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2024-06-09

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共11篇)

篇1: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选择工具与填充工具的使用》课堂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节选自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著,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课是上节课所讲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和提高,同时又为后面所讲的高级技能的学习进行一个铺垫,是一个转折点,也是本章的第一个难点。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选择工具的使用方法。②掌握裁切工具的使用方法。③掌握改变画布大小的方法。④掌握选区的编辑方法。⑤掌握填充工具的使用方法。⑥掌握新建文件的设置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讲授、演示、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形式完成本课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制作“证件照”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也能给自己节省时间和金钱,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解决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并且养成主动观察探索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是年龄在13-14岁,对计算机兴趣浓厚,但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正处于一个身体、心理发展的加速期,而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他们正处于一个形式运算的阶段。

通过本章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Photoshop cs的编辑环境,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容易上手,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还有一定的差异。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课前调查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准备,准备学生自己的生活照片,教师准备本班学生团体合影并将合影ps到其他风景图片上;

2.导课: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明星和学生本人的证件照谈起,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会本节课利用photoshop制作证件照,让学生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劳动也能给自己节省时间和金钱

3.课中进行自主探究、团结合作、交流分享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认知的多样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在班里巡视,在给学生辅导的同时,记下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并在交流分享活动中,教师进行演示。

4.课后延伸活动——布置作业,拓展认识。

作业:让自己的照片傲游整个世界。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上网查找资料,制作相关课件,运用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学生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心理,展示一些与荧屏上差距较大的明星证件照,并且展示我利用今天将要学习的photoshop知识所做的本班学生集体照在月球和沙漠的合成照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并提出根据今天课堂情况及学生学习状况设定:最佳团队协作奖,制作最迅速奖,最佳效果奖,最具创意等奖项,来激发学生团队协作和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提出问题:一寸、两寸和五寸照片的尺寸参数。让学生通过上网了解证件照的尺寸参数,增强学生对证件照尺寸概念的理解。

(2)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参照本教材任务一的操作协同制作自己的一寸“正面免冠(红背景)” 照片。

(3)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浏览学生完成的情况,发现问题个别指导,并找出学生的共性问题。当有学生完成“活动一”时,举手示意,教师检查后,记下完成的最快或最好的小组和个人,然后让完成“活动一”并做的比较好的学生去帮助那些没有完成活动一的学生,以达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效果,从而避免了两极分化。

其中,这个部分因为是整个课程的重难点

3.汇报交流 解决问题

(1)让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观察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教师针对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讲授和演示的方法进行重点和难点的讲解。

4.提出问题 引出任务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照相馆中取得的每份证件照和刚刚完成的一寸免冠(红背景)照片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活动二”,制作一张相纸上有多张照片的“证件照”。

5.学生演示 自主探究

1.让在“活动一”表现出色的一名学生上台讲解并演示他制作“活动二”的过程。教师则在一旁补充这名学生在讲解和演示过程中忽略或者错误的操作方法。来达到师生共同完成任务,增强团结协作,增近师生关系的效果。

2.让台下学生根据刚才的讲授和演示来完成“活动二”。

3、利用分层法,给已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生将自己的数码生活照的背景更换成其他风景或建筑。例如金字塔,天安门,白宫等。

6.交流评价 归纳总结

在交流评价这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在学习本节课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课堂的气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和总结的学习方法。

7.展示作品 拓展主题

1、展示学生作品,评出最佳团队协作等奖项。

2、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做的证件照还有很多的不足,例如更换背景后人物脸色变黑,裁切下来的人物边缘不整齐等等一些问题,还需要继续学习phostshop cs的其他工具才能将自己的照片打造的完美无暇!以达到增强学生继续学习本章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七、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小组间相互评价,探讨学习方法

3.学生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

4.对于学生的其他特殊表现和行为习惯的重要转变给予相应的评价

八、帮助和总结

教师以讲授、演示方式向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并且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设计相应的不同帮助和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水平的要求,给予不同的帮助。比如:有些学生做的非常快,老师还没有讲,学生已经将整个教材内容都做完了,那这些做的快的学生,脚要给他们布置更难一点的任务(人像和背景颜色相近的,给照片背景换成风景图片等),让他们自主探究,获得一定的拓展提升。而有些学生做的很慢,不知道该怎么做,那就需要教师,非常耐心的一步一步,演示给学生看,并且教师教一遍,让做的好的学生再教一遍,这样能让学生记得更牢固。

