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2024-06-07

信息系统架构设计(精选6篇)

篇1: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引言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已经成为我院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整个医院的运转高度依赖着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系统大大提高了医院工作效率并带来诸多便捷。但是随着终端的不断增加,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采用三层结构(C/S/S)重新设计医院信息系统,改善或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运用多层体系架构、数据安全、集成引擎、负载均衡、网络USTER等关键技术,设计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检验信息系统和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等40多个子系统,并进行了大规模整合以达到高度的无缝集成和信息共享,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本文简单介绍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体系架构设计与流程优化方案。

1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架构设计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从2006年开始经过近3年的努力,在信息系统大规模集成方面取得了有效的突破,研制出了一套大规模集成化的医院信息系统,它以医院实际运作为依托,功能模块涵盖门诊及其相关辅助科室、病房、放射影像中心、医技科室、行政管理和网络安全等部门,全方位覆盖了医院所有业务流程。

⑴医院信息系统的多层体系架构设计

由于医院信息系统的集成复杂度很高,所以本系统采用C/S/S结构的多层次服务体系,充分保证系统先进性、可扩展性、安全性、稳定性、易维护、快速响应、开放性、适用性和复用性等;利用MICROSOFT COM+中间件解决远程系统调用,满足医院分院、分门诊与主院的通讯要求;实现多处终端一个数据中心的目标,以适应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展需要。本系统以工作流引擎为核心,临床应用为主线,是基于J2EE构架、SOA面向服务的全开放、大规模的医疗信息系统应用平台。

⑵医院信息管理集成引擎(MIE)的设计

为了解决医院信息系统模型构建和应用系统彼此独立和封闭的弊端,在总体架构方面,本系统设计了医院信息管理集成引擎(MIE)。MIE的标准化核心则根据现代医院管理流程,采用组件化设计。其组件主要包括系统核心控制组件、数据交换接口组件和网络协议组件等。同时根据总体规划、制定统一接口标准及数据交换协议,支持国际标准,有利于将系统一体化;便于系统的外延扩展及升级,便于系统的维护。对于系统核心控制组件,建立了统一的系统控制接口,例如用户统一管理机制、数据库访问控制等。对于网络协议组件,设计了支持医院子系统模块,包括LIS、HIS、RIS等的通讯“握手”协议。对于数据交换接口组件,则设计了支持HL7、DICOM等行业标准的数据交换接口组件。

⑶运用服务器负载均衡、网络CLUSTER等技术

利用服务器负载均衡、网络CLUSTER等技术,可以保证系统7*24小时稳定运转;通过负载均衡以及中间层缓存数据能力,可以提高客户端的响应速度;而采用多层分布体系,当业务量增大时,可以在中间层部署更多的应用服务器,提高对客户端的响应速度,而且所有变化对客户端透明。

⑷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人机交互界面一体化设计规范 本系统包括40多个子系统,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非常重要。根据医院信息系统的特点,我们设计了一套人机交互界面的规范,以保证结构、功能和界面的清晰、完整和友好。同时,本系统采用了大量的标准模板和自定义模板,使得操作灵活、方便和高效率。

⑸设计“立体”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

医院的信息化不只局限于医院内部的管理,同时延伸到了社会。本系统采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通信技术,实现了“立体”的医疗信息服务体系。该体系包括:医院和卫生专业管理机构的接口,社会医疗保险接口,保健系统,候诊指引/LED电子显示/触摸屏查询系统,医院网站系统,手机医疗短信息服务系统,区域化医院(卫生)信息系统和全国首例在全市推广门诊通用就诊卡系统等。例如,我院保健系统管理着宁波大市区的所有妇保医院,可以通过外网通信技术与其他医院与医疗保险及农保系统进行实时数据传输与结算数据交换。

⑹医院信息系统的数据安全设计

良好的备份系统是整个HIS系统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的重要手段。我院利用数据库软件MSSQL 2000自身的备份功能每天备份数据库。同时选用VERITAS公司的Backup ExecTMfor Windows Servers 10.0专业备份软件做数据库和整个系统的备份(安装在1台独立的服务器上)。数据库服务器设计为双机集群,并在冷备份服务器上安装数据库。通过后台任务定时将数据库集群的应用数据库的备份恢复到冷备服务器上,数据库集群发生故障时,将冷备服务器更改为数据库集群名称,代替数据库集群工作,保证了系统正常运行的要求。

当主数据库系统瘫痪时可以临时启用本地的数据库应用门诊应急方案,前台工作站上的数据库,维持前台业务的正常运行,当主服务器修复后,可上传临时数据。

2医院服务流程的优化

以信息系统为纽带,高起点地改善或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在医院的服务流程(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中,人流、物流是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重要载体,是医院流程管理与优化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信息时代,有“后起之秀”的信息流却能切实有效地优化或整合人流、物流和资金流,提高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效率。本系统在“大规模集成化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引申出“医疗集成构架平台(IHE:Integrated HealthcareEnter-prise)”的概念,建立了数字化医院工作流分析、再造和医院综合效益分析模型(就诊、物流、管理等)。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⑴就诊流程改造

