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2024-06-09

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精选6篇)

篇1: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美国将理想主义(天赋使命等)和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

一.“天赋使命”观念

“天赋使命”观发源于17世纪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清教徒的宿命论思想,深受16世纪宗教改革和清教思想的影响,其基本含义是:美国人是与众不同的“上帝的选民”,上帝不仅给了它最优越的自然环境,还赋予了它先进的国家制度(独立宣言和宪法,三权分立,相应的社会制度)、发达的物质与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命运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上帝选民”、“山巅之城”、“希望之乡”等,便是这一使命思想的核心表述。

它在美国文化中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成为美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使命”观不仅对美国领导人以及政治家们所作出的决策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并促使了美国积极向外扩张,成为表现在美国对外关系上的一个显著特征。

具体表现:1.独立战争和立国早期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西战争3.一战和二战: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和“十四点”,表面倡导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实际企图利用战争中增长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4.冷战时期:对抗“共产主义恶魔”,肯尼迪的理想主义

5.冷战后:从科索沃战争到伊拉克战争(新帝国论)

评价:美国外交的理想主义传统;利他主义和国家利益;当代美国霸权和“天赋使命”观念

二.实用主义文化

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创造性,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把实际效果看作是检验一切理论和学说的标准。实用主义作为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思想,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根源:首先实用主义是带领美国人不断开拓进取、战胜恶劣自然条件的指导思想,其次美国文化中的务实传统与早期移民信奉的新教伦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实用主义的形成过程:1.开拓的历程:边疆经历、殖民地和西进运动、边疆精神2.新教伦理:清教的观念和传统、对物质财富和名誉地位的追求、用上手建立的上帝之国3.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科学主义

美国外交中的实用主义(务实传统):1.早期:法美同盟(独立战争时)2.冷战时期:冷战时期的美苏对抗、和平演变3.冷战后时代:冷战后世界政治变迁——美国对外政策做出调整

实用主义对美国外交的影响:1.国家利益界定的不确定性(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们往往随时修订国家对外战略和政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现实)2.外交政策制定的灵活性(一切从实际出发)3.价值观上的双重标准(主要表现在美国推行的人权外交上:对外宣称“人权高于一切”,对内存在严重的民族和种族歧视)

? 权力和利益: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思考

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美国外交

 国家利益和道德诉求

三.孤立主义

渊源:1.早期殖民者对欧洲的厌弃:逃避迫害的清教徒、天赋使命的观念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大陆岛、远离欧亚大陆的纷争、优越的地缘政治条件3.华盛顿的政治遗产:法美同盟中的《中立宣言》、《告别词》

篇2: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俄罗斯政治经济与外交

俄罗斯初期外交政策:“一边倒”(1991年年底至1993年初)

1.“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所谓“一边倒”,是指俄罗斯以全面加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来摆脱国内危机为目的,在国际事务中盲目追随西方,外交交往基本集中在西方大国的外交政策走向。

2.具体表现:将美国等西方国家列为对外关系的重心;对美国主动让步,消除美国对俄罗斯核武器的担忧,同意销毁洲际弹道导弹;在内政外交方面迎合美国的要求(经济改革措施,牺牲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为代价)

3.“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原因:政治支持、经济援助、国内政治斗争需要

4.“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果:一边倒的外交政策遭到国内激烈批判:国家利益受损,真正获得的经济援助少;经济改革失利等

俄罗斯新思想

1.俄罗斯新思想的提出:《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文章发表于1999年年底)2.俄罗斯新思想的内涵:

爱国主义:呼吁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成就的自豪感” 和建设强大国家的“心愿”

国家观念:国家权威,拥有强大政权的国家是秩序的

源泉和保障,是改革的“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

集体主义:俄罗斯人的传统更重视“集体活动”,习惯于

借助国家和社会的帮助“改善自己的状况

强国思想:俄罗斯过去和将来都是伟大的国家 3.俄罗斯新思想的意义

a为新时期的俄罗斯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模式(政治经济及外交); b利于思想统一和社会团结;

c为政治经济改革提供社会思想基础;

俄罗斯民主模式的构建:“主权民主”的提出 1.主权民主提出的背景:

俄发展现状:被催生的民主政治严重破坏了政治及社会稳定,进而阻碍了经济改革与发展。“经济发展需要一个最低限度的社会政治秩序,没有这个秩序,正常的经济活动就很难进行” ——塞缪尔.亨廷顿。“主权民主”提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即由乱而治。

2.“主权民主”的提出及其含义 “主权民主”提出:

(1)源于“可控民主”的提出:俄学者特列齐亚科夫对普京《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的政治理念的概括;2005年国情咨文后普京政府提出“主权民主”思想;

(2)应对国内外政治压力:加强社会稳定的政治需要;抵制国际政治势力的攻击;

(3)抵御“颜色革命”的政治需要: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4)探索俄罗斯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内在需要:是俄罗斯思想集中体现; 主权民主:

俄罗斯特色的民主模式。其主要含义是,俄罗斯的民主是依据本国国情和条件,由本国自主确定的民主,即“主权民主”。主权民主是俄罗斯制度的精髓,主权民主是政权、自由与法律的综合体,是一种发展的民主;主权是民主的前提,没有主权就不可能有民主的制度;主权的实质是各国有权独立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及模式。

关于主权:“主权民主”首先强调的是俄罗斯的国家主权性。换言之,俄罗斯的民主政体应当是服从于维护和加强国家主权的根本要求。俄罗斯的主权诉求主要来自于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地缘政治环境。对此,普京是这样解释的:“世界上有幸宣称自己拥有主权的国家屈指可数,也就是中国、印度、俄罗斯,还有几个国家。主权是当今最宝贵的东西,可以说是社会无可替代的。没有主权,俄罗斯无法生存。

Smile everyday~!O(∩_∩)O~ 它要么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要么就什么都不是”强调主权意味着强调独立自主,俄罗斯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再象过去那样听命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指教;它也体现了俄罗斯树立大国地位、维护大国尊严并谋求与他国平等的大国战略抉择。

