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学案

2024-05-21

曹刿论战学案(共10篇)

篇1:曹刿论战学案

21《曹刿论战》学案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填空。

本文选自《 》,相传是 时期的 所作,是根据 史编写的(体)史书。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 的著名战例。本文通过对比塑造了曹刿和 两个人物形象。

2、为下面加点字注音。小信未孚()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望其旗靡()....彼竭我盈()夫大国,难测也()..

3、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小惠未,民弗从也。通

4、解释下面的古今词语

(1)牺牲玉帛 古: 今: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古: 今:(3)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古: 今:(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古: 今:(5)一鼓作气,再而衰 古: 今:(6)忠之属也 古: 今:

5、解释下列划线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义。

公问其故()故逐之()故克之()忠之属也()肉食者谋之()

6、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1)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弗敢加也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既克 ..(8)望其旗靡 .

7、翻译句子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二、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

2、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三、合作探究

1、鲁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请说出曹刿是靠什么赢得战争的。

2、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3.从齐鲁“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怎样的性格?

四、拓展延伸

谈谈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战例,试简要分析弱者取胜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21《曹刿论战》参考答案:

二、1、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三、1、首先要重视士气。要“一鼓作气”,因为第一次擂鼓时战士们勇气十足,是战斗的最佳状态;而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泄完了,所以进攻要等敌人击完三遍鼓时,我们再进军。

另外,还应详察敌情,正确运用战略战术,善于掌握有利战机。当齐军大败,纷纷溃逃之时,曹刿没有马上要庄公率军追击,而下车观察敌军的车辙是否纷乱,登上车前的横木向远处眺望溃退的齐军是否有诈,然后再追击齐军。

通过齐鲁“长勺之战”,说明只要能取得人民支持,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制造并利用有利的战机,弱军也能打败强军,小国也能打败大国。

2、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3、由“长勺之战”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迷信的一面,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自己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拿来分给别人。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有多少说多少,不敢夸大数目,总是诚心诚意,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足见其迷信、愚腐的特点。在战斗中,他不懂“一鼓作气”的道理,更不懂“兵不厌诈”的战术,而要盲目出击,其“肉食者鄙”的特点暴露无遗。另外,“长勺之战”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而曹刿能够参政、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从文中不难看出,曹刿并非“肉食者”,国家危难之时,他能挺身而出,固然可颂,但如果鲁庄公一意孤行,拒不接受这样一个平民的意见,出战不带他去,战斗中也不听他的建议,那战斗的结果就会是另一样了。

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

1.(1)共坐一辆战车(2)于是、就(3)已经(4)充满,此处指士气旺盛。

2.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衰落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已经完全没有了。3.反攻的时机是:彼竭我盈之时;追击的时机是:辙乱旗靡之时。4.曹刿主要靠他的在战争中的谋略。

篇2:曹刿论战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左传》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学习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评析人物形象。

4.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学习他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精神。

二、写作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当上国君后,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本篇所记即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三、文学常识:《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2.“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四、一、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节奏

曹刿()

又何间焉()

小惠未徧()

牺牲玉帛()

公与之乘()

未孚()

下视其辙()

望其旗靡()

遂逐()

2.解释加点词语,翻译画线句子。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庄公作战的三个条件?曹刿认为哪一条是作战先决条件?

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战略思想?

条件:

(1).凭小恩小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2).凭神灵保佑(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3).凭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个条件(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而取信于民才是作战先决条件,曹刿对此加以肯定,认为这是做君主的对人民尽了本职的事,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可以凭这个条件抵御齐国的侵略。也是曹刿的政治主张。

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哪两条?鲁国获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

政治上取信于民,得到百姓的拥护,军事上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

3.人物赏析:找出文中写曹刿或鲁庄公的句子,分析他们各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了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了他过人的谋略。

