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心得

2024-05-26

学而心得(精选7篇)

篇1:学而心得

生命的信仰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 “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

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交配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篇2:学而心得

文/张赟

在这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真是汗颜,不学则以,一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对于经典中的很多字的读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认识。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读不顺畅,反复听,反复读几遍之后才算是能够顺利的读下来。虽然有译文,但对其原文的理解还是有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于是开始查资料,听群里各位老师的分享和导师的讲解,才渐渐明晰其中内涵。

虽然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是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一周的学习下来,自己的感触也颇多。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做一个有德之人,而这个不是从知识或书本上获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体验中以及做人做事上历练出来的。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现问题才开始反思,去了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才开始不断地学习和自我修正,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践行,而践行也是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务大众。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而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求同存异才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杨教授讲到“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反复读学而篇的时候,我体会到:这个“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该如何相处。而这个关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和睦融洽了,我们跟世界的关系也就和谐了。所以孔子一再强调“孝悌”.父亲是天,是阳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创造力的象征。母亲是地,是阴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载、接纳的象征。这两种能量都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与父母的连结顺畅也就表示我们的阴阳能量的平衡。而这样的平衡状态下,我们对外,不管是和同学朋友的关系、还是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能自如应对。如此,人与人相处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当今很多人的财富、疾病、人际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问题,追根溯源几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的问题上。可见,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看透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教育界也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们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那我们国家必将繁荣昌盛。

当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个基础,自我的修行还是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的反省和觉察自己的。这也是为了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因为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生命中几乎所有的痛苦都与“道”有关,万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个维度。人人都应该行在“道”中。这个“道”在世间一切事物上运行,比如我们的身体,生命、做事,家庭、关系,施与受、财富、事业,心思意念,命运等等。我们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运行着。

如果我们没有行走在道中,不论是身体、做人、做事、修行等各个层面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来给我们找麻烦的,而是一个个的信使来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有问题了,需要去修正,他们只是生命的信使,万物与宇宙之爱经由他们把信息送给我们,好让我们去看见问题处理问题,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提醒并去修正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继续回到了“道”中,一切就会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抓住那个仁德贤良的根本,让它在心中竖立起来,才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一颗心,做事就会遵循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德行之后也需要运用好,那就需要“礼”,而这个礼以恰到好处为可贵,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个词“界限”.有了这个界限,我们会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么不是,这样也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暂时不是合适的时机。而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自己也将同样的承担后果,而这个后果可能往往超过自己的承受力,伤人伤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义。"

篇3:学而心得

师对曰:说说看,你所学何事,又为何而学?

学者问:我们学的是法定教材,为的是得个好成绩,将来考个好大学,大学毕业找个好工作。古言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莫非读书本来就是一件苦事?等做了“人上人”才能尽享快乐?

师者曰:难怪你常觉其苦,且不解孔夫子为学之乐。

孔子这里所说的“学”,当然包含着学习知识与技能,但其要义不在于此。对于此“学”,古人或以“学道”“学做人”“明人伦”,或以“修身之学”“义理之学”“尽性之学”名之,不一而足。

学者叹曰:唉!一听到“学道”之类的大字眼,我就头大脑昏,觉得太高了,望尘莫及。

师者亦叹:唉!“道”字本无玄妙处。我辈一头扎进功利场,遂小视、贱视了自己,顿觉“道”字高妙无比,不可企及。

孔夫子不是说过“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1吗?所谓“道”,就是人生日用的道儿与理儿。人莫不有父子、兄弟、朋友之伦,也就莫不有其道。做父母有父母之道,做子女有子女之道……故孟子说庠序学校“皆所以明人伦”2,而《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人能自尽其道,则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无往而不自得;人人各尽其道,则人我和谐,事业同襄共成。天下之乐,孰大于此?

学者复问:由此说来,“学”即学做人。那么,“习”的要义是什么?就是“复习”或“练习”?

