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论文

2024-05-12

因材施教论文(精选8篇)

篇1:因材施教论文

【成语】因材施教

【拼音】yīn cái shī jiào

【简拼】ycsj

【近义词】对症下药

【反义词】一视同仁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成语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清・郑观应《盛世危言・女教》:“别类分门,因材施教。”

【英文翻译】teach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智力、性格等去教导他们。子路问他听到正确意见是否立即照做,孔子让他先请示一下父兄,而对冉有说可以立即照做。学生公西华不解,孔子解释说冉有为人谦让应鼓励,子路轻率刚猛要慎重行事。

【成语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成语辩形】施,不能写作“师”。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篇2:因材施教论文

——多元智能与因材施教

霍华德·加德纳是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学、教育学教授。1983年,他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的著作中,首次提出人类有着多元的、完整的智能“光谱”,而不是一元的、单元的智能。此后,经过多年的研究,加德纳教授逐渐完善了自己的理论,明确提出人类的多元智能可分为8种,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加德纳教授认为:现有的流行于世界的之上测试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不符合人类智能发育与发展的现实。每个人的智能结构与特点各不相同,开发儿童的多元智能,将使具有不同特点与天赋潜质的孩子,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人类社会各领域杰出人物的诞生,都在于他们强势智能的开发。比如数学家陈景润,他的数理逻辑智能是强势智能,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王冠只有一步之遥,但是却连基本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英年早逝;再有“国宝”陈镜开,他的肢体运动智能是强势智能,他以他的强势智能为国争光,九破世界纪录,到目前为止空前绝后。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孔老夫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我想孔子说的这个“材”也就是孩子的强制潜能,作为家长,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材”之所在,而后为其“材”的充分、和谐、可持续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在这里有几点建议:

一、为人父母者,应注意尊重孩子的成长风格,正确认识孩子的长处,因势利导,为其强势智能的开发和培养创造适宜的环境。

二、作为学校、教育机构,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应开设音乐、绘画、舞蹈、跆拳道、手工、科技制作、书法、围棋等选修课程,为学生发现自己的强势智能,展示自己创造机会、提供舞台。

篇3:反思“因材施教”

教育中有两个元素, 一是教师的“教”, 二是学生的“学”。对这两个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 我们会发现教育的目的不是“教”, 而是如何促进学生“学”;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也就是说, 学生的“学”是决定因素。陶行知先生将这种关系概括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在其经典短文《我对教和学的思考》中, 更强调“学”的重要性:“我终于感到, 唯一能对行为产生意味深长影响的学习, 是个人发现并把它化为己有的知识。这种化为个人所有并同化到个人经验中的自我发现的知识, 不能直接传予他人。”

“因材施教”是古老传统的教育方针, 但这一方针主要是“教”的方针, 而不是如何促进“学”的方针。“教”的方针强调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愿望、目标、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根据这些因素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强调不要按照一种目标——比如说单一的学术目标培养学生等。

“因材施教”强调了“教”的因素, 但忽略了对学习者要成为什么人的考虑。在“因材施教”之上, 教育者需要持续、深沉地反思现在的教育。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挑战?是否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持续的学习和探索欲望?是否使他们具有了生机勃勃的学习动力和生命力?当学生具有不同于传统的构想时, 教育者应如何保持宽容并提供足够的支持?2014年开始, 教师们需要认识到这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最深沉的挑战, 同时也应积极回应这种挑战。

篇4:因材施教 设景施教 拓展施教

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德育呢?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因材施教,在音乐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

现在使用的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有热爱祖国的,如《祖国颂》;有热爱劳动方面的,如《劳动最光荣》;有反映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之情的,如《春天在哪里》等。这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教师可以简单向学生介绍有关背景材料,使学生感受其作品的内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体会乐曲的内容、精神过程中受到教益和启发。而还有一些教材所隐含的德育内涵和深刻哲理,则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到小熊家里去》,则是以培塑学生开朗性格、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为目的;而《小乌鸦爱妈妈》,则是以儿歌的形式情景化展现“乌鸦反哺”故事,增强学生学会感恩、知恩图报的素养。在教学这些教材中,需要教师创设情景,通过强烈的形象感染,使学生的感情融入歌曲,在共鸣中潜移默化,在情境中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华。

