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过年的味道作文

2024-06-06

回忆过年的味道作文(精选17篇)

篇1:回忆过年的味道作文

过年,处处都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我和爸爸妈妈及匆匆地赶回老家,迫不及待地要享受这过年的味道。

过年的味道,是饭菜香喷喷的味道。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是最香甜的,家人坐在桌旁尝尝丰盛的饭菜,谈谈未来,举杯互相祝福,这样的场景在寒冷的冬夜里最是温馨。

过年的味道,是鞭炮烟花红红火火的味道。在漆黑的夜里放一串红通通的鞭炮,燃一颗缤纷的烟花,让烦恼在“噼啪”声中烟消云散,让快乐随着绚烂上午火焰冲向天空。

过年的味道,是春天充满希望的味道。小草悄悄地探出小脑袋,给空荡荡的大地带来第一丝绿意。小花在枝头悄然绽开笑脸,给光秃秃的枝头带来第一抹粉红。春雨淅淅沥沥,给前来踏青的人们捎去第一份春的希望。

过年的味道,是春联上淡淡墨香的味道。从我上学开始,老家的春联就是我和哥哥包。和哥哥大方端正的字相比,我的字写得不咋样,横七竖八、大小不一、歪歪扭扭。但经过一年年的锻炼,我的字也写得越来越好。大家的鼓励和夸奖总让我的心里美滋滋的,暗下决心要一年更比一年好。

过年的味道,是亲情暖暖的味道。饭桌上,我和哥哥的碗里堆满家人夹的菜,觥筹交错,祝福声连连。沙发上,奶奶一边看春晚,还一边对我嘘寒问暖。家门口,妈妈对要下楼放鞭炮的我叮咛声声。暖暖的亲情,让寒冷的冬夜温暖如春。

过年的味道,是香喷喷的,是红红火火的,是清香的,是充满希望的,更是暖暖的。啊,过年的味道,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味道。

篇2:回忆过年的味道作文

瞧!各家门口都高高的挂上了红彤彤的灯笼,红彤彤的灯笼都洋溢着盎然的笑容,似乎都在欢迎着农历新年的到来;闻!空气中洋溢着除夕年夜饭的香味 儿;听!孩子们欢快的笑声,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一切都是那么热闹非凡!已静悄悄地从身旁擦肩而过,充满活力充满热量的气息把人们的欢笑 声拥抱了一起,这就是我们农村的一张真实写照!按传统的习俗,除夕夜的12点整才是新的一年。

一家人将要心花怒放地包着饺子,我的心中突然涌出了一股如蜜般香甜的感觉从心中像四肢扩散整个身体都是暖洋洋的即使是倾盆大雨也像沐浴在冬日的阳光中。

包饺子是中国从古至今的过年的一种传统习俗。我们家也不甘落后:将近6点,我们就把面粉,水搬到桌子上,和起来,还真不容易呢,揉的手生疼。起 初,还以为揉面粉很容易,原来揉起面粉来可不容易了。但是看着那“白白胖胖”的面团,我有一种胜利后的欣喜感觉。我带着兴致勃勃的心情拈了一张饺子皮摊 开,拿着一跟汤勺舀起了饺子馅,这里面还是得有技巧,我包的第一个饺子,让人看着就想笑:“肚皮”鼓鼓囊囊的,皮都被撑破了,两头没捏紧,成了“开口笑” 饺子了。我向妈妈讨教包饺子的秘诀,果然,饺子越发包的越好了。饺子下锅了,随着时间越来越长,饺子的香味儿也越来越浓。饺子下好喽!一共下了三盘,我狼 吞虎咽的吃了起来,边享受着饺子的美味,边感受着过年的气氛。我觉得我嚼在嘴里的,是新一年父母对我的希望,而不是美味的饺子馅了。

奶奶和我们一起回顾着中国的传统习俗:祭祀神灵的时候,需要用到很多的道具,锌制的酒壶,铜打的烛台,黄色写着宗祠堂的灯笼,还有用来装红烛鞭 炮以及烧纸的红色篮子。道具之外,自然也需要一些祭品,酒、豆腐、米、馒头,红果(谐音),再在肉盆子里面装上一只全鸡与一块“口福”(猪腹部连骨头的大 肉)或者一个猪头。把鸡的血和内脏放在鸡背上,让它嘴上叼一根蒜苗,双翅立两根筷子。“口福”上面也需要插两根筷子。每次一个神邸过后,就需要给在这两样 祭品上面加一些汤水,好像新出锅的一样,这样神仙才不会怪罪。祭祀非常讲究,细到要用几个杯子,各种祭品的摆放方式,甚至于桌子纹路的摆放方式。桌子在祭 祀神灵的时候要横向,而在祭祀祖宗的时候要竖放。倒酒在地上的时候,祭祀神灵时候要一杯一字到底,祝福一帆风顺,祭祀祖宗的时候一杯酒从上到下写多个一 字,以示子孙后代,代代相传,香火兴旺。

接下来就是放鞭炮,迎来新年。

那充满蓬勃朝气的鞭炮,让我们痛痛快快地忘记了20的哀痛欲绝伤心到极点的事情。

过除夕夜,我最盼望的就是放鞭炮了。第一个放的就是“大地红”:这种炮是鞭炮,我们在地上摆成了一个心形,我拿着打火机小心翼翼地点着了捻子, 捂着耳朵大步跨了回来,我们农村的女孩子胆子可小啦!只有我胆略兼人地当鞭炮。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真有过年的气氛啊!接着是放大礼炮,我兴奋着喊 着:“放礼花喽!放礼花喽!”“嘭”的一声,一位穿着红色礼服的公主飞上了天空,绽放开了她美丽的身姿,接着就是一位身着蓝色衣裳的绅士,在天空中给我们 鞠了一个躬,再打了一个筋斗。我最喜欢放彩花炮,一只手拿好几根,点着了之后在漆黑的夜空中360度旋转,就像一颗散发着光芒的夜明珠……到了放炮的高 潮,大家纷纷拿出最后的“宝贝”:孔明灯。我们买了3个,我抱着好奇的心情看着大人们点着了燃料,写上了我的20可贵的愿望。孔明灯冉冉升空,我环 顾四周,天空中有好多的孔明灯,好像天上的满天繁星啊!大人们都说,我们往天空中放了好多星星啊!……

除夕的焰火繁花似锦,响成一片,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真是热闹!除夕夜,让我刻骨铭心!

