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部门保证书

2024-05-15

交警部门保证书(精选6篇)

篇1:交警部门保证书

为进一步加强民警廉洁自律建设,确保全体民警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章制度,根据支队、大队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廉洁自律承诺书的内容,特制定全体民警廉洁自律承诺书。

一、自觉服从领导,听从指挥,做到令行禁止。

二、自觉参加大、中队组织的民警廉洁自律学习教育活动。

三、自觉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规范自己的言行。

四、自觉定期主动向组织汇报自己思想。

五、自觉做到不“吃、拿、卡、要”,不搞公路“三乱”、不收“黑钱”。

保证人:

日期:XX年XX月XX日

篇2:交警部门保证书

2、推进“阳光警务”,将各项警务办事流程、收费标准上墙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在各项警备活动中开展“争创文明窗口、争做人民满意警察”活动,对待群众有 “冷、硬、横、推”等不良办公陋习者,一经发现或有群众举报,三年内不评先、不晋级,影响恶劣者调离者调离工作岗位。

3、坚持服务第一的思想,依法处理交通违法。路面执勤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对轻微交通违法行为教育放行,对涉牌涉证、酒后驾驶、超速超员、肇事逃逸等严重违法车辆严肃处理,对搞关系车、人情车、罚款不开票、越权执法、乱查车、乱罚款者,一经查实即辞退或开除。

4、路面执勤、窗口服务坚持“文明规范,理性平和”的原则,压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促和谐,全心全意为经济护航,为群众服务。

5、对机动车辆多,安全任务重的运输企业,大队将不定期上门服务,办理机动车登记业务,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检验。

6、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处理交通事故。接到事故报警后,城区五分钟,郊区十五分钟内到达现场。对事实清楚、责任关系明确、当事人无争议的轻微交通事故,按简易程序现场处理。

7、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大队设立举报电话,号码为3335669、3335681。

8、县纪委纠风热线:2252110。

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定陶大队

篇3:交警部门保证书

时至2008年12月, 北京市开展了对20起以上未处理的非现场处罚机动车的清查, 结果显示, 全市共有约1500辆机动车非现场违法记录在20起以上。 (1)

时移世易, 然而非现场执法中当事人多次违法却不能得到及时处理的现象却依然存在, 这不禁引发了笔者对非现场执法的思考。

一、非现场执法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 尽管城市道路和机动车辆迅速发展, 但警力却没有增加多少, “车多”、“警少”成为了当代社会一对显著的矛盾。要保障道路交通的有序、安全和畅通, 单纯靠有限的交通警察现场执法既不经济, 也不具有现实的操作性。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辅助执法是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它不仅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矛盾, 还可以避免民警现场执法时受到违法人无理的阻挠和抗拒。但是我们仅仅是让摄像头穿上了交警的制服, 却没有随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非现场执法制度, 在实践中, 它还存在着诸如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 非现场执法缺乏公开性

权力扩张的本性, 导致权力行使的结果将可能对外界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 控制行政权力, 寻求行政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平衡是行政法的本质所在。设定正当的行政程序是限制行政权力的必要手段, 行政公开则是正当程序的重要内容, 其是公民行使宪法规定的知情权的基础, 也是政府机关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的重要方式。

但现实中, 还存在着没有设置测速警告标志的现象。事实上, 已有不少市民对交警“罚单指标”的现象大为不满, 如今再加上交警的“暗中执法”, 难免让人质疑设置电子眼只是交警“以法谋利”的一种手段。这样的执法, 当事人即使“口服”, “心”会服吗?

(二) 无法贯彻处罚和教育相结合原则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是行政处罚的一项基本原则, 它强调行政机关不能为了处罚而处罚, 而应加强对当事人的教育, 使其真正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和危害性, 从而自觉守法, 防止违法行为的再次发生[1]。

而电子眼执法这种非现场执法方式, 虽能如实反映违法情况, 却无法当场纠正当事人的违法行为, 也不能及时对违法行为人进行教育, 无法发挥法的警示和教育功能, 在客观上也就容易造成“杜宝良现象”——当事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同一地点反复多次违法。

