的作用进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针对各类教师的角色,分别安排专任教师担任理论教学中的实务技能培养任务,安排法律职业者担任实训课程的实务技能培养任务,实现校外教师和专任教师的优势互补。共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务兼具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贺卫方.中国法律职业:迟到的兴起和早来的危机[J].社会科学,2005(9):90.

[2]付子堂.构建法律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法学教育模式与机制创新[J].法学教育研究,2014(1):32.

[3]何美欢.理想的专业法学教育[J].清华法学,2006(3):6-7.

篇5: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中层经理的角色定位与技能提升》课 程 大 纲

一、培训目标

明确中层经理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作用,做好准确的角色定位²

学会时间管理的基本与技巧²

学会有效授权的方法与技巧²

掌握高效的工作沟通方法与技巧²

学会管理、激励与培育员工,提升员工的绩效²

学会高绩效的团队建设方法与技巧

二、培训对象:管理人员

三、培训形式:案例式讲授、分组研讨、小组汇报、角色扮演、案例分析、视频赏析

四、培训时间:3天

五、培训内容大纲

开篇研讨:走上管理岗位,意味着哪些变化? 第一讲

中层经理的角色定位

1、经理人的作用和价值案例研讨:这些经理人角色定位出了什么问题?

2、管理的层次与对应的技能

3、管理的职能和循环管理

4、经理人常见的困惑实践研讨:你在管理实践中有哪些困惑?你将如何解决?

5、解开谜团的武器

第二讲

时间管理

1、时间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实践研讨:你是不是经常觉得时间不够用?问题在哪里?

2、时间管理的作用与目标

3、时间管理方法

4、时间管理法则:第二现象工作法实践研讨:你觉得哪些工作是重要的?你能否把你的工作进行重要性排序?

第三讲

有效授权技巧

1、授权的好处实践研讨:为什么你觉得自己那么忙,而下属却好像无所事事?

2、适宜授权及不宜授权的工作实践研讨:你觉得哪些工作可以授权?哪些必须亲历亲为?

3、有效授权的步骤与技巧案例分析:张经理的授权出了什么问题?

第四讲

有效沟通技巧

1、沟通的目标

2、沟通的模式分析

3、沟通障碍的种类

4、工作沟通技巧

5、工作中有效的表扬与批评视频研讨:你从张经理的表扬与批评中学到了什么?

第五讲

绩效管理与绩效辅导

1、绩效管理系统

2、经理人绩效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3、绩效面谈视频研讨: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绩效面谈流于形式?

4、绩效辅导实践研讨:在绩效管理中,经理人应该如何促使员工提升绩效?

第六讲

员工激励技巧

1、激励理论原理

2、期望领导法

3、有效的物质激励技巧案例分析:王总发奖金发出了什么问题?

4、有效的精神激励技巧

第七讲

员工培育技巧

1、企业内部培训体系

2、员工培育技巧实践研讨:你应该如何在现场培训员工?

3、指导计划五步骤

4、辅导员工

第八讲

高效团队建设

1、四种现象和三种团队:防止假性和谐

2、优秀的团队

3、高绩效团队建设:领导、制度与文化实践研讨:你觉得你的团队中有哪些不利于发展的价值观?

4、打造卓越的团队执行力角色扮演:美女的策略

六、培训师简介杨成名,北京《前沿讲座》栏目组特邀嘉宾,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MBA,厦门博格、联新国际医疗集团培训咨询事业部、香港佳越(上海分公司)、上海启迈、上海踏浪高级培训讲师,历任上海交大正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管理咨询顾问、BD部经理、红桃K集团营销经理等职,在卓越领导力提升、打造卓越执行力、高绩效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独到见解,有多个企业相关的咨询培训项目经验。