师者答曰:学做人必展开于日常生活中,与日用常行相隔绝,学做人就成了一句空话。其“习”乃实践、实行义,即在日用中学做人。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曾子每日三省其身,其中就有“传不习乎”4,即师者教人,必先将其欲传之道践之于行、体之于身、验之于心,不能只作口耳讲说之用。中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倡言“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就深受这一思想传统浸润,有孔孟思想的影子。

古人解经,必通训诂,必贯经传。不通训诂,则肆为臆说、游谈无根;不贯经传,则一叶遮目、不识大体。清儒毛奇龄认为:“学而时习之”的“学”字是名词而非动词。这一分疏极其重要。如果“学”是动词,“学”和“习”就成了先后相继、彼此独立的两种行为,容易被理解成知识技能的学与习(练习、熟习)。如果把“学”看成名词,则“学”就在“习”中、在日用常行之中,离开了“习”便无所谓“学”了。至于“时”字,则是“以时”且“时时”之义,所重在把握习行的时机。

还需说明的是:《论语》是反映孔子与学生相互切磋、解答人生困惑的记录,跟现今以课堂为中心的书本知识教学,语境颇为不同。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人每以其“解惑”为解算术、物理、语文题,不知人家首先要解的,是人生之惑。知识技能的学习若不本于解人生之惑,而是与解人生之惑相分离甚至于对立,则知愈多而惑愈甚,其为教为学,不亦悖乎!

学者问:如此说来,知识技能的教学是否就可有可无了?学道与学知识技能是什么关系?

师者曰:怎么可以说学知识技能可有可无?孔子不是也说过“依于仁,游于艺”5吗?

“学道”是获得人生的意义。说一个人得“道”,就意味着他或她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和生活节奏,能自己领着自己往前走,《中庸》所谓“道者,自道也”。不仅如此,他自己的节奏与他人、世界的节奏还相互契合,人们同歌共舞,这就是孔子所谓的“成于乐”之境。

进入了这种状态,就是“依于仁”。这个“仁”字,不能理解为一个外在的、对象化的东西,它就是一个人尽其日用常行之道后,所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安定感。我读《论语》这段话,脑海里总浮现着一个生机盎然的生活场景:一个小孩子依偎在妈妈的身旁,神定气闲,有了“在家中”的意义感,整个世界焕发着意义之光。于是,家中之事都是他的事儿,他对家中之事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学一学、动一动——妈妈包饺子,他也要包饺子;妈妈扫地,他也要扫地……这就是“游于艺”。“艺”就是知识技能。在孔子那个时代,“艺”主要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实用知识、技能。

学习知识技能,当然要用来解决当前和未来生活中的问题。一个人步入社会以后,知识技能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自己的职业。但是,对于青少儿来说,学习知识技能,首先不是为了谋职业、找饭碗,而是启迪智慧,打开人进入世界的各扇窗口。知识技能会因时代变化而陈旧,但人如果有了智慧,就能顺应时代变化,在变化中学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而生生不穷。故学“道”、启迪智慧是本,属于内在而绝对的价值;拿文凭、找工作是末,属于外在而相对的价值。就像树木生长,要让它开好花、结好果,就要深植其根。学习知识技能也要固其智慧之本。这样做,就是务本,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6。如果不务本,从入学那一天起,双眼紧紧盯在得高分、考好大学、找好工作上,道未得、慧不开,将来虽得高位重利也不见得守得住——当了高官,锒铛入狱;发了大财,挥霍一空。正所谓“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7。

说到底,“学道”就是如今“素质教育”的要义所在——“素质”者,生命之底子也。这个底子越厚、越广,人生之路越充满光明和希望。

学者曰:师傅今天真是解了我的大惑,也让我浮想联翩:原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依于仁,游于艺”是一体相连的!

师者曰:确实如此。

“游于艺”的“游”字很有深意、值得讲求。所谓“游”,就是用心于所做、所学之事而又能超脱之,有游动空间、能自由发挥。就像小孩子跟着妈妈包饺子不是为了吃饺子,跟着妈妈扫地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他已经超越了外在的功利性目标,完全为自己所正在做的事情所吸引,身心一如、物我一体。他是在一种轻松自由的心境中学事习艺。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8“知之者”还与所做之事相互外在,“好之者”已能在情感的投入中使物与己相互接近,而“乐之者”已使己与物融为一体。“艺”而能“游”,它已由技术上升为艺术。仁与艺一依一游、相互兴发,“学”与“乐”也难分难解:学即乐,乐即学。这是创造性的生活状态,也是创造性的学习状态:新新不已,乐在其中!

