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2024-05-26

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共6篇)

篇1: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移动电源是一种集供电和充电功能于一体的便携式充电器,可以给手机等数码设备随时随地充电或待机供电。一般由锂电芯或这干电池作为储电单元。区别于产品内部配置的电池,也叫外挂电池。一般配备多种电源转接头,通常具有大容量、多用途、体积小、寿命长和安全可靠等特点,是可随时随地为手机、MP3、MP4、手机、PDA、掌上电脑、掌上游戏机等多种数码产品供电或待机充电的功能产品。

移动电源的通用性是指产品能够适合最大范围的数码产品。即移动电源能够为手机、MP3、MP4、PDA、游戏机(PSP等)、蓝牙耳机、数码相机、CD播放机、复读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DVD、手提电脑等多种数码产品服务。不过对于使用电压较高的相关数码产品,比如手提之类的,则需要配置输出电压较高的移动电源,这个与移动电源本身实际的容量成正比。其实,不仅如此,移动电源可以通过usb电缆线使用在任何符合USBOn-the-Go(USB-OTG)的便携型设备(usb电灯,usb眼睛按摩器,usb电热咖啡壶等等等)上,作为移动的最方便的电源供应。

另作为移动电源来说,他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应急功能,在电源的本身也没有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某些装置来产生电。以达到我们真正需要时产生作用。如市场出现的太阳能移动电源及带手摇发电机的移动电源。

移动电源的工艺性是指产品的外观设计参入了消费者的大众或者小众的审美观。作为随身携带且具有一定功用的电子产品,消费者很注重其外观的美观性,所以现在主流厂商不仅在加大电池电源管理技术革新的同时,也在加大符合消费者审美观的产品外观的研发。

c9b7k 汉中 bdkiag.COM

篇2: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根据艾瑞咨询集团发布的中国智能终端规模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7.8亿台,同比增长34.3%,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1.3亿台;2014年手机出货量为3.9亿台,比上年增长21.9%,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5.2亿台,这就为智能手机相关的配件市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据海外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数据显示,预期智能手机配件市场将在2017年成长至380亿美元。

在手机的配件中,电池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传统电池容量每十年才提高20%,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高耗电量设备的普及速度不成正比,已无法满足科技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移动电源的出现和研究,极具价值。而目前,便携式移动电源仍需解决无法智能化和数据化等缺陷,因而本课题针对移动电源和手机易被盗、移动电源无法智能化和数据化等缺陷,以蓝牙4.0技术为核心,研究设计带定位系统的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设计原理与思路

2.1 设计原理

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是基于国际蓝牙组织发布的最新蓝牙4.0协议进行工作的,主要原理是应用了无线蓝牙技术和搭载传感器的集成电路通过手机上配套的App使得各个平台之间无线连接,并且可以充分利用云端的优势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以及进一步应用拓展。

2.2 设计思路

实现将蓝牙4.0作为物联网内各种设备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础,自主研发智能手机的智能配件产品及配套的移动端App,实现智能配件和手机的无线互联及命令、数据传输,并基于超低功耗蓝牙技术结合各种传感器信息搜集,以及结合目前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上具有广泛认知及销量的移动电源产品,并提供嵌入式集成电路开发、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开发及云端计算及大数据量存储交互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真正实现电子产品智能化。

手机端App主界面可以获取和手机相无线连接的移动电源内部的诸多信息,包括:移动电源当前电量、对各种智能设备如手机或Pad预估充电次数、当前电源预计充满电所需时间等,并且具有电源和手机端进行无线连接或断开的设置按钮以及电源设置操作按钮等,还可通过按动移动移动电源home键遥控手机拍照。移动电源设置界面可设置各种移动电源状态或情况下的提醒(图1)。设计制作与步骤

3.1 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的内部设计

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包括主控模块和分别与主控模块电连接的升压模块、充电管理模块、电量读取模块和通信模块;电芯通过电芯保护模块与充电管理模块、升压模块和电量读取模块电连接;充电管理模块连接有USB充电接口,升压模块连接有USB放电接口。

通信模块采用蓝牙模块,与主控模块电连接并与外部移动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通信连接,用于为外部移动设备提供移动电源的电量信息和内部相关信息。内部相关信息包括电压信息、电流信息、温度信息等。

无线蓝牙移动电源和手机或Pad等外部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包含数据通信和命令通信两种:

(1)数据通信。主要是指从移动电源内部传感器读取的电源内部温度、3D加速度数据和电量控制模块读取的电源电压、电流、电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手机或Pad端,通过App的加工处理,以各种可扩展的应用展示给用户,或对用户操作进行提醒。

(2)命令通信。主要是指通过移动电源上按钮,对其触发相应的指令传输到手机或者Pad端,通过App对手机或Pad进行无线遥控操作,比如遥控照相、遥控连续拍照、遥控摄像、遥控录音、遥控触发手机铃声以找到手机等;同时还可以反向通过手机端App,发出命令,传输到移动电源上,触发电源报警铃声以寻找电源。

3.2 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的外部设计

(1)材料选用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以航空铝美合金为主要原材料,以充分保障电源散热。外观设计主要包括功能端口:充电接口、放电接口、Home键,以及电量指示灯。

(2)隐藏式卡口设计。在移动电源外部设置可隐藏式卡扣,方便移动电源用户在户外或需要一边充电一边使用设备时,能较方便移动电源固定。另外,移动电源的隐藏式卡扣还可以在用户收纳电源时夹在包袋内,避免四处滑动,难于寻找。如图2所示。

