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4-05-20

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共6篇)

篇1: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所倡导的企业精神,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发挥着凝聚、规范、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我公司通过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弘扬公司“坦诚、合作、创新、双赢”的企业精神,牢固树立“精心于建造,专注于品质”的企业经营理念,使企业文化在核电建设过程中发挥凝聚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的“落地生根”。

下面,结合国家首个**项目——**项目的党建工作,探讨一下企业精神和经验理念的传承与创新。

一、企业文化在基层中的运用与传承

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落地生根”,无法“落地”的文化就只是口号,只有倡导者的激情,却没有响应者的行动;无法“落地”的企业文化更像是空中楼阁,即使建构起健全的文化架构体系,也只能悬在空中。因此,企业文化建设需要通过有效的方式传承,将理念转化为认知与行动,从而确保文化的“落地”,这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运用与传承。企业文化的传承是通过不同的工具和途径,将已设计出来的企业理念、核心价值观等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呈现出来,并为企业内部和外部所认知、认同。企业文化只有通过有效地传承,才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企业的理念和价值观才能真正融入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中去。传承企业文化的具体意义表现在:一是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为企业创造文化品牌,提升产品或服务品牌的附加值;三是增强客户或消费者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和依赖感;四是以文化的感召力影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让文化理念融在思想里、沉淀在流程中、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要达到这一境界,企业文化传承必不可少。因此,传统的、经过实践检验的、跟得上历史发展的、适合企业特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仍需传承和发扬。无非是根据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在**建设中的实践

**期工程是国家首个**自主化依托项目,它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第三代压水堆**技术(美国**技术),一期工程计划建成的两台容量**机组,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投产。建设**的历程,对全体建设者来说是一个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历程。

作为**工程混凝土专业化生产单位,我公司全面负责**站混凝土供应任务。为优质高效地完成一期工程的混凝土供应任务,公司高度重视,在全公司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充实到分公司。并紧密围绕工程项目建设工期、安全、质量、效益等目标,以企业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建设全球示范工程,打造优秀**建设团队”为目标,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点,营造出一种有序可控的管理环境、催人奋进的工作环境、健康活泼的文化环境、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推动了企业文化在施工一线的落地生根。

(一)宣贯核心理念,提高文化自觉 企业文化的形成,首要和关键的是要让所有员工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如何让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文化建设呢?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抓好企业文化内涵的宣传。首先,通过举办企业文化宣讲培训班、开展知识竞赛、演讲比赛、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征文、观看企业发展历程、现场宣传标牌、企业文化专栏等多种形式,大力宣贯企业文核心理念,让员工了解企业文化的丰富内涵、发展历程,宣传**工程建设的重大意义,让员工们充分认识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增强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其次,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管理之中。传统的专题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企业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常态化,即融入到日常的工作、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

结合**建设的实际,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并最终服务于工程建设,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自工程建设以来,针对这个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开展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经验,概括起来就是“推先创优”,以推选成长先锋、十佳青年、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等评选活动为契机,以工作岗位为舞台,通过老员工对新员工传帮带,鼓励、帮助青年成才,引导青年为工程建设做贡献。”具体做法是通过先进、十佳青年及劳动模范的推选,广泛动员、树立典型、积极宣传、常抓不懈。通过各类的先进推选,使大家有机会证明自己是企业青年中的优秀代表,并将更多更高的荣誉给予他们,对当选的青年先进通过文件、宣传板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使他们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使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带动更多的青年职工积极投身工程建设。三是结合公司的实际和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提炼出具有自己特点的管理理念,大力倡导学习创新理念、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开展管理程序、竞赛、HSE管理为代表的标准化管理理念等培训,并在员工中开展持之以恒的宣传教育,使员工理解企业文化,并时时体现在他们的行动之中。

(二)采用现代的先进的科技手段,创建网络化体系。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网站等媒体的所有优势,开展新形式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要挖掘网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巨大潜能,发挥近年来到公司工作的大中专生的专业技术,利用好网络技术,搭设理论与实践交流平台,建立公司思想政治工作园地,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创造更为新颖、有效、适应现代人信息交流特点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

