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税费改革

2024-05-24

林业税费改革(精选6篇)

篇1:林业税费改革

林业改革加速升温林业活力蓄势迸发

2011年3月10日,南宁市2011年林业工作会议在大明山召开,会议全面总结南宁市“十一五”林业工作,科学分析林业面临的形势,研究谋划“十二五”发展思路,安排部署2011年重点工作。

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咸华在会议上指出,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2007年开始试点,2009年扩大试点并全面铺开,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勘界确权1259万亩,占全市集体林地面积的93%;累计发证1120.5万亩,占全市集体林地面积的82.8%。2010年,全市累计开展林权抵押贷款19.1万亩,贷款金额1.7亿元。

就2011年深入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工作,陈咸华局长强调,在继续坚持高位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格局的基础上,扎实开展“检查验收年”、“纠纷调处年”、“配套改革推进年”活动,奋力克难攻坚,打好主体改革“攻坚年”,全面完成主体改革任务。突出林改内、外业统筹协调推进,加强林改档案管理,确保改革质量。正确处理好改革中出现的矛盾,要依法依规妥善处理。围绕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深化改革。加强林权流转平台建设,坚持“完全自愿、充分有偿、严格依法”原则,规范林权流转行为,维护林农合法权益。加快建立森林资源评估和评估师制度,完善林权抵押贷款制度,开展政策性森林保险探索研究。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建设,推进社会生产要素向林业集聚。

篇2:林业税费改革

摘要:林业税费体系作为公共财政框架的一部分,受财政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目前过高的林业税费水平与1994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和缺陷直接相关。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的负面效应在林业部门被进一步放大,客观上加重了林业税费的负担。林业税费改革成败一方面有赖于公共财政支出体系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林业部门从削减自身不合理收费开始寻找突破口。林业税费作为政府调节林业发展的经济杠杆,直接影响林业行业的利益格局。对林业而言,鉴于其产业的长周期性和所具有的经济外部性,大部分西方林业发达国家对林业采取轻税赋的做法。纵观中国林业税费体系,尽管税费种类变化很大,但却一直在高位运行。林业的高税费问题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软肋”,不仅直接降低了林业行业对经济资源的吸引能力,而且也严重地影响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近些年,从林业经济学术界到林业政策决策部门,对林业税费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但多是从林业行业自身发展,或林业体制改革的角度出发,对现行的林业税费种类和税赋水平高低进行研究,而忽略了对林业高税费深层次原因的剖析。林业税费本质上是公共财政的一部分,公共财政体制的变化是影响林业税费的深层次原因。从计划经济时期集权式财政体制到1994年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改革,林业税费体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目前平均占到木材销售收人30%~50%。各种名目的林业税费中的主体不是国家、地方的合法税收,而是来自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其他部门的乱收费。追究财政分权后地方及林业部门乱收费进一步加重的根源,会发现,是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负面效应在林业部门存在一个放大机制。表现在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一方面加剧了林业重点县中地方政府对林业的乱收费,另一方面缺乏完善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直接引发了各级林业部门多种不合理的林业收费。只有理清分权式财政体制下林业税费进一步提高的传导机制,并对林业高税费如何导致林业不可持续经营的机制进行深入分析,才有可能找到林业税费改革的真正症结,从根本上解决林业税费问题。应当看到,我国林业税费问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林业税费的改革不可能一磋而跋,而应当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林业税费改革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在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现有林业税费体系进行调整,找到林业税费改革的突破口,并做相应的制度安排。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为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提高中央政府的财力,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权式财政体制的改革。1994年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做法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按税种划分收人,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收人范围,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中央对地方实行税收返还: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基本实现了政府提高中央财力的初衷,2000年中央财政收人占财政总收人从改革前的不足25%升高到53%。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事权财权划分落实尚未完全实现前,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经济利益驱使下,变相乱收费现象严重。此外,在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也没有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现行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主要采取税收返还的方式。地方从中央获取的转移性支付数额的多少,取决于其基年实际财政收人数额,而不是其履行事权的财政需要与财政收支的差额。这种方式实际上保留了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地区间收人水平悬殊的状况。结果是形成了地方经济越发达,基期利益越大,转移支付额越大的反向转移机制,使中央财政难以实现调剂地区间财力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1994年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质是在事权划分基础上的财权划分。由于种种原因,在执行过程中并未完全理顺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与各级部门之间的事权与财权关系。林业作为一个特殊的基础产业部门,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的负面效应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加剧了原本就不低的林业税费水平:不但影响了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也阻碍了林业可持续发展。改革前林业税费格局1.计划经济时期从历史沿革看,计划经济时期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