民主则强调了俄罗斯遵从自由、民主这些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关于民主社会,普京的理解是,俄罗斯在民主建设的问题上解决得越好,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就越稳固,这是俄罗斯的最终选择,俄罗斯不会回头显而易见,俄罗斯的政治改革是朝向民主政治的,但同时,“主权民主”又意味着“俄罗斯必须找到自己的建设民主、自由和公正的社会和国家的道路。

“主权民主”提出的意义

实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需要; 实现“富国强民”战略目标的需要; 应对国内、国际环境变化的挑战; 恐怖主义、“颜色革命”、北约东扩 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政治改革:威权政治的建立

1.加强联邦制度改革:重建垂直的国家权力体系

重组总统的行政权,增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将89个行政区划分为7大联邦区(中部、西北、南部、伏尔加河沿岸、乌拉尔、西伯利亚、远东),任命7个总统全权代表;取消地方行政长官担任上院即联邦委员会议员的规定,而由其代表担任;赋予总统解除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的职务的权力,以及解散地方议会的权力;成立联邦国务委员会,建立总统与地方行政长官会晤协商机制,利于控制和稳定;建立统一法律空间,地方法律服从中央法律(第一任期);取消地方行政长官普选制,改为总统提名、地方议会批准的方式;取消杜马选举中单席位选取制度,改为由政党名单中选举产生;实施联邦主体合并计划,整合集中,加强管理和控制

2.惩治寡头:加强总统的核心权力

3.打击分裂势力,取得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使车臣重新回到俄罗斯的法律政治空间,建立了亲联邦政府的车臣新政权,进一步实现国家领土完整和统一。

4.政党制度改革:建立亲总统政党,形成议会中的主导政治力量

政党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最终建立以两党或三党为基础的多党制国家,具体改革措施:(1)颁布《俄罗斯政党法》(2001年7月),对政党组建的 原则问题如政党人数、分支机构设置、构成等作出了法律规 定,提高了政党制度化水平;

(2)组建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2001年年底由支持总统的中派政治力量组成的政党),取得议会中主导性席位,扭转了俄独立以来俄共主导议会席位的政治局面,结束了困扰俄政治稳定的“府院之争”;

(3)签署了《俄罗斯政党法》修正案和《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提高政党组建的标准和进入议会的条件;

建立可控市场经济 宏观经济形势严峻:

经济衰退至谷底(1998年金融危机)、通胀形势加剧;外债严重;财政连年赤字;

寡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口剧增;出现人口危机等 可控市场经济是普京政府的治国经济理念的全面概括和总结,也是一系列经济决策的目标所在,其内涵可以概括为市场经济原则与强化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对经济治理的干预,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

可控市场经济的两个核心要义:继续市场化改革 + 加强政府干预 1.继续和深化市场经济改革

可控市场经济的前提是坚持市场经济的方向和自由经济的改革方针,具体改革措施:(1)继续推进私有化进程,签署《土地私有法案》,计划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2)改革税制、减轻税负;

Smile everyday~!O(∩_∩)O~(3)金融制度改革;

(4)其他制度如养老金制度市场化改革; 2.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和调节

可控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干预和调节

目标是俄罗斯必须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建立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控体系; 除了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常规性宏观调控手段之外,普京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突出地表现在加强对战略性资源部门的控制和管理。正如普京所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部门将处于国家的经常控制之下。”这是建立“可控的市场经济”的深层含义所在。

具体措施和手段:

(1)加强对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部门的国家控制,扩大国有股权比例,部分地实行再国有化;(2)加强政府对大型自然垄断和战略性公司的行政控制,主要手段是派驻得力干将,加强政府的人事控制;

(3)惩治寡头,确保国家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4)加强国家对战略性资源收入的控制; 3.建立可控市场经济的意义 利于经济稳定和繁荣发展; 利于政治和社会稳定;

利于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 普京时期俄罗斯经济形势总结 经济快速增长(7%),2007年恢复到转轨前的水平,2008年进入世界前7位; 财政自2001年起连年盈余;

宏观经济形势可控;债务减少;外资增加;国际外汇储备增加; 居民收入增加50%;

普京执政初期的外交形势

俄美关系:蜜月期结束,科索沃战争和《1999年NMD法案》通过后俄美关系处于俄独立后的低点; 俄欧关系:经热政冷;

逐步建立同独联体国家政治经济安全领域的一体化进程(“2+4+12”模式),同时面临非俄罗斯一体化的挑战(“古阿姆”ГУУАМ);俄日关系:处于僵持状态; 俄中关系发展态势良好;

1.普京时期俄外交战略的核心(《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巩固俄罗斯作为一个伟大的强国和多极世界有影响的中心之一的地位;俄罗斯将致力于建立反映当今世界及其利益多样化的多极关系体系;

2.当前俄罗斯政治经济现实条件下难以实现上述外交战略目标:与西方集团的差距,研究报告《俄罗斯战略:总统的议事日程》中指出:根据目前俄罗斯与西方集团的力量比较,俄罗斯继续奉行“反西方”为核心内容的“全球性大国战略”,只能使俄罗斯在外部孤立和自我孤立中“越陷越深”,促使西方“采取明确的政策,围绕俄罗斯建立起”防疫区“和切断其外部的增长潜力。

3.普京在第一任期内淡化建立多极化世界的目标,强调俄罗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采取了实用主义的外交政策(战术):积极改善与西方(美国)的关系,为经济恢复发展、国内政治改革创造有利条件,进而为实现外交战略目标打基础;

4.主动恢复和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利用9.11事件改善与美国关系:成为反恐伙伴

在美国对阿富汗的战争中给予都方面支持和帮助:为美国提供自己现有的有关基地组织的基础设施、驻扎地和训练基地的信息;帮助为运载人道主义物资提供俄罗斯空域;允许中亚国家为美提供军用机场等。

俄罗斯给予美国的反恐支持:对美国取得阿富汗战争的胜利起发挥了关键作用——美前国务卿鲍威尔

Smile everyday~!O(∩_∩)O~ 5.效果:

积极的方面:美国和欧盟赋予俄罗斯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促进了西方集团的经贸合作发展; 不利方面:

a总体上看,没有实现建立反恐伙伴的主要目的: b北约东扩进程不仅没有停止反而加速; c在车臣问题西方采取双重标准;

d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空间受到严重挤压;

e俄美关系渐行渐远。2004年之后(普京第二任期)俄美关系渐行渐远,时而恶化、时而僵化、时而对立、时而缓和。

导致俄美关系恶化的因素: 美国方面:

反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被国际联合反恐所一度替代的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政策迅速浮出水面,具体表现为:北约坚持东扩,挤压俄罗斯地缘战略空间;美国全面部署反导系统,谋求对俄罗斯的战略优势;以“民主”和“人权”为旗帜,在独联体国家策动“颜色革命”;攻击俄国内政治改革;反恐问题上实行双重标准;

俄罗斯方面:

普京第二任期其外交思想发展转变(诱因:2003年尤科斯事件后西方的反应;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的别斯兰事件以及乌克兰的“橙色革命”):随着主权民主的提出以及威权政治的建立,俄外交政策更加独立,在强调俄罗斯发展道路的独立性与合理性的同时,对西方制度和主导的现有国际机制的公正性,对西方提出的一体化条件的合理性,以及美国的民主的普世价值提出怀疑;(在入世谈判中态度强硬,2007年暂时中止执行《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等)

积极谋求建立多极化世界秩序,并加强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决策和影响力;谋求在制定新的国家规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削弱西方在制定国际规则方面的垄断地位;(新斯拉夫主义)

普京时期外交总结:从战略性妥协到战略性反制

战略性妥协:第一任期,主动改善与美国关系,采取亲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但与叶利钦执政初期的一边倒存在重要区别,叶利钦的一边倒是以身相许,目的是融入西方;成为西方大家庭的一员;普京是谋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是“借船出海”的实用主义或者说现实主义选择,目的是为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战略性反制:第二任期,别斯兰人质事件和橙色革命之后,认清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俄罗斯的态度,外交战略转向反制:

对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俄罗斯核心利益地区:独联体地区)实行经济制裁办法;非核心利益地区(国际热点问题)采取与美国不合作甚至是对立的立场,遏制美国单边霸权主义(巴勒斯坦、伊朗、委内瑞拉、古巴);加强军备建设,高调发展战略核武器(战略核潜艇、反导防御系统、战略轰炸机和航母的执勤巡航制度)

斗而不破,不会走向对抗,发展俄中关系是俄罗斯抵御美国战略封堵的重要渠道; 颜色革命

“颜色革命”:以颜色或花命名的不流血的政权更迭;

★ 发生时间:2003-2005年

★ 发生国家:格鲁吉亚:玫瑰革命 乌克兰:橙色革命吉尔吉斯斯坦:郁金香革命

★ “颜色革命”的特征:亲西方的反对派在西方支持下利用大选夺取政权,从而使这些国家走上了与西方渐行渐近、却与俄罗斯渐行渐远的发展道路。

经济原因:这些国家存在经济发展落后、贫困加剧、两级分化的现实问题; 政治原因:腐败严重;内部政治不稳定,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激烈的政治斗争。

外部影响:导致“颜色革命”爆发的重要原因是来自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势力的政治鼓动和支持,“颜色革命”背后反映出的是俄美对这一地区的地缘政治争夺和较量。

俄罗斯政治形势:梅普组合

Smile everyday~!O(∩_∩)O~ 梅普组合的政治基础:“普京计划”

所谓“普京计划”就是对俄罗斯中期发展前景内的治国理念与战略规划的总结。它源于普京在2007年3月所做的财政咨文和2007年4月的总统国情咨文。在最后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普京全面阐述了未来俄罗斯经济、社会、国防、外交等方面的发展规划。有关思想在政权党——“统一俄罗斯”党的2007年议会竞选纲领中得以完善,最终在总统接班人梅德韦杰夫的总统竞选纲领中确立并形成。梅普组合的发展

(1)俄格军事冲突、世界金融危机对梅普组合的考验:梅普组合经受住了考验、组合稳定;(2)梅普组合的政治格局可能在2012年总统大选后发生变化;(3)政党发展稳定;

(4)对腐败问题的治理、经济发展、福利改善等措施的结果直接影响梅普组合的前途;(5)国外势力的影响; 俄罗斯现代化战略

世界金融危机中俄罗斯受到重创:

俄罗斯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的重灾区,2009年经济下降7.9%,失业率增加,财政赤字,国际储备锐减;

应对危机措施:加强社会政策的实施:提高失业救助金,提高养老金,改善医疗水平; 效果:稳定和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

结构失衡加剧

俄罗斯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提出

(1)梅德韦杰夫提出实现俄罗斯新的现代化

“前进,俄罗斯”!

《2009年总统国情咨文》(2)新的现代化的内容解析

由原料经济转向创新经济的发展模式 具体措施:发展创新经济

(1)成立总统直接管理下的“现代化委员会”;

(2)确定优先发展的5大领域:通信技术、生物医药、航天技术、核能和节约能源;(3)打造俄罗斯的“硅谷”——斯柯尔科沃,加快高新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进程;(4)与法国、德国建立“现代化伙伴”——在资金和技术上助推经济现代化; 俄罗斯能否克服经济原料化?