二、设景施教,在教学互动中培育道德素养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发育成熟情形,也就有着不同的教育接受能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实现音乐教育“育人”的目的,则还需要教师注重教学形式,即如何搭建起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毫无疑问,让学生参与带有游戏性的教学活动、创设学生能够参与、融入的情景,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的共识。如在教学儿歌《蝴蝶》这一课中,教师可先把教室布置成花园,学生分组带上各色各样的卡通蝴蝶头饰,学蝴蝶飞进教室,做采花的游戏。再如,在教学《七子之歌》中,可以在教室里挂上一张中国地图,再把学生分成七个小组,分别代表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大连),让每个小组通过自学讨论,对各自代表地区的认知。然后由教师介绍歌曲歌词的创作背景,通过对旋律的吟唱和歌词的理解,增强学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认知和感悟。再如欣赏贺绿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时,老师可以将准备好的图片进行播放,使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理解乐曲的变化及情节发展.通过对旋律、音色、节奏、速度的对比分析,使学生们想象自己就是那个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的少年,感受着处处鲜花、和小伙伴们嬉戏时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拓展施教,在课外活动中渗入德育教育

课外音乐活动是学校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也必然地应该成为德育教育拓展的重要范畴。因为,如果教育者带领他们去唱、去听健康向上的优美歌曲,他们就会少接触甚至抵触那些低级庸俗的音乐作品。课外音乐活动主要有技能技巧训练、比赛、联谊等活动形式。笔者认为,需要根据不同活动形式,确定不同的德育教育目的和德育渗入方式。在器乐训练、演唱训练等技能技巧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体会“梅花香自苦寒来”成长意境。在歌舞比赛、文艺汇演等竞赛类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理性对待成绩、客观认知自己的意识。而在联谊类的活动中,则主要培养学生善待他人、奉献以美、取长补短的意识。

总之,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把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

篇5:因材施教

一、基础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说道孔子因材施教有这样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一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老师们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备学生”呢?(请老师们说说)从我读到的《论语》当中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论语·公冶长》)(老师们可否说说你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如何去听其言的呢?)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论语·为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论语·宪问》)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为人做事的失误,各有种种不同类型,观察各种做人做事的错误,就知道仁道的修养了。”(据《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实施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行五德,成仁了呀。”“请问五德。”说:“恭敬、宽厚、诚信、敏达、恩惠。恭敬就不侮慢,宽厚就得民众,诚信就别人信任他,敏达就有功效,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这个问题我想问问老师们,你们平常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的。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一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篇6:因材施教计划

新华小学刘宏媛

通过上学期的教学工作,我已经对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因材施教,也看到了一些成果,在本学期我会继续认真执行因材施教计划。

本学期我负责三至六年级的微机教学工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帮助分析原因,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的操作习惯和方法。采用多关心、多提问帮助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是面向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实施因材施教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使课堂教学充满民主教学空气,学生才会敢于并乐于参与教学过程。把学生作为个体行为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改进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也要进行“创新”教育,使其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逐步形成创新素质。对于优等生让他们严格约束自己,虚心向大家学习,不搞特殊化。信息技术是一门要求动手和动脑能力较强的课程,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他们建立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又要及时、严肃地指出影响他们进步的原因,以及这些错误的严重后果、改正的方法等。

当他们获得成绩时,要肯定他们的成绩,让他们把学习信息技术好的方法分享给大家,达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的目的。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对于学习成绩中等的学生,要给学生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教育活动,让他们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生活。

对于优等生,要让他们戒骄戒躁,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每完成一项工作时充分地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更多的关注。把真挚的爱与严格的要求统一起来。为他们创造发挥能力的机会,进行意志品质教育,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克服各种消极情绪,具有迎难而上、永攀高峰的意志品质。

在座位的安排上我会避免出现“扎堆”的现象,有些学困生不会操作,又碍于面子,不愿问老师。问旁边的学困生,也不会。如果把优等生和学困生放在一起,让他们互帮互助,不会操作时可以问问优等生,这样学困生也会得到进步。

篇7:因材施教新解

——小学低年级接受学习特征及其教学实践意义岩口镇中心小学曾连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识字为例,他们只满足于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字的每一个细节,导致他们认字时容易把外形相似的字张冠李载,混淆起来;导致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不是漏笔划,就是添笔划,无法精确地把字写完整。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2、小学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习惯于形象思维、被动思维,学习上依赖教师和家长。

3、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引起他们注意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很长期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据研究,5-7岁儿童,注意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7-9岁儿童,注意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