篇3:过年的味道

王小林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有八年之久了, 而这八年来他的父母从来没有回家陪他过过一次年。打小他就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在他的内心, 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像别的孩子的父母一样陪在自己身边, 特别是每到过年的时候, 他就越加渴望父母能回家过年, 哪怕他们只在家里吃顿团圆饭。

在其他孩子的眼中, 总是盼望着过年, 因为在过年的时候他们的父母会给他们买新衣服、新鞋、新玩具, 还有很多好吃的东西。因此在其他孩子看来过年是件快乐的事情, 可是到了王小林这里却变了味。在他心里, 他并不像其他小孩子那么渴望得到过年的礼物, 也不是想吃那一顿丰盛的团圆饭, 他所盼望的是其他孩子每天都拥有的生活, 那就是能和自己的父母坐在一起好好地吃一顿年饭。因为, 在他的记忆中已经不记得自己和父母一起吃饭时的情景了。

每到过年, 看着灯火通明的上空五颜六色的烟花绽放, 看着美味的饭菜, 看着邻家大人小孩一起欢快的玩耍……王小林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滴滴的眼泪流出眼眶, 他心中有道不完的伤心与痛苦。

又快到过年了, 王小林的心里开始变得沉重起来。以往他都在电话中乞求自己的父母回家过年, 然而每次父母都说工作忙, 没有时间回家。今年他打算不再乞求父母回家过年了, 他理解自己父母的难处。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今年他的父母却说要回家过年了。父母要回家过年!当他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不知道有多高兴, 人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平常少言寡语的他现在的话也多了, 大事小事他都喜欢插上两句。

今年王小林对于过年是另一番感受、另一种味道, 和往年的过年相比, 气氛也变了, 对于王小林来说, 这种气氛再美好不过了。从王小林的笑脸上, 人们可以看出他那种幸福快乐的感受。

篇4:过年的味道

年复一年虽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当我们在这样的时候又开始絮絮叨叨地向儿孙叙述着过过年的林林总总时,是我们怀念过往那浓浓的年味和人情味了。

“二十二,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年忙下来,没时间吃,没时间喝,只有到了春节,才有更多的闲暇,才能一饱口福。杀鸡,宰鹅,煲汤,炖肉;泡豆嘴,长豆芽,煎豆腐,糗豆馅;摊合折,蒸年糕,包饺子,煮汤圆。各色美食,纷至沓来,祭天,祭地,祭灶王,祭祖上先人,阖家享用,款待亲朋,清香缕缕,缭绕不散。来得那样慷慨,来得那样集中,油油腻腻,吃够了重又怀念平时的小菜,那才是过年的滋味!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袄。”从旧时童谣中,我们可以读出,“穿新衣,戴新帽”也是过年的一种念想。为了买到合身的衣服,人们成群结对,赶年集,逛商厦,熙来攘往,摩肩接踵,从头上到脚下,从内衣到外套,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左顾右盼,精挑细选。选款式,挑颜色,试肥瘦,谈价钱,认认真真地享受新年的甜蜜。

迎春,有锣鼓,有鞭炮,有焰火,有火红的灯笼,有簇新的春联,还有春节晚会、贺岁影片。从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十五,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既养眼又提神……

春节,是一道盛宴,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还是文化的,那味道,禁得起推敲,耐得住咀嚼,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有广博的精神内涵。

虽然许多年俗从我们的生活中悄然淡去,但那浓浓的年味早就从我们的嘴里、眼里、耳里种到了心底。

篇5:过年的作文:过年的味道

有时,人们三五一群、七八一伙围坐在八仙桌旁,打“斗地主”或者下象棋,赢的拿来纸,让输的一方撕下一块儿贴在脸上,每当这时,围观者不是哈哈大笑就是大声起哄,十分热闹。牌打完了,棋下好了,主人家便端出瓜子与糖果来招待。

大年三十早晨与正月初一早晨的两顿饭称为年夜饭,必须在天还没亮的时候吃,饭前一般要敬祖宗和燃放鞭炮。因此,天气阴冷一点,炉火生大一点,鞭炮放多一点,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旁喝酒吃饭,传统过年的气氛与味道从浓浓的酒香菜香中飘溢出来了。换句话说,所谓过年的味道,在这里其实就是指的一家团聚与亲情的味道,正是有了这种味道,才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乡愁。

大年初一,天一亮,鞭炮轰鸣,所有人互至问候,祝福新的一年。随着村里手机等现代通讯手段的慢慢普及,手机短信与电话问候,大概将为故乡传统新年带来新的气象;那些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回家与父母团聚的儿女,可以通过手机与电话,给父母捎去新年的祝福,给儿女送来欢乐!稍稍弥补心中的遗憾,缓解醉人的乡愁……

篇6:作文过年的味道

寒假已经过半了,一直宅在家里——过年!可怎么都觉得这“年”过的没有了一点儿兴致,除了赴宴、逛街,就是睡觉,真有点儿害怕过年了。我一直认为现在只是时间上的过年,真正的过年是在童年的时光里。

在儿时的老家,一到腊月,对村里人来说就是放了长假,地里、湖里(就是老家的庄稼地)都空了,只有小麦苗,其他的都归仓了,偶尔有未成年的驴儿、牛儿、狗儿在湖里和孩子们玩耍,大人们就开始打扫院子,码好柴禾,窖好山芋,盘算着今年的年怎么个过法。

那时,对我来说,等待过年的日子是难熬的。从天已变冷开始,就算着放寒假的日子,算着离过年的天数。那时,我最期盼的就是我小舅过年回老家,因为我和姥姥住在一起,他回去就是到我们家。他来了除了带我玩之外,还会从他大大的皮包里掏出一份城里带来的礼物,在那时,一份从城里带回的礼物会让我的心里漫溢着惊喜。只在过年,生活的日历上才会出现这一抹亮色,只在过年,我的童年才能开启这份惊喜。

终于到了期盼的过年,在儿时老家的过年是从腊月底开始的。

年前的几天,是家里比较忙的。父亲是名教师,天一冷,学校就给孩子们放假了,父亲安排好学校的事情,就会顺便带些年货回家,父亲购置的多是猪肉和家里没有的蔬菜,猪肉带回家后,父亲会用绳子挂在屋里的梁上,主要是防止老鼠和猫给先吃了,因为这块肉要用来过年招待客人,但是有时也防不胜防。一回到家,父亲就会张罗给村里的人写春联,老家叫写对了,因为父亲是村里的文化人,写得一手好字。父亲在案上写,我也在旁边帮忙裁纸、牵纸,到了上三、四年级了,一些门边、门楣上字我也给写几个呢。这一写就是三五天,全免费的,父亲到去世前几十年一直坚持这件事,而且乐此不彼。

