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产业的现状

2024-04-11

中国茶产业的现状(通用6篇)

篇1:中国茶产业的现状

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一

从第一部专著《茶经》到中华茶文化,茶叶的故乡,是不是预示茶业历久不衰?茶叶从远古的蒸青饼茶发展到现今的形态各异茶制品,从药用、食用到“国饮”,从田间地头到走出国门,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将以“入世”为比照,从提升茶科技,促进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做好茶贸易等层面,把中国茶产业贯穿在技术、经济、文化、思维、观念上的碰撞展示给大家。

一只沾满茶叶的手在大锅里搅拌、烘烤,大锅里滚动着茶叶,茶叶在不温不火的炭火下散发着清香。历史悠久的中国茶,生产方式落后,开发能力不强,这是我的印象。可参展的茶商不同意这种看法。

“我的茶,科技含量高哟。”“我家产茶的机器是现代化的嘛。”茶公卖茶,自卖自夸。

可展板上标注着那么多厂家,字里行间、图片图画,几乎满篇的“科技”。再看展厅一溜排开的筐子篓子里的上百种茶叶,怎么也和“科技”连接不上,但我能联想烟熏火燎的作坊。科技?哈哈。

要不要把你的眼镜摘下来?我从来不戴眼镜!

那你有没有„„

哦,明白了。不戴眼镜的眼睛终于看到了主角,主角就是“茶科技”。它在5月16日的“中国(芜湖)国际茶业博览会”上表演得很充分。像茶产业、茶制品、茶饮料,就连优质茶评比、“百万江淮青年振兴中华茶业经济世纪行”宣传签名这样的活动,也跟着主角唱。再看“茶科技”、“茶市长”、“茶企业”、“茶经贸”4个论坛,“茶科技”绝对唱头牌。

茶产业春天远吗

走马云南,路过普耳茶的故乡,在一农家歇脚,那家女人热情的不得了。可就是不给端茶。见我狐疑状,她笑道:“不请你们喝茶,我们也不喝。我们的茶园子打了农药的”。就这么赤裸裸地说了出来。我为先前的“海”喝后怕不已。

茶叶免不了打药,问题出在农药残留是否超标。为把农残减到最小,江西农业龙头企业德宇公司用生物技术处理茶叶农残和茶叶保鲜。这家企业的蒋老板对此不免愤愤:“茶叶中农残存在不假,但并不像一些报纸说得那么邪乎,什么喝茶就等于喝农药啦,这不明摆着帮外国人的忙?”这样的事确也发生过,商检公布农药残留,出口的茶叶遭到退货。老外说,不

检也罢,你们的报纸都说了。蒋老板感慨道,“订单农业,企业连着千万家啊。”

风险,这就是风险。风险怎么规避?农业部合作经济司的鞠副处长说得简单,“就用科技”。

农业应对入世,科技就是杀手锏。

芜湖一家企业从德国引进了大容量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茶业咖啡因和脱农残设备;最时髦的是众多茶企业和高校、科技院所形成的合作风气。

《红楼梦》里提到的“六安瓜片”是专供才子佳人喝的贡品。安徽六安市方西平副市长对此得意得不行,“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提高六安瓜片的技术含量。”可前几年瓜片在市场上消失了,但六安并没有心灰,六安市联姻联到了安徽农大,一起联合开发有机茶。两年下来,该市金寨县、霍山县2500亩有机茶生产试验基地顺利通过欧盟有机质量颁证机构 I MO论证。2002年开春,又迎来德国、法国、美国等近百吨的有机茶订单,六安人,真是乐开怀。

长寿村秘密

离黄山不远的安徽省石台县大山村,原始古朴。中国科技大学绿色科技中心的吕选忠、王广仪教授调查发现,这个村近50年来没有发现一例癌症。80岁

以上的老人占12%。2001年,他俩在此取土样和茶样,检测发现,大山村是罕见的富硒地质带,大山村产的茶是天然富硒茶。

硒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硒能防癌、抗癌、抵抗多种疾病。吕教授为此专门写了论文下月要拿到国际学术会上发表。他说,“在富硒的大山村种茶,茶叶富含天然硒元素。大山村民常年喝自家茶是长寿的原因”。富硒的大山村会用科技,大山村也给厂家带来商机。安徽天方茶叶集团把5000亩富硒有机绿茶的基地建在此,很快名声远播。

茶叶飘香香一家没什么,茶叶飘香香万家了不得。怪不得茶博会主打“茶科技”,这不仅提升了“会展经济”的科技含量,也带动了整个城市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芜湖市副市长吴克明说:“做大做强茶产业,中国茶的春天不会远”。

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二

就是戴着记者胸卡,我依然被阻挡在芜湖会展中心的门外。只认门票不认人!会不会遇上个抠门的阿巴贡?真是错怪人家徽商了,门票不要钱,门票发的是 I C卡。划卡只为计数,欢迎四海五湖人,朋友多

了好处多嘛。

进了大厅,闹得不行。万人香茗大品尝。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俗的雅的,咸的淡的,“好茶好茶,白天客来茶当酒哇”,“又是绿风吹满堂,茶人茶事正当行啊”„„。

那一堆堆人边喝边聊,边品边笑。再一抬头,见双联横幅写道,“让芜湖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芜湖”,“有朋自远方来,芜湖人民不亦乐乎”。我也笑了,好一个不亦乐乎,精明的徽商咋恁会摸人心思呢。

号称全国最大的茶业博览交易会,展位2500个,不算观者,十多个国家的茶商足有百十来个,一个个高头大马,用大手把茶抓起,放在鼻子前闻了又闻。负责茶展宣传的邢毅先生专门给我拿了份资料,“500多家国内企业,中外客商4万多人参展交易。四天,芜湖、峨桥两个茶市的现金交易1.38亿元人民币,合作签约外资3500万美元,内资5亿元人民币”。