【交流点拨】课文集中表现了鲁庄公作为国君见识的“鄙”。鲁庄公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于求成,急于进攻,说明他军事上的无知。但他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备战见曹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鲁庄公作战用曹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了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鲁庄公战后问曹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了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2.解释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必以信: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既克:

望其旗靡:

(2)通假字

小惠未徧。

(3)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

牺牲,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

狱,古义:

今义:

必以情

情,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

忠,古义:

今义:

又何间焉

间,古义:

今义:

可以一战

可以,古义:

今义:

肉食者鄙

鄙,古义:

今义:

再而衰

再,古义:

今义:

(4)一词多义

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故:公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

属:忠之属也:

神情与苏黄不属:

有良田美池之属:

以:可以一战:

必以情:

必以分人:

伐: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5.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

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状语,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失败)

6.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

“也”,表判断语气。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2)

倒装句

宾语前置:

何以战?

“何”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何战?”

译文:您凭借什么作战呢?

状语后置:

战于长勺。

“于长勺”,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长勺战”。

译文:在长勺交战。

(3)

省略句

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

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7)成语

一鼓作气:

辙乱旗靡:

篇3:浅析《曹刿论战》

一、在叙述情节的过程中, 恰当运用对比将人物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春秋时代, 齐国和鲁国是两个毗邻的国家, 齐强鲁弱, 齐国借故欲攻打鲁国。在“各师伐我”, 而对战争有缺乏深谋远虑的鲁庄公准备迎战的紧要关头, 曹刿挺身而出, 要求参与其事。乡人的劝阻, 未能动摇曹刿“请见”的决心。作者通过此事的叙述, 一方面揭示了“肉食者”鄙陋寡闻,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曹刿对“肉食者”的鄙视, 对国家大事的关切, 同时也暗示了他比“肉食者”要高明得多。作者在文章的开头, 就巧妙地把曹刿这个人物放在鲁国存亡的关键时刻出现, 既突出了他的举足轻重, 又为他有“远谋”作了铺垫。

而对强敌, 究竟靠什么作战, 怎么作战, 鲁庄公是不得而知的, 但这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问题。因此, 曹刿谒见鲁庄公, 劈头就问:“何以战?”这一问, 表明曹刿对战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 同时也自然引出下文, 使文章曲折有致。在曹刿突然发问之下, 鲁庄公依次谈了靠官僚贵族的支持、神灵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迎战条件, 曹刿一一否定了前两个条件, 肯定了第三个条件。在曹刿眼里, 鲁庄公“未能远谋”, 正是由于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 不能从根本上考虑“何以战”的问题:要赢得战争的胜利, 必须“取信于民”, 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文章这样叙述, 非但使情节波澜起伏, 跌宕多姿, 而且显示了曹刿把战前准备工作放在“取信于民”这个基点上是颇有政治远见的。接着, 文章记叙了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全过程, 使曹刿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得以充分表现。记叙战争的全过程着重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在战场上, “公将鼓之”, 说明鲁庄公迫不及待, 缺乏指挥作战的才能, 曹刿用“未可”加以阻拦, 说明他沉着应战。“齐人三鼓”后, “公将驰之”, 又说明鲁庄公用兵草率, 急躁冒进, 曹刿又说“未可”, 在“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后, 才说“可矣”。曹刿的足智多谋, 沉着果断, 善于捕捉反击的有利时机的特点生动地凸显出来, 得力于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剪裁得当, 中心突出

本文是一篇记叙战争的短文, 紧紧围绕“论战”进行剪裁。凡是与主题有关的内容就详写, 枝节就尽量省略。文章花了相当的篇幅详写了曹刿与鲁庄公的三次对话, 寓论于叙, 始终紧扣一个“论”字, 反映了曹刿在战略战术方面的精辟见解。例如, 第一段, 曹刿谒见鲁庄公, 既不写进见的细节, 也不详述如何迎战的具体事宜, 物质上的充分准备, 而是通过富有哲理性的对话, 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强调政治准备的重要意义。又如, 第二段, 写战争的经过, 作者没有铺叙战旗蔽空, 杀声震天的双方酣战实况, 鲁军如何追击也只字未提, 而是详写曹刿把握战机的沉着精明。再如, 第三段, 写战争胜利后, 作者并没有写鲁军缴获、凯旋、庆功等场面, 只用“公问其故”代替了鲁庄公的一系列问话, 用曹刿的“对曰”论述了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因。这样, 作者把着墨落实到了“论”上, 使读者从感性认识进入了理性认识。