简化就诊流程,去除不合理环节,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就诊流程电子化,实现了处方、检查申请单、检验申请单、检查报告单、检验报告单的电子化填报,取消“门诊号”“、住院号”等杂乱无序的号码,代之以“标识号”,就诊者信息用惟一的标识号进行关联,各种医学影像信息和文本信息在医生工作站上无缝关联,就诊者无须再手持挂号单、处方、检查单、检验单排长队等候交款或楼上楼下奔波寻找做检查的科室。根据我院门诊病人多的现象,我院二次开发了一套候诊排队系统。候诊排队系统主要是在门急诊诊区、保健科、输液候诊厅和B超的候诊厅使用,并能和HIS系统紧密连接,可有效地管理就诊秩序。每层门诊候诊厅的设计都以诊区护士站为中心,各医生诊室围绕诊区护士站呈半圆形分布,各诊区还提供病人候诊的等待区。在各诊区内设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幕。每个诊区护士台配置一台电脑,自动接收挂号信息,显示病人就诊队列;并将就诊队列信息传送到诊区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该诊区内门诊的排队情况,定期插播当日出诊医生的情况介绍和门诊特点;护士工作站可接收医生呼叫病人的信息,根据排队情况,指定病人进入诊间就诊,同时可通过电子屏幕和语音等提示方式呼叫病人;对于就诊中还要去作检查的复诊病人,护士工作站可查询病人检查时间的安排,以便调整正在

就诊的病人队列,同时护士站保留复诊病人队列,当病人回来后,复诊病人将优先就诊;在每个候诊厅配置了自动取单机,就诊者可以在取单机上自取检验报告。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医院的“三长一短”(等看病时间长、等交费时间长、等取药时间长和医生诊治时间短)现象,病人满意度大大提高。⑵物流流程再造

率先实现了所有检验标本的条形码管理,使“样本物流管理”标准化,可使HIS、RIS和LIS共享检者信息,消除了检验中心数据录入和采集的“瓶颈”,有助于对标本采集信息进行详细跟踪,为LIS与双向通讯仪器之间沟通创造了必要条件;药库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的实现,使医院药品、卫生材料、办公用品、日用百货、电工电料、被服等物资纳入计算机管理。各科室需要补充材料,可在网上直接申请,然后由计算机自动汇总,及时配送,实现了办公用品和卫生材料的“零库存”管理。

⑶管理流程再造

通过定义和规范工作流,办公自动化和决策支持管理系统为部门之间实现真正的协同工作提供了保证,促使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由过去的松散结构向紧凑的工作流结构转移,使文件管理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网络化。办公设备在网络上共享,减少了办公器材的消耗。

3结束语

通过运用三层结构技术和大规模集成化技术,使满足医院医疗活动而设置的所有信息化的系统模块,达到高度的集成和无缝连接,我院得以在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下运行,实现了真正的医院数字化。

篇2: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一、建设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进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此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各项社会保障行政法规的陆续出台,社会保险事业发展迅猛,信息量急剧增加。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与支出也在急剧增长。到2004年底,我市参加养老保险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参保人员)已达120万人,当年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7.7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资金量和信息量,仅靠手工操作和低水平的单机管理已经难以为继。无论是对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跨地区转移,还是对养老金异地领取和社会化发放,以及对参保人员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全过程管理与服务,如果没有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支撑,这些工作根本无法完成。特别是养老保险资金财政补贴逐年上升,传统的管理手段和常规统计制度已不能满足需要测算对数据的需要,社会保险工作的管理手段和水平亟待提高。同时,随着济南市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建立一套与定点医院、药店互联的电子化医疗保险系统。

济南市全市由7个城区、5个县组成,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机构7个。旧系统中数据库分布在各个经办机构,无法实现数据的共享。因此建立一套统一标准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的系统势在必行。为此,市劳动保障局领导决定加速建立《济南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

二、系统的建设特点

1.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导、统一资源、分步实施、分级管理、网络互联、信息共享。

按照全国总体规划要求和设计方案开展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建设,执行全国统一标准,严格遵循了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各项规范和标准。建设统一的信息系统--济南市劳动和社会保险电子政务系统,建立了统一的集中式资源数据库,实现了济南市市属范围内的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共享,解决了征集数据与养老、工伤、失业、生育等支付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性问题;同时,也为实现更大范围内的网络互联、系统共享、信息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2.遵循层次化、构件化、标准化开发原则

该系统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设计了不同的业务功能,部署在不同的业务层面,实现了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业务需要,不同层次上的构件既可以位于相同的节点上,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的分布式事务处理,保证系统负载均衡、高效运行。由于该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对不同的业务进行了模块化的划分,对程序进行了构件化的设计,增强了程序的可复用性,提高了系统稳定性,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该系统采用标准化的分析方法、标准化的开发规范、标准化的对外接口规范、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安全标准、统一的网络接口标准,这些都保证了系统的质量,降低了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系统的维护和运营成本。

