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2024-05-25

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共5篇)

篇1: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1、序

泉州有其丰厚的历史文化价值。因为在宋元时她是「海上丝 绸之路」的起点,海上贸易促使了中外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冶成了别 树一帜的风格。为了了解其历史价值,我们曾到泉州各个海上丝绸之 路的有关古迹作实地考察。据了解后,知道泉州港的兴盛可追溯至远 古时期,她发展于唐,强盛于宋元,明时开始衰落。不过,最重要的 是海外贸易的发展,不但加强了中外人民经济的联系,也推动了中 外人民的技术文化交流活动。以下便让我们为大家介绍一下。

2、古代福建地区之海上交通

《淮南子》一书中说:「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泉州地区古代为闽越人居住之地,越人以善于造船,习于航海而著称,可见泉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与航海事业结下了不解缘。而据《后汉书》中记载:「建初八年,旧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治乏而至」,由此可见它在东汉时,已成为南北海上交通的枢纽。

发达的造船技术

泉州海上贸易的发达,不论是在哪一个朝代,都与当地的造船技术有关。三国时,东吴的造船基地设于建安郡,它位处长江以南,正是在福建省范围内。公元280年,晋武帝派王浚、杜预等率领水陆大军伐吴,吴国终告灭亡。晋将王浚缴获吴国的舟船达五千余之多,可见当时吴国造船业的发达。当地的能工巧匠们,以他们灵巧的双手造出一艘艘大船,扬帆海上,为泉州辉煌的海上交通史揭开了序幕。

汉人南移

与此同时,居于中原的汉人陆续南移至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的导游小姐说,永嘉之乱后,南迁晋江流域(即泉州附近地区)的中原人士数目已达至高峰,他们带同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泉州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航海、造船技术的提高,南朝时,泉州已开始与海外地区展开海上交通的来往。而唐代时,这条海上的航线更被人称为「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它光辉的时代。

唐代的泉州港

唐代中叶以前,丝绸之路是丝绸外销的主要途径。但自安史之乱后,唐代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生了巨变,「陆上丝绸之路」遭中断和阻塞,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南方的海路便应时而起,成为唐朝丝绸外销的主要途径。

海上丝绸之路而泉州就凭其优越的条件成为当时海上交通的重要港口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因为当时外销的主要货物是丝绸,所以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它又被称为「香瓷之路」,因为外销的货物不再局限于丝绸,还有驰名海外的瓷器、茶叶等。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天文知识、香料等,所以说,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

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虽然还在发展阶段,但已为泉州带来了无限生机。唐会昌间时人薜能形容它「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漆外国人」;公元九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地理学家伊本.库达拨在他所着的《道程及郡国志》一书中,更将泉州与交州、广州、扬州并列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可见当时泉州对外贸易及交通的盛况。同时,亦为宋元时的海上丝绸之路奠下了稳固基础。

3、宋元全盛时期的泉州港

「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货物堆积如山……」马可勃罗的这句话,可谓对宋元时期热热闹闹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下了总纲领。

宋元时期,泉州这个具备了各种优越条件的小港口一跃而成「四海舶商,诸蕃深贡,皆于是乎集」的盛大海港。从现今的文献古物中,仍能依稀窥探到泉州当年光耀灿烂的遗风。究其原因,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地理方面

泉州倚山面海,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不淤不冻,是一个天然的良港。它海域辽阔,水深十至四十米,面积平均一千五百平方公里,可以容纳各国的大船,这些先天性的优越条件,再加上泉州邻近南宋首都临安,种种因素交织之下,促成了泉州这个繁荣的奇迹。

政治经济方面

此外,中国历史上的几次汉人南迁都不断为泉州港注入了新的元素。西晋末年,北方政局不稳,中原人民和部分士族南移先抵泉州,带来了中原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至唐代的安史之乱,更使北方久历战乱,实力大不如前,于是经济重心南移,造就了泉州的崛兴。

唐代时,泉州已逐渐发展成一个商际性商港。至北宋年间,北方饱受外族威胁,汉武帝时打通的陆上丝绸之路已不复通行。相反,南方的政局长期稳定,海上丝绸之路便在唐原有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起来。

市舶司的设立

而宋元年间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巅峰时期。当时,海路贸易量十分庞大,带来了丰润的经济利益,于是朝廷大力提倡。宋哲宗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朝廷成立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人,通远物」,即是专责处理海上贸易事务的衙门。当时市舶司的收入数目可观,我们从下表可以看出:

宋代市舶司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

年代 市舶司收入(缗)占朝廷总收入百分比

宋初(960)三十万 2%

宋哲宗元佑初年(1086)四十一万七千 1%

宋高宗渡江初年(1128)二百万 20%

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1159)二百万(两浙、闽)4.5%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百万(闽、广)4%

繁荣的泉州港

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发达,促成了海神崇拜的兴起。每年,春风乍起,泉州港又热闹起来了。泉州人人抖擞精神,新一年的海外贸易又开始了。

商船来来往往,有的从南海来中国经销货品,有的扬帆启船,满载货物,要驶往东北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码头上进口的香料、珠宝,出口的丝绸、瓷器、杂货山积,品种多达三百多种。街上肤色不同、服饰各异的外国商人和中国商贾,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据史书记载,那时与泉州有海上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一百多个,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东岸和地中海尽头的西班牙。