在学习结束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布置作业:将自己的生活照ps到其他风景照片上,并且看能否让人像和风景照融为一体,把思路拓展photoshop其他工具的应用上。

篇2: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石家庄市裕华区位同小学

杨英英

一、教材分析

《图形工具的使用》是河北大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第二单元的内容,现行的中小学信息课程都是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本课是基础模块中画图软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已经掌握“铅笔”和“刷子”、“直线”和“曲线”、“喷枪”和“颜色填充”画图工具上,进一步的深入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并掌握矩形工具、椭圆工具、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工具的认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自主思考创作能力。

(2)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激发学习信息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利用图形工具画出各种图形。

教学难点 :多边形工具的使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五一小长假刚刚过去,你们都去哪玩了?

生:动物园,植物园……

师:老师也去玩了,我去了一个农家小院,我把它用画图软件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谁能告诉大家图上都画了什么? 展示图片。

生:房子,树,小鸡……

师:再看看小房子都有哪些图形组成。

生:长方形、正方形、椭圆、三角形、多边形等等。

二、互动学习,掌握要点

师:画图软件里就有画这些图形的工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用这些工具“盖”我们自己的小房子,好不好? 生:好。(情绪高涨)

师:首先,同学们先认真看老师怎样“盖”房子 师:房子的外形是什么形状? 生:长方形。

师:教师演示讲解用矩形工具画长方形。

师:房子都由什么组成? 生1:窗户。生2:玻璃。生3:门。生4:灯......师:教师分别演示讲解椭圆、圆角矩形工具按钮的使用。(按住shift画正方形)

生:利用以上三种图形工具画简单的房子。

师:同学们真棒!学的也很快,刚才我们学了三个简单的图形工具,还有一个工具按钮,这有点难,但是我想,这是难不住咱们的小天才的,对吗?请看老师的演示。

师:房子最重要的的是什么? 生:房顶。

师:教师演示讲解多边形的使用。

师:小天才们,你们太棒了,四种图形工具都学会了,想不想重新“盖”一座漂亮的农家小院。生:想

师:画纸上这些图形怎么清理。生:橡皮。

师:操作演示。并讲解演示撤销命令和清除图像命令。

三、自由创作,合作探究 师:那我们就根据老师提出的创作要求选取适当的工具和颜色来画自己的小房子

吧,咱们比一比看谁画的房子又快又漂亮。

四、展示汇报,体验成功

师:画的真棒,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生:生:抢答“我”。(指名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

师:大家这节课表现的都非常好,下课大家可以互相参观别人的作品。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篇3: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一、了解学生现状, 贴近学生实际教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相对较低, 基础知识薄弱, 自信心不强, 学习兴趣不高。而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好课程至关重要。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主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培养。《常用工具软件使用》课程实践性强, 因此, 可以安排大量的上机时间, 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 增加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学生的成就感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讲解抓屏工具super capture时, 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图片进行抓取, 设定各种抓取方式, 可以抓全屏, 多边形, 矩形, 也可以圆形, 椭圆形等, 通过不同的形状的抓取, 让学生充分体会该软件的使用方法。另外, 由于学生对动画有一定的吸引力, 让学生自己录制动画并播放出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以及播放动画等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上机, 通过自己的学习得到问题的答案, 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增强了自信心, 提高了学习兴趣。

二、分析课程特点, 熟悉教学内容

该课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专业英语、计算机组装、性能、文字处理、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学科的综合课程。课程中涉及的知识面宽, 且内容分散, 相互联系又互相独立, 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应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以驾驭本课程。教师不但理论知识应该做到宽、深、精, 且能不断更新, 以适应专业知识的发展, 还应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融会贯通。如在抓图工具软件部分中, 介绍了多种抓图方式, 还有对抓出来的图进行处理等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对知识有较深的理解, 由于这个软件是英文软件, 虽然可以汉译过来, 但我们说, 原版的是最好的, 翻译出来就有可能说法不一致了, 所以要求教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词汇有相当地了解, 且有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处理图像的能力。然后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知识的能力,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力求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培养兴趣, 加强理论识记,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即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有了兴趣, 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才能够真正开动脑筋去探索新知识。