看到这组数字,我心里嘀咕,芜湖是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米市因米得名,偏偏是片茶不产的米市却成了茶市,还因茶业赚了大钱,成了茶博会的东道主。这心中疑窦不仅我有,外地茶商也不少。光滑扁平的西湖龙井,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摊位摆放的透明茶杯里,倒映着色翠莹黄的“身影”,有袅袅香气袭来。卷曲成螺的江苏碧螺春,白毫中透着银绿,茶碗里汪着甘醇的绿汁,看一眼也让人口中生津。

“不错不错,色绿、香郁、味醇、形美”。我越是夸奖龙井和碧螺,那杭州和宜兴的茶商心里就越发添堵。“啥么子安徽茶。记者,侬看看,阿拉龙井、碧螺春,作啥毋能同安徽茶比哪?退一步讲,安徽有黄山,有产茶大县歙县、休宁;还有山东济南茶市、福建安溪茶城,年头老早了,办茶市,作啥也摊不到芜湖哪”。

可芜湖愣是把茶市玩的个遛转,成了全国最大的茶叶销售中心,拿到茶博会的举办权。

“米市演变到茶市”,是芜湖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米业不再是发展的主业,代之而起的是商贸和经济作物。减少了米业,但米市兴盛期的“品牌”效应依然发扬光大,100多年来芜湖商埠集市的“先锋”作用依然前卫。这叫“调控中的扬长避短”。

吴副市长把“芜湖不产茶却成茶市”的原因说成是“芜湖的地理位置”。他说:“产茶地一般在山区,很难形成茶市气候和规模,芜湖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南茶北运、西茶东运方便得很。再说,芜湖作为

茶叶集散地,消费水平不高,在这里做贸易,茶商和消费者都能接受。要是把茶市移到上海,花费可就大了”。

茶叶集散地不等于茶叶原产地,在规范化的大市场买东西,可信、放心,这是常识。一位新闻同道说得好:“除非是我亲眼所见,从龙井村那棵老茶树上摘的茶叶,并且是当场炒制直接放进包里,否则我根本不相信它是西湖龙井”。由此可见,城里人不会直接到农村买面粉,直接到草原买羊肉成了肯定,也就不用担心茶交易市场来了。

长江边的繁昌市就是一例,这里也有一个全国性的茶叶批发市场----峨桥茶市。此为交通要冲,更是兵家必争之地。1949年大军过江,繁昌首当其冲。峨桥茶市发展到现在,也就是一个不到0.6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但茶的流通却直逼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芜湖市供销社杜主任怕我说他瞎吹,把俩眼珠子瞪得多大,出语也是一本正经:“范老兄,你别小瞧峨桥。每天,到这里来做生意的平均有万把人,茶叶年交易量1600万公斤,成交额基本上都过亿元。你信不信吧,周边近3万茶叶经销商一下子给它带起来了”。

“我相信,我怎么不相信呢”。我对杜主任笑道,“前几天我就听人讲,逢到谷雨前后,新茶一上市,峨桥就人满为患的。人说,峨桥的茶价就是全国茶价的晴雨表嘛。”

话是这么说,可我还是搞不清,已然是不产茶的峨桥,茶市为什么发育得那么好。“这要追溯到明清时期”。一个与当地官员混得烂熟,又自许通晓古今茶道的市电台的女主播,一把将话茬接了过去:“峨桥早先有钟、唐、崔、吴‘四大家族’,贩茶捞了不少银子,于是就推而广之,于是,自然就越做越大。后来,在这个地方,茶生意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可像今天这么火,他们也不会想到。”

随着她的画外音,我的眼前似乎也氤氲出胡雪岩的红顶子。

我想,历史渊源是一方面,徽商的传统也别小看了。精明的徽商也是高明的现代儒商。以峨桥小茶市带动芜湖大茶市,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眼光,也是当地政府提升城市品位的战略:以茶带“市”,以“市”促旅游,以旅游推动商品流通,以商品流通再带经济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就是一个科学的商业文化圈。

中国茶产业现状调查之三

英国红茶的背后我爱喝茶。妹子戏称我“茶篓子”。适逢我“调查”回来,妹子也回国休假,她依然没有忘记我的嗜好,所赠礼物是一盒精美的英国立顿红茶。我是喝惯黄山毛峰的,一喝红的,倒觉得立顿的味道也不错。妹子说,“你搞茶叶调查,我送你一个信息,立顿红茶的原料大部分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在新西兰,我们看不到中国的红茶,更谈不上老家的‘祁红’了”。我忽然想起,在“茶科技论坛”上,有几个忧患意识特强的中国茶专家,说话带着哭腔,“中国茶叶出口,红绿茶数量比例变化大得惊人。过去,两者出口数量大致相当。现在,红茶大幅度下降”。

印度的茶业只有220年的历史,比中国晚得多,可它却成了世界第一大产茶国,2000年,印度产茶87万吨,占世界总量的30%。可它的茶园只有世界的18%。相比之下,中国茶占有44%的面积,产量只有23%。茶叶出口仅占世界总出口的11.85%。这些数据印证了妹子所言不虚!印度茶得宠,缘于很早接受了市场经济的洗礼。我们是一家一户的茶农,分散生产加工,科技含量低,初制与精制分离。而印