我想,《论语》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不用陈述句,也不用祈使句,却只用反问句,真是意趣非凡!它让一位已得为学至乐的人现身说法,而让学者们证而会之:“我觉得学而时习之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呀!君以为如何?”

学者曰:弟子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明代有个思想家、教育家,名叫王艮(1483—1541),是王阳明的大弟子。他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乐学歌》,颇合《论语》首章之义:

乐学歌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心缚。

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

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

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

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

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

乐是学,学是乐。

於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

篇4:学而明 学而悟 学而用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0-0056-02

【作者简介】张洁,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

【设计与思考】

一、教材分析

执教内容为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四第一单元 Reading板块的语篇“Advertisements”。本单元以“广告”为话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广告的定义、种类、做广告的方式及与广告宣传活动相关的知识。Reading部分是一篇说明文,结构非常清晰,由什么是广告、哪里可以见到广告入手,说到广告的两大主要类型,举例说明两类广告在目的和手段两方面的区别,最后提醒读者用恰当的态度对待广告。

二、学情分析

此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对文本的理解难度不大。但是跟广告有关的词汇及如何用英语阐述一个广告及其内涵会感觉困难。同时,要培养学生对不同类型广告的警惕意识或推广意识。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总体流程为:感知(what we see)—— 感悟(what we learn)—— 创造(what we can do)——再思考(express what we feel)

四、教学理念

把英语真正当作一门语言,发现它独特的学科价值,帮助学生发展英语语言学习的能力。深刻领会英语课程的核心理念,即2011年版课标所倡导的六个方面的课程理念:(1)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2)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3)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4)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5)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6)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

基于英语学科的课程理念,此课时的核心思想是:(1)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而明,学而悟,学而用。(2)教师:回归chalk & talk,发挥语言魅力,发掘自身潜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难。(3)师生:思维碰撞,平等对话,共同成长。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Step 1.感知(what we see)

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广告及他们的旧知和经验出发,让学生感知广告的无处不在和丰富多样性,随之经由老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与阐述什么是广告和广告主要有哪些类型。

T:Lets enjoy a video clip together.While watching,please try to remember as much information as you can.(利用多媒体播放一则广告串烧)

T:What did you see just now?

S:Advertisements.(在黑板上板书标题)

T:How many ads did you see just now?

S:Many, many.(学生笑)

T:Could you tell me some based on your memory?

S1:Duang (shampoo)...

S2:Dove...

S3:iPhone7...

T:It seems that you are so familiar with these ads. Why are you so familiar with them?

S:Because we often see them on TV.

T:Where else can we often see or read ads?

S:In the street, on the newspapers, on the Internet...

T:Since you are so familiar with ads, could you tell me what an ad is according to your understanding?

S:Ads use words and pictures to sell us some products.

T:Pay attention to the ads on the left(PPT左栏). What do these ads have in common?

S:They want to sell us some products.

T:Yes. And what about this website—Ganji?What does it want to sell us?

S:A service.

T:So,boys and girls. These ads that want to sell us a product or a service are called “Commercial ads”, so they must be paid by someone. (板书CAs-paid)Pay attention to the ads on the right(PPT右栏). What do these ads have in common?(学生回答不出)

T:look at the ad for milk bottles. In fact this ad aims to persuade us to believe in the idea that recycling is important and necessary. So besides commercial ads, therere another kind of ads called “Public service ads”. They are often run for free. A typical example is “China Dream”.(板书PSAs-free)

T(小结):Ads are everywhere nowadays. Ads use words and pictures to persuade people to buy a product or a service, or believe in an idea. Therere two main types of ads: CAs and PSAs.

(设计意图:利用广告串烧迅速把学生吸引到本文主题上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无需阅读文本,就通过老师的引导、自己已知知识和经验的分析和归纳,得出广告的定义、分类等。)

Step 2. 感悟(what we learn)

利用文本的材料和新闻资料引导学生慢慢感悟商业广告和公益广告在目的和手段方面的不同,引导他们思考公益广告的积极意义,并鼓励他们分享一则印象深刻的公益广告,同时提醒学生关注商业广告中潜在的夸大甚至虚假的信息,在讲述自身经历的同时增强鉴别与警惕的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体会到对于广告应有的态度。

T:Do you think ads tell us the complete truth?(板书always the truth?)