3.3 配套的智能手机端APP设计

配套的智能手机端APP的设计能支持iOS系统,这就需要iOS平台的蓝牙4.0配套协议逻辑实现。

主要在用户界面部分和蓝牙稳定性方面进行了设计:

主要电源信息实时显示部分作为主页面,实时向用户显示电源信息和根据基础信息计算出的应用相关信息;遥控拍照和摄像单独一个页面,提供拍照设置、前后摄像头选择、闪光灯选择等功能,并且支持多达15张照片连续拍摄。

蓝牙连接稳定性方面,每台电源设备有唯一编码,完全可以做唯一识别判断,本项目设计的iOS平台的App,能和多达8台电源设备同时进行连接,在20米范围内可以持续稳定连接,抗干扰性强,并且蓝牙连接在超过设定的安全距离报警后,当电源设备回到安全距离范围内,蓝牙连接可以迅速地自动重新握手建立连接,无需额外操作,连接过程对用户透明,提高用户体验。

3.4 制作步骤

硬件制作→APP交互流程设计→用XCODE软件进行app程序编译→功能ICON设计→绘制app界面并进行界面视效整体优化创新性分析

带定位系统的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的设计是基于蓝牙4.0技术研发的移动电源硬件和智能手机终端App,通过两者和数据分析处理的云服务三者结合实现智能配件和手机的无线互联及命令、数据传输,并基于超低功耗蓝牙技术结合移动电源内部的传感器进行信息搜集,以及结合目前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上消费者对于移动电源的需求,并提供无线充电、遥控拍照与手机上配套的App连接,在云端进行数据存储和分析,真正实现电子产品智能化。

4.1 理论与技术创新

本项目将蓝牙无线通信模块与传统消费电子产品相结合,在传统移动电源基础上,增加了蓝牙无线通信模块、温度传感器、3D加速度感应器,将传统移动电源产品进行了智能性扩展。硬件产品和智能终端App配套开发,使电源具有和智能手机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和命令传递的能力,并且可以扩展多种相关功能以及用于进行终端用户使用模式的行为数据分析,最终实现移动电源智能化、数据化。

在技术上,带定位系统的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将蓝牙4.0作为物联网内各种设备的无线通信技术基础,验证了其稳定安全传输、远距离无线通信、低功耗、小体积、1对多的可行性和技术优势;成功搭建了云服务器集群,实现负载均衡,大数据量存储;在手机端iOS平台,实现对底层蓝牙4.0模块及接口的调用,对无线传输信号侦测及无线传输距离的设置,开发了支持蓝牙4.0协议的配套APP;解决一台移动智能终端和多台蓝牙4.0模块设备的连接,实现一对多的主从模式控制,实现了移动电源的智能化和联网化。

4.2 应用创新

(1)将物联技术和个人移动终端电子产品相结合,增加了电子产品智能化及附加值应用。

虽然目前移动电源产品兴起于2011年,但技术含量低,移动电源本身除了作为应急充电电源外,不具备其他扩展功能和智能体验。而本项目设计将蓝牙4.0无线传输模块和传感器模块内置入移动电源的方式,在手机端开发配套App,实现智能手机和移动电源的无线互联以及数据、命令传输,并在基础上实现智能化功能扩展,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2)可以从智能手机端实时获取电源内部电量、温度、是否跌落等信息,并获取各种提醒,实现移动电源智能化,同时收集大量信息数据传送到云服务器,进行深入分析与处理。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普通移动电源无法获知在消费者中的实际使用行为,而本设计研究的带定位系统的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可以将用户电源信息、对电源的使用情况和行为等数据信息实时采集到手机终端,再通过网络传输到云端,进行存储,从大规模数据中进行分析。例如,只要手机与移动电源分离达到20米左右,两者就会同时发出定位报警提示,用户都会收到及时提醒。也具备了防窃功能。

通过报警情况收集,在云端反映出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经常发生手机或者电源遗失的地点等情况进行收集分析,从而推知在最容易发生物品遗失的地址,提前进行多种提示,避免损失。

(3)可以通过移动电源上按钮触发手机无线遥控拍照、摄像。通过蓝牙4.0无线传输协议,智能移动电源和智能手机之间除了进行数据的传输,可以进行命令的互相传输。在移动电源端硬件上设计的按钮,当手机和电源在安全范围内保持无线互联的状态下,可通过按动电源上的按钮,触发指令,控制移动电源通过中控模块向无线传输模块发出相应的命令,命令被手机端无线模块收到,并经过App的解析,根据当前App所设置是拍照或摄像状态,在手机端调用相应的拍照或摄像命令,即可实现通过移动电源无线遥控手机拍照或者摄像的功能。

(4)具有五重保护技术,可以实现低静态、持续全兼容和高效节能安全充电。所谓五重保护指的是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流保护、短路保护及过温保护,通过内部数字化管理系统精准的计算出延迟时间,在电源过充、过放、过流、短路以及过温的情况下关闭电路,从而有效保护移动电源及充电电子设备的安全性。带定位系统的无线蓝牙智能充电电源可以高效节能充电、给其他电子设备充电并保持低静态充电,延长电池的使用寿命。

4.3 结构创新

(1)外部设计方面。本设计研究的带定位系统的无线蓝牙智能移动电源外观采用阳极氧化处理的航空铝镁合金材质,可以充分散热。同时外部设置了可隐藏式卡扣,方便用户固定移动电源。

