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心得

2024-07-01

论语学而篇心得(精选6篇)

篇1:论语学而篇心得

生命的信仰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儿时的吟诵这是在我的脑海中回响开来。索性用这吟诵做一个开篇,开始我《学而篇》学习心得的叙写。

全篇16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道德的各个方面。在现在看来也远不会过时。忽然想起上星期在听学长学姐答辩的时候,老师根据北村的文章问了一个问题“在中国是没有信仰的,你认为基督教不能在中国扎根、广泛传播的原因是什么?”熟不知,那时我多想说,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仰,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化中积淀了多少智慧与圣明。我们有信仰的,我们信仰的是五千年凝结成的智慧,我们信仰的是源源而来理性,我们信仰“仁”与“礼”。我们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忏悔,也会少了期望得到时的祈祷,我们有一套礼法去约束我们,一直做一位君子,在自救中救赎。学而篇里的章节就让我看到了这些,看到了促成人们内心强大的理性武器,看到了君子之身的感召力。

先说我最喜欢的一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师曰:“人总是不断地在反省,在反省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反省中修正自己的行为。于是人一步一步从猿进化为万物之灵。反省不仅仅是反思。反省是积极主动的对过去行为的自我论定,是在社会共同认知的是非标准下进行自我修正。省,又有省悟的意思。由省查而省悟,由省悟而不断修正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就会逐步进入‘知明而行无过矣’的境界。” 我对此深表赞同,同时,我更想表达对于本章提到的三个方面表示喝彩。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虔诚地追念祖先),“民德归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养)的主张。此处三句应是他提出的修养方法。那么曾子为什么强调要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反省?疑问刚一出老师就做出了详细的解说。陈祥道《论语全解》卷一说:“谋贵忠,言贵信,传贵习。谋、交、传者,施诸人;忠、信、习者,存诸已。先忠信而后习,与《易》言‘忠信’、‘进德,继之以‘修辞,立其诚’,《礼》言‘尊德性’而继之以‘道问学’同意。” 也就是说,曾子的“三省”讲的是进德修业的大事情。进德以“忠”“信”为本,修业以“习传”为基。忠本于心,《说文》:“忠,敬也,从心,中声。”段玉裁补 “尽心曰忠”以足其义。也就是说一个人谋事要尽心竭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爱岗敬业。信本于言,《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也就是说,与人交往,说话要诚实。你说话不诚实,净说假话骗人,你最终没有一个朋友,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上司信任你。做到了为人谋而忠,与人交而信,再把老师传授的学业反复练习,使之成为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你就会成为有德有才的人而受到别人的尊敬和信任,你的生活道路就会平坦许多。

生活道路开始平坦,是非常诱惑人的一种境况,而我则更想说,曾子是在用一种信仰在约束自己,也在传播这一信仰的同时,反作用于世人也能这样约束自己的行为。这种信仰是在君子的光环,是触手可得的神的光芒。每天都反省:做错的事,没做好的事,做好的事,不幸的事,幸福的事。每天都会有一堆故事能够串成五彩的珠子。想想自己对朋友有没有不真诚,有没有不信任,在一个阳光的午后,一种坦然也便油然而生。若是有所汗颜,那必定会有积极的行动去补救,美好的友情也就这样愈加滋生曼妙。想想工作中有没有谋私,有没有忠于这个组织,也许就在这个时候,心凝地更紧了一些,对于这个组织拥有了更多想要实现的梦想,把自己的梦与组织相连,在瞬间也变得坦然起来,试想是否可以理解成一种信仰的力量呢?想一想,学到的东西有没有复习有没有再做深一步的探究,是不是顿时就会生出一股动力,去发散思维,那样是不是就会少了很多颓废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又精彩的演出。

再回到开篇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说:学习与实践是快乐的!和朋友交流沟通是快乐的!不轻易生气有修养的人是快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快乐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是快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大家天天见见面说说话,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交流沟通才是快乐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知道也不生气,因为有修养才是快乐的。没有修养的人,天天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老干仗,老生气能快乐吗?不快乐能健康吗?