每当这个时候,只见西郊九日山麓的廷福寺,车马盈庭,冠盖如云,所有的地方军政要员和市舶司的头头脑脑们都上这儿来了。他们要在这里举行一个隆重的祈风仪典,向庙里的一尊据说神力无边的海神「通远王」祈求顺风,让所有的中外商船都平安地归来或抵达要去的地方。

此习沿自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太守蔡襄来此祈雨应验遂奉朝廷加封之命,香火日盛。据宋李邴《水陆堂记》载:「自此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及番九,者必祈谢于此,农之水旱,人之极盛,亦然。」当时的廷福寺极盛,几乎占据山下江前全部平地和东西之峰、白云坞等地……

仪式结束后,各大小官员还会在山上的岩石上,刻上祈风的时间,地点和参加者的姓名官衔,使山上形成了林林总总,蔚为奇观的祈风遗迹。这些宝贵的历史遗迹成为了泉州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联合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考察队便曾到这里作考察。九日山便有了「览江山之胜概,发考古之豪情」的美誉。登上九日山,唯觉山中无石不刻字,骚人墨客的真迹石刻琳琅满目。当天,我们便看到蔡襄来此祈风留下的石刻呢!

海神妈祖的兴起

但从元代始,官方的祈风仪典不再举行了。「通远王」也被另一尊女性海神所取代,她就是后来传遍世界各地华人聚居的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公元农历九月初九。我们在九日山看石刻时,一位当地的婆婆告诉我们传说妈祖生前死后,经常在海上拯救遇难的船只,所以被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尊为海神。元初的皇帝称她为「泉州神女」,并赐封为天妃,她从此成了泉州港最有代表的海神,信仰也逐渐向各地传播。每逢船只出海,人们即到各处的妈祖庙烧香叩拜,祈求平安。她后来甚至被推崇到「天后」的至尊地位,并接受官方的隆重祭拜。泉州则一直是有妈祖信仰的传播中心。可以说,没有泉州港的地位和影响,很难塑造出这么一个世界性的海神。

刺桐城的繁荣,马可勃罗便曾在游记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他称泉州是「香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殊方别域、富商巨贾之所窟宅,号为天下最」。由此可以想到,海下丝绸之路曾经有过怎样巨大的规模。虽然现在这种光辉不再复见,但在天后宫、九日山、廷福寺等历史遗迹中,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她过去的辉煌。

4、泉州港由盛转衰的原因

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世界贸易港。但自明清始,泉州便逐步没落,昔日频繁兴盛的海港面貌不再复见。泉州港为何会由盛转衰呢?以下详述之。

排外风潮

首先,元朝末年,泉州发生叛乱,当地的色目人互相攻杀,波及福建省的大部分地区。直至至正二十六年,这埸色目武装集团的叛乱才被平定。这场战乱,使泉州的社会经济更遭受到严重破坏。泉州港跟亚非国家的贸易活动亦无法进行。战乱中,本土居民对地位日高的外来者十分不满,故此又发生了排外风潮,许多外国商贾纷纷航海离去。这埸战乱使泉州海外交通遭到严重破坏,它直接导致泉州港的衰落。

市舶司南迁

其次,泉州市舶司迁移亦跟泉州港的衰落有着密切关系。宋元时期,统治阶级重视海外贸易,泉州市舶司员的认真执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招徕外商来华通商,加强对出入港船舶和外商的管理。因此,市舶司促进了泉州港的发展,使它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港继而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之一。明代时市舶司隶于布政司。福建布政司设于福州,主管市舶司的官员常往福州,由于琉球贡使到福州比泉州更为方便。又因为琉球办理朝贡和贸易的多数是福州人,乘朝贡之机,回乡探亲访友。所以到了明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从泉州迁往福州,市舶司的设立,见证了泉州港的繁荣昌盛,而它的迁移则标志着泉州港的衰落。

倭寇为患

此外,明代初年,由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为患,明太祖一方面为维持治安,一方面想改变元代的重商政策、恢复为传统的重农政策,实施了海禁。至清初,清政府从经济上封销郑成功,下令「迁界」,强迫沿海居民内迁,规定「片板不许下水,粒米不许越疆。」明清实行上述政策,破坏了泉州的社会经济和海外交通。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上贸易是泉州人生活所依。可是,到明清时,这个国际性贸易大港却变成私商贸易港,可见海禁政策对泉州港产生的负面的影响。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先后发展成为殖民主义国家。他们的东侵,使东西海上贸易受到干扰,阻碍了泉州的海外交通发展,加上倭寇对泉州地区的骚扰及破坏,泉州港遂逐步走向衰落的道路。

地理的变迁

最后,泉州港衰落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地理的变迁。由于晋江流域植被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到下流出海口,不断淤积。泉州港是快沉积区,每年平均沉积度为四点六毫米,使泉州港失去作为优良港口的天然条件。现今泉州沿海的部分地区,想当年便是万国旗帜飘扬的繁荣大商港。如今,港口依旧,却风光不再。想起来,真令人唏嘘不已。