三、结构严谨, 前后照应, 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全文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 就把战争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记叙得很有条理, 这与作者按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安排结构分不开的。第一段写战前准备, 第二段写作战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总结, 逐步深入, 环环相扣, 前后呼应。如地一段, 在“何以战”的问题解决以后, 曹刿仍不放心, 要求“战则请从”, 而这一句和第二段的“公与之乘”相衔接, 过渡显得非常自然。第二段, 鲁军战胜了齐军, 只讲其然, 不讲其所以然, 故意设下悬念, 又为第三段集中写曹刿“论战”埋下了伏笔。第二段末句“遂逐齐师”和第三段开头的“既克”相衔接, 三个段落层层递进, 浑然一体。再如, 在第一段是曹刿询问鲁庄公“何以战”, 而在第三段中却是鲁庄公询问曹刿为什么“不鼓”、“不驰”和“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的道理了。这样写, 非但能将鲁庄公的无谋来衬托曹刿的远虑, 而且通过多次呼应, 使文章显得十分紧凑, 天衣无缝, 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善于运用人物的对话来交代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

曹刿用“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一语道破了他之所以要参战的原因, 下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的瞎指挥就是最好的证明, 也暗示了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人。战场上曹刿的两个“未可”、“可矣”, 虽然话语简单, 但符合作战实情。一则在激战中曹刿不可能多加议论, 二则其中道理是曹刿论战的中心, 留待战后集中阐述。寥寥数语, 形象地表现了曹刿成竹在胸, 待机而动的思想性格。

篇4:我教《曹刿论战》

学生先是一愣,但略一思考,纷纷说“有”。我说:那就把证据也一一列举出来吧?

生一:“齐师伐我”时齐强鲁弱。庄公不是怕不是降,而是“将战”。不畏强敌,可敬可爱!

生二:曹刿以一平民之身,见庄公时即问“何以战”, 单刀直入。庄公则如被老师提问时怯生生的学生,毫无君主架子,答题时的仓促,答错时的窘态,答对后的轻松,这一切,可爱!

生三:曹刿见庄公“可教”,便希望“战则请从”,而战时庄公果然“与之乘”。 如此信任一个平民参谋,可爱!

生四:曹刿说,不可击鼓。他便不让击鼓;曹刿说,不可追击,他便不让追;曹刿说,追!他便说:“追!”对谋士如此言听计从,用人不疑,可爱!

生五:战场上曹刿的种种言行早让庄公脑瓜里产生一大串问号,但是他忍住不问;胜利后,他便“问其故”。如此不懂就问,如此懂得提问的时机,如此能克制内心的好奇,可爱!

诸多可爱,令师生陶醉。我不想罢休,便又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要在庄公和曹刿二人中选择朋友的话,你愿意谁当你的朋友?

答案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学生更喜欢庄公!理由很简单:因为庄公单纯,真诚,守信,没有架子,没有心机,如猪八戒般,易于交往。而曹刿能力强,过于精明,过于理性,不苟言笑,才能有余而情趣不足,与之交往时刻会感觉到压力。这般人,宜用而不易交,最好敬而远之。

庄公,未必是个好君主;庄公,可以成为一个好朋友!

篇5:曹刿论战学案

2.评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古今异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今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今义:

2、一词多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其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

忠之属也

之公将驰之

何以战

以必以情

必以分人

二、课内初读

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2、他为什么要“请见”?