于基础产业部门的地位。1982年以前国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税费政策。林业税基本上实行农业税率,其额度统一按国家下达的税收计划数上缴。从林业部门的规费看,计划经济时期的林业规费主要是由林业部门征收的育林基金和更改基金: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林业税费种类简单、征收数额不高,但在财政统收统支体制下,国家通过对木材人为的低定价,从林业部门转国,co韶荡黯林业经济移到中央财政的资金高达数百亿元。而该时期国家以基本建设等各种投资形式投人林业部门的资金数量很少。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是中央财政对林业部门剥夺式的利益分配关系。2.1994年前的初级市场经济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后,中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时期转向市场经济时期。木材产品的价格逐步放开,价格机制对林业部门利益的转移作用逐渐减弱,但由于林业主要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林木等经济产品是政府课税的对象,因此林业税费是国家财政收人中不可缺的一部分。1988一1993年,林业部门按销售收人剔除林业规费后的8名%缴纳农业特产税,按销售收人剔除林业规费后的1。%缴纳产品税,两税合计占总销售收人的14.6%。从规费角度看,上世纪80年代初后,根据林业产品销售收入征收的林业规费不断增加,先后出台了维检费、森林植物检疫费(1984)、森工企业管理费(1984)、森林护林防火费(1986)、市场管理费(1988)等。据统计,1994年前,在南方集体林区木材经营销售中各种税费总和已高达木材销售收人的40%左右,远高于其他部门的税费水平。从分析中看到,在1994年分权式财政改革之前,由于利益格局的扭曲及相应的体制问题,林业税费体系不合理的特征已经突显。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既得利益不变为基础,并未触及原本存在的林业高税费问题。同时,分税制改革提出的收人划分及基数返还原则,无疑于一针强心剂,诱发了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加剧对林业生产经营乱收费的行为,使财政分权所导致的乱收费在林业部门中更为突出。图1湖南省靖州县1999年5一sm以上杉原条税费构成图改革对林业税费的影响1994年分权式财政体制改革后,林业税费数量不断增加,林业税费结构中林业部门和地方政府各种收费的比重进一步增加,无论是从国民经济总体税费水平,还是同其他部门相比,林业税费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1.财政分权改革后林业税费负担变化

(1)1994年分权式改革后林业税费种类、数量不断增加。林业税费自建国以来呈现出的是一个缓慢上升的态势,而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林业税费水平不但继续保持上升的格局,并且在短期有加速的趋势。1994年后林业税费名目的数量激增。从种类上看,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生产、销售环节中的各种林业部门收费和地方政府收费名目繁多。据统计,江西、湖南、广西等林业大省现有林业税费约占木材销售价格的60%~70ok。林业的税费已涉及中央、省、地、县、乡五级财政,国税、地税、林业、工商等不同部门,南方集体林区中税费名目多的可达40多种。

(2)1994年分权式改革后林业税费结构变化。从结构上看,除了财政的税收外,林业部门的各种收费在林业税费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3)1994年分权式改革后林业税费与其他部门行业税赋的比较。与全国工业企业流转税赋负担相比,南方集体林区税赋相当沉重。据国家税务总局的调查,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工业企业实际流转税水平较以前有所下降,原实际税赋负担率为6.6%,新税制下实际负担是5.38%,下降了125%。而林业的木材生产流通环节法定税赋水平是175%,比原执行10%产品税相比,没有下降,反有上升。与农业税赋比较,农业税赋的平均水平在8%左右,1998年建筑业的实际税赋负担为3.0%左右,都低于林业部门的税赋水平。从横向部门行业间的税赋负担比较来看,1994年新税制执行后,林业部门属于高税赋行业。

2.财政分权改革后林业税费负担进一步加重的原因1994年的财政分权改革激化了地—理论纵横方及各级林业部门从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加重林业税费负担,同时林业生产自然属性的特点也使这种扭曲的利益分配格局得以实现。通过一定的传导放大机制,分权财政改革中地方政府各级部门乱收费的问题在林业中表现尤为突出。(l)地方政府变相增加林业收费。从林业经营的实践来看,森林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林业部门是当地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如在江西省崇义县,林业是县财政的支柱,提供60%以上财政收人。分权式财政改革后,由于地方财力普遍紧张,林业重点地区的地方财政为平衡收支,矛头直接指向其财政所依赖的主导产业—林业。各种名目由地方政府征收的林

业费不断出台。在研究中我们看到,分权式财政改革后,南方集体林区地方财政对林业部门的利益转移方式既有直接转移也有变相的方式。直接转移的方法,一种是凭借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由林业部门开征收费。以江西省上犹县为例,1994年后地方政府对林业新开征的税费名目包括副食品调节基金、重点工程建设基金等。另一种是地方财政直接占用林业部门收取的用于森林资源恢复更新的育林基金、维简费。育林基金、维简费是林业部门凭借行政职能依法征收的用于扶持林业生产的资金,林业部门对育林基金和维简费的使用有明确的规定。财政部也明确规定:这两项资金不得用于平衡地方财政预算。但1994年分税制激发地方财政增收的动机,使不少重点产材县的地方政府巧立名目,调控、摊派,借调林业的专项资金。1994年后,有不少县财政为了提高财政收人能力,由县财政人为地规定远远高于林业部门木材最低保护价的木材销售计税价格。此举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赋水平,进而提高地方财政的收人,实现地方财政创收的目的。这种做法是地方财政采取变相转移的方式加重林业实际的税费负担。以湖南省靖州县sm以上杉元条为例(见图2),其计税从1992年以来呈现出不断上涨的趋势。表明地方财政在通过抬高木材计税价林业经济热姨蘸黔。曰论纵横——为自身增收的途径。