5、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因外销丝绸而起,但它的意义却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围,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而且是一条友谊之路。它把远隔重洋的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各国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在这条航线上,一艘艘海船来来往往,为东南亚各国带去了养蚕取丝的技术,协助他们的丝织工业的发展;为欧洲带去了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罗盘;精美的宋瓷和青花瓷外销,给日本以及伊斯兰各国陶器的烧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也为中国带来了东南亚的染料、埃及的历表、印度的香料,还有药材、犀角、珠宝、钻石和许多珍禽异兽。埃及人曾教会泉州人用树灰净糖的方法,从而改善了制糖的技术,海上丝绸之路突破了地域限制,为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其中,古泉州的建筑艺术,最能突出地反映中外文化艺术的渗透。清净寺便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她具有十分浓厚的阿拉伯宗教建筑风格,而她的细部结构却又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开元寺和天后宫中的古印度石柱、门框等构件,是一座古老的婆罗门教寺院的遗物,是中印人民友好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晶。

在这条航线上,中国和各国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数以千计的各国商人、传教士、旅行家来到了中国,其中有不少人与中国人通婚,在华落地生根,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起了巨大的作用。而我们不少的炎黄子孙也从而留居海外,并婚娶繁衍,为当地作出过不少的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把世界各地的文化古国和中国联接在一起,形成了一条联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使这些古代文明互相交流,为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篇2: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

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

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古代泉州人的智慧卓越超群,早在一千多年前,他们就能够用“桐油加钉子”造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福船中的泉州船。1925年,泉州湾后诸港曾出士了一艘宋代古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之后,它的长度可以达到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从它的剖面模型上,我们可以发现它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一千一百多年。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这艘船模上发现,它的船锚采有物是木爪石碇的结构。近百年来在日本、朝鲜等地发现有不少与泉州船相雷同的碇石,这足以证明古代泉州船的足迹。

近年来,我们在港口附近发现多艘沉船。其中1980年在法石湾发现的一艘载重量吨左右的宋船上,有一片蔑帆的残件,属国内唯一的一件珍贵文物。蔑帆是泉州古代海船用帆的一种类型。在南宋前,棉花种植纺织没有广泛推广之前,只有官船才用得起昂贵的丝织品作帆。聪明的泉州人用蔑片、竹叶等天然植物原料制成蔑帆,一直到明朝仍广泛运用。

一艘艘性能优良的泉州船驶向朝鲜、日本、驶向东南亚,甚至远渡重洋,驶向非洲东部,驶向地中海,将精美的刺桐缎和中国瓷器带到了世界各地。同时也载回了无数为经商、传教等不同目的而来的海外友人。

明代,是中国及全世界航海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提起“郑和下西洋”,总能牵动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两万七千多人和近两百多艘福船组成的船队由泉州起航,浩浩荡荡驶向“西洋”,你可知其中有多少泉州人辛勤的汗水。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水手来自福建,仅在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126米,宽约51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多,史称“九桅十二帆”。

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

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的四百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15丈,宽3.16丈,有28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

在明代,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为了抵御倭寇进犯,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

由于“海禁”,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渐向厦门港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

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南宋庆历二年(公元1196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

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养战。公

元1661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1662年,就因病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1699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

通航南 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 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 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 ,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 711 年)泉州和 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 718 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 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 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 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 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 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 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 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 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 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 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 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 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 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 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 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 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 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 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 1087 年),中 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 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 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 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固桥基,成为世界 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

建,仅在永 乐元年(公元 1403 年),在福建订造的海船,就有一百三十多艘.郑和宝船,是船 队中的指挥舰.史书记载长四十四丈四,宽十人丈,为福船型.复原后长约 126 米,宽约 51 米,载重量可达七千多吨,排水量一万五千吨,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早 的万吨轮.由于当时没有机械设备来推进它,只有充分利用风力,因而它的帆特别 多,史称九桅十二帆.然而,就在郑和船队满载和平和友谊驶向世界各地传播大国礼邦的优秀文化 时,明朝政府两度宣布实行海禁 ,只允许泉州和流球通商,泉州由此成了对琉球 贸易的中心港口,两地关系渐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赐福建人三十六姓移 民琉球,这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及朝贡贸易的进行,起了很大作用.现在日本仍 保留有这三十六姓的族谱,证明了琉球和泉州的亲缘关系.作为当时中国的一个附属国,琉球王要由明朝册封,在历代册封琉球使一览表 上,我们能看到明永乐二年(公元 1404 年)至清同治五年(公元 1866 年)的四百 多年间,共有二十五位使臣前往琉球册封.封舟是册封使臣所乘坐的船只,都是 由朝廷下令福建承造新船或买船改装.据记载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 1605 年)所造的一艘封舟,长 15 丈,宽 3.16 丈,有 28 舱,并有三层船舱,船尾还建有尾楼, 安放海神妈祖,祈祷平安.在明代, 倭寇曾多次进犯我国沿海.泉州作为一个沿海大城, 自然也不可幸免.明嘉靖年间倭寇犯境的简表显示,在短短的四十四年里,倭寇进犯达十五次之多, 每一次都给泉州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为了抵御倭寇进犯, 泉州人铸造了大大小小的铁炮, 有的重达一万多斤.同时, 泉州还涌现了一大批抗倭英雄,其中有和戚继光并称俞龙戚虎的俞大猷.由于海禁 ,刺桐的官商贸易日渐衰弱.沿海商人的贸易受到影响.为了同 朝廷相抗衡,沿海许多海商纷纷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船队从事私商贸易,最具代表性 的是郑氏海商集团.创始人郑芝龙,在年轻时到过日本,并在乎户与田川七左展门 之女结婚,生长子郑成功.郑氏集团将日本作为主要贸易对象,同时与荷兰等国及 东南亚地区有贸易往来.在我国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早的私商活动出现在安平港,这里可直通金门,厦门,是闽南水陆交通枢纽 之一.安平商人早在唐代就航行海外.明代,他们的贩海活动达到鼎盛时期,足以 和安徽商人相匹敌.到了明代中晚期,私商贸易中心逐渐转移到漳州的月港,并逐 渐向厦门港发展.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在沿海的产生,为寻求生路,大批移民涌向海外,使泉州成 了一个著名的侨乡.据统计现在世界各地的泉州藉华侨已达人百多万,主要分布在 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地.他们的出国,使中外民俗文化出现了一场奇