(1)经济原料化的成因:资源禀赋,市场因素,政府政策;(2)解决原料经济的障碍:客观性、主观性; 后危机时代俄罗斯外交形势

俄美关系:从对立走向恢复合作

(1)反导系统问题搁浅(2)缩减核武器的谈判

(3)俄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及未来发展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加强务实合作 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深化能源合作

篇3:软实力与美国公共外交

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手段来影响他人服从自己的目标,从而使自己达到想要目的的一种能力,它建立在能够左右他人喜好的这种能力基础之上。软实力政策是日常民主政治中主要的一种政治策略,与左右他人喜好的能力和诸如具有吸引力的个性、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和具有合法性或者合乎道德权威的政治策略等这些无形的资产有关。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依赖于三种资源:一国的文化(具备吸引能力的文化)、一国的政治价值观念(国内和国际上均被认可)、一国的对外政策(具备合法性或合乎道德权威)。譬如说,在一国的文化方面。文化指的是一整套能为社会创造意义的实践活动,通常被分为高雅和大众两种文化。前者例如:文学、艺术、教育这些经常被精英们所呼吁,后者主要集中于大众娱乐。在中法-普鲁士战争中法国遭到挫败,法国政府动用了于1883年建立的法兰西联盟组织来提升法语和法国文学水平并试图修复支离破碎的国家形象,法国对外文化输出的这种规划就成为法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信息时代的公共外交

1963年,爱德华·默罗这位著名的播音员同时也是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新闻署的监管员认为,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与他国政府之间的互动行为,更主要的是政府同非政府个人及组织之间的互动行为。传递信息和建立良好的形象只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美国的公共外交还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政府信息的引导和意义深远的文化相融合。

在对国内外政治决策的解释方面,现代民主国家的政府官员们会在向媒体解释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如何解释这些政策这一问题上挖空心思。但是通常他们又只在国内的媒体上下这番大的功夫,国外的媒体报道应该是公共外交第一阶段的核心目标。在公共外交的第一阶段还应该在如何能积极地处理同国外媒体这一关键性因素的活动上做准备。例如,当半岛电视台广播于2001年10月7日播放本·拉登的录像时,美国政府即刻阻止该台和其他广播电视台对本·拉登相关信息的报道。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美国这一做法让人们感觉到了逆历史潮流般的沮丧。美国政府的这一做法同时又与代表美国象征的开放性价值观背道而驰。美国政府应该鼓励半岛电视台和其他广播网用美国的声音抨击本·拉登的罪恶言论。然而半岛电视台和对外广播网不能发表任何具有偏袒性的言论,他们仍需得到政府的旨意。

(二)政府政策的沟通。

政府政策的沟通要同政治和广告的宣传活动一样得有一整套简单的主题思想。政策沟通的宣传要通过制定象征性的大事来加强宣传的主题思想或者提出特定的政府政策,根据特定政策来制定主题。比如里根政府决定以协商的形式达到用北约的双边部署导弹取代苏联的中程导弹的目的。苏联就伙同欧盟一起反对这一提议的实施,在苏看来北约的意志就是美国的意志。在此情况之下,美国试图让欧盟牵头去实施这一导弹部署计划,并鼓动其他亲美的非政府组织攻击苏联的反对意见。

(三)政府通过学术、互访、培训、研讨课题、会议以及媒体等渠道与重要人物建立可持续性的发展关系。

据统计,多年来大约70万人,其中包括200名政府首脑参加美国的文化学术交流活动。而且这种活动还有助于世界性领导人物的培养。例如:安尔瓦·萨达特、赫尔穆特·施密特、玛格丽特·撒切尔。除了美国,其他国家也有实施过类似的活动。比如日本发展的对外语言交流项目。每年都有40个国家的6000名青年到日本去开展母语的教学宣传活动。为了维持这一合作的纽带,日本还开办了男校友协会组织等等。

三、美国公共外交的实施

(一)为了实施硬实力而作表面工作的公共外交是不会成功的。

2003年,前众议院议员纽特·金里奇指责美国政府没能宣传美国的政策,他抱怨美国不应再在2001年退出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但美国之所以退出的原因是没有交会费和小布什政府实施的单边主义政策。诚然,正如共和党参议员查尔斯·哈格尔说,9-11之后,华盛顿民众突然开始谈论通过新出台的公共外交政策把美国的政策推向世界的必要性了。至此,高效率的公共外交要做好宣传和接纳的良性互动工作。原则上(通过定义),软实力的定义意味着让别人想要达到你所想要的目的。软实力同样需要你去理解别人是如何接收并接纳你的宣传活动及内容的。理解目标群众的想法对宣传者来说至关重要,当前美国逐渐加大了对国外公共意见的研究力度和关注程度。

(二)想要影响国外民众的思想,简单的说教并不能起到好的作用。

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教不是转变其思想的最好方法。一般情况下,美国政治领导者认为,他国民众的信息储量太贫乏,如果他国民众接受了美国传达的信息,他国民众也必定会采取与美国相一致的行动。但是由于文化的渗透或筛选,国外民众不能如期地接受美国所传达的大部分信息。说服力远不如实际行动和一些有代表性事件产生的影响力大。这就是为什么布什政府在顶住了伊拉克战争的压力下提议全球共同对抗艾滋病和协助相关发展工作完成的原因。

2004年,美国对印尼海啸灾难事件的援助挽救了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在印尼的对外形象急剧下降的现状。通过广播来宣传固然重要,但当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只有电话,而只有少数的精英人物能享受网络服务时,有限的网络宣传就更重要了。网络宣传既廉价又灵活的特性能把目标信息传达给特定的人群。它也能向政府控制媒体国家的民众们输送信息。正如面对面的交流很重要一样,网络交流同样很重要。网络资源的虚拟交流和互访的实际交流能更好地使得两国了解彼此国家的文化。这一点上美国应该效仿日本,也应该每年举办对外语言的交流活动,允许他国的青年人到美国各个学校去教习本国的语言和文化。

(三)公共外交中,有时候行动的力度大于宣传的影响力度,而且政府输出的形象与宣传口号未必会得到他国的认可。

例如,在一些国家中,大部分的公共外交活动是通过行动而不是宣传来完成的。挪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仅有500万人口,缺少跨国性的语言和文化,它既不是欧盟的成员国也不是各方组织和多国合作纽带的中心国。但是挪威能成为世界和平的动力以及它对中东和哥伦比亚地区冲突的调解作出的努力这一事实树立了它伟大了国际形象。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挪威人的行为都与其国际形象相符。例如,国内的捕鲸政策就与环保主义者的倡导相悖。但是整体上,挪威还是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小国是如何开拓世界环境并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和地位的。