(2)林业部门乱收费增加。2994年行的分税制是在中央地方事权划分础上进行的,但科学事权划分的落一直是困扰分权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一方面在林业生产经营中林部门承担了诸如开道、修路、教育等应由各级财政支出负责的活动。另方面,作为国家事业机关的地方林机构(如林业局)处于生存的困境,方财政减少林业局预算编制,拖欠业行政事业费和人员工资的情况比皆是。再加之林业部门本身机构臃,人员超编严重,为了生存,林业部在财政分权后,倾向于利用其行政能乱收费。据调查,在江西各县林业(含乡镇林业工作站)一般有工作人100~300人,除极少数人(10~20人)工资由县财政拨款外,大多数人的资不得不从林业部门征收的林业规中支付。

(3)缺乏一个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加剧了林业高税费。林业发展面对现实是,林业发达地区多属于相对困地区需要国家转移支付来促进地经济发展,实现地方财政的收支平。目前对林区的转移支付从形式上,只有税收返还和专项补助,而没有林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税收返还用的是“基数法”,实际上是继承了有的利益格局。林区大多是经济欠论文 达地区,税收基数本来就小,因而返林区所在地方政府的资金难以满足要。而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针对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的地区的一资金援助方式,它的目的是使经济后地区的居民能够享受到一般水平公共服务,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一性的转移支付渠道。不健全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剧了林重点省、县地方财政的困难,促使他为平衡地方财政或创造新税源而向地方财政有较大贡献的林业部门加收费,进一步提升林业税费的水平。可持续经营完整的产供销循环,造成森林资源经营呈现出不可持续。市场经济条件下,营林生产产品—木材的市场价格由供需决定,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均衡。在木材的价格构成因素中,采运工资具有一定的刚性,难以挤占;地租在权属明确的条件下采取拍卖的方式决定价值,因此价格也相对固定。因此,林业税费提高首先挤占的是营林生产者的合理利润空间。由于赢利预期下降,现有的林业生产经营者会减少对营林生产的投人,林业也会丧失对潜在资本的吸引力,没有投人的森林经营无论是资源数量还是资源质量都会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没有森林资源的林业经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根本谈不上经营的可持续。

1.高税费造成森林资源经营投入下降过高的林业税费挤占了林农和木材生产者的合理利润空间,森林资源经营投人不断下降。以江西修水县为例,1999年企业投资营林的只有10.9万元,在全县营林投资中的比重从1994年的13.5%下降到4.7%。该县上世纪90年代没有一个个体和私营企业投资于营林业。

2.高税费造成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下降相对较高的林业税费从表面上看似乎可以抑制木材生产和消费,进而减形式出现。此外投人下降也直接导致用材林的营造大幅度下降(见图3)。无论是高税费引起的制度外森林资源乱砍乱伐,还是高税费导致营林投人减少,森林资源更新恢复乏力,其直接后果都是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下降,森林资源经营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3.高税费导致林业流通领域秩序混乱过重的税费使经销木材获利空间极小,阻碍了正常的木材生产流

通。在木材公司统购统销的经营方式下,为保证自身的利润,木材经销商常常采取压低价格向林农收购木材,再以市场价格出售给自己的客户,而自己承担全部林业税费的做法。实际情况是,林业税费越高,收购价越低,高税费最终还是转嫁到营林生产者一林农的身上。木材流通领域混乱,反过来危害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可见,无论是从生产领域还是流通领域,过高的税费负担造成了森林资源状况的恶化和营林投人的减少,从而导致了商品林业经营的不可持续J胜。税费调整的思路财政分权对商品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有深远的影响。毫无疑问,中国现代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中,应当包括一个合理的林业税费体系,既体现财政对林业生产的扶持,又能促进林业合理利益分配格局的实现,进而实现林业税费不断加重的后果财政分权造成林业税费负担进一加重的直接后果是破坏了商品林业少对现有森林资源的消耗。但林区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传统上林区的林农生活来源很大程度上依靠木材砍伐出售,高税费并不能完全阻碍林农对森林的砍伐,只不过为了躲避税费,这种砍伐行为不是在合法的采伐限额内走正常程序,而是以偷砍偷伐、黑市交易的图3税费对营林要素的影响。eo髓潺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鉴于林业税费问题的复杂性,对林业税费体系的改革应当具有渐进性,既要明确改革的目标及长期计划,又要找到打破现有林业税费改革僵局的突破口,加快林业税费改革的步伐。