1、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团队创新

***技术的自主化依托项目,由于是世界首堆,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以“全面掌握第三代**建造技术(模块化施工技术)的混凝土生产、供应,实现**建设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形成公司核心竞争力,为后续**建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为目标,一方面组织全体员工全力以赴生产、服务好工程,提供合格的混凝土,确保施工单位各项重要节点如期完成;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引导员工以更开放的理念、更宽广的视野,结合三门核电建设的实际,推进管理和技术的创新。

在管理创新上,结合世界首堆**特点,在管理、技术、思想观念、知识信息、工作思路、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了探索工作创新,我们将年轻的大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以技术主管为组长的**资料收集小组,对在三门核电建设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信息、技术、生产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归档,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还制定团队建设目标、定期追踪新员工思想动态、落实员工业绩考核、推先制度,加强年轻人心理疏导等良好建议,为推进各项工作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上,结合**工程施工工序繁杂、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积极鼓励年轻人、技术带头人等开展各类混凝土配合比试验、优化等工作,在前无技术数据参考的前提下,做了上千次的混凝土的试验,完成了上百个混凝土配合比,攻克了泌水、色差等技术难关,一次性浇筑自密实混凝土2000多方,这在核电建设史上是从来没有的。

通过课题攻关和管理技术创新,我们既解决了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许多难题,确保了**电施工质量安全,节约了费用,又为分公司培养了一支具有学习创新、开拓进取、团队协作的优秀核电建设团队。

2.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创新。

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既是当今世界上先进的管理理论,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探索的重要课题。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共同特点在于:通过改变企业中最活跃的成分——“人”来达到改变企业物质产品、行为、制度和精神状态的目的;以思想、观念、精神和文化因素为改造对象;追求对企业活动整体、长久和系统性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只能选择有效的切入位置进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局部过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把企业文化建设纳入重要目标,相应的工作内容、方法、措施都会因势而动,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3.突出关心职工群众创新。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有形的服务、无形的引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聚民心,增强向心力。多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受到,职工群众之所以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除了思想认识问题外,很多情况下都是由实际问题引起的。因此,在解决职工群众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时,要注意掌握情绪,研究职工思想观念的变化,做到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解疑释惑,又排忧解难,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首先要坚持把为职工办实事、为职工排忧解难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从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每年有计划地办几件影响大的、员工欢迎的实事,努力寻求解决职工思想疙瘩的方法,增强说服力。其次要建立和完善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力的组织保证。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通过实行公示制度,对有关人事任免、职称评聘、工作分配调动、资金发放等关系到职工生产、生活及单位未来发展的重大事项先予公示,增加工作透明度,密切党群、干群关系;鼓励职工对企业发展、文明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批评,不断激发广大职工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做好基层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个团队有了完善的管理、文化建设和组织工作程序是运营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但关键在于如何将执行力提升与夯实,并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坚持领导带头、员工积极参与。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前提是领导重视,基础是全员参与。虽然企业文化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可要实践文化这张蓝图,是缺不了自下而上的完善,即员工积极的参与。因为员工是生产经营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达到提升管理的目的。早期的企业文化主要倡导服从企业管理者,具有典型的“经济”性,这样往往会导致员工产生人即是企业“赚钱工具”的想法。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人作为知识的载体,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正在成长起来的企业而言,“上下同欲者胜”,管理层与员工达成一致的文化理念,才能无往不胜。

(二)、增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融合性。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基础、精神文化是灵魂、制度文化是中介。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要对施工生产、经营管理产生作用,必须进一步做好三者的融合性。一是避免企业文化的生搬硬套和机械搬抄,不能将文化建设作为硬性指标来做,使文化形式化;二是要进一步做好基层文化的融合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宣传材料的制作,要与本公司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要站在将基层文化内化为员工的思想,外化为员工行为的高度,切实将企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

(三)、寻找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个好的团队总在寻找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加以完善。公司经过几年的运转,同样在管理上、企业文化建设上沉淀了一些盲点和弊端。比如规范化的操作、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引用、员工思想波动预防与消除等等仍需加强与改进。

1)、项目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管理思路

管理好一个团队的基本前提,关键在于执行力的提升与夯实,以及能否实行常态化管理。核电项目的不同阶段,一个团队会呈现不同的面貌:初始阶段,员工心中充满热情与希望;高峰时期是员工埋头苦干,工作现场热火朝天;而收尾期,往往会产生低落情绪,许多管理问题会在这一时期凸显。单位成本、规范化的持续管理、员工间的和谐稳定、质量安全等等,都会在收尾期被激化。