3.一体化应用总体架构设计

采用一体化的应用平台实现劳动保障核心业务(劳动业务、社会保险业务、社区业务)、社会保障卡交易、公共服务、综合管理业务(含局机关政务)、宏观决策与监测的一体化;以劳动保障部社保核心平台二版的应用平台为基础,并与劳动保障部社保核心平台二版的应用平台完全兼容;严格遵循国际典型电子政务系统的架构模型,实现了外部系统、外部设备、服务渠道的统一接入;全面支撑劳动业务、社会保险业务、社区业务一体化、核心经办业务与综合管理业务一体化、整体业务与服务一体化的业务运作需求;支持“业务柜台办理模式与通过电子化服务渠道办理”两种不同渠道的业务处理模式;支持“市局--区县局--街道与社区”的多级柜台业务办理模式。

4.经济性与适用性

避免重复建设和力争节约,对现有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要充分利用、发挥效益,对新建

系统要科学论证,硬件设备通过政府采购形式购置。按照经济实用、成熟先进、持续稳定的要求,确定信息系统建设的规模和软硬件档次。

5.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

设计时充分考虑劳动保障业务在未来若干年内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并充分考虑系统升级、扩容、扩充和维护的可行性;针对该系统涉及用户多、数据量大的特点,充分考虑如何大幅度提高业务处理的响应速度以及统计汇总的速度和精度。

6.安全性和保密性

系统设计把安全性放在首位,既考虑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也考虑信息的保护和隔离系;在各个层次对访问进行控制,设置严格的操作权限并充分利用日志系统、健全的备份和恢复策略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三、系统的体系结构

1.一体化的业务体系结构

该系统是以建立在对参保单位、参保人基本信息以及定点机构管理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基于组件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业务管理系统、宏观决策系统和公共服务系统。其中,业务管理系统为整个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供总体的基础服务,实现了对社会保险业务经办的劝过程,包括:社会保险登记、参保人员登记/变更、基金征集、养老待遇审核支付、医疗待遇审核支付、工伤待遇审核支付、失业待遇审核支付、生育待遇审核支付以及财务接口等。

宏观决策系统方面,通过常规统计分析、深层决策支持、精算支持等方式,为领导提供劳动保障的各项指标分析数据,并为社会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进行测算。公共服务系统将为广大参保人提供更多、更好、更贴近生活的服务功能,目前公共服务系统的建设工作在筹划中。

在该系统的研究中,深入分析和把握

社会保险关系产生、变动、转换、续存、中断、终止及其条件内在的联系,形成公共业务与专项业务相结合、征集与支付相隔离、待遇与缴费挂钩、公平与效率结合的机制。直接管理社会保险关系的业务系统,同时又与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相衔接;建立了以社保关系管理系统为中心,并与财务系统(从资金上制约社保关系的管理)、多媒体系统(从原始合法依据制约社保关系的管理)即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的管理框架。使社保关系、社保基金管理的准确、安全、完整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2.网络系统体系结构

劳动保障系统业务专网的安全支撑平台和应用支撑平台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技术标准规范,并结合业务应用实际情况进行建设。

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社会保险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与省广域网进行连接,与定点医疗机构互联,建成与21个社保经办机构、72个定点医院和36个药店的市域网。以太网技术的网络拓扑结构有多种,目前多采用星型拓扑结构。从本质上来说,以太网包括两种基本元素:交换设备(如交换机或集线器)和终端设备(如服务器和用户机)。终端设备和交换设备的连接采用双绞线。

局域网络采用分层结构,以高性能以太交换机作为网络主干节点,下联二级网络节点。并对网络进行VLAN划分,不同VLAN间的通信通过支持第三层交换的交换机和路由器完成,方便了网络管理。

3.数据系统体系结构

按照中央—省—市三级、集中与分布式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本市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的数据分布。为了保障系统的效率和安全,各级系统的业务数据、交换数据与宏观分析数据应分区设立,分别设立在生产区、交换区、宏观决策区几个逻辑工作区中。通过对社会保险的业务

进行分析,理清数据之间的关系,建立反映社会保险业务数据全貌的数据模型,然后按照合理的分布策略将这些数据分布到不同的物理地点上去,并且保证数据之间的一致性。社会保险信息系统数据的物理存在形式主要有数据库和数据文件两种。数据库存放支持社会保险管理和服务的日常事务共服务的数据;数据文件主要存放与相关业务部门间的接口数据。

4.安全系统体系结构

应用安全方面采用安全的应用体系结构(B/S/S):所有客户机只能访问虚拟服务器安全的应用架构,即统一接入的方式

Action Servlet/SOAP Servlet),统一的组件调用方式(Command交易容器)。采用安全的A2A实现方式:采用Web Services实现与定点机构之间的电子化业务协作。采用身份认证技术:登录认证、功能操作认证、组件使用认证。采用数据加密(RSA算法):用户登录口令加密,IC卡数据加密,传输数据加密。访问时间控制:除DBA、SA之外,非作业时间禁止所有客户机访问。网络安全方面采用防火墙(地址转换、入侵检测、IP过滤、端口限制、协议限制)用以防病毒(病毒扫描、病毒隔离、病毒防火墙、VPN、划分VLAN、拨号访问控制)。数据库安全方面:安全的访问方式(所有客户机只能通过应用流量控制器、Web应用服务器才能访问数据库)、安全的访问用户(除DBA、SA之外,数据库的访问用户仅为Web应用服务器)。

四、系统的主要功能

主要包括基金征集子系统、养老待遇支付子系统、医疗保险结算子系统、失业待遇支付子系统、工伤支付子系统、生育支付子系统、辅助查询子系统、财务接口数查询子系统以及系统运行子系统等。