1.确定林业税费改革的目标现有林业税费体系的改革不是一个简单降税的过程,它涉及到各级地方财政,各级林业部门的切身利益,是一个包含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的系统工程。林业税费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为林业部门争取合理的税赋水平,使商品林木材生产过程中的税费水平至少等同于一般的商品生产中税费水平,保证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享受公平待遇。林业税费改革的最终目标是保证林业税费体系能够体现商品林生产中基础产业及兼有公共品(环境服务和社会发展)生产功能的特征,对商品林业生产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扶持,支持其发展.2.林业税费改革的方案(l)积极为林业部门争取平均税赋水平。国民经济名义税负为GDP的10%~15%,实际税负为25%~30%。目前南方集体林区营林生产销售环节的法定税费按上限计算,达到了销售价格的43.6%,是国民经济实际税负水平的一倍以上。如果不触动原有的林业各种规费项目,很难将林业税费水平降至国民经济实际平均税费水平上。无论是各级地方政府还是各级林业部门都需要从自身开始,推动林业税费的改革。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能力不断增强为林产品农业特产税的减征或免征创造了条件。从目前看,我们有减收农业特产税的条件和能力。农业特产税的本意是为了调节从事各种农产品生产者的收益,但从实际效果看它实际是加重了林农的负担。2001年我国财政收入超过1.5万亿元,而农业税占国家税收总额还不到3%,其中的农林特产税所占比重更低,减征农业特产税的财政负担应不成问题,但由此可能对林业发展带来的积极促进作用却不可小视。2001年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中,包括浙江在内的一些省份已经彻底取消了对农业特产税的征收,由此造成的当地财政减收,由省财政转移支付弥补。②在事权财权合理划分基础上的林业机构改革基础,为削减林业部门现行的“一金两费”创造了条件。在分析中我们看到如果不对林业部门平均占销售价30%左右的各种收费进行改革,即便调整了农业特产税,林业公平税赋的目标仍难以实现。“一金两费”从设立之初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育林基金实质是产品经济理论和资源无价论的产物。随着林价制度的推行,在商品林业生产链中完善营林成本核算制度后,完全可以大幅下调甚至于取消育林基金。维简费(1994年前称更改基金)、林业保护建设费也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从开始就未区分清经营主体和地方财政职能,如林区道路的延伸与养护、防洪保安工程应属于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的范畴,不应由林业部门负担。因此在企业主体地位确立和地方财政支出明确的条件下,应当减收维简费和林业保护建设费。从“一金两费”的使用看,大部分用于地方林业机构养人发工资。随着地方政府和各级林业部门事权、财权关系的不断理顺,以及林业机构精简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降低“一金两费”的水平,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林业自主收费。(2)为林业积极争取林业税费的优惠政策。国家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财政收入的调节上,还应体现在对不同产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调节上。商品林业生产属于基础产业。在国家税费总体框架中,对基础产业应当采取优惠扶持政策。现行的财政通过高税赋从林业行业获取收人,再通过财政支出中专项补助方式返回给林业,扶持其生产的做法交易成本高,效率低,并有可能产生各种腐败,不如直接使用优惠的税收政策支持林业

篇3:林业税费改革

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中, 林业经济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 林业在支持其他经济建设的同时, 还对创造良好舒适的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由于森林资源相对紧张而严重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发展, 无法适应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总体局势。因此, 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林业生产技术、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就成为了我国林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我国现代林业技术的改革措施分析

1.1 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

任何一项改革项目的实施都需依靠强大的技术力量为后盾, 而人才作为技术的掌握者更是改革过程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 要实现我国林业发展向现代化方向改革, 应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人才的培训。必须认识到人才在技术创新领域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从现实情况来看, 目前我国的林业建设方面的从事人员大多不具备迎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知识体系, 而倾向于用过去的经验和相对落后的技术理念来看待现如今的林业技术改革, 显然这样的从业者无法在林业技术创新改革过程中发挥作用[1]。对此, 应加大对这类人员的知识技术培训, 使他们在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 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产生重大的飞跃, 从而在改革后的全新林业发展模式中担负起具有科技含量的工作。只有这样, 才能为我国的林业技术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

1.2 瞄准当前市场的发展需求

在现代林业技术改革的过程中, 应明确其改革创新的目标在于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促使林业经济向现代化方向迈进。因此, 针对林业技术的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的林业需求, 始终将市场导向作为改革过程中的突破口。林业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林业技术改革的项目中来, 为技术创新项目提供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的筹集对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使林业企业的经济利润得到有效保障。由此可知, 林业技术的创新应以市场为依托, 时刻对市场动态和新的形势进行调查了解, 保持市场信息的畅通, 这样既能解决项目资金的来源问题, 也使林业经济的发展情况得到改善。

2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具体策略

2.1 林权改革

现代化的林业改革固然需在林业技术方面加大力度, 但同时决不能忽略林业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其中, 林权改革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重点改革项目。传统的林权管理对林业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的提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不大, 这从根本上影响了我国林业经济的向前发展。与此同时, 改革林权还能够迎合当今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使林农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 从而使林业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这2大项目得以共同开展。因此, 应尽快实施林权方面的改革以保证从业者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2.2 提高林业技术的推广效率