培训过的客户包括:韩国晓星(中国)集团、科勒南昌分公司、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美电器、泰豪软件、中牧股份、江铃集团、电信实业、中电投、人保财险、平安人寿、合众人寿、赣州邮政、上海九星、南昌双汇、隆平种业、江西瑞信集团、贝欧特、新科DVD、中环地产、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华夏医院、上海南翔医院、上海安亭医院、上海江湾医院、嘉定区卫生局、新纪元教育集团、金太阳教育、中国江西人才市场、江西省中小企业局等等。

七、客户评价

杨老师的课程从始至终都着力于实用技能的提升,对我帮助太大了!——柳西 工商银行南昌分行北京西路支行客户经理

杨老师通过现实中实实在在的事例培养我们的执行能力、执行意识与养成执行习惯,我觉得很有用,回去要传授给我部门的员工。——罗总 南昌贝欧特市场总监

沟通不是练就伶牙俐齿,而是心里有对方,效果导向。杨老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与实战训练让我们掌握了沟通的技巧,懂得了沟通中的艺术把握,我一定要学以致用,改善工作、生活中的沟通效果。——邹总 赣粤高速副总听君三天课,胜读三年书。

——中国电信舟山分公司业务骨干杨老师的课有视频欣赏、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互动问答,还有性格测试,太有意思了!虽然这是一门职业素养课程,但我感觉一点说教都没有,我完全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我的职业素养的!这门课真是太棒了!——某护士杨老师通过角色扮演与案例分析使我们懂得了如何通过与医院共成长来快乐工作,迈向成功的职业之路。1%的工作,100%的责任,这门课程使我获得了真正的震撼!我提议杨老师应该把这门课开到学校去,让中小学生就开始接受这种培训,提升责任意识!

—— 龚明发 上海南翔医院中医科主任杨老师的课旁征博引,语言睿智幽默,特别注重让我们在实践感受中把握管理精髓。杨老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 周海龙

上海某医院外科主任医师

篇6:管理者角色定位培训心得

有人说“做一个好的管理者难,做一个受人尊敬、爱戴的管理者更难。做一个完美的、有效的管理者难上加难”,但 要说,只要你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把握住了做事的原则,能够最大限度地用人所长,应该来讲不太难。

找准自己的定位

管理者应该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监督者。不错,这是管理者要扮演的许多角色中的一种,但绝对不是唯一的一种。

曾有人这样形容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管理者是船长、家长、朋友、指挥家、将军、队长、教练„„。想想,这些都是对的,也都是很形象的比喻。在这些角色之外,想特别提出我们作为管理者的另外一个角色:管理者应该是榜样。

在多年的工作当中发现,公司所存在的问题是:下面的人不诚实,下面的人不听指挥,下面的人没有安全意识,下面的人素质太差。但很多次,我们发现,下面问题的根源在上面,在我们这些当领导的人没有扮演好我们应该扮演的角色——榜样。

在一本书里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在某大学的开学典礼上,学校的校长在黑板上写下了CEO三个英文字母,然后问大家它的意义。所有的人都说:CEO等于首席执行官。校长说:“对,但首席执行官的意义是education,是教育,是培训!”而作为车间主任的我们同样是这样,教育、培训我们的员工、下属是我们作为管理者义不容辞的任

务,我们应该给员工一个榜样。帮助他们学习,帮助他们提高。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扮演教育官的角色。

在这么多的管理者可能扮演的角色里面,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呢? 相信我们扮演的角色并无对错之分,只有合适与否之分。当 我们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是严格的监督者;当我们面临大风大浪时,我们必须是能给员工信心的船长、舵手;当我们面对激烈的竞争时,我们必须是英勇善战的将军;当我们面对需要我们扶持成长的下属时,我们必须是优秀的教练和导师。

但通常,许多的管理者只善于演好一个角色,不善于扮演其他的角色。例如一个人可能是很好的销售人员(球星),但当你把他提拔起来做销售经理(队长)的时候,他可能表现极差。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学会转换自己的角色;作为管理者,我们必须帮助 们的下属学会转换角色。