特的交融.至今,我们还能够在世界许多地方发现中国风格的石敢当,泉州式的风狮爷;也能够在泉州发现许多有异国情调的物品, 萨兀就是印尼华侨参加巴厘岛宗教活 动的用品.泉州的建筑风格,也受到海外的影响.例如,最繁华的中山路两旁的骑 楼,就是受东南亚风格的影响而建的.同时随着近代华侨由东南亚向世界各地移民, 类似的风格也出现在悉尼,旧金山等地方唐人街.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总会有众多的香客从世界各地云集湄洲,拜祭海神妈祖.妈祖,姓林名默,相传她经常拯救海上遇险的船只,为乡亲行医看病,死后被奉为 神.宋朝时,沿海各地的海民和航海者把妈祖奉为海神.北起丹东,南至广州的重 要港口都建有妈祖庙.通过华侨,妈祖信仰传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 就有妈祖庙.在这近千座妈祖庙中,大部份庙宇是由泉州分炉出去的.因而始建于 南宋庆历二年(公元 1196 年)的泉州天后宫,是中国八百多座天后官中唯一的国 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的妈祖已经不仅仅是海上保护神,她更成了许多海外赤子 思乡情节难以割舍的一部份.我们所熟悉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在继承并发展了郑氏海商集团的贸易之后以商 养战.公元 1661 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了台湾,但是公元 1662 年,就因病 去世并安葬在台湾,公元 1699 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率部回归祖国时,将他的 遗骨带回家乡安葬.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水头郑成功墓出土画像的复制品中,一 睹这位民族英雄的风采.随着明清两朝闭关锁国以及古刺桐港港口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变化, 古刺桐港逐 渐衰弱了.但是,通过这个海交史陈列馆,我们不难想象出当年缠头赤足半蕃商, 大舶高樯多海宾的辉煌岁月.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展望未来.几百年后的今天, 这再度开放的城市,将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篇三:福建部分经典导游词

泉州概述

泉州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台湾海峡西岸,东经117度25--119度05,北纬24度30--25度56,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157公里。与台湾隔水相望,离台湾最近的地方仅距97海里。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 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 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整个泉州地形呈 e型前东南方向开口,有利于东南季风过境,对开发农、林、渔业生产,发展外向型经济极为有利。

至1997年底泉州市人口总数为 646万,其中市区人口21.8万,全市人口以汉族为主,占人口总数的 99%以上,少数民族以回、畲、苗和蒙古族居多。回族主要分布在晋江陈埭、惠安白崎和鲤城近郊,畲族分布在德化、安溪和惠安等地。泉州人口密度不均,东南沿海一带人口稠密,西北山区相对稀疏。泉州市城乡通 用语言是普通话和闽南方言,本地市民特别农村居民日常更习惯用闽南方言。

泉州又是全国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目前泉州籍华侨有 620多万人、港澳同胞75万人,海外经济界和科技文化界的许多知名人士祖籍泉州。海外侨胞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各国。在台湾汉族同胞中,有44.8%约900万人祖籍泉州。泉州人民与台湾同胞血缘相亲,语言相

通,习俗相近,文化相同。侨、港、澳及台湾同胞为加强泉州同海外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泉州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 献、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禹贡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秦汉时期,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由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唐大历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经济上,泉州已逐步成为南方重要大港口,天佑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进十州人”的国际港城,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 外贸易。南宋时与广州并驾齐驱成为全国的两大商港。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 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 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泉州清源山老君岩经典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和大家一起领略有

“秀出东南”美誉的清源山秀丽而多姿的风采。首先我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我姓苑,大家如果不介意的话可以叫我小苑。今天的行程就将由我为大家提供服务,希望我的服务能得到大家的满意,在此也预祝大家今天能玩得开心、愉快。

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62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相互辉映,犹如名城泉州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清源山历史上因泉眼诸多亦名“泉山”,城因山得名“泉州”;山高入云又名“齐云山”;位于市区北郊又称“北山”。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景区内流泉飞瀑、奇岩异洞、峰峦叠翠、万木竞秀,以宗教寺庙宫观、文人书院石宝以及石雕石构石刻等文物为主的人文景观几乎遍布清源山的每个角落。

说着说着,我们已经到了老君岩了,大家看,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尊石雕,就是真正有“老子天下第一”的老君像。这尊老君像可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瑰宝,它是宋代雕刻而成的,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鉴编的《泉洲俯志》记载:“石象天成如事者,略施雕琢”说的就是一块形状像老翁的天然巨岩,经过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道教的开山鼻祖—老子。

现在我们认真的来看一下老君岩坐像,石像高5.63米,厚6.85米,宽8.01米,整个占地面积55平放米。有个团友刚才问了,为什么他被称为“老子天下第一”呢?因为啊它是我国先存最大,雕刻技艺最绝,年代最久的道教石刻雕像,因此文史界的人士戏称它是“老子天下第一”。大家仔细看下老君的耳朵和双膝是不是不符合比例,双耳垂肩,膝大无比,但这夸张的变为却恰到好处的让人感到大丈夫能屈能伸。看,老君神态和蔼

可亲,满脸笑容。在民间,这尊老子石象还是健康长寿的象征。泉州还有一句方言:“摸到鼻,吃百二,摸到眼,吃白六”。意思就是说,谁要是能摸到老君的鼻子,就可以活到120岁,摸到眼睛,就可以活到160岁。当然,这只有小孩子才会相信。其实我觉得清源山不仅空气清新,又有山野之趣,常到此地,身心得意,不必摸到什么鼻子,眼睛就可以延年益寿了!