母亲和姥姥在年前工作,我的记忆中就是熬糖、蒸馍,油炸一些面食等。印象比较深的是农村过年蒸馍,每家都会蒸好几笼屉,先放在外面晾,然后放在缸里储藏,一直能吃到出了正月。那时经济条件差,家里都会蒸两样馍,一种是纯山芋面的,有时也有玉米面的,一种是山芋或玉米面外面包裹着一层小麦面的,后来条件好了,也会蒸一些纯小麦面的,主要用于家里招待客人的。前一种馍,刚蒸出来的第一顿还不错,等馏上几顿就不成样了,又干又裂,难以下咽,哪像现在山芋面、玉米面的窝窝头,大家都抢着吃。

终于等到除夕这天了,农村过年三十,重点是晚上,家里把过年准备的很多好吃的拿出来,所以这一刻才是我盼望好长时间了……

小时候过年,除了吃的好、买了新衣服、拿了压岁钱,放鞭炮外,印象比较深的就是看过年大戏,那时没什么娱乐呀,本村演的,外村演的,都跟着大人们去看。开始也只是看热闹,渐渐地,也能听出一些门道了,当时农村唱的主要是泗州戏,家里称“拉魂腔”,记得我的一个老师怕我听戏忘了作业,告诉我不要去听,会把魂给拉走了,当时还真有点害怕。唱戏的演员肯定记不得一个了,只记得戏台搭在村中间、坐北朝南,场下观众黑压压一片,随着剧情的变化,观众情绪随着角色或喜或悲,场上场下互动,戏里戏外交融,把乡村节日气氛推向高潮,我踩在高凳子上也看得带劲。记忆稍深刻的一出戏是《喝面叶》,讲述了陈士铎好

吃懒做,妻子为了教育丈夫改邪归正,想一计策,假装生病迫使其丈夫为她擀面叶。从此以后两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大路上来了我陈士铎,一去赶会三天多”,这个出名的唱段村里的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

篇7:过年的味道作文

过年是我国人民最开心热闹的一段日子,俗称“春节”大年三十是我国的除夕,鞭炮声,吵闹声响彻大街小巷,家家户户吃团圆饭,吃汤圆人人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大人,小孩一齐放鞭炮。喜气洋洋,就算是一个无人区的地方也变成有生机,有活力。这是人们盼望已久的日子,小孩给老人拜年拿红包。老人的儿女从外地回来老人的心情也能快乐愉悦起来了。

过年我闻到一种新的味道。已经挂了一年的对联也该“退休”了让别的对联顶替了。人们身上的衣服也该换了。人们的心情也要换了,国内的这种新的味道沁人心脾啊。

想必大家都知道除夕,又叫年三十。古代有一种传说: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过年也包含了亲情的味道,年纪大的老人通常会想念自己的儿女,有的老人有照片的能得到一点欣慰。但是没有照片的老人只能在心中默默想念,有时候会掉下眼泪。就算儿女打个电话都是对父母的一个大的惊喜。有些老人看起来开心、愉悦、可爱。可其实内心也会有忧伤、忧愁的时候。有些人懂得老人的心知道隔一段时间就回家看看父母,买一些父母喜欢的礼物。可有些人几年都不会家看望父母、老人,等没有了才知道珍惜,那是无论你是怎样的后悔都不能挽回了。一到过年,人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全家团圆过一个令人难忘而又美好的春节。过年的亲情味道真是太美妙了。

过年也包含了友情的味道。友情是人和人之间最开心、快乐的一种奇特的感情。你如果没有一个朋友,你能感受到是多么孤单寂寞。曾经我在过年的时候我曾经失去一个朋友;当时我和朋友正在放花炮,我想恶作剧一下我没想后果就将一个花炮放在朋友的身旁,她被吓了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在路旁哈哈大笑。她生气了,我过于兴奋忘记道歉,之后她说了几句难听的话。我听了后很生气没有理她,我就回家了。她本来是我的闺蜜可从那晚起我们之间产生了隔阂,我不理她,她也不理我。我们互相失去了友情也不联系了。现在我后悔末及,后悔曾经做出那么愚蠢的事。我现在希望她可以不计前嫌和我继续做好朋友好闺蜜。

篇8:回忆过年的味道作文

酒酿饼相传是苏州一带寒食节 (即清明节前一日) 的应景食品, 1949年以前, 上海街头常见此种庶民小吃。上世纪60年代, 台北街头曾有数摊, 贩夫推一两轮小车, 置王炭炉, 即可营生, 业者多操上海口音, 迄今台北市重庆南路王段48号邮政支局门口, 仍有“陈家京沪酒酿饼”, 为台北著名美食之一, 由于媒体不时报道, 购买时经常需要排队。

陈家系由上海迁台, 第一代业主已经谢世, 目前由第二代与第三代接手。第三代姐妹两人均受过高等教育, 舍弃优厚待遇的工作, 只为让此一传统美食在台传承, 堪称功德无量。

在上海与苏州餐厅内点食酒酿饼, 感觉与台北不同, 差别在于:

上海的酒酿饼:馅甜、皮薄;馅味盖过了发酵的酒酿皮香。

台北的酒酿饼:馅少、皮厚;重香不重甜。

上海友人来台, 称赞“台北的酒酿饼, 特有酒香”。而台北酒酿饼除了多出一味菜脯豆干外, 制造过程是数十年未曾变易。

即将在台北消失的五香茶叶蛋摊

大陆改革开放初期, 台北媒体曾报道大陆的顺口溜:“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形容个体户兴起后, 大陆知识分子的窘境。

1949年以前, 上海各大戏院门口遍布卖茶叶蛋的摊贩, 一担简单的炭火炉, 配着八角、五香锅子, 刻意敲碎的蛋壳, 透着浓、纯、香的茶叶蛋, 成为上海观众的最爱。

随着国民政府迁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台北西门町各大戏院门口, 也聚集了不少这样的摊贩, 大多是退伍老兵, 在一盏透亮的电石灯旁, 操着江浙“五香~茶叶蛋~喂”的吆喝口音, 吸引客人。用来包茶叶蛋的系旧报纸或过期的电话簿, 永远折叠得整整齐齐, 有着退伍军人的庄重, 成为深刻的回忆。