4、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老师要求他们观察花的形状、结构与颜色,他们却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去玩弄昆虫,把花撇在一边不予理会。

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不专心、问题回答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

(二)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学习的特征进行教学

1.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教学效率高。

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或者设置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教师话语中的含义。要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图形、实物或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其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自摸一摸、画一画、尝一尝,将对事物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多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所以教师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有效的教与学。如:在训练一年级学生连读的时候,对于连读的做法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解释为:“连读就要像平常说话一样,平常说话你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连读首先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再通过对比一字一顿的说话法和学生平常自己说话的习惯,来阐释连读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连读的意识。

2.有意注意短暂,多形式教学紧抓注意力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在15-20分钟之后,就应放松一会,然后再继续学习。

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所以教师教学应保持多种形式的转换,包括语调、节奏、学生的练习等。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也有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课外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趣味浓厚的儿童游戏,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学,在笑声中记,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尊重、热爱教师,和谐师生关系很重要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教师或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其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尤显突出。作为一年级班主任,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家学习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哪怕熬夜也要完成,但是家长布置什么一点都不会听;而且许多学生在家比在学校表现得更自主和任性,他们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一样。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由于尚不能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便敷衍,对调皮好动的学生缺乏耐心,经常呵斥、指责;有的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嬉闹,非要他们长时间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这些将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紧张,惧怕教师,严重的可能对学习冷漠,厌恶学校,逃避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对教师产生尊敬和信任感,进而促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学习动机简单,易受挫折,也易受鼓励,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学习动机较简单,他们好好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教师和家长应根据这一特点,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时时看到自己学习上的成绩,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要善

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的赞扬。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切忌动不动就叱责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好的一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启发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对学生的某些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幼小的心灵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更为充分地发挥。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学习要求,或者让他们能跳一跳就摘到树上的苹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心设计教学过程,使之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针对学生的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他们有少量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但整合知识和经验的能力缺乏。大部分新知识虽然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但是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才能帮助学生提取出来。一年级朗读和造句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多给学生示范,教师示范朗读或者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让优秀学生示范朗读;造句的时候,需要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后半句,慢慢地让学得好的学生先说示范说,慢慢地带动更多的学生。

5.一年级是过渡阶段,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唐名淑等:《1~4年级小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验报告》,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会给学生的终身学习留下阴影。在一年级学生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家庭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做完作业先检查一遍,再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指导孩子如何预习、复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等。(石瑾娜:《要重视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载《教育管理》,1997(1)。)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拥有自信、自尊,促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

6.优化家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据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适应率最高的是“家庭环境”,最低的是“学校环境”;低年级学生的家庭环境需要优化,提供安静、固定的学习场所,减少干扰源,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有助于减少不良影响。

(三)小结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大教育家孔子对两

篇8:“因材施教”新论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育教学,方法

教育是人类传递文明的特殊方式, 也是社会发展亘古不变的话题。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最为关键。在这方面, 自古以来我们就积极推崇“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主张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教学, 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一方法也就因而被后人所普遍推崇。随着世情国情的变化, 教育教学形势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因材施教”这一传统教育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意思延伸, 产生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读, 并积极响应这种改变, 使之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一、因材施教是大教育家孔子首创的教育方法

《二程遗书·卷十九》曰:“孔子教人, 各因其材。”而后才有“因材施教”一说。孔子门徒众多, 且各有千秋, 归根结底就是因材施教的结果。这种教育方法贯穿于孔子教学实践的全过程, 并有典故为证。

有一次, 孔子讲完课, 回到自己的书房, 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 子路匆匆走进来, 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 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 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 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 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 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 恭敬地问:“先生, 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 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 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 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 办事犹豫不决, 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 办事不周全, 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 三思而行。”[1]

这个故事就是孔子因材施教的生动体现。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首先强调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即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不能一概而论。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具体而言, 孔子的教育教学主要注重从三个角度通过谈话、观察等方式来了解学生, 即分别基于品格性状、智力差异和年龄特征等三个方面的差异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教学。”[2]通过对学生特殊性的分析, 老师就可以明确教育的内容、方式、目的等因素, 最大化地发挥教育的实效性。其次, 因材施教还强调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即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教学都是有特定的, 不能简单模式化。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3]教育必须正确对待每一个个体,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上所述, 子路和冉有因为品性不同, 孔子在同一个问题上给予的回答是各异的, 这就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本质内涵。通过这样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之下, 针对教育对象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基础等具体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 施行不同的教育”。[4]这种教育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学生的特点, 提升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效果极佳。