好了,各位团友,今天我们的寻道之旅就到这里了结束了,希望今天的游览能给你们的生活中增添几分纯净的快乐,欢迎下次再来参观,谢谢!

和“中国古代船模馆”等四个展馆。

在“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我们将从大量的珍贵文物和模型中去了解古代泉州、了解古代刺桐港的兴衰。泉州,古称“刺桐”,作为中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泉州的海上交通,起源于南朝而发展于唐朝。到了宋元时期,刺桐港的海上贸易活动空前繁盛,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的泉州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由于中央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官商渐渐衰弱,而私商贸易迅速崛起。大批移民流向海外,泉州因此成了一个著名的侨乡。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古代泉州府的版图。古代泉州府的管辖范围包括德化、永春、安溪、晋江、石狮、惠安、南安,以及解放后划归厦门的同安和现属台湾的金门岛。古刺桐港素有“三湾十二港”之称。“三湾”所指的是: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在每个港湾中各有四个支港,由此而组成了这个著名的东海名港。在这个沙盘中所标出的是泉州省级、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二处,其中大部份与泉州悠久的海洋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记载福建最早的居住者是闽越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他们就已“善于造舟“。从1920 年在福建连江出土的独木舟残件,能够明显地看到有火烘烤的痕迹,这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能够用火和石斧制造独木舟用于海事活动。由独木舟发展而来“舢写船”形状象一只栩栩如生的水鸟,它已经

具备了福船的一些特征,可以说是福船的前身。在公元后的十六个世纪里,福船以它优良的性能、先进的技术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船种之一。三国孙吴时,晋人因永嘉之乱南迁。现在泉州地区的王、林、陈、黄、郑、唐、邱、何、胡等姓氏的祖先,多来自于中原。他们来到晋江的两岸,沿江而居,开始把这条江称为“晋江”。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年),由于晋江人南迁,闽南地区人口增加。吴国设置东安县加强管理。管辖南安、晋江、同安三县,县治设在今天的南安丰州,使丰州成为当时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0年,在丰州出土了“太康五年六月六日作”的基础和一批随葬的陶制日用品,至今,闽南农村的一些生活用品仍保留着当时的风貌。

经过两晋的发展,泉州海上活动渐渐活跃,到了南朝,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有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是印度僧人拘那罗陀(真谛)。他曾两次想由拉州乘大船前往梭伽修国(今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而不能成功。在九日山下的延福寺里,由他历时多年翻译了《金刚经》等经文,为佛教的传播作出了-份贡献。至今九日山仍存有一块“翻经石”,是传说中拘那罗陀翻译经文所在地。

唐代是泉州港海上交通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泉州和福州分治;而到了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治所从南安迁移到了现在的泉州市区。这时,泉州户口,发展到三万五千五百七十一户,约十几万人口。泉州经济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织造业、陶瓷业、冶炼业等在这一阶段都已经初具规模,这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经济文化中心奠定了一定基础。这时期泉州的海外贸易交通发展十分迅速。1982年,在开元柳三娘佛塔中所发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经幢上刻有

“海路都指挥使“的名称,这就是当时专设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官职名称。可见当时泉州的海外贸易已经发展到需要由专人的管理。

唐五代时,泉州节度使留从效为适应海外贸易的发展而扩展城区,并沿城环植刺桐树。从此,外国人亲切地称泉州为“宰桐(”zaitun)。但是,它在阿拉伯语中的含义却是油橄榄。这或许是他们睹物思情,看到了刺桐花,想起了故乡的缘故。

宋元两朝,是泉州交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泉州与汴京(开封)、京北府(西安)、杭州、福州、长沙、庐陵、南京同称为全国八大城市。城市户口由唐元和年间的三万多户增加到淳枯年间的二十五万五千七百五十八户,已经拥有百万人口。为适应港口城市的发展需要,泉州又多次扩修城墙,这里所陈列的宋代城墙,就是南宋嘉定年间,以“胡贾簿录之资”大修的历史见证。

宋时商船外出经商,一定要持有市舶司发给的公凭。李充公凭就是当时由宁波市舶司发出的。李充是一位泉州商人,他带领商船到日本经商,并将公凭留在了日本。公凭中记载了纲首,也就是船长李充,并且将一艘船的甲板分成几个区域,分别记明负责各个区域船员的姓名。另外,还详细记载了船上所载的货物。可以说它是最早的出国签证。由于当时泉州没有设市舶司,泉州商人外出经商都绕道宁波领取公凭,给许多经商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北宋元枯二年(公元1087年),中央政府在泉州设置了市舶司,下设堆放货物的市舶库和接待外宾的来远驿。便利了过往商人的贸易活动。