度生产、加工集约化程度高,技术含量高,交易流通规范,行业管理健全。工农一体,初制精制一条龙。浙江省国际茶叶商会的阮浩耕说,“去年,我在印度考察才知道,为什么英国、俄罗斯、欧盟等国家,那么认印度的茶叶。”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的 M odder先生谈起斯里兰卡的生态茶园,种质资源库,有机茶开发和茶叶与人体健康的研究,眉飞色舞。那意思是说,我们比印度也不差嘛。祁门县离黄山不到两个时辰,那儿有老字号名牌功夫茶“祁红”。这些年一直滞销,赔本的买卖不能做,当地只能缩小“祁红”的种植面积。“祁红”的摊位在热闹的茶市上冷清了,茶商对此也不隐晦。但要说“祁红”不行,茶商一准较劲。那天,我就遇到一位。“你晓得吧,英国伦敦有一家出名的茶叶拍卖行,每年新茶上市拍卖,祁红不到,拍卖行准不开拍。”此话不假,60年代,我在当地亲眼所见,“祁红”与“屯绿”比翼双飞,红透全国。祁红的下场只是个案,大多中国红茶都由于自然条件、品种限制,卖价低、成本高,难于制成,加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农残问题,此是出口下降的主因。当然,对于红“瘦”也不能一概而论。同是红茶的安溪乌龙,却走势坚挺。安溪的一位副县长谈到这一点就像捡了金元

宝一样高兴,说是乌龙茶、铁观音对了南方一族的口味,加上制作工艺上的创新,一路飙升自在意料之中。

相比之下,绿茶比红茶幸运得多。从它占有市场62.47%份额看,一方面是应了天时、地利、品质。另方面是绿色保健在消费群中的位置。但你不能光对着绿茶的数字傻乐。中国绿茶出口是世界绿茶总量的80%,但世界茶叶生产总量的绿茶也不过22%,这么一算,中国绿茶出口不到9%,你怎么也骄傲不起来。要不要死抱“正宗”编辑部里有饮水机。多少编辑、记者沏茶没有统计,但字纸篓里的茶汤、茶渣不少。饮水机不热,不热怎么泡茶?同事说,“我们这一圈人从不沏茶。”不喝热的与快节奏生活有关。吴君在外企工作,吴君喝茶喝得满口牙锈,吴君每天要掐点上班,可沏茶是个慢功慢活,心急不行。可等到茶开,吴君的老板就要炒他的鱿鱼。为此,吴君把喝茶称为“老人文化”。都什么年代了,还喝盖碗茶!小女嘲笑我。冰淇淋里泡大的第八代,吃惯了冷食。可有一天,我家小女也喜欢上喝茶了,但那是冰红茶、冰绿茶。

小女说,我们学校有一多半人都喝茶饮料。清凉甘甜、富有营养、饮用方便、价格适中。受日本等国消费影响,今天各类茶饮料登台热销。罐装、软包装、特色包装,茶可乐、茶汽水、果茶、还有低糖、无糖型乌龙茶,不惟以茶为主的饮料,还有以水果、植物等入茶的石榴茶、药草茶、八宝参花茶、桑叶茶、灵芝茶……生活节奏的加快,茶饮从慢冲细品向快餐化演变。工作节奏的加快,瓶装饮料钻了市场的空档。这样的事实,或许引人注意:越是经济发达、购买力强的地区,茶及茶制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小。这就是说,传统的中国茶市场来自各种品牌的饮料市场的竞争。一位从洛杉矶回来的华裔茶商说,西方人没有热饮的习惯。外国人也并不看中你是什么名牌茶,看中的是标准、方便、爱好和习惯。中国的茶叶是“有什么销什么”,生产销售仍是靠近产茶地。与茶叶竞争的咖啡、软饮料等产业,是“要什么有什么”,是为了引导顾客需求,是为顾客设想需求。中国茶应该深思。

篇2:中国茶产业的现状

金坛现在茶园面积4.1万亩(实际面积约3.2-3.5万亩)(本月底林业调查后可知),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1.5万亩(实际面积约1.1万亩)。无性系良种比例36%。2011年产干茶1352吨

现有产茶企业35家,通过无公害茶叶认证企业15家;绿色食品A级基地8775亩(绿色食品认证企业10家,产品16只);有机茶认证基地4820亩,企业18家。通过QS认证企业29家(含加工企业)。

年销售额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3家(江苏茅山青锋茶叶有限公司、江苏鑫品茶业有限公司、金坛市御庭春茶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500万元的企业有2家(金坛市茅麓茶厂有限公司、金坛市鑫雨良种茶场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过200万元的有3家(金坛市生态良种茶场、金坛市方麓茶场有限公司、金坛市石马茶场)。

篇3: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

六堡茶产于广西, 而以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所产的最为有名, 故称六堡茶。六堡茶属我国六大茶类之一的黑茶类。六堡茶产业被作为梧州乃至整个广西的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因此研究六堡茶产业不仅关系到广西历史文化之一六堡茶的繁荣大业, 也关系到数万茶农的切身利益。

2 对广西六堡茶产业分析的框架

对一个区域的某个具体的产业的分析, 需要从竞争的角度来审视才能更清楚的了解这个产业的状态。从理论上看, 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 提出产业竞争力受其内外环境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影响, 即:生产要素, 需求条件, 相关与支持产业, 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机会和政府角色。而且, 这四个关键要素相互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 机会和政府则对它们产生影响。这就是其著名的“钻石模型”理论。

3 广西六堡茶产业现状分析

3.1 生产要素分析

波特把生产要素分为自然禀赋的初级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 并认为, 在现代社会, 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而高级生产要素则日益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六堡茶发源于梧州辖区的桂江两岸, 山水相连, 沃土成片, 山岚雾嶂, 温湿滋润非常适应种茶。其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生长出我国特有的黑茶。六堡茶受初级生产要素的支撑较强。另外, 广西农业的科研力量一直比较强, 在茶叶的科研上就有广西农垦茶叶研究所等专门研究机构。各个六堡茶生产企业也非常重视六堡茶的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技术和管理上聘用高级人才。使得六堡茶的发展有了相当的高级生产要素的支撑。