不同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管理思路,这样才能使一个团队从始至终处于“受控”, 因此,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团队建设至关重要。

2)、因势利导的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一个团队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从不缺乏暂时性的拥有高昂斗志。但长期的简单重复工作往往会造成工作疲态,导致各类问题的出现。如:受日本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导致我国核电项目的缓建,职工的收入由此受到影响,业余生活趋于单调等。导致职工的思维、言论、活动范围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状态,加之不同的人在性格方面、理解能力方面、文化水平方面、社会阅历方面、以及适应外部环境挑战的能力和态度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差异,对于同种事物、同种现象,会有不同的认识,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因人施教,因势利导,要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切入点和突破口。

篇2: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 高考语文作文——吴志瑶

亲爱的老师们,我现在想问你们,当敦煌的瑰宝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当《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的读者越来越多的是外国人;作为华夏子民,我们应该为此欣喜还是悲哀?当我们的经济实力受到世人的瞩目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却在悄然流逝,我们该喜还是该优?想必你们心中已有答案,的确我们应该担忧。我们应该继承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在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中,我们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能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才能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我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正如托尔斯泰所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虽然传统文化不尽是好的,难免有一些糟粕,但其精华大大超过流毒。不然中华文明何以在其他几大文明都已折经断脉时候依旧熠熠生辉。当最可悲的是,我们漠视的传统文化却被外人视作珍宝。当初韩国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列入它的文化遗产名录时,国内一片哗然,其中一篇标题为《“去传统文化”将文化遗产拱手让人》的文章这样写道:“中国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去传统文化”运动并未导致中国富强,它只造成断裂的一代——对传统文化无知失落的一代,而韩国江陵市的“端午祭”无疑将给我们很深的刺激,江陵从异国引进的文化经过本土的历程,成为本地不可缺少的文化遗产。由此,我们更应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

正如齐白石先生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我们不能一味的继承,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加以创新,这样才能有所进步。一向善于学人长处的日本人恰好给我们做了一个好榜样。我们在弘扬本国文化同时,也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加以创新。想当初,我们崇尚的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后来猛攻外语,再后来狂学经济,MBA泛滥成灾。我们做事太过一窝蜂,仿佛打太极飘忽不定。缺乏文化根基的巩固,而盲学习外文化。因此,我们只有在吃透自身文化同时,然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从而在新时期建立中国的新文化。只有这样的文化才符合当今乃至以后的中国发展先进性文化。

篇3:《文化传承与创新》专题复习

命题趋势:从内容上看, 本专题考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保护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手段、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文化创新的意义等知识点上。在近三年的高考命题中,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一直作为重点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构建和谐文化结合起来考查。高考命题多以社会文化生活热点为背景, 取材广泛, 如影视、戏剧、动漫等文艺创作以及中医药传统文化等, 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应对策略:在备考中, 应以“文化自身发展的一般过程”为主线, 既要从横向理解文化多样性的特征, 加强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 从而加深对交流和创新关系的认识;又要从纵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方向, 把握继承与创 新的关系。注意结合每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情况;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事例;国家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中国与其他国家互办的“文化年”及文化交流活动;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孔子学院;我国建筑、服装等风格的变迁和至今仍频繁使用的传统道德格言或经典传统故事;当代优秀影视作品的热播等事例, 尤其要关注南京青奥会开、闭幕式中呈现的文化多样性, 以及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因素, 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重难点突破】

1.文化多样性

(1) 表现: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2) 原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有普遍的规律, 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但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 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 作用:文化是民族的,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 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4) 尊重文化多样性:1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 化, 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2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 重文化多 样性, 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 要动力。3原则———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2.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元化的区别与联系

(1) 区别:第一, 基本内涵不同。文化的多样性,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即人类文化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文化的多元化则主要从文化的性质来说的, 性质上泛指各种文化中既有优秀文化又有落后、腐朽文化。第二, 社会作用不同。对人类社会来说, 正是有了文化的多样性, 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 充满生机与活力。而文化多元化的存在对社会的作用是不同的, 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第三, 对待态度不同。对待文化多样性, 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 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对待文化多元化, 既要大力维护和发展先进、健康的文化, 又要坚决克服和抵制落后、腐朽文化。