为了将优质的货物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港口,泉州人架起了中国第一座跨海石桥一洛阳桥。这座桥梁首创筏形桥基,并且采用种植牡蛎的方法加

固桥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生物学和工程学综合运用的最成功的例子。洛阳桥建成之后,港口附近的许多地方纷纷仿照它的造桥方法,建成了许多长度不一的跨海石桥。其中堪称中国最长的古代跨海石桥的是安平桥,桥长2250米,俗称“五里桥”,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之说。当时人们这样形容泉州的桥:闽中桥梁甲天下,泉州桥梁甲闽中。

篇3: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1 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

1.1 性价比

性价比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时所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根据经济学的三大假设之一的经济人假设, 可以知道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拥有很多不同的选择机会时, 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化效用的那种机会。一般来说, 消费者在进行交通消费选择时, 有铁路、公路和航空三种选择。公路中的公共汽车和地铁相比其他交通工具, 价格比较便宜, 但只适合短途出行;铁路中的火车则适合各种长度的出行且价格相对来说比较实惠, 但是运行速度比较慢;航空中的飞机是这三种选择中速度最快的交通工具, 但是相比其他两种工具, 它的费用比较高, 而且没有其他的工具安全。不同的消费者对于这三种类型的性价比情况有不同的偏好, 有的人认为火车的性价比较高, 而有的人则认为飞机的性价比较高, 总之性价比是消费者进行交通消费选择时一个重要的因素。

1.2 方便和快捷性

作为社会上的一员, 每个人都喜欢图方便, 总希望事情能够快捷的完成, 对消费者的交通消费选择来说也一样。地铁与公交车相比不会堵车, 而且运行速度很快, 因此在通了地铁的情况下, 人们更愿意选择乘坐地铁而不是公交车, 这样会大大节省那些上班族在路上的时间, 从而使他们能够更高效地工作。高铁与火车相比, 车厢里面的环境要好很多, 很舒适, 而且运行速度远远高于火车, 这样会让那些在外出行的人节约大量的时间, 而且在路途中不会感到过多的疲倦, 因此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人们更愿意选择更加方便和快捷的高铁, 而不是运行较慢的火车。飞机是三种交通类型中运行速度最快的, 而且飞机上的环境很好, 会给旅客带来很周到的服务, 因此如果人们要长途旅行或者是跨国旅行, 则一般会选择坐飞机而不是坐火车。

1.3 安全和舒适度

在我国每年发生的交通事故数量十分庞大, 给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造成了严重的浪费。随着社会的发展, 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满足生理需求后, 人们开始有安全需求, 因此人们在进行交通消费意愿的选择时, 不仅仅考虑价格, 还会考虑是否安全。同时, 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后, 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所以也会考虑舒适度的问题。在三种交通方式中, 火车应该是最安全的, 虽然火车的运行速度相对会比飞机慢很多, 但是却比飞机安全, 因此有些消费者倾向于选择火车而不是飞机。相反, 有的消费者更看重舒适度的问题, 虽然火车比飞机安全, 但是火车车厢里面的环境远远差于飞机上的条件, 在飞机上不仅仅有服务态度很好的空姐, 还有可口的食物, 因此有些消费者倾向于选择飞机而不是火车。

2 文化价值观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

文化价值观是指导大家平时行为的观念以及思想,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文化价值观能够借助一定的社会规范来对大家的行为造成影响;第二, 文化价值观被社会上的大部分人所接受或普遍信仰;第三, 文化价值观是某种价值观念。

2.1 文化价值观中的长期导向价值观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

在长期导向的价值观中, 人们主张内心平静、坚持不懈、节俭等价值观, 乐于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着重于以长远、务实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 人们平时在个人以及家庭消费上提倡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因此, 在中国社会里, 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花钱都精打细算、比较谨慎, 基本上都是讲究耐用以及实惠。正是由于有这样的长期导向价值观, 因此在进行交通消费选择时, 中老年人普遍选择更加经济实惠的火车而不是价格昂贵的飞机。而对于那些事业心强、工作忙的商务人士来说, 他们觉得从长远来看, 坐火车所多花费的时间里, 他通过工作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坐飞机所多付出的机票, 因此他会选择坐飞机而不是坐火车。

2.2 文化价值观中的面子意识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

面子是指个人期望社会能够对他的社会价值加以认可的某种需求感, 面子意识则指大家对于面子的感知。作为某种社会性的东西, 人们会从正确的行为以及社会赞许中赢得个人的尊严, 而一旦失去面子, 则会让自己在别人看来相当的不利。从而, 面子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了传统文化里面人跟人之间对于关系基础的依赖。中国人特别看重面子, 经常会为了将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加以强化而进行某种消费, 从而能够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并维护自己的面子。在人们进行交通消费的选择时, 坐飞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意味着你可能属于某种商务人士, 因此有些消费者可能会因为面子问题而去选择坐飞机而不是坐火车。

3 消费者感知价值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

总的来说, 感知价值包括功利主义价值以及享乐主义价值两种, 而功利主义价值又包括品质价值以及价格价值两种, 而享乐主义价值又包括社交价值、自我享乐价值以及自我延伸价值三种。对于交通服务来说, 在感知价值的所有成分中, 社交价值、自我享乐价值、价格价值以及品质价值四种对于消费者的态度影响十分明显, 借助于消费者的态度正面影响消费者的意愿。