但是, 由于历史原因, 六堡茶乡老茶园稀少、茶产量不多、传统六堡茶制作出现断层的现象, 需要较长时间的恢复。由于六堡镇的茶叶产量不够, 需要调动周边地区的茶叶来补充, 致使茶品外相、内质不一, 市场较混乱, 直接影响到六堡茶的销售, 不良的销售又导致市场份额的缩小, 最终的结果是六堡茶没法产生全国知名的大品牌和大商家。

3.2 需求条件分析

在钻石模型中, 需求条件主要是指国内市场的需求, 主要包括需求的结构、需求的规模和需求的成长和预期需求。

作为一个历史名茶, 六堡茶的需求历来比较旺盛。早在清嘉庆年前后, 马来西亚等地的侨胞中, 就已普遍用六堡茶作治病驱痢和解暑的生活饮品, 并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入选中国名茶之列, “畅销于穗、港、澳等埠”, 其品质素以“红、浓、醇、陈”四绝而著称。六堡茶需求的另外一个方面是其收藏价值。六堡茶是属于类似普洱茶的一种黑茶, 耐于久藏, 越陈越醇的特点。

但是, 由于宣传的力度还是不够, 六堡茶在全国很多其他的地方还是很陌生的,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六堡茶市场的扩展。

3.3 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波特认为, 单独的一个企业以至单独一个产业, 都很难保持竞争优势, 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 上下游产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才能使产业竞争优势持久发展。

广西的六堡茶产业, 走的就是产业集群发展之路。梧州市政府通过申请六堡茶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聚集一批深加工企业, 良性竞争, 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地理标志共有品牌的引导运作, 梧州市目前六堡茶加工企业已上升到l1家, 已经形成事实上的六堡茶产业群。六堡茶产业群的形成, 促进了原料基地、包装供应商、服务业以及基础建设的提供者的发展。此外, 苍梧县启动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 将六堡茶文化旅游区建设列入休闲旅游业发展重要项目, 努力延长六堡茶产业链。

3.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分析

波特认为, 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和管理者对待竞争的态度, 往往同国家环境相关, 同产业差异相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必须善用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 形成适应本国特殊环境的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融入当地社会, 并符合所处产业的特殊情况。

梧州市政府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消息发出后, 外地客商纷纷来梧州投资兴办六堡茶生产企业。梧州市政府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从区外引入了不少的茶叶生产企业参与六堡茶市场的竞争, 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六堡茶生产企业的发展潜力, 通过这种竞争机制, 极大限度的推动了六堡茶产业的发展。

3.5 机会和政府分析

在波特的钻石模型中, 除了四个基本要素外, 还有两个变量——机会和政府。

(1) 机会。

对六堡茶产业发展来说, 目前的机会是很多的。首先, 申报六堡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是六堡茶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其次, 黑茶市场的崛起。近年来, 黑茶产品在市场上异军突起, 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已经认识到黑茶是最能突显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的。

(2) 政府。

政府是最后一个变量, 波特认为, 政府并不能凭空创造出有竞争力的产业, 只能在钻石体系其他要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才能做到。政府的角色是为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而非直接参与。

4 建议

(1) 政府需要加大教育投资, 与企业共同创造专业性强的高级生产要素, 为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储备强有力的后劲。比如, 加强对六堡茶的科研投入。

(2) 政府要鼓励自由竞争, 政府需要很清醒的认识自己的使命是为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国内竞争环境, 过度的政府干预和保护, 往往会阻碍产业的健康发展。寄希望于“一枝独秀”的企业出去闯荡江湖, 或者寄希望于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保护措施来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是很不明智的。

(3) 政府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行业规范体系, 来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 确保六堡茶产业的健康。

(4) 政府继续支持企业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对梧州六堡茶的品牌进行有力的宣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

篇4:客家茶产业的中国梦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分布全球9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家人约有1亿。

自古客家人就喜欢种茶、喝茶。客家的“原乡”福建、广东、江西三省是中国重要的产茶区,福建茶产业中客家约占四分之一;广东茶产业客家占了一半;江西茶产业客家约占三分之一;台湾茶产业客家约占二分之一。客家人与茶产业的紧密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大多为多山或丘陵地区,自然环境适合开辟茶园,因此有“逢客必住山,逄山必有茶”一说。客家乡亲历经迁徙流离,生性勤俭、富智慧,妇女最刻苦耐劳,富有独立自主的精神。茶叶的制作工艺较其它作物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有较高的知识和智能,因为客家族群本身好学、团结,并且有研究、发展,勤奋、耐心的精神,且家法极严,有“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忘祖宗声”的硬颈性格,并且注重宗族及慎终追远的习俗,客家人具备的这些条件,是适合从事茶产业耕作的良好基础,于是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茶业。由于客家人以种茶为业,也因此孕育了唱山歌、采茶戏等茶文化,成为较经典的客家文化之一。

饮食生活教育也是客家文化中很重视的项目,不论吃饭、喝茶都要有规矩:吃饭前,小孩子要先去把手洗干净,并自动把全家人的碗筷摆好,等全家人坐定,父亲开动了,大家才可动筷子;碗里的饭一定要吃得干干净净,一颗不剩,父母亲常会告诫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吃完饭,为父亲长辈奉上一杯热茶,奉茶必须用双手。客家人从小就被教育的还有:如何斯文高雅从从容容的喝一杯茶;如何奉茶给父母当每天的晨昏定省;如何客来敬茶,表达欢迎的热忱等。

中国茶产业有五分之一是在客家地区。历来客家与茶产业的发展关系密切,海外客家人回到原乡投资茶业,或是原乡客家人茶技术输出到海外,都未曾间断。海外有广大的茶叶市场,客家原乡有丰富的茶叶原料和基地;客家人勤劳、团结的精神是市场营销的最好条件之一,若能加强客家茶产业的发展,以茶经济带动中华文化传播,那么茶叶市场到那里,中华文化就到那里。茶业、茶文化的发展是连系海内、外客家人最好的纽带,是中国茶产业营销国际,中华文化弘扬世界的重要举措。