并且在实践中, 对于非现场执法而查获的违章案件, 交通管理部门通常利用监控记录资料首先找到车, 然后再根据车找“人”, 但是根据车所找到的往往是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而不是驾驶人。而问题就恰恰出在这里, 因为它不仅无法贯彻“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也容易造成“惩罚无辜者, 放纵违法者”的执法秩序上的混乱。

(三) 告知程序存在瑕疵

如前所述, 限制行政权力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行政法的核心所在, 而及时告知正是联结行政主体的依法行政与相对人的权利保障之间的桥梁。法彦云:只有正当的程序才能产生正当的结果。行政主体只有履行及时告知的义务, 相对人才能及时提出抗辩, 以保证执法结果的正当性。

对非现场执法来说, 由于电子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情况只是作为违法处罚的证据, 当场处罚的现象极少。要保证事后处罚的公开, 及时告知的必要性就凸显出来。但是在实践中, 行政机关往往要求公民自行通过互联网等方式了解其违法情况, 行政主体的“告知”义务变成公民的“得知”义务, “书面送达”变成了公民自行“查询”, 如果没有“杜宝良诉讼案”, 交管部门处理违章的“书面告知”义务或许还安然仰卧在冰冷的法律条文里。

为了解决由于不能及时告知而导致当事人未能及时到交通管理部门接受处理的问题, 实践中交通管理部门把行政处罚处理完毕作为核发车辆检验合格标志的前置程序, 即把核发车辆检验合格标志作为处理违法行为的最后一道关卡。事实上这种做法既违背了《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3条关于核发给检验合格标志的规定, 也违背了《行政许可法》第17条“除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以外的规定性文件一律不得设定行政许可”的规定[2], 并且许多车主在年检时才发现被“非现场执法”查处的累积次数较多, 累积金额让其难以承受, 这无疑为社会矛盾的激化埋下了隐患。

二、非现场执法的立法缺陷

由于非现场执法引入我国的时间较晚, 关于非现场执法在实践中产生的诸多问题常常遭受立法的空白。目前相关的法律规范主要有《行政处罚法》中关于行政处罚决定和执行的原则性规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4条对非现场执法的“取证环节”所作的规定, 以及《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中对于非现场执法程序的规定。公安部于2008年12月对《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进行了修订, 不可否认, 与旧《程序规定》相比, 新《程序规定》在规范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使用、提高执法效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 笔者认为, 新《程序规定》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一) 仍没有体现行政机关的“告知”义务

《程序规定》第二十条规定: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记录的违法行为信息录入道路交通违法信息管理系统后三日内,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向社会提供查询;并可以通过邮寄、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与旧《程序规定》相比, 新《程序规定》虽然明确了交通管理部门有及时向社会提供违法信息查询的义务, 但如前所述, “向社会提供查询”并不能完全等同于“及时告知”。“及时告知”是行政相对人及时承担责任的先行条件, 更是当事人权利保障的前提。因此无论在何种执法模式下, “及时告知”都是行政主体不可推卸的义务。但该条规定却在“通过邮寄、发送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通知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之前贯以“可以”二字, 将行政机关的告知义务变得“可有可无”。

(二) 缺乏非现场执法的“一般程序”的规定

依据新《程序规定》第46条的规定, 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步骤:调查取证、说明理由、当事人陈述与申辩以及作出处罚决定, 但显然, 这是为现场处罚所设计的。虽然电子眼执法并不完全排除现场处罚的可能性,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进行现场处罚是不可行的, 例如超速驾驶, 因此《程序规定》应针对非现场执法的特征作出相应的“一般程序”的规定。

笔者认为, 对于非现场执法所查获的案件, 进行现场处罚的, 一般程序应当适用新《程序规定》第46条的规定, 而对于非现场处罚的, 一般程序则可以按照以下所述进行:交通管理部门首先根据监控资料作出“待生效”的行政处罚决定, 随后应及时送达当事人并告知其有权在一定期间内到指定地点进行陈述与申辩 (对无法直接送达的可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 , 若当事人未在指定的期限内 (对于公告送达的, 即未在公告期满后一定期限内) 进行申辩或申辩的理由不成立的, 行政处罚决定正式生效。