又如,国内群众支持或喜欢的形象和口号不一定国外公众也支持或者喜欢的。在2002年布什总统在国情咨文中用罪恶的轴心这一术语来定义伊拉克、伊朗和朝鲜三国,这在国内得到了积极地响应。可是国外的公众极其反对这种以一种道德为标准把不同的外交情况混为一谈的做法。此外,自9-11之后,对恐怖主义的宣战得到了国内民众和议会的支持,但是他国民众则认为美国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了。尤其是在反恐战争的不确定性时间段中,在没有充足的法律权力下在关塔纳摩关押囚犯。2006年,英国外交部禁止外交官使用“罪恶轴心”一词,他们认为这个词藻直接导致了基地组织在全球圣战的开始。

(四)虽然军事力量在软实力的塑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如今的公共外交中,军事力量的使用也受到了某些限制。

在战时,军事心理作战是影响外交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敌军的前哨能被巡航导弹摧毁或者能被地面武力所攻占抑或是通过说服的方式让敌军主动投降。这种军事心理作战法又是以骗术和假情报作为工具的。这些工具在战争中很有用,但是在和平时期继续运用这些骗术和假情报经常会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公共外交中,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仍沿用战时的军事策略会使公共外交更容易遭到人们的怀疑和批评。正如当前的反恐战争模糊了正常的公民活动和传统战争之间的界限,其结果必将削减而非塑造软实力。

(五)政府间的共同需求或者对外政策的相同,在某种程度上会促进公共外交的良好发展。

冷战时期德国的公共外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法国试图脱离美国影响的公共外交相对应,德国公共外交的核心主题是要把自己塑造的更像是美国的朋友,德美两国的政治目标趋同,因此,德美两国的政治目标都得到了实现。政治领导者们或许有共同或是类似的动机,例如促进民主和人权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协调好公共外交政策,双方利益就都能得到实现。

(六)在公共外交中,不应忽视非政府组织所发挥的作用。

如果国外政府的政治压力能带给本国私人公司更大的利益,私人公司往往愿意屈从于国外政府的意愿。而且在后现代社会中大部分群众对政府的权威性持怀疑态度,这就迫使政府不得不与一些私人公司合作。

其一,与政府相比一些非政府组织更能够赢得民众的信任,尽管这些非政府组织难以被政府所控制,但是在沟通的多种渠道上他们都能派上用场。冷战结束后,美国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在东欧国家民主统一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吸引大批移民人口的英美国家中,这种大移居使得文化微妙性和语言技巧相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国家的政党之间建立关系的做法其首创在德国。有影响力的大党都与其他国家的政党互有联系,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政党又多半离不开政府的资助。里根政府效仿德国建立了全国民主捐赠这一机构。这一机构通过对国家民主研究所、国际共和研究所、工商会等的资助来提升其他国家公民社会的民主程度。

其二,美国公司的作用也不小。他们的代理人和产品比政府的代理人更能直接地深入人心,一些开明的商业主,建议在公司的代理商被派遣出国前,各个公司应该开发和共享信息的敏感性,共同培训企业代表。公司还在投资特定公共外交项目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例如一家技术公司与芝麻街工作室的合作;黎巴嫩的广播公司们联合制作以科技为主题的英语儿童节目。这些被世界所瞩目的成就仅仅是美国所得成就中的一小部分。

其三,间接公共外交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在一系列观念上承担更多的风险。有时政府很难去维护那些对政府政策本身有利的观点。然而批评有时也是树立信誉的有效方法。美国软实力部分来自于开放性的社会和政治,部分还来自于出版自由、议会能对政府决策进行批评和修正这一事实现象。政府为了避免批评而采取的一些措施只会削减政府的信誉而不会帮助外交精英们利用软实力这一重要资源。事实上,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如果美国把自由电视台(Al-Hurra)转变成为一个国际间的机构来播报研究课题、城市会议、议会议题的内容,美国的收获将会远远地大于它所付出的努力。

三、结语

自9-11之后,在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融合的时代中,美国不应该再按照冷战的思维来对待处理问题。当前国家同跨国恐怖主义之间的较量是一场国家为了赢得民心民意的较量,当前单一地、过分地依赖硬实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只拥有宣传性质的公共外交不仅不具备说服力,而且还会削弱国家的软实力。

摘要: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支付手段来影响他人服从自己的目标, 从而使自己达到想要目标的一种能力。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有赖于其文化、价值观念及其政治的吸引力。一个国家睿智的实力策略就是把硬实力和软实力这两种实力资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作为提升美国国家软实力的一种手段, 公共外交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美国同跨国恐怖主义之间的较量是一场国家为了赢得民心民意的较量, 单一地、过分地依赖硬实力是很难达到目的的, 只有将国家的软实力和硬实力巧妙地结合起来才是美国公共外交中最为有效的外交法则。

关键词:实力,软实力,美国公共外交

参考文献

[1]、Between Soft Power and a Hard Place:Dilemmas of the Bush Doctrine for Inter-American Relations[J].Jaime Preciado Coronado, Journal of Developing Societies 2005, 21, pp:322-335.

[2]、Public Diplomacy and Soft Power[J].Joseph S.Nye, Jr,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2008, 616, pp:94-110.