通过这次管理培训课程的学习,使我充分认识到作为车间领头人的重要性,作为车间的领导者,不单单是一个管理者,而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我在车间所扮演的其他角色。

现在,我已经找到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找到了这个目标,我将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用一切可能做好车间员工的榜样,让员工和我一起成长。

洗煤厂:李永平

篇7: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2012年3月29日,鄙人参加了广州市政府系统培训中心举办的《中层管理者角色认知与管理提升》培训班,使鄙人受益匪浅。结合培训中学习到的东西,鄙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谈一下体会:

首先,态度比能力更重要。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态度。过去是不是很优秀,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未来想做什么。因为有了想做的态度,能力不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但是没有想做的态度,即使能力很高一样不会做好。如果想做,肯定会想尽千方百计去完成,并且会做好。

其次,中层管理者的身份是比较复杂的。中层管理者在上司面前是命令的执行者;受上司的委托管理某一部门,在下属面前是企业形象的代表;与其他部门经理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时。中层管理者是情报的提供者和支持者,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生存方式和经营习惯,企业文化的缔造者和总设计师是总经理,但是企业文化要成为一种风气和传统,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力量,则需要靠中层管理者的努力建设和传播,中层管理者又是企业文化的传播者与建设者。因此,需要中层管理者掌握处理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与下属关系的技能,肩负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承点启面三大职责。通过学习,我们所要做的是找准自己的位置,正确认知角色,不只是做很多的具体工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管理方面。

再次,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可提高团队运作。有人说:“管理者事业的成功,15%由专业技术决定,85%与个人人际关系和处事技巧相关联。”和谐能让大家彼此了解,进而互相尊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增进团队成员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团队的合作,有利于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这也正是目前我们总提到的要提高团队意识。因此,在工作中处理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沟通技巧,是鄙人需要持续不断完成的一项工作。

另外,作为中层管理者,我们的确拥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毕竟很多都是从零开始,从基层做起的。可是很多人走上管理职位以后,却出现了一些的问题:如整天忙得焦头烂额、疲于应付,工作很被动,事必躬亲,不会激励与授权下属。在这方面,鄙人深有体会,易造成下属有依赖感,不能充分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的甚至不顾企业利益,将工作重心偏移到部门利益和为人处事上。他们常常视部门职责而不顾,利用他们身居领导层的便利条件,动用一切可以行使的手段进行上下级关系的协调和部门利益的沟通。更有甚者,个别好事者为博得所谓圈内人士的赏识,喜欢在高层领导和其他人面前搬弄是非,散布谣言。他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职责范围”视为“势力范围”,常常是口是心非、说的比唱的好听,恰恰就是这种人,对领导决策执行和任务落实大打折扣,影响到企业的有序发展,成为马路上的“拌脚石”。我们要切实排除心理杂念,放下架子,放下成见,虚心学习,坦诚待人,做个开放的管理者,与企业同在,才能彻底走出企业与个人的发展误区。我们要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才能担当起中坚力量的角色,有过一定阅历的管理者都知道许多面临困境的企业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中层的管理者的“自我绩效”和“自我保护”意识较为严重,认为自己只是打工的,企业的效益、单位的形象、公司发展与我何干,再加上自身心态、素质、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心态也比较复杂,见到好处时,积极踊跃,争先恐后。发现问题时,或视而不见、装聋作哑,或归罪于上级下属、同僚、环境,或归罪于变化、速度、政策、收益,根本谈不上去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这些归罪于外的消极思想对中层管理者作用的发挥是非常有害。我们自身要有实实在在的业务专长、技术优势和专业知识,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吸取知识,使自己拥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业务和专业的带头人。

篇8: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在企业管理中, 有一个问题至关重要, 那就是如何准确定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应当说这种关系的准确定位, 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管理的最终成败。通常, 由于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自身享有的独占资源和优势地位, 所以,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定位, 主要是取决于企业管理者自身, 也就是说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角色定位, 直接决定了被管理者自身日后的拓展和发展。那么,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占据主导地位的前提下, 应当如何去合理地定位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呢, 既能够使得自己的空间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可持续态势, 又能够长期不断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最大化呢?