林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离不开现代化的林业技术的大力推广。在林业技术的推广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推广效果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标。为了达到有效的林业技术推广, 建立起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推广体系的带动下, 还应对市场情况做到充分了解, 始终以坚持市场为导向的原则[2]。我国森林资源相对短缺的现状与当前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矛盾, 应督促对市场动态信息加以实时关注, 并利用好推广体系使信息采集效率得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的提高, 在增加林农收入方面也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2.3 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

在现代林业发展中, 如果只注重技术与管理, 而忽略了林业发展的基础, 即森林资源, 同样不会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果。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指导下, 应尽量保证森林资源的高效利用, 森林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对林业经济的后续发展十分不利[3]。因此, 应将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作为保障林业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和基础, 针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进行技术方面的创新, 将森林资源利用技术充分重视起来。另外, 还应继续倡导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以便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结论

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因此, 在当今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 有必要对现代林业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创新。本文通过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指出了实行林业技术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意义。对林业技术改革的措施和今后的林业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希望这些措施和策略能够为林业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常立儒, 王世忠.森林健康理念的诠释与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3, 11 (15) :245-247.

[2]郝彦惠.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和现代林业发展[J].现代园艺, 2013, 9 (20) :98-99.

篇4:林业税费改革

攻坚克难 全面深化改革

一年来,全国林业系统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编制实施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划定了森林、湿地、沙区植被、物种4条生态保护红线,认真实施十大生态修复工程,加快构筑十大生态安全屏障,大力发展十大绿色富民产业,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建龙在安排2014年工作时强调,2014年,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汪洋副总理的讲话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改革创新,狠抓落实,力争全年完成造林9000万亩,中幼龄林抚育1.05亿亩,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5万亿元,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400亿美元,进一步加强森林、湿地、野生动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恢复沙区林草植被,全面提升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水平。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我国将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会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正在研究起草相关方案。

据介绍,新一轮退耕还林将在认真总结借鉴以往经验基础上,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使退耕还林成为广大群众保护生态、改善生活的自觉行动。

赵树丛指出,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改善民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期待的迫切需要。在制定方案和组织实施中,一要切实巩固已有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二要扩大退耕还林规模,重点考虑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重点地区的严重沙化耕地、重要水源地坡耕地以及西部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腾退出来的耕地等,做到稳步有序推进;三要完善退耕还林政策,对还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不再作限制,使农民获得较好的收益,既改善生态、又改善民生。

1999年~2012年,退耕还林工程共完成造林任务4.41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9亿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3.02亿亩。15年来,中央已投入各项资金3262亿元,惠及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退耕还林工程造林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3个多百分点。目前,全国3200多万退耕农户户均已经获得7000多元的补助。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全国还有6471万亩25度以上陡坡耕地。另外,全国还有大量严重沙化耕地。

在今年林业厅局长会议上记者还了解到,一直被称为老大难的国有林场改革在前几年积极探索、去年正式试点的基础上,今年有望全面启动。这是继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我国林业改革和生态建设上的又一重大举措。

2013年8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复了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南和甘肃等7省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我国国有林场改革进入了实质推进阶段。目前,试点总体进展顺利,在明确国有林场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国有林场属性、创新内部经营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江西省绝大部分国有林场将界定为公益事业单位,由自收自支转变为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并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科学核定事业编制,在建立有利于国有林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体制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湖南省财政从2013年开始新增预算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浙江省35个林场增挂了公益林管护站牌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创新了森林资源管护机制。

目前,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国有林场改革方案》,重点是明确国有林场的生态公益功能定位,理顺国有林场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完善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

我国共有国有林场4855个,现有职工75万人,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经营面积11.5亿亩,林地面积8.7亿亩,约占全国林地面积的19%,所有权是全民所有,产权和管理权由中央委托地方政府行使。国有林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在无林少林、荒山集中连片的地区建立的以造林为主的林业基层事业单位,扮演着重要生态屏障和森林资源储备基地的角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国有林场已成为我国生态功能最完善、森林资源最丰富、森林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是我国国土生态安全屏障的基本骨架、优质生态产品的重要产地。

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坚持“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建设原则,在偏僻边远的荒山荒地和残次林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为国家生态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自身发展却陷入困境,历史欠账十分严重。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调整,国有林场管理经营的绝大部分森林被划为生态公益林,林场经营性收入锐减,多数国有林场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无资金、造林经营无经费、职工工资无来源的“三无”状态,普遍面临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职工生活困难、基础设施落后、债务负担沉重等严重问题,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上来,生态服务的潜力远未充分发挥,国有林场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赵树丛特别对记者强调,今年要集中力量抓好国有林场改革试点,同时要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起草完成国有林场改革方案,争取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要以明确功能定位为基础,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以完善支持政策为保障,推进国有林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切实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升公共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做出更大贡献。

nlc202309031304

锐意进取

助力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

1月9日下午,国家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树丛在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上作重要讲话,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治理体系,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赵树丛指出,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总目标,以改善生态改善民生为总任务,以全面深化林业改革为总动力,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认真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创新林业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制度,推进国家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内生动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更好的生态