3、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

4、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

三、深入阅读

1、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

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

2、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四、人物解析

1、你认为鲁国能以弱胜强的原有哪些?

2、你眼中曹刿的形象是怎样的?

五、我的小结

六、达标测试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词语解释:

未能远谋()忠之属也()

公问其故()一鼓作气()

2.句子翻译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曹刿认为作战的根本是什么?

4.在齐军败走之时,曹刿为什么反对马上乘胜追击?

5. 你认为长勺之战,弱鲁战胜强齐的原因有哪些?

达标测试答案:

1.谋划;类;缘故;振作。

2.尽了自己本分一类的事,可以凭此作战;第一次击鼓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3.取信于民

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取信于民;详察敌情;上下一心;指挥得当;等等。

侯晓旭

篇6:曹刿论战典故

就在鲁庄公准备出兵应战的时候,一直隐居的曹刿认为当政者庸碌无能,缺乏谋略:为了避免自己的国家遭受齐军的蹂躏,他就进见鲁应公,请求参与战事。曹刿向鲁庄公问:鲁国凭借什么同齐国作战。鲁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这类维持生活的东西,我总要分赐给臣下,不敢一个人独享。”曹刿说:“这不过是小恩小惠,没有惠及全国,人民是不会尽力作战的。“鲁庄公又说:“我的对神明是非常虔诚的,祭天地的祭品从来不敢虚报。”曹刿又说;“对神明守小信,不一定能感动神明,神明也不会因此降福的。”鲁应公想了一下,又说:“我对待民间的大小狱讼案件,虽然做不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亲自按律处理。”曹刿这时才说;“为百姓办事,这才算尽蓟了君主的职责,凭这一点可以与齐国决一胜负了。”他还请求陪同鲁庄公一起奔赴战场,鲁应公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与自己同乘一辆车赶奔长勺。

两军在长勺摆开了决战的阵势。鲁庄公准备下令擂鼓进军,以先发制人。曹刿连忙阻拦,建议鲁庄公坚守阵地,伺机破敌。鲁应公接受了他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

而此时齐聚军求胜心切,凭借兵力上的优势,首先向鲁军发起猛攻。他们接连三次擂鼓出击,但是都在鲁军严密防守之下被挫败,不但没有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使自已斗志沮丧。

曹刿见时机成熟,就建议鲁庄公果断反击。于是鲁庄公传令鲁军全线迸攻。鲁军凭借着高昂的斗志,一鼓作气,势如闪电般冲向敌人,一下子冲垮了齐军的车阵,大败齐军。鲁庄公见齐军败退;就想下令追击,可是又被曹刿所阻拦。曹刿眺下车,在地上仔细察看,发现齐军车辙紊乱;然后又登车远望,看到齐军的旗帜东倒西歪,他由此判断出齐军的溃败不伪装的,这才让鲁庄公趁势追击。这样,鲁军进一步重创齐军,把他们赶出了鲁国国境,长勺之战以鲁军的胜利而告终。

战后,鲁庄公询问鲁军取胜的原委。曹刿答道:“打仗所凭恃的就是勇气。第一次击鼓冲锋时,士气最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就有所衰退了;到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完全消退了,齐军冲锋三次,士气已经耗尽,雨我军士气正旺,这时反击,自然可以一举打败齐军。”接着。曹刿又解释了没有立即发起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个大国,实力不可小视,因此要防范他们假败,以免鲁军遭遇埋伏。后来看犁齐军的车辙紊乱,旌旗歪剁这才敢建议国君实施追击。曹刿的一番话使鲁庄公心悦诚服。