本文认为, 只有当管理者把被管理者定位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时候, 才是管理与被管理模式的一种最理想的角色定位方式。这种角色定位从根源上源于对世界物质多样性的充分理解与尊重, 对世界多元主体并存的基本认同。因为, 只有认同了多主体并存发展这个客观事实, 才能够理解“存在即是合理”的深刻内涵, 正如人们所说的, 企业中没有没用的人才, 而只有使用错了的人才, 能否人尽其用, 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 才是企业管理的真正精髓和要害。

企业管理也如同人吃食物一样, 人必须吃五谷杂粮才能够健康地活下去, 才能够健康地成长, 从来没有哪个人能够单独地吃一种食物而健康地活下去, 就是因为人体也需要从不同类型、多种多样的食物中汲取自己所需的各种营养, 这些食物有的性寒、有的性热、甚至是相互对立的食物, 但是, 不管如何人体都需要从这些对立的食物中汲取微量的营养元素, 哪怕这种营养所需非常微量, 但是, 再微量也是必须的。企业管理也是一样, 企业需各种各样的人才, 而不是单纯的哪一方面的人才, 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异质性的不包容, 其实, 长远看来就是一种对企业自身的伤害, 无非是这种伤害在短期内看不出来,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不利影响就会慢慢地显现。

因为, 其实质就是把能够提升自身管理的因素, 创新自身管理的契机远远地推到了门外, 也就是管理者把自己推到了无法进步、艰难发展的孤独困境之中, 如果这种局面不得改观的话, 最终企业的管理者就将丧失鲜活的发展动力, 丧失自我更新的能力, 变得异常顽固与僵化, 也就最终丧失掉自身存在的合理性, 从而以衰退崩溃为结局而消亡。如果企业的管理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就必然会把被管理者定位成自己可以充分加以运用的因素, 可以为自己所整合的资源, 而不是可能成为危及自身管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因素。

2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塑造

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自身地位是如何认定的?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的性质是如何形成的?这是在思考企业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常规理解中, 人们往往认为企业中的被管理者的性质和地位主要是由于其自身导致和造就的, 纵是与企业的管理者有所关联, 要受到管理者的影响, 那么这种影响也不足以大到决定被管理者自身的性质和地位。然而, 本文认为, 其实, 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的性质形成主要源于管理者的塑造, 可以说是管理者自身最终决定了被管理者的地位、发展方向和拓展领域。

因为通常情况下, 在企业中的管理者保有对被管理者的优势地位的情况下, 在管理者享有众多被管理者所无法享有的资源的情况下, 并且在这种优劣对比明显的情况下, 不论是出于生存的考虑, 还是出于利益的权衡, 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都不会对管理者随意发起挑战, 不会肆意做出如何不规矩的行动和举动, 如果说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一定要有所举动的话, 并且让管理者感觉到威胁, 那也是因为迫于自己的生存压力和自身的拓展压力, 不得已而做出这样的类似“出格”举动。因此, 作为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在自我拓展的过程中就要充分考虑到这点, 而千万不能因为被管理者偶然性的不规范举动, 偶然地威胁到自身管理的行为, 就直接把被管理者定位于对立面的角色上, 定位于敌我矛盾予以解决的层面上。

因为,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被管理者性质的形成和地位的最终确定, 最初往往源于管理者的意图与塑造, 其实任何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的自身塑造, 都源于管理者的预期与预判, 最终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成为什么样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自身。如果, 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一开始就把被管理者的一切举动都无限提升定位到要推翻管理者的位置上, 把一丝一毫的小细节无限理解为撼动企业管理的重大举动的前奏, 如此, 就会将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无形中推离自己, 同时, 也把自身本可以利用的力量、发展的动力, 转化为对抗企业管理的破坏力, 这样的举动是非常愚蠢的, 非常不理智的。

3 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交往方式的选择

那么, 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应该如何实施对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的制约和引导呢?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是运用沟通的手段呢, 还是运用强制的外界压力促使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屈服呢?