本课程所用到的软件很多都是英文版, 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差, 基本上不认识那些英文单词, 更不用说整句翻译了, 这样就不能满足本课程学习的需要。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中有些软件时, 会感到很吃力, 课上听不懂, 跟不上教师的思路, 感到很茫然, 对一些软件的使用的学习没有信心, 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 进而完全放弃该章节的学习。对于这种现实情况, 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认真分析课程中每部分内容所需要的相关学科知识, 并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如在讲解“ACDSee这个软件的使用时, 重点讲述一下该软件中命令的英文翻译等知识点, 这样学生才能理解中文功能与英文命令之间的对照, 从而知道该怎样使用这个软件。而讲解优化大师等优化计算机性能等软件时, 需补充计算机性能, 计算机组装等知识, 让学生对计算机中的硬件如内存, CPU, 硬盘有一个全部的了解。这些相关知识的补充可使教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依据专业要求, 抓住教学重点, 突出有层次的教学

该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方向有不同的要求, 因此, 在讲授过程中要有目的地对其内容进行选择, 突出重点以适应专业要求。在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的层次上, 按“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要求。如电脑管理这一部分, 要求学会系统优化操作, 主要是注册表的维护和彻底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卸载软件。对刻录部分, 要求学会利用教材提供的刻录工具软件学会分析刻录盘、制作光盘镜像文件、光盘对拷、刻录数据光盘、音乐CD光盘、VCD光盘。不要求刻录各类混合数据光盘和复制加密光盘。而在压缩部分, 要求必须掌握Winzip、Win RAR这三种压缩和解压缩工具, 包括压缩不同格式的文件、分包压缩、自解压等功能。在病毒防治工具部分, 可以选用市场上和教材中安排的任意一款杀毒软件完成上述的杀毒任务。在文件管理部分, 熟练掌握文件误删后的恢复、对文件的加密保护和对硬盘数据的备份等操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有的软件要深入讲解, 有的可以略讲, 让学生自己动起手来, 以确保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 在《常用工具软件使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 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抓住教学重点, 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总结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结合中职教育的现状和《常用工具软件使用》课程的特点, 总结了教学过程中的体会, 旨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篇4: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因数和倍数”是小学阶段概念较多的一个单元,是用数来理解数的基础数论,对学生后续学习有较大影响。巧妙使用数学工具就会使得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得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立体化。

一、巧用数学工具,形象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

1.巧用线段、射线,找准概念的核心

如图1:

学生在课堂教学概括中对众多发现可以通过一条线段和一个端点重合的射线形象总结。

(1)因数有限而倍数无限。线段有限而射线无限。

(2)最小因数为1,最大因数为本身。线段有两个端点。

(3)最小倍数为本身,没有最大倍数。射线有一个端点。

(4)除去1和本身两个因数,其他因数均在1~a之间,一般情况下成对出现,则a数为完全平方数。如图2:16的倍数和因数

2.找准概念与数学工具的联系点,有助于对质数、合数的理解

对于非零自然数的分类,按照因数的各数作为分类标准,缺乏形象的理解。如下所示:

如图3所示,1的因数只有1,也就是一个点,线段的两个端点重合了。

如图4所示,质数的因数只有两个,也就是线段的2个端点。

如图5所示,合数的因数有3个或3个以上,也就是说除了两个端点外,在线段上还有其他点。

通过形象的表达,学生不在对概念进行求异,而是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即每个非0自然数都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只是1的“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重合了。这样,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概念之间的联系有了非常清晰的认识。

二、使用数学工具,将基本探究过程形象化

教材中从百数图中探究2、3、5倍数的特征,从筛选中挑选后容易发现特征。学生对特征容易发现但对意义理解困难。用“蛙跳”来找因數:

而学生从数学工具数轴中找2,3,5的倍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加强对数轴的运用和理解,更能加强对倍数意义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有好处的。

三、妙用数学工具,优化列举法

在教学“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时,要列举出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学生在找公因数和公倍数中同时关注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在其中挑出共同的因数和倍数。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同时观察两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常出现漏的现象。因此,给学生的寻找过程给予方法指导很有必要,筛法就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用数学工具把筛法形象化,就能做到不重不漏。