茶叶蛋是一种庶民美食, 近10年来, 在大陆各省市还能够经常看到茶叶蛋的小摊。然而台北西门町最后一个茶叶蛋临时摊贩魏朝元老先生, 因为年逾90岁, 多次萌生退休的打算, 看来台北五香茶叶蛋即将走入历史。魏君1922年生于湖南, 1949年随胡琏部队撤退来台, 历经古宁头、金门炮战, 1970年退伍, 赶上了最后一波茶叶蛋潮, 近年他卖茶叶蛋, 只是打发时间。如今遍布台湾的便利商店内, 必有一锅热腾腾、让人怀旧的茶叶蛋, 可惜少了炭香, 味道不对了。至于台湾便利商店贩卖茶叶蛋的经营模式, 随着都市的进步, 也悄然在上海登场。

在上海重新找到白熊冰淇淋

白熊冰淇淋兴起于民国初年的上海, 上世纪20年代起即是上海知名的冰品。1949年, 上海国际饭店由美国进口一套冰淇淋机器供应西餐部门, 不料机器甫运抵上海码头, 因局势吃紧, 进退两难。为了避免损失, 立刻将机器运转基隆。于1949年5月25日, 由美联公司业主成禧生在台北市西门町八角楼旁上市白熊冰淇淋, 甫开张, 就受到热烈的欢迎, 当时一球冰淇淋可卖到4元新台币 (约4包新乐园香烟的价格) , 价值不菲, 属于高级食品, 依然供不应求。尤以土芒果冰淇淋最受青睐, 成为白熊的招牌。其后迁到西门町成都路大世界戏院正对面, 以用料实在, 地利之便, 天天门庭若市。没有冷气的时代, 在低温的白熊冰屋吃冰淇淋, 是家长带孩子的最大享受, 直到上世纪80年代, 白熊冰淇淋方歇业。

2008年笔者在上海台商家中重新看到白熊冰淇淋, 包括“老熊带小熊”商标都与台北老店类同, 颇有如见故人的亲切之感。

濒临失传的糕点技艺普一食品

台北普一食品的张老板, 原籍湖北, 上海时期曾在马玉山饼干糖果公司当学徒, 1951年起于台北市和平东路创业。普一所做的苏浙糕点, 不但是老台北上海人的最爱, 也是台北市民共同的美好回忆, 曾被台湾美食专家梁幼祥誉为“吃得出红楼梦味道的美食”。

普一食品的枣糕、枣酥、绿豆糕、翻毛月饼、果汁牛肉干、陈皮梅、桂花年糕、沙其玛、戚芳蛋糕, 是中华精致糕点的代表, 更是老台北难以忘怀的风味。做翻毛月饼, 得经过长时间养面, 馅料甜度低、用料高级且猪油下得轻, 是极为高级养生的点心, 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做法。

传统的糕点不能仅凭甜味取胜, 必须“香、松、绵、实”, “蒸、烤、煎、炸”交互运用, 才能臻于“色、香、味”俱全, 而且要不断创新, 才算得上好的糕点, 普一绝对当之无愧。

大陆各大城市, 固有不少著名糕点, 唯要论起本业翘楚, 台北普一将苏杭美食发扬光大, 又融入北方点心的口味, 绝对有一席之地。

由于台湾年轻人习惯于麦当劳、肯德基, 并钟情于葡式蛋塔与意大利式提拉米苏, 使得传统糕点受到极大挑战。中式糕点讲求手工, 不好做也不好卖, 顾客大都在40岁以上。普一虽然力求创新, 依然挡不住物价飚涨, 位于台北市新生南路一段126号之7的总店, 2010年年底悄然歇业。台北文化界人士虽曾发出相当大的感慨, 依然无可挽回。

普一的台湾籍吴秉庠师傅在老店歇业后, 回到老家宜兰县礁溪乡, 改以“白鹅山脚”为品牌, 成立吴师傅烘焙工坊, 除了门市以外, 兼营网购, 总算延续了香火。

文化不靠俗, 才能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优质文化的建立, 往往要经过几十年, 甚至几百年的淬炼, 才能成其大;而一个优质文化的结束, 却经常是一瞬之间、一念之间。

上海老大房与掬水轩

老大房系1842年由嘉定人陈奎甫于上海董家渡天主堂街所开设的苏式点心店, 初名陈大房;1851年改名老大房, 设于上海市南京路盆汤弄口, 日后又迁至福建路口。1949年7月16日, 上海老大房在台北市成都路21号西门市场口设立分号, 专售“沪行茶食”、“江南土产”、“糖果饼干”、“罐头食品”。1950年春节, 推出猪油年糕、异味熏鱼、各式酥糖、猪油米花糖、猪油松糕、猪油定胜糕, 并增加火腿部营业, 数十年来广受欢迎, 一直有固定客源。

上海掬水轩面包糖果是质量的保证, 尤以鲜桔软糖知名。1949年, 掬水轩迁到台北市衡阳路后, 举凡公家机关开会茶点或公共餐会, 多委其包办, 每逢春节掬水轩特制的五福年糕, 也是乡亲的最爱。至于掬水轩所代理的泰康金鸡饼干, 几十年来从不换包装, 当两岸开放后, 台湾同胞发现大陆出品的金鸡饼干也未换包装, 既为莞尔, 亦为惊叹不已。

上海迁台的美食, 繁多到不可细数, 如1949年5月, 上海棒冰厂在台北市桂林路95号开业, 带来了上海式牛奶棒冰的理念;1949年7月, 上海明星冰淇淋在火车站前中正西路51号海华行复产, 并有状元楼餐厅门市, 产品有冰淇淋、白雪糕、紫雪糕、棒冰;1950年春节, 台北市延平北路一段56号的上海沙利文食品行推出糖果饼干、罐头、龙凤年糕, 上世纪70年代以前, 沙利文食品几乎就是延平北路的地标;1950年5月, 上海伟多利糖果面包厂在台北市泉州街41巷10号开业, 主营奶油面包、花开面包、羊角面包、云髻面包、巧克力糖、各式水果糖、喜庆大蛋糕, 特别是太妃糖, 让各省同胞以往的梦想, 竟在迁台后实现。此外, 如1951年12月, 冠生园在台北市西门町成都路26号开业, 其面包蛋糕、饼干糖果 (牛奶糖) 、罐头食品、干果蜜饯 (陈皮梅) 、牛肉干、中秋月饼、卤味叉烧, 以及南北土产, 均是台北人年节的圣品。

上世纪50年代, 罗斯福路三段15号开业的生计食品, 上海味的绿豆糕、南枣核桃糕与每年只卖五天的元宵 (汤圆) 等等, 都足以让人魂牵梦系。生计自上世纪70年代起到美国西岸开业, 扩大到十几家分店。逢年过节, 生计的上海糕点, 依旧是美西华人与侨社年节佳礼的首选。