这里涉及到一个立足出发点的问题, 就是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到底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去解决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问题的?通常, 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 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是以一种为了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更好存在、发展、拓展的立足与出发点处理问题;第二种情况, 则是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是以一种打压挤占被管理者的立足与出发点处理问题。对于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关系处理的手段, 人们认为使用强制的、不加掩饰的、甚至近乎粗鲁的举措是大错特错的、非常不妥的, 而只有通过尽可能多的沟通, 充分让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感受到管理者的根本目的, 真切感受到管理者的沟通交流等举措是为了更加有效地构建具有建设性特征的双边关系, 或者说是立足于被管理者的发展前景, 更好地为了被管理者的发展与拓展, 如此就能够最大程度地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 从而消除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隔阂, 更容易形成被管理者与管理者之间的良性沟通与互动。

本文认为, 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如果仅仅运用外界的强压力迫使被管理者服从自身的意志, 满足管理的需求, 这样的手段是极其不可取的。因为, 鉴于其相对于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的优势地位, 极容易导致被管理者的逆反心理, 而在这种心态下, 纵是管理者的权力的行使是合情合理的, 也很难得到被管理者的认同。相反, 如果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尽量淡化自身相对被管理者的优势地位, 让被管理者能够从心理上逐步接纳管理者存在的事实, 至少在表面上不要刺痛被管理者, 做出积极鼓励被管理者自身发展的姿态, 而在举措上则采取更具建设性的动作, 对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实施软性制约和引导, 这样就更容易让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以管理者为主导而决策自身的行动方向, 从而达到管理者引领被管理者拓展发展的最终目的。一方面, 既不容易引起被管理者的反感和反抗, 另一方面, 又让被管理者能够自觉自主地融入到企业整体的发展进程中, 充分扮演好自身的角色, 履行自身的职能, 为企业的发展和拓展充分贡献自身的力量。

4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引领

本文认为, 企业管理中, 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行为控制的最好方式就是引导的方式。而且, 这种引导方式的完成是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交往过程中, 逐步实现对被管理者的引领。企业管理中, 如果管理者能够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强化管理, 如何超越自身, 如何提升企业自身发展质量, 如何提升企业自身发展效率上, 而不是过多地关注对自己存在潜在威胁的被管理者的发展, 甚至, 在一些特定的环境和情况下, 还可以对被管理者给予大力的扶持与鼓励。这样不仅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能够轻松取得企业内部舆论氛围的支持, 获得舆论上的有利优势地位, 让被管理者无法直接地感受到不平等的存在, 反而能时刻感受到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存在的必要性, 主动地向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趋近, 主动地向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靠拢。如此, 就可以在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拓展自身发展的过程中, 使得管理者也获得长足的发展, 并自然而然地取得了支持、促进、引领被管理者发展“领头雁”的作用。这种地位和作用在企业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

一方面, 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可以让更多的资源能够在被管理者中得到分享, 赢得企业管理中的被管理者的拥护与支持;另一方面, 企业管理中的管理者又可以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挖掘出新的且尚未被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全新的资源, 从而拥有能够不断引导影响被管理者的资格与权力, 始终保持一种“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发展势头, 使自己始终处于企业管理发展的最前沿领域。可以看出企业中的管理完全是一种获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赢”的过程, 而绝不是斗争对立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零和博弈”, 从而导致“双输”的结局。在这一过程中, 实现的既不是管理者一方的发展, 也绝不是被管理者群体盲动的发展, 而恰恰是一种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获取的发展, 共同分享企业发展果实, 共同应对企业发展难题的良性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应当说, 这种发展才是企业发展真正所期盼的, 才是最长远的发展, 也才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陈传明主编.西方管理学经典命题[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7.