篇3: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馈线终端单元(FTU)等装置的广泛应用为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遥信和遥测量数据。基于FTU的故障定位方法以通信为基础,通过FTU、主控制站及分段开关等设备实现故障定位。当通信受到干扰时,FTU的状态量可能出现误报和/或漏报,为此,国内外提出了多种非健全信息下的故障定位方法,主要包括以遗传算法[1,2,3]、贝叶斯方法[4,5]、粗糙集和神经网络[6]等为主的人工智能方法和矩阵算法[7,8,9]。其中,矩阵算法具有运行速度快、简单等优点,但当有警报错误时就有可能误判;人工智能算法一般具有较好的容错能力,然而现有方法一般仅利用了FTU的遥信数据,且多限于简单的辐射形单电源供电运行方式,因而对于含分布式电源(DG)的复杂配电系统的故障定位就不适用。

随着输电走廊受限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国家大力推进DG的发展[10,11]。DG一般接入配电系统,这会使得配电系统从原来的单向潮流系统转变成多源双向潮流系统。这样,配电系统馈线故障时DG将对故障点提供故障电流,其所提供的故障电流大小取决于其自身容量[12]。DG的广泛采用会对配电系统的保护和故障定位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现有的电力系统故障定位文献中,针对含DG的配电系统故障定位问题报道较少。在文献[13,14]提出的方法中,首先判断故障通道,然后利用基尔霍夫定律和相位比较原理进行故障区段定位。对于文献[13]的方法,若传送至保护装置的故障方向判别信息在通信过程中出现错误,将无法形成正确的故障判别矩阵,这就导致随后通过逻辑与操作得到的故障定位结果无法保证准确性。文献[14]则通过故障信息矩阵来修正故障相关描述矩阵,从而得到故障判断矩阵; 故障信息矩阵是以通信结果为基础的,当通信出现错误时得到的故障信息矩阵就可能不正确,进而导致后续故障定位错误。

文献[15]对传统的故障定位矩阵算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基于故障过电流和故障方向信息的故障检测与隔离的矩阵算法。该文献虽然分析了所提出的故障定位方法对通信干扰的容错性,但所提出的方法是试探性的,需要多次尝试,而且这种容错方法局限于单个警报漏报与误报的情况。从总体上讲,现有文献所提出的方法不能很好地处理警报漏报与误报情况。

在上述背景下,针对含DG的配电系统,本文提出一种基于FTU的故障定位新方法。所提出的方法通过采用遥测电气量增加故障信息冗余度,在FTU通信出现漏报、误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有效实现故障定位。由于在同一时刻一条馈线上发生多重故障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与现有的文献一样,本文的研究也仅针对单一馈线上的单一故障[16]。

1 含DG的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模型

本文提出采用上、下两层模型来实现含DG的配电系统故障区段定位,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在上层模型中,首先建立故障定位的解析模型,之后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故障设备候选集; 在下层模型中,充分利用配电系统监测到的电气量,根据电气量突变判据,从上层模型得到的故障设备候选集中筛选,最后得到故障区段。这种模型综合利用了实时遥信和遥测数据,增加了故障信息冗余度,提高了故障定位的准确性,并可以判断出故障设备是否出现误报和漏报。

1.1 上层模型——解析模型

建立上层模型的基本思路是: 构造一个反映实际收到的警报信息与期望警报信息之间差异的目标函数,将故障定位问题表述为使该目标函数最小化的0-1整数规划问题;然后利用遗传算法求解,以找到一组能够解释所接收到的警报信号的事件假说候选集[17,18]。

在建立配电系统故障定位解析模型时,把每个分段开关、联络开关或进线断路器视为节点,各节点之间的输电区域视为独立设备[1]。每个节点上配备有FTU,系统正常时能够实现常规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等功能。当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上传开关状态变位信息和采集故障信息,这包括故障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故障电压和故障时刻等数据[19]。在FTU中采用过流检测原理,当检测到线路电流超过预先设定的整定值Izd时,则判定为出现故障电流,其状态从0变为1,并上传给控制主站。Izd的选取以躲过最大负荷电流为原则[19]。

1.1.1 故障设备假说

假设所研究的配电系统中有n 个设备,用D表示设备集;系统中有m个分段开关并均配置了FTU,采用L表示这m个FTU的漏报状态集合,W表示这m个FTU的误报状态集合。因此,当计及FTU误报和漏报状态后,故障假说向量H可以表示为:

H=[DLW] (1)

式中:D=[d1,d2,…,dn],第i 个设备处于故障和正常状态时分别用di=1和di=0表示;L=[l1,l2,…,lm],第i个FTU发生漏报和未发生漏报状态时分别用li=1和li=0表示;W=[w1,w2,…,wm],第i个FTU发生误报和未发生误报时分别用wi=1和wi=0表示。

从逻辑的角度讲,故障假说可以分为矛盾的故障假说和合理的故障假说2种情况。合理的故障假说从逻辑上讲存在发生的可能性;矛盾的故障假说则指逻辑上不可能发生的假说,如某个FTU同时出现误报和漏报的情况[20]。这样,在定义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时,应该充分考虑故障假说的合理性,剔除矛盾的故障假说。

1.1.2 目标函数

所构建的故障定位目标函数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故障定位结果的准确性。前已述及,上层模型的基本思路是构造一个反映实际收到的警报信息与期望警报信息之间差异的目标函数,将故障定位问题表述为使该目标函数最小化的0-1整数规划问题。因此,所构建的目标函数为:

Fit(Η)=j=1Ν|Ιj-Ιj*(Η)|(2)

式中:Fit(H)为遗传算法中每个种群所对应的目标函数值; I*j(H)为第j个FTU相应的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Ij为第j个FTU上报到主控站的实际状态值。

前已述及,在配电系统引入DG之后,系统将从原来的单向潮流转变为双向潮流。为此,这里特别定义“系统电源指向负荷或DG的方向”为正方向,以保证故障正方向的检测基本上不受DG容量及其并网位置的影响,进而降低DG对故障定位灵敏度和可靠性的影响[21]。配电系统引入DG之后,Ij的状态值定义为:

Ιj={1Ιjzd0(3)

1.1.3 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

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指各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表达式。在现有的一些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文献中,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均由单一设备信息确定,并未考虑FTU产生误报和漏报的不确定性[1,2,3]。

在所研究的配电系统中,定义每个分段开关的关联设备为:沿系统规定的正方向位于该分段开关下游的所有设备。在FTU正常工作时,分段开关的所有关联设备中有一个发生故障,则对应的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就均置为1,即此时I*j(H)=∏di,∏表示连续或运算。图2为含DG的配电系统示例图[5],表1给出了图2中各分段开关的关联设备。

这里在构建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时考虑了FTU漏报和误报的可能性。FTU实际上传状态的逻辑真值表见附录A表A1。可知,计及了FTU漏报和误报可能性后的分段开关的期望状态函数为:

Ιj*(Η)=dilj¯wj¯di¯lj¯wj(4)

式中:dilj¯wj¯表示分段开关j的所有关联设备中至少有一个关联设备故障,且其上安装的FTU无漏报、误报;di¯lj¯wj表示分段开关j的所有关联设备均无故障,但其上安装的FTU出现误报;只要以上2种情况有1种发生,I*j(H)的取值就为1。

从总体上讲,有3种类型的矛盾假说。对于矛盾假说,可在计算其相应的目标函数(式(2))时给定一个很大的值,这样在求解使目标函数最小化的过程中矛盾的故障定位假说很快就被淘汰。

1.1.4 求解算法

上层模型中用式(2)所表示的优化问题可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对于遗传算法的基本知识,已有大量文献作过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下面概述用遗传算法求解式(2)所表示的优化问题的基本过程。

在存在不确定性因素时,最优解的含义并不明确。此时,获取一组比较好的解比追求单个所谓的最优解更有意义。为此,在用遗传算法求解式(2)所表示的优化问题时作了下述处理。在遗传算法的每一次求解过程中,记录所有种群中对应的目标函数最小的种群 (可能对应多个种群)。当新的迭代中有目标函数值优于现有最好的目标函数值时,则用新的目标函数值替代原有的目标函数值,并记录相应的种群;否则就维持现状,不予更新。如此循环迭代,就保留了到目前为止对应于目标函数值最小的所有种群(可能是一个种群,也可能是多个种群)。这就是所谓的遗传算法优选策略[17]。

1.2 下层模型——基于电气量的故障定位模型

现有基于矩阵算法和优化算法的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方法一般只利用单一遥信数据,故障信息冗余度不足。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一般包含遥信量和遥测量 (即状态量和电气量) 的变化,充分利用状态量与电气量信息可以提高故障定位准确性。

1.2.1 刚度比概念

DG接入配电系统后会导致系统电气量的变化,这里首先介绍相关的“刚度比”概念。

IEEE Std 1547.2—2008定义刚度比St为配电系统发生故障时公共耦合点上的一个比值,即除DG外所有电源的短路容量之和Seps[16]加上DG短路容量之和SDG与DG短路容量之和的比值,即

St=Seps+SDGSDG(5)

1.2.2 基于电气量的定位模型

通过上层模型得到故障设备候选集后,可以进一步利用电气量信息对候选集中所包括的故障设备/位置进行排序。排序原则为:①以故障设备数目为主优先因素,从数目1开始从小到大排列,数目为0的排在最后;②漏报数目、误报数目两者之和为次优先因素,从小到大排列;③把漏报排在前面,误报排在后面,这是因为候选集中出现漏报的可能性要大于误报的可能性[22]。采用上述方法排列故障设备候选集中的故障设备/位置,考虑了配电系统发生各种故障的可能性,可以改善下层模型搜索正确故障种群时的效率。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出发故障可以分为2类,即发生在馈线末端T形点处和发生在馈线中部(即末端T形点和进线断路器之间)的故障。

1)馈线末端T形点处发生故障

当馈线末端T形点处发生故障时 (即馈线末端构成T形点的3个设备中的任一设备发生故障),系统的电气量特征表现为:安装在T形点处的3个FTU中接近系统主电源侧的FTU将检测到故障过电流。这样,通过末端T形点处各FTU监测的电气量突变情况就可以判定故障发生区域。

以图2为例进行说明。图2中,d4,d5,d7构成末端T形点,当d4,d5,d7中有一个发生故障时,安装在分段开关S4上的FTU监测到的电流数值将超过Izd。这样,就可判定故障区间在馈线末端T形点处。在判定故障区间为馈线末端T形点处之后,可以读取安装在S5和S7上的FTU的监测电流数值。若S5监测到的电流量在数值上发生突变 (如设定电流量数值不小于2Izd),则故障发生在d5;若S7监测到的电流数值发生陡增并超过2Izd,则可判定d7发生故障。在上述2种情况下,各FTU监测到的电压值将沿着系统正方向呈单调递减分布,可以将此作为辅助判据。倘若S5和S7的监测电流数值均未达到幅值陡增要求,则可判定故障发生在d4。

2)馈线中部发生故障

当馈线中部发生故障时,电气量具备下述特征:正常设备两端的故障电流基本相等,而故障设备的上游FTU与下游FTU监测到的故障电流绝对值比值超过某一给定阈值,即

|Ιdi,UΙdi,D|>kyz(6)