总的来说, 自我延伸价值包括了四个方面:第一,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表现出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第二,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体现个人的品味;第三,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体现个性;第四,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体现自身的内在形象。自我延伸价值并不会严重地影响消费者的态度, 因此在进行交通消费选择时, 消费者不会刻意为了展现自己的个性而去选择更加昂贵的飞机, 而不是更加经济实惠的火车。

社交价值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改善他们对自己的认知;第二,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让自己在社交群体中获得大家的认同;第三,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让自己在他人面前留下好的印象。作为社会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圈子, 因此在进行交通消费选择时, 人们会为了某种社交需要, 而选择某种并不适合自己的交通方式, 这样仅仅只是为了让自己得到社交群体中其他人的认可。

自我享乐价值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满足个人的某种愿望;第二,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让自己感受到兴奋或者是刺激;第三,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第四, 该服务或者是产品能够让身心上得到享受以及感受舒适。因此, 在进行交通消费的选择时, 人们往往会为了追求某种兴奋或者是刺激, 为了追求某种愉悦感, 而倾向于选择更加便捷或者是舒适的飞机, 而不是既不方便同时条件也比较差的火车。因为, 这样消费者既不能够从这些交通服务中感受到刺激或者是兴奋, 也不能享受到其中的舒适。

4 购买决策风格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

购买决策指的是消费者对某种服务的属性进行谨慎的评价, 同时对其加以理智的选择的过程。购买决策风格具有感情上以及认知上的特征, 指以消费者对服务或者是商品进行选择的方法为特点的心理定向。消费者总的来说, 都具有一些稳定的决策方法、方式、习惯以及态度等综合特征, 他们在进行某种消费选择时往往具有某种决策倾向, 有一种潜在的消费风格指引着他作出某种选择。

总的来说,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风格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 种类忠诚导向型, 即消费者喜欢某种特定的品牌, 并且已经具有了品牌忠诚;第二, 眼花缭乱型, 即面对这如此多的种类, 消费者不知道选择哪一种;第三, 物有所值型, 即消费者更看重价格以及质量, 希望买的是性价比很高的服务;第四, 消遣娱乐型, 即消费者认为消费就是为了缓解紧张的心情, 为了消遣娱乐;第五, 高质量意识型, 即一定要买到某种高质量的产品或者是服务。

在这几种购买决策风格的影响下, 不同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购买决策风格, 种类忠诚导向型的消费者, 会选择某种特定的交通方式, 或者是飞机或者是火车。物有所值型的消费者则很可能会选择性价比较高的火车而不是价格昂贵的飞机。消遣娱乐型的消费者则很可能会选择更加舒适以及便捷的飞机而不是较麻烦的火车。高质量意识型的消费者则可能会选择服务更加周到的飞机, 而不是服务欠佳的火车。

5 结语

交通消费作为消费类型其中的一种, 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分析了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 然后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 分别探讨了文化价值观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 消费者感知价值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以及购买决策风格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由于个人能力有限, 本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仅仅只是个人的看法, 正确性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有一定的贡献。

摘要:作为拉动经济的三大马车之一的消费, 对于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日益成为各大企业家、经济学家以及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交通消费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从而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 本文首先分析了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因素, 然后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分别分析了文化价值观、消费者感知价值以及购买决策风格对交通消费意愿的影响, 希望能够为未来的研究作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感知价值,购买决策风格,交通消费意愿

参考文献

[1]高志静.论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对消费行为的影响[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22) .

[2]陈洁.感知价值对不同商品类别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差异[J].系统管理学报, 2012 (6) .

[3]刘乐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交通消费的变迁及发展趋势[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篇4: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键词]泉州 博物馆 功能 作用

博物馆的功能与作用曾是世界各国博物馆专家学者关注的命题,有过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的“三大功能”说。近代更有“三E原则”和“五大功能”说。但归根结底仍不外乎保藏、研究、教育三大功能。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下简称泉州海交馆),是中国唯一一座反映航海交通历史的专题性博物馆。它的外形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大海船,内设有“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泉州宗教石刻馆”“泉州民俗文化陈列馆”和“中国古代船模馆”四个展馆。泉州海交馆藏品丰富,布展精良,泉州海外交通文物、宗教石刻等多达上千件。

泉州海交馆丰富而珍贵的文物反映了中世纪的东方大港——刺桐港的发展历史,体现了泉州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讴歌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所创造的悠久而辉煌的海洋文明。泉州海交馆先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海交馆成立的50多年中,充分体现了保藏、研究和教育的功能与作用。我们应该认识海交馆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同时也要认识海交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更要不断强化这种作用。

泉州海交馆有了解古代船舶及海运史的基本作用。中国有绵延1.8万公里的海岸线,先民在唐、宋甚至更早时期的历史长河中充分认识并利用了海洋上的交通方式,并在海洋交通的载体——船的使用和创新上都有重要的贡献。海交馆“中国古代船模馆”中展出了两艘宋代海船的部分实物和宋、元、明、清时期石、木、铁三种材质的锚具以及各时代的海船模型等文物。其中有一艘国内发现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宋代海船,还有大量伴随出土文物和数十根木、铁、石古代锚具。宋代沉船,不仅成为镇馆之宝,还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宝级文物。藏品中既有造型宏伟的远洋大船,也有精致别样的少数民族船型——雅美族船,体现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造船技術。160多件根据残件修复的中国历代各水域的代表性古船模型,可以让参观者更直观地认识到我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先进技术和思想,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泉州海外交通史陈列馆”内陈列了大量的图片历史资料,相当一部分资料来源于真实史料和考古发掘。船舶和图片资料让参观观众在认识古代船舶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海运的发展历程,了解泉州这片土地在中国海运史上的重要作用。