[2]戴淑芬.管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丁宁, 等.企业战略管理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5]周三多主编.战略管理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6] (美) 亨格, 惠伦.战略管理精要 (第4版) [M].刘浩华, 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7]美希特.战略管理, 概念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篇9: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 自主学习 教师角色 巧妙构思 适时参与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这种自主学习方式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这些都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要能正确地定位,切忌越俎代庖。我校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自主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努力寻求着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最佳途径,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今年的4月3日,根据我市崇川区第22届“紫琅之春”教研活动的安排,在我校举办了“学为主导,优效课堂——实验中学‘自主学习课题研讨”活动。我有幸作为执教者亲历了这次活动的始末。从课堂上师生间的和谐氛围和课后同行专家们的诚挚点评中,我明白这节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课,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此次研讨活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获得了较高的赞誉。通过这次“紫琅之春”教研活动,我进一步确信自己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课前的“巧妙构思”、课上的“适时参与”是切实有效的。

现把这次活动中,我在课前对教材及学生做的一些思考,在课上对学生的学习给的一些指导整理成文,以期能引起您些许的共鸣。

一、课前的“巧妙构思”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三单元的四篇课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叫三声夸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意在阐明事理,知识性比较强,涉及的知识有光学、声学、物质的结构以及一些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但是课文的语言通俗易懂,加之涉及的知识在物理和生物课程中已经学习过,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查找资料来了解相关知识。课堂上可以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来检查,从核对答案筛选得是否正确的角度来说,这样效率可能更高些。但是这样的环节机械枯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的深层的目标。

这四篇课文中揭示了不少现象的神秘面纱,据此,我精心设计了课堂的第一个板块“缤纷呈现、科学奥秘——梳理内容”。

1.请学生看大屏幕,屏幕上闪现着一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让学生用一个词表达看到这朵花时的感受,接着请学生用一个句子描述这朵玫瑰花的美。当全体学生正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时,让他们根据课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的相关知识,选择一个角度给来宾们做个解释。学生可以从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上的需要、进化的角度、自然选择六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解释。

然后在大屏幕上闪现一朵绚丽的蓝色玫瑰(俗称“蓝色妖姬”),激发学生探究它的色彩为什么这样蓝。

经过两朵玫瑰花或红或蓝原因的解释,不仅检查了学生预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情况,还锻炼了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2.接下来大屏幕上播放沙漠风光图,带领学生走近沙漠,去看看沙漠中的神奇景象,这对生活在江海平原上的学生显得尤为必要。大屏幕上的图片停留在呈现“魔鬼的海”这种沙漠中的奇怪现象这一张。让学生根据《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的描述进行判断这是怎么回事儿,继而让学生能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顺势请学生回答文中介绍的另一奇怪现象——“鸣沙”,以及为何会发出声音的原因。

经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学生弄清鸣沙的声音是在一定条件下,沙粒移动摩擦发出的,《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中列举了多种声音,它们又是怎么发出的呢?用这样的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运用预习所得的知识来解答各种声音现象的发声原理。

4.屏幕上出示八年级物理课本第七章中的一幅“粒子世界概貌”示意图,这是约半个月前学习过的内容,学生是那般熟悉,倍感亲近,这时再让学生结合物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来理解《叫三声夸克》中探究的物质的最小结构问题已易如反掌。

通过多样的形式,不仅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还为将要进行的深入探讨作好铺垫,更主要地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运用自然科学、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重点不应只是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更应是掌握阐明事理的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一道预习题:“四篇课文的作者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他们把原本深奥的事理说得浅显易懂。作者运用了哪些巧妙的方法把抽象的事理说得具体而明晰的?”根据阐明事理方法的多样性的特点,我推出了课堂的第二板块“科学奥秘缤纷呈现——把握技法”,这一板块是课堂的重中之重,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探讨,教师全程参与的方式,从篇章巧妙构思的角度,或从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说明文要素的角度把握技法,为学写简单的事理说明文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上的“适时参与”