例:找出32和48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如图所示,用十字找因法找出两数的因数后,从因数个数少的数中依次选出每个因数,在第二个数筛选相同的因数就可以了,注意在筛选中考虑和第一个数的因数相同或比它大的。当找最小公倍数时,则考虑比第一个数的倍数小或者相同的。

例:找出既是6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的所有数。

6的倍数有:

可见,练习题中用数学工具呈现筛法不仅仅是作为基本联系出现的,更是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工具就是“水源”,是“指南针”,是“地图”,可以带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数学工具”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概念,还将有助于学生习得数学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时,心中有“招”。

篇5:《使用工具》教学反思

《使用工具》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的第一课,主要有两个教学内容,分别是“我们用过什么工具”和“选用什么工具好”。在研读教材之后,我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教材没有对“工具”的概念进行界定。那怎么行?既然是研究工具,当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工具啊!于是,我决定课一开始就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什么是工具?

2班的学生最认真,好几个同学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阐述,我及时给予肯定。然后按“机械”――“简单机械”――“工具”的讲解顺序让学生明确了科学范畴上的“工具”概念。(机械:利用力学原理组成的各位装置。构造比较简单的机械,叫简单机械,比如螺丝刀、铁锤、剪刀、镊子等。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称为工具。)

然后是认识各种常见工具。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采用让学生先看图抢答再核对的方法,并随机向学生介绍了各种工具的主要用途。

篇6:使用工具教学反思(推荐)

作为本学期的第一课,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有利于促进一学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习兴趣?即然教学的是“使用工具”,那就让学生亲身经历使用多种工具的过程,在使用中培养兴趣,在使用中掌握技能。切不可一二种工具走个过场,更不可看看插图说一说来“画梅止渴”。

1、工具的准备。要准备多种工具,对教师而言是增加了不少负担,很多老师会通知学生自带些工具,虽然减轻了教师准备的负担,但是学生要么忘记带了,要么带的不多,就那么几种常见工具。其实,我们可以通过“学生自带”+“就地取材”来解决这个材料问题。学校的劳技器材中有榔头、螺丝刀、剪刀、锯子、镊子、木工刨、卷尺、尖嘴钳等十多种工具,而且数量较多,完全能满足四人小组的使用。有了那么多可以动手操作把玩的工具,学生的上课兴趣自然就高涨了。

2、“选用什么工具好”的活动安排。此项活动,要求学生选用合适的工具将铁钉、螺丝钉、图钉从木头里取出来。螺丝钉应分一字和十字螺丝钉,而给学生小组提供的螺丝刀只有一字螺丝刀或十字螺丝刀,故意制造些麻烦,让他们更深入了解“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干活”的重要性,并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小组间的借调工具,来加强组与组之间的合作配合。对于这个活动材料的准备,平行班的第一班教学,需要老师辛苦一下,准备好各组的材料,而后续的班级,一则为了避免准备上时间紧张,二则也可以减轻教师负担,我在让学生选择合适工具取出各类钉子后,又安排了一个“选择合适工具快速而保质地将这些钉子再钉回木头里去”的活动。这样,即再一次让学生选择工具使用工具,又完成了下一个平行班的准备工作,一举两得。不过,在进行这两项活动中,有部分小组的同学为了偷懒,用榔头将螺丝钉拔出或敲入木头,教师应强调一下这种操作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有其缺点,会减少该枚螺丝钉的承重能力,在生活中实际操作应用时不可取。

篇7: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发展与应用,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开展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研究性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正在多数学校如火如荼地实行着。但如何在网络资源下有效地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有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的合理性,如何发挥网络的真正优势及克服其局限性,如何将网络与语文学科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进行有机整合;教师的角色定位;学生的参与程度;如何及时总结和正确评价等等。解决好这些问题是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开展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也是使每位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关键。(1)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特点

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

篇8: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常用的计算工具 (算盘和计算器) 。

2.了解计算器的基本功能, 会使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 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的兴趣;通过计算探索, 发现一些简单的计算规律,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自主探索, 培养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出发, 我认为, 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充分准备, 提高教学效率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此, 在课前要求学生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 认真准备, 把自己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会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教材介绍的内容以外, 学生查到的资料经过教师整理可能有:

1.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

2.最早的数字计算机———中国人发明的算盘。

(1) 大约六七百年前, 中国人发明了算盘, 它结合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开展四则计算, 一直沿用至今, 被许多人看做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2) 教材呈现两个不同的算盘。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 上面有两颗珠子, 每颗代表5;下面有5颗珠子, 每颗代表1。后来算盘传到日本, 逐渐演变成右边的样子, 上面只有一颗珠子, 仍代表5 (下面的珠数及代表值同上。)

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算盘传入日本后, 采用的是十进制, 所以算盘的上面只有1颗珠子 (每档表示的数是十) 。

(3)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 不仅要用手指不断地拨动算珠, 还要用眼睛看数, 同时要不停地动脑筋, 手脑并用, 能有效提高智力。

3.开创模拟计算的先河———计算尺。

4.开创人类计算发展新纪元———计算机。

1946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 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 (ENIAC)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 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 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当代知识更新的标志是具备信息素养, 让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 获取信息并进行汇报交流,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向知识的探索者转变;从而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二、认识功能、适当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计算器是现实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计算工具, 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因此, 本节课教学要用好学生已有资源, 使学生能在计算中感受到用计算器计算的实际意义, 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一, 用实物 (计算器) 做教具, 介绍电子计算器。提出问题:“现在最常用的计算工具有哪些?你会使用计算器吗?”学生一听, 就立刻兴趣盎然地在小组内相互介绍自己的计算器, 接着让学生说说各不相同的计算器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功能, 同时教师概要说明:不同的计算器都有显示器和键盘两部分, 计算器最基本的功能是计算。需要向学生重点介绍的清除键有两个:“CE”、“AC” (AC有时和ON在一起, 有的计算器只用C表示) 。清除一个数字可以按“del”、“→”或三角形。认识“存储运算键”是掌握计算器计算的一个重要内容。“存储运算键”有:MR表示提取记忆储存, 清除记忆储存用MC, 记忆储存 (增加) M+键, 记忆储存 (减少) M-键, 总记忆储存GT键 (显示几次运算结果之和) , 记住这几个键的功能对于使用普通型计算器是非常必要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同桌相互说说, 在此基础上试着用一用, 在说、用的过程中记忆。

第二, 让学生明白什么时候使用计算器。教师可以设计两组分别使用口算与计算器计算的题目, 让学生通过比赛体会如何选择用计算器计算的时机。对于一些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题目, 如果用计算器计算反而会比较慢, 对于一些大数目的计算或需要探索某些计算规律时, 用计算器比较方便。因此, 并不是所有计算都需要用计算器, 要根据需要合理使用计算器, 不可过分依赖计算器来计算, 因为具有一定的计算 (口算或笔算) 能力是必要的。

第三, 使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教材的例题只有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四则基本运算, 而在实际应用中, 常常会遇到四则混合运算。这就需要根据学情酌情补充, 如计算6789-45×32、434970÷ (27×45) , 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掌握“M+”与“MR”的功能。以第一题为例说明:先按“45×32”, 然后按下“M+”, 计算器上显示结果是“1440”, 按“M+”的目的是将“1440”储存下来, 就是把这个结果记在计算器里面。然后, 再输入“6789-”, 再按“MR”就把1440调出来参与计算, 这时按下等号键就得到最后结果5349。

三、探索规律, 感受魅力

“数学是美的王国。”要使学生感悟丰富的数学美,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如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鼓励学生对算式及其计算结果的特点进行比较, 从中发现数学规律, 感悟数学之美妙。

例如, 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在“用计算器计算”一课中, 独具匠心地安排了“猜数字”游戏。让学生从“1~9”这9个数字中任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数字, 不说出来, “藏”在心里。例如, 最喜欢数字“2”, 就输入9个“2”, 然后用它除以“12345679”, 除完以后只要把结果告诉老师, 老师就能很快知道你最喜欢的数字是几。

在这个游戏中, 华老师把大家熟知的:

12345679×2×9=222222222

12345679×3×9=333333333

12345679×4×9=444444444

……

加工成了妙趣横生的“猜数字游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由乘变除, 更加巧妙地彰显了计算器的计算优势。

又如, 在同一节课中, 华老师根据“宝塔数”: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11111=123454321

……

加工成了颇具挑战性的“22222222×55555555=?”

