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2024-05-19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共9篇)

篇1: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我校确立了“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

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

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3 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观。总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根本的原则,是我校办学的中心和主体定位,是我们当前和今后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和重点内容。我们要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提高,通过这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将学生素质、教师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篇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学工作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方式应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共同活动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学”是活动的主体“, 教”是活动的主导,必须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发挥双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教学活动的最大效应,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思想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被动式的满堂灌,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倒置,教与学脱节。

二是在课堂突出“结论式”教学,学生缺乏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于死记硬背,使学生不能对知识灵活运用。

三是教师对“教是为了不教”认识模糊,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差,步入了重传授而轻方法、重分数而轻能力、重理论而轻应用的学习误区。学生的素质教育受到了忽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将以学生为主体作为学校的中心定位

确立“三个一切”,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中心定位,具体体现和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而传统教育的专制性弊端,致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弱化。完整意义的教学过程本来就是“教”与“学”的统一,“教”为“学”服务“, 学”是“教”的落脚点,科学的教学观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主体。什么是主体性,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时表现出来的主动性、自觉性、选择性、创造性。教师如何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首先,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使学生成为主体角色,促使他们产生一种自我概念,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和谐的气氛,教师要形成平等、民主的教风。再次,要善于引导主体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体现民主性,尊重差异性,增强激励性。最后,要培养学生主体的创造、创新能力,这是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学生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独立的,方法应该是灵活的、有创造性的。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学习本质、规律和方法,不但掌握知识,更要掌握进入知识大门的钥匙,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才是教学最本质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将以教师为主导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现代教育理念的原则,要真正体现在学生这个主体上,其突破点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对学生指导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一句话,就是从学会式向会学式转变。贯彻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2.1 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科学设计出会学习的教学目标,能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准确领会所教内容的方向性,能科学运用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对象优选最经济、最见效的教学方法。2.2 要开展创新优化主体教学体系的研究工作。

研究主体教学最优化的理论;研究主体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主体教学优化教学的课堂模式;研究优化主体教学的艺术技巧。

2.3 要建立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管理体制。学校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向科学管理要质量;教学以课堂为中心,向45 分钟要质量;课堂以学法为中心,向教学改革要质量。需要明确的是,教师与学生主导与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应是主客体的失衡,他们应该形成合作、合力、和谐的“共生效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相对的具备有主客体的统一性。教师是传授知识、组织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体,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以培养能力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

进入21 世纪,最重要的资本是“人才资本”,最重要的人才观是能力素质观。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以能力为中心的高知识含量和具有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教育正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发展的全过程的能力培养。国外教育家称21 世纪是一个营造以人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和学习革命的世纪。因此,要求现代教育要确立“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以改变传统教学“重知轻能、重考轻用、高分低能”的弊端。建立以能力为根本的教学模式,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把握好知识和能力素质的关系。教学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生素质的过程。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掌握、理解、消化知识,创造性的运用、发展知识的能力更为重要。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素质的核心。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和发展素质三个不同层次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转化,全面发展。特别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探讨一个标准答案。

有人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一个核心,两个基点”,即:以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核心,以培养综合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为基点,这正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

其次,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设计课程体系,这是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要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学科设置,更新知识,调整布局,培养新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如我校目前作为医学专科学校,其主要培养对象是在基层从事医药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技能型人才,而不能盲目地与本科院校攀比。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把握不同层次的空间。不求全,要求专;不求大,要求好;不图虚名,突出特色,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用人单位欢迎、能独立生存发展的实用人才为目标。使“能力为本”成为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成为学校办学成败的唯一标准

篇3:浅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动地位,把学生看作是汲取知识的主动者,就像向日葵向太阳一样,是自主的光合作用和生长的自我需要,而不是外界强加的。本人在长期的基层教学过程和实践中发现,许多年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显得力不从心,很难使自己坐到“主导”的位置上来。尽管力避“满堂灌”、“填鸭”之嫌,也难免误入牵着学生鼻子转的误区,学生没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受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的局限,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很难把握,但也绝不能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机器“默默聆受”。有些教师认为,一节课下来学生将课文读了若干遍,师生问答也接连不断,似乎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得不错。其实这些并不能作为断定教师主导作用发挥优劣的根本依据。