其实人的快乐按照告子“食色性也”的论断,人在得到食物维持了生命时是快乐的;在得到交配欢爱对象时是快乐的。这是生理层面上得到满足时的快乐。孔子认为,人的快乐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快乐,就是通过学习与交往和修养的宽容而获得的。

简短的两句话,16章里的两章内容,俨然不失为我们平常生活的乐道,一方面告诉我们去修正、提升自身,一方面告诉我们懂得欣赏、懂得宽恕。生命的信仰亦应是如此。

篇2:论语学而篇心得

文/张赟

在这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自己真是汗颜,不学则以,一学才发现自己真的是才疏学浅,对于经典中的很多字的读音不知道,有些字干脆就不认识。几句看似简单的话,却读不顺畅,反复听,反复读几遍之后才算是能够顺利的读下来。虽然有译文,但对其原文的理解还是有诸多的不清不楚的地方。于是开始查资料,听群里各位老师的分享和导师的讲解,才渐渐明晰其中内涵。

虽然我才刚刚开始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但是我已深感其思想的深邃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是名中国人感到深深的自豪和骄傲!

一周的学习下来,自己的感触也颇多。在这一篇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做一个有德之人,而这个不是从知识或书本上获得的,更多的是在人生的体验中以及做人做事上历练出来的。

总结自己的前半生,在德行修养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最缺乏的就是“五日三省吾身”,直到自己的生活出现问题才开始反思,去了解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才开始不断地学习和自我修正,通过学习《论语》的学而篇,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的:践行,而践行也是为了更好的去付出,去服务大众。也端正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和提升,而非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肯定,况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系统。求同存异才是共同发展和进步的意义。

杨教授讲到“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反复读学而篇的时候,我体会到:这个“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关系该如何相处。而这个关系最早的根源就是我们跟父母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跟父母的关系和睦融洽了,我们跟世界的关系也就和谐了。所以孔子一再强调“孝悌”.父亲是天,是阳性能量的代表,是力量、创造力的象征。母亲是地,是阴性能量的代表,是承载、接纳的象征。这两种能量都是我们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与父母的连结顺畅也就表示我们的阴阳能量的平衡。而这样的平衡状态下,我们对外,不管是和同学朋友的关系、还是和同事领导的关系都能自如应对。如此,人与人相处就不是表面的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了、心口不一了。

而当今很多人的财富、疾病、人际关系以及亲子关系的问题,追根溯源几乎都是自己和原生家庭,也就是和父母的关系的问题上。可见,孔老先生早在2千多年前就已经看透了这个问题。现在的教育界也开始重视家庭教育。如果能把咱们的儒家文化更早的、合理的渗透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那我们国家必将繁荣昌盛。

当然原生家庭也只是一个基础,自我的修行还是靠自己的毅力和决心。这个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的反省和觉察自己的。这也是为了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心,因为心正了,行自然端。

“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我们生命中几乎所有的痛苦都与“道”有关,万物皆有道,道跟法律、道德都不是一个维度。人人都应该行在“道”中。这个“道”在世间一切事物上运行,比如我们的身体,生命、做事,家庭、关系,施与受、财富、事业,心思意念,命运等等。我们生命的一切都在“道”中运行着。

如果我们没有行走在道中,不论是身体、做人、做事、修行等各个层面就会出现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来给我们找麻烦的,而是一个个的信使来提醒我们,告诉我们有问题了,需要去修正,他们只是生命的信使,万物与宇宙之爱经由他们把信息送给我们,好让我们去看见问题处理问题,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提醒并去修正了,问题也就不存在了,继续回到了“道”中,一切就会很舒服,很自在了。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抓住那个仁德贤良的根本,让它在心中竖立起来,才能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有了这样的一颗心,做事就会遵循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而不是因追名逐利而忘了根本。