篇4:美国政治经济与外交

美国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特别是从第二任期开始,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新的评估,在强化美国领导世界、维护全球霸权上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总体上看,美国全球战略调整有两大变化:就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而言,国内事务优先,尤其是把重振经济置于战略优先位置;就国际事务和全球力量配置而言,美将力争从大中东和欧洲等地收缩,把主要力量集中于亚太。整体呈现出“重返亚太、两洋并重、强化中东、巩固非美”的战略布局特点。

加大重返亚太战略力度,视中国为全球唯一具备挑战美国全球地位的国家,在政治经济与军事上全面围堵中国。冷战结束后,美国对外战略重心一直长期放在欧洲地区。奥巴马上台后,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构建与巩固美国的亚太以及世界霸权,加快将战略重心转向亚太,尤其是东亚地区。则将其新一轮战略布局调整的重中之重集中表现在“重返亚太,亚洲优先”。此次“重返”与以往相比,美国的亚洲政策在其全球战略中的权重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位置,成为其主攻方向。美国政府尽管在提法上几经变更,从“重返”亚洲,到“战略东移”,再到“战略再平衡”,但其核心含义始终如一,就是在国际力量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美国不得不进战略收缩的大背景下,将相对有限的资源集中投放到对美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亚太地区。在分享亚太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红利的同时,应对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大国的群体性崛起,在政治上胁迫其他国家选边美国,在经济上以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合作伙伴关系)阻止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利益集团的形成,打压中国接受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继续维持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权。为此,美国不断强化与传统盟国的关系,建立或修复与非传统盟友的伙伴关系,积极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更多地介入本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

为掌握亚太事务的主导权,服务美国全球霸权战略,美国全面加强与日本、韩国等同盟国的关系,构建与印度等新兴大国间的紧密关系,深化对亚太地区多边组织的参与,并且蓄意制造地缘政治紧张态势,积极介入区域纠纷与主权争议。在东北亚,美利用日本与中、俄、韩在领土问题上的争端,强化与日韩的军事同盟关系,借此对朝、中、俄强化地缘战略遏制。在东南亚,奥巴马政府一改前任疏远东盟的地缘政治战略,不断增加对东盟的投入和介入,尤其是利用东盟少数国家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离间东盟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强化美在该地区的存在和主导权。东盟逐渐成为美国亚洲政策的重要支柱之一。

加快中东战略和中亚战略的调整,打压叙利亚和伊朗政府,力图将中东中亚在战略布局上连成一体,进一步压缩中俄战略空间。奥巴马上台后极为重视中东和中亚战略调整。其中东战略调整主要在三个方面:第一,走出伊拉克。一方面使美国卸掉一个大包袱,另一方面也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及其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会放弃在伊拉克的利益,特别是能源利益。第二,管住以色列。奥巴马政府一直压制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会谈,反对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建新的定居点。奥巴马政府意识到这是大势所趋,如果不能管住以色列,中东和平进程无法推进,美国的中东战略也无法推行。第三,遏制伊朗。这是美国的长远战略,也符合温和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的利益。奥巴马着重使用软实力和多边外交,拉欧洲、俄罗斯、中国一起对伊制裁,但效果有限。奥巴马的中亚战略吸取了布什政府“颜色革命”的教训,接受了某些学者提出的“大中亚战略”,重点转向经济,极力推动中亚和南亚的整合。对俄罗斯在中亚和前苏联地区的转守为攻,美国并没有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同时还需要俄在签署核协议等问题上给予合作,因此在战略上保持了克制。

加速推进“两洋战略”,深化与巩固欧美合作,重返欧洲与重返亚太并重,成为美国构建21世纪全球霸权的双重支柱。欧洲始终是美国的战略重点所在,跨越大西洋的联盟是美国最重要的全球关系。实际上美国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欧洲国家,欧洲人也把美国视为“第X个欧盟成员国”。对于美国,既要拉上欧洲为它的全球战略服务,又要防止欧洲成为它的竞争对手。既联合又制约成为美国对欧洲的双重政策,而北约正是实现美国这一双重政策的最理想工具。针对近些年重返亚太对欧洲的“冷落”,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内已着手通过加强美欧传统盟友关系对“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微调,进而加速推进“两洋战略”,巩固和强化其全球霸主地位。另外,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也离不开欧洲。奥巴马在第一任期内大举推动“战略重心东移”的过程中,中东局势突变成为美国最为棘手的现实难题。中东问题的急迫性决定了美国修补美欧关系的必要性和先决性。毕竟,从意识形态、世界观和文化传统上,美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战线。近些年,英、法、德等欧洲大国在出兵阿富汗、推翻卡扎菲、干预叙利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扮演了急先锋和主力军的角色,美国在对外战略收缩和国内经济疲软的形势下,需要欧洲传统盟友继续在中东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从而使美国得以腾出手来运用巧实力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总的看,在亚洲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的现实面前,把重心转向亚太已成为美国的既定战略;而现阶段修补美欧关系,则是奥巴马政府对“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再平衡”,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两洋战略”继续维护好巩固其世界霸权地位。

加强对非洲的全方位渗透,巩固对拉美的全方位关系,服务美国的战略东移与全球霸权战略。美国对非洲的战略是随着非洲政治经济地位以及美国在非洲战略利益的变化而发展的。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继承了以往美国政府以加强经贸联系为主的对非战略,在继续对非洲援助的同时,把加强与非洲的贸易和投资联系作为对非战略的基础,加大对非洲全方位的关注和渗透,并注重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保障美国的战略利益。尽管当前非洲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仍然相对较轻,美国对非洲投入也相对较小,但鉴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其对非洲的战略足以对非洲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也将对中国进一步发展与非洲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拉美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地区贸易伙伴之一、最大的出口市场以及重要的能源资源来源地,是美实施全球经贸战略和全球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攸关方。传统认知上,拉丁美洲被视为美国的“后院”。长期以来,双方在经贸、政治、安全方面的关系非常密切。近些年来,随着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美国对拉美关注和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同时,随着拉美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左翼化趋势明显,拉美地区“脱美化”、“去美化”现象日益明显。为稳住拉美这个战略“后院”,实施全球再平衡战略和实现战略重心“东移”,奥巴马政府上台后,采取了新的对拉美战略,以FTA和TPP为抓手,以建立美国主导的美洲自贸区为目标,为美国21世纪全球经贸战略寻求战略支点,夯实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推动签署美洲自贸协定(FTAA)是美国对拉美的重要战略目标。目前美已与11个拉美国家签署自贸协定。美与签署FTA的拉美国家的贸易额已占美与拉美国家贸易额的三分之二。美冀图通过签署更多双边FTA加强与拉美国家的经贸联系,以迂回的方式来推进美洲经贸一体化。因此,FTA和TPP是美国“深耕拉美”战略和“重返亚太”战略的重要步骤,是以高标准推动西半球以及亚太地区贸易扩张的重要途径。