(2) 联系:多元化是文化多样 性的一种 表现, 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不是绝对稳定。所谓相对稳定性有两方面的理解, 一是它的不变性, 二是它的应变性。即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原有的基本特征, 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2)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从形成过程看,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 是特定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从功能效用上看,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 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 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传统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所以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政治的变化,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与时俱进。

4.文化的传播

(1) 途径: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另外, 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 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都可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 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 意义:对内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 增强我国的 综合国力;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对外有利于吸收和借鉴, 取长补短, 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人们的友谊和相互了解, 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促进世界 和平发展, 建设和谐世界。

5.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

(1) 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指与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相关联的社会交往活动。如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此外还有留学、访问、聚会、旅游等。主要强调文化怎么传播的问题。

(2) 传播的手段是指文化传播所借助的物质技术手段, 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主要强调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3) 无论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都直接影 响文化传 播的速度、广 度和深度。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1) 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2) 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应注意的问题。

1文化传承不等于文化继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可见, 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

2正确把握“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关系。

7.文化创新

(1) 是什么:文化发展的实质, 就在于文化创新。

(2) 为什么: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 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 怎么样 (途径) :1根本途径, 即立足于社会实践。2基本途径, 即继承传 统、推陈出新,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3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4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应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理解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8.准确理解对待外来文化的基本原则

(1) “以我为主”, 就是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 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2) “为我所用”, 就是辩证取舍、择善而从, 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 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

(3) 同时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 防止西方国家用文化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 输入他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

【典型例题】

1. (2014·浙江) 徽派古村落, 依山造屋, 傍水结村, 推窗见河, 开门走桥, 顺自然显 人文。类似这样特色鲜明的古村落各地都有。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 因为

1古村落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2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3古村落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4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12B.23

C.34 D.14

解析:本题考查 文化多样 性的有关 知识。古村落属于文化遗产, 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研究人类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所以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古村落, 23符合题意。1不是保护好古村落的原因, 也不符合现实, 故排除。对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 4说法错误。

答案:B

2. (2014·江苏) 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 我们要展示具有民族和地域色彩浓厚的东西, 去讲真实的中国故事;同时, 也要寻求与世界的共鸣, 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这体现了

A.文化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B.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C.不同民族文化的逐渐融合

D.文化交流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解析:本题考查 文化多样 性的有关 知识。既重视民族和地域色彩, 又寻求世界共鸣, 体现了A。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包容外来文化的信息, 排除B、C。D强调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要求, 与题意无关。

答案:A

3. (2014·福建) 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 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 正确的态度是

A.反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有关知识。对待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应该反对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的观点, 因为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保护文化遗产对展现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C符合题意。A中“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 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观点。B、D持赞同观点, 显然错误。

答案:C

4. (2014·新课标全国Ⅱ)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我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该片在电视台播放后引起了极大关注, 产生了广泛影响。通过《舌尖上的中国》, 人们感受到的, 不仅有美食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 是因为

1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2中华餐饮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3现代传媒极大地提升了中华餐饮文化的魅力4现代传媒丰富和扩展了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A.12 B.13

C.24 D.3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的相关知识。“不仅有美食的味道, 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了中华餐饮文化蕴含着浓郁的人文情怀, 1符合题意。该纪录片通过介绍我国的饮食文化, 引起极大关注并产生广泛影响, 体现了3。2说法错误,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现代传媒促进了中华餐饮文化的传播, 但并没有丰富和扩展中华餐饮文化的内涵, 4说法错误。

答案:B

5. (2014·新课标全国Ⅰ) 2014年3月2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历史上, 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 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 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 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 因为两国文化

1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2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3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4都源远流长, 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考查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题干要求回答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 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的原因。审题时关键要抓住“各自”一词, 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这是两国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23符合题意。1中的“相互融合”和4中的“都源远流长”表述错误。故答案选C。

答案:C

6. (2014·江苏) “沙画瓶”是一种源自中东地区的艺术品。它是将死海海底的彩矿石磨制成的沙子填入玻璃瓶中, 组成沙漠、骆驼 等形状。一位中国女孩受此启发, 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 替代原来的稀有材料, 并将五彩斑斓的沙漠奇景和古老的中国文字相结合, 打造出“中国文化遗产系列”“古诗词系列”等“沙画瓶”, 受到极大的欢迎。材料表明

1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2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助于文化创新3在实践中可以建立人为事物的联系4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的过程