有了孔夫子的,温、良、恭、俭、让这样的德行之后也需要运用好,那就需要“礼”,而这个礼以恰到好处为可贵,也是我之前提前想到一个词“界限”.有了这个界限,我们会知道什么是自己可以承受的,什么不是,这样也就会知道哪些事情自己可以做,哪些不可以,或者暂时不是合适的时机。而一旦超越了这个界限,自己也将同样的承担后果,而这个后果可能往往超过自己的承受力,伤人伤己。也就失去了“和”的意义。"

篇3:例谈《论语·学而篇》的第十四则

一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这段话首先就讲了八个字:“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什么意思呢?通常的说法是, 君子吃不要追求更好, 满足于一般的生活就可以了。住也不要有更高的要求, 能凑合着住就可以了。仔细想来, 觉得这个解释不太好接受, 因为如果把这段话作这样的解释, 那么就显得孔子似乎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大家肯定都想过上好日子、富裕的日子。因此笔者认为, 上面的理解应该不是孔子的本意。那么孔子的本意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思考, “食无求饱”可以理解为两层含义: (1) “有饭吃了, 不再为温饱问题操心了。” (2) “不能只满足于吃饱, 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而“居无求安”同样也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针对性的。在封建社会中, 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生产条件下, 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满足于吃喝上。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渐渐地使人们的精神懈怠, 不思进取。因此孔子提出“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以此提醒人们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能如此, 那么社会将会飞速发展, 而飞速发展的内在动力则是人民。

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后, 紧接着就回答了如何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孔子说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要求人们做事情要办得漂亮, 思想要少出问题。这七个字可谓把人生的全部活动都概括起来了。这句话着重强调了“事”和“言”的关系。这两个字实际上说的就是人的“行为”和“思想”。人的活动无非就是这两个方面。也可以说孔子用这七个字给人们指出了一条正确的人生路。但为什么要把“敏于事”放在前面呢?因为孔子对人的要求, 更重视“行”。不仅孔子, 我们的先人都非常重视实践, 实践的地位自古以来都很高。而对于“敏于事”, 应当如何深入理解呢?笔者认为有这样两层含义: (1) 机敏, 讲的是做事要灵活, 人要有能力、有办法把事情办成。这一点启发人们做事要善于变通。 (2) 办事要有效率, 要快捷。有的人就是嘴巴厉害, 他们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讲道理时一套一套, 做事情时一事无成。孔子提醒人们要善于行动, 尽快行动, 把事情做好。对于“慎于言”的理解, 从字面上看, 就是说话要慎重。把这句话放到实践中看, 就显得不那么简单了。首先, “慎于言”是讲话, 而不是不讲话。这说明言论很重要, 人生活在社会中, 不是孤立的, 肯定要和其他人打交道, 同社会发生联系, 这种联系的重要纽带就是语言。通过语言的交流达到思想上的沟通, 通过思想上的沟通, 达到目标上的一致, 形成行动上的合力, 以便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 将人类社会的事情办得更好。尤其是到了21世纪, 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就更是如此了。然后, “慎于言”是说语言要得当。要说符合事实的话, 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说话的目的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达成彼此间的共识。但语言这种作用的前提是人表达的思想要正确, 正确的话才能起到好的作用。最后, “慎于言”是不能乱讲话, 不能说假话。从古至今, 这样的问题都不少。一些人说话言不由衷, 久而久之, 习惯便成了自然。有些做买卖的喜欢卖假货、说假话。官场上的有些人喜欢说大话、空话、套话。这些都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慎于言”要求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 不能乱说, 要形成说实话的君子之风。乱说话, 说明人的认识偏了, 认识偏了那么行动必然要偏, 行动偏了, 那么就难以实现人生更高的追求。所以说, “慎于言”不仅仅是个说话的问题, 言和行是紧密相连的, 为了“敏于事”, 也一定要“慎于言”。