篇9:过年的味道

自我懂事以来,我觉得过年是很快乐、很幸福、很温馨的。爸妈给我买新衣、新鞋,家里买鱼、买肉,做香肠、腊肉。父母和其他长辈们还会给我压岁钱,全家人团聚在一起,欢欢乐乐,亲亲密密。过年的味道真的很美很浓,很让人留恋。

最让我难忘的是2012年春节。我的爷爷奶奶在台湾,那时他们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50多年没有和大陆的亲人一起过年。因此他们决定回来看看大陆的亲人。团聚地点定在广东惠州,爷爷和奶奶坐飞机经香港赶来,爸爸、妈妈和我还有其亲友也从全国各地赶到,全家30多口人终于团圆了。

除夕之夜,爷爷带着我们到淡水大饭店吃团圆饭,一个厅里席开三桌。爸爸妈妈带我和爷爷奶奶坐在同一桌,满桌菜肴,花样特多,色香味俱佳,许多菜我还是第一次吃呢!爷爷给我们每个人都发了一个大红包,他感慨地说:“改革开放好呀,我们家终于可以大团圆了,祝大家新年快乐,大吉大利,万事如意!”

我们也给爷爷奶奶送去了祝福,请爷爷奶奶常回来看看,大姑姑和爸爸在谈话中感慨万分,大姑姑说:“不容易呀,今年过年我们家四代同堂,相亲相爱,亲情浓浓,真是天堂般的生活呀!回想起60年代,那种苦难真是无法言表!往事不堪回首,今昔对比,如天堂和地狱的差别,我们要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大姑姑和爸爸都是吃过苦的人,所以他们对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十分满足。我喜欢春节,盼望过年。过年的味道浓浓的,幸福的味道也浓浓的。

篇10:过年的味道作文

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叫“过大年”。几千年历史,过年的很多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如今进了城,和大多人一样,对过年似乎已没有了太大感觉,年味也变得愈来愈淡。时光流转,回想起儿时的过年时光,怀旧的情愫萦绕心头却带来阵阵暧意!

小时候,一经进入农历腊月,就有了年的味道,远行的人回来了,亲人回归了,辛劳了一年的人们似乎也轻松了,平时寂静的村庄热闹了起来。第一个节日是腊八,喝“腊八粥”,人树共享,预示五谷丰登,硕果累累;接着是小年,吃饺子,年味渐渐浓了起来;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开始,也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团圆吃年饭,其乐融融;年饭后围坐在火盆边熬年夜(守年岁),听老人讲述那过去的事情,苦撑着倦怠的双眼更期待着那不多的压岁钱;此情此景,今儿个想起,仍感到无比的温馨。

其实,过年并不是除夕到初一这两天的事。民间百姓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做准备,一直要热闹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儿时的过年时光,真可谓年味十足。虽然那时都很穷,但毎家每户无论大人小孩都在为过年忙碌着。过年了,要忙年货,虽然倾尽家里所有,也置办不了多少东西。那时候,在过年的几天里能吃上两顿饺子和几个白面馍,能穿上带补丁的干净衣服已算是奢望。那时年少的我,沉迷于年的热闹,和一群孩子满村的跑,捡鞭炮,贴春联,看东家杀猪,瞧西家宰羊,有时除了吃饭,几乎一天都不着家,在外闹的不亦乐乎!“少年不知愁滋味”!父母为让家人能过个团圆年,精打细算,一分一分的算计;因为家里穷,过年难得称上些带肥膘的猪肉,磨上些白面,母亲总舍不得吃,除夕包顿肉馅饺子,剩下的留着年后家里来客人吃。就这样,那时的我天真的想,要是天天过年该有多好啊!

时过境迁,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时过年虽然热闹,却十分清贫,父母“愁过年”确实是千真万确的实情。现在与过去比,如今过年简直就像在天堂里一样舒服。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年味淡了,找不到了原来过年的感觉?慢慢想来,这也许是我们的心淡了,人变得漠然;也许是小时候穷,没有过多奢望,很容易满足;也许是人生还留有很多遗憾,无瑕甚至不愿再顾及体会过年的那种味道。物质的极大富裕,提高了我们的生活的质量;忙碌的节奏,扰乱了我们本该平和的心境。我们耐不住寂寞,有时也受不了忙碌;太多的逝去,多了无奈;太多的错过,多了遗憾;太多的失意,多了无聊;太多的苛求,多了抱怨。物质上的过分追求,到头来却发现心里总是空着,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悲哀?

日月循环,年来了会走,今年去了明年还会再来。生命,有长短;生活,有苦乐;人生,有起落;学会从容,安暖无殇。快乐,不是拥有的多,而是计较的少;乐观,不是没烦恼,而是懂得知足;漂亮的生活,不是炫耀,而是来自好心态,来自宽容,来自大度,来自满足。

篇11:过年的味道作文

首先我要说的是“酸”,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做年糕。那在下午我家做年糕,看着爸爸妈妈左一下右一下的好像很好玩似的。我便兴高采烈地走到他们面前说:“爸爸妈妈,来,让我也来试一下吧!”爸爸说:“切,就你,再吃两年的饭来说吧!”我感觉到我受到了轻视,心里酸酸的,很不是滋味,妈妈见状,便说:“孩子,你要真想试的话等一下来做吧,不过现在要去把手洗干净!”

洗完了手我“灰太狼”又回来了!妈妈正在揉年糕——也就是最后一步。我过去兴致勃勃地揉了起来。一会儿我的第一个成果出来了,一看,真丑!真叫人汗颜呐!妈妈鼓励我说慢慢来。

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十个。我停下来一看,“啊”!妈妈也看了下说,“唉呀!,看来你还不是一块做年糕的料,好了,别做了,你还是去玩吧。”我又一次觉得自已受到了轻视,心里酸酸的,真不是滋味,虽说大过年的,我只好失落地走开了。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甜”。甜就是心甜,心甜就是高兴,开心,心里充满欢乐,高兴环开心,心里充满欢乐便是喜庆。

大年三十,鞭炮齐鸣,人们欢声笑语,虽说我们农村没有城市那样热闹,人山人海,但是我们农村的空气中总是洋溢着喜庆与人们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的。

最让我高兴的事情莫过于拿红包了,因为拿红包可以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给自已增添新文具,帮助那些山区的孩子献出自已的一份爱心,总而言之过年我的心里很“甜”。