美国新一轮全球战略的经济布局

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对外经济布局历来与美国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推行的全球霸权主义遥相呼应、一脉相承。冷战结束后这些年来,全球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军事称霸和经济扩张,相伴而生:一方面,美国强调对外经济政策为其政治和军事霸权主义服务;另一方面,美国在全世界推行的政治和军事霸权主义又为其打开和占领国外市场鸣锣开道。面向未来,美国对外经济全球战略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动和开发全世界的资源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这种战略的核心是对外实行经济扩张和霸权主义,其布局大致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在单边层次,美国通过“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等,单方面向对方国提出经济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所谓“超级301条款”是根据美国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修订的。它要求美国政府从1989年起,每年在4月30日以前确定一份美国认为在实行“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的名单,并向国会提出报告,然后在规定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这些国家同意采取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所谓“特别301条款”是专门针对保护美国人的版权、专利和商标等知识产权问题而制定的。该条款与“超级301条款”一样,由美国单方面勒令对方在限定的时间内与美国谈判解决纠纷,如果不能满足美国的要求,将对这些国家向美国出口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示报复。美国先后对日本、欧盟、中国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单方面宣布使用“超级301条款”和以“特别301条款”相威胁,以图消除美国产品进入世界各国市场的障碍,迫使对方向美国商品和劳务开放市场。这种在事先不跟贸易伙伴讨论,单方面要求或威胁对方满足美国自身欲望的霸权做法,在现代国际经济关系中绝无仅有。美国这种单边层次的霸权主义遭到了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包括日本、欧盟在内的反对。

在双边层次,美国利用各种手段,努力消除美国产品进入各国市场的障碍,迫使贸易伙伴为美国具有竞争力的商品和劳务的输出开放市场。这方面的谈判以日本、中国和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为主,其任务是促使主要贸易伙伴国开放市场。这一层次的政策要实现的是短期和直接的目标,即缓解巨大贸易赤字的压力,促进出口。针对不同的贸易伙伴、不同的问题,美国通过双边谈判和单方面施压迫使日本、欧盟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制造业、运输、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与它达成了协议。在双边经贸关系中,美国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把贸易问题与贸易不相干的“人权”等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以施加政治压力来获取经济利益。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国国会每年一度的“最惠国待遇”审议问题,就是例证。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政治和军事目的,美国先后对伊拉克、古巴、伊朗等国实行经济制裁。二是,推行贸易自由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双重政策。美国在所谓“朝阳产业”实行对外扩张政策,而对所谓“夕阳产业”则实行保护政策。其逻辑是,“只许我实行保护主义,不许你实行保护主义”。三是,对所谓“贸易逆差”实行双重标准。美国宁可自己的石油埋在地下不开采,不怕扩大“贸易逆差”而花钱进口外国石油。这些都反映出美国保护本国自然资源和掠取外国稀缺自然资源的长远经济战略。

在区域层次,美国力图处处称霸。冷战后,世界经济呈现多元化、区域化和集团化的新趋向。全球出现十几个大的经济集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美国为核心,加拿大和墨西哥加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 以欧盟为核心的欧洲统一市场; 以及东盟亚太自由贸易区。这三大自由贸易区将形成世界经济的新的三元框架。在势均力敌的三足鼎立格局中,美国主导的北美市场占相对优势。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力远远大于日本对亚洲和德国对欧洲的制约力。美国对亚洲和对欧洲的渗透力大于日本对北美及欧洲以及德国对亚洲及北美的渗透力。在区域经济层次,美国的霸权主义渗透到欧洲和亚洲。而欧洲和亚洲的经济势力却很难触及美洲。不论欧洲采取何种方式重新组合,谋求统一,除美国参与外,日本和亚太国家都不可能在其重新组合范围之内;同样,不论亚太按哪种方式组成经济合作区,除美国参与外,欧洲也不可能在该地区发挥很大的作用。美国既可以利用欧洲压日本,又可以利用日本压欧洲。美国参与区域性经济层次的目标,是在区域经济范围内实现所谓“公平”自由贸易,使区域内经贸体系按美国的设想进行架构,即坐镇北美,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为基础建设美洲自由贸易区,同时积极TPP的进程,并探索跨大西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从而将世界主要贸易区均纳入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使美国的优势产业和经济霸权主义最终顺利地进入世界各主要区域经济的市场。

篇5: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形式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经济外交已成为各国谋求合作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日益受到重视。在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时局的变化,经济外交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一般说来,在世界经济萧条时期,为促进经济复苏,各国政府会侧重“以外交促经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随后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或失业居高不下,或两者兼之,纷纷将经济外交的重心从“以经济促外交”转移到“以外交促经济”。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大幅增加,成为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市场,周边国家对中国市场的倚重增加,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国际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维护与扩大同中国的经贸关系成为周边国家重要的政策取向。对外援助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外交中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原因,中国的对外援助对象主要是老挝、缅甸等东盟新成员国。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要内容,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东南亚完成了昆曼公路老挝段、缅甸大湄公河次区域信息高速公路、柬埔寨7号公路等项目,援建了缅甸国际会议中心、老挝国家文化宫、万象凯旋门公园、老挝国家电视台三台、老挝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中菲农业技术中心等公共设施和体育设施,成为当地社会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印度和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主要经贸伙伴。作为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印度的对华贸易在区域发展中影响巨大。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钢材、肥料、电话机、医药品、农产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家具等。中国自印度主要进口商品有铁矿砂、棉花、塑料、汽车零件宝石及贵金属等。对中国而言,印度既是巨大的潜在出口市场、潜在投资目的地,又是重要的原材料来源地。随着印度对外经贸政策的日趋自由化,积极与印度进行经贸往来应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任务之一。2010年,巴基斯坦遭遇洪灾,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共计1.2亿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以及援助物资。中国的长期援助对于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友好关系。对于日本、韩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我国主要是通过搞好政治安全关系,疏通经济关系来保障中国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外部环境,参与生产网络的建设,加速推进地区一体化。