泉州海交馆在“一路一带”经济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闽南侨乡泉州,古称“刺桐”,别名“鲤城”,是我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曾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对外贸易往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南朝时,即开始了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唐代,当地成为我国四大海外交通商港之一。宋、元时期,则进入“涨海声中万国商”的黄金时代。宋末至元代时,泉州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并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后因明、清时期海禁,闭关锁国而衰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承认的海上絲绸之路的起点便是泉州。

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实施“一带一路”行动的几年问,政府问推动统计合作和信息交流,为务实合作、互利共赢提供决策依据和支撑。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而海交馆又是泉州这个起点所包含的深厚历史的最佳见证。馆内的大量文物见证了这段历史,成为今天“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往来发展历史的来源和依据,无疑将增强发展“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动力。

泉州海交馆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展出宋、元时期外来宗教中的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墓碑、墓盖、雕像、寺庙建筑构件等300多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元代伊斯兰教塔式披巾墓盖石、元代伊斯兰教潘总领墓碑石、元代印度教大象与林迦龛状石、元代基督教四翼天使墓碑石等。数百方宋、元伊斯兰教、古基督教、印度教石刻,各个时期的外销陶瓷器,以及数量繁多的反映海外交通民俗文化的器物均是举世闻名的文物瑰宝。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等宗教石刻等是国内仅存的国外宗教石刻。凭借这些文物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古代海外交通、船舶建造、国外宗教等的研究中心。

自1959年成立以来,泉州海交馆接待了数十万参观者,观众遍布五大洲,尤以欧洲、北非、中东、印度以及东南亚等“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观众为众。泉州海交馆先后在意大利、新加坡、葡萄牙、科威特、马来西亚、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及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举办了专题展览,均取得了很大成功。这不仅扩大了影响,更是增强了与这些国家的交往与友谊,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的。这极大地提高了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而这其中,海交馆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没。这说明海交馆不是仅在理论上,而是具体直观地让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进入联合国的视野,进入世界人民的视野,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的推动是巨大的。

在认识泉州海交馆的基本功能和传统认识及在“一带一路”中的重要作用基础上,我们应该加强对这一传统认知。一是要扩大宣传。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性的、非盈利性的服务机构,必须注重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不放过每一个机会去推销博物馆。这样才能保证更多的大众前来参观,获得各方面的支持,达到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海交馆,提高知名度,更多地吸引观众。探索新的、多种样式的渠道进行宣传,并要持久,深入地宣传以此激发大众对博物馆的参观积极性。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能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强化大众的参观动机。现在我国的经济水平整体提高,人民也会自然而然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博物馆的市场化需求要求博物馆要特色化,尤其是泉州海交馆这样具有独特个性博物馆。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当然在针对是海外的观众时,要继续更多地到国外去展览,更便于吸引观众。尤其“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的观众,发掘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二是提升知名度和认同感。要依托馆藏文物研究,以“海上丝绸之路”为重点,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参加。海交馆的文物研究工作的提升就应在加强专业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到如何使研究成果应用于博物馆教育工作,如何帮助公众理解博物馆藏品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意义等方面。博物馆应创造条件,让藏品走出博物馆,走进大学,走进社区,走向海外。拓展博物馆藏品利用范围,增加民众与博物馆藏品接触的机会,运用藏品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教育活动。对泉州海交馆这样具有特色博物馆意义的探讨,其目的是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和理解博物馆与社会的联系。让民众了解泉州海交馆馆藏具有多国文化特征的文物,具有吸引海外学者兴趣的潜质。可以邀请国外学者到馆内,实地参观考察。因有的放矢,研讨活动可以让国外的学者有话可说。也可以组织馆内专家组团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去,宣传本馆藏品和研究成果,扩大影响力。

三是加强博物馆自身建设。要继续发现、发掘、增加馆藏文物,使展品越来越丰富;继续加强博物馆接待解说人员素质,提高服务意识;继续加强场馆建设和陈列更新,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展览形式展出文物。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充分利用政府和人民群众支持,利用社会参与,使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地位越来越提升。泉州海交馆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成为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篇5:泉州海外交通的历史文化价值

泉州南音起源于唐, 形成于宋, 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泉州南音又称“南曲”, “南乐”、“南管”、“弦管”, 被称为音乐文化的“活化石”。

泉州南音不管是表演形式还是音乐内容, 始终都保持着古代中原的古风古味, 研究价值高, 欣赏价值也高。代表曲《八骏马》、《梅花操》等。目前泉州已将泉州南音申报“世遗”并成功入选, “泉州南音研究”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元化文化部列入“中亚————东西方文化间对话”项目计划。

诗人蔡其矫先生是这样描写南音的:

洞箫的清音是风在竹叶间悲鸣,

琵琶断续的弹奏,

是孤雁的哀啼,

在流水上引起阵阵的颤栗。

而歌唱者悠长缓慢的歌声,

正诉说着无穷的相思和怨恨。

上一篇:2015幼儿园大班班务工作总结下一篇:小课题研究模块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