篇9: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关键词】电动机 适用于维修 方式

【中图分类号】TM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6-0238-01

电动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电动机更广泛的应用。常用电动机的使用,直接影响其后期的维修。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动机类型主要有交流电动机与直流电动机。如果要将这两者再次进行细分的话,交流电动机还可分类。电动机在农业和其他的经济部门中获得了较广泛的应用。这对农业生产的提高和经济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常用电动机的基本知识

要了解常用电动机的使用情况与维修情况应当先了解电动机的基本知识。人们常见电动机绕可以分为笼型、单相电动机、绕线一级三相电动机[1]。电动机的电源通常有低压电动机、交流电动机、直流电动机以及高压电动机。在此过程中,要对电动机进行分类可以区分为同步和异步电动机。虽然电动机的类型有几种不同,但是单相电动机又被分为交流分相电动机、交直流两用串励电动机和罩极电动机。同时依据电动机的使用环境和条件又可以将电动机的使用分为多种类型。电动机结构在其型号的区分上面又具有不同的特点。型号不同电动机的类型又不相同。众所周知,电动机的通风防护结构的不同,其类型又不相同。其实,再了解电动机基本构造的过程中,电动机的分类有多种形式,组成电动机构造不同,其分类也不相同。人们常用电动机都会标明电动机的类型、用途,这样有助于后期的使用。同时制造部门在制造电动机的过程中能够将产品的相关信息编辑进去,这样电动机在其日常使用中更为清晰明朗。

2.常用电动机的使用

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电动机的使用是重要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依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可以使用螺栓装在墙上的脚钢架上或者是地基的钢架上,同时还可以对其进行紧固,埋在混凝土基础类的地脚螺栓上。常用电动机的停送操作需要相应的专业人员执行。电动机的启动和停止操作,应当由电动机拖动的机械由相应值班人员进行。但是常用电动机的停送操作,操作人员在操作的过程中应按照相应的规则实施。在电动机实行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控制,在送电操作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关闭电源。关闭电源对保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再经过专业人员对电动机进行操作完成后,电动机就可以投入使用。但是,在此项操作的过程中应当特别注意,停电操作应当在电动机机械操作完全停止后实施[2]。这样能够对电动机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电动机停电的具体情况,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操作,这样才能保证电动机后期使用不会出现任何的质量问题,促使电动机后期使用更为顺利。

3.常用电动机的维修

在常用电动机使用的情况下,由于存在多方面的因素容易对电动机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其中发热对润滑剂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明显。与此同时,轴承上的负载重量对机械的使用寿命同样会遭受到一定影响。影响润滑剂使用寿命的最大因素就是温度。温度对润滑剂使用寿命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电源过热是造成电动机温度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如,店员电业过高、电源电压过低以及电源电压不对称和三相电源不平衡。同时在电动机的使用的过程中,负载同样会造成电动机温度过高。负载造成电动机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有,电动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运载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同时拖载造成电动机负荷运作,导致电动机的工作不能正常进行。当然,除去其他各种因素,其中电动机本身也会造成各种现象,影响电动机的正常使用。电动机在使用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其内部结构短路,同时机械操作和电动机的本身运作同时会造成各种原因。电动机的通风散热措施不当容易给电动机造成一定的硬性。与此同时,在电动机使用的过程中,灰尘的进入以及通风口不顺畅,同样会影响电动机的使用状况,造成电动机的正常使用受阻。

常用电动机维修可以从这两方面实施。首先,应当定期维护使用中的电动机。对电动机的相关项目进行检查。与此同时,加强电动机使用的时间,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在发现电动机相关的障碍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正。这样才能保证电动机的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的操作。其次,对电动机的相关项目进行维修。这次的维修包含了电动机内部的一切结构。通常情况,常用电动应当坚持每年维修4次左右。在检修的过程中特别注意电动机小部件,检查电动机的相关内部结构是否正常。同时还应注意电动机电刷、滑环的接触。如果电动机的这些部件出现了问题,针对具体情况应具体分析,有必要的情况下,应当及时更换电动机的相关部件,保证电动机得以正常的运行[3]。

4.结语

在常用电动机使用与维修教学方式方面,第一要做的就是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了解电动机的基本组成,这样才能了解电动机内部结构。针对电动机的内部结构,在其出现任何问题时,能够针对具体的情况采取具体的维修措施,促使电动机的运行能够正常。

参考文献:

[1]李焦明,李丽云,熊力,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教学方法探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3,8(12):56-57.