S:No. (板书加上Not)

T:Here is an example. Have you ever heard of this piece of news?(显示佳洁士被罚款 )Do you know how they trick us?(学生摇头)

T:Well, we can refer to our textbook for help. Read Para.3 and answer:1.What are the two examples of CAs given by the writer in this paragraph?2. How do CAs trick us according to these examples?

S:(学生回答)

T(小结):They play on words, that is, use clever language to trick people into buying their products. Have you ever been tricked by any commercial ads? Share your story with each other.

S:(同桌分享——集体分享)

T:So,we can see sometimes“slogans”play an important role. Lets look at some typical ones.

《模块四读本》18 Advertising slogans:Match the advertising slogans with the companies.(略)

T:Not all ads trick us, though. Weve got another kind of ads——PSAs. Read Para.4 in your textbook and answer: 1. What do PSAs aim to do? 2. What are the examples of PSAs given by the writer in this paragraph?

S:(学生回答)

T:Since China began a nationwide public service advertising campaign in 1996, various types of good and instructive PSAs have appeared. Here is one that impresses me most. Lets enjoy it together and tell me what message the PSA wants to convey to us?

S:Its about warm love in a family.

T:What is the PSA that impresses you most?Share it with us.

S:(学生小组分享——集体分享)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设置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参与度,进而转思维为语言,锻炼英语表达能力。学生当堂的“生成”是亮点所在。)

Step 3. 创造(what we can do)

选择贴近师生的素材,让学生自主选择:Choice 1:用教师的DIY技能和作品,创设情景让学生帮助设计一个“Jessys DIY Club”的广告方案。Choice 2:请学生为自己的母校百年校庆设计宣传广告,以扩大影响力和吸引更多生源。同时用教材配套读本L18+22的两篇文本,给学生以启发。寓教于乐,让学生亲自体验设计广告的乐趣。

T:Up to now,weve learned much about ads. We know that...(根据板书小结)Therefore,when it comes to ads,be smart and dont be slaves to them!

T:Well,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designing an ad by yourself?(学生摇头)Now,youve got a chance. Work in groups of four. Choice 1:Design an ad for my club——Jessys DIY club in order to attract more students to join my club. Choice 2:Design an ad for your school(Nanjing Zhonghua High School)in order to make it better-known by the public and attract more students to study here.(PPT展示两种选择的相关图片和信息)As to how to design a good ad, you can turn to Page 17 for reference.(学生表现出色)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表现的舞台,给他们选择的空间,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培养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同时,设计广告的过程无疑是需要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结合广告的类型、功能、手段等要素,加之自己的创意。)

Step 4. 再思考(express what we feel)

课后作业:推荐学生观看国外公益广告视频“Look Up”,并用书面形式写下感想。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课上对于广告的思考继续延伸到课后,帮助学生提升关注社会现象的意识,进而进行思考并表达感受。)

篇5:为真学而教读书心得

一、课前做好调查,以学定教。

做到以下三个不教:

学生已经会的不教;

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

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不教。只有做到了这三个不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学习,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做到多学。

二、把讲授变为探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堂上,学生不再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获得知识。在现在课堂里,教师要通过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摸索、体会去理解新知。因为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才是真正的牢靠的知识。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摒弃“满堂灌”,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合作交流,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自己去探索、老师只是适时的点拨、引导和总结深化。

三、学会等待,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

在自己的课堂上一定要学会等待。往往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卡住,这可能正是他们思维效率最高的时刻,这种思维结果会留下最深刻印象,如果老师启发得当,全班同学也会进入一个高度集中的思维过程。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要在无意识的情境中给学生创设有意识的思考环境。等待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一种尊重。在学习上,过程和答案同等重要。

四、变教师总结为学生梳理。

以往的课堂,我们只是让学生做好“听”的角色就行了,认为你听好了自然就学会了,但现实与愿望总是有差距,总有那么多的学生看似一个很好的听众,却学不会老师所教的知识。经过“少教多学”的课堂实践,我们发现,在做好上面几点的基础上,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梳理学过的知识,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要比老师去总结效果好的多。