教师在“学为主导”“自主学习”理念引领下的课堂中,到底该是怎样的角色?我认为决不是袖手旁观,放任自流,我觉得借用《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中的“该出手时就出手”,稍做改动成“该参与时就参与”,即“适时参与”很是妥当。回顾这次课堂,我主要在两种情况下,积极参与了。

1.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在解释蓝色玫瑰呈现蓝色的原因时,很显然,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此时,我理应参与。给学生补充了相关内容,一般我们见到的蓝玫瑰是由白玫瑰用特殊染色剂浸染而成的,正宗的蓝玫瑰是把蓝花的基因植入玫瑰花(因为它本身不含蓝色色素),培植出来的。

在了解“魔鬼的海”的成因时,我给同学们找来了“魔鬼的海”成因的示意图。紧接着展现了两幅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的美景图。让学生结合相关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美景又是从哪儿来的?学生能解答一些,但他们并不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此时,我播放了一个解说“海市蜃楼”成因的flash演示图,学生恍然大悟,“海市蜃楼”有上现和下现等不同情况。

在了解“鸣沙”现象及成因时,我给同学们找来了一段描述鸣沙山的声音的优美文字:“平时常有雷鸣号角之声,忽而声响如万马奔腾,忽而柔弱若琴若笛;假如你抓一把细沙奋力扔出,马上就会激起无数蛙鸣;当无数人并排下滑,雷声荡漾,大有叱咤风雷之势。”并进行优美的朗读,激发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接着给同学们播放了一段鸣沙的声音,大家一起听,一起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在补充蝉的发声方式时,有同学找来了一段专业化的介绍性的文字,看着学生一脸茫然,我播了一个知识短片,片中通俗易懂的解说词配以具体形象的画面,看罢,只见学生频频点头,应该是增长见识了。

像这样适时地补充课外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课内知识,而且增长了学生的见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热爱。

2.为了拨正学生的思维。尽管我任教的班级的大部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已较强,也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语文基础,说明文的基本常识在初一时也全面地学习过,但“事理说明”类是第一次涉及,学生难免会出现认识上的偏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拨正学生的思维。

比如,课堂上有一学生认为《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中第一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以时间为序解释了沙漠中出现奇怪现象的原因,其他学生没有提出疑议。之所以有了这样的理解,完全是因为没有读懂作者写作课文前三段的用意。为师者当然不能听之任之,此时,我引导学生剖析文章的结构,分析作者写作前三段的意图,让他们清楚地、正确地认识到:课文的前三自然段引用古代旅行家对沙漠中光怪陆离现象的描述,从而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

再比如,在对课文《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的说明对象的把握时,有部分学生认为是介绍声音的发音方式的,有部分认为是阐述“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双方各执一词。就这篇课文而言,后者的观点是正确的。此时犹如作为裁判的我必须给出裁决,但又不能武断,明智的选择当然是引导他们从文中找证据,最终达成一致认识,即本文的说明对象是“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还有许多个例子,我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肤浅认识,当然课堂中也存在着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课堂设计中,我应该力争更佳。

最后,我想借用一位此次听课老师在听、评课记录表“总体评价与建议”一栏中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经验总结:“这是一个‘美的课堂:黑板设计、多媒体画面——视觉美,多媒体音乐——听觉美,知识的展示——认知美;这是一个‘智的课堂:课堂设计由初步感知到深入探究,科学知识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培养永不满足的学习精神。”

篇10: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与技能学习心得体会

2005年9月17-18日,本人有机会到上海参加2005世界管理论坛与第四届中国管理咨询高峰会,回来之后感受良多,觉得有义务将这种感受写下来,并对管理咨询公司及管理咨询顾问如何与同行进行交流发表一些心得,本人无意发表或寻找正确答案,只求将自己真实的感受写下来,供同行参考:

5年前因偶然的原因进入咨询业开展制造业管理咨询工作,之前并未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可以说完全是无知者无畏,更有趣的是头两年根本没有与本公司之外的同行进行过任何交流,基本上是闭门造车,甚至固执的认为招聘顾问时不要找在顾问公司工作过的人,认为那些人有一些不实在的工作习惯,不利于咨询项目的开展。表现在客户处工作时的幼稚职业表现是要求客户方聘请自己做工厂的厂长、经理以借助于行政权力保障项目的进度和效果。

现在回过头来思考,咨询顾问应该是依赖于“影响力”而不是“行政权力”工作的一群人,所以咨询顾问所需要的是“专业”而不是“经验”,也就是说,咨询顾问所需发挥的是“专业的影响力”,有人说:学者研究的是“管理思想”,企业家进行的是“管理实践”,咨询顾问研发和传授的是“管理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所以咨询顾问可以定义为“学习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研发和传授专业的管理工具,透过交流沟通影响企业家所进行的管理实践,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和创造社会效益的人”。

本次论坛开幕式后的主论坛上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场景:一个外国的老人家和一个中国的老人家;一个表白自己从事管理咨询多少年,一个表达自己从事管理思想研究多少年;但都具有非常强的共同目的性:一个推销自己研发的管理咨询工具,一个推销自己研究的管理思想书籍,两位老人家都做完了他们想做的事情,唯一郁闷的是论坛的组织机构和与会者,组织机构削弱了论坛的专业权威性,而与会者丧失的是与同行交流的时间和机会。

咨询顾问的角色,要求有长远的眼光和足够高的思维高度;古语云:“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但从本次部分同行们的表现来看,先不说某些场次的佳宾发言缺乏准备,完全是临场发挥和临场应对,就连准备名片这一小小的事情上,都体现出缺乏专业的习惯和素养,第二天就有人尴尬的拿着空名片夹向我们抱歉名片发完了,出来学术交流,就算是普通商业应酬,这也是非常低级的一个错误;有的人的名片上印着十几个头衔,甚至自称是“3G”管理模式的创始人等,站在业务开拓的角度上大家是完全能够理解职业包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与同行交流时角度就完全不同了,在同行之间,一声“顾问”,就如同革命战争年代听到“同志”一样亲切,而亲切的开始就为良好的沟通提供了先决条件。

国内咨询公司有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就是在同行面前骨子里的“自大”和在实业家面前先天的“自卑”,从CCTV-2的“对话”到“商界名家”,你都不难看到咨询业人士的这种痕迹,咨询顾问是做企业家的附庸成为锦上添花的吹鼓手,还是做企业家的导师成为雪中送炭的有心人,所有从事咨询业的同行们都要面临这样的一个思考和选择;“商人”和“咨询人”,就象“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如果有,你大可理解为特定年代的特例,从你选择做“咨询人”开始,你就注定与大富大贵无缘,而一不小心你------“大富大贵”了,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自己其实已成为“咨询边缘人”。

与外国同行相比,无论是现代管理思想还是现代管理技术,包括咨询工具,我们都应该承认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是同一个舞台演得不是同一台戏,所谓“中外咨询业的竟争与融合”,目前阶段还只是一个美丽的概念,如果我们真要有所作为的话,我们是否可以有这样的一个开始:选择一个项目,组织国内和国外前十位的咨询公司进行投标,此举可以称之为“中外咨询业竞争”;同样组织一个项目,让中外咨询顾问师共同组建咨询团队进驻开展项目,此举可以称之为“中外咨询业的融合”,若能如此,岂不是世界咨询业的盛事,足够传播媒体业的朋友们忙碌一阵子。

每天研究别人为别人谋划,夜深人静时研究反思一下自己及自己所处的行业,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的事情,将这些直接的想法不加修饰的表达出来,其实是很有意义的。

阳光0510150003

上一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说课稿下一篇:乡镇党代表“三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