篇12:过年的味道作文

过年我闻到一种新得味道。已经挂了一年得对联也该“退休”了让别得对联顶替了。人们身上得衣服也该换了。人们得心情也要换了,国内得这种新得味道沁人心脾啊。

想必大家都知道除夕,又叫年三十。古代有一种传说: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得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得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过年也包含了亲情得味道,年纪大得老人通常会想念自己得儿女,有得老人有照片得能得到一点欣慰。但是没有照片得老人只能在心中默默想念,有时候会掉下眼泪。就算儿女打个电话都是对父母得一个大得惊喜。有些老人看起来开心、愉悦、可爱。可其实内心也会有忧伤、忧愁得时候。有些人懂得老人得心知道隔一段时间就回家看看父母,买一些父母喜欢得礼物。可有些人几年都不会家看望父母、老人,等没有了才知道珍惜,那是无论你是怎样得后悔都不能挽回了。一到过年,人们最大得心愿就是全家团圆过一个令人难忘而又美好得春节。过年得亲情味道真是太美妙了。

过年也包含了友情得味道。友情是人和人之间最开心、快乐得一种奇特得感情。你如果没有一个朋友,你能感受到是多么孤单寂寞。曾经我在过年得时候我曾经失去一个朋友;当时我和朋友正在放花炮,我想恶作剧一下我没想后果就将一个花炮放在朋友得身旁,她被吓了我和另外几个朋友在路旁哈哈大笑。她生气了,我过于兴奋忘记道歉,之后她说了几句难听得话。我听了后很生气没有理她,我就回家了。她本来是我得闺蜜可从那晚起我们之间产生了隔阂,我不理她,她也不理我。我们互相失去了友情也不联系了。现在我后悔末及,后悔曾经做出那么愚蠢得事。我现在希望她可以不计前嫌和我继续做好朋友好闺蜜。

篇13:过年的味道

和小伙伴们放完鞭炮,访过亲戚朋友,吃过曾经垂涎三尺的美食,便要想个玩耍的法子来——缠。

飘荡在屋外的风声似“年”在作孽。夹杂于其间的雨声似乎沾染了狂暴,那风声越发凄厉逼人。几个小伙伴们一同钻入年糕大妈的厨房里。这厨房如此小,仅能容下我们几个捣蛋鬼。趁着大妈不注意,偷偷地在锅里撕下小点的年糕(哪敢蘸糖吃),一股脑儿地塞在嘴里。有时蒸锅太烫,手放下去就迫不得已地收回来。但即使被烫了也只得将两手抱拢躲在衣兜里,免得让大妈知道。可我们调皮的鬼主意总逃不过大妈的眼睛。每当大妈掀开锅盖准备取出这柔滑滋嫩的年糕时,便会看见那被我们偷偷撕走的小口儿。她总会笑嘻嘻地对着我们,然后装出凶巴巴的样子,问道:“是那只小老鼠偷咬了这一口儿啊?”

她将那块不整的年糕放在盘里,拿来刀沿着不平整的小口切下一小段来,举着小段儿,说道:“好啦,让那只偷吃的小老鼠把这点也吃了吧!如果没人承认,那就我吃了。”大妈故意把这小段儿放在嘴边,但还没来得及再看这诱人的小段儿一眼,就被那群是鼠非鼠的小伙伴们抢去吃了。后来呢?后来,那个抢到偷吃了的大毛喜笑颜开,故意抿抿嘴装出一副好吃极了的样子,而那些没抢到的小宝、阿亮、小小呢?他们嘟着嘴,径直走出厨房,到对门的阿叔家凑热闹了。

我们这群捣蛋鬼都知道,对门的阿叔有些“孩子气”,总喜欢我们喜欢的东西,爱和我们一起玩。

他又俏皮地在门口迎接我们了,毕竟每年都是这个时候来找他,他自然也熟识了规律。那几个没抢到的小老鼠们便佯装出失落伤感的样子,这足以打动阿叔的心了。他是最担心我们伤心的——毕竟要过年,他怕我们的哭会带来晦气。阿叔从里屋拿出我们最喜欢的小甜点给那几个小老鼠吃,他们似乎略占上风,转头瞅瞅那抢到小段儿的大毛,举着那甜点在他的眼前晃来晃去。

大毛心动了,“捣蛋哥哥,我也要,我也要!”

“好好好,都有啊,每个人都有!”阿叔又从里屋拿出更多的甜点摆在我们面前的盘里,“尽管吃,过年了,吃得开心点嘛!”他乐呵呵地坐下来,看着我们抢着吃的丑态痴痴地笑了。

“咦,你怎么不吃啊?阿叔这东西多着呢,尽管吃!”

“阿叔,我不饿,他们这么喜欢就让他们先抢吧!”其实我那是已经有些饿了。

阿叔端着椅子到我旁边,示意我也坐下,悄悄对我说:“不饿也随便吃,这些糕点也吃不饱的。阿叔帮你一个人拿一些,别再被他们抢了。”他又走进里屋去了,真不知道他家究竟有多少吃不完的甜点。小伙伴们也抢完了,盘子里空荡荡的,连一片糖纸也没有留下。他们也感觉有些没劲了,这晚上不捣蛋一下也就没有意思了。

阿叔本以为那群小家伙还在那里疯抢的,没想到个个都静坐在椅子上,还瞪着眼睛看着他手上为我拿来的糕点。“捣蛋哥哥,怎么现在才把这最美味的糕点拿出来呀?我们都等急了。”阿亮说着便走到阿叔跟前,夺去了最大的一块糕点。

“喂喂喂,你怎么在我面前抢呢?我还没说这让你吃呢!”阿叔的原计划被彻底毁坏了——我看着他不安的神情,按捺不住猜起了他的心思。

“捣蛋哥哥,你端出来不给阿亮吃,是给我吃的吧!你的好意我接受了!”话音刚落,阿亮手上那最大块的糕点已经落在了小小的手中了。小小是个机灵鬼,她早就盯上了阿亮手里的那块提拉米苏芝士糕,趁阿叔没回过神来,先下手为强。

“小小,你敢抢我的东西,想吃我拳头?”阿亮说不过别人就喜欢打,上次花花被他打哭了全村的人都知道。

“哼,你来抢啊?你跑不过我。”小小得意地大口咬下糕点,冲着阿亮做了个鬼脸,就朝着门外飞奔而去。阿亮也冲出去了,在屋外传来嘹亮的歌声和叫声。

终于阿叔朝着椅子的方向走来了,阿瓜偷偷地叹了口气,又故意振奋精神,手依然放在阿叔的椅下。阿叔果真没有发现阿瓜的企图,因为没有人会想到那令人捧腹大笑的“学生打老师”。他刚要坐下,阿瓜迅速将椅子一抽,阿叔便“扑通”一声坐在了地上。屋外的风声突然止了,接着就是一阵哄然的大笑声。笑声在那狂暴的风声中随丝丝凉的空气互相撞击,有碎了一缕缕的,再也聚不拢来,就让新的起来,追着未碎的那一个,又马上把它也撞碎了。阿叔仿佛觉得笑声在黑暗的空中撞击,逃跑,追赶。