篇5:中国茶产业的现状

王玲

(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经济学专业10级2班)

摘 要:茶产业是商南县农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商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在全面分析了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其所存在的产业化水平落后、生态环境恶化、缺乏技术等问题,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建设茶园、科技创新等建议性对策,以期保障商南茶产业能够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商南;产业化;规模效益;品牌战略

一、绪论

茶是源于我国一种古老而文明的饮料,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以其神奇的功能与魅力,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风靡全球的大众化饮料。“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几千年来,茶文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

商南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是一个结构复杂的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山区[1],属于长江流域的汉江水系,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4℃—16℃,年降水量700mm—1500mm[2]。年照时数大概1973.5小时,无霜期216天左右[3]。土壤肥沃充足,富含硒、锌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空气无污染[4],利于茶叶的生长,茶区位于秦岭生态区,良好的自然条件,特殊的地理位置,为茶叶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外部环境、生态条件。春季气温回升快,温差大,高山茶叶内营养积累丰富,茶多味浓、耐泡、品质好,属于健康绿色饮品,符合现代广大消费者的要求。

商南原本无茶,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展了一系列茶叶的试验、引进和推广工作,于1970年试验成功,期初,在浅山平地地区推广和发展,将茶叶培植由南向北推移三百多公里,成为我国西部新兴优良茶区,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茶产业已逐渐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获得了多项省级奖项,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二、商南县茶产业的发展简史

商南县不产茶,只是有少量零星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原西北农学院张淑珍开始引种试验,经不断研究探索,于1970年实验成功,开始在商南浅山坪地地区发展,经过40多年的努力,目前,茶业已成为商南县的主导产业,成为我省最北部的新兴茶区,被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1.商南茶产业发展的阶段

商南茶叶产业发展经历了自然生长、引种试验、大发展、受挫折和产业化发展等五个阶段,具体特征如下:

[5](1)自然生长阶段

1960年以前,只有零星少数自然生长的野生茶树,而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任其自然生长。

(2)引种试验阶段

商南县从60年代初开始由县林业站技术干部张淑珍负责茶树的引进栽培。1961年秋育茶苗2hm2,100多株,1963年移栽到二道河大队,当年全部死亡,1963~1966年,每年育苗2hm2,均未栽培成活,1967年从紫阳购种10kg,在县苗圃育苗2分地,把这些苗木留圃建园,长势良好。1970年首次采茶1.9kg,1970年在茶坊村山坡种茶1亩,获得成功。

(3)茶叶的发展阶段

由于多次探索,引种试验成功,经多次实地考查、调研和分析,写出了项目考察报告送县委政府,引起了当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全县发展茶叶的规划,并及时召开了商南县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茶叶工作会,以行政手段推动了茶叶的大发展。1970年到1982年,商南县茶叶产量得到了发展(如下图所示),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到1976年茶园面积2.7万亩,茶叶产量也是逐年提高。但这期间茶叶发展属粗放性发展阶段,茶叶收购由供销社统购统销。

表1-1 商南县1975—1982年茶产量及收购量折线图

[6](4)茶叶的受挫阶段

从1983年到1985年,商南茶叶发展受到了阻碍,茶园面积和茶产量骤减。其发展受挫的原因:一是在选址的问题上只考虑了土壤的酸碱度、却忽视了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反应反应,造成茶树大面积死亡。二是部分群众盲目种植,没有得到相关技术指导。三是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下的统购统销政策被取消,茶农的销售渠道未开启,造成茶叶难以卖出。四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台,也影响了茶叶的发展,由于商南茶叶价格低,一些茶农自毁茶园种粮,使得全县的茶园面积由原来的7万亩骤减到0.6万亩。

(5)茶叶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以茶叶站为主体、联合乡镇(村)茶和技术服务,集组成的材料供应、复制加工和茶叶销售为业务实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为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县现有茶园20多万亩,其中可采茶园12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新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新建良种园6000亩,新建良种无性系茶园1000亩,茶叶专业户4200多户。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商南县的优势资源,促进经济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等相关政策,大力推动茶叶产业化发展建设[5]。从2004年开始,配合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以建设旅游观光茶园为基础,新建生态茶园和初制茶厂,计划到“十二五”末,全县茶产值达到3亿元。

表1—2 部分乡镇茶叶种植收入[6]折线图

2.茶树培育

茶树的生长直接受气候,土壤环境中阳光、温度、水分、空气、土质等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照射时间及光质对茶树生长非常重要。温度制约茶树的生长速度,也直接影响它的地理分布,茶树最适宜于20℃—30℃气温的环境。茶树需要的水分要求也高于一般树木,不适宜在干旱的环境中发育。土壤是茶树生长的基础,土质、土壤温度、土壤的PH值对茶树根系的作用非常明显。

三、商南茶产业发展现状

1.产业区域规模优势基本形成,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经过几十年规模化种植,目前,商南县14个分镇116个行镇村中拥有种植大户4200多户,共建茶园20多万亩,其中开采茶园10万亩,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4.2万亩,年产茶叶2200多吨,年产值达2.4亿多元。茶业已成为商南人民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

[7]2.品牌建设稳定推进

商南县原本不种茶,只有少量零星分布的自然生长的茶树,1961年,以张淑珍为代表,开产了茶叶的实验,引种工作,于1970年实验成功,通过40多年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商南县茶叶站、茶叶协会、茶叶研究所,并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