式中:Idi,UIdi,D分别为设备i上游和下游FTU监测的故障电流;kyz为给定阈值。

由于系统侧提供的短路容量一般远大于DG提供的短路容量 (一般情况下刚度比不小于20[14,21]),因此,系统对故障点的故障电流贡献值一般要比DG侧提供的故障电流大1个数量级以上。这样,通过比较各设备两端FTU监测的故障电流比值即可实现故障定位。kyz的设定与配电系统的实际刚度比有关,例如当刚度比取20时,根据式(5)可以得到Seps/SDG=19,即阈值的理论值为19。在实际应用时,考虑到负荷电流等的影响,阈值的设定需留有一定裕度。

2 算例分析

以图2所示配电系统为例来说明所发展的两层故障定位模型。

上层模型中遗传算法的相关参数如下:种群规模为100;遗传算法最大允许迭代次数为3 000;交叉概率为0.3;变异概率为0.6。

应用Simulink中的Powerlib工具箱,建立MATLAB仿真模型求解下层模型。相关的参数如下:变压器容量为15 MVA;DG1和DG2的容量均为0.25 MVA,采用有功功率—无功功率(PQ)控制并网;负荷1为(0.5+j0.2)MVA,负荷2为(0.5+j0.1)MVA;馈线采用π形模型,具体参数见附录B表B1;阈值kyz取10。下面给出几种情况下的故障诊断结果。

情况1:假设末端T形点处d4发生故障,此时S3和S4上监测电流满足式(3)取状态1的要求,各FTU实际上传状态量为IJ=[0,0,1,1,0,0,0]。通过上层解析模型构建相应目标函数与分段开关期望状态函数,得出故障设备候选集,排序后结果见表2。

利用MATLAB仿真d4中部发生三相金属性接地的情形。最大负荷电流为31.5 A;计算得到S1,S3,S4,S7处的故障电流值依次为26.0 A,170.0 A,170.0 A, 19.6 A。这样,Izd取值应大于31.5 A。由于S1的故障电流值小于Izd,所以S1所在末端T形点未发生故障。S4监测到故障过电流,且S7与S5均未满足故障电流幅值陡增要求(此处设定阈值为2Izd)。所以,可以初步判定d4发生故障。

由表2可得到故障设备候选集为D=[0,0,0,1,0,0,0],L=[0,0,0,0,0,0,0],W=[0,0,0,0,0,0,0]。故障定位的最终结果为d4发生故障,FTU上传无误。

情况2:假设线路中部d3故障,但S4上的FTU上传信息误报为1。此时仅有S3上的检测电流满足式(3)取状态1的要求,但因存在误报,所以IJ依然取值为IJ=[0,0,1,1,0,0,0],此时解析模型的输出结果同表2。

用MATLAB仿真d3中心处发生三相金属性接地的情况。求得S1,S3,S4,S7处的故障电流值依次为26.0 A,206.0 A,20.0 A,19.5 A。Izd取值仍应大于31.5 A。由于S1与S4的电流计算值均小于Izd,所以故障不会发生在末端T形点处。S3与S4的故障电流比值满足|Ιd3,U/Ιd3,D|>10。因此,可以初步判定故障发生在线路中部的d3上。

从表2中搜索匹配的故障候选集D=[0,0,1,0,0,0,0],L=[0,0,0,0,0,0,0],W=[0,0,0,1,0,0,0]。故障定位最终结果为d3故障,S4上的FTU出现误报。

对于这种有误报的情形,如果采用文献[5]中的“故障信息矩阵”将无法正确表达系统故障信息,因此将无法给出正确的诊断结果。如果采用文献[6]中的方法,也得到错误的结果:d4故障,需要跳开S4,S5,S7。

情况3:关键故障信息出现漏报情况。假设发生故障区域边界的上游开关漏报故障信息,例如d4故障,其上游开关S3上的FTU出现漏报这种情况。此时,IJ取值为IJ=[0,0,0,1,0,0,0],解析模型相关的输出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期望的故障假说“d4故障,S3漏报”排在候选集的第1位。下层模型的计算过程同情况1,采用本文的两层模型可以得到故障设备为d4,并判断出S3漏报。

当存在大量漏报或误报以及关键信息漏报时,从理论上无法保证能够准确判断出唯一的故障定位结果。对于不同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17,18,20]。例如:当保护系统比较可靠且信息比较完整时,采用实际警报和期望警报相差最小作为目标是合理的;当保护系统比较可靠且信息比较准确但不完整时,可以采用最小覆盖集指标作为目标;对于存在大量漏报或误报以及关键信息漏报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多种可用信息以削弱漏报或误报信息的影响程度。无论如何,存在大量漏报或误报以及关键信息漏报情况下的故障定位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困难问题。

情况4:存在大量漏报或误报信息。若图2系统中d4故障,且同时发生S1和S5上FTU出现误报、S3上FTU出现漏报的情况,此时警报错误信息占总警报信息的3/7,约43%。此时,IJ从正常情况(无错误警报信息)下的[0,0,1,1,0,0,0]变成[1]。这种情况下的故障定位结果见表4。

表4的序号3中包括期望故障设备候选集“d4故障,S1和S5上FTU出现误报,S3上FTU出现漏报的情况”。这样,所提出的方法可以处理这种复杂情况下的故障定位问题。

当出现FTU遥信与遥测数据同时丢失的严重情况时,可以采用当地数据采集系统中安装的其他数据采集装置,如远程终端设备和三相电流互感器等,获取的数据辅助故障定位。

3 结语

建立在通信信息基础上的配电系统故障定位方法,在信息出现错误时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在此背景下,本文构造了一种两层模型来解决配电系统故障定位问题。首先,在上层解析模型中构建了故障定位的优化模型,并用遗传算法求出合理的故障设备候选集。然后,基于遥测数据建立下层模型,选出最可能发生的故障并识别出误报和漏报的警报。最后,用算例说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故障定位模型对出现警报漏报与误报情况的适应性。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aeps.sgepri.sgcc.com.cn/aeps/ch/index.aspx)。