条件。

赵树丛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全党全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各级林业部门都要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讲话,切实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实践。第一,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论述。第二,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论述。第三,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第四,要深入学习领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第五,要深入学习领会讲话贯穿的立场观点方法。

赵树丛要求,科学把握我国林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加快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既要把握中央的新要求,又要把握林业的新特征。2011年以来,我们完成了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第四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第二次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和第二次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第一批调查,为科学判断我国林业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综合分析调查监测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呈现出八个基本特征。第一,森林资源增长与木材供应不足并存,木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对森林资源的压力日益加大。第二,森林资源总量提升与森林粗放经营并存,提高森林质量潜力巨大,加强森林经营势在必行。第三,生态改善与生态退化并存,自然生态系统依然十分脆弱,生态资源总量依然严重不足。第四,生态需求增加与资金投入不足并存,资金短缺依然是林业生态建设重要的瓶颈制约。第五,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与林区民生问题突出并存,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改善林区民生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第六,林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技术落后并存,提升林业发展质量效益还有很大空间。第七,社会高度关注与生态破坏严重并存,增强生态意识、遏制生态破坏依然任重道远。第八,战略机遇与严峻挑战并存,用好机遇、应对挑战已成为各级林业部门面临的重大考验。

赵树丛要求,全面深化各项林业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林业改革已经取得三项重大成果。一是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为标志,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的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二是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标志,赋予了亿万农民真正意义上的财产权利。三是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我国林业产业市场化全球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我国林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主要靠改革,解决林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还要靠改革。目前,全面深化林业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分类推进林业改革,有序推进林业改革,不断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注入强大动力。一要加快完善一批改革措施。二要扎实抓好一批改革试点。三要精心谋划一批改革顶层设计。四要深入研究储备一批改革措施。

赵树丛强调,要切实抓好各项林业重点工作。加快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增加生态资源总量,提升生态系统功能,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林业的核心任务。当前,林业改革发展中有一些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一是关于严守生态保护红线问题。二是关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问题。三是关于森林经营问题。四是关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问题。五是关于森林防火问题。六是关于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问题。七是关于加强城镇生态建设问题。八是关于林业科技创新问题。九是关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问题。十是关于林业对外开放问题。十一是关于扩大林业影响力问题。

赵树丛最后指出,要深入开展“两转变、两服务”活动。当前,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正在进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全新实践,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条件更加接近林业发展的奋斗目标,但面临的问题更加集中、肩负的任务更加繁重。越是面对复杂形势,越是面对艰巨任务,越需要思想认识上的统一、作风意志上的过硬、政府管理上的科学。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入开展“转变职能、转变作风、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活动,努力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机关,更好地发挥政府在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一,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第二,转变工作作风,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第三回应群众关切,更好地维护林区稳定。第四,加强队伍建设,更好地提高治理能力。

国家林业局领导班子成员、部分老领导,中央有关部委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各省级林业部门主要负责人,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和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林业重点高校、企业和部分基层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会议。

篇5:创新林业体系改革

经局党委讨论研究,我们确定2006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牢树科学发展观,永葆党的先进性,继续紧扣县委、县政府“兴产业,建小康”的工作主题不变调,围绕“兴林、强县、富民、活行业”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创树形象,内强素质,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坚持依法治林,提升生态安全质量;优化发展环境,突出林业体系改革;努力打造开放林业、诚信林业、效能林业、生态林业新形象,全面开创林业跨越式发展崭新局面。工作目标是:完成人工造林2万亩,义务植树150万株,力争使森林覆盖率比上年增加0.4;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20万亩,封山育林50万亩,确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受灾面积控制在0.3以内;引导林木林地依法有序流转面积10万亩;完成楠竹低产林改造2万亩,重点扶持年产值500万元的花木基地和扶持年产值1000万元的加工企业各一个;实现全县林业总产值8亿元,实现林业系统内部总产值1亿元(其中内部单位总产值5500万元,职工发展产值4500万元),完成清收世行贷款、借资还木等有偿资金200万元。