篇6:论语学而篇的读书心得

论语学而篇,从为学、为人、为事出发,讲到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为学方面,总的要求是要学而时习之,言简而意赅。学习的目的是要达到,能够做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样的话,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当然,学习有时候是痛苦的,要是能够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回想当初考大学,考研,可以说牺牲的东西太多了,知道现在有时候都在反思,当初是对还是错,当然,对错其实在当初就根本没有标准,所谓的对与错,其实都是用历史的眼观来衡量的。因此,如果君子不重,学则不固。

篇7:学而心得

没有思想的变革就没有其他变革。

一、真学,从儿童立场出发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从儿童的本身的角度去看待学习,教师要不时回到儿童时代,用那时的心与理来“度”孩子的内心感受、学习体验,不能以为自己懂的东西学生也该懂。做到回归“童我”,以己“度”人。

二、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听、看得来的知识虽然来得快,但通过“做”、思考、感悟才会久远的影响、润泽孩子的心智成长和精神发育。重视教育质量才是真正的实效教育,重视教育质量也必然派生出真正的教育效率。

三、是真学,依据一定标准和学生“获得”来衡量

衡量教师教学的标准最主要的三标即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课堂评价标准。而学生的“获得”则指学生的增值,这个增值不仅仅指知识,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学习动力的增长,学习到的方法,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意义收获。

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有“真学”理念的提出,必有“假学”情形的存在——带得走的错教有存在合理性吗?“多多”就能“益善”吗?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立竿见影能有续航力吗?行云流水能打开思维的通道吗?圆满真是一种教学功德吗?

这些问题我从来没有反问或检讨过自我,甚至成为许多人共同的追求:追求在最短时间里给学生最多知识,追求最高正确率,追求课堂零缺陷、零遗憾、零阻碍……冯老师带领我们回到教育原点,回到儿童,以辩证的眼光看待和辨析多与少、好与坏、快与慢、流畅与阻碍、圆满与缺憾……

我们可以看到贯穿其间的一个执着信念:不剥夺儿童真实学习的权利,还儿童完整的学习过程,让他们在挑战中获得思维的发展,获得自我成长的力量。而所谓立竿见影、行云流水的课堂,正背离了这样的初衷——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以一种思维运作代替另一种思维运作,以外在的显学代替思维的潜学,以“机显”代替“人思”,以结果代替过程,以告诉代替体验,以示范代替试错……于是,儿童缺席了,真学离场了。

让学习真正发生

书的下篇提出九种“改课”举措:激发情意,充满想学的能量;培植自觉,共建会学的良方;引导倾听,凝聚静学的内力;发生经历,展开“让学”的旅程;改造问题,渐入深学的幽境;设置障碍,撩拨“强学”的欲望;用好错误,鼓舞敢学的信心;变组结构,放大活学的功效;卷入“玩—动”,走向乐学的胜地。涵盖了学习动机、教与学策略、课程建设等多方面,全方位、高视点地勾勒出“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课堂愿景。

在这篇里,“挑战”“难度”“深度”“错误”等是“出镜率”较高的词,它们组成真学课堂的共同特征:课程规定要讲的不直接讲,学生已会的不重复讲,学生能自知的不抢先讲,学生力有不逮、无法独立发现或解决的不着急讲;让学生充分试错和暴露错误,适当地让他们碰壁、胶着、纠结和摸索;当有学生发现了自我的错误,只轻轻一点,又把临门一脚的机会还给学生,更多由他们自力破门。引导学生悟理明道,将有质量的时间更多花在长效的核心知识上

读到这里,你是否会联想起那则著名的寓言?好心人不忍心看着毛毛虫在蛹中苦苦挣扎,帮它破茧而出,结果这只早出的蝴蝶永远失去飞翔的力量。

所以,要“抵抗住告诉学生任何应该知道的东西的冲动”(澳大利亚课程专家约翰•特纳语),因为“泄露一个可以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秘密,这是坏的教学法,甚至是一种罪恶”(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语)。至此,“真学”课堂的蓝图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它开放、多元,富于变化和启迪,充满挑战与成长,有时则是学生“批判思维的温床,质疑精神的沃土”。

为真学而教,说难也易,那就是要做到尊重学习:尊重儿童的学习愿望,并将其引领到核心价值、核心素养的方向;尊重儿童的学习能力,科学地干预和指导;尊重儿童的学习个性和学习差异。

上一篇:消防检查问题整改报告下一篇:闹元宵祝福语微信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