例如小学语文教学有两大中心任务:一是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一是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是体现某个或某几个知识点的例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例文的教学,让学生学会知识点,掌握读懂类似文章的方法,而不仅仅使他记住这篇文章的字词句段及其他。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结构紧凑、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思想内容积极向上的小短文,有写景的、有状物的、有记人的、有叙事的,每篇课文在写法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教师在教学时,应给学生以整体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心去读,自己去慢慢琢磨文章的写法特点,细细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意思及其创设的情景。学生读出味道来了,自然就有了学的兴趣。有些教师总喜欢把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结果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只能是片断的、零散的。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还应该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启动者,学生思维领域的开拓者。这时教师的“导”就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孩子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宽阔的思维领域、多维的思维取向是靠经常训练而自觉形成的。所以各年级段都应该注意这一点。

光有主体没人主导不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抹杀,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素质。

一、教师应具备主动参与素质,启发主体积极思维,参与学习探究活动。

从心理学角度讲,初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注意教师“导演”学生“演戏”这一“心智策略”的实践效果。当课堂上学生气氛热烈、积极探究的时候,教师的袖手旁观和随意性的总结并不能体现课改观念,这样的一节表面特别热闹的课也绝不是一节成功的课。如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喜欢讲到哪里问到哪里,提问有很大的随意性,常常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造成提出的问题没有重点,吸引不了主体的参与,甚至造成使学生这群主体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主体岂能轻易参与教学活动呢?真正的好课应该能体现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达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合作探究,这样才能既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主旋律,又营造了“师生互动”的课改氛围。

二、教师应具备能动应变素质,安排适当的对抗竞争,激活主体参与意识。

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学习主体之间存在竞争时,思维会异常活跃,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异常提高。针对主体的这一特点,我特意把学生分组,以抢答的形式为本组拿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能大大提高激活主体参与的意识,而且还可以加深主体对知识的认知和记忆,大大提高化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

新一轮课改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但同时课改对教师的应变能力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首先,教师课前要吃透教材,对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进行多维度的理性思考,才能对偶发的教学事件作出灵活适当的评价与决断(学生会从哪一个角度来思考某一问题,学生会从哪一角度质疑);其次,教师要培养对问题的敏锐洞察力,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第三,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新知,丰富经验,以便学生提出陌生问题时善于诱导,提出熟悉问题时善于剖析;第四,教师要善于总结教学规律,探索并尝试创新教法,要在课后小结时注重对教学得失的总结,注重在“我的教学一失,我的教学一得”中完成教法学法探索的整合。

三、教师应具备不断探求新知的素质,满足学生的质疑问难。

过硬的专业素质是教师胜任教学的基本条件,二期课改提出了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比例关系,再也不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教师应是奔腾不息的江河,才能顺应飞速发展的教育形势。所以,教师不仅应该不断充电,通过理论研读、教学反思、撰写论文等途径丰富师表形象,更应该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总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淡化教师自我存在的价值,更不能迷失教学主导的方向,应该让师生这一双向角色真正互动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才是二期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尺。

摘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在课堂上淡化教师自我存在的价值,更不能迷失教学主导的方向,应该让师生这一双向角色真正互动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这才是二期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标尺。

关键词:主体,主导,互动,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5.

篇4: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外科护理》是广东省卫生中等职业教育规划的教材,其内容实用,精选,人性化,在教材中插入案例、知识链接和自测题,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并提升了应试能力,适合中职学校的学生使用,而急性阑尾炎是本书第十四章第五节的内容,它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急腹症,学生必须重点把握。

(二)学情分析

优点: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较易接受直观形象的知识。

不足:理论基础薄弱,学科之间联系应用能力差,抽象思维能力差,对理论性强的课程不太感兴趣。

(三)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1.熟练掌握急性阑尾炎病人身体状况和辅助检查的护理评估。

2. 掌握急性阑尾炎病人病因病理的护理评估和护理措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运用已学知识为病人做健康宣教,并能给予病人及时、正确的救治、护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树立热爱护理事业。

重点: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难点:急性阑尾炎的病理分型。

(四)教材的处理

选定教材以后,先进行精读,但发现该教材存在有些不足,有些知识更新不够,比如关于阑尾炎的手术方式就滞后于临床。因此还参考了以下书籍:吴在德主编的《外科学》第七版,曹伟新主编的《外科护理学》第四版以及《中华普外科手术杂志》。

二、说教法

通过分析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结合学生实际和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结合案例,辅以讲授法、提问法、自主探究、讨论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法确定的学法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深化练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 教师精心准备一个关于急性阑尾炎的典型的案例和课件;