(一)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全面推进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是维护社会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我们务林人的“生命线”。因此,我们要坚持资源培植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加强生态建设,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着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坚持不懈抓好重点生态工程。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终身承包管理负责制。对退耕还林工程要严格按照“五到位”、“四把关”的要求组织实施,重点要突出咬住12.75万亩退耕还林工程的后期管护工作不放松,强化措施,确保该项工程真正达到“造林一片,管护一片,成林一片,受益一方”。对生态公益林项目要坚持“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方针,强化管护措施,制定护林公约,确定专人管护,严格补偿资金到位,确保治理工程治理好,见效好。同时要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3.12植树节为契机,不断培植森林资源,加快我县生态建设步伐。另一方面要硬化措施抓好资源管护。一是要依据二类资源调查成果,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科学规划,确保我县森林资源消耗总量低于生长总量;严格控制松脂乱采乱割的现象;二是要依法实现林地用途管制。重点要大力开展林地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林地征占用手续,不断加强林木、林地流转管理,规范流转程序,推进林木、林地资源依法依规合理流转;三是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推进预防工作由季节性向经常性转变,由部门负责向全社会参与转变,切实维护森林生态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树立工业兴林理念,全面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只争朝夕。我们要始终保持强劲势头,继续扭住“兴产业,建小康”工作主题,以工业兴林为核心,加速林业产业化进程,再创新的发展优势。具体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产业发展和招商引资结合起来,不断注入发展活力。要全面动员,加大力度抓招商。今年,对跨行业争取的项目,我们将按照县政府规定给予重奖。二要把产业发展与扶优扶强相结合,加快推进林业工业化进程。在产业发展上,继续给予政策倾斜,继续扶持//竹业等6个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林产加工企业;重点突出扶优扶强“两个民营企业”(一个加工企业、一个种苗花卉企业),打造一批龙头企业、品牌产品。坚持“优质地区优先发展”的理念,在发展布局上突出“一园(///省级森林公园)、两镇”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度,发挥幅射效应。三要把发展产业和优化环境相结合,保障林业产业健康发展。要进一步强化职能,加大林业技术,信息及办证等服务力度;加强社会综合治理,高度重视林业信访工作,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坚决杜绝“三乱”、“四难”现象,优化发展环境,着力营造诚信林业、便捷林业、平安林业新形象。

篇6: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先进经验

执政能力的提高来自于尊重民意

**县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从*年*月开始,认真扎实地开展了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下简称林改),目前已基本完成试点改革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如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在**调研后说的:

“**林改的意义远远超出了林改本身。”林改不仅极大地调动了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而且大大促进了社会和谐,提高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的执政能力。这一切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我们在林改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民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一、尊重民意,把利益让给群众,大大提高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执政为民的能力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根本的就是要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林改中,我们始终坚持尊重民意,把还权让利于民,落实党的惠民政策作为林改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林改带来的好处,实实在在的让给群众,大大提高了县、乡、村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声望,真正体现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⒈实行最低收购价,让群众得实惠。林改一开始,广大群众最为关注的就是林改减免税费带来的好处能否落到实处,能否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为此,我们从去年*月*日起,就坚决执行了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政策。为了把政策性减免税费带来的好处让给群众,我们及时制定了木竹最低收购价政策,平均每方木材价格提高了元左右,每根毛竹提高了元左右,并逐村张榜公布,以公开信的形式发至千家万户,从而确保林改减免税费带来的好处绝大部分让利给了群众。

⒉建立中心货场,确保群众利益落到实处。木竹最低收购价出台后,中间环节利润空间锐减,一些木材经销商压级压价收购群众木材,甚至一度出现了经销商停收木材的现象。群众木材销不出去,最低收购价就成了一纸空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及时召开了由企业、乡镇和群众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因势利导,鼓励企业与乡镇联合设立收购点,建立木竹收购中心货场,实行按最低收购价挂牌凭证敞开收购。各乡镇采取自筹资金、厂乡联合等形式,抽调得力干部建立了木竹交易中心货场,按最低收购价挂牌凭证敞开收购,彻底打破了木竹经营户压级压价、垄断收购的僵局,保证了最低收购价的兑现到位,群众发自内心地喊出:“林改万岁”、“共产党万岁”。广大干部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提高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⒊签订补充协议,弥补林农利益。林改前,我县有已经流转的集体商品林**万亩,当时的流转价格偏低。林改一开始,群众就强烈要求增加已流转山林的价格。对此,我们规定,凡*年*月*日以前已经流转且合同没有到期的山林,由流转双方根据林地资源情况和林地投入情况,完善流转合同,把林改减免税费的好处大部分让给群众,让给山主。龙头企业**木业公司带头将林改前租赁的万余亩山林的租赁价格由原来的每亩元提高到了元;县林业集团公司林改前租赁的万亩山林,年租赁费由万元提高到了万元。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全县林改前流转的山林通过签订补充协议,全部实现了利益重新分配,山林流转价格普遍提高了以上,既维护了合同的延续性,又让群众立竿见影地从林改中得到了实惠。

二、尊重民意,让群众自己做主,大大提高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林改中,我们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政策交给群众,工作依靠群众,让群众自己做主,成为林改真正的主人,大大减轻了县委、县政府的压力,提高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⒈把政策交给群众,使群众成为林改政策的“明白人”。为了使群众全面理解林改政策,准确运用林改政策,我们创新政策宣传形式,开展了“十个一”宣传活动,即:一封林改公开信、一系列林改讲座、一辆林改宣传车、一本林改宣传册、一台林改文艺戏、一份林改工作简报、一个林改宣传报道组、一个林改电视(报纸)专题栏目、一支林改政策宣讲队伍、县乡村各有一个林改宣传栏,把林改政策原原本本地交给群众,使之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形成了全社会理解林改、参与林改、支持林改的浓厚氛围。