先后研制开发出商南绿茶、炒青、仙茗、茯砖、乌龙、白茶六大系列二十多个花色品种,得到国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认可。商南“双山”牌商标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泉茗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品种,并先后获得中国(西安)茶叶博览会金奖、“陆羽杯”奖等多项奖项,“双山”白茶、秦岭泉茗、红茶等品种也先后获得金奖。商南县由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茶叶之乡”称号。

3.茶叶品质不断提高

2008年8月,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茶产品获IS09001—2000质量体制认证,商南泉茗、仙茗、乌龙、红茶等茶品先后多次在茶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4年,无公害茶叶产品称号经农业部批准,于2005年开始使用,2006年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无性系茶园获得国家高标准示范园认证。另外,商南县工业少,自然条件优良,茶叶病虫害少,茶树种植过程中不用农药化肥,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具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基本上都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认证和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商南县境内多山地、丘陵,且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富含硒、锌等人体微量元素,茶叶营养成分高,造就了茶叶品质耐泡、色绿、香醇、味浓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4.茶业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1976年成立商南茶叶站,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人。主要负责全县茶产业发展规划、茶叶生产管理、科技推广服务工作。2002年商南县茶叶协会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间技术经济合作组织。经县政府批准于第二年成立商南县茶叶研究所,并以茶叶站技术人员为主,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研制、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等工作。

5.茶叶与旅游结合开发、扩大影响力

商南县著名景区金丝峡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2004年商南县建设了全省第一条茶艺文化街,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旅游节,将茶文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通过茶叶节吸引各地消费者、经营者的广泛参与,扩大引资、促进茶叶贸易、引进先进技术等工作。从而扩大了商南茶叶销售市场为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

四、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商南茶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至今历经了40多年已形成20多万亩的规模。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引导、支持和以张淑珍为代表的领导下,取得了很大成绩,于 2008年,商南县被评为名茶百强县,商南茶叶的发展壮大与其特有的环境所形成的茶叶品质是分不开的。但是,商南茶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1.茶叶产业化水平落后,未形成规模效益

商南茶叶企业虽多,但大部分属于小私企业,且其技术落后,生产经营规模小,加工企业数量少,机械化程度与茶叶产业化程度较低,生产条件差,茶农组织化程度低,全县虽然有茶叶龙头,但其综合实力不够,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企业难以成长,难以应付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许多茶农自产,自我加工处理后,将茶叶挑到市场上卖,属于低层次的生产加工工艺,管理层缺乏整合,不利于生产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也不利于新技术的规模推广,不能形成生产规模,影响茶叶规模效益。

2.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茶园生态设施非常薄弱,相当部分茶园土壤退化严重。茶农无序开采山地和改农田使生态受到破坏,造成环境日益突出。各类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应加强。

3.销售网络不健全,宣传力度不够

目前茶叶销售以本地零售为主,销售范围狭窄,还未进入大中城市商场;消费市场茶叶销售工作未做到位,品牌宣传不到位,广告投入少、力度不大,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较低。

4.缺乏茶叶深加工企业,茶产品附加值较低

深加工是指用茶鲜叶、成品茶、茶产品和茶残次品等为原料,通过合适的生产含茶制品的加工工艺的过程。茶叶深加工不但可以延伸产业链,提高茶产品附加值,而且还可以促进产品的多样化,从而创造规模经济,企业也可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另外,还能解决部分低档次茶叶的销售,丰富市场茶产品种类。

商南人长期习惯生产和消费绿茶,偏爱明前茶、雨前茶和嫩叶茶,绿茶的抗氧化作用是维他命E的二十倍之强。而对生产加工青茶重视不够,普遍忽视对夏秋茶、大叶茶的加工利用,造成很大的损失和浪费,且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近年来,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又引入乌龙茶、红茶、茗茶生产工艺,从加工层次看,仍然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阶段,所有乡村茶叶加工厂均为初制茶厂,均存在生产技术薄弱、机械化程度不高、加工规模小、技术人员少、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等问题;茶叶产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如茶饮料、速溶茶和茶叶天然产物(茶多酚、生物碱)生产等还未开发;加工方式仍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生产阶段,沿用上世纪80年代的设备,经营方式简单,很难与大市场对接。福建省茶叶龙头企业在加工方面,大都实现了加工环境空调化,生产流程电脑化,而商南至今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做到。而当前商南县专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生产的大型企业还非常少,[9]这对商南县茶叶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5.新产品研发落后,茶叶技术人员缺乏,推广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茶叶种类分为六大类,即绿茶、黄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黑茶。因自然条件原因,商南只注重春茶生产,四十多年一直以绿茶为主,产品比较单一,夏秋两季炒青茶未得到研发,优质品种研发滞后导致茶叶浪费严重,目前商南县境内多是老品种茶树,无性系茶种于2010年引进,占全县茶园面积不到1%,发展滞后。商南茶区茶叶生产技术人员10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中级职称3人,基层技术人员匮乏已成为制约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6.缺乏资金投入

由于地理位置、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财政对茶产业投入不足,不能满足茶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政府政策、财政扶持力度不够,影响了茶产业的发展与创新。目前,全县境内老茶树众多。茶产量低,特别是在低产茶园改建,新引进良种茶园推广,名优茶的制作加工。茶叶市场建设,新产品的研发及科技人才的培训等方面缺乏资金投入,都阻碍了茶产业的融资和发展。

7.茶叶品牌多,但知名品牌少

商南茶叶品牌有很多,但真正有实力的知名品牌却很少。截至目前,商南县拥有四家有实力的注册商标企业,即“金丝峡”、“双山”、“金丝泉”和“秦露”,其中“双山”和“秦露”被认定为陕西省著名商标。“商南乌龙茶”和“商南泉茗”两大系列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品牌产品”。很多企业满足于传统的批发方式,认为做品牌需要投入的成本多,还没有形成一个知名品牌,很多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