三就有道而正焉

“就有道而正焉”是在告诉了人们怎么做事、说话的道理之后, 紧接着又回答了应该按照什么理去“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说的是人应从事合乎道的事业。“敏于事”的“事”是什么事?是合乎“道”的事。“慎于言”的“言”是什么言?是合乎“道”的言。“而正焉”, 说的是人们在从事合乎“道”的要求的事业过程中提高自身修养。“就有道而正焉”说的是, 人们从事合乎“道”的要求的事业就是做能够对人类有好处、能够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事业。“而正焉”说的就是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 使自身把握了“道”, 使自己的道德修养合乎“道”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是沿着“道”, 沿着对人类社会有好处、有贡献的轨道去努力做事、小心说话。

四可谓好学也已

“可谓好学也已”告诉了人们这样一个结论:即如果说一种更高的人生追求确定下来了, 把事情做好了, 说话、做事合乎“道”的要求, 就可以说算是好学, 就是有学问了。在这里孔子进一步强调了什么是学问, 告诉人们学问绝不仅仅是读书, 不仅仅是掌握一般的书本知识。告诉人们做学问最主要的是会做事, 是对人类有贡献, 这才是做学问最重要的方面。

五总结

回过头来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上是个从愚昧走向文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最主要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当然还有文化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 但核心问题是生产力的发展。离开生产力的发展, 就谈不上文明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 给人们提出一个任务, 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生产应是扩大再生产, 不是简单再生产, 也就是说, 生产出的东西除了自身消费之外, 还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财富总量。如果生产的目的只为了维持一种低水平的消费, 人类社会就无法走向越来越高的阶段。人类社会面临的这个任务是客观的。针对于此, 孔子提出人应有更高的追求,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具有的一种精神状态, 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重要动力。

孔子在《论语》中的这段话, 主要是围绕“人生应有更高的追求”所讲的一些道理。因为人有很大潜能, 这种潜能的发挥, 取决于人生目标的高低。人生目标追求高, 潜能就会发挥得比较大, 所做的贡献就会比较多。人生目标定得低, 就不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进取, 人身上蕴藏着的聪明才智就可能枉然。孔子提出的“人生要有更高的追求”这一主题, 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很长, 在那种社会中, 主要是简单再生产, 这种生产方式养成了人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理状态, 使得古老的民族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碍。21世纪的我们要搞好现代化, 就必须不断往前走, 就必须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张燕婴译注.论语——中华经典藏书[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2]杨润根.发现论语[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7

[3]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4]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国民阅读经典[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篇4:《学而篇》之仁孝信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释义]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却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释义]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释义]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土,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原文]

子曰:“父在,现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文之道,可谓孝矣。”

[释义]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羌。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释义]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人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渭好学也已。”

[释义]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篇5:论语学而篇的读书心得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集中反映了孔子教育思想的体系和重点,即德育和智育。而且是德育为先、德育为重。孝、悌、谨、信、爱众都是德育的内容和范畴;而且这段话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对自己到对别人,讲了一个德育的顺序。这个顺序,先讲纵的血缘关系再讲横的血缘关系然后发展到普遍的社会关系爱众人。试想,如果连至亲的血缘关系都不能爱,怎么可能爱众人?对于如何要求自己,这里又讲了两点:一是谨,二是信。细细推究,这两点也是爱的表现形式,小心谨慎、言行诚信不正是对众人的爱吗?这说明谨慎和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修身的重点。也体现了孔子一贯倡导的仁,而仁又以孝悌为本。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仍具很多的借鉴价值。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要从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艰巨性,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复杂性,从推进素质教育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便是进入了三化时期,即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铺平了道路,也为腐朽意识形态的传播制造提供了机会。电脑的应用和互联网的开通,使人们能够摄取的信息量之大、之快,之广泛无法估计,无可阻挡。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的各种社会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为错综复杂。最近青少年中出现了一系列,都与我们忽视德育教育,德育实效性不大有直接关系。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确是新世纪学校的首要工作。