摘要:现有针对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的故障定位方法在实际应用时如果存在警报漏报与误报就可能发生误判。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遥信和遥测信息的配电系统故障定位两层模型。首先,利用遥信信息建立故障定位的上层解析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遥测数据建立下层模型。所提出的两层模型可以较好地处理含分布式电源配电系统的故障定位,并能给出漏报和误报的警报。最后,采用算例系统说明了所发展的两层模型的基本特征。

篇4: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2013年11月,北京毛女士包内的移动电源突然自燃,明火将包内大部分物品烧焦;2014年4月,香港一名微博网友爆料家中移动电源发生爆炸并引起小范围起火;2014年5月,深圳龙华四号线地铁尾部发现烟雾,原因为乘客携带的移动电源爆炸……移动电源安全事故屡见报端,安全隐患着实让人提心吊胆。

到底移动电源的安全问题有没有这么严重?各大品牌的安全测试表现如何?我们怎样才能买到又好又安全的移动电源呢?

为此,《消费者报道》参考国标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电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选择了跌落测试和高温测试两个项目对8款移动电源进行送检。

在安全项目测试中,8款移动电源全部通过跌落和高温测试;在便携性上,小米体积最小,重量最轻。值得一提的是,倾向“轻薄”型的消费者可选择使用聚合物电芯的移动电源。

知名品牌安全有保障

在最新发布的国标GB 31241-2014《便携式电子产品用锂电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要求》中,涉及移动电源安全方面的测试多达30余项。

根据本刊进行的关于移动电源选购的调查问卷显示,消费者对移动电源安全问题比较关注。171名受访者中,56%的人担心意外跌落后造成的安全隐患,77%的人担心温度过高下的安全使用问题。

为此,本刊模拟意外跌落与高温环境对8款移动电源进行安全测试。且为了模拟消费者的日常使用情况,将跌落测试的高度从国标规定的1m提高到1.5m和2m。

结果显示,8款移动电源都通过了1m、1.1.5m及2m高度的跌落测试和80℃下长达7小时的高温测试。实验后,各款产品的外壳只有些许磨损擦痕,连接上电源和手机后还能正常充放电。

当然,两项测试只是局部反映了移动电源的安全使用问题。作为理性消费者,我们还要清楚如何才能买到有安全保障的移动电源。

一方面是尽量选购知名品牌的移动电源。

2013年6月,有徐姓消费者在广州火车站广场流动摊贩上购买移动电源,拆开后发现里面竟然装有一袋沙子。而一位移动电源淘宝卖家也告诉记者:“移动电源行业由于门槛低,无良商家会通过虚标容量、降低产品要求(例如没有安全保护电路)等手段进行盈利,更有甚者将移动电源内部的电池掉包成水泥块和沙子来牟取暴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移动电源方面的专家对本刊记者说:“目前移动电源的安全问题不容易被检出。大品牌移动电源相对小品牌及山寨品牌,被检出安全问题的概率可能低一点。”

另一方面是尽量保证选购渠道正规。

紫米科技品牌负责人闫向伟接受本刊采访时向消费者建议:“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该尽量选择得到官方授权的销售渠道。”

要想“轻薄”便携,选聚合物电芯

带个厚重的移动电源出门终究是一件不方便的事。

在便携性上,本次测试的8款移动电源中,小米移动电源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相对于最重的品胜,轻了近100g。(如图6)

虽然小米移动电源的便携性不错,但不少消费者更偏爱厚度比较薄的移动电源。

“目前,移动电源的电芯主要分为聚合物电芯和18650电池。其中18650电池是直径18mm,长度65mm的圆柱状电池。所以选用18650电池的移动电源一般都较难做得轻薄,不过其成本相对聚合物电芯低。”一位力神电池的工程师向本刊记者介绍。

8款移动电源中,爱国者、魅族和飞毛腿都使用聚合物电芯,且它们的厚度都在18mm以下。

在材质上,魅族手感较为细腻;而罗马仕和品胜的“塑料感”较明显。

在使用细节上,爱国者有个小灯泡,晚上可充当小手电筒应急。而罗马仕在充电前必须点击开启按钮。品胜则自带插头,可直接插上插座进行充电。

篇5: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第一节 移动电源行业定义

第二节 移动电源行业发展种类

第三节 移动电源行业特征

第四节 移动电源行业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中国移动电源行业发展环境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回顾

第二节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第三节 移动电源行业相关政策及影响

一、行业具体政策

二、政策影响

第三章 中国移动电源行业发展特点

第一节 移动电源行业运行分析

第二节 中国移动电源行业重要性

第三节 移动电源行业特性分析

第四节 移动电源行业发展历程

第五节 移动电源行业技术现状

第六节 市场的重要动态

第四章 中国移动电源厂商市场竞争力与市场竞争格局

第一节主力厂商市场竞争力分析

一、产品竞争力

二、价格竞争力

三、渠道竞争力

四、销售竞争力

五、服务竞争力

六、品牌竞争力

第二节 移动电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一、整体竞争态势分析

二、潜在进入者与替代产品威胁分析

第五章 中国移动电源行业供需情况

第一节移动电源行业市场需求分析

一、行业需求现状

二、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移动电源行业供给能力分析

一、行业供给现状

二、供给影响因素分析

第六章 移动电源行业销售状况分析

第一节 移动电源行业销售收入分析

一、行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总销售收入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总销售收入比较第二节 移动电源行业投资收益率分析