“阿瓜!”我们几个孩子大叫起来,似乎想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阿瓜這个能把“捣蛋哥哥”都戏耍的人。阿瓜并没有不好意思,在这欢欢喜喜的大年夜,他做到了一个自以为别人无法做到的事情,虽然口头说着“对不起,有没有受伤啊”的慰语,而心里却昂起头,踉踉跄跄地走了出去。

风声渐消,所有的尘埃都缓缓聚拢,轰响黑乎乎的天地,便再也无处看见了。那混合于一体的天地所挤出的世界重新清明起来。

冥冥中听见遥远的敲钟声了,只是我们这儿的新年标志,听到这钟声便到了新的一年了。陆续的烟花腾空,鞭竹爆起。

篇14:过年的味道作文

除夕乐消遥

农历12月30日,一年中的最后一天,当然,在这一天中,团圆饭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从早上开始,厨房里就开始奏响了一曲“交响曲,”主角当然是我们家的家庭主妇――妈妈。妈妈在里面忙碌着,平时看着平凡而普通的厨具,一到了妈妈的手里便像有了神奇的魔法一样,只听见厨具丁丁当当的响声。爸爸也当起了妈妈的助手,帮她洗菜、剥豆子。时间1分1秒的过去了,一直到了下午四点,妈妈吵着劳累的声音,喊:“吃团年饭喽!”没过一会儿,我们一家人就坐到饭桌旁大口大口的吃着香喷喷饭菜。除夕晚上,当然还少不了看春晚,一吃完饭我们大家就跑去客厅看春晚了,我们一家人一边看着春晚一边啃着瓜子,一边又讨论着春晚,说说笑笑的,不知不觉,一下子就快12点了,当12点的钟声敲响时,天空中,立刻出现了五彩缤纷的“花朵”,原来是各家各户在放烟花和鞭炮来迎接新年啦!

正月乐滋滋

正月初一是我最喜欢的一天了,因为这一天我可以收集许多“压岁钱”,一早起了床吃完早餐我们就去拜年了,去到别人家,我可不会先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我是先装乖:“叔叔阿姨好,祝你们……”这样既可以让叔叔阿姨眉开眼笑,就可以收获,多点钱,如果他们大方点,还会给个100/200呢。虽然走了一天的路,但乐而不疲,因为每走一家都会收获一些“战利品”晚上回到家,我立刻把“战利品”拿出来开始数,数完了,又向我妹妹炫耀一番。

元宵乐融融

元宵节,是春节中的最后一天,也是很开心的一天,这天,我们一家人包汤圆,个个汤圆包的又大又圆,妈妈说:“汤圆包的又大又圆,就代表着团团圆圆。”一下子我们就已经包好了几十个了,现在要把汤圆下锅了,“嘟”“嘟”“嘟”汤圆一个个都下去了,只要等几分钟就可以开吃了,我看着水里的汤圆口水都差点掉下来了。终于,汤圆出锅了,我恨不得立刻吃了它们,等汤圆一进碗里,我就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汤圆的滋味真好,咬破了皮,里面的馅就涌了出来,吃在嘴里,又香又甜。我们一家四口,一边吃着汤圆,一边聊着天,其乐融融。

篇15:过年的味道作文

记得小时候,过年是最开心的时刻。早早地,爸爸和妈妈就同我一起来到乡下奶奶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准备年事。我最喜欢的,就是看大路上那些卖年画、卖“福”字的摊子。铺天盖地的红,像是一簇簇小火苗,红得让你欢喜,红得让你透不过气来。小火苗烧着,烧着,年的味道也随之散开,布满街巷,布满村庄,弥漫在老村的空气中。

时间在这时候也是欢快的。它马不停蹄地赶着,二十八、二十九,还未察觉,就到时了大年三十。这时候,家里的走廊上总是挂着爷爷风干的猪头肉,奶奶和妈妈总是在厨房里切着菜,爸爸则拿着用剩的红纸一笔一画地教我写毛笔字。总算熬到了春节联欢晚会开始的时候,大家一齐围着那台“大屁股”小电视,边欣赏节目边互相交谈。这时候,空气中总会充满着年夜饭和爆竹的味道,包围着我们,包围着村庄里的每一个人。

过年,烟花必然是少不了的角色。我总是一吃完饭,就“召集”亲戚家的同龄小孩,一起放烟花。打火机自然是不敢碰,只好用香头来点。每次点的时候都得小心翼翼的,生怕火花突然喷出,烧坏了香头。也有些调皮蛋,把一捆烟花全部点燃,抓在手中挥舞。烟雾笼罩了我们,年的味道笼罩了我们……过年的味儿就是这样,一家人团团圆圆,孩子们开开心心,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这是我记忆中年的味道。而今,我们习惯仪式性地将对联贴在门上,连贴歪了都未察觉;我们习惯一家人躺在沙发上,任由电视里欢快地播着高清春节联欢晚会,眼睛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我们习惯不知疲倦熬夜到十二点以后,不是为了跨年,而是提着摸弄手机已经发酸的指头,“点点点……”地在群里互抢红包……我们习惯了,习惯了那渐渐远去的年味儿。

传统正在逐渐淡化,我们吃着超市里买来的各式菜肴,我们玩着各种看似先进的电子产品,物化了身心,疏离了感情。

篇16:过年的味道作文

每次过年,父母总会拎着大包小包,带着我,去外婆家吃年夜饭。我们总是一大早就出发,去外婆家吃早饭。早饭必然要吃饺子了!只见穿戴好围裙的外婆往锅里加了大半锅水烧,不一会,清水开始沸腾,冒出一个个小泡泡。这时候,外婆将包好的水饺一股脑儿的倒入锅中,溅起一些水花。之间水饺像白色精灵在水中跳跃,渐渐的,厨房里弥漫了些许雾气,水饺也陆陆续续的浮出了水面,盛好后,终于能吃了!一家人坐在一张不大的桌子上,开始品尝面前的这碗热腾腾的水饺。

吃完饭,大人们就开始忙里忙外,一忙忙到晚上,外婆和妈妈开始准备年夜饭,各种菜的香味,飘散出来,刺激我的味蕾。待一切准备妥当,我早就迫不及待了。终于等到开饭的时间,一家人围坐在桌旁,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大人们则在一旁寒暄着。午夜饭的菜是我的最爱了。总是有平时吃不到的美味,鲜香的味道充斥在鼻腔,美滋滋的享受佳肴。

吃过晚饭后就属于娱乐的时间了。大人们嗑瓜子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忙着放烟花去。各色各样的烟花在孩子们的手里绽放大大的光芒。玩好这些,就奔出院子与大人们一起放烟火。一群人穿着崭新靓丽的衣服,捂着耳朵,看着烟花一朵朵在空中放开。亮丽的颜色照亮了整个大地,新年的祝福传及家家户户。最后向长辈们拜年,就会收到压岁钱与语重心长的话语。

篇17:过年的味道

独立食评家

法国美食会会员

上海食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读者朋友收到这一期《食品与生活》时,辛卯年新年越来越近了。放寒假啦!过年啦!小孩子们心里痒痒地高兴,可以玩一玩,吃一吃,拜拜年,收收压岁钱。大人们也在计划,今年的新年有点什么新花样?走几家亲戚朋友?是不是举家外出旅游?