按照传统的一般程序, 行政主体不仅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违法事由, 还应当送达行政处罚文书, 以履行其“告知”和“送达文书”的义务, 但若将其应用于非现场执法中, 必将大大增加行政成本。而按照上述程序, “待生效”的法律文书一方面告知了当事人的违法事由, 另一方面, 待其正式生效后, 也可视为处罚文书的送达, 这不仅使行政主体尽其所职, 也将大大降低行政成本, 提高行政效率。

三、国外非现场执法的状况

电子眼以其客观性、高效率性以及执法的全方位性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执法手段, 并且在一些国家, 非现场执法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执法模式。

韩国建立了完备的交通设施系统, 在干道、高架桥等重要地段都安装了无人监视器, 超速、违反信号、逆行等都将无一例外地记录在案。一旦违章, 罚单上就印有清晰的照片, 而且何时何地如何违章、罚款多少、过期不缴处理办法等均一清二楚, 让人心服口服。 (2)

英国的“电子眼”都安设在醒目地点, 并配备统一的黄色标志。如果驾车人发现“电子眼”设在隐蔽处, 可以向有关当局投诉。违章现象发生后不久, 肇事车的车主就会收到罚单, 被告知超速情况, 并被要求在收到罚单的28天内缴罚款。被处罚者可邮寄缴费, 也可用信用卡网上缴费, 还可以去银行或直接到交通部门缴费, 若在14天内缴纳罚款则相应地减轻处罚, 但超过28天就要加倍罚款。 (3)

而在新加坡, 交通违规者在事发后2至3天内就会收到一份交管部门邮寄过来的罚款通知单。违规者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交清罚款, 否则将面临加倍罚款或者被告上法庭的后果。交通违规者除了要交罚款外, 还可能面临被吊销驾照甚至坐牢的处罚。 (4)

纵观各国的非现场执法模式, 各国普遍遵循了同一原则——以书面的形式及时告知的原则。同时, 韩国还注重罚单内容的完整性, 英国测重执法的公开性和处罚结果的可执行性, 而新加坡则以严厉的处罚突出了法的惩戒、警示和预防作用。而这些均可为完善我国的非现场执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四、完善我国非现场执法的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李元起副教授曾把“电子眼”形象地比喻为交警手中的一支“枪”, “电子眼就像警察配的枪, 枪本身没有好坏, 关键要看警察怎么用, 打死坏人就是达到了执法的目的, 误伤好人效果相反”。因此, 电子眼执法的弊端, 并非电子眼本身, 它折射的是包括对电子眼管理在内的交通管制大环境。对此,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想法和建议:

(一) 提倡“阳光执法”

对违法者的恶行给予适当的惩罚, 这是作为法的基本价值之一的正义所应有的内容。法彦云:正义不仅应得到实现, 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加以实现。因此, 程序公开是体现法律正义的重要标准。

公安部在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中明确规定“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设置地点应当向社会公布。使用固定式交通技术监控设备测速的路段, 应当设置测速警告标志。”这表明了立法机关听到了群众的呼声, 也是对一些执法理念与执法模式的制度性纠正。但是“阳光执法”不应只体现在对交通技术监控设备设置地点的公开, 对“电子眼”所记录的违法信息的管理也应具有一定的透明度。这就要求公安系统应对所采集的违法数据设定严格的管理权限以及修改、删除的程序, 避免“铲单子”、“走后门”等现象的发生, 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执法。

(二) 引入过错推定的归则原则

针对非现场执法处罚过程中出现的受处罚者与违法者不一致的现象, 笔者认为, 确定驾驶人的行政成本过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 笔者同意在非现场处罚程序中引入过错推定原则, 即对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不能确定驾驶人的, 推定是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 除非其能提供反证[3]。这样, 通过过错推定, 达到证明责任倒置的目的, 既节约了行政成本, 也实现了法的正义价值。

(三) 建立和完善告知、申诉制度

“及时告知”是非现场执法程序的核心所在, 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程序的正当性、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以及行政处罚决定的有效性。对此, 笔者认为南宁市交警部门的做法具有借鉴之处。在南宁市交警支队为完善“非现场执法”而制定的10条措施中就包括了建立以邮寄告知书为主、公告为辅的告知制度, 以及设立“电子警察”交通违法调查室, 专门接受当事人提出的申述, 核查“电子警察”摄录资料, 尽可能做到有错必纠。

(四) 建立建全非现场执法立法体系

非现场执法与现行体系的兼容性、非现场执法的可行性、执法过程中行政相对人的权益保障等等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需要通过立法来解决。法律是社会“看得见的符号”, “可感知的形式”, 既然社会有所需求, 立法者就应当填补立法上的空白, 修改立法上的缺陷, 让执法者有法可依, 让市民有章可循, 让电子眼戴上一副合适的“法律眼镜”, 让它看得更清, 看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张树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M]大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 3) .