在区域合作方面,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亮点,也是对中与东盟关系的未来有重大影响的合作安排。从目前各国扩大经贸的实践看,建立自贸区是发展和扩大经贸关系的有利工具,也可为政治安全合作奠定基础,有助于促进双方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定义来看,经济外交注重政治与经济两者的关系。一般而言,单纯以经济手段推进经济关系发展的做法不能称之为经济外交,因为经贸往来有时纯粹是市场经济行为。这或许也是有些学者提出“对外经济关系”不等同于“经济外交”的意思。同样,外交如果仅仅围绕传统的国际政治,那么更谈不上经济外交。不过,随着我国确立总体外交战略,越来越宽泛地使用外交这一概念,可以预计今后越来越多的对外交往将融合经济目的和经济手段。随着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上升,一举一动可能都有很强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有时对外交和对外战略也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影响,也就是经济外交中的外交含义突出更多一些。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任务增多,挑战更大。经济与安全的关系将日益紧密,中国很难再以较低代价获得美国提供的地区安全公共品,相反美国已经逐步加大安全的投入,包括挑动周边国家 进行军费扩增,特别是放纵日本在东南亚地区兜售武器,这将给中国的安全带来挑战。与此同时,周边要求中国继续加大经济的地区性投入,并且通过引入美国力量来约束中国的谈判能力。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东亚的海上安全挑战方面,由于美国介入和周边国家挑衅,海上安全问题牵涉了中国大量的国内政治成本,中国利用经济手段布局周边事务时遭遇国内民众的质疑,严重推高了中国经济外交的成本。过去多年来,中国经济外交中相对比较直接的手段已经很难以实现政府目标,目前需要以更加巧妙的方式进行,包括要求东道主更多社会性力量参与,提高透明度,增大东道国改弦更张的成本。最终,经济外交手段与目的的更加协调,要求中国的决策界对国际政策的国内效应做更多考量

当前中国经济外交中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为外交服务,减轻中国崛起的外部压力。比如,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密切,东盟享受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红利。但是,随着中国的崛起,东盟国家对中国的疑虑日益加深,试图在安全上借重美国之力,制衡中国,管控中国崛起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目前,东南亚地区形成了经济上依赖中国,安全上不得不依赖美国的态势。对此中国的外交应该深刻反思,如何运用经济手段为中国构建理想的周边安全环境服务。随着经贸往来的密切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经济作为一种手段为中国外交服务的意识和实践正在探索中并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例如,在2012年4月中国与菲律宾在黄岩岛发生对峙,菲律宾态度强硬。在中国停止对菲律宾旅游以及加强对菲律宾进口香蕉的检疫后,菲律宾政府不得不在外交态度上有所缓和。在对外援助领域,中国需要进一步提升政策的国际、国内效果。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需要资金投入。但同时,中国长期进行对外援助,为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的对外援助更强调互利共赢,来自国内的压力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完全无偿援助,且不说这种方式得不到国内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就在国际上也会遭到质疑。

篇6:美国的外交政策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A.第一任期间

1993年1月13日,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在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提名听证会上提出,冷战后美国“需要设计一项新的战略”来保护美国利益:第一必须促进美国的经济安全,第二必须保持强大的防务力量,第三鼓励正在发生的全球民主化革命,并强调对国外民主和人权的支持能够而且应该是改善美国安全的一项中心战略原则。1月18日,克林顿发表演讲时再次强调,世界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外交政策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再次强调美国对外政策将建立在上述三个支柱的基础上

1994年7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表明冷战后美全球战略的理论框架最终确定,标志着美国全球战略基本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参与和扩展战略”可概括为:利用冷战后对美国总体有利的国际形势,加强介入和参与国际和地区事务的力度,“扩展自由世界”的疆界,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

在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虽然提出了“参与和扩展战略”,但其对外政策在国内外仍然受到了广泛的批评。

B.第二任期间

美国开始对它在中、近期所处的国际环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进行评估,并着眼于21世纪的大国竞争,制定了美国面向21世纪的全球战略首次明确提出2015年之后俄罗斯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的全球性竞争对手,表明美国对保持独立超级大国地位的中长期前景有所担心。首次提出美国面临着严重的“不对称威胁”的直接挑战,诸如恐怖主义、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战和环境破坏等。

克林顿政府执政期间,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大国关系深入调整,国际战略格局轮廓初现,美国全球战略逐步完成了从“冷战型”向“冷战后型”的转轨,并确立了面向新世纪的全球战略的基本架构。这个转变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扩展战略”和1994年的“参与和扩展战略”为起点,结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应—准备”

三位一体新战略构想。面向新世纪的美国全球战略,成为克林顿政府留给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遗产。

⑼小布什政府(2001年1月至今)的“单边主义”政策和“先发制人”战略

小布什上台后,采取的对外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谋求建立美国霸权地位。②强调军事优先,注重培植美国的军事实力。③注重美国本土安全。④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作为小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中心任务。⑤美国的全球战略进一步向亚洲太平洋地区转移。⑥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意,发动针对伊拉克的战争,意在控制中东石油,在中东推行美国式的民主,塑造中东地区新格局,影响国际政治。⑦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对“无赖国家”和恐怖分子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

从以上各个时期的变化不难看出,称霸全球的“霸权主义”是政策中的一条主线,核心还是美国的国家利益。随着历史的发展,美国逐步接近于称霸意图。就目前来看,中、俄的崛起,日本和西欧的发展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依然是美国称霸世界难以逾越的阻碍。美国为突破障碍,采取了发挥其军事上的优势,控制全球战略要地;拉拢部分资本主义强国;利诱对其有利害关系的发展中国家;压制其潜在对手等措施。

上一篇:化学课中“电教实验”的探讨下一篇:元宵节温馨的短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