[2]闫群民,张勇.三相异步电动机相间功率不对称现象分析及保护电路设计[J].电气传动自动化,2013,9(14):79-80.

篇10:常用工具的使用教学

然后是认识各种常见工具。我准备了大量的图片,采用让学生先看图抢答再核对的方法,并随机向学生介绍了各种工具的主要用途。

本课的重点戏是“拔钉子”活动,我自作主张,加了个“钉钉子”的活动。原以为,这样简单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事,学生不可能感兴趣,全班演示一下就差不多了。没想到,学生争着抢着要动手,轮不到的同学干脆离开座位跑到实践学生的旁边看,甚至还对他指指点点。到现在我还在后悔,当初没有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份实验材料。

活动一:钉钉子

师:老师这里有螺丝钉和铁钉,你能把它们弄进木板吗?

马上有学生举手。教师把钉子和木板给学生,但没有提供工具。学生马上叫起来:要工具。

师;你要什么工具?

生:羊角锤。

学生用羊角锤把铁钉钉进了木板。

师:从这个活动中,工具有什么作用?(工具可以让我们省力或方便。)

活动二:拔钉子

先让学生用手试试看能不能拔出钉子,个别学生因为用力过猛手指有点划破,都没有成功。

然后让学生选择工具,学生选择了羊角锤拔出了螺丝钉和铁钉。

教师再把两种钉子分别钉进木板,并要求用其他的工具。学生选择了螺丝刀拧出了螺丝钉,用老虎钳拔出了铁钉。

师:同样一件事,我们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选择合适的工具可以更省力或方便。

活动三:实践题

根据书上给出的三个情境,让学生利用提供的材料来解决问题,并概括出“我们可以组装或制造出各种工具。”

这三个活动,让学生不仅进一步了解工具的作用,还明白了选择工具的重要性,并建议学生去组合和制造工具,前后连贯层次合理,对学生的思维提升有一定的作用。

篇11:论如何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多媒体走进小学语文课堂,让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恰当地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能渲染情境,创设氛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学生一个有声有色、妙趣横生的语文课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但是,任何工具都是一把“双刃剑”,多媒体也不是一把万能的“金

钥匙”,如果语文课堂滥用课件,就会剥夺学生宝贵的自主读书时间,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呢?多媒体在语文课堂的应用须把握准“火候”,须“精当”,须“雪中送炭”。总结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我认为在以下环节可考虑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

1.化难为易,突出重点。

电教媒体综合性决定了电化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恰当地选用电教媒体能够变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明,这样教材中的重点就能借助形声结合的电教手段迎刃而解。从而能缩短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密度,实现从形象的感知过渡到理性的顿悟。例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时,先播放《飞夺泸定桥》的电视录像,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结合刚看完的录像所呈现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一是“飞”就是抢时间争速度,必须在敌人援兵的前面赶到泸定桥;二是“夺”就是攻天险,不顾惊涛骇浪,不畏铁索高悬,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冲向对岸消灭敌人。这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深深地了解到红军战士“飞”的艰难,“夺”的艰险。使学生被红军战士英勇顽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深深感染。这样就突破了重点,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化文为图,巧解难点。

课文的内容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以往对于课文的重、难点,教师虽反复讲述、说明,学生听起来却是“如坐雾里”,目的很难达到。例如《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时教师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3.化静为动,生动悟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燕子》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课堂上的构图可以是课文原有插图由静变动,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构造新的图片,将教学内容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启发思维,接受知识。

4.化少为多,获取信息。

电教媒体不仅对文字教材内涵的超越和扩展,而且突破了时空界限,还能在有限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拓宽了智力背景。例如课文《五彩池》第二、三自然段文字分别介绍了五彩池的颜色和形状。配合这二段文字教师选用了一组录像,让学生饱览了姿态各异、光彩夺目的五彩池的形象。根据录像输出的信息,教学中安排了一次说话练习,目的培养学生在感知理解语言文字,又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在阅读了课文这两段文字后,教师让学生理解省略号的作用,练习说话。不少学生就能互相启发、补充。说出了课文中没有的五彩池的形状:有的像五角星;有的像蘑菇;有的象花中之王牡丹…

5.视听结合,发展语言

上一篇: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五班数学培优辅差工作计划下一篇:老干部七一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