一、行业投资收益率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投资收益率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收益率比较

第三节 移动电源行业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一、行业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产品销售成本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产品销售成本比较

第四节 移动电源行业销售税金分析

一、行业销售税金分析

二、不同规模企业销售税金分析

三、不同所有制企业销售税金比较

第七章 移动电源行业进出口分析

第一节 移动电源行业历史进出口总量变化

一、移动电源行业进口总量变化

二、移动电源行业出口总量变化

三、移动电源行业进出口差量变动情况

第二节 移动电源行业历史进出口结构变化

一、移动电源行业进口来源分析

二、移动电源行业出口去向分析第三节 影响移动电源行业进出口的主要因素

第四节 移动电源行业进出口态势展望

一、移动电源行业进口态势展望

二、移动电源行业出口态势展望

第八章 中国移动电源区域市场投资状况分析

第一节 华北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第二节 中南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第三节 华东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第四节 东北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第五节 西南市场

一、地区生产状况

二、地区经营状况

第九章 中国移动电源市场发展预测

第一节 市场发展趋势

第二节 市场规模预测

第三节 市场结构预测

第四节 区域行业分析

第十章 移动电源重点企业发展展望

第一节 **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营范围

三、企业经营状况

四、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二节 **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营范围

三、企业经营状况

四、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三节 **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营范围

三、企业经营状况

四、企业发展战略分析第四节 **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营范围

三、企业经营状况

四、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五节 **公司

一、企业概况

二、企业主营范围

三、企业经营状况

四、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第十一章 中国移动电源行业未来发展预测

第一节2011-2015年市场供给预测

一、2011-2015年移动电源行业产能预测

二、2011-2015年移动电源行业产量预测

第二节 2011-2015年市场需求预测

一、2011-2015年移动电源行业需求预测

篇6:移动电源的定位及特点

自从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革,从遥控器时代迈进了鼠标时代,又从鼠标时代迈向了智能手机时代,继而也冲击着工作方式的改变,应运而生的电子出版、数字出版、跨媒体出版、大数据融合出版,各种新名词正不断进行撞击我们的思维,眼花t乱,应接不暇,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现今,又有一大批专家学者提出了全媒体出版的概念。

1全媒体出版的定义与特征

1.1全媒体出版的定义

6月23日,享有盛名的科技杂志《计算机世界》(ComputerWorld)宣布停刊,告别全球读者,正式从各地报刊亭中消失了,整刊随后完全转型为电子出版形式,由纸质刊物变成了网络刊物。这本创刊47年以来的杂志虽然心有不舍,但依旧做出了历史的重大抉择。当然,刊物本身的行业特点也是促成转变的因素。杂志总编Scot表示,印刷版的《计算机世界》停刊,并不意味着读者数量会减少,刊物的经济效益也不会受到影响,编辑部坚持以内容为王,通过电子出版和期刊网站仍然会为读者呈现最新的内容。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特别关注》社长朱玉祥却认为:纸质版杂志将一直坚守,任何电子、网络、服务平台的其他传播手段都代替不了纸媒体,因为纸媒体创造着丰厚的利润,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其纸媒体销售全年利润可达到5000万元,这远远超过了网络渠道每年几十万到几百万利润。朱玉祥强调,纸质媒体将是现代多元传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新的出版方式势在必行,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因其成本低廉,海量存储,互动性强,搜索便捷,传输快捷,环保低碳等显著优势,代表了出版业的未来和方向;但另一方面,纸质媒体的传统优势也依然存在,纸质媒体除了传播信息功能外,还具有其他媒体不具有的收藏价值、礼品等原始功能。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石长顺教授认为①:全媒体是指利用传统的出版印刷、报刊报纸、电影电视媒介的基础上,以数字出版为介质,构建新的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一体的内容平台,提供全时段全方位的多媒体滚动内容,从而实现不同媒体内容渠道的融合来探索出一种新的运营模式。

1.2全媒体出版的特征

1.2.1多元化形式

结合注释①的观点,可以认为全媒体出版的概念是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和普及,从跨媒体出版逐步衍生而来的[1],其核心思想是:综合运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漫等各种表现形式来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传播内容,并通过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手机等各种传播工具与手段来传播信息的一种新的多元的出版形态。

1.2.2互补性原则

全媒体之所以为“全”,是因为它并不排除传统的纸质媒体,而是将其作为“全”的重要部分。不同媒体间的互相补充,不同媒体的综合运用是全媒体出版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全媒体决不是同一内容在不同媒体间的翻版,而是全方位的融合;以追求最小投入、最优传播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朱玉祥还形象地用了一个比喻:归元寺等庙里的和尚主要的传播形式是文字出现以前的口头传播,随着各种传播形式的发展,他们也许运用了印刷、网络、手机等新的传播方式,但这种口头传播形式至今依然流传,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香客、信徒,使归元寺香火不绝,延绵千年。

2全媒体时代期刊传播的特征变化

2.1期刊传播载体多元化发展

科技期刊,传统纸质载体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除前述《计算机世界》宣布完全停止发行纸质版之外,目前为止,还没有其他的刊物停止印刷纸质媒体。而是根据全媒体传播的特征,采取纸质版与网络版(电子版)同时出版,并以合作的方式将其网络版权授予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清华同方等网络数字技术供应商,有些期刊编辑部还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平台,发布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热点,与读者、作者互动,为纸质媒体的出版提前宣传造势,提高了阅读点击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进一步向全媒体出版迈进。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核心资源,数据也越来越受到媒体的重视。现今提出的大数据出版概念,出版界将其归纳为4个“V”,即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Velocity(处理速度快),Value(价值密度低),其含义是指无法用常规软件工具在一定时间内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庞大数据集合,其主要特点是海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实时处理[2]。特别多的科技论文信息量大、数据多。如果说前我们对数据的处理还仅限于系列数据的图表之中,那么现在我们生活在用0和1描述的各类数据世界中,要尽量用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来表现科技论文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学会面对包含各种文字、数字、图形、符号、视频和音频等形式的海量数据,正确地运用计算机网络工具进行编辑和处理。