A.13 B.14

C.23 D.2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交流、联系的客观性的相关知识。1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排除。中国女孩借鉴中东文化, 打造出颇受欢迎的中国文化产品, 体现了2。中国女孩用来自海南的岩石磨制成粉末, 并将沙漠奇景和中国文字相结合, 体现了3。材料没有涉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排除4。

答案:C

7. (2014·福建) 图1是关于我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图, 从图中可推出

A.图书阅读水平大大提升

B.数字媒介阅读增长较快

C.人均阅读图书量增长迅速

D.数字媒介阅读比图书阅读重要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传播及发展的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读取坐标图信息的能力。坐标图内有两条曲线, 上方带三角形的实线, 体现的是2009年到2013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数据的变化情况, 从曲线走势看, 变化不大;下方带正方形的虚线表示的是数字媒介阅读变化情况, 从虚线走势看, 呈逐渐上升状态, 说明我国国民对数字媒介的阅读量呈不断增加趋势, B符合题意。A、C、D三项都与材料不符合。

答案:B

8. (2014·海南) 饱经沧桑的海口骑楼镌刻着历史的印记。随着商业开发的扩大, 骑楼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保护好骑楼, 正确的做法是

1修旧如旧、禁止利用2保护为主、合理利用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4社会主导、市场运作

A.12 B.14

C.23 D.34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知识。骑楼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商业开发过度, 为此, 政府必须加强调控, 社会各方广泛参与, 做到以保护为主, 合理开发 利用, 2 3符合题意。1“禁止利用”说法过于绝对。4中“社会主导、市场运作”的做法可 能使破坏 更加严重, 说法错误。

答案:C

9. (2014·北京)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 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北京地铁宛若一条条彩带串连起北京不同区域的“文化珍珠”:颐和园、天坛、鸟巢、什 刹海、南锣鼓巷、王府井、中关村科技园等等。一座座地铁站造型别致, 站内设计装饰与地面文化景观交相辉映、浑然一体, 仿佛在讲述着北京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北京地铁还举办了“祖国你好”大型公益广告活动、“民俗风、中国年”迎新春活动、儿童文学专列、诗歌坊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结合材料, 说明地铁在推动北京文化创新过程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地铁串连“文化珍珠”, 体现了地铁对文化交流的作用;地铁讲述着昨天、今天和明天, 体现了地铁在文化继承和发展中的作用;北京地铁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 丰富了文化创新的实践基础。

答案: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北京地铁挖掘和展示了北京丰富多彩的文化。北京地铁成为继承和传播北京文化的载体。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北京地铁开展多种文化活动, 有利于推动北京文化创新发展。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2014年5月15日晚举行的温州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节暨温州医科大学第三届国际文化节文艺演出, 来自51个国家的150多位留学生共同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留学生们不仅表演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独唱《望月》、歌舞《绣香袋》等节目, 还献上了轻快优美的泰国舞蹈《天使之舞》、巴林歌舞《幸福时光》等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来自印度、美国、不丹、南非、索马里等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更是掀起了晚会的高潮, 掌声、欢呼声、相机的“咔嚓”声此起彼伏。回答1~2题。

1.来自51个国家的150多位留学生共同奉献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

1展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 又是世界的2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3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4表明文化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A.13 B.14

C.24 D.23

2.中国特色的节目, 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等, 形态各异, 东西方文化在此交流融汇, 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异彩纷呈的文艺盛宴。这表明

1不同的文化在交流中趋同2文化多样性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3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相互交流借鉴4文化交流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A.12 B.13

C.23 D.34

3.每年6月28日的斡包节是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族的民族传统节日。2014年6月28日, 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达斡尔族民众从四面八方欢聚在一起, 庆祝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斡包节。由此可见, 民族节日

1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2蕴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3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4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A.12 B.34

C.13 D.24

4.2014年8月15日, 金沙讲坛邀请著 名世界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郭旃作了题为《世界遗产的现状和 思考》的讲座。近2个小时的讲座里, 郭旃带领听众感知了世界遗产的魅力, 并针对世界遗产保护进行反思。之所以要 反思对世 界遗产的 保护, 是因为

1它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2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3它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4它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有独特作用

A.123 B.124

C.134 D.234

5.纪录片《人参》于2014年8月11日登陆央视科教频道, 这部纪录片从历史、人文、社会、民俗、科技等角度解读这味神秘而古老的药草, 第一次全面展示“百草之王”———人参。这说明