征集子系统分为核心端部分和单位端部分。核心端部分是由社保经办机构负责按照单位申报的社会保险登记表在系统中建立缴费单位的档案信息并进行审核,同时打印相应的单据。具体模块有社会保险登记管理、缴费申报管理、基金征集、退休人员管理、养老个人帐户管理和医疗帐户管理等。单位端部分为各参保单位使用的上报软件。分为缴费申报、增员处理、减员处理、个人资料维护、破产清算处理、身份证修改、批量导入人员、数据查询及系统管理等。通过该系统可生成保险经办机构所需的五个险种的申报情况、增减员情况以及单位分立和破产等情况。

医疗保险结算子系统该分为核心端部分和医院端部分。核心端部分分为就医信息采集、医疗消费审定、医疗消费结算、医保支付核计、定点机构管理、三大目录管理和基本信息管理子系统。医院端部分为各定点医院和药店进行医疗费用结算的软件。分为挂号、门诊消费、门规消费、住院管理、药店收费管理和辅助管理。

养老待遇支付子系统基本养老保险业

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

养老保险待遇资格审核;养老保险待遇金额计算;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的养老金。进行复核;根据政策规定进行养老金调整;养老金和其他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确定养老保险待遇的支付方式和时间;委托社会服务机构发放养老金。

失业待遇支付子系统失业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失业保险登记;失业保险待遇资格审核;失业保险待遇期限及金额计算;医疗补助金、失业人员家属一次性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审核与计算、职业介绍补助金和职业培训补助金计算;一次性生活补助金的计算;失业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

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子系统工伤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工伤保险登记;工伤行业费率与浮动费率计算;工伤等级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护理依赖程度鉴定;工伤保险待遇资格审核;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医疗补助费、因工致残退休易地安家待遇、工伤保险医疗待遇、定期伤残护理费审核与计算;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费、供养亲属定期抚

恤金审核与计算;工伤待遇调整;工伤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

生育保险待遇支付子系统生育保险业务管理子系统主要处理以下业务:生育保险登记;生育保险待遇资格审核;生育津贴、医疗待遇、补助和其他费用审核与计算;生育保险待遇调整;生育保险待遇的支付、补支付或减支付。

辅助查询子系统主要完成以下功能:对各子系统处理的业务提供综合和专项查询;按不同业务、不同处理条件、不同统计要求进行分组统计和查询。

财务数据查询提供了五个险种的相关财务数据包括基金收入、支出等数据的查询。系统运行管理包括对部门、用户、权限、密码等的设置维护等。

五、系统的组织实施和应用效果

该系统执行规范的项目管理方法,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管理的控制,保障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中采用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经理和各分项目经理对项目中的各项任务和子任务进行严格的考核。在开发的各个阶段制定周密详细的开发计划,按照规范化的开发流程进行管理;使用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对软件执行严格的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并聘请相关的监理单位开发的过程进行全过程监控。

该系统经过两年多的应用,实现了业务经办的全程信息化,实现社会保险(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个险种)登记、缴费、审核、支付等业务的计算机处理和规范化管理,实现本地业务处理全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并为异地领取养老金、社会保险关系异地转移、异地就医等社会保险业务异地办理创造条件。该系统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社会保险信息的交换与共享,与省广域网进行连接,与定点医疗机构互联,建成与21个社保经办机构、78个定点医院和30个药店的市域网,建立了多媒体查询系统,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非现场监督,为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篇3:医院设备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医院设备信息系统(下文简称“设备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系统,设备管理人员使用它来登记、查询、统计、分析设备信息,同时控制日常设备管理中的操作风险。另外,设备系统可以配备条形码辅助清点功能,它将大大提高设备实物清点工作的效率和准确率,同时降低清点人员的劳动强度。

1 系统的定位和设计标准

成功地开发一套设备系统,首先要有明确的系统功能定位,即明确构建系统的目的。

一般而言,设备系统是一个用于管理医院设备的信息平台。首先,它要能够满足医院内部对设备的管理要求,符合医院设备管理方式和流程。其次,它要能够满足医院监管单位对医院数据收集的要求。换言之,系统的设计要“内外兼顾”。

医院对设备的内部管理是微观的控制,而设备数据的统计、上报一般是宏观的控制,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由于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设备管理方式和流程,所以设备系统的设计,在细节上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一样。只要系统设计符合相同的标准,就能兼容各家医院的设备数据,即实现数据的适配转换。

目前,由于我国尚无明确的“医院设备信息系统字段兼容标准”(表1),所以本人试图结合自身设备管理经验,提出该标准,以实现将来各家医院设备数据的兼容。

一般情况下,一台设备要经过设备的“购置”、“配发”、“报废”等管理环节,部分设备还将经过“调拨”环节。在每个环节上,至少需要记录表1中的各个字段信息。可以说,上述字段已基本能满足国家对医院设备数据的收集要求。

2 系统的总体构想

设备系统是医院设备管理的信息平台。健全的设备系统将涉及医院设备管理的各个流程,包括:设备账务管理、维修管理、计量管理、档案管理、设备清点等等,它承载着医院里各个设备全生命过程的信息。它将有利于医院实现设备的量化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国家对医院设备数据的收集,制定更加明智的政策。