篇7:《曹刿论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蹋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翻译赏析: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戎行攻击鲁国。鲁庄公预备应战。曹刿恳求参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议这事,你又为啥要参加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短少才智,不能远见卓识。”所以上朝去参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啥应战呢?”庄公说:“衣裳、食物这些摄生的东西,我不敢单独专有,必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遵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定凭着一片至诚,通知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心,不能被神信赖,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一样的案子,我即便不善于明察详审,必定根据实情处置。”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工作。能够凭仗这个条件打一仗。要交兵,请答应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戎行在长勺作战。庄公计划伐鼓指令进军。曹刿说:“不可。”齐国戎行敲了三次鼓。曹刿说:“能够进攻了。”齐国的戎行大北。庄公预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可。”所以向下调查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能够了。”就追击齐国戎行。

战胜了齐国戎行后,庄公问这样做的缘由。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伐鼓振奋了勇气,第2次伐鼓勇气失落,第三次伐鼓勇气就消除了。他们的勇气不见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量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紊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号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篇8:《曹刿论战》教学的三个切入口

提起带兵打仗, 尤其是以弱胜强, 学生会有浓厚的兴趣。长勺之战, 是春秋初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之间进行的一场车阵会战, 也是我国历史上后发制人, 以弱胜强的一个著名战例。老师可引导学生从其故事性入手去研读文本。

故事讲述的是一场战争, 一场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战争。作战的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战争的起因是齐国国君齐桓公借口鲁国曾经帮助过同自己争做国君的公子纠, 出兵进攻鲁国。战争的地点是在鲁国的长勺。战争的过程是鲁国地盘遭受齐国大军的突然来犯, 鲁庄公率军将要迎战, 武士曹刿主动进宫问战、请战, 曹刿的如此胆识和才能深得庄公赏识, 于是庄公重用曹刿, 让他直接指挥长勺之战, 战时曹刿指挥若定, 巧用战术, 敌疲我打, 敌败我追, 最终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其次, 这篇文章情节还充满了趣味性, 这也是老师带领学生走入文本的好入口。

战前, 曹刿主动进宫问战, 遭其同乡冷嘲, 武士曹刿回答“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此语显得狂傲侮人, 不了解曹刿之人, 也许会评曹刿“有点夜郎自大”。曹刿得到庄公接见, 没有转弯抹角, 而是开门见山:“何以战?”庄公坦然告知, 庄公之意我对臣下厚爱我对神灵诚信, 凭此就可迎战, 一国之君竟如此备战, 让人觉得幼稚。可曹刿却不以为然, 他告诫庄公亲民爱民只是小恩小惠并不足够, 虔诚拜神不以少报多也只是小小诚信, 公正待人、秉公执法才是取信于民之根本。至此, “肉食者”的“鄙”, 庄公的“远谋”已初见端倪。曹刿这番有关政治民情的分析, 让庄公顿悟, 让读者顿悟:民心所向乃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这场战争是齐国最先挑起, 一想到齐国如此恃强凌弱, 庄公气愤填膺。于是, 一入战场, 公将鼓之, 齐军一败退, 公将驰之, 如此鲁莽急躁胸无韬略的统帅, 显然毫无作战经验, 庄公打仗不用兵法之道, 这样沉不住气, 不是显得有点孩子气的冲动吗?要知道春秋之战, 国无常备军, 这仓促入战的乃是临时征集的庶民啊, 如此与强敌交锋士兵会不堪一击。沉着冷静的曹刿谨慎用兵, 先作军事防守, 待齐军士气耗尽之时, 转入反攻, 结果打败敌军;敌人撤退, 曹刿不急着乘胜追击, 待详察敌情后, 方指挥军队追击溃败的齐军。如此用兵之道, 曹刿堪称卓越的军事家。

让人笑罢不能的是鲁庄公, 他竟胜而不知何以胜, 待曹刿给他详细分析先按兵不动后敌疲我打, 先详察敌情后乘胜追击的用兵策略, 庄公才拨云见雾, 恍然大悟。如此庄公真是糊涂而可爱。