A.电视已成为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B.大众传媒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共享的强大功能

C.现代媒体已发展成为文 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D.电视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6.2014年9月27日—10月7日, 以“两岸情相连、宝岛灯 荟萃”为主 题的首届 “两岸情———宝岛台湾民俗文化灯会”活动在北京朝阳公园万人广场举行。中华两岸产业联盟发展促进会理事长陈光华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台湾与大陆血脉相连, 同根同源, 是中华民族一脉之延续……”这句话告诉我们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 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7.“2014泰国·中国河南文化年”系列活动于2014年7月2日在曼谷拉开序幕。该活动由中国文化部主办、河南省文化厅与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承办, 一直持续到7月7日。在泰国曼谷举办中国河南文化年的意义在于

A.求同存异, 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B.兼收并蓄, 促进不同文化融为一体

C.相互借鉴, 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D.相互交流, 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8.由山西省民俗博物馆、泰和礼乐文化推广中心主办山西省孔子文化研究会、山西省文瀛书院、山西省唐风琴协办的“成长的美丽和责任———2014年山西省文庙集体成人礼”活动, 于2014年8月17日在山西文庙举行。本次活动旨在继承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文化。下列对“成人礼”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1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2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3求同存异, 兼收并蓄4立足实践, 推陈出新

A.123 B.124

C.134 D.234

9.“弟子规, 圣人训;首孝悌, 次谨信。泛爱众, 而亲仁;有余力, 则学文……”来自南宁剧场内的1000多名观众齐声朗读《弟子规》。2014年8月16日上午, 《德行天下·幸福中华》公益大讲堂在南宁剧场举行, 它的主旨在于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传递出去, 让国学滋润日益浮躁的现代人的心, 该活动同时还是一次爱心的宣传。这些活动的举办启示我们

A.传统文化都可为我所用, 要全部继承

B.传统文化都 不符合时 代特点, 要全部抛弃

C.否定旧的文化传统, 代之以全新的文化形态

D.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

10.大部分人都认为腾讯是抄袭起家, 可如果腾讯真的只是一味地抄袭, 如何能够成就今天企鹅帝国的伟业。马化腾告诉我们他成功的秘诀:“如果只是抄袭和模仿别人, 没有自己的创新, 一定是战胜不了竞争对手的, 而QQ和微信都是其中的典范。”这一秘诀深刻地告诉我们

A.文化的自 我淘汰是 文化发展 的根本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 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11.2014年7月6日, 《中国成语大会》总决赛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 成为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之后又一档语言文字类的电视节目新品牌, 再掀传统文化热潮。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挖掘, 对自身传统经验优势的有效利用, 顺乎时代潮流。《中国成语大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说明文化发展

1离不开社会实践2不能失去文化的民族根基3是继承和创新的统一4离不开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12 B.13

C.23 D.34

12.2014年7月2日, 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 新疆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 大力扶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创新、发展时尚文化, 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 提升社会精神文明水平, 丰富群众文 化生活。新疆创新、发展时尚文化, 需要

1在社会实践 基础上, 坚持文化 创新2继承传统, 保持地方特色3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4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

A.123 B.134

C.124 D.234

二、非选择题

13.邹城市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里, 是我国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 邹城市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 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为宗旨, 积极开展儒家文化“修学游”活动, 受到广大中小学生的欢迎, “修学游”已成为展示该市素质教育的崭新名片。2014年上半年, 邹城市致力于打造“孟子修学游”品牌。针对“修学游”市场, 整合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产业要素, 精心设计了“教子有方”亲子游、儒家文化体验游和国际修学游三大产品, 推出了“我的成人礼”观赏版、体验版、私人定制版, 努力打造具有孟子故里特色的经典“修学游”活动。