设备系统的构建要注重录入数据的规范化,但也不能过于死板,要充分考虑系统实施前后,设备管理模式发生变化而带来的问题。对于会引发很大后续实施工作量的系统设计方案,一般要重新考虑,使系统适应现有管理,避免重大问题的产生。例如:原先医院内部的设备编号定义不规范,编号随意性大(数字、字符混编,甚至编号重复)。那么系统设计就要兼容这种随意性,否则系统的实施必须更改众多已有设备上的编号,这是相当大的问题,尤其对一些三级医院,几乎不可实现。不更改机身编号,将引起账、物不相符的问题。这样系统实施必将受挫。

尽管设备系统的构建要结合各家医院自身管理的特点,只需兼容一致的设备数据标准即可,但是由于各家医院对于设备管理的基本方式和流程是相近的,因此,设备系统的基本架构和核心数据库设计可以通用(或重用),值得研究与借鉴。

3 系统的基本架构

设备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嵌入式系统等技术的综合计算机系。

3.1 计算机网络架构

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将多个分散的部门联系起来,解决了实际应用中分布式数据输入问题,这将有助于实施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流程的管理,同时有助于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目前,网络系统架构主要分为两种:C/S(客户/服务器)架构和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C/S架构相对更成熟、高效、封闭、安全;而B/S架构更开放、灵活,不用预先安装应用程序软件。对于设备系统的建设,可用B/S架构开发分散在病房、财务等设备辅助管理部门的应用;用C/S架构开发设备主管理部门的应用程序。因为,前者对于设备管理的操作相对简单,但部门较多且分散;而后者对设备的管理操作较复杂,但一般是唯一科室,软件的部署与更新不成问题。

3.2 数据库管理系统

如今,关系形数据库已成为数据库技术的主流,构建设备系统,本人推荐使用SQL Server 2000来做该系统的底层数据库管理。因为,SQL Server 2000性能相对较强,同时具有良好的网络连接特性和安全性,对系统的硬件要求也不高,属于中轻量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用它处理医院设备信息完全能够满足需求,同时还有相当的性能冗余。

合理的数据库表结构以及约束条件设计可使设备数据在规范化录入的同时,减少冗余,增强一致性,并保证完整性,最终便于信息管理和分析。

3.3 手持条码扫描终端系统

条码技术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如今,主流一维条码标准有:UPC、EAN、CODE 39、CODE128、交错式25码等等;二维标准有:PDF417、Code one、Maxicode等等。在医院设备管理中,CODE128码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它具有高密度和内含校验码的特性,这样就能在较小的标签上,打印较高信息密度的条码,而解码时速度快、正确率也高。

手持条码扫描终端系统辅助设备管理人员进行实物清点。手持系统运行清点程序,只需扫描清点设备的条形码标签,即可完成设备清点。其它后续汇总、统计任务全部交由计算机完成。这将大大提高设备清点流程的效率与准确度。

3.4 系统组成

设备系统是一个计算机系统,它由硬件、软件和人员组成。以下为参考配置要求:

1)硬件:

服务器(1台)、计算机(2台)、打印机(激光、针式、条形码各1台)、交换机(1台)、手持终端(2台)。

2)软件:

a)服务器:

Windows 2000 Server、SQL Server2000、医院设备信息系统(后台数据库)

b)客户端:

Windows XP、医院设备信息系统(系统主操作界面)

c)手持终端:

Windows Mobile 5.0、医院设备信息系统(设备清点程序)

3)人员:

:设备管理人员根据设备分类划分管理区域,不交叉。系统为各个人员划分管理权限和设置安全控制。

3.5 系统体系架构

图1为设备系统的整体功能架构。它涉及到医院设备管理的各个方面,为数字化管理建立了蓝图。

4 系统的核心数据库结构

由于各家医院的设备管理方式和流程一般都比较相近,系统的核心功能都是设备账务管理,其他功能均为账务管理的扩展、衍生。所以,本文着力论述设备账务管理的核心数据库结构(图2),它是成功构建设备系统的重要基础。

数据库表结构的设计应满足数据库设计标准中的“第三范式”要求。减少冗余的设备信息,增强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

图2中,Storage、Utility、Discard分别记录设备“入库”、“配发”、“调拨/报废”的经历。各表中的字段符合“设备系统字段兼容标准”,其它一些字段用于系统组建中的流程控制,如:Finance Type表用于划分设备管理分类;Lock字段用于锁定已打印单据,使得这些信息不能再被随意更改,以保证账目、单据相符;Check In Date字段用于记录账务登记日期,以保证账务处理中时间结点的正确性和回溯性;recorder、buyer、checker、distributer、keeper等分别记录设备管理流程中的人员信息。

为了减少数据冗余,Storage表和Utility表之间的记录项是1对多的关系,它们靠Store ID来关联。因此,各种类型的设备编号(SN、GB、Serial)均记录在Utility表中,即每条Utility记录代表一台设备。Utility与Discard,以及Storage与Discard之间的关系类推。

5 总结

如今,医院越来越重视内部管理和控制,其中设备管理涉及医院账务和医疗质量两大核心,故必然成为医院内部管理的重点。要提高设备管理水平,设备系统的开发与实施是数字化管理的基础。如何构建能满足医院实际需求的设备信息系统?首先,要明确系统的定位,仔细研究医院自身的设备管理方式和流程,兼顾“医院设备信息系统字段兼容标准”的要求;其次,以“设备账务管理”为核心,逐步构建、扩展系统的功能点。由于各家医院的设备管理模式均不相同,所以系统在构建中要求同存异,以“字段兼容标准”为共同的接口,充分发挥各自管理的特点。另外,由于医院设备管理的基本流程是一致的,所以设备系统的基本架构和核心数据库结构是可以重用的,对其研究具有相当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军.EAM在医院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1).