孔子一生培养弟子三千, 达人众多, 且各有专长。如“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这些成就的取得都脱离不了因材施教的干系。也正因为如此, 孔子成为了名扬古今中外的著名教育家, 因材施教也成为了教育者一直以来普遍遵从的教育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狭隘性, 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不可否认, 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曾经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这种作用仍然在持续着。然而, 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传统的知识教育已经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 最大化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优势成为发展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改造的过程, 其中也必然涉及教师能力的发挥以及教学设施的利用等内容, 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系统工程。因此, 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方法, 它所强调的从学生特点出发进行教育的理念也显露出一定的狭隘性, 亟需从内涵上加以延伸。

首先, 因材施教要继续坚持尊重学生个性的基本点, 充分把握学生之“材”的全面性。因材施教在《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中的解释是:针对学习的人的能力、性格、志趣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其核心意思在于强调要把学生的个性看作是教育的起点。那么, 如何去把握学习者的个性呢?一般来说, 我们因材施教的途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品性等方面的特点。通过了解学习基础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通过了解学习兴趣可以提供投其所好的教学内容, 通过了解学生品性可以采取灵活的手段指导学习。这些普遍性的问题也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但在今天, 通过这些方面的了解进行因材施教却远没有达到要求。现代的学习者在个性上更加圆满和全面, 因此在考察个性特点的过程中必须面面俱到, 否则就可能会产生消极后果。因而有人又补充性地提出了“因性施教”, 要尊重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人提出了“因龄施教”, 要考虑年龄大小的不同;还有人提出了要“因需施教”, 要重视需求的差异;等等。通过这些方法来全面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总之, 因材施教重视教育对象个性的前提没有改变, 但在形成整体认知的过程中, 要尽量保证个性特点全面性, 为后续教育奠定基础。

其次, 因材施教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才华, 保证教师之“才”的可用性。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 没有教师, 教育教学就无从开展, 其重要性无须赘述。但一直以来, 教师都被当作知识传播工具来使用, 并没有充分发挥出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也就大大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现代教育实践中, “教师将不再是作为中心, 以知识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把学生作为中心, 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 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5]可见, 在新型教育理念中, 教师就是为学生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引导者和服务者。那么, 如何发挥这一作用呢?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教师的才华, 把最优秀的一面呈献给学习者, 发挥其长处, 做到因“才”施教。例如:有的老师善于搞科研, 那么就可以安排在专业教学或科研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沟通交流, 那么就可以安排在学生工作岗位上;有的老师善于事务性工作, 那么就可以安排在教辅岗位上;等等。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才能等方面的基础上, 把每位教师都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保证各尽其才。

再次, 因材施教还要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 保证物资之“财”的效用最大化。教育不仅仅是教学双方就可以完成的事业, 它还需要教育资源的积极作用。“教育资源是指教育经费、教育设施、教学与行政人员等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资源, 是在教育过程中投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6]教育资源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变速器, 如果利用得当, 就会大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果利用不当, 就会产生消极后果。对此我们需要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经费的分配问题, 重点考虑区域之间以及领域之间的辩证关系, 保证教育事业的和谐发展;二是教育物资的利用问题, 积极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 保证各种教育设施的合理使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 要遵从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方面注意挖掘和利用既有的教育资源, 杜绝浪费和不合理使用;另一方面要理性对待教育发展问题, 一切从实际出发, 切忌大跃进。

由上可见, 因材施教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具有了新的内涵, 它不再是单纯的从学生个性特点出发施行教育的方法, 而且产生了充分发挥教师才华、合理利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含义, 成为了“因”学生之“材”、教师之“才”和资源之“财”三位一体内容而“施教”的新型教育理念。

三、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

在明确了因材施教的新内涵之后, 我们还必须进一步搞清楚如何更好地推动因材施教的实践过程。以其内涵为依据, 我们可以大致从三个方面来落实因材施教, 即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

因“材”择学, 意即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理想的专业知识或行业领域, 保证学有所成。学习者可以从兴趣、基础、特长、品性等各个方面综合考虑, 对于自己要学习什么内容做出明确认知,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因“材”择学是学习的起点, 但关系到学习者的人生道路, 至关重要。其中对“材”的分析是关键, 也是做出最终选择的依据。对此学习者可以借助本人和老师双方的综合考量, 以学生的取向为主, 教师的建议为辅, 形成最为合理的判断。