(1) 结合传统文化的特点, 分析说明“修学游”活动的意义。

(2)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

14.在2014年8月16日的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 郑和宝船、南京云锦、紫金山天文望远镜这三大南京元素让观众叹为观止。三大元素地融入, 将南京的历史文化, 民族工艺和科技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开幕式表演中, 超大面积 投影、120人威亚表演, 以及紫金山天文台与天文望远镜、浑天仪、青铜器、丝绸之路等极具中国历史与古典韵味、带有南京特色的意象, 将梦想贯穿历史、现在与未来。先进科技与表演创意设计, 让现场地面、空间与上空相互呼应, 这种多空间流动性连接的形式, 让数虎视觉创意专业人员赞叹。在这场青年人的盛会中, 历史与现代相会, 文明与友谊交融, 东方与西方握手, 青春的气息与活力处处洋溢。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结束后, 总导演陈维亚给出了如下的自我评价:“开幕式所有仪式和文艺表演的要素都完美地呈现了, 从奥运五环的展开到火炬点燃, 从郑和的大船起航到‘筑梦之塔’在空中盘旋, 我们把应有的艺术效果都奉献给了南京人和全世界青少年。南京和北京一样精彩!”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 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和北京一样精彩。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留学生们不仅表 演了中国的节目, 还献上了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时装表演, 表明文化是民族的, 也是世界的, 故1符合题意;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2与题意无关;材料中未涉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认识问题, 故3排除;通过观看留学生们的表演可以让温州市民了解各国的文化, 说明通过文化活动也可以传播文化, 故4正确。

2.C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 既渐趋融合, 又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色, 而不是“趋同”, 1说法错误;中国特色的节目, 富有各国民族风情的歌舞表演, 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时装表演等, 形态各异, 体现了文化具有多样性, 故2正确;各国留学生联合带来的表演是在进行文化交流, 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 故3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 4错误。

3.C1 3是对民族 节日的正 确认识;2说法错误, 夸大了民 族节日的 重要性, 不是“全部”;4阐述的是文化遗产的地位。

4.C1 3 4都是对文 化遗产的 正确认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2表述有误。

5.B电视属于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但不是唯一的手段, 也不是最重要的文化传播手段, 故A、C错误;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全球同时、双向互动的特点, 故D错误;材料反映了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向人们介绍“百草之王”———人参, 使传媒发挥了其文化传递、共享的功能, 故B正确。

6.D通过举办民俗文化灯会, 有利于 传承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故D正确;A与题意不符;B中“一成不变”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表述错误。

7.D在泰国曼谷举办中国河南文化年, 使两国文化相互交流, 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故D正确;B错误, 不同文化不能融为一体;A、C与题意不符。

8.B“成人礼”文 化属于我 国的传统 文化, 124都是我国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故选B;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特点, 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3与题意无关。

9.D《弟子规》是我国的传统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 要发挥其积极作用, 还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新 的内涵, 故选D;A、B、C说法错误。

10.BA错误,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腾讯通过创新可以战胜竞争对手, 说明创新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故B符合题意;C、D表述与题意无关。

11.C1 4说法与题意无关;“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的挖掘”, 说明文化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 2正确;“对自身传统经验优势的有效利用, 顺乎时代潮流”, 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正确。

12.C题干强调文化创新、发展需要采取的措施, 即文化创新的途径, 124都是文化发展所要采取的措施;3说法错误, 经济建设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13. (1)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 同时, 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修学游”活动的开展, 有利于弘扬儒家文化中的精华, 有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提升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修学游”活动有利于激发中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奋发图强的学习热情, 增强中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1儒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 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儒家文化应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2要辩证地认识儒家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儒家文化中符合社会 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 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儒家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 必须“移风易俗”, 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3要正确处理儒家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儒家文化, 在发展儒家文化的过程中继承儒家文化, 不断“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

14. (1)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先进科技与表演创意设计, 让现场地面、空间与上空相互呼应, 这种多空间流动性连接的形式, 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 播、继承与发展。

(2) 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是其和北京一样精彩的重要原因。

(3)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做到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 古为今用。体现在利用郑和宝船、南京云锦、紫金山天文望远镜展现三大南京元素, 将南京的历史文化, 民族工艺和科技水平表现得淋漓尽致。

(4) 南京青奥会开幕式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 “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超大面积投影、120人威亚表演, 带有南京特色的意象和独特的文化创意都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篇4:文化自觉与文化传承创新

从历史来看,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绵延不断的文化是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之学”的争鸣,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中的原创性文化。秦朝的统一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华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作出了重大贡献。汉承秦制,儒家与其他学派的发展,以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汉代国力强盛与文化软实力奠定了坚实基础。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人口迁徙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促进着文明的全面进步,提升着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宋明时期儒学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力求构建融通天、地、人的理论,使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达到一个新的境界。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和文化会通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理论学术论坛上关于文化自觉的呼声,反映了人民对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文化自觉没有终极,它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前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供今日借鉴,但它不能代替今人在文化自觉方面的新创造。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发展促进了人们文化自觉的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自觉才是文化强国的巨大动力。