此外, 从人物形象入手, 也是老师牵引学生走入文本的好办法。

庄公身为一名国君, 面对强齐来犯, 毫不畏惧, 亲自挂帅带兵, 他的勇敢无惧、率先垂范, 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士兵们的参战热情, 但只凭一腔热情未必能使抗战稳操胜券。国家危难, 匹夫有责, 能深谋远虑的曹刿于是主动请见庄公, 他与庄公分析作战的条件是否具备, 当获知庄公平日秉公办案时, 他欣然首肯“可以一战”。

篇9:《曹刿论战》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第1~4题。(10分)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二)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阳⑧,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⑤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荀罃: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下。③逼阳: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⑤备:准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专:独占

B.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福:保佑

C.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过失

D.望其旗靡,故逐之 靡:倒下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一)的标题是后人加的。后人为什么用“曹刿论战”而不用“长勺之战”作为标题?(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兵者应该怎样利用士气取胜?请结合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北黄石市试题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甲】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①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②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白:使……露出白木。 ②烛:照亮。

1.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读其书未毕(全部)

B.小惠未稨(通“遍”,遍及、普遍)

C.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日(写)

D.牺牲玉帛(指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牲畜)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人见

B.皆以美于徐公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C.肉食者谋之 遂成竖子之名

D.读其书未毕 其真无马邪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段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B.【乙】文段孙膑取得战斗的胜利,得益于选择有利的地形对敌军进行伏击。

C.【甲】、【乙】两文段中,曹刿、孙膑都对战事进行了准确的预判和周密的部署。

D.【甲】文段曹刿认为鲁庄公在处理案件上尽了职分。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何以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荐理由】

河南省试题和湖北黄石市试题,均采用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的形式。河南省试题侧重对课内篇目的考查。第1题、第2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句子的掌握情况:第3题、第4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其中第3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课内文本内容的把握情况和对该文本写作详略安排的理解情况,从标题入手设题,比较巧妙。

湖北黄冈市试题,对课内、课外文本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子均有涉及,侧重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情况和迁移运用能力。第3题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四个选项涉及两个文本的主题、人物及细节等,对考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要求较高。

篇10: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徧同:遍)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注释

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师,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左传》根据鲁史而写,故称鲁国为“我”。

公:诸侯的通称,这里指鲁庄公。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

谋:谋议。

间(jiàn):参与。

鄙:鄙陋,目光短浅。

乃:于是,就。

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借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独自专有,个人专有。

必以分人:省略句,省略了“之”,完整的句子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以,把。人:指鲁庄公身边的近臣或贵族。

遍:一作“徧”,遍及,普遍。

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加:虚报夸大。

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使人信服。

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狱:(诉讼)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忠之属也: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种类。

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可,可以。以,凭借。

战则请从:(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从去。从:随行,跟从。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长勺:鲁国地名,今山东莱芜东北。

败绩:军队溃败。

驰:驱车追赶。

辙(zhé):车轮碾出的痕迹。

轼:古代车厢前做扶手的横木。

遂:于是,就。

逐:追赶,这里指追击。

既克:已经战胜。既,已经。

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作,振作。

再:第二次。

三:第三次。

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彼,代词,指齐军方面。盈,充沛,饱满,这里指士气旺盛。

难测:难以推测。测,推测,估计。

伏:埋伏。

靡(mǐ):倒下。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教材编写者)后加的。

文言现象

三行对译

1.十年春,齐师伐我,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来攻打我们鲁国,

伐:进攻,攻打。齐师:齐国的军队。

2.公将战,曹刿请见。

鲁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将:将要。

3.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他的同乡说:“有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

肉食者:“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间:参与。谋:谋划。

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远谋:深谋远虑。

5.乃入见。问:“何以战?”

于是他拜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和齐国作战?”