[2]李云杰,蒋艳,高琛,等.EIS系统得设计、开发及应用[J],2004,

篇4:信息系统架构设计

关键词:B/S架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1 当前行业前景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目前,社会物流业迅速发展,运行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同比增9.5%;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为代表的区域物流发展迅速,各类物流企业快速成长,逐步形成企业群体,市场日趋成熟。

物流企业运作过程中,信息管理成本及效率是成本重要因素,信息及时传递是非常重要的成本影响因素。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化是物流企业成长的必然要求。信息是物流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诸如条形码(BC)、管理信息系统(MIS)、射频技术(RF)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等在大型物流企业中已得到充分应用。先进技术的应用是物流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有力手段。

据中国仓储协会2007年物流企业信息系统调查报告,我国41%物流企业完全没有信息系统支持,有信息系统支持的物流企业中,多数信息系统功能不够完善,38%的企业有仓储作业管理,31%的企业有库存管理,27%的企业有运输管理。又据2008管理软件调查显示,高达94.3%的物流企业使用了管理软件,但仅有14.3%对信息化建设进行了规划。信息系统落后已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兴起,给物流企业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机构重组乃至整体发展带来机遇,促使经营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变革,对物流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的相互结合与推动,成为企业经济新的增长引擎。我国物流企业如果要实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建立在Internet基础上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加强企业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以提高企业整体运作水平。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2009年3月国务院下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由此可见,物流企业构建管理信息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2 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

2.1 系统设计目标

利用MIS技术、数据库和Internet/Intranet网络技术,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实现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人员信息、公告信息、供货商信息、车辆信息、货物信息、库存信息等多方面的管理和应用,实现企业内部数据共享、人员协同、过程优化,从而达到减少员工劳动强度,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服务周期,降低服务总成本,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出的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框架构想适合公司各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和整体运作水平,提高企业的作业效率、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2 信息系统的架构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基于微软Windows Sever XP操作系统和MySQL数据库,采用基于B/S模式三层WEB结构,使用统一建模语言UML来辅助系统分析和设计,使用JSP/SERVLET/JAVABEAN技术开发,使用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实现客户显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分离。增强系统的灵活性、可靠性及可维护性。

运用信息系统方法论和网络设计理论,结合现代物流基本原理,参考国内外主要物流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思想,在充分分析企业物流管理流程基础上,结合最新信息化技术知识,对业务流程信息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基于BS/的LMIS信息流程图,对系统的结构、规模、功能和软、硬件配置等进行了全新的设计和开发。系统的开发流程,使用Rational及UML辅助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先根据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系统中的各个角色以及用例,画出各个角色的用例图;然后进行系统的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和数据库设计,得到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功能模块结构图,画出各个模块的类图,设计数据库的数据表;最后用JAVA技术实现J2EE架构(B/S)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

2.3 系统的功能描述

首先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几个小模块,包括人员基本信息管理、公告信息管理、车辆信息管理、货物信息管理、库存信息管理、供货商信息管理共6个模块,然后,进一步细分模块,添加细节,功能如下: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部门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部门信息)、职位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职位信息)、用户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信息)、权限信息管理(添加、查看、修改、删除用户权限信息)等功能。

公告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公告信息等功能。

供货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供货商信息等功能。

车辆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车辆信息和车队信息等功能。

货物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商品信息、商品分类信息和商品型号信息等功能。

库存信息管理模块包括添加、查看、修改、删除仓库信息、入库信息、出库信息等功能。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功能框架图

2.4 系统设计方案

系统是基于J2EE体系构架的基础上的,充分利用了J2EE体系架构的优势,简化了多层体系结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可适应用户系统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采用J2EE的Session Bean和Entity Bean技术,实现了业务逻辑和业务数据的分离,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中间层的业务层采用的是Tomcat应用服务器。后台数据库采用的MySQL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在采用三层结构的B/S模式时,各层采用的技术。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层,每层实现的技术都很多(如JSP和ASP;Tomcat和Eclipse;MySQL、DB2和SQL Server)。采用自主开发的编辑工具,模块化编辑,提高开发效率。

系统开发中使用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用户授权认证、数据库连接池。B/S下对数据库的访问采用连接池访问技术,这样不但提高了访问效率,也增强了并发性,而且对后台何种数据库要求不高,更换数据库比较方便。此外系统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充分运用了UML来优化本系统的结构、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重用性和易维护性。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系统的运行测试,对上述方法和技术进行了验证,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世界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加快,由于其物流地分散等特殊性的限制,使其信息管理的落后,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基于B/S架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和研究,必将推动物流行业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戴定一.我国物流信息化建设情况分析与建议[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5):44-48.