五、商南茶叶产业的发展对策

1.优化商南茶叶产业区域布局,建立稳定的茶产业基地

应有计划地逐步淘汰低产茶园,选用优良品种,将无性系种和有性系种结合起来,逐步扩大无性系良种比例,提高茶种良种化水平。通过对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加强无性系茶园建设。可根据商南自然经济、生态环境等状况对商南发展区域进行合理的产业化布局,开展适度规模下的专业化茶叶生产加工,使茶源基地在提供茶鲜叶的同时,进一步晋升为茶产业生产加工高新科技研究推广聚集地、示范基地,从而从源头增加茶叶种植的综合经济效益。适时借鉴国内外茶园种植成功经验,在企业和种植户之间的建立双方互惠的利益机制。以生态茶园模式为理论基础,以不破坏商南地区茶园的土壤和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为前提,选择适宜的场地条件,充分利用商南森林植物分布状况,扬长避短,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县立地条件的优良品种,通过区域试验成功后,在县内全面推广,挖掘良种潜力,提高产业产量,充分发挥最佳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构建一个具有高品质的生态效益的茶园模式。

2.大力建设生态茶园,促进商南茶叶的可持续

根据商南地形地貌特征和植被分布情况,因地制宜,在山上、公园、森林、水综合治理,不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前提下,实现茶园环境生态化,尽量保护茶区原有的森林植被,在不宜种植茶树是陡坡、山脚等地大力植树造林;在茶园周围设置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为茶树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要有利于茶园生产的管理和机械化。茶园尽可能符合无公害要求,即空气干净清新、水质清洁、土壤未受污染等。

3.建立赏、观、品、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项目,营造茶文化发展氛围,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

旅游业是商南县的优势产业,政府在宣传金丝峡旅游的同时,也要加大对茶叶的宣传,加强招商引资力度。茶叶具有生态性和文化性

[10],建立以旅游、休闲为一体的茶叶生态旅游,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商南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形成茶产化、茶经济、茶旅游良种互动,增强商南茶叶的宣传力度。可从绿色、健康、环保等方面进行大力宣传,加大对商南茶叶示范园、生态茶叶观光园等方面的投资,形成茶文化生态旅游基地,使其显示茶的内涵,嗅到茶的芬香,增强旅游对商南茶的带动作用。提高商南茶叶的知名度,加大对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保护力度,同时紧跟市场,建立健全营销网络。通过茶叶节、博览会、推广会、电视、报刊等形式来提升商南茶叶的知名度。还可通过开展专题茶文化宣传活动,举办茶文化节、茶摄影、茶文化表演等活动,营造茶文化氛围。还可开办茶艺文化班、茶叶知识讲座、茶产品免费发放讲解活动等,以帮助茶农、经营户提升茶艺水平。鼓励茶文化和茶叶论坛举行;各级茶叶合作社、龙头企业、茶叶组织要积极编写茶叶资料,传播茶文化,宣传企业理念,引导消费者更好地接受茶文化,借茶文化来提升茶叶市场和茶叶产业,提高文化附加值。

4.加强商南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是新兴加工产业,有着巨大潜力。商南茶叶生产主要是初级产品,茶很少进行深加工,利用茶叶深加工工艺有利于提高茶叶的利用率,解决中低档茶。为此,要加速名优茶介绍,深化产品开发,拓展新领域工艺,先进的加工工艺,多渠道、全方位开拓市场,增加茶类和花色品种,充分挖掘多样化茶资源优势,拓展茶叶消费,延长产业链,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逐步向茶饮料、茶食品、保健品、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深加工,精开发,保证茶叶的良好销路,同时提高茶原料的综合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产品增值和市场竞争,促进经济增长。

5.重视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

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是茶叶生产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商南县今后应加大茶叶良种培育、新产品研发和制茶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将研究成 果及时应用到生产加工过程中。其次应加强与中国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国内茶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通过多种途径,积极的创造条件吸引茶叶专家,通过项目研究、现场指导等方式,重点开展良种选育,规范化栽培技术,土壤连坐障碍改变,病虫害防治,清洁化工工艺,新型茶产品开发等技术研究。再次要加强对茶农的专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茶叶知识讲座,发放茶叶种植技术手册等;加强技术培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茶农种植水平,保障茶叶规范化和无公害化生产;积极推进商南茶叶机械化进程,推广茶园机械化采摘技术和茶园管理机械化,使名优茶叶加工实现自动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茶叶的生产效率,逐步走向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茶叶生产模式;同时保证及时收集茶叶、加工处理,提高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资源利用率。

6.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茶叶产业是商南县财政增长、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商南县茶园种植面积的大有增长,“一村一品”示范村建设初见成效,广大农民的种茶积极性有了明显提高,茶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要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主体,以企业为主导,实现商南县茶产业从传统植茶业向现代生态茶园模式的转变。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茶产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争取相关项目,引进资金,服务产业建设,开通绿色通道,重点扶持无性系良种茶园基地建设,中低茶园改造,原料基地建设,初制茶厂优化改造、茶叶的质量和安全、茶叶品牌建设给予适当的资金、土地等扶持和政策倾斜;在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研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加大招商引资力量和信贷扶持力度,有效解决茶农和茶叶企业的贷款等问题;根据茶叶的营养特点,研究和制订有别于茶鲜叶收购标准和产品的加工标准,以保障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优质化;推进茶产业全面升级,提高茶叶产业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7.培育市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能给经营者带来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代表着商品的综合品质,亦是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具有特殊意义;品牌是打开市场大门的“敲门砖”,也是占领消费市场的“通行证”;茶叶消费目前还没有形成热点, 难以打动消费者。要大力发展茶产业必须进行以下工作:(1)培育市场。利用当前商南县已有的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立足茶叶的营养保健功能,抓住人们健康饮食的心里,准确定位,同时加大对茶叶营养保健价值及相关产品的宣传力度, 培育市场;(2)实施品牌建设。应增加茶叶产业投资品牌创新,为产品开发市场潜力,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质量,进一步开发高档茶产品,进行品牌质量认定、评选及商标注册,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和声誉、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在此基础上,加大茶 叶营养价值的宣传,使广大消费者认识茶、了解茶的独特营养价值、并进一步消费茶制品;