2. 学生复习阑尾的解剖和生理知识同时预习本课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1. 案例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警惕声东击西的急性阑尾炎”和“急性阑尾炎也要打假” 两则医疗报道,使学生初认识急性阑尾炎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本次课的兴趣,这是外科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 检查预习,巩固基础

结合阑尾解剖图谱,以提问的方式检查课前预习情况,最后教师总结归纳,解决以下几个问题,阑尾的体表投影在哪里?称为什么?阑尾的位置有无变异?阑尾系的血管神经解剖要点?阑尾的组织结构和生理作用?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3. 案例启发,组织讨论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环节。这不但激发了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人际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4.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检查课堂讨论的结果,教师点评总结。

5. 拓展延伸,更新知识

为了使学生适应临床护理,及时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除了讲述课本知识以外,还介绍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的知识。

6. 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梳理本次课重难点内容,并运用护士资格考试模拟试题进行课堂测试,帮助学生随学随测,强化记忆,提升应试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完成“以案例为导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更多地让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总结、归纳,摒弃“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升自己,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篇5: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以学生为中心”首先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学会独立思考。1.教师角色的转换。首先是教学理念上的彻底转变,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恰是对教师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挑战---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干预学生学习过程。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只是起到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提供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会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寻找相应的先决技能去学习。当然有时需要教师帮助分析要先学习哪些先决技能。这与常规的先学规则再学问题解决要好得多。因为学生在学习规则时并没有切实感觉到规则的用途。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广播式信息源。教师的任务已经由广播信息转变为帮助学生接收和理解信息。因此,学习环境必须提供给学生其它类型的信息源,二、在教学中注重分层次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注重学生整体,也要注重个体,也就是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开展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认知程度的个别差异,将学习能力和学识水平较接近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进行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益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能很好地解决通常教学中部分学生“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矛盾,达到教学中难与易、快与慢、多和少的完美统一。1.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平时多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大概分哪几个层次,可以通过平时的上课提问、理论及操作水平测试、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以此来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现有教学条件、教材及学生实际,在教学中,由浅入深地设计不同的问题,使每个学生的水平和能力都得到提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采取协作学习法。协作学习有利于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在协作学习的方式下,学生不仅可以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从别的学生的观点中获取知识。

三、形式多样的课堂学习评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认为: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课堂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和结果对师生的行为给予价值判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评价意见,得以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所以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是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

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1.制定合理的评价规则。评价必须制定有清楚、明确的评价量规。2.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评价应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自我评价、同桌评价、小组评价、对组评价、全班评价、师生评价等评价形式。3.引导学生掌握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多提一些建议,课堂上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因势利导。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联系、深究……等活动,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久储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知识链”。

在合作与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数学课堂充满情感。用心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放飞灵性的翅膀,让课堂激情飞扬、焕发生命活力。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情境 学习热情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充满抽象,这让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学习数学的枯燥和乏味,那么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激情飞扬,充满生命的活力呢?笔者以多年的教学经验浅谈点滴体会。

一、用心营造充满童趣的教学情境,点燃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所以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巩固新知识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地备课,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使得每节课都有新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课中,我就以改编的《狼和小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上课一开始,我热情地向大家介绍这节课有一位小客人也要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小羊的图片,此时学生异常兴奋,我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一下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劲头。我紧接着把那故事继续发挥:“正当小羊聚精会神地学习时,一只狼出现了„„”最后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营救小羊的任务,而且规定:如果小羊做错一题,狼就可以向前进一步,去吃小羊;如果小羊做对了一题,狼就得向后退一步,远离小羊。规则讲清后,一场以“营救小羊”为主题的练习课开始了。学生做练习题时,因一心要救小羊,做得特别地认真,小心翼翼地做,一丝不苟地检查,生怕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要了小羊的

命。这节课中,我通过营造“救小羊”这样一个充满童趣的课堂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学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让每一名学生都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愿意参与其中,教学效果不得而知。

二、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经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孩子们在课堂中愉快的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如在教学“商不变性质”中,我就以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花果山给小猴子们分桃为故事背