乃:于是,就。何以战:就是“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凭、靠。

6.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们分给臣子。”

衣:衣服。食:食物。安:有“养”的意思。弗:不。专:个人专有。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

徧:通“遍”普遍,遍及。惠:恩惠。从:听从,服从。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必须对神说实话。”

牺牲玉帛: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指猪、牛、羊等。玉帛,玉和丝织品。加:虚报。信:实情。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曹刿回答说:“小信用不能被人所信服,神不会保佑(你)。”

孚:为人所信服。福:赐福,保佑。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狱:案件。虽:即使。察:明察。必:一定。以:根据。情:(以)实情判断。

11.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个条件)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属:类。可以:可,可以;以,凭借。请:请允许。从:跟从。

1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鲁庄公和曹刿共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鼓:击鼓进军。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战。之:此为助词,补足音节,无实在意义。

13.刿曰:“未可。”齐人三鼓。

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

14.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追击齐军。

驰:驱车(追赶)。败绩:大败。之:齐军(也有一些教材译为“补足音节”同“公将鼓之”的“之”,两个解释都可以用,或者听老师的要求。)

15.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曹刿说:“(还)不行。”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轧出的痕迹,

下:下车。视:察看。其:他们的。辙:车轮轧出的痕迹。

16.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又登上车,手扶车前的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遂:于是,就。逐:追击。望:瞭望,眺望。

17.既克,公问其故。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询问曹刿取胜的原因。

既克:战胜齐军后。既,已经。克:战胜,攻下其:其中的。故:原因。

18.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回答说:“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进军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了。对方的士气耗尽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能战胜齐军.

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鼓:击鼓作:振作。再:第二次。衰:衰弱。竭:枯竭。彼:他们的。盈:充满。这里指士气旺盛。故:所以克:战胜。

19.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齐是)大国,是难以推测的,(我)恐怕在那儿有埋伏。

测:估计,推测。惧:恐怕。伏:埋伏。焉:“于之”,语气助词。

20.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我看到他们车轮的印迹杂乱,望见战旗倒下,所以才追击齐军。”

靡(mǐ):倒下。故:所以。之:代词,指,齐军。

古今异义

1.齐师<伐>我(古义:进攻今义:讨伐)。

2.齐<师>伐我(古义:军队今义:老师)

3.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4.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轻视,看不起)。

5.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6.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今义:独自掌握或占有)。

7.<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

8.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

9.必以<信>(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10.小大之<狱> (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

11.必以<情>(古义:以实情判断今义:感情)。

12.<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13.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14.<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15.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16.<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一词多义

1.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所以(故逐之)。

2.(民弗从)从:跟从。

(战则请从)跟随。

3.其:代他的,这里指曹刿(其乡人曰)。

他们,指齐军(吾视其辙乱)。

4.以:凭借(何以战)(可以一战)。

按照(必以信)。

把(必以分人)

5.请:请求(曹刿请见)。

允许(战则请从)。

6.之:助词,的(小大之狱)。

代词,代曹刿(公与之乘)。

7.加:戴上(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虚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8.间:暗暗地,私自(又间(jiàn)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中间,当中(颓(tui)然乎其间(jīan)者)。

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

表示房屋的量词,(安得广厦千万间)。

一会儿,顷刻,(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断,(虽与外人间隔)。

时刻,(奉命于危难之间)。

偶尔,(时时而间进)。

9.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

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词类活用

1.神弗福也:名词用为动词。赐福,保佑。

2.公将鼓之:名词用为动词。击鼓。

3.忠之属也:形容词用作名词,尽力做好分内的事。

4.公与之乘:名词作动词,乘战车,坐战车。

5.下视其辙:名词作动词,下车。

6.齐师败绩:名词用作动词,大败。

7.必以情:名词用作动词,(以)实情判断。

文言句式

1.夫战,勇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2.忠之属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可以一战:省略句“以”后省略了宾语“之”。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省略句“再”和“三”后省略了宾语“鼓”。

5.何以战:倒装句,宾语前置,应为“以何战”。

6.战于长勺:倒装句,“于长勺”,介宾短语,后置。

7.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的主语应为曹刿

上一篇:“世界卫生日”主题活动简报下一篇:保障性住房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