因“才”教学有两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教师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特长进行教学, 保证教育教学的内容言之有物、有理、有据。其二是指教育教学活动要立足学生实际, 从学生个体的才能前提出发, 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才”教学是过程论, 是决定因材施教效果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 教育者必须进行必要的分析论证, 对教师的“才”和学生的“才”有全面的把握, 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因“财”助学指的是教育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发挥既有教育资源的可用性, 为教育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随着多媒体等教学技术的普及, 教育资源的重要性正在日益被凸显出来。作为外因, 教育资源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丰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 增强教学方式的吸引力, 提高教学内容的说服力等, 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以上三个方面各有偏重, 但并非相互脱离, 而是辩证统一的。首先, 从内容上看, 这三个方面分别从学生选择、教师教学和物资保障等环节上有所强调, 指出了教育教学各方的职责和功用, 体现了因材施教过程的全面性。其次, 从逻辑上看, 这三个方面有机统一, 有了学生的因“材”择学, 教师的因“才”教学才能更有意义, 如果再辅以教学资源的助力, 就会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所以说, 这三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贯穿于因材施教的全过程。

因“材”择学、因“才”教学、因“财”助学虽然辩证一体, 但要想充分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 还必须充分依靠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和教师永远都是教学的主体, 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实践者。一方面, 学生要善于和老师交流, 积极表达自我, 让老师有充足的机会了解自己。这是因材施教的关键。通过这样的交流, 学生的特点可以被老师所把握, 就可以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另外, 学生也可以通过反馈深入了解自己, 可以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另一方面, 教师要努力工作, 积极展现自我, 把个人才华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工作当中。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因素, 也是对学生因“材”择学的有力回应。只有通过这样的环节, 学生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想要的东西, 才能使有所获的效果达到最佳。

四、因材施教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由上可见, 因材施教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 相应地, 也产生了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从理论上说, 因材施教既是对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 又是对当今“以人为本”理论的呼应, 对于推行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一方面, 因材施教发端于孔子, 贯穿传统文化几千年, 是优秀文化成果的杰出代表。我们在此探讨因材施教, 思考它在当今时代的理论意义, 就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另一方面, 因材施教强调教育要从个性特点出发, 尊重受教育者的现实条件, 这种思想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完全相符, 可以看作是“以人为本”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可见, 因材施教的思想合乎古今教育理论的价值诉求, 是当今时代的应然选择, 对于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素质教育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的修正, 是一种能力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 已经摆脱了大而全的学科教育模式, 转而从受教育者实际情况出发强化个体素质的锻炼和提高, 包括理论水平、能力培养、技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而因材施教就为实现这样的教育理念提供了重要指导。如前所述, 因材施教要综合考虑教学双方以及相关设施的具体情况, 这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 再按照因材施教的模式进行教育教学, 就可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可见, 因材施教就是对于素质教育理念的实践模式构建, 对于后者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从实践上说, 因材施教既符合现阶段国家人才发展战略, 又合乎个人的发展利益, 对于繁荣我国教育事业大有裨益。一方面,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今天, 人才的重要性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人才是创新的动力源泉, 人才是科技实力的重要支撑, 人才是国家软实力的杰出代表……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 因材施教由于其特有的作用机理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 因材施教也必然合乎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需要, 可以使受教育者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教育内容, 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

所以说, 因材施教符合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持。现阶段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多样化人才, 既要有专业性人才, 又要有技术性人才;既要有学术性人才, 又要有劳动性人才。因材施教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目的。它坚持个性化的教育理念, 倡导教育教学因人而异, 旨在最大化地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 实现各尽其才。可见, 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拘一格, 各具特色, 完全符合当今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五、结语

因材施教作为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 在新时期具有了新的内涵、新的要求和新的意义。通过分析可知, 因材施教的意思延伸是应时之需、必然结果, 它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我们必须全面把握这种新变化, 并把它转化成为我所用的方法论指导, 服务于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集注.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 1993.

[2]刘彦文.因材施教思想源流及其现代价值叹息[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2) :3.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4]洪雪琼.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演进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 2011, (3) :127.

[5]胡云斗.当代教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J].教育与职业, 2006, (4下) :78.

上一篇:《印度洋上生死夜》教学设计下一篇:中国人寿董事长07新年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