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

景,讲述了下面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孙悟空给小猴们分桃子。孙悟空说:“给你8个桃子,平均分给你们4只小猴吧”小猴一想,自己只能得到2个桃子,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这时孙悟空又说:“好吧,那就给你80个桃子,平均分给4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桌子,显示出一幅慷慨大度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800个桃子,平均分给400只小猴,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听到孙悟空要给800个桃子,开心地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这时,学生们在座位上,已经笑得前俯后仰,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谁的‘笑’是聪明的‘笑’?为什么?”给学生带来了更深层次的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桃子的数量在变化,可每只小猴子得到的仍是2个桃子呢?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秘密吗?这样,把商不变性质这节课的内容寓于“孙悟空分桃”这则故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学得轻松,还学得扎实难忘。

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表扬,从而树立信心,更加自信的学习与生活。老师应该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如果在稍有进步时,教师及时地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放下思想上的包袱,轻松上课,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能力,对他们多认可、多表扬,这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学生也能更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情不自禁的发表出来的意见还往往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内心深处灵感的体现。

四、放飞灵性的翅膀,让课堂激情飞扬、焕发生命活力

“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句话讲的是文章,是艺术。然而,加里宁说过,“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一堂好的课,无疑需要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就需要激活学生的灵性。学生充满灵性的思考学习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情绪非常兴奋,思维特别活跃,获取知识往往根深蒂固地烙在学生们的脑海中。而且,这期间,学生的思维往往会迸出火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转如前面我所说到的“营救小羊”的练习课为例,学生学习的热情一直很高,课堂气氛也一直很活跃,在学生一次次练习结果的正确中,可恶的狼被迫步步后退,当狼渐渐退至河边的时候,学生有了让狼“恶有恶报,掉到河里淹死,让它再也不能害其他小动物”的愿望,当狼真的掉到河里的时候,同学们不禁欢呼起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不仅在使孩子们在情感上对善和恶认识有了升华,还巩固深化了所学的内容。

数学是科学,数学课堂是艺术,数学充满思维,数学课堂充满情感。数学课堂是展示活

篇6: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上看,教师与教育这是同一语;从狭义上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而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另一主体。没有学生,教育活动无从谈起教师也不能称其为教师。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一直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毫无疑问,这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教学本身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又是学生的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继而教师再指导学生自学、讨论、实践等等。以此来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才能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主体,学生主导的必要性

在教学史,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学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即教师教学生认识的活动。教学作为一种个体认识,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挥着主体性。没有学生这一主体,教学活动就既无存在的意义,也不可能现实存在。但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体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存在着复杂度规律性联系。学生作为培养的对象,作为成长中的、未完成的主体,既不可能自觉实现社会要求,又难以按教学的规律去活动,因此,教学活动需要有专门的教师来设计和组织,以便实现社会价值、合乎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教学必须由教师来领导。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就是从教学活动的意义上来说的,他决定了教学的方向、方法、内容和形式。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从教学认识的意义上说的。因此,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只能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二、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间接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只有教师主导,教学认识的快速、高效性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学生较好的完成认识主体的作用,并使主体性不断提高,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只有认识到学生是教学认识的主体,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教学应有的功能。教学中应该防止忽视学生主体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是这两种偏向的典型表征。虽然这两种偏向已成历史,对其评价也已成定论,但在现代教学理论中,师生关系依然是一个争论的话题。而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关系也一直没有完全处理好,常常出现各种偏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具体师生关系之理论抽象和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适当的、应予纠正。

三、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这些是现代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育教学活动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独立学习,成为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个体,这是新课改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就要做到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1.1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过去的语文课,学生常常是被老师提出的一连串的问题牵着鼻子走,完全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岂不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常常由疑问开始。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课前预习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提出来,或者把自己课堂上尚不懂的问题提出来,我想同样问题,由教师提还是由学生自己提?效果绝对会不一样,往往是学生提比教师提效果更好。因为,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费了心思、动了脑筋。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1.2让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动探索者,关键还在于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充分动口、动眼、动脑、动手、查字典、写要点、划批注,教师适时设疑激趣,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积极状态。久而久之,不仅能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而且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克服学生的依赖性。

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以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探讨而得到的,凡是学生能自己发现、讲解、动手、合作、小结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获得。当他们一旦碰到困难时,教师在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从而养成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1.3有时还可让学生当小老师;事实上,每个班级都有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学习拔尖的学生,让他们当小老师,当堂回答或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肯定比教师解答要好。如教学《台阶》一文时,本来教学重点是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这篇文章讴歌了父亲坚忍不拔和艰苦创业的精神。2.调动学生主体性