⒉把改革主动权交给群众,使群众成为林改的“操盘手”。在林改中,经过反复调查研究,我们制定了“县林改办把关指导,乡村两级组织实施,村民小组具体操作”的改革实施方案,把改革的重心前移到了村民小组,把改革的主动权交给群众,让群众自己做主,成为林改真正的主人,群众参与林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乡、村、组迅速成立了林改小组,层层制定林改方案。全县个村民小组,每个组都民主推荐人,作为本组林改工作人员,全县共计有多人。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没有报酬,但他们的工作热情十分高,十分负责。正如**乡村民***所说:“这是为我们自己办事,苦点累点也值

得!”特别是一些乡村都难以解决的事情,群众却自己想办法解决了。比如林改勾图员上山勾图,要吃饭,要喝水,远的还要带干粮面包,人多面广,由乡村统一安排十分困难。于是群众就自己商量,面积少的交元,面积多的交元,远的地方交元,饭轮流各家吃,既解决了难题,又减轻了乡村负担。

⒊把矛盾化解在群众中,使群众成为林区稳定的“维护者”。办

法来自群众。在林改中,我们坚持村民小组内部的纠纷由村民小组自行解决,村民小组之间的纠纷由村协调解决,村与村之间的纠纷由乡镇协调解决,乡镇与乡镇之间的纠纷由县里协调解决,使绝大多数矛盾都化解在了村组内部。如永宁镇兴源村有大小涉林纠纷起,一直纠缠不清。林改开始后,每个村民小组都自发选出几名办事公道、有威信的人负责本组的矛盾调处。经过反复做工作,起矛盾全部达成调解协议,个别纠缠了多年、法院多次调处未决的纠纷也得到了圆满解决。**镇**村大胆探索出了“矛盾化解在公榜之前、矛盾化解在票决之前、矛盾化解在发证之前”的典型经验,在全县、全省得到全面推广。全县广大干部在调处山林纠纷的过程中走村串户,临山踏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了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大大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县共调处各类涉林纠纷多起,没有出现一起因林改而越级上访的案件,促进了林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尊重民意,实现产业大转型,大大提高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

林改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林区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林改分山到户后,特别是在多年过度砍伐后,林区面临着如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问题。为此,我们把着力点放在了实现林区产业大转型上。

⒈加强政府调控,实现林业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林改期间,我们针对木竹加工市场混乱,资源破坏严重,群众意见大的现象,狠抓了木竹加工市场的整顿,下决心关闭了多家耗材高、产出低的小型木竹加工企业,彻底扭转了遍地开花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总投资**万元的龙头企业“**木业公司”和投资**万元的台资企业“**木业公司”。今年均已投入正常生产,年可创利税万元,安排就业余人,大大提升了林业产业的整体水平,逐步走上了集约型发展的路子。

⒉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由林业向非林产业的转型。一是做大了医药产业。在扶持**制药企业完成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抓好了企业的扩产增量,不断挖掘潜力,延伸产业链条。今年可实现税收万元。二是做强了化工产业。加快了***三家企业的技术改造,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三是做活了水电产业。围绕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确立了“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兴工、以工富县”的工作思路,着力抓了小水电开发建设和电能转化,新建小水电站座,总装机容量达万千瓦,引进了耗电量大的**公司和**公司,年转化电力达亿多度,可提供税收多万元。四是做响了生态旅游业。突出了“绿色海洋、红色历史、客家文化”三大主题,搞好了旅游总体规划。

⒊走产业化之路,实现农民增收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一是通过建基地,引导和带动农民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小小**县,多一担卖不出,少一担买不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林改中,我们按照“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的思路,引导农民利用山区优良的生态资源优势,建设特色种养业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目前,全县已建立养蜂、养羊、茶叶、药材、笋竹两用林和速生丰产林等基地个,预计今年农民人平可以从这些基地增收元左右。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走向市场。二是按照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大力培植农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引进了总投资万元的蜂蜜加工企业**食品公司落户我县,今年又把引进竹笋加工和茶叶加工企业作为招商的重点,逐步走向“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不断扩大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逐步实现农民增收由单一的砍树卖树向多种经营转变,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走出一条林业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林区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尊重民意,建立长效机制,大大提高了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林改在给群众带来实惠,受到全县上下普遍欢迎的同时,也由于税费的减少,给乡村组织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林改中,通过与乡村干部的反复座谈,我们逐步理清了思路,建立了一套符合山区发展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⒈调整县乡财政体制,从根本上解决部门和干部的后顾之忧。针对林改后乡村两级收入减少较多,运转比较困难的现象,我们按照“确保乡村运转”的原则,调整了县乡财政体制,加大了对乡村两级的转移支付力度,把乡镇和林业部门公职人员工资和机关正常工作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统一拨付发放,确保了乡镇和林业部门的正常运转,保护了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大了对村级的转移支付力度,全县个村,平均每个村的转移支付资金达到了万元左右。

上一篇:交流汇报发言稿下一篇:论文摘要及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