年年难过年年过

自古以来,中国人把奇数叫“阳数”,而把偶数叫“阴数”。阳数不吉利,而阴数吉利。所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三月初三、五月初五、七月初七、九月初九都是不吉利的日子。正月初一,有个叫作“年”的怪物来了,度过这个难过的日子,就称为“过年”。对付“年”要用桃符来“镇”它,后来衍化成春联,还有就是放鞭炮吓跑它,还要坐在炉火边“守夜”。火能吓退野兽,也能吓退怪物。这一切工作奏效了,也就到了大年初一的子时(晚23:00~次日凌晨1:00),人也饿了,累了,于是就吃饺子(同“交子”,即交子的谐音),南方人则吃年夜饭。

不过,过年的准备,实际上从腊月里就开始了。腊月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日,故僧众要煮粥回馈施主,是谓“腊八粥”。腊八粥中的果饵,有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心、花生、白果、松子、板栗等。民间的腊八粥还有咸的,即以腊肉、萝卜、芋艿、花生、鸡丁、鸭肫、香干和糯米或粳米共煮。

腊月廿三是“祭灶”。灶神老爷上天述职,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千家万户所作所为,故每家每户要用饴糖粘住他的嘴巴,让老人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祭灶果”可真好吃,其中有寸金糖、牛皮糖、油枣、芝麻糖,还有疑似膨化食品的“祭灶果”。

腊月廿四“掸尘”,即大扫除。晚上,我们家还过“大年”。祖母说,大年大于年,所以要比冬至更隆重些。点香、烛、焚锡箔,做几个菜,祭一祭祖先。大人、小孩都要跪、拜、叩头。除通常的鱼、肉、蔬菜之外,还要有粉蒸鸡(婺源三蒸——清蒸、粉蒸、干蒸)、焐豆腐(也有人写作“糊豆腐”),将豆腐炒透后,加上米粉(不是米面)再炒,直至起糊。焐豆腐中要有肉丝和冬笋,以示其珍贵。

幼年的我,体味到父母亲的“年年难过”。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先后添了二妹、一弟,60年代又添了小弟,加上祖母共九口人,物资又缺乏,没有更多的东西供养九张嘴巴以及六个孩子的学费、书费,艰辛程度可想而知。可是,父母亲总有办法熬过去,家里也很少有阴霾的时候,“肚中空空,心里阳光”、“年年难过年年过”,就是当年家庭生活的写照。

年夜饭的味道

南方人不吃饺子,吃年夜饭。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也是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餐。好不容易配给的鸡、鱼、肉、蛋、菜、豆(制品),烧一顿最好吃的菜,那就是我儿时盼望的“过年”了。除夕下午,祖母在家里作最后的准备,拣了四式小菜(装在分层的竹篮里),牵着我的手到住在南市西仓桥街的外公家里拜年。见了外公,我磕下头去,肥硕的外公已将我一把拉起,口中直叫“外孙皇帝,快快请起”。那四式小菜大抵是糟肉、黄鱼、如意菜(形似如意的豆芽烧油豆腐)和蛋饺肉圆(可放汤烩一烩,成三鲜砂锅)。外公每样尝一尝,再拿出野狐脸(玩具)、木头大刀、扯铃(空竹)、小人书送我。急急赶回来,家里已准备祭祖仪式,点上香烛,菜、饭满桌,依次磕头后焚锡箔,就可坐下吃年夜饭了。年夜饭吃到喉咙口,坐着喘粗气,祖母出来分糖果、花生(也是配给的)。等到肚子稍微空出一点,母亲又端出赤豆红枣糖年糕汤(寓意:早出头,年年高),一年中最好吃的一餐才结束。

年味变了吗?

过年的味道,似乎有些“变味”。年夜饭当然要吃,但绝对没有了“涮一顿”的意思。单从吃的方面考究,其实天天都在过年。年夜饭更多成了团聚的机会。不过说实话,我自己肯定不会年三十去饭店吃年夜饭。每年的年夜饭已经成为商家宰一刀、赚一票的好机会。有时年前有机会去餐馆厨房看看,发现有许多半成品盛在各种容器内,如果管理稍有松懈,卫生状况堪忧。为了赚更多的钱,也因为订单太多,许多餐馆像足球赛那样,分上下两场。而且上席全是大锅菜,速度又快,风卷残云,吃得并不爽,价钱并不便宜,总有二三成的“虚头”。今年因为进货价上扬,一些餐馆只预收座位费,菜价随行就市,菜也临时再定,又不怕你不吃。说一句夸张的话,以“天价”来吃“准猪食”,岂非脑子进水。我是在小年夜中午和亲家两位,再加上弟弟妹妹,也去开一桌。真到了大年三十,请近在咫尺的亲家过来,家里开一桌,自己烧两个拿手菜,讲讲吃吃,给小孙女发发压岁钿,真开心。

旧时过年“花头经”很多。汉代的东方朔,当年的幽默大师在《占书》上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六畜占完了,再是“人日”。记得小时候“人日”还要吃点年糕、汤团之类。那留过年的“年年有鱼”,此时也可正式落肚。有限的“宿菜”吃完了,炒一只塌菜冬笋,再烧一只“独脚蟹”(发芽豆),也是特别好吃。如果还有“血蚶”,那父亲就要喝两口小老酒了。

一直到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十五是元宵,十八“落灯”,即是旧时的“灯节”。元宵也要祭祖,不过小孩更喜欢拖一只兔子灯,在弄堂里跑。高兴了,扯一会“扯铃(空竹)”,“昂昂”地响起来,年味也越来越淡了。

上一篇:高三物理万有引力教案下一篇:北京服务员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