2.1学生的主动性是体现其主体性的前提。

2.2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体现其主体性的重要保证。即以读为本,读中感悟、明确目标,扎实训练。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注重学习主体的能动参与,教师客体的巧妙引导,教法与学法和谐统一等关系问题。要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只有学生乐学,我们的教学才能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直面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需要,更是目前语文教学,学生大多被动参与,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扭转这种局面的迫切需要。

3.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为主体,不是不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说来,教师的认识先于学生、高于学生。而学生心理特点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识有限,单靠自学是有困难的。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3.1在明确教学目标上起主导作用;没有目标的学习是盲目的学习,教师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都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把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康的个性作为重点,而且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切实达成教学目标,起到自己的主导作用。3.2在设计训练技巧上起主导作用;教学是门艺术,新鲜有趣,富有创造力。不同凡响的教学环节,独具匠心的技巧设计,不仅使学生爱学、乐学,而且可以化知识为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训练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把握要领,提高读、说、写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和运用技巧,教师要抓住训练中的点点滴滴加以归纳、综合、提炼,并在总结中渗透学习的技巧和科学的思维方法。3.3在精讲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抓知识主线,讲课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讲练适度,要彻底摒弃“满堂灌”、“一讲到底”的落后教学方式。努力做到三个精讲——核心问题精讲、思路方法精讲、疑点难点精讲;三个不讲——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不会的不讲。有时教师的讲解要在学生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做些升华性的讲述,以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灵活运用的能力。讲解一定要做到精当、简捷、明了,其作用多半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因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不能取消,不能削弱,反而必须加强我们要改善的是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中的缺点和流弊,是要改善它,而不是否定它,削弱它。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在认识上克服片面性,不能将它与学生的主体性对立起来,同时,应当努力提高历史教师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以保证其能胜任主导作用,还应当不断研究和改进发挥主导作用的具体形式,不断提高主导作用的水平和功能。

4.摆正教与学的关系

教和学是矛盾关系。对学生来说,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教师要为学生服务。

篇7: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来把握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是每一个教师都明了的道理。但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能真正得到真正的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却值得我们每位教师令人深思。

环顾周围一些老师的教学,许多人在课堂上仍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张嘴巴讲到底。学生在课上只是静静地听,默默地记,教学成为单向传递知识信息的过程。当然,也有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动了一番脑筋,在课上运用了投影片、录音机,甚至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师生双边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但仔细观察分析,却发现这仅仅是在教师事先精心策划下“演出”精彩的“课堂剧”而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这一角色,而并未真正发挥教学“主导者”的作用;而学生在其中只是充当了“群众演员”,其主体地位并未得以突出,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给学生一把猎枪,而不是给学生一袋干粮”。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面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一、教师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能力,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主要宗旨。而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强调教师的教,不研究学生的学;只强调学习的结果,不研究学习过程和方法;只强调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教学,不仅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下,更主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直接影响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创新精神、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那么,师与生,教与学,究竟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真实含义又是什么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引导”、“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来建造大厦,教他建筑。”他更是振聋发聩地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能力。否则的话,世界上所有的“房子”就只能是一个式样。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学过程中的内因是学生,教师只是外因,教师的教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增强“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以学生为中心考虑设计教学,以激发和完善学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生的内因为宗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既不是以教师为外因的被动接受,也不是以学生为内因的无端发现,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主动探究。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侧重于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开发他们的智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教师作用就不重要。学生学得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得如何?关键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引导是否得当。因此,教师应该在“导”字上做文章,想办法。

二、教师要抓好学生的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教学参与意识。要搞好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抓学生预习十分重要。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通过预习,既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在上课时能引起较大的注意,学得更有针对性、更主动积极。更主要的是,教师只要在学法上指导得当,长期坚持下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学习、提前思考的过程,在独立探索知识中培养了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一旦形成是终生受益的。但对学生的预习一定要有布置、有检查。布置预习不能泛泛而谈,要给予学法的指导,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我让学生预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习时,要求他们做好预习笔记,根据教材知识内容,列出提纲,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精美的词语并能找出每一课的知识重点和难点等。这样,学生在上课学习时,因为对这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学习的时候会有更浓的兴趣,对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能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当然,开始时也有部分学生并不是很自觉,预习笔记与要求差距较大,这就需要教师的督促和帮助。每次上课开始,我首先利用3-5分钟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笔记,对做得好的学生予以表扬,对不认真、甚至不做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使之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在检查预习以后,我即指定几位学生介绍自己所设计的提纲及内容,让其他同学听后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展开小组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给他们一个交流的机会。实践证明,预习工作做好了,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轻课堂教学压力,挤出较多的时间用于课堂讨论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说得好?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进行争议,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的思辩能力。