[2]李瑞, 王毅.从“电子警察”到“交通协管员贴罚单[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 1) .

篇4:交警部门保证书

二十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以及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客观要求。由于财政部门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之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执法要求不断提高,导致公安交警部门的现行经费管理体制逐步显现出了一些弊端,已经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公安交通管理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亟待改革和完善。

一、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现状

根据1994年9月1日省公安厅、省财政厅、省审计局联合印发的《江西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办法》,目前该省各级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财务收支,由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总队垂直管理,全省交警部门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由省总队按财务隶属关系,按照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分别纳入省财政预算管理和省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另外,地方财政负担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地方行政编和事业编的人员经费、部分公用经费以及少量专项经费,公安交警部门的罚没收入纳入同级财政管理。

今年6月份,省财政厅和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联合开展了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保障和经费管理体制调研。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单位组织收入,经费来源渠道分省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两大块。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现行经费管理体制可以简单概括为“条块结合,收支挂钩”。这种经费管理体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该省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这种经费管理体制也显现出了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员编制复杂,少数交警身份不明,影响队伍稳定。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人员编制十分复杂,有省事业编、地方行政编、地方事业编,甚至还有自收自支编。由于历史原因,目前仍有少数省事业编交警没有过渡为公务员,这就造成了同一单位的民警却存在身份不同,影响了队伍的稳定。

二是“收支挂钩”的经费保障体制,容易导致趋利执法,损害了公安交警的形象。由于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单位组织收入,所需经费得不到应有财政保障。从调研的情况看,由于交警经费与组织收入挂钩,少数基层交警大队受利益驱动,趋利执法现象时有发生,有的甚至乱收乱罚,被新闻媒体予以曝光,损害了公安交警的形象。

三是“条块结合”的经费管理体制,容易造成监管缺位,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为“条块结合”,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来源渠道分别包括省财政拨款和地方财政拨款两大块,形成了“两套预算、两套决算”的多头管理体制,客观造成了经费监管的严重缺位。从近年审计部门和财政检查情况看,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二、公安交警部门经费管理体制的选择及分析

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由于党委、政府对公安工作的高度重视,公安交警经费实行“收支完全脱钩”势在必行。鉴于公安交警部门现行经费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为确保新形势下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顺利发展,亟待加以理顺。目前,该省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种是由省财政统管;另一种是由当地财政分级管理。从调研的情况反映,财政部门和基层交警大队的意见不一,两种经费管理体制也各有利弊。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实行“省财政统管”的利弊分析。

实行“省财政统管”,就是全省公安交警部门所需各项经费全部纳入省级财政预算保障,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全额上缴省财政,支出由省财政统一安排。这种经费管理体制的有利方面:一是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的人员、公用经费纳入省级财政保障,保障水平相对地方财政要高;二是能较好的解决基层公安交警部门“苦乐不均”的现象。不利方面:一是有悖于“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人民警察经费保障原则。二是公安交警部门人员编制复杂,如果仅仅实行经费由省财政统管,而没有实现“人、财、物”全部由省级统管,矛盾可能依然存在。

(二)实行“当地财政分级管理”的利弊分析。

实行“当地财政分级管理”,就是该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组织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和罚没收入上缴同级财政,支出由同级财政预算安排。这种经费管理体制的有利方面:一是符合“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人民警察经费保障原则;二是实现了公安交警部门“人、财、物”的统一管理,明确了各级财政部门对同级公安交警的经费保障责任。不利方面:一是地方财政部门对公安交警经费使用的控制加强;二是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保障水平可能会不太平衡。