[2]张锡平,林亨,徐超等.2008中国物流总成本研究.中国物流与采购网.

[3]沈昕.信息技术与企业物流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6(1):5-6.

作者简介:

篇5:嘿!别忘了信息架构!交互设计

对于web产品设计而言,没有好的信息架构其他的一切都是表面功夫,或许能短时间能忽悠忽悠,但经不起考验!作为产品设计师一定要具备那种比其他共事者先想一步甚至几步的能力!只有脑中先有了图,设计才能够生动,如果只是使用axure将那些元件摆放来摆放去,那根本不叫设计!

白鸦说页面,(100-1)%的内容是导航,

那是什么决定了导航设计呢?不是被炒得炙手可热的交互设计,也不是ued的那层外衣——视觉设计,而是经常被人遗忘的信息架构!

在jjg的那张经典用户体验要素图中(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三层,即结构层,这是抽象概念向具象转化的一个关键层面,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在此层中各自担负着一份使命,理论上可以说是同等重要的。曾经在群里讨论的时候说过,如果一定要说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谁更重要的话,那我选信息架构!有人立刻问我为什么,当时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来表达观点来使对方明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篇6:系统架构设计师论文

http://

网规论文: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探讨

摘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概念、功能和检测方法,描述了目前采用的入侵检测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关键词:入侵 检测 异常检测 误用检测

在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代写论文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应用已经成为发展的主流。政府、教育、商业、金融等机构纷纷联入Internet,全社会信息共享已逐步成为现实。然而,近年来,网上黑客的攻击活动正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因此,保证计算机系统、网络系统以及整个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1.防火墙

目前防范网络攻击最常用的方法是构建防火墙。

防火墙作为一种边界安全的手段,在网络安全保护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控制对网络的非法访问,通过监视、限制、更改通过网络的数据流,一方面尽可能屏蔽内部网的拓扑结构,另一方面对内屏蔽外部危险站点,以防范外对内的非法访问。然而,防火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1)入侵者可以找到防火墙背后可能敞开的后门。如同深宅大院的高大院墙不能挡住老鼠的偷袭一样,防火墙有时无法阻止入侵者的攻击。

(2)防火墙不能阻止来自内部的袭击。调查发现,50%的攻击都将来自于网络内部。

(3)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代写毕业论文而这一点,对于层出不穷的网络攻击技术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在Internet入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是不能确保安全的。单纯的防火墙策略已经无法满足对安全高度敏感部门的需要,网络的防卫必须采用一种纵深的、多样化的手段。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由于传统防火墙存在缺陷,引发了入侵检测IDS(IntrusionDetectionSystem)的研究和开发。入侵检测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是对防火墙的合理补充,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通过对网络的监测,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现在,入侵检测已经成为网络安全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在各种不同的网络环境中发挥重要作用。

2.入侵检测

2.1入侵检测

入侵检测是通过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攻击的迹象,并做出自动的响应。其主要功能是对用户和系统行为的监测与分析、系统配置和漏洞的审计检查、重要系统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评估、已知的攻击行为模式的识别、异常行为模式的统计分析、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及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的识别。入侵检测通过迅速地检测入侵,在可能造成系统损坏或数据丢失之前,识别并驱除入侵者,使系统迅速恢复正常工作,并且阻止入侵者进一步的行动。同时,收集有关入侵的技术资料,用于改进和增强系统抵抗入侵的能力。

入侵检测可分为基于主机型、基于网络型、基于代理型三类。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代写英语论文已经开发出一些入侵检测的产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有ISS(IntemetSecuritySystem)公司的Realsecure,NAI(NetworkAssociates,Inc)公司的Cybercop和Cisco公司的NetRanger.{#page#}

2.2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为网络安全提供实时检测及攻击行为检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例如,实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时检测通过记录证据来进行跟踪、恢复、断开网络连接等控制;攻击行为检测注重于发现信息系统中可能已经通过身份检查的形迹可疑者,进一步加强信息系统的安全力度。入侵检测的步骤如下:

收集系统、网络、数据及用户活动的状态和行为的信息

入侵检测一般采用分布式结构,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不同关键点(不同网段和不同主机)收集信息,一方面扩大检测范围,另一方面通过多个采集点的信息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存在可疑现象或发生入侵行为。

入侵检测所利用的信息一般来自以下4个方面:系统和网络日志文件、目录和文件中的不期望的改变、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物理形式的入侵信息。

(2)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

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完整性分析。模式匹配是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模式数据库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

统计分析方法首先给系统对象(如用户、文件、目录和设备等)创建一个统计描述,统计正常使用时的一些测量属性。测量属性的平均值将被用来与网络、系统的行为进行比较。当观察值超出正常值范围时,就有可能发生入侵行为。该方法的难点是阈值的选择,阈值太小可能产生错误的入侵报告,阈值太大可能漏报一些入侵事件。