四、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但搞好课堂教学的关键,却是备课。俗话说,好的备课,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考虑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学生内在的能力情感等等应出现的变化,为促使学生发生这些变化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这其实就是一个备课问题。备课,既要备大纲、备教材,又要备学生。一方面,要认真钻研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吃透大纲和教材的精神,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新的情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在备课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一头。学生的整体水平和认知能力如何?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基础水平、思维能力又有何差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异?这一切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考虑问题才会周全,课堂教学才能避免出现差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真正发挥教学主导者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导”字上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导”字上下功夫。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问题一定要有层次,针对班级中学生的总体水平和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俗话说“种花要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对一些浅显的问题,可让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答对了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答错了也不能随意批评斥责,应予鼓励引导。对一些层次较深,难度较大的题目,可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考虑问题的思路上加以诱导,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作扼要的分析归纳,给出正确完整的答案。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法让每一位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要循循善诱,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问题。此外,要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师将“讲堂”变成“学堂”,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学习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传统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主,教学过程以注入式为主,以教师为主,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于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失落,积极性下降,到最后教师授课,学生唯命是从,更谈不上大胆质疑,向权威挑战。而素质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赵 昌 梅 论文

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现在提倡课堂上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仅要求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而且还要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从教学生“学会”,转移到教学生“会学”,才能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向深刻理解的意义学习的转变。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靠教师来调动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要靠教师来设法诱导。在组织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五官并用,积极主动地学习,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总之,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考试中的变数也越来越多,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我想,这是实施教育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教育的初衷吧!济南市锦缠街小学

篇8: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关键词:双主体课堂教学,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0 引言

近年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一理念非常注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也应该是课堂活动的主动积极地参与者;同时也表明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该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鼓舞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尝试与试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自主、自觉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创新性的思维方式。

1 转变教育理念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主体的地位,这个主体是相当于教学过程中的其他因素而言,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改变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动学生处于被动的教学方式。作为学习和教学的主体来说,教学内容是二者共同面对的课题。针对这种状况,有的专家学者提出复合主体说:“应该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称为教育活动的复合主体,而不是平行的双主体。”(1)复合主体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双主体说”。(2)作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体说,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平行。教学在我看来的确是一件令人“眼红”、令手“出汗”、令胃虚脱的职业。令人眼红是因为不管备课多么充分,总是感觉没有把握,每次走进教室前总是会有心情紧张。(3)每次下课后总会反思自己上课的情况如何,总达不到自己所想的效果。经过多种尝试,进行教育理念的转变,“不断引进时代的活水进课堂”。在教育理念上,传统的人文学科课堂,都是把学生作为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一味的讲解、灌注,很少去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只是在利用课堂向学生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也是消极的接受。我也曾经这样认为,但是通过上课我能明显感觉到,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不容忽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教育理念的关注,及时的了解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更新,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自己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把以往的以给学生知识为主的观念变为提升学生智慧为主。一个理想的课堂必须充满着欢喜讨论的空气。

2 改进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我来说,每一次上课都是一次新的尝试,文学史课程强调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把握整个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了解古人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今人,了解古代是为了更好的理解现代。通过文学文本的学习,把具体的历史和作品产生的过程结合起来、从中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并通过查找资料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理清真相,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发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只教学生文学史的内容,在讲解文学史的一些流派和思潮时,结合当前我国文坛发展的现状,把握文学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把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国家文艺政策、时代氛围等知识很巧妙地穿插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它可能没有办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能提升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的课堂只是教师一个人讲解,学生上课也就是听听,记记笔记,学期结束背背考点,考试过关,拿到学分而已,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和问题思考的活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授课过程中,前三分之一的课程,以我的讲解为主,中间主要的几个作家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曹禺由学生讲解。首先是他们班56个同学按学号分成五组,每组一个负责人,大家分头找资料,然后分别上台讲解。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交际学习的机会。我在基本的文学历史讲解的基础上,具体的作家作品让学生来分组讲解。他们在理解把握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作家的作品,分工协作,共同的完成。在每组的同学知道自己要讲的作家作品之后,他们就分组开始准备,有的查找作家的人生经历,了解作家的情感路程,有的查找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品的文学史意义,最后在上台讲解之前做好分工,每组的十个同学基本上都要上台讲上三到五分钟,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教会学习者思考,学会运用理性的力量,成为一个更好的问题解决者。”(4)