三、意见和建议

根据《人民警察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公务员法》以及《预算法》的有关规定,特别是国务院第479号令《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公安交警部门理顺经费管理体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公安交警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部门保障提供了法规依据。因此,拟对公安交警部门现行“条块结合”的经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人民警察经费保障原则,实行全部纳入当地财政分级管理,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预算足额保障,从而彻底理顺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管理体制。同时明确以下事项:

一、理顺省事业编人员的管理体制。明确将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省事业编人员(包括在职民警、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全部纳入当地编委(人事部门)管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并对省事业编民警一律转为国家公务员和中央政法编。

二、确保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列为同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管理。按照公安部的要求,为确保公安交通管理事业的顺利发展,根据公安交警工作的实际需要,明确将全省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列为同级财政一级预算单位管理,予以经费保障,实行财务独立核算。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和高速公路交警经费,所需经费全部纳入省财政预算保障。

三、科学合理制定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根据省财政厅和省公安厅交警总队联合开展的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经费收支情况统计调查成果,以确保开支水平不降低为前提,充分考虑公安交警部门的工作性质及特点,科学合理制定各级公安交警部门的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交警经费保障机制。

四、为解决公安交警部门全省性科技装备建设的实际需要,明确将现有省财政安排的全省公安交警部门的养路费分成收入,仍然由省财政厅全部划拨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专项用于公安交警部门全省性交通管理信息系统等科技装备建设。

五、切实解决公安交警部门存在的突出困难。一是要明确交通设施专项支出,应全部由各级地方财政承担,避免挤占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安交警医疗保障制度,全额保障公安交警大病医疗救治经费;三是要合理安排交通协管员专项经费,解决基层交警部门现有警力不足的实际需要;四是合理安排科技装备和办公用房建设经费,解决基层公安交警部门的历史欠账问题。

六、推进全省公安交警部门实行收支完全脱钩。公安交警部门实行收支完全脱钩,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加强廉政建设和改善发展环境,也有利于加强基层公安交警部门经费保障,改善公安交警的执法形象,促进公安交警队伍的规范化建设。因此,必须推进公安交警经费收支完全脱钩,公安交警经费全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保障。对人员经费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给予足额安排;对公用经费,将制定分类分档的预算定额标准,并按照定额标准予以核定;对项目支出,将按照实际需要和财力尽可能予以保障;对执收执罚的成本性支出,将据实核定,足额安排。

篇5:交警纪律作风保证书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提出的“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等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牢固树立警察意识、纪律观念为核心,以整治森林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建设、机关管理和民警自身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全警参与、全面整治,集中解决一批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整顿软弱涣散领导班子,强力推进作风转变,使机关风气明显好转、队伍执行能力明显增强、机关环境更加整洁、队伍整体形象明显提升。

二、工作内容

针对目前全区森林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实际,重点整治解决部分地区、单位及个人存在的以下方面问题:

(一)领导班子建设。

1.“一把手”方面。能力不强,履行职责不力,放松队伍管理监督,不敢动真碰硬,对发生的各种问题和违法违纪案件有案不查,有纪不依,甚至弄虚作假,包庇袒护。

2.班子成员方面。软弱涣散、相互拆台,缺乏凝聚力、感召力、战斗力,真抓实干、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队伍问题频发。

3.领导作风方面。领导干部 “三严三实”方面存在的不严不实问题、工作上不思进取、干劲不足、消极懈怠、庸政懒政、缺乏担当精神、表率作用差、群众威信低。

(二)机关管理。

1.人员管理。监督不到位,规章制度和纪律规定不落实,民警思想颓废,发表不当言论;工作和值班期间饮酒,公车私用、违规驾驶、酒后驾车、酗酒滋事;违反公安部“五条禁令”、“三项纪律”等纪律规定;违规长期借调人员,民警长期请假、借调外单位或在编不在岗等长期处于单位和组织管理监督之外;重大案事件报告制度、请销假制度、领导干部外出报告制度不落实;值班脱岗、内部管理混乱等问题。

2.内务环境。办公环境卫生脏乱差,物品摆放无章法;办公区域内不按规定停放车辆;上班期间不按规定着装,仪表不整,举止不文明等问题。

3.兼职问题。森林公安民警兼任林场、苗圃、林工站、木材检查站等部门相关职务,或林场、苗圃、林工站、木材检查站等部门人员兼任森林公安机关有关职务等;调离森林公安机关人员不及时办理“不予保留警籍、警衔”手续。