从课时的要求和各种德育活动的安排,到庞大严密的组织和众多的人员投入,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象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不大,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是,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长期忽视养成教育,德育工作高、大、空。目标太高、内容空洞,体系太庞大,成人化,搞一刀切,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21世纪的德育工作,要更加重视养成教育,做到高要求,低起点,让德育教育真正具有实效性。养成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没有养成教育,德育教育是空洞的。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生成,一方面需要现代德育把人类在千百年来所形成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必须引导人们自觉地加强德育养成。这就需要继续倡导孝、悌、谨、信、爱众等德育内容。

篇6:论语•学而篇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2、熟读《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两则,并能做到当堂成诵;

3、初步了解孔子对学习、做人、修身的一些观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

熟读并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中的前两则

三、学习准备:课件

四、学习时间:一课时

五、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2500多年前,在我国山东省,诞生了一位我国最伟大的教师。这位教师勤奋学习,博学多能,一生致力于教育,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美国曾经出版一本《名人年鉴手册》,其中所列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他被排在第一位。这位伟大的教师就是孔子。(出示孔子像)

孔子一生有弟子3000人,其中特别优秀的有72人。孔子用他自己的言行给了他的弟子们深远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的这些弟子将他和弟子们的言行整理编成一本书,这本书就是《论语》(板书:《论语》,提醒注意“论”的读音),这本书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学习其中的部分内容。(板书:二则)

(二)学习第一则

1、讲述故事: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读书,他时而大声朗诵,时而低头思考,时而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好。读着读着,孔子感觉到一种快乐的情绪在自己的心中慢慢荡漾开来,于是他取出一札竹简,在其中一片上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放下毛笔,他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阵急促的马蹄声。

“是我的朋友们来看我了吗?”他一阵欣喜,又拿起笔,在竹简上写下另一行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管来的是谁,我都可以把我读书的心得、体会告诉他,他也可以和我谈谈他最近的收获,这不也是人生的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孔子静静地等待着,沉浸在一片幸福之中。

可是,马蹄声并没有停下来。孔子叹了叹气,默默地在第三片竹简上写下又一行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课件出示这个句子)

他想,我日积月累地做学问,可是有谁能够理解我呢?哪怕没有一个人理解我,我都要宽厚待人,不恼怒,不怨恨,这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啊!

2、(出示完整的第一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一则论语。

3、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今天学习的内容和我们平常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4、引导学生汇报。

5、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1)朗读速度慢;(2)停顿多;(3)语气词多;(4)字数很少,但是意思很丰富。

6、师领读,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板书:停顿)

7、师再次领读,指导学生在停顿的地方画上“/”,并告诉学生:朗读时的停顿不是截然断开,一定要有气相连。

8、(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齐读,注意停顿。

9、引导学生提问,相机解释“子”、“曰”、“说”、“愠”的意思,解释“说”的读音。(板书:说——悦,说:喜悦,愠:恼怒)

10、指导学生注意句子的语气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一个“乎”字,这其实是表示一种语气(板书:语气),请大家看看,这里的“乎”是表示一种什么语气?(问的语气)问谁?(问自己)所以朗读的时候还要读出自己问自己的语气来。

11、师范读一遍,然后引读两遍。

12、全班齐读两遍。

13、全班背诵。

(三)学习第四则

1、(课件出示这一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请大家看看这一则论语,和刚才我们学习的一则论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问句,都有“乎”这个语气词)

2、学生自由读读。

3、指名学生读。

4、师简单介绍曾子(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的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提醒学生注意“省”的读音,并解释意思。(板书:省:反省)

5、师范读,学生在书上标好停顿。

6、(出示标有停顿的句子)学生根据标好的停顿再次齐读。

7、全班齐读两遍。

8、引导学生猜猜这一则的意思。

9、师简单说说这一则的意思:曾子是一个非常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的人,他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我帮别人办事有没有尽心尽力?我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信用?老师教过的知识有没有复习?曾子的这种勤于反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10、师生齐读一遍。

(七)总结

上一篇:职场礼仪攻略下一篇:四年级读后感: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读后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