完整性分析主要关注某个文件或对象是否被更改,包括文件和目录的内容及属性。该方法能有效地防范特洛伊木马的攻击。

3分类及存在的问题

入侵检测通过对入侵和攻击行为的检测,查出系统的入侵者或合法用户对系统资源的滥用和误用。代写工作总结根据不同的检测方法,将入侵检测分为异常入侵检测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AnomalyDetection)和误用人侵检测(MisuseDetection)。

3.1异常检测

又称为基于行为的检测。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的入侵行为都是异常的。首先建立系统或用户的“正常”行为特征轮廓,通过比较当前的系统或用户的行为是否偏离正常的行为特征轮廓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入侵。此方法不依赖于是否表现出具体行为来进行检测,是一种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统计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特征选择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推理异常检测方法、基于贝叶斯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模式预测异常检测方法、基于神经网络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异常检测方法、基于数据采掘异常检测方法等。

采用异常检测的关键问题有如下两个方面:

(1)特征量的选择

在建立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轮廓的正常模型时,选取的特征量既要能准确地体现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又能使模型最优化,即以最少的特征量就能涵盖系统或用户的行为特征。

2)参考阈值的选定

由于异常检测是以正常的特征轮廓作为比较的参考基准,因此,参考阈值的选定是非常关键的。

阈值设定得过大,那漏警率会很高;阈值设定的过小,则虚警率就会提高。合适的参考阈值的选定是决定这一检测方法准确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由此可见,异常检测技术难点是“正常”行为特征轮廓的确定、特征量的选取、特征轮廓的更新。由于这几个因素的制约,异常检测的虚警率很高,但对于未知的入侵行为的检测非常有效。此外,由于需要实时地建立和更新系统或用户的特征轮廓,这样所需的计算量很大,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对系统的处理性能要求很高。{#page#}

3.2误用检测

又称为基于知识的检测。其基本前提是:假定所有可能的入侵行为都能被识别和表示。首先,代写留学生论文对已知的攻击方法进行攻击签名(攻击签名是指用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表示已知的攻击模式)表示,然后根据已经定义好的攻击签名,通过判断这些攻击签名是否出现来判断入侵行为的发生与否。这种方法是依据是否出现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行为,是一种直接的方法。

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基于条件概率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专家系统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状态迁移分析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键盘监控误用入侵检测方法、基于模型误用入侵检测方法。误用检测的关键问题是攻击签名的正确表示。

误用检测是根据攻击签名来判断入侵的,根据对已知的攻击方法的了解,用特定的模式语言来表示这种攻击,使得攻击签名能够准确地表示入侵行为及其所有可能的变种,同时又不会把非入侵行为包含进来。由于多数入侵行为是利用系统的漏洞和应用程序的缺陷,因此,通过分析攻击过程的特征、条件、排列以及事件间的关系,就可具体描述入侵行为的迹象。这些迹象不仅对分析已经发生的入侵行为有帮助,而且对即将发生的入侵也有预警作用。

误用检测将收集到的信息与已知的攻击签名模式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违背安全策略的行为。由于只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这样系统的负担明显减少。该方法类似于病毒检测系统,其检测的准确率和效率都比较高。但是它也存在一些缺点。

3.2.1不能检测未知的入侵行为

由于其检测机理是对已知的入侵方法进行模式提取,对于未知的入侵方法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检测。也就是说漏警率比较高。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3.2.2与系统的相关性很强

对于不同实现机制的操作系统,由于攻击的方法不尽相同,很难定义出统一的模式库。另外,误用检测技术也难以检测出内部人员的入侵行为。

目前,由于误用检测技术比较成熟,多数的商业产品都主要是基于误用检测模型的。不过,为了增强检测功能,不少产品也加入了异常检测的方法。

4入侵检测的发展方向

随着信息系统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再加上网络攻击者的攻击工具与手法日趋复杂化,信息战已逐步被各个国家重视。近年来,入侵检测有如下几个主要发展方向:

4.1分布式入侵检测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传统的IDS一般局限于单一的主机或网络架构,对异构系统及大规模的网络的监测明显不足,再加上不同的IDS系统之间不能很好地协同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采用分布式入侵检测技术与通用入侵检测架构。

4.2应用层入侵检测

许多入侵的语义只有在应用层才能理解,然而目前的IDS仅能检测到诸如Web之类的通用协议,而不能处理LotusNotes、数据库系统等其他的应用系统。许多基于客户/服务器结构、中间件技术及对象技术的大型应用,也需要应用层的入侵检测保护。

4.3智能的入侵检测

入侵方法越来越多样化与综合化,尽管已经有智能体、神经网络与遗传算法在入侵检测领域应用研究,但是,这只是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对智能化的IDS加以进一步的研究,以解决其自学习与自适应能力。

系统架构设计师

http://

4.4入侵检测的评测方法

用户需对众多的IDS系统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IDS检测范围、系统资源占用、IDS自身的可靠性,从而设计出通用的入侵检测测试与评估方法与平台,实现对多种IDS的检测。

4.5全面的安全防御方案

结合安全工程风险管理的思想与方法来处理网络安全问题,将网络安全作为一个整体工程来处理。从管理、网络结构、加密通道、防火墙、病毒防护、入侵检测多方位全面对所关注的网络作全面的评估,然后提出可行的全面解决方案。

上一篇:《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教案设计下一篇: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