(三)民警自身建设。

1.警察意识。宗旨意识淡薄,对待群众缺少热情;理想信念不坚定,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职业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不注重学习新知识,对个人要求不严;缺乏担当意识,对领导交办的工作讲价钱、讲条件,或强调客观困难,找理由推诿搪塞、拒不作为、久拖不办、执行不力。

2.执法办案。接处警不及时、不规范;不按规定和程序办案,不作为、乱作为;滥用执法权力,执法不公,办理人情案、关系案;包庇违法犯罪,充当“保护伞”;泄露办案秘密,为违法分子通风报信;对待群众“冷、横、硬、推,吃、拿、卡、要”等问题。

3.工作纪律。长期纪律涣散,精神萎靡,经常迟到早退;经常在上班时间办私事或不经请假私自外出;时间观念差,执行能力弱,办事效率低、工作拖沓,不求上进,缺乏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工作责任心差,敷衍应付,上班时间串岗闲聊、玩微信、打游戏、网上购物等。

三、方法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9月7日-9月11日)。

1.广泛动员。各级森林公安机关结合实际制定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分层次明确专项整治任务和责任,及时召开纪律作风专项教育整顿工作动员会,进行广泛深入的思想发动。

2.强化学习。组织广大森林公安民警认真学习系列重要讲话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以及《人民警察纪律条令》、《公安部三项纪律》、《领导干部五个严禁》、《内蒙古自治区公安机关党员民警严守政治纪律“十个不准”》等禁令警规;学习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全国公安厅局长会议等重要会议精神,特别是要学习、孟建柱、郭声琨关于做好新常态下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吃透精神实质,把握基本要求。

(二)自查整改阶段(9月12日-9月14日)。

各地、各单位要着眼森林公安工作发展新常态,立足岗位实际,认真查摆整改。工作务求认真深入、细致、具体,逐单位、逐人查摆整改,逐人写出自查整改报告。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各级森林公安机关领导班子进行一次全面自查自纠,对落实“一岗双责”不到位,领导班子抓队伍不力,要对其进行诫勉谈话,导致队伍管理涣散、问题频繁发生、群众反映强烈的,坚决硬起手腕建议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调整。

2.解决执法突出问题。将全区森林公安机关立案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与落实执法办案终身责任制紧密结合起来,坚决整治推诿塞责、有案不受、有案不立、立而不侦、违规乱立、隐案瞒案、统计不实等突出问题,严厉查处包庇违法犯罪充当“保护伞”、插手经济纠纷、损害群众利益等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

3.严格执行警规警纪。全面查找在贯彻落实警规、禁令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强督察检查,确保不漏管、不失控。任何人违反,一经发现要通报全区,并严格追责。对因责任不明确、工作不到位发生违纪违法问题,或者因报告不及时造成后果和不良影响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4.严格人员管理。对各级森林公安机关长期请假或借调外单位、在编不在岗,长期处于单位和组织管理监督之外的民警进行全面清理,限期归队,确因工作需要的,要严格履行借调手续,落实管理责任;对于借调至非公安机关的人员,由所在单位暂时收回保管警察证及警衔、警号等警用标识;对无理由不归队的建议当地有关部门限期调离森林公安机关。严格请销假制度,加强民警八小时外的管理,坚决杜绝失控漏管、堵塞管理漏洞。

5.严格落实重大案事件报告制度。进一步严格落实重大案事件报告制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等问题发生。对于因报告不及时造成负面影响的,要进行责任倒查。

6.严格内务管理。规范民警着装,严格按照规范着装佩戴警用标志;加强值班备勤和内部管理工作,加强民警日常养成教育,牢固树立森林公安民警良好形象。

7.进一步清理民警兼职问题。凡是民警兼职的一律归队或调离森林公安机关。占用政法编制,但不在森林公安岗位上工作的民警,不予入警授衔;已入警授衔的,如不能归队,其警籍和警衔不予保留;对已调离森林公安队伍的及时办理不予保留警籍和警衔手续,避免双重身份违法违纪或发生职务犯罪。对于林业局长兼任森林公安局政委或第一政委的,不得占用森林公安专项编制,不予办理入警手续。各单位主要负责人要签订“无兼职人员保证书”,落实好有关责任,确保民警兼职问题得到彻底清理。