篇5:中华老字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中华老字号”之生存现状

(一)数量锐减。

(二)规模较小。

(三)大多惨淡经营。

(四)差距倍增。

二、“中华老字号”兴衰之文化解读

中华老字号的企业文化主要体现在(一)特色工艺中蕴涵着创新文化。

(二)优良品质中蕴涵着品质文化。

(三)质朴经营中蕴涵着诚信文化。

(四)应对时事中蕴涵的责任文化。

三、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文化建设仍然不够重视。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性不够。

(三)企业文化的定位不准确。

(四)缺乏健全的企业文化建设机制。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载体不够丰富。

四、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与创新的对策

(一)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建设的原则。

1.开拓创新原则。2.科学定位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4.兼容并蓄原则。5.以人为本原则。

(二)中华老字号企业文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1.创新精神文化,丰富文化内涵。2.创新物质文化,塑造特色形象。

3.创新制度文化,规范运作流程。4.创建文化体制,提供有力保障。

5.完善文化机制,促进文化落地。6.丰富文化载体,增强文化影响力。

篇6: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考点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1.异彩纷呈,交相辉映(理解)

(1)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2)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是两种重要的世界文化:

①民族节日:

A.含义:蕴含在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B.意义: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还可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

A.含义: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B.意义(作用):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C.了解世界主要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分为:一是文化遗产,二是自然遗产,三是含有文化与自然两方面因素的双重文化遗产,此外还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

D.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态度:要依法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2.透视文化多样性(正确理解文化多样性)(理解)

(1)世界文化的构成:世界文化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构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

(2)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共性:产生于社会实践、有普遍的规律。

(4)世界不同民族文化存在差异(个性):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理解)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①认同本民族文化;②尊重其他民族文化;③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④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身的文化价值,民族文化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培育和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①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互相尊重、共同发展。②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考点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生活中的文化传播(识记)

文化传播的途径(识记)

①商业贸易;②人口迁徙;③教育;④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2.大众传媒:现代化的文化传播手段(识记)

(1)传媒的含义:传播媒介

(2)传媒的发展阶段: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3)大众传媒:

①含义:现代社会中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进行的文化传播手段。②传媒面向大众的标志:印刷媒体的推广。

③大众传媒的主要技术: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

④大众传媒的优点: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识记)

(1)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情况:见书P37

(2)怎样搞好文化交流:

①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

②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

三、传统文化的继承

1.传统文化面面观(理解)

(1)传统文化的含义: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从传统习俗等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延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2)文化继承的形式(理解)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A.含义: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B.作用:对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C.中国传统习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A.建筑的特点:凝固的艺术。

B.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结构体系独特、艺术造型优美、艺术装饰丰富。

C.中国古代建筑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A.中国传统文艺的代表: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

B.中国传统文艺的特点: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C.传统文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A.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内容: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B.中国传统思想的作用: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在今天(理解)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

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的作用:

①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顺应社会生活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传统文化,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②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理解)

(1)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①从民族和国家角度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从个人角度讲: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怎样继承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析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A.对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当继续保持和发扬。

B.对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考点

四、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1.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传承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解)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有过程中继承。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理解)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①

(3)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理解)

(1)教育的含义: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的活动。

(2)教育的功能: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3)教育对文化传承的作用:

①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②教育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考点

五、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必背)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理解)

(1)什么是创新:自己创作,从来未出现过的、有意义的、有用的,用别人不曾用过的方法或手段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

(2)什么是文化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承基础上得到了发展,都是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3)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更充足的条件。

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理解)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①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③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呼唤文化创新时代(理解)

(1)繁荣文化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必须根据时代要求创造文化: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根据时代要求创造文化的基本要求:

A.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B.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D.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E.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吸取营养。F.刻苦钻研,锐意创新。考点

六、文化创新的途径(必背)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

①这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

②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

①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发展先进文化。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的原因: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基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2)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的特点:

①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

②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③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文化创新怎样做到博采众长:

①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的有益成果。要有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的创新。

②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综合应用)

(1)文化创新必须处理好几个关系: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必须反对几个主义: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3)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②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上一篇:宣传统战委员述职述廉下一篇:校园植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