六、总结

通过调阅相关资料,对商南县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商南茶叶的发展史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进一步了解商南茶产业收入所占比例。结合近几年商南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商南县茶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借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希望借着这股热潮,充分利用相关资源优势,将商南茶产业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商南县茶叶产业化略尽绵薄之力。

(指导老师:马素英 田基成)

参考文献:

[1]韦德夫.商南县农业区划资料[M].1995.(3): 29 [2]王刚.陕西山区茶树冻害发生的症状与预防措施[J].中国科技博览,2010(3):233-234.[3]段若溪、姜会飞.农业气象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3.(5):71-72.[4]丁文.论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J].农业考古,2004(4):45-54.[5]殷延青.论茶叶产业在商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6]商南县统计局历年统计资料[M].2005.7-31 [7]轶名.陕西省商南县茶叶协会案例[C].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8]郭亚峰.陕南茶叶产业化发展的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26(4):123-125.[9]LuyPaert J, Zhang M, Massart D, Feasibility study for the use of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green tea[J].Camellia silences(L)Analytica Chinmica Acta.2003,478:303—312 [10]KUMAR V,KUMAR D,SRIGIRIPURAM T,et al.Investigation in Tea on Fate of Fenazaquin Residues and Its Transfer in Brew[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 2004,42:423—428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n ShangNa

Tea Industry

WANG Ling(Class 2 of Grade 2010,Economics, School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Weinan

篇6:中国茶产业的现状

2016-2-27 10:37 来源:中国营销传播网 作者:谢付亮

摘要:“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据新华网报道,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中国茶产业要消化过剩产能,成功升级转型,度过卖茶难关,同样是必须从“供给侧”进行改革,提高茶叶品质、优化各类存量,塑造茶叶品牌。那么,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具体应该如何做呢?在谈改革策略之前,谢付亮认为我们必须真正明白茶叶的根本在于品饮,一心一意从五个方面做起,帮助消费者拥有身体健康和心灵健康,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

第一,茶叶产品必须改革,让茶叶回归茶叶,快速合理地降低茶叶之外的成本。虚荣心最终会降低人的幸福指数,依靠虚荣心、面子获得的满足只能是短暂的、肤浅的,只能算作是饮鸩止渴。地方政府和茶叶企业都必须看到这一点,让茶叶回归到茶叶,让真正健康的茶叶有效满足消费者的“口腹之欲”之后,再去谈更多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必须提醒,谢付亮绝不是否认茶叶的“面子功能”或其它功能,但必须拿捏分寸,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改变了茶叶的本质。

尤其是,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但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个时代,一切都要靠口碑,而口碑的基础是道德,是慎独,是对自己的真正约束,而不是装逼,也不是卖弄。装逼的时候,把消费者当傻逼,最终苦逼的还是整个茶产业。例如,农药残留问题,这个问题必须真正解决,否则茶产业苦逼的日子还在后面。一定是这样,因为信息越来越透明,你不把消费者当回事,消费者就会抛弃你!缺德等于缺钙,整个茶产业都要引以为戒,缺钙的必须补,从茶农到茶商,一个都不能少,这是根本,永远不能忘!

第二,茶叶价格和茶文化都必须改革,让价格和文化走向百姓,做立足老百姓的著名“民牌”,而不是高处不胜寒的著名“泯牌”。可口可乐谁都买得起,但可口可乐公布的财报数据显示,公司2014财年净营收为459.98亿美元。这个销售额与中国茶产业的销售额相比,差距一目了然。我们要普及茶叶,让老百姓喝茶,多喝茶,价格回归是一个永远绕不去的“山峰”。主流价格回归了,就能逐步普及;回归不了,普及就是天方夜谭!

对于茶文化而言,我们要清楚文化是自然的流露,不是装腔作势的结果。茶文化要的改革就是要“回归”,要促进茶叶消费,不仅要走近消费者,更要走进消费者,深度进入消费者的内心世界,而不是装神弄鬼。谢付亮反对任何形式的神话茶文化,茶文化不可能代替信仰!过去不能,现在不能,未来也不能!若要把茶当做神,那是天大的笑话。如果有些人现在想不通,那么,总有一天会明白过来的,不要着急,慢慢喝茶就会明白。

第三,茶叶销售渠道必须改革,以保障消费者的购买便利。线上线下、电商、O2O等等都是概念,概念本身价值不大,代替不了商业的本质,利用好了才有价值。换言之,销售渠道要彻底“回归”到消费者,而茶商则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渠道,不要盲目追求新概念、新模式,否则必然会邯郸学步,连自己擅长的也丢掉了。例如,无论怎样改变,实体茶叶店永远不会消失,就像电子书不可能完全代替纸质书一样,只是让消费者多了一种选择!

但是,一切的实体茶叶店不能固步自封,必须审时度势,做适度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正因为此,远卓品牌策划公司在卖茶万里行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对一帮扶活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合适的茶企或茶叶店,先帮助其整合免费资源,梳理并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特优势,让消费者立即明白“我们的茶叶品质很好”,同时根据茶叶店的自身状况,帮助其快速提高客户数量,快速提高团队销售能力,然后再帮助其快速提高成交率和客单价,从而促进其销售业绩快速增长、稳步增长!

上一篇:重庆科创职业学院举行重庆理文造纸机电维修班结业典礼下一篇:关于忙碌的妈妈作文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