(三)检查验收阶段(9月15日-9月22日)。

自治区森林公安局从各盟市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进行交叉检查,采取现场检查(学习记录、值班记录、接处警登记、奖惩情况等)、实地暗访(机关面貌、人员状态等)、问卷调查、随机谈话等方式,对各单位纪律作风建设及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严格检查。对于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整改,未发生严重后果的,可从轻、减轻处理或免于处理;对于有令不行、顶风违纪,姑息迁就,包庇纵容,甚至压案不查、瞒案不报的,一经发现要严肃处理;对领导班子抓队伍不力,问题频繁发生的,要进行诫勉谈话或建议当地有关部门进行调整。检查组要有针对性地肯定成绩、指出问题、提出评查改进意见。

(四)总结通报阶段(9月23日-9月25日)。

上报纪律作风整顿工作总结,将探索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制度规范,形成加强纪律作风建设、强化队伍管理的长效机制。自治区森林公安局将适时召开总结大会,表扬一批在队伍管理方面有新举措,取得实际效果的单位,通报一批违规违纪、问题突出的部门和个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纪律作风整顿成果。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开展专项整治工作是全区森林公安机关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树立执法为民思想、维护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是加强作风建设、解决突出问题、树立良好形象的迫切需要,是纯洁队伍、提高队伍战斗力、确保工作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手段。自治区森林公安局成立纪律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杨峻山任组长,政委赛希娅娜任副组长,政治部、办公室、警务督察支队负责人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治部,负责纪律作风整顿工作的组织实施,办公室主任由政治部主任王肖冰兼任。各级森林公安机关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保证纪律作风整顿工作顺利开展。

(二)确保质量成效

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是这次专项整治的第一责任人,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履行组织领导责任;班子成员要按照分工,实行“一岗双责”,切实抓好分管部门、单位的整顿工作。各地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有自身特点、针对性强、时效性强的方案和计划,拿出过硬的措施,实打实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把这项活动与当前的重点工作紧密结合,抓整治促工作,确保工作任务的完成。

(三)加强督导检查

在纪律作风整顿工作中,自治区森林公安局纪律作风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地各阶段工作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工作开展情况,促进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各地适时组织专门力量对问题多发单位、部门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整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对专项整治中发现的违法违纪案事件的涉案人员,要区分不同情况,严格依法依纪处理。

(四)形成常态机制

纪律作风整顿是一项长期工作,要坚持抓“常”、抓“长”。一是经常查,纪律作风督察常态化。督察部门定期不定期以正常督察和明查暗访两种方式对机关纪律作风进行检查、抽查。二是长期抓,坚持警钟长鸣。对督察中查出的问题,要定期进行通报、处理。

(五)强化舆论宣传

大力宣传开展此次专项整治工作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及时发现、挖掘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人;充分利用反面典型开展警示教育,对民警起到警醒作用。自治区森林公安局在公安信息网上开设专栏,集中报道开展纪律作风整顿工作情况,各地要按阶段及时报送活动信息,用图片、视频、文字、表格等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反映此次纪律作风整顿工作开展情况,在总结大会上对各地报送的信息量予以通报。

保证人:xuexila

篇6:交警工作保证书怎么写

一、切实履行职责,保障任务落实。

围绕“文明幸福新萧山”建设的总目标,按照区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工作部署,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确保上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二、严格执行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进一步强化纪律意识,切实提高严格执行纪律的主动性,自觉维护单位工作秩序,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在贯彻执行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确保政令畅通。

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不折不扣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省委实施办法和“六个严禁”、区委30条贯彻意见。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强化效能建设,提升工作效率。

严格执行效能建设八项制度和“五不准、五不让”规定,坚决不让工作在我这里延误,不让差错在我这里发生,不让群众在我这里受冷遇,不让不良反风气在我这里出现,不让形象在我这里受到损害;不准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不准收受当事人的礼品、礼金、礼卡,不准工作日中餐饮酒,不准推诿扯皮、办事拖拉,不准态度冷漠、不负责任。

保证人:

上一篇:学生评价教师制度下一篇:学校管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