2.2期刊传播性质特征多元化发展

传统纸质媒体传播是单一的线性传播,传播渠道单一,受众群体有限。我只有购买了某本期刊,才能接收到期刊中的内容信息,并且传播者与信息获取者之间毫无联系,不能及时沟通,其读者往往就成为了“被传播者”。而数字网络出版的出现,读者利用QQ平台、E-mail、微信等网络手段与编辑和作者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的互通平台,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网络还具有超强的识别与记忆能力,信息一旦发布后被下载、复制就无法删除了,成为永久的记忆,我们形象地称之为“让记忆成为了常态,遗忘变成了例外”;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发布个性化很强,人人都可以自由发布信息,人人都成为编辑。因此互联网的出现,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发布者,编辑为唯一的信息发布执行者已成为历史,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有一个故事,在德国有一位叫史黛西施耐德的女孩梦想大学后毕业成为一名教师,可是当她毕业后,她的梦想被打碎了。她在大学期间学业非常优秀,各方面都很出色,也去应聘了她心仪的教师工作。就在她期待录取通知时候,学校明确告诉她,她被取消了当一名教师的资格。原因是多年以前,她曾经将自己扮成海盗、双手握剑的性感照片放在Myspace她的个人主页上,并取名为“海盗剑客”,只是搞怪而已、私下展示一下自己的另一面。然而在史黛西曾经实习过的那所大学里,某位教师发现了这张照片,并上报给校方,因此,史黛西被取消了录取资格,理由是网上这张照片不符合教师职业的形象,学生可能会因模仿教师的海盗恐怖的照片而受到不良影响。当史黛西向学校承诺想将这照片从网上删除的时候,可是为时已晚,她个人的主页早已被编辑到引擎编录,而照片已被网络编辑存档了,史黛西想要忘记的东西却被互联网永远地存储了[3]。可见,期刊传播的性质由单一的线性传播发展为多方的互动传播;由固定的信息发布发展为自由的个性化的信息发布;由局限区域的受众群体发展为不确定的受众群体。

2.3期刊传播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媒体传播中受众往往变成被传播者,你发布什么信息,我就接收什么信息。期刊在哪个行业渠道发行,受众就是哪个行业的从业者,其他人是很难获得期刊中发布的信息。数字网络出版的出现、期刊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读者与作者、编辑形成多元角色互换,读者来自不同行业的更加广泛的区域,受众群体更多;同时读者也可以转变为作者,作者也可以转变为读者,成为新的信息接收者;编辑也是如此,作者可以直接在网上与编辑沟通修改文章,读者也可以直接将发现的问题向作者或编辑反馈,这种传播受众角色的多元化发展,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内容更新的速度。正是由于期刊传播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作为期刊编辑,就应该与时俱进,提高网络出版的素养,迎接全媒体出版带来的挑战。

3全媒体时代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

3.1掌握网络出版技能,成为全媒体编辑

传统的编辑角色[1]:通过审稿、编辑加工对他人作品选择性的出版发行,编辑将自己所喜好或提倡的价值观也在编辑加工过程中得以宣传扩散,进而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可以说,从孔子时代编辑的角色就是如此。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孔子在《诗经》《春秋》编篡实践中,完善并确立了自己的编辑思想: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使得古代的优秀诗歌、史实古籍和先进的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全媒体出版的编辑角色是多样化的,其职能是将不同载体综合运用,把编辑好的优先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发布在不同载体上,而且还要使各媒体全方位的融合,优势互补;针对不同媒体的受众对象,对发布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改编成不同的形式以适应不同媒体的出版特点。这就要求编辑全面掌握各种媒体的编辑出版技能。全媒体编辑的角色定位按功能可以划分为:策划型编辑、加工型编辑、导演型编辑;编辑加工也可划分为:论坛编辑、视频编辑、博客编辑、手机互动编辑等。总之要依托网络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实施编辑行为,更加注意期刊产品后期维护与更新,形成可持续的动态编辑行为,做一个合格的全媒体编辑[4]。

3.2坚守编辑事业,履行职业操守,做好把关人

尽管新媒体冲击对编辑提出了新的挑战,让编辑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但作为期刊编辑,决不能头脑发热,浮躁不安舍弃编辑的那份坚定执着、一丝不苟的职业操守。特别是科技期刊,其内容权威与学术严谨是期刊生存的根本,不管以何种媒体方式出版,其内容质量是不可动摇的。如理论的先进,技术的创新,图表的精细,数据的准确,是科技论文的最大特点,不管以何种媒体出版,都是编辑要坚守的原则。如使用地图时应注意在涉及领土、国界线和国名标示等一系列重大敏感问题时,编辑处理时必须慎之又慎,要与权威正式出版的地图册反复核对,有时甚至需要手工描摹。又如在数据统计表格中,一个小数点的前移与后移,一个“0”的多与少都会造成重大的失误。由此看来全媒体下的编辑人仍然要坚守认真敬业、一丝不苟的职业道德,要做好“守门人”和把关人。

3.3加强产学研合作,开展全媒体出版的理论研究

上一篇:6月12日联村联户民情日记下一篇:中小学生征文活动