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和传统板书相结合,有助于把声音、文字和图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间设置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诱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引导讲解之后,让学生分组登台来讲,培养他们自己阅读和查证的能力,在登台之前,他们要想好怎么样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说在培养他们登台的勇气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我表达的口头能力。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评价强调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在教学中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解观点和科学,应当启发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自己主动掌握知识。”(5)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主张他们采用“自我参照”标准,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每次他们登台讲完之后,让他们在课下要学会自我总结,而不只是讲讲算了,在总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以后的学生中更加的努力。在接受理论和登台讲解之后,最终形成自己的书面表达,查找资料有助于他们自我动手能力的形成,在查找史料的过程中理清思路,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逐步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思想,登台讲解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面对公众的胆量和勇气,最后小论文和读后感的写作,有助于他们的书面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一系列的课上课下的学习个过程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3“双主体”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主动性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师生共同努力完成教育的目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的组织者,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有一桶水,所以也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拓宽知识,提高教学艺术提升个人的素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不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查找的资料和分工协作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自我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双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助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师生共同努力,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13.

[2]靳玉乐,李森等.中国新时期教学论的进展.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128.

[3]李秉德.学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03.

[4]钟志贤,谢榕琴编译.面向问题求解的设计理念.远程教育杂志,2004(6).

篇9: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61-01

新课程要求下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大的题目。简单说来,就是探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问题,即“学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和“怎么学、怎么教、怎么练”的问题。与之相关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多种多样,各有千秋,在这里我就对“先学后教、当堂检测,反思归纳,及时小结”的课堂模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所谓课堂中的“先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教师把教学目标化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这也是教师主导作业的体现。学生围绕课时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大致有五个方面: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提出思考题,规定自学内容;确定自学时间;完成自测题目。

在“先学”阶段,要达到以下目的: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发现可以记住,懂得和简单运用的知识,特别是找出自己不懂或不会运用的知识,并把这些自己不懂或不会运用的知识记下来,准备在后面“教”的环节中提出来。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有的问题学生能够提出来,有的问题学生不能提出来,这就要求老师的认识要先于学生,高于学生,所以老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层次清,质量高的问题,准备在“后教”环节教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预设问题,一、是学生能够发现的问题;二、是学生发现不了的,但又必须掌握的重点问题。由此可以看出,“先学”包括学生的先学,即在老师指导下预习;也包括教师的先学,即备课。

“后教”,就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它不仅仅指“师教生”,更包括“生教生”。这时,老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就自己自学后所不懂的问题,相互提问,,互通有无,优势互补。通过“生教生”,一般的“问题”大家可以解决,余下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记录下来,在“师教生”时让老师或其他组同学帮助解决。在这个时候针对问题老师就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就是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不理解的问题;讲知织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总之,就是所有的问题尽量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由小组合作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由其他组或老师帮助解决。

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当堂检测”,是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对于当堂训练,要求学生把每次训练都当作一堂考试,独立的快节奏的完成,教师不做辅导,学生不得抄袭。“当堂检测”坚持老师给出答案和结果,让同学们也做一回老师,对检测题互评互改,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互相取长补短,也可以提高同学们之间的竞争意识。

对于同学们所做的“当堂检测”,不是老师随便找几个题,而是要精挑细选,做到少而精,有三条原则:一是发散性思维原则,选练题目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是选择题目要難易适度,适量,以学生完成检查不超过15分钟为原则;三是针对性地布置不同层次的习题,照顾到优良中差各层次的学生,检测题目应分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

通过“当堂检测”可以发现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此教师要及时指出,予以订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至此,学生对于自己完成本堂课学习目标的情况已有一个大致的掌握。就应该引导学生对本节的知识,进行反思,小结:哪些是自己掌握了的东西,哪些是自己没有掌握的东西,特别是自己出现错误的地方,找出原因并进行重点补救。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避免知识的遗忘。这也是我所讲的最后一点,“反思归纳,及时小结。”

上一篇:高二理科数学期中考试下一篇:很美的十封信,写出了你的心声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